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模式(精选8篇)
09级社工1班
0990101006
余先文
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及其优势分析
摘要
在传统意义上,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以“以全助残”为主流。本文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模式,提出了“以残助残”的新模式,把该模式引入到传统“以全助残”模式当中,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了该新模式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优势。旨在弥补传统意义上残疾人社会工作模式的不足之处,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优势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指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王思斌,1999)。据 2006~2007年 工会学院
09级社工1班
0990101006
余先文 的损伤或缺陷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因此,如果说其他社会工作对象陷于痛苦和不幸的话,残疾人面临的则是双重痛苦和不幸(姚尚满,2007)。这样,残疾人社会工作就很具重要性和艰巨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现有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首先,完全以身体健全的人作为工作者,不能真切而全面地理解残疾人的感受和需要;其次,残疾人案主的孤独与自卑心理,在身体健全者面前表现得极为突出。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由于残疾的受助者和健全的工作者在身体状况上的差距,受助者心理上容易感到自卑和不平等,从而不愿意完全接纳社会工作者,这种隔阂最终会影响社会工作的质量。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介绍及其优势分析
针对一般意义上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不足,笔者在这里提出一种新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模式——把“以残助残”的工作模式融入到原有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模式当中。这种新模式是指在遵循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宗旨、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之上,改变过去完全以身体健全的人作为工作者的局面。增加部分生活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以及参加过专业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的残疾人作为工作者。也就是说在新模式中,工作人员包括身体健全的社会工作者和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两部分,他们二者相互协作,相互借鉴,共同为残疾人案主提供更为完善和全面的服务。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的理论优势
1、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些位置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对其拥有者的决定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由不同社会要素联系而成,不同社会要素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都占有特定的位置,或者说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并且,他们也只有获得某种社会资本或权力资本才能够占有某种社会位置(刘少杰,2006)。
按照布迪厄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社会工作者、案主以及相关机构等通过长期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场域”。这些不同的要素在“场域”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同时由于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那么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作新模式中,由于社会工作者中有一部分是残疾人,他们和案主在身
工会学院
09级社工1班
0990101006
余先文
体状况和人生经历具有相似性,他们之间更易于建立一种平等的位置关系。因此,依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这种更为平等的位置关系中,残疾人案主能够得到比在原有工作模式中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资本。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布迪厄认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在布迪厄看来,社会资本是场域变化的原动力,社会资本不仅是资源,更重要的是权力,是行动者凭借它在场域中发生作用的权力,也是行动者凭借它占据某种位置并因而可以支配场域的权力(刘少杰,2006)。
场域当中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影响场域稳定的最基本因素是社会资本。在残疾人社全工作新模式中,由于残疾人工作者的参与,社会工作者更能理解案主的感受和心理状态。与原有的工作模式相比,因为案主被充分的理解,从而容易使他们拥有相对更多的社会资本。在新模式中,案主和工作者双方差异较小,地位更加平等,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更为稳定,相对应的矛盾和冲突偏少。这也是原有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所不及之处。
2、社会心理学中的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当某一群体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受到属于或不属于该群体的个人的重视,并被他作为判断自身及他人行为的标准时,这一群体就成为他的参照群体(郑杭生,1998)。
在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中,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运用专业社工技巧帮助残疾人案主的同时,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会给案主带来好的示范作用。残疾人案主容易把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看作自己的参照群体,以他们为学习榜样,以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来规范和完善自己。这种工作模式对于帮助残疾人克服困难和自我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一般意义上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存在很多优势。参照群体具有提供规范和进行比较两种功能。规范的功能体现在群体规定及强化个人的行为准则,并使个人将这些准则内在化。比较的功能体现在个人与参照群体有某种相似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估价自己的行为、能力及处境等。在实践中,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参照群体的这两种功能。残疾人社会工作者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热爱生命的价值观都可以对残疾人案主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残疾人案主会参照社会工作者的经历来要
工会学院
09级社工1班
0990101006
余先文
求自己,拿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与工作者比较,评估自己,以求自己做的更好。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的实践优势
1、在新模式中,身体健全的社会工作者、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与残疾人案主形成了稳固的三角支撑结构。
在新模式中,身体健全的社会工作者、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与残疾人案主这三者之间都是双向联系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形成的三角结构非常稳固。在三角结构中,残疾人工作者和身体健全的工作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与残疾人案主产生联系。比如,残疾人工作者更能了解残疾人案主的心理需要,则负责对残疾人案主的心理治疗,身体健全的工作者则可负责诸如为案主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组织社会活动等工作。同时,残疾人工作者与身体健全的工作者也是紧密联系的,他们可以在工作上相互沟通,相互借鉴,二者共同为残疾人案主提供周到而全面的服务。
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模式相比,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传统模式则显出了许多不足之处。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传统模式中,工作关系中只有身体健全的工作者和身体不健全的残疾人案主,他们之间的互动力量相对薄弱,互动关系也不如在新模式中密切,因此,一些具体工作的开展会有所限制。
2、在新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更易于了解残疾人案主的心理需求。
在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中,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加人为残疾人案主打开了心灵之窗。与身体健全的社会工作者相比,残疾人工作者更容易被残疾人案主所接受。因为,当残疾人案主看到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与自己的身体状况相似时,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对工作者的信赖感和归属感,同时由于身体缺陷带来的自卑心理也会得到缓解。另外,由于经历相似,残疾人工作者也能够更加接纳和理解残疾人案主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中,残疾人案主会感到很安全,更愿意向工作者敞开心扉,这使得工作者更易于了解案主的心理需求,从而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3.在新模式中,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出现对残疾人案主是一种鼓舞。
残疾人群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身体残疾往往更容易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残疾。他们通常心理比较脆弱,有些甚至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是社会和家庭的包袱。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易使残疾人失去生活的信心,不利于
工会学院
09级社工1班
0990101006
余先文
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中,残疾人社会工作者是残疾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典范。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且还有能力和热情帮助别人,这些都是对残疾人案主的一种激励和鼓舞。同时,新的工作模式还可以吸纳一定的残疾人作为工作者,从而帮助解决一部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三、结论
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是针对案主的特殊性以及在弥补原有残疾人社会工作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这种新模式是指在遵循原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宗旨、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之上,改变过去完全以身体健全的人作为工作者的局面,增加部分生活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残疾人作为工作者,并对其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的技术培训。这种模式的工作人员包括身体健全的社会工作者和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两部分,他们相互协作,相互借鉴,共同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完善和全面的服务。这种工作方式相对于原有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具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势,它对于帮助残疾人群体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独特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支出管理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是保障残疾人合法权利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日益成为学界与政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外学者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研究已比较成熟, 并提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 即社会保险信托基金管理模式、基金会管理模式、商业经营性基金管理模式。而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进行了归纳, 例如, 黄范章总结的“基金所有制”, 李曜提出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基金模式”, 以及姜梅等人提出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等。但是, 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研究却显得极其薄弱, 从笔者所收集到的文献来看, 目前只有刘婵婵等人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做了专门的研究, 其他学者则主要是在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问题时略有涉及残疾人社保基金的筹集、使用和支付等内容, 缺乏对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考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途径。
