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的重要性(精选8篇)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为了满足这种文化参与需求,必须做好社区文化工作。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丰富群众生活,融洽各种关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新世纪之初,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社区建设在全国蓬勃开展,特别是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地位愈来愈被社区建设者和广大社区成员所接受。社区文化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了都市的特色,从不同层面反映出了市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随着我国正在步入经济小康型社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工作时间的缩短和家务劳动逐步实现电器化和社会化,人们的闲暇时间大量增加,因而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也就愈来愈突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 世界区域文化空前活跃,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 对中国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我们在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 也要厘清如何向世界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 加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的安全, 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因交流而得到认同
2014年3月2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 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 文明交流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 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 还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因此, 对于文明交流互鉴要认识到:
(1) 文明是多彩的, 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 就算这种花朵再美, 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 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 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 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2) 文明是平等的, 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 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 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
(3) 文明是包容的, 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 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历史告诉我们, 只有交流互鉴, 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 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 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 但始终一脉相承,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 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所以, 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不断地交流中, 才能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中国文化, 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才能让中国文化得到认同。
二、文化只有向世界输出才能保证文化安全
习近平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 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激活其生命力,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 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进入新世纪, 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 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也愈加深刻。文化不但积淀着一个民族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 还蕴含着她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国家的安全不仅是在经济政治上安全, 思想文化上也要安全, 保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安全显得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向文化领域渗透, 文化成为重要的国家力量被列入到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在西方大国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不断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进行侵略和扩张。那么, 加强文化输出正是加强文化安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路径。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是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不再误解中国, 不再猜测、怀疑、指责、妖魔化我们的文化。只有当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才更加安全。
那么, 我们有哪些文化需要向世界输出呢?
(一)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通过输出中医药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 更容易让西方人接受。应把中医药文化与其他文化结合在一起输出, 韩剧《大长今》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它不仅推出了韩国明星, 还推出了泡菜、韩医以及韩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应大力发展中医贸易服务, 向外国人推介中医养生机构, 让他们体验中医保健的魅力和神秘的中医文化;鼓励中医药大学和中医院到国外开展学术交流、开设医疗养生机构;打造中医药服务贸易平台, 研究、创造并努力满足外国人对中医药的需求。还应推进中医药在海外本土化, 可以请海外华人来学习中医, 让他们发挥输出中医药文化的桥梁作用, 这样外国人接受中医药文化就更容易一些。
(二) 中国书法艺术文化
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骄傲。北京奥运会艺术性地植入了中国书法元素, 引起全世界几十亿人的强烈兴趣和普遍喜爱。200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书法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输出汉字书法艺术, 可以传播中华民族高超的书法技艺与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 中国戏曲文化
戏曲是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在保存下来的大约有200多种。中国戏曲被列入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资源丰富、魅力无穷, 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并在19个入选项中名列榜首。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中, 我们可以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有:用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经典剧目, 既可以拿西方文化的精华来丰富我们的艺术, 又有助于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在国际戏剧节等活动中扩大中国戏曲的影响;在各国孔子学院教学中, 讲解中国戏曲的内容。
三、输出中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是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综观世界, 英国文化委员会用了70多年时间, 建立了200多个国外分支机构。德国歌德学院用了50多年, 在全球发展了144个分支机构。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文化产品的设计、传播机制的制定, 到硬件设置、资金投入以及人员配备, 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完善。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 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 从国家层面制定系统的文化输出战略, 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一) 、加强文化教育, 整体提高国民文化素养, 培养专业的文化输出人才。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第一主体, 永远是真正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大量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年轻一代不断成长起来, 是文化输出的必要前提。
(二) 、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开发, 传递更多中国特色文化内涵。中国文化要想发挥对世界的影响力, 必须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思考, 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 赋予其更多的特色与内涵, 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
(三) 、丰富文化品种与推广手段, 创新理念, 深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在这个创意至上的时代, 信息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 文化的推广也应顺应时需, 不断拓宽思路、创新理念, 使每一次文化推广活动、每一项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的生命力更长久, 影响更深远。
(四) 、推进文化的产业化, 加强“文化营销”, 使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渠道“走出去”。应加强文化企业的培育, 培养一批拥有著名文化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经纪机构, 以国际化的市场运作水平, 到国外独立经营商业演出、展览业务, 其核心是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从整体上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力量。
26年前, 许多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 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 也赫然写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 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如影随形。加强文化安全最有效果的方式是把中国的精美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 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加速中国文化输出贡献力量!
