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人教版五下(共10篇)
教材简析: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及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
文章在写作上,虽只是对事件进行了叙述,但却让人读着无比感动。这感动来自于每一个文字的描述,来自于对瑞恩表现的描述,来自于对瑞恩语言的描述,来自于对人们行为的描述„„虽是白描,却融情于叙,是学生体会感悟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募捐、水泵、颠簸、迫不及待、一声不吭”等词语。
2.通过想象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设身处地地感受瑞恩的内心想法,感受瑞恩对非洲人民深深的关怀,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3.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想象拓展、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读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难点: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大”。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非洲缺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一、补充阅读,引入情境
1、图文并茂,介绍非洲缺水情况。
师: 每天我们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许多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但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比如在非洲,那里严重缺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则录音资料(屏幕播放缺水图片)。
2、师:了解了这一信息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举手发言,各抒己见)小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在加拿大有一个六岁的孩子,叫瑞恩,当他从老师的课堂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就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起读课题.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概览“梦想”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并告知学生这3个问题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
2、幻灯片上出示2个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带着温馨提示即(1)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并划出有关瑞恩梦想的句子。(2)瑞恩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自由读课文。
A这篇课文有几个词很难读,看看谁会读。生读词语,纠正读音。b交流、出示、齐读有关瑞恩梦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生齐读上面的句子,想想从瑞恩的梦想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探究“实现梦想之路”,感悟“梦想的力量”。
1.那么,瑞恩的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我们来梳理“瑞恩的梦想实现之路”。交流,讨论。生说:(1)瑞恩为攒够70元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2)瑞恩筹集2000元钱
(3)瑞恩筹集买钻井机的钱(学生回答师板书:筹集70元、筹集2000
元钱、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思考:从板书中你发现了什么?
过渡:那么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瑞恩做的家务活。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妈妈“验收”后,往饼干盒里放了两美金。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挣了两美金。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奖励„„瑞恩把所有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a、同学们快速地圈一圈,瑞恩都做了哪些事?(提示:圈是一门学问,要圈关键词,可圈可不圈的我们坚决不圈。)瑞恩就仅仅做了这几件吗?提醒省略号的作用。
生交流五件事:吸尘、擦窗、捡松果、捡树枝、考好成绩得奖励。b、这段话只有短短的7行字却写出了5个事例。你们想过吗?这段话的写法与我们平时写事例时有什么不同?
c.课文为什么要写这样多的事例呢?(写出瑞恩做得事多;瑞恩为了实现梦想的坚持不懈………)
d.读着这些列举的事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择一个事例,把这件事具体地写下来。(学生仿写)
课件出示仿写:
(1)当(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时,瑞恩()。有几次,小瑞恩有点干不下去了,他又马上想到:()。
e.指名几个读读,并点评小结:瑞恩之所以干那么多的家务事,原来他的心里始终都想着:幻灯出示生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是呀,瑞恩就是这样激励自己的。(板书:激励自己)
刚才,你们用自己合理的想象道出了作者没有说出来的细节与情感。那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瑞恩?
f.瑞恩所做的一切就这样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读第6自然段。
(2)瑞恩终于攒够了70元钱。那么当他面对2000元和买钻井机的钱,瑞恩分别又是怎么说的呢?
课件出示:
瑞恩还小,他不知道2000元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来挣更多的钱吧!”
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1、学生自由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当时瑞恩说话时的神情有什么不同?(生:兴奋、坚定)
2、请生用兴奋和坚定的语气来读读。从兴奋和坚定中我们又能读出什么?(瑞恩的善良与执著)
3、让我们一起读出瑞恩的心声(齐读上面的两句话)。
2000元和买钻井机的钱,是两个不小的数目。如果让瑞恩通过干活来实现,实在是太难了。可是后来,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瑞恩居然就筹齐了这些钱。这又是为什么呢——(他还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
a.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她决定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很快,瑞恩的故事传遍了加拿大。
想像:瑞恩的故事感动了谁?传递的仅仅是瑞恩的故事吗?(传的还有瑞恩的梦想,善良,执着…….)
