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基本知识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意识形态工作基本知识(精选8篇)

意识形态工作基本知识 篇1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

主要指在社会思潮中,引导民心、决定社会舆论走向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潮中占主导地位,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众的行动指南。

二、两个巩固

习总书记“8.19”讲话中的“两个巩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明确阐释了我们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也是我们党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本要求。三、三个事关

2013年9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四、一个极端重要、两个行动、三个纳入、四大责任、四个同步、九大责任、十大情形、十一大类阵地。

(一)一个极端重要

习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二)两个行动 意识形态工作大培训“三个一百”行动(培训百名骨干、上好百堂党课、举办百场讲座;

党的科学理论下基层“五十百千”活动(运用五种形式、用好十种载体、组织百场演出、开展千场宣讲)。

(三)三个纳入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绩效考评。

(四)四大责任

党委(工委、总支、支部)主体责任,党委(工委、总支、支部)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

(五)四个同步

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六)九大责任

1.把方向管导向责任; 2.统一领导和指导责任; 3.定期分析研判责任; 4.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责任; 5.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 6.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责任;

7.领导和组织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处置责任; 8.领导和组织做好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服务责任; 9.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责任。

(七)十大情形

党委(工委、总支、支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1.对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安排部署的重大宣传教育任务、重大思想舆论组织开展不力的;

2.在处置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上,党委(工委、总支、支部)书记没有站在第一线、没有带头与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作斗争的;

3.管辖范围内发生由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4.对所管理的党员干部公开发表违背党章、党的决定决议和政策的言论放任不管、处置不力的;

5.所属新闻媒体出现严重错误导向的;

6.管辖范围内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和编写的教材等在意识形态方面有严重错误导向的;

7.丧失对管辖范围内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权和实际控制权的;

8.管辖范围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出现严重问题的; 9.管辖范围内举办的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高等学校、党校、行政干校、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堂教学有发表否定党的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言论,造成严重影响的;

10.其他未能履行工作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十一大类阵地

1.统筹做好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出版物的管理; 2.统筹做好文艺作品创作导向的管理;

3.统筹做好社科研究机构和学会协会等社团以及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的管理;

4.统筹做好高等学校、中小学、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的管理; 5.统筹做好演艺场所、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的管理; 6.统筹做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的管理;

7.统筹做好宗教及宗教思想传播的管理;

8.统筹做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术交流合作的管理; 9.统筹做好境外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在市内活动的管理; 10.统筹做好国家安全宣教阵地、保密防范教育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意识形态工作基本知识 篇2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加突显。现阶段, 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大力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充分保护、利用各类知识资源,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是, 从总体上看,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拥有量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仍较为薄弱, 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不强, 侵犯知识产权现象还比较突出, 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时有发生, 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其知识产权的认知水平, 创新意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 对于利用和保护各类知识资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然而, 目前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一方面面临着如何保护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以及如何正确运用自己或他人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 也面对着市场上各种盗版产品的迷惑, 甚至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间接侵害人, 对其他知识产权持有人造成了损失, 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抑制了科技工作者创造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阻碍了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

因此, 研究如何提高科技工作者这一人群的知识产权认知水平和意识状态, 并规范其行为, 便成为科技创新方向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仅是实现我国知识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也是更好地融入世界科技竞争平台的迫切需要。

目前, 国内外学者已经普遍认识到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性, 认为较高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产生积极的行为结果, 有利于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较高的知识产权认知水平, 是否有利于提高对他人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 已经有学者提出了质疑[1]。

国内外的学者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水平、意识状态及行为结果等进行了研究, 研究的主要视角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认知能力视角。郭秋梅等[2]认为教育、宣传是影响认知能力的因素。 (2) 从产权保护的视角。主要分两类, 刘晓勇[3]、吴登楼[4]、吴克忠[5]及Chun-Shien Lu[6]等着重研究对已有的产权如何保护;寇宗来[7]等着眼于研究如何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抑制盗版现象。 (3) 从创新的角度。马秀山[8]、孙国瑞[9]等研究了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4) 对不同地区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如马秀山[10]、刘华[11]等对目前不同区域的知识产权状况做了调查研究。 (5) 对不同人群的知识产权意识的研究。刘大明[12]对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进行了调查, 李奋生[13]等对高校人群的知识产权意识进行分析研究。 (6) 知识产权运用视角等。汪玮玮[14]研究了知识产权运用对国企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层面、意识和行为的独立层面, 都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 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旨在通过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提升人们在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和运用方面的能力。然而,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的主力军———科技工作者, 却缺少关注。同时, 缺乏用“量”的方法来研究对认知水平、意识状态和行为结果, 或者仅从小范围的调查研究, 就推论出结果, 样本的覆盖程度较低。对于国家不断推出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及推进宣传、教育的方向, 缺少具体的反思和建议。

鉴于此, 本文基于“K-A-P (认知—意识—行为) ”模式, 尝试从多维角度研究不同分类的科技工作者在知识产权认知水平、意识状态及行为结果方面的关系。由于本文有大量的调查数据作为支撑, 可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认知水平做出较为客观的描述, 并在深入分析、探讨不同意识维度与其行为的关系方面, 给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2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知识产权意识调查》 (2010) 项目,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理论构思, 采纳了部分数据, 并对其进行归纳和修正。本研究发放问卷10960份, 回收9138份, 回收率83.4%。对问卷进行整理后, 获得合格问卷8748份, 合格率95.7%。调查的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工作者, 即在自然科学领域掌握相关专业的系统知识, 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传播、推广、应用, 以及专门从事科技工作管理等方面的人员。调查的范围包括: (1) 科研院所; (2) 高等院校; (3) 大中型企业; (4) 大型卫生机构; (5) 普通中学; (6) 园区; (7) 地县科协。样本的选择是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设的“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为基础, 以科技工作者个体为基本调查单位, 采用横断面调查。

2.2 变量设置

总结以往学者对知识产权认知水平的研究结果, 发现个体的素质 (如学历、职称等) 直接影响其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 个体在教育、职业方面的投入越多, 其认知水平就越高, 进而影响意识和行为。此外, 科技工作者所在的单位性质也决定了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与产出。因此在变量的选择上除了包括性别、年龄、地区这样的基本分类指标外, 还将科技工作者的学历、技术职称和单位性质也纳入到研究的变量中。基本信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1所示:

注:编码0代表回答为“否”, 编码1代表回答为“是”。

本研究是基于基于“K-A-P (认知—意识—行为) ”的模式, 根据调研问卷的设计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 分别在认知、意识、行为三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分指标。关于这三方面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本研究着重分析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认知状况和意识状况对于其行为的影响, 所以将认知、意识变量引入模型之前, 先对其进行了分变量的汇总, 对认知情况和意识情况进行等级评定。每个分变量得到肯定的回答计1分, 否定回答计0分, 等级分为低 (0) 、高 (1) , 其中0—1分为低, 2—3分为高。最终得到认知水平 (RZC) 和意识程度 (YSC) 两个变量, 如表2-3所示。

注:编码0代表回答为“否”, 编码1代表回答为“是”。

2.3 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以行为结果 (XW1、XW2、XW3) 为因变量, 以性别 (A1) 、年龄分组 (A2) 、地区分组 (A3) 、学历 (A4) 、技术职称 (A5) 、单位性质 (A6) 、认知水平 (RZC) 和意识程度 (YSC) 为自变量。对于自变量中的多分类变量, 设置哑变量, 以每个变量的第一个水平为参考水平。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向后逐步回归法 (Wald) 筛选自变量, 并最终确定能够进入回归方程, 影响因变量的自变量。

(1) 以XW1:是否曾经有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为因变量

如表2-4所示, 这里给出回归分析后被剔除的自变量, 说明年龄对于“是否曾经有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剩下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但是单位性质这个变量中各水平对于因变量的影响中, 以机关为参考水平,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单位这几个水平对于因变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如表2-5所示。

(2) 以XW2:是否曾经购买过盗版书籍或软件为因变量

如表2-6所示, 分析“是否曾经购买过盗版书籍或软件”这个因变量时, 性别和认知水平这两个自变量被剔除。其他对因变量有影响的自变量中, 地区分组、学历和单位性质

a.Variable (s) removed on step 2:年龄分组.

a.Variable (s) removed on step 3:认知水平.

(3) 以XW3:是否曾经因知识产权而获得某种利益为因变量

如表2-8所示, 关于“是否曾经因知识产权而获得某种利益为因变量”的因变量分析, 年龄这个自变量被剔除。其他对因变量有影响的自变量中, 地区分组、学历和单位性质各个水平的影响程度仍旧不一样的, 如表2-9所示。

a.Variable (s) removed on step 2:年龄分组.

3 结论与展望

基于上述模型分析, 可以看出在分析三种行为结果时, 年龄作为自变量, 两次被回归模型所剔除,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无论科技工作者处于哪个年龄层次, 都对其最终产生的关于知识产权的行为结果影响不大。此外, 在分析科技工作者“是否曾经购买过盗版书籍或软件”这个问题时, 科技工作者的认知水平却被剔除。经验层面上, 一般认为科技工作者的认知水平会对其行为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在这个问题上, 认知水平对行为结果的影响不显著。结合表2-2中描述性统计的情况, 有78.9%的科技工作者曾购买过盗版书籍或软件, 这从另一角度表明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盗版购买情况的严重性。以往学者关于盗版问题的研究结论表明, 经济因素是导致个体产生购买行为的核心因素。对比可以发现, 是外因 (价格、质量等) 影响了科技工作者的盗版购买行为, 而内因 (意识与认知等) 却无法对这种行为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最后, 关于某些自变量, 尤其是地区、学历、单位性质各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单位性质中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单位的正面影响较为显著。

盗版现象本身就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 科技工作者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关键力量, 却有近八成的人曾经购买过盗版。虽然经济因素 (价格) 是其主要原因, 但是认知水平对行为结果的失效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盗版厂商出于高额利润的诱惑, 与正版在价格方面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并在质量上不断缩短与正版之间的距离, 促使了市场的混乱, 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也得不到应有的合法保护。同时, 科技工作者较高的认知水平 (75.3%) 却没有对行为产生满意的结果, 也购买者个体对他人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针对屡禁不止的盗版现象, 要同时从生产者与购买者两方面入手采取应对措施。首先, 要在司法和行政层面, 加大对盗版生产与销售厂商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禁止盗版流入市场, 并对正版市场形成冲击。保护正版生产与销售厂商的合法利益, 使其能够保持持续地创新, 不断超越现有的技术, 运用知识产权这个保护伞, 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其次, 加强对盗版购买者的教育。研究发现, 即便是科技工作者对他人知识产权拥有较强尊重意识, 仍然倾向于购买盗版, 可见个体对盗版的购买缺乏免疫力。必须在这方面加强宣传和教育, 使其明白购买盗版的行为本身, 就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 充当了间接侵害人的角色。一旦形成恶性循环, 自己的知识成果也同样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结果造成双输的局面。以此来逐渐纠正其购买盗版的错误行为, 回归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渠道。

知识分子与意识形态 篇3

古德纳的“新阶级”概念是近二十年美国学术界中颇有影响的知识分子理论之一。其主要论点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文化资本”将取代“货币资本”成为社会统治的基础。而作为“文化资本”之占有者的知识分子也将取代原有的资产阶级而成为新的统治阶级。在一些批评者看来,这一概念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挑明了当代社会中知识与权力的直接关系。但此种分析恐怕忽略了其关键所在。古德纳想要表明,以科学技术意识为特征的文化资本乃是一种审慎批判性话语文化,它无需借助任何意识形态权威来证明其论断的正当性。他由此推论说新阶级将因其资本的这种批判特征而成为社会整体利益的承载者。也就是成为“普遍阶级”。

古德纳的“新阶级”概念建立在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若干制度性演变的分析之上,其有关分析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是:知识作为文化资本。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现代社会中的阶级冲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但这一主张无法解释对所说的阶级冲突加以理论分析的理论家当属哪个阶级,它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恰好是新阶级即知识阶级中的激进分子在二十世纪的几次主要革命中均扮演了关键角色。真正的阶级冲突实际上发生在新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而后者的消亡正是前者获取权力的必要历史条件。这两个阶级在初期资本主义中是融为一体的。在这一阶段,知识阶级从属于财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是直接提供技术服务,或是努力证明资本主义如何现代,如何科学,也就是如何合法。不过,新阶级尔后逐步从老阶级中分离出来,并成为资本主义的仇敌。要理解这种冲突的根源,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两大阶级拥有性质完全不同的资本。老资产阶级的资本是财产,他们的目标是不断积累和再生产其财产,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但这种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自然得以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为前提,在其间特权和收入按货币贮存的多寡来分配。与此相对照,新阶级所控制的是一种特殊的资本——由教育制度传递的专业知识。其投资回报依赖于一种按个人才干或专业知识而进行权力及收入分配的社会结构。这就造成了新阶级与现存社会制度的冲突。为了自身利益,新阶级不能不结束财产资产阶级的统治。