1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现状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一个相互衔接的过程, 这个过程由基金的募集、组织管理和支出管理等环节构成, 而且这些环节互动也就构成了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下文将分别从募集、组织管理和支出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现状。
1.1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募集管理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募集的原则是“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 广泛动员社会, 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筹集资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拨款是主要的募集方式, 其他募集方式还包括个人及社会的捐助、发行福利彩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福利企业自身的积累、个人自筹、基金增值所获得的收益等, 并主要由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进行分散募集管理。
(1) 政府投入。
“八五”期间, 中央财政安排给残疾人专项补助费6200多万元, 各级财政投入到残疾人事业资金为11.76万元;“九五”期间, 中央财政下拨残疾人专项补助费1.4亿元, 地方财政投入27.77亿元。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 其地方财政收入也会有所差异, 因而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2) 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包括组织捐赠和个人捐赠两个方面, 由于社会捐赠属于自愿的行为, 所以不同的项目每年捐赠的金额都会有所不同。以残疾人福利基金的社会捐赠为例, 我国残疾人福利基金社会捐赠额虽然每年都在不断的增长, 但是绝对捐赠数额却非常的低, 而且在有些年份支出数额还大于收入数额。例如:2008年捐赠收入总额1.8亿元, 支出1.9亿元。
(3) 福利彩票公益金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福彩公益金和体彩公益金一起纳入到彩票公益金中, 按照我国的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 中央和地方各按50∶50的比例进行分配, 而中央集中的彩票公益金按5%的比例分配给民政部, 用于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福利事业, 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将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而具体提取多少比例则没有相关的规定。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是在地税部门、残联、社会保障部门、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等组织之间的配合下完成的, 但是由于这些机构之间信息资源无法达到共享, 导致计算出来的应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企业数量远少于实际应征收的数目, 从而出现少征收、漏征收的情况。例如, 2008年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的覆盖面只占应征收覆盖面的12.03%。
1.2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管理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制度, 残疾人社保基金的具体管理方法主要散见于各项制度内, 这使得不同的基金其保值与增值的空间不一样。政府投入为主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保值与增值的压力较小, 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例,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残疾人社会保障金实行财政专户储存, 按年度编制使用计划, 按计划进行使用资金, 年终结余资金转入下一年度安排使用。通过社会捐赠方式筹集的资金主要是由民政系统、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组织各自管理和使用。民政系统将社会捐赠款直接纳入到本系统的财政收支中, 按年度预算拨款用于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因此, 该基金基本上不存在保值与增值的空间。而以社会捐赠为主的基金保值增值的空间则大得多, 我国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这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通过多种渠道投资提供了法律依据。例如,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于2009年研究并通过了购买国库券、开发银行的原始股以及在平安银行增资扩股等资产保值、增值方案。通过此种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方式, 分散投资风险, 促使基金在投资运营的过程中实现安全增长。
1.3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管理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管理遵循“取之于社会, 用之于残疾人”的原则, 管理活动涉及残联、财政、民政、卫生、教育等多个部门和机构, 并由各部门自行制定政策进行计划管理, 基金主要用于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教育等方面。从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来看,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结构并不合理。一是投入到残疾人特殊教育的资金比例偏低;二是在残疾人就业培训方面的资金支出不足;三是对残疾人公共场所、信息交流等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2005—2007年, 深圳市南山区投入到残疾人特殊教育的资金43.75万元, 占总支出比重的1.54%;投入到残疾人特殊教育的资金113.36万元, 占总支出比重的4%,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则用于残疾人专干的培训经费支出, 而在残疾人就业培训方面的经费开支仅为1.4万元;对残疾人公共场所、信息交流等无障碍环境建设支出19.50万元, 仅占总支出比重的0.69%。
2 我国残疾人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分散管理模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以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特殊性, 这一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2.1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主要是以国家和政府的信用为基础, 进行基金筹集、管理、使用和支付。民政部门、残联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是主要的管理部门。民政部门与残联之间是一种部门内的委托—代理的关系, 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领导机构——残疾人福利基金理事会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是以县 (市) 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 且分散在各个部门, 由各个部门负责政策的制定, 又负责监督实施, 结果使基金管理的层次过多, 造成地区、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和集中运营及监管困难。并且由于我国政府部门权力过大, 相互之间缺乏独立性, 再加上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机构, 导致制衡的失效和监督机制的缺失, 从而造成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弱化和混乱, 结果出现了有些地区、部门肆意挪用残疾人专项基金的行为。加上政府公共领域缺乏市场领域的监督机制和本身的特殊性, 其结果, 一方面是随着政府机构和功能的逐渐膨胀, 政府的作用在逐步强化, 造成了极低效率的官僚作风, 从而影响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是产生寻租等腐败现象, 增加了非生产性成本, 造成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流失, 致使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
2.2 残疾人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大
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自筹, 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 由于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特殊性以及出于基金投资安全性等多方面考虑, 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投资于风险比较低、安全性较好的银行存款和国债, 但是随着我国残疾人社保基金的规模逐渐扩大, 受银行存款利率与全国通货膨胀率而贬值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而国债虽然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但往往发行不够, 还难以购买, 且也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面临基金贬值的风险。由此可见,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与效益性的矛盾是实现增值的主要矛盾。此外, 近年来我国福利企业连年出现萎缩现象, 从2006年福利企业3万个减少到2008年福利企业2.3万个, 再加上支出结构和支出范围不合理, 机构经费、奖励经费、培训费所占的比例过高, 导致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缺口逐渐扩大。
2.3 残疾人社保基金使用效率不高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是分散在各个部门, 如民政部门、残联、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 即由各部门负责政策的制定, 自行使用和管理基金。但是一些管理部门如残联在基金管理与运营的非专业性, 再加上目前我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专业性的社会团体发展不够成熟, 一些地方还没有建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个别地方的残联与基金会办事实体分设, 缺乏联系, 职能各异, 各自出台政策, 奉行不同的原则, 工作不协调、配合不密切, 从而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基金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根据审计署对中国残联2007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的结果可知, 至2007年年底, 中国残联预算外彩票公益金项目 (用于康复、教育、扶贫和体育) 、中国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基地建设项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综合康复楼项目、“十一五”计划康复项目这四个项目的专项经费累计结余达52998.09万元。
3 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建议
3.1 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多元化
我国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经验, 遵循安全性、收益性、分散投资兼顾流动性原则, 综合运用多种投资工具, 降低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风险。根据投资组合理论, 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因此, 积极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投资工具, 实施多样化的分散投资, 以分散投资风险, 并促使残疾人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在总体性、长期性、稳定性上实现安全增长, 这是我国残疾人社保基金投资应当长期坚持的。此外, 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时期, 可以适当地从残疾人社保基金中拨一部分资金投资期限长、有稳定的现金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通货膨胀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为了确保基金的安全性, 对于这类投资应该有严格的规定, 并要公开、透明地操作。
3.2 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效率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共资金, 其意义在于为残疾人获得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因此, 必须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管理, 即由政府编制的反映残疾人社保资金收支即各项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活动的特定收支计划。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管理, 是政府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能。在中央、省、市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将残疾人社保基金纳入统一的预算管理, 这样既可以扭转目前我国多部门分散管理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局面, 又能完整地反映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状况, 还能规范各项基金结余的投资运营活动, 以便进一步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另外, 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 提高各个项目基金的使用效率。比如, 农村扶贫中的“康复扶贫贷款”、“小额信贷”, 既投入资金少, 又能方便残疾人就地就近参加生产劳动。总之, 在继续做大残疾人社保基金这个蛋糕的同时, 必须合理、有效地分配蛋糕, 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3.3 加强和规范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则是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一种补充。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非政府组织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但是发展很不平衡, 比如, 我国的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展比较缓慢, 有些地方还没有建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且分头管理, 自成系统, 资源难以获得整合。因此, 加强和规范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管理, 理顺其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转变政府的角色, 逐步由过去依靠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管理转变为主要通过法律和政策来进行管理, 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互利合作的关系, 使非政府组织成为政府的真正“伙伴”, 但是要避免成为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因此, 通过加强和规范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既可以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加残疾人事业, 又能确保残疾人社保基金运作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提高残疾人扶贫社会保障经费使用效率, 更好地发展残疾人事业。
