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影片观后感(精选10篇)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也让我对钱学森肃然起敬。该片以钱学森经历的百年中国历史为主线,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坎坷的经历、纯净的心灵、独特的个性和卓越的科学思想,反映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宁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他们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这一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人之一。获得博士学位后,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为早期飞机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此,钱学森闻名世界。钱学森还加入了一个著名的火箭研究团体。1943年,美国情报部门获悉希特勒正在德境内大规模建造火箭发射基地,于是火速拨款成立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钱学森任研究组组长。此外,钱学森还参加了“蔓哈顿计划”。二战结束后,钱学森成为美国空军高级顾问,被授予上校军衔。开放的美国为钱学森提供了诸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20世纪50年代初是美国的“红色恐慌时代”,1950年,麦卡锡分子指控钱学森是共产主义者,并对其进行秘密调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钱学森一直想回到中国。于是想美国当局提出了回国申请,没想到,根据五角大楼的指示,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和书籍,移民局通知他不得离境。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极力想把钱学森留在美国,他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后虽将钱学森释放,却仍对他进行监视,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钱学森实际上是遭到了软禁。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香烟纸上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信件转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上。1955年8月,中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方面要求美方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人回国,同时释放了11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妻儿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一回到中国,钱学森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成为中国导弹计划的实际负责人。回国不到一年,钱学森提交了一份建议草案,提议发展中国自己的弹道导弹系统。建议很快被批准,1956年底,他被任命为该计划的首席主管。1958年,钱学森设计出东风系列导弹的蓝图,1964年成功进行了试射。后又研发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999年,钱学森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以钱学森研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基础,2003年10月,中国终于发射了首个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踏上回归祖国的道路呢?那就是钱学森胸怀祖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刘树新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始终将个人前途命运深深融入国家、民族发展之中,始终保持着对党的事业的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深情,他的事迹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
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入党积极分子,我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因为我知道在这片充满青春活力的土地上涌现出无数个党的优秀儿女,留下过无数个让人敬仰的事迹!正是因为钱学森一辈子始终如一地践行党的理想信念,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能把理想信念执著地写在工作中,写在退休后的绿色山林里。正是这些党的优秀儿女义无反顾,大公无私,舍生取党义的精神使百善日月变新天。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资源管理部:梁继红
5月30日上午丽雅置地组织1+3体系的全体员工我们在莱茵时代影城观看由陈坤、张雨绮主演的《钱学森》。看完《钱学森》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
在观看《钱学森》这场电影之前,我本人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 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 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 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祖国崛起的希望,他们纷纷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军事建设,钱学森正是这其中的一员。拳拳爱
国之情,让我感动。在这当中,以钱学森为首的尖端人才,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阻挠。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忘记报效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参加祖国的建设。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软禁,尽管被关进监狱,尽管不能再工作,钱学森都从未忘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在一系列斗争之后,海外的拳拳赤子终于如愿回到了祖国。
还记得在电影钱学森讲了一句话:“手里无剑和手里有剑不出是不一样的!”在那个年代,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在电影里,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技人才和艰苦奋斗的人民子弟兵,团结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 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 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 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 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 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 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 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 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 有所成的时候,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 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 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 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几个方面的感悟。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 管 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 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 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品,为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 这样的殊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 头直指中国的教育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就只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生于杭州,家境优越。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谦恭自守,母亲章兰娟则心地善良,开朗贤惠。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而“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而父亲则为家庭营造了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
