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专题教案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九年级数学专题教案(通用12篇)

九年级数学专题教案 篇1

教者:蒋昌军

1.7.3反证法

一、复习回顾:

1、四种命题的关系原命题若p则q互逆逆命题若q则p互互否为为逆逆否否互否互否命题若p则q互逆逆否命题若q则p2、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1)原命题为真,(2)逆命题不一定为真,(3)否命题也不一定为真,(4)逆否命题一定为真。主讲:罗军

一、什么叫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通过证明结论的反面错误,从而得到其正面(即结论)正确的一种几何证明方法。通常分为:

①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②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

二、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 1).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是正确的;2).然后以假设为条件进行推理,直至找出一个与所学过的公理、定理或已知的条件相矛盾的结论;3).否定假设,得出题目原结论正确.【经典例题】

例1.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已知:△ABC 求证: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证明:假设△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则∠A>60°,∠B>60°,∠C>60°, ∴∠A+∠B+∠C>180°,与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例3.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90°,⊙O 经过点A、B、D.求证:点C不在⊙O上.证明:假设点C在⊙O上,连接BD,∵∠A=90°,∴BD是⊙O的直径,∴∠BDC=90°,又AD//BC, ∴∠B=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这与已知“四边形是梯形ABCD”矛盾 ∴点C不在⊙O上.例4.如图,已知⊙O中,非直径的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求证:AB和CD不互相平分

证明:假设AB和CD互相平分,连接OP,则由垂径定理,有:

OP⊥AB,且OP⊥CD,因此过点P有两条直线AB和CD都与OP垂直 这与垂直公理“过已知直线外的一个已知点有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 知直线垂直”矛盾,∴AB和CD不互相平分

例5.如图,在平面内,AB是L的斜线,CD是L的垂线。求证:AB与CD必定相交。

证明:假设:AB与CD不定相交则AB∥CD。

而CD⊥L,∴AB⊥L,这与已知条件“AB是L的斜线”矛盾。∴ AB与CD必定相交。

例8.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做∠EAF=45°,AP⊥EF。求证:AP=AB.证明:假设AP≠AB,则则就两种可能:AP>AB或AP<AB ∵∠BAD=90°,∠EAF=45°∴∠2+∠3=45°,∠1+∠4=45°(1)假设AP>AB,∵cos∠1=

ABAP, cos∠2=,而AP>AB,AFAF∴∠2<∠1,同理∠3<∠4,∴∠2+∠3<∠1+∠4 又∠1+∠4=45°

∠2+∠3<45°,即∠EAF<45°,这与已知“∠EAF=45°”矛盾,∴假设不成立,即“假设AP>AB”不成立;(2)假设AP<AB,∵cos∠4=ADAP, cos∠3=,而 AP>AB=AD,AEAE∴∠3>∠4,同理∠2>∠1 ∴∠3+∠2>∠4+∠1而∠1+∠4=45°

∴∠3+∠2>45°即即∠EAF>45°,这与已知“∠EAF=45°”矛盾,∴假设不成立,即“假设AP<AB”不成立;

九年级数学专题教案 篇2

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结合技术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旨在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育体育心双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是笔者学校2002年编写的《双节棍》校本教材,此教材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表演等价值,让学生终身受益。《双节棍—前反弹》单元是《双节棍》校本教材第二个教学单元,单元内容是由单个发力动作串联成组合动作的衔接技术,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单元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完成组合动作进行舞台表演的欲望,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双节棍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学生学习双节棍的兴趣,了解反弹的技术原理、特点及在双节棍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克服畏惧心理,利用前反弹技术完成简单动作间的衔接,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三年级武术兴趣班的学生,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运动能力。有4名学生可以完成多个双节棍组合动作,在教法上运用异质分组帮带的学习形式,有效利用优质学生资源,发挥“小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将学生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的机会,并搭建展示平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教师示范(提出问题)→做实验(探索问题实质)→体验练习(进一步验证)→前反弹技术学练(学习实践)→组合动作学练(扩展学习)→分组练习(练习巩固)→组合动作创编展示(创造性应用)。

九年级数学专题教案 篇3

1.已知⊙O半径为5,线段OP=6,A为OP的中点,点A与⊙O的位置关系是()A、点A在⊙O内 B、点A在⊙O上 C、点A在⊙O外 D、不能确定

2.在Rt△ABC中,∠A=90°,AB=3,AC=4.若以点C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4的圆,则点B与⊙C的位置关系为()

