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语录(精选8篇)
2、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3、听君一席话,省我十本书!
4、我们产生一点小分歧:她希望我把粪土变黄金,我希望她视黄金如粪土。
5、读10年语文,不如聊半年QQ。
6、早晨懒床,遂从口袋里掏出6枚硬币:如果抛出去六个都是正面,我就去上课!思躇良久,还是算了,别冒这个险了„„
7、我花8万买了个西周陶罐,昨儿到《鉴宝》栏目进行鉴定,专家严肃地说:“这哪是西周的?这是上周的!”
8、问:你喜欢我哪一点?答: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
9、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10、世界上难以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11、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12、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冲着镜子做鬼脸;年老的时候,镜子算是扯平了。
13、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14、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
15、不要和地球人一般见识~~~
16、小时候我以为自己长大后可以拯救整个世界,等长大后才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
17、有钱的都是大爷!但是欠钱不还的更是!
18、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19、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但遗憾的是——最后他把所有的学生都弄死了。
20、钻石恒久远,一颗就破产!
21、和谐校园里,骑自行车的也许是位博导,而开奔驰的则可能是个后勤„„
22、是金子,总会花光的;是镜子,总会反光的„„
23、别和我谈理想,戒了!
24、玫瑰你的,巧克力你的,钻石你的。你,我的!
25、所谓惊喜就是你苦苦等候的兔子来了,后面跟着狼!
26、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27、别以为穿着脏衣服就可以做污点证人;别以为穿着木制拖鞋就是“木屐”证人。
28、事业是国家的,荣誉是单位的,成绩是领导的,工资是老婆的,财产是孩子的,错误是自己的。
29、如果有一天我变成流氓,请告诉别人,我纯真过„„
30、你可以像猪一样的生活,但你永远都不能像猪那样快乐!
31、如果幸福是浮云,如果痛苦似星辰。那我的生活真是万里无云,漫天繁星„„
32、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33、女人一生喜欢两朵花:一是有钱花,二是尽量花!
34、偶尔幽生活一默你会觉得很爽,但生活幽你一默就惨了„„
35、某女大学生不当尼姑的原因是她四级没过,庵里不收。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 中庸的原则, 兵家的思考, 老子的办法, 魏晋的风度, 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 中规中矩, 古韵十足, 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但仔细读来, 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 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 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 比如苏州人, 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 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 一般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简单明了。
中庸之道, “不是和稀泥, 不是不讲原则, 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 不要“过”, 也不要“不及”, 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 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 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 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 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禅宗佛道, 历经几千年, 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 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 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 却罕有人知, 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 就是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 靠觉悟, 不是修行。