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精选7篇)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1

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是确定县、镇两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责权,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正确处理县、镇两级预算之间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财政制度。其主要内容:一是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二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三是确定各级预算收支平衡办法;四是明

确各级预算管理权力和责任。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县、镇两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县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与实施的回顾与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形势变化的实际,试图寻求作为中国最基层两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途径选择。

一、对我县前六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回顾

自年我县建立乡镇财政以来,到目前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六轮县对镇财政体制的实施和调整。从“以收定支,超收分成,支出包干”、“核定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收支挂钩”、乡镇“撤扩并”时对原基数进行的归并、完善,到在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与县对镇财政补助、与镇财政既得利益相挂钩的“一保两联”政策、到“划分税种,递增上交,收支挂钩,超收全留,歉收全赔”,再到现行在中央、省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背景下分类制定的“划分税种、确定基数、收支挂钩、确保既得、超收全留”和“划分税种、比例分成、支出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通过前六轮县对镇(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解决了“分灶吃饭”的问题,基本明晰了各级的权责,改善了各镇的财政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是规范县与镇(街)的财力分配关系。通过县对镇(街)财权事权的合理界定,确立了镇(街)的地位和职能,促进了镇级政府新理财观的形成,使镇(街)政府真正成为有职有责有权有财的政府,对调动各镇(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镇级经济特别是山区镇优惠体制的实施对全县经济持续均衡的发展、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迅速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由于镇级收入占全县收入左右,通过财政体制的杠杆调节,镇级收入快速增长,使我县的财政总收入也同步增长,“九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其中镇(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由年的提高到年的。三是镇街财力明显壮大。通过体制激励和平衡,镇(街)可用财力占全县的比重收年的提高到××年的,绝对额已突破亿元,年均增长。镇街可用财力逐步壮大,为镇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及我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确定,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课题,再加上现行体制将于××年底到期,如何适应改革形势,把握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已成为我县财政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有其深远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影响。

(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

⒈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目前国家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进行了改革,超过省核定的退税基数外的出口退税,我县财政将负担。由于近年来我县外贸出口发展势头较快,从××年,出口贸易增幅分别为、、、,呈连续高位增长态势,预计××年县财政要承担财力亿元。预计以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均在以上,由此出口退税绝对额过大,且财政收入获得的财力增长远远抵不过出口贸易增长带来的退税数额的增长,造成原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巨变,从而直接影响到县镇利益分配格局,对县镇财政体制的设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⒉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年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通知》(浙政发号),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这是继中央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的又一次财力调整,根据该财政体制,原属我县的钱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所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全部上划省级。因此××年影响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万,这对现行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调整要求。

⒊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年农村税费改革初出台时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万元,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年再出台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又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万元,这为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确保镇(街道)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此需要支付的改革成本也显而易见,这又对县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

(二)适应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需要

⒈推进城市化,加快一流县城建设的需要。年县行政中心迁址柯桥,随着“两个一流”目标的确定,和“一主三副二群”县域城市体系的基本确立,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要求县财政集中财力加大对县域中心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的需求也日益增

多。据统计:—××年—月,我县对县域中心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累计已达亿,其中财政安排亿元。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要求县财政加强调控,提供更多财力支撑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⒉贯彻“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需要。财政管理体制的设立和完善应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总目标,运用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税源的积极性;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三有一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等改革,重点保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困难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大社保体系的构筑,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⒊贯彻“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上级对教育、卫生管理体制实行“以县为主”的改革要求,在教育上,我县已确立“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农村公共卫生上,“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在逐步深入贯彻。因此,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之间事权财权,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共同办社会事业的积极性,需要对现有县镇财力分配格局作适当调整,以确保上级相关改革政策顺利贯彻到位。

(三)促进镇街经济持续、协调、有序发展的需要

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由于历史的、地域的诸多因素影响,平原镇与山区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客观存在,镇与镇之间财政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一些欠发达的山区镇组织收入难度很大,由此带来可支配财力较少,四个山区镇地域面积占全县,辖区人口占全县的,但组织收入只占全县镇(街)的。虽然在前轮体制中作了适当倾斜和平衡,但积累性问题的解决还需有一个稳定的政策,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治本之策是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财政工作上,要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和财政收入完成情况,重新确定财力分配和转移支付格局,进一步完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同时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经济发达镇(街)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有更多的财力贡献。

⒉收入级次划分尚不准确合理。一是县行政中心迁址给县城中心带来无限商机,推动了三产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税收收入也有了新的增长点。二是但由此部分镇(街)因利益驱动,各自出台一些奖励政策,从县内其他地区“引进注册”房产企业,既妨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造成县镇两级政府可用财力的流失,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和预算的严肃性;三是技术原因,未能将国税部门征收的新办企业所得税纳入镇参与体制分成收入,使该部分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在对镇的财力分配上得不到体现。

⒊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事权与财权设置尚不对称。年县府调整城区行政区划后,将原城区的三个镇调整为四个街道,在财政结算上作为过渡仍参照镇财政体制,这对于街道职能的顺利实现、城区维护管理和城市社区化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但事过年,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也凸现出来,街道与镇之间行使政府职能有所不同,一定程度存在街道事权与财权设定不对等;即使街道之间,在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财力分配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事权也不尽一致,如果县里不作调控将不利于街道间平衡、协调发展。这种事权分配上差距导致的不合理,需要通过调整财政管理体制予以解决。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方向

财政体制调整涉及县、镇(街道)的财力分配、事权的划分和既得利益的调整,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制定调整方案中存在着许多改革难点,主要有:

