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科研课题实施计划(精选8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篇1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致使农村家庭“老、弱、病、残、妇、幼”留守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早在2000年,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290万人。这些正值生理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的孩子们,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心理上极易出现偏差。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偷盗等不良习气;也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也形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在学校,“留守学生”几乎等同于了“问题学生”,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农民的心头之痛,成为我们的民族之痛,社会之痛,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顽疾,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话题,关注留守,守望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的提出:

1、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

近几年,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分问题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打架、、偷窃抢诈、通宵上网、外宿不归……屡教屡犯,引起了学校 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中大多数的家庭状况有想似之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人进行抚养与监护。

经过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本课题组成员初步发现:在这些留守子女身上明显存在着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大家达成共识:父母的关爱、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由于这些学生流动性大,一些大中城市难以提前做好学校规划和相应准备,农村流出的对本应就学的当地适龄儿童的去向和是否继续就学不甚了解,出现监管上的真空。农村留守子女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是这一代打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社会代价。

3、我校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个农村初级中学,现有14个教学班,721名学生,经调查显示,其中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133人,占在校学生数的16.4%。其中女孩62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46.6%。在学校寄宿的学生有58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43.6%。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②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行为浅层化。③“真空时段”,自我监护,“留守学生”道德失范。

我校2007年12月被甘肃省妇联授予“甘肃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称号,2008年5月受省、市、区三级妇联委托,在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学校决定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课题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在我们农村,一些学生的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但大多数的子女都留在了农村家里,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一起生活,成为儿童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温暖、管理,他们大多数成绩下降,出入游戏厅、网吧,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给他们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成长。

支撑性理论: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指导我们研究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便于正确地把握和确定教育策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导我们根据学生的生理、安全等需要来关爱他们。

2、课题研究的价值 :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从黄羊镇特殊地域出发,样本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构建一个适合农村初中学校对“留守儿童”发展教育的模式。

2、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生活内容、方式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研究,纠正、排除、防止我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

3、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足以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5、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重点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6、解决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后顾之忧,保障我镇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才培养中解决“断代”问题做出贡献。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学校被甘肃省妇联评为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并且为学校捐助了“留守儿童之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班主任参加课题组,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有利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外有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资料,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得到市区教研室等上级部门的指导,研究的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实情对研究方案作适当调整,使课题研究渐趋科学。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实验法。要设立对比样本,并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班主任先行一步,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5、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分理论篇、实践篇、案例篇进行总结和提炼。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拟订研究日程,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创建课题网站。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周落实一个环节的工作,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小结,以争取学校动员全校广大班主任、学生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此类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初步计划开展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此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中两次为问卷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摸清学生对家庭的要求、对学校的要求,并建立留守子女学生档案。

4、和留守学生结对子、交朋友。为了探索对此类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他们残缺的爱,课题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帮辅对象,由课题组老师分两批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

5、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我们将邀请一批结对同学,举办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拉近大家的距离,融洽大家的情感,课题组老师和结对学生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合影留念。

6、开展个案追踪活动。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组织活动。

八、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13.1-2013.8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13.9-2014.3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14.4-2014.7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整理汇总各类数据资料,完成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申报科研成果评选并申请课题鉴定。

2、研究的成果预期:

(1)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2)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3)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九、课题组织管理

1、研究的组织

课题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理论指导:教研室杨建琼 杨跃武 吴华昌

3、课题组组长:李庆明

4、课题组成员:

李庆明,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落实、开展和总结性评价; 李绍燕,项目主管,参与管理和研究; 王华协调关系、指导;

周光友、王少华、陈学明、杨 清、普学明、刘 璐、普天俊负责具体措施的落实,并参与研究及论文写作。

5、制度保证

(1)由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中心教研室等部门对课题研究加强管理,保证课题研究正常、有序地开展。

(2)建立课题研究档案,保证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连续性。(3)每周四教研活动中课题组成员专题研讨、学习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知识,吸纳他人先进的教科研经验。

