语文课堂教学分享(精选8篇)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还在学生时代时,对于“老师”这个名词最初的认识。而现如今,当我自己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时,我对“老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技巧与方法,在这里我就浅谈一下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学好阅读的一些尝试。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满腔的热情去呵护,以高超的艺术去浇灌,更应充分散发教师的个人魅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这块园地才会如漫漫寒冬孕育后的花圃,芳香四溢、光艳夺目。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三点:第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狠抓学生的习惯培养;第三是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着重在阅读与积累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下面说说我的几点尝试:
一、不断赞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何让他从厌恶语言到喜欢语文并且主动学习语文,我觉得这是一个永久的课题。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一般采用“四步法”--一是“减负”,减轻学生对于学好语文的压力,从精神上去鼓励他,告诉学生:“没学好语言,并不全是你的责任。”二是“自信训练”,对于这类学生,我的教学通常是由简到难,在较简单的知识点上让学生找回自信。三是“兴趣培养”,将语文与生活、科学、历史、娱乐相联系,旁征博引,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与崇拜之情。
二、“知识点+答题技巧”,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阅读作为语文中分值比较大的一个版块,我们应该是要进行重点教学的。而通常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阅读是“深恶痛绝”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尽量将阅读简单化,让学生能较容易的的学习并掌握。我的阅读教学就形成了一种“知识点+答题技巧”的模板。让学生能轻易抓住“踩分词”,在短时间内了,提高阅读分数。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尽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思维中理清文章的线索,掌握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按逻辑的方法去思考、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并且,应多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熟练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使他们在做阅读题时,能精确把握中心。
三、重视教学设计,加强教学反思
这一方面我不想多说,我只想说三点:第一点就是平时一定要多看教学方面的书籍补缺本人教学理念空白,学以致用,结合自己学生再锤炼,在设计,变为自己的东西。第二点就是书上一些好的做法,题型、考卷整理成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三点就是要深入挖掘知识内容,做到三思:一思这样讲课文学生能接受吗,能听懂吗?二思讲这堂课时候课文重难点讲到了吗?三思怎样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每天作业的设计质量、密度。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语文阅读经验分享》
1. 个性:语文分享教学的基石
在新课标中, 提到“个性”的就有14处之多。个性, 是一个人优点的集中绽放, 充分展示和绽放自己的个性, 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在语文分享教学中, 不仅强调学生的个性绽放, 同时也强调老师的个性绽放。因为老师的个性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励学生的个性完善。因此我们老师要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追求形式多样、方式独特、内涵丰富的教育教学。同时我们还要敢于让自己的教育目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个性化, 教学形式个性化。在教育教学中, 知道每一个学生的特长, 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 创造情境, 搭建平台, 再因材施教, 让学生学自己所学, 乐自己所乐!
在语文分享教学中, 追求个性化教学的最大体现一是个性化阅读, 二是个性化写作。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是需要老师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尊重, 个性化写作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唯有个性, 才有创造;唯有创造, 才是生命的乐享!无论是个性化阅读, 还是个性化作文, 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生命的激扬, 生命的乐享。
2. 生命:语文分享教学的过程
说生命是语文分享教学的过程, 是因为: (1) 语文本身就含有生命的成分; (2) 语文课堂应该含有生命的成分; (3) 语文课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生命; (4) 我们语文老师也要在语文课堂张扬生命。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语文课堂要凸显对生命的关怀, 对灵魂和人格的塑造, 对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构筑, 对生命的意义的开掘, 对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好的语文教学, 不仅有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讲解, 更要有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对话, 心与心的交融与碰撞。在语文分享教学中, 不仅要用脑去思考, 更要用心去感受。
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挖掘教材里的生命资源, 释放语文教材的生命力, 更要绽放教师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力。让我们的语文分享教学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种, 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中产生火苗, 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产生火花, 以生命促进生命, 以生命关怀生命, 以生命呵护生命。
海德格尔认为生命是一种未定之存在。人的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 而是一个生命价值逐渐显现, 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 其生命注定就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建构的过程, 具有向着未来开发和发展的无限可能, 在语文分享教学的课堂上, 我们老师一定要顺着这一生成的建构, 引领学生向未来进发:注意生命的情感性, 认识生命的整体性, 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尊重生命的差异性, 唤醒生命的主体性, 追求生命的体验性, 激活生命的超越性, 释放生命的创造性。
3. 生活:语文分享教学的外延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认为:教育即生活。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中, 语文可能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
语文是一门语言教育学科, 但它又是一门国语教育, 具有民族性的属性, 因此语文教学还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正因此, 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也在生活中。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 它必须在一定的背景情境中教学。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关注生活, 也是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尊重和建构。回归生活, 回归学生的生命世界, 是语文分享教学的一个立足之处。而老师万不可用虚拟的僵化的客观的世界掩住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4. 对话:语文分享教学的立交桥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继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 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对话, 不仅要师生对话, 还要有生生对话, 生本对话;不仅要与生活对话, 与心灵对话, 还要与历史对话, 与先贤对话。对话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互尊的基础上, 通过语言、手势、眼神和机器等媒介, 相互交流, 互有反思, 自由表达各自的疑问和见解, 而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的教育方式。