钱学森早在1935年便出国留学,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后,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二十八岁时他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步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便耐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然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低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它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迫害,被关押在一个孤岛上15天之后,还被软禁了好多年。一家人终日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随时准备着搬家。但是,经过他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而且周恩来总理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的‘中国人’。”蒋英——钱学森的爱人如是说。是啊,中国在解放时,钱学森在美国的发展非常好,38岁便担任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而且还参加了美国的机密研究。可是听说做过解放后,这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却义无反顾的放弃了自己当时所拥有的一切稳定美好的生活,毅然决然的甘愿回到贫困潦倒祖国,为祖国献身。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钱学森的归国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起步点。他为之奠基的中国航天之路,正以磅礴之气势、腾飞之速度居胥眼神,展示着一项又一项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钱先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航天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他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主持制定的《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科学规划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他向中央提出的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及卫星发展的“三步曲”,描绘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
为尽早实现我国独立研制导弹这一目标,他还身体力行,亲笔撰写了中国航天的第一本教科书《导弹概论》并开办导弹扫盲班。他多次强调,仿制不是目的,最终我们要实现自己研制。他还常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科研队伍,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只搞生产,那就只能仿制。而钱学森同志的科学成就与贡献却不仅体现于他的科学创新精神,还深刻体现在他创造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上。在航天事业的工程实践中,钱先生开创了一套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和技术。他把科学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综合集成创新。50多年来航天型号管理的成功实践,不但证明了钱老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方面,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财富。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国家将来的科学研究者,我们要学习他的不仅仅是他那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更应该学习他身上那种不随大流、不屈不折的坚定的科学创新精神。他曾经这么说过:“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他是我们我们在孜孜进取学习上的榜样,是我们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明灯。
上周四下午,我们新一届的预备党员很荣幸聚集在一起共同观看了对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钱学森同志的传记性电影---《钱学森》。对此,我感触颇深,希望以此文记录我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
电影开篇,是我国1980年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场景,钱学森端坐在座位中央,双眼凝视着大屏幕,即使在成功发射后周围人都欢呼雀跃之时,他也只是默默的坐着,似是松一口气般的平静与安宁,此时的钱老69岁,完成了他种苹果的伟大使命。
整部电影采用蒙太奇手法,在故事中插入回忆的片段使故事更加令人回味无穷,也用这样的笔调深沉的叙述着钱学森的坎坷经历。
一开始是钱学森远赴美国留学之际向蒋英求婚,并共赴美国,后来从一次家庭聚会中我可以看出钱学森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也有着和常人一样的浪漫情怀,以及对蒋英的深厚情感,两人的伉俪情深一直贯穿着故事始终,毫无疑问,这种支持与信任也为未来钱学森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电影开篇的钱学森无疑是耀眼的,他在美国的努力学习以及认真研究给他带来的莫大的荣耀,可这样的意气奋发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大洋彼岸中国局势的变化,身为中国人的钱学森也受到波及,他先被指控为共产党后又被移民局驱逐出境,这种不信任让这位为科学奋斗的学者感到深深的失望,正如在杜布里奇回忆录中所说:“那样的拘禁对他——对他的自负和自尊——是一个可怕的打击。他想到自己曾经那么充分地效力于这个国家(他的确如此),却得到了这种对待 … 这最终使他变得非常愤恨。”他明白了,不在自己的国家她的身份永远要受到质疑,他永远不是自由的。加上中国政府的真诚邀请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他与妻子决心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建设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出力。
可美国方面深知钱学森的重要性,他们极力挽留钱学森,但已毫无效果,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军次长金博尔见了钱学森,要求他留下,钱学森却不再当他是朋友,两人因此决裂,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金博尔想尽一切办法阻挠钱学森回国,经过长达5年的监禁,在中国政府的协助下,钱学森最终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可以抛下在美国优厚的待遇与科研环境,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从零做起,这种勇气不是常人所有的,他巨大的爱国情怀是令我敬佩的,也值得我学习。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院长杜布里奇都算得上是钱学森的知己,在影片结尾处,是冯卡门与钱学森的告别,让这位伟人的形象更加生动,对于老师的怀念,惜别之情让我动容,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有巨大的成就,但是少不了的是一颗永远的感恩的心。钱学森因为感恩,所以对老师怀念有加,因为感恩,所以回到中国。我们要向钱学森学习,做一名爱国感恩的新时代党员。
回到中国的钱学森,面对没有任何基础的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建设工作,他深入到贫瘠的内蒙古,新疆等地,在恶劣条件下开始了导弹的研究。他不厌其烦的向没有理论知识的队员教授知识,一边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作为一名科学家,我对钱学森有着更崇高的敬仰,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没一个细节体现出来,他不允许工作人员出差错,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计算错误,正是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小错误都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他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
电影开头虽然是短短两分钟,却把一些有关钱学森最耀眼的内容都提炼出来,而且是用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的剪辑组接来表现,从而为电影主题部分的展开奠定了基调。从接受的角度而言,如此开头,是先声夺人、夺眼球的办法,目的是把观众的胃口先吊起来。可是,这样安排电影开头,是不是过度地消费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期待,给后面部分(电影主体部分)地展开增加不必要的压力了呢?