引读:大家都被瑞恩的梦想所感动,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于是—— b.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没过多久,另外一张支票寄到了。从此以后,瑞恩不断收到捐款,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瑞恩筹齐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c.瑞恩的老师没有想到,一个孩子能有这么大的决心。她号召班上的同学加入捐钱打井的行列,还通过有关部门,使瑞恩和同学们跟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3)小结:是呀,瑞恩的梦想不但激励他自己,它还感动了他人。)(板书:感动他人)
2、在瑞恩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瑞恩的第一口井终于建成了。师引读:2000年7
月,生接着读。
(1)师:瑞恩的第一口井打出来后,它还为人们带来了什么呢?请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生交流:带来了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生命„„)小结:梦想,可以拯救生命,带去希望。(板书:拯救生命)
3、师说: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出示幻灯,生齐读一遍。梦想的力量究竟大在哪呢?
四、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瑞恩的井”的后续情况。浏览下面一段文字,相信你会又一次被震撼。
课件呈现: 2003年初,“瑞恩的井” 基金会已经有750000加元,瑞恩已经帮助非洲挖了70口水井;2008年,“瑞恩的井” 已在12 个国家挖了266口井; 435343 个生命获益;世界各地的人们还在继续为“瑞恩的井”基金会捐款。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学到这儿,我们已经读完瑞恩的故事,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总结全文
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共勉:生齐读有关梦想的名言警句。
六、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梦想的名言警句。
2.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筹集70元
激励自己
梦想的力量(巨大):
筹集2000元
感动他人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执教者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有效方法值得借鉴。案例如下: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语句:“像泼。像倒。”用两个字为一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说明情况非常紧急。
师:人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怎样说话?
生:语言很简练。
师:再来看看这个句子,自己读一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这三个感叹号说明什么?
生:老汉的语言很简练。
生:老汉的语言很干脆。
生:说明老汉的心里很着急。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马之先
以人教版
五下︽桥︾为例
呢?
生: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很危急。
师:对,这三个感叹号让我们感觉到了当时危急的情形,也表现了老汉的当机立断。
师:如果换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和原句相比怎么样?
生:没有气势。
生:不能说明当时危急的情形。
师:看来,标点符号在表达人物的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片段教学,教师采取品读、联系生活实际和换标点符号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领悟了写作方法,这比单纯地理解课文更有深度,也更有意义。
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感受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品味和鉴赏,从而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饱含着的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语感训练,可以采取说的形式,可以采取仿写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批注的形式;可以通过调换词语位置的方式与原句进行比较,在读中体会,还可以采取删减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也可以采取咀嚼优美、规范的句式和重点词句,领悟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打通课堂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使学生体会深刻,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品味、体会和揣摩语言文字内在的含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1.知识目标与技能
理解掌握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熟练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相关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应对价格变化的
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对价格变动认识的科学态度,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四、新课引导
枸杞是我们宁夏的特产,在宁夏,很多人靠生产枸杞生活,李大山就是一个代表,李大山有个爱好就是创作打油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大山的打油诗学习价格变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
影响。
五、新课讲授
1.对生产的影响
师:每年夏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作为枸杞生产者,枸杞的价格时刻牵动着大山的心,影响着他的心情,2012年的夏天,大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李大山的喜和忧(一)
种植枸杞已多年,靠它吃来靠它穿,
卖高卖低不由咱,到底由谁说了算?
今年价格又走低,我心犹如血在滴!
枸杞枸杞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师:原来是枸杞的价格让大山苦恼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今年枸杞价格下滑呢?一起看看今年的枸杞行情。(看视频)
师:看来今年的枸杞行情确实不够乐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枸杞价格下滑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需求不足、质量不好。如果你是大山,面对这样的行情,面对外来枸杞的冲击,该怎么办呢?(生:讨论2分钟并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看看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产会有哪些影响!
板书: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会把大家的想法带回去给大山,相信大山的腰包会越来越鼓,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近些年,由于大山吃苦耐劳,再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他的日子已经很红火了。
李大山的喜和忧(二)
感谢国家政策棒,我由温饱奔小康,
前年盖上大瓦房,去年买了电冰箱,
添了电脑连了网,城里农村一个样。
日子年年大变样,犹如心里吃了糖。
师:真为他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此时,我们也发现大山的角色也由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那么,作为消费者会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是的,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对消费者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呢?
