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最有禅意的古诗(精选5篇)
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其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两句,以喧响的声音和幽冷的色调形成闹与静的强烈对比,如同一幅“有声画”。诗的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谈正如清川的闲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融和起来,意味隽永。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简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简析: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钱起归隐田园之举的赞赏,流露出作者渴望归隐的意愿。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一、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与禅学的关系
王维的人生历程, 可以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王维系官僚贵族子弟, 年少才高, 加之当时李唐王朝如日中天, 处于极盛时期, 这一表面上的繁华、祥和, 更坚定了王维幻想报国的信念。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 四月, 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 盛世的李唐王朝暗中的诸多矛盾在不断激化, 诗人政治上失去靠山而孤立无援, 言行上又不愿同李林甫同流合污, 但又无决心退出官场, 这使诗人不得不生活在苦闷之中。为排遣内心的苦闷, 诗人只好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找安慰和寄托, 在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 朝廷纲纪紊乱, 群臣昏庸, 他更加摒弃世事, 专心奉佛, 以求精神的安慰与解脱。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蕴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 自是天仙口语, 右丞却入禅宗。”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 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 达到永恒的涅槃。”禅宗这一神学观念同王维本身的世界观是非常契合的, 并把它们融于自己的山水创作中, 创作出《辋川集》等意境深远, 在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山水之作, 成为盛唐山水田园派的杰出代表。
(一)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静态美。
佛教以空为美、以净土为美、以彼岸为美的出世思想, 在王维山水诗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人世间, 他难以找到这种境界, 便寄兴于空山寂林。《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都是表现空寂境界的典型之作。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寂静的山涧里, 芙蓉花自开自落, 自生自灭, 不知已几许寒暑。既无世人知道它的存在, 它也不晓人世的变迁。
我国古代论诗论画, 以虚静寂寞为最高境界。司空图《诗品》中的“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太华夜碧, 人闻清钟”等等, 都形容了意境的静态美。王维的山水诗意境之空寂美的形成, 跟王维对自然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和谐统一形式的整体把握是分不开的, 也是与王维自身和谐宁静的心境是密切关联的。同时, 王维的这种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符合时代审美意识。诗人王维习惯于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的生活节律, 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自然的审美之中去, 时代的审美共性与主体的审美个性的完美结合使诗人在他的辋川诸作中充分表达了好静的审美情趣, 故而其山水诗意呈现出静态美的形式。
诸如“超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 “夜坐空林寂, 松风直似秋”, “寂寞柴门人不到, 空林独与白云期”, “食随鸣磬巢鸟下, 行踏空林落叶声”之类, 都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禅境。宗白华先生论道:“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 寂而常照, 照不常寂, 动静不二, 直探生命的本原。”诗佛王维将禅旨化入诗中, 呈现给读者或静或动, 动中得静的禅境或禅趣。其诗作不仅蕴含着诗人探究宇宙人生奥理的冷睿智慧, 而且在任意描画山水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闪现出妙理禅机, 使读者在美感愉悦中获得对宇宙、人生、自我奥义的认识。这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也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 在我国诗史上, 甚至形成了一种对哲理的特殊审美情趣。
(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还表现为无我之境。
对于“无我之境”, 叶维廉认为诗人“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作自然, 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无我之境, 实质就是主现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 一句话, 即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中的辩证统一。王维极其善于描写自然, 他不把自我注入自然, 不以主观情思侵扰自然物象, 而是使自我与自然成为一个和谐圆融的统一体。如《戏赠张五弟》其三:“我家南山下, 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 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 虚白侍衣巾。”王维说“动息自遗身”, 就是这种无我的境界。无我, 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无我的思想和中国庄子哲学颇有一致的地方, “入鸟不相乱, 见兽皆相亲”便用了《庄子》的典故。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在王维的诗里也有所表现, 如《田园乐》之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这即是王维的生活情趣。胡居士卧病, 王维赠诗曰:“即病即实相”, 称赞他“随宜善抖擞”。“随宜”, 即禅家所谓随缘任运, 这正好概括了王维的人生哲学。
有些诗作属有我之境, 但在有我之境中, “我”作为一位一切随缘任运的自然之士, “我”的心不流连一地一景一事一物, 视线所及与“我”圆融无碍, “我”不生悲喜, 虽有“我”, 却更似无“我”。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此诗后两联禅味浓厚, “我”兴之所至, 信步出游, 与翁谈笑, 不思归期。“我”于一切法相不取不舍, 言外透出一派自然恬淡、无所索求的禅境。“无我之境, 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 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王国维《人间词话》) 由于佛家要求在主体观照客体时断绝一切情欲, 不染外境, 着重于对对象理性内涵的把握, 故而王维在审美中自觉与之产生一定心理距离并将情感对象化、客观化, 纯乎写景而情在其中, 形成其山水诗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世尊拈花, 迦叶破颜。要达到以物观物的境界, 禅学要求以妙悟去实现。妙悟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即通过感知到的有限形象直接领悟其内涵, 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悦心悦意的领悟美感, 如羚羊挂角般无迹可寻。
王维凭着他对山水的卓绝感觉和高妙的艺术造诣, 将想象、情感等融于知觉中, 重视对对象形式及其意味的把握, 同时又将感知、情感等因素交织在理解中, 重视对审美对象意蕴的领悟, 给后人留下了“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山水佳篇, 虽以平常语抒写平常境, 但其诗使读者由忘我、无我达到心无滞碍的禅境, 在空寂清静的心态中获得精神的安宁和自由。对中国古代山水诗向心灵的历史跃进, 在山水先觉谢灵运与山水故人陆游之间, 架起了一座桥梁。
摘要:唐代大诗人王维, 以其空灵澄淡、自然悠远的说禅理、写禅境、蕴禅趣的山水诗篇屹立文坛, 独树一帜。本文在探究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与佛学关系的基础上, 从空寂之美和无我之境两方面来分析了王维山水诗中禅意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山水诗,禅意,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新1版.
