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全文

2025-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全文(精选8篇)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全文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以下简称《审定办法》)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以及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确定的其他农作物。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任务

第三条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设立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审会),负责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品审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种子管理、农业行政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委员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五年。品审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3名。

第四条 品审会设立办公室(以下简称品审办),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品审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登记受理、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质测定、抗性鉴定等品审会日常工作,协调各专业组及试验主持单位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品审会按所确定的主要农作物种类设立专业组,分别负责各类作物的品种初审工作。专业组由13-15人组成,设组长1名,副组长2名。专业组成员应当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第六条 品审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审会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各专业组组长及有关专家组成。

主任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专业组初审通过的农作物报审品种,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确定品种审定工作的重要事项。

第三章 申请与受理

第七条 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品审会提出申请。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安徽省申请品种审定的,必须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

从境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和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的审定权限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申请审定的品种需具备一定条件,具体按《审定办法》第十二条执行。

第九条 申请品种审定,申请者要向品审办提交《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书》,并按申请书的内容和要求提交相关材料。申请书由品审会统一印制。

转基因农作物品种在提交审定前,必须提供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条 品审办在收到申请书2个月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者。

对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者在一个月内提供试验种子,交纳试验费,由品审办安排品种试验。逾期不提供试验种子或不交纳试验费,视同撤回申请。

对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不予受理。申请者可以在接到通知2个月内陈述意见或者予以修正,逾期未陈述意见的视同撤回申请;修正后仍然不合格的,驳回申请。

第四章 品种试验

第十一条 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区域试验为2个生产周期,生产试验为1个生产周期。转基因品种的试验必须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确定的安全种植区域内安排。品种试验管理办法由品审会制定并颁布。

第十二条 品种试验其抗性鉴定和品质检测由品审会委托指定的测试机构承担。

第十三条 品种试验结束后3个月内,品审办应当将品种试验结果汇总并及时通知申请者。

第五章 审定标准

第十四条 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的品种审定标准按农业部制定的标准执行。

省农业委员会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定标准,由省农业委员会制定。

第六章 品种审定与公告

第十五条 品种审定实行专业组初审,主任委员会审定制度。

第十六条 完成试验称序的品种,由品审办将试验汇总结果提交品审会专业组初审。专业组应当在1个月内完成初审工作,并将初审通过的品种和初审结论经专业组组长签章后,提交品审办报主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应在1个月内完成审定工作。

第十七条 专业组品种初审会议和主任委员会品种审定会议,到会成员(委员)达到法定成员(委员)总数2/3以上会议有效。会议根据审定标准,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数超过法定成员(委员)总数1/2以上的品种,通过初审(审定)。

第十八条 初审实行回避制度。专业组组长认为可能影响初审结果公证性的,可以要求有关人员回避。

专业组组长的回避,由品审办决定。

专业组应当邀请申请者到会介绍品种。

品审办可以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参加专业组会议提供咨询。

第十九条 审定通过的品种,由品审会统一编号、颁发证书。编号为品审会简称(皖品审)、作物种类简称、年号、作物编号、审定序号。

审定通过的品种由省农业委员会公告和在相应的媒体发布,并报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条 审定未通过的品种,由品审办在审定会议后15日内通知申请者。申请者对审定结果有异议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可以向原品审会或者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复审。受理单位对复审理由、原审定文件和原审定称序等进行复审,在6个月内作出复审决定,并通知申请者,复审结果为终审结果。

第二十一条 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由原初审专业组提出停止推广建议,经主任委员会会议审核同意后,由省农业委员会公告。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对承担品种试验、审定的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监督管理按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六章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特殊用途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品种试验、审定等具体要求由品审会规定。

第二十四条 在品种试验和审定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省农业委员会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所需经费,列入省农业事业专项经费。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全文 篇2

“种业的核心是品种, 品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品种审定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事关企业的生存和产业的发展。可以说, 《办法》是《种子法》出台后最重要的一个配套规章;另外, 这个办法涉及的环节多, 事关育种者、品种测试人员、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管理人员等多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品种审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它也是业内受关注程度最高的一个规章”, 马淑萍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办法》的重要性。

据介绍, 自2001年《办法》颁布实施以来, 国家和省两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通过了主要农作物品种约1.7万个, 退出品种约0.7万个, 尤其是审定了Y两优1号、济麦22、郑单958、鲁棉研28号等一批综合水平高、适应范围广、推广面积大的优良品种, 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品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

修订的目的: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从2001年出台到目前, 《办法》已经运行了13年, 农业在变革, 种业在发展, 原有的规章制度已经远远跟不上种业的市场化步伐。

区试点数少、容量小, 难以满足试验需求。目前, 国家区试点数量少, 部分试验代表性不够, 已经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 企业要求参加区试的品种太多, 过去没那么多育种单位, 现在随着种业市场化的发展, 育种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 有科研单位, 有企业;有国内企业, 也有国外企业;有单位, 还有个人。申请试验的品种数量多和试验容量不足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

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 对品种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与之相适应的, 更有利于机械化、设施化普及的新品种, 病虫害频发和极端天气的出现对品种的安全性提出要求。品种改变, 与之相对应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手段也要随之改变, 试验密度要高, 抗倒能力要强, 穗粒要整齐;要降低风险, 就要增加测试指标, 对产量、抗性、抗寒、抗旱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行政审批制度的变革, 对审定流程有了新参照。从国家整个政府行政审批的发展来看, 过程规范、公开透明已是基本要求。此《办法》的修订, 就是对审定的各环节都要更加规范、公开、透明, 便于社会监督。

修订的内容:开辟两条“绿色通道”是最大亮点

新《办法》由原《办法》7章36条修订为8章45条, 主要修改了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

品种审定委员会组成与结构得到优化。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由2~3名修改为2~5名, 各专业委员会组成由原来的9~17人修改为11~23人。增加了农机、植保、DUS测试等方面的专家, 委员的专业覆盖面更大、代表性更强。

申请品种审定门槛提高。要求品种审定申请者在申请前应自行开展品种比较试验, 并提供同一生态类型区2年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报告, 以进一步强化品种选育单位和育种者责任, 解决目前存在的试验品种不稳定、试验淘汰率高等问题。同时, 还要求在申请者提供的试验种子中留存标准样品, 作为市场监管环节查处“套牌”问题的依据。

