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篇)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

二、合作交流

指名朗读12小节,“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展示反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五、点拨提升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六.当堂检测

写几句话,夸一夸想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作业

1、造句: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小练习册

板书:

3白杨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优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时,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巧妙。很不错。

不足:小练笔中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引用课本中的词句上,自己不发挥。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人教社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第15课《夏夜多美》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 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回到了家。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在第一课时, 已经利用多种方法学习记忆了生字词, 学写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拓展阅读了“跨越式”阅读资源中有关描写夏夜景色的文章, 能初步感受夏夜特有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 初步感受夏夜的美好。为第二课时归纳主要内容、实现情感目标的跨越做好了准备。

(2) 学生是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一年级“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他们从一开学就进行“跨越式”的实验研究, 学生已能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和金山画王软件, 能初步运用网络搜索、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并能熟练使用留言板上传文件等。

(3) 学生思维活跃, 肯动脑筋, 喜欢提问, 对借助网络学习很感兴趣。

●●设计理念

(1) 《语文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跨越式发展的理念。

(3)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自主利用网站中“生字学习”模块, 会认“莲、哭”等13个生字, 会写“她、他”等6字, 能正确读出“惊醒、着急、亮晶晶”等词语。

(2) 读懂课文, 利用“课文学习”资源中的“词语热键”来理解文中“惊醒、感激、飞机”等词语;利用游戏的形式积累“AAB”形式的动词;能利用网站中提供的“填空”练习,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并搭配了课后“读读说说”的词语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能围绕“校园多美”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打写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识记、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语句。

(2) 通过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 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 不仅理解课文, 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 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3) 通过阅读拓展资源、特别是“加星”资料的阅读, 学生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阅读。

(4) 利用网络留言板的写作、展示、评价工具,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5) 在情境学习过程中, 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初步感知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运用多种方法, 激发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的兴趣。

(2) 从大量有关互爱互助的童话故事中, 体会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 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喜欢写话、喜欢创作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1.问题任务驱动法

本课以“送蚂蚁回家”这一线索贯穿全文, 以利用网络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辅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夏夜美景, 还要让学生体会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由于课文中描写夏夜美景的内容并不多, 因此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没有简单设计为“夏夜的美, 美在哪里”, 而是设计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最打动你的一个句子, 努力把它读好, 并说说为什么打动你”。

2.以读代讲、以学定教的“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 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成为交流协作的工具;成为提供丰富资源, 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资源准备

自制CAI课件。本节课中教师使用的资源是:情境导入、课文学习、资源宝库、练习平台、展示空间等模块。学生使用的资源是:课本、课文学习、资源宝库、展示空间、练习平台等模块。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看图说话 (2分钟)

(1) 点击课件中“创设情境”按钮 (配乐描述) 。

师:孩子们, 当天边的夕阳收起她最后一缕霞光, 喧闹了一天的公园渐渐安静下来。夜幕降临, 皎洁的明月挂在湛蓝湛蓝的夜空, 洒下点点银光。闪闪的星星倒映公园一角的池塘, 像颗颗珍珠撒落。啊!多么迷人的夏夜啊, 就是在这样一个夏天的夜晚, 发生了一个更加美丽动人的故事。下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夏夜, 用心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指导:一读读出夏夜的静谧;二读读出夏夜的美感。

(2) 看图说话。

师:瞧,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池塘边,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美丽的池塘夜色图和“说话建议”——我看到 () 的 () 。随即贴画:小蚂蚁、睡莲、蜻蜓、萤火虫。

(3) 过渡。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 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老师的感情描述, 将学生带入到公园池塘边那美丽的夏夜, 奠定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 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看图说话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的工具。

2.学习课文, 感受美好 (18分钟)

点击课件中“课文学习”模块。

(1) 从问题入手, 利用网络自读自解, 体现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3分钟)

师:课前, 在班网作业本里我布置了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提问,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问题, 利用网络自主阅读, 文中的热键解释可以给你帮助。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和问题, 好吗?

(2) 解读课本, 深层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网络自学解疑, 收获真大!那咱们朗读课文能不能读出感情呢?请同学们关闭电脑, 抽出写字板, 将书翻到64页。要求:自由读全文, 找出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边读边想是什么打动了你。

设计意图:在了解“AAB”形式的动词之后, 运用所学到的词语。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师:其实像睡莲姑姑这样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好人在这美丽的夏夜还有谁呢。谁从课文中读到了?请给大家说说。

(3) 示范朗读, 体会情感;情景表演, 深化理解。

师:是啊, 由于大家的帮助, 小蚂蚁得救回家了。所以, 每次读到这里, 我的心情就特别激动, 我很想给大家读读, 可以吗?我在读的时候, 你们可要一边听一边想, 从老师的阅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感到小蚂蚁到家心情很快乐;感到大伙儿的帮助对小蚂蚁来说多么重要;感受到当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要伸出热情的双手来帮助别人, 让别人感受到快乐, 自己也会感受到快乐!

师:你们想不想把这一幕表演出来呢? (个别学生配乐读)

学生表演:采访——小蚂蚁你坐在蜻蜓背上舒服吗?你都看到些什么?蜻蜓你累吗?为什么?萤火虫你呢?

