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篇1

刘台庄镇刘上庄完全小学 鲁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2.(出示活动照片)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这个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学生最熟悉的考试成绩表。

【设计意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姓名一栏采用了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的人物名称,并配以插图。同时,从学生最熟悉的考试成绩入手,达到由浅入深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的结构有序的阅读信息。分析该表,思考谁的单科成绩最高,谁的成绩高。同时,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分析提出问题,并由同学自己来解答!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制作统计表)给出三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让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填写手中的统计表。(老师提前将表格画好,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篇2

本节课例1的教学是通过给定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 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我有以下几点发现与感想:

一、精彩展现

(一 ) 采用目标教学法 , 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 从课题入手 , 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首先出示某地区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 呈现了该地区1985年至2000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根据此表分别完成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 然后说明这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通过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 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所设计的四个问题中, 最后一个问题“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是在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 二 ) 精讲到位 , 主导合理 , 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 我为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 分别绘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能够发现哪些信息? 如果要在同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 启发学生回忆: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 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 (男生和女生、 (1) 班和 (2) 班等) . 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完成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三 )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的教学, 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 农村人口逐年下降, 人口总数逐年上升, 对学生进行了人口教育. 又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 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 因而乡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让学生在感受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 最后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信息, 了解很多情况,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 四 ) 面向全体 , 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层次教学, 分类指导, 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时常提醒优生“再想想为什么”, 巡视中注重辅导差生, 并要求优生完成自己的任务后看看、关照、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 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美中不足

( 一 ) 趣味性不足 , 课堂气氛沉闷 . 缺少贯穿全课的趣味话题, 如“寻宝”“闯关大挑战”“分组竞赛”“遨游数学世界”“星光大道”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 二 ) 备课不够精细 , 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够具体 , 不够深入. 在本节课中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 (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和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花去了全课三分之二的时间, 而绘制统计图并不是本节课唯一的教学内容. 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的速度过慢, 影响了整节课的整体性.

( 三 ) 缺少新知识应用 , 学生缺少当堂训练的时间 . 由于学情的把握失误, 致使学生没有当堂的知识巩固训练, 教师也未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未能及时指导、纠错.

三、改进措施

(一 ) 精心备课 , 钻研教材 , 掌握学情 , 挖掘生活中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分组竞赛 (男生组和女生组、1和2等形式) , 并授以“课堂小能手”的荣誉称号等.

( 二 ) 调控教学时间及方式 . 改进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 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和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的教学方式. 基本结构如下:

1. 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 引导说出统计表的含义. 分组分别完成城镇人口条形统计图和乡村人口条形统计图. 要求学生认真、细心, 以小组形式进行评比 (正确、美观) , 并介绍经验.

2. 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 精讲内容 ) . 设疑 : 统计表是一个, 你能把上面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吗? 组织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 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 例如:男生和女生、 (1) 班和 (2) 班等, 那么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教师引导、板演,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再独立绘制统计图 (完成100页图) . 展示好的作品, 交流经验.

(三 ) 让学生能对新知识当堂巩固训练 , 并及时作出激励性评价、有效性评价.101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表的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展示学生完成情况. 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回答前三个问题.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篇3

新授: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导入: 我们还可以通过统计图来了解桂林市的气温情况。

(课件出示: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图)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如果想比较北京市和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的平均气温,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把两张统计图并排,把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统计图)

(课件演示:两图并排以及合并统计图的过程)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比较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

2.揭题: 这张统计图同时反映了北京市和桂林市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过去学习的是单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探究: 复式条形统计图看起来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直条,同时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

你们知道这两种直条分别表示哪种数量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怎样才能让只看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人知道两种直条分别表示哪种数量呢?

(学生:用文字说明,画个图说明)

复式条形统计图采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图例)

你能给这个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指示图,说明图,图解)

新增加的部分叫做图例,也就是举例说明图形的意思,

这和大家刚才起的名字有着相同的意思,说明同学们的思路都非常正确。

[评析:教材中例2直接出示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设计成先出现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利用其中一幅图重点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另一幅图重点进行观察分析训练,然后提出将两个城市进行比较的要求,让学生亲历复式条形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对新知产生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内心更容易接纳。

这里教师具体设置了两个问题:1.怎样比较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2.怎样明确两种不同的直条各表示哪种数量?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自己给图例起个名字并给以充分的肯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设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意义,逐步深化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图例作用的理解。]

4.分析: 从这个统计图你还能看出有关北京市的平均气温情况吗?说说看。

能看出桂林市的情况吗?也说说看。

你们能比较两个城市一季度平均气温的情况吗?其它季度呢?