A.点B在⊙C内 B.点B在⊙C外 C.点B在⊙C上 D.无法判断

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B.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C.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D.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4.已知两圆的半径R,r分别为方程x3x20的两根,这两圆的圆心距为3,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切 B.内切 C.相交 D.外离

5.如图,在△ABC中,若AB=6,AC=8,BC=10,D、E分别是AC、AB的中点,则以DE为直径的圆与BC的位置关系()

A.相交 B.相切 C.相离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6.如图,AB、AC、BD是⊙O的切线,P、C、D为切点,如果AB=5,AC=3,则BD的长为.7.在Rt△ABC中,∠C=90゜,AC=5,BC=12,以C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与斜边AB相切,则R的值为.三、解答题

8.如图,△ABC内接于⊙O,过点A的直线交⊙O于点P,交BC的延长线于点D,AB=AP•AD.

(1)求证:AB=AC;

初中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 篇4

1、利用数学故事“一个数学家=10个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概率在身边真实有用,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2、利用日常生活丰富的实例:例如,你明天什么时间起床?7:20在某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人有多少?12:10在学校食堂用餐的人数有多少?你购买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等等。这些问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偶然的,很难给予准确无误的回答。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探究1:考察下列事件,这些事件发生与否,各有什么特点呢?

(1)地球不停地转动;

(2)木柴燃烧,产生能量;

(3)在常温下,石头风化;

(4)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5)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6)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雪融化.

探究2:结合上述事件给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的一般含义(学生给出、纠正,教师点拨、调控).

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探究3:你能列举更多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实例吗?

(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机会)

2、事件A发生的频率与概率

物体的大小常用质量、体积等来度量,学习水平的高低常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对于随机事件,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也希望用一个数量来反映――概率.

探究1:这样的游戏公平吗?(见课件),引导学生比较事件A和事件B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探究2:抛掷硬币实验观察它落地时哪一个面朝上.

(1)让学生分小组实验、统计,各小组汇报结果,不同组结果不致的原因分析等;

(2)电脑模拟实验;

(3)历史上五位数学家作过的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实验结果.

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A/n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

探究3:上述试验表明,随机事件A在每次试验中是否发生是不能预知的,但是在大量复试验后,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事件A发生的频率较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

概率:既然随机事件A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发生的频率fn(A)趋于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那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常数来度量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作P(A).

探究4:在上述抛掷硬币的试验中,正面向上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在上述油菜籽发芽的试验中,油菜籽发芽的概率是多少?

探究5:在实际问题中,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往往是未知的(如在一定条件下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你如何得到事件A发生的概率?

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得到事件A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即概率.

探究6:在相同条件下,事件A在先后两次试验中发生的频率fn(A)是否一定相等?事件A在先后两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P(A)是否一定相等?

频率具有随机性,做同样次数的重复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可能不相同;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是客观存在的,与每次试验无关.

探究7: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多少?频率、概率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探究8:你能说出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吗?

(1) 频率本身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做同样次数的重复试验得到事件的频率会不同;

(2) 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与每次试验无关。是用来度量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3) 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

3. 知识应用:学生练习为主,老师点拨评价 (见课件)

活动3【活动】(三)、总结提高

知识: 1、随机事件,必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

2、频率与概率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观察、实验,归纳出一般结论,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4【练习】(四)、自我评价

随堂练习(见课件)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初中九年级数学备考策略探讨 篇5

首先谈一谈在最后的数学复习中我们应注意的方面:1.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时间和分配精力, 每一分钟对你们来说都是珍贵的, 要在最大限度内有效学习, 不要盲目搞题海战术, 让身体过于疲惫, 疲惫时一定要及时休息, 不要勉强自己, 要在身体保持最佳状态下学习。

2.在最后这段时间, 有的同学从思想到行动都放松了很多, 没了方向, 没了目标, 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 索性在老师的“驱使”下艰难的前行, 殊不知, 数学复习本身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的参与, 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 数学复习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 在同学们的复习中, 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量的数学习题, 首先一定要信任你们有经验的数学老师, 切忌不重视老师的课堂, 而自我陶醉在闭门造车的小圈子里, 要知道凡是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上课讲的内容绝对不仅仅在讲一道数学题, 而是会用一道数学题贯穿一些数学思想、解题技巧等,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自己的“练”加上老师的“点”才能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其次要用一个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些数学习题, 要掌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 看一遍不如做一遍, 做一遍不如讲一遍, 讲一遍不如辩一辩”的诀窍, 上课时不能只听老师讲, 要敢于质疑, 积极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方法, 与师生共享, 既体会成功的喜悦, 又能培养创新能力。第三、要用规范的书写来完成这些数学习题。