小结:原来帮助别人不仅能让别人快乐, 自己也是快乐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体会了文中主人公的美好心灵, 感受到了景美情更美的思想内涵。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 也为下面学生拓展阅读和打写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此环节中, 信息技术成为提供丰富资源和加工信息的认知工具。

(4) 语言描述质疑。

师:可我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你们能帮我解决吗?既然萤火虫又能点灯, 又能飞行, 那就让萤火虫一个人去送小蚂蚁呗, 干嘛还要蜻蜓也去呀?

学生汇报:蜻蜓的背像飞机可以让小蚂蚁坐得更舒服, 萤火虫要在前面飞为他们开路, 保障飞行的安全。

设计意图:质疑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问题中回顾全文, 了解到景美人更美的创作意图。这个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 达到移情的目的, 为总结升华推波助澜。

师:是啊, 原来在这美丽的夏夜里, 小动物们都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小蚂蚁, 让小蚂蚁安全到家。看来, 还有比景色更美的东西, 那是什么呢? (教师板书画心) 那就是小动物们美好的心灵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啊!

3.总结升华, 拓展阅读 (11分钟)

点击课件中“练习平台”模块、“资源宝库”模块和“背景音乐”按钮。

打写填空, 总结课文, 发散思维。

师:孩子们,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 它讲了一个怎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呢?可以参考“说话训练”, 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开始吧! (学生分组讲述)

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请一位学生示范)

谢谢你, 给我们带来这么美好动人的故事。其实,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有乐于助人的事情。不信, 你就去“资源宝库”看看那些有趣的故事。请大家先阅读加星的文章, 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看看文中的主人公们做了些什么让景色看起来更美了呢? (学生个别汇报读后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归纳总结、发散思维、激活想象、积累阅读的作用。在网上阅读中, 我为孩子们选择了5篇童话故事, 并且用“加星”的方式对阅读内容加以引导。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来体会乐于助人的美德, 积累文字材料, 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也为后面的选题打写作铺垫。

4.选题打写, 评价交流 (9分钟)

点击课件中“展示空间”模块和“背景音乐”按钮。

师:其实我们的校园也很美啊!在老师眼里, 这么美丽的地方因为有了你们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而更美了;在你们的眼里, 校园因为有了慈祥的老师和团结友爱的同学而更美了。那么, 就请你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以及在校园里发生的美丽动人的故事吧!

作品交流。

教师总结。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 我就不一一展示同学们的习作了, 课后大家还可以互相欣赏、相互点评。同学们, 今天我们共同分享了许许多多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让我们记住这动人的故事, 留住这美好的瞬间吧。最后,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试着吟唱这首《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来结束我们课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上四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创作表达的欲望, 提高学生网络打写的水平。通过网络的协作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在评价中进步, 体验写作的成就感。我选择的习作练习一个是看图编童话, 一个是写写校园的美。这两个习作练习题易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这个环节中的信息技术是作为协作交流、抒发情感的工具。另外, 本环节还使用到“背景音乐”, 创编了《当我们在一起》这首歌。这一资源的使用不仅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总结全文, 更能凸显主题, 一举多得。

点评

《夏夜多美》是一篇以情感类目标为主的童话故事。教师结合课文的特点, 紧紧围绕故事中的人物 (小动物) 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过多地讲解, 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结合自身的引导,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 使得学生的情感在读中迸发、在写中升华。总体而言, 本课有几大亮点值得借鉴和学习。

1.结合教学需要,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本课教学多次运用了信息技术, 每一次运用都是出于教学的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 尤其是情感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 一首动听的音乐使教师的导入更加优美, 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 完全沉醉于宁静、优美的夏夜之中。拓展阅读环节,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与本课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感悟乐于助人的美德。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内化, 使得本课的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避免了空洞的讲解。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一年级的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并与同伴们分享。借助信息技术, 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和抒发, 同时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 让学生披文入情, 在读中感悟。但对于每一个环节中学生的读, 教师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安排。从开始的初读读“静”, 再读读“美”, 到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 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体会, 无不是教师的匠心所在。教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 带领学生分别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 来感受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内心体验。教师通过质疑的方式, 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里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而答案的获得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课主题“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的理解。

3.步步深入, 让学生实现从情感体验到情感抒发的飞跃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91-1

一、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来到了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九寨沟图片)

一进入景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出示“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回答)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教师随机板书:童话世界。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一起去欣赏这一神奇的童话世界。

(二)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1.你找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雪峰、森林、瀑布、湖泊。

教师总结:这些都属于什么?板书:自然风光。

2.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描绘这些风光的呢?指名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借助图片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说一说雪峰有什么特点。

出示:()的雪峰总结(高)

指导学生朗读。

观赏完了雪峰,我们来到了九寨的沟谷中。

出示:“大大小小的湖泊……五彩斑斓。”

师:看图解释“五彩斑斓”你感受到什么?(美)“大大小小”“颗颗”说明了什么?(多)你还能找出湖泊的什么特点?出示()的湖泊(清)

师: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导朗读。

出示:“每当天气……‘五彩池’。”看图解释“五彩缤纷”。

师:为什么这儿有这么多颜色呢,会形成“五花海五彩池的独特景观呢”?[因为蓝天、白云、绿树、雪峰都倒映在湖水中]。(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美)学生评读。

九寨沟的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从河谷至……森林”

指名说,教师总结:“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遍布)指导朗读 集体读。

师:由于河谷的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形成了一道瀑布。

出示:“由于……蔚为壮观。”指名读,学生欣赏图片。解释:白练腾空。

师:如果你此时此刻就站在瀑布脚下,你会想到用哪些诗句来赞美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总结:九寨沟的瀑布真是壮观啊!出示(壮观)的瀑布谁来读一读?

