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总结一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培训总结一(精选12篇)

教师培训总结一 篇1

一眨眼,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在薛艳菊和惠龙龙两位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下,我从一个畏手畏脚的新老师逐步成长起来了。作为被帮教者,我成为了“一帮一”活动的一名受益者。薛老师在教学方法、管理学生以及教科研方面都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使我在各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那么,我就从一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总结:

一、作为一名新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课改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在薛老师的要求、指导下,我坚持每课进行教学反思,平时及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每天都生活在紧张与充实之中,通过这样长期地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我的教学水平不断地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做到认真备课,钻研教材,遇到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疑点,主动向帮教老师请教,与科学教研组的年轻老师共同钻研教材和备课;主动让指导老师检查教案,虚心接受指导老师的建议,修改不足,更好的吃透教材。在指导老师的帮教下,我克服了自己的好几个不足之处:语速太快、表情不够丰富、评价语单一等。

二、互相听课、评课是“一帮一”活动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这也成为了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的途径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校内的汇报课和公开课。我和许多的年

轻老师一样,都害怕被听课,怕讲不好,其实听课的好处和作用如此巨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快速的让自己成长和成熟起来。因为要在开课前向薛老师阐述备课的构思,所以备课时会特别仔细。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久而久之,使自己的备课水平有了提高。在课堂上,对听课老师从一开始的紧张慌张,到最后的“熟视无睹”,我的心态一步步成熟稳定了起来。

2、有效的利用评课机会。薛老师给我评课时,会反馈出很多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比如:在对某个教学环节问题上,我可能从教师的角度觉得没有任何问题,而我的师傅在听课时是可以从听者的角度来看出了许多不足之处,这种感受薛老师会在评课时及时地反馈给我,从而起到了肯定或否定的作用,让我以后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并且在评课时对我的指导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体现在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甚至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语言都悉心琢磨,使我明白每一节课中的每一个字都要做到准确无误,符合教学情境。

3、多请教帮教老师和老教师。我听薛老师的课有很大收获。薛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亲和力,所教授的知识扎实准确,学生特别容易掌握和理解,课堂气氛也很好!真正的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学透知识。在多次听薛老师的课的过程中,我慢慢琢磨出她的教学风格,并且准确地把握住她每一节课的闪光之处,这使我受益匪浅。如:

每节课都会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先扎实的培养好学生的识字的功底,再进行课文的学习和分析;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经常让学生反复体会特殊的句式的语气,通过试读、小组读、比赛读等方式,直到学生准确体会出为止。总而言之,薛老师讲课总是能教会学生实实在在的知识,从不敷衍了事,将教学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这些新教师所要崇敬和学习的。

在指导老师的指引下,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从她的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教育教学经验,同时也看到了她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这深深地影响着我。

教师培训总结一 篇2

有个美国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我是教师”。他说,我是教师,诞生在世界上第一个孩子发出疑问的时刻。我是苏格拉底,常在大街上与年轻人聊天,引导他们去追求光明与真理;我是伊索、安徒生,用童话与寓言,让他们去向往崇高与纯洁;我是海伦·凯勒, 让一个盲人女孩用自己的心灵与双手去触摸这个神奇的世界。我是耶稣、孔子、释迦牟尼……我还有很多名字,已记不得了,但是我相信,我的名字已融入我作为教师这个伟大事业之中去了。显然,他所提及的名字中,有的不是教师,但细想,他们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尽管这是一篇散文, 不是论文,不过,他让我们深刻思考一个理论性问题: 教师的专业只是学科专业吗?甚至还可以这样追问:教师的专业只是关于教育的专业吗? 其实,我们要讨论的是, 教师应有一个更大的专业。自然想起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所有具体的哲学中,有个“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是其他哲学的前提,它为其他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具有在先性。知识,包括概念是可以迁移的。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中,一定有个“第一专业”,它一定为教师具体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它一定要走在具体专业发展的前头。正是“第一专业”决定了教师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否则教师教育可能失去灵魂与方向。同时,我还想起美国诺特丹大学的“学生书店”,曾解释过商学院教育原则,他们认为该校商学院教育应当有个首要原则,那就是:“生活远不止意味着拥有许多财富,而是应当对获取成功过程中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成功结果本身同等重要。”那么,教师教育有个首要原则吗?若有,那首要原则是什么呢?

我坚定地认为,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儿童研究,即引导教师不断地去认识儿童,发展儿童,促进儿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了自己“内在的儿童”,成为“作为教师的儿童”(蒙台梭利语)。这样,他才会成为真正的教师 ,成为优秀 的教师 ;这样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才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才可能真正建构具有大智慧的教师教育学。

如果再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讨论,可以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的知识核心:不是技术性知识,而是非技术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固然重要,但人类毕竟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本身;非技术性知识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称的“根部知识”,这“根部知识”就是关于儿童的知识。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亟须为教师建构非技术性的“根部知识”,为教师建构属于自己的“第一专业”。在首要原则的指引下,教师教育定会有新的发现。

不让一位教师落伍 篇3

一、从教育发展战略高度要优先投入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事业的总体格局中之所以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使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教育发展诸要素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还取决于它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意义和急迫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质量。大到一个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小到一个学校的班班均衡,瓶颈就在于师资配置,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首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从时代、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看,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关系重大,举足轻重。

