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摇篮曲》教案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摇篮曲》教案(精选10篇)

一年级《摇篮曲》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舒柏特:十九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附近小学教师家庭。幼时在教堂唱诗班受音乐教育并任歌童,8岁随同父亲和哥哥学习提琴、钢琴14岁开始创作歌曲,16岁开始创作交响曲,17岁为歌德的诗篇谱曲。18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

舒柏特曾在本地小学任教三年,以后失业终生。他的一生非常贫穷受进了折磨,于1828年死于伤寒病。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九部交响曲,其中很有名气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鳟鱼五重奏”歌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他的歌流行七大洲,并且有很多首成为世界名曲。尤其是他创作的歌曲,有时一个早晨能写五、六首,并把遇见的每一件事都变成歌曲。他的歌曲常常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之王”。其中他创作的“摇篮曲”流传渗广。体现了一种舒缓安详柔美的意境。

三、感受聆听中外不同的“摇篮曲”

说到了摇篮曲,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两首不同国家的“摇篮曲”,一首是舒柏特创作的,一首是我国东北民歌的,互相对比一下,歌曲在情绪、意境和音色上有什么特点?

1、播放东北民歌“摇篮曲”与舒柏特的“摇篮曲”的录音。

(聆听感受歌曲舒缓、安逸的情绪,安详柔美的意境;柔和甜美的音色,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

2、个别提问听后感

四、学习新歌

导言:这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母爱都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舒柏特的“摇篮曲”

1、教师范唱。(集体哼唱)

2、出示歌曲(几拍子、几段歌词)

3、个别提问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引入:关于这首歌曲的来历,有这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听不想听?

舒柏特19岁那年,有一天他十分饥饿,下意识地走进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向他出示菜单时,他身无分文感到十分尴尬,他四下张望希望遇到一位熟人或朋友,可饭店里全是陌生人。当他低头失望时,忽然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克劳蒂乌斯的一首小诗,立即把这首诗谱成歌曲交给了店主,才换来一份土豆充饥,可是在他死后三十年,这首“摇篮曲”的手稿竟以四万法郎高价卖了出去。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讲这个故事就是向你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希望你们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报效祖国,报答养育你的妈妈。

4、学生视唱,教师伴奏

导言: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这首歌曲,请大家想象自己小时侯妈妈哄你入睡时的情景,心里怎么想?试着唱一唱(有表情的演唱)

5、分析歌曲,指出重点难点

师:你能看出歌曲是由几个乐段组成的吗?歌曲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有两个乐句,节奏平稳而规律,充满温馨的气氛;第二乐段开始出现了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突出了“摇篮摇动”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温存的柔情。另外,在演唱时要唱出节拍的强弱。声音要轻柔、甜美。

6、教师伴奏,集体有感情地演唱

根据歌曲的旋律,分成小组自编歌词。(个别小组演唱)

7、教师指挥,学生集体用口琴吹奏。

8、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歌曲的演唱与吹奏,我们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所以接下来在优美音乐声下,为自己的母亲写下一段话,来感谢母亲对你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你也可以做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妈妈。

五、教师小结:

一年级《摇篮曲》教案 篇2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安全,从小养成安全、健康的运动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省编教材《科学预设艺术生成》一书,水平一(二年级)体操棒单元第5课时,本单元属于轻器械体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是一项深受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教材。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棒操的基本动作方法,还能利用体操棒做多种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游戏;本课发展了学生的上下肢协调配合及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规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的安全、合作与创新意识。本课重点是学生能模仿出简单、实用的挑棒、劈棒、刺棒等动作,为了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本课以情境贯穿整堂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棒操教学中,教师采用标准形象的示范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欲望,为以后学习轻器械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水平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好动,有较强的模仿力与表现力,但同时也存在着精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依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本课以情境设计贯穿整堂课,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使其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在严肃与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体验了合作与创新带来的乐趣,也激发了运动潜能,提高了运动能力。此外,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规范了拿棒、放棒、练棒的方法,教育学生不能拿棒乱打、乱闹,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知道一切活动都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年级《摇篮曲》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古今摇篮曲中颇负成名的歌曲,是为法柏夫人创作的。是送给法柏夫人第二个孩子的礼物,因法柏夫人喜欢圆舞曲风格的歌曲,所以作曲家把圆舞曲稍作变化,将伴奏部分放在右手,产生了一首甜蜜的旋律,就是流传至今的这首三拍子的《摇篮曲》。乐曲原为F调,教材改为D调。简朴的主题充满了温和、安详的情绪,表现了母亲深挚的怜爱。伴奏声部的切分效果,形成了摇篮摇晃的动感,烘托了乐曲平稳的宁静的气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歌曲的情绪,体验摇篮曲所表现的意境:歌曲结构短小,旋律轻柔甜美,歌曲伴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2、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听入手,引导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歌曲的情绪、情感,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演唱速度、力度,带着感情去演唱《摇篮曲》。

2、让学生用竖笛演唱《摇篮曲》。

三、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演唱《摇篮曲》,并从演唱过程中感受摇篮曲音乐的风格。

2、用竖笛吹奏《摇篮曲》,同时让部分学生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创作、表演、合作能力。

3、掌握《摇篮曲》的歌曲创作背景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2、用竖笛吹奏《摇篮曲》。

二、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摇篮曲》。

2、准确用竖笛吹奏《摇篮曲》。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张咱们班某位同学百日时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猜猜他(她)是谁啊?