师:九寨沟除了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外,更有着稀世的野生动物,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向森林深处走去,看能不能找到你感兴趣的动物。

(三)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自读第四自然段,你最喜欢那种动物,好好读读,说说它为什么惹你喜爱?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二、教学反思

1.平等对话——从师生关系中“寻美”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间的民主与和谐。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和求知欲是不能用强制的办法激起和维系的。所以,教师必须开放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构建师生之间多边的、立体的互动结构,留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能闪现出探究智慧的火花,激起无穷的兴趣。

2.合作探究——从学习方式中“寻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搭配,组成4~6人为一学习单位的合作小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具有一定合作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交流,并推荐学习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活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及反馈能够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小组成员互相沟通,真正互动起来,从而达到互相激励,促进自主学习,高效实现目标的目的。

3.激励探索——从评价手段中“寻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学生的想法,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这才能让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不断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充分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4.开拓创新——从教学资源中“寻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保持下去,终生不弃,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天文、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挖掘教育资源,重组教学信息,找准切入点,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

《白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⑴ 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⑴ 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⑵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⑶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ng xī yǔ sǎn fu mo

( ) ( ) ( )

jiè shào fu mo xiǎn lòu

( ) ( ) (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不管( ),它总是(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正迎着风沙( )。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前板书:白鹅)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一提到丰老先生的鹅,你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只怎样的白鹅?

口头填空:(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板书:高傲的)

二、品读赏析。

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地品味: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拿着铅笔,一边读一边体现鹅高傲的句子画出来。

围绕着鹅的“高傲”,丰老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叫声、步态、吃相)咱们概括成一个字是?板书:叫、走、吃。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总分。那么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白鹅的叫声。(该生读句子)

适时评价:再高傲一些。

你觉得哪些词是说鹅的叫声?圈出来。(郑重严肃、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抽2人读,然后齐读)一生读词,教师评价:再高傲一些,不仅仅是把词读准确,关键是要把词的意思读出来!

指导“厉声叫嚣”:这次要发脾气了,咆哮了,怎么读?

“引吭大叫”该怎么读?吭是“喉咙”的意思,也就是放开喉咙大叫。谁来试试?通过你的声音、你的表情来证明你确实读懂了。(及时评价:这是一只温顺的白鹅;够高傲的;有点高傲的味道了;表情很傲慢„„)

高傲的鹅们,咱们一块来。(齐读)

2、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儿?白鹅的步态。(读“鹅的步态”一句)

(1)读完,教师提问:鹅怎么走路?(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什么是净角?(学生自由交流)看净角出场了!(出示净角的录像)这就是踏着方步,这就是步态从容、大模大样。谁来读读鹅走路的样子?(一生读)

(2)如果要你在“踏着方步”前面加上一个词,你认为白鹅是怎样地“踏着方步”?

引导学生连起来读,读出感情来:大模大样地踏着方步;不紧不慢地踏着方步;从容不迫地踏着方步;高傲地踏着方步;昂首挺胸地踏着方步„„

想象着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方步,大模大样的,咱们一块来读。

3、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最能体现鹅的高傲?白鹅的吃相。鹅吃什么?怎么吃?能读读吗?(学生读鹅的吃法一段)

现在,我们要把这段话“瘦身”,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鹅吃饭时的高傲吗?(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

“三眼一板”见过吗?那你见过类似的词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讲解:我们平时都说某个人做事“有板有眼”或“一板一眼”,板和眼都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教师演示节拍:一板一眼和三眼一板,三眼一板是最稳定最慢的一种,在课文中用来说鹅吃饭非常有条理。)

我们看看鹅吃饭是不是这样?谁想读?(一生读)老师给你起个头:“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

评价:这是一群不太有精神的白鹅;这只鹅有点着急了,再从容一些„„

想象着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和从容不迫,谁还想读?(另一生读)评价:有点高傲的味道了;真是从容不迫。

三、精读积累。

这位鹅老爷的脾气被周围的邻居知道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有趣的剧目。请同学看课文59页,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的过程中,用曲线画出写鹅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写狗的句子,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有的句子不是直接写鹅的,而是从狗的眼中看到的,要注意区分,不要多画,也不要丢掉。)学生读和画,教师在黑板上画鹅、狗、盆、篱笆。

1、首先我们请出两位演员登场。它们在干什么?“鹅要吃饭了,狗躲在旁边看”。怎么看?它想干什么?(暗中观察,等待时机)书上用了个什么词?(窥伺)

2、第一幕剧开始上演了,(看屏幕)咱们一块读读。

(1)“静候”,画狗流口水。

(2)打着快或者慢的节拍,学生读狗和鹅的句子。学生读到“偶然”时,教师引导理解:鹅知道狗在偷吃吗?(知道)它马上回来把狗赶走吗?(没有)那鹅是怎么做的?(偶尔回来,有时候回来。)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偶然”。比如说咱们班有一位同学天天按时到校,只有一天来晚了,这就叫——偶然。

(3)咱们来分分角色,先在下面同桌练练。你打算演什么角色?(抽2个人读鹅和狗,教师适当打着节拍。)

3、第二幕上演:这次还用老师指导吗?自己读读吧!

