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考察报告(精选3篇)
按照沙雅县组织部安排,在沙雅县党校有关领导的带领下,从2010年10月25日到2010年10月31日参加为期7天的考察活动。在考察中我们先后去为轮台县、库尔勒、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石河子等县、市,考察中主要了解了上述县、市的工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状况、设施农业、居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等。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我亲眼目睹了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中心的北疆地区的对外开放、交通运输、工、农、商、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稳定等方面发展状况及取得的空前成就,此次考察,使我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我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考察情况如下:
一、考察目的:
通过考察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基本情况,了解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情况,学习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搞好社会治安、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从而开阔科级后备干部的视线,提高科级后备干部对新发展、新技术、新科学的意识,让科级后备干部了解北疆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情况,培养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一批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促进我县的发展社会经济、搞好社会治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农民致富的步伐,最终达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二、考察对象:
轮台县、库尔勒、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石河子等县、市的三个文明建设、工业园区、乡镇企业、社会治安、社会主义新农村、设施农业、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三、考察内容:
乌鲁木齐、石河子、库尔勒、昌吉市和轮台主要考察工业园区、各种公司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发展思路,主要生产产品,使带动当地人民群众的致富情况,使促进本地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石河子市主要看军垦博物馆,了解兵团的成立和发展过程,学习解放军战士们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断进步的精神,使南疆挂职干部得到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呼图壁县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建设、发展情况,当地的社会治安、人民生活、生活水平情况。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还考察居民社区建设,他们各有个的特点,他们在工作上创新,想方设法为居民工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乌鲁木齐市和库尔勒市参观石磨沟、龙山等绿化基地,这两个市政府和人民群众高度重视绿化工作,每逢植树造林的时候,利用政府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的方法,使人工绿化面积达到了上万,扩大了绿化覆盖面积,提搞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同时发展生态文明,创造了很好的投资环境。
四、考察体会:
我在这个七天的考察学习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情况,亲耳听到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过程和以后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我在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工业的发展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工业是推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的发展对农业和第三产业发挥推动和发动作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社会稳定,投资环境好,交通方便,优惠政策多,发展潜力强。这些优势引起国内和国外投资者的注意,加快投资速度,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为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环境和很好的机遇。国内和国外的大型企业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内投资办企业,为了本区域的人民群众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为了农民提供销售农业产品的市场,加大农产品加工力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2)北疆各地区,特别是天山经济带地区能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区内外的大企业来这里投资经商,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腾飞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为投资者提供很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效益,招引国内和国外企业的资金,加快投资办企业的速度,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
3)工业的发展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很好的机遇,促进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大胆地利用这一点,因地制宜,企业的需求和本地情况相结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农产品的品种,优化农产品的品种,为企业提供很好的原材料,同时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挣钱致富渠道,提高农民收入,达到发展 “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目的。
4)学习兵团的不怕苦、不怕累精神,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我在这次考察学习中充分认识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巩固边防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功不可灭的作用,它是维护新疆稳定,建设和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力量,经过50年的发展,兵团已经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护新疆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疆,尤其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兵团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5)抓紧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经济建设打好基础。北疆,尤其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各级党政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创建文明单位、信用单位,做文明市民、信
用市民等活动,对外地留下文明、信用的感觉,树立区域的名誉,引起外地人的注意,引导投资者投资办企业,引起众多旅游者的注意,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很大,效果明显,农牧民得到实惠。北疆,尤其是天山北坡经济的地区响应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这次考察中亲眼看到呼图壁县干河子林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可以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齐全,农村面貌整洁,给农民群众提供很好的生活环境。
7)农村改革转型较快,北疆迅速放开农产品市场,由农民自主经营,根据市场的需求,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农业生产完全由农民自己决定,彻底打破了多年计划经济的模式,他们早就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
8)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北疆,尤其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发展潜力强,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各级党政利用这一点,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提倡农民种植经济效益高、销售渠道多的农产品,增加农民的致富之路。我们在昌吉市参观了他们的设施农业,当我们过去时,当地农民搞温室大棚,据人民群众了解,每四分地大棚的年纯收入达到了1-1.5万元。
9)高度重视城市化工作,推进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致富之路。
五、从今天的北疆看明天的南疆: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对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几点建议:
1)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快工业的发展速度。
2)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的科学化、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解决“三农”问题。
3)做好社会治安工作,保证社会稳定,防范和控制各种犯罪行为,创造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
4)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5)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6)高度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引导农民种植高效的特色农作物,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7)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整体面貌,鼓励生产力发展,搞好农牧民的住房条件,保证民主管理,为农牧民提供很好的生活环境。
天山北坡中段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以位于阜康市的天山北坡中段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价格法、成本核算法、收益损失法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方法,从直接使用价值和就间接使用价值两方面,对这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这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6.32×108元人民币.其中有机物生产4.3016×1012元,涵养水源2.406×108元,观光旅游8.000×108元,土壤保护7.334×108元,调节大气成分4.951×108元,净化空气6.7152×108元,旅游收入8.0×108元,山地草甸1.38×108元.