[2]、《旧唐书.王维传》.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4]、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关键词:王维;禅宗;禅意诗;人生启示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语诗
禅语诗,即直接把禅宗的概念、术语、典故等直接搬入诗中,成为诗句的一部分。王维禅诗中的这部分诗颇为后人诟病,常被批评读起来晦涩难懂,也破坏了诗的美感。纪昀就曾说过,“诗欲有禅味,不欲着禅语”。
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其中“义心”是佛学术语,指迷惑犹豫之心。“空病”源自《维摩诘经》:“得是平等,无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天眼”是指:“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法苑珠林》)。“言法身者,解有二义:一,显法本性以成其身;二,从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名为法身。”(《大乘义章》)
又如《饭覆釜山僧》:“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净”在《大智度论》中可以看到:“诸法实相常净。”《俱舍论》中也有:“身、语、意三种妙行,远离一切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寂”,《维摩诘经》:“导人入寂。”《大般涅槃经》:“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虚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心经》:“五蕴皆空。”
这些诗都可以在佛经中窥见一二,直接以禅宗术语、典故入诗,在审美上的确不尽如人意,也不是王维禅诗中精彩的部分,暂且按下不表,主要来看一下其内蕴禅意的诗。
2、禅意诗
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一幅浣女晚归图,并且表达了归隐之意。这两首诗都是单纯的山水诗,没有蕴含禅意。
禅意诗中的景物、意象虽然与上述诗一样,均平凡简单,看似自然山水中最寻常的存在,但由于禅意的掺入表现了出极深的意蕴。而且其内涵也各有不同:
第一,诗人在寻常的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了人生无常。
如《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从宋之问别墅遗下的衰柳悟出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空悲昔人所有而已。让人悟出了佛教中的“无常”,即现象界之一切尽处于迁流不居的变异之中,无有不变常住者。
又如《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通过黄昏时分余晖收束、飞鸟前后相逐、光线若明若暗,变幻莫测的景象,体现了一种不确定性,悟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人生也是变幻不定、无常的。
第二,诗人通过叙述生活细节传达了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道理。
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至水穷,仿佛已经到了尽头,但又看云起,回旋往复,生生灭灭,穷尽复通,表现了妙境之无穷。颔联与放翁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似,但王诗加入了禅机,更胜一筹。在平淡中透露出随遇而安、自然而然的气质。
又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寂静的深林中,早晨一束阳光穿过浓密的树林草木照在青苔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光束也会移开,可是傍晚夕阳西下反射出的霞光又会回到青苔上。所以阴影只是暂时的,阳光会再次出现,生生灭灭,周而复始。
第三,诗人以禅心统摄世界,心境极为淡泊,这样的心境才能看到自然细微的事物,正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体悟境界 。
这种意境又是通过两种方式体现的:一是借白云这个意象表达内心思想,其实王维诗中写到的白云都不是实质的云,而是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是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象征,闲散自由、清静淡泊心境的象征。如《答裴迪》:“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二是自己“独坐”时的感受,以一种静穆的心态观照世界,仿佛天地之间只有自己一个,离尘绝世、超然物外。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3、人生启示
上述诗中蕴含的禅意思想也给了我们重要的人生启示以及生命的思考。就如王维的诗告诉我们的——人生无常,困难、失败、挫折、烦恼,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穷尽复通,黑暗只是暂时的,就像在阴影里的青苔一样,只要抱着阳光会再次光临的希望,就是幸福的。最后,我们还应该有颗“禅心”——淡泊、宁静,任岁月流逝、世间百态、富贵繁华,也能简单、纯净,做最真的自己。或许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保持平常心才能面对人生中的无常。
二、 禅宗对王维的影响
由于禅宗讲“以心为本”、“即心即佛”,要求不执著、不系念与万物,这才使得王维在经历的人生的挫折与官场的黑暗后,能保持心灵的“空”、“静”,没有走向消沉,而是开始冷静地思考。在诗歌的创作上,也正是由于王维深厚的禅意造诣,才使得其诗作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山水诗,山水不再只是简单的意象,而是玄机尽显,是心灵的传达。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之所以被称为“诗佛”,能与与李杜比肩,与他把禅意融入诗中,使佛境与诗境相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3]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中华书局,2001.
