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镍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精选12篇)
云南镍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云南硫化镍矿以铂钯矿的.伴生镍为主,主要分布在大理-弥渡,金平、元谋-永仁-牟定;硅酸镍主要在墨江元江,蛇绿混杂岩型硫化物镍矿,是云南一大特色.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是华力西期,次为加里东期岩体,其产出与深大断裂有关.找矿方向应应以富宁、金平及景东东山-红河底玛为主攻目标.
作 者:薛步高 Xue Bugao 作者单位: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云南昆明,650011 刊 名:化工矿产地质 英文刊名:GEOLOGY OF CHEMICAL MINERALS 年,卷(期): 31(2) 分类号:P618.63 关键词:岩体 矿床 找矿 rock body deposit ore prospecting
礼县阳沟金矿床产于中秦岭华力西褶皱带北亚带西段, 地层区划属中秦岭地层区礼县-柞水分区,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志留系吴家山岩组、泥盆系西汉水群黄家沟组 (Dh) 、红岭山组 (Dhl) 、舒家坝群大草滩组 (Dcd) 。石炭系巴都 (Cb) 岩组和东扎口组 (Cd) 、第三系、白垩系。礼县-罗坝-锁龙口和礼县-洮坪-喂子坝两断裂带与石家河坝复式向斜构成了勘查区内总体构造骨架。区内岩浆活动强烈,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 具多旋迥多期次活动特征, 出露总面积约280Km2, 形成时间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期, 岩类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均有产出, 产状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以印支期酸性侵入岩最发育, 次为燕山期酸性侵入岩。成矿区划属礼县-岷县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上。1∶2.5万土壤测量圈出综合异常3个, 圈定的何娜山-阳沟北部, 面积1.53km2, 为区内最大异常, 轴向东西, 西端、北端未封闭, 呈倒V字形状, 异常元素组合简单, 主要由金、砷、锑单元素组成。金异常规模大, 衬度8.84, 浓度分带清晰, 分内、中、外带, 金元素分布不均匀, 有明显的富集地段。
2 成矿地质环境
1) 主要含矿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东扎口组第五、四岩性段其中第五岩性段分布于矿区北部, 其岩性组合以黑色炭质板岩、含炭粉砂质板岩夹红柱石板岩。与下伏第四岩性段为中细粒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含炭粉砂质板岩、红柱石板岩及不等粒砂岩炭质千枚岩夹炭质板岩呈断层接触。
2) 构造。矿区构造包括复式向斜及断裂, 褶皱与断裂中北西向的构造属于高桥-洮坪及崖城-中川近东西向断裂带的次级构造, 具右旋走滑性质, 形成较宽挤压碎裂带, 属成矿、容矿构造。
矿区金矿 (化) 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 均产于破碎带断层角砾岩岩中, 矿体产状与破碎带基本一致, 受构造带控制。
3) 脉岩。矿区西邻中川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基, 出露面积210Km2, 呈偏园状, 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在北东向断裂带中及近旁, 有中酸性脉岩, 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岩、细晶岩及闪斜煌斑岩脉分布, 长50~200m, 宽2~3m。闪斜煌斑岩常与金矿体相伴, 产状接近, 共处于同一断裂带中。如F2断裂中, 两条煌斑岩与金矿体平行分布, 长420m, 宽1~4m, 在深部两条合一, 且切割金矿体, 煌斑岩平均含量很高, 局部地段含量大于1g/T者, 可圈为金矿体, 可解释为金的成矿期前也有煌斑岩的贯入, 另一方面也表明煌斑岩形成前熔体中Au的丰度是较高的。
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1) 区内变质作用有接触热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两类。接触变质作用:由西部中川岩体外接触带向东, 大致形成角岩-角岩化岩石-斑点板岩的分带趋势, 其间无明显界线。区域变质作用:矿区内各岩层因区域构造变动而遭受浅变质, 表现为钙质岩石变为隐晶和微晶灰岩。 (2) 围岩蚀变。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 少量绿泥石化, 白云母化、黑云母化、碳酸盐化、毒砂化等。表生阶段有褐铁矿化、高岭石化、水云母化, 少量的白铁矿化、黄钾铁钒化、石膏化及矾砷的氧化物。矿区内蚀变主要以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为主, 由矿体至围岩一般为硅化→硫化物带 (褐铁矿化、黄铁矿化) →绢云母化→围岩。褐铁矿富集部位, 往往形成金矿体。
5) 地球化学特征。1:1土壤测量共圈出单元素异常27个, 金异常2个, 锌异常2个, 锑异常1个, 铅异常2个, 镍异常7个, 汞异常5个, 铜异常3个, 银异常1个, 砷异常4个, 银只有三个高值点没有圈出异常。通过各单元素的异常的分布范围共圈出综合异常6个Au、As、Pb、Ag组合基本表现为测区东、西部富集、中部贫化特点。最突出的是Au元素, 其西部高度富集。
在郭笑子沟一带共圈出Au异常11个, Au-1异常较好, 面积0.272km2, 平均强度42.24ppb峰值高达150.63ppb, 衬度8.84, 规模2.40, 内中外分带明显, 所处地质条件较有利, 小断层较为发育, 小断层活动对异常产生及金矿形成将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已发现金矿体阳沟金矿带3条12条金矿体。
3 矿床特征
3.1 金矿带的分布特征
矿区共圈定3条金矿带, 分布较为分散。
I矿带位于矿区西北部郭笑子沟一带, 呈北东向展布, 共圈出金矿体5条, 矿体长约128m, 宽约2~5m不等, 矿体走向45°~55°, 倾角62°~80°, 主要受F1、F2断裂控制, 呈似层状产出, I-1、I-4为主矿体, 其它矿体规模较小。矿石类型为构造角砾岩。
II矿带位于石家河坝村口, 呈北西向展布, 共圈出金矿体3条, 矿体长约128m, 宽约2~5m不等, 矿体走向35°~45°, 倾角45°~55°, 主要受F12控制, 矿石类型为构造角砾岩。
Ⅲ矿带位于里沟一带, 呈北东向展布, 共圈出金矿体2条, 矿体长约160m, 宽约1~2m不等, 矿体走向45°~55°, 倾角62°~70°, 矿体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控制。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角砾岩。
3.2 矿体特征
矿区共圈定3条矿带, 大小不等金矿体12个, 均受北西断裂控制, 并产于其中, 其产状一般为30°~55°∠45°~60°, 矿体围岩为细砂岩、粉砂岩、角岩等, 二者界线清楚。其中矿体规模较大的为Ⅰ-1、Ⅱ-4、Ⅲ-1, 其矿体特征如下:
Ⅰ-1矿体分布于I矿带北西部, 矿体长128m, 平均厚度2.48m, 矿体走向45°-55°, 倾角62°-80°, 平均品位1.74g/T。矿石类型为构造角砾岩, 顶底板围岩为深灰色粉砂岩、灰黑色红柱石角岩。矿体与顶板呈整合接触, 与底板为断层接触。
Ⅱ-2矿体位于石家河坝村口以东, 矿体长120m, 平均厚度2.52m, 平均品位2.09g/T, 产状30°~45°∠45°~55°。顶底板围岩褐铁矿化石英粉砂岩, 矿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矿石类型为构造角砾岩。
Ⅲ-1矿体位于小沟一带, 矿体长160m, 平均厚度1.78m, 平均品位1.26g/T, 产状45°~55°∠60°~70°矿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矿石类型为构造角砾岩。
3.3 矿石特征
1) 矿石组成矿物。矿石矿物组成主要有黄铁矿12.2%、毒砂0.6%、褐铁矿0.5%、白铁矿0.2%、黄铜矿、铜兰、黝铜矿、碲铋矿、脆硫锑铅矿、自然金、金红石等0.2%, 石英51%、粘土矿29.3%、方解石5%、长石、透闪石1%。矿石中有益元素Au1.74-5.41g/T, 并伴随有S、Ag等有益组份, 有害组份为As, Ag:3.52-4.88g/T, ;S:1.04-9.12%, As:0.37-1.07%。自然金呈金黄色, 主要是浑园粒状、角粒状。麦粒状, 尖角粒状。自然金粒度0.05-0.0005mm, 以细粒显微金为主, 自然金嵌布类型, 有粒间金、包裹金和裂隙金, 以粒间金为主, 而且是嵌布在脉石中。
2) 矿石结构。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包含结构、溶蚀交代结构、放射状结构。
3) 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团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斑点状构造。
4) 围岩蚀变。主要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 少量绿泥石化, 白云母化、黑云母化、碳酸盐化、毒砂化等。表生阶段有褐铁矿化、高岭石化、水云母化, 少量的白铁矿化、黄钾铁钒化、石膏化及矾砷的氧化物。