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 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 盘腿坐下, 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 叫非想;不是不想, 叫非非想, 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 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 不觉令我莞尔。禅宗的境界, 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 一个接一个的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 引人入胜。像沏一杯清茶, 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 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 该拿起就拿起, 想放下就放下, 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每几年”。恐怕余秋雨做梦都没想到,2006年,自己马失前蹄,犯了个“仁者乐山”、“杯水车薪”的错误,几乎败走麦城;而另一个同仁却一炮走红,如日中天,这个人就是易中天教授。
(一)
平心而论,易中天绝非仅仅凭着“无非就是聪明一点儿”就能成功的。他的成功,有三个要素:学问、聪明以及半个演员资质。
学问。讲“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第一步要读现代人写的历史教科书和有关专著。第二步则要直接读古人写的史书。《史记》、《汉书》、《三国志》的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的古籍出版社(北京)标点本,累计大约两万个页码。虽说不一定通读,但至少里边相关的“本纪”、“世家”、“列传”是非读不可的。第三步,反复读。易教授大概不是“过目成诵”的天才,要想把史书中本来互相交叉的故事连起来,使里边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面活起来,动起来,不读上三遍五遍是做不到的(像我读五遍七遍也做不到)。第四步,有疑难怎么办?看古人的注解,看现代人的论著。《史记》有南朝宋代裴骃《集解》、唐代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汉书》有唐代颜师古注,《三国志》有南朝宋代裴松之注,这些,易教授时有引用;现代人的论著无法列举。看得多了,还不能被别人搅乱自己的头脑,得有自己的判断。第五步,形成一个个专题。除了这五步以外,还有基础知识准备,譬如得有文言文、文字学基础知识,否则读不懂;得读熟文学类书如《三国演义》,得看过相关的传统戏曲,否则,无法帮助听众沟通原有信息,展开联想,作出比较。这些都属于知识接受阶段。第二阶段(当然,两个阶段是交叉的)是知识产出阶段。就拿他做的这两个节目来说吧,这差不多要调动他有生以来所有的知识积累。
聪明。中国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籍整理、古代史教授成百上千,何以易中天教授一举成名,妇孺皆知,而其他教授只能由弟子们祝祝寿?何以易中天教授的书拍出一百四十万元、五百五十万元的高价,其他教授的书除了评职称,报“某某学者”用用,剩下的就“司马迁摆摊卖《史记》”,再剩下的就摊派学生,送送同道,一旦“遽归道山”,连其子女都把剩下的一堆书几毛钱一斤卖给“破烂王”?《汉代风云人物》、《三国志》里那一个个专题的提炼、那一个个小标题的锤炼,内容集中,语言整齐凝练,岂“青灯古卷”、“暮鼓晨钟”,“窃申鄙意”、“幸垂教焉”的“方家达士”之所能为?那条分缕析的真知灼见,机锋迭出,语惊四座,又岂是作为“二传手”的一个“知道分子”所能为?哲学家李泽厚为易中天等人说了几句公道话:“像余秋雨、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他们能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我觉得不坏,很有功劳。很多学者对他们大不以为然,指责这是‘庸俗化’,老实讲,不是每个学者想‘庸俗化’就能‘庸俗化’的,他们能做这种普及兼娱乐的工作,很不容易。”
半个演员资质。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你意识到没有,自己都是半个演员。有人角色感强一些,有人弱一些;有人表演能力强一些,有人弱一些。在知识、见识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效果的程度就体现在表演意识和表演能力的差别上了。易中天是当之无愧的“演技派”老师,表现不温不火,语速不快不慢,手势不多不少,镜头感特好,分寸感特强,一切都恰到好处;即使有时不惜“损害”自己的形象,就像一个说书的,“避席”去给观众表演古代“稽首”的动作,失却了大学教授的矜持,也是“剧情”的需要——口头语言不直观,非得用肢体“语言”来弥补。“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能把没有考勤约束的观众抓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支起两个耳朵一刻也不走神地听着,这绝对是学者中万里挑一的人才具有的本事!
(二)
写下许多赞语后,自然要来点别的。平心而论,易中天“讲坛”有硬伤,也有软伤。
所谓“硬伤”也未必就有多“硬”,不过是有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方面的问题,我也不敢自以为是,提出来“疑义相与析”而已。
“谢”的古义。项羽派武涉来劝韩信不要帮助刘邦,守中立。韩信拒绝,最后说:“幸为信谢项王。”易先生翻译为“武先生,请你代替我谢谢项王吧”。文言的“谢”,常用义不是“谢谢”,而是“道歉”。韩信没有得到项王重用,是无奈之下才“亡楚归汉”的,对项王实在没多少好感谢的,但是拒绝了人家的建议,总不能一句客气话不说,应该委托信使代向项王道歉。
“扛”的读音。易中天把“力能扛鼎”的“扛”错读为káng。《现代汉语词典》:用肩膀承担物体读káng,用两手举(重物)读gāng。项羽“力能扛鼎”,是说项羽像一个杰出的“举重运动员”,能把鼎举在头顶上,所以“扛”的读音是gāng,不是易先生说的“能把鼎káng起来”。能把鼎káng在肩膀上的力气算不得“力大无比”,不能吹嘘为“力拔山”的。笔者家乡与项羽家乡相距五十公里,每次经过宿迁城边,都能看到公路十字路口中间的转盘里项羽的塑像,形体是横跨小“马步”,双手把鼎高高举过头顶的。
