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职业
————观《入殓师》有感
对《入殓师》这部电影产生兴趣,是在它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因为这是一部亚洲电影,又与我所学专业相关,于是赶紧在网上一睹为快。其实本来看到影片的名字时,有些不相信有人会拍这样一群人的故事,并且又获了大奖,但是当我看完之后不得不说它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面。原来不只是生命的开始是那么美丽,就连结束也是那么令人感动,使人尊重。
由于乐团解散而失业的大提琴演奏者大悟与妻子美香一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又因为一则不小心打印错误的广告而莫名其妙地去负责丧葬入殓事宜的事务所应聘,在社长的热情以及金钱攻势下,他最终选择留下成为入殓师,但是却向妻子隐瞒了真相。新人入殓师的生活就此开始了,在见习的这段时间中,他看到了原本以为是美女结果却是不幸身为男儿身、留下年幼的女儿死去的母亲、遗体上留下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在这里有着各式各样遭遇的离别在等待着。不知不觉中,大悟也开始能够理解入殓师的工作了,但是美香在事情败露之后,很不能理解他,丢下一句“肮脏”便跑回了娘家。对于大悟来说,美香是他唯一的亲人,因为母亲早已在几年前过世,而父亲则在他年幼的时候便失踪了,所以美香的离开对于大悟来说是件很令人难过的事。但是他也有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坚持,他正在慢慢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终于美香回来了,并与他一起经历了一个熟人的入殓仪式,在看到大悟对待工作的庄重与认真后,她理解了。在影片的最后,大悟得知父亲的死讯,在周围人的劝说之下,最终选择原谅父亲,并为他进行入殓仪式。全片的叙述始终处在一种舒缓状态,并无太多拖沓,相比向来以沉闷著称的日本文艺片,节奏尚算适中。况且男主角起初自觉工作低贱,对亲友们遮掩事实,首次工作便不断呕吐,后面更有朋友歧视、妻子离家,他的诸多不如意,亦为剧情如何发展,设出悬念。同时这部影片中也存在着一些喜剧元素,使人在观看中并不觉得一直心情沉重,同时又有所触动,导演对于对喜剧和悲剧的界线以及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的准,这也是影片的一个亮点。而另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影片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日本人的入殓程序,让人不得不惊诧于日本文化中的仪式。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一丝一毫的差池都不能有,这可能源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要向深处发展,不能做到广而博,就要做到精而深。入殓的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象舞台上的走步一样严格,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大提琴师的大悟,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
去的生命制造美。当我看到影片的几处入殓仪式时,真的觉得被震撼了。死亡,对于我来说其实是恐怖的,生命的凋谢无论如何让我觉得可怕。但是当我看到入殓师带着端庄严肃的表情,慎重地进行着仪式的每一步时,我觉得死亡也许并不可怕。即使你真的离开了,还是会有人记得你,为你着想。入殓师既会以自己的方法替死者装扮,完成心愿,也会为死者家属减少哀痛与悲伤。死亡在他们的手下无比庄重,无比高贵,我真的感觉到他们尊重死亡的内心,他们把自己的职业看得无比神圣。入殓师也可以说是离死亡最近的职业,他们看尽了人们的生死离别,死者在他们面前得到真正平等的对待,他们也会带着敬畏的心,自己的手给亲人最美的最后一面。死亡,在他们手下变得美丽。