(一)事权和财权如何进一步合理划分

事权和财权关系问题上,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及管理权限,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体制的核心与基础。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在前几轮的财政体制方案中并未真正解决好这个一直困扰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由于县镇两镇政府的事权不清,职能范围边界不明,这使划分各级政府的财力缺乏科学依据。一是街道的事权与财权如何界定。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政府职责来看,其主要职责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街道居民工作,搞好社区管理与服务,密切政府与居民的联系,保持基层的稳定,财政应保障其支出的需要。但街道办事处不是一级政府,只是政府的派出机关,是否必须通过设立街道一级财政的方式来解决?二是目前我县已确立了“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但在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方面仅仅规定了由县、镇(街道)共同负责办学和管理,对事权和职责未作具体的划分。三是××年国家出台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后,面对日益增加的地方财政负担,县、镇两级如何合理分担等。上述未确定因素都给县、镇如何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调控与激励如何进一步科学设置

激励与调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激励政策需要较大的财力分配来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财源,节约支出的积极性,满足镇街对财力分配上较高的期望值;而实现全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又必须增强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集中财力保障公共财政向全社会覆盖的支出需要。激励政策的实施能通过发挥镇街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做大做强综合财力,使增强县级调控能力得到财力保证,同时县增强调控能力后,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使全县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激励政策和调控政策中找到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成为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制定中的重点和难点课题。

(三)引导和监管如何进一步有效把握

镇财政作为镇一级政府的财政,应向同级人大负责。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镇财镇理”的原则,县级财政部门对其主要起到业务指导作用。虽然我县已全面推行同级人大对预算早编、细编、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监督,以强化预算管理,但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镇人大对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加强财政监管,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追踪、监管评估机制的建立等一直是尚待破解的难题。如何通过业务指导、制度引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考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把,财政预算更好地纳入法制化轨道,已成为县、镇财政急需共同解决的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县对镇财政体制已取得的成效、改革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确定过程中,我们应着眼于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目标,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调控能力”的要求,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在此基础上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坚持发展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充分保障镇级财政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税源,壮大财力的积极性,并最终建立健全分税制基础上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围绕“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主题,增强县级调控能力,适度把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随着中央、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公共财政覆盖面的扩大、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支出保障重点向社会保障转移等因素,都需要县级财政拥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主要是提高县级机动财力的可支配和支出效率,其主要形式是在保证镇级财政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增量财力分配来增强县财政调控能力。根据目前县镇两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分配,建议镇级财力占全县比重以为宜。增加的县级财力应全部用于对政府必须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如教育支出、税费改革等所需支出,在财力分配中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重点保证。同时为统筹城乡平衡协调发展,对镇街超收分成实行统筹金制度,专项用于城乡统筹发展及镇街“以丰补歉”等支出。

(二)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的县、镇财力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一个完整的原则。只有效率优先,经济得到发展,效益得到提高,社会财富得到增强,可供分配的地方财力大大增加,才能有条件兼顾公平,并从先富达到共富。只有兼顾公平,协调地区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为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一原则也与我县确定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相一致,在实践中必须将镇街可用财力的分配与其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相挂钩,合理划分收入级次。根据“保强争优”的原则,对镇街上解的财政收入实行上解返还等的收入贡献激励政策。同时根据“统筹发展”原则,核定镇街财政支出基数,并按镇街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贡献、财政保障规模等指标,按一定的权数综合后,分配给镇街基本发展资金,以促进各镇街统筹协调发展。

(三)加强政策衔接,合理调整镇街事权和财权。

事权和财权相结合,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以及管理权限,这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机制的核心与基础。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也必须对镇街事权和财权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界定。具体包括街道财政体制的设定、教育及公共卫生及出口退税负担等方面。

对街道实施过渡性财政管理体制。从我县实际来看,街道正处于转轨期,各街道经济发展情况、所处地理位置都不同,其承担的政府职责也不同,因此,在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街道实际,实行过渡性财政体制,在保障街道的基本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提取其机动财力的一部分,作为统筹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有关公益性、基础性基本建设项目,使街道之间得到协调发展,并为进一步推进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准备。通过采取这种较为规范而又灵活的管理办法。

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事权和财权进行调整。对镇街范围内义务教育事业、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作为镇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在县镇财力分配中,为确保镇街义务教育、农村疾病预防和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经费的财政投入,可由县镇两级共同承担,并以支出基数和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确保。

根据出口退税负担情况,建立外贸转型县镇联动机制,对超基数的出口退税,县镇两级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

(四)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重点支持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同时县镇两级着眼于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区别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顺序。镇级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支出,以及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生态保护等建设资金。同时县对镇要继续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政策。按照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支出水平不低于税改前的原则,加强对镇街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

(五)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2

一、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因分析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市管县体制下, 市级政府对县级政府干涉过多, 县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起不到主导作用, 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管县的市级综合经济实力不是很强, 自身财力十分有限, 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差, 扭曲了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目的, 导致了所谓“小马拉大车”现象的发生。

2.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管理层次。推行市管县体制后, 中国政府层级已经由四级制为主变成五级制为主, 层级过多影响了政府间信息的沟通, 中央下放的权力也很容易被中间环节截留。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调动市县和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影响政府管理效能的最大发挥。

3.市管县体制使城乡利益分配失衡。市管县体制客观上扩大了市级行政地盘, 市县间的利益矛盾比较冲突, 市政府在工作中会出现重城轻乡、重市轻县的失衡现象。在处理利益上, 市级随意性集中县财力, 或明或暗地侵夺县级的利益。这不仅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也是导致城乡利益分配失衡, 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障碍。

二、陕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 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客观要求, 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 加大省财政对财政经济特别困难县的直接扶持力度, 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管理机制, 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自主理财的积极性。增强县乡政府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提高财政管理效率, 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 基本原则。

