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名人名言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狄更斯名人名言(精选7篇)

狄更斯名人名言 篇1

狄更斯名人名言1

1、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2、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狄更斯

3、脾气坏的人往往把天气和风向当作一个借口来掩饰他们那又暴躁又阴郁的脾气狄更斯

4、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5、成功好比一张梯子,机会是梯子两侧的长柱,能力是插在两个长柱之间的横木。只有长柱没有横木,梯子没有用处狄更斯

6、甚至伟人也有穷亲戚,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狄更斯

7、凡可以献上我的全身的事,决不献上一只手。狄更斯

8、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抓住他吧!狄更斯

9、宝贵的光阴,总是像箭一样地飞逝着。狄更斯

10、一只眼睛里闪烁着爱的光芒,而另一只眼睛却燃烧着自私的俗火狄更斯

11、浑身刻板死沉、满面阴惨抑郁的、人,不论其生相如何,衣饰如何,都是天上人间最坏的人。狄更斯

12、某种可喜的才能,某种幸运的机会,可以形成某一些人上升的梯子的两侧,但是那梯子的横级必然是用禁得住磨擦和牵扯的东西做的;没有东西可以替代彻底、热情、诚恳的真功夫。狄更斯

13、人在精神方面受到了最可怕的打击,往往会丧失神志。狄更斯

14、一切都管,就是不管自己的感情,那是君王们由来已久的特权。狄更斯

15、生活是一种极可怕的苦役狄更斯

16、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狄更斯

17、永远得不到安宁,永远得不到满足,老是追求着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情节、计划、忧虑和烦恼永远萦绕在脑际不管这是多么离奇,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那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人就是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去制订人生计划的!狄更斯

18、天才是难以驾驭的,天才的脉管里狄更斯

19、一个男人要想软化另一个男人的心狄更斯

20、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附带有一个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勇敢地捍卫生命,直到最后一分钟。狄更斯

狄更斯名人名言2

1、现在我缺少的东西就是事实,在生活中唯有事实是不可少的。

2、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抓住他吧!

3、一只眼睛里闪烁着爱的光芒,而另一只眼睛却燃烧着自私的俗火。

4、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先从别人开始。

5、甚至伟人也有穷亲戚,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

6、没有坏人,也就没有好律师。

7、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8、凡可以献上我的全身的事,决不献上一只手。

9、当我们误用生命的时候,生命并无价值。

10、脾气坏的人往往把天气和风向当作一个借口来掩饰他们那又暴躁又阴郁的脾气。

11、生活是一种极可怕的`苦役。

12、时间就是金钱……而且对用它来计算利益的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金额。

13、利器完不成的工作,钝器常能派上用场。

14、人在精神方面受到了最可怕的打击,往往会丧失神志。

15、浑身刻板死沉、满面阴惨抑郁的人,不论其生相如何,衣饰如何,都是天上人间最坏的人。

16、宝贵的光阴,总是像箭一样地飞逝着。

17、可以断定,思想和身体一样,稍有过度的安逸,便会如染瘟病。

18、切勿飘飘然。

19、一切都管,就是不管自己的感情,那是君王们由来已久的特权。

狄更斯名人名言3

1、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2、成熟的爱情,敬意忠心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英)狄更斯

3、不管我到什么地方去,我是去找快乐的。我决不会到什么地方去找痛苦,因为我生来就是个寻欢作乐的人。只有痛苦找到我头上,我才会痛苦。--狄更斯《荒凉山庄》

4、钱倒是也曾经让人拿它来耀武扬威,可以理直气壮地夸它是个如意钥匙,要去追求人间的贵,享受世上的荣华,哪怕得过千万重铁郭铜关,也都可以毫无阻拦。——狄更斯《马丁瞿述伟》

5、人在精神方面受到了最可怕的打击,往往会丧失神志。狄更斯

6、生命之长不可变,生命之宽却可增,当你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也就是你需要感激来拓宽生命的时候。一个人,快乐舒畅地作了今天的工作,同时快乐舒畅地迎接明天的工作,是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和鼓励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7、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8、对任何事情都一知半解就等于一无所知。——狄更斯

9、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抓住他吧!——狄更斯

狄更斯名言 篇2

2、我恨当穷人,因为我们穷,人家就看不起我们,讨厌我们,可怜我们,羞辱我们,把我们当牲畜一样对待。——狄更斯《狄更斯传》

3、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4、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得不要着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狄更斯《荒凉山庄》

5、当我们误用生命的时候,生命并无价值。狄更斯

6、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英?狄更斯

7、愿一年比一年快乐,但愿连我们最卑贱的兄弟或姊妹也不会被剥夺他们应得的一份快乐。《狄更斯评传》

8、一个知足的人生活才能美满。狄更斯《老古玩店》

9、悟性迟钝的人,对片言只语的暗示往往领会不了。——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10、一切都管,就是不管自己的感情,那是君王们由来已久的特权。狄更斯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

1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12、穷人对于他家庭的依恋是有一个更高尚的根,深深地扎在一块更纯洁的土地里面。他的财神是血和肉造成,没有掺杂上银金或者宝石;他没有什么财产,只有藏在内心的感情——狄更斯《老古玩店》

13、无论哪一种职业,只要是值得从事,就需要我们努力。——狄更斯

狄更斯《双城记》经典名言 篇3

3、准确地说,建设性和创造性之间的区别是这样:建造的事物只能建好后被人所爱;而创造的事物尚未问世就受人喜爱。——狄更斯

4、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狄更斯

5、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狄更斯

6、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狄更斯

7、对所爱的人隐瞒任何事情,都不是我的本性。既然我的心房都已经打开,嘴巴就不能关上。——狄更斯

8、在别人身上浪费一日,并非在自己身上浪费一天。——狄更斯

9、世界有阴影,但亮光在对比下显得更强。——狄更斯

10、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狄更斯

11、要有一颗永不变硬的心,一付永不厌倦的脾气,以及一种永不受损的风格。——狄更斯

12、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狄更斯

13、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狄更斯

14、值得去赢得和被赢得是这样一颗心:这颗心一旦赢得,可上刀山,可下火海,永远不变,无所畏惧。——狄更斯

15、内心有心弦,但最好不要颤动。——狄更斯

16、分离许许多多的结合,就构成了生活。——狄更斯

17、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狄更斯

18、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狄更斯

19、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狄更斯

20、在世界上为他人减轻负担,任何人都有所作为。——狄更斯

21、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狄更斯

22、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纵使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而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狄更斯