【关键词】社区文化;服务建设;文艺;歌舞
在社区文化服务建设中,文艺歌舞作为建设重要项目,其作用是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社区群众在工作之余拥有更多休闲放松的娱乐活动,加深社区群众之间的邻里情感,凝聚了社区群众的集体力量,使社区文化服务建设达到“远亲不如近邻”的互帮互助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周边多个社区文化服务建设的走访调查结果,总结了在建设过程中文艺歌舞队社区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以期为相关建设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在社区文化服务建设中文艺歌舞的特征
1.文艺歌舞的种类。社区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文艺歌舞建设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国外优秀歌舞结合为一体的舞蹈歌曲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政府及群众开始关注娱乐性的精神文化活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城市乡镇社区广场的的建立,不断完善的社区运动设施为文艺歌舞提供了有力的场所。在社区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文艺歌舞主要包括:广场舞蹈、戏曲、传统舞蹈及广场“KTV”,其中广场舞蹈是目前最为受欢迎的文艺歌舞活动。
2.社区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文艺歌舞特点。文艺歌舞的建设在社区文化服务的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皆因文艺歌舞具有以下特征:1)参与群众多。文艺歌舞活动作为一个集体性文化活动,其不同于其他的歌舞艺术活动,是群体性的表演活动,如:广场舞蹈、广场“KTV”等。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同时在活动进行中还有群众不断加入,具有灵活性及随机性,是属于大众的娱乐文化活动。2)简单易学。社区的文艺歌舞活动因是大众娱乐,参与人数较多。活动的主要群体多为老年人,广场场地有限等原因,是以活动的设计不会很复杂,还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原因多活动的设计上略有不同。3)自娱性。社区中的文艺歌舞活动是社区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其活动器材,如播放音响设备都为群众自发购买,舞蹈教习亦是志愿者教授。因文艺歌舞的建设是打造和谐社区,是以群众的自发性是建立此活动的基础。4)所需设施简单易得。文艺歌舞互动可以在社区广场、城市公园或社区活动室等地开展,只需要配备简单的音响设备即可。参与者都是自发免费参加,随时可以加入或离开。
二、文艺歌舞在社区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重要性
1.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主要是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多健康放松性娱乐活动,帮助社区群众减轻生活及工作的压力。但现代社区内的年轻人日常工作繁忙,参与到社区文艺歌曲活动中的几率不高,是以其主要是针对拥有空闲时间较多的老年群体,老年人在退休后,拥有较多的时间,且与子女分隔两地,最易产生孤独感,如选择旅游等娱乐活动,所需支付金额较大,且因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原因可能在路途中出现意外。而社区的文艺歌舞活动时属于免费活动,不仅能使身心感到愉悦,亦能满足锻炼身体的目的,让社区群众在参与中不仅让自己放松心情,还让未参与活动的群众观赏了精彩的表演,体现了自身的个性及价值。
2.健康社区群众生活方式。社区文艺歌舞不仅具有娱乐效果,还具备锻炼身心的效果。因参与社区文艺歌舞活动如广场舞蹈是具有一定运动强度的,且身体各部位都能得到锻炼。在参与文艺歌舞活动过程中,不仅是提升了身体各关节的灵活度,还完善全身肌肉组织的协调能力。对于老年人或者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下久坐的年轻人来说,身体各个器官正在衰弱或各关节僵硬酸痛等,参与到社区文艺歌曲活动中,适当的锻炼会调节身体各技能组织,比如广场舞蹈中的体操。除了锻炼身体之外,社区文艺歌曲还能对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作用,因为文艺歌曲活动是一种艺术表现,属于高雅文化的一种表达,让参与者通过歌曲及身体舞蹈的表达展现内心的情感。既陶冶了活动参与者的心灵,在欢乐的音乐或舞蹈气氛中抒发内心的情感,亦让观看者愉悦了身心,让社区群众都能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宽容地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加强社群群众之间的交流,使社区建设更为和谐有序。社区文化服务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文化。随着社区群众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住宿环境及生活姿态趋近于精致,但社区内的邻里几乎不认识,邻里交流相对于乡镇来说较少。邻里之间发生问题亦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而文艺歌舞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娱乐活动,在活动中社区群众可以结识附近的邻居或兴趣相投的好友,增强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打破淡漠的情感状态,及时化解邻里矛盾。
结束语
是以,社区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文艺歌舞活动是打造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社区及城市健康发展的艺术文化活动。相较于其他活动,社区文艺歌舞活动既能健身,亦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种经济平民文化活动,更能促进社区群众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顺国.广西桂西资源富集区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章军杰.多元文化格局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要点上。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任何企业都会倡导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要求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因此,企业文化实际上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当然最终就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种思想,因而企业文化最终作为企业的灵魂而存在。从现实状况来看,任何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恰恰就是这个企业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一种要求,也就是要求人们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战略选择,并以符合企业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因而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作为企业的灵魂而存在。
(二)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实际上是人的组合体,而人又是有思想的,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自身思想的指导和约束,因此,企业文化作为每个企业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存在,当然就会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发生应有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从而会对企业发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激发企业活力的作用,也包括约束企业行为的作用。正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存在,而员工又会受到自身理念的作用,所以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因而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的思想保证。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在员工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反过来,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制度的安排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有一种反作用,因为人的价值理念支配人的选择及行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创新,会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才能使企业最终充满活力,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则往往又是要受到人的价值理念的支配,只有人在价值理念上愿意去干某件事的时候,那么人才有内在的积极性,如果人对某件事在理念上不认同,即使强迫他去干,也不一定会干好。因为他虽然会被动地被迫执行命令去干这件事,但他并没有内在的积极性,因而不一定会干好。所以,要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积极地去从事某项活动,就要首先让他在理念上认同这件事。所以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必然就会直接涉及企业的活力,作为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而存在。
