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读书声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朗朗读书声(精选8篇)

朗朗读书声 篇1

这天早晨,我很自觉的起了一次早,想专心的好好搞一天学习。洗漱完毕之后,我刚坐到书桌前竟然惊讶的听到一阵稚嫩清脆的的小孩的读书声。

我先是惊讶和生气,好不容易能起这么早来学习,我们中学生容易吗!竟然还有比我小而且比我还早的,不行,我倒要看看这是何方神圣。这样想着,声音又传进耳畔,我寻声从窗口望去,透过对面三楼的绿色玻璃窗,可以看见一个贴满图贴的小书桌,桌上放着半杯牛奶,桌前坐着一个小男孩正放声的朗读。模糊可见小男孩的脸圆圆的,大概六七岁的样子。看着他嘴巴张得圆圆的认真读书的样子,我的不好情绪立刻烟消云散,便托着下巴安静听他读书。---普通话读的还蛮标准,遇到不认识的字便用那稚嫩好听的声音向妈妈寻求帮助。我不仅由衷地感叹:这是个好孩子!同时我也有不解,时间这么早,大部分人都蜷缩在被窝里,这洪亮的嗓音怎么没引来不满和非议呢?估计大家都不忍心打断这心仪的读书声,像我一样正安静的聆听着吧!

他那甜美悦耳的声音像一首动听的歌在我心里萦绕,荡起圈圈涟漪。我承认,他比我强,因为他懂得“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我什么时候在清早放声朗读过呢?没有,从来没有。我也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年轻稚嫩的心对世界未知的天地充满了渴望和追求,对生活充满了向往。然而,我却在学习的.压力下,在紧张和忙碌中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曾经美好的追求。如今,豪言壮语都不在话下,什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品味和享受,诸如此类的词语将不曾闪过脑海,不曾窜到嘴边,一切都显得如此无力和苍白。

他那朗朗的读书声似乎更像一曲激昂的振魂乐章,震荡着无数迷茫者的灵魂,在时代的乱流中拉一把,给他们重新指明了方向。我心底那个深思了很久的问题的答案似乎越来越明确。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就是青春年华是否虚度,每个年轻的心里都拥有过美好的追求,而你是否为你的追求而拼搏。你是否像傻子一样在追求中拼搏,在拼搏中自适其乐。这追求是纯洁的,善良的,不受时代污染,不被时间冲淡。青春的金色年华每个人都有,只是那曾让自己心潮澎湃的追求是否依然跳动在心间?你是否还在为你的追求而拼搏?人这一生拼过一次就值了

朗朗读书声 篇2

一、教学目标中要凸显朗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而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设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 以及文本背后包含的作者的情思, 文化内涵、精神实质, 等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在无限的时空背景之下的孤独和怀才不遇的悲愤, 而且诗歌还创造了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诗人的悲叹也引发了千百年来的文人骚客的共鸣, 让古今多少文人骚客潸然泪下, 思接千载, 神游万里。但是将这首诗歌放在预备年级的教材种确实存在着理解上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我定位于通过查找背景, 在了解诗人的处境、抱负、心理后, 通过诗歌诵读来理解陈子昂满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孤独。

我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同学们了解了诗人写作的背景: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 (即幽州台、黄金台) 写下了本诗。然后在朗读中, 让同学体会“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怅然———而———涕下”的停顿、重音的表达作用。在前两句中, 读到作者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悲哀;后两句因为增加了“之”和“而”的虚词, 音节显得舒缓, 就好像作者在不断叹息自己的命运一样。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环节, 让同学们反复体味了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朗读成为教学环节的点睛之笔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 教学环节应该具备紧凑性和逻辑性, 朗读的穿插不是若有若无的点缀, 也不是为了舒缓上课的节奏, 而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朗读环节的设置要恰到好处,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如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 但不是每种朗读形式都有效, 因此, 选准朗读的时机, 选对朗读的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 自由读、个别读可以放在文本解读之前, 以此来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而全班朗读应该放在文本解读之后, 通过朗读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让理性认识得到深入。

