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共11篇)

《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二、活动设计――测量课桌

1、设疑: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谁来估一估?

2、动手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工具及连续量。

(2)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更加简便。

3、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学生观察尺子: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4、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5、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它的一个单位长度。

2、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一第5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此题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

4、练习一第6题。

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涉及到单位之间的转换。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篇2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3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跳绳长 2 厘米。课桌高 7 米。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学生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以此关注身边的事物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难点:数值的估测和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

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小熊猫盼盼。小熊猫盼盼喜欢吃蔬菜和水果,也喜欢运动,所以它长得高高壮壮的。这一天,小熊猫壮壮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到医院去体检,他们量了一下身高,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身高吧。壮壮身高600毫米,妈妈身高12分米,爸爸身高135厘米。那么他们谁最高呢?

这里面有两个单位我们不认识,毫米和分米,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二、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请大家动手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高吧。

学生测量出长度并记录下来,汇报测量结果。同学们得到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在测量中,存在一些误差,用我们之前学的厘米不能读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单位来表示——毫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二)自主学习认识毫米

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在直尺上怎么表示呢?请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尺子,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2、你认为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幻灯片。(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身份证的厚度都是1毫米。)

3、你会以毫米为单位画线段么?

画一条35毫米的线段。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

(三)合作探究 认识分米

刚才我们画的这条10厘米长的线段,老师给他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1分米。(1分米=10厘米)

1、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是1分米么?(手工小剪刀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2、量一量

你的手有1分米长吗?把小组内同学手的长度记录下来。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毫米、厘米、分米、米)

现在我们能判断出壮壮一家人谁最高吗?(换算单位)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达标测试

1.在()里选择适合的单位打√

长: 3(米、分米)

铅笔盒长:3(米、分米)

橡皮宽:16(厘米、毫米)

黑板长:4(分米、米)

2、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圆珠笔长14分米。()床长2厘米。()大树高25米。()课桌宽100毫米。()课本长2分米。()

3、能力拓展:下面是壮壮写的一篇日记,你能找出里面的错误吗? 壮壮的日记

3月4日

星期日

星期天,我背着 3 米宽的书包,骑上 8厘米高的自行车,去离家200厘米远的超市买学习用品。到超市后,我买了一支 2 米长的铅笔,一块4分米长的橡皮,还有一本18厘米厚的童话书。然后高兴兴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买了一支1厘米长的雪糕,今天过得真充实啊。

四、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基础练习:课本24页1、2、3 拓展练习:

1、你会用多种方法写一下你的身高吗?

()厘米

()分米()厘米

()米()分米()厘米

2、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1毫米的有:()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2~ 53页例1例2.学情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毫米,但运用很少,对分米更是了解不多。

教材分析:《分米、毫米的认识》是第五单元中第一节的内容。《课标》中指出对此内容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教学具准备 :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硬币,直尺,米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回忆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吗?(板贴:米和厘米)米和厘米是我们认识的两个老朋友了,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米=100厘米。)

问:要测量黑板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要测量文具盒的宽度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当我们在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必然要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相关的知识,认识另两个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认识分米(1)认一认

老师手上有一张纸条,如果要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可以用dm来表示。(板书:分米dm)

(2)找一找

提问:你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吗?是怎样指出1分米的?

(课件显示,并板书:1分米=10厘米)

(3)画一画

我们认识了1分米,也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作业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学生独立画线段,教师巡视。)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用直尺画出1分米的线段的吗?

设疑:画得真好!可是老师这把直尺的0刻度已经被磨损了,我该怎么画这条1分米的线段呢?(出示一把零刻度磨损的尺子。)

总结:不论从哪个刻度开始画,只要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就是1分米。(4)比一比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同桌合作,一人比划出1分米,一人用直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5)找一找

引入情境:妈妈帮小莉买了一个漂亮的蓝色文具盒,小莉刚拿到手,就忙不迭的测量起它的长和宽,让我们一块儿来瞧瞧小红测量的结果吧!