6、激励机制

(1)定期汇报和活动,适当考虑工作量,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教科研奖。

(2)校内评比,对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除享受教科研成果考核奖励外,优先考虑评优、晋级等。

7、经费来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篇2

一、前期研究工作进展

(一) 确定研究对象, 完善研究方案

课题立项后, 课题组在全校农村留守儿童中随机抽取30人参与课题研究, 首先建立基础性档案, 对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基本情况, 写出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报告。结合问卷调查报告, 根据专家建议召开了研讨会, 对原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 使研究目标、方向更加明确, 研究方法更为科学, 明确分工, 落实任务, 严格依据实验步骤开展课题研究。

(二) 加强理论培训, 促进理念提升

随着研究人员对方案的理解,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 提出了各自的疑惑和问题。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 分别邀请重庆市教科院王伟虹、张宏等专家, 针对研究的困惑与问题开展专题培训, 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研究方法, 以及研究经验的提炼、研究文章的写法等, 同时对本课题“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做了具体的指导。课题组每学期至少两次召开课题研讨会, 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关于成长档案袋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经验, 交流研究进展和心得体会。2012年5月组建课题博客和QQ群, 搭建现代信息交流平台, 课题组成员不断学习, 在反思交流中提升理论水平。

(三) 培训代理家长, 共同开发成长档案袋

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 仅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课题组制订了《农村留守儿童每周习惯养成培养点》, 在校期间效果很好, 但是, 一部分留守儿童离开学校后,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失去了监控, 无人能管。为此课题组每学期召开留守家长培训会, 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 展示留守儿童档案袋,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优秀表现, 提出家庭教育的职责任务。还通过每周校讯通和亲情电话指导家长与孩子交流, 要求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 假期接孩子外出观光, 与家人团聚, 将孩子的照片、见闻日记、家长评价等资料纳入成长档案袋, 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 精心策划活动, 丰富档案袋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是留守儿童成长正能量的积累, 课题组根据“留守儿童成长计划”, 研究制订了《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留守儿童心理访谈记录卡》和《留守儿童学习辅导记录卡》;组织了留守儿童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自愿者感恩回馈行动、参观档案馆等活动;邀请代理家长参与“挑战自我勇攀高峰”户外‘亲子’体验和庆“六·一”留守儿童亲子游戏等活动, 使孩子感受家长的关爱与呵护, 让家长与孩子心灵交融。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 跟踪研究, 写出活动反思。另外, 每年针对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开展“雏菊自理之星”、“雏菊阳光少年”、“模范家庭”和“书香之家”等评选活动, 以此来激励留守儿童和家庭朝着良性方向健康发展。

二、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一) 开发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 经过研究开发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参与研究的留守儿童人手一册。依据档案袋的基础性、目标性、过程性、展示性和评价性, 分别对应设计为:“我型我秀”、“我的梦”、“成长小脚丫”、“金色记忆”和“收获的天空”。“成长小脚丫”呈现着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满意的作品, “金色记忆”存放着孩子生活学习的精彩瞬间, “收获的天空”展现孩子们获得的奖励以及素质记录卡。所有的成长档案袋平时都存放在留守儿童亲情室, 学生随时可以记录, 随时可以翻阅, 还定期向家长开放, 由老师、家长、学生共同补充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 丰富档案袋内容。

2.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在各种活动中孩子们成了主角, 可以尽情地宣泄自己、展示自己。当学生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赞扬时, 他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尊重, 开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随着档案袋里梦想的一步步实现, 孩子们看到了自己发展的潜力, 渐渐地收获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激情, 自卑、冷漠、任性等缺点慢慢减少, 开朗热情、文明有礼、懂得合作等优点逐渐增加, 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表现明显进步。

(二) 教师科研素养得以提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更具实效

1. 通过课题组定期的培训、专家的引领, 通过自觉地学习和辅导案例、研究感悟的撰写, 老师们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通过研究留守儿童, 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 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 总结提炼出许多共同性和规律性, 丰富了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了与家长沟通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课题组有七位教师的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有五位教师在县级以上教学技能或录像课比赛中获奖。