23、这是我一生中最乐意做的事,这里是我最好的安息之所。——狄更斯

24、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狄更斯

第八章第三节 狄更斯 篇4

狄更斯的小说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人的全部就是感情。把科学留给聪明人,把傲慢留给贵族,把奢侈留给富人。怜悯那些卑贱的穷人。一个最微不足道的、最受人蔑视的人的价值可能和几千个有权势的、傲慢的人的价值相等。——丹纳:《狄更斯》

一、生平和创作 ㈠生平

小职员家庭。父亲进债务监狱。进皮鞋油厂童工;强烈的屈辱记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无助的穷孩子、刻板的学校教育、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民,成了他小说中反复回旋的主题。

作过律师事务所的抄写员、新闻记者。

1833年开始投稿。1837年《匹克威克外传》成名。

狄更斯/

一、生平和创作 ㈡创作分期:

14部长篇小说3个时期:

1、早期(1833—1841)○《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匹克威克金格尔 特普曼

文克尔巴代尔太太 史拿格拉斯

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寄寓了对世态人情的嘲讽(蓝党和黄党竞选的荒唐;司法机构的冷酷和不公正),奠定了他小说的幽默风格。狄更斯的创作/

1、早期(1833—1841)

○《奥列佛退斯特》(1838)[电影《雾都孤儿》] 孤儿遭遇;善与恶两种势力,善终归战胜。狄更斯的创作/

1、早期(1833—1841)○《老古玩店》(1841)善的方面:

耐儿外祖父吉特(古玩店仆人)独身绅士(外祖父之弟)

教师马尔顿蜡像馆主人乍莱太太 恶的方面:奎尔普

弗雷特(耐儿兄)律师布拉斯兄妹 狄更斯的创作/

1、早期(1833—1841)○《尼古拉斯·尼古贝》(1838—1839)讽刺学校教育

○《巴纳比拉奇》(1841)历史小说 ※狄更斯早期创作特点: 触及到当时一些社会问题,但归因于个别人的道德,讽刺较温和,常与幽默掺杂。受难的“小人物”大都最终赢得幸福。善战胜恶。狄更斯的创作/

2、中期(19世纪40年代)○《马丁朱什尔维特》(1843—1844)○《董贝父子》(1846—1848)董贝的生活原则:利润和金钱

“地球被专门制造出来,为的是董贝父子公司在上面进行交易;太阳与月亮的存在,为的是给公司的商业活动照明。” 董贝爱狄丝

女儿:芙洛伦丝儿子:保罗

※冲突:利益和人情之间;董贝是因逐利而丧失人性的资产者形象。※狄更斯中期创作特点: 早期那种乐观情调不见了,失望多于希望,阴影多于光明;塑造人物上,“仁爱”的资产者也不见了,他开始强调为富不仁者必须经过破产或其它折磨接受感情教育才能懂得“仁爱”与“谅解”。

狄更斯的创作/

3、晚期(19世纪50年代)○《大卫科波菲尔》(1845—1850),自传性小说 狄更斯的创作/

3、晚期(19世纪50年代)○《荒凉山庄》(1852—1853)○《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5—1857)○《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0—1861)(电影《孤星血泪》)○《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狄更斯晚期创作特点:

比较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以及英国社会现实——风尚日益腐化,经济生活不稳定和表面繁荣下面的阴影与危机。作品的题材范围拓展和深化。第三节狄更斯

二、《艰难时世》(1854)㈠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三四十年代的宪章派运动,工人和资本家的冲突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狄更斯针对的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曼彻斯特经济学派的功利主义哲学和马尔萨斯人口论。

其要点:功利追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自由竞争的机会。★英国功利主义哲学观点:

“功利是一切美德的验证和尺度;是忠诚的验证和尺度也是一切别的义务都包括在内的义务。……整个美德的基础都归于功利。”

——杰勒密〃边沁:《论政府片断》,索利:《英国哲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版,P244。《艰难时世》

狄更斯的创作意图:

他意识到了劳资矛盾问题的严重性,但他把原因归于功利主义对人性、对人的正常生活的破坏。

关于小说命意的说明:“我的讽刺对准那些只知道数字和平均数的人,这些人是时代的最邪恶的最重大的弊病的代表。” ——致查尔斯〃耐特的信

※当时被称为“维多莉亚盛世”(维多莉亚女王1837——1903),“艰难时世”即针对此。《艰难时世》 ㈡主要人物及情节

全书分三卷:播种;收割;入仓。功利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两个: 国会议员、五金商人葛雷硬 工厂主、银行家庞德贝 地点:焦煤镇

两条线索:葛雷硬家;庞得贝工厂(斯梯芬)《艰难时世》/㈡主要人物及情节 开头:“麦却孔掐孩学校”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1、揭示了劳资矛盾 《艰难时世》“是当时文艺上给予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打击,也是一般所给予它的最有力的打击之一。”(卢那察尔斯基)

①生动地揭示了工人的悲惨处境——生活贫困,劳动条件恶劣。用斯梯芬的话概括:“全是一团糟”。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1、揭示了劳资矛盾 ②资产者唯利是图,无视工人的苦难——庞得贝把工人叫作“人手”;说工人“想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用金调羹喝甲鱼汤、吃鹿肉!”

③侧面描写了工人的罢工斗争,并揭示了工人反抗的必然性——斯梯芬:“老是那样搞得一团糟,结果他们站在一边而你们站在另一边;只要有这种不幸的情况存在,不管是短期或者是长期,就会有一个漆黑的、不可超越的世界把你们和我们隔开来。”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1、揭示了劳资矛盾

※狄更斯同情工人,但并不赞成工人的暴力斗争,他指出了资本家在压榨工人这一问题上的愚蠢,但对罢工的工人也予以了漫画式的丑化(对工人领袖斯拉克布瑞其形象的描写)。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2、对功利主义哲学的讽刺和批判

对于小说中揭示的所有弊端和问题,狄更斯认为原因在于资产者信奉功利哲学(只知数字和平均数)。

葛雷硬——用“事实”(即功利)充塞孩子(包括自己孩子、麦却孔掐孩学校的孩子)的头脑。汤姆的堕落。露意莎的人生悲剧。毕周对他的报答。“葛雷硬先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什么都得出钱来买。……人,从生到死的生活每一步都是一种隔着柜台的买卖关系。”——最后醒悟。小说原来的标题是“葛雷硬先生的哲学”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2、批判和讽刺功利哲学