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借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行文显得感情真挚, 气势恢弘。因此我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当年马丁·路德·金演讲的片断之后, 就请同学散读、选读自认为最感人的部分, 要求能够读出响亮的声音、读出激昂的情感, 使学生由生情到入境、由感悟到思考。我紧扣文本, 落实对主题和语言的探究之后, 再通过全班朗读创设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是对黑人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诉———沉痛、愤怒;这是倡导和平斗争方式的呼吁———沉稳、睿智;这是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檄文———激昂、坚定;这是对理想世界的热切向往———深情、热烈。”通过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的朗读, 同学感受到作者时时交织的悲愤与热切, 最终引发一种对弱势群体、弱势民族的人文关怀。

三、不同的文体可确立不同的朗读重点

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选择带有作者针砭时弊、强烈爱憎的鲜明观点的语句, 或者选择通过典型事例形象有力说理的段落, 还可以挑选表现准确、严密语言的语句进行朗读。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朗读的时候可以选择能够概括事物特征、阐释事理的语句, 或者使用说明方法增强说理的句子, 或者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平实、简洁的特点的语句。

记叙文、散文、小说类文体或以叙事见长, 或以抒情取胜, 或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让人惊叹, 或以深刻的主题令人反思, 在朗读的时候要选择能够表现这些主题、艺术特色的段落句子展开。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了月下荷塘那田田的莲叶、袅娜羞涩的藕花、淡淡的清香、凝碧的波痕, 塘上月色营造的朦胧、静谧的氛围, 轻盈飘忽的青雾, 错落有致、浓淡和谐秀的树影。作者沉浸在淡月辉映下荷塘的景象之中, 渐渐远离了颇不宁静的心情。通过反复朗读, 同学就可以体味情景交融之美、浓郁的诗情画意, 感受到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四、方法指导让朗读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领悟“重音、节奏、停顿、抑扬”等朗读技巧的实际应用, 力求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曾听过过传忠老师上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课。诗歌的第一节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过老师先问:“作者歌颂的是什么?”再要求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出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在“重音、停顿、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前前后后四五遍的朗读中, 同学们终于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歌颂的是青年人具有的“朝气蓬勃”、“美好的状态”、“生命的活力”、“内在的力量”。过老师还亲自示范朗读了后面的两个自然段,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重读、“四方八面”的响亮、“微风阳光”的轻柔和温暖。“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的语速加快, 如同血液因为情绪激昂而流得更快, 结尾“梦想、渴望”的重读强调。学生并没有对反复的朗读感到厌倦, 因为每一次过老师都是有指导有目的地让他们去读去感受诗歌中洋溢的情感, 他们读得一次比一次有力, 一次比一次有激情, 每一次朗读都是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价值观。

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响起 篇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笔者认为:(1)明确诵读要求,作为考试的指南。精短典范的文章要求学生背诵,可直接要求默写;稍长一点的文章要求学生熟读。这些内容可让学生在早读课完成,使早读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2)增加要求背诵的内容。既然大家认为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背书,教师就应该提高诵读要求,增加要求背诵的内容,使学生的课后多一些朗朗的读书声。(3)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引导的工作,带领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心中要有“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试着论述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好书,以读为本读,将读书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课堂主要分成三次读:

(1)自读。在正音之后,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通读感知。

(2)译读。在朗读几遍课文后,学生对文章的大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他们一边读原文一边根据手边的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这个目标也完成得不错。

(3)品读。让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再反复地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那种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随着朗读要求的步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读出了情,也品出了味,正所谓“读中品味”。就这样,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对这篇课文已经很熟悉了,基本做到了当堂背诵,很好地完成了这堂课的目标。

语文教学培养的学生的读能力主要是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材料转化成声音,其实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学生熟悉文本、培养语感、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都大有裨益。然而如果只依靠单一的全班齐声朗读,学生不久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还会厌烦,不仅教师预期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显得非常重要,有时我们不妨来几着“歪招”,戏谑为“另类朗读”。