2. 通过课题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三结对双代理”做得更实了, 老师们自觉走进留守儿童家庭家访、节假日带领留守儿童“走亲戚”、每期集体生日和留守儿童才艺展示会等, 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画面, 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感悟, 学校获得年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三) 家长参与研究, 更新了家教观念, 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通过图片、文字、家长会、校训通等方式, 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呈现孩子学习生活的闪光点, 参与的家长越来越多。通过留守儿童家长专项培训会, 监护人懂得了合理搭配健康膳食, 注意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创造良好的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在结对“走亲戚”活动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家教方法。一系列活动使留守家长家教观念明显转变, 家教责任心明显增强, 懂得了关心孩子, 遇到问题能主动跟老师联系寻求解决的办法, 主动寄来照片等资料丰富孩子的档案袋, 许多家长能根据学校的要求, 在重大节日和孩子集体过生日时从千里之外赶回来, 参加亲子活动。

三、今后研究工作打算

老师、家长、孩子都参与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的开发, 然而, 真正起主动作用的还是老师, 大多家长和孩子处于被动地位。今后在档案袋应用方面加强研究, 考虑更加开放的方式, 利用网络等平台, 使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戚、朋友了解档案袋内容, 调动邻居、社区等资源参与留守儿童档案袋的开发和应用, 扩大宣传影响,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袋的评价激励作用,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研究 篇3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愈益拉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趋势短期内不可逆转。“留守儿童”作为这种流动的副产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亲子分离问题与监护问题,对其监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倘若监护得当,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弥补因亲子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前人的研究普遍将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四种。这也是目前留守儿童监护的主体模式。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在留守儿童监护模式的研究上至少有几大共识:一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监护模式为单亲、隔代监护;二是无论是哪种监护类型,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是不同的监护模式,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不同。[2]

本研究选取安徽、江苏两省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通过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班主任、学校负责人等的半结构式访谈和访问问卷,搜集了大量案例和信息。在监护模式上重点研究单亲监护与隔代监护两种,其余监护类型皆被归类在“其他模式”中进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讨论,以期能对监护机制的完善有些许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一)隔代监护的两大弊端——管教过度或无力监护:

隔代监护是指在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后,祖辈(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研究发现,隔代监护普遍存在两大弊端,即监管过度或无力监管。

1.监管过度,盲目追求监管效果:

子女外出务工,将孙子或孙女托付给自己,对于老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访谈中发现,很多老人认为只有自己把孙子或孙女照顾好,其父母才能在外安心务工,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自己无法和子女交待。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前,都会叮嘱祖辈监护孩子的“注意事项”,如一定要看着他好好学习,不听话就尽管打骂等。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朋好友甚至老师,都会以孩子的听话程度、贪玩度、学习成绩等标准来衡量祖辈监护的好坏。这些都给祖辈监护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在其监管中采取了很多极端的、不计后果的措施。

案例一:张某(女)的老伴早年已过世,儿子儿媳在孙女8岁时外出务工,此后她成为孙女的监护人。其孙女目前在读初三,成绩优异,在班级名列前茅。据她所说,她从孙女五年级起就不允许其看电视、外出玩耍,因此养成了孙女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每天从学校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看书。孙女还经常以此为例,教育同村另一名不爱学习的留守儿童。访谈中发现老人对其监管成果十分满意,周围的其他老人(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十分羡慕她有着如此听话的孙女。

该案例中,老人的监管得到了孩子父母、邻居及孩子自身的认可。诸如此类从小就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耍的监管方式带来了“成效”: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优异。但这样的过度监管,是否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利呢?调查中笔者发现,该老人的孙女性格文静,不愿与人多说话。老人的监管方式的确促进了其在成绩上的优秀表现,但却忽略了孩子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蔡某是江苏某校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在其3-4岁时就外出务工,将其交给爷爷奶奶监护。奶奶从不允许他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原因是一次意外(和同学一起玩闹的过程中,他的额头被另一个孩子踢伤),这导致其较为孤僻,课余时间基本都是独处,闲暇时间(如周末)基本都是独自在家看电视。

