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型教学的思考(精选11篇)

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篇1

关于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研究型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契合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一定会大显身手.

作 者:崔梦楼 徐军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传媒学院,石家庄,050035刊 名:教育探索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EXPLORATION年,卷(期):“”(9)分类号:G642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后现代主义 研究性学习

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篇2

一、目前营销市场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当教育制度向着全面化素质化的方向进行不断改革时, 案例教育就被应用到素质教育中去。面对素质教育, 很多人都在疑问,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 素质教育关系着整个教育系统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思想等问题。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将教育人提高人自身素质作为奋斗目标。因此, 教育最本真的身份就是教育, 让学生或者是受教育者,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人生感悟中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 能够感悟人生意义所在。将案例教育运用到市场营销中, 能够让营销者抓住营销之本, 真正掌握营销的战略经验, 不断提高营销的业绩。营销战略的不同在于将经验与知识理论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实践。而案例教学正是将积累的经验和理论进行了结合并传授给人们。营销者在进行市场营销时, 能够准确地掌握营销的中心法则, 培养营销的独立思维和战略性的实践能力。

首先, 在市场营销中使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营销者的营销业绩管理能力和自身的素质。作为营销的专业人士, 对营销市场上的现状以及营销的方向都应该有具体的了解和自己的一套营销方式, 而不是依靠着项目单上制定的任务进行单项发展。案例教学能够将在营销中有着独特方法和优秀业绩人的教学训练、营销策略以及营销的管理和发展方向集中在一起, 同时与现实相结合, 在进行业绩分析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方式使职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将自己与案例进行比较, 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就让职员在获得丰富经验的同时也受到了启发, 打开了自己的思路, 拓展了视野。总的来说, 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注重职员的素质和才能的培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职员就像面临着营销市场上的各个项目, 需要指导员利用案例进行讨论, 提出所有的可能性;其次, 案例教学的实施能够促进职员的创造性和积极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越是传统墨守成规的人越是会尊重传统文化与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往往会无条件地接受权威性的东西, 却不敢尝试新鲜事物, 也不敢进行积极创新。而营销需要的人才是敢于创新胆大果断的人, 倡导个性的解放。因此在进行人才培育时重点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新思维。激发职员的思维, 拓展思维空间也促进了学员的创造性发展空间;再次, 案例教学能够积极促进市场营销的业绩。传统的教学实践只局限于内部, 并未达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状态, 比较注重理论的概括以及理论的系统性, 对于实际应用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职员的操作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 在市场营销中应用案例进行教学, 这对于职员以及业绩都有一个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 案例教育在多个行业的教学中被应用。相对于国内, 营销管理类专业采用案例教学起步比较晚, 可以说案例教学虽然目前被广泛地应用, 但是在营销管理中被应用可以算是刚刚兴起。因此案例应用列入了各个高等学校的改革教育体系中。总的来说, 针对目前我国的营销管理类采用案例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 主次不够分明。

教学的过程中重理论, 轻实务, 重传授, 轻参与实践。在我国有关工商营销管理类的教育, 有些学院只是注重课程的开设, 开设的课程过于单一, 忽略了整体的综合。因此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 忽略了实干, 脱离了市场。目前现代企业管理中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处理不同人际关系, 有着一定沟通技巧, 以及企业文化管理能力的人, 而学院单一的课程, 单一的授课模式往往会忽略学习者的职能培养, 缺少管理人才, 更缺少综合性的管理人才, 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2. 案例教学比例失调。

目前, 国内的案例教学与国外的著名商院相比, 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内的高校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占用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比重。例如, 著的哈佛商学院。哈佛在进行授课时除了两门课之外, 其他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哈佛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据的比例高达90%, 例如30个学时的课程, 哈佛只需要用2个学时来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剩下的28个学时都被用来进行案例教学。

3. 案例教学中资料缺少, 质量相对较低。

很多商职企业在进行案例教学时, 会针对教学的内容搜寻资料以及整理分析, 但目前我国案例教学的资料收集和整合相对来说比较滞后, 对于营销市场以及企业管理专业性过程缺少一定的审视和洞察力。简单地说, 在这种情况下, 收集的案例资料已经脱离了营销市场以及企业管理的视角。那么也将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准确的评价。这份案例教材也将失去色彩, 没有代表性, 不具任何意义。