品种试验要求更加严格。一是新增DUS测试。为保证审定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防止使用他人品种骗取审定的问题, 在原来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基础上, 增加DUS测试, 与区域试验同步进行。二是增加品种试验点数。同一生态类型区, 每一个品种的区域试验点, 国家级不少于10个, 比现行要求增加1倍, 且要求生产试验点数不少于区域试验点数。同时, 明确了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品种试验技术人员、对照品种的要求及条件。

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对两种情况设立绿色通道:一是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 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的种子企业, 在申请主要农作物国家级审定时可以开展自有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二是已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 具备相邻省份同一生态类型区10个以上生产试验点两年试验数据的, 申请国家级审定时可以免予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加快审定速度, 两条绿色通道的开辟, 无疑是此次《办法》修订的最大亮点。

建立品种公示制度。为强化对审定工作的社会监督, 防止暗箱操作, 保证审定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规定初审通过品种的初审意见、各试验点数据、汇总数据以及拟退出品种的初审意见, 均应在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同时, 规定品种审定标准制定过程中, 应当公开征求意见。

完善品种退出机制。品种退出由原来的一条两款扩增至一章三条, 对退出品种的条件、程序作了具体规定。

协调国家与省两级审定。一是实行省级试验对照品种备案制度。省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对照品种, 由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二是实行省级审定备案制度。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公告、退出公告, 在发布后30日内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改革的理念:向市场化更进一步

“此次修订, 可以说是种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开辟‘绿色通道’, 将给现行试验体系带来竞争;新增的DUS测试, 将对育种者提出新要求;公示制度的确立, 将对试验、审定人员提出更大挑战。”马淑萍总结说, 好的政策就是要让各方面都有活力, 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说《种子法》的实施推动了种业的市场化进程, 那么, 新修订的《办法》则是体制内的又一次变革。特别是绿色通道的开辟, 等于把原有的品审制度打开一个突破口, 引入了市场竞争。”马淑萍认为, 给70多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让企业自行测试品种, 有利于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对品种的责任意识, 有利于缓解国家区试容量不足的难题;相邻省份同一生态区, 一个省审定的品种再申请国审流程的简化, 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

DUS测试和区域试验同时进行, 一个品种收取一套标准样品, 保证标准样品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为种业市场监管提供了依据。马淑萍说, 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测的是品种的“可用性”, 而DUS测试测的是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通俗一点讲, 就是作为一个新品种和别的品种不一样的地方。现在两者同时作为品种评价标准, 有利于防止“一品多名”。

品种退出机制的确立, 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及时将有缺陷、种性退化的品种退出, 避免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另一个就是从市场监管的角度看, 防止有缺陷品种的合法外衣装违法的种子, 也就是防止套牌。

“提高品种审定门槛, 增强科学性;优化审定专家结构, 提高代表性;统筹国家和省两级审定, 增强协调性;强化品种审定申请者的责任, 增强审定工作的规范性, 提高审定品种水平, 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这是此次修订《办法》的指导性思想。”马淑萍说, 《办法》的修订, 在保持内容的连续性、规定的可操作性、制度的科学性、程序的公开性上有着更多体现, 最根本的出发点就在于, 充分适应种业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为种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解读 篇3

9月1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种子双交会上,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品种管理处处长邹奎,对现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做了具体讲解,主要包括5个方面。

申请审定门槛大幅度提高

申请门槛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新品种要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品种名称;要完成同一生态类型区2年以上、多点品种比较试验。

对于申报的植物新品种名称,应根据《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品种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审定品种、保护品种和转基因品种名称要保持一致性,不得含有杂交、回交等植物遗传育种术语,对于申报的植物新品种名称,应根据《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品种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审定品种、保护品种和转基因品种名称要保持一致性,不得含有杂交、回交等植物遗传育种术语,以及要避免容易对品种特征特性或育种者身份等引起误解的情形,但惯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命名除外。

申请国家级和省级品种审定的新品种,同一生态类型区,稻、小麦、玉米每年分别不少于20个点和10个点,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分别不少于10个点和5个点。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申请审定品种应具备1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2016年开始,应当具备2年试验结果。

品种审定与品种保护有机结合

《办法》通过增加DUS测试和统一品种标准样品,实现了品种审定与品种保护有机结合。通过DUS测试的品种,可以直接申请品种权,品种保护效率进一步提高,可以较好地解决同质化品种多、不稳定品种多等问题。

DUS测试由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与第二年区域试验同步,试验时间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

统一品种标准样品则是,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申请者提供的试验种子中留取标准样品,交农业部指定机构保存。春播作物每年1月31日前,秋播作物8月31日前提交标准样品。

品种审定标准更加科学有效

品种审定标准体现了改革标准制定方式、突出品种安全性、协调了产量与品质指标。

对品种的抗病性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品种整体抗性水平要求提高,而且对主产区主要病害实行一票否决制。如黄淮海夏玉米人工接种鉴定中,对于高感小斑病和茎腐病的品种一票否决。

更加注重优质专用品种选拔,规定了各作物优质专用品种审定指标。

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成功开通

《办法》第四章第二十四条规定,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的种子企业,在申请主要农作物品种国家级审定时可以开展自有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试验方案应当在播种前60日内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确认,试验条件、标准不得低于国家级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要求,并应接受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品种试验考察。具体办法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并发布。

新增初审通过品种公示制度

初审通过的品种,将初审意见、各试点试验数据、汇总结果,在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公示,公示期不少于60日。公示期满,经主任委员会审核同意的,通过审定。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全文 篇4

第二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案件时,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以下侵犯林业植物新品种权行为实施行政执法时,适用本办法。

(一)未经品种权人许可,生产、繁殖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的;

(二)假冒授权品种的;

(三)销售授权品种未使用其注册登记的名称的。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本办法第三条第二项所称假冒授权品种的行为是指:

(一)使用伪造的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

(二)使用已经被终止或者被宣告无效品种权的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

(三)以非授权品种冒充授权品种;

(四)以此种授权品种冒充他种授权品种;

(五)其他足以使他人将非授权品种误认为授权品种。

第五条 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由主要违法行为地的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管理工作。