一、配乐朗读

在教授《岳阳楼记》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景明则情喜,景暗则情悲两小节,教师播放婉转哀怨的古筝曲,动听的旋律深深感染了学生,感情的蓄积和酝酿也水到渠成,在潺潺汩汩的音乐声中大家读得投入沉醉。课后要求学生巩固朗读练习,找一首最喜欢也是和本文的风格最吻合的曲子,作配乐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录制下来,教师组织一个“朗诵会”。

二、演唱课文

教授《醉翁亭记》一课时,进行常规的集体朗读时,个个无精打采,教师灵光一闪,何不来个“唱课文”?此法一经公布,全班哗然,大家情绪高涨,纷纷踊跃地寻思什么曲调旋律节拍和文章最协调一致,最后大家一致选定《高山流水》的调子来演唱课文,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大家都嫌一遍不“解馋”,在多次“演唱”中学生自然而然熟悉了课文。

三、南腔北调集——方言朗读

虽然我们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但偶尔的“反其意而用之”也未尝不可。方言朗读,此法一经宣布,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更能读出浓郁的情韵。教授《甜甜的泥土》时,别致的读法更渲染出妈妈的悲哀,效果很好。

四、男女声二重唱

在教学《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时,尝试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朗读前作必要的指导,男女学生各就各位,积极投入,听清指令,还要注意协调,声音要和谐。随着“男生开始”的指令,磁性的男声响起,紧接着“女生开始”的指令发出,秀丽的女声响起,既有壮美如“大江东去”,又有细腻柔美如“杨柳岸晓风残月”,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五、接龙朗读

下午的语文课学生常常精神疲倦,恹恹欲睡,注意力不易集中,读起课文来更是无精打采,甚至常常弄错要求,这就迫使老师要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分组(标准可不相同,或分为男女生组;或分为单数组双数组;或分为前排组后排组;或分为学号单号双号组,不一而足)朗读的方式,每组读要求的句子(句子可多可少,或完整的一句,或每一标点符号算一句),如果有学生思想“溜号”,被其他同学逮个正着,要接受处罚。这样一来,学生无不抖擞精神,目光如炬,不仅自己不会读错,而且还会支竖起两耳纠别人的错。

六、跟读法

现在多媒体成功地介入语文的教学,使语文教学手段日趋丰富多样,其中就包括音频资料的广泛使用。如果教师单纯地播放录音,学生听读,他们就是被动的接受者,能不能化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在听读之前明确要求,比如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录音播放一小片段后,指名学生起来朗读,如果哪怕读错一处,便视为不过关。花季少年个个血气方刚,争强好胜,永不服输,这样一来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兴奋点,教师往往能事半功倍。

其实,殊途同归,无论采用什么千姿百态的朗读方式,目的只有一个,一言以蔽之,带领学生熟悉文本。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萧蕴也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两位大家都极其关注读甚至吟诵,他们的独到见解不无道理。所以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教师的讲堂转化为学生的“读堂”,让教室里的朗朗书声再次响起,定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韩文霜.语文教学,要响起朗朗的读书声[J].天津教育,2010(12).

书声朗朗古诗15首 篇4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 南 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井梧吟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长干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蚕妇

(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问刘十九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天净沙-秋

孤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幼学琼林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书 声 二 年 级 上 朗 朗

朗朗读书声 篇5

五一路小学用“五个好”做好关工委创建工作

五一路小学在上级关工委的关怀指导和学校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积极动员和依靠多方力量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齐心协力促进优良校风、班风的形成,努力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领导班子建设好——抓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

为健全关工委组织网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我校对关工 委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由党支部书记陶河清任关工委主任,马清光副校长任副主任,以教导主任梁振华、少先大队辅导员杜凯、工会主席丁园及老党员、部分老教师为关工委成员。动员、聘请了一批热心的“五老”加入到学校关工委组织中,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和培训。通过进一步健全关工委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骨干作用发挥好——抓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五 老”队伍作用

离退休老教师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在做好关心下一 代工作方面有政治、经验与时空优势,都亲身经历过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对党忠诚,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心。许多退休老教师经验丰富,他们经常到校与青年教师谈心,结合具体案例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工作。本着“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我校聘请退休党员教师贾芳芳等同志深入学校、家庭有效开展了关爱下一代活动,并收到良好效果。近年来,学校本着“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努力把学校做好做强,力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保证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制度健全执行好——抓制度建设,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台账