二、时代在发展,而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资源的区域分布,学科分布不均衡,结构性超编、缺编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差距尤其明显,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紧缺,就现有的师资队伍也因年龄老化、新教师来源渠道狭窄,而使现有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方法等方面日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识的增长,知识的不断丰富、更新、补充、加深和完善是教师(尤其是那些富有教学经验,取得不少成绩的教师)的要害问题,因为那些教师如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对自己的不断提高,即忽视新知识的吸收、补充、更新、加强和完善,他就有赶不上时代,甚至被抛在历史车轮后面的危险。”现实情况。应验苏氏的上述观点。

在现有教师队伍中,中老年教师知识本身就相对狭窄,且心理封闭,而又拘泥于古老的教学模式,不愿意改变,在课堂上往往“放不开,也不敢放开”。这些人还往往有很多荣誉,但由于种种的原因,这部分人不是不断进取,更攀高峰,而往往是躺在荣誉的温床上,产生了“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这些教师虽有赢得大家认可辉煌的历史,但自满和骄傲使他们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上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从此停止不前或退化落伍,不能履行应尽的示范义务,最终使自己人到中年却一事无成。

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那些教师们,几年的时间,其实就是把自己中学阶段学的知识再学了几次而已,有的和新知识都基本不挂钩或者是已经被淘汰了,而师范的教材还没有换掉,所以他们学出来了也是自学,因为中小学的教材在发展了,而何况他们中相当多师范毕业生都是些较差的初中或高中学生去上的,更有近10年的3+2师范毕业生,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充实到教师队伍最差的一批师资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管理模式依然是封闭性和强制性的,它造成了教师话语权与主体意识的丧失,学校是宁静的“一潭水”,很多教师几十年在同一单位狭窄的地域,几乎不能“越雷池半步”,教师专业选择又“单一”,即使现在的继续教育也是封闭性培训,也就造成了现在多数教师视野闭塞。不改变这些教师的现状,将会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石。

三、加强校本学习,不让—位教师落伍

基于上述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不让一位教师落伍”的基本理念,要采取强力措施,加大教师再教育、再培训的力度,具体做法有

1、通识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专业精神。“要革新,先革心”。在教育发展史上,任何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要致力于教师的培养,首先是教育思想方面的更新与成熟,其次是专业精神的确立。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缺乏的不是一种勤奋耐劳精神,敬业奉献意识,而是缺乏在一种精神文化、人文修养和实践体验基础上形成的自主独立的思想成长,所以形成一支过硬的教师群体至为重要的是必须有超越知识技术专业层面的东西,即思想与精神,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取代教师。”

2、专业理论再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论。鉴于中老年教师专业知识的老化、年轻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要求教师要致力于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自学为基础,以学历和业绩教育为动力,学校建立考试、考核的激励机制,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还追求延展性的知识,体现出前瞻性、创造性、研修性和高素质、高水平、高起点特点。不仅要精深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还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的讲述的字里行间里学到的东西就越多。”

3、实践技能再培训——更新专业技能,形成风格与特色。学校要努力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我校建立了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实行校级、教导处、教研组、课题组四级管理,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如半月一个主题的教研活动制度,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相载体。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融为一体。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防止和克服了教师各自为战和独立无助的现象。

一年级家长培训总结 篇4

——东关一校第二十届一年级家长培训班小结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为了使家长转变观念,通过培训学习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使孩子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教育。9月27日至29日,我校举办了一年级家长培训班,一年级近400名家长参加了会议。

9月27日晚上的培训会上,武校长做了题为《家校携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的专题讲座,就家庭教育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指导。让家长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与素养,从而采用科学的教育,使得孩子在家庭中和谐、健康的成长。

9月28日晚上各班班主任及配班老师从幼小转变,习惯养成,安全知识,家校联系,集体意识等多方面与家长进一步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9月29日下午,全校师生及家长3000多人,共同聆听了“中国时代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团”雷鹏老师的专题报告,以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使与会的师生及家长深受教育,获益匪浅。

一年级教师家访总结 篇5

一开始,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学,肯定有各种的不习惯,不适应,因此,从上学前就要让孩子,让家长做好一个心理准备。为此,学校开展了家访月活动,让一年级教师,深入孩子家庭,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班级各项工作,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和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进步。通过与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地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在家的表现,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并做好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这就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更有信心地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家访中,由于是从幼儿园刚升到一年级,所以,在家访的的时候,主要是跟家长沟通,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帮孩子树立,我长大了的观念。让家长在家培养好孩子良好的作息模式,早睡早起,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第二天的课程任务。在家里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访时,了解孩子的特长,体质等,可以做好相关记录,以便以后的教育教学。这些细节问题,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家长也知道了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应该怎样才能做好。

这次家访的气氛非常融洽,家长也乐意接受家访,并很热情客气地招待,孩子也在一边诚恳地听着,表示愿意努力学习,使得各学科都能均衡发展。对刚刚开始寻找自我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年级是梦想刚开始的时候,这时候孩子的每一点滴都需要家长和老师们去呵护去关注。

家访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现在孩子家长普遍工作比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有些家长无法参与到我们的家访活动中来,我们教师也无法得到部分学生具体的信息反馈。很多孩子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大多比较溺爱,学生放纵习惯了无法适应学校有规章制度的教育生活。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一 篇6