(五)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有员工的行为都应该规范,而规范的准则,就是要求员工能够很好地遵守和贯彻企业制度的安排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在要求。因此,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都来自于企业制度的安排,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但是如前所述,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思想是人的内在约束,因而对于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规范,应该要有一种内在的约束才行,这种内在约束就是指,当一个人在思想上觉得自己应该如何去干的时候,他才能形成内在约束。也就是说,当人在价值理念上对企业制度安排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认可的时候,那么企业制度安排和企业战略选择就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而存在,从而人才能内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自己约束自己,使得约束有自我性,称之为自我约束。只有在这种内在约束起作用的条件下,企业才能最终保证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实行。总之,企业文化为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必然会从内在性上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从而成为规范企业行为的内在约束力。
总之,从上述五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问题,企业文化同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战略一样重要,也是企业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1、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的核心因的不同各不相同,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硬件的较量已经逐渐开始淡化,60年代竞争的核心内容在于技术,70年代在于管理,80年代在于营销,90年代在于品牌。继技术竞争、管理竞争、营销竞争、品牌竞争之后,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也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鲜明特征。它与以往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的企业文化活动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现代企业文化更紧密地把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实际收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直接挂钩。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就愈见重要和突出。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的环境状态,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坚持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它可以摒弃原有的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来创造新的成果。文化创新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企业必将会成为强弩之末。
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企业文化创新要以对传统企业文化的批判为前提,对构成企业文化诸要素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宗旨、管理制度、经营流程、仪式、语言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弘扬、重建或重新表述,使之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
1、企业领导者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担当企业文化创新的领头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是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等的综合反映。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这正如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他个人在海尔公司充当的角色时所说的,“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首先,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要彻底从过去那种认为搞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唱唱歌、跳跳舞、举办书法、摄影比赛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真正将企业文化的概念定位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上。其次,要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从原来的自我封闭、行政命令、平均主义和粗放经营中走出来,牢固树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全新的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市场化经营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等。
第三,要认真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用于企业发展,并且在文化上要积极融入世界,为企业走国家化道路作好准备。
第四,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要保持一种非凡的活力,双眼紧盯着国际、国内各种信息,紧盯着市场需求,大脑中要能及时地将外界的信息重新组合构造出新的创新决策。
2、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文化的推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员培训是推动企业文化变革的根本手段。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同与身体力行。为此,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督促全体员工接受培训、学习。通过专门培训,可以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使新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接受的基础上顺利推进。即采取诱致性变迁的方式,就是指基于员工自愿支持的观念更新与行为模式的转变。除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培训活动外,还可以利用会议以及其他各种舆论工具,如企业内部刊物、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
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往往会在下级组织招致变相的扭曲或其他阻力,况且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因而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强化和保障,使之形成习惯稳定下来。比如分配机制的变革就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因为分配机制同时体现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另外,也要注意精神激励的重要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在物质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自我实现的评价将压倒其他因素。企业应该增强管理过程的透明度,对员工实行公正对待。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这归根结底又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顽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要把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凝聚起来,只靠金钱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
3、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知识经济,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有一个逐步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实现质的突破,才能在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
企业文化创新四大趋势
企业文化创新,现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当前,国内企业文化创新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一、确立双赢价值观的趋势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支配着从企业家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企业文化创新首要的是价值观创新。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奉行非赢即输、你死我活的单赢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有迫使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驱动力,也有滋生为打垮对方而不择手段以至恶性竞争的弊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崛起,在使这种狭隘价值观受到致命冲击的同时,也催生出与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双赢价值观。
一个企业只有奉行双赢价值观,才能不断地从合作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等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海
尔集团不参加与同行间的价格战,坚持靠产品创新和服务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的成功经验,便是奉行双赢价值观的一个范例。