(1) 保证既得利益不受影响。保证各级财政在现行体制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既得财力不受影响, 促进市、县财政平稳运行。 (2) 共同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处理省、市、县三级政府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在充分调动县级政府自我发展积极性的同时, 省、市财政继续加大对县级财政的支持、监督、指导力度。 (3) 坚持权责统一。在改革中, 省市县财政各自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省财政要加大对县财政的支持力度, 帮助县乡财政逐步解决困难;市财政要继续履行对县财政指导、支持和监督的职责;县财政要加强自我约束, 努力增收节支, 不断提高理财水平。 (4) 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选部分县试点,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再逐步扩大, 不断完善和规范。

(二) 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1. 实行“六到县”。

(1) 体制确定到县。省与县财政收入范围不作调整, 市级不再参与县级税收收入分享, 不再集中县级新增财力。收入全部作为县级固定收入, 市级不再参与分享县级收入, 全部下放县级。 (2) 各项转移支付补助到县。省对各项转移支付补助, 按照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 统一计算分配、直接下达到县, 同时抄送市级财政。 (3) 专项补助资金分配到县。各县申请各类专项资金, 直接向省直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申报。省财政的专项补助资金, 由省财政厅或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直接分配下达到县, 同时抄送市财政及有关部门。 (4) 财政结算到县。年终按结算项目和数额, 由省财政直接与县财政办理结算。 (5) 资金调度到县。省财政直接确定各县的资金留解比例, 预算执行中的资金调度, 由省财政直接拨付到县, 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6) 工作安排到县。省财政的重大财政工作直接安排到县。县级财政预、决算报表和财政收支月报、旬报等直接上报省财政, 同时报送市财政汇总。

2. 做到“五不变”。

(1) 行政管理体制不变。市对县的财政工作仍按照现行行政级次进行指导、监督。市级财政仍按现行行政管辖范围和级次, 负责所属县的财政预、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数据的汇总、报送工作。 (2) 县级自我发展与管理的责任不变。县级政府是发展县域经济、保障公共需要的责任主体。试点县按照“三奖三管六保障”的激励机制进行考核奖罚。各县应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不能因实施省管县而将发展、管理与公共财政保障的责任推向上级。 (3) 市级既得利益不变。以2006年为基数, 上解数额维持不变, 由县财政结算上解省财政。对市级下放到县级的收入, 以2006年决算数为基数, 由省财政对市财政进行财力补助, 县级不再负担。 (4) 市对县补助不变。各设区市原对所属县的各项补助和原有的配套资金不变, 以2006年为基数确定。确定后的市对县补助, 由市财政结算上解省财政, 省财政结算补助到县财政。 (5) 债权债务不变。县政府原有债权债务不变, 债务仍由县级负责偿还, 不得上解。到期未偿还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债转贷资金和中央财政有偿资金等, 由省财政直接对县财政进行结算扣款。

三、大荔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运行情况

(一) 大荔县的县情和财政状况

1. 大荔县基本情况。

大荔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5.28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10.84亿元, 第二产业6.8亿元, 第三产业17.64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 500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027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 713元。

2. 大荔县财政状况。

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7 294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 671万元。财政供养人员19 983人, 人均可用财力1.8万元, 人均财力一直增长缓慢, 多年来人均财力一直处于全省后十位水平。

(二) 大荔县财政体制运行的成效

1. 增强了县级可用财力。

大荔县2007年因省管县财政试点, 省财政增加了省管县转移支付, 提高了省财政补助系数, 县级获取了更多的财政收入和财力支持, 财政困难得到进一步缓解, 增加了县级可用财力, 2007年大荔县首次将干部职工降温费、取暖费、奖励工资列入预算, 2008年又启动了大荔县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2.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改革后省对县实行项目直报、资金直达, 管理层次减少, 各项资金能及时拨付并充分发挥效益。首先是干部职工工资每月15日前发放到位, 改变了发放不及时的历史。其次, 项目和信息均实行直报, 使县级部门能及时与省有关部门沟通情况, 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资金直达使县级部门有更多的时间搞好项目管理,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创新了财政管理方式。

省财政建立了对省管县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收入支出、控制债务、财政赤字、供养人员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三奖三管六保障”政策与奖惩办法。一是2007年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当年节余4万元, 计划2008年消化部分财政赤字。二是财政供养人员得到有效控制, 在编人员工资发放实行实名制, 对编外人员建立信息档案库, 实施按序排列管理。2007年, 大荔县在职财政供养人员实现了零增长。

4. 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省管县改革提高了县级财力水平, 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城乡间差距方面取得了初步效果。

(1) 兑现历史拖欠教师和干部职工工资3 426万元, 至此, 全县教师和干部职工历史拖欠工资10 974万元已全部化解, 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2) 公务员津补贴政策执行有序推进, 2008年3月份已经将全县党政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全部发放到位, 在职人员于2008年8月份发放到位。 (3) 民生八大工程进展顺利, 按省市要求落实安排民生八大工程县级配套资金1 875万元, 保障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4) 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检法机关公用经费按省上要求标准已落实到位, 县级部门公用经费由上年的200元/年.人提高到500元/年.人。 (5) 加大城市建设、创卫生县城工作的投入力度, 促进了这两项工作的强势推进。就业与再就业、农村新合疗、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 维护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 大荔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困难和建议

1. 改革运行中的困难。

(1) 长期以来, 大荔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缺少大型的骨干财源, 财源结构单一, 承受风险的能力差, 并且财源建设相对滞后, 发展后劲不足, 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和增幅多年来处于渭南市末位。 (2) 由于县情与财政现状的自身原因, 加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大荔县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不高, 财力水平仍较低, 每年做到预算收支平衡非常困难, 各项事业发展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

2. 几点建议。

(1) 提高省级财政满足省管县最低支出需求的保障能力, 进一步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状况, 使直管县能安排公共财政所需资金, 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并能逐步消化和解决遗留的历史问题。 (2) 将省拨资金列入财力性转移支付, 逐步缩小专项补助的转移支付范围, 赋以县级财政活力, 使县财政能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使县级各项事业和县域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3) 实行省管县财政改革后县上拥有了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县政府要珍惜难得的发展自主权, 抓住发展机会, 大力增强县级经济发展能力。 (4) 要有相应配套的行政区划改革, 县级经济发展保持相对独立性, 市县间要建立相应的经济发展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Z].陕政发[2006]65号, 2006-12-20.

