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精选3篇)
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中学
黄孝香
【摘要】 茅盾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辨力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子夜》。这部小说不仅标志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标志茅盾长篇小说的成熟。《子夜》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成就突出。小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剖析,结构上头绪繁多,却又舒卷自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评价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鱼米之乡桐乡县乌镇。他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小说。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小说。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
一、《子夜》的思想内容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从1931年10月写起,至1932年12月完稿,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极为深刻的。
前面说过,《子夜》创作于3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深刻的分析。他在说明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华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8页)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有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并且常和他们来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注:《我的回顾》,见《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初版)。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 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过去的一些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接近革命者所得来的具体感受和间接经验,不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对客观现实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茅盾在《子夜》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三个方面:
①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②民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③当时的军阀混战、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从整个作品的完成来看,茅盾集中笔力描写了前两点,而第三点写得稍薄弱一些,不过这个缺陷在后来的短篇《农村三部曲》中得到了弥补。
《子夜》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吴荪甫确实应该是英雄传奇时代理所当然的主角,可惜却生不逢时。在和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吴荪甫时常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其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搏斗,而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直至最后精神上陷于崩溃。吴荪甫是倔强而又充满自信的,但是在层层进逼的困境中也时常会呈现出软弱和颓唐的一面,在小说的第七章和第十七章都有类似的细节描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对手的强大、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亲人之间的貌合神离、合作伙伴的自私自利,使吴荪甫不得不在孤独中奋战,而最终陷于破产。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3 更加殖民地化了。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说吴荪甫的悲剧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剧,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这就是在吴荪甫身上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正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子夜》的思想内容如此深刻,那它的艺术特色如何呢?
二、《子夜》的艺术特色
小说《子夜》反映的是1931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景式、多层次地勾勒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的大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拼,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作者描写的人物众多(大约出现了100个人物),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你死我活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小说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吴公馆),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裕华丝厂)到交际场所,从少奶奶豪华的卧室,到平民的窝棚,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而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包括金融买办资本家、民族工业资本家、封建余孽、军官、政客、医生、教授、经纪人在内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
2、结构恢宏而严谨。
《子夜》的故事线索纷繁,人物矛盾尖锐复杂,场面纵横广阔,但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小说叙述的事情时间跨度虽然仅仅 两个月,但囊括了所有复杂的生活内容。情节错综复杂,波澜起伏,而又有条不紊。
