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市场调查报告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培训市场调查报告(精选8篇)

教育培训市场调查报告 篇1

产业现状

现如今教育市场火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需求个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市场也不足为奇。“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我国家庭历来重视教育,普通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中等阶层及以上家庭更注重教育。培训行业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行业,培训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行业整体发展速度增长快。20××年近五成家长每年家庭教育支出达6000以上,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家长投入万元。特别是随着家庭整体收入的提高,家庭对教育越发重视,教育投入也越发提高。以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文教消费情况为例,分别选取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上收入户(20%)、较高收入户(10%)、最高收入户(10%),其中可看出在中等及以上收入层次的家庭,教育的消费市场广阔,中等阶层可视为教育行业的重点消费客户。

市场容量

中国培训业规模速度递增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大、中型培训机构2万余家,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或办学等。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以及留学人数的不断攀升,众多外资培训机构也陆续进入中国,与国内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20××年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2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5%,新增4万多亿元。20××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占到11%。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预计20××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1800亿元。

经营模式

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主要教育培训连锁品牌的店铺增长率约26%。连锁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零售餐饮等行业所专用的经营模式,教育连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公众所认知与认同。教育培训行业的三大支柱就是IT、英语和少儿培训。有80%的企业采用连锁发展的模式,其中采用直营加特许连锁发展占60%,从目前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来看,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在国际上特许经营成功率达到95%,由此可以看出,特许经营有强大生命力相对于其它行业特许加盟的`高门槛而言,教育培训行业投资规模相对较低。单店特许加盟的费用基本在10—50万之间,东方爱婴、洋话连篇等,但有的也高达上百万。根据各项目的特点以及授权市场情况的不同,教育培训机构所要求的场地面积在50—1500平米不等,雇佣人员的数量也在5—50人不等,经营面积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加盟投资费用的差异。

市场格局

教育行业上演了一场“群雄逐鹿”的大戏,在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市场选择下,行业格局和架构正经历着新一轮洗牌,出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作为教育大国,消费者对于接受教育的需求是巨大的。放眼未来,在强大“刚需”的推动下,在可以预见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教育行业和市场又将呈现怎样的走势和发展方向?我国的教育培训业是从公办高校的剩余教育资源转化延伸出来的。经过近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种办学主体的市场格局,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培训班、行业企业的培训中心、行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各种学会团体办的培训班、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培训公司和个人等。

前景预测

在我国,子女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城市家庭的主要经济支出之一。单独二胎政策实施以后,新一轮人口增长也开始显现,20××年之后,国内新生儿数量将增加100—200万,教育消费支出也呈现上升态势。随着国家对教育培训市场进一步开放,尤其是职业培训快速迅猛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小型机构由于师资、市场开发资金缺乏、品牌难以在短期形成,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并且因为教育培训业是先收费,后服务的赢利模式,所以较之其他行业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即“轻资产,重品牌”,学员为了降低学习风险,往往会集中选择具有优势的教育培训机构品牌,从而形成强者更强,一家独大的良性局面。教育培训领域的广阔市场和丰厚利润,使得西方国家加紧了进军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步伐。这些国外公司开始进军我国教育培训市场

投资机遇

“十三五”时期,教育将更加注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更加注重为不同潜质学生培养创造条件,更加注重普职融通教育,大力加强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要提升协同创新服务能力。建立国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立15个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国(境)外培训基地。完善教育国际服务项目。目前大部分投资人都将目光放到培训机构身上,忽略了教育培训类网站,像远程教育和学龄前教育,这两大领域和政策管制关系不大,风险较小,适合投资。而拥有市场认可的模式的机构是获得投资认可的重点。

面临问题

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市场格局,较低的培训市场准入门槛,使很多经营者对教育培训的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师资上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效果自然无从保证,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对教学质量的漠视。另外,虽然培训机构的师资大多数是合格的,但由于培训本身的商业性质,又必然出现浮躁的教学风气,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培训教育项目办学特色不鲜明、没有自身教学体系,企业在教学体系上的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耽误危害了学员的利益,损害了市场信誉度。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互相复制,研发投入不足,最终的结果就是越做越小,质量越做越差,名声越做越烂,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教育培训市场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当前高职学生主张独立、追求新潮、标榜个性, 但同时部分高职学生形成了纪律松弛、沉迷网络、公德沦陷以及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高职学生终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 他们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现状, 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养成教育, 引导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过程

课题组于2014年11月,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500名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学生, 全部为送达问卷。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不记名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内容涉及思想、学习、生活三大方向。课题组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将问卷逐一发放至学生, 讲解填答要求, 让学生独立、真实的做完问卷, 现场回收, 回收率和有效率都达到了100%。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思想方面。