“斋戒”的涵义。萧何向刘邦提出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四个条件,“第二,斋戒”,易“帮主”发挥说:“你要把酒、肉、女人先放到一边去,先吃三天素再说。”“斋戒”吃素不吃肉是梁武帝萧衍以后的事情。在此以前,“斋戒”不是不吃肉,而是不吃韭、葱、蒜、薤等有辛辣气味的蔬菜(那时的“荤”指有辛辣气味的蔬菜,不是肉,单看那“草”字头便知)。因为“斋戒”的目的是跟神灵讲话,如果满嘴辛辣气味,把神灵熏跑了,就讲不成了。梁武帝萧衍“溺于释教”,“常膳唯以菜蔬”。上行下效,以后“斋戒”就逐渐地由不吃韭、葱、蒜、薤等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演变为不吃动物的肉了。萧何向刘邦提出拜韩信为大将军是西汉政权建立之前的事情,易先生真是“满嘴跑火车”,一不留神,把个时间表跑错了几百年!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易中天在《韩信被杀之谜》中说:“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您的脸,因为你的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这真是奇了怪了,易中天再“避席”表演一下如何?实际上这几个词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您的地位太高,我的地位太低,我不配跟您面对面讲话,我只配跟您的台阶下面的人或者您的内阁属下讲话,然后通过他们把我的话传给您——《汉语大词典》和新版《辞源》的“陛下”条都引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无赖。易中天《刘邦崛起之谜》中说:“刘邦生性喜欢酒和女人,从小被父亲称做‘无赖’。”《史记·高祖本纪》中与此相关的话是这样的: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在未央宫大宴群臣,刘邦在众大臣面前羞辱他老爸:“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于是“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这个“无赖”不是“流氓无赖”的“无赖”,它不是一个名词,甚至也不是一个词,而是词组,是“不能依赖(依靠)的意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翻译为白话就是“起初父亲大人认为我不可依靠”。因为刘邦年轻时不仅“喜欢酒和女人”,还“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捐助别人,出手很大方,又不干活挣钱);当了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对官吏们没有不捉弄、欺负的)。凭他的这副德行,他的父亲怎么能把养老的事情寄希望于他呢?所以这个“无赖”不是作为贬称的“无赖”,而是动词性词组“不可依赖”。
所谓“软伤”,未必就是“伤”,不过是“见仁见智”罢了。
刘邦没有想过当皇帝。易中天《刘邦崛起之谜》中说:“刘邦他想过当皇帝吗?结论是没有”;“刘邦确实没有想过当皇帝,因为刘邦的出身是平民”。这又奇了怪了——因为出身是平民,就没有想过当皇帝吗?泥腿子陈胜不是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吗?这跟“想过当皇帝”有多少差别?这推论不能成立。问题是,易中天随后谈到刘邦看了秦始皇出行时候的豪华气派,“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是也’”,他解析说:“大丈夫要像秦始皇那样,那才活得像个人样——他有了这么一个念头。”看看,刘邦这不是“想过当皇帝”了吗?易先生为什么如此“前言不搭后语”呢?是不是为了设置悬念而故意制造噱头啊!易先生的另一个理由也不成立,就是“他也不会当皇帝”,“根本就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回事”。谁生下来就会当皇帝的?“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回事”就不想当皇帝?请听听蒋介石统治时期,有几个农民冬天晒太阳时是怎么“唠嗑”的吧:“我要当了蒋委员长,天天吃猪肉炖粉条”;“我要当了蒋委员长,天天坐八抬大轿”;“我要当了蒋委员长,也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怎么样?可见“会不会”、“知道不知道”是一回事,“想不想”又是另一回事,——“好东东”大家都想要呢。
“嫁人要嫁项羽”。易中天教授从“虞兮虞兮奈若何”推论道:“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这个推论很表浅,易教授沒有注意和仔细玩味“歌数阕”的含义。项羽反复唱几遍是什么意思呢——他自己是必死无疑了,可是美女、宝马怎么办?这都是他的最珍贵的私人财产,能留给刘邦那厮吗?绝对不能!那么他杀了虞“美眉”吗?下不了手,于是他把个“虞妹妹呀虞妹妹,对你怎么办呐”唱了好几遍,“这意思你还不明白么——妹妹呀,你自杀呀!快动手呀!这样既成全了你殉情的美名,又免却了我凶残的恶名,多好的法子呀!别磨蹭了,再磨蹭,时间来不及啦,亲爱的!噢好妹妹,别逼我亲自动手!别逼我,别逼我,求求你了,行不行?好不好?”作为情哥哥,在被合围之前,他就知道自己必败无疑了,却不早点把自己最亲爱的人托付给一员大将和几个卫兵,乔装改扮,隐姓埋名,躲藏隐居起来,给她以“生”的希望(哪怕最终不成功,总得试一试吧),一心只要她为自己殉葬,这就是项羽的“人情味”么?这“人情味”中哪有一点情哥哥所应该具有的琴心剑胆、侠骨柔肠呢?分明只是无谋、无义,心胸狭窄!当今的“虞妹妹”们,你们可要想清楚了,你真的听信易教授的瞎“忽悠”,下定决心嫁给“项羽”那种只会在生死关头反复暗示你自杀殉情的自私鬼、倒霉蛋么?到时候别后悔啊!呵呵!
