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案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案 篇1

主备人:马君

备课组长审核:

教导处审核:

第五课时

0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P17-18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0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0。教具学具: 媒体课件,直尺。教学过程:

一、讲述: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四只小兔约好了到野外去采蘑菇,我们来看看,它们各采了多少个蘑菇。(电脑出示P17主题图)

1.观察最右边的小兔。问:这只小兔看上去很不高兴,为什么呀?这只小兔的篮里一个蘑菇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呢?(板书:0,引出课题)

2.电脑出示小兔拔萝卜图。

问:图中小兔在干什么?现在地里还有萝卜吗?该怎样表示?(板书:0)介绍0:这个数读作“零”,记作“0”。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

3.教学0的读、写。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0的场合。

二、教学0表示起点,出示直尺。

师:0在这里表示起点,量东西要从这里开始,从尺上我们看到:“0”排在“1”的前面。

按顺序读直尺上的0~5。(从小到大),5~0(从大到小)。

三、教学0的书写。

1.范写解说:写0时,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起笔收笔要相连成椭圆形。注意:拐弯要圆滑。

2.学生书写,注意笔顺。

3.先描红,再在书上日字格里写。

四、练习“想想做做”。1.电脑出示P18第1题图。

(1)小猴来到果园,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呢?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馋,吃掉1个,这时还有几个桃呢?用几表示?(3)小猴还想吃,又吃掉2个,现在树上还有几个桃?可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然后汇报交流,并说说其中0所表示的意思。

3. “想想做做”第3题。

(1)请戴有0、1、2、3、4、5卡通形象头饰的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其余学生说说是怎样排的。

(2)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后,互相检查正确与否。

4.“想想做做”第4题。

(1)想一想除了尺子上有0之外,你还在哪儿见到过0?

(2)看一看课本中第4题里画了些什么?你能看懂吗?

五、巩固练习。1.看图写数。

2.数一数有几朵花。3.从小到大排一排。

六、全课总结

1.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0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吗?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你们还能看到0?

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案 篇2

这一章的内容概念较多, 而且比较抽象, 但大都有物理上的背景来源, 又与图形有密切的联系, 因而其优越性相当明显, 恰当的教与学, 不仅不索然无味, 反而生动有趣,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极佳机会.

一、平面向量的概念

本节从向量的实际背景———力、位移等矢量引出平面向量的概念, 引发学生思考数量与向量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确定了平面向量的两个要素 ( 大小和方向) , 研究了平面向量相等、相反、平行等关系. 在本节教学中, 弱化了自由向量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探究、观察、类比、实践等方式, 让学生感受向量在保持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自由移动这一事实. 例如, 如图, 在4×5方格纸中有一个向量分别以图中的格点为起点和终点作向量, 其中与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 与长度相等且共线的向量有多少个? (除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练”的方式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 在谈到天津相对于北京的位置时, 我们说, “天津位于北京东偏南50度, 114 km”, 如图所示, 点A表示北京的位置, 点B表示天津的位置, 那么向量=“东偏南50度, 114 km”就是天津相对于北京的位置.

通过探究、发现、归纳、类比等方法, 让学生发现向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向量的兴趣与热情,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

通过实例引入, 让学生结合对平面向量概念的理解感受不同方式的位移对结果的影响, 初步体会向量相加的概念, 引发思考, 引出新知. 例如, 2008年,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台北桃园国际机场首次开通了上海至台北的直航, 既缩短了距离, 又节约了时间. 民航客机的每次飞行都可以看成是一次位移. 直航前由上海 ( 点A) 到台北 ( 点C) , 需先经香港 ( 点B) , 再到台北, 位移是由A到B, 再由B到C; 直航后由上海直接到台北, 位移是A到C. ( 1) 用图形表示每一次向量的位移. ( 2) 飞机由上海飞往香港, 再由香港飞至台北位移的结果, 与飞机直接由上海飞至台北的位移结果相同吗? 得出结论

比较平面向量的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 在对实际背景思考的基础上引出和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学生从实践、思考中发现两种法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得出用代数求两个向量的和向量的特点. 通过类比、实践感受用代数式和三角形法则求两个向量的差向量,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学习向量数乘部分内容时, 教材通过让学生思考交流一个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受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 引导学生识记向量数乘运算的概念, 会用代数式表示向量的数乘运算.