4. 进行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有些导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准备工作过于匆忙, 中心没有放稳尤, 其是在“弱指导性”的案例教学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当学生主动进行案例资料的搜寻时, 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对案例的分析往往难以透析, 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导师搜集的资料不够详细, 那么学习起来也就比较吃力。

5. 案例教学无法和相关的课程进行很好地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 使用案例教学需要与相关的教学课程相结合, 相互渗透, 体现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一个共同线上将两者贯穿起来, 这种融会贯通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职业人员学习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讨论中, 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这也是营销管理案例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的问题。

三、针对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改进

1. 树立起营销管理中案例教学的中心思想。

关于营销管理的从事者, 大都毕业于商业学院, 因此这类职业具有多因性, 实践性以及系统动态性和权变性各种特征。因此,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优势, 能够积极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应用中,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这种方式能够深化案例教学的教学理念, 有助于学习者能够不断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 对未来营销管理的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2. 处理好案例教学的管理选编。

作为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案例, 所要搜集的资料都需要根据目前所有的学目有关, 因此在进行资料寻找时要对该资料进行分析提炼, 最后做一个综合的整理。在选编的营销管理案例中, 要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该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适应一定的客观性。因此, 案例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创新性。

3. 充分做好营销管理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教学时, 需要老师和学生都能有所准备, 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在使用案例进行教学时, 需要先讲案例再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对案例仔细地阅读, 并深入思考,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与别人不用的意见, 这样不仅能够改进自己的思维, 深化概念模型, 在一定方面也锻炼了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每一个所学的案例中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些规律推理出一些理论。对于老师来说,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 需要优先考虑教学的内容, 重点以及实施的三大类。导师在准备时, 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教学的目标, 然后是案例教学的内容, 最后落实到教学的实施工作上, 对于教学的重点进行仔细处理。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一个自定义的过程, 而老师需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方法。

4. 充分把握营销管理的案例教学实施工作。

在进行案例教学中, 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的实施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部分: (1) 采用多种样式案例进行结合讨论, 这样能够更好地将教学的目标与教学的内容匹配起来, 也能够打破学生传统干枯的教学模式, 并且多方面的案例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洞察力; (2) 进行分组讨论, 整体分析。在进行案例教学前, 需要学生进行分组的学习, 并且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保障了小组之间讨论的质量, 也能有有效提高小组之间的写作能力; (3) 针对讨论结果撰写报告。报告是课堂的延续, 这种趁热打铁的方式能够强化学习者的记忆力, 强化案例的作用, 更好地吸收案例, 学习案例中的经验和成功之道。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在营销管理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促使学生能够开展实践提升自己,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需要不断加强案例教学的力度, 不断进行创新。

摘要:目前, 在营销市场进行业绩营销过程中, 案例教学的方式已经被普遍运用。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针对营销市场的现业绩进行分析, 对提高营销者实践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对职员的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参与性。因此在市场营销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案例教学,市场营销,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思考[J].理论观察, 2006, (03) .

[2]余国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Z1) .

研究型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篇3

研究型课程的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如果用传统的观念或习惯看这类课程,很多教师常常怀疑这类课的教学质量,错误地用“无效”、“浮躁”等来评价。真的是这样吗?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在研究型课程开课之初,由于学校、教师、学生都没有开设或学习过这类课程的经验,教学指导能力的缺乏,出现的浮躁和无序,我认为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在开课过程中,无论学校准备得如何“到位”,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学校带领教师、学生不断总结,这种状况很快就会得到改进。

研究型课程逐渐扎实开展起来后,和传统的、整齐划一的、以学科知识学习为主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很多教师仍认为这类课是“无序”或“混乱”的,此时再这样认为,我认为主要是教育的问题。如果真的存在“浮躁”现象,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由于教师指导能力和指导策略的缺乏,课前准备不足以及对学习内容的了解不够,形成了学生研究到哪里,教师非常表面地指导到哪里的局面。

研究型课以小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地点与班级授课相比增加了许多倍,可能经常分散在校外,与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学习组织模式相比,会感到“散、乱”。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和生成性等特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相比,很多教师都会感到“浮躁”或“无效”。研究性学习中的学习集体,是对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共同关注,把大家吸引到一起,由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的师生组成,而不是像传统的班级授课那样,全年级的几百名学生同读一本书,做一样的习题,用对知识的记忆多少来评价学生。时代的发展呼唤教育真正重视、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进行个性化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不足,认识培养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深刻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新要求和挑战。