步入教坛已经十五个春秋,谈到教学,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下面仅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点,谈谈我个人的肤浅看法和体会。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苦苦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我觉得,只有艺术才是永恒的,只有艺术才能吸引人,也只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吸引学生。我虽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我一直在苦苦追求,“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艺术地处理教材,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里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45分钟的质量。在我的教学观念里,我不赞成加班加点。原因:一是我觉得靠拖长时间给学生补课,这种办法,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处;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低效率,甚至没有效果。学生也是人,假如我们每天下班后,硬把学生留下,就算是表面愿意留下来了,又会什么高效率呢?学生经过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紧张学习后,我们当老师的还把他留下来辅导,如此长期下去,试问这效率会是如何呢?所以,我从不主张放学后留下学生来辅导,打疲劳战,造成学生厌学,到头师生都疲惫而无所得。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学的质量也才有保证。本人带了几个轮回的初中语文教学,从95年开始,以后的98年、2001年三届初三毕业班的语文在中考中两率均取得全顺

德的第一名的成绩,每一个轮回后,本人对教学的艺术都会有一个更新的、更深刻的理解,也有更高的追求。

那么,如何去追求较高的教学艺术呢?本人在此谈几个例子,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事例一

为了一节公开课,半夜爬起来写教案。如在参加顺德市中学教师“六个一”教学能手的竞赛。其中的一个“一”就是“上一节好课”。这堂课是到市里面的学校借班上课的,上课前两天抽签,给你两天的时间准备。当时抽签后,心里就很慌,这个慌不是怕拿不到奖,而是怕“出丑”、“丢脸”,怕面对陌生的学生控制不好课堂,更怕在顺德的语文老师和十多位专家组成的评委面前出丑。所以,抽签后的两天里,真是寝食不安,心里一直在思索如何去上好那一堂课。有一个晚上半夜醒来,突然想到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恐怕第二天醒来后又忘了,于是就马上爬起来,拿笔记下来。就是这样,虽然没有达到“茶饭不思”的境界,但也煎熬了两天两夜。课后评委认为这堂课有三个特色:自主、开放、有序、创新。特别是有序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严谨和有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专家、同行长辈的评价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最后本人也顺利通过了“六个一”的过五关斩六将的考验,被评为顺德市“教学能手”。“六个一”比赛结束后,本人对这次比赛认真地作了思考和总结,从中得到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成绩面前,心中

只觉得手中的教鞭的份量更重,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回过头去想一想,上公开课、比赛课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年青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得的机会。一直以来,无论承担任何级别的公开课,我都把这种“煎熬”作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的难得的机会。这个事例,我要说明的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事情才会做得更趋完美,教学也是一样。事例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才是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为了提高作文课堂的效率,在作文教学上,本人就是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是由其学习方法来决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份公报中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运用这一理论作为指导,备课时我大但地打破常规,不是将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组织材料作为备课的重点,而是把学生的学法作为备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一、宏观上,将泛读、精读、揣摩与写作结合起来。叶圣陶先

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作文训练时,我都会找一些

文章,作为范例,这文章的内容不一定与此次的作文有关。它的作用是让学生从中吸取养料。

二、微观上,通过范例教给学生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标题的艺术,人物描写艺术,文章开头、结尾与过渡的艺术,文章的修改等。作文教学的备课,我就是将这些方法作为备课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远的不说,就上学期,我所担任这个班的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均获好成绩,班上的周志成、盘洁霞等五位同学的文章在全国有影响的杂志《中学生阅读》上发表……

事例三

教师,须秉持一颗“匠心” 篇7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追求职业完美的意识和精神。在教育中, “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 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变得神奇, 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 欢快顺畅, 水乳交融。拥有“匠心”的教师, 就会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 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 多一些专注持久, 真正做到“匠心独运”。

匠心, 对于教师而言, 是拥有一颗甘于平常的教育心。周国平说过,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内在的精神宝藏。”教育, 是慢的艺术, 教师, 是一个平淡的职业, 需要一颗活泼而宁静的平常心。我们要有“带着蜗牛去散步”的心境, 放下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 守住自己, 守住心灵的那一片宁静,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始终如一, 初心不改。这样就会顺其自然, 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 用心做事, 用爱育人。

匠心, 对于教师而言, 是拥有一颗追求卓越的教育心。教育是艺术, 看似重复的劳动, 其实重复中充满了各种可能与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 精益求精, 更新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只有心中有“源头活水”, 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天光云影”。作为教育路上的行者, 我们需要像工匠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 并追求完美, 将自己的理解和美学价值赋予其中, 自成境界。虽难以臻于至善, 但那份追求卓越的心境会让人感到欣慰和自足。

匠心, 对于教师而言, 是拥有一颗爱生如子的教育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 是教育的“催化剂”, 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转化, 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 可以把师生关系转化为亲密的朋友关系。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心, 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以坦荡的胸怀去尊重、爱护、信任、关心每一个学生, 将自己真挚的爱倾注给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享受阳光的温暖。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 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一)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师心理成长”是学生对老师期望的需要