3.4 创新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式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分散在诸如民政部门、残联、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部门, 缺乏一个权威部门进行监督与控制, 结果导致基金得不到合理有效地利用, 因此, 需要创新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式。从主体上, 需要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接受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委托, 进行残疾人社保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营以及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等;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则负责制定审计制度, 监督、检查基金的筹集、管理、经营和具体的使用情况, 并对社会公布基金收支运行情况。总之, 通过构建基金收入、支出、管理和运营的组织结构来形成相互分离与制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式, 从而有利于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严密的监管机制, 真正做到残疾人福利基金取之于社会, 用之于残疾人。
参考文献
[1]刘一玲.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传承, 2008 (7) .
[2]张英明.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下) [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8 (11) .
[3]200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B].http://www.gov.cn/fwxx/cjr/content_1311945.htm.2009-05-08.
[4]庞风喜, 洪源.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现代财经, 2006 (2) .
[5]李连友.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6]林治芬.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1.
[7]韩良城, 施明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5.
关键词:残疾人;教育;公平
一、残疾人教育现状
(一)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广东省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全省大专以上学历的残疾人仅占1%,初中程度和高中程度的残疾人占18%,而小学程度的占38%,未上过学的占42%。其中,24.3万名的残疾学生中,不识字和未上过学的高达四成。
(二)基础教育资源缺口大
根据广东省残联2011年发布的数据,广东省未入学的适学残疾生登记在册的有5102人,其中视力残疾268人,听力残疾336人,言语残疾288人,肢体残疾1332人,智力残疾1622人,精神残疾355人,多重残疾901人。广东省有62个特殊教育学校,其中仅有6所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仅有108人。这些学校招收的多为聋哑和肢体残疾的学生。部分精神残疾、智力残疾以及重度残疾的残疾的学生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三)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较缓慢
2011年,全省仅有62人被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录取。有308人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有285人被录取,其中本科仅占103人,182人被专科高职学校录取。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仅有5个,在校生698人。
二、残疾人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法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立法不完善,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法还未出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投入、师资、升学和就业问题没有法律保障。另外,我国至今仍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只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二)针对残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不健全
因为生理残疾,残疾学生的高等教育成本要远远高于健康学生。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各高校在对残疾学生补助这方面的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没有针对残疾学生入学的优惠政策。
(三)残疾人深造的机会少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的研究生教育层次,残疾学生需要同健康学生一同竞争考取研究生的资格。在现实招生过程中,残疾学生往往受到招生条件、导师筛选等多重不利因素的限制,很难被录取,因此残疾学生很难获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四)职业教育建设不统一
一方面,各地成立的殘疾人培训机构不够统一,如全省只有一半的市成立了残疾人培训中心;另一方面,各地对残疾人培训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同,部分市区从2002年起就积极开展残疾人的培训,但仍有部分市近几年才开始组织残疾人培训。目前,全省只有9个市成立了既有编制又有财政拨款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
三、残疾人教育路径探索
(一)开展学前五年的义务教育
具体做法是:开办残疾人幼儿园,它是以康复为主、以教学为辅的。对于2~3岁的残疾学生,家长有义务接送学生入园;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学生,家长可凭医院证明向教育部门申请放宽入园年龄,出院后,家长必须接送学生入园。待学生毕业后,由幼儿园向教育部门提交一份残疾人情况报告,教育部门凭这份报告直接安排残疾学生升小学,不得随意安排,对能接受普通学校教育的,按每班1:2的比例进行安排。如果服务区的普通学校班数不够,可以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模式,被抽中的学校不得拒收残疾学生,并取消户口限制。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残疾学生,学校要优先安排其在最近的普通学校就学。
(二)搭建残疾人网络教育平台
1.政府部门提供共享资源。政府部门要多建设有关特殊教育的机构,如教育、卫生、民政、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或网站,宣传机构的功能,从而为残疾人服务。
2.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要设立个人网(主)页,这些有关特殊教育的个人网(主)页包括教育法规、特教研究、辅助教学等栏目,教师要将个人从事特殊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放在网上,与所有关心残疾人特殊教育的人分享。
3.残疾人群要关注并学会应用网络技术,介绍和宣传残疾人事业。
(三)建立新型的职业培训基地
政府部门可通过与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联合等方式,创建培训基地,对残疾人进行中、短期培训,从而培养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政府部门可尝试建立集“培训-扶贫-就业”为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发特色项目,培养适用型人才。政府部门可分别在一些职业院校中成立残疾人职业培训教育基地,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开办与就业形式密切结合的专业,培训项目包括计算机、面点、网络维护、软件开发、食用菌养殖等。
(四)建立人性化的考试制度
如针对国家举办的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视力残疾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工作人员予以协助。也就是说,考试办法应该视残疾人情况而定,要为残疾人适当安排相应的考试。
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多挣钱养家,又去做兼职。杜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但非常懂事,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邻居也经常关照和帮助他们家。杜女士觉得丈夫和女儿很辛苦,内心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一天,她趁着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便割脉自杀,幸好丈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各有哪些? 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答案要点:
1.在我国,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分)
(1)残疾人的特点包括:(4分)
①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②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③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寻在较大障碍。④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2)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种:
①社会福利政策落实;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④就业政策倾斜;⑤康复与医疗救助;⑥伤残抚恤;⑦社会保险;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顾;⑩改善社会环境。
2.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的情况,其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分别如下:(1)杜女士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杜女士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女儿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他,能及时帮助她。
②个人的优势。杜女士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个为家庭 着想的人。
(2)杜女士面临的主要困难
①环境的缺失。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为了多挣钱养家,还在外面做兼职,陪伴杜女士的时间较少,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内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儿尚且年幼,尽管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非常懂事,但其他时间无法照顾妈妈的生活。杜女士所在社区没有为杜女士一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②个人的缺失。个人层面是杜女士自己悲观、消极,觉得自己给家人增添负担。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用的介入策略如下:(1)采取增能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帮助杜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残疾人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并受到压制、排斥和歧视。因而,增能模式对残疾人特别有帮助。杜女士目前自认为自己没有用,是家庭的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面的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于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
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通过确保杜女士的基本需求(衣食等)得到满足来增强杜女士改变的动机。对于杜女士谈到自己异于他人的经历给予富有同感的回应也能增强其改变的动机。
(2)运用优势视角
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也能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对于杜女士,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可以激发她的改变动机,鼓励他人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杜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她战胜自我。
(3)为杜女士申请医疗援助,联系其所在社区为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4)让杜女士和其丈夫倾心交谈,各自敞开心扉,使杜女士明白家人的关爱和担忧,消除其愧疚心理。
为杜女士提供就业帮助,协助杜女士找到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以补贴急用和提升自我效能能感。案例分析题二
一个25岁的男青年,患有精神病,刚出院。社会工作者为协助其重返社区,该提供哪些协助?