庞得贝——把焦煤镇上的煤烟看成“衣食父母”,说:“煤烟是世界上最有利于健康的东西,特别是有利于肺部。” 把工人当“人手”。

编造吹嘘自己“白手起家”的身世。(功利主义“自由竞争”的图解)结局;众叛亲离,中风死在大街上。★与《艰难时世》情节模式对比参照: 狄更斯小说结局模式:

罪行暴露;有罪者或被惩处(费金、蒙克斯、奎尔普)或憣然悔悟(金格尔、董贝);美德得到报偿(或得到道义上的承认)。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对于正义和善良的希望

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爱的重要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狄更斯认为,一味地追求利益使人性扭曲,带来悲剧;克服这种弊端的希望是温情和爱——

西丝是爱的化身。小说结尾,在西丝的感化下,葛雷硬“不再死守着那些他认为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注意到具体的情况,拿他的事实和数字服务于信心、希望和仁爱,而不是把这三种基督教的美德放在他的磨坊中磨得粉碎了。”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斯梯芬是宽恕和爱的样板

斯梯芬之死一章题为《星光》:“当我们下判断或做事情的时候都得要容忍和原谅别人。我在受苦受难的时候,抬头望着——那颗星正照着我——我就看得更清楚了,发出临死前的祷告,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更好地相互了解,彼此之间更接近一些,不要象我活在世上时那样。”他握着瑞茄的手,“那颗星指引着他,那里可以找到穷人的上帝,通过谦虚、悲哀和饶恕,他已经到了他的救主的安息之所了。”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小说结尾,西丝和露意莎都有了幸福的家庭。露意莎教育孩子:

“想法子用种种想象的优美和快乐来美化他们现实的机械生活;因为露意莎知道,没有这些东西,孩子们的心灵会干枯,……如果不去陶治天真、培养性情,即使能用统计数字来证明一个国家是多么富足,但归根结底这还是大祸将临的预兆。”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小说最后,狄更斯写下语重心长的结语:

“亲爱的读者,你我的活动范围虽然不同,但是像这一类的事情能否实现就要看我们的努力如何了。最好是让它们实现吧!那样,我们将来坐在炉边,看着我们的火花化为灰烬而又冷却了的时候,我们心也就可以轻松一些。”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人道主义的仁爱理想,是狄更斯小说主要的思想内容。

★其仁爱思想,同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思想有关——欧文主义者认为,必须根据平等和仁爱的原则来和平改造社会制度,上层阶级的善良意志对社会改良有巨大意义。

★关于狄更斯小说社会批判内容的辨析

社会学价值(庸俗社会学):更多从中印证英国历史。有马克思对“英国一流小说家”的评论:“他们揭露的真相,比政治家、道德家还多”。

“道德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

——恩格斯:《选》

三、189 美学价值:批判隐含着对现实改变和提升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梅林:“这些揭露出来的状况尽管多么可怕,却依然给英国人民带来了光荣。” ——《狄更斯评论集》P95

三、《双城记》(1859)由于对现实的忧虑,狄更斯把目光投向了70前的法国大革命。

狄更斯关于法国革命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 《双城记》的情节

第一部:复活(时间:1775年)第二部:金线

第三部:暴风雨的踪迹

《双城记》/ ㈠人物和情节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1、创作主旨:借古喻今,以法国专制政权覆灭的历史对照揭露和暗示英国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出警鉴。《双城记》被称为“殷鉴小说”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1、警鉴

“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第一次革命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为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狄更斯:1854年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1、警鉴 第一章标题《时代》,以英国社会当前的现实与法国当年的历史对比,指出:“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

小说中穿插的关于英国社会现实的描写,指出了暗伏的危机:

“在英国,并没有值得国民那么夸耀的安宁秩序。”“伐木者(命运之神)和那农人(死神)也在不被注意之中工作着。”(第一章)——预言:英国将导向法国革命那样的灾难。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2、历史批判内容:揭示了法国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即封建专制政权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同情被压迫人民的苦难,肯定了人民起义的正义性,充分展示了人民起义的巨大力量。

①揭示出小说中革命前的法国,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天堂、普通民众的地狱;小说从专制暴政在经济、政治、法律三方面对民众生存权利的剥夺上,证明了它存在的极端不合理和必然灭亡。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2、历史批判

②揭示反抗的正义性,展示起义中人民的力量

作者对于处于贵族残酷压迫下的人民深切同情,小说中强调他们也是人(P117:“悲惨的生物”),他们的反抗是正义的(P30:酒与血)。

攻占巴士底狱的场面,展示了革命摧毁旧制度的无比威力。(P228)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3、核心思想倾向:否定暴力,崇尚人道主义的仁爱。

小说对贵族阶级压迫人民的残暴和起义者的过激复仇都持否定态度,而希望以人道主义的宽恕和爱化解矛盾。

灾难之源:愚蠢的压迫和同样愚蠢的复仇

人性畸形:贵族中的厄弗里蒙地兄弟;平民中的得伐石太太。

明智之举:宽容和温情。在贵族一方是代尔那和他母亲;平民一方是梅尼特医生和露茜。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1、塑造人物上的漫画和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造成幽默效果。裘利·克朗邱——“尖钉似的头发,锋利得好像一定可以把那被盖划得稀烂似的。” 其子:“头上装饰着较为软一点的尖钉。”

普洛斯女士——“全身发红,红头发,穿着异常紧小的衣服。”“一下子就解决了怎样解脱这可怜的小姐的问题,方法是把一只强健的手放在他(劳雷先生)的前胸上,一推就使他飞奔似地倒退,背脊撞在最近的墙壁上。”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1、漫画夸张

律师史曲勒孚决定向露茜求婚(愚蠢、自以为是)——“决心把幸运与慷慨赠与医生的女儿。”(P150)

劳雷先生的唠叨:“一桩业务。”(22-25)雅克三:“老鸦似地叫了。”(383)

法庭上的哄嚷声:“大绿苍蝇嗡嗡嗡。”(75)

※漫画夸张使人物性格集中突出:得伐石太太的恨和普洛斯女士的爱,都达到极端和单纯化的程度。最后二人搏斗。★参照:狄更斯其他小说中的漫画夸张

《艰难时世》中葛雷硬——“四四方方”;庞得贝——摔帽子和口头禅。

《董贝父子》中的董贝:挺直的身段(转身时将整个身子转过来朝向对方)、严整的衣服式样、硬梆梆的领带——突出其严肃、古板、冷冰冰的性格。★关于狄更斯小说漫画夸张手法的评论:

丹纳:“他笔下的伪君子不再像是人。读者只能把他们叫作怪诞的人物,他们的鼻子比身子还要大。”《评论集》41 詹·菲·斯蒂芬∶“由于人体上有许多器官,狄更斯先生很可能活上上百岁,因而可以在一个人物身上挑上一种器官,一个人突出的是眉毛,另一个是鼻孔,还有一个是脚趾甲。尽管他甚孚众望,但也无法掩饰这是低级艺术风格中的最低级的风格。”《评论集》28 福斯特:“狄更斯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形的。” 《评论集》102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2、对比和照应 ⑴空间对照:

伦敦和巴黎,英国和法国。时代不同,性质一致,突出存在的危机——第一章,两个国家的国王和王后;梅尼特医生出狱(在巴黎),代尔那被捕(伦敦),两国在迫害无辜上的共同;巴士底狱中梅尼特的控诉书与伦敦塔中化为灰烬的控诉书对照,指出两国统治者都是积怨已久。《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2、对照 ⑵人物对照: 侯爵与农民(统治与被统治,奢侈与贫困)。代尔那与侯爵(贵族中两种态度)。

代尔那与卡尔登(外貌、性格、命运)。

两组人物:梅尼特、露茜、代尔那(理想人格——宽恕、爱);侯爵、得伐石太太(畸形人格——残忍、恨)。

普洛斯女士同得伐石太太的厮打,意味着爱与恨的决战——爱战胜恨。《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2、对照 ⑶情节对照

梅尼特控告厄弗里蒙地和营救代尔那。

贵族弗龙让人民吃草,革命中被处死,喉管被塞上一把草。卡尔登两次救代尔那(都是利用相貌相似)。《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3、象征手法

以多种象征意象隐喻、暗示主题,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感染力。

⑴总体:以法国革命的历史教训象征英国现实。第一章中的伐木人(命运)和农人(死神)的“工作”,暗示无情的历史规律;他们的“足音”贯穿在情节中,暗喻革命的潜在威胁。

⑵标题与情节:①书名“双城记”——表面指两个城市,暗喻人在上帝之城与魔鬼之城之间的选择。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3、象征/⑵标题与情节

②三大部分标题:“复活”(梅尼特出狱);金线(爱的力量使梅尼特恢复、梅尼特同意女儿嫁给代尔那);“暴风雨的踪迹”(法国大革命的激烈动荡)。③局部情节:“编织”——得伐石太太的仇恨;“回响的足音”——命运之神(伐木者)和死神(农人)在行动、法国大革命的神秘信息;“酒铺的血”——仇恨与反抗的力量积蓄;“海在奔腾”——大革命的气势;“黑夜”——恨与杀戮主宰;“磨石”——血腥恐怖。★参照:狄更斯其他小说中的象征

《艰难时世》:“播种”、“收割”、“入仓”;“星光”;“焦煤镇”;“麦却孔掐孩学校”。

《尼古拉斯尼古贝》:“屠杀孩子堂”。

《董贝父子》:小保尔的命名日宴会:室内非常冷,席面上的菜肴结了冰,客人冻得打战,谈话无法进行——象征董贝对人的冷酷。《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4、情节错综交织,构设很多悬念和巧合因素,富有传奇性。

⑴多条线索(梅尼特一家、得伐石夫妇、厄弗里蒙地家族、卡尔登、裘利·克朗邱,5个叙事单元)紧密联系,交织发展。

★高教本《外国文学史》称为“多元整一结构”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4、情节艺术 ⑵悬念与巧合: 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厄弗里蒙地、得伐石夫妇之间的关系; 梅尼特医生、露茜与代尔那、卡尔登的巧遇;

克朗邱盗墓——克里假死事件——在法国巴黎卡尔登借此控制巴尔塞。密探巴尔塞(克里)又恰是普洛斯女士的表弟。《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4、情节

★詹·菲·斯蒂芬对狄更斯小说的传奇性贬斥:

“他享有盛誉的两大来源是:其一,用最粗糙的刺激办法挑逗人们感情的那种能力,其二,他那把平凡事件渲染得怪诞和出人意料的能力。” ——《评论集》P27 第四节托马斯哈代(1840—1928)

一、生平和创作

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8部诗集;史诗剧《列王》(3部、九幕、130场)。思想:“内在意志论”。《列王》中的织网者。哈代的创作

长篇小说分三类:

“罗曼史和幻想小说”——《一双蓝眼睛》等 “机敏和经验小说”——《计出无奈》等

“性格和环境小说”,又名为“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5);《林地居民》(1887);《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

二、《德伯家的苔丝》 ㈠人物和情节 第一期:处女

第二期:不再是处女 第三期:重整旗鼓 第四期:后果

第五期:吃亏是女人 第六期:回头人 第七期:结局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1、社会悲剧:暴力和偏见压迫下的牺牲

对苔丝的压迫摧残具体体现在两个人物身上:

亚雷·德伯:代表物质和人身压迫,代表社会暴力、恶势力的摧折。

最根本的悲剧原因是物质生存环境的压迫:贫困。她不仅生在农家,而且要做一个受人雇佣的体力劳动者。(比帕米拉、甚至比简还要悲惨些)安玑·克莱:代表精神和习俗偏见的压迫。最后,是资产阶级国家法律机器的绞杀。《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2、性格悲剧:性格与环境的冲突

苔丝性格:温柔、纯洁、美丽、善良,有几分倔强,但缺乏足够的自主和独立意识,突出特点是坚忍。反抗性比较弱。

环境:贫困;亚雷的无礼;克莱的自私和偏见;舆论的包围。

在这个压抑的环境中,善良温弱的苔丝没有抗争和独立生存的力量。她最后的反抗(杀人)等于自我毁灭。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2、性格悲剧 小说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作者(叙述者)评说:“她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域。不过在这种时候,苔丝全是在本来没有异同的地方强分异同。她觉得和一切矛盾,而实在却和一切谐和。她被动地所破坏了的只是人类所接受的社会法律,而不是她四围的环境所认识的法律;她在她四围的环境中间也不是她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不伦不类。”P119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2、性格悲剧

苔丝的自我恐惧:(回家之后)“她老是觉得全世界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其实她早该明白,这种想法完全是建立在幻想之上的。除了她自己以外,别人没有把她的生存、她的感情、她的遭遇、她的感觉放在心上的。所有的人,对于苔丝,只是有时想起她来,转眼又把她忘了就是了。即使她的朋友,也不过是想起她的时候多几次罢了。假使她成天成夜,自怨自悔,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觉得她自寻苦恼罢了。”P125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3、性别悲剧:

亚雷:代表了男人世界对女人蛮横的欲望实现,其实质是“物质霸权”; 安玑:则代表了男人世界对女人蛮横的文化苛责,其实质是“话语霸权”。苔丝性别悲剧之根源,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贞洁观念先验的冲突,要弥和这种冲突只能以女子的贞操为保证。㈡苔丝悲剧分析/

3、性别悲剧

问题之关键,是苔丝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贞操要求内在化为自己的准则,然而事实上她又在偶然的情况下破坏了这个准则,所以,惩罚的恐惧时时威胁着她:(回家的路上,见一个人在刷写宗教标语):

“你,犯,罪,的,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

“但是这些字,在苔丝看来,却是很可怕,因为它们好像是责问她的罪过似的。那好像是这个人已经知道了她最近的历史了;可是他完全是一个生人。”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4、命运悲剧:神秘宿命色彩——“内在意志” ⑴神秘的偶然性 ⑵悲剧的轮回性 ⑶神秘预兆

★神秘的“马车”意象,始终伴随着苔丝;“德伯”这个姓氏,也始终笼罩着苔丝的人生命运。

(安玑劝苔丝改姓德伯),苔丝:“我想我还是不改姓德伯的好,我恐怕那个姓不吉祥。”(P261)

神秘和宿命,使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了一种人类命运的普遍象征意味,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表现出作者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局限。《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

1、与小说情调、人物命运和心境对应吻合的自然景物描写

哈代的景物描写是对小说思想的象征表述,赋予景物更为深刻的哲学喻意。温馨,宁静,生机恢复(奶牛场,世外桃源):

“平旷的草原上面,一片的幽渺、凄迷,晓光和雾气混和不分,使他们深深地生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亚当和夏娃。……稀薄的夏雾,一层一层轻松地平铺着,显然还都没有被那么厚,东一小堆西一小簇地在草原上面展开。……

……有的时候,夏雾更弥漫,那一片草原好像白茫茫的大海,里面露着的零落稀疏的树木,好像危险的礁石。鸟儿都穿过了雾气,飞到发光的上层,停在半空晒太阳;再不就落到界断草场的那些现在亮得和玻璃棒一般的湿栏杆上。苔丝的眼毛上都挂满了由雾气变成的细小的钻石,头发上也挂满了像小珍珠一般的水珠儿。待一小会儿,日光变得强烈而普遍起来,这些露珠就都消灭了,苔丝那种奇异飘渺的美丽也就不见了;她的牙齿、嘴唇、眼睛,又在日光中闪烁,她又只不过是一个漂亮得使人眼花的女工了,得努力挣扎着和世界上别的女人对抗。”(P180)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

1、景物描写 悲惨凄苦(克莱走后苔丝在田里作工): “苔丝和她的同伴刨瑞典萝卜的那块地,有一百亩那么大……全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黄褐色,好像一副没有眉目口鼻的脸,从下巴到天灵盖,只是一片平铺的皮肤。地上是这种状态,天上也正相同,不过颜色不一样,好像一张没有鼻子没有嘴的白脸。因此灰白的脸往下看着褐黄色的脸,褐黄的脸往上看着灰白的脸,……他们中间,除了她们两个女工像苍蝇似的在那儿爬动,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P389)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

1、景物描写 人物心理微妙变化中折射出的主观色彩的景物:(去奶牛场的路上)“也许是因为空气的质量由沉重变为轻渺,也许是因为她感觉到她到了一个生地方,没有人再拿含着恶意的眼光看她,所以她的兴致高到令人惊异的程度。她迎着温暖的南风,往前跳着走去,那时候她的希望和日光两相融合,仿佛幻出了一团光辉的氛围环绕着她。她在每一阵的轻风里都听到悦耳的声音,在每一只鸟的歌唱里都找到快乐。”(P142)《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

2、细腻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 ⑴叙述者角度交待:

(从纯瑞脊回到家,孩子病重)“她苦痛得无法可想,只在床上翻来覆去。钟刚敲庄严的一点,就在这种时候胡乱的想象才变成牢不可破的实事。她就想到,那个孩子既是私生,又没受洗,两罪俱罚,于是就打到了地狱最下层的犄角上;她看见那个大魔鬼拿着一把三刃叉,像他们烤面包的时候热烤炉用的那样,把这孩子叉来叉去;在这种想象里她又添加了许多别的奇奇怪怪的惨酷刑罚,……”(P128)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

2、心理 ⑵语言和表情:矛盾曲折

(与安玑去送牛奶的路上)“你一定得让我告诉告诉你我从前的事情——你要是知道了那些事情,你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喜欢我了。”……

“后来我家里——我身上——发生了一件出乎寻常的事件。我——我——” 苔丝的呼吸急促起来。

“是呵,最亲爱的。那不算什么啊。”

“我——我——本来不姓德北,我本来姓德伯,就和咱们刚才看见的那座古邸从前的主人是一家。现在我们家可一个有起色的都没有了。” “姓德伯,真的吗?糟心的事就是这个吗,亲爱的苔丝?” “是,”她有气无力的说。

“我知道了这件事,怎么就会不像从前一样地爱你呢?” “我听见老板说过,你厌恶旧门户。”

他大笑起来。“……叫你昼夜不安的秘密就是这个吗?”

她还没有把真情说出来呢。到了最后一刻,她的勇气消失了;她害起怕来,怕他埋怨她不早说;同时她要自卫的本能,比她想坦白的决心,力量更大。(P259—260)《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

双城记 狄更斯 读后感 篇5

——鉴赏《双城记》

时代从不曾屈服于任何形式的毁灭与焚烧,沉寂的数年光阴,只是为了在一个开始或是结束,声嘶力竭的喊出世纪的起伏。迟暮之年,狄更斯不再屈服大时代背景下的宏伟与荒凉,不再随意采撷繁衍的枝枝叶叶。经历了大半生的起起伏伏,狄更斯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已经转变成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或许,他彻悟,统治阶级的暴虐奢靡必然导致社会和人民残酷激烈的报复和制度的更替变换。

十八世纪爆发的那场空前壮大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成为了狄更斯对于社会最深刻的思考,借由法国所发生的革命向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忧思,狄更斯把革命之后的英国和法国相对比,力图根据一个国家的经历和经验,来预言和祈祷另一个国家的未来,由此,《双城记》也就这样缓缓拉开了帷幕。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世纪,这是愚蠢的世纪”——狄更斯在小说开篇这样写道。小说的开头,便是伦敦与巴黎的比较,一七七五年的英国与一七七五年的法国的比较,而其实随着故事随后的发展,在缓慢的陈述过程中两个国家逐渐的变成了一种奇怪的对立。他在文中将英国的现状理想化。英国在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下其实是一个隐藏的反动代表,但是却在作者笔下却画风转变成了描写资产阶级斗争的替代品,所以当时的英国社会,其实是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最为残酷和锋利的战场。此时的十九世纪,社会现状就像是处在天平两端不断抖动互不相容的矛盾体,可以说这是好的,可以说这是坏的。当社会现状再也无法维持平衡时,显然天平已经开始偏向一方压倒。

