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内容(共8篇)
1、景区监督管理决策平台及管理平台
2、视频监控系统
3、电子商务与票务系统
4、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
5、基础数据建设
基础数据是智慧景区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为此,要加强基础数据建设工作,包括地形图更新、标准化数据、数字化模型库等。
二、基础层
1、通讯网络设施
2、网络信息安全系统
3、景区地理信息系统。
三、应用支持层
1、视频监控系统
2、应急广播系统
3、信息展示系统
4、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
5、led大屏幕发布系统
6、电子票务系统
7、电子商务系统
四、用户应用层
1、游客智慧服务应用
2、游客服务中心
3、景区一卡通
4、专用数字助理五、二个中心
1、数据中心
(2) 数字医学:医学影像的存储、图像通信、影像采集、压缩系统、数字显示设备、激光扫描系统等, (X-CT、SPECT、PET、光学CT成像、电阻抗成像、磁性源成像、超声波成像系统、认知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科研试验等。
(3)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重建、光学分析、光电检测、光学诊断、生物建模与控制、生物医学光学与诊断;生物光子学与多光子显微技术;组织光学与散射光学成像、复合生物信息、控制论和生物医学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等。
(4) 医学工程: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机器人和纳米机器人、机器人视觉影像处理系统、机器人信息分析处理系统、机器人传感器及感测器、医疗手术机器人、微型医疗机器人、机器人套件、医疗虚拟现实系统及套件、纳米医学技术、电子电路卡和晶片的研发与应用等。
(5) 数据分割与图像分析、认知神经科学与技术、人类视觉技术;脑科学与认知技术;TMS, EEG, MRI等、组织构建研究、生物有机高分子基复合材料与复合虚拟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医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医学数据挖掘;生物医学分析、微粒子分离方法、复合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等。
(6) 生物芯片、生物医学材料与纳米技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原创性研究论文、反映当前国内外生物科学前沿或热点领域的综述性文章。
(7) 生物材料研究、组织工程研究、干细胞培养与移植研究、软组织工程研究、器官移植研究、硬组织工程及植入物研究、组织工程实验造模、方法及技术研究、细胞培养与移植、组织构建、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 (天然或合成材料与纳米粒子、人工材料植入体、植入器官及外源性细胞) , 转化医学等。
一、栏目
1. 专题专栏 2.智能医疗
3. 研究论著 4.数字医学
5. 质量控制 6.健康管理
7. 医学工程 8.综述
二、稿件要求
1. 本刊录用的稿件, 必须是作者自己研究、实验或实践的工作, 要有明确的观点、科学的阐述。稿件要具有创新性、新颖性和实用性。2.国家级或省 (市) 级有关研究立项课题的论文, 投稿时请注明研究课题来源和项目编号, 本刊将优先录用和刊出。3.稿件要求段落分明、文字通顺、叙述简明、重点突出、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与规定, 尽量避免错别字和错用符号。专论、专栏、研究论著、医疗数字化、综述栏目稿件字数为4000至10000字, 其他栏目稿件为4000至5000字。
4.论文需附30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 3至8个中英文关键词, 以及不少于8条参考文献。
联系电话:010-52860065
一、关注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命题时,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的需要沟通,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形成能力。
例1:“节假日期间,我们会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如果你去过苏州的寒山寺,到过杭州的西湖,观赏过北京的香山枫叶……触景生情,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些古诗名句:“_________”
例2:安慰会给别人带去温暖和力量,鼓励也会给别人带来自信和力量,如果你们班的小芳不幸得了重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用一段话写下来,并用上一个名言警句。
例1中架设一座通往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用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把积累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积淀,活化为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2既有所指向又相对开放,既能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又能检测出学生的表达能力。例1、例2都是把检测的目标定位在学以致用上,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语言的规律,都是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二、关注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疑问、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所以。在命题时不妨给学生多一点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的空间,促使他们整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倾向,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3:“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背,在呼唤自己。”这是《背篼》中的一个小节,请你说说:袅袅升起的炊烟为什么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背。在呼唤自己?
例4:读了《经营梦想》,了解了林清玄先生的成长经历,如果让你来采访林清玄,你最想提什么问题?你最想告诉读者什么?
例3中的问题力图要求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表面,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去,理解、体会、感悟这里的比喻表达的深刻含义:孩子理解母亲的心情,炊烟升起了,天色已晚,该回家了;母亲在记挂了,在呼唤了。这样的试题能让学生在表达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点燃孩子们思维的心灵之灯。例4的阅读题意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得。这些试题一经出现,将会不断刺激学生大脑,增加他们挑战困难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丰盈他们的生活体验。
三、关注多元解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编制语文试题时,不要再追求过去那种有着标准答案的命题设计。而是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感悟水平,为学生搭建多元解读的对话平台,为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空间,让学生的答题过程伴随着智慧之花的绽放。伴随着个性与灵性的展示。
例5:在圆形上添几笔。它变成了什么?想一想,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一写。
例6:“读了短文《五花山》后,你愿意画出五花山的游览图,或者为五花山设计一段导游词吗?也可以写写读了这篇短史后内心想到的话。究竟选择什么,先想一想。再完成。”
例5、例6的命题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和个性思维的空间,学生们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想象答案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童趣的,更是充满个性风采的。例6还给了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表达阅读成果的机会,令所有学生都得到学习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成就感。
四、关注选文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学习语文,接触语文材料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通过优秀作品的长期浸染,能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能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精神底色。因此,在阅读文章方面的命题时,要注意到文本是语言和思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自然观、审美观等。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以下三类文章:a有感染力的散文作品,力求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学生的情感、人格受到熏陶,b挑选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c选择乡土题材的文章。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只有阅读材料内容饱满、意蕴丰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凭借,也使考试的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情感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句话。当我们注意命题材料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个体情感熏陶的过程时,测试就不仅能成为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也能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先对本主题做一个限定,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 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内容或者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内容的处理,所说的 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包括校本课程资源。以上是从宏观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的解释。下面结合初中历史学科进行导读。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当历史教材内容呈现出跨度大、跳跃性强、难度高、内容多的变化时,需要我们反复思考:怎样依据课程标准和依托教材,怎样合理使用教材,也就是将教材教学化,一个单元、一节课如何进行整合教材和整体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增,以凸显历史发展的整体感„„这无疑是对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严峻挑战,要求教师需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地学习。
在这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历史就需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学习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关于对教材的整合,在教改实践中产生了六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依据课程标准,将所学习内容(本着)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使其既有整体感,也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成知识网络,又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概括地说,就是形成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原本零散知识的串接整合。
第二,落实三维目标,将史实、史论、史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史实知识的构建固然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但掌握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学会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史论、史法,有助于运用更多的史实,以获取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性的历史认识。
第三,理解教材中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各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合,以一条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既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具体历史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注重 学科内的综合。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之中,进行中外历史的整合,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又凸显“世界史”的真正含义,以弥补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学习历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体现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发展历史的尊重和认同。
第五 , 在情境创设、重难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问题的已有经验,多一些对教材处理方法的创新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增设必要的背景或图片、文字材料,以及学习过程中问题设计、探究主题等学习资源的整合,使之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和新课程的变革。
第六,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历史学科不仅时空跨越大,而且包容其它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别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使教材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综合 素质的培养。
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自己仅是教科书执行者的地位,日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学科教学的建设者。总之,只有符合学习要求、适应学习需要的整合教材,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中学所开设的课程中,历史学科是拥有丰富课程资源的学科之一。按照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存等,这些资料不仅来自于学校或社会的图书馆、家庭藏书,在网络时代,还大量来自于互联网;甚至包括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比如:历史教师的引导,父母长辈的见闻,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等。资源的利用:①学生掌握 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② 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和能力。在我们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需要思考的是:
第一,要重视教师个体的智慧加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使用的资源并非不加思考照搬,即便是利用网络,收集和使用什么资料,并非是简单的资料搬家、影像播放,而是包含了历史教师的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对学生理解历史的了解,体现了教师的个人智慧和情感,是教师智慧加工的结果。不能只见资源,不见人。王希教授说:“我的观点就蕴含在我提供的材料之中。”
第二,资源是引导学生感受历史、认识历史的桥梁,并非目的,切莫本末倒置。
说到这儿,想起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雅克 • 勒高夫的话,他指出:历史学正在经历“资料革命”,并强调“一部电影”也属于史料的范畴。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后,数字化和现代传媒技术对历史研究的革命性影响之一,就是进一步扩大了史料的边界,充实了传统史料的内涵。比如:影像作品已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这种情况同样巨大地影响到历史教学。这就是众多资源的开发。但是又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历史教学为眼花缭乱的资源所绑架,学生更喜欢图像资料而疏远文本资源,缺少历史思考,使得历史学科的本质受到伤害。
接下来,我们将以两个老师为课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进行探讨。我们给大家展示的两节课例课,一节课的执教者是西安的张艳老师,另一节的执教者是北京年轻的费小建老师,他们的教学都各有特色。当我们走进他们课堂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去观察、评析这两节课呢?特提出以下问题,请带着问题思考:
1.他们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是怎样做的?把握了哪些原则?