4.一定注重基础题的训练, 在目前的数学复习中, 相信你们的数学老师都加大了题目的深度和广度, 但依然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小测、周考等方式强化对基础题的训练, 现在的你千万不要轻视, 必须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速度或技巧, 一定要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 为了保证中考试题能“正确、迅速、整洁”的完成, 做到“小题大做”只要自己会做的题目就不要做错, 在数学中考中, 不会出现超纲的题, 难题都是由基础知识堆积而成的, 所以掌握好基础知识, 就能做到易题不错, 难题会做, 小题快做, 大题稳做。

5.在注重基础题训练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我们所说的综合题的训练, 这类题其实就是由有深度和广度的基础题演变而来的, 不过是将许多简单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或稍作变形、或稍加隐藏,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够灵活并且熟练的应用我们的基础知识进行解答, 对这类题的训练我们可以参照往年中考试卷的后两道大题, 尤其是最后一道压轴题, 我们一定要敢于尝试, 刚开始时会很困难, 甚至厌烦, 感到无从下手, 这时就是对你们恒心和耐力的训练, 我建议大家可以分2 到3 次解决问题, 实在突破不了的就放一放, 做一些其它的事, 反过来再来突破, 相信在不断地“跳一跳, 够得到”的过程中, 你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从现在开始到中考前突破15-20 道这样综合性的题目, 不仅你的数学解题能力有所提高, 你还会发现原来学习好数学就是这么简单的事!

一张好的模考试卷一定是倾注了我们数学老师很多的心血, 下面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在模考中注意的事项:

1.合理分配考试时间, 切忌前松后紧, 数学试卷共24 道大题, 一般选择和填空题会在最后一道或两道增加难度, 若实在做不出一定要果断放弃, 不要钻牛角尖。

2.调整好心态, 遇到熟悉的、简单的题目莫欢喜, 未见过的题目莫紧张, 答题时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的, 一份试卷得分的高低, 往往取决于第一次的答题上, 完成一张模考试卷往往是没有时间检查的, 这更需要我们不慌不燥, 冷静对待, 把好计算关、审题关、书写关, 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

3.答卷时一定要注意陷阱, 这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 陷阱一般都会在你不注意或大意的时候出现, 例如2012 年乌鲁木齐市数学中考试卷的第19 题, 水果店第一次用500 元购进某种水果, 由于销售状况良好, 该店又用1650元购时该品种水果, 所购数量是第一次购进数量的3 倍, 但进货价每千克多了0.5 元. (1) 第一次所购水果的进货价是每千克多少元? (2) 水果店以每千克8 元销售这些水果, 在销售中, 第一次购进的水果有5%的损耗, 第二次购进的水果有2%的损耗.该水果店售完这些水果可获利多少元?

解: (1) 设第一次所购水果的进货价是每千克x元, 依题意, 得

解得, x=5, 经检查, x=5 是原方程的解, 则第一次进货价为5 元。

(2) 第一次购进:500÷5=100 千克, 第二次购进:3×100=300 千克, 获利:[100× (1-5%) ×8-500]+[300× (1-2%) ×8-1650]=962 元。

答:第一次所购水果的进货价是每千克5 元, 该水果店售完这些水果可获利962 元。

这道看似我们很熟悉的题目, 却在第二问设下了陷阱, 损耗的5%和2%是在我们购进后产生的而不是购进前产生的, 所以两次的成本分别是500 元和1650 元, 而不是100×5%×5 和300×2%×5.5,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总是用一个定势的眼光分析我们的考题, 认真分析每一道题目才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4.要注意一些新型题型的解答, 它未必会是难题, 只是题目的情境我们比较陌生, 遇到此类题一定要沉着冷静, 不慌不燥。

5.要能以不变应万变, 切忌用想当然的“定理”解题。

九年级数学三视图教案2 篇6

(二)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正投影与三视图的关系

2、经历探索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画法,能识别物体的三视图;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画法 难点:三视图中三个位置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画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要注意什么?(上节课中的小结内容)

2、说一说:直三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3、做一做:画出下列几何体的三视图

4、讲一讲:你知道正投影与三视图的关系获

图29.2-7

(二)讲解例题

例2画出如图所示的支架(一种小零件)的三视图.分析:支架的形状,由两个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构 成的组合体.画三视四时要注意这两个长方体的 上下、前后位置关系.解:如图29.2-7是支架的三视图

例3右图是一根钢管的直观图,画出它的三视图

分析.钢管有内外壁,从一定角度看它时,看不见 内壁.为全面地反映立体图形的形状,画图时规定;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画成实线.因被其他那分遮挡

而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画成虚线.图29.2-9

解.图如图29.2-7是钢管的三视图,其中的虚线表示钢管的内壁.(三)巩固再现

1、P119 练习

2、一个六角螺帽的毛坯如图,底面正六边形的边长为250mm,高为 200mm,内孔

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2)2 p2.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 解方程:(1)x2+4x+4=1 (2)x2+6x+9=2

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2

即x+3=2,x+3=-2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2,x2=-3-2

解:略.