2.对生活的影响
板书:1.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成反相关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上黑板画曲线图。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的日子确实好过了,可是物价的不断提高给大山增添了不少烦恼:
李大山的喜和忧(三)
老婆想要金手镯,粮油价涨不停歇,
老婆老婆听我说,生活计划还得做,
镯子咱再拖一拖,看看金价跌不跌。
师:金镯子之类的商品和食品有什么不同吗?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一样吗?(生:……)
板書:2.不同商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不同
学生活动:在同一区间画上对比函数图(对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指导)
师: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哪类商品的价格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生:……)
教师总结: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尤其是食品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物价上涨的速度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就非常不利于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非常重视物价的稳定,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教师: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今年大山又圆了自己一个梦,拥有了一辆汽车,可是,经历了短暂的喜悦,苦恼也随之而来:
李大山的喜与忧(四)
有了汽车真方便,买车容易养车难,
汽油改成天然气,谁知气价又翻倍,
开车成本实在贵,喜忧参半啥滋味?
电动汽车快普及,还是用电最实惠。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有“买车容易、养车难”的体会?养车需要的东西和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互补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学生:……)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油改气,甚至有换电动汽车的想法?油、气、电是什么关系?
学生:替代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补品——反相关,替代品——正相关。(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画曲线图)
3.课堂总结(我们的收获……)
总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条经济规律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若价格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调整,那么,人们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一定会像宁夏的枸杞一样越来越红!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一、复习导入
1、猜字谜,复习生字词。
2、读懂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丹顶鹤的哪些知识,能不能用上这里的一两个词语来说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自己读懂的给“丹顶鹤”上色。
3、学生作品展示、点评,品读重点词句。
(1)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
抓住“边儿”、读准“边儿”,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它的头顶就像嵌着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比较: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它的头顶鲜红。你认为会怎么样,为什么?
体会用比喻和叠词的好处,并相机引导理解“丹”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写得这么美,你能够把它读得美美的吗?
教你一个小秘决:一边读一边想象丹顶鹤红宝石一般的头顶。(自由练习,指名读。)
试背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
(1)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读好三长)。
(2)丹顶鹤不论是在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动作演示展翅飞翔。课件播放,帮助理解“引吭高歌”、“高雅”。
同桌合作,读好这句话,突出表现丹顶鹤姿态高雅。
推荐读、齐读。
3、这样高雅动人的丹顶鹤,传说连神仙都喜欢,把它当作,所以人们又叫它。在中国丹顶鹤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常和松树画在一起,称为(松鹤延年)。
交流课前搜集的带“鹤”的词语。
4、师生合作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么美的丹顶鹤,它们生活在哪儿呢?(理解“第二故乡”)
2、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课件播放丹顶鹤活动时的图片)引导说话。
3、丹顶鹤为什么能够生活得这样无忧无虑?