生:想!(教师出示照片,学生猜测)师:照片上这个可爱的宝宝就在我们中间,老师给大家三次机会。好,谁能告诉老师,照片上这个宝宝是谁啊? 生:(略)

师:下面就请照片上这个可爱的宝宝站起来,让大家见一见你的庐山真面目吧!(照片中的学生起立,其他同学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啊,原来的你啊!其他同学,你们都猜对了吗?不知道这样的一张照片,有没有让你回忆起儿时的往事?其实当我们都是小婴儿是时候,最幸福的莫过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哼唱的小曲儿、甜甜地入睡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回忆起小时候,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导入新课。

师:现在大家回忆一下,在你的印象中,你都听过或是学过哪些“摇篮曲”,能不能给大家唱一唱? 生:(略)

师:大家唱得都非常好,还有一些“摇篮曲”了,连老师都没有听过,你们真棒!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摇篮曲”,它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1868年创作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知的摇篮曲入手,逐步过度到新课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歌曲教唱。

1、新歌欣赏。

师:在学唱这新歌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的过程中大家注意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二,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这首歌?

老师总结: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总结:这首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所以应该用徐缓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来演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欣赏歌曲,自己感悟歌曲的内涵,并依据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选择合适的速度、力度、声音来演唱这首歌。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歌曲的能力。

2、新歌学唱。

A、介绍《摇篮曲》创作背景及作者及体裁特征。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由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曲调平静、徐缓优美,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古今中外,摇篮曲有很多种,如: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莫扎特摇篮曲、舒伯特摇篮曲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勃拉姆斯《摇篮曲》。B、学唱歌谱。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跟老师学唱歌谱。【设计意图】让学生跟老师学唱歌谱,可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时学生完整地视唱歌谱,保持了歌曲的完整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歌曲、感受歌曲;同时为后面的器乐教学做好准备。

C、歌曲分析。

拍号:含义-弱起小节-作用,休止与换气,装饰音:唱法——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演唱歌谱,学习效果较好。

师:老师已经指导大家如何演唱歌谱了,现在请同学们再和老师一起来演唱一遍歌谱,在演唱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老师刚刚强调的地方。(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再完整演唱歌谱。)

3、演唱歌词。

师:经过刚才歌谱的演唱,大家对这首歌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它。首先老师把这首歌演唱一遍,同学们欣赏迅速熟悉两段歌词。(教师钢琴伴奏、范唱歌曲,学生欣赏并熟悉歌词。)

【设计意图】教师范唱歌曲,学生一边欣赏一边熟悉歌词,为下一步学生自己演唱歌词做了准备。

师:听了老师的范唱,大家也熟悉了歌词,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演唱这首歌。(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发现并改正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完整演唱,感受歌曲内涵,解决装饰音作用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学会演唱《摇篮曲》,并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装饰音的作用。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摇篮曲》,采用适当的力度和速度去演唱。

5、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师:很好,老师发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学会这首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了,相信很多同学都想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现在老师就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老师再把这首歌播放一遍,大家可以随音乐一起唱一唱,检查一下自己哪里还唱得不够好,把它改正过来,另外,利用这段时间,大家准备一下,可以自己来唱,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来唱。

师:老师看到,大家刚才都在认真地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老师可以给给你伴奏。

6、学生完整演唱《摇篮曲》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精彩,老师都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演唱这首歌!

三、器乐教学。

【设计意图】:将唱歌教学与器乐教学结合起来,使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1、复习C调音阶

2、指导学生用竖笛吹奏《摇篮曲》。

3、器乐合奏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安排部分没有带竖笛上课的学生演奏打击乐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音乐课,大家学到什么东西?(采访式回答)

摇篮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欣赏演奏曲《摇篮曲》。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学习;

3、感受节拍的强弱处理。教学方法:

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播放演奏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歌曲《摇篮曲》,然后随声心里体会歌曲《摇篮曲》。

4、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

6、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听这首歌曲时,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欣赏这首《摇篮曲》。

三、创作与表演。

1、师生共同讨论:音乐剧要怎样表演?