4 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
1) 矿床成因。矿区金矿化明显地受断裂破碎带控制, 所见金矿体多赋存于破碎带上。少数分布于断裂带两侧的矿体也与断裂走向一致, 矿化不受岩性控制 (不具层控性) , 即在不同岩性中均可成矿。
2) 控矿因素
(1) 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印支期礼县-白云-山阳同生断裂再度活化, 导致深部地壳局部深融, 伴随深断裂多次活动, 中酸性岩浆多次侵入, 形成中川岩体群五大岩体。同时, 伴随强裂构造岩浆活动, 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 故断裂构造对区内成矿起着主要的控矿作用。
(2) 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区内岩浆的多次活动和发展过程中, 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金矿提供了重要的热动力源。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围绕岩体分布的堇青石斑点带和黑云母石英斑点带, 同时亦形成围绕岩浆热源分布的热卤水循环系统。岩浆经过冷凝、结晶、膨胀, 形成巨大侧向挤压应力。这种侧向挤压应力与区域应力场 (深断裂) 共同作用形成控矿构造及相应的主成矿期前的脆韧性变形。然后, 岩浆源温度降低, 控矿构造发生脆性变形, 成矿构造中位移的含矿热液发生沉淀成矿。故岩浆活动乃属本区重要控矿因素之一。
(3)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显生宙初中国古大陆裂陷解体, 形成华北和扬子板块, 其间逐步演化为祁连、秦岭洋盆。泥盆纪中泥盆世形成广泛的海相沉积, 舒家坝群相当于深水大陆斜坡浊积岩相沉积, 西汉水组相当于陆栅海沉积环境, 同生断裂礼县-白云-山阳深断裂控制了其南北两侧的西汉水组和舒家坝群的沉积及分布。沿同生断裂发育若干海底喷溢热卤水携带大量Au等成矿元素, 由地壳深部进入海水, 并参与到沉积成岩过程中。因而, 舒家坝群和西汉水组在其沉积成岩过程中即形成Au的初始富集, 尤其是舒家坝群中浊积岩。加里东运动后, 杨子板块和华北板块沿祁连、秦岭洋碰撞造山, 秦祁造山带进入大陆造山演化阶段, 石炭-二叠纪形成上叠残留海盆地沉积。说明地层是主要控矿的控矿因素。
综上所述, 诸控矿因素, 是在漫长的地史发展过程中, 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
5 找矿标志
1) 矿体多位于中川岩体外接触带中, 距岩体0~5km范围内。
2) 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毒砂化、堇青化、红柱石化等等断裂破碎蚀变带是成矿的最佳有利部位。
3) 在氧化带中 (地表) 褐铁矿化、粘土化褪色破碎蚀变岩中。
4) 岩脉中酸性岩脉发育部位, 往往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段。
5) 近东西向及北西向压扭性断裂, 是金矿化的主要赋存部位, 该类断裂的存在, 构成重要的找矿标志。
6) 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土壤测量Au、Ag、As、Sb组合异常, 是寻找本类金矿的地球化学异常标志。重砂黄金异常, 对寻找金矿具有特殊意义, 根据异常分布特征可快速圈定矿化有利部位。
6 矿区成矿潜力分析
矿区位于岷礼金矿带上, 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找矿标志明显, 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该矿床目前勘查程度虽达普查, 进一步工作有望扩大矿床规模和提高储量级别, 建议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
阳沟外围尚有多处物化探异常值得进一步工作, 很可能发现与阳沟金矿媲美的矿床。
矿区位于岷礼金矿带上, 地层以石炭系一套浅变质的海相还原沉积碎屑岩或碳酸盐建造。东扎口组第五、四岩性段其中第五岩性段, 岩性组合以黑色炭质板岩、含炭粉砂质板岩夹红柱石板岩。与下伏第四岩性段为中细粒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含炭粉砂质板岩、红柱石板岩及不等粒砂岩炭质千枚岩夹炭质板岩呈断层接触。1:1土壤测量在郭笑子沟一带共圈出Au异常11个, Au-1异常较好, 面积0.272km2, 平均强度42.24ppb峰值高达150.63ppb, 衬度8.84, 规模2.40, 内中外分带明显, 所处地质条件较有利, 小断层较为发育, 小断层活动对异常产生及金矿形成将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已发现金矿体阳沟金矿带3条, 12条金矿体。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区内岩浆活动强裂, 在中川岩体东部外接触带上, 岩脉及石英脉发育, 石英脉中大部分含金, 是良好的金成矿地带。
综上所述, 矿区第四岩性段虽然目前在找矿上未有大的突破, 但从该区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及岩浆岩、构造等方面分析, 找矿前景良好, 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7 结论
通过对阳沟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探讨, 认为矿区位于中秦岭礼县-岷县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上, 已发现李坝、金山、马泉、火吉坪、崖湾等处金及多金属矿 (化) 点, 矿区内具有较好的赋矿地层, 北西向控矿断裂发育, Au异常呈北西向分布, 具有规模大, 浓度分带明显, 显示出良好的找矿线索, 矿区位于中川岩体外接触带, 区域内各类脉岩发育, 具有构造蚀变岩成矿良好的成矿地质环境条件。化探异常显示良好, 已发现的3条金矿化带, 12个金矿体, 显示出较大的成矿潜力。应加大找矿力度, 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 有望实现找矿突破。
摘要:阳沟金矿区位于中秦岭陆源盆地带, 中秦岭礼县-罗坝-锁龙口和礼县-洮坪-喂子坝两断裂带与石家河坝复式向斜核部, 成矿区划属礼县-岷县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体赋存于中川岩体外接触带的石炭系地层中, 严格受北西向断裂控制, 矿床的形成受石炭系地层、印支酸性脉岩及断裂构造三种因素控制。石炭系地层的含矿岩性内北西向断裂构造带是找矿的最佳方向。文章在较详细研究矿床地质的基础上, 总结了该矿区的主要地质特征, 为区内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阳沟,礼县
参考文献
[1]翟裕生.中国区域成矿特征及若干值得重视的成矿环境[J].中国地质, 2003, 30 (4) :337-342.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环太平洋与特提斯一喜马拉雅两大构造域的构造复合部位。在扬子地块与印支地块的相互作用、及扬子地块内部裂谷发育的综合影响下,经历了比较复杂的陆内拉伸——挤压隆升——平移走滑的改造演化过程。燕山——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在该区域的总体表现为强烈的挤压褶皱和断裂。从而形成其特有的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地质特征,为金元素的富集及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源、热源等一系列条件。
金矿区位于台地——斜坡环境。中泥盆纪属台地相碳酸盐建造;晚泥盆纪属台沟相的硅质岩、泥岩建造;早石炭纪一早二叠纪属台地相碳酸盐建造;晚二叠纪台沟(或台盆)相的海底火山作用使台地边缘开始活化;早三叠纪浅海陆棚相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建造;中三叠纪该区处于快速沉降阶段,表现在地层建造上则是形成了厚度巨大的斜坡相砂、泥质复理石建造。中三叠纪晚期——晚三叠纪早期印支第二幕的造山运动使该区隆起成陆。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
该矿区主要由一近东西向背斜组成,出露有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2β),那梭组(P2n)、者浪组(P2z),下三叠统罗楼组(T11)、龙丈组(T1Tn)、中三叠统板纳组(T2b)地层。
2.1.1 上二叠统(P2)
玄武岩组(Pβ2):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两个岩性段(Pβ21)和(Pβ221)。那梭组(P2n):呈带状环绕玄武岩组(P2β)分布,是组成背斜的地层之一。以出现薄层泥岩为标志来划分为二个岩性段:
一段(P2n1):金矿区岩性简单,以灰岩为主,夹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由于原生沉积和受后期构造挤压的影响厚度变化明显。底部岩层中含硅质细砾石。岩层有不均匀的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以及毒砂化。岩石光谱分析成果显示,金丰度值达46.0l×l0-9,是该区背景值的13倍,是矿区主要的含矿层。
二段(P2n2):以薄层状凝灰岩为主,夹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凝灰质泥岩。厚度变化明显。