(课件呈现直尺测量的结果,以及小红对结果的描述:“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谁能用咱们刚刚学习的知识把小红的话换一种说法?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6)数一数 看来我们的身边有好多的数学知识,而且小朋友们的眼睛都很敏锐!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小朋友知道今天新学的分米和米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由猜一猜。)

究竟咱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让我们一块儿来验证一下吧!每个小组都有一把米尺,四人小组合作,看能不能在米尺上找到答案。

(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验证。)

谁愿意把自己小组的验证结果告诉大家?(学生回答后板书:1米=10分米)

2、认识毫米

(1)初步感知1毫米。

1.我们小朋友今天都带了1角硬币,请你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在测量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太薄)要想测量它的厚度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毫米。

2.当测量长度不够1厘米的物体时,我们一般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介绍: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可以用mm来表示。(板书:毫米mm)

所以我们刚才测量的1角硬币的厚度是大约1毫米,大家来捏一捏,感受一下1毫米。

(2)建立毫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10毫米。

你们知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我们一块来数一数吧!(课件呈现1毫米1毫米数的过程,数到10毫米暂停。)板书:1厘米=10毫米

(3)联系生活

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吗?用什么作单位合适?(6毫米)学生动手测量、汇报。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或者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分四人小组自由讨论。)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

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达标测试

1.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2.“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提问: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很快看出来的?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完成 “想想做做”第3题。

真高兴小朋友们已经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了(课件要求: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

你们认为这次测量用什么工具比较好?(分四人小组用米尺进行测量。)

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测量结果?

四、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五、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米 =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分米

厘米

苏教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法制教案 篇6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响水县海安集中心小学 乐云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难点: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学情分析:

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一些测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基础。本节课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几个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厘米这二个长度单位,且有一些测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图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巩固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建立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联系。教学具准备 :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而且国家制定了一部有关计量的法律。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让学生观察两把直尺的刻度,刻度对刻度地比较,看刻度是否一致,由此可知,计量器具应当统一标准,不然就会出现混乱的问题,所以国家制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由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进行介绍:

第一条

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

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立计量基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进行计量检定,制造、修理、销售、使用计量器具,必须遵守本法。第三条

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由国务院公布。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应当废除。废除的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四条

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对全国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计量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第1题。学生自主体验,师生交流。

(2)第2题,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3)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2)汇报交流。

3、想想做做第5题。

4、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小朋友独立选择。

(2)学生测量,看谁选择的正确。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感悟:

《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学生介绍已经知道的圆的知识,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揭示课堂--圆的(再次)认识。

二、圆的再次认识。

⒈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⑴按要求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自己画;媒体出示画圆的方法;仿照画法规范画圆,提醒学生们在圆中标出半径或直径。

⑵快速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同桌比较圆的大小;量出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同桌交流。

⑶画最大的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4题。

在正方形内快速画圆;同桌比较圆的大小,合作量一量圆的半径;画一个最大的圆,交流半径是20毫米的理由;想一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在“半径”两字的右侧板书:决定圆的大小)

⑷利用数据比较圆的大小(班级交流)。

出示练习十七第5题。

⒉感受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⑴分步出示练习十七第6题。

指名回答问题。

⑵同桌说说填填第⑵问,班级交流移动的方法。

⑶独立完成第⑶问,指名学生在屏幕上指出圆心的位置。

⑷问答第⑷问。教师在圆心右侧板书:决定圆的位置。

⒊感受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⑴出示练习十七第7题。

⑵同桌合作完成。

⑶班级交流你的发现: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图中量直径的方法和道理。

⒋欣赏生活中的圆。

⑴自然现象中的圆。

⑵工艺品和建筑物中的圆。

⑶运动现象中的圆。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⑴看板书,总结全课。

⑵布置作业。

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第三课时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操作探究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圆片、线绳、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的周长:

1、认识圆的周长:

以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车轮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出发,观察思考“三种不同规格的自行车轮子,各滚动一周,哪一种车轮行的路程比较远?”明确“车轮滚动一周行的路程就是车轮的周长;车轮的直径越长,周长也就越长。”

2、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尝试操作:你会测量手中这个圆的周长吗?