2、把《摇篮曲》编成音乐剧,请几位同学进行表演。

四、欣赏中外《摇篮曲》,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A、声乐曲:

1、舒伯特《摇篮曲》;

2、东北民歌《摇篮曲》。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B、器乐:

1、莫扎特《摇篮曲》;

2、聆听两首《摇篮曲》。

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

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总结得出:《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五、小结。

1、通过你们的表演,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摇篮曲教案 篇5

《摇篮曲》是九年义务小学音乐课本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本课在第一课时学会歌曲表达对母亲最崇高的爱。

本课教学注重学科综合,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与美术事例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把音乐与语言、英语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跨科整合,激励创新,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用真情感染学生,以自己对音乐作品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歌曲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一、感受音乐,跨科整合,激励创新课的一开始,打破以往的师生问好,发声练习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让学生欣赏我画的美丽画面时,要求学生自己用美丽的彩纸装饰画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们积极动脑,每一名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到前面展示,师生共同参与,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教学。

二、聆听音乐,在模唱旋律突出重重,解决难点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在学生完整学唱《摇篮曲》的基础上,我又精心设计几个变化音让学生模唱,例如愿每一句的句尾的5和1音改编成5543和11然后分成两组,一组唱主旋律,一组唱变化音,并发给学生小星星看看谁最聪明,让学生自己拿着这个小礼物,到前面把听出不同的音粘贴在音符下面。学生一下子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都聚精会神地用耳去聆听、模唱,效果很好,初步让学生掌据了二改声问的简单和声的变化,通俗易懂。

三、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美育人,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蕴含着许多的素质教育因素,教师要从音乐创新的角度去改进教学方法,认真挖掘教材内涵,有针对性地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到教学之中,一首歌的歌词常常表达歌曲的主题及情绪,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方面,《摇篮曲》这首世界名曲就是描述了母亲对孩子的那种深深地情浓浓的爱,我首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在我的感染下,全班同学和我共同有感情的朗读孟郊的著名诗句《游子吟》,然后我又创了一首献给母亲的小诗,用《摇篮曲》的旋律边弹边唱:“妈妈,我亲爱的妈妈,妈妈在哪,哪,哪就最快乐,你是世上我最爱的人,祝您平安,祝您健康长寿。”通过我的引导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现对自己母亲的心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唱、说、讨论等形式,我们又不约而同地进入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妈妈我想对您说”同学们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即兴创作,有的动手做彩纸粘巾同心圆上面写着“妈妈我爱您”、有的用流利的英语诉说对母亲的恩情、有的叠出许多千鹤巾在黑板上、有的用舞蹈表达情感,还有的给母亲亲自动手做小礼物等等,真正做到新课程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案例[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摇篮曲》第二课时,使学生感受简单的二声部合唱的效果,用轻柔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二)运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创作歌曲,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听辨变化音,准确地模唱旋律,感受二声部和声的效果。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创作歌曲。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电脑,课件等。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首先在黑板上面一幅宝宝安然入睡地图画,并要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自己动手拿出剪发、彩纸随意粘贴(师生共同能参与,跨科整合,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完成作品之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诵:

夜幕降临了,深蓝色的天空,繁星点点好象无数颗小眼睛一眨一眨,大地显得格外的宁静,耳边传来妈妈轻柔歌声,你们听……

[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摇篮曲》通过复习巩大,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三)教师小节: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就是上节能课我们的学的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摇篮曲》,今天教师就和同学们再次走进《摇篮曲》的第二课的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的歌曲、处理歌曲、创作歌曲。

二、新课教学

1、再仔细聆听一遍《摇篮曲》谁来告诉教师在哪一个音出现变化,并用自己独特方式作一下标记。学生到前面来用*指出变化音的位置,如:33217125‖33234210‖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培养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2、教师弹奏变化音的旋律,要求学生模唱,熟练之后分成两组,一组唱主旋律,一组加入变化音,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完整演唱。

(通过听、唱、比较、判断等方法,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要求在音乐中的表现。)如:33217125543‖332342111‖

3、师生共同努力将舒伯特的作品二度创作,谁告诉教师同学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呢?

学生回答:独唱、合唱、齐唱、伴唱……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再现歌曲)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人孟效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正是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世界上只有母爱是最伟大、最崇高的,并为自己的母亲献一首小诗,用《摇篮曲》的旋律演唱出来。

(在教师表现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被当时的情境深深地感染了,大家一同朗育、诵《游子吟》,这首赞扬母亲的古诗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使之心灵得以震撼,从感生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

5、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走入下一个环节“妈妈我想地您说”。

对这首歌曲情景创意。(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爱、诗朗诵,即兴表演,用英语送妈妈一句话,手工制作同心圆,叠千纸鹤等等,通过乐曲的情境,师生共同活动,即兴选择各种表演形式进行综合展示汇报,使学生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后记

我在设计,创编《摇篮曲》的第二课时的整个过程中,力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视解的立体化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整节课我把音乐与美术、语文等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跨科整合、激励创新培养学生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在音乐实践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我采用“情境导向→导学铺垫→掌握新课→参与表现→总结全课”的课堂结构模式圆满地完全成了教学任务,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在学完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所以我设计本课时先让学生听出变化音,然后让学生用“啦”音模唱,最后分给体验其音乐的艺术效果,接着我设计了一个二声部的结尾,让学生演唱感受合唱的魅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蕴涵的音乐美,在导入新课我用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教育的情境,通过美术、背景音乐,学生参与粘贴完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在愉快的气氛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

