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静脉输液外渗分析及防护对策(通用8篇)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常用的给药途径,输液外渗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严重者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给患者造成痛苦并影响患者情绪。局部组织坏死后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其经济负担。临床资料
2002年2月~2011年2月共发生输液外渗59例:男20例,女39例;年龄18~87岁;外渗皮丘1~2cm13例,大于2cm46例;血管原因12例,穿刺技术47例;无后遗症56例,血管闭锁2例,缺血坏死1例。输液外渗发生时间
2.1输液时外渗:穿刺见回血放开调节器即发现外渗;固定好针头后发现排液不畅,针尖部局部皮肤有小皮丘,直径在1~2cm。
2.2输液后外渗:输液完毕后液体顺利进行一段时间,直径大于2cm。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
3.1穿刺技术不过关:
3.1.1操作前对血管条件评估欠准确,致使针尖斜面在血管内外各半;或穿透血管,一次穿刺在血管壁上留有两处针眼,在松开调节器便发生,见于输液时。
3.1.2未能掌握血管特点,穿刺难度大的血管,进针手法、角度技术、进针长度掌握不熟练,进针后在皮下反复进退刺破血管造成渗漏。
3.2患者活动情况
3.2.1不自主活动造成针头不稳定,移位,针尖刺破血管壁。
3.2.2多组液体输液过程长,患者大小便或进餐时,针尖位置随患者活动引起角度改变,刺破血管造成外渗。
3.3血管因素: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况,病理原因造成缺血缺氧;微生物感染和理化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引起外渗。
3.4药物因素: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本身的毒性作用都能刺激血管,造成损伤。动物实验显示,静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
3.5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液体的输入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机械刺激等[3]。输液外渗对肌体的损伤及情绪影响
4.1血管损伤,动物实验发现,液体由血管壁露出,致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窄堵塞。
4.2局部组织损伤。
4.2.1单纯肿胀型:组织肿胀、酸麻、胀、痛。
4.2.2皮肤水泡型 血管内膜损伤,管腔缩小或堵塞,继而静脉淋巴回流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表、真皮之间薄弱处集聚,形成张力性水泡。
4.2.3皮肤坏死型,炎症介质和药物毒性作用致组织坏死,甚至瘢痕挛缩,功能障碍。
4.2.4 59例患者全部情绪紧张。防护对策
5.1输液时发生外渗,皮丘在1~2cm,即可关闭调节器,压迫皮丘20~30秒,重扎止血带,将针退后少许,沿血管走行,向前移行,见回血后挤压输液管,回血较前猛烈,原皮丘处不再鼓起,妥善固定,安慰患者。否则更换血管重新穿刺。
5.2穿刺不当引起的机械型损伤,准确评估血管条件,在不影响输液速度时,尽量选择血管弹性好、小号针头进行穿刺,练熟练精穿刺基本功,做到一针见血,按照由末梢逐渐上移的原则,有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保护血管。
5.3妥善固定,避免移位,除常规固定外,在针尖部位皮肤处贴一条布胶布给以力的支撑,对烦躁或输液组数多的患者,配置夹板加强固定,必要时与医生联系,给镇静药。有时翻转针柄,可避免针尖刺破血管[6],对合作者解释活动容易造成输液外渗的发生,并告知其注意制动输液肢体。
5.4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血管,适当调节室温,为穿刺部位保暖,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破坏,防止外渗发生,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选用大静脉穿刺,使药物停留在血管的时间短,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开通和冲洗静脉管路,拔针时先关调节器,见少许回血后再拔出。
5.5使用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针头不锐利,输液时不易刺破血管壁,也可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5.6输液外渗皮丘大于2cm,应针对不同情况给予药物护理;湿热护理。化疗药物不慎外渗后,立即冷敷,并报告医生进行封闭处理。应用六神丸湿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患者,有满意疗效。方法:据外渗面积的大小将六神丸20-50粒捣碎,加1ml生理盐水,调匀后涂搽外渗处,用保鲜膜覆盖,8小时更换,湿敷一次,患者外渗疼痛明显缓解,肉眼观察肿胀消失,皮肤颜色变淡,为显效;湿敷2-3次出现上述现象为有效。目前碘伏外涂;酒精、地塞米松、三莨菪碱、硫酸镁等药物湿敷可减轻肿痛。相关报道,单纯肿胀型采用75%酒精、地塞米松或三莨菪碱湿敷,以及水泡型淤血坏死型采用上述药物湿敷并加以碘伏涂抹均取得良好效果。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住院输液的820例患儿, 发生的静脉输液渗漏患儿有36例, 其中男24例, 女12例;患儿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月~5岁, 平均年龄为 (2.9±0.4) 岁。
2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常见的原因
2.1 小儿自身因素:患儿年龄偏小、哭闹不配合