[2]王磊.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07, (1) .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启之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深入,改革的难度在增加。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

二、现有财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财政职能尚未转换到位,公共财政体制仍处于建立过程之中。各级政府尤其是多数地方政府仍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把公共服务作为第二位职责。不少地方政府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而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长期不足,缺口很大,越是基层财政上述表现越突出,矛盾也越尖锐。财政还没有从它“越位”的领域完全退出,“缺位”的领域进入不足。

第二,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分税制”体制不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正在建立的过程中,财政对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调节能力还很有限,过去十年间分税制的几次调整以财力向上集中为主。

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能够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十分有限,地区间、城乡间的收入及公共服务的差距不仅没能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第三,现行地方税制体系不完善,地方税制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间分配关系的需要,不能满足税收调节作用发挥的需要。地方税无论是税种的收入规模还是其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都比较小,且地方税收入受中央税收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较大,缺乏稳定性,地方政府对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依赖程度较高。

第四,财政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发挥不够。个人所得税通常采用累进税率,具有在经济高涨时自动增税、经济衰退时自动减税,对经济周期“削峰填谷”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流转税所占的比重高达60%左右,而所得税的比重只有20%左右,个人所得税只占10%左右,个人所得税比重过低,以及个人所得税制度、财产税制度的不完善使税收制度发挥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受到局限。

三、深化我国现有财政税收体制的构想

第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明确政府支出范围,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要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政府资金要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而投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

第二,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財政管理体制。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具有调节收入分配性质的支出责任,由中央政府承担;地区性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对具有跨地区性质的公共服务的支出,要分清主次责任,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对一般乡镇实行“乡财县管”方式;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第三,完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筹集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执行地方政府职能,而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应依托较为独立的地方税体系来确保。建立独立的地方税体系,就要科学的划分地方主体税种、辅助税种。根据我国的税收经济实际,并结合国外的经验,需在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时,对营业税应本着“局部调整,扩大税源”的思路,仍维持其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财产税在地方税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运用财税手段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个人所得税制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有效手段,运行有效的个税制度,拓宽税基,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使法定扣除标准与纳税人实际生活负担相接近,同时可以考虑家庭人员的不同构成以及基本生活需求的实际情况,增加专项扣除,使其更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纳税人;统一累进税率,减少税率级次降低名义税率。在税收征收管理上要提高征管水平,建立严格的双向申报和交叉稽核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和财产申报制度。逐步完善财产税,调整收入分配存量。可以对不同财产如土地、房屋、车辆以及一些其他特定类型的财产课征财产税。规范、完善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对存量房产开征物业税。在财产转让环节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调整收入存量的转移。对高收入者征收遗产税,同时为防止财产所有人在生前将其财产无偿转移给继承人而偷逃税款,应配合征收赠予税。

参考文献:

1、贾康,赵全厚.中国经济改革30年[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恩胡.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2).

3、邹东海,马海涛等.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30年[M].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4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的几个问题,如拓宽核算范围,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及逐步推行权责发生制等。

关键词:财政改革;预算会计;会计

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和监督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1998年1月1日起以全面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标志,表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己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走上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模式的道路。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因此,预算会计又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在当前财政改革背景下,应当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修订出发,使其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应拓宽核算范围,全面反映、监督政府资金运动

首先,针对目前预算外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规范、科学管理难度较大的特征,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也就是说要将预算外资金的缴拨和会计核算,纳入到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统一按预算内科目核算,建立起包含预算内外资金的大预算体系。

其次,将基本建设拨款纳入到预算会计统一核算。根据有关规定,企业的基本建设会计与其基本业务会计已经开始并轨。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也要纳入预算单位会计统一核算,预算单位会计中增设相应科目核算基本建设资金。

最后,修正财政支出确认基础,重新确定部分业务的收支。为适用财政改革需要,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在近期,有必要一方面在某些业务可以部分实行权责发生制,如采用权责发生制方法来处理一些预算己经安排,由于政策因素、项目进度、预算下达晚或其他一些原因引起的当年未能实现的个别事项的年终结转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改变某些预算支出的核算办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如政府采购和财政国库统一核算制度实行后,对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政支出列报带来很大的冲击,必须改变目前“以拨代支”的核算办法,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政支出列报应以财政国库支信执行机构报送的按部门分“类”、“款”、“项”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人民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预算支出。对财政直接拨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入账。对财政授予权支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代理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记账。对小额现金账户用款额度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代理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入账。

二、设置科学的会计科目,解决会计科目功能不足问题

(一)适应财政改革需要,增设有关会计科目

1、在总预算会计中有必要增设或调整以下科目:(1)增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已结报支出“会计总账科目,并设立预算支出明细账。(2)增设“预付政府采购资金”科目,按《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核算暂行办法》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要先将政府采购款从国库存款划入财政在代理银行按规定开设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并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用暂付款等相关科目核算,即“借:暂付款——政府采购款;贷:国库存款”两者同时记作“借:其他财政存款;贷:暂存款”。(3)停用“基建拨款”科目,由于财政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行,基建拨款统一由国库存支付,基建贷款财政不再提供资金,因而,现行制度中规定财政部门拨给基建支出的专业银行或拨给基建财务管理部门的拨款和贷款不再实行,此科目也就不存在设置的必要了。(4)增设预算外支出“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支出”科目。财政部门集中的预算外收入及相关已经纳入部门统一预算,财政总预算会计要作相应的处理,所以,要增设相应的“预算外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一级科目,同时,在“其他财政存款”一级科目下,要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二级科目。