采访刚才读狗的同学:“你把人家鹅老爷的饭偷吃完了,怎样地走了?”大模大样地离开了,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扬长而去。请问鹅老爷:“看到那只捣蛋狗把你的饭偷吃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鹅老爷不会说话,于是就冲着主人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4、(1)下面咱们把这两幕剧一块上演,你准备扮演什么角色?(一生读狗,一生读鹅。)

(2)下面,咱们男女生比比赛,男生读写狗的句子,女生读写鹅的句子,一会咱们再交换过来。

5、老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自己读懂了,小演员们请看,现在,你还能记住刚才的台词吗?谁来读这只爱捣蛋的狗?鹅老爷在哪儿?你们准备演第几幕?(对照屏幕积累词句)

评价:再从容一些;再大模大样一些。

6、现在,那只捣蛋狗已经扬长而去,舞台上就剩下谁了?(鹅老爷)怎样的鹅老爷?(高傲的)谁能读出它的高傲?

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写鹅老爷叫声、步态和吃相的词语。

有狗来偷吃、捣乱的时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昂首大叫、踏着方步、责备不周)

讨论叫声该写哪个词:厉声叫骂是鹅老爷对谁的?(对狗)昂首大叫呢?(对人)那你觉得哪个词更能体现鹅的高傲?昂首大叫,冲着人发脾气,连人都敢责备。

丰老先生对这只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真是架子十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留给你的感叹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鹅吗?(喜欢)

喜欢它,为什么还说它高傲,昂首大叫、厉声叫骂、三眼一板„„(学生自由交流)(对照板书)平时,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特别喜欢你,却用一些反话来说,比如说:你特别调皮,爸爸说你是个“小调皮蛋”、你早晨起床不爱叠被子,妈妈说你真是个“懒家伙”

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对它说过这样的话?以后有机会,你也可以学习丰老先生的这种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

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相信,只要你用心,你的文章一定也会和丰老先生的一样精彩!

架设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白鹅》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应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在设计《白鹅》一课教学时着重考虑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内容等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情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善于挖掘教材语言的魅力,点燃学生对语言的情感火花。如:第1自然段作者为了表达喜爱之情把白鹅称作“雪白的大鸟”。我抓住这个语言的训练点,先引导学生自悟,再激趣引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丰子恺老爷爷,从好友手中抱过这“雪白的大鸟”,舍不得放下,一路抱着走回家。抱着它,感觉得到它的温度;挨着它,感觉得那羽毛的爽滑,那该是怎样一种喜爱啊!让我们脑中边想象边再读读。

2.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

“想象”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翅膀。我多次设计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想象的环节。如想象它“引吭大叫”时会叫出些什么话来;以老爷的身份想象一下,鹅看到饭被偷吃,甚至吃光,会“厉声叫骂”“昂首大叫”出些什么话来?

实践证明,学生对想象的环节是喜闻乐见的,这从他们乐此不疲的表情中就能看出。

3.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内化。

内化是形成语文素质的心理机制,外因都要通过学生主体这一内因来实现。比如积累:设计中多次地诵读是一种积累;形象的比较是一种积累;资料的搜集是一种积累;师生的交流也是一种积累。

本课实际上过之后,也发现不少问题。如:某些环节处理得过于细致使后面时间不够;课堂气氛虽然较好,但有时目的性不强。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朝阳小学雒侯平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好语气。

1、复习读词语读短语读句子

2、复习三位妈妈对孩子的评价。

二、读文质疑,引起思考。

文中除了三对母子,还有谁呢?(老爷爷)

读读他的话你有什么疑问?(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三、读文解疑,明白道理。

1、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找出相应段落。(8-11自然段)

2、读文,体会水重。

(1)、读中体会

(2)、抓重点词语体会

(3)、想象体会

3、体会后再读,除了水重,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妈妈的辛苦)

4、学习三个儿子的表现

(1)、读后评价

(2)、练习说话:一个……一个……另一个……

5、你喜欢谁?为什么?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四、创设情境,深化情感。

1、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有一句:香九龄 能温席,让我们来看看黄香温席的故事。

2、看完后说说黄香为父亲做了什么?你打算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3、配乐《我的好妈妈》,学生在歌声中把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4、朗读自己的心声。

五、作业

从今天起,我们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你还可以把做这些事的感受写在日记里。

板书设计:23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孝顺!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读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先让学生从词读起,由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再抓住三个妈妈对儿子的评价去读,读好语气,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围绕一个问题:“三个?一个?”引导孩子们带着疑问,带着强烈的感情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深化情感。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没有珍视孩子们的独特感受。在讨论“你喜欢哪个儿子?”时,偏向了第三个儿子,而忽略了那俩个儿子的优秀之处。没有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设计理念:

针对课文《雾凇》的特点, 我确定了抓文眼“奇”字来设计教学主线, 并组构了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读———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说———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写———感受雾凇姿态的奇异。精选这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 目的是融读说写于一体, 跳出课文教语文, 实现语文教学的转身, 利用“课文”这个例子,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锻炼听、说、读、写, 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教学目标:

1.感受吉林雾凇景象的奇丽、形成的奇妙、姿态的奇异,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揭示学习目标

1. 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吉林的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雾凇究竟“奇”在哪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紧扣“奇”字, 感受雾凇的魅力吧!

二、诵读, 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

1. (出示雾凇美景的图片) 欣赏了这样的美景, 你的脑海中闪现出哪些词语?