三、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通过类比平面内点的坐标表示引发学生对直角坐标系内平面向量坐标表示的思考, 通过实例感受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的含义, 会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直角坐标表示平面向量.

例1写出下列 向量的坐 标表示: ( 1) a = 5i - 3j; ( 2) b = - 5i; ( 3) c = πj. 通过本题, 巩固定义, 会求所给向量的直角坐标, 会通过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求模.

例2如图, 写出向量a, b, c, d, e的坐标, 并求它们的模.

通过例2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数形结合能力, 进一步体会向量相等的实质, 通过学生动手作图的实践, 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向量直角坐标运算问题. 能根据所给向量的直角坐标进行加、减、数乘运算. 识记已知两点坐标求向量直角坐标的方法, 识记坐标表示的向量之间相等、相反、平行 ( 共线) 的条件与判定.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等.

四、平面向量的内积

通过学生对初中物理中所学过的“功”模型的思考, 引出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 运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内积公式的形式. 能运用公式求两个向量的内积, 通过问题的设定、思考、解答得到运用平面向量的坐标求内积的公式, 识记平面向量夹角的定义, 感受向量夹角的范围与向量位置之间的关系. 学会求坐标表示的向量的内积, 能求给定两个向量的模或坐标时的夹角, 运用坐标判定向量是否垂直.初步让学生体验类比、化归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建议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基础, 通过从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或背景说起, 引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等教学环节的设计, 激起学生学好平面向量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让学生思考、交流等教学手法的运用,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2. 由于本章各部分内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度较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向量的实际应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讲解过程中应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代数方法与几何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加强学生对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方面的训练, 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能力基础.

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的运用, 对问题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合适的解题模型能力, 为其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复, 王巧林, 主编.数学·基础模块 (下册)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2]徐元根.对中学向量概念叙述方式的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 2001 (11) .

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案 篇3

师:(在海浪声、海鸥声为背景的音乐声中出示“情境图”)我们来到美丽的沙滩,观赏海边风光,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沙滩上有各种各样的贝壳。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捡到一个大贝壳,嘴笑得像个大喇叭。

生:我看到三个小朋友光着脚丫在沙滩上捡贝壳。

生:我看到一个大贝壳里还有珍珠呢!

师:(惊喜)珍珠?在哪里?

(学生指图示意)

师:(出示珍珠项链)你们看,这是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的项链,多漂亮!

生:“哇”!

【点评】观察中感知“珍珠”的母体,适时引导学生观赏“珍珠”的工艺品,给“珍珠”赋以生命历程,这既是教育的机智,也是预设的生成。教师心中有“词串”中的粒粒“珍珠”,才会有如此精彩的教学瞬间。

生:我还看到了一群海鸥在海面上飞翔。

生:我看到了海面上一层层的浪花。

生:岸边的船上装着满满的鱼虾和海带,鱼儿还在跳呢!

师(指图):小朋友请看,这种捕鱼的船叫“渔船”,那停泊船只的海湾叫“港湾”。

【点评】“港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也无法让他们查字典来理解;而借助“情境图”,在认识“渔船”的同时,顺势点拨,化难为易,学生头脑中自然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生:我看到了天空有红红的晚霞。

生:我还看到了海风。

师:(惊讶)海风,海风在哪里?

生:桅杆上的旗子在飘动,这不是海风吗?

生:我看到渔船的帆鼓起来了。

生:我发现植物叶子往一边倒。

师:小朋友们善于观察,在海滩上认识了这么多事物,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到《识字5》里去认识这些“词宝宝”,对照拼音读准每一个汉字的字音。

【点评】这种惊讶是对学生发现的一种赞赏、一种激励。海风怎么能看见?老师深知他们是看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的观察发现是智慧的重要来源。“海风在哪里?”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给学生打开了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学片段二】

师: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认读“词宝宝”,读得非常认真,也读得很熟练了,请读给同学们听听、评评。

(出示带有拼音的词串韵文,学生练读、展示、评价)

生:“沙滩”的“沙”的翘舌音,他读得很到位。

生:“海风”的“风”后鼻音,他没读出来。

师:那“风”应该怎么读,你带大家读一遍。

生:fēng。

生:(齐读)fēng。

师:听了这几个同学的评价,我们再练读词语,要边读边看汉字呦!