影片还有一个元素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配乐。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被影片中优美舒缓又略带哀愁的音乐深深吸引,上网查找才知道原来有贝多芬,久石让的作品在其中。电影以一首贝多芬的欢乐颂开始,据说是东京交响乐团的深情演出。大悟回忆过往一段,配乐是久石让所写的momery。一幕幕过往,伴随着旋律的流淌浮现在眼前,大悟在享受音乐带给他平静的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母亲、童年……这首用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低沉婉转,配合大悟回忆过往的情节,简直就是完美。而后这首曲子又反复在电影中出现,令人印象颇深,感受良多。还有电影里相当漂亮的一部分,男主角在身后是富士山前的田野,他徐徐拉着他的琴,拉出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做为入殓师他的见证。还有一段不能不提的配乐,就是圣诞节大悟拉的那段曲子,是巴赫和古诺联合创作的圣母颂。在节日气氛浓烈的圣诞节,三位事务所的成员,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听着同一首曲子,独自在音乐的世界中追回感伤。音乐的确使影片增色不少,既配合了情节发展需要,又那么深入人心,引人思考,再次被大师们的作品感动。看过几部日本的电影和动画后,我确实觉得日本作品的配乐做得相当精细,充分地与影片相结合,带动观众的情绪,使人不禁沉醉在那个导演为我们创造的世界中。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许多中国影片会找日本人来配乐,这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他们学习。
这部影片围绕日本式的葬礼场面展开, 植入了夫妻爱、生死观等一系列普遍性主题, 讲述了一位入殓师的成长历程, 给人们带来了眼泪、欢笑和别具一格的感动, 在其中蕴涵着日本民族独特的“以死为美”观点, 使死亡成为一种艺术载体而不断出现在影片中。
浅黄的草, 深黄的桥, 银灰的树林, 苍灰的河水, 独自凭栏的人, 逆水游动的鱼, 雪山, 蓝天, 鹤…那色调, 那景致, 每一处都似乎是闲闲的一抹, 却分明有些意味在里边。淡雅, 忧郁, 沉静, 内敛, 一如川端康成的文字, 典型日本式的审美。这部电影, 其实不像电影, 倒仿佛一篇舒缓的散文。
大提琴手小林大悟, 因乐队解散而被迫放弃理想, 携妻子美香返回山形乡下的老家。阴差阳错间, 他进入入殓师这一行当。所谓入殓师, 是给死者擦洗、更衣、化妆、送往安乐之土的人。小林为生活所迫, 瞒着妻子和乡亲们开始了入殓师的工作, 当然更多的是逝者家属真诚的感谢, 慢慢地大悟理解并真心接受了这个工作, 让死者美丽祥和地离开, 让生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回忆。
在澡堂老奶奶去世的入殓仪式上, 小林终于获得妻子的理解, 而在自己六岁时候就和情人离家出走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 看到父亲临终时紧握在手里的石头, 那是小林六岁时送给父亲的唯一纪念, 小林终于被亲情所感染, 放下心头对父亲几十年的怨恨, 真正体会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小林的记忆中, 父亲只有身影, 面容却是模糊的, 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再没见过父亲, 那个抛妻弃子随情人远走的男人。小林只记得关于石头的说法:“以前。很久以前, 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据说, 人们会寻找与自己心意相仿的石头, 然后把它送给对方。收到的那方, 通过石头的触感和重量, 解懂对方的心意。比如说, 如果表面光滑的话, 就能联想到一颗沉稳的心。如果表面粗糙不平的话, 就会为对方担心。”这是父亲告诉小林的, 当时父亲送给他的正是一块粗糙的石头, 而他给父亲的是一枚滑溜溜的鹅卵石。父亲还答应每一年都要互赠石头, 但不过是随风而逝的一场空, 故居中留存至今的只有那一枚粗糙的小石头, 因此小林是一直在恨着父亲的。
而如今, 一封来信宣告了父亲的死亡, 一具陌生的身体摆在面前要小林接受。小林在复杂的情绪中为父亲入殓。父亲独身一人, 靠在港口给人帮忙, 而得以寄居于值班室。父亲的日子显然过得很艰难, 可他为什么不肯转身回家呢?果真是像也曾抛弃孩子的公司女职员说的那样“很想见, 却见不了”的自责、痛悔与矛盾吗?当他在揉搓中慢慢掰开父亲的手时, 一个原本被紧紧攥着的东西掉了下来, 是石头, 那枚小小的鹅卵石!原来小林的父亲一直对儿子心怀愧疚, 到死都握着小林小时候送他的小石头, 这让小林重新感到了那些久已失去的爱。
泪, 慢慢坠落, 是藏了二十年的泪, 是恨了二十年的爱啊!泪光中, 小林刮去父亲满脸的胡茬, 抚摸着那眉那眼那鼻翼的纹路, 记忆中的面容渐次清晰, 温暖慈爱一如心中想要的模样。小林哽咽着说:“是我爸。爸爸……”