2. 出示下列词语,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十里长堤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3. 读课文第一节, 注意怎样读才能突出雾凇的美。

4. 朗读展示并相互评议。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以读代练。朗读训练的设计有层次:针对学生对雾凇缺少感性的认识, 先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 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再边读边想象课文中四个描写雾凇奇景的重点词语, 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最后让学生通过展示朗读赞颂雾凇的美。雾凇奇丽的美景在学生激情的诵读中被读出了形, 读出了意, 读出了味, 读出了神。】

三、复述, 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

1. 自读课文第二小节, 想想雾凇形成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奇特、奇妙)

2. 雾凇形成的奇妙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原因: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过程:缓慢而富有变化)

3. 文中哪些词语反映了松花江市区的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抓住“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等词,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精妙)

4. 文中又有哪些词句确切地说明了雾凇的形成是缓慢的?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等词句)

【评析: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很奇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雾凇形成过程奇妙这一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穿行、驻足、品味, 体悟雾凇的形成究竟奇妙在哪儿。学生由表及里, 由言到意, 由意触法, 得言、获意、学法。语文教学追求言意兼得, 这应该成为目前教改的转折点和焦点。】

5. 创设情境, 复述雾凇形成的过程。

(1) 假如我是外地的游客, 很想知道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你现在是小导游, 能把这个问题跟我说清楚吗?

(2) 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老师给点提示, 注意用好下列4组词语:

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形成的条件)

弥漫雾气飘荡涌向笼罩淹没 (水汽的活动)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 (形成的过程)

最初银线逐渐银条最后银松雪柳 (形态的变化)

(3) 同座位练习对话。

(4) 哪两个同学愿意上台展示?其他同学做评委, 看看游客问得是否清楚, 小导游回答得是否明白。

【评析: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必须悉心创设与文本吻合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采用游客和导游对话的形式复述雾凇形成的过程, 这一情境的创设新颖巧妙, 符合学情, 一举多得: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又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既立足了文本, 又活化了课文的内容;既积累了语言, 又运用了语言;既有方法的指导, 如抓关键词语复述, 又有实际的练习、展示、评价。】

四、补写, 感受雾凇姿态的奇异

1. (出示第三小节, 师引读) 是呀, 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多值得一看呀!

2. (播放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的视频) 请认真观看, 要特别注意雾凇的美姿, 看看雾凇的姿态有哪些。待会儿我们要完成一个小练笔。

3. 学生完成小练笔。

出示:清晨,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这些雾凇有的像盛开的梨花, 雪白晶莹;有的似--, ----;有的好像--, ----;有的如同----, -----……看到这番景象, 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

4. 诵读自己的小练笔, 师生共同评议。

【评析:结合雾凇的图片, 仿照所给的范句, 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千姿百态”具体化, 这样的小练笔是对雾凇奇异姿态的再现, 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丰富, 是对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 还是对学生美的熏陶与感染。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五、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 美在景象奇丽, 美在过程奇妙, 美在姿态奇异。江泽民爷爷于1998年为雾凇赋诗一首。全班齐读: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

四人一小组, 围绕雾凇出一份剪报, 参加班级小报的评比。各小组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 比如“瑰丽的雾凇”、“雾凇的形成”等;然后围绕主题, 搜集材料;最后剪贴一些图片和文字制成小报。

【评析:“剪报”这一作业的设计富有价值。它把学生从课内的学习引向了课外的拓展, 延伸了课堂, 丰富了课本内容,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剪报的过程中, 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总评】

这节课在“实现语文教学的转身”上有两大鲜明的特点:

1. 精选教学内容, 教得清楚。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本课教学, 金老师精选教学内容, 设计读、说、写等教学活动, 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实现了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化。因此教得清清楚楚, 给人启发。

2. 开展实践活动, 学得有效。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基本形式。

2.体验民主对话的情景和氛围。

3.具备初步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民主对话

1.交流: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吧?还记得票价是多少吗?

2.走进听证会:重庆的公交车票价从2001年起,已有8年没调整过了。2009年4月初,市物价局提出了“调整公交票价”的方案。报告中提到重庆公交企业近几年累计亏损已高达12.42亿元。可是市政府并没有马上做出调价的决策,而是想听听群众的意见,召开了一次“听证会”。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大屏幕,走进这次听证会。

(课件播放“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听证会”)

3.交流:召开听证会以后,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暂缓调整公交票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小结(课件出示):这种政府和有关部门与群众进行沟通,群众向政府和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就叫民主对话。(板书:民主对话)

5.阅读:“民主对话”有哪些方式呢,请看课本第42页的介绍。(板书:民意调查、听证会、新闻发布会)

6.补充介绍:在我们这个民主的社会中,民主对话的方式远不止同学们了解的这些,还有(课件出示)——民意测验、座谈会、职工茶话会、团代会、论证会、职代会……

7.小结:在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板书:……)

8.过渡:如果政府要把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的情况向社会通报,你们猜一猜会采用哪种民主对话的方式?(新闻发布会 )

活动二体验民主对话

(一)模拟新闻发布会

1.引入话题:同学们在电视中看到过新闻发布会吗?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一次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亲身体验一下社会中的民主生活。

2.分配模拟体验角色: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人员主要有(课件出示): A.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市物价局局长、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B.各大媒体记者:重庆卫视记者、重庆交通广播电台记者、《重庆晚报》记者、《重庆时报》记者、《重庆晨报》记者……新闻发言人要代表政府发布有关新闻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谁愿意来扮演发言人的角色?(分配角色,请表演者上台就坐)剩下的同学就扮演各大媒体记者吧。

3.模拟新闻发布会。

⑴活动准备(课件出示内容):

A.扮演新闻发言人的同学:讨论分工,准备发言内容。

B.扮演各大媒体记者的同学:①和同桌一起确定扮演什么媒体的记者;②讨论并针对“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的话题提出问题。

⑵模拟新闻发布会:

A.新闻发言人发言。

B.媒体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

4.交流:刚才同学们体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你觉得这样的民主对话方式有什么好处?