小说的开头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吴荪甫的活动,关联着交易所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从而将三十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和谐地组织到了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因此,小说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几条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而在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中,又穿插一些小线索。譬如,写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斗争,作者不仅写了工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写了资本家的反动面目,资本家走狗的虚伪阴险,黄色工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地下党领导人物的路线分歧等等。
《子夜》的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了突出其形象的丰富性,茅盾自觉地把吴荪甫放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了刻画。吴荪甫主要处在以下这些关系的包围之中:和买办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和工人(朱桂英、小三子、陈月娥、何秀妹、周二姐、姚金凤等)的关系;和中小资本家(朱吟秋、周仲伟等)的关系。
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的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如吴少奶奶林佩瑶、四小姐慧芳、七少爷阿萱等);与精干的亲自提拔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其他的管理人员如钱葆生、吴为成、马景山、曾家驹等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和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具有了多侧面的立体感。
作者严格遵循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从纷繁的线索中突出主线,从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
小说的环境描写同样也体现了茅盾作品“史诗”般宏伟构思的特点。作者以“ 鸟瞰+局部 ”的方式,在三十年代初中国大都市上海这样的广阔社会背景上,5 去剖析生活的横断面,在生活的横断面里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真实的刻画。譬如,吴荪甫刚出场时,作者描写了他到戴生昌轮船码头是颐指气使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了吴荪甫的处处受人尊敬。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中,作者特地描写了吴家此时“公馆不象个公馆”的环境,很好地表现了吴此时的精神状态。
这部长篇巨制尽管情节复杂,事件浩繁,但线索明晰,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驾驭与组织材料的非凡能力。
3、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子夜》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茅盾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时行细致、深入的刻绘。如对吴荪甫在开始组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投机市场上与赵伯韬决战时的举棋不定、在失败时的心灰意冷时的内心世界剖露得都非常真实贴切。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如以下三段文字:
吴荪甫放下电话听筒,微笑着。此时暴雨已过,一篇金黄的太阳光射在书社的西窗上。从窗子里向外看,园子里的树叶都绿的可爱,很有韵律似的滴着水珠。吴荪甫轻轻地走出书房,绕过一带走廊,在雨后冲得很干净的园子里的柏油路上走着,他觉得现在空气是从没有的清新。
吴荪甫微微笑着说,太阳斜射在他的脸上,反映出鲜艳的红光,从早晨以来时隐时现三阴沉气色现在完全没有了。他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取得了胜利;李玉亭报告的什么大计划——也不妨说是大阴谋,此时在这胜利光之下也不再能够威胁吴荪甫了。
现在满天都是乌云了。李玉亭他们也已经回去,园子里没有人,密树叶中间的电灯也已闭熄,满园子阴沉沉。只那大餐厅里还射出耀眼的灯光和精神百倍的牌场。大客厅里的无线电收音机呜呜地放送节目,是什么弹词。吴荪甫懒懒地回到书房里,这才象清醒了似的一点一点记起了刚才王和甫的那些话,以及自己的慌张,自己弱点的暴露。
以上三段文字出自小说中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表现了作者善于将人物的心情刻画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联系,以自然环境的变化来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特色。吴荪甫曾经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在精神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也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铁腕与魄力,性格刚毅、顽强、果断,不满足于做一个投机商人,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吴荪甫的气魄和实力使他成为了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小说中吴荪甫的语言是自负和刚愎自用的,短促有力、果断专横,常常出现“一定”“立刻”“不能”之类的言辞,将他的强硬、果敢、狠毒的性格表现得真实而准确; 赵伯韬是一个买办资本家的形象,为人老奸巨滑、流氓成性,是“公债场上的魔王”,既和军政界有联系,又同美国人打公司,做起公债来回回得手。他可以用30万元把两军对垒的军队买退30里,也可以请求财政部向交易所发布危害吴荪甫的行政命令,能够大大咧咧地坐在豪华旅馆的沙发中,一手扒进公债,一手扒进各种各样的女人,玩笑之中就把吴荪甫置于了绝境。在同吴荪甫的斗争中,赵伯韬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作品中对他荒淫无耻的生活的揭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金融市场上的贪婪与骄横、精神生活上的空虚与荒唐,同时交织在了他的身上。他的语言则狂妄、高傲,粗野、下流,杂着市侩气,话语中透露出一个买办资产阶级在当时中国社会骄横无忌的精神状态。
此外,对各种类型的资本家如朱吟秋、周仲伟、杜竹斋等人的语言的刻画,对曾沧海、冯云卿等封建地主的语言的刻画也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子夜》凭着茅盾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剖析和高超绝伦的构思技巧,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茅盾的创作历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庄钟庆主编.《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朱德发、阿岩主编 3.《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4.《茅盾传》 团结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标晶主编
仆志在兼济。奉而始终之, 则为道;言而发明之, 则为诗。谓之“讽喻诗”, 兼济之志也。