2.统计一下他们在课上使用了哪几种课程资源?您认为处理最为精当之处是哪?对您有什么启发?
3.根据您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您认为两节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有哪些可以进行再设计?请提出您的想法。
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8 课“辛亥革命” 讲课教师: 张艳(陕西省西安市爱知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学情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学生希望历史学习能“有效性”和“有趣性”兼备。“有效性”帮助他们获得好成绩,“有趣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拓展视野,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2.学习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能初步进行理性思考,但更喜欢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
3.知识经验分析: 恰逢辛亥百年,《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等影视作品和新闻宣传,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些认识。古代史所学的帝王专制和本单元前面知识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奠定知识基础。【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材分析】
1.本课在中国史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华帝国到中华共和国的转折点。2.本课在中国近代史地位:辛亥革命为全面孕育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奠定基础。
3.本课的单元地位:本单元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辛亥革命上承戊戌变法,下启共和政治大门,此门一开革命洪流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4.本课各子目间的关系:第一子目“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原因,第二子目“武昌起义”是狭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子目“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教学重点】
学生知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教学难点】
1.学生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2.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全面理解。【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对比、分析和老师点拨,知道孙中山的救国方式(民主共和国)、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和革命实践(武装起义),感受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爱国精神,以及革命党人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
2.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析《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图》,知道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结果和影响。通过聆听老师讲解西安辛亥革命的乡土资料,感受武昌首义后革命浪潮的迅速发展,了解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回答问题、课堂讨论以及师生对话,从“ 世界对比看辛亥”、“清朝对比看辛亥”、“王朝对比看辛亥”、“当今联系看辛亥”、“民国初年看辛亥”、“孙中山看辛亥”、“我来看辛亥”七个不同视角 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全面思考历史现象的方法。树立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政治价值观,并感受到中国 民主政治道路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教学策略 】 一是为激发学生思考而教学,二是为触动学生灵魂而教学。教师紧扣“思维”和“价值观”目标,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牵引,以价值为导向,以思维发展为核心,通过师生分析史料、剖析问题、深度谈话、讲解引导的方法,举重若轻地让“辛亥革命”变得通俗易懂、直观形象,老师力求像武侠小说中的“高人”一样帮助学生打通历史知识、生活经验、现实社会之间纵横交错的历史筋脉。【 教学方法 】
史料分析法、问题情境、谈话法。【 学法指导 】
1.学生知道分析历史事件的有效信息是“七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影响)。
2.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历史现象。3.学会用历史学科的语言来概括、准确回答问题。【 流程线索 】
一、救人梦——救死扶伤
二、救国梦——共和之梦 .色彩斑斓的救国梦——对比李鸿章、康有为和孙中山 2 .救国理论——三民主义 3 .革命实践——反清活动 4 .首义成功——武昌起义 5 .“共和之梦”实现了吗?
三、梦想留言 【 板书设计 】
【 教学流程 】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梦想,100 多年前有个叫孙中山的人,他的梦想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孙中山的梦想世界。
(设计意图:从孙中山梦想导入,直接简洁,拉近辛亥革命与学生的距离。)新课教学:
一、救人梦——救死扶伤
老师讲解:孙中山出生于近代革命浪潮的中心广东省香山县的普通农家,家境贫寒。12 岁时在兄长资助下,到美国檀香山就学达 5 年之久。回国后,见村里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他和朋友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读书。不久转学到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广州博济医学院。毕业后,孙中山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医术高明。穷苦人求医,他免收诊费,赠送药品。在行医过程中,孙中山接触广阔的中国社会,他看到了什么呢?吸着鸦片的男子、裹着小脚的女子,畸形的脚背后是畸形的人生;贪污腐化、封建保守的官员们、备受压迫麻木不仁的穷苦民众。
设问 1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孙中山认识到“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自救„„必须先从改革政府入手,否则休谈其他。”28 岁时,孙中山的梦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梳理孙中山的早期人生经历,整合出从“医人梦”到“医国梦”的主线,拉近伟人与学生的距离,突出孙中山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二、救国梦——共和之梦
1.色彩斑斓的救国梦 设问 2 :近代史上中国人的救国梦可谓色彩斑斓。李鸿章的救国梦是什么?康有为的救国梦是什么?孙中山的救国梦又是什么?服饰差异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他们救国梦的不同,对比三人服饰,想一想他们的救国梦有什么不同?(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把第二单元前两课的内容整合近来,一是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二是引导学生知道救国是近代中国的主题,各阶层都尝试过不同的救国方法。通过对服饰的辨别,引导学生知道通过观察人物服饰来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认识到孙中山彻底的反清革命态度。)2.革命理论 —— 三民主义
设问 3 :怎样才能实现共和之梦呢?孙中山认为当时的中国存在三大弊病。为此,孙中山又开出了哪三个药方?(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此材料是课本上的原文,课本材料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本课难点所在。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寻找史料中的关键词,师生共同分析,能够把同盟会 16 字方针和“三民主义”对应,并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老师重点讲解民生主义。)3.革命实践 —— 反清活动
设问 4 :心动更要行动,孙中山和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反清活动?(学生个别回答)
老师讲解:反清起义中,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正如他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像孙中山这样坚强的革命党人还有很多,比如:这位辛亥烈士是谁?(展示秋瑾照片)跨马携枪 的鉴湖女侠——秋瑾,她本是大户人家的少奶奶,后来去日本留学加入革命党,回国后在浙江准备起义过程中被抓捕,在刑场上,当时清廷监斩官面对着这么一个年轻的女子,两个孩子的母亲,都很不忍心而秋瑾从容就义,死时年仅 32 岁,当时她的大女儿仅 6 岁。
(设计意图:用“反清大事年表”引导学生熟悉课本基本内容,勾画重点,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补充课外资料秋瑾,引导学生从女性、母亲角度来更深刻感受辛亥志士的革命精神。)4.起义成功——武昌起义
设问 5 :经过 16 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 1911 年武昌起义枪声打响了!大家在书上找一找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结果和影响?(学生集体回答)老师讲解:武昌首义后一个月,18 省中 14 省都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了。看《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图》,南方独立第一省是湖北省,北方独立第一省在哪儿?(学生齐答)陕西省在武昌起义后第 12 天宣布独立,走在了时代前列。补充西安辛亥革命的史料(如后宰门、端履门、西华门、新城广场的来历),说明“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辛亥革命和狭义辛亥革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看教材,迅速提炼有效信息。补充乡土历史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后的革命浪潮,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5.“共和之梦”实现了吗?
