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调查1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年教育调查1(共8篇)

老年教育调查1 篇1

内容提要: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笔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并尝试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思考

老年人口问题在我国早已存在,既表现为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如物质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等问题;还表现为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这其中,仅仅满足老年人在年老时的供养问题就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中国老年人70%以上居住在农村的现实国情,显然,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现状,笔者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仙居县双庙乡的218位老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所得的及自己的肤浅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一、家庭养老还存在强劲的生命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支持能力。然而,家庭养老告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农村老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起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城乡,家庭仍然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位,是老年人最后的大本营。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家庭养老的作用也就越大。笔者认为: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家庭养老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养老的基础遭到破坏,几千万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失去保障。

(一)家庭养老方式符合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趋势快、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而农村地区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支付能力相当有限,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处于温饱阶段,只有小部分达到小康水平,少数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地区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地区中的不同乡镇、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甚至在同一村庄中的不同家庭之间,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较大悬殊。在这种情况,若完全依靠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为一定的保障制度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当前我们仍有必要依赖家庭养老方式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也明确指出,我国老年人养主要领先依靠家庭,从而使家庭养老模式法律化,增强了家庭养老模式的生命力。

(二)家庭养老方式的文化根基深夺厚悠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养老向来是中华民族恪守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经历史岁月,从农业经济开始至今,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支撑家庭养老功能是传统伦理“孝”的价值取向,孝是“天经地义”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自然也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传统的中国家庭作为一个福利单位,表现在养老机制作用上是天然的养老组织,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不但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日常还能得到应有的照料,并享有子女满堂的天伦之乐,精神上得到寄托。所以家庭养老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就算将来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家庭养老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三)家庭养老的实际保障效果不会有很大的削弱。首先,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养老不会有很大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子女减少而可能影响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但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林戈等人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总体的研究,认为中国老年夫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同时需要子女日常生活护理的,因而所谓的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并不一定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构成重大威胁。而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单子女的老人生活还要好于多子妇女的老人,因为这时了女无法推卸自己的养老责。其次,农村外流人口增多也不会对家庭养老产生较大影响。一些研究认为农村中大量壮年外出打工,使老年人无法得到日常照料。而据笔者调查看来,家庭养老主要由女性承担,且多国40至59岁以下的中年女性才会碰到老人生活无法自理需要经常性照料的情况。而在农村流动人口中,外出打工的女性中20岁至40岁以下这一年龄段最为活跃。40至59这一年龄段的妇女多在家中照料甥孙和老人。确有一些家庭中只有一对中青年夫妇且双双外出打工的,他们也会将年迈体弱的老人托付给亲友或请人上门照顾。最后,就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而言,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虽只能起到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作用,但这与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且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二、对当前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设想

鉴于以上种种分析,考虑到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及人口状况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有分别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过渡方案。具体来说,针对现阶段不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口以及将来仍不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未来老年人口”,仍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此过程中辅以一些行政性的倾斜激励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减轻家庭养老负担,继续巩固和落实家庭养老的整体功能;与此同时,要不断促进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变革与发展,在较富裕的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当家庭养老功能出现弱化时,社会养老应及时补充,尤其是针对农村“未来老人”——农村青年一代,要加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力度,全面加以推广,以切实解决他们的未来养老问题。

三、具体措施

应该说,这一基本设想是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符合了当前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

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思想工作与法律手段并重的社会干预,使家庭养老得到落实。一是持之以恒地搞好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的宣传。重点是做好中、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并坚持“从娃娃抓起”,把尊老、爱老、养老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生思想中去,消除少数家庭出现的严重“宠幼弃老”现象,构筑起家庭养老的优良社会环境和正确的思想基础。二是强化法制建设,走依法保障的路子。切实贯彻落实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此法教育老年人来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规范约束家庭和社会成员自觉维护老年人权益,保持家庭内的代际和谐,建立有利于家庭养老的社会环境,同时大力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的活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三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进行改革。就笔者调查的216位有子女的老年人中,其中213位老年人都 是由儿子赡养的,只有3位没有儿子仅有女儿的老年人,是通过招上门女婿的方式来养老。很显然,在农村家庭养老机制中是以儿子为主体的。这种机制是由历史传统自然形成的,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后代中无男孩的家庭比例占四分之一左右,这种机制就必须得以改革。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持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国家也应在此问题上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研究制定可行的扶持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大对农村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中最大的问题——经济供养问题。二是对照料老人确有困难的家庭予以经济援助。要尽量减轻困难家庭的养老负担。使这些家庭的老年人也能安享晚年,同时向照料和护理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解决当前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中存在的经费、人员、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的问题。

