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教案定稿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画山绣水教案定稿(精选6篇)

画山绣水教案定稿 篇1

授课教师:周庄中学卞春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词语的含义;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2)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本文写的又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文中诗一般的意境,要靠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

(2)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于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难点 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其实有一处的风景更美,素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二)做足准备,整装待发

(出发之前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行李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1、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对于作者杨朔你了解多少呢?)

老师做补充:作者曾说:“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杨朔散文既有精细的形象描绘,又有浓烈的感情表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

2、(看来课前大家已经做了预习,现在大屏幕上有一些生字词,但是有错误,同学们能运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将他们纠正过来么?)多媒体显示下列错误生字,请学生纠正错误读音。

褒贬biǎn 醇chún 攒zǎn聚 嶙峋lín xún 迟吨dùn 玲珑剔tì透 精髓suí 恍惚huǎng hū 恬静tián 怠慢dài 两鬓bīn花白 贮chǔ藏 螺蛳shī山 袅袅nǎo 心如刀绞jiǎo 黑黝黝yōu 崭zhǎn新

(既然同学们已经背好行囊,那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3、多媒体放出一组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这就是桂林山水,世人公认它美,奇峰重叠,山水相依,好似人间仙境。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你们看如何?)

文章题为《画山绣水》,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明确:“画山绣水”的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蕴涵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三)小组合作,感知文意

(杨朔的笔尖能否描绘得出这动人的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注意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

(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独立完成以下内容,尽量从文中找依据,有困难的地方和同学交流。(1)作者是如何运用他的巧手来画山绣水的呢?挑选你们组认为最美的的段落放声朗读,试着说说美在哪里。(2)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

(3)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4)观赏漓江风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调和?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可简单介绍创作背景)明确:

(1)挑选你们组认为最美的的段落放声朗读,试着说说美在哪里。

方法指导:可从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式、写法、内涵等方面赏析。

(2)老师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3)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4)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 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界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四)知识拓展,开放探究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果让你写自己的家乡安徽,你会选择哪个景点以及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作为自己的材料呢?(学生畅谈搜集到的传说或诗句)(五)课堂总结

画山绣水教案定稿 篇2

生动鲜活的比喻美

文中运用了不少比喻, 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水美, 如“瞧瞧那漓水, 碧绿碧绿的, 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 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 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 却又那样玲珑剔透, 千奇百怪, 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 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 用比喻写出了漓江水的清纯碧绿, 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 像莲花, 像海棠叶儿, 像一挂一挂的葡萄, 也像仙人骑鹤, 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 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用比喻表现了漓江石乳形态各异的特点。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比喻, 这些比喻使文章诗意顿生, 意境深远, 紧扣标题“画山绣水”,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富有韵律的叠词美

作者还运用叠词使文章充满音韵美, 与“画山绣水”相互映衬, 如“瞧瞧那漓水, 碧绿碧绿的”一句, 用“碧绿碧绿”写水之绿, 用口语化的“瞧瞧”引导读者欣赏山水之美;“水面平得像玻璃, 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 晕糊糊的, 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用“一片一片”“晕糊糊”写出了晴天江面朦胧的梦境美;“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 清风一吹, 萧萧瑟瑟的, 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 用“绿盈盈”“萧萧瑟瑟”“袅袅”写出了山美人美;另外还有“修着修着”“累累垂垂”“斑斑点点”“黑黝黝”“一挂一挂”“阴惨惨”等叠词, 这些叠词均为文章增添了诗意美。

凄婉神秘的传说美

作者把山水之美与船家所述的传说有机融合, 边赏景, 边听故事,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富有情趣。

文章写了四个传说:“父子岩”的传说———父子二人宁死不为万员外赶造大船搜刮百姓的粮米, 最后躲入岩洞饿死;“寡妇桥”的传说———善心婆婆种地、打草鞋, 攒钱为路人建桥;“望夫石”的传说———灾荒年一对夫妇逃荒到桂林, 妻子从山脚仰望爬上山顶的丈夫, 最后化为了石头;“媳妇娘岩”的传说———姑娘为逃避财主逼婚, 毅然跳下悬崖。这四个传说, 除“寡妇桥”是写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外, 其余三个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不仅增添了山的神韵, 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也启示人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 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一、拟定目标,逐层深入