问题:
1.请问,如果这是你的案主,在计划服务之前你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资料?(15分)
2.从支持网络的视角,说出你将如何协助案主重返社区?(15分)答题要点:
1.社会工作者在分析他的社会处境时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1)从医院回到社区,此时他所面对的生命任务是什么?(2)“精神病患者”这个标签对他有什么影响?
(3)案主的支持系统有哪些,尤其是本社区的支持网络。比如他的家庭、工作、朋友等资源有哪些?在帮助他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非正式助人者的任务是什么?他们准备怎样提供和能够提供哪些帮助?
(4)案主的正式或非正式资源对案主提供的支持有哪些?
(5)社区有哪些正式或社会资源系统能够提供这些所需要的帮助,弄清楚上述问题才能决定提供哪些协助,怎样提供协助。
2.工作思路: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两部分。
正式支持网络主要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可以包括:
(1)社区康复和支持。首先需要向相关机构了解案主的康复情况,协助案主制定社区康复计划,保证案主的治疗能够得到延续,预防案主的病情出现反复。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给予案主无条件的支持、关怀和接纳,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与案主一起规划重返社区的生活。
(2)结合案主的生命任务提供恢复社会功能服务。具体表现为,鼓励案主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逐渐熟悉和恢复社区生活。根据案主的情况,分析目前的就业现状,协助案主重新回归岗位或者重新找工作,提升适应能力。
非正式支持网络主要由其家庭和社区提供,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家庭、亲属、朋友、邻居、社区、原单位同事(如果有的话)等共同努力,完善其生活支持网络,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协助案主渡过难关。案例分析三 家住豹子岭社区的陈先生,7年前因突然疾病导致双目失明,生活完全被打乱,加之生病导致大量的医药费欠债,以及失去工作,经济和生活都陷入困境,觉得自己是个废人又连累家人,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非常沮丧和自责,一直无法走出突发残疾的阴影。多年来住在一楼的他几乎从没走出过家门,长期卧床导致身体病痛增加,加之经济困难,时常有轻生念头,非常自责,张先生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了其家庭关系和氛围,儿子、媳妇及妻子与张先生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
问题:
1、请分析评估下张先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2、作为社工,请谈谈你计划为张先生提供哪些服务? 参考答案:
1、通过案例描述发现,张先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走出突发病残的阴影,充满自责和物质,言语间流露出的均是无奈和叹息,只想少点连累家人,还有轻生的念头,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基于此,我们初步评估认为陈先生的主要问题是突发病残及贫困所导致的各种无奈与不适,一方面生活窘迫需要物资帮扶,同时是帮助更需要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走出突发病残的引用及对认知的误区。
2011社工硕士 卢雅倩 M201174496
摘要:据国家局统计,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且残疾人是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中困难最多、问题最突出的群体,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特殊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相关文献分析回顾,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展的可行性、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视角、等角度来综述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这些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措施,以期构建和完善我国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实现残疾人现状的改善,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福利,最终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宏大目标。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综述、残疾人不仅是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而且还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此做好残疾人社会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残疾人群体自身的福祉,更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本文就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采取的视角等方面来对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进行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
残疾现象和问题由来已久。中外历代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应付的方法。传统上,对于残疾问题的认识多局限于疾病的范畴,对其定义和分类也简单和直接,例如: 盲、聋、哑、跛、疯等都属于残疾。以缺陷为标准,残疾人一般可分为听力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等多种。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工作。这种特殊性来自于残疾人的特殊性: 因为他们不似老人、儿童、贫困者那样由于社会或者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处于困境之中。因此,如果说其它社会工作对象陷于痛苦和不幸的话,残疾人则是双重痛苦与不幸。这样,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更具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供养理论
在各种社会中,对于残疾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最初的、甚至认为是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养起来。他们的家人或社会通过对残疾人的经济上的供养而表示对残疾人的责任和爱。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这种供养几乎只限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但在发达社会,对残疾人供养的范围在扩大。尽管不同社会对残疾人供养的内容和水平有不同,但是一般说来,这种供养大多限于经济方面,或者物质方面,而对他们的精神需求、对他们的能力估计不足。尽管对于残疾人,特别是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来说经济上的供养是完全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对残疾人进行关照的全部。
(二)回归社会理论
回归社会理论是针对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和照顾产生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将残疾人(精神病患者)收养于各种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照顾,残疾人之间的刺激性的互动加上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残疾人的消极的、冷漠的态度和严格管制会使残疾人处于消极的社会关系之中。我们认为应使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处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之中,其基本方法就是走出封闭。于是改变院舍照顾这种既昂贵、效果又不好的福利模式的呼声就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让残疾人回到他们熟悉的社区中去接受照顾,让他们在一般的社会中过正常的生活成为残疾人照顾模式的普遍选择。社区照顾是使残疾人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和比较好的选择。(三)增能理论
许多关于残疾人、老人的供养及照顾理论,在把服务对象看作是脆弱的一群时,忽视了人是有潜能的、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增能理论则站在人的发展的立场上,认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残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失去的机体的、社会的功能,并有助于他们进入一般的、正常的社会生活。增能不但在于增强其原本丧失的机体的功能,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甚至可以减轻他们对社会的“拖累”。增能理论是以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它关注于人的基本价值的实现。按照增能理论的理解,增能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康复可以使残疾人已丧失的功能得以恢复,教育和培训可以发掘他们的潜能,外界生活、活动条件的改善可以减少他们表现自己能力的障碍,等等。
依据上述主要工作理论,在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时主要采取社区康复模式、社会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几种方法进行康复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实务工作的方法来对残疾人进行具体工作,并且是在根据不同残疾人的需要进行评估和系统分析之后做出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希望达到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重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目的。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我国残疾人数量众多,残疾人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而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作为弱势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其生存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家庭,而且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定的大局。残疾人问题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我国残疾人工作的社会工作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首先,从现有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系的不足出发。林友华认为,在我国,残疾人具体工作主要由民政、卫生、教育和残联、社区等系统和组织来负责。然而,民政部门由于面临的工作太复杂而应接不暇。残联由于天然的情感和责任心,主动做了许多应该由其他部门做的事,又力不从心。以及其他部门、组织等等不合适的工作举动,使得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系需要进行调整。只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才能有能力和精力为残疾人提供经常性的、具体的和周到的服务。