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

九年级数学专题教案 篇8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品质,会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良好的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我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吸引每一双天真的眼睛,启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每位学生都与我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得于发挥,自觉自愿,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启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设计情境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时都把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谓“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的“概率”时,我设计了“请你估计学校附近马路上经过的是什么车”,“什么车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的情境,启发学生只有学好数学,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三、加强直观教学,启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相似图形”时,我让学生回家看看父母又看看自己,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形状相同的图形叫相似图形了,而且能再把所学知识再返回到生活中去,告诉爸爸妈妈: 我和你们属于相似形了。另外,我使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也能将枯燥的数学寓于情景之中,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如一副三角板里外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从而在直观的教学环境里启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四、加强操作感受知识形成过程,启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开放是在手指上的。”足可见操作的重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操作是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转化的杠杆,顺应了初中生好动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和学习兴趣的低下,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即死记硬背。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进行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 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这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模式,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又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五、多关心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启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并且具有两极性。积极的情感, 可增强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的能量,促使人们积极地行动,提高活动效率; 消极的情感,可减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使人行动消极,从而降低活动的效率。因此,要多关心差生,多与差生谈心,不歧视冷淡差生, 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差生由厌学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分档提问,及时对差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差生有机会表现自我,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在教学中对差生坚持“低起点,小步子”, 使学生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以小步子前进,将挫折的频率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长期保持一种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诱导他们发挥潜力, 启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兴趣。

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启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地、有阶梯地设计教学。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不同的人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数学知识,得到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苦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我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1. (a≥0)是一个非负数;

2.( )2=a(a≥0).

教学目标

理解 (a≥0)是一个非负数和( )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 (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 )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及其运用.

2.难点、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 (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 )2=a(a≥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口答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当a≥0时, 叫什么?当a<0时, 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二、探究新知

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解答)

(a≥0)是一个什么数呢?

老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和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

(a≥0)是一个非负数.

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

( )2=_______;( )2=_______;( )2=______;( )2=_______;

( )2=______;( )2=_______;( )2=_______.

老师点评: 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 )2=4.

同理可得:( )2=2,( )2=9,( )2=3,( )2= ,( )2= ,( )2=0,所以

( )2=a(a≥0)

例1 计算

1.( )2 2.(3 )2 3.( )2 4.( )2

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 )2=a(a≥0)的结论解题.

解:( )2 = ,(3 )2 =32?( )2=32?5=45,

( )2= ,( )2= .

三、巩固练习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 )2 ( )2 ( )2 ( )2 (4 )2

四、应用拓展

例2 计算

1.( )2(x≥0) 2.( )2 3.( )2

4.( )2

分析:(1)因为x≥0,所以x+1>0;(2)a2≥0;(3)a2+2a+1=(a+1)≥0;

(4)4x2-12x+9=(2x)2-2?2x?3+32=(2x-3)2≥0.

所以上面的4题都可以运用( )2=a(a≥0)的重要结论解题.

解:(1)因为x≥0,所以x+1>0

( )2=x+1

(2)∵a2≥0,∴( )2=a2

(3)∵a2+2a+1=(a+1)2

又∵(a+1)2≥0,∴a2+2a+1≥0 ,∴ =a2+2a+1

(4)∵4x2-12x+9=(2x)2-2?2x?3+32=(2x-3)2

又∵(2x-3)2≥0

∴4x2-12x+9≥0,∴( )2=4x2-12x+9

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3 (2)x4-4 (3) 2x2-3

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 (a≥0)是一个非负数;

2.( )2=a(a≥0);反之:a=( )2(a≥0).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 复习巩固2.(1)、(2) P9 7.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九年级数学专题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推理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

二、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书,小丽拿的是()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4、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5、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5、做一做。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动笔练习。

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请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 设计

推理

例1 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熊猫、羊、兔、猫、鹿

小丽拿的是(英语)书

加强教材研读 关注常态备课 打造有效课堂

数学 学科教案

主备人:

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简单推理(数独)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教学难点 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

有香蕉、苹果、橘子三种水果。小刚说:“每人只吃一种水果,我不吃橘子。”小林说:“我既不吃苹果,也不吃橘子。”猜一猜他们三人各吃什么水果?