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到孔子的“有教无类”, 无不含有对话教学的成分。同时, 对话更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里被奉为至上原则。在互为资源的课堂上, 时时会生成“冲突”。过去由于教师的一言堂, 冲突被抹杀。语文分享教学不仅强调预设, 更强调生成, 因此对话的课堂就不可避免。在具体对话的实践中, 我们的语文分享教学课堂还要注意:
⑴在体验中对话, 分享个性的课堂。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中, 形成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结果更为多元的教学对话, 并通过对话再次生成新的体验, 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更新自己的认识。
⑵在合作中对话, 分享交往的课堂。对话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 这是它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对话教学具有对话心态, 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合作学习是对话心态基本的构成因素。
⑶在探究中对话, 分享发展的课堂。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真知的过程, 注重满足学习的心理。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抛开过多的讲解, 不是用自己的思想去填充学生的头脑, 而是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并通过对话充分展开思维的碰撞。
⑷在批判中对话, 分享辩证的课堂。真正的学习是做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是与知识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思想的俘虏。学生只要自己思索, 自己作主, 摒弃人云亦云的思维惰性, 坚持用自己的经验去汇兑作品的情意, 获得独特的体验, 必然能显示出自己的个性来。
⑸在评价中对话, 分享成功的课堂。评价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中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 以鼓励为手段, 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5. 陶冶:语文分享教学的乐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陶冶, 是一种生命的乐享, 是一种关注情感在人的学习中所起作用的教育教学理念。语文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和心灵上的松弛、修养和愉悦。语文分享教学, 就是要关注语文学习的陶冶性, 不仅要让学生乐意学语文, 也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提高语文的素养。在人的全面发展中, 生命的快乐成长应该是中心环节。如何塑造人的灵魂和人格, 构筑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凸显对生命的关怀, 开拓人的生命意义, 陶冶人的性情和心灵, 成为语文教学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语文分享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享受这些美好, 给他们生命以滋养。在潜移默化中,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更要提升他们生命的质量。在文本的陶冶中, 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提升人生境界。
6. 合作探究:语文分享教学的共进之路
合作是群体探究的前提。在班级授课制下, 合作是探究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合作不仅指生生合作, 也指师生合作, 而且要教师配合学生合作学习。既然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天才, 那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非常有可能、有必要。
研究性学习, 侧重于指向个性的发展, 学生作为完整的人, 天然具有作为人的本性的探究和创造发现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对于个体个性的健全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合作探究的营造是教师的首要责任,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组织和安排课堂形态等方面都应起重要的作用。在合作进行的过程中, 教师更要以自己的热情和适当的介入来使合作探究处于一种动态的、活跃的和不断的提升之中。同时要及时有效的评价。当然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 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 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 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作为评价的重点。要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提高评价效率。
7. 活动:语文分享教学的舞台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皮亚杰认为智力来源于行动。在语文分享教学的课堂上, 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发挥好润滑剂、调味剂的作用, 放手于学生, 让语文分享活动生动、主动、互动三位一起, 体验语文的魅力, 感受活动的乐趣, 感知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个性十分突出的学生, 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其量身打造一些活动角色, 让其大放光彩。当然, 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 活动有自己特殊的含义: (1) 它强调行动性, 师生在课堂里都需要有具体的行动可以观察, 它是外在行动与内在行动的统一; (2) 它强调交互性, 师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一方的行动必须影响到另一方的行动, 这样的行动才叫活动; (3) 它强调承续性, 任何行动都会有一个行动的结果, 上一个行动的结果, 是下一个行动的前提, 下一个行动是以上一行动的结果为工具或材料的。在课内活动开展的同时, 我们更要把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 像一些参观访问活动, 调查研究活动, 我们都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在行万里路中, 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懂社会, 读懂人生, 读懂语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绽放学生个性。
8. 游戏:语文分享教学的快乐驿站
游戏具有三大特征:规则性、互动性和愉悦性。规则, 要师生一起制定;互动, 不仅要生生互动, 更要师生活动;愉悦, 是人的秉性追求。枯燥无味不是游戏的追求。可以说, 愉悦性, 是游戏的最大价值之所在。
寓教于乐, 寓道于艺, 这种方法在古代儿童教育中被广泛采纳。在游戏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受到文化精华的熏陶和感染, 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很有收益。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许有人会说这对于小学生、初中生还可以实用, 但是对于高中生就怕行不通了。其实我们只要看看那些沉湎于网络游戏的人, 我们就知道, 游戏几乎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吸引力。我们有的老师只是抱怨孩子喜欢玩游戏, 可是我们就是没有反过来思考———为何我们不去迎合他们孩子们的这种爱好, 引导好呢?孩子的思维很容易和生动鲜明直观的活动对接。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地讲解分析灌输, 就会让他们的想象创造的翅膀发生断折, 从而疲惫不堪, 痛恨学习。
当然语文分享教学, 不是只看游戏表面的热闹, 而是要在动静结合中,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体验中, 得到参与, 得到体悟, 得到成长, 感受到个体的自我努力和团队合作相结合的需要, 体会到主角的随时变化, 而不是在班级中当配角或是观众。游戏活动的目的是身心的愉悦性, 我们就是要在愉悦中, 融学习于快乐之中, 让游戏和学习同样充满内在的吸引力。
语文分享教学, 因为游戏而光彩照人, 游戏, 也因为在课堂得到尊重和强化, 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得到极大提高。当然, 语文老师把一堂语文课, 改编成活动课来上, 那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而在活动课的基础上, 再次加工改编成游戏课, 这可是更上一层楼, 然而, 其中的快乐也是无穷的!