小儿长到6个月之后, 就有一定的自主意识, 常常采取哭闹不配合医院的治疗。在医院, 相对患儿来言, 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 还有其他的婴幼儿的哭闹声, 这样就会引起患儿心理恐惧, 同时穿刺会产生一定的不适感, 自然会让患儿更加恐惧[1]。由于患儿比较好动, 在输液环节上, 会随意摆动, 造成针头穿破血管壁或者滑出血管, 进而发生渗漏现象。
2.2 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护士没有按时巡视病房。由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 比较好动, 造成针头穿破血管壁或者滑出血管, 由于没有及时发现, 进而出现渗漏的现象, 这样的案例有24例。还有部分护士静脉穿刺不够熟练, 在穿刺过程中, 一见到回血, 就不敢再进针少许, 而是害怕再次穿刺血管, 就会匆匆地固定, 当固定不牢时, 这样就会出现渗漏。
2.3 血管或药物的因素
由于部分患儿在门诊输液的时间比较长后才住院, 患儿的穿刺部位有限, 这样在多次穿刺一个部位之后, 进而造成血管壁的针孔增多, 这样输液时就比较容易出现渗透现象[2]。输液过程中, 一些高渗、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如甘露醇、钙剂,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在输液过程中上, 就比较容易出现渗透现象。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及穿刺技巧
医院、科室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培训, 同时责任护士加强责任心, 加强对输液患儿的巡视。对于一些低年资的护士, 应当加大她们的基本功能的培训, 可以选用一些特定的穿刺模型实施穿刺训练, 对于一些有经验的护士, 可以以课堂讲座、手把手带教的形式, 与其他护士一起分享穿刺的经验, 以此提高年轻护士穿刺的水平。
3.2 对患儿血管的保护
对于输液时间比较长的患儿, 护士应当有计划选择合适的静脉, 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 以降低对患儿外周静脉的破坏程度。在拔针时, 指导家长选用准确的按压方式, 选用干棉签, 沿着血管的方向缓缓按压穿刺的部位, 保持4 min左右, 千万不要在按压的部位上, 来回揉回[3]。按压的力度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力度, 这样就能够降低血管损伤率, 极大地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避免出现在下次输液时出现渗透现象。在使用高渗、刺激性药物时, 应尽量选择血流丰富、粗大的血管进行留置针操作, 避免使用小静脉, 同时对所用药物的功效、特点及不良反应等注意事项应熟练掌握[4]。同时, 护士要加大巡视力度。
3.3 加大患儿与家长的沟通
对于0~1岁的婴幼儿, 护士要给患儿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让他们感受医院护士的诚恳, 让患儿感到像在家里一样, 以此放松抵触的情绪,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5]。对于2~10岁的儿童, 大多以较大幅度的挣扎, 表达不合作的意愿, 为此, 护士要对家长、患儿做好心理护理, 给与患儿鼓励、赞扬;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给予其输液基本知识的教育, 提前告知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外渗率。
4 讨论
这36例静脉输液渗漏患儿, 在我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3~6 d的治疗及护理之后, 均自行吸收治愈, 没有出现1例局部组织坏死的病例。在对患儿实施静脉输液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当提高工作责任心, 加强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 加大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力度, 及时发现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 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以此降低静脉输液渗透发生率, 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 以此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在临床实践基础上, 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常见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发生的36例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这36例静脉输液渗漏患儿, 在我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3~6 d的治疗及护理之后, 均自行吸收治愈, 没有出现1例局部组织坏死的病例。结论 在对患儿实施静脉输液的过程中, 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提高工作责任心, 加大患儿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力度, 及时发现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 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以此降低静脉输液渗透发生率, 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 以此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4) :172-173.