(一)工作汇报制度。形成一学期2—3次的常态化工作汇报制度,关工委领导按时参加关工委工作会议,听取委员汇报关工委工作情况并给予相应支持与建议,为下一步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两项会议制度。一是关工委领导班子会议制度,一学期举行一次,对关工委日常工作的重要事项进行研究、分析与讨论;二是关工委全体委员会议制度,一学期举行一次,主要学习有关材料,讨论关工委工作计划、总结并通报学校关工委工作情况,开展学习等活动。

(三)计划与总结制度。年初制定好关工委工作计划,年底做好关工委工作总结,并及时将计划与总结报上级关工委。

(四)分工负责制度。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进行分工,关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切实做到每项工作都有人分工负责,确保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四、活动经常效果好——抓作风建设,做到教育与活动 双管齐下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抓好学生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安全、活动等做专门的宣传动员。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育教育

学校关工委致力于配合少先大队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守 则》学习教育,在一年一度的学习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通过开展黑板报、手抄报、读书、经典诵读、征文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启蒙引导少年儿童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坚持普法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教育,重点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每学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作法律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远离黑网吧等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社会场所,进一步营造学校以及周边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自觉做到“学法、知法、守法”。

(三)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工作,学校关工委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思想教育,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防震消防演练等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四)开展好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是打造书香校园的必要条件,也是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定期开展如“中华魂”等主题读书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五)配合学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

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结合学校实际,通过校园广播、板报、读书活动等方式开展“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米”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师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并将其内化于心,落实到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

五、积极探索创新好

一是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做到贴近儿童实际,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泼,教育载体多样而不失特色。

二是在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基础上,积极借鉴兄弟学校、先进学校的好经验与好做法,不断探索关工委工作的新思路、新策略、新途径。

关心爱护下一代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家长的共同心愿与责任,是关系学校、家庭和社会发展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主动参与。近年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关心爱护下一代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多方联手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法制法规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齐心协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促进优良校风、班风的形成,努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一路小学

诗声朗朗的早晨作文 篇6

“叮叮叮......”闹钟响了!窗帘外的阳光直射了进来,而我迟迟不肯起床,并随手关掉了闹钟。过了一会儿,妈妈喊道:“起床啦!大小姐!”我揉了揉眼睛,嘟囔着:“让我再睡会!”“大小姐,早晨的时间十分宝贵,一日之计在于晨呢!快点起床读书。”

听了这句话,我立刻抛开被子下了床,打开窗户,一片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欢快的歌曲,蓝天上的云朵悠闲地飘动着......我伸了伸懒腰,对自己说道:“今天的天气真好,是应该像妈妈说的那样,好好读书!”

我找出了《资料包》,翻到120页的古诗,一遍一遍地读了起来,发现前面几首古诗之前都背过了,我沾沾自喜,决定先背后面的古诗。读着读着,觉得越背越难,我心乱如麻,“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什么?然后......嗯......应该是净无什么的?唉......”我的`脑子里十分混乱,实在背不下去了!

我放下书,走出了房间,垂头丧气地走向正在做早饭的妈妈。她身穿淡粉色的连衣裙,围着花花的围裙,脸上带着温柔的微笑,整个人显得格外精神。妈妈看着十分沮丧的我,问道:“大小姐,你怎么这么快就背完了?”

“唉!别提了,《书湖阴先生壁》太难背了,我都背得快奔溃了!”一旁的妹妹听了,哈哈大笑,对我说道:“姐姐,我都会背了!听着,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妹妹竟然能这么流利地背了下来!

妈妈笑着对我说道:“你先读几遍,并要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再准确无误地抄写几遍......喂,我还没说完呢!”