5.小结:通过新闻发布会,人们了解了政府的决策,老百姓拥有了知情权,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民主。

6.拓展:通过这次“调整公交票价事件”,你觉得在社会生活中,当政府想了解人民的意愿时,当人民想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7.总结:当人民想向政府和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时,当政府和上级领导想了解人民的心声时,可以采用民主对话的方式,大家可以真诚地相互沟通和对话。

(二)听证会模拟

1.交流:正如这次政府在决定是否调整公交票价之前,想听取人民的意见,想使决策更加合理,就召开了听证会,与群众沟通。你知道我们政府和有关部门召开过哪些听证会?

(课件随机出示图片:国家计委举行旅客列车票价听证会;《重庆市养犬管理办法》立法听证会;上海市居民用电价格听证会;重庆公交车票价调整听证会……)

2.观看视频:除了有成人的听证会,还有小学生参与的听证会。

(播放课件:全国首次小学生听证会)

3.引出活动话题: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召开一次听证会,进行一次民主对话。今天的听证会的主题是:“五一”节长假是否应该恢复?

4.模拟听证会角色分配(课件出示): A.参加本次听证会的听证方领导有:市人大主任、市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市文化局局长;B.本次听证会需要邀请的社会各方代表有:旅游业服务代表、普通市民代表、学生代表、交通运输业代表、企业公司代表、经济学专家代表、农民工代表、社会学专家以及旁听市民、媒体记者……想扮演听证方领导的同学请举手(请扮演者上台就坐),本次听证会代表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现在就开始请你任选以上一种角色报名参加本次听证会。名额有限,请抓紧时间报名。

5.模拟听证会准备活动(课件出示):

⑴挂代表证。

⑵ 和同桌讨论“听证会”发言内容。注意:要围绕自己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发言,发言要符合代表身份。

6.模拟听证会召开:

⑴介绍领导和来宾。

⑵宣布听证会主题。(课件出示)

⑶听证会代表陈述自己的意见。

⑷听证领导总结发言。

⑸听证会结束。

7.交流:同学们刚才模拟了“听证会”,体验了民主对话,你们有什么感受?

8.小结:通过“民主对话”,政府能听到人民的心声,人民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9.讨论:如果你是参与听证会的群众代表,你认为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够代表群众的心声?才能达到与政府的有效对话?(板书:民主意识民主能力)

10.小结:同学们,我们不但要从小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民主参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履行自己的民主责任。

活动三参与民主对话

1.引出活动话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参与一次我们学校的民主对话活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是否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2.出示调查表:现在你们手上就有一张“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调查表”。你们可以通过填写调查表与学校管理部门对话。

3.填写调查表:请同学们在填写调查表时,要实事求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填,要认真地提出对学校工作有促进的、有价值的意见。开始填写吧!

4.反馈意见:你对学校的物业餐饮服务工作总体评价选择“很满意”的请举手,“满意”的请举手,“不满意”的请举手。你有什么意见?

5.总结:同学们参与刚才的“学校民意调查活动”,也就是参与了学校的民主生活。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向高度民主的社会迈进,需要我们每个国民都具有民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共建民主社会、和谐社会。老师希望你们从小在自己心中播下民主的种子,培养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缩小课程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经历了教学目标由多到少、教学设计由繁到简、教学实施由忙累到轻松的过程,最后确定本课分三课时教学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民主选举”,第二课时完成“民主对话”,第三课时完成“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本课是第二课时“民主对话”的教学内容。我从最初的一节课讲三个话题,到现在确定一节课讲一个话题,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只有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时间,让教学更轻松,让学习更愉快、更有效。

2.力图构建体验型的品德教学课堂

体验是学生认知提升的途径。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民主生活,我有目的地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对话形式。体验既是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所以每次活动后都要组织学生围绕目标交流活动中的感受,提供一个信息分享和交换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学生对这样的社会生活情景再现既陌生又好奇,在模拟体验中获得了快乐,提升了认知水平。

3.尊重儿童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本课是一节社会性较强的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开课时联系儿童身边的新闻,将“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的情景再现课堂。通过这一事件,引出“民主对话”这一基本概念,再结合具体事例体验民主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既贴近真实生活,又让学生容易理解“民主对话”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情景再现,模拟“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相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和“‘五一’长假是否恢复听证会”。学生在两次体验活动中了解到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形式,体验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氛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经过前面的铺垫,我再将学生引入校园生活,亲身参与一次“民主对话”——开展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的“民意调查”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民主能力,树立民主意识。这三个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设计,遵循了儿童认知的逻辑,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重庆400013)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这篇课文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而改编的一篇童话,写的是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说明了要相信自己,当别人嘲笑自己时不要自暴自弃,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是会改变的道理。

2.学情分析:童话故事孩子都喜欢读,而且该年龄段的孩子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使孩子们的感情得到升华。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家的孤单以及离家后的不幸遭遇,感悟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复杂心情。