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优势体现在哪里

怎样看待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每位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一个问题。研究型教学质量不能用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评价标准与方法来衡量,它是一门体验性课程,价值定位在“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习的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因此,研究型课程的教学优势首先可以通过以上价值定位体现出来。这类课的教学优势还表现在它挖掘了学生的多种潜能,促进了知识向能力和智慧的转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研究型课程必修课的开设,慢慢会发现教师在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得到了转变,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为一批青年教师早日成才搭建了舞台。

三、影响研究型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研究型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年的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在研究型课程刚刚起步的现阶段,影响研究型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培训和教学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的教师在中小学乃至大学读书时,接受的教育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做教师以后,大多数教师沿袭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校来说,是全新的课程,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学习方式。研究型课程是师生共同构建的,不仅教师可以构建自己的课程,学生也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学科,学生一般是以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趋向为出发点构建课程的,他们提出的课程内容,有时很难套到相应的学科上,往往是综合的。例如,美国“911”事件发生以后,学生提出了“大楼逃生的研究”、“创造自己未来的战争”等很有创意的课题,面对这些课题,很多教师会觉得和自己所学的“专业”距离太远,指导不了。解决这些问题或困难的途径应落到教师的培训上,教师的培训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开放的研究型课程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管理直接影响这类课程的质量。研究型课程的管理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内容的。通过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保证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上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型课导师考评方法》等管理方法来规范、指导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上指导,逐渐引导教师和学生一样,对每一次活动的内容,不仅有课前的知识准备,还有研究方法、步骤的周密思考,详细的计划等。导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互相管理、评价和指导也是研究型课程的重要内容,师生之间互相检查出勤、进行教育教学评价,以此来管理自己的课程,依靠科学的管理,才能创设出互相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

四、怎样解决教师建设的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矛盾

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需求的矛盾是目前制约研究型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培训亟待解决的课题。教师指导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很难承担学生提出的课程内容,缺乏必要的研究型课的指导策略和基础知识等。习惯了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系统传授知识的教师’,在构建课程内容时常以自己的学科为中心。以学科为主建设的课程内容,是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仅这样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了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放在大学科的背景下,逐渐实现综合性、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指导跨学科的学习内容。

要解决教师建设的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矛盾的问题,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分几步走来逐渐实现。第一步可引导教师主要以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建设课程内容,也可以组织年级全体师生开展共同的主题;第二步要求教师提出、指导的课题,都从学生提出的课题库中加工、提炼。这时,大多数教师选择的课题可能仍然是以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为主,学校可以要求或建议一些骨干教师,尝试指导与自己所教学科相差较远的课题,号召一些兴趣、爱好广泛的教师,以自己的爱好为基础,指导一些课题。例如,数学教师指导学生提出的“路灯的设计”和“大楼逃生”;化学教师指导“寄宿制高中节约用水研究”;热爱古典音乐的教师指导“古典音乐欣赏”等课题。通过这些教师的成功教学,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以后,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把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筛选,选择有创意的且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专题和项目,形成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指导的课题必须从中选择,这样就逐渐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教师的观念逐渐得到了转变,指导能力得到了提高,认识、理解到了研究型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能指导以所学学科为主的课题,也能指导跨学科的课题,逐渐进入了一种自由状态。

(作者单位:上海交大附属中学)

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篇4

对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思考

肃南二中 柴达虎

由于种种原因,我校人数递减,每个班级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班。针对只有二三十人小班现象在一方面担忧的同时,也看到了以前无法做的,现在因为人少了却可以做了, 一位老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能针对性地施展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而学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更多锻炼机会,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个人天赋。学生人数少了,老师要批改的作业少了,单个辅导和家访的时间就多了,使得老师能更详细和清晰地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既有利于学校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班制教学符合新课程所强调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加强交流、给学生更多表达和创造机会等教学理念。

一、关注后进生

以往学生中让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班级里的“两头”——表现最好的和最差的。现在是小班制教学,学生人数少了,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一个班就这么多的学生,再也不用找学生多的借口了。无论学生个性如何特别、或者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又或者是经常犯错误的都要关注了。