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 1. 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2. 两个城市各季度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你觉得怎样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获得的信息比较全面?

(先了解每种数量的情况,再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

5.应用: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请你们试一试比较全面地分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上海市和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统计图)

我们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请组长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学生组成4人小组进行讨论)

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上海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

(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

(上海市与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比较)

6.评价: 同学们的分析全面、具体,非常好!下次旅游想去哪?

(学生:海口)

7.比较: 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跟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板书:便于对两种不同的数量进行比较)

[评析:引导学生会看统计图,全方位地了解和分析统计图呈现的信息,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统计图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将练一练提到试一试前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应用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及时强化和提高。运用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评:这节课教师运用诙谐的语言、亲切的语态、有趣的情境、科学的设计和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结构、特点、分析方法和画法,让学生经历探索、交流、感悟的过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创造潜能。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 篇4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的信息量大,结构复杂。通过复式统计表的教学,学生收集信息、表达数据和应用统计数据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本课以例1直接导入,例1是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四张单式统计表的出示,直接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很快地填写表格,在得出四张单式统计表后马上追问:“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反馈比较慢,于是便询问学生,问什么得出结论的过程会比较慢?从而在分析、比较四张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得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观察比较,就得反复看统计表,显得不够方便。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好的策略是我们能够比较方便地观察和比较各项信息?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复式统计表。

认识复式统计表,我重点给学生讲解了表头,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因此我先询问学生“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进而一一揭示揭示表头的含义和各部分名称(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在学生全面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后,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因为对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学生都能很快地填写完毕。对于“总计”这一项的教学是本课难点,为突破难点,我着重让学生说说这里的“总结”是怎样算出来的?在学生回答后追问: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如果两种计算得出的总计数不一样,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横向算出总计数再纵向算出总计数,这样两次就按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明确到,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不一样,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数据有误或是计算有误,这样的两次计算有验算的作用。整个过程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在自己的解读中理解到两次计算的必要性。

练习过程中,试一试还是发现学生总计这一栏的错误比较高,问题还是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怕麻烦,没有进行两次计算。练习二十第2题的练习,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表与前面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栏目的设置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统计表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就如这一题中,因为长、宽无法与面积合计,对不同机场的长、宽、面积总计也无意义,因此这张统计表中就不需要设定合计项和总计项,明确根据不同的内容统计,统计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复式统计表》的教学反思 篇5

随后追问“合并的这张统计表要满足哪些要求?包含哪几个方面?”学生提出了要有的要素。展示教材中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观察所要求的几个要素是不是都包含在里面了?着重分析表头。合计和总计。指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空格应该怎么填?让学生很快的熟悉表格的要求。学生独立填写表后,组织交流。再与前面的单式统计表作比较,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优势,它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单式统计表多得多。最后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练习中通过对奥运会奖牌情况的统计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复式统计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同时,抓住这一契机,渗透爱国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调查统计自己身边的事,正值学生的体检结果公布,就以“本班男女生身高、体重的统计表”为题,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意识到统计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篇6

张艳

教学内容:教材36~3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体会到制作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从而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相关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形成、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统计方法,在统计过程中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逐步合并形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制作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会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并能体会其优越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统计表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创造复式统计表

出示课件:第 1组最爱色彩统计表

师:同学们,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表? 生1:单式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师:这张表是统计什么的?它可以统计几个组的情况? 生1:统计的是最喜欢颜色的情况。生2:只可以统计一个组的情况。

师:如果要统计全班5个组的情况,需要几张这样的统计表?

贴5张表在黑板上,(按组次,横摆)

请每一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来,帮助调查统计自己小组喜欢红绿色情况,填到表里。

介绍:喜欢红色的人一般待人热情大方、积极向上,喜欢绿色的人一般都比较冷静、智慧、热爱和平。这只是反映人的一些基本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我们来看一看,第一组喜欢红色的有几人?第四组喜欢绿色的有几人?第几组喜欢红色的人最多?你看了几张表才知道的?

讨论:你们看了5张表才知道的,怎样看更方便?

学生讨论,提出:把统计表排成一竖看,或合起来看(引导:竖着看)。

老师将五张表竖着排成一列。

讨论:怎样修改,可以看起来更方便?

预设:标题有重复,去掉。(师将二、三、四组的标题覆盖)

讨论:还可以怎样改一改,看起来更方便?