我一溜烟跑进了自己的房间,不想听妈妈唠叨,按照妈妈的方法,我又一遍一遍地读了起来。这一次,比刚才读得更加有力:“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语文教学,要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篇7

对此, 一些人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语文课文读不读, 读得多与少、好与坏和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关系不大, 和关键性的中考、高考关系也不大。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与否, 没人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 有很多人关心。在这些认识影响下, 缺失语文朗读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古人说过, “熟读百遍, 其义自见”。为什么“熟读百遍, 其义自见”呢?我们知道, 文章意思的表达是依靠语句来完成的, 而每一个语句又是由若干词语组成的。当不理解某一个词语意义时, 或不理解某个词语与另一个词语搭配后的意义时, 我们便产生了意思的阻隔, 这时就会“其义不见”。学生反复地诵读作品, 其目的之一就是去除词语的意思阻隔, 寻找意思的正确连通。而当意思连通时, 也就理解了文意。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 是没有词语意义阻隔的正确连通。越是语文理解能力强的人, 词语意思的阻隔就越少, 词语意思连通的能力就越强。少年儿童为什么语言理解能力不强呢?原因之一就是词语意思的连通能力差、词语意思的阻隔多。也正因为如此, 古人从很早就让学童们摇头晃脑地朗诵诗文, 其目的就在于让孩子从“熟读百遍”中, 自己去除词语意义的阻隔, 寻找意义的连通, 以求“其义自见”。由此可见, 让学生更多地诵读, 是教师给他们去除意义阻隔、活跃思维、自己领悟作品的时机, 是他们寻找意义连通进而理解作品的预温过程, 是培养他们领悟理解能力的必要手段。

这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记叙的寿镜吾先生让他们大声读书的情景了。清朝桐城派文人姚鼐说过:“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 又缓读, 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 即终身作外行也。”由此看来, 让学生大声朗诵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领悟作品。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是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不把答案、重点、难点马上解说给学生, 在诵读时给学生一点儿待解的时间, 并利用这段时间活跃思维,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领悟性, 使之形成“愤”和“悱”的求知心态, 是诵读教学潜在的意义之一。诵读的过程是营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氛围的过程, 它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有着一定的作用。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 从来不是篇篇、段段都具体地、掰开揉碎地讲解, 而是有的详讲, 有的略讲。略讲不是省略不讲, 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一边诵读, 一边自己领悟作品, 教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罢了。培养、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应该是教师诵读教学的目的之一。

积累语感, 深入地理解作品, 也有赖于诵读。我们在大声朗读中, 能体会到词语与词语的意义是如何搭配的, 句子与句子的意义是如何衔接的, 这种搭配、衔接的关系和意义决定着读音的轻重、朗读的停歇、语气的变化、语调的高下等。没有这种朗读, 没有这种在朗读中的诸种关系、意义的摸索, 就不会对作品有深入的揣摩、玩味, 就不会借此深入地理解作品, 也少有语言感知力的积累与强化。从这一点来讲, 朗读又是动脑辨析的过程, 挖掘发现的过程, 深入探求文章积理的过程, 积累、强化语感的过程。

另外, 诵读也是一个学生今后快速准确默读的基础。没有放出声音的诵读, 没有在诵读中对读音的轻重、朗读的停歇、语气的变化、语调的高下的准确判断与和谐的调节, 没有眼睛、大脑、口腔的有机配合和长时间的协调训练, 很难在以后比诵读快得多的默读中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文章。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有多种途径, 朗诵是其中的一种。日常生活的语言 (多是口语化的) , 我们往往是从别人的日常口语交流中学到的。而书面的语言, 包括文言文语言, 特别是文雅的词语, 在别人的日常口语中就学到不多了。我们平时花时间去朗读名家名篇, 就是从中学习、积累优美典雅的语言, 看看名家是怎样运用词语、句子的, 自己在表达相同意思时也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种不断地模仿中为自己积累日渐丰富的词句和语言。从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看, 很少有自创的, 大多是学来的。这学来的优美典雅的语言,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诵读名家的著名作品。为什么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呢, 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诵读, 并且通过诵读来学习优美典雅的语言。这些语言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浸染着学生, 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并使用着它们。学到的优美典雅的语言不仅仅使用在日常口语交流上、运用到写作之中, 也会运用到他们今后的表述、讲话甚至演讲当中。一个在写作、讲话、演讲中擅长使用丰富、优美、典雅词句的人, 一定是在青少年时期大量诵读、注重积累语言的人。梁启超、鲁迅、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是如此。