思想高度。网上有文章说,中国古代很少有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和利用自然规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很少有人研究社会制度的合理改进,因此从秦皇汉武到明清,既没有真正意义的“科学”,也看不到社会制度的进步,有的只是改朝换代。我以为这番话讲得很精辟。鲁迅用“吃人”概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我想补充两个字:“玩人”——“楚汉相争”也好,“三国归晋”也好,更古的“东周列国”也好,唐代的“玄武门之变”也好,清代的“雍正篡诏”也好,都是“你玩我,我玩你,赢家为王,输家为囚”的一套小把戏。易中天先生面对普通观众,淡化学术性是对的,但是他没能用世界文化作为大背景来适当映衬这些“题材”,也没有用现代意识来透析这些“题材”(尽管他时不时地把古人语言“现代化”),结果招致“娱乐化”、“庸俗化”的指责。他给观众端上来的基本上是一盘“市民文学”。也许他是像薛宝钗一样地装愚守拙,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单从他的讲坛来看,其中思想家的色彩不能说一点儿没有,然而甚少。
形式设计。易中天取“一言堂”的形式,也是美中不足——台上他一人谈笑风生,台下观众一个个呆若木鸡,导演甚至连正面的镜头都没给几个,近景的镜头几乎没有,那场面根本就缺少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怎么看都不协调,像“独角戏”。照我的设想,不仅台上台下要质疑答疑互动,屏幕内外也可以互动——每次他主讲三分之二时间,留下三分之一时间给现场观众提问,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可以打入电话或者发手机短信,由导播插入,易教授当场作答。这就是说,把学术会议上的做法搬进电视节目。这样做节目,难度大大增加,但是观众的参与意识会大大增强,台上台下,场内场外,定然是好不热闹,其轰动效应必然还要成倍增加。当然,这种形式不是易教授一人的事儿,而是整个集体特别是策划、制片、导演的事儿;但是,我不知道易教授作为“男主角”,是否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按照现代文明,批评意见比正面肯定和颂扬更有价值,因为正面肯定和颂扬再多,无助于事物的改进。只有批评意见才能推动事物从“六十分”向“一百分”一步步逼近。
“曹操的所谓‘屯田’,屯,就是生活方式军事化;田,就是生产方式集化。这是相当高明的政策呀!就相当于曹操建立了一个1700多年前的‘生产建设兵团’喏!”
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
刘邦呢,这时候正由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侍候着洗脚。可能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还搞点足底按摩什么的.
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袁尚、袁熙哥俩一合计:“咱们请公孙康那小子喝酒,在酒席上就把他给做了!”这边公孙康也合计:“不如我请他们哥俩来喝酒,在酒席上就把他俩给做了……”结果是公孙康把那俩给做了!
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
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地!
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我不是专家型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探路的人,是一个趟地雷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姑娘是娇客,面子大着呢!
要不开个主持人培训班算了,现在媒体都是弱智。
舅老爷和姑奶奶,谁的面子大?