预设:去掉“红绿色”一栏。(师将“色彩”栏覆盖)

讨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标题反映的是什么?)

预设:将标题换成反映全班的。(出示:康复街小学三(1)班同学最爱色彩统计表 年 月)

讨论:这样可以吗?(填上班级)这个制表日期怎样填?(现在的日期,填上)

讨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能看出哪一组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吗?)

预设:要将人数改为第几组。(师将第一到五组贴上)

讨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色彩表示?)

预设:色彩表示红绿,不能表示第几组。

讨论:既要表示色彩,又要表示组别,怎么办呢?这样行不行?(出示表头)

提问引导:这个是表头,它被分成了几个部分?(三个)色彩表示?(红绿色)这一行叫横栏。组别表示?(第几组)这一竖叫竖栏,也叫纵栏。人数表示哪里?用手在空中摸一摸?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这里是填人数的,因此叫数据栏。

小结:我们用刚才的五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了这样一个大表,这个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完整课题:复式统计表)

讲述:复式统计表一般有标题、制表日期、表格三个部分。

二、比较异同,体验复式统计表

提出要求:如果这个表格里的数据栏都是空的,你会填吗?请拿出练习纸,上面就有这样的一个统计表。我把黑板上的这个复式统计表还原成原来的四个单式统计表,请你填的时候想一想,先填哪一部分,再填哪一部分,最后填哪一部分。

学生填表后,指名一生上讲台用视频展示作品,说一说先填哪一部分,再填哪一部分,最后填哪一部分。

提问:现在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喜欢红色的人最多?你看的是这个复式统计表,还是那些单式统计表?哪种更容易比较?

小结:所以,复式统计表更容易比较,这既是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不同的地方,也是它的一个优点。(板书:容易比较)这两种表还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讨论。

启发引导:单独看这一张单式统计表,只能看到哪个组的信息?而看这一张复式统计表,可以看到几个组的信息?从哪个表中可以看到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喜欢绿色?从那四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来吗?说明了什么?(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丰富)(板书:内容丰富)

三、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教材37页“做一做”。

2、教材38页第一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村级小学复式教学的新形式 篇7

一、空间隔离轮流授课

空间隔离轮流授课即各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处在不同的教室(场所),教师轮流给他们授课,同时监控非面授年级的学生,安排他们上自习。具体来讲,有下列两种做法:

1. 学生轮流来某一教室上课

教师固定在某一教室(房间),学生按年级分批次先后来该教室上课。其显著特点是教师固定,学生流动。实施这种形式教学的两个场地要靠近,最好为相邻的一大一小两个教室,小教室作为面授室,大教室作为各年级的共同教室,当某一年级学生在小教室面授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则在大教室上自习。非面授年级学生上活动课(如体育课),场地可安排在室外,但离教师授课地点的距离要适中,不宜太远,以免脱离教师的视野;也不宜太近,以免干扰另一年级学生上室内课。在课时长度安排上可实行长短课制,长课40分钟,短课20分钟(即半节课),采用长课或短课,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看面授课的教学任务。如果任务重,则采用长课,反之,则采用短课,一般情况下采用短课,各年级的课时长度保持一致。每节课各年级的教学形式轮换一次,长课之间师生休息10分钟,短课之间不休息。采用这种授课方式,每个上午各年级的教学形式至少可轮换4次,下午至少可轮换2次。

在运用这种方式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安排非面授年级的学生上自习,布置学习任务,如完成作业、复习或预习课文,告诉学生到时要检查,并委托班干部维持纪律,然后带领需面授年级的学生到另一教室上课。授课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量节省面授的时间,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宜放在自习课上。教师在给某年级学生面授的同时,还要监控在隔壁教室上自习的学生,有时要走过去巡视一遍。教师有时可安排非面授年级的学生上活动课,如体育课、艺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教师先作示范,然后安排学生做模拟性练习。

2. 教师对各年级巡回授课

这种授课方式是把各个年级的学生固定在不同的教室,教师对他们作巡回授课[3],同时安排非面授年级的学生上自习。这种授课方式实际上是巡回教学的变异,只是面授的地点不同而已。这种授课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固定,教师流动。教师对各个年级面授的时间不宜太长,以20~30分钟为宜,以一个教师任教两个年级为例,教师上午可各面授3~4遍,下午可各面授1~2遍,每个年级的学生有一半面授学习的时间,另一半为自习时间。在教室安排上,各个年级的教室应该相邻,最好将一个大教室用砖或木板分割成几个小房间,这样方便教师授课时监控隔壁教室的学生。