我们曾在高一学生中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你喜欢怎样的老师广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各不相同。可有一位学生这样答道:“我不希望老师长得太高,但也不要太矮;不希望老师长得太漂亮,但也不要太丑;不希望老师视力太好,但也不要高度近视。”我们就该学生的说法,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同学提得非常精辟。假如老师“太高”即居高临下,难以亲近,太矮又会缺乏权威而感到遗憾。老师过于“漂亮”会因为艳丽而缺乏亲和力,过于“丑陋”必定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力。老师“视力”太好会让学生的不足暴露无遗,高度“近视”则对学生的变化毫无察觉而缺乏关怀。其实,学生对老师的希望并不是具体的高矮、胖瘦、美丑,而是希望老师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健康的心理品质、宽容的待人态度。学生真正喜欢的是具备平等、宽容、幽默、自信、健康等特点的老师。

(二) “教师心理成长”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必然

教师如何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被学生所接纳的人?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师中展开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也有许多苦衷。先进的教育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应试教育和陈旧评价制度的顽固存在,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身心健康处于种种无法排除的矛盾和紧张状态。老师们渴望掌握心理学理论、渴望掌握客观评价自我的标准、渴望掌握有效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使自己处于心理健康、工作快乐的良好状态。班主任渴望能掌握剖析学生心态的技巧,能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因此,不论从教师的个人发展还是学科教学、课堂管理等方面,都急需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 “教师心理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在申报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的应用推广”一级子课题时,我校将总课题定为“寄宿制重点高中团体心理训练的探索”,将“学生成长工作坊”“教师成长工作坊”“家长成长工作坊”作为三个研究层面,通过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心理成长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在研究促进教师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又尝试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的模式”,采取“工作坊”的具体形式来实施。

(四)香港、台湾心理辅导经验的启示

“工作坊”是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实质上属于“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在港台比较常见,有“个人成长工作坊”“身心整合工作坊”“亲子教育工作坊”“职业与生涯辅导工作坊”“师生关系工作坊”“心理剧工作坊”,等等。由于它主题鲜明、对象明确、时间紧凑、形式灵活、效果显著,因此成为一种在学

校、社会深受各类群体认可的辅导模式。

事实证明,开展教师心理校本培训,既能满足教师个体需要,又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广泛地开展,不失为一种高效、经济而又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

本文重点就“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实践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关注指导。

二、理论依据

(一)校本心理培训的理论依据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在《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发展趋势之三,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发展趋势之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发展趋势之八,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从个别辅导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专家的分析充分说明,对教师进行心理学原理、方法、技巧的培训,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学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从国家行政部门的要求看,完成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最重要的方式还是校本培训。

斯皮克指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心应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教师职业本位的发展上。”这一理论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根据学校教师的现实需要而设计的多范畴发展管理模式,特别要制订一套教师发展的专项政策方案”。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恰好体现了校本培训的目标和宗旨。

在我校最近制定通过的《2003年至2005年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完成高质量师资培训,使每位教师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健康的心理个性品质、善于自主发展、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在“九五”基础上,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培基地建设,对培训工作在领导、管理、评价、资金上,化大力气做好保障。所以,从学校发展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来看,积极开展教师心理品质校本培训,既是我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又是一个“亮点”工作。

(二)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心理学依据

樊富珉教授在《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指出,“团体咨询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的观察、学习、体验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还强调了“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四大功能”。

因此,“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实际上就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方法、技巧来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和业务提高的校本培训,它符合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工作。

三、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特点

(一)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的模式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以本校教师为学员,利用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和外聘心理专家为主讲教师,针对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方法,采用‘专题工作坊”的形式而开展的短期心理培训,是教师与学员之间互教互学,并将培训与教学、培训与科研相结合的一种基本模式。

(二) “工作坊”培训模式特点

1.目标明确。设计的培训目标能直接指向教师的具体需求,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难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能力。

2.内容现实。培训内容因采取专题化设计而显示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照顾到教师需求的差异性,每个教师在一个学期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加最合适的“工作坊”。例如,“教师生涯探索工作坊”“师生沟通艺术工作坊”“班级活动设计工作坊”“教师自我形象设计工作坊”等,内容的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3.形式灵活。“工作坊”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各种活动形式,如专家讲座、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绘画投射等。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观象,吸引着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将所学方法、技巧,及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去。

4.管理自主。因为参加成员来自学校内部,培训的时间、进度可以根据学校行政安排,灵活机动地设置,也能针对教师的个体特点加以调整,减少学员因教学工作繁忙而出现缺课现象,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四、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的组织保证

我校创建于1947年,是上海市11所现代化高标准

寄宿制高中之一。学校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为办学特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1994年学校就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工作日程,1995年12月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示范学校”。学校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有“运用人文教育提高德育有效性的理论和实际研究”、“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的推广应用”的子课题,市级课题“高中生个性倾向性发展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学校一家庭—社区一体化心理辅导模式研究”。“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美的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已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全方位、多途径地顺利开展。

我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3人,兼职心理教师16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马文驹教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顾问。1997年学校就投资近40万元,建立了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心理辅导中心。在培训师资和硬件设施上,为校本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证。1999年开始被区教育局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培基地”,教师参加学校培训即可分别完成“教师业务培训”240学分和540学分。

总之,我校在进行“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中,既有区教育局的信任和监督,又有校领导的重视和关心,还有主讲教师的努力和尽职、参与教师的投入和配合以及后勤部门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培训得以顺利进行,成效显著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未完待续)

(本文获“健康杯”全国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七宝中学)

