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现状及解决措施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镇化现状及解决措施(推荐8篇)

城镇化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1

论文中文题目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年级2009年秋季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生 姓 名

学号0953004455211

教学点

摘要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批化的城镇,而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资本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改革农村社区和乡镇产权制度;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非农就业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农地已经超载的农业人口负担,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字:“三农”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尽管早在1984年的著名的中央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但在八十年代的热点中,农民如何进城、小城镇如何建设的问题并不引人注目。只是随着九十年代中国地方化和城市化的高速之中各地“开发区热(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各地大办开发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滥占耕地引发出的矛盾愈演愈烈,小城镇建设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才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

一、现实情况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使我们意识到:在本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城镇建设大规模占地已经不可逆转。而且人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不能有效抑制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严重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巨额增殖收益的渴求。为此,写作本文之目的在于立此存照,并再次提醒各方面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责任:长期受制于资源短缺之苦的中国人,必须能够找到一种相对较低成本的制度类型,以便在不可遏制的现代“圈地运动”中,得以说服地方政府采用某种既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都有利,又能有效地促进地方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办法。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二、存在问题

1、政策落实不够。

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加快小城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了许多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政策措施绝大部分没有得到落实,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2、调控手段弱化。

综合改革意味着全方位地改革,高速度地发展,这就相应需要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和较多的调控手段。但是地方党委、政府的权力、地位的现状决定了他们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任务多、责任大,但权力小、职能弱。这集中体现在“一条边”垂直管理部门的协调方面,如:建设用地,减免税费扶持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快速发展,解决户口问题,市政建设和管理问题等。很多好的工作思路、计划无法得到实现,正在进行的工作可能受到干涉、约束和破坏。虽然上级要求可比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享受计划、财政、劳动、城建、民政等方面的县级经济管理权、审批权以及相应的干部管理和行政管理权,但并未得到很好落实。

3、建设资金短缺。

小城镇建设大部分要靠地方财政,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和发展;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设有落实,没能为试点镇争取必要的建设资金;由于自然灾害等方面原因,农民增收慢,无资金投于城镇建设。资金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4、技术人员缺乏。

小城镇要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来提高其建设标准、档次和品味,但目前比较缺乏这类人才。现有的技术人员已适应不了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大胆改革户籍制度。

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

2、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

3、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

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4、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

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

5、规范收费行为。

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6、建设一批试点单位,从而带动小城镇建设全面发展。

为了推进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充分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特殊作用。一方面,重点镇建设好了本身就是小城镇建设的实绩,另一方面,重点镇先行一步,能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使一般小城镇少走弯路、快速发展,同时,试点单位的发展还能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拉动作用。

7、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明确领导,建立专班认真抓好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的综合改革组织、领导、督办、协调工作。工作专班要加大指导、督办的力度,经常深入试点镇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二是建议组建工作组,常驻试点镇开展工作,协调、解决试点镇,甚至县(市)协调不好,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确保试点镇真正得到更为宽松的环境,真正先行一步,实现快发展。三是要进一步明确综合改革试点镇的任务、职责、目标,制定有关考核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市、县、镇及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8、鼓励在小城镇建设和改革中大胆走民营化之路。

城镇化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2

1 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1. 1 非农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农村城镇化使得农村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 工业化所带来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镇中污水与固体垃圾的排放量急速上升, 部分乡镇企业受到自身条件和资金的限制所采取的制造工艺落后, 污染严重, 由于污水垃圾处理装置的落后使得这些污水和废弃物得不到妥善的处理,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同时城镇中机动车辆的增加, 导致了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这些情况都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2 城镇化要求和农村耕地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源泉, 它是实现广大农民利益的重要载体, 农民生存的根本要素就是土地。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城镇建设对于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农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 快速减少的可用耕地量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成反比, 导致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

同时, 城镇化进程中征地面积、数量的较快增长, 势必会造成集体和个人合法利益的损失, 很容易造成失地农民陷入“务农无土地, 上班无岗位, 养老无保障”的困境。虽然国家按《土地管理法》给予了补助费、青苗费等安置补偿费, 但现行的补偿标准过低; 虽然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国家、集体和任何私人的物权受到法律保护, 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侵犯; 虽然《物权法》也规定: 征收集体土地的条件是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所征收的土地及不动产应予以拆迁补偿。但在实际操作中, 在征地过程中集体参与程度有限, 更不用说征求农民意见了, 这严重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 使得自身未来工作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同时, 2004年, 我国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 (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中也规定了对我国集体土地征地补偿安置的原则是应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低于原来生活水平, 但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能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的生活水平。

