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缺失与策略论文(精选11篇)
石家庄新华区第112中学韩致燕
从仓颉造字到汉字的规范化;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电的发明;从快马加急到互联网电邮的快速便捷无不彰显着创新的智慧,创新的力量。人类需要创新,中国需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就是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我们教师的理念需要创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教师必须首先是个创新型的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试就如何做名创新型的教师谈点自己的体会,以期与大家商榷。
一,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1在自己教学实践中,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思路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按照自己预期的思路与结果进行,如果结果不符就给予否定,实际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散与创新,实际上我们应以知识为客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方式的创新型品质,这种创新思维可能会引导学生寻找出正确答案,也可能会与实际问题有所偏颇,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以充分的启发,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这要是一次创新思维的飞跃,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思维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不要一棒子打死,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其结果就是学生必须墨守成规,不敢创新。
二,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个科学的认识。创新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潜能,对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创新主要是指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与掌握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在这大家可能存在几个误区:
2、创造就是小发明,小制作,创新包含的内容很多,小发明、小创造只是一个方面,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具体体现在对一个问题的独特见的,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实验操作设计,灵活的数学处理技巧,巧妙地解题方法,新颖的作文构思,与众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等等,3、认为创新是与基础知识相矛盾的,如果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冲淡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实不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实践当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心理品质,没有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创新能力便是一潭死水,就如同鱼儿脱离了水一样,无法自由呼吸与畅游,反过来,创新能力又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三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教材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带头创新
1教师要积极从事教科研,带头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追逐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所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实践和锻炼,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自由探索,自由创造。
教师带头创新就是教师自身必须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支配下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因为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最可感的、最好的示范。只有在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①。同时也只有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了解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和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各方面,如果教师满足固守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观念,以不变应万变,那是断不可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
<二>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主,辅之以与教材有关的生活材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开放型的教学手段不再是“教师一张嘴,从头讲到尾”,而是借助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堂模式
变灌注式、他主式等教学方式为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做到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实验让学生做。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尽管学生立即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通过这种设疑、释疑的实验活动,不断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在逐级的发散链式的思维模式中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四,为学生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已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创新教学的主战场,是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只有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弘扬独特的个性,展露创新的潜能,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个课堂教学的特征是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敢于争论、弘扬个性、富有创见。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和微笑带入课堂。教师要给学生以微笑、信任和期待,切不可板面孔说教,给学生畏惧感,从而抑制学生的创新欲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的微笑和期待会给对方一种信念,会帮助他挖掘无限的潜能,唤起他对美的不懈追求。创新也是如此。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充满爱心、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习,也才能最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热爱创造型的学生。一般说来,没有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发明家的,但不一定都喜欢创造型的学生。
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创造型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是不太受欢迎的,他们的行为不合群,也不友好,而且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也很少。据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顽皮淘气、放任自流、所作所为不合群、时逆常规、处事固执、较幽默等性格特征。高创造力儿童的这些特征,都是我们许多教师所不能容忍的。好多教师喜欢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照我的葫芦画瓢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热爱创造型的学生。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民主化的教学风格。综观目前教学状况,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重师道尊严,轻学生学习主体的不民主现象仍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民主化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活泼、自由生动的发展。反之,专制型的教学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巴甫洛夫说过:你要对某个专题有兴趣,那就劳你的驾,从头到尾,自己动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语文教学中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自办手抄报、编演课本剧等活动,物理教学中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这样不仅深化了所学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六,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的知识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联系实际生活的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引发、培植、强化青少年的心理创造动力,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成功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科技王国,尤其是在课外科技 活动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和强化这种创造心理需要。如以声、光、电化、生物 天文、地理等为中心的科技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观察和领略到大自然的博大无穷,从而激发他们勇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创造心理,成为发明创造的外界动力: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培育小探索、小学术争鸣等,每项活动都或多或少地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创造欲。久而久之,这种外倾性的创造心理便会稳定下来,形成创造动力的心理定势,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七,注重对学生求同与求异双重思维的培养
创造力较高的人兼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能力。求同思维是指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思维求得答案,它只要求找到正确的答案即可,而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向着多方面发展,找出合适的答案愈多愈好,求异思维包括想象、创造、启发和猜测等诸方面,它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经过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好多教师常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使学生走向教师圈定好的标准答案之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求异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落俗套。