9. 互换:语文分享教学的演练场
教与学的角色完全可以互换, 特别是在语文分享教学的课堂上, 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 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在语文分享教学中, 互动不仅来自教师的提问, 学生的回答, 不仅来自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集体探究, 还来自台上台下的互换。笔者发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有所突破地主动地预习, 最好的方式就是来自课堂角色的互换。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先入为主, 而且还可以产生问题意识。
互换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积极预习, 更主要的还在于老师在学生的讲课中, 也会知道学生的“不足”, 这样也有利于知此知彼, 对症下药,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学生不但愿意走上讲台, 而且个个表现都非常精彩。教学角色的互换, 不仅可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效率, 而且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很多优秀品质。
1 0. 自主学习:语文分享教学的授之以渔
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学习者优秀的精神气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说的就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其实真正对别人的关心不是替别人当家作主, 而是能够让人自己当家作主。因而其首先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己为自己做主。其次是变学习负担为学习动力。再次是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稳定性, 创设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最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 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总之, 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实践, 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主动创造,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精心设计预习单,让课前自学为分享奠基
《最大的麦穗》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仅仅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缘事说理,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如何对待机遇的问题。
事例是本文的主体,道理是本文的主旨,教路和学路也应遵循文路,由事及理。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单。
二、有效组织学习活动,让课堂合作成为分享的翅膀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我根据预习单,设计了三个自学分享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完成字词教学,读好课文
师:这篇课文将近500字,只有一个生字,相信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会写并理解生字词“麦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下面让我们来检测一下。
(师出示:麦垄、沉甸甸、麦穗)
(生读)
(师出示图片,学生指认麦垄和麦穗,理解麦垄和垄的意思)
师:像这样的一行小麦就叫麦垄。看看我们教室里的三组同学,将人去掉,桌子變成土,这就叫什么?
生:垄。
师:是啊,垄形似一条土龙,所以垄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龙,下面是土。
(生交流书写方法)
(打开预习单,学生默写“麦垄”)
小组分享:出示他评流程,检测预习单的一、二两项:
1.批改默写。完成第2项他评。
2.同桌先查是否标好段落序号,再查生字描红扩词,交流难理解的词语,然后一起朗读课文,重读读错或没读好的句子。完成第1项他评。
全班分享: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解决的方法。
2.朗读长句子。
制订评价的标准,采用预习自评,课堂互评的机制,将无法评估变为实实在在的评价,学生思想重视了,预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这个环节老师了解了预习情况,掌握了学生易读错的词“沉甸甸”和不理解的生词“麦垄”,采用了看图片联系实际的方式,高效地掌握了垄的意思和书写,真正体现了预习“以学定教”的出发点。
学习活动二:交流批注,以问题梯度交流,深入事例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1~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麦田、苏格拉底和弟子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动笔写一写批注。
小组分享:(4人小组交流)
1.通过哪些词句看出麦田有什么特点?
2.通过哪些词句看出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穗提出了哪两个要求?
3.透过哪些词句看出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
全班分享:
1.各组表述最佳答案。
2.纵观各组表述,进行点评。
这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故事内容的准确把握,步步深入,不断上升。在交流的过程中配以“你们觉得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两个要求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和“这样,弟子们能摘到一个最大的麦穗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这种点睛之问,将内容与道理的联系点也理解透彻了,为明理做好铺垫。
此环节还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负责、组员补充的交流方式。充分预习和有效探讨进行结合,学生的回答条理清晰,理由充分,有广度,有深度。此过程不仅教学环节干脆利落,教师及时跟进,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能力也充分得到锻炼。
学习活动三:关注表达,走进文字深处,明了写作特点
自主学习:默读全文,找出所有含有深意的词句,体会其中隐含的意思,在书上写一写。(例如:麦地指人生)
小组分享:(4人小组交流)
根据课堂所得,调整补充,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一组找得多,由写字最快的同学以最简单的方式记录。
全班分享:
1.各组展示。
2.纵观各组表述,进行点评。
课堂教学中,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方求索,课堂交流也十分热烈,学生找出了几十处。一组交流:“麦地”指人生;“麦穗”指机会;“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指人生中有很多很好的机会;“最大的麦穗”指最大的机会,远大的理想;“麦地的尽头”指走完了人的一生;“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指人生中有很多好机会;“眼前的一穗”指眼前的机会;“颗粒饱满的麦穗”指非常好的机会。其他组补充:“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指把握住机会;“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指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只许进不许退”指人生没有回头路;“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指人的一生中肯定有一个机会是最大的……
学生在分享中对蕴含的道理有了全面的理解,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最后一段文字。对于预习中的难点把握准确,及时给予方法,降低难度,拓宽思维,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处在思考的兴奋状态。最后让学生讨论本课的主要写作方法,也水到渠成。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设计预习单——课前预习——交流预习——自学分享——当堂检测”的流程,围绕预习以学习活动的方式开展自学分享,将课前和课堂紧紧地连成一条线,以学习活动的形式推进学生自学和交流,教师适当补充,引导深入,使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最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室真正成了学室,课堂成了学堂,教师成了平等中的首席。这样的课堂模式底下隐藏着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建设着真正的“学堂”。
第十五十六课时 名句的识记
一、考点阐释“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
二、热点透视名言名句“名”的界定:我们探寻出界定“名”的三条基本原则:1.朝代:侧重于先秦和唐宋2.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3.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1)思想性:能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2)教育性:能概括生活的一般道理或为人处世事的方法等。如:___________,勿施于人。由俭入奢易,___________。(司马光 《训险示康》)____________,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审美性:描绘景物凝练传神,意境深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可根据以上三条原则,精编一套“名言名句汇编”,下发给每一个同学,突出复习重点。在编写时还要注意四点:数量适中(一般在1000条左右)、校对无误、出处清楚、编排有序。