如果时光能够停驻, 我愿意就是这一刻, 就在小林不能释手地抚摸着父亲脸庞的这一刻, 愿所有曾经亏欠的都补偿给这在运命中挣扎的大孩子!但导演显然比我理性, 他让小林握着美香的手, 共同握着那枚鹅卵石, 郑重地放在美香的腹部, 那是孕育新生命新情感的地方。小林送别了父亲, 也在心里放弃了积怨。小林送走了父亲, 他自己也将成为父亲。与过往和解之后, 小林也得到释怀和解脱, 生命得以更新, 爱也因此得以延续。
整个影片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潮, 一直都是在平淡中娓娓道来, 剧情简单, 语言简洁, 人物表情不算丰富, 故事没有什么跳跃。但是, 总有些意味在里边, 有力量一步一步进入人的心灵。因为入殓师的职业缘故, 影片中有很多死亡、遗体、葬礼的场面, 死者有异装癖的男青年, 有交通事故的青春女孩, 有丢下女儿和丈夫的中年妇人, 有遗容上印满后辈唇印的老爷爷, 还有多年不知去向的父亲…, 每一个死亡都令人哀伤, 因为有了入殓师, 每一个死者又都是有尊严的离去。在影片最后, 影片所宣扬的爱和温情, 这也许就是这部影片打动众多观众和奥斯卡评委的重要原因吧。观看完影片, 心情不是关于死亡的沉重, 亦不是关于存在的选择下责任的承担和痛苦, 只有那挥之不去的温情像一块石头的传说那样长久地压在心头, 留在记忆的最深处。
一部入殓师开启了一扇了解日本人生死观的窗户, 让我们对这个民族的悲情文化的生死情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死亡的解读, 亡者的尊严, 繁琐的礼仪, 严格的程式化, 唯有日本人才能创造这样一种特异而有力量的美, 也唯有日本人才能这样深刻参悟死亡文化的内涵。日本文化, 固然有其岛国封闭偏狭的一面, 但也有正好使传统得以保存的一面, 上古遗风, 汉唐礼仪, 还是有些精髓流传下来了。日本人繁琐的礼仪后面确然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必须思考了。
摘要:《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 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 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主人公坚持自己的理念, 对抗社会和家人要他放弃工作的压力, 坚持自己喜爱的入殓师工作。影片在观念的深层表现出了回归日本传统“家”文化的愿望, 叙述了小林父子关系从紧张到和解的过程, 对“家”文化中血缘亲情关系的保持和传承表现出了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入殓师,以死为美,人性,情感
参考文献
[1]小山薰堂, 2009.入殓师, 世界电影 (5) 。
[2]凌洁, 2009, 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 观察与思考 (13) 。
今晚观看了《入殓师》这部电影,这次是我第二次观看此部电影。上一次观看是两年前,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部电影值得看多两次。本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大提琴的演奏家,因为失业,无意中当上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入殓师,一个不寻常的职业,一个不能被普通人所接受的职业。男主角因为高额的工资,接受了这个工作,开启了自己的不平凡的职业生涯。
本部电影通过一名新手入殓师的角度去讲述整个故事。讲述了不同的人们的逝去,已经亲人逝去时,家人的情感。该电影有太多太多令人难忘的镜头。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人们的情感。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直到亲友的逝去,才懂得去珍惜。电影里许多场景都表现出了这一观点,通过男主角大悟的大提琴的演奏,把这种种的情感串了起来。
电影中有几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总觉得有点讽刺。”;“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死亡好像很可怕,又好像很平静。死亡是一道门,通过死亡这道门,开启下一段路程。此片通过观察不同人对亲人死亡的态度,很平静的道出了这个道理。本片没有一点多余的情节,所有剧情都显得那么紧扣,所有铺垫都显得那么完美。散发出亲切的人情味。
本片最后一幕是大悟为自己逝去的父亲化妆。把那个模糊印象中的父亲样子看清了。他父亲手中握着的石头,像是一种传递的力量,把自己的想念传递下去。而那块石头的原始主人正是小林小时候和父亲交换的祝福,寓意平安、快乐。虽然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走了,可是亲情却从来没有断绝。