二、新课。

1、出示例2 在下图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给学生读题思考的时间,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你们首先确定哪行哪列的数?先看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A是几?怎么想的?B是几?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订正答案。并说理由。

3、做一做。

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4、师:在解题时同学们一定先确定哪个空格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依照这样的线索,就能逐一找出其他空格的数。

三、练习。

1、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2、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C各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3、动笔练习,完成书上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九 篇1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九)

五、观察物体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 教学时间:2课时 1、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P41例题,P41-42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41例题,P41-42想想做做1-3,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 2、出示: 问: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其中一个形状吗?(学生操作) 二、尝试探究 1、谈话:从左向右依次观察这3个物体,从正面你看到了什么向状?把它画下来,这些形状相同吗? 2、谈话:如果从侧面看,看到的.形状还是相同的吗?请你画出来。 3、问:如果从上面看呢?你能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吗? 4、小结: 问:我们换了三个方向观察,看到了多种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解决问题 1、活动1 ⑴想想做做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你能照着样子摆出来吗? ⑵问: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⑶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班内展示,共同评价。 2、活动2 ⑴出示图形 ⑵问:观察左边的图形,下面的形状分别使从哪一面看到的? ⑶问:观察右边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3、活动3:完成想想做做3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感受和收获? 2、练习课 教学内容:P42-43想想做做4、5、6、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42-43想想做做4、5、6、思考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4,多媒体出示 (1)出示题中各图形,并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拼搭。 (2)独立思考,完成题目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班级反馈,组织讨论。 (4)预先自学时那些是你想到的,那些是你没有想到的? 2、想想做做5 (1)出示题中楼房模型图,并思考每个模型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 (2)让学生独立进行拼搭。 (3)组织交流与讨论。为下一题数小正方体做知识上的积累。 3、想想做做6 (1)多媒体出示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独立数一数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2)组织讨论与交流,对存在意见分歧的用小正方体摆一摆以确认结果。 (3)教师小结。 二、拓展延伸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成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物体,怎样拼搭? 2、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从上面和正面看都是 ,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最多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 3、小亮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图形。 ⑴从上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⑵从正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⑶从侧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4、P43思考题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2)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 (3)最后班级进行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 三、 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帮你解决的吗? 课前预习对我们的课堂学习有帮助吗? 四、 课后思考 你能数出下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吗?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1.通过实验、操作、思考活动认识位似形.

2.会利用位似形原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4.懂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理解位似是由位似中心和相似比决定的.

难点:作位似图形以及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一预习展示:

1.课本110页数学实验室.

2..课本110页实践与思考.

二探究学习:

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用尺规将它放大,使放大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1∶2.

2.如图,已知O是坐标原点,B、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1)、(2,1).

(1)以O为位似中心在y轴的左侧将△OBC放大到两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画出图形;

(2)分别写出B、C两点的对应点B‘、C‘的坐标;

(3)如果△OBC内部一点M的坐标为(x,y),写出M的对应点M’的坐标.

3、在AB=30m,AD=20m的矩形ABCD的花坛四周修筑小路.

(1)如果四周的小路的宽均相等,如图(1),那么小路四周所围成的矩形A′B′C′D′和矩形ABCD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2)如果相对着的两条小路的宽均相等,如图(2),试问小路的宽x与y的比值为多少时,能使小路四周所围成的矩形A′B′C′D′和矩形ABCD位似?请说明理由.

三课堂作业:

1.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位置可选在 A.原图形的外部 B.原图形的内部 C.原图形的边上 D.任意位置

2.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则它们一定相似,反过来,两个图形相似,则它们

A.一定位似 B. 一定不位似 C.不一定位似 D.对应点的连线交于一点

3.如图,矩形O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O(0,0),A(6,0),B(6,4),C(0,4),画出以点O为位似中心,矩形OABC的位似图形OA’B‘C’,使它面积等于矩形OABC面积的 ,并分别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4.印刷一张矩形的广告牌,如图,它的印刷面积是32dm2,上下空白各1dm,两边空白各0.5dm,设印刷部分从上到下的长为xdm。四周空白处的面积为Sdm2.

(1)求S与x的关系式;

(2)当要求四周空白处的面积为18dm2时,求印刷这张广告牌的纸张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上一篇: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下一篇:幼儿园食堂卫生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