三、攻关对策强化两条措施,提高识记效果。对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学生必须熟记。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的两条措施:①分块切割,化整为零。先将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按朝代或文体顺序切割成大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3~5条。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②定期检查,强化落实。自查:老师在印发“名言名句汇编”的同时,可配发一套同步的填空练习,让学生每天自记、自测、自查。抽查:课前一分钟,老师可随机抽三四名同学对句或板演,每天督查。考查:每次阶段性考试,都要设计4-5个名言名句填空题进行考查,并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集中纠错和个别指点。实五个环节,确保书写准确。考生错写名言名句的反例可以引以为戒:(1)错位搭配。如: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高适《别董大》)下句应填“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有的考生却错位搭配“天涯何处无芳草”。(2)答非所问。如: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下句应填“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有的考生却答非所问,填写成“河边杨柳发芽了”。(3)添字、漏字。如:老吾(添“之”)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学(漏“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4)写错别字。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误写“蹊”成“溪”)。(《史记·李将军列传》)(5)笔画不清。如:玉不琢(“琢”字右边笔画不清)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要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必须强化如下五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老师尤应适当点拨。如:“为人性僻耽(dān入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2)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的“弛”。(3)边诵边写。学生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老师在检查时,不仅要抽人背诵,而且还要抽人板演或默写,以防止“口是手非”,教案《中考语文复习教案》。(4)规范书写。学生在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5)看清要求。中考名言名句填空要求都是“任选三句”,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全答,而且阅卷时也以答对的句数计分。有的填空要求改为“只选三句”,考生只能选答三句,否则,阅卷时以前三句中答对的句数计分。所以考生答题时一定首先看清填写要求。
四、对应训练1.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旬。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②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③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曹植《白马篇》)④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2.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①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②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③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西楼谢脁》)④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3.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①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②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③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孔子《论语·述而》)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4.写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①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②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③_____________,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其四〉》)④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5.在文章中贴切地引用名句可以使文句显得优雅。写出或补出下列句中引号内的名句。①夏日雨后的山里,空气清新,禾苗秀美,忽见翠峰之上,蓝天之下,彩虹横贯,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________。”②学校里语音室、电脑、电视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都“_______”,没有派上用场,只是摆设而已。③当许多城市居民彩电、冰箱、空调都齐备的时候,这边远山村才开始有黑白电视,真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_。”④我国的广告业,起步迟,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之势。6.按题中要求填写句子。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③《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这句诗上。7.某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部分留美学生座谈会。①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②甲同学的发言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③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④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⑤丁同学的发言引用了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⑥戊同学的发言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考古诗文分册训练题】七年级上册1、《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典的句子:。
2、《望岳》一诗中富于哲理意义的句。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
3、《观沧海》一诗中写山岛之上景物的诗。
4、《登飞来峰》蕴含哲理的句是。
5、《陌上桑》中,以衣着之华丽来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表现使君荒淫无耻的句子。以佩剑之昂贵夸夫的句子是:。以用具之精美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
6、《三峡》中,侧面描写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描写春冬之时三峡水清的句子。(1)直接描写高猿长啸的情景的句子。(2)最能表现三峡夏季时水流之快的句子。
7、《论语六则》中,表示要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取长补短的句子是。8《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表现木兰十年征战的句。(3)《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5)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的雄姿的句子是:。(6)写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的句子是:,9、《伤仲永》中,仲永智力衰退的原因是:。
10、《淮上与友人别》中,点明送别时间地点的句子是:
11、古代诗歌中,送别友人,眷恋亲人的句子很多,请根据学过的课文写出一句:。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景物的句子是:。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的句子是,;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13、《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
大河路中心小学 谢松叶 【学习目标】
1.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语文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了解评价方法,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
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师:同学们,快乐的暑假生活转眼已经过去,我们现在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新学期语文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以及你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即将要学习的教材吧!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一册书有八个单元,及每组内容的主题。
师:翻看目录,通过浏览我们知道,本册书安排了八组内容,我们大概要用四个月的时间学习完这本语文书,时间大概这样安排: 九月份,我们将学习第一组和第二组内容。第一组内容围绕“美丽的秋天”来编排。带领着我们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好。第二组内容是我们熟悉的“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学校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
十月份,我们将学习第三组和第四组内容。第三组围绕“热爱祖国”来编排。通过学习,一定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充满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第四组内容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来编排。一篇篇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一定让我们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十一月份,我们将学习第五组和第六组内容,第五组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来编排。他会让我们一起感受团结就是力量。第六组围绕围绕“关爱他人”来编排,不论是课文还是古诗,都能让我们体会到纯真的友谊。
十二月份我们将学习第七组和第八组内容,第七组围绕“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来编排,警示我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就是给我们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第八组围绕“热爱科学”来编排,学完课文,一定会激发我们学科学、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二)了解每组教材的组成
师:快让我们打开目录,边看边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一篇课文?读读这一组里都包括哪些内容?