(三)强调社会的作用,扩大社会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一是要发挥乡村老龄组织的作用,增强老龄组织的功能。强化和规范老年供养体系建设,就是要规范家庭和社会中非老人成员的行为,从而确保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因此,建立健全老龄组织机构,强化老龄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是老年供养体系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目前,农村的老龄机构从表面看,乡、村级机构健全。然而实质上则处于一种“人员无编制,活动无经费,开展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中,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开展老年活动方面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必须重视乡级老龄组织机构建设和其支柱作用的发挥。二是要加强老年人群体的力量,发扬自助、互动的精神,提倡低龄、健康的老人帮助年迈、体弱的老人;增强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立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以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养老需求。三是发展老年公益设施。充分发挥各村老年协会、老年活动场所的作用,解决老年人“老有所乐”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宣传,逐步扩大社会化供养比例。从长远看,在经济方面,随着国家、特别是农村经济实力的提高,养老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转移,家庭养老终将让位于社会养老,这是谁都无法逆转的趋势。因而,在过渡时期 我们不仅要提倡家庭养老,还要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使社会养老保险在“未来老人”群体中发挥主要作用。在笔者的调查中,许多中青年人未投保除了经济条件不允许、害怕政策有变或没有听说过有社会养老保险这回事外,更集中的是表现为投保意识淡薄,出现年轻时无所谓,中年后又因一次性投保数额大而不得不放弃的现象。所以,在农村要大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思想教育,把年轻一代的供养方式逐步引导到社会养老保险的轨道上来,立足“早”字,积少成多,筑起庞大坚固的社会保障“大坝”。

(五)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干,逐步构筑起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

体系。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当前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可参照大连市的做法,创办“居家养老院”,组织一些闲暇在家的中青年妇女,为村中无子女、子女不在家、生活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养老福利服务,实行低收费政策,集体或国家应予以适当的补贴。三是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2003年3月,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确定到2010年,各级政府增加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县级财政要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资金,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衽医疗救助,中央财政也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此给予适当支持,此项规定说明,国家对农民社保问题已日益重视起来。据笔者调查,仙居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于2004年9月全面铺开,共有20个乡镇(街道)的26.4万人参保,参保率67.8%。四是老年社会救助体系。对农村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但调查中笔者发现2位孤寡老人均没被纳入“五保”供养体系,甚至全乡都没有一位老人被纳入该体系,他们的生活状况相当令人担忧。此外,还应对卧病下起或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特困家庭中的老人、子女间有严重养老纠纷的老人,他们都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必须由国家或集体,必须由国家或集体予以特别关照,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安度晚年。五是老年精神生活体系。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以乡村为单位,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等活动场所。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数从多,地域颁布广,收入差别大,建立上述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也应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徐勤、原野:《家庭养老在中国老年保障中的作用》,《人中研究》,2001(12);

2、尚长风:《农村社会保障音量研究》,《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3);

老年教育调查1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调查2007年1月~12月在本院泌尿科住院的老年患者98例。其中男89例, 女9例, 年龄最大97岁, 最小60岁, 平均73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9例, 高中21例, 初中26例, 文盲半文盲25例。

1.2 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 健康观念获得情况, 生活习惯, 心理状态和健康教育需求 (包括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 。

1.3 调查方法

将调查问卷发给患者, 要求患者本人填写, 对本人不能书写者由笔者采取访谈方式提问, 患者口答后代写。

2结果与分析

2.1 目前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

经调查98例老年患者中, 患一种疾病者占20%, 两种疾病以上者占80%。对住院次数的调查结果显示:90%为两次以上住院患者。疾病诊断前五位依次为: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 前列腺增生, 癌症。提示:所患疾病以这些慢性疾病为主, 而且多种疾病并存, 病情复杂, 反复多次, 健康教育应多次侧重这些常见病, 多发病。

2.2 老年患者知道一般健康知识, 但自身疾病, 药物知识获悉甚少

100%的老年患者知道吸烟的危害, 无吸烟60例, 已戒烟多年15例, 40-80%患者基本知道健康的概念, 自身疾病的诊断, 老年人合理饮食和发病时的应急方法, 良好的生活习惯, 说明多年来的健康教育, 大众宣传媒介在这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成绩。但有29%患者不知道何谓健康新概念。通过调查时讲解, 告知患者不仅要保持身体舒适, 而且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对自身疾病知识有关药物知识缺乏实质性深层知识, 7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常用药种类, 正确使用方法。调查中只有7位原从医的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 诊疗方法, 所服药物的作用, 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提示:今后对疾病知识和药%物知识方面多给予传授。

2.3 老年患者知行不一和负情绪存在

调查100%老年患者知道吸烟的危害, 但仍有20%未戒烟。89%的老年患者相信良好的生活习, 惯乐观平稳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康复。但74%患者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情绪化, 负性情绪状态, 易激动50%, 焦虑24%, 悲哀6%, 孤独5%。不顺心的事依次为:社会现象, 家庭内部琐事60%, 病情加重18%, 失偶89癌%, 癌症晚期6%。提示:老年患者大多数有不良情绪变化, 对病情加重, 失偶, 癌症晚期者重点作好心理疏导工作, 提供必要的情感援助。

2.4 老年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经84%老年患者希望得到更多的与自己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 (包括病因, 治疗方法, 预防及康复训练) , 以及老年人预防保健, 长寿知识和使用药物等健康知识。提出保健电话咨询50人次, 返院咨询70人次。提示:电讯给健康教育带来快捷和方便, 希望通俗易懂的健康手册75人次, 同时也希望通过电视录音录像, 黑板报的多种形式得到更多的健康知识。