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想象是发明创造的桥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可是中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担忧。据笔者了解, 中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仅通过影视作品, 更不用说阅读《论语》、《孟子》、《史记》等经典。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润泽, 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极其贫乏, 缺少信仰。再加上近年来外来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袭,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精华越来越丧失, 导致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滑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载体, 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一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是新时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一代学生的思想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进而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呢?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首先,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传说故事、名人逸事等导入新课,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导入何其芳的《秋天》时, 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其次, 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注重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熏陶。教材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不仅精选了鲁迅、冰心等现当代名家的文质兼美的佳作, 还有传统文学名著里意蕴丰富的名篇或优美的古典诗词名篇, 或《史记》、《左传》、《战国策》等读来让人荡气回肠的史书佳作, 或选自四大名著的《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 诸如此类, 均是传统经典名篇, 文本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 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讲授《出师表》时,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高尚忠君思想,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如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要让学生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事实证明,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 就能让学生如春风般无时无刻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
最后, 要善于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阅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语文教材只是杯水车薪, 仅靠语文教材中数量有限的古典佳作, 只能让学生浅尝辄止。为此,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开展拓展性阅读。如学完《关雎》、《蒹葭》, 适时引导学生诵读《诗经》中《伐壇》、《采薇》等名篇。
二、诵读经典美文, 积淀文化素养
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 中学阶段是人记忆力的黄金阶段, 在这一时期对中学生加强诵读训练, 让其诵读传统经典篇章, 记忆一些经典作品, 能够塑造人的个性, 发展人的美德, 提高人的素质, 增强人的内涵, 使其受益终生。古人云:“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满腹诗书气自华。”只有熟读, 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 博采众家之长, 才能下笔如有神, 才能传承文化经典, 提高文化素养。
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呢? 根据所诵读的经典的意旨不同, 培养学生用不同语气和语调诵读。如指导学生用刚劲、激扬的语调诵读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在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时, 则让学生用较为活泼、欣喜的语调;在读杜甫的“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时, 则用抽噎的语调读出悲伤之感。总之, 要让学生真切体悟到经典内容和语言艺术合二为一时令人愉悦的至美境界,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其次, 经常开展诗歌朗诵会、古诗文默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学生诵读经典美文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样, 学生在经典中咀嚼体悟, 自然润养身心、净化灵魂, 积淀文化素养, 铸造人格支柱, 使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总之, 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 大胆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那么一定能让经典之风溢满校园, 让智慧的源泉滋润亿万中学生的心田。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可是中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诵读经典美文、阅读经典名著、生活中继承传统文化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些做法, 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诵读经典,阅读名著
参考文献
[1]陈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广西: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第10卷第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材的规定性、统一性太强
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动,缺少创新和实践的机会,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淡薄”,一些学生认为缺几节课关系不大,上课不听也无大碍,致使语文成了“鸡肋”; 教学应试化倾向严重,易于得分的其他学科挤占了语文学习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能保证课堂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已实属不易。
1.2 练习题质劣量大,学生不堪重负
在语文教学中,书本的和课后练习或复习资料往往存在的问题就是质量差、题量大,这样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练习中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选择一些开放性的论题,不要一味的死记答案,并且要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增加文化的内涵,在习题的命题上要注意挖掘其内蕴。但是,有些老师对练习没有经过精挑细选,就一股脑地发给学生,试图以此为语文学科争得时间,其实是事与愿违。
1.3 学生语文素养偏低,而又拒绝阅读
一些学生为了使作文有材料可写,就胡乱抓住一些杂志,读些所谓“心灵鸡汤”类的大而空的文章,写出的文章不是结构混乱,就是语无伦次,或不知所云。至于连篇错字、文句不通者,则大有人在。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应具备的要求。
二、体验式教学特点
2.1 亲历性特点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首要的特点就是体验,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并从这种最直观的感知中了解知识,学习经验,这也能更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体验积累,在学习中不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主动权,发挥能动性,从而在行为和情感上都获得满足。
2.2 整体性特点
在人们记忆东西的时候,往往将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整体就会更容易记住,所以这就要将知、情、意、行统一的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性的看待知识,也要结合亲身体验赋予其情感,辩证统一的对待知识。由此可见,在体验式教学中整体性的特点是加深知识记忆的法宝,将零碎的知识主动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2.3 情感性特点
在现如今的教学中,对于情感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当然体验式教学中,情感更是不可或缺的特点,在语言中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更少不了情感的渗透,学生的情感也是千差万别。在语文体验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深切体验文本的情感因素。
2.4 生成性特点
体验式教学下的探索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程要求对文本实施多元化解读,也促使学生更愿意发表个人的想法,而且体验也不是强迫得来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等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主动生产的过程,因此体验式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灵动生成。
三、体验式教学策略分析
3.1构建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其外延几乎可以和生活外延相等。因此,在语文体验教学中引入生活是提高体验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经历,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对字、词、句,文章主题等的单一学习,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把语文知识与生活进行对比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中学生时代的学生在认识上仍有着局限性,对生活的感知也大多是表象的,而中学语文文本却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在认识上进行升华,因此在体验教学中引入生活经验,讓学生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升华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迁移到生活中。
(3)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活动,让课堂体验转化成生活经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通过课外延伸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把课堂的理论体验转化成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舞台中体验文本的精神内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迈向更广阔的生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更是情感的一种升华。
3.2 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退的。在体验式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发挥教师主动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导课中鼓励学生体验
导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能否更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地重要环节,因此在导课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体验,让学生这种自主体验活跃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课堂中诱发学生体验
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快地进入体验活动中,上课初始教师首先就是快速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诱发学生的体验意识,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
(3)课堂中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当学生进入体验状态时,教师要利用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亲自实践,通过实践来升华体验。
(4)体验活动后要及时反馈信息,完善体验
体验活动后要及时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体验的缺失,从而促进学生体验的升华。这几个环节是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落实,真正地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直接体验,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通过体验完善学生自身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认识。学生在文本体验中升华自身认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进行有效转化,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寇文杰.浅谈中学语文体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2]贺义廉.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缺失与实现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4).