师:你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每组内容都有识字课,课文和语文园地组成。
(三)了解课程目标
学习本册书,要达到那些要求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识字与写字:
1.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并能认识450个汉字。2.能按笔顺规律,在田字格中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要求会写的350个字,逐步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写话:
1.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对写话有兴趣。2.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口语交际: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和简短的故事。综合性学习: 积极参加学校、社会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听了介绍,谁能说说,这学期我们将认识多少生字? 生:450个。
师:对,听得非常认真。虽然本学期识字量大,但只要有科学的方法,相信我们能和它们成为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知道的识字方法吧!你也可以说的具体点,你用什么方法认识了什么字?
师:同学们的识字方法可真多。同学们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不仅认识了许多字,还掌握了许多方法,并学会了音序查字法,本学期还要学习部首查字法,有字典朋友的帮助,这些生字一定会和同学们成为朋友。
四、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师: 为了使同学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本学期我们将分四阶段(1-2单元,3-4单元,5-6单元,,7-8单元)开展识字、写字大王比赛。识字大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检查同学识字组词掌握情况。掌握(不认识的字不超过三个)发奖。写字大王比赛:以全班集中分阶段听写的形式,合格者(错字不超过三个)评奖。
2.开展“查字典”速度比赛。
平日随机开展查字比赛,根据课时的安排,开展两、三字的比赛。在8单元教学结束后,在全班开展一次查字典比赛。印发10个生字,15分钟内完成即合格,按学生查字速度和质量评奖。
3.开展“创作之星”评比。每周,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命题写话(可以是最近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可以是听了故事后的感想,可以是书中语文园地中的看图写话。)凡表述清楚,偶有精彩词句,一律给优加成绩肯定。每次完成创作,都选择较好作品朗读,评价,展示。每五次创作,评一次创作之星,发奖状评奖。
六年级语文第十五周复习与回顾
姓名成绩
闯关平台
一、把你写得最漂亮的字写给大家看。
yīwēijiàohuìchìrâchúyīnɡjuànliànjiǎojiàn
()()()()()()qiào shǒuɡūfùzhuózhuànɡjǐyǔkǔ xīnɡūyì
()()()()()
二、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临帖(tiâtiě)参天大树(cāncēn)涨春潮(zhǎnɡzhànɡ)...
吆喝(hâhe)朝夕相处(chǔchù)凿石壁(zuózáo)...
三、在下列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操场()的教室()的同学
()的老师()的画卷()的文化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小树苗摇晃。(改成比喻句)
2、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3、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改成反问句)
闯关跳板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学习了《理想的风筝》,你能写一句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吗?
2、“三人行。”“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这些都是孔子说过的话,对我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请列举他的两位弟子:、。
3、快毕业了,请给你熟悉的老师或同学写几句临别赠言: 闯关冲浪
在句子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句。
1、老师,是一个人成长的路程中的;校园,是一个人走向发展的。
2、思索是,拿着它,才能开启知识的大门。
学习语文感到快乐,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在写字作文阅读文本时有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而各人的经验修养和爱好各不相同,因而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审美快感。
美感是鉴赏力协同想象力、知解力对形式、表象的审美判断结果,它具有主观目的性、普遍可表达性。为此,笔者首先与学生分享文字书写常识:点如高峰坠石般灵动,横如千里云阵般张力,竖如万岁枯藤般劲挺,撇如利剑截断犀象,捺如崩浪雪奔;结体左顾右盼,笔画彼此谦让包容,凸显“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字风,把汉字写好,大有学问,趣味无穷。教师讲规范,做示范,学生口念心追手动,久而久之,掌握了汉字书法的一套看家本领。这样,学生自写自赏,自写互赏,其乐无穷。
其次,与学生一起分享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会意字的汉字结构规律。学生根据构字规律认识字,既方便,又有趣,减少了写错别字的现象。积累词汇乐趣多多:同义词大联欢,反义词大结队,给形象性突出蕴涵丰富的词汇大“照相”(制作特写镜头),等等。学生对字词学习兴趣浓厚是其阅读写作兴趣浓厚的基础,因此,笔者常与学生一起搞文字、词汇游戏。
再次,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文学作品的快乐。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作品中,将自我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等同,从而将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命活动当做自己的生命活动。当然读者把什么样的情感移入文本对象,是受到对象的性质制约的。或者说,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高山大河、雷鸣电闪的耸立奔腾、激越震撼使人产生崇高感;小桥流水、斜风细雨的清闲宁静、轻盈和缓使人产生优美感。古人讲“竹令人韵,菊令人清,梅令人闲,兰令人幽”,其着眼处正是对这几种花卉生命品性的内在自居。读者则通过内在自居而与作品描绘的“艺术世界”发生亲密接触,进入与作品的精神对话。这种内自居,通常表现为读者有意或无意将自己想象为作品中的人物,对他们的处境和心理有切身体会。自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角色效应。所谓角色效应就是指欣赏者不但冒充,而且可能会将自己惟妙惟肖地化为某个人物,代其思考,替其行事,为其担忧,以致完全丧失主体性。常见的是角色效应和性别效应,还有年龄效应、善恶效应、境遇效应、性格效应等。