设问 6 : 1911 年 12 月,宣布独立的 17 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新政权诞生了,这个新政权创建的时间、国都、国名、国家元首名称、国家领导产生方式是什么?(学生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找到中华民国的基本知识点。)视点一:世界对比看辛亥 材料 1 :
一个新的中国诞生了!不管她的未来走向何处,不管她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渡期有多长,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共和制的中国诞生了!
——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布朗(1912 年 3 月 30 日)《辛亥革命》 材料 2 :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共和国。
设问 7 :布朗用了一个重要词“新中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相比,中华民国“新”在何处呢?(学生回答)
老师讲解:从世界范围看,全球那么多国家,选择共和制的国家屈指可数,美洲有美国和海地,欧洲有法国,而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就是中华民国,日出东方,在封建统治最深厚的亚洲独树一帜。视点二:清朝对比看辛亥
材料 1 : 国旗:清朝龙旗图 pk 民国五族共和旗图 国徽:清朝龙徽 pk 民国青天白日国徽
权利中枢:紫禁城金銮宝殿 pk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 权利结构:皇帝集权图 pk 五权分立 视点三:王朝对比看辛亥
材料 1 :“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材料 2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 3 :
设问 8(师生问答谈话):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这个“中国”也很“新”。比如:与清朝对比,清朝国旗是龙旗,国徽是龙徽,龙象征谁呀(学生答)?清朝的权力中枢是紫禁城金銮宝殿,这个位置上能坐几个人(学生答)?他手握天下所有的权利。民国的国旗是五族共和旗,国徽是青天白日徽,权利中枢是临时参议院,国民通过选举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国家管理,国家实行“五权分立”。放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来看,原来是“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现在大家观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些词比较抢眼(学生答)?过去是一见圣旨到,第一个动作是下跪,几千年王朝是家天下,是中华帝国。现在发生什么变化了呢(学生答)?最终是民众地位也发生变化,过去一提到“民”,几乎没有好词和它搭配,动不动就是“小民”、“草民”、“贱民”、“刁民”等,现在变成了什么“民”呢(学生答)?与中华帝国相比,共和国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个体回答)
设问 9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呢?大家看书上怎样说的?(学生齐读课本 , 老师投影展示)谁能用最少的字数归纳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学生个体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用最简练语言归纳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环节,帮助学生不断提炼、修正思维和语言表述,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帮助认识到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学会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来记忆历史。)视点四:当今联系看辛亥 材料 1 :官方对于孙中山的纪念图片:台湾国父纪念馆、大陆南京中山陵、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像、北京天安门广场孙中山像。
材料 2 :民间对于孙中山的纪念:南极中山陵、国服中山装、西安中山门,广州、青岛、武汉、上海、南昌、湛江等地都有“中山路”;以孙中山“民生思想”起名的企业名称图片(如民生银行、民生百货、民生药业)。
(设计意图:补充现代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遗迹史料,现实生活中三民主义的痕迹,让学生感受辛亥革命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视点五:我看辛亥革命之一
设问 10 :那孙中山“共和之梦”实现了吗?我们来看民国建立初期的中国社会,现在请大家举手表决?(老师统计表决结果,学生阐述观点)视点六:民国初年看辛亥
设问 11 :孙中山的“共和梦”实现了没有?大家观点不一,没关系,我们历史学科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让我们回到民国初年的中国去看一看!看完这些新闻,大家想一想,“共和梦”实现了吗?为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后,个别回答)设问 12 :根据这些新闻,谁能概括民国初年的社会特点?(学生个别回答)(设计意图: 1.通过补充多角度的典型史料,帮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中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全面思考历史现象。并树立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的政治价值观。2.当学生感到辛亥革命影响非常巨大,情感张力很强的时候,话锋直转,通过典型的冲突史料的补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现状,感受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感受到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三、梦想留言
视点七:孙中山看辛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老师讲解: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启中国社会进步潮流的闸门。但另一方面,用十几年辛亥革命来解决中国 2000 多年封建帝制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现实吗?孙中山毕生都为之奋斗,1925 年 59 岁的中山先生在生命弥留之际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的遗言。视点八:我看辛亥之二
设问 13 :今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辛亥革命”,就好像别人问你“什么是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你心目中的辛亥革命,咱班男女生 PK 一下,看看多少种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版本!(设计意图: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认识和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看法,形成学生之间的观点汇聚,感受到多角度的魅力,最终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角度很多,以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长,答案会更多,因为历史没有句号,只有不断的问号!
教学反思
课例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8 课“辛亥革命” 本课教学的优点:
一、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科书只是给学生提供了历史知识的框架,并非历史本身。而且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丰富的历史课内容和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历史老师要善于广泛搜集利用课程资源。
(一)利用核心课程资源——历史书
上课既要“仰望星空”有高远的教育价值立意,也要“脚踏实地”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核心资源作用。本课利用了教材上孙中山的头像、三民主义材料、《武昌起义后形势图》、《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式典礼图片》、每课一得补充、自我测评中孙中山反清革命主要事迹年表等课本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特别是在“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这一教学重难点处理上,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阅读史料和课本原文,并善于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和总结。
(二)利用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乡土历史、国旗国徽、历史遗迹等
历史就是生活,当学生觉得历史越近,就越有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中老师选择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课程资源。
(1)补充乡土历史资源,讲述辛亥革命中的西安时,补充新城广场、后宰门、端履门等地名来源。
(2)补充秋瑾资料,从学生熟悉的女性、母亲角度,突出辛亥志士革命精神。(3)补充民国与中华帝国时期国旗、国徽、国家权力中枢、跪拜图、握手等图片,对比突出辛亥革命与中华帝国时期的差异。
(4)补充中山装、中山站、孙中山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民生百货宣传画等生活中常见图片,突出辛亥革命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响。
(5)补充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图片和诗歌材料,突出辛亥革命对女性思想的影响。
(三)利用课堂临时形成的课程资源——学习中的生成性问题
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生成性资源,反馈出学生真实的认识情感和想法,是非常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利用对话法,层层深入,如:对辛亥革命意义的浓缩和概括、对共和梦是否实现的讨论、对用自己语言表达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尽量捕捉和挖掘学生生成性资源,不浪费师生课堂交流中磨砺出的珍珠。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教学主线的整合
本课课程资源丰富,古今中外、课内、课外资源比较驳杂,老师以“梦想”为主线,以人物为主线。教学时改变单纯按照课文子目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顺序完成教学内容的老套路,按照救人梦——救国梦——梦想留言的顺序,以贴近学生认知和兴趣的方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孙中山的人生选择、人生追求、人生遗憾来贯穿辛亥革命这段历史。2 .核心问题的整合
全面看待“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相关图片史料比较驳杂。教学时设计核心问题来统领材料。问题一“古今中外看辛亥”突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意义,问题二“共和梦实现了吗?”突出辛亥革命进步性以及遗留的历史任务,这样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三、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历史学习要避免在知识记忆层面打转,要让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本课教学老师没有讲解浮于表面的记忆性知识,而是给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例如:“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的历史结论如“辛亥革命的意义”等不是老师直接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图片对比独立思考或讨论探究后得出结论。
本课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牵引,以价值为导向,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突出探究式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不足之处:
1.对“过程与方法”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不够突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虽然教学过程中有学法指导,但比较散乱,老师应在下课前进行方法总结,以加深学生印象。2.对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引导不够及时到位。
例如:某学生在回答“共和梦是否实现?”时说:“不光从以前的事件上可以看出来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就是现在社会上的贫富差异也很大,而且也是没有彻底实现民主自由的一个社会,所有呢,他那个共和梦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对于学生提出“今天都不是彻底民主的自由社会”这个尖锐的观点,老师引导不到位。