3讨论

3.1 老年健康教育意义深远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 有组织系统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达到促使人们自愿采取健康的行为, 消除和降低危险因素, 降低发病率及伤残率,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康复率, 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调查表明, 大多数老年患者只知道疾病的一般健康知识, 如合理饮食, 发病时的应急方法, 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欠缺较深层次的知识, 如常用药物种类, 正确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表明传统的卫生宣教已不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无法满足患者健康促进的需要。开展健康教育, 特别要注重健康教育的深度, 满足患者的要求心理, 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 促进其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

3.2 老年患者健康教育要强调方式, 注重实效

3.2.1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健康教育的前提

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包括病情分析, 确定目标, 拟定实施及效果评价, 各个环节需要患者参与配合。本次调查男性91%, 平均年龄73岁, 他们具有性别和年龄的特征, 听力下降, 动作迟缓, 自尊心强, 故护士对待老年患者应有耐心, 尊重患者, 态度和蔼, 言辞恳切, 禁呼床号, 应称呼患者姓名加尊称。

3.2.2 根据病情, 适时适宜的进行健康教育

在对急性期发病的老年患者, 护士在收集资料时, 以封闭式或提问效果为佳。如患者大咳血时, 护士应将患者取患侧卧位于床上, 守护在患者身边, 一边指导患者将血轻轻咯出, 勿吞下憋气。说明憋气会加重出血, 有窒息的危险, 一边安抚患者不要紧张, 待患者咳嗽停止后, 护士要主动为患者擦净脸上的血迹, 更换干净衣服, 瞩其卧床休息, 给患者以安慰, 使健康教育融汇于抢救治疗之中。

3.2.3 针对老年患者生理特点

每日宣教的内容不宜过多, 一般1~2个问题, 应使其富有新鲜感, 并且讲话速度要慢, 语调应柔和, 声音稍大, 吐字要清晰, 表达要准确, 宣教时间不易过长, 以10~20 min为宜, 以免患者疲劳。同时在次日应再次重复前一次的内容, 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3.2.4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 教育方式应因人而异。

对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内容要浅显易懂, 尽量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教育。对知识层次较高, 理解能力较强的老年人, 则教育内容可系统全面地有计划地分层次进行讲解, 适当使用医学用语, 采用口头和书面教育形式, 如健康教育小册子等, 宣传中注意切忌发号施令的教育方式, 以免患者反感, 致使健康教育失败。

3.3 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方向

1∶3老年大学男少女多等5篇 篇3

近日,老年大学学员“女热男冷”的现象引人深思。有媒体记者走访重庆市多家老年大学发现,女学员人数约为男学员的3倍。在有的学校舞蹈班级中,甚至出现了清一色的女学员。一位女学员说,很多男学员对老年大学多少有一些瞧不起的心态,认为这里是“老太太”们的课堂,课目也多为“跳舞、唱歌”等女性擅长的领域。为了解决学员性别失衡,有的老年大学还曾特为男学员学费打折,才略略改善男女学员失衡现象。(重庆晚报)

老年公寓出现“55现象”

北京的一些老年公寓出现了“55现象”,一些“50后”已经开始在合适的老年公寓占坑了。很多五十多岁的在职人员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养老提前作着打算,除了一些理财、保险之类的投资,更多的人在向周围的朋友打听哪里的老年公寓更加物美价廉,有的人不惜缴纳10万至30万元不等的会费,先预订一间老年公寓,当下作为周末的休闲场所,退休就搬过去住了。(北京晨报)

7年陪护病瘫老师

7年来,南京人谈和平每周都要抽出3天以上时间,去老年康复医院看望陪护瘫痪的老师袁尔纯。谈和平说,42年前,袁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爱生如子。当得知袁老师家庭有困难不能照顾他后,谈和平就决定承担起照顾袁老师的义务,多给她一些精神上安慰。当年的同学们得知此事,在春节时也集体来看望袁老师。(南京晨报)

伍廷芳曾外孙捐献80亿国宝

56岁的赵泰来祖上曾供职于清廷内府,曾外祖父伍廷芳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1969年,赵泰来投奔移居香港的姨妈。姨妈去世时把家族财产都留给他。1981年,赵泰来来到英国伦敦郊外赵氏家族八十多年前购买的一座庄园。打开地窖之门,他发现了一箱箱尘封多年的文物古董。原来这批古董本是清王朝在1894年甲午战败后运往欧洲,拟变卖后以抵亏空的。不料清朝很快覆亡,这批文物古董被赵泰来祖上秘藏于地窖里。

为了抢救家族留下来的宝藏,赵泰来花了10年时间整理清点,还卖掉伦敦的别墅,筹措运费。他先后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江苏盐城博物馆等数家博物馆捐赠文物古董六万多件。据透露,目前赵泰来捐赠的国宝值价远超80亿元。(解放日报)

剪纸屋成新时尚

78岁的焦文俊是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社区“老焦剪纸屋”的创办者、领导者。2000年,一次社区活动中,焦文俊当众表演了剪纸,没想到想学艺的人络绎不绝。社区成立了“老焦剪纸屋”,老焦免费教授,他的学生也从社区居民扩大到周边地区,甚至还有很多外国人,一些外国的旅游团也专门到他的剪纸小屋参观,有的还想出钱购买他的作品。如今,社区居民把去“老焦剪纸屋”学剪纸当成了一种时尚,一个自发的“剪纸村”在逐步形成。(老年之声)