蔡某的奶奶在孩子发生一次意外后,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担心孩子出了事不好向其父母交待,因此干脆不允许其外出玩耍。老人强制性改变了蔡某正常的成长环境,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长此以往,必然对其发展不利。

2.无力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

已有研究发现,很多老人们奉行的依然是他们年轻时照看孩子的思想观念,只讲究给孩子吃饱穿暖,很少会考虑到营养、卫生等方面的问题。[1]但本次调查发现,除在江苏少部分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目前隔代监护中大部分老人都会对孩子学习、卫生、营养等方面的情况加以关注。取而代之的是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农村地区,大部分老人文化程度低下,很多都不识字,虽然也想管教孩子的学习,但却不知从何下手。

案例三:丁某在儿子儿媳离婚、儿子出去打工后与老伴一起成为孙子的监护人。她非常关注孙子的学习状况,据她所说,孙子十分贪玩、爱看电视,进入高年级以后成绩下降得很快,这让她十分着急。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己感觉很无能为力,因为她从来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孩子就读低年级时,爷爷常教他做作业。但进入高年级以后,爷爷也没有能力再辅导了。

丁某正是隔代监护中老人在监管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案例,她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视,面对孩子成绩的下降,却只能干着急,无能为力。调查中也发现,老人们虽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却不倾向于选择诸如让孩子参加辅导班、为孩子买学习资料等方法。老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学习主要依靠自觉,认为上辅导班、买资料此类方法是浪费钱,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老师用来赚钱的手段。

(二)单亲监护——负担重,不利于家庭稳定

单亲监护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前人研究表明受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父母双亲中常常是父亲在外挣钱养家,母亲在家主持家务、抚育照顾子女。[2]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认为父母一方在家,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会比较全面,对其成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一方在承担农活、家务的同时又要照顾孩子,负担很重。

案例四:刘某今年42岁,家中有一子一女,其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除此外,家中还要种田、种菜。女儿今年刚上大学,儿子就读小学三年级。当问及她是否觉得辛苦时,她表示“农村里的人吃苦吃惯了”。

正因为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大多是母亲,在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周到,但仍无法替代“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加上负担过重,无法保证监管的全面性,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研究发现,大部分母亲在其父外出后,没有过多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多为打骂。访谈中一位母亲表示“没有那么多精力与他(指孩子)讲道理”。

一名学校负责人表示,相对其他监护模式,单亲监护对于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最有利的。父母一方在家,孩子有任何状况校方都可直接与其家长联系,出现问题也较容易处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等信息都能得到更好的传达。但当问及单亲监护在留守儿童的监管中是否值得倡导时,他表示,单亲监护对孩子虽然好,但长期的夫妻分离,家庭易生变。在调查中,笔者在江苏、安徽两地都发现了这样的案例。

nlc202309022312

案例五:杨某(11岁)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在家照看他,去年母亲抛下他,与同村另一名男子一同离家出走。

案例六:刁某的父亲在其出生后就开始在外务工,母亲一直照看他,直到他7岁时母亲与其父离婚。此后,他开始由爷爷奶奶监护。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人为了维护家庭稳定,主动提出监管孙子孙女,宁愿自己累一些,也要让夫妻双方共同外出务工。

(三)其他监护模式

除隔代监护、单亲监护外,上代监护、留守儿童还存在很多其他监护类型,但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的案例较少,这里仅就调查中发现的例子进行论述。

1、老师监护:

在安徽的调查点,笔者发现个别老师在家中开设寄宿点(主要是初中),父母外出务工后可以将孩子寄宿在老师家中,按学期支付寄宿费。父母选择此种监管方式的,大多是考虑到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得到较好的辅导。为更好地了解情况,笔者走访了当地一个老师家,并访谈了在这里寄宿的学生。该老师教初中数学,于2006年开始在家中开设寄宿点。走访时,他的家中寄宿了6名学生。