一年级下期教师结对总结 篇9

实验小学战旗分校

胡娟

转眼一学期过去了,在这段成长历程中,离不开我的师傅刘书记。她在教学方法、管理学生等方面都给了我许多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使我在各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深知自己的责任,而对一个新教师而言,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又都是陌生的,自己也一直为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搞好教学工作;如何取得好的教学成绩而犯难。自己教育教学理论匮乏;教材生疏,把握不住重点、难点,备课都时常感到费劲;课堂上也不知如何去很好地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让我特别欣慰的是我有一位出色的师傅,并且我在她的指导下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信心。

在教学工作中,我能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把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放在首位。我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争取取得好的教学成绩。

工作中,我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搞好日常教学各环节的工作,备课,我详细,周到;上课,我不断探索改革新路;课后,我及时分析,总结,细致批改作业,积极搞好辅导和补差工作。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在适当的环境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养成习惯,提高技能。

刘书记担任学校党总书记和德育工作,工作繁忙。然而她听完我的课,不仅能恰如其分的评价我的优点,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多不足的地方,给我许多宝贵的建议。我遇到问题常主动去请教刘书记,她总能不厌我烦地回答我。有些时候我就和办公室其他老师商量。

教学质量是关键,而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这学期我在对正顺利地上了一节家长开放课,与刘书记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刘书记教我上课主要先抓备课,必须做到心中有纲,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既备知识,又备能力。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运用启发思维的方法,全面实施目标教学,上课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这些理论和经验对我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当然刘书记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世的作风也都给予我很大的熏陶和感染。她对工作充满热情,认真细致踏实,虚怀若谷,这些都永远值得我学习和研究。我也能够自觉地向师傅学习,以师傅为榜样,她的态度时刻影响着我,我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详案,设计教法,上好每一堂课,课后认真细致批改作业,进行辅导补差工作。及时写好教学后记。

一年级教师工作总结 篇10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透过活动观察。

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潜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用心分子,哪些是个性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群众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群众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简单。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潜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务必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忙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潜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透过干部这个小群众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群众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

,在原先的基础上要有所进步,然后,要引导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状况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群众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忙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

赠送教师一份温馨的关怀 篇11

目前,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發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应运而生,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钟爱。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强调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帮助教师制订发展目标,在一种富有人情味、温馨的氛围中,充分调动教师持续学习、主动提高的积极性,并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促进教师发展,进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的一种评价制度。

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改变传统教师评价观念,转变思路,淡化评比与奖惩,写出富有人情味、温馨化的评语,体现教育领导者对被评教师的关怀。

下面,我们看一看由××市第三幼儿园园长乔××写给教师的两则评语。

一、写给一位很有才气,但个人才智发挥不够理想的教师的评语

从和你在教育局一起工作开始,我就非常欣赏你、羡慕你,虽然我不擅长艺术,但喜欢欣赏艺术。你身上流动着艺术的血液,总能让你散发与众不同的魅力,当时我在想这是多么清高的一个女孩子啊(能“清高”其实是拥有清高的资本)!

来到三幼,我们天天生活在一起。三年时间使我更了解你:你的孤独、敏感,你掩藏起来的内心世界,你原本应该很好的业务能力、个人才华被一度闲置了。

今天,当你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高超的教学能力,独特的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的迷人笑脸,让更多的人欣喜地感受到你的变化。这多好啊!你应该是这个样子嘛。

新世纪,你解放了自己。希望我们都能从此放下心灵的重负,坦然面对生活,平和地面对苦恼,做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正视缺点、正视不足的普通人,当敞开心灵拥抱世界时会发现世界也在拥抱着我们。

二、对一位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提出建议和传授方法的评语

××:来三幼工作,对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你有了很大的进步,能认真踏实地做好班里的每一件事,虽然经验不足,但你已经很努力了。有些活动对你而言,已经很成功了,不要急,搞教育需要稳中求新。工作前三年是关键。是你今后发展的基石。你来园时间短。我们谈得少,以后交流沟通会逐渐增多,我虽然忙,但会抽时间找你谈。对你我还有几点建议:

1、注意积累。现在还不清楚的问题,看到了听到了可以先记下来,比如教学中好的办法、好的游戏、好的思路都可以记下来。然后试着去分析原因,寻找规律,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其实这也是一种思维训练。当我们学会了思考,就取得了进步。

2、保持年轻人特有的创新品质,千万不要被框框束缚住。工作中要不断寻找更好的办法、更新的内容、更有趣的形式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不断学习。下班后每天至少学习两个小时,要涉及方方面面的书籍,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

4、要学会和周围的教师交往,不必流于简单的世俗关系,多注意从别人身上学习有用的东西。

5、当教师,修身养性是很重要的事。刚进入社会给自己一个高标准的定位,并把它作为一种理想去追求,会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这两则评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首先是评价形式的新颖。平时教育管理者给教师写作考核评语,往往是以客观、生硬的笔调,冷峻的面孔.正襟危坐式的“官腔官调”,是一种“一锤定音”结论式的“八股文”。而这两则评语,另辟蹊径,富有创意地将具有交流、沟通、教育作用的评语巧妙地运用到对教师的评价上,令人耳目一新,给呆板沉闷的教师评价带来了清新之风,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与推广。