其二是:新阶级作为解放统治阶级。

从表面看来,即将来临的新阶级统治不过是精英阶级历史交替过程中新的一环,所不同的只是教育取代金钱而成为剥夺手段。但古德纳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旧阶级之获取其利益必以牺牲社会整体需要为代价,而新阶级相反却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获得利润的前提。造成这种历史性变化的乃是新阶级所占有资本的特殊性质——批判话语文化。

传统话语形式受制于社会—文化语境。其论断的有效性建立在初始原则上,而这些原则的权威性不能由话语本身提供,最终决定其权威的是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换句话说,论断的有效性实际上取决于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势。甚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话语也是如此。这种话语形式以意识形态的批判者自居,但它预设了资本主义权力结构,并由此获得意识形态批判的权威。只有在新阶级的批判话语中,话语才真正从特定社会语境中解脱出来。在这里,一切论断和原则都可被质疑,其有效性得由更进一步的论据或理由给予支持。这种句法使得批判话语超越于任何阶级,任何权力精英的干预之上。从批判话语的角度看,所有真理论断,不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都得接受同等的判决。即使是最有权势的社会集团也得和处于最底层最无知识的集团一样把其论断、要求及自我理解交付于同等的判定过程。就此而言,新阶级的超语境话语与世界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实质上乃是一种普遍话语。

一旦这种话语形式被当作资本,其内含的普遍性要求会迫使知识分子把自我利益与社会公正相结合。为了使其资本能产生所欲求的利润,新阶级不得不遵循批判话语的内在逻辑,也就是不得不向建立在财富和权势之上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挑战,不得不要求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以保证“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得以实施。这一切都有助于被剥夺阶级从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出来。换句话说,新阶级既是自我利益的追逐者,又是社会利益的承载者。在这种意义上,新阶级之与古德纳正似无产阶级之与马克思。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而古德纳则主张新阶级只有在解放被剥夺阶级之后方能获取利润。

粗看起来,古德纳的“新阶级”理论似乎并无惊人之处。所谓“批判话语文化”像是在重弹启蒙主义关于存在某种非历史的,超越社会—文化限制的普遍理性知识的陈词滥调。要认清其理论意义,我们需要回到知识社会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上。

按照Lewis A.Coser,知识社会学所研究的是知识的社会条件,其目标是通过研究观念之产生和被接受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解释观念。这一定义可以解释知识社会学家从一开始便面临的两难处境:如果知识的定义和内容取决于一特定社会的价值和社会状况,如果不同的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知识标准,那么不带偏见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我们可能根据什么对社会现状做出评判?

在Geoff Sharp看来,知识社会学的这种困境实际上反映了所有知识分子不得不面临的悖论:知识分子一只脚站在阶级制度里,但另一只脚却搁在一种更抽象因此更普遍的社会交往形式中。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不同知识社会学流派看作是对这一悖论所提出的不同解答。

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理论是以强调知识的意识形态性质著称的。按照这种分析,阶级特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虚伪和歪曲的观念。唯有马克思本人的观念被看作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把握,因此是不带偏见的。这是因为,他所表达的是无产阶级的意识,而无产阶级是唯一能超越意识形态限制而接近历史真理的阶级。这种理论所依据的是马克思的历史目的论。

如我们所知,曼海姆正是通过对历史目的论的批评而指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不受制于产生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就此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按照他的看法,要获得超越阶级利益限制的知识,我们只能到知识社会学中去寻求。他的基本想法是我们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知识。一是依赖于不同社会集团的特殊经验和特定利益的种种世界观,二是通过考察这些世界观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而得到的知识社会学本身。后者因为超越于特定意识形态之上而能沟通相互冲突的世界观,并形成一种不带阶级偏见的普遍角度。他进而推论说,作为这一普遍角度的承载者的知识分子可构成一个相对而言是超阶级的特殊阶层。如大家所熟知的,曼海姆理论的最大困难,是他无法解释置身于特定社会状况中的社会学家如何可能超越其社会限制而获得对其他群体的不带偏见的理解。

与曼海姆的准马克思主义趋向相对照,另一种解决知识分子悖论的方式是强调知识分子与财产的对立。其依据的是科学理论知识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日趋重要的角色。按D.贝尔的看法,知识分子早已作为独立阶级而与其他阶级争夺社会控制权。技术知识分子的迅急膨胀最终将导致知识阶级的统治,而能者统治将导致一个公正(虽然是不平等的)的社会。但正如古德纳所指出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知识阶级的统治会比有产阶级的统治更温和,更人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新阶级在追逐自己的私利方面更少贪得无厌。如果新精英阶级的知识不可避免地蒙受其利益考虑的影响,他们如何可能产生出一种普遍话语来为公正社会奠定基础?

上面的讨论可为我们提供恰当的背景来考察古德纳“新阶级”概念的理论意义。这一概念的特点是它能不借助启蒙主义的普遍理性观念而向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提出挑战。为讨论方便起见,我们不妨把这个假设分析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一、社会的财产和权力关系把人划分为拥有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的社会集团。

二、特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决定了不同阶级拥有不同的经验和观念。

三、不同阶级因而具有不同的知识内容与标准。

古德纳认为,这种关于知识和社会结构的解释框架适用于对传统社会和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在这些社会中,意识形态的作用是把统治阶级的特殊观念伪装成普遍观念,由此使受压制阶级无法意识和分析实存的权力关系。但他很快提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制度演变将使这个框架丧失其意义,并会导致一种前所未有的知识与社会结构的全新关系。

最根本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知识成为了首要生产力,并因此而产生出新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社会学原有的假定将不复成立。如上列的有关命题所表明的,这一假定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关系先在于知识。在经验和观念被阶级利益所影响以前,先得存在阶级利益和阶级结构。换句话说,它的根本假设是知识不可能产生社会结构。但这恰好与我们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冲突。