果然,我的担心却变成了现实,四五分钟后,再四顾同学们,大家在交头接耳,没有了一开始看电影时正襟危坐,专注观赏的神情!
那《钱学森》这部电影的主体部分是怎么展开的呢?
钱学森与蒋英在剧院见面――钱学森携妻子赴美国留学――钱学森提出回国,遭受不公正待遇――回国主持导弹的研制工作――研制大型运载火箭――苍苍暮年,与蒋英携手漫步在林荫道上――病逝。
应该说电影如此展开叙述,在表现主题方面有其合理的地方。我也相信,换一个导演,可能也是这样来安排,可是这实在不是把这部电影拍成经典电影的做法。我在想,为什么不钱学森首先还原成一个普通人来拍呢?电影的本质是艺术作品,而非官方发布的讣告,电影靠什么打动观众?
我觉得首先是靠叙述的故事。可中国的电影恰恰不善于叙述故事,尤其是张艺谋后期的大制作基本不存在故事。幸好近期徐铮拍摄的《人在旅途之泰濉罚还能讲故事。那如何让电影有故事?如果能把电影中的主人公首先看成一个普通人,那必定有好多关于他的故事。钱学森到底是怎样的性格?有没有怪脾气?有没有不好的生活习惯?他与妻子之间有没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情感纠葛?他怎么教育孩子?他说过过头的话吗?他做错过事吗?在他身上,有没有一些让人发笑的事情?我想导演们如果能这样来考虑人物,肯定会让电影满是使观众沉浸其中并津津乐道的故事。
中国电影人物的类型化依然是阻碍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根本因素,因为它代表了电影创作者对人的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对人的认识的深度和高度是衡量一个导演是否精通电影艺术的根本所在。无论是娱乐片,还是艺术片,只要想得到观众的喜爱,都必须在探究人性、发现人性上有自己的突破,因为所有艺术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发现的艺术!
另外,电影若想打动观众,应多用一些实力派演员。因为实力派演员靠的的是对电影人物的深层把握或者说独特感悟来表演人物的。演好一个角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演人物有所发现的过程,而这种发现必须首先属于演员的,否则就会让观众倒胃口。显然,陈坤和张雨绮,尤其是张雨绮,在这方面还很不够,只靠一张脸,几个眼神,几个招牌动作,是不能走入观众心灵深处的!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纪录片,我十分认真地观赏了这部纪录片。早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对钱学森充满了敬佩之情。你想想,如果没有钱学森,就没有火箭,没有原子弹,更没有神州飞船,中国也不能在世界的航空技术上做领先者!这部纪录片详细记载了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软禁,可他还是想尽了办法回到祖国,并为我国航天技术做出突出贡献。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我把钱学森的简介大概地告诉你们,钱学森(1912月—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重要职务;曾被毛泽东、周恩来授予中将军衔。这部纪录片有很多又精彩又感动的片段,下头我说给你们听听,钱学森在朝鲜战争时期,被美国移民局非法拘留,在看守所里,钱学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种种折磨,在短短的15天内,钱学森体重就减轻30磅。幸好得到他的美国同学的帮忙,把他保释出来,不幸的是他被美国调查局监视,因而失去了五年的自由。但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钱学森始终没有打消回国的念头。
看到那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你们想想五年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365天啊!坏事有了转折,最终在1955年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钱学森一家于9月17日顺利的回答祖国的怀抱,我也为他们感到无比高兴!钱学森真是一位一心为国家做奉献的伟大人物,我要向您学习,学习您执著地钻研科学知识的精神,您给我们指引了方向,要想祖国强大,就要赶超世界强国。我必须要珍惜时间,认真读书,多学本领,长大了也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首先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钱学森选择回到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并不是偶然。其父亲钱均夫和鲁迅是好朋友,同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的学生,其岳父蒋百里是著名军事理论家、国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钱学森的思想受这些人的熏陶和影响,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即便没有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卡麦锡主义”的迫害,钱学森也会回国参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当时国内的环境远不如美国优越,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毕竟是自己的祖国。即使放到今日,我会经常抱怨这个那个的不完善,但始终不能容忍外国人说中国的半点不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国心吧。钱学森说无剑可用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这话放到今日,特别是经历了伊拉克,科索沃,利比亚战争之后,以及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伊朗核问题,南北朝鲜的对峙,以及中国南海问题。更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感谢钱学森等科学家们为中国铸造了那么一把锋利的剑,以免我们哪天遭遇被外敌悬剑在头上却没有能力回击的尴尬困境。
其次是其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面对回国后,航空航天工业一穷二白的零基础,钱学森不为艰难,从亲自辅导学生和抓建设做起,搞出了我们自己的导弹和火箭,给我们的核弹头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钱学森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自然与其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密不可分;另外还有时代需要。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专业是火车头,但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看到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空军轰炸无可奈何,回国后最初选的是飞机制造,因为当时材料原因不能制造飞机。后来选择考虑了时代的需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钱学森能力超常,学识渊博。当时他是加州理工最年轻的教授,从事的是美国航空界最为高精尖的研究。在1951年后被软禁的日子里,他终止了空气动力学的探索,转而研究工程控制理论,终于在5年后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工程控制论》。他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样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不仅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的新纪元。归国后由于国家的需要,钱学森由理论研究转为工程技术,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的完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钱学森展现了极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将航天工业当成一个大的系统,由总体设计师到分设计师层层把关,如今中国航天事业仍在沿用钱学森的这些组织方式。