师:(隐去汉语拼音,只留下汉字词串)没有了汉语拼音的帮忙,你们还会读吗?

(学生兴趣再次被激起,争先恐后地练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师:小朋友们真行,没有拼音帮忙,也能读得这么准确,这么流利。老师要增加难度……

生:(摩拳擦掌)我们行。

师:(多媒体演示点出本课的生字)单独出现生字,你能很快读出来吗?谈谈怎样记住字形。

生:这是“渔船”的“渔”。

师:你怎么记住它?

生:我们学过了小鱼的“鱼”,左边加上三点水就是“渔船”的“渔”了。

师:利用熟字帮助记忆,好办法!

生:这是“浪”,“海浪”的“浪”。

师: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老师批改作业时写的“良”。

师:真能干,学会从生活中识字了!

生:这字读“沙”,“沙漠”的“沙”。

师:怎么记住“沙”?

生:“沙”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少”,水少就是“沙”。

师:真聪明!

【点评】借助拼音,有情有趣认读“词宝宝”;熟中生新,各有创意记字形;结合生活,自主识字多激励,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机会。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又认识了一些部首,这就初步具备了认读汉字的能力。“词串识字”寓字于词,寓词于“串”,在情境中识字,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识字成为乐事。

【教学片段三】

师:我们与12个“词宝宝”交了朋友。每个“词宝宝”都有图画,有故事,有灵性。我们一行一行地诵读,边诵读边想象,把你的感受说出来,把最喜爱的画面读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生:我最喜爱读第一行,想到了夏天去海边游玩的情景,沙滩软软的,光着脚踩上去,痒痒的,沙子从脚丫冒出来,好玩极了。

师:读给大家听听。

生:(声情并茂地读)沙滩 贝壳脚丫

生:我爱读第三行,想到了满船都是鱼虾、海带,还有许多又圆又亮的珍珠。

师:哇,渔民们该多高兴啊!你就把渔民丰收的喜悦读出来吧!

生:(喜悦地诵读)珍珠 鱼虾海带

师:读得很好,画面鲜活,字字含情。我们来诵读整篇韵文,注意转行时的停顿,看谁读出新的感受来。

生:(齐诵)沙滩 贝壳 脚丫

海风 海鸥 浪花

珍珠 鱼虾 海带

港湾 渔船 晚霞

生:我觉得一行是一个方面的景物,好看。

生:我觉得听起来舒服,好听。

生:我觉得读起来顺口,好记。

师:为什么感到顺口、好听?看看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谁有新发现?

生:(恍然大悟)“丫”“花”“霞”韵母都是ɑ。

师:这就叫押韵,读起来可顺口了。

【点评】诵读“词串”,不仅感受到诗的韵律,还感受到诗的意境,更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产生美好的向往,难怪他们情不自禁地说:“大海真美呀!”“我真想去海边玩玩!”

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形成5以内数的初步概念,理解这5个数的含义,并会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用数描述和交流。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1~5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节是几月几日,大家知道吗?(渗透思想教育)

教师节这天同学们开展了庆祝活动,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展示主题图)师:大家观察图,这些小朋友为老师准备了什么节目?还有什么? 说一说,数一数,体会日常生活里的数。

二、自主探索。

1.摆学具,帮助学生感悟。

师:若一个气球用一个圆片表示,将唱歌的人数,拉风琴的人数,黑板上字的个数,让学生独立用圆片摆,全班交流。2.能用算珠表示图上的物体个数吗? 学生边拔边说。3.应用巩固。

师: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2、3、4、5,你们能用每一个数说一句话吗? 小组内交流。(如:我看2只脚)教师巡回检查,表扬好的学生。4.写数。

谈话: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别人,请到黑板上日字格中书写,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举手书写。师指导写数。