其次,评价情感的温馨。前一则评语意在指出教师的不足,但评语并没有以领导者的口气,批评指正,而是与所评教师进行亲切、自然、平等地交谈,坦诚相见,娓娓道来,流露的是领导者温馨的关怀;后一则评语,即使是向新教师提出建议和传授方法,但也并不是人们意想中的那种说教。透过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领导的和蔼可亲,能感觉到领导的关怀、爱护之心。

再次,写法的灵活。这两则评语就其文体而言,是书信体。我们清楚,采用书信交谈的形式,显得亲切,显得轻松,没有压力感、拘束感,给被评教师接受评价营造了平和的氛围。就内容而言,书信的内容比较随意,可以谈论彼此感兴趣的热点、焦点,也可以谈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琐事。写作者容易在表面的漫不经心中将评价内容转到所要讨论的中心、重点上,交谈起来运转自如,回旋空间大。这两则评语转接得非常巧妙,既表现了评价者高超、灵活的应变能力,也表现了其深厚的写作功底。

我想,这两则成功的评语对教育管理者写作教师评语具有如下启示:

一、尊重,是教育管理者写好评语的前提

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管理者给教师写好评语的前提。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索,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都离不开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离不开教师的具体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对教师的评语写作,应体现领导者的关怀,体现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人格的尊重。只有尊重教师,才会激发教师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历史已经证明: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实际的评价过程往往是学校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教学效能进行考核、鉴定的自上而下的过程。评价人员难免产生居高临下的心理状态,或以挑剔的眼光对待被评教师,这容易导致教师对评价活动产生抵触心理及他们与领导间的隔阂,这不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配合评价工作。”

二、客观,是教育管理者写好评语的保证

客观,就是实事求是,就是真实。这是评语存在的生命,是评语发挥作用的可靠保证,因为评语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评价,涉及到教师的功过是非。事实材料确凿真实、评价中肯的评语,教师乐于接受,并能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相反,材料不实、评价偏颇的评语,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还会产生矛盾或激化已有矛盾。然而,我们有些教育管理者由于平时“日理万机”,忙于一些并没多少实际意义的应酬、会议等,不习惯或不愿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认识教师,更不会主动去收集相关的材料。考核

写作时,凭粗浅的印象,“闭门造车”,故只能写出一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或不着边际的评语。所以,教育领导者要想写好教师评语,就必须观察、了解教师——了解教师生活的酸甜苦辣,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了解教师的能力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大量来自第一手的真实材料,才会写出客观真实、评价中肯的评语。

三、激励,是教育管理者写好评语的手段

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中的“奖优罚劣”,是为了激励教师,但这种评价体制因其逐渐丧失合理性而被一种新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制所取代。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还是为了激励。激励,是领导者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肯定,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无尽动力。教育管理者在给教师写作评语时,应充分调动激励手段,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教师工作的热情,将教育工作推向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以上所述评语,严格来说,是一种赠言式或即时性评语。它主要是领导者针对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灵活采取的处理策略。它避免了领导者找教师直接谈话的“正面交锋”而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能使一些隔阂、误解、矛盾在轻言细语中弱化或化解。这是教育领导者的一种工作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艺术。

但是,这种评语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估的评语写作等,略有区别。年度考核、评估的评语写作,是对教师一年内政治思想、敬业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业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不足等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是一种结论性的评价。它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影响到教师职务、職称的升迁,工资、奖金的分配,优秀、先进指标的评定,等等。因此,年度考核、考评的评语写作要严肃、客观、公正。其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简要地总括教师的现状,、要求准确、简洁,给人留下总体印象;第二部分,即为主体部分,较为具体地陈述教师本年度(或一定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教学业绩等;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至于具体写法,这里不做详细阐述。

教师培训总结一 篇12

中和:初次见到你, 根本就难以让人看出你是个残疾人, 一般来说, 许多身残的人不仅能让人一眼看出他/她的身体的不灵便, 更重要的是可能通过举止和眼神, 能让人发现许多能证明其残疾的东西, 比如不自在、不自信、无助、哀怨等。当然, 对于大多数残疾人来说这样的表现并不算是什么, 但你给人的感觉就不是这样。如果没有预先说, 你让我们感到的不仅不是个身残的人, 而且好像是个女强人:那样的开朗、积极、乐观、向上。

曾伟:的确如此, 每一个初见到我的人都有同感。但这并不是自然形成的, 这是非常艰难并经过长期修炼的结果。我是15岁出的车祸, 当时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 没有刻意的专门训练, 主要是在亲人和朋友的帮助下, 自己慢慢摸索而走过来的。其实我绝望了很长时间, 不想活在这个世上, 也试着结束自己的生命。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能力自杀, 我甚至存过安眠药, 但被医生发现了。再后来, 就试着活下去, 但心里还是存着随时可以死去的想法。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 我发现我的工资养不活自己, 还非常绝望 (因为假肢很贵, 而当时的工资很低, 我大概是76块钱一个月) 。我真正下决心活下来首先是因为父母, 特别是父亲曾经在邻居家说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父亲是个不善言谈、感情不易外露的人, 但在和邻居说到我的时候, 他情不自禁痛哭着说:我对不起她, 没有给她一天的好日子。他还说:我没有权力要求她为我们活着。

的确, 自从这场灾祸之后, 父母亲一直为我的存在而操劳着, 天天提心吊胆, 生怕我一时想不开。得知父母的良苦用心, 考虑到这人间大爱, 我下决心活下去, 为父母而活下去。

