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精选9篇)

化学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 篇1

化学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到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更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

作 者:李勤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帝贤初级中学,河北承德,067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3 关键词:教学   实践   化学  

化学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生活中, 语文是吸收知识、传递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 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 一切的学习活动难以进行。读书、作文、交际以至科学活动、生活实践都需要语文。语文还能帮助我们熟练地运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书, 掌握检索各种图书报刊的方法, 运用语言抒发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 以及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等思维的方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是生活的基础。可以说,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 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1. 语文教育价值观影响语文教育的效果

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包含工具性价值和人文价值。工具性价值使学生有准确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这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基本技能。人文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包括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构思、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愉悦自己、愉悦他人的能力;以及通过语文学习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提高自己思想品德、审美情趣, 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两者缺一不可。可现实中, 我们却看到这样的情况。首先,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是十分重视学生人文价值的培养, 而往往忽视工具性价值的培养。例如, 在讲授《致蒋经国先生信》一文时, 授课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赏读, 学生从中感悟到此文文采斐然、感情真挚、微言大义, 是一篇佳作, 并就此结束课文教学。固然, 这是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 我们却忽略了基本技能的教学。其实, 我们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 (1) 这是一封书信, 可以复习信的知识, 让学生掌握写信的技能。 (2) 这是一篇用语精当的文章, 适合作运用词语方面的例证进行赏析。如, 起结构作用的“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 用词变化使结构明朗、意义层层深入。又如, 课文开头一段几组含义相对的语句, “咫尺之隔, 竟成海天之遥”, “匆匆一晤, 瞬逾三十六载”等, 把无尽思念表达出来。 (3) 这又是一篇告诉我们写作该如何下笔, 如何注意对象的身份、场合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如此教学就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其次, 学生对语文工具性的价值也认识不清, 缺乏学习的兴趣, 以至自主学习的程度不高。一方面他们觉得不管怎样学, 似乎都很难提高语文成绩, 因为语文教学效果无法立竿见影;另一方面多数人认为语文是无关紧要的, 现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 又避开写信的烦恼, 能识别一定的文字就可以了。所以, 影响了语文教育, 影响了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总之, 教师吃力不讨好, 语文教学显得疲软。

2. 考试的评价标尺单一影响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各类学校为了取得中考、高考好成绩, 语文教学围绕考试指挥棒转, 功利性明显。我们在评卷时, 往往用文学价值作为标尺来衡量学生的考场作文。因此, 考场作文能取得高分的就很少。评卷标尺在这里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长期的语文教学都是重视人文价值, 而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使我们有机会正视这一不足。近几年来, 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这也意识到这些问题, 体现在考试方面就有作文命题的灵活性、评卷的兼容性。如, 前几年梅州中考作文题以“电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位考生就以订合同的形式写一篇文章。评卷时经评议, 同样给予肯定。这些变化是语文课改的一种积极信号, 衡量教学的单一文学价值标尺已在悄悄地改变。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

1. 重视技能教育, 培养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要取得好成绩还该应用语文价值观为我们服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生活中, 当幼稚的孩子懂得钱能买东西时, 给他们钱他们都很高兴。那么, 我们的母语教学, 怎样才能像给孩子钱一样让他们乐意接受呢?运用价值观激发兴趣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是为了日后更好地生活, 转变他们对语文的看法, 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授课时我们可选一些语言运用生动又贴近生活的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与起义军交战初期屡战屡败, 士气低落。在上呈朝廷的折子中, 他们就把屡战屡败的事实写成“屡败屡战”。只是词序改变, 蕴涵的内容就不一样, 结果也就不同。朝廷认为湘军不气馁、有斗志, 全军受到嘉奖。又如, 从前有一个财主只生有一个女儿, 招婿入赘。后来他们不孝顺, 财主又娶妻生下一个儿子, 他去世前在女婿的要求下写一份遗嘱:“家中财产归予女婿外人不得干涉。”后来他的儿子长大了, 就请村里的秀才为其争回财产, 遗嘱变成“家中财产归予, 女婿外人不得干涉”, 继承了财产。断句变化, 运用一个多义字改变了结果。这些事例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的, 这样兴趣就可能被激发出来。其实, 这也是“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经常插入这些故事, 学生有兴趣了, 教学效果就明显了。