自居作用,本质上讲,是一种介入性体验。介入性体验,指将自我全部身心投入艺术展现的世界之中的审美经验。在介入性体验中,很少掺有智性活动的成分,没有理性的判断和知性的认识,没有理念性的先入之见,没有关于对象性的思考,体验呈现为一种自然发生的感觉过程。体验者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感受文艺展现的生命世界。体验者最关心的是他从自己的体验中究竟获得了哪些感受,主张以纯粹的态度进入体验,获得艺术世界给予人的本真状态的感受。欣赏者能够排除自己的前经验和既定的接受图式,以虚静空澈的心态感知对象,获得最真切的审美经验。学生阅读中的自居意识是极其宝贵的,应大力扶持与培养。
阅读教学中,笔者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如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开展情感体验活动。诗人从酒后沉睡中醒来,探问帘外的花木。她不满意侍女“海棠依旧”的答复,轻声念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绿肥红瘦”最富于形象性和情感性,“绿肥红瘦”表面上写的是雨后花木的情态,形象、新颖。“绿”、“红”既代指叶和花,又点染了雨后海棠花叶的鲜丽色彩;“肥”字十分逼真地写出了绿叶的丰腴、润泽和茂盛,“瘦”字比拟疏雨骤风后花朵的稀疏和花瓣的凋零。这是特定情境下特定事物所特有的情趣。如果联想诗人坎坷的经历和风雨交加的处境,再感受其意义和情味,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旨趣”在慨叹消不尽的伤感愁情和易逝的韶华岁月。诗人以情观物,由景生情,创造了形象的情感空间。阅读诗文,从语言文字入手,挖掘、剖析和体验,仿佛诗人说的是读者自己的话,宣泄的正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境界,并由此产生阅读审美快感。
由于作家创作会使用陌生化和通感的艺术技巧,因此,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这方面的知识,为他们阅读欣赏扫除障碍。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技巧,首先要求作家在语言层面不用读者熟悉的形象或角度描绘事物,主张用违背日常习惯的方式选择词语,有意造成理解的困难或形象的变形。例如,李清照“绿肥红瘦”中“绿”与“红”只有深与浅、浓与淡之说,怎么会说“肥”与“瘦”呢?实际上这里就用了创新说法或者叫陌生化说辞,借“绿”与“红”分别称代“叶”与“花”,用特征代事物,这就给读者阅读欣赏带来理解困难,不能达到诗意隽永、兴味无穷的效果。其次,陌生化要求作家在叙事层面进行积极创造变形,使作为素材的“本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所谓“本事”是指那些基本的材料———素材,一些将要被编织进情节的事件的总和;而“情节”是被实际讲述的故事,或者说是故事被讲述的方式,材料被组合起来的方式。通感,往往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创造。比如众人皆知的宋词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诗的本意是描绘杏花茂密繁盛的景象,诉诸人的视觉。然而用一“闹”字,却更诉诸人的听觉,以一种通感,展示出杏花怒放的动态,可感可触,生动形象。在这里,静态的形象变成了动态的过程,单一的感觉变成了多种感觉的综合融汇,画面有了纵深的感觉。又如视觉器官本来并无冷暖的感觉,冷暖当属触觉的感受。但人们都认可红、橙、黄为暖色,青、蓝、紫为冷色。且色彩亦可由视觉转化为嗅觉和味觉,所谓“秀色可餐”便是这个意思。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阅读欣赏时就更自信。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审美需要,直接表现为对审美享受的追求,书法与文学作品向人们提供审美享受,由审美享受引起人们的情绪高涨,进而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愉快和精神上的陶醉。
【关键词】分享让学语文课堂教学备学核心素养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八大素养说”学者将“母语沟通”素养(我国称为“语文素养”)列为学科素养的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大支柱”说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列为相互关联的五大核心素养;我国将包含着“诚信友善、合作担当”的“社会责任”列为九大素养之首,同时将强调“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学会学习”列为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紧扣语文素养来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学方法如何革新与完善?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五年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分享”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的生本课堂,可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一、 离开了教师的控制,学生是否有能力自学语文
面对这个问题,任何一个理性的教师都会给出肯定答案,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总是不放心,总担心教师没有讲授过的课文学生不理解,教师没有讲解过的知识点学生不关注,教师没有训练过的能力点,学生不扎实……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和对比试验表明,教师多虑了——
对比试验回顾:
常规教法对照组:
试验内容:按常规教学预设实施《云雀的心愿》一课教学,教后完成测试。
自主学习实验组:《云雀的心愿》
试验内容:学生自学课文《云雀的心愿》,翻看工具书,讨论交流,遇到难题向教师询问,课后完成测试,时间为一课时。
对照组实验组备注测试内容总得分正确率总得分正确率默写课中词324277.19%302472%满分100分简答:云雀的心愿是什么?40796.9%38992.6%满分10分填空:云雀分别到过哪几个地方?37489.0%37789.7%满分10分用自己的话总结森林的作用。33479.5%34281.4%满分10分描述你本课学习的收获。100%有收获100%有收获自由表达实验数据分析:常规教学班和自主学习实验班形成性测试中数据差别并不显著。
差距最大的项目“词语默写”,自主学习班级的学生尚未形成识记生字新词的自觉,离开了教师的要求和指挥,识记质量有所下降。
阅读理解项,两班的差距不大,自主学习实验班反超了常规教学班级。究其原因,“我们在小组里讨论过,就记住了”。“我们自己分工演这个课文的,每一个地方都记得”……学生自己给出的解释已经表明——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课文,记忆反而深刻。
综上所述,课题组确信:语文学习的根本是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母语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发挥儿童已有的学习能力,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和积累,在同伴共学中分享成果。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学习行为真正发生,没有教师絮絮叨叨的要求与指导,学生也能读懂课文,增长知识。教师要有充分的信心构建“让学”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时空,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多元的,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其次,语文素养还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作为包含着诸多内隐性知识在内的“素养”,必定是在动态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再次,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师生口耳相授就能够完成,更不是师控线性课堂能够实现。“教师退一小步,学生进一大步”,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摒弃师控单线性,走向学生自主、开放、互动,才能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开教师的线性控制,学生有能力有可能学习语文。