1. 3 城镇化推进速度与农村各项制度未实现同步发展

就我国目前来说, 户籍制度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紧密相连的,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 进城农民却享受不到相关的福利政策与社会保障, 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征用土地方面低价征用高价出让, 使得城镇中的房价居高不下, 阻碍了农民向城镇迁移, 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权益。

2 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2. 1 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

现阶段, 土地仍旧是农民养老最直观、最可靠的保障来源, 也是最能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纽带, 因此, 要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在农民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险中的长期功能。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 寻求政府、征地主体、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联结。一是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 同时兼顾农民的生活现状, 将现行的补偿标准适当的提高。二是坚持市场化方向, 根据农地所在位置与未来发展规划, 确定有针对性的基准地价, 兼顾国家、市场主体和农民三方利益。三是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 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顾忌农民未来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 要积极落实征地补偿金的赔付工作, 确保失地农民及时、足额获得征地补偿。

2. 2 采取措施, 促进农民就业的顺利实现

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 保证其在失地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增强其养老保险缴费能力。

首先, 重新择业安置, 即应当创造条件向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免费提供劳动技能学习培训的机会, 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同等条件下, 用人单位应优先考虑聘用被征地的农民。在城市规划中征集的农民集体土地, 应将这些因征地而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 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 安置方法还可以有以下几种: ①对于征地后导致无地的农民依法纳入城镇体系, 推荐就业,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②在征地区域内为被征地集体中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有保障性的工作岗位; ③在依据现行法律的前提下农民可以入股在建土地使用权; ④异地移民安置等。

其次, 完善户籍制度,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转移。现行的户籍制度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有一定的障碍。劳动力不能自由迁徙, 很难保证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工业的集中化。通过对户籍制度的改革, 可以给农民一个合法的身份, 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有很多的地区已经取消了户籍限制, 比如江苏常熟等, 这样使农村劳动力和城镇的劳动力拥有相同的机会, 对就业进行竞争。同时, 适时推行国际上通行的户籍登记制度, 恢复其本来的人口统计功能, 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一律平等, 在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就业机会等各个方面平等, 为其他相关事宜的衔接和处理创造先决条件。

2. 3 对城镇的建设和规划, 首先要有超前性

首先, 失去超前性就没有了规划的意义, 但是超前性应该是科学的, 而不能太盲目, 超前性必须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性的预测和发展。其次, 要有区域性的规划, 城镇化并不是独立的发展, 它是城镇体系的一部分, 并且城镇体系对其拥有一定的制约性, 要根据特点, 确定其职能和性质来进行发展的预测和布局。再次, 城镇的规划必须要有特色, 每一个城镇民风民俗和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的地形和环境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应该得到保护和延伸, 城镇有了自身的特色, 它才能够增加新的价值, 成为发展和进化的优势; 最后, 根据不同城镇的经济和发展的不同, 确定其重点发展的项目, 沿海地区主要以中小城市和县级城市为主, 小城镇的发展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低, 今后政策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其发展的步伐, 借鉴国外的经验, 我们可以实行“先建设、后开发”, 通过重点培养, 利用相对有规模和专业化比较强势的小城镇来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进行带动, 使其稳步发展, 政府的扶贫资金和专项贷款同时也要和小城镇的改造和小城镇的培养相互结合起来。大力推动城镇化是对“三农”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 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出路。

3 结 论

总之,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潮流。农村城镇化可以减少农村人口, 增加农民收入, 可以使农民实现充分就业, 农村城镇化对改善农民环境起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以工业促进农业, 以城镇代替乡村的阶段, 应该明确城镇化的思路和实行措施, 使人们对于城镇化的认识得到提高, 自觉地参与到改革进程中, 加快小康社会到来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邢伟.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与整合[J].中国经贸导刊, 2013 (3) :31-32.

[2]林乐芬, 赵辉, 安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3) :69-70.