相关推荐:
绝妙的一句话
一句话的爱情经典语录
一句话包涵的含义
一针见血的一句话
男人和女人的经典语录
逆境成才的名言警句
我们从出土文物里面可以看到
有骨质的 也有青铜的
而且形状和现在的刀叉没有太大的区别
那个叉也是三个
就是西方现在用的那个叉
三叉戟的感觉
对 那个形状是一模一样的筷子当然
应该很早就有了
„„
正文:说不完的故事
讲不尽的历史
各位好 《文化中国》
您听我说
我是今波
这几天的《文化中国》
要和大家说说
你我身边的中国文化
这第一集要说什么呢
先来说说跟吃有关系的咱们都知道
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
有个流传已久的说法
这世界上最美的三件事是什么
吃中国菜 娶日本老婆 拿美国工资
其他的不说
这最美的事头一件
就是吃中国菜
这美食大国的头衔是当之无愧啊
好了 各位
今天我们演播室里面
和我一起跟您聊这个话题的是我们特地请来的嘉宾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
易中天先生 您好
您好
那么
易老师曾经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上
演讲汉代人物风云
是2005年度人气最旺的学者之一
我有一个朋友 做中餐的特级厨师
他说中国人和外国人吃饭的时候
他就是不一样
外国人把咱们厨房里干的事儿
全搬到桌上来干了
咱们中国人是厨房里面先切好了
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肉丝啊 肉末啊 肉酱啊
这些东西
放在一块儿炒好了
端上来吃
外国人不是
一个盘子 大一块肉
然后再用刀叉切了再吃
什么胡椒面 辣椒酱 盐
往上撒了
但是 我认为还有一个很大的一个差别
这个疑问
我这个朋友不能解答
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吃饭
要用筷子 这个问题
中国人原来也是用刀叉的啊 是吗
我们从出土文物里面可以看到
有骨质的 也有青铜的
而且形状和现在的刀叉没有太大的区别
那个叉也是三个
就是西方现在用的那个叉
三叉戟的感觉
对 那个形状是一模一样的筷子当然
应该很早就有了
估计原始人时代
可能就会有
对 我们其实也能想象的到
比如我们出去野营什么的没有东西吃东西了
用两个树枝
削巴削巴就可以用了
我们原始人可能削吧削巴都不削巴
但是他不是用来吃饭的他是用来捞东西的
因为那个时候学会了用火
有了陶罐 里面煮的东西
很烫 怎么拿出来
用筷子
是这样 那就是公筷了
但是后来进入了国家时代
也是进入了文明时代以后
有了吃饭的礼仪以后
在贵族吃饭的时候
它是起公筷的作用
它是怎么样用法呢
每个人有一个席子
这个席子放在什么地方
你的位子就在什么地方
叫席位
席位这个词
就从这儿来
主人坐在最主要的席子上 叫主席
这个意思
客人 其他的人 分成两列
坐在自己的席位上 叫列席
主席 列席 从这儿来
有一个司仪 礼仪先生
不是小姐啊
他负责用这个筷子
青铜的 把食物从鼎里面捞出来
分在每一个客人的几上
几上有一个盘子 放在上面
然后自己用刀叉来吃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起
我们就用筷子来
直接往嘴里面开始扒东西了
然后后来又抛弃了刀叉呢
应该说是使用了这种桌子以后
使用了桌子
使用了椅子
大家围在一个桌子上
这个时候
因为大家都吃同一盘菜
喝同一碗汤
这个时候大家就使用筷子
直接的从盛放食物的器皿里面
送到自己的嘴里
这样也省了一道工序
其实也是的 可以想象
如果这是一盘菜
很多刀叉上去都霹雳啪啦
蛮危险的那个就成了战争了 国内战争
拼刺刀 拼刺刀了
有人是这么认为
就是中国人最后选择使用筷子
西方人最后选择使用刀叉
这说明这两个民族的文化性格不同
噢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西方人外向 中国人内向
你比方说西方人
两人见面 怎么打招呼
握个手 你好
关系要再好
还可以抱一抱
那咱中国人呢
拱手作揖
久仰 久仰久仰
那么这两个
一个是交际方式 一个是进餐方式
它背后都有一个文化的内涵
中国人内向啊
西方人外向啊
外向就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