2、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有必要增设以下科目:(1)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小额现金额度”会计总账科目。(2)增设“预付政府采购资金”科目,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行政单位如提供自筹的配套采购资金,应将此项目资金预付给财政总预算会计采购专户,为此应设置“预付政府采购资金”科目核算。

(二)适应财政改革需要,修订有关科目核算范围

1、收支分类改革前我国预算会计原收入分类分设类、款、项三级,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因此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上加以细化。单位预算会计核算时,原按“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的“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改革后按功能分类进行明细核算;原按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目”、“节”级支出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的“经费支出”等科目,改革后按支出经济分类进行明细核算。

2、修订“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科目适用范围,对于收入直接缴库的单位不再使用这个科目,而对于收入集中缴库的单位可继续使用。

3、修订“拨出经费”的适用范围,实行全部国库直接支付经费的行政单位,按核定预算应拨给所属单位的预算经费,由国库直拨而不再经过本单位账户,在此情况下,“拨出经费”就不需再使用,实行授权支付的行政单位仍需再使用本科目。

4、停用“预算外收入”科目,随着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深入,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绝大多数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纳入政府财政统一预算,统一管理,因此,该科目不再使用。

5、改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类的“银行存款”科目的核算内容,随着政府采购和财政直接支付的实行,该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应地改变为预算单位的自筹资金收入、以前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等。

6、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在汇总资产负债表时,将所属单位预算单位的数字相加,不作将上级的“拨出经费”与下级的“拨入经费”相抵冲的处理。

(三)为解决基建会计纳入到行政单位会计统一核算决问题,修订有关基建核算内容

基建会计纳入到行政单位会计统一核算后,核算内容增加很多,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以满足有关基建工程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的核算需要,因此有必要增设“工程物资”、“预付工程款”、“应付工程款”、“基建拨款、基建支出、基建结余”等科目,在同时,停用原行政事业会计中的“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三、进一步推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主要应用在社会保障、债务利息、税收收入和资产资本化与折旧等方面。目前在权责发生制应用在“年终结转”事项的基础上,一是可以对政府未来应承担的政府公务员的未来应支付的社会保障支出按权责发制确认;二是在政府债务收支处理上,对国债和国际信用等必须按期计提利息并计入当期的费用,同时,对债务收入也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为某一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

权责发生制在现代政府管理上,具有与收付实现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也不小,如长期以来,我国总预算会计缺乏资产存量的反映,行政单位的有关资产的记录和反映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资产价值不实。我国目前分级分散资金支付制度难以支持权责发生制系统。我国正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但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上这些情况,注定我国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不可能“一刀切”完成而应当根据区分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稳步推行权责发制。在目前来说,对于因实施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资金流向的改变,使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收入增加时,工资费用或非货币性资产作为政府会计基础转换的改革,不仅仅是政府信息处理技术的改革,而是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根本改革,它反映了一国的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因此,在引入权责发生制时要权衡政府会计基础转换的获益和代价。

参考文献: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5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年,财政部开始提出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年=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人民银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号),要求“十五”期间要全面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我省省级单位已于====年正式启动,市级也于====年==月正式启动,市人民政府在各次财税工作会议上要求我市各县必须在今年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此,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号)和遵义市财政局《遵义市县(区、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指导意见》(遵财库[====]==号)等有关政策精神,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于====年在县直单位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会制度改革,经过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辛勤工作,于====年=月==日召开改革动员大会,=月进入试运行阶段,==月已全面启动,至==月==日止,实际发生支出业务===笔、支出金额达===万元,收入业务==笔、收入金额===万元。

(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背景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模式逐步转向“公共财政”理财思路上来,提出要通过深化各项财政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现阶段我国财政资金运作方式比较落后,日益显现出越来越不适应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多重、分散开设账户,导致在途资金多、闲置资金量大,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二是财政资金拨付环节多,各级预算单位均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性资金账户,层层拨付,致使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资金分散拨付,预算单位按资金的不同性质开设多个银行账户,造成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滞留在预算单位;四是收入执行中征管不严,大量财政收入通过征收机关设置的过渡性账户收缴,而不是直接缴入国库,入库时间延滞,退库不规范,财政收入流失问题时有发生。因此,现行以多头设置账户为基础,层层分散进行的资金缴拨方式,不适应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也不适应国库管理制度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最终规范政府性资金收付的最彻底、最完善、最可靠的模式”。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能够改变目前财政资金分散的局面,实现财政性资金集中化管理,规范预算执行,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预算编制统一、规范,促使财政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强化依法理财观念;可以有效地克服财政性资金运行信息反馈迟缓、透明度不高的现象,使财政能够了解财政性资金运行的整体状况,保证财政收支信息反馈及时、真实、可靠,为预算编制、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依据;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预算资金的管理方式和预算执行的方式,使预算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从源头上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是监督预算执行最有效的手段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有利于规范操作原则。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前提下,合理确定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使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按规定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规范运作。

=、有效管理监督原则。在不改变预算单位预算执行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权限前提下,使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管理监督之下,增强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

=、方便单位用款原则。通过改变现行财政性资金缴拨方式,减少资金拨付环节,使预算单位用款更加及时和便利。

=、全面启动的原则。====年全面启动县级全额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并逐步完善和规范。