第六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的要求,主动公开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处罚案件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 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熟练掌握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执法程序,并持行政执法证件上岗;在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其行政执法证件。

第八条 请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本办法第三条第一项所指案件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请求人是品种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

(二)有明确的侵权人和侵权证据;

(三)有明确的请求事项和理由;

(四)侵权案件发生地属于该行政管辖范围内。

前款所称利害关系人,包括植物新品种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和品种权财产权利的合法继承人等。

独占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以单独提出请求;排他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以和品种权人共同提出请求,也可以在品种权人不请求时,自行提出请求;普通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经品种权人明确授权,可以提出请求。

第九条 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请求查处第三条第一项所指案件时,应当提交请求书以及涉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复印件。请求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请求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居住或者注册地址、有效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和职务;有委托代理的,代理人的姓名和代理机构的.名称、注册地址;

(二)侵权人相关信息及侵权证据;

(三)请求查处的事项和理由等。

第十条 请求人应当以纸质或者法定电子文件的形式提交请求书,有关证据和证明材料可以以请求书附件的形式提交。请求书应当由请求人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请求日期。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请求书后进行审查,对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的,应当在七日内予以立案,并以书面形式告知请求人,同时指定两名或者两名以上案件承办人处理该案件;对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的,应当在七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请求人不予立案,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查处本办法第三条所指案件时,立案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违法行为发生;

(二)违法行为是应当受处罚的行为;

(三)涉及品种是授权品种;

(四)除本办法第三条第三项所指案件外,涉及品种的品种权应当是有效的;

(五)违法行为发生地属于该行政管辖范围内。

第十三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发现或者接受举报后进行审查,对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在七日内予以立案,同时指定两名或者两名以上案件承办人负责调查和处理。

第十四条 案件承办人在现场取证时,可以根据请求人或者举报人提供的涉案品种所在地点和生长状况等信息,及时取证并鉴定。

第十五条 案件承办人可以采取抽样方法取证;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填写《林业行政处罚登记保存通知单》,并在七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第十六条 对于案件涉及的植物品种,可以采用田间观察检测、基因指纹图谱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定。

第十七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本办法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案件,依法做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林业行政处罚听证规则》相关规定组织听证。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本办法第三条第一项案件时,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对侵权品种繁殖材料的销售行为,并且不得销售尚未售出的采用侵权品种生产的繁殖材料;

(二)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对侵权品种的生产行为,对涉及侵权的植物材料消灭活性使其不能再被用作繁殖材料;

(三)对正处于生长期或者销毁侵权植物材料将导致重大不利后果的,可以没收植物品种繁殖材料;

(四)没收违法所得;

(五)涉案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罚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以下的,处以二万元至九万元罚款;三万元至四万元以下的,处以十万元至十六万元罚款;四万元至五万元以下的,处以十七万元至二十五万元以下罚款。

涉案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侵权行为是第一次发生且侵权数量较小的,处以涉案货值金额五至七倍罚款;侵权人明知或者已被告知侵权、数次侵权或者侵权数量较大的,处以涉案货值金额八至九倍罚款;侵权人数次侵权且侵权数量巨大或者为逃避处罚提供伪证的,处以涉案货值金额十倍罚款。

第十九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本办法第三条第二项案件时,应当采取下列处罚措施:

(一)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伪造行为,销毁伪造的品种权证书或者品种权号;

(二)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标注行为,消除尚未售出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品种权标识;品种权标识难以消除的,销毁该产品或者包装;

(三)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发放载有虚假、未经许可和误导公众品种权信息的说明书或者广告等载体,销毁尚未发出的载体,并通过公告或者广告等形式消除社会影响;

(四)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销售假冒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对涉及假冒授权品种的植物材料消灭活性使其不能再被用作繁殖材料;

(五)没收违法所得和植物繁殖材料;

(六)涉案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罚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以下的,处以二万元至九万元罚款;三万元至四万元以下的,处以十万元至十六万元罚款;四万元至五万元以下的,处以十七万元至二十五万元以下罚款。

涉案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假冒行为是第一次发生且数量较小的,处以涉案货值金额五至七倍罚款;涉案人数次假冒、假冒数量较大或者假冒涉及地域较广的,处以涉案货值金额八至九倍罚款;涉案人假冒数量巨大、假冒涉及地域广大或者为逃避处罚提供伪证的,处以涉案货值金额十倍罚款。

第二十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本办法第三条第二项案件时,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一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本办法第三条第三项案件时,应当采取下列处罚措施:

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罚款。情节轻微者,处以三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一般者,处以三百元至六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处以六百元至一千元以下罚款。

前款所称情节轻微者是指:侵权行为是第一次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小的。情节一般者是指:数次发生,影响范围较大的。情节较重者是指:影响范围很大,后果较重的。

第二十二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在查处本办法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案件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对有关的植物品种繁殖材料进行取样测试、试验或者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生产经营档案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违法生产经营的植物品种繁殖材料,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及运输工具等;

(五)查封违法从事植物品种繁殖材料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查封或者扣押时,案件承办人应当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程序,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制作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查封、扣押清单一式二份,由当事人和行政机关分别保存。

第二十三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制作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在十五日以内予以公告。

第二十四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一个月内结案;经行政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三个月。案情特别复杂三个月内仍不能结案的,经报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对侵权所造成的损害赔偿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或者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品种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上述调解过程可以邀请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或者个人自愿协助进行调解。

第二十六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处理林业植物新品种权行政处罚案件过程中遇有涉及民事案件纠纷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向当事人告知其法律救济途径。

第二十七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结案时,将全部案件文书整理归档。地方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林业植物新品种行政执法报告制度。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以下包括本数。

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发布 篇5

近日, 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开始实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标准》涉及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和马铃薯等品种审定的评审指标和评判规则。

《标准》针对品种审定中涉及的12个术语与定义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和解释。《标准》针对稻细分了优质品种、普通品种和抗病品种三类标准。针对小麦《标准》细分了中筋品种、强筋品种和弱筋品种三类标准, 并对每类小麦又分别制定了常规小麦和杂交小麦品种审定的标准, 此外针对不同麦区的小麦抗逆性也制定了12条标准。