诵读文章声出于口, 无论是词语、句子, 还是文段、全篇的内容, 会或多或少地浸透到我们的意识当中, 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影响我们的思想, 有意无意地接受着诵读的思想内容。遇到十分欣赏、打动心灵的内容, 会震撼我们的灵魂, 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欣然接受的心理。如果愿意反复诵读某一文段, 它会带给人们更加强烈的美感。会之于心、诵之于口、动之于情、记之于心。从这个意义上讲, 诵读又会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增强我们的记忆能力, 让优美典雅的语言长时间地记在心中, 从而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必然途径。走在这条途径上, 如果你因为文章的内容而动容动情、周身运动、气血筋骨激荡, 你就达到了朗读的较高境界了。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 周身筋骨仿佛做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 或是舒缓, 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 (《散文的声音节奏》) 如果朗读达到了这种境界, 所获得的读书兴趣、读书质量、读书效果、读书益处, 就不言而喻了。

朗读是一件极为认真、诸种器官协调的事情。要做到眼到、脑到、口到, 眼脑口三者相互协调配合, 任何一个器官都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其中一个器官偷懒都会使得朗读中断。从这点上看, 长时间的朗读会培养做事认真的习惯, 强化辨别语言、协调关系、处理疾缓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语言的音律之美表现在声律的疾缓和谐、音调起伏平衡等方面。不仅诗歌如此, 其他文章也是如此。这种音律之美, 目看作品远不如口诵作品感知得深刻。让学生诵读而不是默读优秀的作品, 就是让他们体味音调起伏的平仄配合、韵脚响亮的和谐安排、句子语调的抑扬搭配等。当你一边诵读作品, 一边体味欣赏语言的音律之美时, 你就有行走在美景中聆听优美音乐的感觉。这时你会进入一种境界:诵读变成了一种合乐, 变成了一种莺歌的流转, 变成了一种大自然的谐声和韵。

由此可见, 诵读有多种益处。诵读教学是语文诸种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有着其他教学内容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重视诵读, 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内容, 作为语文课程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 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需要, 合情合理地实施诵读教学, 确保诵读教学的必要时间和地位,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 诵读不是一节语文课的配角,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

书声朗朗,激情飞扬 篇8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早上、下午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变换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像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竞赛式朗读、想象式朗读、配乐朗读。

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的第三自然段,用连续的动词“挖”“挑选”“移”“填”“扶”把邓爷爷植树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为了加深对这一段的理解,特别是学生平时接触不多的“挖”和“填”这两个动作的理解,在朗读这一段时,我安排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在做做读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二、渗透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轻和重、抑和扬,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等,逐步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评价的标准、尺度。如课文《我是什么》中有句话:“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小水珠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叫我雪。”这段话中的“落、打、飘”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水的三种不同形态。我故意设疑:“既然都是水的变化,三个动词可以互换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明确地回答:“不可以,因为雪很轻,冰雹很重。”我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朗读,并揣摩、比较,明白了“打”字重读可体现冰雹的力度,“落”字稍读轻些,“飘”字可读得更轻些且略微拖长以表现雪的轻盈飘逸,这样朗读的语感便出来了,学生也渐渐明白了词语可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读法。

三、运用激励语言,培养学生的朗读自信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教师在朗读训练中,能及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点评,特别是从糟糕的朗读中挖出闪光点,就会大大地提高他们读好书的信心与兴趣。如省级骨干教师黄亚香老师在持教《乡下人家》时,当学生从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语句,并把它读出来,尽管读得不是很好,但她及时点评:“你的书读得真好!让我闻到乡下人家泥土的香味。”接着请另一个同学读,而这个同学读得很好,黄老师则说:“你读得真棒!让我闻到瓜的清香。”通过这种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自然而然地爱上读书。

上一篇:机关党建会议落实情况下一篇:小主持绕口令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