3.教学内容设计地有些多。
有些班级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要更简洁一些。
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9 课“新文化运动” 讲课教师: 费小建(北京市清华附中,中学二级教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定位于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既要挽救民族危亡,又要奋起追赶世界先进文明,使命复杂而艰难”。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历经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后勇于掀起思想解放旗帜,承担历史使命,积极回应了“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新文化运动不仅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更加专注于“人的独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革命后继续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反观社会现实,力争使学生在培养独立自由精神与责任意识等方面形成共鸣。
数年来,学界对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之历史叙述,材涌新出。与此同时,对《新青年》的诠释不绝如缕,更有历久弥新的趋向。依据存留下来的七卷《新青年》文本解读其思想内涵仍是根本出发点。然就历史课本身而言,要对这段历史以“同情之了解”的态度出发,试图解读一本杂志如何成为影响时代的凯歌,甚至成为了一场“运动”。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思想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参看以往课例,笔者认为还有诸问题没有弄清楚: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因素有哪些?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思想主张之间的逻辑关系何在?“民主”和“科学”的历史语境如何解读?《新青年》的受众群体如何等等。初中历史新课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要求是: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一来,教师要在弄清楚历史轮廓的基础上形成知识认知。这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挑战。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于: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兴起(兴起标志、活动基地、代表人物、指导思想、运动的性质);②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彼此关联以及核心问题);④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定位。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运用史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史料、提炼要点的能力,以及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②学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脉络关系进行理解和推导,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渗透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③学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扩展分析、讨论,思考关于传统文化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以史为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认识民主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学生通过了解新文化代表人物的经历,体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无畏探求真理的精神,值得今天的青年人学习;③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讨论,认识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时代意义。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①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激烈反传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图片教学法。
二、教学流程设计 展示思维导图:
教师讲解: 1840 年成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从此国人开始对民族命运思考和探索。面对西方的船坚利炮,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火炮、轮船、养兵练兵之法。此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了近代军事企业。然而,甲午海战宣告了这次尝试的惨败。此后国人开始反思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度的完善。于是相继出现康梁维新变法,直至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可谓给予民众巨大希望。但这是否就能挽救中国的命运了呢 ?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 中国近代史即新陈代谢之过程,本部分以近代化历史进程为线索,既回顾已有知识,又梳理宏观框架,给学生一个宽阔的视野,明确本课主题的时间与空间定位,有助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来评价近代化历史进程。
展示图片及材料: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 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 旧心理 运用 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 全人格 的觉醒。——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1914 年 9 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祭孔”。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但并未因此换来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反而出现了政治失序、乱象跌出的局面。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在无望之际烧香拜佛,使许多腐朽之物沉渣泛起,到 1915 年复古逆流弥漫整个中国。人们所希望的民主共和成为招牌,甚至连招牌都挂不住,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正如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社会文化应该是整套的,仅有制度是不够的。暮色沉沉的中国亟需一场思想的洗礼。既要有新制度也要有新国民,以达到全人格的觉醒,即国民性的改造。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讲究“凝神、起兴、简练、点题”。材料以梁启超口吻讲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一方面,作为共和国的总统、总理和各级管理者们,大都刚刚摘去清王朝的顶戴,很难迅速由皇帝的臣子转变成为现代国家的管理者。因此,共和国很难迅速走上国家管理的现代化轨道,而是不自觉地就会按照专制王朝的旧例行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国家的主人,因而既不清楚公民的权利,也不清楚公民的义务,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自己花钱雇佣的国家事务管理者——官员。他们仍然以草民自居,习惯于自居奴隶的地位。总之,当时的中国已经建立起现代的政治体制,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却与之相去甚远。结合图片与材料引导学生直接提取信息,概括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背景。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作为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最好的途径在哪里呢? 预设答案:创办杂志,办报办刊!
过渡:其中有一个刊物在近代影响较大,那就是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一、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展示图片: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早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反抗清政府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 年 6 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深得同乡好友上海亚东图书馆经理王孟邹帮助。9 月 15 日《青年杂志》正式创刊。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请看中间这幅图片,大家能想到上面的“ LA JEUNESSC ”字母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答案:青年。可见《青年杂志》关注的社会主体就是青年。
教师讲解:1916 年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寓意很明显,“赋予青年新的思想”。陈独秀创办这份杂志的目的是什么呢? 展示史料:
学生齐读,设计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陈独秀为什么把社会的新陈代谢寄希望于青年人?
预设答案: 青年群体的特点是新鲜活泼。青年和社会的关系,犹如细胞和身体的关系。身体的新陈代谢是用好的细胞替代坏的细胞。社会的新陈代谢是用青年驱逐陈朽腐旧的败亡分子。明确创办杂志的目的在于鼓励青年为国家新陈代谢自觉奋斗!
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形成1.蔡元培再造北大 展示图片:
教师讲解:1917 年陈独秀被北大聘为文科学长。杂志社也随即前往北京大学。展示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这里我们提到的“北大”,并非今天络绎不绝参观的北大校区,而是座落于五四大街的“老北大”。老北大主要有三个校区。最早的校区可追溯到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图上的“北大二院”,主要供理科使用,之后成为北大理学院。下方的北大一院,也就是五四大街的“红楼”,文、法两科在这上课。今天已经成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再往南约 500 米是北大三院,主要用作男生宿舍。五四运动时期学生就是在这儿的礼堂集会。展示图片及史料:
结合材料,教师导读: 当时主掌北大的是蔡元培。旧时北大可谓官僚养成所。他不满足于这一现状,认为大学不是培养官老爷的地方,而是求高深学问的地方。为了改变北大浓厚守旧的氛围。他主张,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用简炼的语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预设答案: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过渡: 在这种思想主张下,北大教坛中既有旧式学者,也有新思想的代表。2.新文化运动阵营 展示史料: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上面这幅图原名《宽容》。从画中可以看出当时北大的教员分为两类:一边是海归教授西装革履侃侃而谈,一边是长袍马褂瓜皮帽拖着大长辫子照样大摇大摆。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蔡元培引进不同学术背景的人来北大讲学,目的何在? 预设答案: 鼓励各学科观点自由发展,新旧思想互相激荡。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蔡元培认为在思想自由、学术平等的方针下老师有自由研究的空间,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兴趣分别选课,接触到不同的学术观点、主张。通过比较对照,思考贯通,以启迪个人独立的思考。后来新思想的代表纷纷加盟《新青年》。于是以《新青年》杂志社编辑为代表的文化阵营在北大形成了。
过渡: 这些知识分子都宣传什么主张呢?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展示史料:
要拥护那德先生 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忠、孝、节)、旧政治(特权人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中国戏)和旧宗教(鬼神);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结合史料,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指出陈独秀认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法宝是什么?