案例七:高某(初二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务工。他于今年2月份开始被寄宿在该老师家中。据他介绍,这里的伙食并不像当初老师向他母亲介绍的那样好(五菜一汤),一般是老师的家里人吃什么,他们就跟着吃什么。因为是在老师家,学生们都不敢有所挑剔。老师很少主动辅导他们的学习,他们也不会去问。六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环境类似学校宿舍,睡的是上下铺。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生大多是因为太过于调皮捣蛋,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父母才将其送到老师家看管。在这里,大家一起玩闹,甚至打架,完全没有学习的氛围。访谈中,高某称他因刚到这里不久,成了大家欺负的对象。

2、动态监护:

个案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在孩子读小学时,父母倾向于将孩子交给祖辈、亲戚等监护,但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三,大多母亲都不再外出,留在家中照看孩子。初三的孩子,面临考入高中的压力,大多父母认为能否进入一所好的高中,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因此他们甘愿放下工作,回家“陪读”。本研究中的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转化为单亲监护。对于此种转化,一名班主任表示小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如果没有接受到良好的监护,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不利。初中阶段,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一般来说即使父母在这一阶段回来,对其影响也不大。但事实情况是否如这位老师所说,监护模式的转化对留守儿童到底有何影响,仍有待研究。

三、结论与思考

总体上说,单亲监护可以保证孩子在生活上得到较好的照顾,便于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但监护人承受的负担较重,精力不足,对孩子的照顾无法面面俱到,尤其是缺乏对其心理上的关注。在教育孩子的方式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以打骂教育为主。同时,夫妻双方长期分居,不利于家庭稳定。隔代监护中,祖辈的监管易产生两种弊端:一是为保证监管效果,采取一些过度的监管措施,如禁止其与同伴玩耍、看电视等,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二是因精力及文化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力监管,只得降低监管标准,仅仅保障孩子的温饱。而由老师监管,不但监管效果难以保证,对孩子的照顾也会有诸多疏漏。同时,调皮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闹、打架斗殴、被欺负亦是常事,对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等都有负面影响。鉴于目前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以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应给予广泛关注,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要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培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机制,使其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同步。

不过,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这些监护上存在的问题,也并非一定直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大部分留守儿童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表示非常理解,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亲情的缺失、监管的不力也使得一些孩子更加独立,自理能力强,比一般的非留守儿童更坚强。以上问题应与其监护机制紧密相关,也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篇4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留守儿童”现象作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自2004年开始启动,教育部、全国妇联及部分省市县教育部门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大量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大量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我乡学校将“留守儿童”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各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向人民和社会负责。要求学校发挥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作用;要求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提升“代理家长”素质;落实家访联系制度,在春节期间全面走访“留守儿童”家长,交流沟通思想;推行寄宿制管理等。但由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队伍庞大,而且又是一个长时期内存在的问题,学校都感受到力不从心,真正是“任重而道远”。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深入了解我乡各学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学习、生活、性格、心理、道德养成等方面),探索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职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为各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研究内容

①留守儿童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研究;

②“寄宿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利与弊研究;

③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研究;

④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⑤学校对托管留守儿童有效帮助研究;

⑥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以及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开展课题研究。

四、研究假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校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留守儿童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学生,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制定体现学生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5、渐进性原则:一个人的进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坚持渐进性原则,克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心理。

六、研究的主要措施:

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少先队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 30 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 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 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8、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考核定为不合格并给予经济处罚。

9、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0、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实验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资料,制订并完善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学校,建立研究档案。

第二阶段:(2009年8月——2010年7月)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定期研讨交流,总结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0年8月——)总结推广阶段

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做好实验成果的推广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实验研究报告;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学生、家长咨询录;留守儿童个案研究文集;阶段性研究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相关论文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实验研究结题报告;“留守儿童”成长成果展。

九、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学校非常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已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亲自任组长,各学校教师为小组成员。

十、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下拨专项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2、我们学校留守儿童数量大,易于积累一手资料,便于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篇5