狄更斯在小说中讲出了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上的担忧,他看到了英国社会隐藏潜在的种种灾难。狄更斯一方面谈到对于巨大变革发生的愿望,希望英国社会的罪恶统治能够得到终结,可是同时,他也担忧着革命真正的爆发。

小说中所围绕的最基本主题,就是革命的主题,整部小说都贯穿于在十七世纪背景下相互不同却又相同的两个城市——伦敦和巴黎的对比。

《双城记》第一部分的社会描写并没有现代生活的奢靡华丽,相反,狄更斯在刻画他所深恶痛绝的旧社会政治制度的时候,并没有想要淡化革命后的结果所造成的影响,他甚至是拒绝的。狄更斯在描写这种“旧制度”时,强调指出人民饥饿贫穷的生活和统治阶级奢靡专横的生活。这种鲜明的对比,再一次映射了小说的主题。

后来反观主题,一直都是围绕着革命进行讨论和深思,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和混乱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其实一直都无意去深究或是批判当时的法国革命,他深知那是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所以在小说最后三分之一处,对于当时真实发生的法国革命描写才刚开始。而法国大革命也确实是一次复杂的革命,经过长时间隐匿的酝酿,曲折迂回,也代表了社会各阶层各党派之间的斗争,最后改变了社会。在描写之后,作者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所描写的“现实”部分,很真实很准确的叙写下来。狄更斯直言,这些情况都是最真实可信的目击者在正确无疑时引述的内容。狄更斯在用自己独特的历史视角来仔细观察法国革命背景下的英国社会。狄更斯怀揣着自己的满腔愤怒,渴望揭露社会制度的弊端与盲点,但是他看不到历史的前途,所以转而描述这场革命,特别是抨击雅各宾党人的恐怖行为。在他看来,那是雅各宾党人罪恶与残暴的时期。在小说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他描写下的真实,恐怖时代是没有人性的惨案和暴戾肆虐的时代。

狄更斯与同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激进派一样,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但是他们本身的立场赋予他们的权利仅仅是去倡导改良,而不是去发动激烈的革命和阶级的反抗。英国在十七世纪时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和阶级矛盾已经到了爆发革命的临界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是当时社会最主要最基本的矛盾。面对爆发三次的宪章运动和当时欧洲大陆各地此起彼伏的革命,人心惶惶不安,社会动荡纷争,在文学领域内,关于改革、历史、社会的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书,激进派们想通过文学作品来警示当时安于现状的人民,不要被社会的假象所迷惑,应该清晰的看到社会中隐藏的诸多政治上、阶级上、制度上的矛盾和弊端,人们应该积极的参与革命运动,反抗那些苦难与压迫。

《双城记》的另一个主题,是关于人道主义与复仇主义的讨论。

马奈特医生是《双城记》中最使人同情的一个人物,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爱与救赎的最终意义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年轻时他是著名医生,一次偶然使他知道了艾佛瑞蒙德兄弟所干的丑事,出于对良知的不安和自己道德的谴责,还有对于受害者的同情,他控诉了艾佛瑞蒙德兄弟的恶行,却由此,被暗害到巴士底狱囚禁十八年,十八年的惨无天日,十八年的亲眷分离,十八年的寒冷黑暗,从当时的而立之年变成了鬓发花白、神志不清的可怜老人,他忘记了自己,甚至忘记了生命。直到十八年后与女儿的见面,唤醒了人性和温情,女儿的爱,给了他新生。狄更斯用马奈特医生曾经遭遇过的悲惨的遭遇和他后来仍旧为了道德为了查尔斯的奔走帮助,描写了一个集爱与救赎于一身的人道主义的真实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卡屯的刻画,也可以说他才是《双城记》的真正灵魂。他用自我牺牲的高尚精神使得人道主义内涵有了最深刻最伟大的表达,他的牺牲虽然是悲剧,却充满了感动。他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人,他是重要又不重要的人,但是他却是人道主义的最高代表。

而德伐日太太则是复仇主义的代表,她使读者矛盾于对她的感情,她的经历使得她受人同情,她的所作所为也使人深恶痛绝。德伐日太太与普络丝小姐的人物对比,同时是仇恨与善良的对立,因为复仇主义最终是错误的,德伐日太太也最终死在自己的枪下。狄更斯更借此表明他坚信人道主义终将超越复仇主义。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描写,深化了人道主义内涵,证明了人道主义终将超越复仇主义。也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明了人道主义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正确也是最好的选择,人道主义才是时代的主题。

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将两个国家进行比较。“在那个时代,当人们收获从来没有播种过的东西时,天生的英国人以他所固有的直率观察世界上唯一的现象那样,去观察这个可怕的革命„„当他们观察了这个不幸的法国人民中千千万万人的命运,看见这个国家的财富完全被糟蹋和耗尽,看见这个国家的繁荣在灭亡„„在这个事件发生前的好多年,他们就早已预言事件的结束。”映射小说的主题。

《双城记》最后的主题就是作者在最后借由卡屯的意识来阐述的复活和永生——这就是《双城记》的最终主题。其实读到最后,能够清楚的感受到狄更斯对于卡屯所注入的心血,也可以说卡屯既是小说的真正主角,也是小说的真正灵魂,在他的人道主义光芒下,使得那些映射着社会阴暗面所描写出的人物黯然失色。

最后总结这部十九世纪闻名遐迩、意义深远的批判现实主义巨著,小说深刻清晰的揭露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的激化,强烈地抨击统治阶层的暴虐淫乱,深深同情人民的痛苦遭遇。作者明确指出,人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剥削和残暴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民必然会激烈的反抗。小说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同时,作者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反对压迫在人民身上的残忍政治,也反对革命使用过于激烈手段反而造成新的**。

通过描写多个人物的经历,命运多舛的遭遇,有美好,有希望,有毁灭,有残忍,狄更斯用这些人物一生的起伏跌宕,来阐述自己对于英国社会的忧思和希望,借由着法国这场意义重大的革命运动,为英国的政治统治敲响意义沉重的警钟。