2. 利用教材培养基本技能,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新课标实施后, 教材编写都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例如, 语文版初中阶段的课本, 每单元都包含口语交际训练, 并提出具体目标:能注意场合、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流;能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清楚连贯地表明自己观点;能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 感染人、说服人;能进行辩论等。这是把平时我们不重视、又常常做不好的听话、说话放在教学的重要的位置上。在识字、写字方面, 也提出明确的要求, 由写工整的字、漂亮的字不断提高至书法艺术的层次。写作方面更是作出详细的要求:能用真情实感地写文章, 条理清晰地表达, 简明扼要地处理素材;日常应用文格式正确、内容简洁、通俗易懂。我们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把口语交际、写字安排在教学中, 开设写字课、辩论课等。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多肯定, 使他们有成就感;对表现平平的学生, 多给一些机会让他们展示才能。例如, 进行写字比赛、演讲比赛, 利用班会课推介自己或推销产品或介绍名著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日后受用无穷。写作教学, 应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掌握知识的层次及写作要求, 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有了兴趣后再引导。如:结合实际写演讲稿、写读书心得、向同学推介名著等, 把自己喜欢的、有深刻印象的用文字表述出来。此外, 我们可以活跃第二课堂, 如出黑板报、讨论热点新闻等。这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化学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 篇3

1. 课堂教学上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说和读。改变观念,学习先进教学理论与经验,积极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满堂灌教法,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扭转学生厌学现象。教学目标要明确,合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单一死板,以学生为主,激起学生共鸣。课堂上,给所有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敢说会说。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的嘴动起来,踊跃发言。一般来说,小学,初中学生爱发言,到高中,尤其是职高,许多学生课堂上不爱发言,却爱在课堂上相互说话,或逗趣取乐。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大多能自由表达,言语得当,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2. 学习语言,兴趣很主要。一门课程,如果培养了学生对它的兴趣或形成一种爱好,是其中的一大收获。它不仅会使学生对学到的语文知识加深理解,也会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文化修养。许多文学爱好者大多是源于对语文的兴趣。在培养语文兴趣中,通过多读,养成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至关重要。要改变学生不爱读书的习惯。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讲与问,而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学生不要一味地听和答,而要多读和多思考。在朗读、默读中,结合不同文体,既要从形式上体味用词造句之美,情节、意境之美,也要从内容、情感上体会作者的认识和人生感悟,激起共鸣。在课文分析中,教给学生诗歌,小说,散文及记叙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法,解析作品精髓所在,通过朗读、评析、师生交流等方式深入解读。既要有教师的讲析,也要有学生的品析,教师不唱独角戏。分析要有重点,有一定深度,不要面面俱到,要围绕一二个关键和富有启发性、开放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学生自由充分发表见解,独立思考或讨论。在品读的基础上可进行再创造,进行情景教学。运用好现代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兴趣的好方法,将相关的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形象、立体、大容量,丰富学生的信息量。

3. 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重教师与学生日常交往。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语文的内涵,关注好学生,也关心后进生,并且在课堂上以饱满的情感,深入的分析,恰当的提问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

4. 注重课堂外学习和积累,借用名言名句支持自己的论点或增加文采。如,开展收集名言警句活动、摘抄、写日记、抄歌词、阅读文学名著活动,开展语文游戏,如填成语、歇后语、文学常识等,即营造语文学习氛围,又积累语文知识。这些活动符合学生心理,学生参与热情高。功夫在课外,学语文也是如此。

5.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能力。发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讨论问题不应全由教师提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要鼓励学生自己發现和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将疑问公之于众,让学生动脑,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6. 课堂上注重师生的沟通交流,尤其是情感交流。以赞赏,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表现,多鼓励、表扬,注意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的思想火花,加以启发引导、评价,注意反馈,及时指出纠正学生认识不正确、不完善的看法,达到思想的交流、情感的融合。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论文 篇4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中学化学教学一直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视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化学教学,来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化学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科综合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当前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有益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化学与交通、通讯、能源、材料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化学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教学中,我们也要毫不回避地向学生说明,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考虑欠缺,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让学生理解这些总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化学本身造成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依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2.发挥化学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3.结合化学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在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中,常常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忽略,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来研究问题,即建立理想化模型。这样的方法就是体现了“矛盾论”思想,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包含着许多矛盾,其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此外,在化学学解题方法中,如隔离法、对称法、转换法等,都反映了辩证法的许多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非常有帮助。