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现状;实训室;校企合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空前增长的规模却不能掩饰后续发展明显乏力的事实。

一、教育观念落后,影响高职教育的基础

在高教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尚未能成为发展的重点,更未能承担起主要增量的作用。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未达成共识,重普教、轻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获得高学历是家长和学生努力的方向和主要目标,许多考生考上了职业院校也不去报到,而是宁愿复读后再去读普通高校,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很低。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反而受到了观念滞后的严重影响。相对来讲,高职教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尚未形成全社会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与经济建设和市场人才需求尚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为”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专业调整慢,传统专业所占比重大,面向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新专业设置和建设比较滞后,赶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升级的速度,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在就业市场上,属于高职教育范畴的专科层次学校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较低。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三、教育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或相对滞后

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要求较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基础相对较弱,经费投入对政府依赖较大,加上连年扩招等原因,教学基础建设相对较滞后,生均占有经费、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占有教育资源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实践性教学设施和实训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来源单一程度较高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

目前各高职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资比严重超标,而且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在学历和职称方面偏低。更为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80%的教师很少有企业和单位的工作经历,更多的老师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年轻老师,社会阅历低,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沉重,但工资水平却远远不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水平,因此教师流动性很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五、解决措施

1.彻底更新高职教育质量意识,确立新的质量标准

现在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不认可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质量没有跟上,因此解决观念问题的最好途径在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质量就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一要构建新型教学过程,二要注重科学的管理方法。

2.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改善人才结构

在质量意识上,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尽量克服规模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应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办特色专业,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增强学校的生命力和競争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等情况,全面规划专业设置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建工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专业、高新技术专业;在数量和品种上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人才;加强传统专业改造,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革和提升传统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科学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才培养结构。

3.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投入是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财政应统筹规划,每年拨出足额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高职院校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以改善高职院校地基本办学条件,并能有计划的增加对此类院校的年度事业费拨款,彻底改变生均经费和教育资源占有量下滑的状况,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既不能坐等政府的政策扶持,更不能只是呼吁或期望企业履行社会义务,而是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利用自己独有的专业优势积极拓宽跟企业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努力营造校企合作的双赢氛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大幅度提高专人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同时要有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科研教学并重,真正提高待遇,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师范作用,尽快形成骨干教师群体。第三,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有必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问题的内涵、外延及其流变,做到准确把握,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化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4

我国污水处理和回用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我国近年来在污水处理和回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改变污水处理和回用的落后状况.

作 者:黄雪梅 HUANG Xue-mei 作者单位:吉林省晟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吉林,长春,130062刊 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723(8)分类号:X502关键词:污水处理 回用 现状 解决措施

城镇化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5

二、切准脉搏,真抓实干,不断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

笔者以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应是:“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能力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为重点,以教学质量分析为抓手,狠抓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围绕这一工作思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理念,加强行政队伍建设,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只老虎领着一群羊,时间久了羊就成了老虎;一只羊领着一群老虎,时间长了老虎就变成了羊”。因此,校长的办学理念、管理方法思路、教育教学能力,甚至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给教师潜移默化的感染。每一位行政都要

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给教师创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学校行政必须要坐下来,沉下去,深入教师,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研究质量,指导教研。

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以教师为中心上,强化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环境,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领导要善于盘活人心、团结人心,关心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为老师们解除后顾之忧,使老师们能够安心扑在工作上,例如对有病的老师、给孩子喂奶的老师、接送孩子的老师都有专门的考勤制度。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上,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三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上,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2、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以各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教学业务能力方面,本着“培为所需”的原则,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程建设:

一是教、研、训一体化工程建设。校本教研是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过这样的忠告:“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句话启示我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教研工作,既是教育事业的需要,更是教师成长、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获得人生幸福的需要。为此,全县中小学要强化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高扬“科研兴校”的旗帜。各学校要加强教研组或备课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在传递教改信息,改革教学方法,矫正教学策略中的作用,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引导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组织好教学观摩、授课评课、业务学习、教学反思、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学科竞赛、成果展示等教研活动,形成在工作实践中研究,在研究前提下

工作、学习、生活的校本教研方式,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真正解决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严把“一个关口”,即:严把常规检查关,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常规检查制度,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在管理精致化方面,各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研究、能力指导,要将教学管理细化到学生的一日活动安排。具体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目标管理方面。围绕全县教学工作的总目标,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该有个明确的分目标。各学校要细化落实各自的目标,将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科、每个教师。完善学校质量指标承诺制度,强化全员目标意识。有了明确具体细化的奋斗目标,全县的教学工作就能“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变化,追求新质量”。二是制度管理方面。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活动和常规要求的贯彻落实。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细化本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要求,力求使教师教学有章可循,学校管理有据可依,促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过程管理方面。教研室将进一步强化教学视导 的力度,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过程性监控,对视导中发现的新问题,我们会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并责成有关学校和责任人限期整改。我们将对每一次视导结果进行记录,并纳入对学校以及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估之中。我们只有围绕明确的目标、落实严格的制度、运用精致的管理、保证到位的监督,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从粗放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