《标准》除针对玉米品质检测和不同种植区玉米病害制定了标准外, 还为玉米制定了5类标准, 分别针对普通玉米;高淀粉玉米、糯玉米 (干籽粒) 、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鲜食甜玉米和糯玉米;青贮玉米;爆裂玉米。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全文 篇6

品种名称:京科220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北青02×J克66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8-102天。株型紧凑,全株叶片20-21片,株高258-274厘米,穗位120-124厘米;幼苗芽鞘淡紫色,第一叶尖端为盾圆到匙形,成株叶色浓绿;雄穗分枝密,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苞叶长;果穗筒型,穗长15.4-15.5厘米,穗粗5.1-5.2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31.2-33.8粒;黄粒,白轴,半马齿型,千粒重298.9-314.4克,出籽率88.9%。

产量表现:2008年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500株3组),9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24.5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3%,差异不显著,居18个参试品种第4位;2009年续试(4500株2组),11点汇总10增1减,平均亩产601.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5%,达极显著差异,居20个参试品种第7位。综合两年20点次试验,平均亩产611.8千克,比郑单958增产5.5%,增产点比率为95%。

2009年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4500株组),10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9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5%,居11个参试品种第3位。

二十三、审定编号:豫审玉2010023

品种名称:俊达001

选育单位:新乡市粒丰农科有限公司 河南俊达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N521×LN659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8-100天。株型紧凑,全株叶片21片,株高265-277厘米,穗位高126厘米;幼苗叶鞘浅紫色,第一叶尖端圆到匙形,第四叶叶缘绿色;雄穗分枝数中等,雄穗颖片绿色,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粗筒型,穗长15.7-16.3厘米,穗粗5.1-5.2厘米,穗行数15.3-15.8,行粒数33.5-34.1粒;黄粒,白轴,马齿型,千粒重303.7-316.7克,出籽率88.1-89%。

产量表现:2008年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500株2组),10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79.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7%,差异显著,居18个参试品种第4位;2009年续试(4500株2组),11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09.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0%,差异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4位。综合两年21点次试验,平均亩产642.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7.3%,增产点比率为100%。

2009年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4500株组),10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95.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居11个参试品种第6位。

二十四、审定编号:豫审玉2010024

品种名称:郑韩9号

选育单位:河南郑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ZHX19×ZHX30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8天。株型紧凑,全株叶片21片,株高267厘米,穗位高110-120厘米;雄花分枝多,花药黄色,花丝浅紫色,苞叶适中;果穗圆筒型,穗长15.8-16.7厘米,穗粗4.7-4.9厘米,穗行数13.9-15.8,行粒数34.2-35.3粒;黄粒,白轴,半马齿型,千粒重295.4-333.9克,出籽率89.4%。

产量表现:2008年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500株1组),11点汇总8增3减,平均亩产668.3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1%,差异不显著,居18个参试品种第6位;2009年续试(4500株1组),11点汇总10增1减,平均亩产577.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9%,差异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4位。综合两年22点次试验,平均亩产622.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9%,增产点比率为81.8%。

2009年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4500株组),10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04.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7%,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

二十五、审定编号:豫审玉2010025

品种名称:豫单811

选育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T7296×lx9801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6-100天。株型紧凑,全株叶片20-21片,株高293-296厘米,穗位高109-116厘米;叶片绿色,叶鞘微红,第一叶尖端卵圆形,雄穗分枝少,雄穗颖片青色,花药黄色,花丝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6.7-16.9厘米,穗粗4.9-5.0厘米,穗行数14.2-15.1行,行粒数32.9-33.4粒;黄白粒,红轴,半马齿型,千粒重317.1-350.8克,出籽率86.6-87.7%。

产量表现:2008年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500株1组),11点汇总10增1减,平均亩产677.1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5%,达显著差异,居18个参试品种第4位;2009年续试(4500株1组),11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92.3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6%,差异极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1位。综合两年22点次试验,平均亩产634.7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9%,增产点比率为95.5%。

2009年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4500株组),10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95.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居11个参试品种第5位。

二十六、审定编号:豫审玉2010026

品种名称:金骆驼335

选育单位:河南金骆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高海龙

亲本组合:金158×昌7-2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8-102天。株型紧凑,全株叶片21片,株高255-279厘米,穗位高115-131厘米;芽鞘紫色,雄穗分枝密,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苞叶中;穗中间-筒型,穗长15.9-16.3厘米,穗粗4.8-4.9厘米,穗行数15.2-15.5,行粒数32.5-34.0粒;黄粒,白轴,半马齿型,千粒重312.0-316.7克,出籽率88.8-90.0%。

产量表现:2007年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500株2组),10点汇总8增2减,平均亩产597.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0%,差异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8年续试(4500株1组),11点汇总3增8减,平均亩产629.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减产2.0%,差异不显著,居18个参试品种第14位;2009年续试(4500株1组),11点汇总10增1减,平均亩产580.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4%,差异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3位。综合三年32点次的试验,平均亩产602.5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1%,增产点比率为65.6%。

2008年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4500株2组),8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47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4%,居7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9年续试(4500株组),10点汇总9增1减,平均亩产566.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8%,居11个参试品种第10位。两年平均亩产604.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5%。

水稻

一、审定编号:豫审稻2010001

品种名称:隆优1715

选育单位: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连云港市苏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17A×R1415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两系”杂交粳稻品种,全生育期163天。株高119.8厘米,茎杆粗壮,抗逆性、抗倒性强,分蘖中等;平均每亩有效穗18.6万,每穗实粒141.7粒,大穗型,结实率74.5%,千粒重24.4克。

产量表现:2007年省粳稻区域试验,12点汇总12点增产,平均亩产572.1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5.8%,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8年继试,12点汇总8点增产4点减产,平均亩产543.3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9%,不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11位。

2009年省粳稻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稻谷565.1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2.5%,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

二、审定编号:豫审稻2010002

品种名称:光灿1号

选育单位:获嘉县友光农作物研究所 河南光灿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豫粳6号//豫粳7号/黄金晴)F1×东俊5号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156天。株高109厘米,株型紧凑,剑叶短上举,叶色浓绿,茎秆粗壮,较抗倒伏;分蘖率、成穗率中等;平均每亩有效穗21.3万,每穗粒数130.9粒,结实率89.0%,千粒重26.2克。