教育教学调查研究报告1 篇4

为了全面、详细的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越了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学校调查,同时,我还积极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的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对中学化学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帮助。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学的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学校规模较大,近年来生源不断增加,所以教的好坏尤其重要。学校的经济状况较好,设备现金,设施有电脑、幻灯机等现代教育设备。近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好,基础薄弱,不过对于普通班来说,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级分化严重。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化学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化学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化学老师和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对难度较大的化学,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得分的提高不是很明显,所以信心不断减少,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大多数学生回家基本上不看书。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看书。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为什么,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化学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化学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人的基础程度。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在难度上适当减小,不过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不一定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们不能平等的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难能可贵。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地多,因为化学的教学课堂很关键,因为很多同学在课后是知难而退,所以老师们提倡他们课堂动起来,留下问题,让他们的大脑动起来,所以对于课后不联系的同学,课堂就是他们的全部。调查中,大多数的教师采用的课堂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巩固知识,而且达到练习系的效果作用。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的一些班级学生的纪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达到了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老谈一下化学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课下聊天时都纷纷向我诉苦:“老师,化学好难啊!”我一边以鉴定的语气鼓励他们,高中只是相对初中知识可以说在难度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只要闭门咬牙坚持,不断的在平时学习的碰壁中摸索高中的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慢慢找到学化学的感觉了。给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一边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去帮助他们尽快的把学习方式从初中转变到高中来,适应难度较大的高中化学学习。现在的学生很有个性,我想学好化学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就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多多少少会用到化学知识。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有兴趣的,可是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较快,笔记记不了,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让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较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事件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化学。

有的学生说学习化学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在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了。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些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容他们叛逆的心理,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和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是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的开展工作。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之后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了兴趣,他们才有

可能尽快的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化学活动课,让学生积极的参与

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

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

燥理解。对知识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

一步。

二、正确对待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

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的使用多媒体可

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背景的解说,我建议最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

一下子对化学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新知识,枯燥的文本就会容

易让学生感兴趣。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

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

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的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

要积极的鼓励他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即使是批评也要

注意方法,言语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

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

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一些活

动。在参与中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

定,这样能和学生更好的融合。多主动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清楚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变成现实。

老年教育调查1 篇5

第一章

前言

1-1.研究背景

学前教育泛指对0—6岁儿童实行的保育和教育,也称婴幼儿早期教育。在我国的学制体系中,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3—6岁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因此,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也称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制中的基础环节,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早期教育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对0—6岁婴幼儿实行的保育和教育。良好的早期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获得幸福、快乐的童年,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掌握早期教育的现状和家长需求,配合政府推进早期教育工作,促进将早期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以调研工作为宣传平台,提高社会对早期教育的关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于今年上半年开展了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

1-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四类对象开展:0-6岁(侧重0-3岁)儿童的家长,包括法定监护人和实际监护人,部分妇联系统自办和社会力量办的托幼机构和早期教育机构,部分城市早期教育工作的政府主管负责人和早期教育专家。调查的托幼机构包含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为0-6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其中包括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集体和私人举办的托幼园所以及学前班。早期教育机构包括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社区开办的亲子班,以及专业化的早教中心等。

调查采用定性深访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总体,以样本总体的情况推估和描述全国总体情况。在操作阶段,将能够反映儿童早期教育市场现状及消费者需求的问题以题目的形式体现在封闭式问卷中,作为数据采集的工具。在执行阶段,采用街头拦访与网络在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数据。最后,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反映早期教育现状和家长在早期教育方面的主要需求。

1-3.执行情况

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关于中国东、中、西部0-6岁儿童人数的分布,分别在三个地区各随机抽取三个省区市,即东部的北京、上海、山东,中部的山西、吉林、河南,西部的内蒙古、四川、陕西,进行线上调查;在每个省区市各随机抽取一个市区(盟市)与农村地区儿童游乐场(公园)、托幼机构、早教机构三类地点各自进行编号,随机选取一个目标场所进行等距随机拦截访问。

定量调查共发放问卷3433份,回收问卷2914份,回收率为84.9%,有效问卷2781份,有效率为95.4%。

1-4.概念定义

托幼机构:包含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为0-6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其中包括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集体和私人举办的各类托幼园所以及学前班。

早教机构:包括部分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部分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社区开办的亲子班,以及专业化的早教中心(早教机构)等模式。

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和早教机构的总称。

第二章 主要数据

2-1.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知

家长认为0-3岁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阶段。认为“出生-3岁的儿童教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38.1%。其次是“出生-6岁的儿童教育”和“胎儿-3岁的儿童教育”,选择比例分别为21.9%和21.0%。同时,12.5%的家长选择“胎儿-6岁的儿童教育”。

家长在早期教育过程中最关注儿童身体发育。问及在早期教育过程中最为关

注的方面时,35.7%的家长选择“儿童身体发育情况”,其他依次是“儿童认知与语言的发展”、“儿童与人交往的倾向和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和“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综合发展,四个选项中,75.9%的家长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