4、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六、指导写字(虑、遥)
1、观察、发现。
2、认识“虎字头”。
3、师范写、生练写。
4、展示、欣赏、评议。
词句训练:意在巩固积累词语。写字训练:在田字格里练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既要正确又要匀称。读背训练:熟读巧记《二十四节气歌》,初步了解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言语交际训练:礼貌待客。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和提示,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教学要求】
1 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
2 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
3 熟记成语,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4、会文明礼貌的接待客人。
【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
2、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各自读迈克的自我介绍
(2)同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动手帮他填写
(4)写一封回信
3、练习
(1)动手写一封简短的信
(2)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指导
二、教学第四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言辞严正。
大义凛然:形容坚持主义,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二)《二十四节气歌》
1、审题
2、指导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
⑶教师范读
⑷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3、练习
⑴自由读
⑵小组读
⑶练习背诵
4、反馈
⑴检查朗读
⑵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席”“句”“达”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席”:
3、练习。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二、教学第六题--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提示说话的话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要求。
3、让学生明确本次说话练习的两个要求:一是说说“我”是怎样接待王阿姨的,二是根据图意,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第一幅图,启发学生弄清图上画的是什么。(_____同事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小华请阿姨进屋)
(2)出示第二幅图,老师启发:阿姨进屋后,小华是怎么做的?(小华请阿姨坐在沙发上)
(3)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启发:阿姨坐下后,小华又怎么做的?(小华给阿姨送上一杯茶和一张报纸)
(4)出示第四幅图,教师启发:王阿姨会对小华说什么?(王阿姨夸奖小华真有礼貌)
2、看图,让学生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指导把一段话说完整。老师要求根据图意,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我请王阿姨进屋,____________________。王阿姨夸奖我是懂礼貌的孩子。
指名补充后连起来读。
(三)、练习
1、同桌互相说。
2、全班同学交流(扩大说的面),教师点拨。
3、分角色上台表演。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考考你的记性。出示图片你们一边欣赏一边去记图片上的文字,看看谁记得多。最好是连图片的样子也描述出来。比比谁记得最多,老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没听出激情。再来一遍。桃花心木,多么好听的树名。
2、欣赏激趣:(课件播放)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桃花心木。(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这桃花心木啊,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这桃花心木你们喜欢吗?来,读读这段话。(齐读)
这片茂盛的树林是怎么种植而来的?从文中我们又可以获得哪些启迪?这节课继续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桃花心木》。
二、复习回顾、整体感知: (一)、整体回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先写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指名说)
(先写了种树的种树方法很怪。课文这样种树的原因。最后写了“我”的感悟。板书:怪、因、悟。)
(二)、学生初谈感悟,方法点拨。顺势探究新知。
1、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指名说)
同学们,愿不愿意谈谈你们读了文章之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2、找出文章的中心段。
导语: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可循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刚才同学们在谈感悟的时候,你们能一下子就谈出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说明你们找到了这个中心点,来从文中找出说说获得这样的依据。找出课文最能接解题的句子。(出示:读课文,要学会 ----抓住文章直接解题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 深读感悟
(一)、感受树人之道
1、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读这句话。
(2)、文段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并且连续出现了两次。(不确定)你怎么理解这个不确定的?
(3)、课文写这段话的前提是先写了是什么?(桃花心木)要想更好的理解这个词,理解这句话。先看看树的这种不确定?(指名读)
出示:
桃花心木,
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树的不确定可能会有哪些?(遇到干旱洪涝,狂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种树人是怎样给桃花心木制造这些不确定的?(从而使它们)---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出示: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为什么要让桃花心木接受这样的考验?让树木能够接受种种的考验!种树人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让我们细读种树人的两段话。
2、出示: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
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1)、指名读。
(2)、说说你从这两段话里读又懂了什么?谈谈你的体会。(适时板书:树成材,扎根汲水)
(3)、小结。种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那漫漫的岁月中,不可能像种菜或种稻子那样能够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只有------才能------
积累名言;万物竞天,适者生存(出示读记。)
(4)再来读这段话。
种树人的话能不能让你心服口服?多么有说服力的话 (5)、体会这两段的异同。(出示)
同学们在来看着两段话说的是不是一个意思?(是)但为什么要分成两段写呢?(指名说)
A小结:前一段从正面告诉了我这样做的原因。而后一段则是从反面告诉了我不这样做的后果。这样结合论事说理说的更明白,更清楚、更有说服力。
(6)写法练习.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瓜、空”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从中明白做事情的道理。
3.理解“非常”的意思,并能说一句话;学会运用量词“一块、一棵、一片、一个”;积累“又×又×的××”的短语。
教学重点: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瓜、空”等7个生字。
2.理解“非常”的意思,并能说一句话;学会运用量词“一块、一棵、一片、一个”;积累“又×又×的××”的短语。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插图、板书等复述故事,从中明白做事情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学习“猴”字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师板书课题。提示:“猴”字反犬旁,跟动物有关,右边是王侯的“侯”,中间没有一竖。
2.指导读“小猴子”,“子”读轻声。