关于理想信念的指引作用, 调查中高职学生认为其“很重要”的有42.2%, 认为“重要”的有41.4%。但是, 对于践行自己的理想, 他们或者没有行动, 或者没有方向, 真正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的只有29.2%。面对未来, 51.4%的同学“充满信心”, 15.2%的“不敢想, 也不愿想”, 9.4%的“没有信心”, 24%的只愿意“活在当下, 没想过”。由此可见, 学生虽然能够树立明确的人生理想, 但由于心理、思想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局限, 他们很难找准方向并为之努力。这既是他们心智尚不成熟的表现, 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时, 有12.6%的同学表示“主要考虑国家和集体利益”;57%的选择“兼顾国际、集体和个人利益”, 12%的“主要考虑个人利益”;还有19.4%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后两种比例虽然不占多数, 但是这部分同学在随后的两道题目中会更倾向于做出功利化的选择。

“您认为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这个题目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 在上一题目中选择“主要考虑个人利益”或是“说不清楚”的同学, 选择“A.为国家发展多做贡献”的比例要远低于平均水平;他们更多的会选择“C.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和“D.拥有权力和金钱”。极少数同学对“要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说法非常认同, 但是选择“有一定道理”和“不认同”的几乎各占一半, 分别是44.4%和49.4%。同学们的价值观可以说紧跟时代潮流, 没有出现大的偏颇, 但是一部分同学存在的功利化趋势也是不能忽视的。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和文化正侵蚀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 也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严峻挑战。

对“社会主义终究会战胜资本主义”的观点有14.2%非常认同;45%比较认同;23.6%较不认同;17.2%不认同。后两个选项加起来有40.8%, 说明当代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这种先进的制度缺乏信心。由于缺乏信心, 他们自己的政治信仰也很难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上, 只有19.6%;更多的同学选择了“实用主义”, 或者是“没有信仰”。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看法, 27.4%的同学认为“为国家做贡献”;21.2%的认为“是件荣耀的事”;高达40.6%的同学认为“这对以后的工作有好处”;还有10.8%的“不关心”。这些反映出新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宗旨、性质等不了解, 不明确。因为不了解所以产生误解, 因此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需要注意的。

是否关注国家大事和政治性话题, 14%的同学“很关注”;61.2%“当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比较关注”;22.6%“很少关注”;2.2%表示“不关注”, 有大约1/4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那么他们是否“一心只读圣贤书”呢?答案是否定的。通过访谈得知, 他们的课外时间大多花在游戏、追剧、购物、聚会等方面。即使看新闻, 很多也仅是泛泛了解, 深度关注的, 少之又少。

如何看待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大部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较理性。我们认为对国家大事关注度低是同学们缺乏民族自豪感的一个因素, 事实证明, 这两个变量的确正相关。第二十七题中“不关注”国家大事的同学, 在第二十八题上73%集中在C和D两个选项。

37.8%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爱国热情影响最大的是“社会舆论导向”;19.0%的认为是“家庭的潜移默化”;36.4%的归因于“课本知识教育”;6.8%的认为来自于“同学或者朋友”。爱国主义本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面, 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舆论的阵地。这说明学校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方面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教育者要肩负起这一重要责任。

(二) 学习方面。

问卷显示, 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预期是良好的。38.2%的同学最希望“得到过硬的专业知识”, 50.3%希望“获得良好的社会活动和实践能力”, 这两个选项的比例加起来占88.5%, 甚至强调“实践能力”的还要多12.1%。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对大学有着非常美好的憧憬, 希望拥有与众不同、十分精彩的高职生活。

高职生活相对高三而言, 压力骤减, 学生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 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娱乐方式瞬间就占领了课余时间。通过个别访谈得知, 很多同学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后, 都会在学习上给自己“放松一把”,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他们自控能力较差, 有的一放松就很难收心。在问及“有没有旷课、上课玩手机或睡觉的现象”时, 仅有10.6%表示不会。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学习预期, 但是自控能力比较差。那么, 他们是如何看待这种不积极的学习行为呢?59.4%的同学认为“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缺乏组织性、纪律性”, 20.8%的认为“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 18.2%认为“高职学生有自由安排时间的权利”, 还有1.6%的同学将其归咎为“学校或者老师管理不严格”。很明显后三个选项都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他们加起来的比例却高达40.6%。这说明学生的自控能力弱是一方面原因, 错误的认知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大学和高中的讲课和学习模式是不同的, 对大一新生来说, 暂时摸索不到适宜的学习方法也属正常。不过比较意外的是有44.6%的同学明确表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21.8%的表示“除了刻苦学习, 别无他法”, 19.2%的“找不到方法”, 还有14.4%的同学比较聪明, 他们“经常借鉴别人的方法”。其实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也算一种方法。由此看来, 在“学习方法”方面只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就能有不错的效果, 或者直接以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沟通, 他们就能受益匪浅。

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感觉到或多或少的压力, 感觉“压力较大”的占30%, “一般”的占57.2%。而他们解决压力的办法更多是倾向于“自我调节”, 占80%。高职学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 如高职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等, 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 往往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作为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上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面对压力、困境。

(三) 生活方面。

在问及是否有人际关系困扰时, 仅有23%的同学表示没有;“经常困扰”的占8.4%;“有时困扰”的占42.4%;“偶尔困扰”的26.2%。当他们与舍友出现矛盾时, 1.6%的同学“请老师或家长帮助”;13.4%的“向同学朋友求助”;78.8%的“自我解决”, “置之不理”的仅占6.2%。这说明他们绝大部分会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化解矛盾, 能够自主地调整人际关系。