家长认为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超过七成的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应包含“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0-3岁儿童家长还关注“发展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初步培养儿童与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4-6岁儿童家长则关注“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帮助儿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最坚持的早期教育理念是孩子快乐成长,适应个性发展。23.7%的家长选择“孩子快乐成长第一,要适应其个性发展”,其次是“开始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和“需要努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开始培养”。相比较,0-3岁儿童家长更注重智力开发,而4-6岁儿童家长则倾向于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和基本生活技能。

2-2.家庭早期教育的需求

缺乏儿童日常养护、护理技能是0-3岁儿童家长遇到最棘手的问题。选择“缺乏儿童日常养护、护理技能”作为早期教育中最棘手问题的占46.1%,其次是“与长辈照料孩子的方式不同”、“缺乏科学哺育、喂养知识”和“当遇到紧急问题时不知道向谁求助”。当碰到问题时,约七成家长“通过电视、书刊、杂志、网络等自己学习”和“与身边的亲友探讨,寻求解决办法”。

担心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是4-6岁儿童家长遇到最棘手的困难。在4-6岁的家长中,认为“经常害怕孩子收到意外伤害”是其遇到的主要困难的比例为60.6%,其次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缺少同辈群体”、“缺乏儿童日常养护和护理技能和与“长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自己的想法难以贯彻”,选择比例分别为47.4%、31.4%和27.1%。

孩子身体发育各阶段的健康标准居家长期望获取的早期教育知识首位。45.7%的家长表示“孩子身体发育各阶段的健康标准”是其期望获取的早期教育知识,许多家长不仅希望了解早期教育生理健康知识,还希望获取关于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科学适应。相比于城市家长,农村家长更期待获得有关“如何与孩子交流”的知识,“孩子身体发育各阶段的健康标准”和“如何区分孩子的正常表现与反常表现”次之。

近六成家长期望通过教育机构获取早期教育知识。56.5%的家长期望通过教育机构获取早期教育知识,其次是“朋友/同事”和“新闻媒体”。在获取知识的媒体渠道中,通过“电视”获取知识的家长比例最高,为70.8%,其次是“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户外媒体”和“手机”。

2-3.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的反馈与需求

开发孩子智慧潜能是大部分0—3岁儿童家长送孩子进入托幼机构的主要原因。53.6%的家长希望托幼机构能帮助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其次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提供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和“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大部分家长会把“离家距离远近”作为选择托幼机构的主要考虑因素,其次是“安全情况”、“基础设施”和“教学理念”。

0-3岁儿童家长对托幼机构和早教机构的满意度不高。只有8.1%的家长对对于孩子参加的托幼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态度的家长比例分别为55.1%和29.9%。此外,6.9的家长表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只有6.7%0-3岁儿童的家长对早教机构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表示“比较满意”和“一般”态度的比例分别为50.0%和41.8%,此外,1.5%的家长持不满意的态度。不满意的原因包括,认为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并且收费过高,没有统一的标准。

超过四分之三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开办0-3岁儿童的托幼机构,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问及当前是否有必要发展专门针对0-3岁儿童开办的托幼机构时,76.2%的0-3岁儿童的家长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同时76.1%的家长认为,针对0-3岁儿童开办的早期教育机构,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发挥辅助作用。

0-3岁儿童家长认同的托幼机构和早教机构收费价位。31.9%的家长认为每月可承受的托儿费(包括托管费、保育费、食宿费等)为201-400元,其次是401-600元(占21.6%)。对于按课时收费的早教机构,57.4%的家长认为30元/课时以下比较合适,其次有34.6%的家长认为30-50元/课时是可以接受的,只有不到10%的家长选择50元以上。

培养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是4-6岁儿童家长送孩子参加托幼机构的主要原因。67.2%的4-6岁儿童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是其让孩子参加托幼机构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开发孩子智慧潜能”、“规范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选择比例分别为49.5%、39.8%和37.8%。

4-6岁儿童的家长参加托幼机构可承受的费用。30.2%的家长认为送孩子入园每月需要缴纳的费用在401-600元比较合适,其次是“201-400元”、“200元以下”和“601-800元”,选择比例分别为25.6%、19.6%和14.5%。城市和农村家长心目中比较合理的费用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城市家长认为可承受的费用平均为519.8元,比农村家长高出111.3元。不同区域的家长心目中比较合理的费用也存在一定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家长分别认为费用在555.3元、427.5元、403.0元以下比较合理。

0-3岁和4-6岁儿童未上托幼机构的比例和原因。本次调查中,0-3岁儿童未上托幼机构的人数占0-3岁调查儿童的比例为78.9%,其中82.1%的家长表示“孩子不到年龄”是未参加托幼机构的主要原因,同时有21.9%的家长表示 “家中有人照顾,没有必要上托儿所”。4-6岁未上托幼机构原因,48.6%的家长选择“家中有人照顾,没必要上幼儿园”,其次是“幼儿园离家距离太远”和“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太差”,选择比例分别为40.7%和40.0%。