3.回忆带“犭”的字。(狼、狗、猪)如果是口字旁,师板书“喉”,应该是什么意思?(跟口有关),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它也读hóu,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可以组词“咽喉”。
二、初读课文,明确路线
1.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结合学生回答,粘贴图片,板书:
一块(kuài)玉米地一棵桃(táo)树下
一片西瓜地树林
(1)教学“块”。
①在“一块玉米地”里,“块”是量词,还可以说“一块糖、一块饼干、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②出示另一种解释:成疙瘩或成团的东西。组词(糖块儿、土块儿)一般会带儿化。
③指导书写。
(2)教学“棵”。
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一般用“一棵”。还可以说“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一棵瓜秧”。
(3)教学“片”。
①指导朗读:“西瓜”的“瓜”读轻声。
②用于地面、水面、景色或成片的东西,还可以说“一片药、一片汪洋、一片好心”。
3.根据图片说话。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认读“结”;理解意思:植物长果实;组词:结实、结巴。
3.板书:又大又多的玉米
4.板书理解“非常”,(特别、十分、很)用“非常”造句,指导书写“非常”。
5.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偏旁是“手”。(动作演示)
6.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7.练习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文。
2.理解“满树”,是说树上全部都是,表示桃子很多。还可以说:
(1)今天超市打折,(满场)都是人。
(2)春天来了,(满地)都是绿色。
3.板书:又大又红的桃子提示:“子”读轻声。
4.不要的东西,把它丢掉就叫“扔”。(动作演示)
5.理解“摘”,在文中是“用手采下或取下”的意思,还可以说:摘棉花、摘帽子,但不能说“摘玉米”。
6.有感情朗读。
四、全课总结
朗读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检测朗读
1.出示“猴子、结实、掰玉米、扛着、美满、扔掉”认读。
2.齐读第1-2自然段,回顾故事内容。
二、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捧(pěng):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3.板书:又大又圆的西瓜指导写“瓜”。
总结: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
训练:又×又×的太阳又×又×的的苹果又×又×的××
4.固定句式训练:小猴子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感情朗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用手臂围着叫“抱”,还可以说“抱孩子、拥抱”。
3.像“扛、扔、摘、捧、抱”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扌”,选字填空。
摘扔
下班了,医生()下口罩,离开了医院。
捧抱
我()着一本书,认真读了起来。
4.理解“往”,出示三个意思:①去,到;②过去;③向、朝。分别组词,指导书写“往”字。
5.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理解“空着手”的意思,出示“空”的其它意思:①没有结果;②天空和词语“扑了个空、空军”,选择搭配。指导写“空、进”。
3.想象小猴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指导读出小猴子的失望。
三、全文总结,讲述故事
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老猴子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老猴子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它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18小猴子下山
一块玉米地又大又多的玉米
一棵桃树又大又红的桃子
一片西瓜地又大又圆的西瓜
树林蹦蹦跳跳可爱
空着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4.体会作者言辞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1.课文题目名为“出师”,作者阐述出师的理由从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
2.前五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小结:全文围绕“出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五个自然段先对“出师”后的国内政事提出建议,然后说明出师理由。
3.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在出师前提出哪些建议?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
4.课文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阐述出师理由的?
二、合作探讨,析读课文 探究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1.课文开篇先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起什么作用?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并且感到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这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课文三四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这两个段的关系是什么?
5.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前文对宫中府中做好周密安排,举荐贤臣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提出亲贤远佞的主张?
第一部分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1.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提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你能找到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这些事有什么作用? “躬耕南阳”、“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五月渡泸”、“出师伐魏” 2.课文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第二部分小结:课文第二部分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之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为了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九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三、字斟句酌,体悟深情
课文结尾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看来作者出师的心情非常复杂,再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和我们对历史上诸葛亮和刘禅的认识,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哪些心情? 说恩情——先帝知遇之恩
表忠心——尽忠刘氏父子
谈忧虑——对国内对国外
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与刘禅长辈对晚辈情和君臣之情的地方是什么?
长辈晚辈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
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 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 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责
课文中,多次提到先帝刘备的作用: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械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小结:《出师表》是一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至情名文。文中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之人的殷切期望。文章不但导之以理,更动之以情。语气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深情。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谓之不孝。”
四、课堂练习五.拓展延伸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多少?