科学技术知识之所以能成为创生新社会结构的知识,其原因在于它并不受制于财产关系和权力关系。也就是说,这种知识有其独立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内在逻辑。科学话语形式与财产关系的冲突因此表明前者乃是一种批判的话语。

当然,建立在批判话语基础上的新制度并不意味着一个无阶级社会的出现。在这种制度下,社会成员将按其占有文化资本的多寡而划分成不同阶级。和旧有产阶级一样,新阶级也将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与旧阶级不同的是,新阶级不可能再利用意识形态来掩盖权力关系。意识形态知识是非批判性的,它与批判话语的内在逻辑有着根本冲突。所以,任何旨在利用意识形态提供合法化的努力都会导致对新阶级文化资本的破坏。在这种意义上,新阶级不得不使一切社会关系都成为透明的。它不得不否定一切特权的正当性,包括它自身的特权。也就是说,它不得不充当普遍阶级。

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演变意义的分析与古德纳极其接近。在他看来,晚期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是科学技术成为了首要生产力。随着技术官僚阶级的不断扩充,一种新型的政治体制即将出现,在其间权威国家的公开统治将让位于技术操作管理的操纵性强制。和古德纳一样,他也强调经济-政治制度的这种根本变化将重塑知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一旦科学技术知识成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些制度将不再需要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功能。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既是知识也是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工具,它决定了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结构;作为知识,它产生出技术官僚意识,而这种意识恰能提供其生产关系所需求的合法性。哈贝马斯进而主张技术官僚统治将造就出一种乌托邦,在其间知识将于人类历史中第一次摆脱社会演变的随机性;不仅如此,社会过程也将按技术官僚意识所设定的模式而被人为加以控制和塑造。

但与古德纳所主张的相反,哈贝马斯把可能出现的这种新精英统治视为对人类未来最致命的威胁。旧有产阶级统治所压制的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道德批判,而新阶级的统治要压制的却是作为一种生活范畴的“伦理”本身。

这两种分析区别的关键是对知识社会学基本设定的不同看法。和许多知识社会学家相似,古德纳的出发点是知识由社会背景所决定。与其不同的是,他认为这种对于知识和社会的理解不适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而哈贝马斯却主张这种设定不适用于对任何社会的分析。

且以哈贝马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分析为例。这种意识形态的核心是由洛克和康德等自然法思想家所制定的正义观念,而这些观念都建立在一条原则之上,即对等相互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只有对等交换关系方为正义关系。这种以对等关系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毫无疑问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实际存在的权力关系,因此所导致的是虚假意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功能。为了证明现存制度的合法性,它必须设法表明制度及其权力关系的确是按正义交往原则构成的,其间不掺杂支配关系,且以交往者的对等满足为前提。由此看来,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对权力关系的掩饰,更重要的是,为了掩盖这些关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得不伪装出对正义交往原则的遵从。没有这种伪装,意识形态将不复为意识形态;而没有意识形态的合法化,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有效运转。

既然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只是一种权力结构,上面对于意识形态和制度关系的讨论便引发出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为什么权力制度需要意识形态的帮助来使其显得是公正的,合法的?第二,我们已经看到资产阶级的正义意识形态需要伪装出对于对等相互原则的遵从,但这一原则本身的根源是什么?它何以具备如此重要的约束力?

这些问题把我们引入到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核心——交往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质。在他看来,社会主要是由行为主体之间的象征交互关系组成的。这是指行为者根据共同接受的规范而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这些规范之为共识规范,其关键是它们能逾越交往过程参与者的特殊利害考虑,否则将得不到参与者的普遍认同,由此也就丧失了共识性。他由这种分析提出,平等交往原则实质上乃是支配人类交往活动的最关键原则,它预设了交往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平等地位。实际上,社会规范的约束力最终来源于这条原则。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合法性对于任何阶级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阶级关系建立在对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占有上,而不平等占有是与人类交往活动的对等相互原则相冲突的。因此,每一阶级结构都不得不求助于意识形态,以便能解释不平等如何与对等原则相协调,甚至为这一原则所要求。

从这一角度看,知识社会学的基本设定是颇成问题的。知识不仅由社会背景所决定,它同时也被交往原则所决定。

体育锻炼基本意识作文 篇4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不过有些体育锻炼常识要注意的——

1)要给小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

2)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

3)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久跑、器械力量训练、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就像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

4)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例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父母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进而成为体育苗子。但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对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反复思量和研究讨论,并给予一定的关爱和支持。

5)教给孩子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

学习消防知识 增强安全意识 篇5

金秋九月,风干物燥,正是火灾多发季节,防火教育刻不容缓。9月12日下午,我校利用班会课向学生进行了“学习消防知识 增强安全意识”教育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详尽的火灾知识的讲解,并通过班班通教育资源向学生生动、真实的讲解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一声紧急响亮的警报,演练正式开始。学生们在各楼层责任教师指挥下,猫腰抱头,捂口掩鼻,快步、静声从楼道有序撤离。短短2分钟内,教学楼内的全体师生安全撤离到宽阔地带避险。班主任教师随即清点人数,上报演练活动总指挥。一切有序高效进行,演练取得圆满成功。

一个优秀员工应树立的基本意识 篇6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看清你工作的本质所在。

正如海尔集团张瑞敏所言,决定企业命运的三个要素是:“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

每一位管理者、操作者都应将质量放在首位;企业最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能够挤身全球500强的企业巨无霸们,没有哪一家的市场是粗制滥造的产品冲出来的,没有哪一家的声誉是靠低劣的质量维持的,这正是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风行于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根本原因。

我们只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我们的劳动才没有白费,制造出合格品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因为质量对于一个企业太过重要,似乎用再多的语言来形容都不过分。

★时刻提醒自己——我是本公司产品的第一消费者。

要正确理解,在这个早已摆脱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扮演着多层次的角色。我们在为别人制造加工产品时,也在消费别人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比如我们为别人制造食品,也在消费别人为我们提供的纺织、皮革等生活耐用品;因此,我们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要时刻以消费者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劳动,要以消费者的眼光来要求自己的劳动及评价自己的劳动成果。

古人云“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自己如果都缺乏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忠诚与信心,有怎么能让别的消费者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呢?我们只有生产出自己有强烈消费欲望的产品,才能最终吸引广大的消费群体。