在电影《入殓师》的结尾,亲手给父亲入殓的时候,主人公大悟才发现自己内心苦苦追寻的父爱,一直都在,不增不减。
对于一部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角度不同,获取的东西也不相同。从家排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每个人的成长的成长历程中,很多时候,忠诚感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跌跌撞撞:在性别期待中生活的止夫,自杀后以女妆被安葬;出于对父亲的忠诚,大悟选择做乐团大提琴师,买昂贵的琴,去做一份感觉不到轻松的.生活,潜意识里对母亲去世不能送葬的愧疚,又让大悟回到家乡,做一份入殓师的工作。潜意识里的忠诚感主宰了大悟的生活。
大悟是个缺爱的孩子,童年时期父母离异,让幼小的大悟既渴望父爱,又怨恨父亲。
当最终面对死去的父亲,给父亲入殓时看到那颗代表父爱的石子时,大悟明白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这种爱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消退,也不会因为空间的距离而消减,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当我们驱走怨恨的心魔,爱自然而然就涌入心间。当我们执着于伤痛时,爱遍不能被看见。
做入殓师的生活,是大悟人生的巨大转折,从最初的恶心反感,到一点一点走进,变得坦然,细腻温柔地给死者化妆穿衣,大悟不再恐惧死亡,而是穿越死亡之门,用爱心陪伴死者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是什么让大悟战胜恐惧?是爱,大悟如此之深的热爱生命,放生厨房的章鱼,静静观看水中的鱼儿回游,凝神于河里生机勃勃的水鸟……这一切都昭示宇宙无限的生命力。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当离开这个世界,去奔向新的旅程时,让他们以最美的形象离开,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爱的表达!即如电影中所说:“死亡,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
《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缓慢而抒情的音乐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冲洗过的被阳光慵懒照着的那片蓝色天空,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心平静下来,享受着光影交错带来的美感。
当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认可,当你十几年的努力蓦然之间化为泡沫,你是选择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残破的梦想,还是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选择了后者。乐团解散后,他卖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乡下。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旅行的工作,被录取后欣喜之余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入殓师,大悟犹豫之后还是选择了接受,于是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大悟经历了从第一次看到尸体的呕吐不止到后来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绘死者的容颜的过程:尸体腐烂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样美丽实际上却是男生的双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去的母亲、穿长筒袜离去的老奶奶……应该说,在不同的国度,死亡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日本的丧葬礼仪显得繁冗复杂,大悟用细腻缓慢的动作诠释了对死者的尊重。可是这样的工作终究是不被认可。朋友对他指指点点,连妻子也认为他双手无比肮脏甚至离他而去。他很难过,可是他依旧坚持。