(三)财政国库付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就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各类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有关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银行账户。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规范收入缴纳程序。一是现行预算收入的缴款方式分为直接缴库、集中汇缴两种方式;二是扩大了财政收入收缴管理范围。按目前执行中的划分方法,财政性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大类。在收缴程序上,不仅对预算内资金收缴程序作出了规范,也对政府非税收入资金收缴程序作了规范。

=、规范支出拨付程序。根据支出管理的要求,预算单位的支出划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等四类,从支付性质看,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均属于购买性支出。依照规范操作、加强监督、方便单位用款和提高支付效率原则要求,不同的支出类型实行不同的支付方式和程序。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方式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指依据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月度用款计划,在预算单位提出用款申请后,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代理银行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主要包括预算单位的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集中采购部分)和转移支出;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指经财政部门授权,由预算单位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主要包括预算单位日常

零星的小额支出。所有财政性资金均由代理银行先行支付后,再向人行国库和财政相关业务股室进行清算。

(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配套措施

=、建立财政国库执行机构。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将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收缴;财政拨款由原来只对一级预算单位逐步改变为面向各级预算单位,拨款单位范围成倍增加;特别是这些单位的绝大部分财政性支出业务将采取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的方式,相应地原由各预算单位办理的拨款业务将集中于财政预算总会计,财政预算总会计工作量将成倍数增加。同时,与之相适应地监督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也将同步增长。依靠现有的总预算会计人员显然难以完成,为了便于管理、借鉴先进经验,于====年=月建立专门的机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办理具体的收付工作,并从原有会计人员中考调相应人员具体办公。

=、加快推进预算编制改革。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以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为基础和依据,只有把预算编制细化到部门,才能将大类支出按部门分解到具体开支项目。于====年=月在全县全面实行了部门预算制度。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为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由于财政收付的范围大,支付项目明细化后,支付信息量非常大,对财政集中支付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证这项改革的有效运行,通过招投标,建立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并与代理银行同系统操作,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安全、高效运作提供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撑。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和用款单位的监督;二是财政内部的监督制约;三是审计等部门的外部审计监督;四是中国人民银行余庆县支行对代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资信、资金清算业务的监督。

=、选择代理银行。为了减少改革成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通过招投标选择资金实力雄厚、资金运行安全、清算系统发达、网络服务设施健全的商业银行作为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过程中财政资金支付业务的代理银行。

=、清理整顿银行账户。清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是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进行的基础性准备工作,财政部门应密切配合纪检、监察等部门,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账户的清理整顿工作,为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对我县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看待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正确认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第一,财政资金是国家的,由国库统一管理是理所当然的,国际上发达国家也都是这样操作的。第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已成为必须。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朝着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努力,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就是为了推动公共财政框架所应支持的重点。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对我县来说是有利的,我们应该积极支持这项制度改革;另外,在规范财政行为上另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年为了配合《会计法》的实施,专门制定颁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这是解决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懈,控制弱化的重要措施,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的客观要求。====年出台了《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管理。我县财政部门正在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使全县的财政,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第三,从财务部门、财务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角度看,应该积极支持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这对一个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有好处,可以解决多年来财务工作上下为难的问题,难在一是没有钱,二是有钱不能随便花,三是往往跟单位领导及其他部门有矛盾.过去解决的办法是多向财政部门要钱,或多创收一点,使得手里机动财力多一点,有了钱就可以帮助单位、帮助领导及其他部门解决问题,就有政绩,就能受到领导的赞扬。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财务部门越这样弄,矛盾越多。另外权和责是并存的,要这个权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了问题就要承担责任。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后,财务部门工作主动了,今后花钱都是预算说了算,有预算就有钱,没有预算就没有钱;列入预算的可以花,没有列入预算的就不能花,领导说了都不算。实行部门预算,单位只有一本收支预算,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领导也好,各个部门也好,要花钱,必须经财务部门报预算,按定额按编制按任务来编报预算,财务部门处在主动的位置,而不是被动的位置。

=.正确认识国库集中收付的规则。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以后,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手续繁琐、复杂了,从试点初期来说,确实是这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必须按月层层编报用款计划,然后再层层批复下去。二是直接支付申请必须经过财政专办人员审核盖章,多了一道手续。三是授权支付后预算部门要填财政授权支付凭证,国库部门要填写银行支付凭证,同时,而且要分别按款项类别来填。以前一张银行支付凭证能拨出去的,现在要填五、六张,甚至十多张。四是与代理银行、财政专办人员等有关人员的协调工作增加了,另外还有零余额账用款额度的调整增加,与银行国库的对账,授权支付过程中还有很多繁杂的事。工作量的增加和手续上的复杂相对而言客观存在的,但管理体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随着改革措施的配套,工作人员业务的熟

悉,支付信息系统的建立,相信国库集中收付会更顺利、快捷。

=.正确按支付制度的程序运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时间长,影响工程用款问题,只要预算单位提前做好用款计划,按照工程进度安排好用款,就不会耽误时间。按照规定,当月度用款计划都在上月末前十天就要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并保证在月末下达到用款单位,这就看各个单位的用款计划报送是否及时和按规定程序填报,而且管理办法中也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方式。财政与单位、银行间支付程序可以更加规范一些,如取消支票的使用等,上下联系配合加强一些,时间是可以适当缩短,是可以做到不影响单位用款的。

(二)规范界定财政部门内部各股室的工作职能。

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新的财政资金缴拨方式正式运作,同时财政部门内设机构随之调整变化,各内设机构的工作职责也发生变化,应重新界定和规范各内设机构的工作职责,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根据改革后财政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机构,重新制定和界定各内设机构工作职责,确保财政内部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在现实工作中,我县财政部门的国库股与预算股、行财股与社保股实质上合二为一,人员只有=—=人,既要担负繁重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拨款、会计核算、资金调度、月旬报工作,又要担负预算的汇审工作,同时还要应付一些突发性事件和中心工作,哪里还有时间全方位、深层次地对整个预算资金运动的连续过程及积累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因此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只能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的收支数据罗列,对政府决策提供的服务极其有限。应尽快建立健全财政内设机构,把国库股和预算股、行财股和社保股分离开,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定期调研、会谈和专人负责制。