写数比赛,看谁写的最漂亮,展示作品,并奖励。

三、巩固深化。

1.电脑出示P15第1题。

谈话:这儿有一些蔬菜想与数字交朋友,你们能帮它们找一找,连一连吗?(连好交流)

2.电脑出示P15第2题。

师:题中的数字如何读?会用0表示吗? 看数画0,让学生动手画画。3.电脑出示P15第3题。

师:这儿的水果各有几个?数数,说说,再在日字格里写数。4.电脑出示P15第4题。

让学生根据花瓶上的数字说出各个花瓶里应该有几朵花,再想想缺了几朵?动手画一画,看谁画的最漂亮。

四、总结

苏教版一上统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统计(教材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学习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初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体会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教学难点】

有效组织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水果图、教学光盘 学生:每每人一个信封。(信封里装花和水果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那一天来了哪些客人?有哪些值得你高兴的事?

2、谈话:其实啊,今天是森林王国中大象的生日(点课件),大象家来了好多客人,祝贺大象生日快乐,它们还拿着生日礼物――鲜花!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观察场景图。

师:大家看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

指名说出大象的客人有猴子、小猪和小狗。引导说说小动物在哪里。(小猴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地上,还有一只小狗在妈妈的口袋里。)

2、分一分。

师:大象看到来了这么多客人,心里非常高兴,想给它们准备一些吃的,可是,大象家的客人排得很乱,它一下子搞不清楚每种小动物各来了几个。咱们想想办法好不好?(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分分类、排排队)

我们想办法把它们分分好不好?(板书:分一分)

提问:我们刚才看了,一共有几种小动物呀?

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大象一看就知道每种小动物来了几个? 指名说说自己的方法。

3、排一排。

现在我想请3个小朋友来把这些小动物的头像分一分,然后排排队。(板书:排一排)排好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排分别排了什么小动物。

师:你们认为这3个小朋友排得怎么样?谁来给他们提提建议? 引导学生把小动物排整齐。

4、观察统计图。师:刚才,请3位小朋友把大象家来的客人先分了一分,分成了小狗、小猪和小猴,然后再排了一排。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每种小动物到底来了多少只呀?

指名回答:小狗家来了4只,小猴家来了5只,小猪家来了3只。根据学生的回答划线,完成统计图。(板书4只,3只,5只)

师小结:刚才我们先分了一分,再排了一排,最后又数了一数(板书:数一数)很快就知道大象家来的客人分别有几只。

现在请小朋友再看一看刚才我们排的结果,你还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哪种小动物多哪种小动物少,小猴比小狗多几只,小猪比小猴少几只等。

5、填写课本。

课本第76页,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完成。)

6、小结: 小朋友,大象家来的客人原来是杂乱的排的。后来,我们把它先分一分,然后再排一排,最后再数了一数。象这样的活动,就叫做统计。(板书:统计)

7、过渡:通过统计,我们就可以知道大象家来的客人的一些情况。用这些统计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来统计统计客人们给大象送的花。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1)师:你能不能把客人们送给大象的花先分一分,看看有几种颜色的花,再排一排,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排排整齐,再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几朵。

(2)学生活动。学生从信封里拿出老师准备的花。把这些花先按颜色分一分,再排一排,贴在书上,最后再数一数,在()里写上每种花的朵数。

学生剪贴,老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统计的情况。说说统计的结果(4)组织全班交流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花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1)谈话: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 兴。大象想准备一些水果感谢大家。(实物投影出示大象想准备的水果)

(2)统计学生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每人只能选一种,喜欢吃苹果、梨、西瓜、桃子和草莓的分别排成一排。

(3)全班一起统计,把统计的数字写在书上。

(4)组织学生交流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3.想一想,说一说。

(1)同学们,今天学了统计的本领,你觉得你课后可以去统计些什么?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苏教版教案二年级数学 篇6

知识点: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8 2 3 9 9 5 2 7

-1 7 + 4 8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教学后记: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