2、交流测量方法并演示,教师按照学生交流点击相应方法提示。。

3、小结共同点,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

三、探究圆的周长:

1、 模拟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厘米) 圆的直径

(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

关系

1

2

3

4

2、分析数据:

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和周围同学得到的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组织学生交流。

3、认识圆周率:

(1)揭示圆周率: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个固定不变的数,就是圆周率,用π表示。

(2)自主阅读。

(3)交流:通过阅读,你有哪些收获?进一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4、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探究了圆的周长和直径间的关系后,学生自主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并交流。通过小结明确计算圆的周长所需条件。

四、运用练习:

《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 篇8

教材第21~22页例1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发言。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 桌子高10()

从家到学校500()橡皮长30()

文具盒厚4()6层楼房高20()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 篇9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课件,尺,软盘。

2. 学生准备: 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谈话: (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 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 (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指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 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介绍: 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 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学生齐读: 10厘米是1分米。

(2) 认一认。

引导: 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提问: 你手上的尺全长大约几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体验。

r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r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r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 画一画。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 引导: (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 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 小结: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 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 数一数。

引导: (出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是多少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想的?(板书:1米=10分米)

(6)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 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 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2. 认识毫米。

(1) 引导: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 小组学习。

① 出示学习步骤。

r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r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r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 汇报: 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 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 提问: 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 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 总结

1. 提问: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 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 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 提问: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 巩固练习

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 篇10

找一找:生活中有这样的图形吗?

生:黑板是长方体。

生:水桶是圆柱。

生:水桶下面是长方体。

生:前面的子卡是长方体。

师: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呀。

送一送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你们的桌子里老师也藏了一个图形。你能帮它找到自己的家吗?

生:把图形送到黑板上。

师:有没有送错的?你愿意来帮他回去吗?

生:长方体里面有个圆柱。

师:你愿意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改。

师:再读一读。

生: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想一想

师:咱们班的水桶太矮了,老师想把它垫高,你觉得这四种图形哪种可以?

生:长方体可以垫。

教师演示。

生:正方体可以垫。

师:你说的真棒。

生:圆柱也可以垫。

师:应该怎么垫呢?

生:圆形的面朝下垫。

师:横着行不行?

生:不行。

师:球行不行?

生:球不行,因为球可以随便滚动。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学会了知识,还用学的知识解决了咱们班的困哪。为自己鼓鼓掌吧。

师:你们学的这么好,愿意接受测试吗?

生:愿意。

达标测试。

订正答案。

师:今天我们认识四种图形。回家找一找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下课。

生:老师再见。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摸出这个形状物体必须要说出它的特征。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课件出示圆柱体)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二:【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2.教学例1。

(1)探究圆柱体的特征。

① 现在请小组内同学,每人拿一个圆柱,仔细看看,用手摸一摸它的面。在互相之间说一说你的发现,交流自己的想法。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② 小组汇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 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③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知道两个底面相等,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吗?

(a、画——剪——比

b、量直径计算;c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④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能滚动呢?(因为侧面不是平的,是弯曲的)请你再次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这个光滑的曲面。

师:提升认识: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圆柱有几个面,以及它每个面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板书

(2)认识圆柱的高。

①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课件出示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 长度相等。

②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师问:他的测量方法好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强调:在测量中一定要注意圆柱要水平放置,刻度尺也要水平放置。

(3)对圆柱“高”的认识拓展

提问:请你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课件出示)

孩子们老师头脑中闪出出这么一个画面,在酒店、大型商场有转动的旋转门,它转动起来也是一个圆柱,其实它的原理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实验原理一样,让我们赶快去实验吧……

(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教师:请你将长方形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以长方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旋转形成的图形是圆柱。为轴一边的长度等于圆柱的高,另一边的长度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准确地说出图中哪些地方或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柱。

第2题指名说。

第3题学生判断后,要让学生说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2、3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

2.第1题:手电筒的筒身、柱子、哑铃的把手和两端都是圆柱。第2题: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第3题:第一个图 理由:将圆柱展开,长方形的长应等于底面圆的周长。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1.教学圆柱的认识,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2.探究圆柱的特征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出圆柱的特征。要注意两点:

(1)从整体上把握“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侧面。

(2)深入对各部分的探究。如“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的一些发现可能只停留在直观判断的层面,应鼓励学生把圆剪下来放在另一个底面上,看是否重合。

上一篇:预防医学学习感悟下一篇:难忘的一件事500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