可见, 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 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 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 使他们幡然醒悟, 痛改前非, 从而改革政治, 改良社会。
一
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 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 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 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 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 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 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安史之乱”以后, 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 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后来弊端百出, 老百姓苦不堪言。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 平地无铜山, 胡为秋夏税, 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 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 贱贸丝与棉。岁暮衣食尽, 焉得无饥寒。”一语中的地揭露了两税法的弊端。在《重赋》一诗中, 诗人详尽地描写了被贪吏们破坏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 悲喘与寒气, 并入鼻中辛。”而贪吏们“随月献至尊”的羡余物 (地方把定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 拿去讨好皇帝) 却“缯帛如山积, 丝絮似云屯”, 诗人借老农之口发出了“夺我身上衣, 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将军, 对他们的气焰、权势和奢华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无情的鞭挞。《卖炭翁》指责宫中黄衣使者盘剥掠夺百姓, 不问青红皂白抢走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这首诗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 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 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其中,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尤为精辟。先用“可怜”二字倾注无限同情, 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 真实贴切。
其次, 诗人还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百万百姓无辜丧生, 表现了人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对, 体现了诗人“不赏边功防黩武”的思想。著名的《新丰折臂翁》写了一位在天宝年间逃过兵役的老人, 当时, 宰相“欲求恩幸立边功”, 发动对南诏的战争, 无数被强征去当兵的人冤死异乡, 这位老人“偷将大石捶折臂”, 才留得残命。诗中借老翁之口说道:“此臂折来六十年, 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 终不悔, 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 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这位命运悲惨的老人, 却以欣喜口吻自庆侥幸, 让人读来更觉得悲哀, 同时也感觉到诗人的目的不仅在记叙一桩往事, 而是反映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无穷苦难。《缚戎人》描写一个“一落蕃中四十载”的汉人的遭遇。他为了返回故乡, 冒死逃出吐蕃, 不料被贪功的边将抓住当作“蕃虏”, “配向江南卑湿地”, 含冤莫辩。这个“汉心汉语吐蕃身”的不幸人的遭遇, 不仅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昏暴, 而且反映了人民真实的爱国情感。
元和年间, 正是社会相对稳定, 战乱稍稍平息的时候, 醉生梦死的人又开始花天酒地, 庸凡的人又在弹冠相庆, 而白居易却挑开虚饰的面纱, 暴露出这个社会的黑暗、动乱、肮脏和不合理, 批评的锋芒横扫了整个社会, 上至宫廷, 下至官吏, 这是自杜甫以来没有人做到过的。据说这些诗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 “执政柄者扼腕”, “握军要者切齿”, 恰恰说明它击中了社会要害, 刺痛了权势者的神经, 也说明白居易是有正义感和勇气的。白居易的讽喻诗切中时弊, 关心人民疾苦, 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
白居易的讽喻诗不仅有强烈现实性和思想性, 艺术上也极为成功, 做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与典型的现实事件相统一, 丰富的社会内容与生动的艺术形象相统一, 精心细致的刻划与通俗浅显的语言相统一, 使他的讽喻诗极具艺术特色。
第一, 因事起意, 一吟悲一事。白居易的每首讽喻诗只写一件事, 并在诗尾揭示一篇主旨, 即所谓“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 如《新乐府》中篇章, 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 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 这就使诗的主题专一、明确。
第二, 长于叙事状物。叙事真切, 细微处见精神。白居易的讽喻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 大多以旁观者的口吻作客观叙述, 作者的倾向由事件的描述中自然流露出来, 而且善于抓住典型细节作精细描绘, 如《买花》中田舍翁的片刻伫立、低首长叹等细节, 都能小中见大, 于细微处见精神。
第三, 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活画出终年辛勤地伐薪烧炭的老人形象。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一心理描绘突出了人物的悲惨处境。
第四, 相反相成, 对比中见爱憎。白居易的讽喻诗尤长于对比手法的运用, 其诗往往先尽情描摹统治阶级的豪奢淫逸或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 在诗的下半首出现对立面, 前后对照, 相反相成, 通过对比导出题旨, 于对比中体现爱憎的感情。
第五, 用常得奇, 平易中见精粹。白诗的语言以通俗平易为基本风格, 往往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娓娓陈述, 唱叹有情, 扣人心弦, 间有议论, 发人深省, 语言的通俗和尖锐的讽刺相联系, 真正做到“其辞质而径”, “其言直而切”。他的讽谕诗的语言接近于人民的口语, 随口而出, 如话家常, 然而语虽平易, 意却警策, 所以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香山用常得奇。”袁枚在《续诗品》中也说白诗:“意深词浅, 思苦言甘。”
参考文献
[1]白居易.寄唐生诗.
[2]白居易.新乐府序.