者浪组(P2z):分布在那梭组(P2n)外侧,亦是组成背斜的地层之一,岩性简单,上部为灰、灰绿色薄一中层状夹厚层状泥岩;下部以灰、灰绿色薄层水平条纹条带状泥岩为主,夹灰白、紫红色条纹状凝灰岩。
2.1.2 中三叠统板纳组(T2b)
出露一段(T2b1)。灰一灰绿色、风化后显紫红色中一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夹同色细一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和细粒含长石英杂砂岩。
2.1.3 下三叠统(T1)
出露罗楼组(T11):岩性以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为主,下部夹同色薄层状具水平层纹粉砂岩。
龙丈组(T11n):龙丈组:岩性以灰色,风化后灰白色薄层一页片状泥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深灰、灰黑色薄层状泥质灰岩透镜体。
本区域的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变化,反映了该区由晚二叠世¬——中三叠世间由台盆或台沟环境向浅海陆棚到大陆斜坡的变化过程,也说明了本区域经长时间的、大范围的基性岩浆的多次喷发和侵入活动,所造成的热异常及气液活动,为金的改造、迁移、富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与矿区的蚀变矿化多期性及叠加性是相符的。
2.2地质构造
2.2.1褶皱
褶皱主要为背斜。呈近东西走向,东西长约5-7km,南北宽约2.5km,具短轴褶皱特点。核部地层为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β2),两翼由上二叠统那梭组(P2n)、者浪组(P2z),下三叠统罗楼组(T11)、龙丈组(T1ln)以及中三叠统板纳组(T2b)组成。背斜轴部岩层产状平缓,倾角在5~2O°间,北翼产状岩层倾角较陡,一般在45~70°间,局部地区可能由于后期构造挤压的影响局部岩层倾角达到80~85°;南翼岩层倾角在36~46°间,褶皱轴面向南倾,具歪斜背斜特征,褶皱枢纽向东和向西倾伏。受褶皱挤压和同期断裂和期后断裂的影响,岩层有不均匀的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等蚀变,在以西的背斜倾没端蚀变岩层厚度增大。
2.2.2 断裂
矿区发育三组断裂:
(1)东西向断裂:褶皱期同期断裂。呈近东西向展布于背斜核部,矿区内长约6km,两端延出区外。后期断裂将其切割为数段。沿断裂发育断裂破碎带,破碎带宽50~60m,最宽处可达80~90m。破碎带以玄武岩角砾为主,另有凝灰岩、泥岩角砾,角砾问有泥质填充。
(2)北西向断裂:褶皱期后期断裂。断裂走向北西,长700~2000m,断裂破碎带不发育,呈向东突出的弧形,断面向西倾,倾角60~70°,上盘地层向下错动,具正断层性质。其中,受后期构造挤压影响具压性构造面特征的压性断裂,上盘岩层上冲具逆冲断层性质;在同向断裂间岩层硅化强烈,石英脉发育,石英脉倾向以南东为主,显然是后期热液沿压性断裂下盘岩层密集的羽状裂隙侵入所致,因而导致岩层强烈的硅化、黄铁矿化和毒砂化,具控矿构造特征。该组断裂由西向东走向由近南北向向北西南东向变化,断面向东倾,有10~20m的破碎带,断裂旁侧的P2β2、P2n地层中有硅化等蚀变,上盘地层向下错移,错距约50m,为正断裂。
(3)北东向断裂:属晚期断裂。矿区内出露长600~1200m,断裂沿沟谷出露,发育有10~20m宽的碎裂岩带,断裂平直,断面近于直立,断裂旁侧的岩层有硅化,它们错断矿体,属破矿构造。
该地区短轴背斜,受南北向地应力挤压及多期构造运动挤压的结果,使背斜具有紧闭型褶皱的特点。由于背斜被断裂切割,在应力作用下各块段受力不均匀,以及断裂旁侧羽状裂隙发育程度的差异,应该是造成含矿岩层中矿化蚀变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2.3岩浆岩
(1)晚二叠世喷出岩:即玄武岩组的火山岩,其一段(P2β1)为喷溢相的火山熔岩;二段(P2β2)仍以喷溢相的熔岩为主,与凝灰岩、硅质岩、硅质泥岩组成喷溢一沉积的5~7个韵律,仅有少量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
(2)侵人岩:仅在龙丈以北山坡上出露了少量的辉绿岩脉。为深灰、灰绿色致密块状,以脉状侵入在下三叠统罗楼组地层中。
2.4 矿体矿化及蚀变特征
金矿区主要含礦层位为上二叠统玄武岩组二段(P2β1)和那梭组一段(P2n1),据此两者部位不同及含矿岩石的差异把金矿区划分分为两个矿群,共圈定矿体二十多个。整个矿区矿体多以层状、透镜状及脉状产出,雁行排列,产状与主要构造线方向是一致的。
金矿区蚀变以及矿化,其沿东西向背斜核部的断裂带两侧发育,北侧蚀变更强 主要含矿岩层为上二叠统的玄武岩组二段和那梭组一段,矿化蚀变带东西长达8km,南北宽近lkm。矿化带中蚀变矿化为现象普遍,蚀变种类有以下几种:
(1)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黄铁矿呈细小晶粒星点状、浸染状产出,粒度最大达2mm左右,晶形主要有五角十二面体、立方体和不规则状,黄铁矿化进一步氧化则变成褐铁矿化。
(2)褐铁矿化:主要发生在断裂带及上二叠统的玄武岩组二段和那梭组一段接触带附近的地表,以较多细小石英脉或网脉存在的地段最为发育,在断裂两侧的凝灰质玄武岩或凝灰岩中,呈细脉状、浸染状、薄膜状、星点状产出,部分还保留黄铁矿或毒砂的晶形,风化淋滤后玄武岩呈褐黄色、姜黄色。
(3)毒砂化:矿区断裂带及上二叠统的玄武岩组二段和那梭组一段接触带附近,砂化较普遍,近地表已大部分风化成褐铁矿,已施工的钻孔中均可见到,呈针状、短柱状、星点状,颜色为钢灰色。
(4)硅化:矿区硅化普遍,局部较强,断裂带附近出现大量石英脉,有的石英脉宽可达2-4m,石英脉附近一般金矿化较好。
(5)褪色蚀变:矿区较少见,偶见于那梭组凝灰岩中,表现为硅质或角砾岩变为疏松,硬度变小,重量变轻,颜色变浅。
(6)粘土化:主要发生在断裂破碎带内,断裂两侧无粘土化,主要有伊利石化和高岭土化。
金矿区现主要产出氧化矿,依据矿山采矿地质资料,可了解为矿区各矿段的氧化深度及矿石矿物氧化后的特征。因未作物相分析,目前只从肉眼所见到的氧化矿物所占的比例、颜色等现象来大致区分氧化带与原生带。地表所见含矿玄武质凝灰岩、沉凝灰岩矿石,大部分己氧化,主要表现为颜色变浅,一般为黄色、褐黄色、姜黄色,黄铁矿、毒砂等已风化为褐铁矿,部分还保留硫化矿物假象,脉石中的长石等矿物,多有泥化,使矿石呈多孔隙疏松状。氧化带深度与构造的发育程度造成岩石的裂隙多少有关。
3、矿床成因分析
矿区内金矿矿体受地层岩性控矿比较明显,比如那梭组二段(P2n2)含矿地层主要是凝灰岩层,泥质岩层相对比来看含矿性就明显降低;此外,金矿矿体还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在石英脉发育地段,金含量较高,相反则较低,而石英脉发育地段往往就是次级羽状断裂、层间挤压破碎带、次级褶皱等次级或更次级构造比较发育的地段,这也反映了地层沉积、构造运动、热液蚀变及次生富集的交替及反复叠加作用的成矿过程和模式,是主要的成矿因素,因此,初步认为矿床成因可能属火山作用对沉积地层改造后形成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经地表氧化淋滤后富集而形成。
4、找矿标志
该矿区矿体或含矿岩层金富集主要受地层和构造控制,蚀变矿化对金富集作用也呈现一定的规律特征,是该矿区开展地质找矿、远景资源量估算等工作的主要的依据标志或方向。
4.1地层标志
该区域金矿床矿体主要产出于上二叠统玄武岩组二段(P2β2)和那梭组一段(P2n1)凝灰岩:
那梭组一段(P2n1)含矿岩层主要是以凝灰岩为主,夹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岩层普遍呈不均匀的硅化、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以及毒砂化现象。经岩石光谱分析成果显示,金含量达46.01×10-9,是该区金元素背景值约13倍,是该金矿区主要的含矿层。
玄武岩二段矿区地层以致密状玄武岩、凝灰质玄武岩为主,夹5~7层中一薄层状凝灰岩、硅质岩、硅质泥岩,以及夹少量角砾状玄武岩,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较普遍,岩石光谱分析成果显示,金平均含量达20.6×10-9,高出背景值约6倍,是矿区内重要的含矿层。
4.2构造标志
金矿区内沿褶皱和断裂带均发育着不同程度的蚀变与金矿化带,具体体现在背斜区域以及东西向的断裂构造控制了金矿体。该矿区蚀变及金矿化,主要沿东西向背斜核部的断裂带两侧发育,北侧蚀变更强。这也反映了区域大断裂构造控制了金成矿带的分布、短轴背斜(或穹隆)控制了矿体的分布,断裂破碎带和断层交汇处是直接的找矿标志。地层不整合面之上或后期滞后断裂构造或更次级断裂、褶皱构造附近应该属于最佳成矿空间,这些次级构造也控制着矿体产状、形态和规模。
4.3蚀变矿化标志
矿化和蝕变是金矿找矿的重要标志,本矿区主要的蚀变矿化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毒砂化、硅化,尤以黄铁矿化、硅化为主,上述蚀变矿化愈强,则金含量愈高,蚀变矿化愈弱或不明显金含量则愈低或不含金;矿区发现的大量后期石英脉及强硅化蚀变的发育,导致金矿化叠加富集成矿,也说明该金矿区的成矿作用与基性岩岩浆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巴安民,马红义,张松盛,田修启.河南省嵩县前河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J].地质找矿论丛,2006
龙王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龙王山金矿床矿石类型复杂,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深边部找矿潜力巨大,矿床控矿因素为断层破碎带、接触破碎带和花岗闪长岩体,找矿标志为铁帽、黄铁矿化及硅化,隐伏金矿床主要类型为黄铁矿金银矿床和铅锌金银矿床.