狄更斯著作雾都孤儿读后感 篇6

一些意志坚定的人在经受生离死别考验时表现出令人羡慕的顺从与刚毅。

苏尔伯雷先生是个瘦高个,骨节大得出奇,一身黑色礼服早就磨得经纬毕露,下边配同样颜色的长统棉袜和鞋子,鞋袜上缀有补丁。他那副长相本来就不宜带有轻松愉快的笑意,不过,总的来说,他倒是有几分职业性的诙谐。他迎着邦布尔先生走上前来,步履十分轻快,亲眼地与他握手,眉间显露出内心的喜悦。

自己内心有一种正在增长的尊严,有了这种尊严,他才坚持到了最后,哪怕被他们活活架在火上烤,也不会叫一声。

在缩进他那狭窄的铺位里去的时候,仍然甘愿那就是他的棺材,他从此可以安安稳稳地在教堂地里长眠了,高高的野草在头顶上轻盈地随风摇曳,深沉的古钟奏响,抚慰自己长眠不醒。

奇闻如果得不到新的养料,便会自行消亡。

没有强烈的爱,没有仁爱的心,没有以慈悲为怀为准则、以对世间众生的爱心为伟大的特征的上帝感激之忱,是永远得不到幸福的。

广阔的天空似乎整个燃烧了起来。烈火喷出阵雨般的火星一浪压过一浪的冲向天空,照亮了方圆几英里的天空,滚滚浓烟朝他站的方向袭过来。

几天以来,哀愁似乎已经占据了这个心急的孩子那双忧郁的眼睛,不管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都笼罩着一层阴云,这种忧愁已经魔术般地烟消云散。绿叶上的露珠闪出更加晶莹的光泽,微风伴着一支更加美妙的乐曲从绿色的叶片中间飒飒穿过。连天空本身也好想更蓝更亮了。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境产生的影响,它甚至会波及外界事物的形态。

哭能够舒张肺部,冲洗面孔,锻炼眼睛,并且平息火气。

写在末尾的话

小奥利弗本性的善良,又与英国当时所谓“维多利亚盛世”时期的腐朽黑暗,多数人心向恶的社会形成鲜明而生动的比较,宣扬了道德思想和宝贵的人文主义思想。作品细腻地描绘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爱、仁慈、邪恶、欺诈、妒嫉和仇恨等诸多方面及其相互矛盾性。善之花与恶之花在人性的奇葩中齐开齐放,使读者在了解人生百态的同时,澄澈心灵,努力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善的花朵。

心理学家为什么喜欢狄更斯 篇7

或许可以这么说,作为一个人,狄更斯不是“非常之人”,而是平凡人。而在我读过的五六本狄更斯传记中,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Ackroyd)的《狄更斯传》尤其能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狄更斯作为一个人而非一位文学巨匠的存在;然而,正因为他这个人的平凡,他更加伟大了。

一 童年

心理学家们一定会喜欢狄更斯,因为狄更斯的动机、希望、欲念,简直称得上心理学课本的经典案例。

狄更斯的童年在困穷中度过,这为他的一生投下阴影。小时候,有一次狄更斯与父亲路过查塔姆的盖茨山庄,据第一部狄更斯传记的作者约翰·福斯特说,“他艳羡地仰头望着那幢房子,父亲告诉他,只要他努力,长大成人后他也有望住在这里或类似的宅邸里”。阿克罗伊德在《狄更斯传》中写道:“多年后,他买下了这幢房子。任何不相信童年对查尔斯·狄更斯之后的种种嗜好和痴迷有影响的人都无法自圆其说,因为毫无疑问,只有一个极其在乎父亲称赞的人才会花之后三十年的人生去争取获得它。或许盖茨山庄只是他父亲随手挑的一幢房子,但它一直在狄更斯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曾被贫穷追着屁股咬的人,总不忘在其事业成功后占有某种东西,作为他摆脱贫穷、拥有财富的一个象征物。顺便说一句,盖茨山庄不过是狄更斯名下的不动产之一,其象征意义大于真实用途。

12岁、处于人格形成期的狄更斯在生产黑鞋油的作坊里打工。这段生活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屈辱,正因为是屈辱,烙印也格外深。阿克罗伊德写道:“黑鞋油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出现后,又在之后的每一部小说里出现,直到最后一部小说《艾德温·德鲁德疑案》。黑鞋油瓶、黑鞋油刷、擦鞋工箱子上的广告、甚至连黑鞋油作坊都在狄更斯的小说中露过面,像他小说和私人生活之间的某种秘密交流;给人的感觉是他反复提起这段人生插曲,是在借此表明自己的一个力量源泉。”

青年狄更斯成了采访议会新闻的记者,但20岁时,他还考虑过当戏剧演员。切斯特顿(G.K.Chesterton)在一篇谈狄更斯的文章里说过:“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演员;事实上,他就是一个让人佩服的业余演员,是那种真诚、可靠的老派演员,会为自己多才多艺、能一人分饰多角而骄傲。”在现实生活中,狄更斯极擅长模仿别人的口吻和动作,自然,他笔下人物活灵活现,也多亏了他身体里住着的那个演员。不过,狄更斯终究没有选择舞台生涯,而是选择了写作。阿克罗伊德说得很妙:“在伟大的艺术家身体里都有一种秘密的势头总是拉着他们向前进,这样他们就能在不知不觉间克服种种困难,避免走上岔路。”

二 写作

《狄更斯传》中最激动人心的段落,也许要数1841年6月狄更斯初抵爱丁堡,参加公开晚宴的时刻。狄更斯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有人记述说:“他进门时响起的雷鸣般的欢呼声像是要把他淹没了似的。”狄更斯在台子上的高桌用餐,比其他桌都高出一截,那么多年长的、花白头发的人环绕在这个棕发小伙子的周围。阿克罗伊德写道:“这就是那个创作出了《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退斯特》和《老古玩店》的人,而他还不到而立之年。”

这在今天的确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个不满30岁的青年,已写出多部名垂史册的巨著。一个多少有些接近的例子是张爱玲:1950年,张爱玲出席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作为《传奇》、《流言》、《十八春》的作者,张爱玲前期创作已告一段落,而她还不满30岁。