“你怎么搞的,我讲了一节课都快累死了,你竟然一个字都不记!”“我上课,你怎么老是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我都讲十几遍了,你还写错,课堂上你肯定没认真听讲!”这是几句在教师中间非常流行的语言。为什么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正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所造成的。教师教学决策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互动性。教师只顾“自己发”挥,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师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一)分析、融合教材的意识缺失
教师不能简单地罗列教材知识点,而要深入、精心分析教材重点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以便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想办法让学生以疑促思、体验感悟。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考虑能否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要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多向思维。照搬教材,生搬硬套,只会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信心。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在精心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融合教材内容,活化教材,设法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知识点活生生地呈现给学生。在整合教材时,可以采用对话、图片、录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活化教材能够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能力。
(二)创新意识、思维空间缺失
教师的思维意识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进而影响到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避免教学设计的盲目性、随意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活化课程资源,把握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找到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学生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自主发展和自主思维活动被忽略,都是按老师教过的一般性、常态性的思路展开,难以跳出思维的框框,造成学习和思维刻板,缺乏创造性,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进行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精心设计好每一课及每一个环节,力求每一课的知识以“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很多情况下,教师课堂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知识赖以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整体事物在这里被拆解了,学生思维变成了若干部分的拼装,教师也被局限在小方格内,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思维。另外,教师等待学生回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想象时间,造成学生消化不了课堂教学内容,学习能力比较弱。时间一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害怕和讨厌课堂上分析和回答问题,思维发展缓慢,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学习策略缺失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的教学决策不当,处理教学内容往往是以课论课,只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融合、迁移、转化,造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小组活动缺乏,群体之间互动性差。其次,教师的教学设计不适合多数学生的学情,过分强调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知识活化给学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必要时可以个别指导,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教学活动,离不开行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的发挥最需要的就是精神的自由和健全的人格,需要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探究和创造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教师要改变多讲的习惯,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多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部分后进生,平时害怕教师批评,不敢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怀和照顾。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从内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努力寻找一切机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地激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调动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对策
(一)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内容要始终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接收知识的能力和当前学习状态,把握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理清知识结构,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定位准确,示范适时,灵活有效。围绕教学目标,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抓住教材和学生学习实情的最佳结合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好、中、差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自主学习。
(二)分析学情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习主体,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体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并注意保护和开发学生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让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实现情感目标(宋运来,)。情感与动机、兴趣一样,也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推动力。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学习信心十足,主体参与教学的意识就强,教学效果就好。教师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情感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去感化学生,增强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缺少信心、胆怯、意志不坚和缺少兴趣往往是阻碍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特别是缺少信心和胆怯是目前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共性。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从问题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师评价入手,针对不同的学情,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活动,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帮助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消除他们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学习好英语的信心。
(三)构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平台
初中生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个时期是培养、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多”,即同一个问题思考方向多、角度多、方法多。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在进行对话、练习、分析、讨论问题时,不要划框框、定模式,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联想、勤思善问、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指导学习策略
教师要把教的最优化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指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增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只有加强学法指导,积极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的意识,才能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根据需求自主展开的学习过程。预习主要是浏览课文、了解要学的语法、认识要学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阅读的习惯。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特别是差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疑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方面,可促使学生查看有关资料,查阅词典和各种学习工具;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
2.指导学生上课
教师要要求学生带着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瞬间记忆能力,强化“有意注意”,争取在课内各种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识记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等。
3.指导学生复习
复习知识也是一种自主学习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好的方法,探索有价值、带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复习策略。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做到及时性、经常性,复习内容、复习时间要合理分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嘴、眼、手、脑各种感官识记,以增强记忆的长久性。另外,复习应防止机械性的重复,要新旧知识紧密联系,按知识的内在规律进行综合、归类,鼓励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分析、多总结英语学习中的规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如进行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人教版,)单元教学时,为了巩固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用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我特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复习本课知识要点if的用法,分析研究如何记忆最有新意、印象最深刻、最容易记牢。学生积极动脑分析探究,并想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复习策略。有一个同学分析研究后这样记忆if的用法:
if i eat too much junk food, i will be fat; if i am fat, i will be sad; if i am sad, i will eat less; if i eat less, i will be thin; if i am thin, i will be happy! if i am happy, i will eat a lot; if i eat a lot, i will be fat again!