一、选题依据(选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在我们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留守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选题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已有的研究和不足)

由于国情差异,国外的留守儿童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突出,所以国 外对于留守儿童的课题研究几乎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主要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但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全国妇联2008年初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对留守儿童的上学率作了一个统计,充分肯定了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虽然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上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三、选题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难点)

(1)研究目标:

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状况,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分析留守儿童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探

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地依据,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2)研究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及学习的调查研究

3、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调查研究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5、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与方案

(3)研究中拟突破的难点

留守儿童的数量大,范围广,因此小部分,小范围的调查研究难以具有普遍性。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因素复杂,只有控制好无关变量才能使调查研究就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中可供参考的课题研究成果较少。

四、选题创新点

留守儿童现状,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的问题。

五、选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了解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村留守

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从而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以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

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对各区一些具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

儿童基本情况。、教育实验法: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系统分析法:通过收集的资料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

原因。、经验总结法:运用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和手段。

六、选题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第二阶段:撰写开题报告

(3)第三阶段:收集资料,拟定大纲,完成初稿

(4)第四阶段:论文修改、定稿、答辩

七、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 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2005,(7).

[4]雷万鹏.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6]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7]彭金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林 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3(3).

[9]赵红国.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教学.2007.(7月下旬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篇6

一、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向城市。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这些农村父母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有读书的机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最后造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 ——16 岁)。

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来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民乐县南丰乡16个村长年在外务工人员有5600人,父亲在外务工人员有3000余人,母亲在外务工人员有2000余人。全乡共有6——16岁儿童4560人,留守儿童3120人,占全乡儿童总数的70%。学校留守儿童220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1%。这些数字,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祖国的未来引起极大的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作为农村的未来,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一代代新型农民的培育,也关

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中国各主要媒体都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座谈会。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部将加大研究力度,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共同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状况,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的锻炼。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性格行为令人堪忧。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

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疏于照顾,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弱,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如:何庄村一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上年纪的爷爷奶奶照看,8岁上一年级时,放学回家无人接送,遭遇车祸。后又因被不法分子拐卖,到11岁才上一年级。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

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5、发展走向: 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几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三、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

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

2、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3、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民乐县南丰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研究。

6、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对民乐县南丰乡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民乐县南丰乡在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1、南丰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结果证明, 留守儿童现象在农村是相当普遍的。在所调查的农村学生中, 有63.7%的学生为留守儿童。 (见表1)

2.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监护人

表2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基本是隔代监护为主, 占到56.5%, 其次是由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占到31.1%, 其它亲戚监护约11.8%, 自我监护的占到0.5%。 (见表2)

表2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3. 农村留守儿童与务工父母的联系与沟通

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因距离原因无法进行直接的交流, 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来维系彼此间的亲情与关爱。在所调查的382名留守儿童中, 有365名儿童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的, 占总人数的95.5%;通过写信与父母联系的只有2人, 占总人数的0.5%;到外地去看父母的有4人, 占1.1%, 有11个儿童与父母一直没有联系, 占总人数的2.9%。在调查中发现, 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通话时, 通话的内容大多是父母主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安全, 以及是否服从监护人的管束;而孩子更多的是询问父母的身体状况, 并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表现。

4.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对象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与各类社会网络成员关系的强弱却发生了变化。首先与外出者关系出现疏远, 而与现实生活中紧密联系的成员的关系有所加强。其次, 从交友情况来看, 交往对象和交往程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留守儿童的朋友大多为班上同学或本村居住较近的孩子。很多留守儿童表示, 父母外出务工后, 他们更多的时候都与同伴交流和倾诉。

5. 农村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调查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首先缺失了父母的情感需要。相当部分留守儿童表示他们不仅失去了以前父母在家时对他们的关爱, 也感受到了由于家庭成员的缺失而带来家庭气氛的冷清, 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更是感到内心的孤单和落寞。其次是缺乏与监护人的沟通。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调查情况看, 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经常聊天, 但仍有半数以下的留守儿童与监护人很少或从不聊天。聊天的内容也主要涉及学校发生的一些琐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1. 亲子互动、沟通大大减少, 多数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