可是,正是因为大悟的坚持,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们知道,失去亲人最痛的两个时刻,一是在亲人断掉呼吸的那个瞬间,你突然醒悟,以后再也见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当亲人被送入焚化炉的瞬间,你会意识到,从此以后,你爱的那个人连肉身也将要消失,往后你想要轻轻地抚一抚他的脸颊也不能够了!大悟的妻子因怀孕而回来,她虽然还反对丈夫的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亲的葬礼。她亲眼目睹了大悟为死者“入殓”的全过程,目睹了失去母亲那一家人的悲伤,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个火葬师说:“死是一道门,生命走到尽头,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看过了《入殓师》依旧没有忍住流了泪,但这是不一样的泪水,感动不同寻常,记得看过许多片子都哭了,但每一次都不同的。这是一部死亡的旅程,在看过之后就不会对死亡有异样的感觉和恐惧了,深深体会了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开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义气众多人间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给人已情感极大的满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圣仪式让我们为死者最后的旅程充满了尊重。不论死于何故,只希望能让他(她)安然离开。
夫妻的离别
看到现在的遗体和照片对照面容憔悴,在等待入殓师时充满了不满和焦躁,然而当看到妻子曾经的容貌才发现忽视了许多吧,连妻子平日里喜欢的口红的不知道,在盖棺的那一刻一个男人所有的不忍和软弱都白白的显现出来,不舍但不能,妻子的离开让他不知以后该怎样。
骨肉的离别
因为特殊的原因,只因为性别的向往和自我认同的差异,而逼他走上了归路。没有看到哀怨和痛苦,他走的安然。也许去天国能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角色,最后的路程家人的认同满足了她小小的心愿。父亲对女儿的眷恋原谅她所有的做法。
母亲一生的劳碌最终离开在了柴火旁依旧还是工作,不能得到儿子的支持,快乐的支持着这个澡堂只希望给客人们带来便捷,就好像一个承诺一样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然而那位泡了50年澡的老人对这位母亲的执着给予了支持,他说的多好啊,终会再见,在按下按钮的一刻没有过分的哀伤,因为他坚信会再见。所以是快乐了。那条黄丝巾是母亲生前的装饰配件,喜欢所以陪着她离开。
不论是逆流而上的鱼,还是手中紧紧不放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延续,有新征程的开始。虽然父亲去了,可是儿子即将来到,父亲将沉甸甸的心意交在了儿子手中,儿子的儿子要延续这份爱。
看似让人难以启齿的工作,却让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平和,安定,淡然,冷静。因为拥有不同的心境才可安静的工作,才可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份工作对于任何人来说不会有这样的感悟吧。一双能用大提琴告诉听众的是音乐里的故事,而入殓师的双手有在遗体上书写了生命的讴歌。
这部电影放在我的收藏夹将近一年,缘起自去年的久石让管弦音乐会。最后一曲,朋友淡淡指点说是入殓师的插曲。我其实对于这个影片涉及的职业有些抗拒,这份抗拒源于我童年的一些经历。少时最害怕七月份去祖母家,每次父母让我去,我总是磨磨蹭蹭得不肯。因为她每年的这个月份,都会把准备好的寿衣在院子里晾晒。这份记忆太过深刻,以至于过了近三十年,我依然记得分明。祖母的寿衣是深蓝色的麻布衣服,宽大的好像戏服,艳阳高照里,风吹过,那些宽袍大袖在晾晒绳间摆动,映衬着我祖母的瘦小,就好像要随时离我而去一样,再撇一眼放在东屋里的暗红柏木寿棺,那一刻我只想从她家里逃走,一直在太阳下奔跑出很远,似乎手上还能能闻到衣服的霉味,恨不得立马洗澡重新换上干净衣服。长大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喜欢明紫色和深蓝色,还有老年人帽间绣的黄蓝的花,这种无形中的喜好估计都来自那些年祖母家的七月。
在下雨的夜,或者凉如水的夜,我都想要翻出老电影,冲一杯牛奶度日,翻翻拣拣中打开了入殓师。这部片非常缓,非常慢,基本的配乐就是大提琴,如水、低沉的行板。人物设置简单,就是乐团解散后失业的大提琴手大悟,带着妻子回到了乡下,居住在母亲留下的房子里。自己被入殓行业的招聘广告吸引,那则广告确实非常诱人: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短工时。当大悟的工作不被亲人所理解,被轻视,妻子美香也离他而去。这一切让他非常纠结,一个人在桥上看到那些溯流而上的鱼,尽管不断有鱼疲劳死去,可是它们还是奔赴宿命。“命运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无功而返。”这是不是对生命的诠释呢?一张无形的手总是在操控所有。