(三)加强财政队伍建设,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业务量将增大,应要在充分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基础上,按照从严从紧控制人员编制的原则,相应增加财政人员、编制,并选拔优秀人员随改革进程逐步配备到位。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后,所有收支都是通过操作现代工具实现的,应积极采取“送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抓好财政队伍的建设培训,通过学历教育、业务培训、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整个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四)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

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6

1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的具体成就

1.1 在税制转型方面的成就

在改革所得税方面, 将内资企业的所得税制度进行高度的统一, 在原有所得税办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充分展示了税收原则的公正、公平, 为企业提供了良性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促进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快速发展, 有利于企业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1.2 在增值税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国已经建立起新型流转税制度, 该制度主要是以增值税为制度主体, 以营业税与消费税作为补充。增值税的建立是我国计划经济税制向市场经济税制进行转型的重要体现, 促使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与国民GDP实现稳步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出现重复征税的现象,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结构转型。同时2016年营业税将作为增值税进行推广, 扩大了增值税的主体内容, 营业税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不再只是起到补充的作用。

2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

2.1 税收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的税收体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税收体制还不够健全, 一些税种还没有纳入到税收体制当中来, 包括以环境与资源为代表的税种、一些支持技术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税种、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税种, 这些税种在税收体制外, 对我国财政预算与支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财政收入损失严重的情况, 使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缺少资金保障, 以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分税制改革工作没有做到位, 分税制改革存在着中央财政权利与地方财政权利分配的不均衡、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划分不均衡问题, 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缺乏自主的财政体制,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配主要向中央进行集中, 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而且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不仅制约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 同时地方政府还承受着一定的债务压力, 最终使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没有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2 财政预算体制不完善

财政税收改革制度实施以来, 在税收体制的改革方面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方面率先做出实质性改革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促进了我国财政税收改革工作的发展, 但是在财政预算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落实方面, 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预算管理体制在管理的范围方面覆盖较小, 存在着管理缺陷问题, 而地方政府推行预算管理体制工作的力度不够, 导致没有紧随中央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工作的脚步, 也没有建立有效的预算制约机制与预算监督机制, 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做到透明的财政预算管理, 在地方的财政管理工作中, 依然存在着资金挪用以及资金浪费的现象, 这些现象大部分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严格的财政预算审批制度, 同时还缺乏严格的监督审核制度, 在开展地方财政工作前, 没有做到科学合理的计划年度财政预算。

2.3 缺乏合理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在分税制度的基础上, 实行财政转移支付, 其主要是指由中央将财政收入进行集中, 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财政支出, 用来协调地方经济发展不均的问题。转移支付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财力、实行体制互补。转移支付工作中存在着资金利用率较低、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规范制度, 中央向地方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时, 由于资金流转的周期长与流转的环节多, 极易出现资金截留与漏损的情况, 使资金严重缩水, 滋生严重的腐败现象。除此之外, 转移支付的类型与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而税收返还与体制互补所占的比重较大, 这样的转移支付制度结构, 很难实现财政转移支付的公平性与公共性。

3 深化改革财政税收体制的具体办法

3.1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利

深化改革财政税收工作, 有利于不断创新发展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根据财政税收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权利协调不平衡问题, 需要充分结合我国财政税收发展的现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发展的基础上, 有效地协调中央财政权与地方财政权利。在进行财政权利的协调工作时, 需要合理分配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 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 降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 为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一部分压力。在深化政府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时, 以财政支出责任与事权为切入点, 加大改革的力度, 做好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利工作, 及时解决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财政权利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进行权利的分配时, 需要不断地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加强从上至下进行的财政支出分配工作, 完善财政支出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资金跟踪管理制度, 保证财政资金下放的过程中, 不会出现私自进行挪用以及滥用的行为。将财政支出的责任明确落实到各级政府, 充分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资金支出的比重,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中央财政权利的下放, 可以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财政自主权, 充分发展当地的经济, 完善地方政府的公共设施建设, 但与此同时需要中央加强监管地方财政的力度, 做好约束地方财政资金的分配情况, 加大对地方财政工作的管理, 使其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工作。

3.2 健全财政预算的管理体制

财政预算体制是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在财政预算体制的推行中存在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预算管理机制, 来保证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可以得到科学的、严密的运作。在进行预算监督体制方面, 需要政府合理规划短期的预算工作与长期的预算工作, 实施复式预算管理体制。在健全复式预算管理体制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国家预算管理范围, 将经常性财政预算与资本性财政预算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中, 同时要将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社会保障预算归纳到预算的管理范围中。为了更好地保障预算体制的实施, 要成立预算管理部门与预算监督部门等机构。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的监督管理, 建立群众监督体系, 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为群众提供监督举报途径, 包括开通网上监督举报窗口, 设立群众举报部门, 重视群众监督的作用。要求地方政府将财政预算中非核心、必要的预算内容进行公示, 实现政府财政预算的透明化、公开化以及公共化。政府需要做好财政预算的审批工作, 对于需要进行财政拨款的项目, 要做好相应的审查工作, 对于预算项目中涉及的大资金投入项目, 要成立专门的审核小组, 严格把控财政预算的审核工作。