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

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案 篇7

一、初中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方法有误, 常常学而不得。初中阶段, 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了。很多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 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习惯性地跟随老师的命令去学习, 不能够主动去学习。比如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工作都做得不到位, 甚至没有做过。对于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一头雾水, 课堂盲目记笔记, 却不理解其含义, 更谈不上去运用。数学教学, 一般是教师剖析和讲解基本概念知识, 然后分析课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最后通过例题讲解答题的思路方法。很多同学一味对例题进行模仿, 对基本定理概念以及公式法则往往一知半解, 理解不透彻。对于稍有变动的习题便束手无策了, 不能够灵活运用公式定理。久而久之, 就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分析

(1) 有效引导性学习。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必须从数学的解题思路入手, 找到相应方式方法。数学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十分重要, 教师除了对学生示范演示外, 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获得解题的基本认知, 对解题过程进行思考, 对课堂的基本数学知识以及例题进行总结与归纳,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找出解题的规律性, 从而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解题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以采取竞争的学习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同一道数学题, 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使得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散自己的逻辑思维。这样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思维运转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 规范性指导教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摆脱依赖性, 在答题解析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 就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可以通过课前习题检验其复习与预习效果, 从而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在答题解题时, 教师要对学生做题审题前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对学生审题以及对数学题目的理解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可以通过相应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习题进行讲解。若学生在面对部分与生活有关的习题不够理解、产生困惑时, 教师要进行耐心讲解。例如,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练习题中, 有这样一个令学生解题产生困惑的问题:小红在中国银行存款3000 元, 问小红在银行利滚利计息的情况下, 三年后获得多少钱?这个问题与我们成年人日常生活的经济问题相关联, 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却不熟悉, 他们不知道银行的计息方式, 对于解答不知所措, 这样的数学题让学生无从入手,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和方法。

(3) 综合性数学题解题思路与方法。苏教版初中数学习题中, 综合性的数学题的题干相对较长, 其内容也有些复杂, 不易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题干进行分解, 使得学生清楚题干中的重要信息, 了解问题所在, 指导学生化繁为简, 理清思路, 更好地做答。例如, 有这样一道习题:刘先生要在批发市场购进A、B两种不同款式的衣服, 销售一件A款式衣服和B款式衣服可分别获得利润15 和27 元, 根据客户需求要购买A款服装的数量比B款服装数量的2 倍还多5 件, 而A款服装根据客户要求最多只能购进26 件。问:这两种款型的衣服, 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销售后总获利润多于645, 那么刘先生应当如何进货?解题思路:这个题干看似复杂而且很长, 但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题干中的关键条件,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类型, 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 在建立不等式关系后就可以解答。可以让学生先假设B款型的一次买进为x件, A款型衣服则为 (2x+5) 件, 根据已知条件:15 (2x+5) +27x≧645, 0≦2x+4≦26, 解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 即得:10≦x≦11。 再根据前面所设的x是整数, 因此, 解得:x=10、11, 即B款型衣服为10、11 件;2x+4=24、26, 即:A款型衣服为24、26 件。

(4) 指导学生解题注重技巧。数学在解题中常遇到立体几何图形、简单方程与函数,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做题时要渗透数学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 提倡学生多动手进行画图解析计算, 要求学生做完题多验算检查。

三、结束语

总之, 文章对苏教版初中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 指出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性学习、规范性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性数学题解题思路与方法, 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更高效地解题答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基本思想与数学概念的诊断和训练[J].数学教学, 2011 (04) .

[2]马云鹏, 余慧娟.数学:“四基”明确数学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 2012 (06) .

苏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数轴教案 篇8

一、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数轴的三要素。

1、下列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2-101-1-2012312233

-2-1012

13例

2、在所给的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2、-

5、0、-

3、+3.5、-

3、你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吗?-100,350,-150,200

4、(1)在数轴上,从表示2的点出发,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最后的终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数轴上,点M表示数2,那么与点M相距4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二、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引入:(1)把-3C、-2C、0C、5C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3、-2、0、5的点,你能比较这几个数的大小吗?

(3)画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

2、3.5、-2.5、3、0,你能比较这几个数的大小吗?