空间隔离轮流授课的优点是教师可面向某一年级学生实施单式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一年级的教学上,仅以某种有效方式监控其他年级的学生,即使教师带读课文,也不至于影响非面授班的学生;上自习的学生朗读课文,也不至于干扰隔壁教室的教学。其缺点是难以监控非面授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自习期间有可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个别学生有可能捣乱。这种授课方式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空间隔离,上课期间各个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室(或场所);二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只面向一个年级的学生授课,即实施单式教学;三是师生之中一方场所固定,另一方则流动;四是教师实时监控同时上课的各年级的学生,对某一年级学生实施直接监控,对其他年级学生则实施间接监控。

二、时间错位轮流授课

这种授课方式即在两个年级组合的前提下,让某一年级的学生提前上课,提前放学;另一年级的学生则推迟上课,推迟放学,两个年级需要同时上课时则实行合班上课,有时实行单式教学,有时实行复式教学,语文、数学、外语一类课程实行单式教学,其他课程则实行复式教学(见下表)。

在复式教学中实行两个年级同学科同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实现两个年级相关教材内容的整合[4],如,品德与生活(或社会)课,以学期为单位,整合两个年级相应的教科书内容,确立若干个专题,围绕专题开展教学。专题的确立遵循近似原则,即两册教科书中有相近似的内容就确定为一个专题,比如,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都有关于家庭生活的内容,则根据其内容范围确立一个主题,尽量找到两册课本中内容上的“交集”。在课务安排上,原则上上午安排品德与生活(或社会)、科学等学科性课程,下午安排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活动性课程。由于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同,他们可做到“同动同静”[5],事实上复式教学已变成单式教学。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相同,但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应该有所区别,对低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应该更低,而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应该更高,如,两个年级的学生同学一套舞蹈动作,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应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而对于低一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掌握即可。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6],把两个年级的学生看成是两个层次的学生,做到同内容异要求,在回答问题与书面作业、动作练习等方面体现出层次上的区别,主要是难度上的差别,当然在学业评价标准上也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在两个年级合班教学中教师可先教会高一年级的学生,然后引导他们帮助低一年级的同学学习,即哥哥、姐姐帮弟弟、妹妹。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在合班教学中教师每天可安排学生上一二节自习课(如安排在上午第二节或下午第二节),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或做作业,这样一天之中一个教师可以任教两个年级的学生,只需上5~6节课。

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单式教学与复式教学相结合,两个年级的学生接受单式教学与复式教学的机会相同。其优点是有机会对某一年级的学生实施单式教学,教师可在某些时间段内暂时不顾某一年级的学生,专心致志地搞好另一年级某一课程的教学。语文、数学、外语一类课程实行单式教学不仅有必要,而且在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前提下,也变得有可能。其缺点是给学生管理带来麻烦,事实上各年级的学生可能一起来学校,一起回家,当某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另外几个年级的学生却被闲置在学校,最好是引导他们在校园里自主活动,从事适宜的娱乐活动。

村级小学教学既要提高其效益,即增加听课学生的人数,又要提高其效果。提高教学效益的传统做法是实行多年级合班教学,这势必会造成年级之间的相互干扰,实施年级分离式教学可有效规避这一弊端。

参考文献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顾远明.教育大辞典:第1卷[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邬宗启.新课改中的山区复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27).

[5]孙冬梅,曾涛,黄坤.复式教学“同动同静”新模式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1(1).

山村教学点复式教学初探 篇8

一、“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改变复式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它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前提,又以给师生的定位为根基,因此要注重“教”与“学”两个方面。

教师方面:

1.实现教师“角色”、“教学策略”两方面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

(2)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2.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体现,是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方式、方法,及相关作用的优化组合的具体表现。

一是“导趣”,引导学生乐学。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

二是“导思”,引导学生活学。教师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维,或以问引思,,或以情激思。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转变,引导学生变“死学”为“活学”。

三是“导法”,引导学生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方面:

1.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

(2)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健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2)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读书思考,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是学习主动性的充分体现。

3.学生“会学”的主要表现

(1)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知识。学习方法则是人们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应遵循的规则。

(2)掌握学习的技能技巧。就是“看、听、问、写、说、思、习、总、练、用”等方面的技巧。

(3)具有优良的品质和习惯。优良的学习习惯是推动学习活动的精神力量,而且良好的习惯能够简化、优化学习过程,所以也是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

二、遵循复式教学规律,搞好复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复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它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搭配“动”与“静”,使复式教学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具体做法是:

1,先“动”时指点迷津.启迪思维

复式教学中的先“动”,应着重进行学法指导和技能的培养,其做法是:启发诱导,示范练习;教师点拨,指导实践;精心设“点”,发展思维。

2.先“静”时温故知新,自学探究

先“静”时,一般都是习旧引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学。应做到:

(1)教师提前精心设计一组连续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预习、自学提纲或复习提纲,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旧知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分析。

(2)探索自学新课。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预习新课。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通过这样的自学,学生从思想上、精神上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力争在“动”的时候解决全部问题。

3.后“动”时释疑解惑,反馈指导

所谓后“动”,指的是第二次“动”,是在学生获得新知识中遇到疑点、难点问题时教师用精讲、点拨、启发、诱导的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

4.后“静”时多样练习,深化新知

后“静”,既是第二次“静”,也是直接教学的自学活动,仍是动的无声延伸。这是对学生新课理解程度以及自学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检验。

三、打破旧模式,积累新经验

过去曾进行过复式教学的教师多受旧模式的约束和影响,观念较为陈旧、方法简单。我们教学点的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复式班教学水平的好经验。

1.科学分组

复式班学生在“静”中要进行合作学习,过去是不加考虑地任意划分,现在,我们探索出合作学习应以四人为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在一起,以利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利于各组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竞争。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复式教学具有‘动’‘静’交替的特点,“动”时应从根本上突破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谈自己的所想、所得。在“静”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认真发现问题,积极动脑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在小学复式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指导下,教师以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课堂上充分發挥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认真探究,提高各种能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造性人才。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 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 追问: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瓦房店市实验小学 邓玲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就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紧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 并适时出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是踊跃发言);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一下子就安静了)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

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然后我改变教学计划(原先准备直接出示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自己分四人小组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我的内心当时真的很激动)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篇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汉丰七校 张进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2.××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教学准备

PPT课件、两张单式统计表(男生、女生)、学习分享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小游戏:听音乐,猜动画片片名。播放动画片视频,视频采用透明度从0—4—20—100,(6部动画片,每部10秒钟)播放动画片的主题曲,让学生猜出片名。

3、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呢?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感兴趣的动画片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每人限选一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动画片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熊出没》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男生最喜欢哪部动画片的人最多?女生呢?(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三 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题。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四 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4~6题。

作业设计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仅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或仅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复式统计表:既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又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怎么观察复式统计表?-------横看、竖看、斜看

村级小学复式教学的新形式 篇11

一、 空间隔离轮流授课

空间隔离轮流授课即各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处在不同的教室(场所),教师轮流给他们授课,同时监控非面授年级的学生,安排他们上自习。具体来讲,有下列两种做法:

1.学生轮流来某一教室上课

教师固定在某一教室(房间),学生按年级分批次先后来该教室上课。其显著特点是教师固定,学生流动。实施这种形式教学的两个场地要靠近,最好为相邻的一大一小两个教室,小教室作为面授室,大教室作为各年级的共同教室,当某一年级学生在小教室面授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则在大教室上自习。非面授年级学生上活动课(如体育课),场地可安排在室外,但离教师授课地点的距离要适中,不宜太远,以免脱离教师的视野;也不宜太近,以免干扰另一年级学生上室内课。在课时长度安排上可实行长短课制,长课40分钟,短课20分钟(即半节课),采用长课或短课,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看面授课的教学任务。如果任务重,则采用长课,反之,则采用短课,一般情况下采用短课,各年级的课时长度保持一致。每节课各年级的教学形式轮换一次,长课之间师生休息10分钟,短课之间不休息。采用这种授课方式,每个上午各年级的教学形式至少可轮换4次,下午至少可轮换2次。

在运用这种方式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安排非面授年级的学生上自习,布置学习任务,如完成作业、复习或预习课文,告诉学生到时要检查,并委托班干部维持纪律,然后带领需面授年级的学生到另一教室上课。授课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量节省面授的时间,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宜放在自习课上。教师在给某年级学生面授的同时,还要监控在隔壁教室上自习的学生,有时要走过去巡视一遍。教师有时可安排非面授年级的学生上活动课,如体育课、艺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教师先作示范,然后安排学生做模拟性练习。