(1)这个关注首先是尊重,因为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因为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对语文的理解方式和深度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会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晚一些。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2)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来展示他们在语文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他们在现阶段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标准》所确定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况,而不是通过评价将学生分成等级,按某一次或几次考试的成绩将学生排序,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教 无论大班、小班,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和基础都各不相同,要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进步,教师就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效果。小班又占了很大的优势,小班的人数少更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帮助,尤其是对差生的帮助。比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预习前我根据课文的难易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人人都是主人

班级管理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小班更利于教师管理班级,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教育时间和教育机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数较大班少,使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使他们明白了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我们班也离不开任何人。

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篇5

-------兴趣与操作对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是属于经验几何,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对于小学生的几何图形的学习而言,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其次,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的获得也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则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应该贯穿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始终,无论是认识形体特征还是学习公式,都必须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提倡学生自主探索。

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恰当的运用生动、形象、多样化的现代媒体技术,将教材中一些现象进行充分的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从而产生比较直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教学效果。

变抽象为具体,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现实的概念引入中,应该要重视以下几点:

1、几何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一味的只关注教材,难么学生在知识建构时记住的只有概念理论,自身的空间观念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建成是不利的。如在教学线段、射线时,只是照着教材画一画,而没有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教学,那么这样会把几何概念教的非常“死”而且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枯燥太抽象,从而对几何学习失去兴趣。

2、还原于课本

几何教学是个值得思考与探究的课题,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例举生活实例,而不还原到课本中去,也是不行的,所谓过犹不及。例如在线段教学中,举例直尺的一边可以看做线段,还原到课本上仍然要指出线段在数学当中的表示方法,再指出例子中的线段与数学当中的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结合实例与课本,让学生真正理解线段这一知识点。

3、合理使用多媒体

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篇6

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和学术研究能力,一直是研究生经济学教学的关键。尤其是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当前研究生数量不断攀升,研究生经济学教学工作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研究生经济学教学实有必要。作者基于一线的经济学教学实践经验及思考,结合研究生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反馈,对研究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改善研究生经济学教学水平,提高培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质量。

一、研究生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术研究能力培养

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起,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已成为一门理论丰富、学派林立的成熟学科。得益于数学工具的开发,主流经济学理论建立起了逻辑严密的框架体系,学科前言抽象深奥。一些教师渴求将学生迅速“引入山门”、助学生“打牢经济学基础”的良好初衷,或者由于科研任务的繁重,备课时间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希望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将书本中的内容填鸭式地塞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然而,经济学理论的掌握并不意味着学生记住了多少经济学术语和经济规律,而是看学生能不能对这些经济学术语及规律了然于心,运用经济学术语和规律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参与感弱,学习兴趣乏无;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缺乏敏锐洞察经济运行特征和动向的.能力,也很难有机会去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并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问题。

(二)过于注重模型数学推导,忽视经济本质阐释

数学的引入为主流经济学夯实了逻辑基础,经济学教材中任何一个经济理论点都由图表、数据、公式、模型或方程等阐述,如果不注重理论原理、公式、模型的推导和计算,很难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理论内在的原理及其依据,不能知其“所以然”。但是,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目前需要注意另外一种倾向,就是片面理解和强调数学模型的作用,过于注重模型的数学推导,忽视问题的经济本质阐释。有的学生和教师甚至提出,没有数学方法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经济学。一些教师从上课开始到结束,一直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演算推导模型,以致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误以为经济学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而已;另一方面,大量的现实问题又无法从抽象的数理模型中得到解释,很多学生感觉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数理经济模型是对现实经济过程的抽象描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还原这个抽象过程,并且进一步将理论再应用于现实解释。须知,引入数理模型是为了更精确更好地阐释经济思想本质,是服务于经济问题凝练表达,而非为了数学而数学。同时掌握了问题的经济实质,明确关键的“权衡选择”是什么,就抓住了模型的精髓,理解起模型也就变得简单。抛开模型的经济内涵不谈,过于注重数学推导,就有把经济学课程上成数学课程的危险,造成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事倍功半。

(三)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不够前沿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部分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由于教材重在呈现学科发展的理论脉络,凸显经济学各派理论的“骨架结构”,缺乏更为细微的“血肉”,学科发展过程中前沿问题很多都被过滤掉了。而且,使用的课本多年不变,一些当今世界新出现的观点和思想很难在课程上体现,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的问题,都很少及时地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另外,一些研究生的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拉不开档次。研究生的经济学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一些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在研究生教学方式方法上与本科教学相同,仍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未能体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改进研究生经济学教学的对策思考