90%的同学认为“环保是一件很紧迫的事, 应该人人参与”;1.8%认为“那是国家的事”;6.2%认为“应该先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 再谈环保”;令人意外的是, 竟然仍有2%的同学认为“还没到刻意保护环境的地步”。从中可以看出, 大一新生总体上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但是一涉及具体行为, 特别是不起眼的微小行为, 他们往往就“做的不如说的好”, 仅有19.6%的同学表示不会“浪费水电、乱扔垃圾”。说明高职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不强,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特别是在具体行动上缺乏毅力。

对于一些不文明的用语或者行为, 如说脏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教学楼内吸烟等, 同学们的态度大体明确, 也相对一致。30.2%的表示对此“非常反感”;45.6%的“比较反感”;15.6%的“无所谓”;8.6%的选择“很正常”。“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您是否会伸出援助之手?”尽管锁定了“力所能及”这一定语, 但这道题目的答案仍旧比较分散:选“不管是谁, 都会去帮助”的有35.2%;选“如果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就会帮助”的有43.2%;选“如果是身边的人, 就去帮助”的有20.4%;1.2%的认为“不会, 帮助别人也落不着好”。通过课后访谈, 我们了解到, 高职学生有很强烈的助人意识, 特别是在虚拟的网络上, 诸如论坛、QQ、微信等社交工具, 常常是一方求助, 八方响应, 但是他们的援助之手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不愿伸出。

“您是否认同高职学生拖欠助学贷款是不诚信的行为?”很多寒门学子在求学之初就受益于助学贷款, 却在学成之后拒不偿还, 这种道德和诚信严重缺失的行为, 在高职学生眼中竟变得很好“容忍”。A、B两个选项为正向选择, C、D为负向选择, 它的两个负向选择加起来占50.8%, 对拖欠助学贷款行为的容忍极有可能让他们自己也变成欠债不还的人。

同学们对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是比较认可的。25%的认为“非常重要, 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44%的认为“比较重要, 有时会尝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28.2%的同学“基本不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除非迫不得已”。对于不选择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权利的行为, 69.2%的同学将其归因为“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强”;17.6%的认为“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11.2%的认为这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由此可见, 高职学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但有着明显的不成熟性, 个别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身行为等与社会期望有着较大的偏差。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问题背后的原因探究发现, 高职学生大多能坚持主流的价值观, 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但同时存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他们主张个性、心态开放、真实但不够成熟、爱国但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 学习方向明确但自控能力不足, 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强烈, 但是行动力不足。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学生的个人原因外, 还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出现的新问题, 要思考和研究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养成教育成为我们选择的途径, 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 深化思想, 文化先行。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理念和生活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建设校园文化上, 应着重构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精神文化, 包括校训文化、校风文化、学风文化、校歌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 包括格言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餐厅文化和宿舍文化等;三是制度文化, 包括学生守则、一日行为规范、双休日管理办法、综合素养评价等;四是阵地文化, 包括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站、网站、宣传栏等。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 体现人文关怀, 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 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 实现文化育人。

(二) 丰富学习, 授人以渔。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 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不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本质上讲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平等、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能主动地、积极地、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倡导丰富多彩的大课堂, 并非指知识量如何之大, 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好奇心、求学心, 老师需要像导演一样, 引导学生在大课堂中自我学习。知识可能被遗忘, 但能力却伴随终身, 授人以渔的本质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三) 表率生活, 榜样力量。

在高职学生养成教育中, 要善于发现并运用正面典型的力量, 在潜移默化中感召学生,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这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做法, 比如说女教师、司机和警卫战士等“最美”人物的出现, 以及其他许多好人好事的显现, 让学生看到社会上闪光的一面。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示范带动作用, 除了社会上出现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以外, 还应该树立高职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 如学习上成绩优秀或是生活中自强不息的学生。这些更加贴近学生的事例使高职学生无形中接受心灵净化, 发挥养成教育的作用。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并使之成长”, 这种培养类似于养育, 通过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促进和帮助高职学生良好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持之以恒。我们正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 然后经过一系列探索来找到养成教育这个最优化、最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伴随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薛德昱.高职生自制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4.6.

[2]杜静.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对策探析——基于“主体”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5.

[3]张静.“90后”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3.10.

[4]苏小河, 蒋满英.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特点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 2010.6.