[2]祁小萍, 郑晓东.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2 (7) :163-164.
[3]高朝琴, 楮秀华, 周华玲.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0, 18 (11) :263-264.
[4]江舒琪.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11 (9) :383-384.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外渗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91-01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药液从血管中渗出到血管周围的的软组织的现象,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1]。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时,会表现为针孔周围红肿肿痛,有烧灼、刺痛感,局部皮肤暗紫、变硬等,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产生永久性损伤。本文中将对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的7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的751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13例,女性338例;年龄0-77岁,平均(43.29±5.68)岁;注射液体类型:高渗性溶液53例、等渗性溶液558例、低渗性溶液140例。共发生外渗29例,其中小范围静脉输液外渗22例,大范围静脉输液外渗7例。
1.2方法
1.2.1预防对策:(1)避免机械损伤: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择弹性较好的部位[2],由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避免关节、神经与韧带处的血管,穿刺时要提高成功率,穿刺成功后要固定针头,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采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与穿刺次数,避免对浅表静脉的破坏,减少静脉渗漏与静脉炎的发生。
(2)药物浓度准确: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给药方法、浓度及输液速度,对于化疗等刺激性强的药物要在穿刺前用生理盐水针管连接针头,穿刺后可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观察针头前端如果回血正常、皮肤未苍白[3],方可注药输入。
(3)加强巡视:护理人员要加强护理意识,每30 min巡视一次,观察有无外渗,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新生儿及意识障碍的患者。
1.2.2护理对策:(1)小范围静脉输液外渗:小范围外渗的药液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性较弱,可以通过热敷或湿敷(95%酒精或50%硫酸镁)[4]的方式加快药液分散,促进人体自然吸收。如果药液造成局部皮肤苍白或发紫,并伴有明显痛感,应立即拨出针头,更换输液位置,并用酒精持续湿敷。
(2)大范围静脉输液外渗:对于大范围外渗的患者单纯通过人体自然吸收及热敷或湿敷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应及时配合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如果药液的扩散面积比较大,要用注射器将药液抽出,避免药液对组织的损伤。
(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药性较强,会严重破坏周围的组织与皮肤,造成局部坏死。对于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要第一时间停止给药,经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体内的药液,并用局部冷敷的方法缓解药物作用,减轻局部坏死程度。
2结果
本组751例静脉输液患者中共发生外渗29例,外渗发生率为3.86%;输液外渗原因由多到少依次为:(1)机体因素(58.62%,17/29);(2)药物因素(20.69%,6/29);(3)物理因素(17.24%,5/29);(4)感染和静脉炎(3.45%,1/29),其中机体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项原因,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3.1机体因素:本组研究中,机体因素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比例为58.62%,其中以新生儿为主,因为新生儿的血管细,穿刺难度大,而且抵抗力差,痛感不明显,因此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
3.2药物因素:药物因素造成静脉输液外渗占本组研究的20.69%,常见的发生外渗的药物有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阳离子溶液(氧化钙、葡萄糖酸钙)及高渗液(50%葡萄糖,20%甘露醇)等药物,由于其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的原因在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的机率相对较高[5],当血管受到刺激后血液成分会发生变化,而且会使血管内壁的通透性升高,进而导致炎症反应的出现。
3.3物理因素:环境温度过高、药液中可溶性微粒過多、输液速度过快、压力过大、针头不光滑等都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另外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血管选择不当,固定不当也会增加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
3.4感染和静脉炎:注射前如果消毒不规范,会造成局部皮肤感染;反复使用同一条血管会造成血管纤维化,导致药液滞留,形成闭塞性静脉炎,尤其是在末梢循环较差的部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综上所述,机体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以及感染和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控制此类风险因素的发生,同时需要医护人员做好观察与处理,避免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薛锦.静脉输液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1(7):27-28.
[2] 张桂华.山莨菪碱局部涂抹对减轻小儿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疼痛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4,3(2):45-46.
[3] 刘梅荚,王美丽,戴敏.注重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1(19):20-21.
[4] 韩曙明,范广萍,王云霞.探讨静脉输液外渗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60 (3):162-164.