4-1.高度重视0-6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战略意义,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0-6岁学前儿童是个性形成、智力发展、学习语言以及开发身心潜能的关键时期,儿童早期的养育和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和神经等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家的儿童早期发展状况会影响到未来劳动者的群体素质和劳动效率、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在世纪之交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相继调整了他们的早期儿童发展国家政策,实施以早期教育为中心的国家战略。

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内地0-6岁的儿童有1.4亿,其中0-3岁婴幼儿7000万(《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3/03),占世界这个年龄段儿童的1/5。这些儿童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都有重视和发展早期教育的内容,《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也对儿童早期教育提出了要求,体现新时期我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但是,在实施中,我国儿童早期教育尚未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次,缺少长期的规划和刚性行动计划;早期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能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得到同等的待遇;在立法、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投资力度上,也急需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建议尽快将早期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纳入规划,作为贯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工程和具体行动,以开创我国早期教育的新局面。

4-2.完善我国早期教育,特别是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加大投资力度

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保障早期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的早期教育体系中,4-6岁幼儿园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管理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教育部门主管,在教育立法、管理规定、发展规划、监察督导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

政府对这个年龄段儿童是否接受正规早期教育,也有具体的要求。

4-6岁幼儿教育相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相对薄弱。长期以来,国家没有明确主管单位,教育、卫生、计生、妇联等部门和系统按照自身的业务范围,从不同方面参与对婴幼儿的养育和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因为没有主管部门和协调机构,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也缺乏有机的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0-3岁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国家明确0-3岁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主管单位,明确责任,加强协调,以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我

国早期教育工作。

早期教育投入不足,其中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经费更是困难,成为制约这项工作发展的又一瓶颈。目前,我国政府学前教育投入只占到教育经费的1.3%,远远低于3.8%的国际平均水平。既不能与发达国家的7%,8%以至11%相比,甚至无法与巴西(5.1%)、墨西哥(8.9%)、泰国(16.4%)等发展中国家相比。而学前教育经费并不包括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说0-3岁儿童早期教育没 有得到国家的财政投入。建议国家提高财政性教育投资,加大儿童早期教育的财政投入,为0-3岁儿童早期教育建立专项经费,并在实施中注意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儿童早教事业给予政策倾斜,以确保我国早期教育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4-3.将早期教育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以城乡社区为依托,构建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实行公立为主、市场为辅、政策支持的早教机构政策。调查发现,七成多0-3岁儿童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入托幼机构接受早期教育, 他们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对托幼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建议政府对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尚未规范化管理的0-3岁早期教育加强管理,将其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中。基本普及3-6岁学前教育,规范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争取到2020年,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健全完善,农村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基本普及。

城乡社区是政府开展公共服务的基层单位,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建议政府以城乡社区为依托,构建儿童早教服务网络平台,开展面向家庭的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将早期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宣传、文化和设施配置等社区工作内容中;设立机构,整合资源,并逐步配备经过岗位培训、具有资格认定的专业早教人员,提高社区早期教育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发挥社区社会化服务的特点,建立教师、专家队伍、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协同配合的早教工作队伍;创新服务方式,采取办班和入户等形式,为社区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教科学信息与指导。

积极扶持民营早教机构。调查发现,有四成多儿童参加的是民营托幼园所或早教机构,各地呈现出多元化办园的态势。但目前民营早教机构的发展和管理尚不规范。大多数民营早教机构都是在工商部门注册;教育部门没有对他们的教学内容进行监督;人员没有严格准入规定;一部分早教机构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商业过分包装或误导家长需求,其本身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民营早教机构的管理和引导;出台早期教育机构的准入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制定评估和验收办法,确保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同时,要研究制定非教育系统

办的早期教育机构在队伍建设、教师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为其坚持公益性社会服务提供政策性保障。

4-4.帮助家长和儿童的其他抚育者更新早教观念,加强施教者的能力建设

0-6岁儿童是早期教育的对象和受教育者,同时他们又是学习的主体。早期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参与,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兴趣特点。“放任自流”、“拔苗助长”以及强迫孩子按照成人意愿学习的做法,既违背科学规律,也不可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想的成果。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儿童早期发展和一生的健康成长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年轻父母正在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责任,但是,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只有孩子才是早教对象,非常关注孩子是否得到早教的指导,却忽视了自身接受早教、提高教育水平的必要性。很多家长在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上存在误区,需要纠正。只有调动家长实施科学的早期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家长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际的教养水平,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建议在重视和发展早期教育的相关规划和计划中,明确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的目标任务;普及对家长特别是0-3岁儿童家长的早期教育指导和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科学育儿的能力。

老年教育调查1 篇6

姓名:付举众班级:物电系09级电工2班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2)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3)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同升村,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老年教育调查1 篇7

1 调研的开展

为促进诚信教育有效开展, 促进毕业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完善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对该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调研。