中和:是的, 从愿意活下来, 到好好的活, 再到活出人生意义来, 是个艰难过程。但回过头来看这个过程, 它是那么有意义, 那么精彩, 那么值得我们去回忆。因为这个过程不仅谱写着你的人生意义, 对于现在许多还处在与你类似遭遇的人来说, 它又是无穷无尽的财富。特别是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 会有许多遭遇不幸, 但又有幸活下来的人, 他们的心理, 特别是肢体和心理都遭遇到巨大的不幸, 不仅需要爱的抚慰, 更需要真实地故事让他们看到生的勇气、生的意义。通过你的故事, 我想会有许多启示。

曾伟:人是社会的动物, 给予我生的勇气、力量的还有友情, 在这期间, 是友情慢慢地把我引向了社会, 引向了幸福人生。我从高中起, 就有一些好朋友, 非常关心我, 一路走来, 朋友越交越多, 许多人给我无私的帮助, 我在我的书 (《来, 推开窗子》) 里也写了一些。说到理想, 开始的时候, 我只是想自己养活自己, 不成为别人的负担。后来, 发现自己不仅能养活自己, 还能帮助别人了, 就开始尽己所能做一些事情了。说到信念, 我一直相信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收获, 不管什么时候, 也没有怀疑过这一点, 所以, 才会一直努力。说到榜样, 我人生的路上真有不少榜样, 比如北京有一个孙恂大姐, 她是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19岁时得了重症肌无力, 这种病一般活不过5年, 可她到现在已经活了48年, 而且越来越好,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还坚持学习, 帮助他人, 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 成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我从2003年认识她, 每年都会去北京看她, 和她交流很顺畅。从她的身上, 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还有, 人应该忘掉自我, 帮助他人, 人应该怀着爱心与善念生活。一个湖南的残疾女子叫李梅, 她13岁时因车祸失去一条腿, 年龄和我接近, 可是她活得非常阳光灿烂, 比一般健全人都要幸福, 她就像生活在童话里的女子, 14年前, 我走近她, 和她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她身上不仅没有残疾的阴影, 甚至许多健全人还要羡慕她的幸福。她本身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还有非常爱她的父母、丈夫和姐妹, 生活在很和睦的氛围里。她做过湖南邵阳电台的热线节目主持, 还是湖南省作协会员, 出过自己的书, 是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 湖南省残疾人艺术团的主持人……她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她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我从她身上发现:原来残疾了还可以生活得这么幸福, 她的残缺不仅不是缺陷, 甚至成了“特色”, 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

中和:就现在而言, 你是如何看待灾难的,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灾难、战胜灾难?

曾伟:联系到我所经历的, 我觉得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在我看来, 所有的人生, 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所经历的一切, 都可以成为成长的阶梯, 灾难和幸运, 都可能成就一个人, 也可能毁灭一个人, 主要看经历的人怎么面对。其实, 不管发生的是什么, 我们除了面对它, 都别无他法!但面对灾难, 一定会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里, 痛苦、挣扎、甚至绝望都是正常的, 只要不放弃, 走出来之后, 这些经历都会是宝贵的。我有时候会对别人说:我们不能白白经历苦难, 如果没有从中学会成长, 那就太不值得了!我也曾经对自己说过, 别以为自己比别人更倒霉, 生为人都有苦难,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健全的人未必生活得比残疾人幸福, 甚至有不少无法生活下去的正常人。我就是这样看待自己所经历的灾难并慢慢战胜灾难的。

忘记灾难、战胜灾难只是迈向有意义人生的开始, 真正的幸福还要理解并处理好人生过程中的许多身外东西。细细想来, 我觉得自己大多数的收获都来缘于放弃。人有时候想要得太多, 反而会得到得很少, 如果只是做该做的事情, 而不要希求过多, 反而一切该来的都会到来。包括名利与财富, 我觉得它们都是人在追求理想或者信念之后的副产品。现代人, 表面上看起来只顾着物质的利益, 其实, 人在这样的时候更需要精神的支撑。还有, 我觉得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人要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之后, 才会有健康的人生态度。

理解人生就要学会思考, 要回归到为人的根本来思考。今天, 我发现许多人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的心, 就开始了对财富的不顾一切的追逐, 无论这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 都利用职业之便来追逐财富。他们以为, 自己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没有钱, 如果有了钱, 其余的一切都会有了。其实, 真不是这样, 说到底, 我觉得还是人生观的问题, 现在有不少人, 觉得谈人生观太空泛, 其实, 我觉得人生观是最实在的问题, 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 许多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中和:你获得今天的幸福人生, 是源于你对人生刻骨铭心的体验与思考, 还源于你对生活的不懈追求。你是如何看待奋斗与获得、奋斗与人生关系的?