小结:

1、在数轴上的两个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正数都大于负数

5、尝试练习

(1)用“>”或“<”填空

①5 0 ②-0.10 ③32 ④-0.301.5

(2)思考并回答:有没有最小的负数?说说你的理由。例

6、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3和0

(2)-和0

(3)2和-3

(4)-3、0、2.5

(5)-3.5和-0.5

2例

7、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412、-、0.6、-0.5、-4.4、1 23例

8、(1)写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3大的负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5小的非负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判断下列各数是否存在?若存在,把它们写出来

(1)最大的正整数和最小的正整数

(2)最大的负整数和最小的负整数(3)最大的整数和最小的整数

(1)达标训练

1、比0小2的数是,比-4大5的数是,比2小4的数是

2、在-100、-

11、-0.01、-1中,最大的数是

6203、在数轴上-1与2之间的有理数有()

A、3个

B、2个

C、1个

D、无数个

4、在数轴上点A和点B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1,若使点A表示的数是点B表示数的3倍,应将点A()A、向左平移5个单位

B、向右平移5个单位

C、向右平移4个单位

D、向左平移1个单位或向右平移5个单位

5、(1)数轴表示的数字越往右越

(2)数轴上原点左边的点表示________数,原点右边的点表示_______数,原点表示的数是____(3)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_单位长度。(4)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__________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10112-13、0、-3.5

6、请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3、2、92-

7、(1)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1.5、-

2、2、-2.5、2、3、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表示的数

8、数轴上有A、B、C三点,怎样移动其中的两个点,使这三个点表示的数相同?请写出你的移法。

9、如图,数轴上A、B、C三点分别表示数a、b、c,试比较-

1、1、a、b、c的大小关系

(2)能力提升

1、在数轴,一动点A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B点,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若点C表示的数为1,则点A表示的数为()

A、7

B、3

C、-3

D、-2

2、小明的家(记为A)与他上学的学校(记为B),书店(记为C)依次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上,小明家位于学校西面150米处,书店位于学校东面60米处,小明从学校沿这条向东走了30米,接着又向西走了80米到达D处,以学校为原点,试用数轴表示上述A、B、C、D的位置。

3、挑战极限:一只小虫在数轴上的某点

P

0第一次从P向左跳1个单位到P,第二次从P向右跳2个单位到P,第三次从P向左跳011223个单位到P,第四次从P向右跳4个单位到P„„按以上规律跳了100次,它落在数轴334上的点P所表示的点恰好是2005,求这只虫子的初始位置P点所表示的数 1000课后练习

1、下列所画的直线中,能正确反映数轴三要素的是()

2、如图,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的点有()A、点D

B、点A

C、点A和点D

D、点B和点C

3、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4<0

B、-4.75>-4111C、-5>-8

D、< 2534、数轴上的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6,则点A表示的数为()

A、6或-6

B、6

C、-6

D、3或-3

5、在数轴上分别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把各数用“<”号连接起来。

3、-1、0、13、-

2、-4

226、下表是2012年某日我国几个城市的平均气温:

(1)把各城市的平均气温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起来;

(2)借助于数轴思想,青岛的平均气温比大连高多少?

7、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厘米,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一条长为1厘米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个整点;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厘米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个整点;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11厘米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个整点。

8、P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若P点现在的位置在数2处,则点P在数轴上移动3个单位后,它所在位置表示的数是

9、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另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这两个点在原点的两侧,这两个点表示的有理数的和是多少?

10、如图,在数轴上有一条可以移动的线段AB,若将线段AB向右移动,使得点B对应的数是18,若将线段AB向移动,使得点B移动到点A处,这时点A对应的数是6,如果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求:

(1)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起初点A、B对应的数分别是多少?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校园里浇花,今天他们又来了。你们看……(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看挂图,弄清图意。从连续的两幅图中了解原来

有5个同学浇花,走掉2人后,还剩下3人。

2、教学减法的一些知识。对5 – 2 =3的含义,要学

生从具体情境里体会、感受。5 – 2 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说说算法,可以联系具体问题想,也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去想。