大悟终究留在了入殓师的行业里,我想这源于老入殓师对待这个行业的精神引领。我第一次看他的入殓程序,泪流满面,之后入殓反复出现了几次,都是如此。我想是这份温柔以待,深深打动我。他说: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美丽。他用棉纱布为他们清洁面部、身体、四肢,宽厚的手掌抚过他们的面容,“这要冷静、准确,还要怀着温柔的情感。”缓缓为他们换上宽大的衣服,双手相握放在胸前,所有的举动如此静谧、安宁,又美丽。这一刻,尘世里的一切不得已都是噪声,一切恩怨都消逝,原来入殓师就是来送你最后一程的。这部电影在日本的海报上写道:The gif tof the last memories。这份礼物,是人世里最出尘拔萃的礼物,长眠不醒也足矣。
在大悟的犹豫纠结中,老入殓师邀请他一起吃河豚,它是如此美味,好吃的令人为难。美食和生命都有让人无法抗拒的美丽,我们用笨拙的情感去表达着、扞卫着、痴迷着,在流年里,四季轮转里,不错过、不为难、遵守内心的生活方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生命,好到让人为难?
当澡堂老板娘过世,大悟为她入殓,他轻抚过她的面容,褪去尘世里的旧衣,用蘸了消毒水的棉纱轻轻清洁她的身体,专注的为她交握手掌,画眉、点唇,末了不忘记为她系上那条珍爱的纱巾。所有的人,包括妻子、朋友、邻里,在这份肃穆温柔的宁静里释然了,他的工作如此高尚,高尚得让尘世里的人显得如此粗糙卑微,高贵的灵魂才能托得起这份美丽。
——《入殓师》之观后感
这部影片,给我的真的感触太多了。观看的过程中几次落泪。
这部影片让我对日本的文化,日本的人文,日本人的价值观,日本人的情感观,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入殓师这个职业,也就是在中国的殡仪馆的为死者化妆工作人员。现在,我对他们有了新的专有的称呼:入殓师。这部影片,也从一个角度上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亡的崇敬,对于死者的尊敬,也有对死亡的另一种理解。原来我们可以那么美丽的离开这个世界,让我们的亲人记住自己的这一美丽时刻,而不仅仅是死亡的恐怖和萧索。这里,体现了日本人对生命和死亡的一种尊重。中国人也尊重生命,尊重死亡,但和日本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他们那么隆重的仪式。记得姥爷去世的时候,全家人都哭非常伤心。姥爷是癌症去世,离世事,身体非常消瘦,可以用皮包骨来形容了。看见那个样子,心里非常难受,揪心。如果中国有日本的入殓师这个职业,那么姥爷可以像影片中的逝者一样,仪态得体,妆容精致的离去,心里会好受些… …
影片中的这段台词也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经营澡堂的老奶奶撒手人寰,火化遗体的那一瞬间,一位与老人相交多年的殡葬师站在熔炉旁感慨道,“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看到这里,我对死亡的理解,似乎不像以前那么肤浅了。死亡并不是多么痛苦和难以接受的事,把死亡看作是另一段旅程,也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而我们每个人也终究要死去的。与其窘迫,不如坦然。让我们以更从容的态度来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这部影片中,反映出的另一个主题是人生的角色是多样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并在哪个时期,转变了职业,一个自己从未想到过的职业。影片的主人公大悟从一位大提琴手到成为一位入殓师,其间的艰辛我们能感受得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现在的工作,当变化来临时,去积极努力应对。而任何一种职业,也都有其价值和宝贵的地方,我们要尊重自己的职业。这对将来的就业,也是一种态度上的端正。其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自己不称心的工作,希望自己能淡定的对待,认真的工作。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其次,在这部影片中,还看到了日本女子对男子的温顺,依赖和支持。影片中的妻子,对丈夫一直的支持。在丈夫找不到工作,失意时依然坚定的站在丈夫身边,毫无怨言,回到乡村生活,都让我对妻子肃然起敬。这是爱的力量,也是爱的伟大和美丽。作为一位90后的女生,不知道我在面对同样的情形,能否毅然放弃城市的繁华,同丈夫回到乡间生活。