二、挖掘教材中的一个“情”字

音乐教育是人的情感教育,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丰富人们对人类情感性质的洞察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课教学就试图从“情”字入手,挖掘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进而积极有效地实施美育。《摇篮曲》是表达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通过乐曲的演唱,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有的学生用红纸制作一颗火热的心上面写满诗句,有的学生装折叠了许多纸鹤,礼物虽小却代表孩子们的一片童心,尤其是韩强同学听乐曲动作表演生动形象,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演染的淋漓尽致,受到在座老师及学生的好评。他们良好的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在这节课得到充分发挥。

对三首《摇篮曲》的民族风格解析 篇6

一、贺绿汀作于1934年的《摇篮曲》为单三部结构。

第一段描绘出了一位慈母在摇篮边, 轻轻哼着催眠曲, 拍着孩子睡觉的情景。给人以温暖慈爱之感;中段出现了变化, 仿佛写出了小孩被室外风雨声惊扰, 心情不宁的情况;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 结尾处音乐转入了低音区, 把婴孩平静地进入梦乡的意境描绘得十分形象。音调虽与民歌有显著的、直接的联系, 但却是作曲家对众多民间音乐的综合再创造。第一乐段中每句围绕一个音, 每个短句的幅度在不断扩大, 使感情不断深化, 艺术效果十分感人。同时陈铭志认为它的首句与陕西民歌《走西口》 (府谷地区) 很接近 (见谱例1) 。

谱例1:

这首摇篮曲采用了五声纵和性和声结构, 如第一段中两句旋律分别环绕b B商和F羽, 左手的伴奏声部看似在分解三和弦的基础上增加了六度音l a, 但和声实质却是b A宫转F羽, 二者之间先分后合。在听觉上符合国人的听觉

从结构上看, 这首作品还与中国古词的长短句式有密切的联系。第一段为主调写法, 两句都为2+4+8的展衍性结构, 全部为偶数句, 表现了平和、恬静的气氛, 第二段为复调写法, 采用呼应对答的动机式模仿。包含2+4+3+5+7长短参差的句式, 奇偶相向, 表现了躁动不安的情境。第三段与第一段相同。这样在整体上形成了对比, 增强了乐曲的整体感染力。

作曲家在节奏安排、节拍对比、音色对比、强弱对比几个方面运用了不少手法以加强乐曲的意境。如右手的旋律抒情优美, 同时在第二声部采用切分音型以增强动感, 而左手的伴奏音型采用动态性节奏, 这样形成了四个各具特色的声部, 使音响效果丰富, 形象表达更加传神。

二、倪洪进作于七十年代末的《摇篮曲》, 是《壮乡组曲》中的第三首, 来源于广西民族音乐。

音调的素材源于广西隆安县的壮族民歌《宝宝睡得甜》, 好似一幅母亲为宝宝轻摇摇篮哼唱催眠曲的画面 (见谱例3) 。

谱例3:

全曲为﹟F宫调, 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加入降六级音, 这种有时在旋律声部有时在伴奏声部的变化为乐曲增添了许多色彩。同时这个降六级音还形成了小四六和弦、降六级和弦、那波里和弦这些色彩性和声 (见谱例4) 。

谱例4:

乐曲为一部曲式, 包含引子、尾声和四个乐句, 共4 2小节, 力度安排犹如画面的进行, 由远及近再远去。可以看出在乐曲结构及力度的安排上都是对称性的 (见图示1) 。

图示1:

三连音为基本素材组成的音型有八种, 复节奏的运用强化了话语性的特点, 使旋律增强了语气, 使伴奏在平稳中有动感。演奏时要保持疏密相间的韵律 (见谱例5) 。

谱例5:

这首摇篮曲作曲家在调式上大胆引入降六级音, 在节奏上大量运用三连音, 为作品增加了很多色彩, 也更新颖灵动。

三、朱践耳作于1 9 8 7年的《摇篮曲》, 音调是四句民歌风的旋律, 在高、中、低音区各进行一次。

旋律音的进行平缓, 从高音区C徵调开始, 中音区采用G羽调, 低音回到C徵调。每段最后一句均不落在宫音上给人意味深长的意境 (见谱例6) 。

谱例6:

作品采用单三部结构, 每段结尾延长一小节 (见图示2) 。

图示2:

A段伴奏采用四度、五度的和声, 伴奏声部与旋律的调式是先合后分, 采用柔和的切分节奏, 产生轻摇的律动感。连接段经三次移调, A 1段加入五度固定低音, 高音声部多采用四度叠置和弦, 依旧以切分节奏推动, 中声部的旋律从空灵的背景中透出来 (见谱例7) 。A 2段的旋律采用八度加倚音形式, 中间加入二度和声犹如远方的回音, 低音继续五度的固定音型, 中声部的切分音型柔和的塑造着朦胧的背景 (见谱例8) 。