作 者:吴康忠 高中贵 柳佳良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七队,湖南,衡阳,421001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年,卷(期):21(9)分类号:P612关键词:金矿 破碎带 接触带 黄铁矿化 硅化
阿沙哇义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阿沙哇义金矿已圈定矿体12条.矿体赋存于晚石炭世浅变质碎屑岩内的断层破碎蚀变带中,按矿床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分别划分为断层破碎蚀变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热(卤)水溶滤型之碎屑岩系金矿床亚类.简要总结了矿区地质、矿床、矿石特征和找矿标志、找矿方向.
作 者:陈奎 田新文 杨桂荣 张玉坛 CHEN Kui TIAN Xin-wen YANG Gui-rong ZHANG Yu-tan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新疆,阿克苏,843000刊 名:新疆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XINJIANG GEOLOGY年,卷(期):25(4)分类号:P618.51关键词:阿沙哇义金矿 地质特征 矿床类型 找矿标志 找矿方向
文章从区域成矿背景、地层、构造等几方面探讨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指出NW向同沉积断裂对矿床的空间分布、产状等起主要控制作用,其次一级NW向断裂则是矿床的主要赋存构造,矿床的形成受地层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通过化探次生晕异常评价,圈定出北香-下大莫和莫四-南华两个呈NW-SE走向的综合矿化异常带.认为北香-下大莫异常带的走向延伸部位以及莫四-南华异常带的深部应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作 者:黄世枝 秦来勇 曾志平徐庆鸿 HUANG Shi-zhi QIN Lai-yong ZENG Zhi-ping XU Qing-hong 作者单位:黄世枝,HUANG Shi-zhi(广西河池市国土资源局金城江区分局,广西,河池,547200)
秦来勇,曾志平,徐庆鸿,QIN Lai-yong,ZENG Zhi-ping,XU Qing-hong(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
安康古称“金州”,自古以盛产黄金著称,新中国成立后,在安康北部汉江支流的月河流域探明的月河砂金矿床,以资源量20.987t位居全省前列,其含金物源层就是安康北部出露的一套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含炭泥质细碎屑岩建造。因此,月河流域北部的南秦岭志留系地层的分布区及赋存其中的原生金矿成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利地段,其中呈近东西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和与之斜交的次级韧性剪切带是有利的容矿构造部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有地勘单位针对该含金层位开展了大量地质工作,经1:20万化探扫面及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显示,在安康北部分布着一条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10~20km的金异常带,各类规模不一的金元素异常多达100余个,异常形态规整,金高值点集中闭合,浓度值高达29×10-9~527×10-9(ppb),分带清楚,形态规整,且与Ag、Cu、As等元素异常套合性好,显示出了矿致异常的特征,并据此划分出了39个找矿预测区。该金矿带的发现,对南秦岭金矿的勘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目前在该带已发现多处金矿床(点),从西往东除了羊坪湾、黄龙、鹿鸣、范家沟、八庙沟、沈坝、祖师寨等金矿外,尚有箱子寨、水田坪、汤家沟、金斗坡、沙沟、长沟、白火石沟、陡沟、观音河等金矿点数十处,获得普查资源量20余吨,显示了该带巨大的找矿潜力,构成了一条呈北西向展布的金成矿带,成矿前景广阔,预测远景资源量在200t以上,已显示出大型金矿田的雏形。
笔者在全面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该金矿带的勘查成果,通过地层、构造、含金岩系、典型矿床赋矿地层的研究,探讨矿床成因,加深对该类型矿床成矿模式及勘查模式的认识,为该地区金矿的地质勘查和开发及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安康北部下志留统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之间、西南地槽褶皱区之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南缘,属南秦岭南部逆冲推覆系东段北缘的白水江—白河褶皱带,北邻留凤关—金鸡岭褶皱带,南接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紫阳—中峰褶皱带的牛山复背斜,为一复单斜层,月河断裂、牛山复背斜及其北翼的一系列倒转背向斜及脆韧性剪切带构成了区内构造的基本格架,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黄龙—沈坝断裂、杨家峡—迎丰断裂为区域范围内两条走向大断裂,长约30~40km,宽10~100m,走向310°~320°,倾向北东,是具多期活动的韧性剪切带,它们控制了金矿床(点)的总体分布,其旁侧的次级韧性剪切带或片理化带及次级断裂与主断裂的交叉部位是具体的容矿构造,区域金矿床(点)就形成于牛山古陆北部边缘西北侧的深断裂带边缘。区域地质图如图1所示。
3 成矿带地质特征
3.1 地层和含金岩系
区域地层属秦岭区的徽县~旬阳分区,主要有中元古界郧西群、耀岭河群以及寒武系、下志留统、泥盆系和下第三系、第四系出露,基底为中元古界酸~基性火山岩建造,上覆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一套深海~浅海及潮坪相的硅质岩、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建造。在秦岭板块中,南秦岭志留系是地槽发育早期强烈沉降阶段的产物,厚达5 000余米,沿牛山古陆北缘分布的下志留统梅子娅组(S1m)地层,在区内广泛出露,延伸远,厚度大,分布稳定,横贯陕南中部,西延甘肃境内,东至豫鄂交界,且都有金的矿化,是安康北部一带主要的含金岩系,区内地层总体为一变形复杂的复单斜层,南老北新,倾向北西~北东,局部南倾,其原岩为一套以泥质碎屑岩为主的中、浅变质岩,该套岩性为裂谷沉降环境的产物,以富含炭、硅质为特征,主要岩性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局部夹含炭硅质岩、砂岩,是金元素的强烈富集层,为南秦岭重要的含金岩系。
目前下志留统梅子娅组(S1m)地层依其沉积韵律有八分法和三分法之说,按八分法则1、4、5、6、7都有金矿的含矿层,是Au、Ag、Sb、As、Ba等元素的高值富集带,其中Au高出地壳克拉克值3.5倍,是区域金矿化的矿源层,它与下伏地层大贵坪组为整合接触关系,系一套普遍含金的陡坡—盆地相沉积岩性组合。
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岩系遭受了加里东期构造旋回的变形,构造形变复杂而强烈,岩相变化较大,变质程度达绿片岩相,这套基本以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原岩,岩性差别不大,在经历了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后,岩石原有的面貌已完全改变,原生层理构造基本为后期构造所叠加、置换而难以识别,先期层理面(S0)多不存在,而S1、S2、S3三期面理(片理等)中,尤以S1、S2面理最发育,只有极少数顺层片理可以让原始层理得以保存,地层叠加,反复出现,没有标志层,地层对比较为困难,由于含矿层没有明显特征,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和黑云母变斑晶的出现均不等于有金矿化;片理化程度强烈是金矿化的有利地段,但并不代表含金地段;含炭质地层的出现也与金矿化有关,但含炭量的多寡都制约了能否形成含金地层,另外由于地层没有明显差异,往往出现含矿层穿越地层。
在软硬岩石两种岩性的交界处或附近,较软岩石一侧,构造带的两侧,包括板状变砂岩有连续石英透镜体出现的地段两侧是含金矿层的有利地段,尤其与硅化带中发育的顺层石英脉密切相关,若再有明显的小褶皱构造,显示褐铁矿化并同时有蚀变;或在含矿片岩断面上能见到明显的(1~3mm)密集小褶皱,蠕虫状石英细脉或方解石细脉,见黄铁矿化、绢(黑)云母,矿石蚀变褪色比围岩颜色略浅等现象;或含矿的变砂板岩断面能见到铁镁质结核、半风化岩石见褐铁矿化结核、新鲜岩石见黄铁矿结核等,且以上含矿岩石粉碎淘洗时均见微炭质漂浮物,很可能就是较好的含矿岩石。
3.2 典型矿床的赋矿地层
区内金矿化严格受地层和岩性控制,赋矿地层均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各矿床含金岩系沿走向连续性较好,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少数呈扁豆体状产出,在走向及倾向上有波状起伏、膨缩、尖灭再现、尖灭侧现等特征。该矿带中的矿体一般出露长度为80~1 600m,平均厚度0.64~6.04m,金的平均品位在(1.5~3)×10-6左右,由于受韧性剪切和后期构造变形的影响,矿体的产状变化较大,在矿带的西部缓倾,东部较陡,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二者无明显界线,多数矿床的主矿层有2~3层矿,其间距20~200m不等,具有层控+构造改造型矿床的基本特征。总体来看,矿床(层)受区域褶皱构造和韧性剪切带控制,产状稳定,形态简单,但有些后期断层对矿体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3.2.1 羊坪湾金矿床(地层三分法)
该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位于成矿带的西段,将志留统梅子垭组(S1m)由南到北分为3个岩性段,赋矿层位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的第二岩性段,含炭二云母石英片岩夹绢云石英岩段。呈北西向展布,总体倾向北东,局部向南西倾。倾角15°~45°,出露宽度400~500m,岩石组合以含炭、含石榴石二云母石英片岩为主体,夹薄层绢云石英岩,局部见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及炭质片岩,金矿化蚀变带、矿(化)体均产干此岩段中,是金矿的赋矿层位。矿区内圈出的南、北两条矿化蚀变带分别有2条和1条矿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近平行排列。
3.2.2 黄龙金矿床(地层八分法)