其中我觉得她的观点与90后女生不同的一点是: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无论他的父亲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很自豪的对孩子说,你爸爸
是个很能干的人,是个让人尊敬的人……
影片中还令我动容的一点是: 当大悟由大提琴手成功地转型成为入殓师后,他在美丽的田野上,在白云飘飘的蓝天下,深情,投入地拉着大提琴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另一种迷人的生命状态:他的生命正绽放着异彩。
《入殓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故事。做为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所在的交响乐团解散之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入殓师。期间事态的变化,小林心态的变化,也让影片的主旨渐渐清晰。
若要用音乐来诠释生命,大提琴无疑是最好的乐器。电影要请来著名的NewAge作曲大师久石让为此片配乐。
这部电影延续了久石让以往唯美、简朴、纯净的音乐风格,可听性极强,即使没有看过影片也会深受感动。大提琴深沉,极具感染力,复杂却带着质朴,用它诠释生命这一复杂而又简单的概念,是最为贴切的。因此,久石让在配乐时就以大提琴为主奏乐器,贯穿全剧。而大提琴手就成为了主人公原来的职业。
电影前半段都透着一种悲伤哀沉的情绪。色调也多是灰,白,黑,棕色,营造了一份失落、伤感的气氛。钢琴在低音区不断重复,则代表了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在妻子询问自己事业时,音乐变化的烘托,更将小林内心深处的紧张和怕别人看穿时的惶恐、犹豫刻画了出来。
久石没有简简单单地只呈现这一首名为Momery的大提琴演奏曲,而是通过转调的方式连接上了电影主题音乐Okuribito,全曲一气呵成。单听这一曲,就好似经历了整个生命的旅程。
这曲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小林在参加完第一个入殓仪式后。漫漫长夜,辗转难眠,白天的经历在眼前挥之不去,它拉起了儿时的大提琴,同时出现的还有那块寓意深刻的石头。深情款款的琴声,悠长深远的旋律,打开了沉寂已久的记忆。小林本是恨父亲当初抛下他和母亲,可却在亲自见证了一次生离死别之后,他拉起了父亲最爱的曲子。随着音乐的深入,画面中出现了小林儿时练琴的场景,河边寻石,母亲的笑容,父亲模糊的脸……这些都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圣诞节的那段音乐,可以说将电影第一次推向了高潮。旋律如丝如缕地述说,将三个有故事的人都带入了各自的思绪中。之后,主题音乐又再一次加入,镜头不停地切换着小林各种忙碌的工作场景,有笑声,有哭泣,同时,也暗示随着小林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更理解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对于一个失去亲人的家庭的重要性。
石头在电影中包含着父与子的亲情隐喻,那是在小林记忆里唯一可以触摸到的关于父亲真实的存在。父亲留给他的大石头,后来他又送给妻子的小石头,都说明在内心深处小林一直对父亲是有所牵挂的,也似乎意味着最后时刻他对父亲的原谅。父亲死后,小林来到父亲身边。看到这儿,我本以为那一箱箱小林父亲的遗物全是小林父亲在离开这么多年间想给小林的石头。然而最终当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时,从父亲手中紧握的那颗当年小林给他的小石子滑落,这一个镜头,这一颗石子,就足够体现父亲对小林的爱有多深。此处也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