2.教师对各年级巡回授课

这种授课方式是把各个年级的学生固定在不同的教室,教师对他们作巡回授课[3],同时安排非面授年级的学生上自习。这种授课方式实际上是巡回教学的变异,只是面授的地点不同而已。这种授课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固定,教师流动。教师对各个年级面授的时间不宜太长,以20~30分钟为宜,以一个教师任教两个年级为例,教师上午可各面授3~4遍,下午可各面授1~2遍,每个年级的学生有一半面授学习的时间,另一半为自习时间。在教室安排上,各个年级的教室应该相邻,最好将一个大教室用砖或木板分割成几个小房间,这样方便教师授课时监控隔壁教室的学生。

空间隔离轮流授课的优点是教师可面向某一年级学生实施单式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一年级的教学上,仅以某种有效方式监控其他年级的学生,即使教师带读课文,也不至于影响非面授班的学生;上自习的学生朗读课文,也不至于干扰隔壁教室的教学。其缺点是难以监控非面授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自习期间有可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个别学生有可能捣乱。这种授课方式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空间隔离,上课期间各个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室(或场所);二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只面向一个年级的学生授课,即实施单式教学;三是师生之中一方场所固定,另一方则流动;四是教师实时监控同时上课的各年级的学生,对某一年级学生实施直接监控,对其他年级学生则实施间接监控。

二、 时间错位轮流授课

这种授课方式即在两个年级组合的前提下,让某一年级的学生提前上课,提前放学;另一年级的学生则推迟上课,推迟放学,两个年级需要同时上课时则实行合班上课,有时实行单式教学,有时实行复式教学,语文、数学、外语一类课程实行单式教学,其他课程则实行复式教学(见下表)。

在复式教学中实行两个年级同学科同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实现两个年级相关教材内容的整合[4],如,品德与生活(或社会)课,以学期为单位,整合两个年级相应的教科书内容,确立若干个专题,围绕专题开展教学。专题的确立遵循近似原则,即两册教科书中有相近似的内容就确定为一个专题,比如,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都有关于家庭生活的内容,则根据其内容范围确立一个主题,尽量找到两册课本中内容上的“交集”。在课务安排上,原则上上午安排品德与生活(或社会)、科学等学科性课程,下午安排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活动性课程。由于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同,他们可做到“同动同静”[5],事实上复式教学已变成单式教学。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相同,但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应该有所区别,对低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应该更低,而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应该更高,如,两个年级的学生同学一套舞蹈动作,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应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而对于低一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掌握即可。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6],把两个年级的学生看成是两个层次的学生,做到同内容异要求,在回答问题与书面作业、动作练习等方面体现出层次上的区别,主要是难度上的差别,当然在学业评价标准上也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在两个年级合班教学中教师可先教会高一年级的学生,然后引导他们帮助低一年级的同学学习,即哥哥、姐姐帮弟弟、妹妹。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在合班教学中教师每天可安排学生上一二节自习课(如安排在上午第二节或下午第二节),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或做作业,这样一天之中一个教师可以任教两个年级的学生,只需上5~6节课。

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单式教学与复式教学相结合,两个年级的学生接受单式教学与复式教学的机会相同。其优点是有机会对某一年级的学生实施单式教学,教师可在某些时间段内暂时不顾某一年级的学生,专心致志地搞好另一年级某一课程的教学。语文、数学、外语一类课程实行单式教学不仅有必要,而且在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前提下,也变得有可能。其缺点是给学生管理带来麻烦,事实上各年级的学生可能一起来学校,一起回家,当某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另外几个年级的学生却被闲置在学校,最好是引导他们在校园里自主活动,从事适宜的娱乐活动。

村级小学教学既要提高其效益,即增加听课学生的人数,又要提高其效果。提高教学效益的传统做法是实行多年级合班教学,这势必会造成年级之间的相互干扰,实施年级分离式教学可有效规避这一弊端。

参考文献

[1] 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顾远明.教育大辞典:第1卷[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 邬宗启.新课改中的山区复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27).

[5] 孙冬梅,曾涛,黄坤.复式教学“同动同静”新模式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1(1).

[6]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复式教学这一特殊组织形式在城市学校教学中已逐渐消失, 而在中国偏远的山区复式教学却顺应了偏远地区特殊的地理地形, 成为山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农村这种特殊的教学点的复试教学, 值得我们广大学者关注。

一、我国农村实施复式教学的教学点的现状

1. 教学点办学条件差, 教学设备落后。

(1) 校舍条件差。根据调查发现教学点校舍简陋、甚至课桌椅都自带, 如近期引起轰动的麻城农村某小学报道。有些校舍多年失修,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学校建在偏僻的山头上, 山坡陡峭, 学生几乎没场所进行课外活动。教师办公用房紧张, 更有甚者, 教师的宿办厨合一。