钱学森同志去世也已经三年多了,那么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他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年(1935-1955),回国后在国防科研一线干了26年(1955-1981),1980年5月中国首次全程发射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获得成功。此后他把精力集中在了学术理论研究,抓紧人生的最后时光笔耕不辍,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和中国的力学体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值得深思,发人深省;“大成智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系统科学理论已经应用到了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力。”这一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钱学森的学习基础是在中国打下的。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人之一。获得博士学位后,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为早期飞机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此,钱学森闻名世界。钱学森还加入了一个著名的火箭研究团体。1943年,美国情报部门获悉希特勒正在德境内大规模建造火箭发射基地,于是火速拨款成立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钱学森任研究组组长。此外,钱学森还参加了“蔓哈顿计划”。二战结束后,钱学森成为美国空军高级顾问,被授予上校军衔。开放的美国为钱学森提供了诸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20世纪50年代初是美国的“红色恐慌时代”,1950年,麦卡锡分子指控钱学森是共产主义者,并对其进行秘密调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钱学森一直想回到中国。于是想美国当局提出了回国申请,没想到,根据五角大楼的指示,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和书籍,移民局通知他不得离境。
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极力想把钱学森留在美国,他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后虽将钱学森释放,却仍对他进行监视,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钱学森实际上是遭到了软禁。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香烟纸上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信件转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上。1955年8月,中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方面要求美方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人回国,同时释放了11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妻儿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过人的智慧帮助了他。
一回到中国,钱学森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成为中国导弹计划的实际负责人。回国不到一年,钱学森提交了一份建议草案,提议发展中国自己的弹道导弹系统。建议很快被批准,1956年底,他被任命为该计划的首席主管。(范文网 )1958年,钱学森设计出东风系列导弹的蓝图,1964年成功进行了试射。后又研发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999年,钱学森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以钱学森研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基础,2003年10月,中国终于发射了首个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于皓淞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传奇的一生。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巨大价值的美国政府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中国政府以放归11名美军战俘为条件,迎回了钱学森。
钱学森回到祖国时,中国还是一穷二白,但他坚定地说:“不就是掉下来吗?今天掉下来,明天再射上去,我一定要让中国有自己的导弹”。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终于试验成功,接着,钱学森又带领科研人员克服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大家都说他一个人可以抵五个师,可是钱学森却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
蒋英是钱学森的老婆,是一个歌唱家,唱的歌很好听,钱学森就是在蒋英的歌厅认识的。他们结婚一后,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们的新家陈设很简朴,钱学森的工作室与蒋英的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给新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浪漫的气氛。
在基地一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出于保密要求,钱学森出差从来不对家人讲。有一次蒋英在家里一个多月都得不到丈夫的音讯,她不得不找到国防部五院询问钱学森。
【《钱学森》影片观后感】推荐阅读:
钱学森观后感优秀650字07-10
阿里影片观后感09-29
《安全教育影片》观后感06-04
影片《建党伟业》观后感10-22
反腐倡廉影片观后感07-03
励志影片观后感500字07-08
观看影片《金刚川》观后感07-17
《吴仁宝》影片观后感10-12
功夫熊猫影片个人观后感10-14
绽放影片观后感小学作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