该矿床位于成矿带的中段,赋矿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的第五岩性段的上部,层位稳定,为薄—中层变砂岩、炭质变砂岩、片理化变砂岩夹含黑云母变斑晶石英绢云片岩、炭质石英片岩及薄层炭质硅质岩。分为6小层,其中第④层含炭绢云母石英片岩夹薄层炭质石英片岩,为矿区金矿体主要赋存层位,硝磺硐矿段的Ⅱ、Ⅲ、Ⅳ号矿体;金沟矿段的Ⅰ号矿体皆赋存于该层位。第⑤层含炭黑云母变斑品绢云母石英片岩夹薄层炭质变砂岩,是硝磺硐矿段Ⅴ、Ⅶ、Ⅷ号矿体和金沟矿段Ⅱ、Ⅲ号矿体的赋存层位。第⑥层局部具金矿化,但多未构成工业矿体。矿体呈似层状~层状,严格受劈理化带控制,与围岩呈渐变过渡,硝磺硐矿段矿体小且连续性差,常见分枝复合及膨缩现象;金沟矿段矿体产出规整且连续性好,可能与劈理化带发育程度有关,矿体平面上呈规则的雁行排列。
3.2.3 鹿鸣金矿床(地层八分法)
该矿也位于成矿带的中段,赋矿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的第三岩性段,岩性组合为含炭泥砂质建造,按岩性又分为4个小段,主要为变泥质长石石英细砂岩、含炭绢云母石英片岩,各岩性层间多为渐变接触,但也有剪切带相接者。鹿鸣金矿包括茅垭子和长沟两个矿段,全长约5km,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且分别圈出了10条和2条矿(化)体,平面上呈斜列式分布,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主要矿体都有由地表向深部由陡变缓、由薄变厚和由贫变富的趋势,并向西北侧伏。
3.2.4 范家沟金矿床(地层八分法)
该矿位于成矿带的中段偏东,赋矿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娅组(S1m)第六岩性段的中上部,该层层厚>4 000m,其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夹薄层变砂岩、含炭细砂岩,上部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与变砂岩互层,该层为矿区主要含矿层位,己发现矿(化)体均位于该层中,产状278°~355°∠30°~40°,厚度258~332m。该矿圈定了4条金矿体及1条金矿化体,矿体呈北东~南西向及近东西向展布,主要受该层中RF3区域性韧性剪切带中次级剪切带、片理化带控制,金矿体和围岩没有明显的界线,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局部受地形和小揉皱影响,有波状弯曲现象,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在地表呈带状展布出露。
3.2.5 祖师寨金矿床(地层八分法)
该矿位于成矿带的东段,赋矿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的第五、六岩性段,岩性主要为炭质黑云母变斑晶绢云母石英片岩、炭质黑云母变斑晶二云母石英片岩和含炭变质砂岩,茶园沟矿段KT2矿体和王家湾矿段KT6、KT7矿体赋存于第五岩性段;水地沟矿段KT3、KT4、KT5矿体赋存于第六岩性段,矿物组分简单,标志层不明显。
4 成因探讨
安康北部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中的金矿床,受地层、岩性、古地理和古构造条件控制,本区在下志留世早期为继承性的陆间裂谷盆地,由于断裂作用,盆地边坡变得较陡,形成构造斜坡,为金的沉积创造了有利条件。
晚加里东运动,使得本区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狭长而深陷的海槽,处于滨海~浅海相海湾还原沉积环境,大量接受了来自南北两侧古老地块或火山岩的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了梅子娅组的一套泥岩、粉砂岩、砂岩等,并含有丰富的金元素和铁元素等,这些元素在还原环境的介质中,H2S及炭质(特别是有机炭)的影响及吸附作用下,使金离子发生吸附或沉淀,铁离子与H2S反应形成硫铁络合物,聚集于梅子娅组的泥岩、粉砂岩、砂岩中,进一步形成了高炭质、富含硫铁络合物、金丰度值较高的矿源层。
印支运动,使本区沉积地层全部回返褶皱~造山运动,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一套浅变质的绿片岩相变质岩系。
燕山运动,使本区沉积地层进一步变质,形成的热液和持续的挤压应力作用,为金和铁的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使得矿源层的同生沉积水加热并使地层内的金元素、硫铁络合物等活化转入溶液而达到新的地球化学平衡,当挤压应力积累达到相当程度时释放,使岩石产生破裂,热液流体由周围向减压带运移,同时在运移过程中萃取围岩中的金元素和硫铁络合物,在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沉积成矿,金与黄铁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成为主要的载金矿物。
另外区内强烈的动力热变质作用,除使物质成份及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外,还发育了区域性的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在变质作用中,它是重要的变质变形方式,在释放应力的同时,形成构造减压扩容带,这种减压扩容带为变质热液提供了物质运移的通道,使地层中的金得以活化、迁移,并在适宜的环境下沉淀,成为该区成矿的重要条件,成矿作用与变质作用同步。现有发现的含矿层基本上存在于主剪切片理带内,而不是存在于原始地层中,说明金矿的成矿与下志留统地层内的剪切构造密切相关,主变形时间与成矿时间基本是一致的,这一时期是金矿化的主要时期,黄龙、鹿鸣金矿两矿均有下部品位高于上部品位现象,根据黄龙金矿在垂直剖面上金矿类型发生变化研究表明,金矿化类型是随着构造深度变化或剪切带性质的转变而变化的,在600m标高附近,构造变形以韧性为主,片理化很发育,没有石英脉型金矿化,主要金矿化是沿解理面充填,呈薄膜状、发丝状、微细浸染状和星散状含金硫化物型金矿化,典型矿床是金沟矿床,故称之为“金沟式”金矿化类型。而在800m标高以上,脆性成分增加,岩石呈脆韧性变形,破碎带和折劈理发育,硅化强,并出现大量石英脉体,金矿化类型以细脉状、网脉状和扁豆状含金石英脉、含金硫化物脉为主,以硝磺硐矿床较为典型,故称之为“硝磺硐式”金矿化。
因此,安康北部志留系金矿应为层控—构造改造型金矿,含矿层多,“矿与非矿”没有明显的界线,岩性也没有明显的标志性变化。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金矿类型,其全国探获储量已占岩金总储量的13%,已成为重要的金矿类型。
5 找矿远景
安康北部具有一定的成矿时期和稳定的、区域性的成矿层位,其古地理环境应是浅海陆棚或陆棚斜坡和拉张活动环境,处于秦岭地槽系南缘俯冲带,推覆构造表现强烈,从大地构造位置上看,是金的成矿有利部位;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地层提供了金矿形成的物质基础;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是导矿、运矿、容矿的有利构造,且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地层中,地球化学异常分布与矿化带相吻合,重砂异常范围广,砂金分布普遍,表明是一个岩金的潜在区。
(1)找矿标志。安康北部金矿是以低品位为主的矿产地,在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地层沉积厚度较大,含结核较少,岩性组合呈现含炭绢云母石英片岩、含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的沉积演化序列,或其他岩性向其转化的沉积演化序列,且相带较宽,发育完整,特别是上述两种岩性层的接触界面,以及变质砂岩与这两种岩性层的接触面及附近,多是金矿产出的有利部位;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地层中的韧性剪切带也是寻找金矿的构造标志。围岩蚀变是寻找金矿体重要的明显标志,特别是硅化、黄铁矿化(地表褐铁矿化)、炭化、黑云母化。
(2)金矿特点。安康北部金矿的特点,是以明金型为主的颗粒金形式存在,其富集规律性虽明,但由于金在岩石里的分布不均匀性和粗粒金的因素,一是易出现化学分析上的差异,含矿波动明显,跳动性很大;二是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的划分标志,全靠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加以控制,在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用同样的方法采集的样品结果就可能有较大区别,同一个原样制备的两份以上的标样,进行平行分析或二次副样重复检查分析,其结果也完全不同,相同的样品,相同的分析方法,相同的制剂,相同的分析人员,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这就是本区金矿的特殊性,由此给本区金矿的评价带来了较大的难题,普遍认为化验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矿床(化)的实际品位,目前的做法是:先行淘洗发现颗粒金后再进行10cm×5cm规格取样和加大取样量,这样的方法对矿体的圈定和评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可使用火试金分析方法进行化验,火试金法是当前国内外地质、矿山、金银冶炼厂最可靠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生产,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将其定为标准方法,该方法具有代表性好、适应性广、富集效率高(能将少量的金银从含有大量基本元素的几十克样品中定量富集到试金扣中),分析结果可靠准确度高。另外利用其围岩蚀变具有一定规律的特点,使用便携式矿物测试仪(PIMA)对岩矿石和钻孔岩芯进行蚀变矿物测试及蚀变矿物的谱系研究,并结合岩系、岩性填图,以指导找矿(识别矿与非矿)应具有很大的操作性,也是今后安康北部志留系金矿找矿的突破途径。
综上所述,安康北部下志留统金矿带地质背景特殊,构造活动强烈,地球化学条件有利,资源潜力巨大,虽然存在着众多的困难和问题,但近年来在该成矿带上,地质勘查和矿业经济上均取得了很多的成就,现阶段既有正常生产的金矿、也有正在建设的金矿、还有正在提交报告的金矿,以及众多仍在勘探的金矿,这些成功范例和前景给后续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和探索思路,预示了较好成矿的前景,相信随着相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综合基础地质工作的加强,该成矿带在总结成功的找矿经验、建立成矿构造模型和找矿标志的前提下指导找矿,安康北部下志留统金矿带必将有新的更大的进展,成为新的黄金资源基地。
参考文献
[1]卢纪英,李作华,张复新.秦岭板块金矿床[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刘林,吴景平,杨译,杨旭周.陕西石泉-汉阴北部下志留统黑色岩系中的金矿床[J].地质与资源,201l,20(4):304-309.