产量表现:2007年省粳稻区域试验,12点汇总11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534.7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8.3%,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6位;2008年继试,12点汇总11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573.1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8.4%,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6位。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全文 篇7

品种名称:富杂3号

选育单位:开封市富瑞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富棉289×R37

特征特性:单价转抗虫基因杂交春棉品种,生育期121天。植株塔形,较紧凑,茎秆茸毛较多,叶柄较长;叶片大小适中,叶色深绿,后期叶功能较好;结铃性强,结铃集中,铃卵圆形偏大;吐絮畅,纤维色泽洁白。株高106.9厘米,第一果枝节位6.2节,单株果枝数14.1台,单株结铃24.1个,单铃重6.7克,籽指11.1克,衣分43.4%,霜前花率95.2%。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棉区春直播或麦棉套作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十、审定编号:冀审棉2011010号

品种名称:邯686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H718×邯5158

特征特性:属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全生育期107天左右。株高79厘米,单株果枝数12个,第一果枝节位5.4,单株成铃10个,铃重5.3克,籽指9.3克,衣分40%,霜前花率88.9%。抗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2009年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8毫米,断裂比强度32.6cN/tex,马克隆值4.8,整齐度指数86.5%,伸长率5.8%,反射率75.3%,黄度7.9,纺纱均匀指数157;2010年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断裂比强度29.9cN/tex,马克隆值4.9,整齐度指数85.6%,伸长率5.8%,反射率76.6%,黄度7.3,纺纱均匀指数144。

适宜地区:建议在石家庄以南棉区晚春播种植。

十一、审定编号:豫审棉2011011

品种名称:中棉所84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s克K中825×中416

特征特性:双价转抗虫基因夏棉品种,生育期107天。植株塔形,稍紧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茎叶多绒毛,果节较短;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形;吐絮畅,易收摘,纤维色泽洁白。株高76.6厘米,第一果枝节位6.1节,单株果枝数9.8台,单株结铃数12.0个,铃重5. 5克,籽指10.9克,衣分40.2%,霜前花率91.5%。

适宜地区:河南各地夏播种植,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花生

一、审定编号:豫审花2011001

品种名称:泛花3号

品种来源:母本泛0611 ,父本泛0196

选育单位: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形,夏播生育期113天左右。连续开花,主茎高44.5厘米,侧枝长45.6厘米,总分枝数7.9条,结果枝数6.2条,单株饱果数9.9个;叶片绿色,长椭圆形;荚果普通形,果嘴稍锐,网纹粗、稍浅,缩缢稍深,百果重196.5克,饱果率81.8%;籽仁椭圆,种皮粉红、有光泽,百仁重78.4克,出仁率68.3%。

适宜地区:河南各地夏播种植。

二、审定编号:豫审花2011002

品种名称:豫花9805

品种来源:母本(豫花7号× 8238-12)F2 ,父本豫花15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形,麦套生育期125天左右。连续开花,主茎高45.8厘米,侧枝长49.6厘米,总分枝8条左右, 结果枝6条左右,单株饱果数7~8个;叶片绿色、椭圆形、中小;荚果为普通型,果嘴锐,网纹细、深,缩缢稍深,百果重236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百仁重99克,出仁率69.8%。

适宜地区:河南各地麦套或春播种植。

三、审定编号:豫审花2011003

品种名称:商研9807

品种来源:母本〔(豫花14×8565-40)×豫花9号〕,父本豫花11号

选育单位:商丘市农林科学院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形,麦套生育期123天左右。连续开花,主茎高44厘米,侧枝长47厘米,总分枝8条左右, 结果枝6条左右,单株饱果数8~10个;叶片绿色、椭圆形、中等大小;荚果为普通形或斧头形,果嘴锐,网纹粗、稍深,缩缢较浅,百果重246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百仁重101克,出仁率70.2%。

适宜地区:河南各地麦套或夏播种植。

四、审定编号:豫审花2011004

品种名称:濮兴花1号

品种来源:母本为79-266,父本为郑86036-22-9

选育单位:河南省民兴种业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形,生育期124天左右。连续开花,主茎高42.5厘米,侧枝长46.0厘米,总分枝8条左右,结果枝6条左右,单株饱果数9~10个;叶片椭圆形、黄绿色、中等大小;荚果属普通形,果嘴锐,网纹粗、深,果较大;百果重218.1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桔黄色,百仁重86.5克,出仁率68.2%。

适宜地区:河南各地麦垄套种或春播种植。

西瓜

一、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1001

品种名称:开抗早花红

选育单位: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开封43号×开封118号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95天,果实发育期28天。长势稳健,分枝性中等;主蔓长285厘米,主茎粗0.9厘米,节间6.5 厘米;第一雌花着生节位第6节,雌花间隔7节;果实椭圆形,指数1.3;果皮绿色上覆墨绿锯齿条,表面光滑,外形美观,果皮厚1.2厘米;果肉大红色,瓤质脆,纤维少,口感好;单瓜重5~6千克;种子黑褐色,千粒重38克。

适宜地区:河南省早熟栽培种植,较适宜中棚、小拱棚、地膜等栽培形式。

二、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1002

品种名称:科赛翠绿

选育单位:开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Ks-8×c克—10

特征特性:属早熟种,全生育期80天左右,果实发育期26~28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主蔓长310厘米,主茎粗0.85厘米;第1雌花着生节位6~8节,雌花间隔5节;果实椭圆形,果皮呈绿色并散布青色网纹,外形美观,果皮厚1.2厘米;果肉大红色,肉质细嫩,口感酥脆;果皮韧性大,耐贮运;单瓜重7~8千克左右;种子土黄色,千粒重55克。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早熟栽培种植。

三、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1003

品种名称:天发一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庆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QHM-10×QHF-22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90天,果实发育期28天。生长健壮,易坐果;第1雌花着生节位6节,雌花间隔5节;果实圆球形,果皮深绿底色上覆黑条带,外形美观,整齐度好;果皮厚1.0厘米,硬度大,不易裂果,耐贮运;果肉大红,肉脆汁甜;单瓜重6~8千克;种子卵圆形,深褐色,千粒重49克。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种植。

四、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1004

品种名称:春宝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YC-5×ED-17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95天,果实发育期28天。第一雌花着生节位7节,雌花间隔6节;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33,果实花皮,果皮厚1.1厘米,果皮硬、较耐贮运;果肉红色,肉质脆,风味好,无空心;单瓜重4.2千克;种子卵圆形,黄褐色,千粒重约60克。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种植。