外出父母与儿童的亲子互动只能维持在父母与孩子的电话沟通上或短暂的相聚上, 这种短暂、有限的沟通通常是以父母为导向、儿童被动接受的沟通方式, 儿童很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 父母的价值观改变, 使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

在外务工过程中有的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这种低期望必然影响子女的学习成就感。有的因长期在外务工, 再加上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 造成了家庭的分裂, 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3.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素质低, 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

在所调查的留守儿童监护中, 绝大部分为隔代监护, 他们的祖辈大多为文盲或半文盲, 单亲监护人或亲戚监护人大多为半文盲或小学毕业。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 也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具有隐性, 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 父母或监护人与学校缺乏沟通

在与外出父母或监护人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中, 许多家长或监护人认为将孩子送进学校, 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 把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 而只关心孩子在校的考试成绩。很少有外出务工父母或监护人主动与学校就教育孩子的事情进行沟通和交流意见, 去深度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与建议

1. 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孩子的健康发展

“留给孩子更多的钱, 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条件, 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的想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父母往往只注重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 而很少关注孩子心理、情感等内心层次的需要。父母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要意识到父母的教育与关怀对于孩子来说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2. 就近务工, 增强家庭教育的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 既不影响家庭收入, 也能照顾孩子的教育。就近务工, 一方面增加了亲子互动的频率与时间, 可缓解孩子对父母的思念;另一方面, 能够方便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近况, 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直接、更有效。

3. 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

监护人既然接受了委托, 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与义务, 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既不能放任自流, 也不能娇宠溺爱, 做到爱与严结合, 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4. 改变务工方式及亲子沟通交流方式, 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需外出务工时, 尽可能保留一人在家监护孩子, 以保持家庭教育影响的存在与完整。如父母都外出, 则要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和交流方式, 时间上不要相隔太久, 保持与孩子的经常联系, 熟悉孩子的情况。在沟通上不能只谈孩子的学习成绩, 更应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等心理问题。在沟通方式上不仅限于电话联系, 还可用书信的方式。如果与父母经常保持书信联系, 父母也更容易引导。若条件许可尽可能让孩子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5.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是全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针对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现状, 学校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 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 也是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成立校长挂帅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 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做保证。三是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学习。对那些在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取得实效的学校, 要将那些有效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向其他学校推广。四要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 强化心理教育, 并落到实处。五要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的见面会, 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六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教育的内容, 同时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

6. 开展各种社区活动, 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亲情、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社区氛围

相对家庭与学校, 社区是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的一个大环境, 他们耳濡目染的会受到社区社会风气、活动的影响。整治留守儿童生活的周边环境, 在社区内开展各种互助活动、关爱活动, 如“关爱留守儿童, 争做爱心妈妈”、“心手相连, 共赴未来”等活动, 使留守儿童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也是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上海教育研究, 2002 (9)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篇8

关键词:四川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来已久,教育不仅仅是在知识教授上满足孩子学习的需求,更是在心理上对孩子进行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条件非常的艰苦,加上与外出务工的父母长期的分离,在儿童身心上都造成一定的伤害。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有所侧重的关注和研究,从根本山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的环境。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关概念

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应该对留守儿童做一个定义,弄清楚留守儿童的特点,总结我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阶段成果,基于道德层面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层面对留守儿童教育已经发现或者潜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留守儿童界定