姓名 张小玲
年级 2011
层次 专升本
专业 护理学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 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 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1]。因此,作为 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 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
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 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1.1.4 重病患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3]。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 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 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 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1.3 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4]。1.4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5]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 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5.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1.5.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5.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5.5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 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 穿刺成功率。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 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 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 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6]。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 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 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 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7],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在了解了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外渗现象发生,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 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 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 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 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 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 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8]。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如何正确的选择血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 现纰漏。
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 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 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 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9]。3.4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 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 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 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5 正确的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 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 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10]。
3.6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 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3.7 护理对策 3.7.1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95%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在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3.7.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升姜外敷。3.7.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3.7.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蛋清外敷的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
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 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11]。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 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 过程中,约有0.2ml 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 处的输液 管,仅挤出0.01ml 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 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 [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 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 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 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 8 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 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 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3]。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 在 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 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 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 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14]。4.5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 式进行处理。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 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 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 涂抹 4 ~ 2 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 外敷 2 ~ 1次的方法进行治疗。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 置于无菌 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 1.5cm 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 刺点外用1.5cm×1.5cm 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 天2 次[15]。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 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 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 行治疗护理。4.7 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下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4.8 心理指导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 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小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 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 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 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输液外渗这个问题 来看,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充 分详细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 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来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 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 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在静脉输液全过程中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病房环境清洁整齐, 一般病室温度保持在18 ℃~22 ℃, 湿度50%~60%, 空气新鲜加上护士的关心、体贴, 使病人感到舒适安心。根据医嘱为不同的病人做好静脉输液准备, 认真做好病人评估和相关的解释工作, 说明输液治疗的重要性, 使病人知情同意, 取得配合。全面掌握病人病情及输注的各种液体和药品的药理知识, 合理安排液体配制、输入时间、输入顺序、输入速度等。做好输液的全程安排。护士静脉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尤其重要, 娴熟的技术加上和蔼热情的态度, 使病人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 积极配合治疗。建立静脉输液巡视卡, 每30 min~60 min巡视病房1次, 了解病人身心需要,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输液反应。重视病人主诉, 观察针头及输液管道有无液体漏出, 针头是否脱出、阻塞和移位, 输液管是否受压, 穿刺局部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让病人感到安全放心。