五、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1005

品种名称:NEB懒蜜

选育单位:北京恩益碧农林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m×Km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85~90天,果实发育期26~28天。生长势强,三蔓分枝;第一雌花着生节位第7节,雌花间隔6节;果实椭圆形,果皮为淡绿色带清晰墨绿色长花条,果皮厚1.厘米;果肉红色,质脆多汁;单瓜重10~15千克;种子卵圆形,麻褐色,千粒重49.6克。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全文 篇8

1.1 京玉16号

1.1.1 审定编号:

审玉2008001。

1.1.2 选育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1.1.3 品种来源:

母本京89, 来源于478×78599;父本京572, 来源于京24×5237。

1.1.4 省级审定情况:

2007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1.5 特征特性:

京津唐地区夏播出苗至成熟94天, 比京玉7号早熟1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红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40 cm, 穗位高91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红色, 果穗筒形, 穗长17.3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半硬粒型, 百粒重38.1 g。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 中抗弯孢菌叶斑病, 感矮花叶病, 高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22 g/L, 粗蛋白含量9.38%, 粗脂肪含量4.43%, 粗淀粉含量73.96%。

1.1.6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京津唐夏播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58.8 kg, 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5.9%。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66.1 kg, 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6.8%。

1.1.7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000株左右。注意防治茎腐病。

1.1.8 审定意见:

适宜在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的唐山、廊坊、保定北部、沧州中北部夏玉米种植区种植。

1.2 吉农大578

1.2.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02。

1.2.2 选育单位:

吉林农大科茂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1.2.3 品种来源:

母本KM36, 来源于 (四287×哲446) ×四287;父本KM27, 来源于7922×835。

1.2.4 特征特性:

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3天, 比吉单261早熟5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株型平展, 株高277cm, 穗位高109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 果穗短筒形, 穗长20.4 cm, 穗行数14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40 g。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丝黑穗病, 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 感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26 g/L, 粗蛋白含量8.50%, 粗脂肪含量3.71%, 粗淀粉含量74.74%。

1.2.5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24.3 kg, 比对照吉单261增产5.6%。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98.1 kg, 比对照吉单261增产11.0%。

1.2.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500株左右。

1.2.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下限、内蒙古赤峰市种植。

1.3 宁玉525

1.3.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03。

1.3.2 选育单位:

南京春曦种子研究中心。

1.3.3 品种来源:

母本宁晨62, 来源于加拿大材料×7922;父本宁晨39, 来源于 (78599×黄早四) ×黄早四。

1.3.4 特征特性:

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9天, 与吉单261相当。幼苗叶鞘深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深紫色, 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306 cm, 穗位高121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 果穗长锥形, 穗长21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籽粒橙红色, 马齿型, 百粒重35.0 g, 成熟穗有秃尖现象。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茎腐病和玉米螟, 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64 g/L, 粗蛋白含量8.76%, 粗脂肪含量3.74%, 粗淀粉含量74.92%。

1.3.5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23.4 kg, 比对照吉单261增产5.8%。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66.9 kg, 比对照吉单261增产6.1%。

1.3.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500~4 000株。注意防治大斑病、丝黑穗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1.3.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 (榆树除外) 、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内蒙古赤峰和通辽种植。

1.4 三北338

1.4.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04。

1.4.2 选育单位:

三北种业有限公司。

1.4.3 品种来源:

母本北802, 来源于 (78599×7922) ×7922;父本R479, 来源于贵州农家种黄糯玉米×黄早四。

1.4.4 特征特性: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8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 颖壳绿色。株型紧凑, 株高296 cm, 穗位高128 cm, 成株叶片数22片。花丝绿色, 果穗筒形, 穗长20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4.4 g。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茎腐病、丝黑穗病和玉米螟, 中抗弯孢菌叶斑病和灰斑病, 感大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20 g/L, 粗蛋白含量10.46%, 粗脂肪含量5.17%, 粗淀粉含量71.81%。

1.4.5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17.6 kg, 比对照平均增产7.0%。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12.1 kg, 比对照增产6.9%。

1.4.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适宜种植3 500~4 000株。注意防治大斑病。

1.4.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河北北部 (唐山除外) 、山西中晚熟区、辽宁中晚熟区 (沈阳和铁岭除外) 、吉林中晚熟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1.5 吉单88号

1.5.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05。

1.5.2 选育单位: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1.5.3 品种来源:

母本吉046, 来源于丹9046;父本丹598, 引自丹东农科院。

1.5.4 省级审定情况:

2006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5.5 特征特性: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30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黄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86 cm, 穗位高127 cm, 成株叶片数23片。花丝红色, 果穗长筒形, 穗长19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白色。籽粒桔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5.8 g。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玉米螟, 抗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灰斑病, 感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04 g/L, 粗蛋白含量10.80%, 粗脂肪含量4.28%, 粗淀粉含量71.56%。

1.5.6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22.2 kg, 比对照增产7.4%。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92.7 kg, 比对照增产5.1%。

1.5.7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500株左右。注意防治茎腐病。

1.5.8 审定意见:

适宜在吉林中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中晚熟区、辽宁和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1.6 齐单6号

1.6.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06。

1.6.2 选育单位:

山东鑫丰种业有限公司。

1.6.3 品种来源:

母本SX053, 来源于78599×3S6;父本SX2, 来源于HE9717×鲁原92。

1.6.4 省级审定情况:

2006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6.5 特征特性: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7天。在西南山地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16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黄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65~288 cm, 穗位高103~121 cm, 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绿色, 果穗筒形, 穗长17~20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4.5~38.7 g。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玉米螟, 抗灰斑病, 中抗丝黑穗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感大斑病, 高感茎腐病。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小斑病, 中抗大斑病和纹枯病, 感丝黑穗病和玉米螟, 高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686 g/L, 粗蛋白含量10.24%, 粗脂肪含量4.71%, 粗淀粉含量73.29%。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00 g/L, 粗蛋白含量9.44%, 粗脂肪含量4.14%, 粗淀粉含量71.47%。