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3

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大规模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特别是我国“十一五”时期教育的长足发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是一组2012年小考成绩的调查统计表,我随机抽取了一个县城农村班、一个乡镇农村班、一个完小班级的成绩各个分数段对照表

导致出现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社会因素,由于近年来高等院校盲目扩招后难以就业的成千上万名高校毕业生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质疑,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所抬头;我曾浏览过一篇网络文章:《一位大学毕业生的尴尬》其间有这样一段描述:文中主人公大学毕业以后,曾几次易工,工作依旧不是那么理想,待遇也不是很好,大概是1500—2000元不等。在回家过年后去拜年时,与舅舅、表妹一对比,才知自己的处境的尴尬。因为,初中毕业的舅舅,现在是一名泥水匠师傅,常年奔走于城镇的大街小巷,月收入近5000元;而与自己一起长大的表妹,由于初中毕业时成绩不理想而只是选择了一所不知名的技校,但是,现在是一家企业某部门的一名业务主管,月收入也3000元左右,看她那个打扮,在看看自己……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一部分农村学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苦读之后只能回乡务农与之又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脑体倒挂的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

家庭因素,还有就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达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又加上工资待遇的不断提高;内地经济收入根本无法和他们相比较,初中毕业或初中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的不少,许多家庭,往往是双双外出,留下年迈的上一代和年幼的下一代在家,甚至有不少家庭拖儿带女举家南下。

曾有一次,一个学生因自己的好动,把另一个学生摔了一跤而导致骨折住院,我与这个学生聊天时,他说:老师,你看我平日整天嘻嘻哈哈、上窜下跳,可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多次忍不住哭了,是因为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特别是我读四年级时,因爷爷过世,我和姐姐被父母狠心的送到一所私立学校寄宿就读,现在已经是初三的学生,提及几年前的事情还用“狠心“一词。可见,这个学生对父母的做法无法释怀。这个学生把对父母的不满利用平时的好动当成一种发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自我弥补。我听了也倍感心酸,只能如此安慰学生,父母的做法也有他们的苦衷,不是狠心丢下你们不管,而是采用另一种方式爱你们,希望你们能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学校,以后的生活不像他们那样奔波,不是吗?我不知在外辛苦打拼的父母们听到如此故事时,又有何感受?

记得又一次家访,与家长沟通时,无意间谈及收入问题,我说我的收入不足2000元时,看那家长的神情是乎他的孩子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去教育。因为,他一个初中生尚且有3000—4000元,远远的超过了我这个大学生。

前段时间,我与一个十几年未见面的小学同学聊天:他也曾在教育界工作了十几年,现在在深圳打工,收入不错,但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是毅然返乡。可是,能作出如此抉择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啊!

我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学校500名学生,60%属于留守儿童。数字如此之大,而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游荡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已经或正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学校因素,现在的中国教育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城市中小学人满为患,而农村中小学却门可罗雀,农村学校危房破房较多;农村师资力量较差,好的教师流失较严重,学生也像教师一样流向了城里,因此面临生源枯竭等诸多困难。即使有的农村教学楼盖起来了,教育基础设施改善了,教育是否也因此搞上去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一个表象,师资力量没跟上去。“就是盖一座金銮殿,也培养不出一个大学生!”这是老百姓的讽刺语。中国农村小学教师力量多是以民办教师为主,山区学校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條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

农村很多学校,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一些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自然就很难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同时,进入211工程的各大学,为了自己的排名,合并其他大学,每个大学都想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由此引发的就是大学教育开始收费、开始扩招大学生,又开始乱招研究生、博士生。学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可学生的文化素质却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高中和大学已经变成了一些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他们的对象是有钱有势者,而非无钱无势的农村学生。 教育的高收费已经严重阻止了底层人民通过“教育”改变其子女命运的希望,堵塞了社会正常的人才流动渠道,这样就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穷人的孩子很难有出头之日。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真理。教育就是力量,也同样能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因为先进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新的知识,更有新的头脑和胸怀,容易接受新的观念,他的发展之路就更加宽广;先进的教育,有多么大的力量,对社会的进步、文明的传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需要数字去证明,它是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的。

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4

1、主体班培训对象相对固化。一直以来,县级党校(行政学校)主体班培训对象主要以培训轮训乡科级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培训对象相对固化,加之每年主体班办班期数有限,参训对象还受名额限制,从源头造成干部参训面不广,受训机会先天不足。

2、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培训落差。部分单位领导不重视干部教育培训,从上到下基本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不是工作”、“学习耽误工作”、“学习的人不干工作”,单位主体班名额本就有限,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对点名调训轻则换人,重则推脱放弃,造成干部更加少有参训机会,致使干部队伍素质停步不前,甚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工学矛盾解决不力致使想训不能训。一方面是培训机会少,另一方面是有了培训机会需要培训的人也参加不了,这种怪圈在基层普遍存在。随着平均年龄、业务熟悉程度的不断增长,胜任工作的人数却越来越少,造成很多重要工作岗位一人多岗,有的身处一线繁忙重要岗位。面对省、市、区很多专业培训,培训内容特别需要,但却实在分身乏术,单位也不愿意因为个人培训影响工作,一旦调训则工作断档,所以每次面对培训机会都只能无奈错过。

4、部分干部主观上消极参训致使能训不愿训。在我们区县一级,部分年龄约五十岁以上,已提拔到一定职级,继续向上提拔已基本没有希望的干部,有机会参加培训,而自己主观上不想培训。

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有:

1、主体班设置欠科学,调训难涉及。目前,我区干部能参加的主体班主要有处干班、科干班、中青班、党外干部班、妇干班等,受训对象主要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部分中青年后备干部。机关事业单位中所占比例较重的一般干部,有的由于年龄较轻、参加工作时间较短,有的职级未提升,基本少有机会参加党校主体班培训。