★管理无处不在,广义而言,我们都是管理者。

作为普通员工,通常习惯与被管理,或者叫做被指挥或安排去完成某项具体而细微的工作。那么,一个优秀的员工是不是仅局限与被管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管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指挥别人做事,或者利用权限安排团队或个人去达成某个目标当然是管理的含义之一,但真正的管理我理解为是一种智能的投入或智能结晶产生的整个过程。

基于此,在企业内部,员工不仅仅是是单纯的操作者或某些事项的执行者,还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那么在企业内部,我们员工又管理着哪些事物呢?比如:1)各工序的员工应管理好自己掌握的设备、设施、工器具,要维护、保养他们,要爱护他们以期延长其使用寿命或年限;2)如果你是一个基层的员工,你首先要管理好你的上司;你的建议,你的与上司的沟通都成为你管理好上司的很好的工具,如果你是中层干部,你肩负着管理下属和上级的双重职责;因为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对全体员工都应该有效,而监督是管理环中必不或缺的要素之一;3)在企业内部,每个人都分属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因此,对自身岗位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使自己更称职、如何使自己更适应公司的发展,都需要每一位员工运用智能,投入精力;4)管理周边的人际关系网络。你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或带领别人实现目标,你必须身处某种人际网络,一旦这个网络出了问题,你可能就面临各种困境,因此,管理这个人际关系网络实为重要。

可以这样概括“事事皆管理,处处皆管理”,管理绝不是领导的专利,而是员工共同拥有的财富。

★我们要把自己当作“经营职业或者事业的老板”。

每一位员工都在同企业一起实现资源共享,每一位员工都在运用企业提供给你的资源进行创造性、增值性劳动;员工的活动便是在经营你有限的资源。比如做的设备,使用的工具,居住的员工宿舍„„

身为职员,你的活动已不单纯的是为工作而工作,你作为这些经营活动的主体,你已扮演着老板的角色;你作为老板的这些收益主要体现在你的薪酬,你的工作经验的积累,你的个人才干的历炼,你的人际关系的拓展„„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雇佣关系,只有相对的利益往来。

★要有与你供职的企业共荣辱、共兴衰的起码忠诚度。

作为企业的一员,首先要具备主人翁意识,有义务承担企业因经营不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带来的不良后果,诸如薪水降低,人事调整;当然,也有权利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喜悦。因为万事万物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企业的发展轨迹也是如此,不可能永远兴旺发达,也不可能一直萎靡不振、徘徊不前;企业员工要融入到企业里面,与其共荣辱、共兴衰。

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你看看,那些在公司里面拥有影响力的人,有多少不是把自己的得失与公司的荣辱、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有一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

正如“春种秋收”一样,耕耘总是在收获之前;没有付出就没有收益,而付出的多少也不一定与收获成正比。比如农夫种庄稼,辛苦了一年,可能因为一场大水,一场地震,他全年的辛苦都可能付之东流。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因为每个社会成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的累计铸就了人类今天的辉煌。

而一个企业最终要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则必须要使全体员工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个人从企业中的所得;而员工的成功也必须经历先付出,后索取的必由之路。

有句歌词唱得极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艰苦奋斗是中华民簇的一个传统美德。

★具备不断创新、好学上进的进取思想是你成功的关键。

企业的成功有多种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超越,不断否定过去;只有不断进步的企业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企业的创新与超越离不开员工的创新与上进,只有每一位员工都坚持不断创新、好学上进,才能确保企业整体的持续发展。

员工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多学习,多动脑筋,为公司或部门献计献策。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的整体水平保持一致。

“好学是上进的前提,思考是创新的阶梯。”员工只有经常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只有优秀的员工才最终是企业需要的员工;因此,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学说的确值得深思。

★勇于展示自我,勇于争先才能拒绝平庸。

你要让别人明白你是金子,那么你必须要向别人展示你的光芒。

优秀的员工从来都不甘落后,其个人特长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发挥,这是企业的资源,企业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使这些颇具优势的员工得到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通过个人的参与和展示,最终被企业环境所认同,企业要为此建立机制。通过机制使优秀的员工脱颖而出。

同时,在企业内部,每个员工都各自有其特殊的一面,这种个体优势使得彼此之间需要相互吸收,彼此之间达成共同进步的愿望。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展示自我优势与能力的同时,请随时虚心向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学习,哪怕是别人一点点比你更胜一筹的地方。

★将发展观念根植大脑,才能踩着希望前行。

社会的车轮自打运转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其高速前进的步伐,万事万物都在矛盾中不断发展、延续,新陈代谢的结果使得人类从刀耕火种走到了网络时代。

作为员工要认识到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并为之努力;要认识到机会从来都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要知道发展是企业与员工成功的硬道理,员工的职业生涯都应该建立在希望、发展的基础上,从而脚踏实地,力争成功。

虽然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正如辩证法所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说明发展是大的趋势。因此,员工要在发展中塑造更完美的自己,正确理解因发展带来的变化,比如职务、薪水、岗位的变化等。

★培养一颗包容之心,你将终身受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与同事相处、与上司、下属相处,难免不会发生种种矛盾,要使自己愉快而顺利的推行工作,你只有去平息这些矛盾,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一颗平常之心,一颗包容之心。

理解别人才能最终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别人才能最终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条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理解与尊重是人生的一层境界,有一联云:“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放弃个人英雄主义,具备强烈的整体观念,你将告别狭隘。

在企业内部,没有一种事情是某一个人完全独立劳动的结果。比如,领导发布一次指令,而他的下属可能提供过资料,他发言的话筒是工作人员给准备的,等等一切。每一位员工的劳动与收获都是在集体的劳动中得到升华与完善,个人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都不可能给企业带来良性的结果,企业的行为必须通过员工的协作统一体现出来,从而达到企业的最高利益。

我们员工只是企业整体中的一员,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必须服从于大局,服务于整体。

企业好比是高速运转的经济机器,而我们每一个员工就好比是这台机器的零部件,我们自身的运转情况直接关系企业这台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行。

★将量化工作贯穿到你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你能更好的认识你自己。

如果没有数学,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正是因为有了量化的数学模型,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才摆脱了模糊,才有了精确。