1.6.6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27.9 kg, 比对照增产8.3%;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42.2 kg, 比对照增产11.2%。2006年、2007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09.3 kg, 比对照增产10.4%;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6.2 kg, 比对照增产9.0%。

1.6.7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000~3 5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1.6.8 审定意见:

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辽宁锦州和大连、吉林晚熟区、内蒙古赤峰、陕西延安地区春播和四川、重庆、贵州 (遵义除外) 、云南、湖南、湖北恩施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1.7 天泰33号

1.7.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07。

1.7.2 选育单位:

山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

1.7.3 品种来源:

母本PC58, 来源于掖107×齐319;父本PC68, 来源于巴西杂交种。

1.7.4 特征特性:

东北华北地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9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328 cm, 穗位高137cm, 成株叶片数20~22片。花丝绿色, 果穗长筒形, 穗长21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9.5 g。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玉米螟, 抗茎腐病和灰斑病, 中抗大斑病、丝黑穗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699 g/L, 粗蛋白含量9.35%, 粗脂肪含量4.25%, 粗淀粉含量73.13%。

1.7.5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54 kg, 比对照增产12.4%。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32.1 kg, 比对照增产9.8%。

1.7.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500~4 000株。注意防止倒伏。

1.7.7 审定意见:

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 (唐山除外) 、辽宁、吉林晚熟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1.8 辽单527

1.8.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08。

1.8.2 选育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1.8.3 品种来源:

母本辽7980, 来源于7922×8001;父本丹598, 引自丹东农科院。

1.8.4 已往审定情况:

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8.5 特征特性: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30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92 cm, 穗位高129 cm, 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红色, 果穗筒形, 穗长19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7.5 g。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茎腐病, 抗丝黑穗病、灰斑病、大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 中抗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28 g/L, 粗蛋白含量9.70%, 粗脂肪含量4.54%, 粗淀粉含量74.01%, 赖氨酸含量0.29%。

1.8.6 产量表现:

2005年、2006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95.5 kg, 比对照增产8.0%。2006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68.0 kg, 比对照增产5.5%。

1.8.7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0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1.8.8 审定意见:

适宜在辽宁、河北北部、山西、吉林晚熟区 (四平除外) 、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28号, 该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7010) 还适宜在贵州、湖北、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1.9 沈玉26号

1.9.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09。

1.9.2 选育单位:

沈阳市农业科学院。

1.9.3 品种来源:

母本S3152, 来源于 (丹340×K12) ×K12;父本S5137, 来源于 (5003×沈137) ×沈137。

1.9.4 特征特性: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30天。幼苗叶鞘紫红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带紫线。株型半紧凑, 株高286 cm, 穗位高130 cm, 成株叶片数21~23片。花丝淡粉色, 果穗长锥形, 穗长21.6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5.1 g。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茎腐病和玉米螟, 抗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纹枯病, 中抗大斑病和灰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32 g/L, 粗蛋白含量11.15%, 粗脂肪含量3.99%, 粗淀粉含量71.68%, 赖氨酸含量0.30%。

1.9.5 产量表现:

2005年、2006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79.8 kg, 比对照增产6.5%。2006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69.0kg, 比对照增产4.8%。

1.9.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300~3 500株。注意防治黏虫。

1.9.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辽宁 (丹东除外) 、吉林晚熟区、河北北部、山西、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1.10 振杰1号

1.10.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0。

1.10.2 选育单位:

聊城市华丰玉米育种研究所。

1.10.3 品种来源:

母本聊112, 来源于3189×78599;父本Lx9801, 引自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

1.10.4 省级审定情况:

2006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10.5 特征特性:

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98天, 比郑单958早熟1天左右。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 颖壳黄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59 cm, 穗位高92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筒形, 穗长18.6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有白顶, 半马齿型, 百粒重32.5 g。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矮花叶病, 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 感大斑病、瘤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62 g/L, 粗蛋白含量10.25%, 粗脂肪含量3.60%, 粗淀粉含量71.90%。

1.10.6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22.4 kg,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1%。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16.9 kg,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5%。

1.10.7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000~4 500株。

1.10.8 审定意见:

适宜在山东、河北中南部、河南、山西运城地区、陕西关中、江苏北部夏播区种植。

1.11 农乐988

1.11.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1。

1.11.2 选育单位:

新乡市种子公司。

1.11.3 品种来源:

母本NL278, 来源于3189×丹3130杂株;父本NL167, 来源于5237×昌7-2。

1.11.4 特征特性:

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99天, 比郑单958晚熟2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50cm, 穗位高113 cm, 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筒形, 穗长16.8 cm, 穗行数16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1.0 g。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 感瘤黑粉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高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73 g/L, 粗蛋白含量9.96%, 粗脂肪含量4.34%, 粗淀粉含量71.60%。

1.11.5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23.4 kg,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6%。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18.9 kg,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8%。

1.11.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000株左右。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

1.11.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河南、河北中南部、山东、山西运城地区、陕西关中、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区种植。

1.12 联创5号

1.12.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2。

1.12.2 选育单位:

河南科泰种业有限公司。

1.12.3 品种来源:

母本CT07, 来源于国外引进品种;父本Lx9801引自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

1.12.4 特征特性:

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96天, 比郑单958早熟2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红绿色。雄穗分枝中等, 花药浅紫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70 cm, 穗位高106 cm, 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筒形, 穗长18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红色。籽粒淡黄色有白顶, 半马齿型, 百粒重33.6 g。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小斑病、瘤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 感大斑病和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66 g/L, 粗蛋白含量11.72%, 粗脂肪含量3.73%, 粗淀粉含量72.66%, 赖氨酸含量0.35%。

1.12.5 产量表现:

2005年、2006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599.0 kg,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4%。2006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5.3 kg,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6%。

1.12.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以上肥力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000~4 500株。大斑病和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1.12.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河南、河北中南部 (沧州除外) 、山东、山西运城地区、陕西关中、江苏北部夏玉米区种植。

1.13 渝单19号

1.13.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3。

1.13.2 选育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1.13.3 品种来源:

母本8954, 来源于 (89-1×549) ×32;父本交51, 引自贵州省农干院, 来源于地方种质交麻二黄早。

1.13.4 省级审定情况:

2005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13.5 特征特性:

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5天。幼苗叶鞘浅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株型披散, 株高262 cm, 穗位高101 cm, 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绿色, 果穗圆锥形, 穗长16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3.6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丝黑穗病, 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 感大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15 g/L, 粗蛋白含量10.56%, 粗脂肪含量3.88%, 粗淀粉含量69.11%。

1.13.6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599.7 kg, 比对照增产7.9%。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4.7 kg, 比对照增产6.5%。

1.13.7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000株左右。注意防止倒伏。

1.13.8 审定意见:

适宜在重庆、四川、湖南、云南、贵州 (毕节和贵阳除外) 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1.14 北玉16号

1.14.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4。

1.14.2 选育单位:

沈阳北玉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1.14.3 品种来源:

母本BY022, 来源于78599;父本BY021-2, 来源于丹360×Vs51。

1.14.4 特征特性:

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7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紫色, 颖壳绿色带紫尖。株型半紧凑, 株高282 cm, 穗位高120 cm, 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 果穗筒形, 穗长18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白色。籽粒橙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4.0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茎腐病, 中抗大斑病和小斑病, 感纹枯病、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36 g/L, 粗蛋白含量9.62%, 粗脂肪含量4.04%, 粗淀粉含量69.25%。

1.14.5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07.4 kg, 比对照增产10.1%。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4.8 kg, 比对照增产6.6%。

1.14.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000~3 3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防止倒伏, 纹枯病高发区慎用。

1.14.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重庆、湖南、云南、贵州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1.15 隆玉68号

1.15.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5。

1.15.2 选育单位:

石家庄珏玉玉米研究所。

1.15.3 品种来源:

母本珏9019, 来源于901141×齐319;父本节水1, 来源于冀单29×热带亚热带群体。

1.15.4 省级审定情况:

2006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7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15.5 特征特性:

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5天。幼苗叶鞘紫红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紫红色。花药紫色, 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65 cm, 穗位高108 cm, 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锥形, 穗长19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7.7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 感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40 g/L, 粗蛋白含量8.57%, 粗脂肪含量4.60%, 粗淀粉含量69.69%, 赖氨酸含量0.26%。

1.15.6 产量表现:

2005年、2006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597.0 kg, 比对照增产12.0%。2006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63.1 kg, 比对照增产4.5%。

1.15.7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2 8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1.15.8 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 (十堰除外) 、湖南、贵州、四川、云南 (大理除外) 、广西的丘陵山区和低海拔地区种植。

1.16 金农718

1.16.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6。

1.16.2 选育单位:

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1.16.3 品种来源:

母本JN29, 来源于XP6C1;父本M16, 来源于M017×WJ42。

1.16.4 特征特性:

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3天。幼苗叶鞘浅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52 cm, 穗位高98 cm, 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 果穗筒形, 穗长18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粉红色。籽粒黄色, 半硬粒型, 百粒重33.6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 感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 高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46 g/L, 粗蛋白含量11.23%, 粗脂肪含量3.79%, 粗淀粉含量68.34%, 赖氨酸含量0.35%。

1.16.5 产量表现:

2005年、2006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585.4 kg, 比对照增产9.6%。2006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6.2 kg, 比对照增产8.8%。

1.16.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300~3 500株。注意防治纹枯病和丝黑穗病。

1.16.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南、湖北、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的丘陵山区和低海拔地区种植。

1.17 东白501

1.17.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7。

1.17.2 选育单位: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1.17.3 品种来源:

母本F12, 来源于D757×D9195;父本K0325, 来源于X960325。

1.17.4 特征特性:

武陵山区出苗至成熟126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淡红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77 cm, 穗位高106 cm, 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红色, 果穗筒形, 穗长16.8 cm, 穗行数18行, 穗轴红色。籽粒白色, 马齿型, 百粒重29.8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 感丝黑穗病和玉米螟, 高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30 g/L, 粗蛋白含量9.27%, 粗脂肪含量3.06%, 粗淀粉含量73.07%。

1.17.5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28.9 kg, 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9.1%。2007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4.1 kg, 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1.1%。

1.17.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000株左右。注意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1.17.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

1.18 桂青贮1号

1.18.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8。

1.18.2 选育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

1.18.3 品种来源:

母本农大108, 引自中国农业大学;父本CML161。

1.18.4 特征特性:

西北地区出苗至青贮收获期126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黄色, 颖壳紫色。株型平展, 株高323 cm, 成株叶片数16~17片。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矮花叶病, 抗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 高感小斑病。经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两年品质测定,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8.82%~54.38%,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1.16%~26.94%, 粗蛋白含量9.27%~9.93%。1.18.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在西北区两年平均亩生物产量 (干重) 1818.4 kg, 比对照增产11.3%。

1.18.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300株左右。注意防治小斑病。

1.18.7 审定意见:

适宜在宁夏中部、新疆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春播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1.19 雅玉青贮04889

1.19.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19。

1.19.2 选育单位:

四川雅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19.3 品种来源:

母本YA0474, 来源于YA3237-4×7854;父本YA8201, 来源于国外引进品种。

1.19.4 特征特性:

南方地区出苗至青贮收获期98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紫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81 cm, 成株叶片数18片。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矮花叶病, 抗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 中抗小斑病。经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两年品质测定,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8.87%~51.75%,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2.31%~23.55%, 粗蛋白含量9.11%~9.88%。

1.19.5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在南方区两年平均亩生物产量 (干重) 1 005.7 kg, 比对照增产13.7%。

1.19.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000株左右。

1.19.7 审定意见:

适宜在四川、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1.20 铁研青贮458

1.20.1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8020。

1.20.2 选育单位: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1.20.3 品种来源:

母本铁7922, 来源于国外引进品种;父本丹9195, 引自丹东农校。

1.20.4 特征特性:

西北地区出苗至青贮收获期122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黄绿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300 cm左右, 成株叶片数20~21片。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矮花叶病, 中抗纹枯病, 感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经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两年品质测定,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3.82%~48.03%,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8.72%~18.78%, 粗蛋白含量8.40%~9.34%。

1.20.5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在西北区两年平均亩生物产量 (干重) 1 763kg, 比对照增产7.7%。

1.20.6 栽培技术要点:

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000株左右。

1.20.7 审定意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父亲的身份证经典美文下一篇:第一次学农作文800字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