通过这样的自主复习,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就好。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探究各种知识要点的复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复习知识要点的诀窍。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不仅能强化记忆,防止遗忘,而且能训练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多探索,创新教育模式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把教育的中心从让学生记忆知识转化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上来。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探索,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笔者近两年在情景化教学和开放型教学两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情景化教学
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情景的特点是言、行、情融于一体,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巧妙地创设情景,既可以克服非母语教学的缺陷,又可以利用好学生这种乐于角色扮演的动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
情景教学法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营造英语氛围,设计生活情景,也可通过直观教具如实物、卡片等,将学生身边的人或事物巧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积极参与,使情景教学更加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如购物、介绍、就餐、问路等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扮演角色,人人参与,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教学情景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习惯于各种形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
如讲授go for it! 八年级下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第一课时,我自制一个礼品盒,里面放满各种小礼物,然后让学生猜:
―what’s this? / what are these?
―it’s a… / they’re…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 them?
―that’s… / they’re…(that’s / they’re too boring / personal. and that’s / they’re not special enough.)
由猜礼品过渡到对这些礼物进行评价,再到自然地呈现新单词,整个过程有趣、有意、有序。通过对教材的拓展,不仅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内容,而且也为后面学习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更好地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
2.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促进师生双边交流、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迸发思想火花,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宋运来,2008)。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直观教具、电教手段等,再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体验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调动、鼓励、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其次,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任务、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构成的运动过程。更新教学手段,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多媒体技术便于创设情景,它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神形兼备、动静结合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有利于调动学生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激发学生兴趣要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插图、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和大量的对话,教师要善于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过程,让这些游戏活动如猜一猜、小组活动等教学内容巧妙组合,把学生吸引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乐学。
如学习go for it!(九年级)》上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第二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我融合课文的知识点he should study by…提出问题:tom got bad grades. what should he do? please help him improve his english.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进行讨论,并提示学生从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grammar等方面思考问题。下面是小组活动结束后其中一个小组做的讨论汇报:
listening: he should study by listening to tapes.
he should study by watching english-language movies.
speaking: he should study by practicing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he should study by joining an english club.
reading: he should study by reading aloud to practice pronunciation.
he should study by reading english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writing: he should study by keeping english diaries.
he should study by doing lots of exercises.
grammar: he should study by doing lots of exercises.
he should study by keeping an english notebook.
想尽各种办法,设计各种新颖、灵活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教学并成为主角。
三、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注意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要正确引导学生的“错误”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多元感悟、独特体验,善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注意教材内容价值取向,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做到去伪存真,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真正发挥出错误的“价值”。
3.充分利用评价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主要还是来自外部的评价,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积极评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心。教师要明确对学生评价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要适时、适当,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更不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可用延迟评价,甚至有时可以不作评价。对问题情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暂时不作评论,可以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对结果的过早评价有可能捏断学生的思维脉络,引发学生的心理不适和烦躁,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发展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时机,最终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
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学习总结、反思,分析克服自己学习中的弱点与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善于调动自己的主动性,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好学习计划,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参与英语学习过程。
5.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推动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而提问是突出学生主体的载体(蔡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猜想和发现问题,经常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杜平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正确理解探索性学习活动不仅成为新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而且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学习也是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方式,探索性学习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种研究探讨的自由讨论氛围,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心与学习语文的兴趣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对策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我在语文教学中试着进行了引导学生以思考探索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把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应用语文的能力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方向去不断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倡导实施探索性教学理念的重要价值。