小林心头一震,音乐再次适时响起,犹如父子二人超越时空无言的对话,将影片带入了另一个境界。这时,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爱是永恒。之后,记忆中父亲模糊的脸的脸渐渐清晰明朗,音乐退去后,一切怨恨已不复存在。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透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那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那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齐,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先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能够被如此温柔对待,原先人在死后也能够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向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向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向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但是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那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他是一个倒霉的大提琴演奏家。
原以为用借来的巨款买的大提琴能让他顺利地实现成为一个伟大演奏家的梦想,却不料在一次演出结束后团长却宣布整个管弦乐团因为效益不佳而解散。自此他的伟大演奏家的梦想破碎了,而这仅仅维持了四个月时间的工作却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失去工作的他迫于生活的压力,在跟妻子商议之后决定回到乡下的老家生活,因为那里有他已经过世的母亲留给他的房子。
回到乡下,他立即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寻找工作当中。从一份报纸上他偶然发现了一则招聘广告:“年龄不拘,保证高薪。实际劳动时间很短。旅行的家务助理。NK代理商。”看到如此低门槛和高待遇的工作,他欣然前去应聘。当他来到一间不知为何摆放了棺木的旧事务所时,头发半白的社长连他的简历都不看一下,光看了他的面相便决定录用他。
然而当他询问工作内容时,才吃惊地发现他的工作并不是“旅行的家务助理”而是“安乐出发的家务助理”,NK便是纳棺的NK。惊慌失措的他只好犹豫着接受了工作,并偷偷瞒着妻子说找了一份从事婚庆服务的工作。
初次工作,他就接触到了一位去世已久并且尸体严重腐烂的寡居老人,以致失魂了好久。于是他决定向社长提出辞职,没想到社长却一口认定他与这份工作有缘,并且肯定地说,他天生就是从事这份工作的。
渐渐地,他开始接受自己从事的工作。而真正震撼他心灵的却是在社长给留下了年幼孩子而死去的年轻母亲的化妆仪式上。当面色苍白的尸体在社长为她净身、穿衣、化妆、涂上口红之后,整个面容都重现了生机。他觉得这种冷静的思绪、准确的动作,以及怀着温柔和悲悯的情感带给已逝者的是静谧和永恒的.美丽。
就在他安心从事着为逝者送行的工作时,情况又出现了。
他的邻居和妻子都相继发现了他之前所录制的纳棺演示录像带。在邻居的嘲讽和鄙夷以及妻子负气回娘家的情况下,他依然顶着内心的压力,细腻和悲悯地进行着为死者送行的工作。
当他邻居的母亲——澡堂老太太过世时,他用细心的态度和温柔的动作为老太太净身、穿衣、化妆,然后又陪着司炉工将尸体火化。他的邻居和重新回到他身边的妻子,渐渐被他对待已逝者虔诚和悲悯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开始接纳他的职业身份。
最重要的一次为逝者送行,是为他自己的父亲,也是因为为他父亲纳棺,才把他久久郁结于心的心结从此打开了。
他记忆里,父亲教他拉琴,跟着他一起去河边捡石头,陪着他玩。可是后来父亲却跟着咖啡馆里的年轻服务员私奔了,最后一个人孤老地死在了一个海港上。
他接到父亲的死亡通知书时,也纠结着是否还去见他。一边是他对父亲日夜的思念,一边是他对父亲抛弃他和母亲的憎恨。最后,是他的妻子给了他劝慰,于是两个人驱车前去为他的父亲入殓。故事的结尾是,他坐在椅子上,撑起了大提琴,优雅地拉着,悦耳的琴声漫开了整个春天。
他,就是曾经获得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的男主角:小林大悟!
【入殓师观后感职业】推荐阅读:
《入殓师》的影评06-09
入殓师经典台词09-11
大会师观后感01-14
《大会师》观后感,心得体会12-2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绝响的钢琴06-05
关于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作文07-05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灵魂的距离07-12
职业观后感09-16
海上钢琴师详细英语演讲稿读后感10-31
职业生涯规划后感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