2、培训内容欠丰富,吸引力不强。一些年轻干部,由于离开学校不久,有着旺盛的学习精力、大量的闲余时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向上的期望心理,非常希望能参加一些政治理论培训以及业务技能培训。可事实上,这些年轻干部所能参加的,只有一年一到二次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更新知识培训。而且,知识更新培训所涉及的外语、电脑、普通话等等知识技能,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对于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年轻干部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可以说,离校三到五年的年轻干部,几乎没有机会参加那些真正能提高能力素质的培训。

3、部分干部主观思想消极,终身学习难坚持。一是个人学习欲望下降。这部分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已有一定的年限,不论政治理论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处理日常工作已不成问题,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都降低了。二是学习动力不够。根据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一些规定,领导干部到了一定的年龄界限,得到提拔的希望已经很小,从客观上讲,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也就失去了动力。三是学习精力跟不上。部分干部年龄一大,记忆力肯定不如年轻时候,再加上四十岁以上的领导干部,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方方面面都需要照顾,精力也确实搭不够。

4、培训机构管理松散,约束激励不严格。干部教育培训缺少动力,一整套系统的、严格的、可操作的、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尚未形成。建立的培训考试考核制度执行不够严格,有的流于形式。考试无压力,平时就不努力,考试结果也难分等级。对干部培训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存在培训与使用相脱节的现象,先训后用、届期必训的制度没有落实。不训照用,调训就可以不参加。无考核无奖惩,也就无激励,干部学习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从而形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弊端。

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科学设置主体班,保障调训的有效实施。

一是保障培训覆盖面。将青年干部作为培训重点对象,促使青年干部培训从年度培训转变为经常培训。注重扩大培训范围。采取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组织调学的方式,将后备干部、选调生、新录用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派到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都纳入到培训范围。二是实行培训计划申报。以往我们主体班实行点名调训时,组织部门在开班之前总为参训学员到位问题发愁。经常遇到单位领导讲原因不支持,干部讲价钱不配合,以单位工作忙、工学有矛盾为由,让干部调训工作很难到位。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采取自行申报计划的方式,要求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按照考虑干部本人意愿、单位统筹安排、五年内不重复培训、党委党组研究申报的原则,制定了五年参训计划,既保证单位有人参训,也让对自己参训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注重保证培训时间。开班之前与调学单位加强协调沟通,严肃学习纪律,保证每名干部的培训时间,用时间保证干部培训质量。

2、转变单位领导和受训对象培训观念。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干部队伍知识老化的现象已经出现,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一是领导者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发达国家、跨国集团公司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我国也在科教兴国战略之后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出来的。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自然就会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工作。二是要树立干部终身教育观念。原来社会发展缓慢,知识的发生较少。现在,社会发展加速,知识也呈几何数增长。知识爆炸了,人脑还是那么大,所以得学,有选择的学,一直学,终身学。终身学习将成为干部的重要任务,成为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要树立干部的培训权利观念。全员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不仅是组织对干部的要求,而且是干部的权利,不仅要安排干部参加调训,而且要为干部参加自选培训创造条件,以帮助干部建立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促进各级干部向“专家型”、“思想型”、“管理型”转变。

3、保持培训内容的更新。

一是要实现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现在已经进入了精细化的时代,创新培训内容也必须由粗变细,变精,顺应干部成长规律,为不同岗位干部“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突出教育培训的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二是注重在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上下功夫。要紧密联系实际,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联的内容进行专题教育培训。三是要实现补偿型向发展型转变。要求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不是现在缺什么就补什么,而是着眼未来,将来可能需要什么,现在就学什么,使培训内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学用结合,注重成果的有效运用。

教育调查报告 篇5

--------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2008434123梁镇东08体教1班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有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保障。但是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来精心地设计组织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的体育学习打好基础。

如果说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一直只使用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你仅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让学生充分的学到本节课所应该学习的知识,而且会让学生本身对体育课的观念越来越畏惧,从一开始的勉强上,到最后的不想上,这样教师既没有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也让学生没有学到自己应该多学到的知识。所以教师是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喜欢体育课首先让学生喜欢老师,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具备创新意识。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式的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做徒手操的模式,大多数情况人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另外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时往往选择一些竞技性较强的运动来进行教学,最后的成绩也是用参加这些项目达标标准评定。往往就造成那些天生身体素质就比较好和一些运动尖子他们考的成绩很好甚至超过最高标准,而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又达不到标准,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以往那种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框框里跳出来,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带领和引导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使同学们身体素质和体质两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而每周有限的体育课,往往是不能满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健康则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通过短时间取得好的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体机能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既是一场智力的角逐,同时也是一成体力的较量。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将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着眼与怎样通过一些教学

方法来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逐步的培养他们爱好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找到真正的我慢慢的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伴随他们的一生。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优良的课堂环境和优良的课堂气氛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