基于本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内容和特点,教学目标拟定为“三美”:欣赏奇异的桂林山水,感受大自然之美;品读清新、绚丽、凝练的语言,体会意境之美;聆听传说故事,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的设计,本人运用了余映潮老师提出的“板块推进式教学模式”。 在“走进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一起听山的歌唱,赏水的灵秀”主题的统领下,主要由“看山看水,话桂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聆听高山流水(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山姿水韵(赏读课文,赏析语言)”、“品味山水之魂(品读课文,感悟主旨)”、“写山写水,写感悟(讽诵得之,能力提升)”五个教学环节组成。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推进解读文本。

二、以生为本,彰显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建构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这种活力体现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课前播放贺敬之《桂林山水之歌》配乐朗诵的视频,营造氛围,带领学生走近桂林山水。在此情境下,引导学生思考,与如诗如画的山水零距离,一定有许多美好的感受要一吐为快,要求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学生在聆听桂林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时,勾画出桂林山水异于其他山水的总体特征的语句,说说作者对桂林山水的情感。优美的情境导入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整体感知为赏读文本奠定基础。

(二)赏析语言,激发情感

杨朔这样自我评价:“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以诗为文”是杨朔自觉的艺术追求,作家诗一般的语言使桂林山水更添三分意境。

美文要美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欣赏对桂林“画山绣水”的景物进行描写的画面,给这些画面拟一个诗意的小标题,如“漓江水色图”、“鱼鹰捕鱼图”。学生品读清新绚丽凝练的语言,由此生发对桂林山水的热爱、赞美之情。学生怀着这份热爱、赞美,朗诵所喜欢的画面描写的语句,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三)感悟主旨,拓展延伸

在欣赏奇山异水优美画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文章主旨,思考桂林不仅美在诗情画意的山姿水韵,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桂林的山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泛滥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想象。

最美的石头会唱歌!教师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思考:作者介绍了从桂林到阳朔沿途的哪些岩石?这些岩石诉说了哪些美丽的传说?按文章的标题,重点表现的应当是桂林的山和水,而作者大部分篇目都在写传说故事,是否偏离了“山水”这一主题?作者为什么要在“画山绣水”的风景描写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

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文章结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文章的主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表现了阶级情感,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三、实践运用,提升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策略,通过技能训练,最终为学生掌握运用。在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审美性的同时体现人文性的特点。

(一)朗读指津,传情达意

学生如果能有感情地朗读优美的语段,传达那份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其他学生也会深受感染,那么怎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

例如:阅读“漓江水色图”,感受一下哪些词语能表现漓江水的平静、清澈和作家的赞叹之情。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教师提示学生小声地试读,注意重读、语速舒缓、语气柔和、投入感情。指名一到两名学生展示朗读风采,也可进行男女生朗读比赛,师生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总结朗读美句佳段的方法:感知写了什么(对象),怎么写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将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做重读、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投入自己的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己的心声。

(二)口语表达,实在管用

赏析传说故事时,要求学生从四个传说故事中选择最为感动的一则,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并说一说感动的理由。从学生感动的诸多理由中,可以归纳出这几个传说的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人性之美。

“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那么在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桂林山水会讲述怎样的新神话、新故事。学生从文中所描绘到的岩石或漓水中任选一个,展开想象,创作故事。

教师展示桂林漓江和奇石的组合图,播放张也的歌曲《走进新时代》,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抒写感悟,一文一得

景美、人美、情更美,欣赏如此优美的散文,学生不仅有话要说,并且还应有抒写读后感悟的欲望,本课教学设计围绕桂林奇山异水的美景和传说故事中的人性美要求学生抒写感悟。

例如:人类的智慧是多么令人赞叹,他们用丰富的想象赋予世间万物以无限神奇。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江一湖,都因了那些美丽的故事而变得鲜活动人,一代又一代装点着人们多彩的生活。人类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自然的这些神奇,想表达哪些感情呢?要求学生写一小段话。

写作角度如: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记录艰难苦恨的生活;表达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黑暗社会的不满等。

四、雕琢板书,浓缩精华

新颖美观的板书,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的享受,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板书设计时力求突出三点:(1)体现本文《画山绣水》的描写对象,即桂林的奇山异水。(2)通过“水”和“山”的象形字形象地反映山水的主要特点:山的怪奇、峭拔;水的清澈、碧绿、如诗如画。(3)浓缩课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借助山水泛滥想象,凝结感情,要求人们牢记过去、珍惜现在、畅想未来。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五、反思

教案设计过程中在“教方法”的同时,也给学生适当“留白”。留白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思维、创造等自主活动预留充足的空白和时间。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去观察体验、去发现规律;留足生生对话的时间,多给他们提供交流分享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留足师生对话的时间,不马上给答案;留足自由创造的时间,提升感悟和能力。

教学设计时本人明确了要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近文本,感悟文本,有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朗读赏析和品味感悟文本上,让学生入情入境,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达到与文本和作者深入对话的境界,实现“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单元目标,践行“美文美教”的教学追求,追求审美与技能并重的“美文美教”的有效课堂。

画山绣水教案定稿 篇4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

3.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学法指导

1.杨朔的这篇散文描写桂林山光水色富有诗情画意,整篇文章有一个主旨性话语,写出了作者漓江游的总体感受。朗诵作品后你能找出它来吗?