内向的性格
就伸出手去握自己的手
真的是握自己的手
往里面 还往里走
你看看 还这样
那么 吃饭也是一样
刀叉是向外用力
筷子呢
哎 您这么一说 倒真是
往内用力
对
往外夹不住了
我们的力量总是用在内部的对 有道理
这个内向和外向的一个关系问题
今天咱们既然讲到吃
讲到吃
咱们不能不提一个人
这个是谁啊
咱们不能不提古代神话当中的伏羲
这是历史上三皇五帝当中
三皇之首啊
这儿有一张图
这上面呢一男一女
蛇身 这位女娲
这位就是伏羲
伏羲 据说是咱们中华文明的老祖宗了 他观察蜘蛛
发明了结网
教大家渔猎
第二 变革婚姻习俗
反对近亲结婚
那个时候就有这意识啊
另外他还发明了乐器
研究了八卦
研究了古代的历法等等
这些传说流传下来
但是说到这儿
大家可能要问了
这伏羲跟咱今儿所说的吃有什么关系呢在咱们中国有一位先生
认为伏羲是个厨子
这位先生不是别人
也不是我
那就是身边的易先生
您得给我们说说
伏羲他怎么就变成一个厨子了呢
伏羲的的羲啊
也可以写成牺牲的牺
牺是贡品的毛色是纯的色纯曰牺
牲的意思就是贡品的身体是完全的体全曰牲
所以牺牲
就是供奉给神的食物
伏羲就是管这个事的你说他是不是一个大厨子
不过他这个厨子是给神做厨子的是神厨 神厨 对
伏羲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是个厨子
他不是这模样
他没有帽子
这有点无厘头
是
他底下就差煤气灶了
没错
如果整一个微波炉
就更有意思了 更有意思
对对对
那么他是给神做神厨的
做神厨 在古代请神吃饭这个活
是高级知识分子来承担
因为这个厨房的事儿
关系到人与神的关系
也关系到神能不能保佑我们
你看祭奠的祭字
就是一只手抓了一块肉
给神看
下面有一个指示的示
给神看
您看看我都请您吃饭了
你不得关照关照咱们
这个祭字就是手抓肉的意思
手抓肉 给神看
对 请神吃饭
这个伏羲 他当时 给神做饭
那我们现在的美食讲究色香味
那个时候 伏羲的美食讲究什么
我看恐怕更多的是讲究色和香
而且这个
应该说是食 讲究色
讲色 就是要好看
他是给神看的
摆在那儿 神吃不了
神他老人家 他在天上
他又不下来
他就睁开眼睛看看
这孩子们做的这个活还不错啊
挺整齐的 也挺好看的就可以了 这是食
那香呢 靠什么呢
靠酒 往里面烹酒
不 他另外敬酒
要酒香 然后
对 酒香味 神在天上一闻
啊 不错 醉了
那么要讲究色香味俱全
那是人间的事情
因为当时敬神的食品
是要拿回来
人要吃的要人神共享
对
先让神看一遍 再让神闻一下
享受过了
这个撤下来
再进人的嘴里去
对 这个时候就要讲味道了
加一点盐 放一点调料
色香味做到了
哎呀 你说这伏羲
还真对我们后世的美食
还真的是有一点贡献
但是我们现在又是要说另外一个人了
这个人也号称叫食神 就是商朝人 伊尹
也是中国民间供奉的四大厨神之首
在《吕氏春秋》 《水经注》里面
都有相关的记载
相传他的烹饪技术十分高超
做出来的汤十分美味
但是在历史里面
我总觉得伊尹这个名字很熟
好像是个政治家呀
是
他就是帮助商汤王兴起
灭掉了夏王朝的这么一个政治家
开国元勋呢
开国元勋
他实际上可能是个奴隶
因为这个事情
历史上有争议
比如说孟子他就不承认伊尹是个厨子
他不承认
估计 他是一个陪嫁的这么一个奴隶
但是 做饭的手艺非常之好
进了商汤的王宫之后
可能就当了厨师长
因为他这个菜做得非常好
汤王吃了以后
说味道好极了
说你怎么弄的这个时候
伊尹就给汤王说了
说天底下
其实还有比吃这个菜味道更好的事儿
什么事啊
那是什么
治理天下
治理天下那个事
味道好极了
这样 汤王就振奋了这个精神
这人的见解不俗啊
对
因为中国古代喜欢把治理国家和吃饭
或者做饭联系在一起
我们有很多很多这种说法
比如老子就说
“治大国者曰烹小鲜”
用治国和餐饮联系在一块
这是中国特有的中国特色
难怪伊尹后来能够成为
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叫厨房内阁
厨房内阁
因为这个厨房里的事
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他把在厨房里面悟到的东西
后来用到了治理天下了 对
实际上在古代社会治理天下
也就是解决一个吃饭问题
民以食为天嘛
吃饱了 穿暖了
这个国家就治理好了
就安定团结了
是
史书上说了
商汤得到了伊尹
得到这位厨师长也就等于得到了天下