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课堂成员之间的关系,即师生关系问题。传统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只有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他们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和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让他们被动的接受;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与合作,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此外,还应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他们在探究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学生个别差异较大,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好,有的较差,因此,考核方案的制定应因人而宜,否则,将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的考核可适当提高难度和标准,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考核可降低标准,只要求他们装我基本的技能。技术,并不断鼓励他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论如何制定考核方案,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了解学生,要合理,科学。

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评价是一种手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制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新课程从以下三方面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价制度:第一,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相对评价,特别是对体能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对体质较差的学生的评价趋向于合理化,这样增强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体育课有畏惧转变为喜爱。第三,多元化评价制度建立,更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课堂表现,知识理解等,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细致。在教学中,坚持以阶段一考核,一个模块一考核。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态度是否端正等。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各项考核,如出勤,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并能带动其他同学锻炼,技术能力,综合测试。这样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个别学生身体素质差,可以通过其他考核来弥补,身体素找的学生,如果不端正态度积极参与,考核评价分值与不一定高,使学生拥护这样的综合评价。用新的评价制度来评价学生,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训调查需求报告 篇6

2.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3.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人力资源部共发放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纸质给14个部门份,现已回收13个部门份,回收率92.8%;基本能代表大部分同事的需求及建议。

4.培训意愿及现状调查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中培训意愿调查设置了18个调查问题,其中前12题为选择题都有完整填写,后面4道题为问答题基本都有填写完整。调查的对象从员工到骨干技术及领导,就培训的认同度、培训方式、培训类型、培训频率等做了统计。

4.1训工作的认同上,通过培训,大家提高了对培训工作的 重视和统一了认识,达成了加强培训工作的高度认同。认为培训非常及培训重要性人数占比分别为92%和8%。

4.2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法依次为:内部讲师(占比80%)、邀请外部讲师(占15%)、拓展训练(占比3%)、内部讨论(占比2%)。

4.3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依次为:案例分析(占比10%)、分享交流会(占比5%)、模拟角色扮演(5%)、课堂讲授(占比80%)。

4.4你是否愿意担任内部讲师的选项上非常乐意和愿意分别为60%和40%:说明大多数人还是愿意主动承担内部讲师,只是由于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培训,需要公司给予相应的培训如内部培训师的培训或外聘培养。

4.5选择一次培训课程的安排时间上依次为:2-4小时(占比80%),1小时(占比15%)、视课程需要而定(占比5%).4.6培训时间的选择上,选择上班时间如周五下午为80%、在下班后为5%、无所谓占15%。

4.7选择培训的频率上多长时间合适,每星期1次占8%、每月1-2次占比90%、每季度1次占2%。

4.8具体见附表《调差问卷统计汇总表》

5.培训课程需求项目调查统计分析: 5.1内容:

5.1.1安全教育、专业技术知识、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分别占90%、5%、5%,安全教育培训列第一大家一致认可,强烈要求对企业文化业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5.1.2培训需要项目:技术生产类,生产类,技术管理类,团队管理类,安全教育生产类,行政管理类等。5.2代表型项目需求:

5.2.1 户外拓展、外聘讲师、团队集体野外训练。5.2.2个别典型代表性问题:

A、困扰一:部门之间协调处理问题时相互推诿责任、沟通太难;关系有一点冷淡,沟通不畅的感觉很明显。

B、困扰二:管理现实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比如说“生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现实情况却很难改善,因而倍感压力”、“员工素质低、较难跟上公司及部门的要求”、“车间员工调动执行力差与员工工作态度消极”、“90年代员工很难吃苦”等。

C、困扰三: 员工文化程度不高、职业化素养较低造成积极性差、固于自我保守等各方面问题,影响了公司的发展进度和效益。

需要培训的新项目:员工思想教育、中层管理干部培训、外聘讲师、集体实战培训、团队士气野战集训。

5.3培训课程统计表

6.培训意见和建议

6.1公司各部门就培训工作问题达成一定的认同,希望各部门负责人在今后的具体培训中能够身体力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真正把公司和各部门培训工作提上工作日程。

6.2在讲师的选择上,统筹考虑在经费有保证的前提下,以内部培训为主,如果经费允许,内部培训兼外训辅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培训。6.3在授课人和培训方法上,首选安全操作为主,以优秀骨干员工经验分享辅助。

6.4充分发挥各部门主管培训意愿和热情,对有意愿做内部培训师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建立内部培训师队伍。

6.5在培训频率上掌握在每月1-2次为宜,每次课时安排在周末2-4个小时,这样可以提高员工培训的参与度。

6.6最急最需要的培训课程应先给予安排,依次开展其他课程,可参见培训课程排序表。

6.7培训注重实战性、实用性、可行性,多样化方式培训,有考核和实效性;进行座谈会、讨论会、做游戏的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6.8培训内容专一性,有针对性专题培训,加安全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

7.2014年度培训规划

7.1公司培训待改善事项

针对培训调查统计数据,就公司目前培训需改善事项如下:

7.1.1 公司的培训大多数是应急性培训,没有形成独立的培训体系,存在一些缺位,机构不健全,培训的流程不清晰,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和拓展持续性; 7.1.2公司培训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但未建立相关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过少,针对性不明确,培训经常出现滞后现象,无相关培训制度和流程支持,培训形式单一;