1、孔明挥泪斩马谡
2、空城计
3、七擒七纵
4、草船借箭
后代有大量赞美《出师表》的对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感状》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抒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
作业:
解决问题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2页例
8、“做一做”及第73~75页练习十六第4~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填空。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平方米=()平方分米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情景引入】
小明家装修,要贴地砖,你会根据这个情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72页例8。1.出示例8情景图。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客厅是一个长方形及长6米和宽3米,而地砖是一个正方形,边长是3分米。要求用多少块地砖?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2)讨论、交流。(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方法一:
先求出客厅的面积,列式为:6×3=18(平方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再求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列式为:3×3=9(平方分米); 最后求出要用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地砖:
长6米=60分米,铺地砖块数:60÷3=20(块)宽3米=30分米,铺地砖块数:30÷3=10(块)再求一共铺的地砖块数:20×10=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2)学生讨论、交流。(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9×200=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结果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小结:要求数量,可以用总面积除以每一块地砖的面积。在计算时,注意要将单位统一。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2.完成教材第73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六”第5~11题。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例8: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方法一:
先求出客厅的面积,列式为:6×3=18(平方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再求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列式为:3×3=9(平方分米); 最后求出要用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地砖:
长6米=60分米,铺地砖块数:60÷3=20(块)宽3米=30分米,铺地砖块数:30÷3=10(块)再求一共铺的地砖块数:20×10=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验算:9×200=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结果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小结:要求数量,可以用总面积除以每一块地砖的面积。在计算时,注意要将单位统一。
教学反思:
1 匆忙的,慌忙的 2 随文化的不同而变化
3 直视着某人 4 把头靠在手背上
5 摆脱困境 6 感到闷闷不乐
7 按顺序排放 8 拆除 ;拆毁
9 使某人突然想到 10 把。。。集中于。。。
11 详细地 12 疯狂的想法
13 弯腰 14 把A 和B 搞混
15 与某人联络 16 帮某人一个忙
17 把手指放在嘴上 18 朝某人挥拳头
19 十指交叉合掌 20 耸耸肩
21 高昂着头 22 面部表情
Step 2 Grammar (-ing)
一、动名词和不定式的区别
1、作主语
(1)两者可互换, 但表示一次性的动作多用不定式,表示一般性、经常性的动作多用动名词
如:眼见为实。
抽烟是难以该掉的一种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今天抽这么多烟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It’s no use good + V-ing 只能用动名词 ;It’s + adj. +(for sb.) + to do 一般用不定式
如:In a shop, it is important ____________________. (使顾客满意是重要的)
It is no u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考虑它没有用)
2、作宾语
(1)常用动名词作宾语的及物动词有:mind, finish, enjoy, excuse, imagine, keep
practice, suggest, miss, consider, prevent, appreciate, advise, avoid 等
如:我们班长建议对这个题目进行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见的跟动名词作宾语的短语有:give up, can’t help, insist on, devote to, stick to, be fond of, set about, look forward to, depend on, feel like, be proud of, be used to, prevent sb. from, succeed in, pay attention to, get to 等
如:我们都盼望着访问你们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用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有:want, wish, agree, decide, begin, learn, pretend, ask, promise, plan, expect, refuse 等
如:他们计划明年来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些动词既可用动名词也可用不定式,意思差不多:begin, start, continue, prefer, propose等
如:I prefer_______/ ___________ (go) there this evening.
(5)一些动词既可用动名词也可用不定式,意思不一样:
①like, love, hate,不定式作宾语常表一次性动作,动名词作宾语常表习惯性动作
如:他喜欢游泳,但他今天不喜欢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remember, forget, regret to do 要做而没做
doing做过了
如:我忘记关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记得已了关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表语 动名词、不定式作表语具有名词性质,说明主语内容。主语是名词时,表示一次性的动作,表语多用不定式;表示一般性、经常性的动作,表语多用动名词。
如:我今天的工作是给花园里的花浇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工作是教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逻辑主语:不定式的逻辑主语一般由for/ of 介词短语构成,而动名词的逻辑主语由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或宾格代词)和名词的所有格(或名词的普通格)来构成。
如:It is importa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学习计算机很重要)
Would you mind ________/ ________ (I) opening the window?