4.揭示化学规律的和谐统一,实施审美教学

实施化学审美教学,就是要结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向学生展示化学教材的结构美、化学方法的应用美、化学规律的内存美。通过揭示化学学的“真”与“美”,使广大中学生提高境界、和谐关系、陶冶心灵、开发智能、活泼气氛、增强情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家庭教育要重视哪些方面 篇5

http://

家庭教育要重视哪些方面

1.学习习惯

教师家长大都懂得,不同教育阶段,教育方法也不一样。在小学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习习惯,这点许多人都知道,但是能够落实的人很少。就如同大家都知道减肥和戒烟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

教师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专注培养以下几个学习习惯。

(1)正确的书写习惯。俗话说,字如其人。一个人的书法就是他的广告,一种身份标签。从考试角度来说,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也是很好的得分项。

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货币电子化,文字电子化,人们都汉字的书写越来越不重视了。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时代病。如果能有一两个学生书法出众,一定会令人刮目相看的。

每年高考前,都会有人拿衡水中学学生印刷体般的高考英语作文来博取眼球,这也从侧面说明,书写对高考的重要性。对于英文书法练习,要注意每一个单词内字母间距,句子中的单词间距,已经行距。此外,要每天对着字帖,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练习,最好是选那种中高考英语写作范文的字帖练习。

(2)写作业的习惯。这一点太重要了,相信很多家长深有体会。孩子写作业拖拉是一种病,得治。没有孩子生下来就是写作业动作快的,都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对此,父母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在应对学校的作业,其他任何才艺练习都无法进行,孩子最终成了学习机器。

培养孩子的写作业习惯,也就是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率,最终影响到中高考成绩。

有的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吃东西,有的孩子回家先看电视,或玩游戏,最后才写作业,还有的孩子放学后在外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父母喊了半天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磨蹭半天才开始写作业。这些都是不会的习惯,需要慢慢改变。

(3)纠正错误的习惯。高考状元们每次的作业和考试,都认真订正,并且抄写到错题本上,有空反复学习。这绝对是一个拉开差距和提高成绩的好方法,有经验的老师们都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然后经常检查,督促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准确使用错题本的习惯。

在错题本上,不能光写出准确答案,还要写出错在什么地方,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只有这样练习,复习起来才有效果。

(4)读书的习惯。有人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因为工作原因,教师们经常要看一些书,这种热爱读书的家庭氛围,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家长每天训斥孩子,“逼迫”孩子去读书,告诉孩子读书的重要性,而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玩手机,就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传!

2.重视家庭教育

文章来源: 外教一对一能进行有效沟通。

http://

想要孩子爱上学习,必须要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有的老师在学校对学生非常有耐心,回到家管理自己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吼叫,不

状元们的家长正好相反,非常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朋友去沟通,没有命令式的语言,孩子在家里没有压力,所以也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父母对于孩子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到问题的积极面,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放大孩子的缺点,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紧张和压力。

教师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善于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家长,特别是上了初中或高中,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3.生活有规律

教师和公务员的工作和生活相对稳定,比较有规律。不像有些职业,经常加班,顾不了孩子的学习。

与公务员相比,教师的工作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它的周期和孩子们的上学是一致的,有周末,有寒暑假。

不要小看寒暑假,时间很长,非常宝贵。有一句流行语,“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老师有时间,所以一般会在寒暑假,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清晰的规划,并且严格监督执行。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感受,以往都是成绩差的学生需要补课,现在情况变了,成绩越好,假期上培训班的需求越多。

因此,有人说,假期是拉开差距的最好时机。

4.坚持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要掌握好节奏,在这次比赛中,能坚持到最后的都是人生的赢家。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最大影响是,父母变得越来越焦虑,望子成龙之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急切。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夺只需要简单劳动的工作,所以每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

为了提高孩子未来的竞争力,大家的家庭教育出发点都是以功利为目的,不断地给孩子施压,而无视教育发展的规律。

教师家长相对来说经验丰富,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一时的起落而坐立不安,而是从长远来规划孩子的学习,每天坚持执行学习计划,立足长远,持之以恒!