2.本文富有文采,杨朔是把散文当做诗歌来创作的,请多“吟哦讽诵“,品味语言上的妙处。第2、3、5自然段力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背诵要求。相关链接 1.杨朔

(1913~1968)蓬莱城人,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在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西北、广西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6年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50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写出了他的名篇《三千里江山》;1952年写出了小说集《中国人民的脚步声》,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杨朔散文选》和《杨朔短篇小说集》等。2.关于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风光的赞美。在桂林方圆百余公里的范围内青山碧野,奇峰林立,秀丽的漓江蜿蜒曲折,穿城而过。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程两岸,“无数青山浮出水”,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桂林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咯斯特)地区,几亿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石灰岩。由于地壳变动,大海深处的岩石隆起,海水退去,才使这里成为陆地。之后,又经过七千万年的风化,才最终发育成千峰耸立、碧水萦绕、岩石奇丽、洞境深邃的桂林山水。知识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cuán)峭拔()恍惚(huǎnghū)贮藏()崭新()恬静()黑黝黝(yǒu)玲珑剔透(tī)嶙峋(línxún)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比喻精华。品评——评论高下。杰作——特别出色的作品。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恬静——安静、宁静。清奇——美妙、奇丽。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探究

一、导课激趣

/ 5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指出: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和“绣”一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其中蕴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致优美。

二、检查预习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6.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四、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1.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①桂林山水(第二段)②漓江水色图(第四段)③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下列句子都能给 2 / 5

人美的感受,用心品味,说说它们为什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2)„„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参考示例:1.这句话运用了对比和互文两种修辞方法,强调了桂林山水深蕴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像。

2.这句话运用了鲜活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阳朔境内的钟乳石的无比精美和丰富。】

五、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课题: 画山绣水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 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学法指导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希望同学闪在学习时用心体会。知识预习

1.找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

清奇俏拔 瘦骨嶙峋 玲珑踢透 反应迟顿 万赫藏云 心往神弛 仙山琼搁 旭日东升 丈势欺人 画山锈水 盘空万刃 登峰造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

那船家__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__是位两鬓苍白的老人。__是谁,心胸里__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戳个小洞,__要喷溅出来。

A、也许„„也许„„ 无论„„都

只有„„才„„

B、或者„„或者„„ 无论„„都

只要„„才„„

C、或许„„或许„„ 不管„„都„„ 只要„„就„„

D、有的„„有的„„ 不管„„都„„ 只有„„就

3.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课堂探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 5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很有些别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体验拓展

1、点评文章的构思

观赏漓江风景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作者却在介绍一些造型奇特的山岩的名称以后,借船夫之口讲了有关这些山岩来历的传说,以此反映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所受的深重苦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的?

我的点评:

2、心灵的旅游

杨朔说:“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所以他将触动他心灵的东西写了出来,你也见过大自然的各种风光,触动你心灵的地方不少吧,试一试,你能行!

我的描绘:

四、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1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五、课堂小结: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 4 / 5

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 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当堂练习

1.课文中讲述了 “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等四个传说,请问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描写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请你说说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4.本文运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参考答案】1.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有一定的意义。2.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3.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述说出来的,边赏景,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故事的时候又带着叙述者的感情,显得相当亲切。4.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和作者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中讲了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画山绣水片段赏析 篇5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第二段、第四段、第五段

找出这两段中(四五两段),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说说好在哪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水面平得像玻璃,把水面比作玻璃,写出了水面的平静以及水的清澈,整个营造了一种像中国水墨画的幽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意境。“画”字写出了漓江上的风景看着像一幅风景画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与景已经融为一体。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沉静在其中,恍恍惚惚、如醉如梦,完全陶醉了。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前一段作者营造的恬静的、晕糊糊的意境,就在鱼鹰出现的时候,被瞬间打破了。“搅”字写出了鱼鹰的出现的突如其来与它的顽皮,带给人的一种喜悦与惊奇。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