为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设法在学生中培养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任务和重要价值体现的进取精神,是全方位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主渠道。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探索性学习的基本作为方式,可以是涉足于未知知识领域的探究,也可以是对已有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再认识,不一定要具有前沿性或是前所未有。研究结果也不一定要具有创造性,甚至不一定要有结果或正确的结果。探索性学习实际上是强调思考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注重研究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现成的结论。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索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语言魅力、理解语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效地增强学生处理来自于语言信息方面的激情,激发他们获取语文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而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即包括学生个体独立自学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与群体协商互动结合起来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思考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自由探索性学习。学生在思考、分析、互相辩论中迸发出许多可贵的思维闪光点。教师对学生们共同探讨的已有结论或课文知识,再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自由讨论,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对课本中或课外阅读材料中具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坦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到努力阐明充分理由,以达到在思想争鸣中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良好境界。针对同学们的自由探讨,教师在总结归纳后提出关键问题,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研究思考,或在小组中展开民主讨论探究。教师特别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共同解决。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难题,由同学们集体研究探讨。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充分理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调查。这种教学方式便于让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需要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深入研讨,从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集体探究式学习,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是在陶冶情操中积累知识的活动。对于同一课文的学习认识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当几位同学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个性喜好、感情经历、知识积累的不同,学习中必定产生效果的差异性,这就需要组建由不同知识素养积累的学习者所组成的研究小组,以达到学习资源共享,学习成绩共同进步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有利于通过对论文内容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易于提升同学们的思想内蕴和审美情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认同点,加强情感沟通有利于学习难题的共同克服,这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越过传统语文教学中浓重的说教色彩和庞杂的知识体系,把情感教育和语言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使得语文教学妙趣横生,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则必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
四、精心设计激发研究兴趣的核心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思路,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解决,操练的步骤等等,教师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按照教师的设计一步步走进知识的宝库,并得到收获。问题的提出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手法,引起学生的悬念、好奇心,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同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以动态的眼光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放开思考,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意见,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讲出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五、形成有利于教学探讨的师生合作模式。
加强师生合作的教学创新研究是指师生双方均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同时完成教与学的目标任务。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他们平等对话、耐心交流,共同研究探讨,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找有关的资料,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师生融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倍增,体验到了合作的愉悦。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还彻底地摆正了师生平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
体验教学是后现代课程观的重要学习主题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经验在传统的语文听、说、读、写中的作用,尤其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利于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体验是知识意义化的过程,是认知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语文式体验教学可最大程度地尊重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模糊性、生命性等特点,张扬学生生命力,为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服务.语文式体验式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智慧技能、情感态度、动作技能三方面着眼,核心是情感体验.体验式语文教学是众多语文教学范式的一种,是传授式语文教学的延伸.
作 者:贺卫东 作者单位: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课程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体验 语文范式 设计 情感起初觉得百度文库点评者真有意思, 怎么会写一篇题目意思跟人家相同的点评文章?别人写文章是尽量避免“撞车”, 他倒好, 反而故意去“撞车”了。因为“‘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是一个反问句, 本意就是伏尔泰没有“恼羞成怒”。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思, 特点是只问不答, 答案在问句中, 肯定反问句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是一个肯定反问句, 表示的刚好是否定的意思, 即“伏尔泰没有恼羞成怒”。但仔细一读百度文库这篇点评文章, 原来是批评王世热观点的:
《“恼羞成怒”的伏尔泰?》一文批评某文“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一说不对。理由是羞愧者必定理亏心虚, 其贬义明显。“恼羞成怒”的确含有贬义, 但原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伏尔泰“恼羞成怒”, 而是说伏尔泰对批评不会“恼羞成怒”, 而是心平气和。原文作者并不是要肯定“恼羞成怒”, 而是要肯定伏尔泰的胸怀和气度。所以被批评的原文并未将“恼羞成怒”用错。
分析百度的点评, 很有意思, 这篇点评文其实是一篇小驳论文, 按道理驳论文应该是驳对方的观点, 但它竟然是把被批驳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了, 这就好像世界杯比赛中把自家的球门和对方的球门混淆了, 而且更有趣的是射门时把球踢飞了, 却把自个儿的脑袋当球踢进去了 (当然世界杯比赛中还从没出现过, 这种自踢脑袋到自家球门的空前绝后的射门技术, 否则世界足球史上该大书特书了) 。因为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伏尔泰并没有“恼羞成怒”》文不对题, 内容和标题在逻辑上没有因果关系。百度点评者说原文并未用错“恼羞成怒”, 理由:伏尔泰对批评不会“恼羞成怒”, 这是作者在肯定伏尔泰的胸怀和气度。
不知百度的点评者是否 看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原文, 因为点评的理由不仅跟点评文标题没有逻辑关系, 跟雨果原文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雨果的原文是这样的:
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各位先生, 我们要这样说, 因为, 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 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 总会过去, 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 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从原文看, 雨果说伏 尔泰有“平静”的一面, 也有“愤怒”的一面 , 但最终会 “心平气 和”。 (程曾厚先生对雨果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把握得很好, 但对“恼羞成怒”一词翻译值得商榷, 因为雨果的意思是伏尔泰“极端愤怒”而不是“恼羞成怒”。) 雨果在演讲中讲到, 伏尔泰因帮助那些受宗教迫害的人士, 而承受了一切威胁、侮辱、迫害、污蔑等, 但是他不屈不挠, 坚定不移。面对残暴专制的宗教批评、指责, 伏尔泰的“怒”是正义的愤怒, 而不是羞愧之怒, 所以说伏尔泰是没有“恼羞成怒”, 而是“怒 不可遏” 或“义愤填膺”。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精神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61-01