[3]白龙安.陕西汉阴县黄龙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地质找矿论丛,2005,20(增刊):24-27.
关键词:小青沟;铜钼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
1、区域地层概况
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辽东台隆(Ⅱ)、铁岭—靖宇台拱(Ⅲ)与太子河—浑江陷褶断束(Ⅲ)衔接部位,抚松火山断陷盆地的北缘。
1.1地层
1.1.1太古宙(Ar2msr)。矿区内已知最古老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表壳岩岩组),岩性组合为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等。
1.1.2上元古界。矿区内最古老的沉积盖层,由震旦系石英砂岩、页岩、灰岩组成。
1.1.3古生界。由寒武系灰岩、页岩、泥灰岩等组成。
1.1.4中生界。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和南部中生代断陷盆地内,由侏罗系义和组泥质粉砂岩、砾岩、页岩,果松组中性火山岩、紫色砂砾岩,石人组凝灰质砾岩、火山碎屑岩组成。
1.1.5新生界。由第四系军舰山组玄武岩及阶地、河漫滩等组成。主要分布在矿区西部和北部。
1.2岩浆岩
以中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为主,岩性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原岩)相当于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分布在矿区中部。
1.3构造
区域上断裂构造有三组:北东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以北东向断裂为主。主要断裂构造有杨岔屯—抽水洞北东向断裂,;大青沟近东西向断裂,北沟屯近南北向断裂。其中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是本区主要控矿构造。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与岩性
矿床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变质深成侵入体,岩性主要为变质正长花岗岩,斜长角闪岩呈不规则包体状分布在深成侵入体之中。
变质正长花岗岩,呈浅肉红色,中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局部钾长石呈团块状或钾长石脉分布在岩石中;岩石变质程度较差,局部还可见花岗结构;与蚀变闪长岩体接触部位,往往见有硅化和黄铁矿化(附小青沟矿区地质图1)。
中生界侏罗系义和组泥质粉砂岩、砾岩、页岩及果松组中性火山岩、紫色砂砾岩,分布在工作区东部,侏罗系地层与太古宙深成变质正长花岗岩为不整合接触,接触界面紧闭。
勘查区侏罗系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英安岩。
安山岩,灰~灰黑色,斑状结构,斑晶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基质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及角闪石,呈细粒结构。
2.2 构造
矿床内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断裂为主,次为北西向断裂;岩体顶部构造小裂隙,中深部隐爆角砾岩筒。
2.3岩浆岩
2.3.1太古代深成侵入体:矿床内以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为主,岩性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原岩相当于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分布在矿床西部。变质正长花岗岩(原岩相当于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侵入在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
2.3.2燕山期中性侵入体:早期为闪长岩侵入,晚期为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侵入,组成蚀变闪长复合岩体。
2.4蚀变闪长复合岩体特征:
岩体平面近似椭圆形,厚度呈现东部较薄,往西部岩体厚度增厚,显示岩体由西部深部向东侵入,地表出露面积约0.89km2。与侏罗系凝灰岩为侵入接触。接触界线平直紧闭,陡倾斜,与变质正长花岗岩接触部有混染现象。岩体为复合岩体,主体岩性为闪长岩,岩体形成中后期分别有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呈不规则的脉状侵入闪长岩体之中。复合岩体侵入在变质正长花岗岩及侏罗系地层中,形成时代为燕山期。
岩体与围岩接触部位,普遍发育硅化“黄铁矿化壳”,即花铁矿化蚀变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黄铁矿,岩体北部接触部局部在构造裂隙中件镜铁矿;岩体中绿泥石化较强;闪长岩中普遍含粒状磁铁矿,随岩体深度的增加,磁铁矿含量增高;复合岩体近地表浅部,普遍发育不规则细脉状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辉钼矿石英脉,长度一般5- 30mm,宽度一般1- 3mm。
2.5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地面化探异常,元素分带性、相关性特征突出,Pb.Zn.Ag元素围绕蚀变闪长岩体周围呈环带状分布,Au.Cu.Mo分布在岩体中心部位,异常特征显示了斑岩成矿特征。(附化探异常剖析图)
2.5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极化率平面异常与蚀变复合岩体出露范围、形态基本一致,岩体本身可以形成3~5%视極化率异常;蚀变闪长岩体普遍含有磁铁矿,地面磁异常向深部400米处仍然存在600 nT剩余磁异常。
2.6铜矿(化)体地质特征
矿床中发现铜矿矿化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岩体浅部受裂隙控制细脉型。主要表现形式为不规则石英细脉,石英细脉中发育粒状或细脉状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辉钼矿化,细脉密集程度不高,细脉规模长度一般5- 30mm,宽度一般1- 3mm;该矿化类型厚度自地表向深部可达300m,铜品位0.2~0.4%。
第二类型:岩体内不同岩性的接触构造部位,往往是铜矿富集部位。表现形式,接触构造部位裂隙发育,在裂隙面上普遍发育呈面状黄铜矿化和黄铁矿化,矿化厚度一般大于3.0m,铜品位0.4~1.0%。
第三类型:隐爆角砾岩筒型铜矿化,在隐爆角砾岩中,团块状黄铜矿以胶结物的形式出现,团块状黄铜矿最大直径可达3.0CM;工程穿越隐爆角砾岩近50m。
3、控矿地质因素及找矿前景
在抚松断陷盆地的边缘,中生代时期多发火山活动,含磁铁矿型中性岩体,沿长期构造活动部位,形成浅部侵入体,伴随火山岩通常为安山岩至英安岩类。中性岩体往往为复合岩体,是矿床成矿岩体,出露面积一般小于1.0km2。
复合岩体的侵位和形成是多期多阶段的。
首先是复合岩体主岩体——闪长岩体的侵入,其次分别由中后期的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呈脉状或小岩株状侵入到闪长岩体之中,逐渐形成复合岩体。在复合岩体形成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在岩体内顶部形成构造裂隙,而且还产生了岩浆隐爆构造现象。
复合岩体形成中晚期,由于岩体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在岩体的顶部形成了小裂隙,最早铜钼矿化其次,在小裂隙中形成了不规则黄铜矿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小石英脉;岩体顶部裂隙向下,不同岩性的接触部,往往产生规模相对较大的挤压构造带,在构造带内黄铜矿 沿节理面产生面状黄铜矿化,形成工业铜矿体;在岩体形成晚期,在岩体的内部发生了热液隐爆地质构造,形成隐爆角砾岩筒。
隐爆角砾岩,角砾成分均来自于围岩,即石英闪长岩或闪长玢岩,角砾棱角分明,大小一般为0.5~3.0cm,相邻角砾有可拼性,胶结物成分主要有碳酸盐、硅质、团块状黄铜矿或黄铁矿。
隐爆角砾岩筒构造、复合岩体之中不同岩性接触挤压构造,是铜矿富集的主要构造空间,尤其是隐爆角砾岩筒构造,可以作为寻找高品位铜矿的主要标志。
小青沟铜矿床是比较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地质体即为蚀变闪长岩体——复合岩体,控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由浅至深特征突出,自岩体的侵入,成矿体系就比较连续,蚀变矿化有规律性,其矿床地质特征具备寻找中型铜矿的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晓冰.河南省栾川县马圈炉场沟铅锌床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
[2]瓮纪昌,张云政,黄超勇,李文智,崔蓓蕾,罗明伟.栾川三道庄特大型钼钨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地质与勘探,2010(1).