2.练习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丑小鸭长大后的样子。

3.理解丑小鸭的美好向往,懂得成长的过程中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是会改变的。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丑小鸭面对自己遭遇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努力,懂得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遭到挫折和不幸的道理。教学难点:

感悟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复杂心情,练习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样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安徒生爷爷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特别的朋友,生:丑小鸭。大家为什么叫他丑小鸭呢?(太丑)在他身上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童话故事,走进丑小鸭的生活。(师板书课题)

2、听课文朗读。

过渡:从大家认真的表情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3、认读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孤零零 昏睡 烦恼 高贵 优雅 姿态 难为情 孤单 羡慕 姿态 赞叹

(1)男女生赛读。

(2)观察这两组词,第一组是描写谁的?(丑小鸭)第二组是描写谁的?(白天鹅)

(3)这个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你了解了吗?(写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过渡: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丑小鸭那惊人的蜕变。

二、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课件提示:从丑中体会丑小鸭遭受的苦难。

1、感知丑小鸭的丑。(出示丑小鸭的图片)

(1)都说丑小鸭很丑,他到底有多丑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出示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2)鸭妈妈的其他孩子也长这样吗?(出示别的小鸭子的图片)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这只鸭子。(漂亮、可爱......)

(3)你比较喜欢谁?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丑小鸭很丑吗?(4)练读这句话,读出丑得让人讨厌的语气。

过渡:是啊丑小鸭太丑了,所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幸的遭遇,他都遭遇了哪些事呢? 让我们继续看下文。

2、体会丑小鸭遭受的苦难。

(1)同桌合作学习,找一找用横线画出丑小鸭遭遇的句子,讨论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

A 学生读出第三、四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出示两张相对应的幻灯片:丑小鸭在家的遭遇及离家出走后的遭遇。B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一说,大家都是怎么讥笑丑小鸭的?

C 听到别人的嘲笑,丑小鸭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学生谈论自己的看法:伤心、难过......)课件出示句子:秋风瑟瑟的吹着,树叶飘落在丑小鸭身上,他孤零零地走着,走着,泪珠扑嗒扑嗒往下掉。这句话中哪个词语写丑小鸭的感受?(孤零零)

D 练读这句话,读出丑小鸭孤单、伤心的心情。

过渡:丑小鸭就这样流浪着,这一天他来到里一个大湖,遇到了一群陌生的朋友。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3、感悟丑小鸭在磨难中所表现出的坚强和乐观。

(1)出示一群天鹅图片,学生欣赏,问:丑小鸭是怎么形容这群天鹅的?生答,师出示句子:它们的样子多么高贵,姿态多么优雅,丑小鸭又惊奇又羡慕。(2)丑小鸭当时什么表情?(惊奇、羡慕)

(3)他惊奇什么?(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美丽的动物。)他羡慕什么?(我要是能变得这么美丽该多好呀!)

(4)同学们你们一定也羡慕过别人吧,谁能试着用“羡慕”说一句话?(学生练习造句)

(5)你能读出丑小鸭惊奇、羡慕的心情吗?学生练读这句话。

(6)天鹅们越飞越远了,丑小鸭又得继续上路了,丑小鸭离开家到过树林,到过大湖,它肯定会去过许多其他的地方,同学们猜一猜他还去过哪儿呢?(无人的荒野、沼泽地......)

(7)丑小鸭到过这么多的地方,他好像在寻找什么,他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朋友、快乐、温暖......)

过渡:丑小鸭心中有美好的梦想,(板书:心怀梦想)但寒冷的冬天还是来了,为了不使自己冻僵,他不得不在湖面上使尽全力游来游去,他多么希望湖面能给他留下一小块地方呀!可再怎么努力,湖面还是结冰了,而他也被冻僵昏睡过去,幸好被一位农民救走。

(8)故事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丑小鸭太可怜了......)(9)丑小鸭非常可怜,非常不幸,但丑小鸭叫过苦吗?(没有)害怕过吗?(没有)退缩放弃过吗?(没有)是啊!丑小鸭不仅心怀梦想,而且(生:不怕困难)板书:不怕磨难。

过渡:温暖的春天来了,丑小鸭怎么样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课件提示:从美中感悟丑小鸭对美的追求。

1、出示天鹅图片,问:你看到了什么?(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2、你能给变成天鹅后的丑小鸭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板书:美天鹅)

3、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用双横线画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句子。

4、出示句子:湖水中自己的影子,竟是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原来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此时此刻丑小鸭看到历经磨难,挫折之后那个真实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激动、高兴、幸福......)还会怎么想呢?(学生展开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

5、练读这句话。(把丑小鸭这种激动、幸福的心情读出来。)(1)指名读。

(2)自由读。(用自己表达激动、幸福感的方式表达。)(3)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朗读。

6、出示白天鹅的图片,完成填空题。这是一只 的天鹅。(生:漂亮、美丽......)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语来填空:这是一只样子高贵,姿态优雅的天鹅。(课文前后得到呼应)

过渡:被大家百般嘲笑的丑小鸭变成了高贵、优雅的白天鹅,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那就让我们大声说出来吧!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畅所欲言

我想对农夫说......我想对讥笑、欺负过丑小鸭的人说......我想对鸭妈妈说......我想对丑小鸭说......我想对我说......选择一个人说出你想对他说出的话。(学生自由表达对文中各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也想说。

2、老师寄语

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路洒满阳光,挫折、不幸再所难免,只要大家心存梦想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就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都是丑小鸭,都在努力中长大。