2 静脉输液存在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是直接将液体输入静脉, 立刻就可遍及全身, 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原及微粒污染的药液, 可危害机体, 所以输液治疗一定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
2.1 用优质的输液剂
这是保证输液安全的根本, 也是护士的责任。在选择输液剂时要认真负责, 按照检查无菌溶液的四步骤, 严格三查七对, 特别是治疗任务繁忙时越要保持情绪稳定,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忙而不乱,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正确用药
2.2.1 配伍用药
临床不合理的配伍用药可造成药效降低, 毒性反应增加等, 如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混合后分解代谢加速, 可使青霉素的效价明显降低, 加上现代药品的开发, 新的药品层出不穷, 药品商品名较多, 一种药有几个名字, 剂量也不同。这就要求护士严格执行医嘱的同时, 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应查配伍禁忌表, 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2.2.2 溶媒的选择
正确选用溶媒是保持药效的重要环节, 如果选择的溶媒pH值不符合药物pH值的稳定范围, 就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而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如乳糖酸红霉素适宜的溶媒为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有些药物配有专有的溶媒, 应正确使用。
2.2.3 现配现用
药物溶解后其稳定性受温度、时间等因素影响, 效价含量降低, 致敏物质增加。注射剂开启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 超过数小时, 致使药物分解 (如青霉素) 产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导致输液反应发生, 因此应现配现用。
2.2.4 安瓿药物的正确使用
安瓿划痕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1周可将安瓿壁上的玻璃微粒拭去, 并起到消毒作用。抽药时, 安瓿不倒置, 针头于安瓿中部抽吸, 在抽吸过程中尽可能使安瓿内液面与安瓿口间距离增大, 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中。配药时减少针头穿刺瓶塞的次数, 尽量使用一次性侧孔针头加药, 可使微粒污染降到最低。
2.3 用一次性输液器
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 克服了从输液器具带入致热原的现象。但在使用中应注意检查其包装的密封性、有效期, 不合格的输液器决不能使用。
2.4 进行密闭式输液
目前临床采用的输液方式并非是绝对密闭式输液, 如果不使用空气净化器, 输液剂仍然可被周围环境和空气污染, 只有在使用不要排气的软包装时才能达到密闭式输液。
2.5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要根据药物的性质, 治疗计划选择适宜的静脉进行穿刺, 严格皮肤消毒, 正确掌握进针的角度、速度, 减少进针时带入的微粒成分。选择桡骨茎突部位进行头静脉穿刺时极易碰触桡神经浅支, 并由此引发相应的症状, 应谨防误伤。
2.6 加强输液时的监护
静脉输液本身是一项侵入性治疗, 输入不同药品对机体的病理、生理会产生许多复杂的影响, 大量输液不当, 引起肺水肿、心功能衰竭。
2.6.1 输液滴数调节
护士应根据医嘱和病人情况计算出每小时输入量, 对病危病人, 不但要遵循一般输液原则, 还要根据病情、药物、个性差异以及监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灵活而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2.6.2 输液顺序安排
一般原则是先盐后糖。危重病人应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顺序, 如代谢性酸中毒先补碱, 合并休克先输平衡液和胶体。有些特殊药品应按照医嘱安排。 液体中各种成分和药物对病人也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必要时应加强对电解质渗透压、酸碱平衡、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的监测。
2.7 护理记录
病人病案中的护理记录应包括有关输液治疗和注药通路的全部信息, 应及时记录。
3 小结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97-02
静脉输液外渗是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的现象,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而且对患者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导致皮肤出现疼痛、红肿、生硬等症状,给患者身心带来较大的痛苦,易引发医患纠纷,不容忽视。对于静脉输液外渗患者,需进行全面地统计分析,掌握具体的外渗原因,并依据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减少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我院在2012年9月-2014年8月对94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进行科学分析,掌握药物外渗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干预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94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55例,女39例;年龄5-83岁,平均(35.61±5.93)岁;输液情况:低渗性溶液17例,等渗性溶液69例,高渗性溶液8例;外渗情况:大范围外渗9例,小范围外渗84例。
1.2 方法
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评估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同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具体措施有:
(1)针对小范围外渗,可通过湿热敷作用,使外渗药液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散开,同时可以选择50%硫酸镁或95%酒精,进行相应的湿敷处理。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输液时,若患者血管活性有所提高,其输液皮肤四周出现发紫或苍白的现象,甚至存在显著的疼痛感,则需及时改变输液位置,并选择95%酒精进行相应的湿敷[1]。
(2)针对大范围外渗,由于其吸收难度较大,对组织影响大,因此必须在第一时间选择50%硫酸镁或95%酒精,进行相应的湿敷处理,同时需应用适量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处理。此外,可选择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外敷,如硫酸镁+生姜外敷。若外渗较为严重,可选择注射器抽出部分药液,以改善大剂量药液对组织造成的不利影响。
(3)针对化疗药物外渗,由于化疗药物可以损害患者的皮肤组织,因此一旦发现外渗现象,需于第一时间内停用用药,同时必须皮下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以达到有效稀释药液的目的[2]。此外,可以进行局部冷敷,通过这种方法减少或避免局部坏死,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1.3 评定方法
显效:皮肤恢复正常颜色,无肿胀症状,疼痛感消失,皮肤组织良好;有效:皮肤存在少量紫色瘀斑,肿胀症状有所改善,存在轻度疼痛感;无效:皮肤存在大量紫色瘀斑,肿胀症状无改善,疼痛感明显,皮肤组织出现硬块。
2 结果
2.1 外渗原因
94例患者静脉外渗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护士因素、药物因素、留置针因素、血管因素及其它因素,其中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及护士因素所占的比例比较多,见表1。
2.2 护理效果
94例静脉输液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显效82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提示护理效果较为明显。
3 讨论
药物外渗是静脉注射过程中常发生的不良事件,其对患者疾病治疗及皮肤健康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得出导致静脉注射外渗最主要的三个因素:(1)药物因素。静脉输液时使用的药物,如多巴胺、甘露醇、红霉素、间羟胺、钙剂、去甲肾上腺素及一些刺激性较大的化疗药物等,均易发生外渗现象,对此需加强观察,掌握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的情况。(2)患者因素。對于休克、昏迷、神志不清的患者,其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易发生躁动现象,从而导致药物外渗。此外,一些低龄患儿,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出现哭闹、打动现象,直接导致药物外渗;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较差,皮肤松弛,对疼痛反应迟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药物外渗[3]。(3)护士因素。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操作方法不当或穿刺部位不当,也易引发药物外渗。此外,护理人员选择静脉注射的时机不当,亦可引发药物外渗。
对于静脉注射外渗患者,必须在分析外渗原因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即针对小范围外渗、大范围外渗、化疗药物外渗三种情况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小范围外渗影响较小,易吸收,对此可选择硫酸镁或酒精进行湿敷;大范围外渗影响大,吸收难度也相对比较大,对此可选择硫酸镁联合生姜进行外敷;化疗药物外渗对皮肤造成严重的损害,对此可皮下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并进行局部冷敷。通过三种不同的外渗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降低外渗影响,改善皮肤疼痛、肿胀症状。本研究94例静脉输液患者经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显效82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证实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改善外渗现象。
综上所述,在静脉注射外渗处理中,掌握具体的外渗原因,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减少外渗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皮肤疼痛、肿胀等症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玉萍.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6):461-462.