这一系列动词的连用,生动再现了鱼鹰捕鱼的全过程,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且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用笔特别的凝练,每个字都是加以斟酌,“抖”字写出了鱼鹰由迟钝悠闲的状态一转而成异常机灵,前后的神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扑”字写出了鱼鹰跳进水里捕鱼的速度之快,“搅”字则呼应前文的想象中所营造的静态漓江水色图,就在那鱼鹰捕鱼的那一瞬间,一个恬静的梦境被打破了,随之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一幅富有动态美感的鱼鹰捕鱼图。“浮”“咬”“吞”,一气呵成、文势自然流畅,写出了鱼鹰捕鱼身姿的矫健与反应的灵敏。字字句句都是经过锤炼,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也让读者能从中读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欢与赞美之情。

你们能不能给这两图一动一静的画面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漓江水色如画图 鱼鹰捕鱼如歌图

这两幅动人的图景都是作者真实游历桂林山水的场景再现吗?

第一幅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第二幅是作者的真实所见。这又是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啊!

我们从刚才同学的赏析中,可以看出这两段文字确实巧施艺术技巧,在艺术技巧与自然情感间自由切换。高水平的散文也莫过如此,在润物细无声之间,将艺术技巧演绎得出神入化,情感的流露又是无声胜有声!

在这里,我们可以初步归纳下,这两段文字中,所蕴含的美。

1、用字之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的使用、动词的连用

2、手法之美:比喻、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3、画面之美:漓江水色图、鱼鹰捕鱼图

4、情感之美:喜欢 赞美

3、衔接之美:前后呼应

动词连用的表达效果

按照一定的描写方式,在一句话或几句话中精选一系列动词,加以连贯性、演进性地表述,这就是动词的连用。动词的连用,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或事物的形象,都能收到淋漓尽致、形神兼备等独特的表达效果。

首先,动词连用常用来具体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复杂情态。比如《山中避雨》一文中:“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这里连用四个动词“付”“还”“辞别”“坐”,一气呵成,字字准确贴切,“付”“还”显得轻松,“辞别”显得恋恋不舍,“坐”表明找到车子的顺利。因为他们刚刚听过一场轻松的音乐演出,这四个动词的连用便把他们当时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动词连用常用来刻画人物的行为特征,表现特定的情境。比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一文中:“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他终于诚心诚意地体谅我,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这里先连用了两个动词短语“昂首阔步”和“高声喊叫”,接着连用了几个动词“体谅”“邀”“干”“洗刷”,写出了编辑一系列的动作行为,有明显的嘲笑意味,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再次,连用的动词,有时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心理,进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或某种特殊的情感。比如《风筝》一文中:“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这里“坐”“站”“瑟缩”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弟弟做风筝时的专注和被发现后的惊慌失措;“折断”“掷”“踏”形象地写出了“我”参与对儿童的精神虐杀和戕害儿童天性的行为。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讨论并归纳:作者先写绿水怪石奇峰,并提出质疑无数的诗人画师谁又能得那山水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暂不写桂林山水,而开辟了另外一层意思,写自己漓江游的总感觉: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围绕这个总感觉,作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神游漓江,当读者沉浸在漓江美景之中,一幅鱼鹰捕鱼图出现在眼前,正当看得有趣,作者提醒不要怠慢了眼前的船家,沿途从船家口里知道了很多迷人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新娘岩的来历。作者由人之口说出生活变了山也应该改改名字,但马上提出反问,为什么要改呢?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第二教时

一、分析课文语言

杨朔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语言清新、绚丽、凝练,试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 这两句话读起来很工整对称,很有诗意。“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生活感情”对“智慧的想象”,这是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提炼的精通晓畅的语言。特点“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与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说明了这神奇的漓江水处处都有奇妙的故事。]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 这两句使4、5段衔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静得使人浑浑欲睡。文章于云遮雾障之间突然又峰回路转,梦境被鱼鹰打破,使结构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夸张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触即发,说明了劳动人民是漓江的主人,漓江确确实实凝结着他们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们心中,他们也仿佛成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小结

问: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作者抓住眼前的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卒章显志,寓远于近,表达了对人民崭新生活的向往,坚信新的生活一定会赋予桂林山水以新的想象新的神话新的故事,读者读至此才同作者一起得桂林山水的情趣。]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词隐烛幽,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作者借景抒情,创造出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文中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三、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作业

授后小记:

1、也可以寻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给学生展示。

上一篇: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垒》电影影评以及观后感下一篇:《下辈子还做母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