作 者:李海涛 许学工 肖笃宁 LI Haitao XU Xuegong XIAO Dunng 作者单位:李海涛,许学工,LI Haitao,XU Xuegong(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北京,100871)肖笃宁,XIAO Dunng(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5)
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年,卷(期): 24(5) 分类号:X826.2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 天山 自然生态系统2011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在县委、政府的安排下,实地考察学习了江苏省南京、无锡、苏州、江阴、昆山和浙江省杭州、义乌等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运行特点
(一)发展快速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GDP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大大高于全国1700美元的水平。全国百强县(市)占有18席,居全国第3位,其中前10强占有6席。特别是昆山市的发展尤为突出,2002年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位,2003年上升到第2位,2004年、2005年均列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年后的85.5亿元,增长了200多倍。浙江省县域经济占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70%,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30席,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前10强占有2席。
(二)块状经济化。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2005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达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年产值上亿元的块状经济600多个,其中10—50亿元的有487个,超过50亿元的有83个。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浙江义乌中
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目前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达7173亿元,连续15年名列全国第一。江苏省江阴市快速推进市场建设,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香港时代、华地等一批大型商业连锁店落户江阴,形成多元化商贸流通竞争格局。
(三)主体民营化。“九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借助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苏州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7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5.4%;昆山市私营企业总数已超过1.3万家,注册资本突破150亿元。浙江省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民营企业异军崛起,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省现有民营企业320.6万家,从业人员2096万人,2005年实现总产值17805亿元,其中娃哈哈集团、正泰集团等成了全省民营企业的重要代表。
(四)产业集群化。江苏借助比较优势,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了几业甚至一业兴市的格局。如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张家港的冶金、纺织、机电、化工业等,在当地都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浙江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达到贸工一体化发展,以工兴贸、以场兴块的良好局面。如义乌市
坚持产地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通过市场孵化中小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生产集群,发展
各种专业村和专业镇150多个,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乡百厂、百厂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布局。
(五)城乡一体化。南京、无锡等城市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2005年产值已超过7900亿元,发挥了城市产业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在苏州、宁波等地区,很难分清城区和农村的界限,苏州的5个县级市均取消了村级建制,转为社区和居委会,农民宅基地可与城镇等额臵换。2005年全省城乡收入差距仅为2.3:1,在全国最小。浙江省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鼓励千百万农民闯市场,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想理念,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江苏省建立激励机制、考评体系和办法、责任驱动机制,在全省干部中树立起“人家在走,我们就得跑;人家在跑,我们就得奔”的赶超标兵、甩开追兵之势,形成了地区争先、企业争先、条线争先、人人争先、争作贡献、共谋发展、开创大业的生动发展局面。张家港市瞄准周边先进县(市),明确提出项项工作争第一,近10年来,张家港捧得了8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02项省级荣誉称号,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95年的3 倍多,财政收入是1995年的11.5倍多。浙江省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实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强县强镇发展战略,率先实现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使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率先实行“省管县”试点,充实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实现了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江苏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化”带“三农”即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省投入“三农”362亿元,改建乡村公路4.1万公里,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960万人,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98家,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各类专合组织6010个,带动农户284万户,实现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浙江省坚持以县域为平台、工业化城镇化为动力、县域经济为支撑,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块状经济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年
均增长21.6%,累计改建乡村公路4.3万公里,完成村庄整治5540个,180万被征地农民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非农人均比重由64%提高到了75%以上,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64个,带动农户599万户,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三)扩大管理权限,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江苏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同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村合并和乡镇机构改革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省撤并了773个乡镇、1.5万个村。浙江省主要在财政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放活县域经济发展权限,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县级财政直接由省管理,这极大地调动了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推进强县强镇扩权,先后3次出台对县级扩权政策,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到县,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目前,全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县对乡镇的放权强镇政策。