二、选择自主管理模式的趋势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将人视作企业运营过程中按既定规则配置的机器零件,忽视人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责任感等主体能动性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较多地依赖权力、命令和规则等外在的硬约束,缺乏凝聚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人的主体价值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旧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而体现人的主体性要求的自主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
新模式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员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管理方式。邯郸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在“人人是主人”的企业理念基础上的管理模式,就是这一创新趋势的具体体现。
三、既重视高科技又“以人为本”的趋势
科技革命和人本身的进一步总是相伴而行的,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企业创新过程离开了哪个方面都难以达到目的,企业的竞争力也难以得到真正提高。有学者指出:高科技可以在一个阶段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但更深层次的竞争最终应该是理念方面,“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就包括了这层意思。这一见解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日趋强烈的人性化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创新只有把高科技与“以人为本”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提供既有高科技含量又充满人性关怀的新产品、新服务,才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否则,企业即使兴盛一时,终究会因受到消费者的冷落而退出竞争舞台。很多成功企业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在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紧紧抓住了给予各层次的顾客送去真诚的关怀和温暖这个关键。
四、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的趋势
现代企业中,员工的素质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来源和动力,而由于企业家在企业活动中的领导地位,企业家的素质又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一些企业家快速崛起又快速倒下的“企业家短命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制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外,企业家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创新,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企业文化;民营企业
前言:
从1988年开始,哈佛商学院就把“当代影响企业发展业绩的重要因素”作为重点研究课题。1992年,约翰·科特教授和同事詹姆斯·核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当前民营企业现状
也许这些年大家对那些倒下去的民企还记忆尤新,比如巨人倒下、三株枯萎、飞龙落地、标王折翅、小霸王别姬„„这些失败的民企现在还有人拿它当歌谣,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协会顾问、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名誉馆员陈健说,有关人士预测中国民营企业有60%在五年内破产,有85%将在10年内消失,就目前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有人认为,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构建,没有建立职业化的管理队伍;但陈健认为,民营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与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企业员工在经营活动中没有与企业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作为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的东西,注重人对企业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企业文化就显得分外重要。
二、企业管理核心的演进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企业管理的核心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50-60年代,伴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兴学科的相应产生,以组织管理为特征的管理科学理论应运而生,那时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财物的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应用成效显著,国内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新的技术发明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美国成为其实的头号经济强国。但是,行为科学无法克服管理理论的弱点,管理科学过分追求理性,对作为企业主体的人没有给予。
20世纪70年代是企业管理核心演进的第二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以“战略管理”作为管理核心。“战略管理“要求企业以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就经营目标、内部资源及其同环境的积极适应等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些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到了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进一步演进到以“企业文化”为管理核心。这次转变的背景是日本企业的异军突起。学者对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了美国企业更多地重视企业技术、制度、规章、组织机构、财物分析等“硬”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而在日本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目标、宗旨、信念和人的价值观等软的因素则相对更为突出。1980年到1981年间,美国管理界连续出版了几部专门研究企业文化的论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四部著作以其崭新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例证,令人信服。提出企业文化这一理论体系,成为当时全美最畅销的书目,标志了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开启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一批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们逐渐达成共识: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较量,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公司的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
三、企业文化的再定位
在感性层次上,我们对企业文化并不陌生。有些名营企业主一提到“企业文化”,就振振有词的说,他的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是如何如何的投入的,是如何如何的有“文化”的,比如有多少篮球场,有多少文艺汇演,有多少文体人才,有多少文娱项目的投入经费„„
在深圳“康佳”总部,当你听到“以领先国内,赶超世界为目标”的晨读,绝不会将之仅仅理解为一种形式。对此想起曾经报到过的一个企业,该企业上万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在宿舍区建了一个报廊,在报廊里从黑龙江日报、四川日报、海南日报到浙江日报,全国各大省区的主要报刊在报廊里都有,而且天天更新,那些背井离乡在珠三角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们每天都能获知家乡当天的信息。也许报廊和报纸不是企业文化,而每天更新各大省区的报纸的举动就是企业文化。事实上,在中国企业悄悄将脑袋伸出国门的时候,企业文化也已经在优秀的企业中扎下了根。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在这个新世纪里,对企业文化重新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诠释。前几年,我们更多地将企业文化的焦点定位在企业的外在形象和管理风貌上,这的确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如红河卷烟厂,10多个企业机构掩映在3万平方米、150多种花和树的园林之中,全厂找不到一个“严禁”、“禁止”的告示牌。还有很多企业修正了“仪表”,包括企业标识、员工自律条例、企业之歌等方式,如海信集团和长虹集团。然而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精神风貌,更应该蕴涵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因此,除了企业形象外,它还代表了企业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文化建设。较为超前的企业,能够将企业文化扩展到“以人为本”的育人层次,如海尔,不仅对人进行物质上的关怀,更立足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文化理念,从高层次上实现“以人为本”;也有个别企业能够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磨合,如海信集团,对于公司管理有两条重要纽带:其—是资本,其二便是文化。在肯定它们同时,也要看到即使是这些企业,也并没有形成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价值体系,在企业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等很多方面,企业文化的作用还不够,而这些方面恰恰构成了企业文化建构中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即是企业员工在经营活动中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层面;二是制度和行为层面。对内它能激励职工锐意进取,重视职业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精神;对外它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同时它也是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和实现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企业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支柱。