人文精神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对现代语文教育观的实践和运用。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导致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基于此,应积极探讨相应的改进策略积极应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首先,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刻影响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注重“重实用轻人文”,导致语文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过于护士语文的人文素养,偏向于理数化等科目。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理念的更新,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文化知识不同,它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做到的,因此影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次,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老师的主角地位相应的被淡化。就语文教学工作者而言,我国高中语文课堂上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语文教师工作者自身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不够重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仍然比较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不能发挥出来,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散,最终导致其语文素养与学习思维僵化,因此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培养中难免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长期以往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逐渐出现问题,导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人们精神缺失,从而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的应对策略
(一)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氛围构建
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语文教学成绩的评价,反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加强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加有效向学生传达人文理念,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对教学材料进行钻研,通过主动挖掘语文素材与语文课本进行联系和结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可以对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和扩展,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文思想进行吸收,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建立。
(二)加强课堂互动交流
传统的教育课堂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教学工作者自身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人文学习主动性,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认知能力,但是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散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主动挖掘人文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形象的表象记忆引导下,对教学中的人文素材进行拓展和延伸,优化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学习课文《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景物描写的深入感受,通过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感受夜晚下的荷塘美景,感受文章中描写美景的优美句子,让学生学习朱自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景物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等等,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深刻体会作者在月色下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语文人们素养,通过自我的主动思考和体会,进一步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精神培养。
(三)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长远发展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积累。新课标背景下,老师不再是一言堂的课堂主角,而是一个真正的引导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传统文化之上,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增加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是现代语文素养教育的重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挖掘人文知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志国.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2.11-47
无意注意这种教学方法,有这样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巧妙地运用注意的规律,无意进行的、没有提前备课的一些思维活动。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处于精神放松、心神宁静的状态下,人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灵活,如此一来,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空间中,感知能力会逐渐增强,进而人们的才智也会提高,那么就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内容。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无意注意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情况
1.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
当今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难以想象,他们每天“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并且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杂乱无章,时刻都处在于精神紧绷的状态。长期以来,学生就会忍受不了,他们便开始寻找可以稍微休息的时刻,由于语文课的枯燥,中学生觉得可以在语文课堂放松自己,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久而久之,中学生的语文课堂只属于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根本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所以语文课的地位慢慢下降,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一直呈下滑趋势。
2.中学语文教师的低素养
素养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必备,一方面是个人素养,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不可侵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德服人,并以身作则,教育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另一方面是专业素养,有着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才能够准确地将知识教给学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潮流,无时无刻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部分教师墨守成规,专业知识落后,个人素质低,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导致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甚至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样语文的教学效率肯定不会提高。
二、运用无意注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1.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今,高效的教学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环境。有人曾认为,若一个人真正地想学知识,根本不会在乎身边周围的环境,但是这个观点很快被否决,由于大量的调查可知,中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里,他们会更加专注学习,这样教学效率才会真正地提高。教师可以这样营造氛围:第一,教室内的卫生情况必须合格,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周组织学生一起打扫教室卫生;第二,在课堂上,中学生特别容易受教师的感染,师生之间的一切都是相互影响,对于语文课更加如此,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激情昂扬地教授知识,使得课堂时刻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三,课下闲暇时间举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这样学生时而放松一下,最终保证上课饱满的精气神。
2.无意注意的教学方式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方面都涉及到无意注意的方法,中学生在学习时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学习效果是具有极大的差别,一旦集中注意时,人的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的兴奋点,但是一旦学习不专心,注意力分散,不会集中在一个方面,那么学习的最终结果会更好。例如,一位著名的高级翻译官,一次,上司分配给他一个实习生,实习生在高级翻译官眼里只是一个不完美的翻译官,他根本不会有意注意地去训练这个实习生,一开始他就无意注意地传递翻译技巧。实习生自己研究出高级翻译官的一个方法,每天上班不会坐电梯,边听法语新闻听力边数自己所走过的楼梯阶层数,久而久之,实习生攻破了之前难以攻克的翻译难点,最后实习生也成为一名高级翻译。所以说,无意注意的方法会提高效率。比如语文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检查背诵古诗词,课上肯定有听课与不听课的学生,最后有这样的结果,十分专注背诵的学生背诵好多遍,依旧没有完成背诵。然而,那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专注哪个内容,并不会要求自己背诵的程度,所以他们不会刻意去注意,不一会儿,他们就能很好地完成背诵。