化学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 篇6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还在于让学生接受文化的传播、人文的熏陶, 从而形成健全的技能体系和人格品质。抓住高职数学内容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情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开拓创新探索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语言。无论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将数学引入其内, 并作为其深入研究的基础。然而, 现代数学还有更本质的一面, 有着包括美学和哲学等在内的深邃文化内涵。它们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社会的应用与功利方面。它对人们的理性思维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智慧的启迪和潜在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职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体现

1. 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4600多年的数学发展史, 在我国的文化宝库里, 数学的出现与发展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成果卓著, 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我国的九章算术中提出的正负数的概念、运算法则, 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在高职数学教育中,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贯穿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 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帮助他们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激发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 高职数学教学中应体现数学美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艺术, 因此要懂得欣赏它的美。数学家卡尔·弗雷德里希·高斯说过“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 它具有简洁美 (抽象美、符号美、统一美等) 、和谐美 (对称美、形式美等) 、奇异美 (有限美、神秘美等) 。数学美向人们展示了数学极富魅力的一面, 它让我们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待数学, 让我们体会到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高职数学教学只有结合教材内容, 充分挖掘数学之美, 才能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高等数学中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 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 遵循“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如导数的概念是由于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上一点处切线斜率”等实际问题的需要, 经过特殊到一般的分析与综合、具体到抽象而产生的, 并且能够客观地刻画经济等众多领域内如边际成本等许多现象的规律, 简便地解决了众多领域内大量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就可使学生从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等的辩证关系, 对学生施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想,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社会职业岗位对未来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 未来的劳动者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可用型人才, 可以胜任社会各方面的工作。高职数学教育不仅仅意味着使学生具有就业需要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 而且还应该包括善于如何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作为“工具”的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 而且还要着力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他们自觉地运用数学思维活动的观念、经验、方法去处理现实问题的品质, 使其能够将之迁移到学习、工作、生活等多个领域中去。例如导数概念的教学, 客观地刻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经济等众多领域内电流强度、线密度、角速度、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等许多规律。让学生认识数学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数学应用的人文价值, 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摘要:数学是一种文化建构, 其理性精神、求知品质、辩证思想方法赋予数学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作用。高职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等方面,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高职数学,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黄秦安, 曹一鸣.数学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当前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教育 篇7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在形成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过程中起着比其他学科更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难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开拓进取的成就,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业绩。”《中国科学报》上的这段话就强调了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自身灵魂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进步。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思和教授曾说:“中学生从12岁到19岁,是心理最丰富的年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中,他将从不自觉变得一点点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所以中学教育是不是有人文性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这段话同样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同时也指出了语文课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

语文学科的特质历来是教育者们争论的焦点。“人文论”者指出语文要“张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持“工具论”者则认为“语文教学及其研究要卓有成效,离不开科学理性精神及科学方法的指导,离不开现代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文章学等知识的学习、渗透与运用”。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国家200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淡化工具性,强调人文性;淡化能力(技能)训练与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强调颂读与语感。这显然是针对当前语文教育过分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提出的。语文教育该怎么做才算是重视了人文性特征呢?

一、重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教育

凡好的文学作品,都有多视角的审美特征,有着优秀的和丰富的情感文化内涵。文学欣赏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对所学优秀知识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思维品质。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审美空间可以非常广阔。语文知识具有多维性,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蕴含又很丰富,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艺术等等,均可在作品中渗透。文学鉴赏的理论和渠道也形形色色,也都能帮学生打开一扇扇新的思索之门。我们可以通过有教师参于和指导的阅读欣赏文学、影视作品活动,把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色情、凶杀、玄幻等不良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拉回来。文学教育的独特优势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建立多元化的人文意识,变得睿智和文雅,变得敏锐和深刻。我们可以在课内和课外指导学生多阅读、多体味,多方面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当然,这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表现,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也更是我们在完成着国家和人民所赋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