谱例7:

谱例8:

可以看出在这首作品中, 作曲家以多层次调性、四度、五度和声、连续的切分节奏为主要手段, 为乐曲的意境增添了很多色彩。

四、综上分析, 可以看出三首《摇篮曲》在体现民族风格上有一些共性特征:

1、中国传统审美的目标是追求意境, 所以作曲家的创作并不追求鸿篇巨著, 而以短小精简为主, 重在情景的刻画。2、旋律带有浓厚的传统韵味。不论是贺绿汀和朱践耳新创作的主题音调, 还是倪洪进根据壮族民歌改编的音调, 都以民族调式为框架, 旋律的走向和发展手法都具有典型的民族韵味。3、和声更自由的运用二度、四度、五度叠置的和弦, 以接近传统审美需求。不再局限于欧洲的三度叠置和弦和和弦功能的桎梏。4、调式调性更加丰富, 复合调性运用灵活多变, 多声部多调性多层次使音乐的进行更流畅自然。在贺绿汀的《摇篮曲》中, 作曲家以同宫系统为依据为左右手安排了不同的调, 而在朱践耳的作品中, 左右手自始至终不在一个宫系统内, 大量运用了复合调性, 使作品具有更多现代气息。

参考文献

[1]《朱践耳早期钢琴作品和声技法探析》.昌琳.齐鲁艺苑2009、1

[2]《浅谈贺绿汀钢琴作品中的民族因素》.钱至美.苏州大学学报2009、4

《摇篮曲》音乐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温柔、宁静,学习安静、柔和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哄娃娃的轻柔动作和温柔的声音等,感受理解摇篮曲的性质。

活动准备:

1、布娃娃(可让幼儿自带)每人一个,大娃娃和大摇篮各一个,把桌子布置成小床。

2、《舒伯特的摇篮曲》录音磁带、录音机,录好的哭声

3、碰铃一副。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教师播放哭声录音,引出娃娃,讲述有关情节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欣赏欲望。)

教师:你们听什么声音?(哭声)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个小娃娃,这个小娃娃在什么里呢?(摇篮)她躺在摇篮里一定是困了想睡觉,没有妈妈哄她,那我来做她的妈妈,给她唱首《摇篮曲》吧!你们和她一起安静得听,别吵醒了小娃娃。

二、 幼儿欣赏教师演唱《摇篮曲》。

1、教师清唱歌曲,边唱边轻摇摇篮中的娃娃,让幼儿初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教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好听、想睡觉、柔柔的、静静的)

老师再来给你们唱一遍《摇篮曲》,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2、教师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幼儿欣赏,并伴随自然的动作。

教师:听着这首歌曲你们想干什么呀?(教师可以用动作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知道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为哄宝宝睡觉唱的歌曲,它听起来温柔、优美、安静,很容易让宝宝进入梦乡。)

三、 用哄娃娃、敲碰铃、哼唱等方式帮助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师:如果让你来哄娃娃睡觉,你想用什么动作呢?(引导幼儿尝试做各种哄娃娃的动作。)老师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娃娃没有爸爸、妈妈,谁来当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2、幼儿选择自己的娃娃抱好,边欣赏歌曲录音边用轻柔的动作哄娃娃。

师:你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觉吧!注意哄娃娃的动作应该怎么样?

3、请配班教师用适当的力度敲碰铃,其余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哼唱,边做哄娃娃的动作。

师:请爸爸、妈妈一边哄娃娃,一边轻轻的给娃娃哼唱歌曲,让小娃娃快快入睡好吗?

四、 幼儿欣赏歌曲录音,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幼儿把娃娃放到四周的“大床”(桌子)上睡觉。

教师:你们真是好样的,把小娃娃都哄着了,快把他们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师扮演妈妈请幼儿做孩子,一起听《摇篮曲》的音乐自由表演。并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舞蹈,保持宁静的气氛。

教师:看到你们做爸爸、妈妈做得真好,老师也想当妈妈,那谁来当我的宝宝呢?好!就请你们把小椅子当摇篮,听妈妈唱《摇篮曲》入睡吧!(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边跟录音唱歌,一边轻抚每个幼儿,让幼儿通过听、身体接触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优美、温柔和宁静。)

提示:

1、 如果教师感觉每人带一个娃娃有困难,可以让幼儿两两接伴,一人扮演妈妈(爸爸),一人扮演孩子,用小椅子当摇篮,通过亲自哄拍小朋友感受歌曲的性质。

摇篮曲教案及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2、通过《摇篮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心。

3、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特征和音乐家舒伯特,初步感受中外《摇篮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附点音符、了解装饰音的唱法;认识四四拍;

2、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愉快的梦》进教室。(音乐在播放中渐弱)

二、导入

欢迎大家回到我的音乐课堂,下面播放一段录音,请大家仔细听

1、婴儿的哭声,然后是唱摇篮曲的声音。1)你们刚才听到什么?。

那你们知道刚刚在唱的是什么歌吗?