四、现代企业文化的五大特征:
(一)速度文化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人才和时间上的竞争。人才流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的研制时间越来越紧,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而顾客不但需要产品具有良好的性价比,而且期望通过互联网得到“零”交货期或瞬时服务。这就要求企业的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在管理时间上做到训练有素。
(二)学习文化
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年,尤其是那些业务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如果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不注意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成立两三年就“关门大吉”!IBM、HP、Cisco和联想、TCL等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培训和学习是企业强化“内功”和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调整整个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对付这样的挑战,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地位。
(三)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从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到具体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有创新意识,制定和选择多套应变方案。因为
新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创意经济,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四)虚拟文化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企业的各种资源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技术监督局、专利局、互联网和其他媒体使无形资产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等。虚拟文化使得企业的运作具有法律保障和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特点,并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有形资产。
(五)融合文化
现代企业竞争模式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这种融合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使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在最近两年以来,市场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某项目如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项目,由于规模太大,涉及面广,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自完成,所以业主先将整个工程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分别招标,再将中标的几家企业优化组合,共同完成,只有善于“竞合”的企业才能中标做大。
五、企业家在构建企业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家的文化素质类型,往往决定着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与企业生死攸关;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形象的雕刻者和塑造者,“是任何企业最根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知道,文化是多元化的,因此评判企业文化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尤其不可能简单用“好”与“坏”衡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的个人信仰往往与企业文化的定位有着密切关系。“儒商”陈荣珍就是一个典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海中,他将儒雅的人格引入了“荣事达”集团之中,使“荣事达”形成特有的“和商文化”。他说:“都认为现代市场如同战场,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市场经济如同球赛,总会有输有赢,输了有什么关系?练好内功,还有下一场比赛。”“荣事达”在他的带领下坚持“和气生财”的经营理念,1997年推出《企业竞争自律宣言》,1998年推出了《市场竞争道德谱》,1999年又首倡设立“中国企业公平音竞争日”这些行动的核心就是不仅要处理好“荣事达”与上游企业和经销商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行业企业的关系,避免恶性竞争。
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柳传志就十分重视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联想文化包括:讲贡献、讲效益的价值观;跻身于国际市场的共同理想;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求实进取、拼搏创业的公司精神;高技术企业的社会形象。尽管联想文化在企业战略中体现的力度还不够,但其全面性已经值得我国很多企业学习。类似像荣昌集团总裁倡导的荣昌“五自”企业文(自主、自律、自觉、自勉、自信),海尔张瑞敏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 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这些企业文化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以及代表着经济产业的网络公司,不仅在管理上直接吸取了国外优秀企业管理理念,而且在企业文化的建立过程中标新立异,积累了发展的动力。如:搜狐——“足及生活每一天”、网易——“网聚人的力量”。
然而从整体上说,我国企业家中认识到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还太少,有能力建设好企业文化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在比较成功的企业当中,在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磨合等方面,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也就肩负着企业文化在落后的土地上重新构建的重任。
六、建设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一)成功的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就短期影响来说,它所造成的对员工士气的鼓舞作用会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回升;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常常看起来并不是很直接,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效用,是企业发展最持久的决定因素。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士气。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企业无形的约束与支柱,当企业管理趋向团队化时,它就是企业内部团结的纽带、沟通的渠道,是团队之内或团队之间相互默契的“共同语言”。因此,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确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的深层结构中“装”上了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企业创新、进步的精神动力。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等,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或服务理念往往产生于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率,二者是一个互相促进的管理活动。良好的企业环境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对企业员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企业人力资源调配、考核等方面,培养企业员工的企业精神,形成一个和谐向上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自我实现相一致的利益、文化、精神共同体。
(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是企业品牌的内涵。
在现代经济中,消费者选择某个企业的产品,某种程度上也是选择该企业的文化,表示他对某种文化的认同。比如选择麦当劳就是选择一种美国式的开放、自由、快捷、轻松;购买索尼产品的人,认同的是一种日本式的精巧、创新;而喜欢奔驰的人所倾慕的则是德国式的严谨、精细、气派和古典。因此,企业文化相当于企业的标签。受欢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赢得了客户,也就赢得了竞争。
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通过研究发现,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三大方面:一是顾客忠诚度的高低和忠诚群体的大小;二是员工忠诚度的高低和忠诚群体的大小;三是品牌影响度的高低和大小。而决定企业这三方面状况的正是企业文化。受欢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赢得了客户,也就赢得了竞争。
七、民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要杜绝企业文化中的狭隘观念。