课堂,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场所。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才行,都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学《荷塘月色》,可以同时让学生颂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后可以聆听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可以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工具辅助扩展学生想象、联想空间,用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再如:教学《我与地坛》,可以参照作家史铁生身残志坚、尊重生命的精神品质,帮助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类似困难和挫折。现在大家所提倡的“文学教育”虽然也有提到文学教育的“过程”要体现人文性,但主要强调的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人文性。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体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是当前语文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另一重要原因。

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篇8

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不仅使人变得聪明, 而且要善良”。作为教师特别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如果不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育人的根本, 那么这种教育理念是不健全的, 大而言之, 也将带来整个民族的不健全。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 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必然方向。那么, 在日常教学中, 在高考应试的“强行剂”下, 我们如何摒弃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程式化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培养阅读兴趣进行情感熏陶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不仅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体现在学生个体内心的精神体验、想象以及再创造。教语文首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 人格独立, 有高尚灵魂的人。为此, 每接触到一个新的班级, 我都会布置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当作业一样在完成, 并定期检查读书笔记, 摘抄;同时在每周8节的语文课中抽出一节课专门进行阅读活动, 让学生们走上讲台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阅读课, 有一位女生向同学们推荐《简爱》一书时, 她说:读《简爱》我不仅仅感动于那一场超越阶级, 超越贫富的爱情, 我更震撼于一个弱小、贫穷的姑娘会高昂着不屈的头颅发出人的独立宣言:“当我们赤裸裸站在上帝面前时, 我们是平等的。”说到此处, 她流泪了, 班上响起了一阵掌声。我想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不仅感动了她, 也让班上所有学生在以后面对艰难挫折时, 必然会想起简爱的坚毅而勇敢地拼搏;当他们贫穷难以自立时, 他们也必将会像简爱一样独立地坚守自己的尊严。

通过这样的一堂堂生动精彩的课, 让我明白了学生们在文学作品中所受到的精神洗礼远比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讲述要强。也让我更加坚信教师应像一个引路人, 带领学生把目光投向经过历史长河筛选的经典书籍, 通过阅读锻炼他们的品德和人文素养, 去丰富生命的内涵, 再完成生命的体验。

二、优化课堂教育渗透人文精神

课堂是学生学习受教育的阵地, 课堂上语文教师更应该守住课堂, 不仅仅要培植出拥有语文知识修养的人, 更应该培植出马克思所称的“完整的人”“全民发展的人”。学习《楚辞》, 我会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述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的艰难多舛, 同时也让学生结合楚地端午节的一些民风民俗, 让学生首先从内心唤起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学《孔雀东南飞》, 我会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感受古代民歌的语言美,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音韵和谐, 铺陈排比, 然后从刘兰芝、焦仲卿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中, 感受男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心灵, 从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中, 去控诉那个黑暗的社会。对刘焦的爱, 对焦母的恨……正是在这样的人文氛围中, 学生们受到了精神上的熏陶。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会在多媒体教室里展示清华园里迷人的风光, 让学生们伴着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 视觉、听觉完美结合学生们对朱自清“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描写也如临其境, 在这种审美的环境中, 学生们能更好的领悟朱自清先生用字的传神, 进而领会课文主旨和内在的精髓。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情感, 情趣和情操, 这种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成长, 在成长中走向成熟!