[2] 龚兰娟,苏冰莲,谢月霞,等.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学,2013,37(8):749-751.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导致药物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药物、疾病、护士技术和物理等因素。
1.1 患者因素
对于新生儿患者, 因胎脂分布全身, 皮肤苍白或青紫, 此时头皮是唯一能穿刺的部位, 但少有可见血管, 穿刺较难, 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 可致药物外渗。对于婴幼儿患者, 其血管短而不直, 加之穿刺时哭闹、不配合, 家长比较急躁, 护士的压力较大, 静脉穿刺难度加大;穿刺后难以固定, 由于天性好动, 输液过程中出现异常难以表达, 易发生药物外渗。对于老年患者, 由于机体功能减退, 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 反应能力下降, 痛感减低, 注射针头易出现移位, 增加了药物外渗的概率。对于无法沟通的患者, 不能进行语言交流, 患者较为烦躁, 感觉和知觉障碍, 如护士没有加强巡视, 易出现药物外渗。对于严重脱水和急危重症等患者, 受损的微循环血管由于通透性增加, 外渗较易发生。在输液过程中, 患者不自主活动造成针头不稳定, 移位, 针尖刺破血管壁。多组液体输液过程长, 患者大小便或进餐时, 针尖位置随患者活动引起角度改变, 易刺破血管而造成外渗。
1.2 药物因素
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本身的毒性作用都能刺激血管, 造成损伤。常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药物主要包括: (1) 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钠、舒氨西林、氨苄青霉素、新治君等青霉素类, 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吩钠、头孢呋新钠、头孢噻肟钠、头孢米诺钠等头孢菌素类,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 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磷霉素、白霉素等其他抗生素; (2) 甘露醇、山梨醇等等高渗溶液; (3) 氯化钾、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阳离子溶液; (4)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升压药; (5) 葛根素、丹参、培丙脂、碟脉灵、血栓通、丹奥等扩血管药; (5) 某些抗癌药物。一旦发生药物外渗, 将会影响患者治疗或危害机体健康。如动物实验显示, 静推20%甘露醇4~8次后, 血管壁增厚, 内皮细胞破坏, 血管内淤血, 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
1.3 疾病因素
(1) 癌症:这类患者在反复接受化疗后, 血管变得较脆, 穿刺较难, 可致药物外渗。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发生硬化, 药物易外渗。 (3) 糖尿病:由于患者的三大营养素代谢失调, 所致血管硬化易出现药物外渗。 (4) 静脉压增高:如患者右心衰竭, 全身静脉淤血, 阻碍血液回流, 药物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
(1) 操作前对血管条件评估欠准确, 致使针尖斜面在血管内外各半;或穿透血管, 一次穿刺在血管壁上留有两处针眼, 在松开调节器便发生, 见于输液时。未能掌握血管特点, 穿刺难度大的血管, 进针手法、角度技术、进针长度掌握不熟练, 进针后在皮下反复进退刺破血管造成渗漏。 (2) 穿刺部位用敷料覆盖, 不利于外渗的观察;没有定时巡视。 (3) 护士不甚了解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4) 钢针所致外渗的发生机会高于留置针。 (5)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6) 长时间在同一个部位穿刺或使用输液泵'输液。
1.5 血管因素
(1) 外周静脉发生外渗的机会高于中心静脉; (2) 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 营养状况, 病理原因造成缺血缺氧;静脉炎的血管, 由于血管收缩, 提高了血管内压力和通透性, 易致药物外渗; (3) 穿刺部位如在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 易发生外渗。
1.6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液体的输入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 针头对血管的机械刺激等。
2 药物外渗的预防性护理
2.1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士要加强静脉穿刺基本功训练, 正确选择静脉血管, 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同一静脉, 力求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成功后应妥善固定, 做到松紧适宜。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 教会患者或其陪伴者正确的护理方法。
2.2 静脉血管的合理选择
首先, 应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和适宜的针头, 应避开有硬结、瘢痕、炎症或皮肤病等部位作为穿刺点。其次, 准确评估静脉血管具体情况并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静脉血管要有计划使用, 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并左右交替进行。如果需要长期输液、穿刺较为困难的患者, 应尽量选择直的血管以留置针形式输液, 因留置针导管柔软, 少见血管损伤, 轻微活动外渗亦少见, 留置针保留时间在3~5 d, 避免反复穿刺, 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有利于后续用药。