过渡:感谢安徒生爷爷给我们带来这么好听的童话,大家还读过安徒生爷爷写的哪些童话?(学生说出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看来老师的这个作业是难不倒大家了。

四、作业。

1、搜集安徒生写的童话,召开安徒生童话故事会。

2、续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发生的故事。

播放音乐,结束本课:让我们在《真心英雄》这首歌曲中,祝福这只美丽的白天鹅希望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天天开心,天天快乐。老师也祝愿同学们在不远的将来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板书设计:

心怀梦想

丑小鸭 美天鹅

不怕磨难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堂课我努力创设情境,利用图片拉近学生与丑小鸭的距离,通过从丑中体会丑小鸭遭受的苦难,从美中感悟丑小鸭对美的追求,这两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走进丑小鸭的心灵,与文本对话,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

语文课堂离不开想象。课堂上,我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比如:大家都是怎么讥笑丑小鸭的?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想些什么?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以后会有什么想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丑小鸭的感受,和文章主人公产生共鸣。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三(2)年级学生没上这课前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思亲之情。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思亲之情。根据三(2)班学生学习水平较为整齐但上课发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弱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特点,本节课设计的内容紧扣“思亲”二字,抓牢教学目标、教参要求的内容,指导学生会造句,会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思乡思亲之情即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地进行拓展或不拓展。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2)班学情,本节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远方亲人照片。【设计思想】

一、立足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自己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语文实践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读、说、写、演等多种有效的训练形式,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训练,在训练中理解、感悟文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以生为本,读中感悟。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因此,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要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

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引读、轻声读、边读边想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转换,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我在本节课中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以读代讲法。

3、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有关节日的知识竞赛。(课件出示)

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指导写“逢、佳”,生书空,师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师画问号,板书王维、重阳节

2、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3、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板书:思念亲人

4、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

三、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齐读。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指名读。边出示句子。

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生说(师适当补充: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课件演示。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华民族音乐。

3、师: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4、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5、是啊!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兴高采烈的,非常高兴。出示“兴高采烈” 指名解释“兴高采烈”的意思。读文中例句

出示例句: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根据提示造句:

(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指名造句。

6、但就在大家在大街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的同时,一位少年,孤独一个人,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的王维。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

出示: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 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 这正是,师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8、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

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段二(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出示。

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指名说。教师讲述(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预设(根据时间):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指名说说看。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 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

王维还想到,师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就是:师引读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齐读第三段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板书:思绪万千)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文诗对照,引导后或小组讨论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师小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4、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的亲人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以课前采访的三(2)班王政莛、常文星小朋友为例(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拿出带来的远方亲人照片练习说话。指名说。

5、你们愿意把这首诗送给远方的亲人,古筝音乐起,课件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四、拓展诗句,感情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齐读诗句。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

五、解疑质疑。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师擦去黑板上问号。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下节课我们共同探讨。

六、布置作业。

1、用“兴高采烈”书面造句,写到本子上。

2、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选做题:给你最想念的远方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重阳节 思念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异客 思绪万千

课后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变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就是在导入结束时通过读题质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写诗前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引导学生用“兴高采烈”造句时,考虑到三(2)班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读例句: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等学生找到句子的感觉之后再出示填空句((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来让学生练习口头造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而且指名起来造句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来正确使用“兴高采烈”进行口头造句。

二、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就问学生:“你离开过父母一段时间吗?谈一谈你的感受。”“有很多同学的亲人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

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老师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但这一课之所以失败也存在着很多不太好的环节,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没有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1、课前学生经典诵读时虽然已经会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没有把“背诵课文”的要求落到实处,使一些听课教师可能会认为本节课背诵古诗的要求没有被落实,课后想一想背诵这个环节是不能省略的,即使学生课前已经会背了,但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后再背一背,或者边表演动作边背,学生对诗人王维写这首诗时的情感领悟的会更深,课堂教学就更加有效果。

2、整节课我想尽可能多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突出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的特点,忽视了语文课应该体现出常态课的特点,导致课堂安排的内容太多,训练太细,反而使整节课不够连贯,整节课因为密度大,加上多媒体课件内容设计较多,没有恰当的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所以这节课中我无法很好地驾御课堂,引领学生,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利。但这节课中我受到很深的启发:小学语文姓“语”,更姓“小”,要想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3、在整节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方面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没有有效地展开,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即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念的亲人照片带来,在小组内相互说说你最想对亲人说的话,但三(2)班学生好象过于腼腆,也有可能

是此设计不够科学,加上课堂教学密度大,我和学生匆匆走过这个环节,学生的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没有很好的训练、发展。

其实,这节课之所以失败,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备课不充分,也不是备学生不充分,而是在上课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备课,结果把一大段宝贵的时间用在浏览与此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做课件上。另外,我也感觉到自己课堂教学水平浮躁、不扎实,尽管一再提醒自己要上出扎实、平实的语文课来,但还因为自己的教学水平不高而导致自己又走过去的老路,课虽然预设的还好,但真正上起来这节课给人的感觉又是浮起来的。备这节课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没有备出高效的、实用的、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教学设计,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更是一种遗憾。反思这节课,如果想上好,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有效备课:即、一、有效备课的目标要简单明了,要重实效。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有效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课前我把上课的每个过程,每句话都写出来,这样的“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有点“演戏”的性质。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我们教师吃力不讨好。

三、有效备课的研究要花气力。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在今后的专业学习方面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上一篇:锅炉维修保养标准下一篇: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