其次,从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工作者角度出发。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支持网络和专业技巧等,给各种类型的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不同形式的帮助,以达到助人的目的。
除了现实需求和服务的专业化之外,还有政府开始倾向于重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社会工作学科和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2008年开始进行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其独特性。同时,学者们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多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并总结经验,发展了社工作专业化方向。残疾人社会工作逐渐被各界认可和重视,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现状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中国残疾人的生活责任几乎完全落在家庭中。中国对于残疾人的关怀与救助始于宋代,宋神宗时期曾设置福田院,收养幼老废疾者,设置漏泽园,凡老弱废疾者死后无力为葬,由漏泽园予以掩埋。清代设养济院,以收容麻风病人及残疾人为主。
20世纪40年代,我国出现中国盲民福利会、中华聋哑协会等组织,但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不久即夭折。新中国成立后,残疾人获得了政治权利和基本生活权利。为开展残疾人工作,1953年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1960年成立中国盲聋哑协会。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起地方协会和基层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88年全国各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相继,全国各省、地、县、乡也成立了地方分会和基层组织。这种“半官半民”的组织极大地促进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和实施则使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已取得显著的成就。尤其是《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2000)》实施以来,,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更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由于该计划的实施,43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就业率由70%提高到80%; 829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269万城乡特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日趋活跃,特殊艺术和残疾人体育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残疾预防取得进展,多项预防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减少了残疾的发生。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素质提高,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增强,范围扩大。2000年,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的全面完成,使我国残疾人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水平,为新世纪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和“亚太残疾人十年(1993-2002)”活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荣获联合国“和平使者奖”和“ 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二)我国现阶段残疾人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
尽管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应该享有同其它公民平等权利的观念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公认,而且在世界各国,残疾人权利也普遍得到了法律的确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残疾人平等的公民权的漠视常常使残疾人处于不利的地位。单纯的生理缺陷和残疾并不必然构成其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障碍,障碍的程度是由残疾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残疾人问题的实质是残疾人的平等的公民权利得不到实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最起码的保障,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些方面甚至呈拉大趋势,严重威胁残疾人的生存权;(2)残疾人很难享受与其它公民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受到严重剥夺;(3)就业范围和选择的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难以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4)缺乏医疗保障和必要的康复服务,由于自身的残疾和现实的障碍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5)权益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6)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
五、当前我国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推进策略
(一)立足于已有的制度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前文叙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中也有提到,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与发展,可是还是要继续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必须立足于已有的制度框架,而非脱离于此。对于已有制度框架内不适合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元素,可以而且应该进行改革,使之能够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于制度框架内不具备但对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又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引入和增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是社会新政体制方面,各级残疾人联合会的单位属性要界定明确。改变目前残联以社会团体身份兼具某些政府管理职能的尴尬局面。第二,将现有的残疾人教育和培训体系从国民教育序列中剥离出来,建设成一类特殊的社会工作机构或社区工作中心,以利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第三,是在既有宣传格局的基础上,以法律形式规定各类大众传媒的宣传义务,普及残疾人社会工作知识,渲染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氛围。
(二)确立新的残疾人观
用什么样的观点看待残疾人,是制定残疾人政策、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对残疾人态度的最根本因素。旧的残疾人观把残疾人单纯看做是怜悯的对象,有的认为残疾人无所作为,是“废人”,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还有的认为残疾人是社会的“二等公民”,只能靠社会的施舍和恩赐来生活;种种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不仅给残疾人及其家属带来精神上的巨大伤害,而且人为地在残疾人和主流社会之间制造屏障。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即使有再多的保障残疾人的法规、条例,残疾人境况的改善仍然不容乐观。在全社会倡导树立正确的残疾人观,是推进残疾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树立新的残疾人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用新的残疾人观来指导解决残疾人问题,才有可能实现残疾人真正地、全面地回归社会生活。下面详细论述一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探索。
从所掌握的资料发现,基于我国在开展残疾人工作中长期采用的问题视角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学者们探索出一种新视角,即优势视角。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残”一直与“废”联系在一起,残疾人一般被成为“残废”,认为残疾人是社会的废弃者,是无法工作的无用之人。残疾人也因为自身身体或智力上的种种缺陷,往往会存在孤独、自卑、无助感。冷漠等心理问题。然而,残疾人也是渴望能获得正常人的同等对待以及心灵的共鸣。王亮认为,长期以来一直采取问题视角的模式影响了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导致了残疾人个体对自己的悲观预期,也拉开了残疾人与残疾人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距离。