(一)斧正教学目标定位,注重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和海量信息的环境中,纯知识性的东西很快就会过时。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和学术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作者认为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应着重提升研究生以下几方面的经济学能力,增强其经济学素养。

(二)强调经济内涵的阐释,处理思想剖析与模型推导的关系

在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上,须处理好思想剖析和模型推导的关系,时时抓住经济内涵这一关键进行阐释。阐述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需要借助数学推导过程,然而要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对经济学的理解而不是数学推导过程。

(三)辅以文献阅读汇报,使学生主动跟紧学科前沿

基于当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术研究能力缺乏磨练,课程内容的陈旧,可以辅之以文献阅读汇报,让学生充当主角,主动去阅读有血有肉的经济学“文献”,并向教师汇报阅读文献内容及体会,由教师听后点拨指正,从而使学生可以接触学科前沿,养成良好科研习惯,进而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阅读文献是科研工作的基本功,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消化吸收,慢慢也就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了解如何界定经济环境与设定行为假设,怎样给出制度安排与选择均衡结果并进行评估比较。

政治阅读教学的思考研究 篇7

1. 政治阅读教学的含义。

所谓的政治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大量的阅读政治题材, 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政治知识, 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的政治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政治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把具有特别意义的政治题材让学生进行阅读, 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政治知识, 了解政治的关键点, 学习到政治的精髓。

2. 政治阅读教学的内容。

在政治阅读教学中, 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就是教师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阅读教材让学生进行阅读,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政治的特点, 学习政治的精髓;其次就是通过建立问题反馈的形式使学生把所阅读的政治题材进行总结与探讨, 使广大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政治知识;最后通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使广大学生了解在政治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自身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正, 保证阅读的效果达到最佳。

二、加强教师对政治阅读教学的指导

良好的政治阅读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指导, 在政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着指导的角色, 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政治题材作为学生阅读的模板, 并通过对阅读过程的讲解,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有效的政治阅读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体现在课堂和课后两个方面。

1. 课堂教学指导。

在政治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具有充分的主导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培养学生高效的政治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进行阅读总结的意识,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课堂阅读要求, 使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强。课前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使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意识, 通过课前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相应的政治知识体系, 同时也是对政治课程的一个有效的预习, 对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另外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阅读, 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政治知识, 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加深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课外教学指导。

在政治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很多学生由于课外知识缺乏, 对社会上一些时事政治不是很了解, 从而使得在做题的过程中无法准确有效的作出判断。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之余向学生推荐相应的政治材料, 例如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和了解我国当前的时事政治, 学习我国当前的社会政治特点, 为政治学习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培养相应的阅读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政治相关的电视节目, 使学生学习当前我国的政治形势, 同时根据相关的政治节目反思当前我国的政治特点与不足之处。

3. 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记录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记录的习惯,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觉得重要的概念或新颖的材料记录下来, 或者把自身对于阅读后的感想及想法记录下来, 这样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组织概括能力。

三、政治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政治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 只要有稍微的解决不当就会使整个阅读教学失去相应的教学意义, 所以教师在政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学中的发生的问题, 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 设立有创意的阅读题材,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政治阅读课程中, 阅读是一门非常枯燥的课程, 尤其是政治阅读, 许多学生都无法有效的集中精神进行阅读, 所以教师需要设立具有创新意识的阅读题材, 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集中学生的学习精神, 从而提高整个政治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成果。

2. 阅读题材应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及县长相适应。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政治阅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是很容易脱离实际的, 很多教师所设立的阅读题材都脱离了生活实际, 都是空谈, 不仅没有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还使学生失去对政治阅读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要在政治阅读教学中选好阅读题材, 用正确有效的阅读题材使广大的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在当前的政治阅读教学中, 对我国现阶段政治背景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政治阅读题材是学生提高政治水平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现阶段的政治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充分的对当前的政治教学进行思考与实践, 设立具有积极意义的阅读题材, 把握学生阅读的整体性和针对性, 使学生在政治阅读课程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篇8