三、加强诗词教诵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体现在文化观上, 即关注民族优秀文化, 又要主动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长期以来, 诗歌教学中, 不少教师认为, 古诗像其它文言文一样, 只要搞清字词障碍, 背背思想情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只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能力等级上。这种观念和方法只着眼于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纯知识因素, 抽去了诗歌极具价值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轻视了古诗词可以铸造学生的灵魂的作用, 同时也抛弃了诗歌中洋溢着的可供滋养学生全民自由发展的伟岸理想、磅礴激情以及清纯甜美、纤柔婉约的情感经验等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有着十分悠久的诗歌传统, 两千多年来, 诗歌的传统绵延不绝, 我国历代的有志之士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 面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匮令、人文素质滑坡的现状, 教师要充分认识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改变传统观念, 把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放到沙漠里, 让诗歌的教与学回归到人文精神的绿洲中来, 让学生在诗歌中更充分地感受、欣赏、濡染到真善美等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我会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除李清照的《一剪梅》、红楼梦中《枉凝眉》、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等以音乐播放的形式感受外,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维《鸟鸣涧》、韦应物《滁州西涧》等名篇, 我会让学生以画画形式来感知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考卷中6分的诗词默写以及8分的诗歌鉴赏, 我又安排每周3个早自习背诵2—3首古诗词的任务。背诵内容多为名家的其它篇目如李白《行路难》、《玉阶怨》、《南陵别儿童入京》, 王维《终南别业》、《汉江临泛》、《终南山》, 杜甫“三吏三别”、李清照《武陵春》、《渔家傲》……等代表诗人们独特经历的感受的诗词, 让诗歌教学由课堂延伸课外, 由教室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 使学生在兴趣和爱好里感受诗歌的魅力, 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滋润他们健康的心灵, 培养他们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感世界。

四、创设学习情况丰富人文阅历

高中时代是一个容易接受影响的年龄段, 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除了课堂, 更多是在多样化的交往活动中领会得到的。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创设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师应鼓励学生走上社会, 去感受古代遗址或当地文化景观散发出的人文气息。人文素养是社会大课堂中熏陶出来的, 各地的文化遗址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批、推敲。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宋词赏析、演讲、趣味语文等活动课丰富其人文阅历。

值得一提的是, 在长期以来注重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得以激发, 他们在作文中大胆地张扬健康的个性, 表现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像, 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同时那涌动在字里行间的生命的活力, 永不停息的探索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创造力、表现力也都让我吃惊。我看到了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的丰富营养, 也看到了他们在文学的殿堂里构筑的精神家园, 人文精神在学生作文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化学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 篇9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应体现在课程的总体思路设计上

在我们的日常备课中总要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特别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项目标也有思考, 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实现此目标应该体现在课程的总体思路上。

一是导语引入。一个好的导语是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的起始, 设计时应重点思考。二是讲授诱导。新课讲授既是传授新知识的主要环节, 更是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阵地。在此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三是过渡语的精彩预设。过渡语可以借鉴与前后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名人名言、诗词等内容, 这些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较强的震撼。四是总结时突出。在课堂小结本节重要内容时, 有意识地强调一下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 使学生不仅知道要掌握有关知识点, 更要汲取有益的德育营养。这样, 通过抓住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有机渗透, 就能把思想教育的点敲到学生的心坎上。

二、深挖教材, 从教材中找出需要的落脚点是实现此目标的可行之路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 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 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 个别是隐蔽的, 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与学科知识相融,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 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历史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 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 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从先秦到秦汉, 从魏晋到隋唐, 从宋元到明清,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体现出先贤哲人的超群智慧和德行操守, 烛古照今, 对学生当前和今后治世为人处事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落脚点”, 帮助学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光大。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取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手段

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取也有利于此项目标的实现。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 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图片、遗址等, 根据教学的需要, 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 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课件。

四、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佳选择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以下的尝试, 从而有利于此项目标的实现。可以有目的地将历史与社会现实加以有机联系, 通过以史为鉴, 引导学生产生联想, 创设问题情境。如:我党历史上曾有两次极左思潮, 给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通过这一教训, 如何深刻体会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今天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要防右, 而更主要的是防‘左’”的正确论断。也可以从审美的视角对历史事实、社会现象、文化艺术作品进行鉴别、比较, 从多元价值和视角来创设问题情境。

五、教师个人的魅力成为落实此项目标的有利因素

幽默风趣的历史教师每个学生都喜欢, 但不是每位历史教师都那么幽默风趣。不幽默不风趣也并不代表这位历史教师没有个人魅力。其实, 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功底,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高尚的道德品质, 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观才成为教师个人魅力的标志。教师个人的魅力也成为落实此项目标的有利因素, 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充电学习, 以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

其实,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 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所以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 需要历史教师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 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 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么落实”的问题也并不难, 希望我们在改革、尝试、总结中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上一篇: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事迹材料汇报下一篇:高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