2、介绍摇篮曲,了解舒伯特

摇篮曲,是妈妈哄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前面听到的这首《摇篮曲》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

下面就由音乐小博士带我们一起认识舒伯特(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文: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1]。

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和他的《摇篮曲》听完音乐小博士的介绍,谁来说一说:从舒伯特的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他在饥寒交迫的时候还坚持做什么?(师小结:嗯,舒伯特真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像舒伯特那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1、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摇篮曲》,重温在妈妈怀里睡觉的那种感觉。

4、师问:听完歌曲,有谁来说说这首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是怎么样的?

速度:稍慢;力度:轻柔、舒缓;情绪:优美、抒情;那谁再来说说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很好,四四拍。)

5.有谁知道四四拍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对啦,强、弱、次强、弱,我们一起用两个全手掌拍出强拍,用半手掌拍出次强拍,弱拍分别拍在肩膀上)

三、歌曲学唱

1、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摇篮曲》的乐谱,这首歌曲可以分为两个乐段,每个乐段有两个乐句组成,谁来说说哪些乐句是相同的?

(你观察得很仔细!

现在请大家跟着钢琴一起轻声学唱歌谱)2.跟琴轻唱歌谱。

(唱谱过程中你们觉得那些地方比较不容易唱好)

1.重点练唱带附点与装饰音的乐句(先来看看看这两个小节乐谱有什么不同?对,这个小节多了两个小小的音我们把它称为“装饰音”,装饰音在这里起到修饰作用,不占时值,很好,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小节乐谱有什么不同,这个2音后面多了一个点,我们把它称为附点。。附点是前面这个音节拍的延长,无论前面那个音有几拍,附点都是等于前一个音时值的一半,在这里前面这个音是几拍,对,一拍,它的一半是多少?很好,半拍。也就是说这个附点四分音符是几拍?一拍半。

接下来一起听辨这两组乐谱,先听辨第一组,哪一个是带装饰音的,哪一个是不带装饰音的?。。

(你的耳朵真灵!)我们在演唱装饰音的时候要自然、轻声一带而过的感觉。一起跟琴试一下。

再听第二组,哪一个乐句是有带附点四分音符的哪一个是没有的。哪个乐句更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的感觉”。)对比演唱带附点和不带附点的不同,引导唱好附点节奏。

4现在我们跟着琴再把旋律学唱一遍然后加入歌词。5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歌曲录音,完整的再唱一遍。

四、课堂拓展

(一)1、导入:刚才我们唱的是外国的《摇篮曲》,其实《摇篮曲》我们中国也有,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感受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你的耳朵真灵)(从歌词入手哪一首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华民族特色。)

2.但是这两首歌曲也有个共同点,他们表达了一种共同的爱:谁来说说是什么?(母爱)真棒!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二)1、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们已经学会了,现在我们试着改编里面的歌词,变成一首《献给妈妈的摇篮曲》。

2、选择2—1首进行幻灯展示,现在请你们这组的同学派一个代表唱一唱你们的作品。

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看来我们的班的音乐天才真不少!

五、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为了让学生能够归纳出摇篮曲的特点,先是让学生聆听由童声合唱团演唱的,然后再找乐句时由我唱一遍,我发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中,老师的范唱还是完全有必要的,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与对歌唱家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她们喜欢老师的展现。老师认真唱了,哪怕不是那么完美,但也能得学生的认同。

家园同构摇篮文化 篇9

一、探究同构摇篮文化的方式

1.挖掘家长资源, 建立志愿者队伍

我园一直努力试图改变传统的、单向式的家园合作模式, “家长志愿者”是我园开展家园合作的一种模式。它突出了家园之间的互助合作,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我们开展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 家长对于“家长志愿者”这种合作模式是非常欢迎的。如:“你愿意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长志愿者队伍吗”, 选择“非常愿意的”占31%, 选择“愿意但没时间”占68%。又如:“家长志愿者可以提供的帮助有”, 选择“家长助教”“参与活动策划”“安全护导”等内容的都在50%以上。可见, 家长是很乐意参加此类活动的, 并且愿意根据个人所长提供相应的帮助。

2.以幼儿园为中心, 构建同构网络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我们以幼儿园为中心, 抓好两支队伍 (家委会、家长志愿者) , 建立三个团 (家长督导团、家长助学团、家长护苗团) , 组建六个部 (幼儿管理部、卫生督导部、教学助教部、活动协助部、安全护卫部、健康服务部) , 实行逐级管理, 让家长全方位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 让家长的优质资源有效为幼儿园的管理提供帮助和服务。

二、家园同构摇篮文化的途径

1.沟通对话———幼儿园主导式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中, 幼儿园处于主导地位,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这是因为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 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 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有“主导”就有主动, 有“主导”就有责任, 幼儿园处于主导地位才能有效地引领家园合作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对于家长而言, 幼儿园的教师都是经过学前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与实践的专家, 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 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幼儿园为主导的集体合作能让家长观察、了解到教师的教育行为, 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 并且在认同的前提下, 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1) 家访