4、研究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质量提高的快慢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而抓好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又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课程改革几年来,各学校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有效性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注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要从明确教学目标、科学把握学情、有效利用教材、充分准备资源以及教学设计上狠下功夫。其中,搞好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特别要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

二是关注教学实施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关键。采用何种教学策略,要考虑师情、学情、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此外,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科学选择教学策略以外,还要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例如教学指导的有效性、教学互动的有效性、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等等。

三是关注练习的有效性。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评价等作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但是现实教学中,学生作业机械重复、思维含量低、形式单调、没有差异性等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使好多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对这种厌学现象深感头痛。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各学校要加强练习设计的研究,练习设计要遵循:服务于教学目的,难易适

度,作业量适当,注意变化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差异性,具有促使学生进步的特性等原则。提倡“开放—活动型作业”、“差异性作业”、“综合性作业”、“趣味性作业”、“小组合作式作业”、“突出实践性的作

-业”等多种作业形式,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研员在听课调研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监控和指导。

四是关注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新课程强调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评价的对象、标准、方法等都要重新考量。评价的主要对象要从教师转向学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能力等等。对教师的评价标准设计也要围绕学生制定,以学论教。注意使被评价者知道自己当前所处的状态和要努力发展的方向。

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以活动为载体,将上述“四个关注”落到实处,促进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向教学过程要效益。

5、优化基础年级与毕业年级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基础年级教学管理方面。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的,前面知识学习掌握不系统、不牢固势必影响后续学习的质量。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小学基础年级教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学校要均衡年级、班级师资配备,均衡各班学生分配,为班主任管理和任课教师教学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各学校要加大基础年级教学管理投入,确保各年级均衡发展。

加强毕业年级教学管理。一是在抓好基础年级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学校主要领导要重点搞好毕业年级教学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校一把手要重点关注毕业年级,要加大对教师的考核奖惩力度,强化教学工作措施,要在管理上多投入、政策上多倾斜、教学上多指导,保证完成规定的质量目标。二是要加强新课改、新考试研究。要切实加强“五个研究”:加强新课程理念研究,明确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考试改革导向;加强“新课标”和“新考试说明”研究,掌握命题范围和要求;加强中、高考试题研究,把握新课程命题方向,预测变化趋势,进一步明确新课程理念

在试题中的体现形式;加强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教学方法模式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复习教学指导方法研究,切实提高复习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6、充分开发资源,最大化地发挥现有教学设施设备的效益

城镇化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6

一、城镇化现状

(一)城镇体系基本形成。永兴县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107国道、省道S212线为发展轴,以马田、湘阴渡、柏林、鲤鱼塘、塘门口等区域性中心集镇为支撑的城市网络,形成了郴资桂永宜半小时经济圈,公路、公交、供水、供电、排污、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至2013年末,公路里程达到1878公里;有9条公交线46 辆公交车,客运量达1836万人次;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户131部;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100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主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人均绿化覆盖面积6平方米。经过2012年新一轮的乡镇区划调整,全县形成了14镇7乡21社区居委会的行政新格局,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空间拓展有力,中心城区“南延、西扩”取得新突破,初步形成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市框架。全县拥有“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城市”、“金银冶炼之乡”、“煤炭之乡”、“冰糖之乡”、“油茶之乡”、“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等 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金字招牌。

(二)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全县的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5.94 %提高到2013年

的43.56%,在全市的排位由2010年的第六位升至2013年的第四位。

二、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促进冶金、建材、机械和批发零售、教育、医疗等一系列行业加大投入,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吸纳民间资本,拓宽投资渠道。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城镇化的核心是真正实现农村进城人员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规模的提升,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享受型消费所占比

重必然会不断提高,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新型城镇化将改善居民消费环境,逐步改变农村进城人员的消费行为,在劳动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城镇相对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利于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据测算,2013年全县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1.5倍,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每年将增加5000元左右的消