目前残疾人群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解决残疾人问题的问题视角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基于供养理论、回归社会理论和增能理论等理论作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从优势视角来研究和开展残疾人服务。优势视角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和能力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社会工作中的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问题视角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优势视角则是将关注点聚焦在按住自身能力和优势上。立足于优势视角,从多个角度对残疾人社会工作进行阐述,力图构建我国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系,更有利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部分内容也可看作是对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所面临问题的一个解决对策,针对残疾人受歧视这一方面,改善他们所受到的现实对待,还有就是可以促进残疾人的就业。接下来一部分,就简单探讨一下一些建议和对策。
(三)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从具体内容上看, 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残疾人生活保障、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医疗保障、残疾人教育保障、残疾人服务保障。在残疾人保障的这五个方面具体展开保障内容,分类进行。
(四)加强残疾预防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搞好残疾预防工作,杜绝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残疾。一方面,要搞好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保护,大力开展生产安全常识和劳动法制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工伤、交通事故及中毒事故发生。要本着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预防各种致残因素,把劳动事故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残疾减到最低限度。
(五)加紧培养和培训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
一个国家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如何,关键取决于该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刚刚兴起,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专业素质也很低,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应在各医学院校、民政院校、高校社会工作系(专业)普遍开设一些康复社会工作、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学等课程,重视培养康复教学、科研人才和实际工作者。同时,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康复工作干部、康复医务人员进行康复业务培训,使他们提高业务素质,掌握政策,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六、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推崇西方理论与经验,而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姚尚满指出我国现阶段残疾人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残疾人观念的落后,对残疾人的其实与偏见给残疾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同时在残疾人和主流社会中间制造了一个屏障。其次是保障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残疾人社会工作组织系统不完善、不健全。在此,缺乏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梳理,可以看出,以上所列的问题已经逐渐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与重视,研究也日趋系统与成熟,这将为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现存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用的参考。但是,现有研究中仍旧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对社会工作如何具体介入残疾人服务的相关探索不丰富,内容较少;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地区和农村的涉及较少等。
鉴于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入而持久地开展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研究,仍旧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这就需要研究者的探究精神、政府的支持以及广大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推进社会工作的研究向前发展的步伐,为残疾人群体谋福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党组书记 张赵云 理 事 长 刘仙娥 党组成员、副理事长 罗人歌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朱志龙
2009年, 市残疾人联合会切实履行“代表、管理、服务”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年开展市级培训283人,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260例,免费装配假肢90例,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100户,扶持232名残疾人开展特色种养,扶助64名贫困残疾高中及大学生就学,免费集中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24402本,免费发放各类辅助器具720件,走访慰问残疾人5230户,年内,被长沙市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一、为残疾人服务。
(一)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积极落实“省实事工程—残疾人培训项目”,按照“面向就业、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全市各类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5月在市特殊学校举办为期1个月的计算机应用、足疗、保健按摩培训。6月、9月分别在浏阳职业中专、古港镇举办香菇种植技术、养蜂技术培训,累计培训283人,占任务数的113%,其中有31人通过劳动部门考核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
(二)“千人复明”项目。根据长沙市为民办实事之“千人复明”项目统一部署,发动全市乡镇、街道进行逐村逐户摸排对象,指导定点医院筛查手术对象1372例,完成免费手术260例,无医疗事故和纠纷,手术成功率和满意率均实现100%,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任务。
(三)免费安装假肢。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首次“爱心改变命运”扶助活动在浏阳市开展,基金会名誉会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黄建国多次亲临指导,省市残联领导高度重视,并在博爱医院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免费为50名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认真落实长沙市为民办实事之“义肢助行”项目,两项活动共为全市90名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
(四)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为有效解决全市贫困残疾人危房、无房户仍然较多的问题,继续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全年残联系统直接投入70余万元,解决贫困残疾人住房100户、450间、近万平方米,带动各方投入400余万元,惠及残疾人106人。
(五)扶持残疾人就业。以省残疾人培训项目的开展为契机,主动采取“培训+扶持”的模式,积极引导参训残疾人就业创业。全年累计投入资金20余万元,依托龙凤香菇生产合作社,以每户免费供应100筒种苗的方式,帮扶105名受训残疾人种植香菇。依托石柱峰养蜂合作社,发展残疾人养蜂户127户。全市农村残疾人就业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肯定,3月份长沙市农村残疾人就业工作现场会在浏阳市召开。
二、提高服务水平。
(一)利用综合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2月份投入使用,健全机关职能科室,建立辅助器具服务站,设立就业服务中心接待和《残疾人证》办理两个日常办事窗口。4~5月组织对全市2600余家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年审,全年新增安排残疾人就业216人。健全残疾人学生数据库,落实扶残助学工作,为全市55名残疾高中学和9名残疾大学生发放补助7.7万元。
(二)举办专场就业招聘。进一步畅通用人供需信息渠道,加强用人单位与残疾人双向选择,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5月26日,组织神力胶业等6家用人单位,在城区才常广场举办浏阳市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入场企业提供了财务、文员、车间工人等150余个就业岗位,有300名残疾人参加招聘会。
(三)前移服务窗口,方便残疾人办证。按照中残联关于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的工作要求,以方便残疾人、为残疾人减负为工作原则,以优质高效、群众满意为工作要求,主动协调相关医院,筹措工作经费,将办证服务送至乡镇、街道。组织7名残疾鉴定医生和3名办证人员,前往各个乡镇进行集中换证,免收一切费用,至少平均为每位办证对象节省费用100元。截至7月29日止,完成37个乡镇的办证受理和残疾鉴定工作,受理疑似残疾人申请办证26352人,鉴定合格24402人,累计为全市残疾人节省开支260余万元。
(四)健全服务网络,推进“人人康复”。积极落实“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项目,成立市康复办、辅助器具服务站和肢体、听力、视力、智力、精神等5个残疾人技术服务指导中心。10月28日,对全市37个乡镇、街道的首批8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上岗培训,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活动室和康复室,集里街道积极开展“人人享有康复”达标单位的创建。继续做好用品用具供应工作,为贫困对象免费发放轮椅240台,拐杖120副,助听器60个,其他器具300余件。
三、完善社会化工作机制。
(一)队伍建设。加强对乡镇、街道残联工作考核,1月14日,召开全市残疾人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市委办、政府办联合发文对成绩突出的13个乡镇、街道和30名残疾人工作者进行表彰。4月14日,召开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工作会议,对2009年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并下发目标管理责任书。