预设答案: 民主、科学(或德先生、赛先生)。
结合史料,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与民主、科学相违背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预设答案: 旧伦理、旧政治、旧宗教、旧文学。
设计意图: 几乎所有教材和研究论著中,凡谈“五四”新文化运动,必谈《新青年》;谈《新青年》,必提“民主”与“科学”;提“民主”与“科学”,必引用陈独秀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 1919 年 1 月第 6 卷第 1 号上的《罪案答辩书》。对于这段文字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断章取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到,导致其内在逻辑的混乱与混淆。其一,陈独秀所谓的旧政治是什么?旧艺术和旧宗教是什么?国粹和旧文学又是什么?其二,陈独秀提出的“民主”、“科学”有何含义?笔者借鉴王奇生的研究,“民主”与“科学”在五四前早已流行,这里更多地充当陈独秀的挡箭牌,而不是《新青年》具体提倡的思想主张。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展示图片及材料: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陈独秀等人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要改变旧制度、旧思想,彻底铲除专制和愚昧,只改变制度形式远远不够,因此,要特别强调民主精神的内核。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精神主要有哪些? 预设答案:平等、自由、宪章、人权。
过渡:只有具备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以及理性实证等精神内核,才能实现所谓的“人权”。那么,专制得以存在的土壤有哪些呢? 2.专制土壤一: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在 1918 年 4 月 10 日,上海《时报》第 4 版刊登的是全版广告。这一版广告,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民国初年,在五四运动前夕,上海城市生活中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在这一版之上,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化妆品、药品广告之外,有一则广告看似无关。上海灵学会招募会员,研究“人鬼生死之问题”,上述内容凸显了民初上海市民模糊的宗教观念。迷信观念的存在使民众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求神拜佛。破除迷信观念的武器是科学。科学本意指的是自然科学,陈独秀将自然科学之方法引进到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生的问题上,用于实现科学最大的效用。这时陈独秀所倡导的科学不仅有科学方法,还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精神。展示史料: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尚尊严的地位,无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维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结合材料分析破除迷信后科学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预设答案:没有一个人敢公然诽谤科学。
结合材料,教师讲解: 自晚清以来,民主(民权、立宪、共和等概念)与科学经国人反复倡导,到五四新文化时期已成为知识界的主流话语。胡适《科学与人生观》一书的序言中肯定“科学”的地位。但对于“有无价值”的思考甚至缺乏。反观社会现实,中科院公民素养调查报告(仅为 3.27%)显示百年来中国人对科学奉为神灵,是既陌生又崇拜的敬而远之的态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3.专制土壤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社会新闻:
教师导读,设计问题,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赵五贞的悲剧命运。
预设答案: 从外在的环境来看提倡包办婚姻,讲求媒妁之言,不允许有独立选择权。内在的家庭因素也是家长制,子女要对父母言听计从,否则违背忠孝伦理。赵五贞所嫁夫君年过 30,又为再婚,体现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加之赵氏没有人格独立见解,最终只能选择向命运屈服。在其悲剧命运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儒家纲常伦理。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右边这幅图展示了这对夫妇似乎是新婚不久,从二人彼此显得陌生的关系里,能够品出“男尊女卑”四个字的含义。男的两脚朝外撇着,站立的姿势很放松,至少在他妻子的面前他是世界的中心。女的却很拘谨,两脚并得紧紧的,且微微向里。从两人脚的站法,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关系的尊卑。对于这桩包办婚姻,女人不得不顺从,她的脖子稍稍扭向了一边,说明她并没有从心里百分之百地顺从。展示史料: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 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教师导读,设计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新道德与旧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预设答案: 新道德强调自由、平等、独立之说,旧道德是维护尊卑、贵贱的制度,即不平等之制度。设计问题,学生思考: 历史上谁提倡这样的文化?代表人物是谁? 预设答案: 孔子。
教师讲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新文化阵营看来是为专制服务的旧思想的核心,因而提出打倒“孔家店”。展示史料: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 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教师导读,设计问题: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预设答案:反对把孔子作为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4.破除旧思想载体: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展示图片:
胡适(1891-1962),哲学博士,一生获有 35 个荣誉博士学位。26 岁任北大教授。安徽绩溪人。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为了向大众宣传普及新思想和新主张,留美博士胡适小心翼翼地提出用口头白话改良书面文言的主张,并得到陈独秀等人支持,新青年也率先改用白话刊文。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下胡适的白话诗。学生齐读,设计问题: 大家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 预设答案: 打油诗。
教师讲解: 胡适尝试白话新诗,创作了《蝴蝶》等大量新诗,并收入《尝试集》。他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大胆尝试,为后来新文学的发展壮大探出了一条新路。此后新文学的成就出现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展示图片: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陈独秀看到胡适的文章,立即在《新青年》上写文回应,提出《文学革命论》。从受众群体来看,主张贵族文学变国民文学。从语言撰写上看,主张陈腐、拗口的古典文学变新鲜、质朴的写实文学;从题材方面由山林文学变社会写实文学。展示图片: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不过新文学形式与新思想结合的典范要数鲁迅,他创作了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吃人的旧礼教和旧道德,大声呐喊救救孩子,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展示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后来商务印书馆推出白话教科书,图文结合,生动活泼,比四书五经更受孩子们的欢迎,白话文也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读文言比外语更费劲。
学生回顾所学,教师归纳其内容的逻辑关系:
展示材料:
《新青年》从 1915 年创刊到 1922 年休刊,其间有 7 个年头。这 7 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和重要影响。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结合材料,教师讲解: 新青年创刊七年,成为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杂志之一。新青年也教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如五四时期青年学生毛泽东、周恩来都深受其影响。
展示图片及史料:
结合材料,教师讲解: 《新青年》影响和教育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中共早期领袖人物。毛泽东的自述很直白地道出中国近代两次思想解放潮流,即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前后相继关系,亦即新陈代谢关系。周恩来留学期间对从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学者的一一否定,决定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实在是同“重生”、“更生”一样子了。
照应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完成表格,以明确本课在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教师总结,学生思考: 以《新青年》为主阵地的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继维新运动后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冲破了专制统治的思想牢笼,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当然,诚如胡适日后回忆无不遗憾地说新文化运动虽然可以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但成就远未及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的成就和局限也一直影响至今。最后引用《大国崛起》总结这节课。展示材料: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思想 ;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力量。
——《大国崛起》
布置作业: 制作一份以“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为主题的历史小报。内容要求:①每人制作 1 张 A3 小报(纸质、电子版均可)。②每组将小报精彩内容进行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大家共享交流彼此的学习成果,在近似的知识储备中产生思维的共鸣。通过课堂讲解,学生以已有知识为载体,自主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探究新文化运动中的其他领袖人物。他们关注的范围涉及到钱玄同、鲁迅、胡适等人物。这样一来,学生涵盖内容的层次已经远远超越课本,他们所了解的新文化运动也越逼近真实与丰富,他们的思想成果在小报中都有所展示。
三、板书设计
一、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背景
2.1915 年《青年杂志》 1916 年《新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形成 1.蔡元培再造北大 2.新文化运动阵营
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课例品析
(一)品析教师: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张威(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本主题的标题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前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师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教师不仅要教教材,而且要学会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去取、补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领域。首先解释两个概念,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首先看什么是教学内容?此处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内容或者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的内容的处理。第二个概念是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包括校本课程资源。
这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认为,第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基础,只要搞清楚了什么是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的教学内容或者重要内容,才能搞清楚这节课的“本”。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要解决桥的问题。这是体现教学内容处理的桥,或者说是途径,是“末”。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结合张老师的课进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1.依据课标和学情,确定重难点
课标(2011 年版)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学重点设定为 “知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而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全面理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用 16 分钟左右完成了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等史实的教学,其他时间都用于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2.教师对教材内容结构有清晰认识,史实逻辑清晰
教师将本课各子目间的关系定义如下:第一子目“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背景,第二子目“武昌起义”是狭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子目“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结果。3.通过历史细节的补充,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以及革命志士愈挫愈奋,为国家人民牺牲的精神。