本次调研从3方面展开:一是依据社会互动理论, 分两阶段 (毕业前和就业后) 进行问卷调查, 辅以电话采访和实地调研。旨在通过了解毕业生前后两阶段的诚信状况, 调查分析其在接触社会、经历就业过程后诚信状况变化的深层原因, 以此对比检验诚信教育的效果, 并试图从多角度研究影响毕业生诚信状况的因素, 研究改进“1+2m”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调查对象为2012届临床医学专业“1+2m”教改班40名毕业生 (男女生各20名;农村男女学生各10名, 城镇男女学生各10名) 。二是教学医院调研。调研漯河医专和6所教学医院 (第一、二、三附属医院, 安阳地区医院, 鹤壁中心医院, 周口中心医院) “两课”设置和课堂诚信教育教学开展情况。三是跟随部分调查对象, 开展招聘会现场调研, 跟踪观察学生在求职期间的诚信表现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信品质的关注度, 并听取用人单位对诚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毕业生诚信观不稳定, 总体状况堪忧

2.1.1 对诚信的认可度一般

从第一阶段 (毕业前) 的调查数据上来看, 关于诚信问题, 56.1%的毕业生非常关注, 20.2%的毕业生表示反感失信现象, 尤其是对社会上影响较大的虚假广告、食品安全、医疗纠纷等唯利是图的失信事件, 23.7%的毕业生表示一般关心或没有关注此类问题。对于诚信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45.2%的毕业生认为意义重大, 35.8%的毕业生认为可能有影响, 19.0%的毕业生认为只要不违背法律, 必要的变通、机智比诚信更重要。

第二阶段 (就业后) 的调查数据显示, 关于诚信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 25.0%的毕业生认为意义重大, 比第一阶段少了20.2个百分点;52.3%的毕业生认为只要不违背法律, 必要的变通、机智比诚信更有利于就业和事业发展, 比第一阶段上升了33.3个百分点。

2.1.2 影响毕业生诚信观的因素较多从第一阶段的调查数据来

看, 影响毕业生诚信的因素, 31.1%的毕业生认为是家庭, 50.0%的毕业生认为是学校、教学医院, 80.0%的毕业生认为是社会、用人单位等, 这说明毕业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在家庭、学校、教学医院、用人单位和社会, 这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 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

2.1.3 在校期间对诚信相关制度了解不够

从第一阶段调查数据来看, 在校期间, 毕业生对现存的诚信制度和运作机制缺乏了解, 对“学校品行量化考核暂行办法和实施考核细则是否清楚”选项, 43.9%的人表示不了解或没关注;对“是否知道央行个人信用制度”, 64.5%的人表示不了解。这说明, 平时很多毕业生没有关注诚信相关制度, 诚信知识比较匮乏。

另外, 在调查第一阶段关于在校期间是否有违背诚信的行为选项中, 3 0.0%的毕业生选择“有”, 主要表现为考试做弊, 理由是希望考试过关或争取奖学金。在调查第二阶段关于求职期间是否有失信行为的选项中, 4 5.0%的毕业生选择“有”, 理由主要是职业发展需要。前后两个阶段对比, 失信行为比例有所增加。2.1.4分析讨论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创建的约定互动论认为, 在现实生活中, 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组织社会活动, 并使活动具有共同的意义。在他们看来, 这些不成文的、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但是, 与此同时, 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 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 而是行动者根据具体情况、场景条件, 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规范只是行动者理解与说明实践行动的参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 它与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1]。

结合约定互动,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当前学校诚信教育成效不佳,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虽然是一种得到普遍遵循的规则, 得到学生的认可, 但在毕业生进入社会, 对社会有了初步了解后, 诚信状况变化很大, 在校期间的诚信教育对个别学生而言脆弱得不堪一击。学生普遍缺乏坚定的诚信信仰, 容易随波逐流, 从众心理明显。初涉社会后, 毕业生更看重变通和机智, 而不是诚信。毕业生对诚信意义的认识趋于多元化、自主化, 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认识来确定诚信的必要性的问题。依据约定互动论, 要使诚信教育意识化、行动化, 成为毕业生不变的处世准则,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确立诚信处世的标准。社会各方要致力于局部情况、场景条件等的完善, 避免不良思想的影响,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形成对失信行为强有力的约束惩罚机制, 使社会和学校的诚信原则一致。调查显示的结果令人震惊, 在毕业生眼中, 变通能力、机智更被看重, 这与中国传统诚信美德的文化特点相违背。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信的关注程度不高

从第二阶段调查数据和招聘会调研的情况来看,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诚信品质很重要, 但是短时间内难以衡量, 所以招聘时并不注重考核毕业生的诚信品质。当问及是否与毕业生学校联系, 以了解毕业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时, 大多数用人单位表示没有这样做过, 只是凭面试时毕业生的简历和现场表现决定是否录用。在调查的2 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 仅有3家表示曾经与学校求证面试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但得到的回答并不详细, 而且对问到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表现的回答基本都是良好, 用人单位感觉求证的实际作用不大。

问题已经很明显, 一是用人单位不重视毕业生诚信品质;二是学校毕业生诚信档案不完善或教师为了学生能顺利就业, 不为用人单位提供准确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诚信记录, 学校缺乏公信力。这就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失信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 学校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诚信档案, 并向社会提供负责任的咨询服务,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学校和用人单位应该建立一种长期的真诚的合作关系, 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职责。