7.1.3内部培训讲师缺乏、现有内部讲师授课技巧,培训后续反馈与评估机制脆弱,培训对象仅放在新员工与少部分在职员工方面;

7.1.4其他培训未有效开展,培训组织力度不够,学员参与力与公司对培训重视没有相应的制度监督,常出现有培训,但实际培训的功能与价值未能显现 7.2.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2014年培训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 7.2.1把培训工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提高公司各层级(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高度认同。在工作实际中完成任务和培训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应形成培训工作有助于部门业绩提升和管理的理念,从而实现业绩和公司持续发展;

7.2.2增加培训工作管理部门人员的配置。因为培训工作是个复杂和系统的工作,需要与公司各部门紧密沟通和协作,现有培训对象人员比例较少,培训应抽出时间全员参与;

7.2.3鉴于公司内部培训师队伍,根据培训工作会议和培训调查问卷的反应情况,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还是愿意担任内部讲师,只是缺乏经验和技巧,需要公司提供相应的支持。近期着手搭建内部培训师队伍,储备培训师梯队,条件允许的可以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授课,建立健全内部培训队伍。

7.2.4逐步建立和完善现有培训管理制度和组织流程,使培训工作制度化、流程化。由于培训形式单一,以后培训可以尝试新的培训方法。

7.2.5培训效果没有及时转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态度,培训后将跟踪调查将员工培训后的行为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建立和完善培训流程制度,做到有据可依。

7.2.6 对中层管理干部加强培训,培训的推进者和执行力度着重点在中层管理干部,所以必要是可以请对班组长进行系统化培训。7.2.7 具体培训课程见附表《2014年度员工培训计划表》

教育培训市场调查报告 篇7

一、调查统计

1.对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

2.影响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3. 农村英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

4.对现阶段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看法

5.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达到的效果

6.相对合理的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宜州市回收的12份问卷)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1. 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太少

大部分农村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100%的教师愿意参加继续教育, 但能参加的不过半数。究其原因, 主要是:

(1)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 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根据近年教育评估的情况看, 一些县区多年来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很难到位, 少数地方政府还挪用培训费用, 甚至将培训经费负担转嫁给教师本人。在农村地区, 不同学校的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也很不均衡。特别是很难获得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有位英语老师在座谈会上诉苦:一次在河池地区大化县城开展英语教研活动, 某校指派两人参加, 另有位教师通过市教育局教研室争取了一个名额, 于是三人高高兴兴前往参加活动。但回来报销时, 校长以活动经费困难为由拒绝给该老师报销。该老师只好自掏腰包 (400多元) 。不仅如此, 就连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宜州市已经开展了2年时间, 教师们望穿秋水, 目前还没轮到我校一次, 真可谓“杯水车薪”、“春风不渡玉门关”呀。

(2) 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很低, 福利几乎为零, 很难承受继续教育的费用。例如, 有位参加工作已14年的教师, 月工资总额是1665.3元, 扣除教育附加费16.65元、防洪保安费5元、住房公积金81元、失业保险11.8元、养老保险22元, 摊派征订报刊费320元, 当月实际领到的工资是1208.85元;若算养老养小生活费用500~600元、通讯费用100元, 还有末固定的人情往来, 一个月下来, 所能自由支配的不过300元左右。要花这点血汗钱去参加继续教育, 老师们情愿吗?!

(3) 工作、学习矛盾突出, 许多教师没时间参加。广大农村学校英语专业教师尤为紧缺, 不少的英语教师还是中文或数学等专业“改行”担任的, 绝大多数英语教师超负荷工作, 很少有合适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活动。

2. 现有继续教育模式没能适应农村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

调查中有85.5%的农村英语教师认为现有的继续教育模式不符合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和农村学生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

(1) 当前的各级继续教育活动还是集中在县城或市里举行, 多面向城里的学校和师生, 城市化倾向明显。而农村学校占了学校总数的70%左右, 因此说, 我们现在的继续教育工作也只作了约30%, 还有广大的农村学校急待大家去关注!就连能参加人数最多的继续教育方式之一———校本教育教学研究也多数是走过场, 有待于规范和指导。

(2) 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农村实际脱节, 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现有的继续教育方式无外乎是参加各级研讨会、培训班、参加或观摩各种教学比赛、参加校本教育教学研究、参加学历提升或第二学历学习、参加“送教下乡”等活动。而笔者和座谈的教师们都有共同的感受:很多研讨会培训班或各种观摩会比赛活动, 不是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回答、课堂顺顺当当地结束, 就是接二连三的专家学者们在台上评课说教, 公说公的理, 婆说婆的理。广大农村教师可是“乡巴佬”进城, 在赞叹那些教师表演多精彩、城里孩子头脑多聪明、专家学者学问多渊博之余, 再想想乡下的学校乡下的学生, 我们有哪样能及呢?在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下, 这种模式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不能体现出为广大农村学校发展服务和为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服务的应用特征。

(3) 学用脱节, 学而难以致用。在继续教育过程中, 一方面专家学者们头头是道传授着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云云, 另一方面广大教师们实际面对的又是应试考试制度。很多时候, 教师们只有“望洋兴叹”:专家学者们要是能带着渊博的学识和先进的理念到广大乡村学校去实践三五年, 抓出个“实效”给大家观摩学习该多好呀!