用“反清大事年表”引导学生熟悉课本基本内容,勾画重点,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
补充课外资料秋瑾,引导学生从女性、母亲角度来更深刻感受辛亥志士的革命精神。
4.本课难点之一: 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
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没有列入三民主义,对初二年级学生而言,三民主义也比较枯燥,难以理解,但教科书中有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这里的处理是学生通过中国同盟会 16 字誓词与三民主义相互印证来加深理解,教师重点讲解最艰涩的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学生是否理解三民主义与是否能突破本课另一难点,全面理解辛亥革命历史影响有很大关系,所以,将三民主义这一知识点纳入教学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民生主义与本课主线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初二学生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这里可以更为强调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尤其是民权主义。
5.本课难点之二: 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全面理解
本环节占据了本课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回答问题、课堂讨论以及师生对话,从“世界对比看辛亥”、“清朝对比看辛亥”、“王朝对比看辛亥”、“当今联系看辛亥”、“民国初年看辛亥”、“孙中山看辛亥”、“我来看辛亥”七个不同的视角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初中学生而言,无法一蹴而就地达到全面认识辛亥革命历史的目标,教师将这一任务分解,有效地降低了难度。
七个视角中,“清朝对比看辛亥”、“王朝对比看辛亥”、“ 民国初年看辛亥”是重点,前二者有重合之处,可以合并;“我来看辛亥”是对以上诸视角的综合概括。
课例品析
(二)品析教师: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张威(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1.充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
形式多样,从来源上看,包括教科书、乡土史材料、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从形式上看,包括文本、图片、地图等。2.亮点之一:乡土史资源运用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图》,提问:南方独立第一省是湖北省,北方独立第一省在哪儿?学生齐答:陕西省。教师补充:陕西在武昌起义后第12天宣布独立,走在了时代前列。并补充西安辛亥革命的史料,如:后宰门、端履门、西华门、新城广场的来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此环节学生非常感兴趣,可以再加强一些。例如:不能光说国民党人的“破坏”活动,还要说贡献。
3.亮点之二:在重点教学环节运用课程资源
“民国初年看辛亥”采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资源,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状况。4.精选针对性、典型性强的资源
材料 1 : “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材料 2 :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2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 1 的随意性较强,二者对比性不强,建议材料 1 修改。可以修改如下:
康熙皇帝曾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摘自《东华录》
“民国初年看辛亥”采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资源,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状况。其中袁世凯称帝,最终失败,既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仍有残余,也可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而富商纳妾问题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大。建议这一环节,运用以下故事: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有利于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失败原因。
运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的照片,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其服饰,得出他们不同的救国方法,认识到孙中山彻底的反清革命态度。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符合初中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尤其是从孙中山剪辫一事说明他彻底的反清革命态度非常形象,但对康有为行为的定义有所片面,因为为实现变法康有为还是进入了清政府。
5.可以更全面地开发学生资源
“我来看辛亥”环节是由学生说出自己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认识。此前各项活动均为学生语言表述,此处如果能让学生设计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海报等,是否有更大发挥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课例品析
(三)品析教师: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张威(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本主题的标题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前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师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教师不仅要教教材,而且要学会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去取、补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领域。首先解释两个概念,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首先看什么是教学内容?此处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内容或者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的内容的处理。第二个概念是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包括校本课程资源。这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认为,第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基础,只要搞清楚了什么是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的教学内容或者重要内容,才能搞清楚这节课的“本”。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要解决桥的问题。这是体现教学内容处理的桥,或者说是途径,是“末”。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结合费老师的课进行探索。本课的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执教者是北京清华附中 费小建 老师,费 老师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8 年级上册,第 2 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其中第1课是近代工业的兴起,讲洋务运动和民资企业诞生,第 2 课是维新变法运动,第 3 课是辛亥革命,第 4 课便是本课内容。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我们先来了解本课内容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洋务派开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浪潮,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清王朝的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那么,依据本课的课标,哪些会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哪些是对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要解决的内容呢?我们可以先看一看费小建老师自己设计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①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激烈反传统。
应该说费老师抓住了本课的核心关键内容,一是理解,二是认识,如果再把问题细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把它们定为特定学习内容,即本课必须要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历史认识。特定学习内容:
1.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4.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如何认识本课在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一)我们来看一看老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首先以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第一个方面:提出德先生为例。
我们先思考:学生在理解“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上有什么困难?教师是怎样解决学生理解的困难的?旧制度指的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精神是什么?老师是怎样引出赛先生的?这中间的逻辑是怎样的?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展示图片及材料: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陈独秀等人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倒行逆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要改变旧制度、旧思想,彻底铲除专制和愚昧,只改变制度形式远远不够,因此要特别强调民主精神的内核。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精神主要有哪些? 预设答案:平等、自由、宪章、人权。
过渡: 只有具备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以及理性实证等精神内核,才能实现所谓的“人权”。那么,专制得以存在的土壤有哪些呢?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二)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考:学生的困难是什么?老师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有效吗?
学生回顾所学,教师归纳其内容的逻辑关系:
从以上的分析和展示可看出在教学内容处理上: 第一,先要了解本课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二,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第三,确立教学目标。第四,引用必要的材料。
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位,N个智慧小区组成智慧社区,N个智慧社区组成智慧城市,所以,建设智慧小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智慧小区对于智慧城市的关系相当于地基对于整座大厦;切实建造好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根本,N个健全的智慧小区建成后智慧城市就是水到渠成。
我们想象中完美的智慧小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所谓智慧小区,应该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搭建整个小区的大数据,居住在小区的居民可以简单利用智能手机解决衣食住行等诸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想象你坐在书房里打开手机交所有该交的费用,物业费、水电费、小孩子的学费、保险费等等,这些是不是给你的感觉已经实现了呢?是的,这是在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的。
那么我们接着想购物的事是不是感觉大多也都实现了呢?是的,都实现了,缺的是细化和归总而而已。比如周边商户的优惠促销信息,社区的便民信息还没有搭建好,但是技术是成熟的。
再说办事,其实我们在居住的小区还有很多在进行落后的物业工作,比如张贴公示公告,比如催收水电物业费用,比如很多政府申请和审批程序,其实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当然需要相关单位支持网上办公和支持对接,其实技术实现也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智慧城市大数据有什么好处?
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医疗情况,比如一个病人去到A医院检查有检查报告,但是A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或者说不专业;那么我们经常会选择换家医疗机构B,现在的情况是,B医院又要重复检查,不但浪费医疗资源,还效率低下,患者费用增加,最终检查结果一样,患者还要承受时间、精神、金钱的成本;医疗资源紧缺的同时还严重浪费医疗资源,对患者也造成多方面的压力。试想如果互联网+的情况下B医疗机构认同A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是不是对医患双方都是很大成本的节约呢? 总之,智慧小区的搭建就是N个智慧家庭的组合,那么智能家居也是智慧小区的最基础组成部分,所以说安防系统、灯光和窗帘控制、场景联动、煤气阀控制、信息家电、空调和新风系统、地板采暖、水处理、可视对讲以及远程通讯系统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化的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带来真正“以人为本”的全新家居生活体验。这样的智能家庭成为智慧小区的最小最完美组成单位。
“智慧小区”涉及到网络、通信、物业、交通、医疗等等众多行业和部门,该项建设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市场。“智慧小区”涉及到众多填充内容,如文化、动漫、娱乐、教育、咨询等,也必将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住建部“让房屋有智慧”的要求,也必将带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如此一来,“智慧小区”将推动地方经济的整体提升。
建造智慧小区的壁垒在哪里?