2.3 学校、教学医院诚信教育欠缺

2.3.1 学校诚信教育有效程度有待提高

从调查数据来看, 6 2.5%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明确的有关诚信的教育。结合上文对“在校期间对诚信相关制度的了解”的调查数据来看, 学校诚信教育比较薄弱。通常我校的诚信教育是通过“两课”来开展的, 比较笼统, 不明确, 没有形成相关专题, 所以导致学生认为没有接受过诚信教育。另外, 我校也组织了相关诚信教育活动, 如“诚信校园行”等, 但由于参与人数有限, 学生热情不高, 效果一般。

2.3.2 教学医院诚信教育缺失

实施“1+2 m”人才培养模式后, 教学医院成为比学校更为重要的教育阵地。但就调查数据来看, 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教学医院没有接受过诚信教育。虽然“两课”正常开设, 但由当地高校政治教师承担授课任务, 相比我校而言环境更为复杂, 导致教学医院的诚信教育效果不理想。从实地走访调研的结果来看, 教学医院的专业课教学大多由医院医生承担, 他们大多重专业知识讲解, 忽视医德培养, 在教学时间、精力、教学技能、教学热情等方面, 均需要进一步改善。同时, 医院的整体环境和氛围以及带教教师的一些处事方式, 都不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这也影响到教学医院诚信教育的有效实施。

2.3.3 分析讨论

学校较为系统的诚信教育因为方式单一, 与社会现象结合不紧密, 导致诚信教育效果不理想。而教学医院偏重于医院职能, 教学功能发挥有限, 诚信教育大打折扣。为此, 教学医院、学校双方要充分沟通, 整合优势资源, 开发新的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改革诚信教育内容, 使诚信教育成为“两课”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分支, 内容包括诚信相关规章制度的普及, 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 有关诚信时事的科学解读, 诚信实践活动的设计等, 使诚信教育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时代性, 对社会上反响较大的诚信问题要及时引导, 保证诚信教育的有效性。二是改革诚信教育方式, 弱化大而全的理论教育, 强化专而深的专题教学, 以诚信意识化、行为化为教学目标, 注重专题教育的时效性。三是改革课堂授课模式, 在实施专题教学时, 若某个专题涉及多领域知识, 可以打破传统教师授课模式, 组织两名或两名以上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开展深入的研讨教学, 引导学生多角度讨论, 以强化诚信教学效果。四是成立诚信教育教研组, 合理配备具有法律、医学、思想政治等知识背景的教师, 开展集体备课, 建立并不断丰富诚信教育案例库, 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联合授课。五是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学医院师资进行教学技能和师德培训, 教学医院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医学伦理道德、医德、诚信品质培养等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六是教学医院要切实注重加强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 承担起教育的职责, 充分发挥实景教学的感染力, 让带教教师的一言一行, 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总体而言, 由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2 m”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间尚短, 迄今仅有两届毕业生, 改革和完善的重心还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 诚信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亟待进一步完善。而当前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社会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诚信协作机制, 毕业生诚信状况得不到有效监督, 也是制约诚信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摘要:通过对选取的40名毕业生两个阶段的跟踪调查, 以及对用人单位和学校、教学医院的实地调研发现,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诚信教育尚未有效跟进, 亟待加强, 以使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完善, 促进毕业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诚信教育,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老年教育调查1 篇8

出血性休克是一种外科常见急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因素的强烈侵袭,迅速导致神经、内分泌、体液代谢和循环功能障碍,使有效循环量锐减,组织器官氧和及血液灌注不足,细胞缺氧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綜合症。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则急剧加重,转为不可逆的损害而导致死亡。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因血容量不足,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难度。我院于2012年2月27日收治1例因车祸致失血性休克的老年患者,经过快速有效的静脉通道的建立,为抢救工作赢得了时间。现将其静脉穿刺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张贵成,男,63岁。于2012年2月27日晚20时因车祸被120急送入我院,入院时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淋漓,头晕眼花,四肢冰冷,脉搏快而弱,血压60/30mnhg,病人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在快速补液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实行手术止血,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及纠酸药物的合理使用,患者休克症状好转,两周后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吸氧,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大量补液补充血容量以纠正休克。

2.2 穿刺体会。患者四肢冰冷,出血量已达1000ml左右,静脉塌陷,穿刺时应选择四肢较粗的血管。第一次静脉穿刺不见回血,继续前行0.5cm(未解止血带),仍不见回血,将针拔出,穿刺失败。第二次穿刺,凭感觉针头在血管里(这时并没有那种常见的韧性感觉,因为血管没有弹性),不松止血带,先松开输液器上的调节阀,这时可见少量血回流,证明针头在血管里,穿刺成功。如果先松开止血带,再放调节阀,这时短距离血管内的压力达不到,同时,因病人血容量不足,看不到针管内的回血,判断失误,则造成再次穿刺失败,这样即增加病人的痛苦又会影响抢救时机,甚至延误患者生命。尽量选择上臂较粗大的血管,穿刺时可将头皮针连接于注射器针管,边抽回血边进针,造成负压易见回血,以免进针过度刺破血管。

3 讨论

上一篇:期末复习立体几何下一篇:梁山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