二、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主张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经过五年的研究,尝试从改变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以“分享”为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愿景,让学生的言语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旋律,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接壤核心素养的平台。
(一) 分享能力是儿童社会化必备的核心能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提倡分享并且不得不学会分享的时代。人口的急剧增长,生存空间的有限,人均资源的相对减少,生活方式、道德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分享”的价值、领悟“分享”的意义、发挥“分享”的智慧。随着网络的普及,分享意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分享行为广泛出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堂家教授从哲学的层面研究了“分享的意义”——“它(分享)不但暗示人的群体性,而且暗含对他人的承认;它不但包含‘分而居之的意义,而且意味着在‘共存状态中对分有之物的共同享受”。并提出了“共有是分享得以可能的条件”;“分享以共同体为前提”;“公开承认和尊重他人权利的分享构建了体现当下对话性关系的“你”和“我”关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和“我”在形式上的平等关系(我承认你的当下性),克服了“他”与“我”的关系中“他”对于“我”的外在性;“分享是出于公共利益并合乎公共利益的一种要求”……
当下的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其分享的意识薄弱,分享的能力更有待培养。分享行为不可能靠说教养成,必定是在“分享”活动中不断习得和完善。学校作为儿童期主要的活动场所,“上课”作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学习”作为儿童生活最重要的内容,着眼于“分享”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应该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在“分享”活动中发现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分享能力的主阵地。
(二) 语文学习课堂是分享能力培养的优选时空
我国的语文课堂学习本质上是母语学习,对于培养分享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分享行为充溢在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交流与互动”是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同样也是“分享”活动最大特点,“分享”与语文学习的结合顺理成章。
阅读是在和文本分享,享用人类的文化成果,不断拓宽着自己的视野、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享受着美感与愉悦;与同伴交流,是在分享同伴视角与智慧,发现着身边人的精彩;和老师讨论,是在分享长者的阅历与智慧,快速增长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每一次分享活动对于行为发出者而言都是一次整理自己的思想、选择组织语言、实现自我表达的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行为接受者而言,都是一次聆听、思辨、整理、吸纳的语文思维过程;分享过程中衍生出的总结、质疑、讨论、争辩……无疑是思维含量更高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本身为分享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无尽的资源。
(三)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用“分享”贯穿始终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代班级授课制下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习者拥有众多“学友”,每一节都有条件营造成一个“分享”的场境。《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理解的多元性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分享”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正是在“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前提下,“分享”活动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完全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常态,贯穿语文课堂学习的始终。
学生课前自学的资源可以分享,放大个体的学习成果,形成小组共学;学生的疑难可以分享,使之成为全班探究学习的内容;答疑思考的过程可以分享,教师或学习领先同伴的思维示范,有助于各学力层级学生的“各取所需”,帮助他们发展;教师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可以和学生分享,帮助学生积累拓展,巩固所学……语文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分享”活动的整合下指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成长。
三、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基于分享的理念,引入“分享行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以分享为主要的课堂行为方式,打破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全控状态,“让学”与生,是不断促成学生生成新知新能的教学方法,是激活学生成长动力,使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元满足的生本课堂。强调把课堂活动的权力、过程、时空尽可能多地让给学生,使尚蒙的学生觉悟、聪慧,进而实现教学活动向“学”的本质回归。课堂成为“主动习得的学堂”,“情智交融的场境”,“互动温馨的共同体”,师生共同分享丰富的课堂资源;共同享用人类社会已有的方法知识;共同分享探索未知世界活动中丰富自己智慧系统的乐趣;共同享受满足自身精神生长需要的活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儿童是主动的、学习是真实的、过程是愉悦的、收获是丰富的。
构建这样的课堂,必须始终坚持“四点关注”,建立过程性操作体系。“四点关注”中的“四点”为“基点、起点、重点、宿点”。基点关注,旨在“凸显语文交往特征,激活儿童分享愿望”;起点关注,重在“指导充分备学,丰沛分享资源”;重点关注,是研究的关键所在,涉及“构建分享共同体,营造分享情境,提高分享质量,调控分享进程,保障分享成果”;宿点关注,以学会分享、实现“让学”为主旨。