(二)走访慰问。春节期间组织全市残联系统开展“为困难残疾人送温暖、解难题”的大型走访慰问活动。自筹经费11万元,直接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436户。倡导各乡镇、街道残联积极争取,在各项年终慰问活动中向贫困残疾人倾斜,全市各乡镇、街道累计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5230户,慰问金额104万元。落实全市持证残疾人免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全市残疾人减负30余万元。团市委、青联积极开展助残活动,20名青联委员与贫困残疾人开展结对帮扶。
(三)开展文体活动。4月份残工委下发通知动员各单位和学校观看励志片《隐形的翅膀》,11月份组织部分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代表,听取“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个人报告会”,使大家对残疾人工作和残疾人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浏阳特校被长沙市残联确定为“长沙市残疾人体育培训基地”,全年举办2次残疾人运动员培训。
(四)助残宣传。把“全国助残日”期间系列活动作为全年的宣传重点,在城区主要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标语,大力营造节日氛围。全年在当地主要媒体报道残疾人工作22次。继续组织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开展“一日工资助残”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融入关爱残疾人的大集体。
(五)维护残疾人权益。及时化解纠纷矛盾,消除隐患,坚决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全年接待来信来访470余人次,解决问题105件。在市司法局的支持下,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定期为贫困残疾人免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全年没有发生越级群访和涉残事件发生,为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朱志龙)
据2009年统计数据,我省有各类各等级残疾人约401.5万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别的关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残疾人工作,出台了很多惠残、助残、优残的政策举措,投入大量财政推进残疾人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融入社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意识增强,残疾人在康复诊疗、教育就业、信访维权、宣传文体等方面的诉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人工涉残业务管理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为更好地服务残疾人,准确地掌握各类各级残疾人的需求信息,有效实施恵残、助残民生项目,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开发设计全省残疾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2系统开发背景及特点
近年来,省残联在实施残疾人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劳动就业、危房改造、特困生活救助等扶残、助残工程时,深切感受到有效数据的缺乏,数据的模糊性给工作开展带来很大不便,甚至由于情况不明,有些工作不能精确开展,或不能有效实施。没有详实的残疾人基本信息,已成为制约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2009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旨在全面掌握各类残疾人基本情况,初步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整的残疾人基础信息库,为制定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历时三年的基本情况调查,全面掌握了我省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基本需求。为有效存储残疾人信息,科学规划残疾人事业发展,精细开展残疾人相关业务,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推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是继基本情况调查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主要的任务。与此同时,残联对各类业务数据的跟踪、分析、研究,对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旨在为党和政府酝酿制定残疾人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综合的电子化业务系统手段来实现。在此背景下,以中国残联第二代残疾人证为基础,以2009年全省开展的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获得需求数据为根本,以残疾人开展的各项业务需求为导向,面向省市县三级残联建设一个可靠稳定安全的残联业务综合管理平台。
该系统以中残联第二代残疾人数据库为基础和核心,将残联开展的各类主要业务如康复、就业保障金缴纳、社会保障、贫困救助、维权信访、危房改造、千元就业、白内障复明、辅助器具发放、文化体育等进行电子化流程改造,实现全省各级残联各项业务在线部署、在线实施、综合管理。实现全省残疾人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规范业务流程,节约手工操作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全省残联信息资源库,并与中残联系统进行了对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交换。通过对各业务数据的全过程的监管和统计分析,为管理部门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综合业务系统开发共分为“建库”和“建模”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安徽省残疾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将调查所得的调查表信息完整的录入基础信息库中,作为整个综合管理系统的基础核心数据,并通过政策机制实现残疾人基础信息更新。第二阶段:系统业务模块建设,以二代证和基本情况调查的信息为基础,开发省残联实施的各类业务应用管理模块,用业务系统精确管理、实施项目,全省推广使用。
3系统设计
1) 系统技术架构
该系统采用B/S模式,服务器端运用J2EE标准及MVC框架技术进行集成开发,通过TCP/IP协议和JDBC接口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以及对数据库的存取操作。在这种B/S模式下,用户工作界面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Browser/Web/DataBase的三层体系结构。各级用户只要通过IE浏览器即可实现系统操作。采用这种架构,系统升级或维护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软件即可,大大简化客户端电脑的载荷,减轻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为基层残联工作者的使用提了供便利。而核心的MVC模式,它体现了三层结构设计的思想。MVC开发模式保障了界面视图、业务逻辑、数据对象三层相对独立,松散耦合,极大提高了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复用性以及扩张性。其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模型、视图与控制器的分离使得一个模型可以具有多个显示视图,如果用户通过某个视图的控制器改变了模型的数据,所有其它依赖于这些数据的视图都应反映到这些变化,因此,无论何时发生了何种数据变化,控制器都会将变化通知所有的视图,导致显示的更新。其次,模型的可移植性。因为模型是独立于视图的,所以可以把一个模型独立地移植到新的平台工作,需要做的只是在新平台上对视图和控制器进行新的修改。
2) 系统功能模块定义
残疾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包括了残联面向残疾人提供的各类业务服务,如组织人事管理、康复管理、辅具管理等业务子系统,还包括了全省残疾人基础调查数据中心,即基础数据管理,残联系统协同办公三大子系统。具体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如基础数据管理,实现用户对残疾人基本情况信息、业务属性信息等进行登记、修改、查询、导入和导出等操作。管理员可以在这里进行基础数据的维护。又如康复管理,用户可以对康复管理下的电子耳蜗调试、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筛查、助听器验配、7岁以下聋儿助听器验配补贴、聋儿训练情况等进行登记、修改、查询等操作。
3) 系统平台设计
该系统采用J2EE、B/S、MVC技术框架,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2008,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2008,Web服务器使用Tomact6,JAVA语言环境为JDK1.6。客户端:WindowsXP及以上操作系统,IE6.0及以上浏览器。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残疾人信息资源采集管理平台、业务管理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信息资源查询分析平台以及协同办公平台,设计成集业务应用、内部协同办公、基础数据管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4) 数据库设计
该系统根据需要设计基础数据库、基本情况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其中基础数据库存储基本的数据信息,即残疾人证信息。残疾证是证明残疾人身份、享受国家政策的法定证件,主要有残疾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残疾人类别、残疾等级、残疾证号等,这些信息是基础的,静态的,稳定的。基础数据库中的残疾人基本信息是从中国残联第二代残疾人证库中通过开放接口实时调用,确保残疾人最重要的残疾等级及类别信息在本系统中不可变更;基本情况数据库主要存储残疾人的需求信息,即开展的对残疾人情况进行调查获取的基本信息,如康复需求、就业培训需求等,这些信息处于半稳定状况,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年或两年进行更新,主要是为摸清全省残疾人生活状况,了解不同时期残疾人的不同诉求以及同一时期残疾人诉求项目的整体情况,全面统筹残疾人工作,并为出台新政策、实施新业务、新项目提供数据支撑;业务数据库存储的是与省残联开展的各项业务相关的数据,当业务系统需要残疾人基础信息时,可以从基础数据库中直接调用。
4系统实现
该系统采用MVC设计模式,选择Struts技术实现,页面展示采用Velocity + Html方式。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按照各自的业务逻辑划分成不同的业务模块,这些模块名称作为一级菜单显示在主页面的顶端。通过点击不同模块名称触发相应的二级子菜单,当业务逻辑较为复杂时,可以在子模块下设置更加细化的模块作为三级菜单,二、三级菜单显示在页面左侧。点击二三级菜单,在主内容区显示相应页面,而页面上得按钮可以视为五级菜单。一般情况下,按钮是具体事件的触发器,点击按钮时将某一请求提交给后台,并触发相应的模型层具体处理。页面五级菜单如下图所示:
系统管理员拥有系统管理权限,包括机构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菜单管理、访问控制管理等,根据业务属性按需配置。各用户可以访问及使用的各级菜单信息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当用户登录系统后,读取配置信息,利用JavaScript生成相应菜单。实现用户只能访问和使用他所拥有权限的菜单,而不需要将用户信息提交后台再进行相应权限查找匹配的工作,从而在用户登录系统时,就可完成相应权限下的“视图层”配置。