费,我县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一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来的人员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他们的收入水平高于原来在农村的收入水平。二是每年我县以数万人的农村人员转入城镇,带动投资和新增消费,可以增加原有城镇居民的收入。三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入城镇,加速土地向专业户集中,农村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可以提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收入。同时,推进城镇化,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增加了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稳中趋涨,也将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产业积聚和升级。一是城镇化可促进产业集聚。由于城镇相比农村往往具有资本技术、交通运输、居住条件、人力资源、通讯设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二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城镇越大,发展越快。服务业发展越快,新市场扩充的 量就越大。

(五)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差别。新型城镇化在注重城市的开发建设和功能完善,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合理引导人口、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主要流向,加大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着力缩小城乡收入、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 务等方面的差距,加快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模偏小,集聚能力不强。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当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万人时,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开始形成;当城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时,镇区人口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可以对周边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当达到10万人以上时,公共基础设施功能才能有效利用。2013年,全县21个乡镇中: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乡镇只有1个,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的乡镇仅1个,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的7个乡镇,还有一半以上乡镇的常住人口在2万人以下,由此说明永兴县目前大多数乡镇还处在城镇人口规模的第一阶段,属集聚阶段,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还较弱,供水、排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和

文化体育配套设施欠缺等等,致使城镇功能不全,劳动力、物流、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力不强。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撑,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范围在1.4-2.5之间,2013年我县工业化率(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69%,城镇化率为43.56%,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0.71,说明我县城镇化与工业化的 发展很不协调。

(三)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不足。全县14个建制镇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脆弱,多数建制镇没有形成特色经济,缺乏产业支撑,致使小城镇有“形”无“魂”,缺乏生机和活力,城镇经济难以繁荣,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一是县城所在的便江镇工业基础差,无法吸纳大批的流动人口到县城创业和就业。二是资源型建制镇产业单一,城镇拓展不明显。马田、复和、湘阴渡、樟树等建制镇主要以煤炭采掘业为主,虽有较多的产业工人但无法形成城镇人口聚集,对城镇化作用不明显。三是再生资源利用建制镇(柏林、太和、塘门口、黄泥)因产业整合,稀贵金属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工业对城镇的推动更为乏力。四是鲤鱼塘、悦来等农业 建制镇更是因为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活跃,当地大多数劳动力外出他乡寻找生机。

(四)城镇规划前瞻性不高。在永兴城镇化建设中,乡镇规划缺位,有规划的乡镇,规划与建设形成两张皮,没有按规划执行,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规划的前瞻性和执行力不到位,一届领导一次规划,多数建制镇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城镇综 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的趋同性。

四、对策建议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城镇化水平目标值为60%,而永兴县2013年只有43.56%,距离目标值还差16.44个百分点,要完成这一目标需加倍努力。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 设迫在眉睫。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传统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能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一是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新兴服务业。要充分挖掘白银文化,打造白银工艺之都,加大便江景区旅游开发和景点建设,将便江风景区打造成为国家森林公园。二是加快建设企业技术研发

中心,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技术研究发展,培育一批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企业。三是着力发展以公路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四是着力发展以商贸业为基础的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城镇商业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和品牌连锁超市,加大北站商贸城,莱宝商业街、永兴隆步行街、时代广场等项目建设,让城 乡居民同享现代化文明成果,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科学设计,高起点规划城镇化建设。一是科学合理规划,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从全县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打破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便江、马田等重点城镇,进而带动其他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高起点规划,走各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立足小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

城镇化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机械工程一体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生产迈入了以“机电安全技术”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机电安全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并且其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机电安全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机械原理等基本理论, 实现系统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和低能耗的目标。

1 机电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家标准有待完善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机电事故, 因此机电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目前, 国家也针对机械电气设备的安全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 机电设备领域包括的范围较广, 有建筑机械、印刷机械、农林机械、纺织机械、起重机械等多个门类, 涉及到的产品种类也比较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复杂, 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 就对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国家编制的机电安全生产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机电生产的需要了, 目前的这个标准虽然内容比较全面, 但很多条文缺乏可执行性, 增加了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操作的难度。因此, 对机电生产安全的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迫切需要国家制定具体的标准来提高机电设备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1.2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已经制定了《安全生产法》, 从法律上对机电生产的安全性进行保障。与此同时, 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生产要求, 以保障实际生产的安全,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这些法律和规范并没有得到认真实施。部分职工为了追求效益, 不按规定操作生产, 导致生产事故频出。主要原因有企业和职工对安全生产的法律和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因此, 要想促进机电安全生产技术的发展, 必须提高人员素质。