企业文化固然成型于某一企业,但也要与民族优秀的文化相结合,更重要的是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前几年的保健品市场涌现了一些大型企业,但其中很少有能够站在民族和社会的高度来建构企业文化,很少有能够将企业文化与“全民健康”、“社会保健意识”等问题相连。这些企业中可能有一些已经形成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企业文化,并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但它们的企业文化是狭隘的,仅仅实现了企业文化有关增强企业效率的内部职能,却远未实现用文化体现企业形象的外部职能。这样的企业难以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而长久的美好形象。
(二)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
我国许多企业家都存在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互不相关的错觉,有些企业家抱着“理想主义”甚至“空想主义”的心态去建设企业文化,完全脱离企业制度的要求,最后的结果是企业文化自我创新能力的丧失和企业制度运行的低效率,文化与制度发生了内耗。事实上,企业制度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现代化制度本身是一个空壳,人的执行使其具有了客观和实际的意义。而人在执行过程中的心理、态度、行为方式正是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没有文化的制度是僵化的,没有制度的文化也是不合实际的。
(三)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研究市场、研究顾客,迎合顾客的心理,实现产品的本地化
取之于本地,用之于本地,才能得到当地顾客的认同,更深一层地融入本地,得到更丰厚的回报。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这一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共识。员工是企业产品的生产者,企业产品要做到真正本地化,人才的本地化应首当其冲。公司文化的当地化包括建立清晰的公司目标和招聘规范,建立培训和整合体系,提供公司内部支持。
(四)塑造企业文化要注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位”准确,形成独具特色的模式
我国的企业一直有着学习楷模的好传统。因此,很多企业开始学习国外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学习应该注意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学习到企业的精华,只是学习到表现的华丽用语。
不仅仅是模仿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而且国内企业也是互相模仿。所以也就出现了我国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大都拥有一样的词汇:“团结、求实、创新。”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塑造企业文化至少要考虑以下因素:行业特征、企业家特质、国内国际企业文化新潮、追求独特模式、长期形成等。最忌流于形式、趋于雷同。要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时而异。
(五)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营造人才兼容环境
营造人才兼容环境,可以规避风险,激活竞争,创造效益。反之,人才兼容环境的缺失,会造成人为的厚此薄彼,影响企业协调,从而危及全局。就拿联想集团来说吧,联想让产品开发者上主席台介绍产品,担任形象代表。给每个员工都压上略重于现有能力的担子,并经常性地变换工种,让最好的工人来搞技术,让最差的技术人员去当车间工人,打破界限,能上能下,使每一个员工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实现人尽其才。
(六)提高绩效与培养人才
重视人力资源,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公司的报酬决策有三个要点:
1、重视职工需要安全感和职业保障的心理需求;
2、报酬必须有很强的刺激性和鼓励性;
3、对特别值得嘉奖的职工一定要锦上添花。公司要建立一个自下而上了解职工工作情况,并结合职工工作性质、职位、工作经验等合理作出正确评价的系统。这个系统用以衡量职工的工作绩效,然后据此给予适当报酬。公司不但注重物质鼓励、还要注重精神鼓励手段。
(七)企业文化要注意在延续中整合和发展。
延续指的是企业文化在企业领导者更替过程中保持稳定,防止企业形象不稳定对企业造成的伤害;整合指的是企业文化要随变化着的社会环境、文化气息、企业制度而变化;发展指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充实,追赶甚至领跑于社会文化。在这一个过程的三个特征中。要坚决杜绝企业文化的内部冲突。
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社会,形成好的企业文化、受欢迎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中国的企业同样要跟上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在竞争中取胜。
部分参考文献:
(1)罗艾华、李刚 人民网 观点专题
(2)吴越华《经济学家》
(3)洪再热 中人网
(4)李刚 《山东青年报》
摘要: 以往的传统英美文化课程教育表现出块状分割化和概念僵硬化等问题, 使得英美文化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文化对比融入的方式,能够增强英美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使文化教学和实际教学相联系, 促进了英美文化课课程教学效率的转化。本文依据英美文化教学当前的实际情况,对融入文化对比的教方法如何在英美文化课上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了总结。关键词: 英美文化;文化对比;英语专业教学
英美文化课程,将英语国家差异性的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作为主要讲授内容。英美文化作为英语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课程,是促进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了解的主要途径之一。依托文化对比融入的教学当法, 对英美文化、中西方文化、现代和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可以明显改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效果。但是对比融入教学方法的应用,在目前的英美文化课教学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发展的并不顺畅,因此对于如何促进比对融入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是今后的英美文化课教学需要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应提高重视程度。
一、目前国内英美文化课对比融入教学中的问题
(一)“轻文化”倾向显著,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一直以来,国内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显露着“重语言教育、轻文化介绍”的情形,依托近年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国家地域文化的交流密切,尽管这一问题已经出现改观,但英美文化教学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对文化教学内容较为匮乏,在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以讲解英语语言的语法、发音等作为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一般停留在概念理论层面,而对于深层内容缺乏宏观概念,无法设身处地的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不同。英美文化课内容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辅助理解途径,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英语语言内涵极为重要,而文化对比融入作为英美文化课学习的有效手段,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是目前英美文化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过分注重专业八级统考,对丰富的文化知识缺少拓展
在学校硬性规定和教师要求下,专业八级统考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须通过的“标杆”。虽然英语专业八级统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在该“标杆”的压力下受到了限制,表现出很明显的应试教育通病,忽略了学生素质养成。学生在浓厚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必然会产成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缺乏的问题,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接受比较被动,对于知识领域的选择比较盲从,导致很多学生在产生不了兴趣的英美文化课课堂上,或是阅读其他读物,或是背记英语单词、做考试题目,完全与课堂脱离开,把英美文化课上成了自习课。
教师面对定量的课时安排,对于量大类别多的教学内容很难正确筛选、有效甄别,对于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存在笼统带过走形式的情况,教学中没有发挥创造性。英美文化课教学还因此表现出拓展不够的弊端,对于相关内容没有进行丰富和联系,教师查阅资料不积极,无法实现知识的全面理解把握,对于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三)对比教学法运用不足,存在改进空间 实际的英美文化教学中,对于对比教学法运用不足,以往常常将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分开成两个板块进行讲授,没有做到有机整合英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上的建议和区别,对于英美文化共性与个性的讲解不够深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仅对教材既有的知识有所涉及,缺乏多媒体素材的有效搜集利用,对于相关的课外读物或影视资料缺少推荐,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且,知识更新不及时,与当下国际时事新闻的联系不足,做不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错失了许多当下更容易被学生关注和理解的话题。