每年的8、9月份, 我们开展新生集中家访月活动, 家访过程中, 园领导、教师和家长交谈、了解并记录下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教育环境等, 在互动中彼此相互熟悉, 初步建立了三者之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新生家访活动, 把对孩子的关爱送到了每一个家庭中, 面对面的真诚交流缩短了幼儿园和家庭的距离。

(2) 网络

利用幼儿园网站、班级QQ群、家校路路通等现代媒体与家长密切配合。网络、短信平台做到“五公布”:每月公布月工作计划和目标, 让家长对孩子本月的保教目标早知道;每周向家长公布周计划, 家长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了解本周教学重点, 看了“请您配合” 一栏 , 就明白了幼儿园请家长协助完成的内容;公布幼儿的活动跟踪录像, 帮助家长清晰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每周公布一周菜谱,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饮食搭配, 同时为家庭饮食结构的补充提供依据; 及时公布幼儿园和本班重大的活动信息,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园所动态、班级动态、重大活动、幼儿发展等情况。网络、短信平台围绕家长的“ 心声”, 请家长、教师跟帖 , 各抒己见 , 从而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及互动功能, 架起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桥梁。

(3) 文本

每月一次幼儿成长档案沟通。成长档案是联系幼儿园与家庭的重要文本, 每月的上半个月, 我们将成长档案发到家庭, 下半个月返回幼儿园完成, 每月及时将孩子在家在园的成长亮点记录下来, 让成长档案成为孩子永久的快乐回忆。

每学期一期的《摇篮小报》, 成为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互动的窗口。利用园刊向家长介绍幼儿卫生保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家庭教育的经验与信息;报道幼儿园活动动态及成果;而且以园刊为载体组织家长开展一些专题讨论, 促进家长与教师的有效互动。

(4) 活动

幼儿园每学期都定期开展家长学校、家长讲座、家长开放日等专题活动, 形式有亲子游、亲子制作、亲子表演等, 每次都是有针对性地开展, 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情况。

2.合作交流———家庭主动式家园合作

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 其中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家长不乏其人。我们就通过家长资源调查, 建立家长资源库, 发掘热心、有组织能力、有专业特长的家长, 组成志愿者团队, 在来园助教、活动策划与组织、设备维修、安全护导、网络管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协助工作, 家长们在承担一定责任的前提下还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管理与联络。

(1) 家长助教:无论是家委会成员, 还是家长志愿者, 都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监督, 教师与家长都成为教育的主体。

(2) 沙龙讲座:沙龙的主题内容围绕家长、教师关注的幼儿教育的重点、热点、难点。组织的形式有园主 持的, 也有班级主持的;有专家主讲, 也有家长主讲; 有较大规模的讲座, 也有较小范围的沙龙研讨, 将一人讲变成多人讲、人人讲, 让沙龙讲座成为生动的对话形式。例如, 小班年级研讨生成主题方案《我爱我家》的时候, 邀请家长提供教育资源, 请部分家长上台介绍设计的活动方案。教师与家长以对话式的方式开展的沙龙活动, 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提高了家园同构摇篮课题的教育教学效果。

(3) 答疑解惑:幼儿园开辟家园共育之窗 , 每月初由家长提出自己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困惑, 然后由专家、教师、家长共同解答。

三、家园同构摇篮文化的基本准则

与家长的沟通合作是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注重家园沟通的基本准则, 才能有效沟通合作。

1.平等性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因此, 家园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建立在尊重、平等、合作的关系上。教师只有充分信任和尊重家长, 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 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困惑, 与家长真诚相待, 用专业而科学的理念和行为去影响家长, 才会赢得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双方才会形成牢固而愉快的合作关系。

2.多样性

家园有效沟通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爸爸妈妈我爱你》主题活动中, 教师充分运用亲子互动的形式, 制作爱心卡、亲子运动会、爸妈才艺秀, 让孩子们在感受父母爱的同时, 学会了感恩父母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增进了亲子间的浓浓情意。

3.艺术性

当然, 家园沟通要取得圆满的理想效果, 教师还要学会沟通的艺术。沟通的因素有沟通的主体、沟通的内容、沟通的地点。 因此, 沟通的策略要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因地而异。如与老人沟通的时候要热情、耐心;与期望值高的家长交流时语言要比较委婉, 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 便于家长接受;与男性家长沟通时语言要简洁, 可以告诉他们明确的建议和可行性方法。交流孩子近期情况的时候, 最好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或者借助具体事件反映孩子表现。反映孩子问题为主的沟通策略是遵循“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 的原则。当发生突发事故的时候, 教师要心疼孩子, 诚实地把事情经过言简意赅地向家长说明, 真诚地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思考及改进措施告诉家长, 用自己的诚恳和谦逊来打动家长, 帮助家长消气, 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好感。