一、立体丰满,如虎添翼

多媒体技术为现代课堂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直观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变成“彩色、立体”的,同时,强大的感染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刺激了记忆和促进了实践的应用。课件的运用为新课程的实施插上翅膀。

如《蜀道难》这首乐府古题,在理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时,为了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加强学生对蜀道的直观印象,教师用课件出示几张蜀道、剑阁的图片,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蜀道之艰险,从蜀道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拓展思维,画龙点睛

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往往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示儿》一诗,诗句描写的情境,通过剧情形式再现出来,就变得具体生动,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在教学古诗《示儿》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放这样一个情景:晚上,风雨交加,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仍然念念不忘被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如此声色并茂的课件演示之后,让学生试想诗的大意,给学生一个拓展思维的空间。

三、美中不足,画蛇添足

在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对于使用何种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多长时间,心中无数,备课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表面热闹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但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有时还会造成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脱节,弱化了教学效果。

一些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实际上仍然是花架子,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如,有一位教师在上“认识计算机”时,用课件展示了十几幅各部件的图片,整个课堂好比看画展,好热闹。课后,教师再问计算机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时,竟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知道。

若是一堂课里多媒体信息手段用得多了,又用得不甚恰当,不但教学重点受到冲击,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反之,如果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有助于学生感受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时必须要注意:明确目的,立足于实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手段绝不是标新立异、搞形式主义,信息手段应该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多、快、好。

对学校推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几点建议:

l.致力于学校环境建设,以信息化环境推动信息化行为

切实加强学校对于信息环境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教师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行为,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方式上的革新。比如,可以出版一份以信息化教学为主题的校报,定期发布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已有进步和发展方向,对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汇总和交流,提供校内外相关的培训信息,表彰先进教师等。

2.着眼于持续发展,注重阶段性评估

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评估工作。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定期进行评估,有助于了解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诊断,反馈评价,督促教师自觉改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工作,发展深层次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能力,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成效。

3.由“点”带“面”,选择教师推广员参与学校推广工作

在教师群体中先选拔出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教师,作为推广员,然后由这批关键教师去带动、影响学校中的其他教师。采用这种由“点”带“面”,以小范围教师的应用为试点,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应用模式,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推广小组,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向全体教师层面推广。

这种“滚雪球"的方式,一方面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接受,为教师提供在教学经验上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教师推广员的责任意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辐射教师个人在学校组织中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篇9

单位: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震华小学 姓名: 谭伟贤 邮编:537132 联系电话:180078518 58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程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鉴于此,我个人在此浅谈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 发展需要 综合素质 教育在21世纪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各种制度上的教育改革,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正在进行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平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师生关系等各个领域开展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和网络对教育的影响可能会比任何教育哲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更为显著。同时,现在教育呼吁新课程的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应结合新课改的发展需要,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新课程

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与研究。

一、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

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最基本和必备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必备的工具。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的兴趣,首先我们学校应当保证有可供使用的教学机房设备,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课时来授课和让学生上机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条件去施展拳脚,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没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信息环境,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有多方面成员错误的信息导向以及不良网站的错误引导,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好学生对信息的正确提取,要浏览健康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打打字、玩玩小游戏、编写程序等方面去正确地引导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处进行参观与考察,让学生开阔视野,这对于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

二、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过于重技术重教材、轻学生实际发展需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所以由于教师这种特有的权威性,理所当然地在课堂上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导致了教师一直在宣读教材、或者在强硬地灌输某种技术给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孩子们身心健康面临“虚拟世界”的挑战,会更加期待入情入理、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坚决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这种不良的教学作风。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

1、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上课时不用死啃书本知识,也可以

适当地让学生玩一下小游戏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教师讲课不用拘泥于教材,平时多些积累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案例,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中上课、学习。

3、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

“竞争”者,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重视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知识应该是生成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建构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与研究出来知识结果。鼓励探究性学习是知识生成的有效途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度更牢固,往往还能举一反三,向更广的方向拓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力求做到如下方面:

1、认真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在教学中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从信息技术课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努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学。

3、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会合理地评

价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科技活动,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向更深的知识领域进军!