(四)抢抓发展机遇,乘势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抓住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率先抓住商品短缺这一商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80年代末,乡镇企业达16000户,乡镇企业总产值占据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0%;90年代初,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参天大树,仅苏州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就占全市GDP的2/3,几乎是每3年翻一番。80年代初,浙江省就因势利导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和“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政策,使多种所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90年代,实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了乡镇企业发展活力。到2005年,全省共有乡镇企业112万家,从业人员达1242 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6275亿元,占全省的47%。二是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苏州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昆山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办开发区、在江苏第一个办中外合资企业、第一个向外商批租土地等,宁波慈溪市也抓住外向型经济的先机,其出口依存度由1998年的21.77%上升到2004年的70%。2005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79.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31.8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千亿美元。三是抓住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江苏省积极推动国有和集体资本从竞争领域退出,着力解决思想观念、资金融资、制度创新、规范服务、提高素质等问题,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如宁波的波导、雅戈尔等民营企业。浙江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全省占有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中,全省占有23个席位。
(五)壮大特色经济,增强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一是将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江苏省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形成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如象山的针织、机械、水产品加工业,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等,实现了县域经济从“配套经济”、“配角经济”向“产品经济”、“品牌经济”的大步跨越,也实现了各县(市)之间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二是将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成产业集群。江苏省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培育了奉化的波导、余姚的鑫高益、舜宇、宁海的天明电子等一
大批龙头企业,创立了“杉杉”、“雅戈尔”、“罗蒙”等服装、“帅康”、“玉立”、“方太”等油烟机知名品牌。三是把特色经济、块状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浙江省坚持把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作为繁荣县域经济的主阵地,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块状经济发展。
(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两省总的经济水平在全国领先,但本省内发展也不平衡,对经济欠发达区域,都积极采取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针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重点扶持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户;实施了“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实行省级机关、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苏南市县共同参与苏北经济薄弱县的“五方挂钩”帮扶;从省市县抽调了1088名优秀干部组成19支扶贫工作队,进驻苏北19个经济薄弱县进行帮扶;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扩大扶贫小额贷财政担保资金规模,今年对苏北经济薄弱县的贷款规模达6亿元。浙江省切实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财政共投入336亿元,年均增长17.7%;抓好“下山移民”重点扶贫工程,“十五”期间共迁移6.3万户、21.3万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签订“山海协议”项目1911个,协议总投资568亿元,到位资金247 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扶持、区域协作、社会援助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步伐。
(七)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地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苏南农村,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2005年,苏州、无锡的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前20年,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
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到1998年,全省针对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所有的县级城市和136个中心镇都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提高了县域城市化水平,义乌、温州等县城迅速崛起,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中等城市,横店、柯桥等中心镇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小城市,尤其是苍南县龙港镇,由当初的5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已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
三、几点建议
(一)把科学合理规划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我县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列入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县域实情的基础上,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
吻合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发展提供指导性、纲领性意见。
(二)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一是要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重点抓好专业乡镇、河东工业集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航空母舰”。三是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一是要在全县抓好县城及中心镇在内的重点镇建设,集中力量将重点镇实力做强、特色做靓、人气做旺、环境做美。二是要按照产业集中、资源集合、居民集居的要求,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引导向中心镇和重点镇集中发展。三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迅速壮大小城镇规模,同时清除阻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四)把完善落实优惠政策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坚强保障。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加快制定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市场机制配臵、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县域经济发
【关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天山北坡经济林发展考查报告10-11
《七月的天山》阅读答案07-26
《守望天山》有感01-12
天山牧场教学设计03-05
《守望天山》观后感04-06
七月的天山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01-24
天山公司百日安全活动总结01-01
小学三年级语文《天山牧场》教案05-29
天山天池幽默导游词07-16
穿越天山大峡谷作文600字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