每位员工都要对自己的劳动过程、工作绩效、工作进度、个人收益进行必要的量化,为自己提供前进的目标及依据,不盲目、迷茫。通过对自身工作的量化,使你更能清楚地认识到你自己,从而找出自身地不足,找出自己与公司、部门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去改进、提高。

“不要把自己建成一本胡涂帐”,这是你做量化工作的第一步。

★树立服务与服从的基本组织观念,是你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如果你是上司,你要具备为下级服务地理念,你的管理性工作不纯粹是下达必要的指令,而更多地是教会下属做事的方式与方法;换言之,为其提供开展工作的平台及工具,使你能够带领你的团队走向胜利。这些工作需要有服务者必备的耐心、韧性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服务性工作当作你工作的乐趣。

如果你是下属,你必须遵循“下级必须服从于上级的原则”,因为没有这个一致性,团队的目标就会成为泡影,集体的利益就会得不到保障。

服从在部队上是这样的定义,“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没有“NO”只有“YES”。在企业界,我认为“服从是下级的天职”而“服务是领导的天职”

★ 成本无处不在,精打细算的人值得大家学习。

在大多数人眼里,仿佛成本只是管理者才有权力加以关注的;其实不然,成本不单纯的是指企业投入了多少,也不单纯指材料花费了多少,可以说,事事皆成本。原材料是一项成本,工资是一项成本,管理是成本,就连我们端起饭碗的时候成本就出现了。

成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成本是一项投入。成本可以是货币,可以是物资,可以是服务,可以是一个灵感,可以是一句普通的牢骚。

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与成本共舞,我们的每一个动作关系到生产成本,我们的每一次失误都会导致公司成本的增加;而公司要实现赢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一个工作目标就是遏止成本的增涨,降低必须成本,杜绝不必要成本。

我们作为员工要为公司减少成本,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随手关水龙头,没有人的时候把照明灯关掉,不要浪费食物,节约粮食。

★没有安全就没有保障,安全是个人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许多企业有这样的标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的效益。”

许多企业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并且为此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从宏观来看,我国还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企业安全的工作范畴。

公司、员工的财产、人生安全,都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企业根本无法谈竞争,无法谈发展,无法谈壮大。

一个安全事故足以使一家企业倒闭,可以使许多责任人从人上人沦为阶下囚。其实,2004年山西的许多小煤窑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员工在进行生产作业时,务必随时牢记:安全第一,谨慎操作。对自己不懂的设备、电器等不要接触,对不属于你操作使用的设备切忌莽撞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温、高压、带电设备一定要有专人负责使用、维护,切不可胆大鲁莽。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以期妥善解决。

作为管理干部,安全工作要时时抓,天天抓,要以预防为主,以纠错为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企业的损失,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生活、工作环境。

★标准化的东西就是要讲规矩,其程度说明公司和员工的真实水平。

古话说得好:“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活动的游戏规则。

在企业内部,我们每位员工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司的制度,公司的标准。企业的行为、员工的行为都必须按标准行事,才能确保公司、员工的行动不偏离既定轨道,达到应该达到的地方。

一个正规的企业或公司,应该有一套完整的作业规范,行为准则、员工要求。这些标准化的东西指引我们每位员工正确的行动。

而我们在从事每件具体工作时,是否将自己的行动去对照公司的相关标准化要求呢?我想有些同事做得较好、可有的同事却不尽然。

我们只有按照标准化的动作才能制造标准化的产品,只有沿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公司才能最终摆脱落后,摆脱低级,摆脱人为局限。

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要求提升、公司内部软硬件的优化而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

可以这样说:“没有标准化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公司”。这也是作坊与企业的一个显著区别。标准是我们员工的行为准则。

★把自己树立成好的榜样,你会读懂人生价值的另一层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员工与员工之间经过长期的相处、交流,都在相互影响对方,不论是优点或者缺点,对方都会观察或感觉得到。人们普遍的效仿心理使员工彼此之间的言行会彼此交融。而这种不良风气的交融或者蔓延给企业代理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在每一个企业我们希望保持一些优良的传统,发扬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因此员工应成为传播优良风尚的种子,而不是滋长不良风气的祸根。

在下属眼里,同事的言行会影响他的言行。好的言行是指引、带动的榜样,而坏的言行则会误导别人。

每位员工都应该为别人树立好的榜样,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企业的要求,对于那些歪风邪气要坚决予以抵制。

★程序就是行动的轨道,你知道火车脱轨的严重性吗?

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其职责、权限的落实与实施是按一定的程序运行的,而不是无序的。无序的直接后果就是混乱,而有序的组织运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同一部门内部,部门的有序是通过部门内每一个成员的有序来实现的,而公司的有序则是通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序协作来实现的。

因此每一位员工都要做到执行程序化,指令程序化、决策程序化。比如请假,找领导汇报工作,找平行部门衔接事务,要讲究程序,不要越级,不要越权。切忌想当然的处理事宜。

但在一个法制化不太健全的公司,在一个整体综合素质不太理想的公司,这种不讲程序的事情经常发生,这种不好的办事风格是企业发展不健全的体现,也是员工随意性的表现。

客观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秩序这么一个曲折的过程。

★拥有大市场化的思想意识,你就明白了当今社会通行的游戏规则。

我们通常的市场概念还停留在企业之外的流通领域,随着企业管理学的深入发展,原来的市场概念被拓展到了企业内部,简单地说市场行为是一种增值行为,是一种货物或货币的往来过程,是资本的一种动态表现。因此,不难理解在企业内部,市场无处不在。

当上工序的产品流向下工序,既是上工序对下工序的供给,也是下工序对上工序的需求。上工序是卖方,下工序是买方。在工序独立核算的企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供应商与顾客的关系,如果作为上工序供应商的你不能提供合格的产品,作为下工序的顾客可以拒绝购买你的产品。而狭义上的流通领域的顾客只不过是这个市场链中最后一名顾客而已。

请牢记“事事皆市场,事事皆交易”。

★打靶的前提是找准靶心,工作的前提是找准目标。

没有目标的命令是瞎指挥,没有目标的执行是瞎执行。没有目标的领导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下属是盲从的。

目标须经过一级一级分解才能变为可操作的步骤。公司的目标是大目标,部门的目标、个人的目标是小目标,小目标必须围绕大目标,而大目标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才能为小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具体的说,目标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含义:A、要到达什么地方; B、谁应该到达;C、什么时候到达。

每位员工只有树立工作目标,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才能找到行动的方向,工作的指南。古人云:“人无志而不立”;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又怎能有大的成果呢?