3.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变换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完美,所以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方式,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中学的语文知识并不会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一味地无意注意教学,那么学生就会厌倦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讲课时要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然后依照学生不同的兴趣来转换注意的两种方法,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倦,更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课堂运用无意注意的方法,教师必须重视注意的转换,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中学生面对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心中隐藏的斗志,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生能够完善自己,全面培养素养,做一个素质高的人。
参考文献:
策略探究
摘 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语文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悉心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41598.htm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一直备受教师的关注。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方法和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当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精细品读文本内容,加强教学的阅读训练力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精挑细选的,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对文本内容分析不详细、缺少教学的阅读训练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的阅读训练的力度,精细品读文本内容,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讲《春潮》这篇课文时,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时,我就课文的
题目展开了分析:“春天到来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潮’字呢?”有位学生回答道:“说明春天爆发出的活力势不可挡。”之后,我继续提出了如下问题:“课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描写了冰面融化的场景,为什么不直接写‘江上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了’呢?”让学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自主讨论,品味用词高明的魅力,感受文章所描述的画面。这样一来,通过精细品读这篇课文,对文本的字、句进行详细的分析,学生感受到了用词的巧妙,不仅加强了阅读训练的强度,使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写作手段,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如,在讲《野草》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出种子的力大?”一位学生回答:“第三段写到‘一粒种子所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这句话写出了种子的大力。”我继续问道:“课文第四段
最后一句话‘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其中,‘如此如此’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成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用词巧妙的魅力,我又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透”“钻”“挺”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这样,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使学生感受到了种子强大的生命力,增强了语文阅读训练强度,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讲,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应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有一个真切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
积极性。
比如,在讲《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篇课文时,我先带领学生朗读一遍课文,纠正了生字生词的字音后,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己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并讲述自己的阅读思路。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针对表达不清楚的学生,我先根据他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关键性的词语,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讲述自己的阅读思路。这样一来,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了初步认知,有效激发了自身阅读的积极性,提升了自身的�读能力。
三、布置合理的课后任务,扩展学生的自身储备,巩固学生的阅读技能
教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是只学习课本内容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
后,应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练习,如此,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巩固学生的阅读技能。
比如,在讲完《奇怪的圣诞包裹》这篇课文后,学生从充满浓郁思念故乡的句子中感受到了叔公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在讲解这篇课文后,结合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我让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乡愁》这篇文章,根据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及主旨情感。这样,通过布置与已学课文的相关阅读练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巩固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关键词:贫困山区 音乐教师 缺失 策略研究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音乐美感的滋养,音乐是中学生素质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城市中学义务教育形势乐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有不少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还是一个盲区,音乐教育的缺失较为严重,那里的学生还处在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之中。改变贫困山区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刻不容缓,加快发展贫困山区音乐教育迫不及待。
一、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
两年前,笔者受领导委派来到广西贫困山区支教,相继在几所中学负责音乐教学工作。当第一次走进他们的校园时,从校长、教师、学生惊讶而又兴奋的目光中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在这期间,笔者对广西最贫困的几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音乐教育的缺失有以下几种情况。
1.音乐价值观的缺失
据一个初三毕业生反映,他所就读的学校是离县城40公里的一所比较偏僻的中学,他在那里读了三年初中,没有上过一堂音乐课,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歌,也没有听到老师唱歌。偏远山区中学为什么不开设音乐课?其原因当然不排除某些客观因素,但也不排除人为的观念所致,即:音乐教育价值观的缺失。
音乐教育价值是什么?是情商教育,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山区中学,他们只重视智商培养而忽视情商教育,不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是导致有些中学删去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一是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他们认为音乐没有列入升学科目,不开设音乐课对升学无关紧要,不影响学生升学,也不影响学校升学率。在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他们把音乐当作可有可无,把音乐课当作可上可不上的课,随时都可以给语数外让课,把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办学的最终目的,“光师耀校”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是把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传给了学生家长。许多学生家长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认为学音乐是不务正业,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影响升学成绩。有些爱好音乐的学生在家听听音乐、哼哼歌曲都会受到家长的指责,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盲区,所以不少中学就把音乐课停了。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音乐课,也只是在初一年级开设,初二开设的很少,初三几乎没有。
2.音乐教师的缺失
贫困山区中学缺乏专业音乐教师是普遍现象,他们很少配置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由语文、英语等科目的任课老师兼上的,于是不正规的音乐教学带入了课堂,他们只能教唱自己熟悉的歌曲,会唱什么教什么,甚至使浅俗的爱情歌曲在校园内传唱,严重违反了《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即使条件稍好点的中学有音乐老师,他们的学历也很低,大多是中专毕业生,很少有专业的正规音乐院校毕业生。他们没有受过高师音乐的专业教育,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音乐教师在贫困山区严重缺失。
3.音乐教师素质的缺失
(1)文化知识的缺乏
音乐教师要具备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文学历史、地理人文、语言美学等知识都是音乐的相邻学科知识,与音乐紧密相连,这些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缺一不可。但在山区中学音乐教师身上这些相关文化知识还不够丰富,缺乏多层次、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没有拓宽知识面,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音乐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自如。