3、试一试。多数学生会列出算式3 –2 =1,也有可

能一些学生会列出算式3 – 1 =2。只要解释符合图意,就应该肯定。

三、知识应用

1、第1题、第2题要先说一说或摆一摆,再填写算

式,并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4题先要说一说图意,弄清条件和问题,再写

出算式并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

3、第5题要让同学之间合作练习。还要根据班级实

际,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2——5的加减法。

四、知识总结

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案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数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 而这一阶段的教学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小学教育中, 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数学教育而言,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也是养成思维的过程, 只有具有了数学思维, 学生才能顺利理解数学知识, 并学会使用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开发较少的阶段, 随着对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逐渐养成多种思维方式。“认识角”的课程知识学习, 不同于学生已建立逻辑思维方式, 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理解知识。因此, 教师要注意从“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 在开始教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这一课前, 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角,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 可对角的组成及大小建立初步的理解。教师可简单演示角的做法, 并要求学生回家之后, 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每个人制作三个“角”, 为第二天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布置作业后, 教师询问学生:“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可能询问教师, 角要做多大的, 用什么材料等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大家选择家里可用材料即可, 角的大小随意。学生觉得做“角”非常简单, 于是认真回家制作“角”。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逆时针、顺时针旋转时, 角的张开角会变化, 感觉奇妙又疑惑, 于是期待教师第二天的授课。

教师要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方式来激发思维,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认识角”知识做好思维铺垫。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其想象力也是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因此,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怎样理解“角”的概念, 只需适当引导即可, 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思考中打开思维的大门。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角”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应将仔细斟酌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完成“认识角”教学。对于“认识角”教学而言, 教师应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 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并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若在课堂授课中, 学生仍无法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场景介绍, 让学生加深理解。如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足球射门过程中路线图, 解释离球门比较近的球员不射球, 而是传给离球门比较远的球员去射球的原理,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 理解角的概念, 使他们用生活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 注重开发学生思维

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师是互动的一方, 所以较容易引导学生如何认知数学问题。同时, 师生互动教学也是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能够营造出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的环境, 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 角的教学中存在较多难点,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角的大小。教师在教授“角的大小”时, 可利用课前制作的角模型进行讲解。课上, 教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角, 在学习角的构成后, 教师从学生模型中选择几个角, 要挑选边较短、角度较大的角和边较长、角度较小的角, 教师把边长的小角固定于黑板上, 另选择边短的大角, 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这时学生会发现两个角的另一边不能重合。教师可利用这两个角, 向学生讲授角的大小的概念。讲完后, 教师提问学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学生会回答:“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 学生可真正理解角的大小的概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 “认识角”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多难点和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疑惑并给予积极的解答。在设计“认识角”教学方法和内容时, 教师要体现自身参与者和引导者的形象, 留给学生一定自由思考、想象的空间, 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摘要:“认识角”是小学数学 (苏教版) 教学的一个难点。角的概念和知识非常抽象, 教师尚且觉得很难表述, 学生也难以理解。如何突破“认识角”这个教学难点, 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 本文以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学为研究对象, 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并结合教学实践, 总结了几点“认识角”的教学策略, 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识角,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柳英.让思维活跃起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思考[J].读写算数学教育研究, 2011 (21) :98-99.

[2]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44-45.

[3]刘娟娟, 赵东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 (5) :166-177.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①9十3 9十7 9十4 9十6

②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9十( )=12 9十( )=13

②9十( )=14 9十( )=15

③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①15-9=( ) 18-9=( )

(3)9+( )=14 (4)9+( )=17

②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 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小棒

【教学过程】

一、热身赛

①8+9= 15-9= 17-9= 6+7= 13-9=

②7+9= 18-9= 9+5= 14-9= 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九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九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十几减九的练习课)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洋洋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们好

师:今天一大早懒羊羊村长把大家召集了起来,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灰太狼趁大家没注意,把羊村的宝藏偷走了,现在任务就是要小羊们找回宝藏。当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大家有信心帮他们夺回宝藏吗?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①12-9 = 16-9 = 14-9 = 18-9 =

②17-9 = 11-9 = 16-9 = 13-9 =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 18-9= ( )

2.看图写算式

师: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3.力气大作战

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法:点拨、探究

学法:操作法。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

二、认识直角

1.初步认识。

角)(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 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

(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 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

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 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

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1.(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

2、教学试一试。

(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如何辨认直角 1.教学例题。(课件出示)

(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2.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课件出示)

学生们动手操作。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

(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4.教画直角(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

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练习: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

上一篇:初三级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周国平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