十九世纪的诗人、批评家们是不忌讳使用“天才”一词的。如今,我们不用这个词,除了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恐怕也因为我们不好意思对哪位到了四五十岁才确立文坛声名的作家说,你是个天才。如果说创作的秘密是一个配方的话,那么其中最关键的一味药,只能是天才而不会是别的。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天才似乎少见了,除了我们寿命变长了这个因素,也因为这个世界从根本上说是敌视天才的。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谁要是没点儿团队精神简直无法在这世上混下去;纵有天才,也注定在长时间的东推西撞中磨灭委顿了。当然,保持在天才的高度飞行,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847年,狄更斯出版《董贝父子》。阿克罗伊德写道:“这一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作为小说家的实际才能首次遭到质疑。我们不能忘了,1847年诞生了《简爱》、《呼啸山庄》,当然还有《名利场》,这三部小说都被认为是伟大的作品,或者至少也是十分重要的作品„„他声名鹊起的辉煌已经褪去,他再也不是年轻时那个独一无

二、近乎神秘难解的非凡人物了。他现在就是众多小说家中的一位。”

阿克罗伊德的断语相当残酷。从神坛上骤然跌落或者徐徐降下,分别是不大的,因为最终的结果一样:你已泯然众人。1857年,《小杜丽》问世,“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这本书非常失败,是一本差劲的小说,标志着狄更斯文学才华的衰退;这种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益斗争的成分,一定程度上是‘知识分子圈’对一个通俗作家的反应,一定程度上也是摧毁一个偶像的需要。”

到了1865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出版。一位将来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亚于狄更斯、甚至高过狄更斯的文坛后辈捅出了最凶狠的一刀。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评论中说,《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先生作品中最差的一部;而且它差就差在持续的枯竭,而非一时的窘迫”。亨利·詹姆斯说,《荒凉山庄》是逼出来的,《小杜丽》是挤出来的,《我们共同的朋友》则很像是用铁锹和鹤嘴锄掘出来的。尽管晚近的文学评论家总是前仆后继地在狄更斯的中晚期作品里发掘闪光点,但亨利·詹姆斯的评语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正确的。我们得承认,狄更斯的水源渐渐枯竭了。

然而,人生最有意思也最有意义的地方,不就在于,你明明意识到枯竭,还是执意打更深的井?狄更斯的人生苦斗是老圣地亚哥式的。他在迟暮之年,还坚持写《艾德温·德鲁德疑案》,得用“壮烈”来形容。至于硬撑着衰弱的身体出席作品朗读会,就得说是心理学上的“死亡冲动”了。可比死亡更强的,是你在死神君临前,抽空做了点了不起的事情。

三 女人

在女人这个问题上,狄更斯作为心理学案例,未免过于标准。狄更斯早年追求银行主的女儿玛利亚·彼得奈尔受挫,阿克罗伊德评论说:“我们绝对有理由认为遭女性拒绝的经历对他感情生活的影响很大。”婚后,妻子凯瑟琳几乎不间断地处于孕期,而从今天的医学眼光来看,她无疑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狄更斯与妻子的感情,越来越坏,最终分居。1837年5月,年仅17岁的小姨子玛丽·贺加斯去世,给26岁的狄更斯带来沉重打击。没有证据说明两人的关系亲密到何种程度,但我们几乎有把握说,狄更斯迷恋着玛丽·贺加斯所体现的那种美丽少女的形象。

在狄更斯的生命中,不乏一些一闪而过的女性,尽管她们扮演的角色并非不重要。在热那亚,狄更斯为一位德拉茹夫人实施催眠“治疗”,妻子凯瑟琳显然看不下去了,向他抱怨。据阿克罗伊德说,狄更斯跟德拉茹夫人“没有明显的性关系,但肯定有肢体上的亲密关系”。

在狄更斯与妻子协议分居前,贺加斯一家也曾怀疑狄更斯与他的另一位小姨子乔治娜有不正当的行为,因为乔治娜长期住在狄更斯家,与狄更斯也的确相处融洽。不过,幸好一位医生给乔治娜做了检查,证明她守身如玉。贺加斯一家放弃了将狄更斯告上离婚法庭的念头。

任何一位狄更斯传记的作者都不得不小心处理一个女人———爱伦·特楠,狄更斯的情妇。在这一点上,阿克罗伊德的手法无懈可击。在事实方面,他不能提供比斯莱特(MichaelSlater)在《狄更斯与女性》(麻益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中记述过的更多的东西。他只是并无偏袒地讲出来而已。当然,假若我们的态度更凶狠一点,大可以这样来描述这段关系:一个糟老头迷上了一位年轻的女演员,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手腕,将这个女人包养在秘密的处所,像吸血鬼一样吸取她身上的青春气息,直到生命的终结,分给她一笔不算太可观的遗产。

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狄更斯从爱伦·特楠那儿获得了多少逸乐,由于爱伦·特楠似乎一直对狄更斯缺乏热情,狄更斯在探访特楠母女藏身之所后往往变得相当幽怨。这种压榨关系,在本质上,是让人讨厌的,哪怕当事者并没真正压榨到什么。当然,我们不知道,在维多利亚时代,有多少女性真正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快乐之中。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多少呢? 最能体现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人,你首先想到的是谁?狄士累利?哈斯廷斯?南丁格尔?„„恐怕还是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反映的是维多利亚时代,他这个人同样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与缩影。他崛起于瓮牖绳枢之家,一辈子苦熬苦斗,金钱和女人是他头上的紧箍咒,伤感主义是他常常染上的病症„„他有那个时代的局限,也有那个时代的力量。尽管卡莱尔总揶揄狄更斯,有点看不起他,可是狄更斯无疑属于卡莱尔所谓的“文人英雄”,这位英雄诞生于维多利亚时代,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开创了维多利亚时代。

再伟大的事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创造出来的,这是伟人传记带给平凡的人的最大慰藉,哪怕是虚幻的慰藉。

阿克罗伊德的传记艺术

彼得·阿克罗伊德是英国当代第一流的传记作家,他写的《莎士比亚传》、《狄更斯传》、《爱伦坡传》、《艾略特传》都获好评。他对文学家传记的写法有深入的研究。我特别赞成,他在为《斯特莱奇传》写书评时提出的一个观点:

“传记作家是因为传主的成就才去写他的。除非将写传记当成一次揭露扒皮的单纯演练,否则传主的价值所在,就应该是任何传记书写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家传记具备好故事的全部要素:作家声望与事业的升降起伏成为其中的主线,其它的一切不过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引自氏著TheCollection,P264)事实上,这段话不无“夫子自道”的意味,阿克罗伊德的《狄更斯传》也是围绕狄更斯的文学成就这一核心展开的。《狄更斯传》中,对文人交游的记述很少,我猜传记作者就是怕此类枝节干扰了主线,才有意芟夷的。

上一篇:中班教师工作总结与反思下一篇:繁昌县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