(2) 教学经费缺少。农村教学点面临经费短缺的困境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密不可分。也就是说,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直接决定了教学点经费不足。教学点的经费短缺与缺乏地方有效财政支持有关。目前的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资源较好中心校及所属联校, 由于实施复式教学点的学校学生少, 生源不稳定, 且不断萎缩, 因此随时会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有被撤并, 所以当地政府不愿意加大投入。

(3) 教学设备落后。为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所必须拥有的器材、教学用具、科技仪器和体育运动设施等配套器材在教学点很难齐全, 更不要谈比较现代一点的电脑、幻灯机等设施和设备了。教学点的老师上课没有相应的图表、地图、没有视听及电子教具, 仍然是传统的课本、粉笔和黑板;实验器材配备没有, 无法达到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 学科专业性不强。

(1) 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 趋于老化。目前农村教学点教师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民师转正人员、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和代课教师。据调查有教学点的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8岁, 最高达55岁, 最低也有42岁。目前一方面留守的教师的年龄在逐步老化, 而新老师进不去, 这是这些教学点目前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

(2) 教师学历层次不高, 呈现偏低状况。教学点教师学历低的状况与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整体不高的情况是直接相关的。据调查大多数老师起始文凭大都是中师水平或高中水平, 而且他们在从过去的复式教学实行开始到现在复式教学基本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复式教学培训。

(3) 教师知识结构落后, 学科专业性不强。教学点教师知识结构落后, 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 常年在一线工作, 与外界联系很少, 信息闭塞。知识结构落后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的局面。

教学点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 许多老师“教非所学”同样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艺术类、英语等专业教师急缺。

3. 教学点教学管理混乱, 体制不健全。

(1) 教学常规管理混乱。学校的制度、方案不切合实际。大多教学点对教学常规管理检查重形式轻内容, 如查备课、听课只看节数, 查学生作业只看日期次数, 查下班辅导只看教室里是否有老师, 考试、阅卷无严格的操作。教师不按课表上课, 副课全被主课教师占用, 上级检查监督不到位, 教师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上一两节公开课、示范课, 却并不是平时上课水平的体现。

(2) 教师备课不合规范。教师备课流于形式, 不是为了学生而备课, 而是为了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备课。不少教师写教案只是敷衍了事, 其教案根本不符合复试教学的特点。

(3) 教师负担过重。由于班级较多, 课程也多, 教师工作量大。一位教师可能教两个甚至更多年级的学生, 学科差异大, 学生差异大, 复式班的教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就必须付出双倍的甚至数倍的努力。

(4) 复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复式年级和单式年级使用同一种教材, 但教学环境不同, 教学人员不同, 教学方法也不同。那么, 在教学评价中, 使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 对复式班教师来说既不客观也不公平。不能起到评价应有的激励作用。

4. 教学点教学质量差。

(1) 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呈现低水平状态。新课程改革, 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进行复试教学的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较低, 对新教学改革很不适应, 所以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即使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课程, 那也只能是低水平的。

(2) 教学点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教学点学生由于课堂语言交际教学的缺乏, 导致他们不善言辞, 表达时结巴, 用语不规范。而城镇校区的学生却显得大方、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敢于表达, 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与想法, 在整体素质上明显优于教学点学生。教学点只重视语文、数学教学, 轻视常识课教学。更不要谈艺术、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实施了, 所以难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策分析

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配备必需的教学设备。

(1) 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同时要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基础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 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及投入经费保证投资等宏观行为来确保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财政拨款要首先确保基础教育支出的需要, 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 要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其次, 要适当增设各类专项经费。优化硬件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 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建设等有效手段, 各有关部门、各级领导对复式班教师要采取倾斜政策。

(2) 适当提高生均经费, 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所有农村小学都面临着教学设备不全的问题, 教育布局重新调整后政府向村小等一系列的教学点投入更加缺乏, 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设施的要求极为强烈。因此, 在经费可能的情况下, 要配备最基础的教学设备, 例如, 录音机是必须的, 小学生的英语教学处于发音阶段, 不能保证课堂教学对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 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2. 整合教师资源,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1)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复式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证明:复式班的教师不仅要能胜任一至二门主课, 而且要“一专多能”。如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呢?首先, 各级领导要重视复式教师的培养, 在时间、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并且可以利用寒暑假, 组织骨干教师到乡 (镇) 进行教师培训。其次, 发现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的教师, 可以运用激励机制, 让他们给复式教师上示范课, 或参与相应课程的培训, 或担任巡回教师。第三, 总结经验, 树立典型, 设立山区教学示范学校。第四, 评选复式教学能手, 提供复式教学优质公共课、观摩比武课。第五, 加强教师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等方面的培训。