《子夜》从吴老太爷一家由农村到城市写起,因吴老太爷接受不了城市的喧闹,患脑充血而死。吴荪甫答应了孙吉人等一伙人所提出的“几个大小不同的企业家组织一个新的团体作买空卖空的生意”。当时时局动荡不安,吴荪甫农村老家被劫,损失严重。为了筹集组建新厂的资本,他对丝厂工人进行剥削,导致丝厂工人罢工示威。最终由于炒股失败,落入“买办化”。
《子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全书较有性格的人物就有90多个,几乎概括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类型。有被茅盾称之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有靠美国财团撑腰的金融资本家赵伯韬,有不惜用女儿作诱饵、从事股票投机的地主冯云卿,有干练狡猾的人事总管屠维岳,有风流漂亮的高级交际花徐曼丽,有经不起都市生活刺激的封建地主吴老太爷……然而,作品刻画最为成功、最为生动、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人物当属主人公吴荪甫。
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当吴荪甫在公债市场上与赵伯韬拼死一搏而遭到惨败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高潮。作者在第十七章中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了他苦闷颓废的心怀。这里,梦想做中国“工业王子”的雄心已被现实碾得粉碎,“现在的吴荪甫已经不是两个月前吴老太爷初丧时候的吴荪甫了!发展实业的狂热在他血管中冷却!”吴荪甫虽然有魄力,有铁的手腕和管理才能,但他怎么也摆脱不了1920年开始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他实实在在的转嫁。在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压迫下,吴荪甫最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交际花徐曼丽祝寿而夜游黄浦江的活动是吴荪甫苦闷忧郁、困惑烦躁心情的外化,他企图以强刺激来排遣胸中的苦闷,他们把轮船开足了马力正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惶惧心理:“他们不能静,他们一静下来就会感到难堪的闷郁,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就会狠狠地在他们心上咬着。”至此,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完整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吴荪甫既有被压迫的一面,又有压迫者的一面。将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时,他采取的是残酷的手段:减工资,加工时,裁减工人,分化瓦解,直至镇压工人的反抗运动,充分显示了吴荪甫既残酷反动又外强中干的阶级特征。他收买工头屠维岳,破坏工人罢工斗争,依靠军警和流氓用武力镇压工人运动。但当工人包围了他的汽车、挡住了他的去路时,他在车里吓得脸色铁青,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感久久地缠绕着他的灵魂,他精神恍惚,变得暴躁而颓丧。同样,在对待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态度上也充分暴露出他的反动本性,他大骂国民党不开杀戒,大骂红军是土匪。而在家庭生活中,他采用的是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作风,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生长于封建土壤之上的,必然带有封建遗传基因的思想内涵。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热衷于发展民族工业,不同于以帝国主义为后台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从这个人物的经历、遭遇、结局来看,无疑是属于悲剧范畴的。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造成了悲剧。”吴荪甫是一个显赫于各类矛盾人物之中又挣扎在几条战线上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悲剧英雄。在美学上堪称悲剧英雄的,其身上总有使人感动、同情、怜悯、歌颂或赞叹的素质。那么吴荪甫这个人物身上是否具备着这种悲剧英雄的素质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帝国主义勾结买办资产阶级扼杀中国民族工业的三十年代,吴荪甫无疑是民族资产者群里一个具有特殊性格和突出才能的人物。他从国外学得一套工业管理的经验,决心发展民族工业,他要实现“增加烟囱数目,扩大销售市场”的宏大理想和抱负。但他并不热衷于金融公债,他做公债也是为办民族工业筹集资金。他和王和甫、孙吉人一起举办益中公司,就是集中上海民族工业优势力量与外资抗衡,最终目的是实现“东方大港”、“四大干路”的理想。另一方面,他有才干,有魄力。最初许多民族工业,如朱吟秋的工厂、陈君宜的织绸厂、周仲伟的火柴厂在国外资本的压迫下都面临倒闭,而他的工厂仍然在经营。又比如他在管理企业中发现,工业不发达的中国,没有能干的部下,“人才难得”使他大伤脑筋。“荪甫的野心是大的,他又富于冒险的精神,硬干的胆力;他喜欢和同他一样的人共事,他看见有些好好的企业放在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的庸才手里,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么似的。”应该说这种忧虑是有意义的,它触及了发展工业的某些本质方面的东西。他作为一个工业资本家正视了这一问题,并在掌握了实际情况后,断然下决心进行了改革。此外,他的事业心,不知疲倦的干劲,以至对吴老太爷的大殓和开丧都置之度外,都体现了这种决战精神。可以说吴荪甫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中的精英人物。
然而,自古英雄气短。吴荪甫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他的理想只成为空想,所以他的结局必定是个悲剧。吴荪甫的悲剧,是阶级的悲剧,历史的悲剧,他形象地告诉人们,民族资本家在当时的历史必然。
茅盾所创造的吴荪甫先生,不啻是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家的生动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他的命运,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摘要:茅盾所创造的吴荪甫先生,不啻是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家的生动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他的命运,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推荐阅读:
名家茅盾散文10-07
子夜对现代资本市场的启示04-09
观看名著《子夜》的精选观后感09-20
李白《子夜秋歌》11-16
子夜读后感初中06-29
《子夜吴歌》古诗词鉴赏09-29
《子夜吴歌 秋歌》古诗词赏析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