★具有“居安思危,居危思进”的危机意识可以使你应对万千变化。

有句成语叫做“居安思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句成语已不能刻画出竞争时代每一位参与者的生存状态。

“稳定”、“一尘不变”、“铁饭碗”已成过去,每一位职业人士所处的位置上都因竞争环境的影响,面临选择与被选择,面临进化与淘汰。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在安定的环境中随时保持危机意识,以适应危机环境,并摆脱危机的威胁。

在安全中树立危机意识,在危机中不断进取,居危思进,才能使你的职业生涯充满生机。

要知道,这些危机通常包括:公司效益下滑、品牌力减弱、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架构调整、法制化建设的完善、岗位变动、个人收入的调整、个人综合素质的滞后等等。

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居安思危、居危思进”,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

★时间就是生命,也可以说成生命就是时间。

鲁迅先生说得好“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自小学的课本上就读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的宝贵,生命的宝贵。

为了更加有力的说明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让我们来做一道有趣的算术,你可知道,人的一生大致有多少时间真正100%投入工作中?能为他生存的这个世界创造财富的时间究竟有多少?

人的一生以80岁计(这是平均年龄偏高的地区),从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来算,则其所谓的上班时间为40年。在这40年他又做了些什么,平均1/3时间睡觉,平均1/12时间学习,平均1/16时间吃饭,还有上班闲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及下班后的休闲娱乐等计约为1/4,其结果是真正用与工作的时间是:40年×(1-1/3-1/4-1/12-1/16)=9年。而多数人是在20岁以后多年才参加工作,还有一部分在60岁以前已提前退休,这就是说约只有10年的时光在从事其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也就是说论人的一生只有1/8的时间在作有益于人类或社会的事情,而其余的7/8则是在工作之外。我们都要有时间意识,要敢于与时间赛跑,争取在工作的时间全心投入,把自己的那份事情做到某种极限。

切记,不要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慢性自杀者。

★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要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笑容,其实有点难。

人生在世,不可能凡事都一帆风顺,古人说得极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还有一句是“人之一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因此遇到工作、生活上的不如意,不顺心要坦然面对,把失败当作经验的积累,把挫折当作开启成功与进步的钥匙。敢不敢于面对现实是一种态度问题,能否取得成功则是方法与结果的问题。而成败本无定论,且社会的各种领域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孟子有段话说得极为经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这段话不难理解,所谓的苦难,所谓的失败与挫折在有智者看来,却不一定是一件坏事,相反,是增长其才干与能耐的试金石。

树立成败无畏的观念,遇到工作中的困难迎仞而上,知难而进的思想意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善待问题,就是在矫正你行动的方向。

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能通过努力获得解决,得到答案,而有些问题则是因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或演变而得不到处理,或许成为暂时的问题,或许将成为永久性的问题。

对具体工作而言,没有哪一位员工可以肯定地说,他从来没有遇到过问题,就正如人来到世界就要摔跤一样。从事工作的人必将被问题困绕。那么,如何面对出现的问题呢?

我想有几种常见的思路:1)遇到问题不要回避与推卸,要积极面对与承受;2)遇到问题首先不要被问题吓到,要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3)不要掩饰业已暴露的问题,要立即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4)积极搜寻可能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预防其危害。

面对问题与成绩,我们大多数人是喜欢拥有后者,而排斥前者。我记得一位HR 说过一句“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意即每个人对自己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个人技能不尽人意,个人管理素质有限,人脉关系比较紧张,等等;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些个人问题,当然也不能回避公司问题,不能回避行业竞争之类的问题。只有找出问题的矛盾所在,去化解它,消灭它、采取措施,分步骤,讲方法处理好,才能将不得了的问题转化为跑不了的成绩。

★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与他交朋友。

作家冰心在她致小读者的一封信中提出“人的一生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是坏习惯养成不得,二是没有习惯的习惯养成不得。”作为成年人的企业员工而言,这句话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员工要把企业的一些强制性规范转化为自觉意识,并化解为良好的工作习惯,习惯便成自然;将每种约束转化为个人的自主意识与追求。企业规章制度的目的在于将其转化为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而不是被动接受,更不是主观排斥。

要养成良好工作习惯的前提是必须改掉原有的坏的工作习惯,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在习惯方面则是“坏习惯不除,好习惯难养”。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仅符合员工个人岗位的需要,也是公司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如果可以随地吐痰,我们的卫生则无法保证;如果可以随意性操作,我们的质量则无法得到保证;如果可以胡作非为,我们的组织纪律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公司的成长有赖于全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而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些同志在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将这些习惯带到工作中来,这是极为不利的;我们惟有努力改掉这些诸如:我行我素、目无组织、不讲个人卫生等坏习惯,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 凌驾本职工作,骑着工作学会漫游,这是最好的保健操。

孔子云“登泰山而小鲁,登齐鲁而小天下”;又云: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其实说的都是一种境界,只有把站在比工作更高的位置,才能把握你的工作。

所以,我把对待工作分成三重境界,起初是仰视,在就是平视,到最后就是俯视了。只有将自己修炼到第三重境界才算是工作高手,否则,你就欠火候了。

那么,如何将自己变成凌驾本职工作的高手呢?要分三步曲来完成。首先,全面了解你工作的实质;其次,找到打开工作疑难的钥匙;最后,要配两把以上的备用钥匙。

意识形态工作基本知识 篇7

一、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关系

根据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意见, 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交际工具, 是社会化的一种规范的信息系统, 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 是个人心理现象。语言和言语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两者掌握的途径不同。语言可以通过直觉 (例如儿童掌握本族语) 或理论学习来掌握, 而言语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来逐渐掌握, 听、说、读、写等每一种言语技能都是在大量接触现实的言语条件下反复实践练习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 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关系。知识的特点是可以理解和记忆。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包括心智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是可以模仿和练习。以驾驶汽车为例, 懂得交通规则、了解汽车上各个部件和开关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仅仅掌握这些知识还不能驾驶汽车, 还必须通过经久的练习才能掌握驾驶技能。由此可见, 知识与技能有密切联系, 但不能等同。对培养技能来说, 知识只能起促进作用, 不能以掌握知识代替技能, 言语技能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实际训练才能获得。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内容, 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四种。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新课标) 明确指出, 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言语技能的重要基础;言语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由此可知, 英语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掌握语言知识和单纯强调重复操练各种言语技能, 同样是不适当的。

二、课例分析

现以选自陈琳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 (基础模块) 学生用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则对话 (略) 为例, 对教师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技能训练意识进行简单的分析。该对话的题材为校园生活, 包含六个新单词和短语, 语法项目为一般现在时。

教学设计一:

1.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eacher.