优选课程资源,壮大分享课堂的基点。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教师职责,彰显教师的智慧和艺术。分享让学式的语文学习课堂不是生硬的“知识批发市场”,而是学生实践、探究、思考、生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收获知识和技能,更收获方法和智慧的实战场。选择一个学生乐于探索的课程资源,设计学生乐于分享的话题,激活儿童的分享愿望,是构建分享型课堂的基点,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凸显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交往特征”和“交往活动”对于儿童的吸引力。
指导学生备学,丰沛分享资源,夯实分享式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之间的阅读收获分享、疑问分享、解决问题策略分享等都有赖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行动。如果没有每个学生个体充分的“备学”,带来充沛的分享资源,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对于已经习惯了听从教师安排的“被动学习者”而言,备学——提前自主学习,形成自己分享资源,有备而来——至关重要。这也是学生磨炼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
“备学”,顾名思义就是“准备学习”,其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为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所做的自主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把预习规定为“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他《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指出:“这个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阶段,就是‘预习;它于‘养成读书习惯关系极大。”叶老所说的“预习”就是“备学”的一种方式。
备学既可以是指向“新知新学”的提前预习;也可以打开“旧识未知”的思维蓄势、动力储备。常见的方式有:
1. 由教师提供课堂学习的目标要求,提示学生对新课文进行初步感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全面,心里肯定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但对于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会在好奇天性的驱动下提高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意识。
2. 给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分享话题预告,实现思维预热提前思考。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是在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无论是与文本的互动还是与同伴的分享都需要已有积累为基础。课前备学,不仅仅是熟悉教材的过程,更融合了经验激活、知识背景铺设,求知管道打开等过程,是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个体思维预热活动,提前思考带来的是一个较为丰厚的知识的“地基”,有助于在课堂分享中呈现更丰富的内容,驶向更精彩的思维的深处。
3. 根据教师的备学指导,提示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经验。整理相关知识记忆,完成“三三三备学”,“三忆”(回忆三个相关知识记忆和生活经验记忆)、“三思”(与新课相关的三个思考)、“三问”(准备在新课学习中讨论的三个问题),充分打开学生思维,调动已有知识储备,为课堂集体学习备足分享资源。
构建分享共同体,保障分享进程,紧扣分享教学法的重点。语文分享课堂的建构离不开五个关键:构建分享共同体;营造分享情境;提高对话质量;调控分享进程;保障分享成果。在具体的分享情境中,训练有素的合作学习小组互相分享各自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发现,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借助教师的资源发展各自的认识,无论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抑或学习能力、思维习惯都能得到发展。更为可贵的时,这样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借助小组这个平台,呈现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成果,获得展示的快乐、助人的成就感以及自身成长的愉悦。
完善课堂评价机制,将分享能力纳入评价体系,直指“核心素养”的“宿点”。“分享·让学”课堂教学活动效果评价强调“三全”角度:全员、全程、全面,以促使每个学生课堂中主动活泼地个性化生长。
全员角度:教师课堂评价的焦点尤其要集中在弱势学生身上,在即时诊断的基础上加强学困生的个别化辅导,使语文课堂成为不同水平层级学生的加油站。
全程角度:评价不仅要有形成性成果评价,更要有针对分享意识、分享能力、分享效能的过程性评价,并在即时评价的基础上及时调适分享进程。
全面角度: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倾听能力,分享能力纳入评价范畴。
课题研究的事实证明,分享让学式语文教学课堂,因为“备学”的存在,儿童语文课堂学习的程序从“教师单线指导”变成了“学为先导”“生生互学”“教师介入点播”到“指导备学”,程序的变化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经过备学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表现欲望加强。很多同学在备学阶段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新知,直接挑战教师按部就班的传统授课模式,倒逼教师提高课程设计能力;学生备学以后,产生大量意想不到的学习需求,涌现各种问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学习期待水平提升,倒逼教师不断完善教学预设;备学以后的学生,各自携带了学习资源进入课堂,学生的分享基础、分享愿望和分享能力都显著提高,“小先生”式的生生互动有时比教师的教授更有效,倒逼教师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随着分享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尊重”与“理解”“聆听”与“表达”“分享”与“合作”日益成为学生熟稔的行为。为了儿童的美好未来,连接着核心素养培养的分享让学式语文教学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4).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3] 汪堂家.论笛卡尔的自我\[J\].中国社会科学,1998(3).
[4]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语文课堂教学分享】推荐阅读: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11-13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06-16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11-25
感悟高中语文课堂06-04
语文聚焦课堂答案06-06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6-13
本色语文魅力课堂09-20
初中语文智慧课堂10-05
高一语文课堂教案10-07
小学语文课堂情感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