(四)未立足中国文化视角,学生难以完全理解 在运用对比融入法进行英美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仅仅对英国和美国文化进行直接比较,忽略了学生深受的中国文化浸润,而存在的中国文化思考方式的固有模式。少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聘请外教进行英美文化课讲授,不可否认,这种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教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的了解和体会也更加深入和贴切。但在另一方面外教讲授英美文化课的听课对象是中国的学生,外教对于中国学生认识事物和理解知识、感悟文化的根基无法完全了解,不能现在学生的角度给予适合的教学思路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对于英美国家某些文化现象的阐释没有结合中国的文化现象作对比,在缺乏中国文化提供参照的情况下,教学效率实际上没有显著改善。
二、改进英美文化课对比融入教学方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认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对比融入对于英美文化课教学中的有效方法,符合外语教学的文化原则要求,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英语语言孕育、成长、应用在何种文化背景中,设置贴切的教学情境体会英语语言独特的交际模式,切实提高英语语言应用的跨文化概念。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在既定课时里更新自身原本的文化贮备,拓展文化视域,从而完善文化知识体系。
(二)改进现有的对比融入教学方法
对于现有的对比融入教学,应当加以改进,一方面将英国、美国的文化渊源相互联系,依托历史学知识对两国文化演进概况进行有机整合和区别,打破原有的分模块、割据化教学的弊端;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科学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大量查阅和精心筛选,以受学生欢迎的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展示,并且要照顾到有深入探究兴趣的学生,为他们推荐相关资料或探究方向,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方法和思路指导。
(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融入教学 虽然中美文化课围绕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文化特点展开教学,但是教授对象为中国学生,必须针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长久教育中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中美文化课上,不仅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思维模式,合理有序组织教学程序和教学需要,而且要充分运用中国文化的丰富资源,将中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以中国文化为参照,更好的理解英美国家的异域文化风情。
三、英美文化课教学中,文化对比教学方法的列举
(一)英美文化对比的融入
英美两国文化因为历史原因,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共同性,但随着美国独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而产生了原有文化上的分化和差异,因而也就具有了可比性。相对于狭义的美国本土印第安文化而言,广义的现有美国文化在孕育之处,很大程度上受到随殖民活动进入美洲地区的英国文化影响,全面渗透到美国民众的各个生活细节中,涵盖了语言表达、宗教信仰、人际交往、社会风貌,节日特征等等方面。也是由于殖民活动,数量巨大的非洲等地区的黑人也进入美国地区并繁衍生息后裔,给美国带来了殖民文化中的多民族特色,因此美国文化逐渐培养除了富有自身个性特点的美国文化。英美两国的文化也由此,产生了差别表现。对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教学进行对比融入,能够更好的使学生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学习目标。
英美文化的对比思路可以从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宗教文化、民族结构、风俗习惯的对比等进行展开。例如在节日方面,细致比较英美两国在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共有节日中的共同之处和细微差别,包括英美两国与节日来源有关的故事情节异同、英美两国对于过节饮食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异同、英美两国在节日庆祝中亲友往来礼节的异同、英美两国对于同一节日的重视程度异同、英美两国节日在两国流传演进的发展过程异同、英美两国在节日种类和数量上的异同等等。通过这种联系生活细节的有效对比,能够清晰明了的梳理思路,引用丰富的英美文化资料,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兴趣。
(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融入
中国学生长久处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定向特征。在对中美文化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中国文化作为基础和参照。
以不同国家文化中宗教和政权的关系为例进行对比,宗教作为几乎覆盖全球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精神内涵、道德准则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面貌密切联系,具有重要学习研究意义。同一个宗教派别,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演变中,受到国家政权的左右,或多或少的被赋予不同的政治目的。西方兴起的圣战运动,其目的是发展宗教、为上帝正名而发起的战征。但在我国奉行“君权天授”的观念,君主定期进行“祈雨”“祭天”等宗教仪式,一般只是将宗教作为巩固统治、教化民众的政治工具,对于宗教本身并不是像西方那样重视,对于佛教、道教等宗教派别都进行了政治改良,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因此农民起义为了推翻原有的君主取而代之,往往是借着“天数有变”等宗教上的名义,以说服起义参与者和其他民众。其实,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民众自古以来对于等级观念给予了更高的地位,对于神学观念没有西方对宗教的重视程度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宣传无神论。所以,依托对中西方宗教与政治关系间的对比讲授,能够在促进学生对政教合一的英美文化进行深入理解的同事,也使学生认识到了文化之间存在的微妙差异。
此外,我国高校学生虽然长期收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但是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归纳和科学的理解,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不知怎样使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对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恰当阐述的情况,例如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中,设置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段落句子的翻译题目,以期提醒和督促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避免在学习他国语言文化的情况下而对自身文化逐渐疏远。引入中西方文化对比,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感受和包容文化差异的存在,提供中西方文化有效交流联系的纽带。不仅能够加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明确的认识西方文化特点。
(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比的融入
文化不是已经成型固定的物品,而是在社会不断的发展演进历程中随之变动的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英美文化课教学,需要及时捕文化动态变化中产生的新现象。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当下,对当今文化的新时期特点与此前历史渊源中的区别,使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直观感受。
以英国政体为例,新闻中英国的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大婚,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于英国独特的政治制度引起了新一轮的关注热潮,再一次对英国君主制的发展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热议讨论:在共和体制下,英国的君主制存在的必要与否;伊丽莎白女王在英国民众中较高的支持率;英国副首相克莱格的王位继承改革措施;英国财政部门每年给英国皇室分拨的巨额费用;英国皇室内部的种种关系网传闻;英国皇室成员的日常生活。在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追寻英国政体现状的历史渊源,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讨论。学生能够提高对英美文化课学习培养很高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深入理解英国文化在政治方面上的特征。
四、结语
把文化对比融入应用到英美文化课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对英美文化形成更加具有系统性的理解认识,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传播中也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此外,通过对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对比、英美文化学习和时事政治的有效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英美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发现和解决文化对比融入中的问题,思考有效的解决途径,实现文化对比融入在英美文化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英美文化课教学成果带来改观。
参考文献
面对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背景, 外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近年来, 英语教师开始关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相对于语言技能的教学, 文化教学还处于从属地位, 英美文化课程无论在课程性质, 还是在课时分配以及课程考核要求上, 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英语专业的教学重心依然在语言技能上。本文将从英美文化课程的教学的角度来例证英美文化导入对英语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英美文化课程开设的目的