1.3 机电安全技术亟需加强

1.3.1 机电安全设计技术需要提高

机电安全设计技术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对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我国在机电安全技术的设计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目前我国复杂机电设备安全技术还不能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机电安全技术只存在理论层面上, 在实际生产的操作中缺乏可行性, 缺乏实践经验。因此, 在生产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机电设备的性能还很不完善, 很难完成比较复杂的生产作业。相对于国际先进的工业水平, 我国的机械工业起步较晚, 技术底子比较薄弱,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机电安全技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很多。目前, 我国机电安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础数据搜集还不全面;设计能力较弱;创新能力较差;高端技术还需要从国外引进等。同时国际贸易上还存在一些限制规定, 使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很难引入中国, 造成我国工业生产的相对落后。

1.3.2 机电安全检测技术急需加强

机电安全检测技术是机电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检测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通过安全监测, 可以及时将设备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并消除, 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些旧的机电设备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超期使用现象, 部分设备经常长时间超负荷运行;企业管理者对机电设备维修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节约资金而减少了在该方面的投入, 这都为机电设备的安全生产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这些隐患如果不及时消除, 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此外, 很多企业安全检测流于形式, 只是为了应付相关单位的检查, 缺乏必须的安全检测制度;还有的企业在购入新机器后不进行安全检测。以上种种现象都导致安全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 更不用说对安全事故进行预防了。因此, 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工作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急需加强。

2 机电安全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1 严格参照国家标准

由于我国工业生产环境复杂多变, 生产过程复杂, 国家制定的相关安全技术标准也不能将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 因此, 需要企业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 制定本企业的机电安全操作规范。企业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 必须要遵循可行性及有效性的原则。比如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 可以参照相关的规范和别的企业的做法, 制定支架车间起吊及装卸车的安全技术规范。起吊设备部件时必须使用完好的索具, 每次只准起吊一件;挂钩人员离开后, 指挥人员才可以发出起吊信号;在进行起吊卸车作业时, 起吊物下禁止人员通过或逗留;起吊物需要转向时, 只能用长棕绳在距离较远处进行操作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机电设备目前也向着更加智能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机电安全技术也变得更为多变和复杂。因此, 建立完善的机电安全设计体系势在必行。首先, 要建立机电安全技术委员会。机电安全技术委员会为机电安全技术设计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其次, 企业要组织机电安全技术方面的专家进行基础问题的研究。企业可以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 以获得技术支持。此外, 要尽快完成机电安全行业数据库的建立工作, 通过数据测试提高机电安全技术水平。

2.2 加强安全培训

加强机电安全技术的培训工作是确保机电安全的必要途径, 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要培养员工的安全观念, 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安全技术培训工作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亲自主持。只有企业领导的安全观念转变了, 整个企业的安全工作才能得到重视, 安全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企业的机电安全技术才能提高, 才能防患于未然。 (2) 培训工作要以提高基层员工的操作技能为重点, 要提高员工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这样基层员工在自己的生产岗位上才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具体的培训时要将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3 做好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检修工作

2.3.1 检测内容

1) 一般为行程限位、制动、连锁、防护等装置。检测内容还有润滑系统、接地 (零) 保护、操作空间等。

2) 精度检测。机电安全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并测定设备的安全精度。在以后的设备验收、修理等工作中要参考精度的检测结果。

3) 性能检测。机电安全技术专业人员要对旧设备和新设备进行全面地检测, 保持设备规定的性能。保证设备的各项性能可以将安全生产事故扼杀在萌芽中, 提高安全生产的质量。

4) 对于特种设备需要对相关部门颁发的人员培训证书和监督检查证明等进行认真检查。

2.3.2 检查时间

在进行检查时要将日查、周查与月查相结合, 各个检查需要指定具体的负责人。定期检修由机电安全人员与操作人员合作进行, 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对重点设备及设备的重点部位进行检修, 并以此为依据, 确定修理内容和修理时间。

3 结语

综上所述, 机电安全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本文主要介绍了机电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随着国内工业水平的提高, 相信我国机电安全技术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陈穗丰.对机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探讨[J].中国新科技新产品, 2012 (4) .

[2]陈云芬.浅谈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J].民营科技, 2012 (1) .

[3]卓建议, 唐军.GB5226.1-2008新增技术内容概述[J].工艺与检测, 2011 (10) .

[4]马勇.“杜邦”安全管理体系的启示[J].中国船检, 2009 (12) .