四、在教学评价时,应综合多方面的内容和避免以个人为中心主义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性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仅仅评价了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部分终结性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也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评价仅仅起到甄别功能,而没有起到交流、互动、反馈、促进的作用。评价时大多是有关作品评价标准,缺少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而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改进,既有对学生的评价,也包含了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如下方法进行评价:

1、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在信息技术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 4

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2、以知识为重点,重在能力评价。要让学生提高知识的搜集和吸取的能力,其中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来学习。

3、通过能力评价,反馈学习情况。通过做一些的题目来进行检查,教师可对学生的潜能作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这就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成长、成才。

4、自主探究,检查认知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从中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质量,更可看他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了解收集学生探究的信息。

五、在教学中,应时刻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追问。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下一轮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那么我们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

一是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二是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三是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以上的教学反思程序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相信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慢慢地得到提高,紧紧跟我们信息发展的快速步伐。

信息技术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素养基础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注重计算机软件本身的操作以及教学任务的达成度,而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环节。

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篇10

关于构想素描训练的几点思考-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研究

构想素描训练作为当代专业设计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是对传统设计基础素描教育内容的补充和更新,作为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有益的尝试,它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终极目标,对于培养现代设计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来说,构想素描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 者:刘琬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构想素描   设计素描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课程特征   训练途径  

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声乐课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思考

声乐主要教授发声的基础知识、咬字吐字、通道建立、腔体共鸣、歌唱技能技巧等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训练及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及舞台表演能力、强化声乐艺术节目组织编排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其就业的主要岗位是:针对文艺团体表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企业、社区、农村文艺活动等职业岗位,以及琴行、文化馆站等岗位。同时音乐管理人员、创作人员、制作人员、唱片公司、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大众媒体的音乐编辑和策划人员为本专业的发展岗位。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声乐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与演出情景高度一致的情景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我们总结经验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声乐课程教学目标

声乐课程组教师注重探讨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逐步确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解决了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因此我们明确了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摸索出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声乐课程坚持基于工作过程,为了工作而学习, 通过工作而学习,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任务中,即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教、学、做一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确定了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交替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2、项目导向推进知识构建

3、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加强工作经验

4、个别授课与集体授课相结合提高创新精神

5、声乐教学连续几年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分配学生。

6、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一)、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贯彻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标准以工作岗位要求为依据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文艺团体表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企业、社区、农村文艺活动等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首先从优秀声乐教材中,选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难易程度的中外典范性歌曲,作为声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次,注重体现课程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戏曲唱段等列为声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三,充分考虑学生今天的“学唱”与明天的“教唱”,今天的训练与明天的舞台表演的关系,从中小学音乐教材和群众喜欢的歌曲以及当地科尔沁民歌中选取部分曲目,作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补充。

(二)、坚持适用、实用原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适用、实用的原则,针对课程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整体设计全程教学安排,科学编制各阶段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优化。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突出声乐课程的实践性,通过稳定性和梯度性相结合的歌唱训练,突破声乐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尊重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般要求确定必修内容,依据学生个体优势和发展需要确定选修内容。

这样,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取新的职业能力。

四、开发了多套独具高职特色的教材

高职教材的编写应以应用为目的,在量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质上要做到科学。通过多年演出和教学工作的经验的积累,我们全体课程组的成员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完成了《科尔沁民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利用》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18篇,著书3本。这一系列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教、演、编、排能力、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特色。

五、课程建设上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

在巩固和发展以往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声乐课程体系成为我们的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声乐演唱、教学实际应用能力,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职业素质教育,认识声乐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声乐课程改革中主要突出了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大体由两个模块构成:声乐基础训练和声乐教学(歌曲、语言、表演等)

声乐课程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重构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教学的全部过程。

六、更新了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教学手段开始进入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时代,声乐教学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不断更新硬件设施。

七、建构长期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

我們始终把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培养出一支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师队伍。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师资培养采取了如下措施:

1.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通过各种资源获得职教理论培训。我们通过学习对国外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对声乐教学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教师出国进修或国内培训、学习交流机会。比如参加学校、国家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社科项目结题与成果发表专题研讨会,参加全国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3、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鼓励参加职业认证考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做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到工厂、企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并尽量在此期间获得一门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提高显著。近年来多次获得院系举办的教学比赛一等奖。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活动。

总之,通过声乐课的设计和建设,我们更新了理念、锻炼了队伍、增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丰富了课程资源,对声乐课程有了整体的认识。今后还需加强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不断丰富网络内容。使我们的声乐课程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加适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2第二章练习题下一篇:2024年七一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