4.节奏性

音乐教案-摇篮曲 裴崇峰 篇10

裴崇峰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中 学

2、学科:音乐

3、课时:1课时

4、教师课前准备: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二、教学课题:《摇篮曲》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唱《摇篮曲》,使学生体会“摇篮曲”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2)、能够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用自然甜美的声音和亲切温柔的情绪演唱《摇篮曲》。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爱“摇篮曲”这一音乐形式,并且愿意用这种形式进行情感交流,理解和回报母爱。

三、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突出了摇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四、教学方法及思路

以《摇篮曲》为本课中心,以音乐家舒伯特的故事为导火线,围绕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主线,讲授、欣赏、讨论。采取听唱法、视听法等方式,在教唱歌曲时,要启发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想像歌曲的意境,在听,唱,看,演中从音乐,戏剧、美术中感受,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人文完美的结合渗透,体验大师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共鸣,激发情感,释放情感。

1、故事引入,走进音乐大师的人生

2、学唱《摇篮曲》(先唱谱或先唱词视各班情况而定)

3、歌曲演唱情绪分析:

4、欣赏其它不同国家、不同体裁的《摇篮曲》:

5、欣赏不同国家的《摇篮曲》的异同点并进行小结

6、布置作业:要求背唱《摇篮曲》

五、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导入新课,走进音乐大师的人生

(1)、谈母爱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欣赏有关摇篮曲的图片,回忆自己的童年

(3)、想象为图画选择音乐应该是怎样的?(速度、力度、情趣)

2、引出《摇篮曲》这种体裁

――哄孩子入睡演唱的歌曲叫作摇篮曲

3、新课学习

(1)、歌曲介绍:

“摇篮曲”又名“催眠曲”,是声乐曲或器乐曲的一种体裁。顾名思义是母亲唱给孩子听的,因此《摇篮曲》多为声独唱。这种体裁的音乐形象亲切、温存、曲调抒情,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平稳,速度缓慢,力度较弱,一般不超过中强。

歌曲《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写的一首著名歌曲。感情真挚,旋律优美流畅,安稳恬静,具有德国民歌的特点。关于这首歌曲的创作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作者1859年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曾听过合唱团女高音法贝尔夫人唱过一首由鲍曼所作的维也纳圆舞曲,深为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1868年,他听说法贝尔夫人的次子诞生,他便以这首圆舞曲为素材,作了这首歌曲送给她。

(2)、学唱《摇篮曲》(先唱谱或先唱词视各班情况而定)

A、试唱歌曲,注意装饰音的唱法,弱起小节。

B、模唱歌词,初步唱会歌曲,通过对比演唱和探讨解决以下问题:

①、感受装饰音的作用并唱好装饰音。

②、在演唱中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绪等。

【设计意图:初步唱会歌曲,注意把握歌曲速度、力度及情绪等。】

③另选一至三首其他著名的《摇篮曲》让学生欣赏。(3)、歌曲演唱情绪分析:

歌曲前半段的旋律温柔安详,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抚,感情细腻真挚。如摇篮般摇荡,描绘出一片宁静的气氛。

歌曲的后半段,旋律从低处以八度跳进,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热爱和希望。这段旋律重复时结尾稍做变化,回复到平静和柔和之中。

(4)、演唱歌曲

(5)、欣赏其它不同国家、不同体裁的《摇篮曲》:

a.舒伯特的《摇篮曲》 b.莫扎特的《摇篮曲》 c.中东北民歌《摇篮曲》

(6)、欣赏后分组讨论这四首《摇篮曲》的异同点并进行小结:

这四首《摇篮曲》除了国家、作者、旋律等不同,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是一样的:亲切、温存、曲调抒情、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平稳、速度缓慢、力度较弱。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形象。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感受色彩丰富的各国摇篮曲,增加兴趣。】

(7)、总结摇篮曲的特点

①、先由学生小结摇篮曲的基本特点: a具有安宁、亲切的气氛。

b曲调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②、教师再加以总结:

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慈母倚在摇篮边,心中荡漾着爱的波涛,轻轻地推动着摇篮,哼着催眠曲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它的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6/8拍是摇篮曲中最常见的节拍,其次3/4拍、4/4拍也常见于这种体裁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歌曲内涵,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基本说出摇篮曲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小结、布置作业

要求背唱《摇篮曲》,并用英文试唱(第二段)歌词。(9)、下课

下课师生以音乐相互告别,学生在《摇篮曲》(背景音乐)中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师生以音乐相互告别与课前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伴随学生踏着音乐的旋律走出教室形成呼应,给学生一堂完整的音乐课。】

4、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音乐鉴赏等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单单以学会歌曲为最终的目标,而是通过音乐聆听、不同风格《摇篮曲》的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板书设计:

《摇篮曲》 [德]勃拉姆斯

巴 赫

德国三B 贝 多 芬

上一篇: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下一篇:金工实训报告总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