5结束语
基于J2EE和MVC模式开发的全省残疾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基本上完成了项目需求分析确定的业务系统建设和主要技术指标,实现了全省残疾人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规范化、精细化,业务数据达到省、市、县逐级监管和统计分析功能。随着残疾人基础数据的不断完善,后期还要做好与政府有关部门如民政、卫生、社保等业务系统的横向数据联系。同时随着残联业务的拓展,该系统的使用者可能进一步深入到乡镇残联,需要在业务模型的建设上加强业务系统的流程设计与优化管理。
摘要:根据2009年安徽省开展的残疾人基本情况入户调查获得的数据显示,我省有各类不同等级的残疾人约400万人。省残联开展的业务涉及残疾人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救助、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信访维权等方方面面。为了实现对残疾人事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开发了面向省市县三级应用的全省残疾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该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过程,简要阐述基于B/S服务模式,运用J2EE和MVC框架技术开发并实现综合业务系统功能。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融入;对策
引言: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往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生存中都以弱势群体的身份出现,想要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成果往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付出,甚至有些残疾人生活无法自理,只能靠家人的帮助才能生活下去。这样的现象举不胜举,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摆脱世俗眼光的歧视。怎样才能让他们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一.聋哑盲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现实困境
1.报酬少收入低
聋哑盲残疾人由于其身体或者缺陷,使其无法或者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劳动,工作报酬较低。大部分残疾人主要靠享受政府的低保度日,无其他的经济来源,造就了一般聋哑盲残疾人都是属于社会底层人的现状,有些聋哑盲残疾人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必须靠家人的照顾才能生存下去。经济方面收入已经限制了聋哑盲残疾人在购买力方面的局限。
2.社会配套设施不足
在农村基本上没有专门供聋哑盲聋哑盲残疾人活动的设施,他们往往选择闭门不出,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在城市,复杂的路网设计和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的影响了残疾人的日常出行,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步伐相对缓慢。同时家庭的照顾往往并不系统、恰当,使得聋哑盲残疾人被隔离在社会之外。
3.聋哑盲残疾人受融合教育困难
我国针对聋哑盲这三类残疾的儿童已经建立了家长跟读制度,但这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聋哑盲儿童入学率不高、教育水平低,出现了很多“进班就坐”“进班就混”等问题,虽然有良好的初衷,但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融合。
4.聋哑盲残疾人就业困难
实现个人价值是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残疾人群在就业时往往受到歧视,存在就业岗位差,工资低,失业率高等问题。聋哑盲残疾人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大部分也是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不同与普通的企业。在这些特殊的企业中,他们仍然是被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没有充分融入社会、参与社会。
5.聋哑盲残疾人心理方面
聋哑盲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他们自身情况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都区别于普通人。比较易出现缺乏自信心、生活空间狭窄、性格暴躁、疑心比较重、抱怨心理较强等问题。
二.聋哑盲残疾人融入社会分析
1.社会歧视严重影响聋哑盲人融入社会
聋哑盲人融入社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到社会的不平等待遇,经常被人看做是“二等公民”,其生活必须要靠社会的恩赐,是社会发展的累赘等等[18]。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使他们边缘化,与主流社会脱节,如果不及时解决好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就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
2.不公平的教育资源阻碍了聋哑盲人融入社会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聋哑盲残疾人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在与人交流和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有很多中小学因为聋哑盲孩子的性格孤僻很少有愿意收留他们的,这在一定成都上就体现了对残疾人的不公平待遇。
3.不平等的就业机会阻碍了聋哑盲人融入社会
聋哑盲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导致他们在就业上受到的了很大的限制,不仅工作不好找而且待遇也不平等。根据调查显示,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或者公司都要先聘用健康的人参与工作。即使有一部分聋哑盲残疾人允许参与工作,但是他们的工资水平要比健康人低很多。这些都会给聋哑盲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严重阻碍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三.聋哑盲残疾人社会融入的对策
1.建立健全聋哑盲残疾人保障制度
中国现阶段最需要做的是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聋哑盲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过渡阶段的制度,为实现理想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城乡差距比较大,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下一阶段就是要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采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先富带动后富”,可以先将城市聋哑盲残疾人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先作为试点,将城市聋哑盲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予以提高,之后再通过模式的借鉴以及经验的总结,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我国广大的农村聋哑盲残疾人社会主义保障中,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公平。
2.鼓励资金进入聋哑盲残疾人公益组织
我们不仅要通过政府的支持还要靠非政府的支持,通过建立民间的助残志愿者服务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扩大公益性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提高解决聋哑盲人面临困境的能力。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家庭引导。
3.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
提升聋哑盲残疾人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是指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生存技巧,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应该加大对受教育聋哑盲残疾人家庭的财政补贴,他们的教育是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补贴,很多家庭是难以承受这样的开销的;完善聋哑盲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可以多建立一些政府性质的聋哑盲残疾人学校,同时,聘请一些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聋哑盲残疾人的学习予以指导。
4.聋哑盲残疾人公平就业
政府对聋哑盲残疾人的支持占主导作用,让受残群体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建立他们自强自立的生活信心;企业和政府都应该给与他们平等的就业机会;应该提供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比如公益性、服务性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同时加强对聋哑盲人就业技能的培训;最重要的是相关的保障政策可以落到实位。
5.提供聋哑盲残疾人的咨询服务
政府在面对聋哑盲残疾人心理压力过大,可以建立一些针对聋哑盲残疾人的心理减压机构,通过同时协助、家庭成员支持、社区辅助等方式来改善残疾的精神状况,以便聋哑盲残疾人能更好的将内心的不安、焦虑、不满、和愤怒等情绪发泄出来,使得他们减压。同时作为社会的健康成员,更多的去关心聋哑盲人,而不是排斥他们。
结语:综上所述,聋哑盲残疾人问题是社会问题,一定的社会补偿条件是人权实现的必要前提,对于聋哑盲残疾人来说一定的社会补偿是异常重要的。聋哑盲残疾人是否真正参与到了社会活动中来,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因素。保护聋哑盲人的相关政策法规其实质是为了给予残疾人平等公平的生活环境,消除或者减少社会的歧视和误解,彰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早日实现。(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成文.社会弱者论.时事出版社,2000.
[2]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残疾人社会工作模式】推荐阅读:
社会工作残疾人09-24
残疾人教育工作10-25
残疾人康复社会工作09-08
残疾人社会参与评估09-08
大班社会《帮助残疾人》11-02
安国乡残疾人工作汇报06-27
市残疾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09-14
残疾人工作者基本知识06-07
镇残疾人工作就业情况汇报07-14
残疾人工作者述职报告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