3. 现有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 继续教育工作也不停地推进, 然而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不够完善。如果抛开期末考试任务和中考、高考指标, 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行, 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但实际上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讲不可能忽视“双基”。目前考试和新课程不相配套的现状令家长对中考和高考担忧, 也使得教师处于一种两难的“迷茫”境地。虽然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各地市教育局都有相关的“文件通知”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培训点、参加培训教师及其所在学校、行政部门的责、权、利不到位, 加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取向给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三、思考与建议

1. 以农村学校为阵地, 走城乡帮扶之路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的英语师资相当薄弱, 因此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应两手抓:一手抓实“基础”, 一手抓好“提高”, 以农村师生为中心, 以县市管理为主, 分区实施操作。同时县城学校、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结对扶持, 使农村教师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学习机会等等, 不断做好帮扶提高工作。多开展以需求导向的“送教下乡”活动, 即由各农村学校上报培训需求信息, 县市教育局分类整理后, 组织县市内外优秀教师或学者专家到乡村学校进行现场课堂教学示范和专题讲座, 以解决“理论性培训”与“操作性培训”相脱节的问题。

在经济方面, 国家对比较薄弱的西部地区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教育方面, 我们对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要是能实施“农村大开发”战略, 那该是一项民心工程,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才能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2. 改进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力求多元化与针对性

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由农村学校一线英语教师针对实际需求出谋划策, 努力做到“新”和“活”,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把研讨、观摩、辅导、交流、实践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区域内全体英语教师互动的大“舞台”, 达到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农村学校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的目标。

3.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制度, 确保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由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农村教师、学生或家长及专家学者组成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小组, 少点官腔, 少点专家学者调, 以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师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 让事实说话, 逐步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保障和推动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制定新的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登记办法。将每位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 按培训类别和等级, 折合成继续教育学分, 记录到《教师继续教育手册》。继续教育学分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聘挂钩。

4. 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继续教育投资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社会、受教育者个人都应该共同分担教育成本。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来说, 政府、学校和个人要按5∶3∶2的比例进行分担, 形成“三管齐下”的经费投入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 由县财政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2.5%的比例在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安排, 按城市教育附加的10%比例列支”的规定, 采取硬性措施, 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财政预算, 严格落实, 设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专用账户, 确保资金到位, 专款专用

5. 切实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负担

开放教育教师问卷调查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师调查结果建议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在职教师,共计51名: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5.9%,40-49岁的教师占35.3%,30-39岁教师占25.5%,30岁以下的占33.3%;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7.2%,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占26.2%,中级职务的教师占33.3%,初级职务的教师占33.3%;与教师队伍的实际比例相近,因此,所回收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将为电大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向全校教师渗透开放教育的思想,我校大部分教师都已对开放教育的各个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在教学思想、理念上取得了一致,并且绝大多数教师课后能够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选择教育策略时也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虽然开放教育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从调查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师队伍较年轻,33.3%的教师年龄、教龄时间大都在30岁和5年以下。他们对开放教育教学满怀热忱,思维活跃,比起老教师更敢于大胆尝试新事物,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参与科研活动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但因为接触开放教育的时间不长,相关的教育经验也不足,他们在实践中和理论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传统的教学模式至今对教师的影响仍然存在。大部分教师对开放教育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比较了解,在课程教学中,能够比较积极的采用多种媒体相结合的远程教学法,但也有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由于接触传统教学法的时间较长,对多媒体的运用没有年轻教师那样得心应手,依然愿意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调查数据表明,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占19.8%,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3、在影响青年教师的成长方面,教师们普遍认为与自己的刻苦努力分不开,但同时也认为学校领导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领导的支持不仅包括财力、物力等方面。还包括精神上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知识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与创造。

4、在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的方面,认为目前学校采取的教师培训形式简单的占50%;对目前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内容,认为内容比较丰富的占50%,认为内容少而单一的占43.5%;认为目前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效果一般的占到了64.7%。此外,在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因素这一项中,参加教研进修机会少的占26.2%,在各选项中居于榜首,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在对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5、在科研方面,参与国家级科研立项的教师只有1.9%,省市级的占33.9%,校级的占20.8%,没有参加科研立项的占43.4%,这些数据表明,我校开放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学校的领导能够积极地参与,引导教师的校本教研,那么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层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老带新,发挥年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科研中有所作为,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才能,释放出能量。只有这样,全校教师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开放教育的重视力度,多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理论与技能能够与时俱进。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活到老,学到老”,过去只是一句格言,现在成了每个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第一需要。学校应加大投入,建立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补充新的学术养料,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多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真正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全校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共同提高。

3、学校领导对科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参与,引导教师的校本教研,实现教育科研的全员参与。

上一篇:水利水电规划要点下一篇:产品质量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