3.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usage and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used in the dialogue.

4. Ask the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 dialogue into Chinese.

5.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6. Check a few pairs’reading.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when it occurs.

7. Have the students do some written exercise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教学设计二:

1.The teacher prepares a gapped dialogue wit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missing.

2.Introduce the topic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dialogue.

3.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fill in the mis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4.Check the missing parts and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5.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repeat.

6.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gain and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omitted) are true or false.

7.Answer the question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8.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The teacher walks around to 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or offer help if necessary.

9. Get a few pairs to role-play the dialogue.

10. Pair work:Talk about your school life.

分析:

教学设计一重视语音、词汇与语法的教学, 教学活动以朗读、讲解、翻译、笔头练习为主, 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技能训练, 属于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说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 但缺乏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教学设计二中, 教学活动以听、说为主, 突出技能训练, 学生有较多的语言练习和实践机会,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 说明教师有较强的言语技能训练意识。同时也重视词汇教学与语音教学, 显示教师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但对功能意念、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

三、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 处理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两者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单纯讲解与传授语言知识, 防止教学活动学术化

外语教学最忌烦琐的讲解或满堂灌。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过多的讲解不仅收效甚微,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因此, 英语教学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 坚持交际性原则。

(1) 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 而不是单纯传授英语知识。

(2) 精讲多练, 融语言知识教学于听、说、读、写活动之中。听、说、读、写既是语言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也是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 直接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则不需要讲授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而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 就有需要和可能讲授语言知识, 但对语言知识必须精练地讲解,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实践活动,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3) 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语言知识。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 如果脱离了材料和语境进行孤立的教学, 学习者要么容易遗忘, 要么难以理解, 从而难以形成明确的概念和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语言知识最好结合语言材料进行教学, 并创造必要的语境进行练习和运用。

(4) 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避免满堂灌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发现性的学习。教师可采用提示、注意、观察、发现、猜测、分析、归纳、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 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 把发现规律、总结规则的过程也变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2. 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语言学家根据儿童轻而易举习得母语的现象提出了“习得”理论。简单地说, 习得就是无意中获得, 亦即在自然的交际情境中通过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习得理论的出现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起到了无可置疑的作用。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习得的环境, 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 使英语学习中的“聋哑”现象大为改观。

然而, 我们的教学毕竟不是在英语国家进行, 没有所学语言的客观环境,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毕竟有限, 单凭课堂教学, 学习者难以完全正确习得语言规则。甚至提倡自然法的克拉申 (Stephen D.Krashen) 在强调习得语言的同时, 也还是认为自觉学习语言规则能够产生监控作用, 能对习得系统的输出进行检验和改正。通俗地说, 语言知识的教学是“会不会”与“对不对”的训练, 而言语技能的训练是即席反应训练, 亦即熟练度的训练。教授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 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记忆、对比和监控, 有利于加速言语技能的内化过程。因此, 教师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盲目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3. 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现象, 把握好纠错时机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心理学上的不同学派, 对待学习中错误的态度从来就是不同的。行为主义者强调有错必改;认知论者却不主张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多加纠正。因此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两种现象:要么见错就纠, 强调语言训练的精确性;要么对错误无限宽容, 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两者都有道理, 但对不同的错误还是应该区别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语言基础知识教学阶段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accuracy) , 包括基本的发音技能、词汇的基本用法和基本的句法结构等。这一阶段应该重视纠正错误, 发现错误立即纠正。因为错误的习惯一旦形成, 要改正就比较困难。而且, 这样的纠正并不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虽然在情绪上会有一些影响, 但只要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他会理解教师的纠错对他改正错误有利而表示欢迎。相反, 在技能训练阶段, 尤其是在训练学习者连贯说话、强调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fluency) 的时候, 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就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即使语言中有些错误也不宜打断予以纠正, 必要时可在事后指出。这样是为了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同时也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鼓励学生积极开口, 主动参与。因此, 教师对学生在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加以分析判断, 正确把握纠错时机, 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 英语教师要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讲”和“练”的矛盾, 才能搞清楚“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摘要:掌握外语并非掌握关于外语的知识, 而是要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同时, 熟练掌握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各种技能。要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教师首先要具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教学,言语技能训练,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兴.外语学习与教学[M].西安出版社, 2011.

[2]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黄剑平.辅以语料库的新认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知识产权意识的考验 篇8

在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反行销、反补贴等非关税壁垒成为很多国家阻止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的重要手段,而作为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新型武器的337调查,让我国企业感到了更大的压力。

由于337案的调查程序复杂、诉讼费用高,让很多中国企业望而却步。一个中国公司曾遭遇美国337调查,其产品与韩国三星公司的同类产品几乎一模一样,当这家公司事后问美国公司为何不起诉三星时,美国公司直言:三星有非常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体系,跟他们打官司会惹来很多麻烦,甚至会遭到反诉讼,而很多中国公司却在这方面不堪一击。

如果337调查成立,中国的生产或出口企业将可能被永久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如此威力,相信会迫使更多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意识上觉醒。

但在很多OEM企业中,日常的知识产权意识依然普遍淡薄,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很多中小企业为抢订单更是“饥不择食”,根本没有去审查下单的买家是不是有资格使用这些品牌、商标或专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接单,糊里糊涂地成为侵权者。

中国外贸企业在遇到知识产权纠纷,在批评国外市场通过滥用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同时,是否已经真正树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根据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的数据,从1996年4月~2008年8月,694977件商标通过欧洲内部市场协调局注册,其中,中国内地申请人注册了2626件,所占比例仅为0.37%。而同期美国申请的专利占了21%,德国占了17%,日本占了3%。就连中国港澳台地区都申请注册8654件,占1.31%。专利申请数量的巨大鸿沟,折射出的是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的匮乏。

上一篇:多项选择题科技下一篇: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