留守儿童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留守儿童就是指在农村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动力成员外出打工,将家中的子女留由亲属一方照顾,在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下独立生活的儿童。这一部分的儿童不再少数,尤其是在近几年中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在不断的提升,加上农村地区的教育意识存在偏差,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品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就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大部分儿童都没有完成基础教育,最后的结果就是造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农村的教育水平无法实现提升。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理论概述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现象、教育现象更是一个社会道德伦理现象。对于留守儿童跟教育问题很少有人从儿童本身的需求作为研究出发点,教育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需求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引导下才能实现的教育过程,当然教育需要一定的机构作为载体,这就要求社会的参与、政府的支持,在教学环境上提供保障。国外的学者卢梭、杜威在儿童教育理论上对于国内教育研究有重要的指导,而近几年我国在儿童教育理论上也日渐的丰富,这些都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四川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本文将四川省的农村地区作为研究的背景是因为这一地区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农村的发展水平相对的落后,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再持续下去,对于孩子的教育的影响将会是伴随着孩子的一生的,所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做出实质性的努力,才能解决儿童教育问题。

(一)农村教育环境差,缺乏基本教育条件

四川农村建设水平低,教育环境差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根本的是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农村的发展需求,因此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外出务工,而且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交通的不便利,这些都是农村经济无法发展的原因,四川农村地区地势险峻、偏远。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造成的结果就是无暇顾及教育的发展,没有教育的环境,学生没有地方完成学业,没有最新的教材和教育设备,教学环境异常的艰苦。

(二)教师力量薄弱,无法满足教育需求

四川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艰苦,导致教师力量无法保障,教育的财政支出无法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导致的农村教育水平跟不善,部分教师是由村中的村民临时的担当,教授孩子们基本的识字读写的能力,近些年来也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深入到这些地区进行支教活动,但是这些教学效果也是昙花一现,无法满足儿童在基本的而教育需求。

(三)政府关注度低,农村教育没有保障

政府的关注程度是最重要的教育保障,农村的基础教育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撑、人员配备,在基本的教育设施建设上也要得到基本的解决。但是由于四川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低,政府的关注程度集中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上,对于教育问题有所忽视,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教育明显有些吃力,这就需要国家在财政上和人力物力上都予以更大程度的支持,保障农村儿童跟教育的水平。

(四)儿童缺乏教育关怀,身心发展不协调

儿童时期最需要的就是家庭的关怀,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能够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教育所期望实现的效果,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教育孩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学习上进、积极进取的勇气,实现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儿童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时期,为孩子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每一个教育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够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从身心教育到知识的灌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实践行为。

(一)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农村的教育环境建设存在很多的不足,基本的校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输送都应该得到相应的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在公共财政支持上积极的参与,必要的时候进行帮扶政策,每一位政府官员帮扶一个家庭,建立相应的社会教育基金,实现对教学环境的建设,保障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环境,学习到最新的教学资源,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对儿童的教育保障。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提升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教学内容还应该设置一些特长课程的教学,丰富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从而在心里上的压力,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学习的能力。

nlc202309041650

(二)实现城乡帮扶互助,提升办学水平办学质量

农村教育是我们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育问题需要得到城市的支持,一方面城乡帮扶在人力上应该得以体现,输送一批优秀的教师力量提升农村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传授最为先进的教学知识,另一方面在财力物力上实现对农村家庭的支持,为儿童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城乡结成互帮小组,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支持和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学水平的改善,实现学校间的相互帮助,将留守儿童带到城市小学中感受不一样的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

(三)创新教育政策,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益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上,首先需要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定儿童权益的保护法律,维护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益,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应该适当的给予优惠,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完成学业保驾护航。在相关的政策依据上,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相关条例上,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和教育质量给予一定的支持保障,完善各项制度标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登记,落实到每村每户,让每一个家庭都知法懂法,知道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在政府和各个单位的执行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利可据。设计奖学金的政策,对表现突出的儿童进行一定的鼓励,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教育的全面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在心理上迫切需要家庭的温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心理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经常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形成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提升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能力,学会照顾好自己,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体现全面性,即使在教学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也要注重全面的培养,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努力学习,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更多的挑战,克服更多的苦难,形成强大的内心世界,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彭启; 李乐为; 梁芳芳; 刘文志,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湘西州解放岩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2(07).

[3]]高丽,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06).

[4]魏凤英,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5]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05).

[6]王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少数民族地区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2014(05).

[7]汪照江,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03).

上一篇:学校文艺比赛活动方案下一篇:想象的翅膀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