3.3 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健全并完善政府转移支付体制, 政府需要将转移支付的结构与比例进行不断的完善, 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据中央财政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进行合理的提高, 完善增值税与税收返还制度, 全面保证政府平稳地进行财政资金的转移与支付。政府在开展财政资金的转移与支付工作时, 要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地方的人均特点等, 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方案, 协调好资金分配的比例。

3.4 对财政税收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财政税收体制,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还需要不断地深化财政税收改革, 完善财政税收体制。在对财政税收进行管理时, 需要将分权管理与集权管理税收工作进行落实, 完善税收的管理体制, 彻底改变重税收轻管理的现象。充分利用法律与制度进行管理与约束,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形成规范化的税收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扣除标准, 将累进税率进行统一, 建立双向的申报与交叉稽核的税收征管制度。在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 还需要不断提高地方税种的地位。利用相关的财政管理法律法规对财政税收的管理体制进行精简与完善, 加强对乡镇财政税收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需要合理地利用地方政府下放的财政权利, 给予地方政府在进行建设投资工作中一定的自主融资权利与地方财政权利。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防止地方政府出现债务问题。针对已经出现的债务问题, 可以采取分类处理的办法与分流处理的积极措施,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执行与管理制度。

个人所得税可以有效缓解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财政税收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上进行制定并完善的, 为了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 需要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 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推行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结合的办法, 减少工薪阶层的赋税。增加资源税与环境税收等税种, 完善财政税收体制, 促进社会实现税收公平。

地方政府还需要根据相关的财政税收的政策法规规范纳税人与相关的财政税收职能部门, 做好依法纳税的宣传工作, 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加强对税务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 提高税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依法纳税是每位纳税人的基本义务, 在进行纳税的同时其还享受相关部门的服务, 由此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对税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使其提供优质的税务服务。

4 结语

我国已经建立并完善财政税收体制, 也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深化改革。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需要及时改善财政税收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做了简单地介绍, 并针对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税收体制、预算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地论述, 并根据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意在为深化我国财政税收改革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廖玮.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14) .

[2]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9) .

[3]崔绍光.关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 2014 (18) .

[4]赵霞.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1) .

[5]刘丽.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赤子 (中旬) , 2013 (07) .

[6]张思佳.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01) .

[7]李俊.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4) .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7

关键词: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自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政府对全范围领域开展深化全面的改革。在众多的领域中,改革财政税收制度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要求。 财政税收是国民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的保证,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效的实现了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发展社会收入的分配关系。本文针对财政税收制度在改革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制度不够完善健全

如今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并不够完善健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几个。首先,财政收入的分配过于向上集中,使分税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而地方财政不合理的划分,也影响到了中央的宏观调控力度。另外,有些比较重要的税收种类并没有纳入征收范围,例如以环境与资源为代表的税收,致使税收不能够有效调节社会的分配能力。最后,国有资产收入、资源、环境等非税收收入,也没有纳入到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管理范围内。

(二)转移支付没有规范管理

转移支付是建立在分税制度的基础上,中央财政的集中程度较高,由中央通过财政支出来改善地方经济上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现今阶段我国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财力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与体制互补三种。在转移支付的过程中长期的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或是官员存在严重腐败现象。造成转移支付没有规范管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来对转移制度工作来进行监督管理,使中央向地方支出的过程之中会出现一些财务模糊、截留漏损等糊涂账,而这些现象又难以查证。其次由于转移支付类型的构成不是很合理,税收返还和体制互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的经济利益,导致占比很大,而一般性转移支付相比则低很多,这也就导致了经济发达的地区税收返还很大程度的超过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从而是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变的越来越大,使财政支出失去了均等化的原则,也就很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目标。

(三)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中存在不足之处

我国在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体制覆盖不全面的不足之处。对于财政税收制度的分配制度来说,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延期。政府的财政收支工作不能够完全的涵盖财政预算。并且因为相关监管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不全面,缺乏内部的制衡和约束,财政预算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监管,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四)财政的管理监管不到位

财政税收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使一些政府机关采取了精简编制、收缩结构等措施来实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标。在这些措施中,一些专业的管理机构和专业财政人员被合并或裁减,有的甚至整个税收部门被撤掉,这使财政的管理队伍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也难以开展财政管理和监管工作。其次,财政税收的管理正处在逐步转型和深化改革的时期,一些工作人员的素质存在良莠不齐,很容易出现贪污腐败现象,致使财政税收的管理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

二、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建立合理的分权分级体系

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基础国情,来建立统筹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和发展,使之合理平衡的分级分权财政体系。首先要合理的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合理的提高中央财政的收入比例,并以此为基础来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二)建立健全的支付体系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支付体系,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和可靠。首先要合理的搭配一般性的转移支付和专项的转移支付之间的比例,可以适当的将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比例提高。其次需要将转移支付的分配模式进行改革,使资金分配制度合理、科学。其次要深化改革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使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稳定。

(三)完整现有税负结构,使税收制度合理化

将现有的税负结构完善,建立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首先要改革税收体系,现有的税收体系以间接税为主要部分,应适当的提高直接税的占比,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直接税与间接税同样比例的税收体系。其次应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使政府收入规划化,预算管理范围扩大化,将体制之外的收入取消掉,并且一定程度的提高税负水平。另外要加快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分类扣除和综合申报相结合的制度,有效的降低工薪层的税收负担,推进环境、资源等税收体制的改革。最后要根据统筹地域发展和国家建设发展,开展税收的优惠制度改革。

(四)进一步改革预算制度

国家的中长期财政预算应该与中长期的发展相一致,进一步的将财政预算制度深化改革。扩大国家的预算管理范围,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包括资本性预算、一般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将政府所管理的财政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的管理之中。

三、结语

健全和发展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可以影响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司与个人等多个方面,因此应立足于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对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并且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税收体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上一篇:电力申请报告书下一篇: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