(2) 整合区域内教师资源, 建立教师流动机制。首先建立教师流动机制, 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补贴前往复式教学点任教的教师。补贴与相应的职称对应, 职称越高补贴数额越大。对因流动而离家较远的教师, 可以补助其公休。对参与流动计划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优先。

其次组织有经验的教导或教师定期对流动到教学点的教师进行培训, 帮助他们适应教学点复试教学的挑战, 带给他们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帮助这些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

最后实施师范学生去农村学校、教学点体验的计划。消除师范生所受的社会偏见的影响, 鼓励毕业生到这类学校去。

(3) 实施大学生顶岗支教实习。通过顶岗支教实习, 让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习, 以缓解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数量和提高教师质量, 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更新, 促进农村社会发展。顶岗支教实习以高校为依托, 以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为基地, 操作简单易行, 不仅为中小学校不断提供教师资源, 真正缓解了这些学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 而且为这些学校被顶岗出来的教师提供职后培训的学习时间、机会和条件, 实现了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师资更新, 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近三年来湖北科技学院的顶岗实习合作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3. 深化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1) 狠抓教学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定期组织教学整改工作, 让教学整改工作变成教师持之以恒的教学日常工作, 这将对所有教学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经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体教师才能获得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过程管理和结果并重。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贯穿在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以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由于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复式教学与单式教学相比, 教学质量在总体上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加速农村教学点复式教学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更好的服务于基础教育, 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对此我们可以尝试由县教研室牵头由教育站、联校组织为单位, 定期组织复式教学研究、经验交流和优秀课评选、教学观摩等活动, 在职教师人人参加研究复式教学方法和技巧, 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方案。

(3) 加大教学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为加大对各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原有的各种考评机制基础上, 还必须积极构建复式教学办学水平的增值评估制度。突显教学点的办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4)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点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质量好坏的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 备好课、上好课是关键。教师备课不能仅按照教案照搬照抄, 而要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 还要了解学生,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设计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 教学方法应形式多样, 富有启发性, 分量难度适当, 学生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 各年级的动静纵横搭配在时间上特别要协调吻合, 应随时照顾全堂各年级学习情况, 决不能顾此失彼。

(5) 家校合作沟通促进教学工作。加强与家长常联系。针对教学点学生家庭教育比较缺失的现状, 作为教师要站到主动的立场上, 定期召开家长会, 有必要通过家访、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 加大与家长的联系, 尽量多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 学校与家庭齐抓共管, 共同帮助学生, 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复式教学点开展复式教学都很艰难, 这与上述关于硬件设施不完善, 师资条件差, 教师学历低, 知识结构陈旧等现状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们提倡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的农村教学点, 如果一直没有良好的教学设备与社会保障的话, 那么复式教学就会像是天马行空, 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经济突出的国家而言, 消除隔阂, 关注对农村教学点复试教学这一现状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教学点在我国边远山区已普遍存在, 从目前情况看, 农村教学点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办学机制, 才能有效推动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文章就我国农村教学点复式教学就其面临困境所带来的消极极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就其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成因分析, 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复式教学,现状,探究

参考文献

[1]赵丹, 吴宏超.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学点状况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9) .

[2]张宏萍.陇南山区农村“一人一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3.

[3]赵丹.农村教学点背景生存状态与未来的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0, (5) .

[4]赵丹.农村教学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李冬梅.江苏省常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黄国文.试析农村小学教学工作的管理[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篇13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投球游戏的情境,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首先,教材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并阐述理由。学生根据经验有的可能猜测单手远,有的可能猜测双手远,也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与球的大小和质量有关。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要想知道哪种情形远,需要用数据说话,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材出示了第一活动小组7名同学单手和双手投球的数据,根据实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操场上收集数据,或者课前收集自己投球的数据,课上进行汇总。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使学生再次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两组数据呢,从而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再和教材中提供的统计图比较;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教材中的统计图,说一说这个统计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

说一说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含着信息的。特别地,学生可以就到底是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展开讨论。从教材提供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单手投球远,只有4号同学双手投球远,6号同学两种情形下投得一样远。

试一试

先让学生把统计图补充完成,再引导学生读图,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

信息,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实践活动

上一篇:论语名句精选下一篇:中国梦征文比赛作品:中国梦 少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