三道沟金矿是近几年来在佳木斯隆起带中部,中生代火山岩地区发现的.新类型矿床.佳木斯隆起带中生代火山活动强烈,是该区一个重要成矿时期.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提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可对本区次火山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找矿工作起到借鉴的作用.
作 者:曾凡龙 臧恩光 衣存昌 张春晓 ZENG Fanlong ZANG Enguang YI Cunchang ZHANG Chunxiao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一队,黑龙江,桦南,154400 刊 名:黄金科学技术 ISTIC英文刊名:G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16(2) 分类号:P618.102 关键词:三道沟金矿 次火山岩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黔西北地区铜炉上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论述了黔西北地区铜炉上铅锌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铅锌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影像特征,结合区内开展深部工程验证发现富厚铅锌矿体的成功经验,指出今后在该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方向.
作 者:张伦尉 ZHANG Lun-wei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贵州,都匀,558000刊 名:矿产与地质 ISTIC英文刊名: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LOGY年,卷(期):22(1)分类号:P618.42 P618.43关键词: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铜炉上 黔西北地区
关键词:云南;地学资源;地质公园;发展
云南北依青藏高原,南向中印半岛(包括东南向两广丘陵)倾斜,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云南的地貌以山脉为骨架,呈掌状分布、阶梯状逐级下降;山地和高原地形构成云南地貌的主要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云南大地构造处于欧亚、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汇集地带,西半部属于地壳活动性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山带,东半部属于地壳稳定或半稳定的古老地台及环太平洋带,并受到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影响,造就了云南多样化的地质特征,可以说是一个活的地质博物馆。全省共有重要地质遗迹806处,其中:基础地质类407处、地形地貌类364处、地质灾害类35处。
一、云南地质公园的地学特征
云南各个地质时期的构造活动频繁活跃,带来了大量的地质活动遗迹和景观。西北部处于三江褶皱系南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南部云南省境部分、松潘—甘孜褶皱系中的玉树—义敦褶皱带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形成了高山大川、江河纵横为特征的地形地貌,此为云南地形的第一阶梯。这一地区二、三级构造单元常以深断裂为界,形成了怒江大峡谷、虎跳峡大峡谷等世界级地质构造景观和“三江并流”的地质奇迹。第二阶梯为奔子栏—格咱一线以南至永平—下关—宾川以北,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其特点是深切稍有收敛,山峰矩阵罗列,纵深断裂伴随较为典型的地质构造变质,辅之以混合岩化作用或混杂堆积,使高山沉陷湖泊和丹霞地貌时有出现,丰富了云南地学资源的类型。在这一阶梯上,分布着云南最具地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众多地质奇观:老君山、玉龙雪山、苍山、洱海、泸沽湖、腾冲火山遗迹,云南地质公园的相当一部分就分布在这一地区。第三阶梯以滇东高原为主体,是残留的古夷平面,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这一阶梯同样极富地学、地史学与古生物学意义:石林奇观、抚仙湖出现在这一阶梯,禄丰恐龙化石、澄江帽天山古生物群化石等均集中出现于此,是云南地学旅游的又一富集区。第四阶梯在省境南部、东南部一带,由海拔1200m~1400m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组成。此区域喀斯特地貌与上一阶梯承接,并有发育较为完善的岩溶地貌,有九乡峡谷洞穴地质公园、泸西阿庐地质公园、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等国家级地质公园。
云南目前共有两处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世界地质公园(2004)、苍山世界地质公园(2015)。有10处国家地质公园:石林地质公园(2001)澄江动物化石群地质公园(2001)、腾冲火山地质公园(2002)、禄丰恐龙地质公园(2004)、玉龙黎明-老君山地质公园(2004)、大理苍山地质公园(2005)、丽江玉龙雪山地质公园(2009)、九乡峡谷洞穴地质公园(2009)、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2011)、泸西阿庐地质公园(2011)。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已于2014年1月15日公示,共22处,云南无入选者。
云南地质公园从地学特征看,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地质学典型地貌与地质奇观类,共三处:苍山世界(国家)地质公园、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丽江玉龙雪山国家地质公园。苍山地质公园被誉为“天然地质史书”、“地质构造博物馆”,其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对于沉积学、地貌学、构造学、岩石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苍山高山黄杜鹃景观更是独步天下。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高山丹霞地貌,是国内迄今为止已发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区;该景区内还有丰富的冰川地貌、金沙江河谷地质地貌景观、侵蚀地质景观、丹霞峰丛、岩浆岩节理等多样化地质景观。
第二类:古地史演变遗迹类,共二处:石林世界(国家)地质公园、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石林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高大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等石灰岩柱是石林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溶丘、洼地、漏斗、暗河、溶洞、石芽、钟乳、溶蚀湖、天生桥、断崖瀑布、锥状山峰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态都集中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质地貌全景图。腾冲火山地质公园以古火山遗迹和与之伴生的地热泉为主要特色,现有97座火山体。其中火山口、火山锥保存完整的有25座。
第三类:古生物化石遗址类,共三处:澄江動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澄江动物化石群地质公园拥有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是了解寒武纪早期海洋生命景观,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的珍贵证据。禄丰恐龙地质公园号称“恐龙之乡”“化石之仓”,是世界著名的恐龙化石出产地之一,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都极为突出。
第四类:岩溶地学资源类,共二处: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泸西阿庐地质公园。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西南岩溶高原地形地貌演变进程的代表性区域,具有国际典型意义的高原流域峡谷洞穴系统。泸西阿庐地质公园拥有亚洲最壮观的溶洞之一泸西阿庐古洞,其地下洞穴喀斯特地貌极具特色。
若以稀缺性而言,第二类地质公园最具特异性。特别是石林因其发育演化的古老性、复杂性、多期性和珍稀性以及景观形态的多样性,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成为世界上反映此类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成为“石林”这一专有地质学名词的起源地。若以地学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而言,第一类地质公园可说是旅游开发中的“当红小生”。以此为基础,加上滇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白族、纳西族、摩梭人等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滇西北黄金旅游线并长盛不衰。第三类地质公园科普价值独领风骚,但游客类型相对小众。第四类资源具有自身特有的高原岩溶地貌特色,但容易被周边省份更负盛名者如织金洞等屏蔽。
二、云南地质公园的发展前景
1. 打牢基础、谋求升级是云南现有地质公园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中国目前已有世界地质公园33处,数量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33处中云南有两处,属于中上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已经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或在建的项目,都铆足了劲想冲击世界地质公园的荣誉称号,因为这被认为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云南省的国家地质公园中,目前至少有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四个地方在跃跃欲试;但每年通过两处左右的速度,注定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如何提升景区内在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间接提升竞争力,对这些地方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2. 制定标准、完善体系是未来云南地质公园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在云南省地质公园体系中,目前尚缺少省级与县级这十分重要的两环。过分倚重世界级和国家级,忽略省级地质公园的建设,显然不利于地质公园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像云南这样地学资源丰富的省域,建立省级地质公园评建标准,建设30个左右的省级地质公园,不仅必要而且可能;省政府应授权国土资源厅,加快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试点,审慎稳妥地推进县级地质公园建设,在全省建成50个左右县级地质公园,从而完善云南省地质公园体系,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3. 保护优先、有序开发是地学资源与旅游业发展联动的必然出路。区域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都需要加快推进地学资源市场化开发步伐——主要途径在当前就是旅游开发,具体实现形式则为地质公园或地学景区建设。以保护为前提,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指导下,加强规划引领、加快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在政策、措施和节奏上作必要的提速,一定时期内不失为可以考虑的策略。
参考文献:
“三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相火山岩型铁多金属成矿带。澜沧县看马山铁矿床即分布在“三江”地区南段的临沧花岗岩基南端两侧。该铁矿床赋存于元古界变质岩系中,属前寒武系受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控制的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是澜沧江铁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该成矿带中分布有惠民、西定等铁矿床[1,2,3,4],有学者[5]将该成矿带划分为:双江—澜沧上元古代火山-沉积型铁矿成矿(西)亚带(惠民),以及云县—景洪上元古代(含晚三叠世)火山-喷流型铁矿成矿(东)亚带(大勐龙)。
看马山铁矿床经初步勘查,其储量已达中型。本文拟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研究,以期对寻找该类型的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澜沧惠民式看马山铁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的南段,临沧—双江陆缘弧带的西南缘,与晚海西期—早印支期临沧花岗岩基为邻,西接澜沧俯冲增生杂岩带,是一条环扬子陆块西缘的NS向岛弧带[5],该带呈近南北向展布,主体沿临沧花岗岩基西侧分布,在云南绵延约370 km,宽约10 km,北起凤庆、云县,经双江、澜沧、勐海,向南延入缅甸境内,成为该地区广泛分布和出露的地质体。上元古界地层发育,主要分布有澜沧群勐井山组(Pt3m)、曼来组(Pt3ml)、惠民组(Pt3h)、南坑河组(Pt3n)、澜沧群西定组(Pt3x)及古、中、新生界覆盖层。岩浆活动强烈,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等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褶皱和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与构造运动相伴随的海相火山喷发活动强烈,火山喷发—沉积作用形成的硅铁建造控制了看马山铁矿床等的形成和产出。临沧复式花岗岩基主体形成于晚海西期—早印支期,晚期主要沿其西侧与澜沧群接触带内外有呈岩株状侵入的岩浆花岗岩。晚期(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是本区成锡、钨矿化的主要因素,铜、铅、锌、银、锑、金矿化可沿接触带的断裂破碎带发育。
2矿区地质特征
在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中生界的碎屑岩、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和上元古界澜沧群的浅-中的区域变质岩(图1),其中澜沧群的区域变质岩是看马山铁矿床的含矿层位。矿区的构造以断裂为主,次为褶皱,断裂发育有NE向、NW向、EW向和近EW向四组,其中以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最为发育,四组断裂对矿体均有破坏作用,为成矿后构造。区内的岩浆活动较频繁,有古-中元古代的橄榄岩、辉绿岩、基性火山岩,以及印支期临沧花岗岩,燕山期-喜山期的花岗岩,其中,古-中元古代基性火山岩与矿床关系最为密切;区内岩浆岩以临沧花岗岩基分布范围最大,最为主要;此外还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等小岩脉(体)。区内的变质岩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于临沧花岗岩基西侧,区内经历了强烈的低压区域热流动力变质作用,出现了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铁铝榴石三个变质带。
图例说明:1—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砂岩、砂砾岩; 2—澜沧群南坑河组石英千枚岩;3—澜沧群惠民组石英片岩; 4—铁矿体;5—地质界线;6—不整合接触界线; 7—断层;8—勘探线及编号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地质特征
澜沧县看马山铁矿床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约2.5 km,厚50—150 m,产于上元古界澜沧群惠民组(Pt3h)绢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石英片岩中,呈火山岩—硅铁质岩—铁矿互层组合,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结构复杂,产状与顶、底围岩产状一致,呈整合接触关系(图2)。
图例说明:1—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砂岩、砂砾岩; 2—澜沧群南坑河组石英千枚岩;3—澜沧群惠民组石英片岩; 4—铁矿体;5—断层;6—钻孔及编号
磁铁矿、菱铁矿为块状、条纹条带状广泛分布,颗粒细小,粒径0.3 mm以下;赤铁矿为块状,主要产出于中侏罗统砂岩、含砾砂岩与上元古代惠民组片岩接触带的片岩一侧;褐铁矿主要见于矿床氧化带。看马山铁矿的形成和分布明显受层位、岩性建造、火山-沉积旋回等综合因素的控制。
(1)地层层位控矿:
看马山铁矿床产于惠民组(Pt3h)中,具有特定的层位,是区域控矿的重要因素之一。
(2)岩性建造控矿:
惠民岩组内的火山岩系是区内的重要控矿岩系。
(3)火山沉积旋回控矿:
惠民岩组可分为三个火山-沉积旋回,铁矿体主要赋存于第二火山-沉积旋回内,第二旋回可细分为九个由变基性熔岩-凝灰岩-鳞绿泥石千枚岩-铁矿层组成的次级旋回,在每个次级旋回的顶部或直接在火山岩之上,分别形成了九层铁矿。
3.2矿石地质特征
3.2.1 矿物组合特征
矿石矿物组分复杂,矿石矿物以菱铁矿、磁铁矿、赤铁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有鳞绿泥石、黑硬绿泥石、铁蛇纹石、透闪石,少量石英、玉髓、黄铁矿等,具有硅高、硫低、磷低、品位高、粒度细等特点。
3.2.2 矿石组构特征
矿石结构类型主要为变余结构、变胶状结构、细粒结构、粒状结构、显微粒状结构、隐晶质结构、显微鳞片针柱状结构,后两者为氧化带褐铁矿石所特有。
矿石构造主要为条纹条带状构造、流纹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矿床氧化带还有多孔状构造、土状构造、皮壳状构造、蜂窝状构造。
3.3矿石质量
看马山铁矿床的矿石的平均品位TFe45.11%,mFe25.02%,Mn:8.66%。其矿石自然类型为
3.3.1 硅质型铁矿石
矿石结构为变胶状结构、细粒结构、粒状结构、显微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为条纹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泥砂硅质、金属矿物为主,其中硅质含量约为50%,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成层分布,大部分为硅质,显微隐晶态,多见泥砂质条带;金属含量约为49%,主要为磁铁矿,次为菱铁矿、赤铁矿,磁铁矿粒径小于0.3 mm,呈块状分布。
3.3.2 绿泥绢云石英片岩型铁矿石
矿石结构为隐晶结构、显微粒状结构、鳞片状结构、变凝灰结构,矿石构造为条纹条带状构造、流纹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绢云母及金属矿物为主,部份变质重结晶形成片状的绢云母、绿泥石雏晶、微晶石英集合体,绢云石英片岩与菱铁矿、磁铁矿呈互层状,金属含量约为30%—55%,金属矿物主要为菱铁矿、磁铁矿,次为赤铁矿。
3.3.3 赤铁矿型铁矿石
矿石结构为隐晶结构、显微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为致密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矿物成分为金属矿物,金属含量约为40%—52%,金属矿物主要为赤铁矿。
3.3.4 褐铁矿型铁矿石
矿石结构为隐晶质结构、显微鳞片针柱状结构,矿石构造为多孔状构造、土状构造、皮壳状构造、蜂窝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主要见于矿床氧化带。
3.4围岩蚀变特征
围岩蚀变有钠长石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为海相喷发火山岩自变质作用形成,主要发育于惠民组下段,其析出的铁质为矿床下部矿层形成提供了部分铁质;绿泥石呈脉状产出或交代铁蛇纹石,主要见于矿层及顶、底板局部地段。
4找矿标志
4.1区域地层控矿标志
晚元古代地层为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区域控矿地层,看马山铁矿的控矿地层岩性为澜沧群惠民组上段绿泥绢云片岩、绿泥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夹绢云片岩、云英片岩、变质基性熔岩、凝灰岩、硅质岩。中元古界澜沧群惠民组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是找矿的地层岩石标志。三江地区晚元古代地层出露广泛,是寻找晚元古代沉积变质铁矿的有利区域。
4.2地球物理标志
航磁异常是寻找铁矿的重要标志,航磁△T异常表现正背景上之局部正异常,强度40 nT以上,1∶5万△Z磁异常,正、负值均达数千纳特,一般为200 nT以上。该区磁法扫面结果显示(图3),磁异常△T值为-1 100~500 nT,异常形态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分布,形态复杂,沿走向连续性稍差,个数多,范围小,成群成带分布;局部形态规则,规模大。
(1)中元古代环扬子地块西缘南北向岛弧带是惠民式铁矿形成的有利地质构造环境。
(2)基性熔岩的发育程度与矿层规模呈正相关,矿体赋存在厚大火山岩或变辉绿岩前缘。
(3)矿床常出现在航磁异常和铁锰化探异常套合部位。
5结论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该铁矿床具有如下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
(1)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延伸。一些厚度较小的矿层可能由于后期的褶皱而弯曲,并产生膨缩现象,但仍保持着层状的基本特点。条带状铁矿与围岩之间基本上是整合产出。
(2)条带状铁矿本身具有独特的黑白相间的条带状构造,表现出原生层理特征。
(3)矿石化学成分简单,矿石中的氧化铁(Fe2O3+FeO)与SiO2含量之和数值高,具有明显沉积成矿的特点[6]。
(4)矿体受地层及岩性控制明显,并受区域大断裂的影响及破坏。
(5)航磁异常是寻找该类型铁矿床的重要标志。
摘要:澜沧县看马山铁矿床分布在“三江”地区南段的临沧花岗岩基南端两侧。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该铁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层位、岩性建造、火山-沉积旋回等综合因素的控制,属于典型的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矿床。地层岩性和航磁异常是寻找该类型铁矿床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铁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云南省澜沧县看马山
参考文献
[1]范承均.滇西区域地质特征.云南地质,1982;1(4):323—336
[2]曾群望.澜沧惠民式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的类型.云南地质,1984;(3):205—218
[3]赵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矿床成矿系列.云南地质,1993;12(3):248—266
[4]罗君烈.云南元古代与火山活动有关铁铜矿床成矿模式.云南地质,1995;14(4):281—290
[5]许东,任治机,余海军,等.澜沧江铁矿带惠民式-疆峰式铁矿床特征与含矿建造.矿床地质,2011;3(30);477—487
【云南镍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推荐阅读:
浅谈地质找矿技术07-27
地质找矿质量管理措施12-02
环境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11-28
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06-08
海洋地质专业就业前景07-17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09-1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行业标准目录10-1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习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