(2)专业知识的缺乏
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视唱、节奏、旋律、器乐等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山区中学的音乐教师却很少涉及到这些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只能教学生唱几首流行歌曲,没有让学生在音乐课中扩大视野,享受真正的音乐美感,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要求有较大差别。
4.教学设备的缺失
在城市中学及经济发达的农村中学,教学环境普遍得到了改善,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实训楼,齐全完善的音乐教学设备应有尽有。但是贫困山区音乐教育所需的教学设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音乐教学设备简陋缺乏,别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高档设备,就连一台破旧的风琴都没有,甚至有的中学连录放设备都不俱全,在音乐课上就靠教师的“清唱”教给学生几首自己熟悉的歌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策略
1.完善音乐课程机制,提高音乐教育地位
目前,山区中学没有音乐课程的硬性目标,教师的教学任务指标和教学质量指标不明确,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掌握音乐技能的指标也不明确,教材使用的规范性更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质量。为改变这种现状,山区中学的音乐课应纳入年终考试考核的范围,实施达标制。各项教学指标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规定执行,规范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有效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2.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注重发挥音乐教育作用
(1)认识音乐教育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音乐教育既是美育,也是创新性教育,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品德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这种美的想象需要音乐进行启迪。”[2]音乐是声音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多方面的音乐元素来塑造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去激发人们的美感。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是教育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音乐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所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思辩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情商,还能坚定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作用
音乐的教育价值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课堂上,音乐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建立起对一切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曾有音乐大师认为:“歌声是生活中的阳光,没有阳光的生活是沉寂的、郁闷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勃发的季节,正是心灵勃发的高峰期,他们不仅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渴望,也有对音乐的渴求。”[3]初中阶段,升学率的高压、学习的繁忙,使得中学生心情压抑。如果能为学生开设轻松活泼的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放松,享受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3.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音乐师资,缓解教师缺失的燃眉之急
(1)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扎实教学功底的合格教师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既要有丰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做到内修外习,强根固本。
①文化知识的融入
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歌唱识谱涉及的人文知识、发声共鸣涉及的物理生物知识、歌词分析涉及小说诗歌的文学知识、曲式结构涉及的美学知识等。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文化素质如何,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②专业知识的渗透
音乐教师应经过高师音乐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视唱练耳、乐理常识、器乐演奏、乐曲配器、和声配置、曲式分析、合唱指挥、舞蹈编排、音乐活动的组织与评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集音乐教师于一身,缺一不可。这些专业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学音乐教师的基础,是当好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必备的前提。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活跃,对音乐充满渴望。只要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激发他们的二度创作思维,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了才能开启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2)培养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的教学能手
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有成熟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还是一名善于把实践与方法巧妙融合的教学能手。
①善于运用教学方法
把“教与学”变为“学与教”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技巧环节,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种方法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正如北京大学名师林崇德教授所说:“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目的的体现者,学习活动的主人,学习过程的探索者。”[4]变“教与学”为“学与教”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一是“学生点菜”,提高学生音乐兴趣。学生“点的菜”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是点拨引导。例:学生点一曲音乐作品,让学生去理解去讲解,让学生分析曲式的结构,让学生演唱自己点的作品,教师随后的点评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是因地制宜组织音乐活动。音乐教师组织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种机会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学生上舞台的机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活动要求大众化。”[2]例如:班级或小组拉歌比赛、演唱接力、击鼓传花等音乐活动能使全体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是成立学生音乐团体。成立有音乐教师参与并指导的学校合唱团、乐队、舞蹈队,让这些团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本土音乐与大纲教材融为一体的创新型师资
山区音乐课是比较有乡土特色的。“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山区,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文化。山区音乐教师要注重把原生态音乐、本土歌谣带入音乐课堂,丰富教学内容。”[5]笔者在支教期间,曾对广西的苗族音乐有过采风。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苗族的高腔、平腔就是苗族人民最爱唱的本土音乐。它高亢嘹亮,朴实婉转,声音甜美,深受苗家儿女喜爱。不论是欢庆佳节还是婚嫁喜事,大家都会闻声而合之,闻鼓而舞之。特别是苗族的接龙舞、狮子舞更是远近闻名。它节奏明快、古朴、协调、舞姿优美大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果山区音乐教师善于采风,勤于采风,注意吸收地区民歌等音乐元素,并融入大纲教材,把山区原生态音乐与优秀民族歌曲融为一体,就能实现山区音乐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型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尽快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加强贫困山区的音乐教育,提高山区学生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是实施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小娥.浅谈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的素质[J].湘江歌声,2001(1).
[2] 吴永东.刍议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落后之我见//湖南教师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黄群.翻开音乐新的一页//湖南教师论文会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5] 张嗣刚.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湖南教师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作者:张计(1978-),男,湖南永州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缺失与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与情感论文11-29
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论文09-09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09-30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2-11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我体验策略09-17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11-15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研究的论文10-09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论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