(一) 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基本事实
笔者所任教的独立学院英语在线阅读取代了传统的高级英语课程, 在线阅读的授课材料基本都来源于网络, 包罗万象的阅读材料涉及到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就需要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否则将会影响授课效果。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阅读有关苹果公司已故掌门人斯蒂芬·乔布斯的新闻, 两个标题分别为“Steve Jobs:Billion Dollar Hippy”和“Steve Jobs and Other Dirty Hippies”。学生通过查阅单词很容易知道“Hippy”为“嬉皮士”, 但是如果学生不能深入了解“嬉皮士”的定义、产生背景、主要特征以及美国人对“嬉皮士”的态度, 他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标题中提到“嬉皮士”是肮脏的;也不能理解记者为什么要在新闻标题中提到乔布斯曾经的“嬉皮士”身份;为什么用“嬉皮士”这样的字眼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如果学生对美国“嬉皮士”文化的起源、特征以及发展有所了解, 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二) 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合理使用语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一切的误解、不愉快甚至是冲突通常都来自文化意识的欠缺。就以英国国名的表述为例, 英语中有“England”“Britain”“Great Britain”“The United Kingdom”“British Isles”“Scotland”“Wales”“Northern Ireland”“British”“English”等一系列的词汇。很显然, 这些短语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所指范围。英国是个国中之国, 虽然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统一于联合王国之内, 但是相互之间矛盾重重。由于英格兰的影响力巨大, 人们总是习惯用英格兰来指代整个英国, 或是整个大不列颠岛, 或是整个不列颠群岛。这样的错误指代无疑会让英国另外三个地区的人们感到不舒服, 甚至引起敌意, 因为他们更为看重各自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成功的交流。
(三) 帮助学生在文化背景下更好地欣赏英语语言本身
英汉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与文化色彩, 学生只有了解了这种文化差异, 才能在文化背景下欣赏英语语言。
英国是个基督教的国度, 上帝在他们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 在英语中许多习语都与God相关,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Thank God! (谢天谢地) , God bless you! (愿上天保佑你) , Oh, My God ! (我的天哪!) 还有Only God knows! (鬼才知道啊!) , 通过译文, 很容易看到西方人所信仰的上帝在中文中变成了“上天”。在中国, 佛教教徒占有一定比例, 因此与佛教相关的习语我们并不陌生, 比方说“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愿佛祖保佑”。当学生了解了这种宗教差异, 就会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审视语言现象, 从而对英语和汉语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 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仅具备英语语言知识而缺乏文化素养和批判精神的学生往往难以应对实际的工作需要。英美文化导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 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进而提高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 增强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并最终建成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梁天夏2011:102)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前提是学生要先去了解不同的文化, 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进而完善自己对具有争议问题的立场和观点。
二、完善英美文化导入的思考
(一) 实现英美文化导入途径的多样化
多数教师只是通过英美文化来开展文化导入, 很少在英语语言课堂中适时地穿插文化教学。英美文化的导入应尽量实现导入途径的多样化, 除了英美文化课程的开设, 同时要加大语言类课程中英美文化知识的穿插与融合 (梁欢2010:92) 。英美文化包罗万象, 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电影、电视剧以及英美小说等途径让自己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 提高对语言文化的理解。
(二)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先生在2013 年搜狐教育主办的《“语言与未来”高峰论坛》中曾提到:“外语教育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要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结构, 人文的修养, 文化敏感文化意识, 文化比较意识与能力, 研究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师虽然基本都具有英语语言文学或是英语语言学的专业背景, 但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文化教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英语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外, 还必须掌握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只有英语教师具备了文化素养, 才能带领学生欣赏、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 进而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孙云波2014:143) 。
(三) 重视中国文化的导入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交际过程, 交际能力的培养, 既要涉及到英美文化的导入, 又包括中国文化的导入。多数学者和教师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英美文化的导入和重要性的分析上。在实际的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 相对于英美文化的导入, 中国文化的学习并没有引起重视。中国文化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将有助于学生在文化对比的背景下审视英美文化, 加深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辩证地分析文化差异, 采用批判的态度接纳外来文化, 防止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现象, 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结合 (陈桦2014:333) 。
结束语
外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育, 语言教学过程应该是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同时输入的过程。如果能够实现英美文化导入的多样化, 同时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了提高, 那么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陈桦.2014.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4) :333.
梁欢.2010.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高教论坛, (9) :92.
梁天夏.2011.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 (24) :102.
文化对于购买意向有着怎样的影响力?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针对印尼四个文化群体和两种广告方式(一种是道德性广告,另一种是不道德性广告)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并通过深入访谈,基于分析模型得出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针对文化保守群体开展广告活动时,企业必须持谨慎态度。当文化保守群体不喜欢某个广告时,他们对此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意向较低。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变量因素,比如如果文化保守群体认为某个广告不道德,他们对广告商的态度,也会成为决定他们购买意向的重要因素。而在更为宽容的文化中,上述这些因素,包括广告是道德性的还是非道德性的,都不会对宽容文化群体的购买意向产生明显影响。
本文还发现了一个“通用途径”(Universal Paths),与广告及企业相关的因素都通过这个途径影响人们的购买意向—无论是文化保守的群体还是更为宽容的文化群体,同时与广告的道德性无关。
【社区文化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0-15
社区文化的特征是10-12
企业文化对一线员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06-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07-19
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方式10-28
社区年度文化的工作总结10-29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对餐饮业发展的重要性11-05
在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仪式上的致词10-01
核心企业文化重要性05-31
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