首先:所有产品企业各自为政,自己搞自己的APP,不同产品APP不兼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大布局不合理,用户体验感较差,加上APP的使用对用户造成困惑,使得2018年听到下载APP感觉是狼来了。
其次:各个部门或者说单位各自为政,还要各部门中条条框框太多,其中很多是不适用的,比如:证明我是我自己还需要到公安部门开证明;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不干实事的表现。因为在很多部门中不犯错就是最大的成功,所以这样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推广及流行。
最后:由于搭建智慧城市—智慧小区牵涉到多方利益,执行有相当的阻力,比如小区安装安防监控,涉及资金到底是物业出还是业主出?物业在接管小区时候就签订了责任和义务,同时也确定了物业费用的标准,所以物业费用是很难增加,但是业主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要求也提升,物业盈利点越来越少,导致智慧小区改造升级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落实,物业跟业主之间的信任问题和利益问题也阻碍智慧小区的搭建。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数字校园在军队院校中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而随着物联网的接入,云计算、虚拟技术应用的不断推进,将使智慧校园建设逐步进入军队院校,而这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必须要根据军队院校自身的特点,解决好所面临的矛盾,这样才能使军队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军队院校 “数字校园” “智慧校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军队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建设、应用数字校园,尤其是新一代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有着其特殊的要求。
一、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
与地方高等院校一样,军队院校的智慧校园除了具有传统数字校园所具有的管理、服务和软件集成方面的功能外,还需要基于强大的信息整平台,实现多种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互动化、自动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精细化管理
在智慧校园中,各类业务管理流程全面贯通,各个环节得到精密控制,采用任务驱动方式下达、组织、监控、评估各类工作任务,达到精准管理;各类业务数据准确明晰,可实现快速决策;依据人员数字信息档案,对各类人员业务能力实施精确考核。通过以上多种途径,最终实现院校内部各类业务的精细化管理。
2.人性化服务
智慧校园综合应用服务整合、即时通讯、物联网、信息推送等技术,为各级各类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具有个性定制、主动推送、智能感知、自动提醒等特点。3.智能化决策
智慧校园对业务、事件、信息等各类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结合数理编译分析模型库、决策支持模型,并以数字、图表、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现数据分析结果,提供自动智能提醒服务。为各级领导总体把握院校或部门业务状况、发展态势和波动规律提供观测分析资料,为各级管理人员在办公中的信息查询和统计提供更多支持,为各类人员提供综合查询分析服务。
二、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特殊性
军队是一个国家的专政工具,有着其特殊性。同样,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相比,也存在着其特殊性,因此,在建设军队院校的智慧校园时,必须顾及其特殊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不能照搬、照抄普通高校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而必须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模式。1.使用人员的多样性
与普通高校相比,军队院校由于其培训规模、培训层次、培训方式的不同,有着其特殊的方式。比如,大部分的军队院校承担的在职培训或轮训,学历教育不再是军队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大,军队院校中各级、各类人员的层次更加复杂,如何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权限使其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已是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重要内容。2.应用系统来源广泛
由于军队院校采用垂直管理,且军队有着特殊的组织管理体制,而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无论是军队的主级主管部门还是军队院校本身,都在相当长的一时期内建设有一定数量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包括有由级主管部门配发或由院校自主开发、采购的应用系统,而且在军队院校现有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中当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这些系统由于其来源广泛、应用普及,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时必须照顾到这些原有系统。3.信息的保密要求较高
军队的特殊地位,使军队院校的各类信息具有更高的保密要求,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进行数据整合与应用时,必须符合国家和军队的数据保密要求。同时在进行应用开发,尤其是物联网、移动载体的接入时,必须切合部队的实际,以满足保密为前提来实施。
三、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
正是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整体设计,充分认证,并借鉴、吸收普通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与成果,与自身特点有机结合,形成满足需求、功能完备、安全可靠的军队院校智慧校园模型。1.照顾到多样化使用的要求
在进行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时,必须考虑到各层次、各类人员的应用需求。由于军队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与普通高校相比,其行政效率更加突出,如何发挥其优势,同时考虑到不同身份属性人员的权限问题是智慧校园设计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满足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的需要。与普通高校相同,智慧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这是任何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时,要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根本要求进行人性化设计,并照顾到操作人员的使用水平与应用习惯,确保各类信息交互的友好。
其次要满足首长及机关掌握学校各类信息的需要。首长和机关的决策支持系统是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如何将各类信息有效地进行统计、分析与整合,并及时地通过校园网络发送给首长和机关工作人员是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第三要保护好原有的投次与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的建设是对军队院校原有各类信息系统或数字校园的发展,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原有的各类系统,包括上级配发系统、自购自研系统的应用与数据共享,确保各类数字资源的安全,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原有投资。2.便捷的信息导入、导出
由于军队院校原有信息系统来源的多样性,同时,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军队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上级部门在不同时期还将发布或推广使用各类信息系统或管理系统,因此,军队院校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把各种系统的接入作为重要内容来考虑。
一是要解决好原有信息系统的数据导入。由于原有的信息系统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上级配发,其数据格式与数据标准是统一的,而且不同的系统都会有自己的数据格式与标准,因此,军队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要具有灵活的数据导入定制工作,通过自动订阅、手工导入等多种方式,解决好原有系统或新配发系统的数据导入问题。二是要解决好数据的定制导出。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如果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无法满足各种上报数据的生成,那也就失去了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军队院校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时,必须要考虑到上级机关对院校数据的要求,必须要有灵活的数据订阅与发布工具,通过授权用户的简单操作,即可按照上级的要求,生成各种报表,并且具备向其他各类网络版、单机版管理系统的数据追加与维护的功能。
三是要解决好统一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军队院校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整齐划
一、令行禁止是无论何时都必须做到的,因此,在进行个性化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军队的纪律与条令、条例的要求。
3.处理好应用与保密之间的关键
与传统的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最大的特点在于硬件平台的虚拟化,应用软件的集成化与数据存储的集中化。这些必须兼顾到国家和军队的保密要求。
一是在硬件平台建设上区分不同的密级与不同的对象,严格按照保密要求,采用必要的技术防护措施或物理隔离措施,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
二是在网络终端接入方式上要充分考虑保密要求。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军队院校网络的接入方式的选择余地较小,无线网络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因此,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必要的建设,满足智慧校园运行对网络普及的要求。比如采用云终端接入的方式,也即集中存贮、分布式部署的方式,解决好网络终端的接入问题。三是物联网的接入要考虑到军队院校的特殊性。物联网的接入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区别于传统数字校园的主要方面。而物联网有许多新技术依托于移动信息平台,如何将这些移动信息平台安全地接入到军队院校的智慧校园中来,为院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提供第一手的及时信息是在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时必须要考虑的内容。通过单向传输技术或加密传输技术,与物联网的专网进行有效对接似乎是目前军队院校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时物联网接入的有效途径。
军队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已经实施多年,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而随着新一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实施,军队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时,军队院校必须要充分认清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解决好各种矛盾,这样才能使军队院校真正成为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参考文献:
[1]陈林云:浅论基于gis智慧校园的构建,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年第11期