城镇化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8

关键词: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

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专门机构,对生物专业学生而言,除了要系统学习生物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生物教学的技能训练,培养生物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日后中学生物教师工作。微格教学是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是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学生训练教学技能的主要方式。笔者在通过微格教学对生物专业学生进行生物教学技能训练时,发现了实施微格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一、对生物专业学生开展微格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微格教学课时太少

经了解,微格教学课时太少是普遍反映的问题。我校生物专业微格教学课程于大三下学期开设,共三十六学时,开设时间与教学论相同。在此情况下,除部分与中学生物关系密切的专业课没有修完外,学生也才开始学习教学论,导致教学论的教学内容滞后于微格训练的内容,在教学技能训练前不得不花比较多的学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解决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分类、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的作用、构成要素、实施要点等本属教学论解决的问题,使真正用于微格训练的时间更少,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严重不足。

(二)学生进行微格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往往有部分学生把微格训练当成一种任务,用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训练,只要不挂科就行,对反馈的问题不当回事,多次训练后还是老样子,这样不但自己没有得到任何提高,而且还浪费了其他同学的训练时间。

(三)微格训练与真实教学环境存在差异

微格教学毕竟是模拟教学的过程,模拟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肯定不及真实课堂。真实课堂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真实学生群体,动态课堂情境中还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在微格教学中,是很难模拟这些动态变化因素的,因此,微格教学中所训练的教学技能要迁移到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微格训练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微格训练时须分成七八个小组,但仅一名指导教师,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一一指导和点评,几乎是不可能的。未得到教师指点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对微格训练不认真对待,模拟上课时散漫随便,甚至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地训练到教学技能。

(五)学生角色转变处理得不好,也不会评价

在微格教学中,小组成员互相扮演教师和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由于小组成员之间本来就是同学,要各自转变角色,难度不小,尤其是这些由同学组成的“学生”,常常不听台上“教师”的指挥,导致“师生”配合不好。也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在自评和互评时,虽然学生感知到了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但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评价,说出的往往就是一些套话、空话,毕竟学生还没有系统的学完教学论。

二、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合理设置课程,保证微格教学实际训练学时数

如微格教学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那时与中学生物关系特别密切的生物专业课和教学论已经修完,既满足微格训练中学生对生物专业知识的需要,也不用占用课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很快进入微格训练,从而保证实际训练学时数。另外,如此开设微格教学课程,还便于与学生的校内试讲衔接,避免了教学论、微格教学修完后要等待较长时间才开始校内试讲,同时也可使指导学生校内试讲的教师参与到学生微格训练中来,从而解决微格训练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的问题。

(二)激发学生进行微格训练的积极性

实施微格训练是为了让学生能形成熟练的教学行为方式而进行的训练。在进行微格训练前,教师应给学生做一次关于为什么实施微格训练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深刻的意识到实施微格训练对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微格训练中,微格训练也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三)明确训练目标,精心备课

不少生物专业学生都希望在微格训练中提高教学技能,每次模拟授课都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学生在微格训练前全面掌握中学生物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微格训练的目标,针对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收集教学资源,精心备课。带着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课前准备,在真正进行微格教学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使自己在微格教学中真正得到锻炼。

(四)指导教师严格监督,缩小与真实课堂情境的差距

首先,指导教师应该严格管理,以作业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每次微格训练前充分备课。在微格教学时,严格监督每个学生的教学落实情况,将备课、讲课、评课的表现纳入到期末总成绩当中。为激励学生积极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还可以组织讲课比赛,先组内比赛,再组间比赛,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微格训练,以提高教学技能。其次,指导教师可带领师范生多观摩实际的生物课堂,播放生物课堂教学实录,在微格训练时,督促小组成员认真扮演角色,尽量营造出真实的课堂情境。

(五)课后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

针对生物微格教学师资缺乏、指导不力,及学生不重视微格训练中反馈信息的现状,建议在课后开展教学技能训练,将微格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如可以利用周末这样的较长时间进行专项技能训练,还可以构建生物教学资源平台,将学生的微格教学录像和各种生物教学资源,放在平台上交流讨论,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技能。

三、结语

微格教学是生物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要正确认识当前生物微格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微格教学在训练教学技能上的作用,挖掘微格教学的潜力,使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宋旭民.利用微格教学进行技能训练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6.

[2]袁斌.颜绍猛.微格教学现状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08):348.

上一篇: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工作后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