2.3 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有些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以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产生的炎性反应使组织液生成增多, 因此应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 以免引起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 药液外渗。间羟胺、多巴胺持续给药时, 应建立2条留置针静脉通道, 每2~3 h交替使用, 这可防止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必须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后, 再滴入该药物。滴注甘露醇时, 为确保血管通畅, 应热敷穿刺部位或采取提高药物温度的措施。如遇问题, 及时处理, 并做好解释和指导工作, 让家属及患者知道注意要点,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2.4 加强护士责任心
护士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及精湛的操作技术。穿刺前, 护士应用热情肯定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简要操作过程, 不会疼痛, 鼓励患者, 转移其注意力,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输液时应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以及输注化疗药和易致组织坏死的药物时, 要做到床头交接班, 并密切观察和检查穿刺部位, 发现药物外渗, 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2.5 输液时的健康教育
输液前, 护士要告知患者或其家属药物外渗后的严重性, 使用留置针的好处;输液时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事项, 穿刺肢体尽量不要活动尤其是输注高危药物时, 指导其学会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以预防和减少药物外渗。
2.6 正确拔针和按压
输液后, 将调节器和胶贴依次拧紧、去除, 快速拔针, 沿血管方向用干棉签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 按压5~10 min左右直至不出血为止。但应注意不得在按压处揉动, 力度要适宜。最佳拔针时间应选择在输液瓶内药液输完, 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 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治疗量, 避免浪费。正确拔针可避免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导致针尖划伤血管壁, 可避免输液管内回流血液, 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有效阻止皮下瘀血和在同一部位输液再次发生药物外渗。
3 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
药物外渗发生后, 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更换输液部位, 积极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 促进液体重吸收, 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除根据外渗范围及其性质的不同采取的护理措施[1]外, 尚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3.1 基本临床护理措施
(1) 立即停止输液, 拔针, 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水平位置20~30 cm。 (2) 冷敷:可减轻皮损程度, 可使局部血管收缩, 减轻局部出血和疼痛。 (3) 热敷:主要用适量25%硫酸镁置于无菌纱布, 贴于外渗部位, 保持纱布湿润, 每10~20 min更换1次, 以促进局部组织水肿吸收消退, 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4) 马铃薯片外敷:消炎、止血、消肿作用。
3.2 不同种类药物所致药物外渗的护理
(1) 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当肿块<5 cm×5 cm时, 可在拔针4 h后采用热敷方法;当肿块>5 cm×5 cm时, 应及时湿敷硫酸镁或呋喃西林。 (2) 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局部产生无菌炎性反应) :应给予冷敷或湿敷硫酸镁, 也可湿敷0.5%654-2溶液。 (3)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钙剂外渗首选湿敷硫酸镁, 其次也可湿敷0.5%654-2溶液;甘露醇渗漏初期可热敷, 也可湿敷硫酸镁或75%乙醇溶液。 (4) 扩血管药物:上述方法均可采用。 (5) 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 渗漏轻微时热敷, 严重时按医嘱处理, 可局部封闭, 湿敷654-2溶液等, 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 湿敷氢化可的松。 (6) 抗肿瘤药物:只要可疑渗漏, 立即停止输注, 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 再注入5~10 m L生理盐水, 稀释局部药物浓度, 同时冰敷, 其他按医嘱执行。 (7) 化疗药物外渗时, 立即停药, 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以降低药物浓度, 避免局部肿胀和坏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5月我院静脉输液外渗病人120例, 所有病人均符合静脉输液外渗诊断, 穿刺点周围均表现为皮肤发红、局部肿胀、有疼痛感。其中男88例, 女32例;年龄8岁~89岁, 平均52岁;出现静脉输液外渗部位:手背部61例, 手腕17例, 前臂19例, 足背12例, 下肢内踝部11例。本组渗漏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120例输液外渗肿胀面积最大 (6×7) cm2, 面积最小 (3.4×4) cm2。
1.2 药物来源[2]
医院制剂, 批号:桂药制字Z20080017号;药物组成:天花粉5份, 大黄、黄柏、姜黄各2.5份, 厚朴、生天南星、陈皮、苍术、甘草各1份, 取以上药材加水煎煮2次, 合并煎液, 趁热过滤, 滤液浓缩, 分装, 100℃流通蒸发灭菌30min, 即得。
1.3 用法
静脉输液出现外渗后拔针, 针眼消毒后用带棉的输液贴覆盖, 用浸有金黄洗剂的湿纱布敷于患处, 超过肿胀边缘2cm, 用保鲜膜包裹。湿敷期间当班护士加强巡视, 防止敷布脱落, 并观察记录疼痛缓解情况, 4h更换敷料并观察记录肿胀消退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12h内局部组织肿胀基本消退, 疼痛消失;有效:13h~24h局部组织肿胀基本消退, 疼痛消失;无效:24h内局部组织肿胀不消退, 皮肤青淤。
2 结果
患处湿敷30min后, 病人感觉局部疼痛明显减轻, 4h后局部疼痛消失。12h内局部组织肿胀基本消退, 疼痛消失108例, 13h~24h局部组织肿胀基本消退, 疼痛消失12例。显效108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100%。
3讨论
中医认为输液引起静脉穿刺伤为局部脉络血行不畅而成瘀, 瘀血阻滞不通则痛, 瘀血内蕴致发热, 局部发红[3]。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当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 活血化瘀中药外用通过皮肤黏膜转运, 可以被皮肤毛细血管网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 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4], 我院根据病人输液外渗后引起的红、肿、热、痛情况, 应用金黄洗剂外敷, 取得满意疗效。金黄洗剂配方中, 大黄、黄柏、姜黄有清热解毒、化瘀、通经止痛之功效。天花粉、天南星、白芷有散风除湿、消肿止痛作用[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外用大黄有抗感染、镇痛作用, 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有利于消除局部的瘀血症状[5], 白芷的镇痛效果确切[6], 能明显减轻局部组织疼痛症状。本院金黄洗剂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使用方便, 费用低廉, 易被病人接受, 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金黄洗剂湿敷在静脉输液外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5月输液外渗病人120例, 用金黄洗剂湿敷输液外渗局部, 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20例中显效108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100%。[结论]用金黄洗剂湿敷静脉输液外渗局部, 在化瘀、消肿、止痛方面疗效显著, 病人易接受。
关键词:金黄洗剂,湿敷,静脉输液,外渗
参考文献
[1]薛雅卓, 张敏, 付霞, 等.外敷治疗外周静脉输液外渗致肿胀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3) :1209.
[2]何科.金黄洗剂在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4) :67.
[3]张广清, 叶苑琼.红归酊治疗输液引起的静脉炎[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2) :895.
[4]阚卫兵, 姜玉祥, 谢殿洪, 等.“9号”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357.
[5]李玉敏.大黄药理作用机理探讨[J].河南医药信息, 2002, 10 (6) :37.
【浅议静脉输液外渗分析及防护对策】推荐阅读: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10-29
静脉输液新技术10-06
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07-09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表10-02
密闭式静脉输液标准10-19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09-25
基础护理学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习题07-09
深静脉置管及护理10-11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06-04
常用管道及静脉留置针的护理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