_________ (Mary) being late delayed our meeting.
5、完成式 动名完成式表示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词之前; 一些动词可用动名词的一般式代替完成式:remember, forget, regret, excuse, thank, apologize 等;动名词的完成被动式常可用其一般式来代替
如:He hated himself for not ___________ (work) hard.
She didn’t remember ________/________ (meet) him before.
He still rememb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raise) by a famous scientist.
6、否定式 动名词的否定式是在其前面加“not”, 动词不定式的否定式为:not +to do
如:I must apologize for _________ (not let)you know ahead of time.
She pretended ______________ (not see) me when I passed by.
二、与动名词连用的一些常用句式
(1)idea / method / habit / purpose +of +V-ing
(2)way / pleasure / time / chance/ plan/ power +of+V-ing
(3)have + difficulty / trouble / problem/ fun/ pleasure/ a good time + (in)+ V-ing
(4)There is no need / use / harm / hurry / need + (in) + V-ing
(5)On + V-ing (一。。。。。就。。。。)
如:他知道一种学习英语的新方法。
我没打算告诉他真相。
我们在开车通过雪地时遇到一些困难。
没有必要等了,他不会来了。
一听到这个消息,他禁不住笑了起来。
Step 3 Correction
1、I don’t feel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tonight.
2、She is used to live in the village.
3、We hoped he being here would make the work easier.
4、I regret having not worker harder while young.
5、I’m thinking of go to visit my aunt.
6、I began knowing about the danger of pollution.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三位数(教材第18页例4及“做一做”和教材第19~20页练习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教学准备】 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出示教材第18页例4的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共有256张照片,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问:可插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生:列式为“256÷6”。师:先估算一下“256÷6≈”。
生:256≈240,240÷6=40,还多16张。
生:想
(四)六二十四,接近它的前两位数“25”,所以256÷6≈43。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在本子上试算。【新课讲授】
1.试算完毕,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
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四人小组的成员自找同伴,互教互听。可对你的同伴的想法予以评价,如:“我听懂了。”“听不懂。”“你好像这个地方说错了。”“这样说会更好。”……
2.师注意观察,巡视,发现交流好的同伴,予以表扬、鼓励。3.全班交流。请一人当老师,教教班上的同学。可自由辩论,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释,说错的予以反驳,有好的想法可再说明……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5个十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小组内评评小老师的作用有多大?你教会了谁?
4.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5.以例4为例,师生共同小结: ①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5除以6,等于4,4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四六二十四”算出商4个十乘除数6等于24个十,写在25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5个十减去24个十等于1个十,1写在十位上。⑤查:检查余数1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放下来,和余数1个十合起来是16个一。
⑦除:用6除16,等于2。
⑧乘:……(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判断;②除;③乘;④减;⑤查;⑥放……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6.列竖式计算。①2个百除以6不够商1,怎么办?……和十位一起当作25个十再除以6;②余下的“1”表示什么?……“1”表示1个十;③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含义。
7.探究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师:计算完之后,应该做什么呢? 生:验算。师:该怎样验算呢? 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板书验算方法:用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
8.小组讨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后交流。
小结:一位数除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第一位不够除,要看被除数前两位再除,商在十位上,所得的余数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以除数,余数比除数要小。验算时,用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订正。2.完成教材第19~20页练习四第5~8题。注意商的位数和验算的方法。【课堂小结】
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例4:有一本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把256张照片插到这本相册里,可插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56÷6=42(页)……4(张)
①2个百除以6不够商1,怎么办?……和十位一起当作25个十再除以6;
②余下的“1”表示什么?……“1”表示1个十;
③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含义。
小结:一位数除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第一位不够除,要看被除数前两位再除,商在十位上,所得的余数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以除数,余数比除数要小。验算时,用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通过仔细分析教材里不同计算方法的呈现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名师教案人教版五下】推荐阅读:
《棉花姑娘》名师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09-19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名师教案01-06
燕子名师教案11-22
《卖油翁》名师教案07-03
名师优秀教案03-05
初中数学名师教案设计06-19
《测量平均速度》名师教案01-01
奇异的琥珀公名师教案11-10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11-05
威尼斯的小艇名师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