智慧社区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应用的整合。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融合各类应用系统和平台, 实现远程医疗、智能家居、居家养老、智能安防等业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现在的试点智慧小区越来越多, 人们普遍就能想到不管身在何处都能遥控自己的家, 充分占有主动权。如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 病人能通过手机在家“看”医生, 你能全方位的观察到小区的情况, 你能看到车停在哪里, 当你想进卧室时, 你可以将正在看的电视剧切换到你的IPAD上, 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一分钟, 以前在科幻片里看到的场景现在在智慧化生活中却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使得我们的环境变成的“无线城市”、“无线社区”。
完善指标体系让智慧走入社区。专家表示, 智慧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仅要从需求和技术上给予重视, 更应该从便利百姓生活, 优化政府治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商业水平的顶层设计着手, 用系统工程思维减少重复建设, 让智慧社区建设进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迟树亮。2014年8月28日, 8部委联合发文, 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社区作为一个很核心的要素被提出来。在2014年提到的是如何解决老百姓的问题, 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这是我们做智慧社区服务的一个根本点。
中国智慧社区产业联盟理事长徐昌国。社区商业O2O是电商的重要发展方向, 也是物业管理转型升级的机会, 是智慧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指出智慧社区是个复杂大系统, 牵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政府对智慧社区的规划与引领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 是重视民生的重要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智慧社区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管理和建设的基础环节。智慧社区联盟成立之后, 将汇聚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资源, 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提高各成员单位的竞争力, 促进整个智慧社区产业的良性发展, 携手共进, 合作双赢, 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全国智标委副主任张永刚。智慧社区要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7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 并对各个指标提出了一定要求。这个地方标准对智慧社区建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对当地智慧社区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十三五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主要是从城市的硬件建设进入软件建设阶段, 数量呈现激增阶段, 不断扩展到社区、园区和小城镇, 而且数量应会呈现几何级数。
邻里中国网总裁何加正。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关系问题愈发突出;社区内居民生活不方便的问题也大量存在。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用于社区现代化建设, 依靠大数据平台, 为用户提供交流、购物、消费、餐饮、办事等周边生活服务显得愈发重要。
邻里中国网是一个综合性的本地化应用服务平台, 将家庭作为服务主体。围绕家庭、社区内与之相关联的周边商家、社会机构等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服务对象。这样, 就形成了智慧生活的一个整体。
社区信息化, 生活智能化, 建设智慧新社区, 创造智慧新生活, 这是一篇大文章, 后边的路还很长。邻里中国将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社区的网络, 一个综合应用的平台, 一条通向千家万户的渠道, 一个可观的数据库。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不管是农村社区, 还是城里社区, 包括江苏新农村社区, 居民 (村民) 到一定的聚集点是有距离的, 这就为互联网社区服务开辟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上海智慧社区建设领跑全国
智慧社区平台已经覆盖了上海多个区县, 不少市民率先享受到了全新的信息生活方式:按动遥控器就能通过电视远程挂号, 不再受排队之苦;在社区菜场, 只要刷一刷卡, 就能轻松买菜;通过智能手机, 能够轻松查询小区停车位和公告信息。
上海智慧社区新版手机APP上线。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2014年-2016年智慧城市新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电信正全力打造沪上“智慧社区”多屏合一的综合信息开放平台。在“智慧社区”手机客户端的未来规划中, 还将重点打造健康、教育两大板块, 引入贴近民生的信源及应用。上海市政府正积极实行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打造, 先行落地的青浦区居民们已可以从“智慧社区”的“健康档案”上查看自己的就医及病史情况。此外, “市民问答”提供沪上居民关注的民生问题, 还有“上海旅游”、“浦东频道”、“商品评测”等众多信息功能, 将集合在“智慧社区”新版手机客户端之中。
天津智能控制助你轻松参与社区管理
智能控制这一系统已在天津河北区王串场街社区进行了部分应用, 下一步将在汉沽的30多个社区进行全面推广。天津市测绘院将三维数字化技术运用于社区管理, 目前天津市测绘院已经完成了中心城区内大多数社区的三维模型建立, 预计在未来3-5年内, 天津将会迎来数字社区的发展高峰期。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 将社区内的一草一物、一户一人进行数字化管理, 可以三维立体化表达。通过这一系统, 可以轻松实现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家庭单位准确定位, 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殊服务。目前这一系统已在河北区王串场街社区进行了部分应用, 下一步将在汉沽的30多个社区进行全面推广。
重庆打造“国家级物联网示范社区”
重庆幸福时光里全现代化物联网体验中心正式开馆, 以先进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树立智慧社区行业标杆。在幸福时光里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 与门禁系统、监控系统进行整合, 业主进出、停车再也不用进行繁琐的取卡、读卡操作, 一张“脸卡”就能读出你的身份, 让你一路畅行无阻;社区配置的医疗一体机及智慧医疗平台, 打造真正属于你的家庭医生;业主只需端坐家中, 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智慧终端采购社区配套超市的商品, 预约社区餐厅、健身房、电影院等配套设施, 了解周边商圈的各项商品信息, 优惠活动, 并实现订餐、订票、网上购物等诸多功能, 你只需等待商家送货上门, 全方位整合资源, 为你省心省力。
幸福时光里的智慧社区平台还将连接南岸区在建的电子政务系统, 让你将生活信息一手掌握, 业主们在家里就可以轻松查询食品安全、水电气、医疗健康、教育等相关信息;办理子女入学、医院挂号、社保等事务, 省去排队的时间, 也减化了办事流程, 免去业主劳累辛苦。将来还会充分利用市政府门户网站群、社区智慧信息库等渠道提供服务, 用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业主获取服务的便捷性。
杭州社区推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系统
智慧社区推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系统”, 家里装个监控, 子女可以在手机客户端上看望老人, 即便上班忙到晕头转向, 常“回家”看看也不再是难事了。
不仅能实时监控, 还能一键报警。研发这套可以视频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的是杭州南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他们利用新型智能监控技术, 采用便捷通信终端, 通过老人、老人亲属、社区的三方互动, 缓解老人居家养老问题。这套系统还可以一键报警。和摄像头配套的还有个迷你遥控器, 如果老人身体出现异常, 按一下遥控器上的报警按钮, 老人亲属的手机会同步响起。
蚌埠智慧社区APP上线
想吃楼下那家饭店的炒面了, 可没有饭店的号码, 登录业主APP下订单, 爱吃的炒面送上门;家中管道坏了, 又描述不清, 拍张照片传到业主APP上, 物业会尽快上门维修。2014年9月1日, 智慧社区正式落户龙湖春天小区, 业主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网上报修、投诉、建议及购买生活用品等物业服务。
这款APP, 分业主客户端和商户客户端, 本小区业主只需注册就可享受全方位的物业服务。该款APP兼具物业管理职能、商家移动电商和业主生活服务平台功能。业主安装注册后, 就能在这里对物业公司的不足之处进行投诉, 系统会第一时间反馈给项目负责人。
园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将促进智慧产业的集聚发展,为智慧城市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我国园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粗放式发展等问题,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实现智慧化的转型升级。不久前,安徽省规划从2014年起将在全省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将对合肥高新区和芜湖经开区进行首批试点,此外,明年将重点推进20个园区建设,而到2016年,全省要建成100个。此外,据最新统计,全国共有63家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提出了“智慧园区”发展战略,拟把“智慧园区”建设作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园区的建设上,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抓住智慧园区建设“关键点”。智慧园区不是简单园区信息化、智能化的集成,而是有其丰富的内涵。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禀赋的园区,建设智慧园区的目标、策略、重点任务都不尽相同。如在园区初建阶段,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如何统筹建设,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园区形象和品牌,吸引企业入驻;在园区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搭建技术孵化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加速产业升级,以优化园区的公共服务,培育企业发展。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内容多、运行周期长、风险影响高等特点,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模式已无法满足智慧园区建设的要求。所以,必须创新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加强政府引导,深化市场运作,将企业与政府调配起来,园区的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迫切需要与政府与服务机构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进行更高层面的整合与协同,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园区用户受益的建设目标。
【智慧校园建设内容】推荐阅读: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10-12
智慧校园创建汇报材料06-02
智慧校园建设调研报告11-30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10-31
智慧校园营销计划书11-16
我的智慧校园小学作文550字07-12
我的智慧校园小学作文350字07-22
我们的智慧校园小学作文650字09-24
我的智慧校园写景作文500字11-25
我的智慧校园小学四年级作文650字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