曾伟:没有奋斗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也不可能获得今天的意义。我的人生历程就是奋斗, 就是不断与命运抗争, 就是要做常人看难以做到的事情。我现在主要是依靠假肢走路、骑车, 但像我这样双腿膝盖以下缺失而能够依靠假肢行走得如此自如顺畅的人非常罕见。之所以这样, 主要在于我的苦练和忍耐, 我训练假肢行走所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两次摔倒在操场, 并摔裂了假肢, 而当时却没有一个人在场。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考大学可能是年轻人最重要、最现实的出路了, 于是我就下定决心考大学。但当时大学招生政策规定不招收残疾考生。但我没有放弃, 于是就不断写信争取, 最后宜昌大学——这所地方院校放松了录取条件, 同意录取, 当年的秋天我破例进入它的微生物工程专业学习。1987年大学毕业后, 我进入了宜昌啤酒厂工作, 1990年调入教育系统, 做一名生物实验员兼生物教师。后来, 我参加了自学考试, 并取得了本科文凭。我很喜欢服装设计, 于是进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学习, 曾经一度成为一位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我现在从事中学历史和心理健康专业教学。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学习, 我的学习一是根据我实践的需要, 一是根据我的兴趣。我现在还喜欢做衣服, 我的许多衣服都是我自己设计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我自己主动要求代的。

对于人生奋斗来说, 我有自己的理解, 我没有所谓的远大目标, 我只是个见事做事的人, 我信奉一切“即在当下”。所以我当教师就要善待每个学生, 善待每一堂课, 干好每件自己应该干的事情;做义工时就要尽心尽责地对待每件事, 把好事做好做彻底, 不考虑其他。

中和: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 你是一名教育者。不仅因为教师非常适合你的性格, 也不仅因为教师职业可以帮助你展现人生风采。我感到, 以你开朗豁达而又自强不息品格、悠远宁静而又积极向上的心态, 定会让你的学生受益无穷。因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是心对心的互动, 而你拥有一颗平凡而又悠远的心。打开这扇窗, 会看见一个奇异的世界。从教这些年来, 我希望你谈谈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曾伟: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从教虽然有17年了, 说来不短, 但理解还是不深, 因为我所经历的毕竟有限。如果说我在过去的教育中取得一些成功的话, 那可以归结为一点, 我认为教书如同做人, 我只是“教在当下”——尽心尽责地教好书 (自己的学科) 、育好人 (自己的学生) 。我教书生涯是从实验室开始的, 当时学校条件很差, 实验室更是脏乱差。但我感到, 无论今后如何, 也不管理想有多高, 整理好实验室, 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就是一切。当时我拖着残疾的腿, 楼上楼下跑, 拎水拖地、整理物品, 还加班辅导学生。后来我被“提拔”为教师, 当了班主任 (所谓的“差班”) , 但我无不奉行“教在当下”的思想, 认认真真做好本职中每件事。

我非常赞同温总理的观点, 教育很复杂, 但有两条最重要:一个是爱, 另一个是知识, 而爱是根本,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但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激发学生, 我经常自己花钱买针线包、小影集、记事本的物品奖励学生, 后来我经常买书 (也包括自己的书) 奖励学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我让学生开展“护蛋”活动——让学生把鸡蛋带在身上一周不离身, 每天写“护蛋”日记, 以此让学生理解父母养育之恩, 懂得感激与报答。因为有爱, 才愿意付出;因为有爱, 才愿意用心专研教学;因为有爱, 才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

在我短暂的教育经历中, 我发现教育慢慢地背离了自己的本质, 开始异化;在多数人的眼中, 教育不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 而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知识训练活动。其背后是复杂的功利主义教育动机, 这着实让人忧心。

中和:爱因斯坦说过,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生活。除了教书育人, 你还有许多业余生活, 比如写作, 比如社会活动。你比一个身体正常人更加忙碌。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副业, 你又是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的?

在工作之余,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作。我的藏书较多, 涉猎面也大, 史书传记、中外名著、服装裁剪, 各种类别的书籍应有尽有。我认为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 也正是书拯救了我。影响我最大的一本书是《约翰·克利斯朵夫》, 我真是百看不厌。我白天忙于教学, 晚上有空就伏案写点东西, 将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不断地传达到笔尖。我发表的诗歌、散文作品近50万字。其中, 诗歌《望江东》获第四届路遥青年文学奖, 我的诗作被收入《当代十人诗选》。2006年, 近10万字的散文《来, 推开窗子》由香港凤凰出版集团出版。

作为一名残疾人, 我近些年参加了湖北省和宜昌市肢残人协会的一些工作。我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让残疾人朋友懂得自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树立新生代残疾人的精神风貌;也希望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重视和关爱。这些年我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反响较大的有两件事。一是2002年我组织了宜昌市12位残疾人单车远行400多公里, 从宜昌直达武汉。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残疾人来说完成了一次身心的飞跃, 宣传了我们残疾人健康向上、不断超越自我的新形象。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是, 2004年1月, 我们成立了“宜昌市残疾人太极柔力球队”, 请来北京“美新路基金会”志愿者骆先秋教练为我们教授为期一周的“太极柔力球”指导, 并于当年5月的第十四个“全国助残日”期间组织表演。此后, 太极柔力球队一直坚持训练至今。2005年10月, 宜昌太极柔力球队一行11人前往北京与全国四地八支残疾人太极柔力球队一起, 参加由北京市志愿者协会主办的“志愿北京迎接奥运”太极柔力球友谊汇演, 并获得了“最佳成就奖”和“最佳表演奖”!更令人欣慰的是, 这支残疾人太极柔力球队即将代表湖北省进京参加残奥会期间的残疾人文体活动展演。这是对我莫大的鼓舞!

上一篇:关于大自然观后感下一篇:高丽霞课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