[4]孙昌武.禅思与诗情[M].中华书局 ,1995.
[5]李壮鹰.禅与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谭朝炎.红尘佛道觅辋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王凯.自然的神韵[M].人民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黄钰茜,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胡韵的诗歌之所以开阔空灵,在于她很好地把禅悟这一非理智思辨的直觉体验引入诗中,把参禅与做诗融合在了一起。她的诗总是在人心灵最静谧的时候给人以新鲜的启迪,禅意在其诗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表现,诗歌也因为她深刻的哲学内容而有了更深邃辽远禅意。本文试从爱情和人生两个主题;禅意、禅境和禅的意象三个角度对胡韵的诗歌进行解读,从而让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由爱入禅的胡韵。
以禅学融入诗学,以悟示人,以理服人,以趣悦人,这在我国古代便已有多种试验。如王维、苏轼等诗人尽得禅语,而寒山、柳子厚等熟读佛经,妙言佛语俱在。但是胡韵不似别的诗人或以诗示禅;或以禅喻诗,她是在无意中做到了诗禅相融。
所谓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
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可感而不可解,或可解而不可尽解,言有尽而意无穷。更进一步说,这种无意中为之的禅境本身便是诗人自身对红尘参透领悟的结果。
幽远而深邃的意境。禅诗的上层之作,不在于禅语的运用与否,而在于它所创造的幽远而深邃的意境,这也是禅家所追求的境界——禅境。胡韵的诗自然流畅,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故意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缓缓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努力,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孤寂的夜晚,等待它到我的心中。”
正为这随意,她的诗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而其内容,也自然地形成三个如歌旋律:其一是一种内心的独白,其二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其三是对生命的理解。这三个旋律汇成胡韵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伤,空灵澄澈而极富内涵的文字,又使其诗歌具有极富魅力的美的意味。而她的参禅哲学主要体现在后两种诗歌里。
一 关于爱情
在胡韵的爱情世界里,缘分和宿命论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她的爱情诗不同别的爱情诗的苦闷、哀怨笔调,读她的爱情诗,就算爱而不得,我们也只感到一种超然的洒脱,无怨无悔也无恨。她的新颖也在于在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在实指与神会之间、淡泊与玄幽之间,揭示其微妙飘逸的神韵。
禅意与禅境
提到这种神韵,我们不得不提到胡韵诗歌里的禅意。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境界;禅又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禅的受用和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胡韵的诗歌就像是一册册爱的经书,总是在你心灵最静谧的时候给你新鲜的启迪,禅意在诗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表现,诗歌也因为有了禅意而更开阔空灵。
诗集《烟云参禅》里一篇《你我之间》:本文就从这篇文章说起:
你我之间∕怨不得缘浅∕道不得情深∕我傻傻把你当成我的∕把我当成你的∕误以为那就是我们∕却忘了我是你的∕你却不是我的∕只因你只是你∕你我之间∕本注定分别∕你注定离开∕明知我会为你撕心裂肺亦阻止不了你远去的步伐∕深知我会痛彻心扉也依然决绝相离别∕我何苦死死相逼∕何必苦苦纠缠∕放手就放手∕分开就分开∕宁可含笑送你远走∕绝不落泪将你挽留∕待到你的背影渐渐在我眼前模糊∕直至消失在人海的尽头∕才肯让泪水滑落∕绝望悲凉的呐喊狠狠的哭泣∕然后∕坚强的微笑着站起来∕走下去”。
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特别是情事,没理由,任怎么在佛前求,都无济于事。此诗表达了一厢情愿的悲情。“我傻傻把你当成我的,把我
当成你的,误以为那就是我们,却忘了我是你的,你却不是我的,只因你只是你”。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送梓州李使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邢桂州》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铙吹喧京口,**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最有禅意的古诗】推荐阅读:
王维的竹里馆古诗06-10
山中送别王维古诗09-23
古诗鹿柴王维全文翻译06-03
竹里馆古诗 王维赏析06-26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古诗06-13
竹里馆王维古诗朗诵稿及赏析09-28
王维的诗句著名05-24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06-12
论王维诗歌的特色07-05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人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