不得了 这个评价
再接下来 咱们还要再讲一个人
这个人也被称呼为食神
可是这个人 在平常
他作为食神
不如他是另外一个角色,那就是寿星公 长寿老人 彭祖
说什么800岁的也有
600岁的也有
不知道 反正不知道
反正就是活得很长
那么这位彭祖
他跟这吃的关系
又是怎么样的呢
恐怕就是因为他长寿嘛
长寿 大家就猜测他吃得好
他会吃
因为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观念
就是叫做药疗不如食疗嘛
哎呀早就知道食疗作用了
对 所以中国有药膳
还有食补啊
对
估计这个彭祖先生
他挺在行的
那就是一个营养学专家是不是
也可能就是营养学专家
不得了
所以彭祖有一道厨艺 名菜
叫做“羊方藏鱼”
灵感说是来自他的儿子 叫夕丁
相传有一天
他的儿子 夕丁抓了一条鱼
拎回家 说妈
您给我把这鱼烧一烧
他妈妈正在煮羊肉
顺手就把鱼扔到羊肉里面去了
结果一锅美味
彭祖过来一看
这还得了
这肉怎么做出来的这羊怎么做出来的问明原因
出了这个“羊方藏鱼”
这可能 后来就形成了
你看
羊和鱼在一块
大家来看一下
这是一个字
是什么字
这谜语太多了
那就是一个鲜字
这是在甲骨文当中的鱼羊合在一块
是个鲜字
先生我就要问您了
为什么它非得是鱼和羊加一块
才是鲜
为什么不是狗和什么北极贝
换其他的牛肉什么的不是
鲜字呢
因为鱼和羊呢
是我们先人最主要的动物蛋白的来源
因为你这个贝类
肉太少 什么虾那个
它不解决问题
它至少不解馋填不饱肚子
你像马啊 牛啊
这些大型动物
后来人工饲养了以后 它也是一个劳动力了
轻易不能杀
对 对农业它有用
它有用 吃得多的水产里面
个大的鱼
陆地上跑的就是又跑不快
又没什么用的那个羊 对
他把它们整一块儿
就成一个鲜字
现在我们很多人
身边的人
都迷信 动不动涮羊肉
先弄一锅鱼汤 然后往里放
说这就是鲜
而且还把这个典故也搬出来
现在的这个“羊方藏鱼”
现在在徐州 据说还有
还能找得到
而且成了徐州的一道传统佳肴了
并且在中国还有其他几道鱼和羊的菜
徽菜当中 有个“鱼咬羊”
还有北京那些周围地方
还有一道菜叫“潘鱼”
这几道菜合称叫做“鱼羊三大美味”
三大鲜
是不是咱们中国人吃饭 吃菜
他都讲究个鲜字呢
不是
一般说是南方人讲究一个鲜字
北方人讲究一个香字
这是什么道理
北方人讲究吃得香
大口大口地吃那种
南方人讲究吃得鲜
品 细细地品那种感觉
对
所以基本上南方吃主料
北方出佐料葱 姜 蒜 辣子
对 混在一块儿
它香啊 味道很重
香 他这个呢
可能与气候有关系
北方他有时候到冬天
冰天雪地 他只能吃一点冻肉什么东西
讲究不了鲜
南方 水乡 或者泽国
或者是海边
他都能够马上就打捞出鲜的东西出来
所以南方讲究一个鲜
南北文化是有差异的人类要生存 要发展
就要首先吃饭 然后要求偶
延续后代
所以叫饮食男女嘛
只不过咱们中国人追求起来
更实际 更美 更复杂一点
好了 文化中国 今儿就这么多
明儿接着再说 再见
主持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中国人习惯上喜欢把事情和吃饭联系在一块,比如说把职业工作叫做饭碗,做什么工作就叫做吃什么饭,修鞋补锅叫做吃手艺饭,说书唱戏叫做吃开口饭,教书的叫吃粉笔灰,什么都不做,那叫吃老本。老本都吃完了,叫坐吃山空。以前的国有企业叫吃大锅饭,还有吃软饭,吃豆腐,吃官司,吃红灯,吃排头,吃生活,吃鞭,反正什么都好象可以和吃挨得上。今天我们继续聊有关吃的文化,主题是“饭桌上的秘密”。
今天在演播室里面跟我一起聊这个话题的依然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先生。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中国的媳妇把自己家叫娘家,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叫爹家,把丈夫的家叫婆家,怎么从来没有想到叫公家呢?对不对?
易中天:把自己家叫娘家,把丈夫家叫婆家,首先意味着家庭是以母亲为标志的。
主持人:对呀。
易中天:对不对,好,那为什么家庭以母亲为标志呢?
主持人:为什么?
易中天:因为母亲管吃啊。
主持人:原来是,家里面母亲在张罗那个饭。
易中天:不光是张罗那个饭,首先是孩子生下来,母亲得喂奶,哺育,哺育是赋予生命,中国人认为,生命的来源是什么?是食物,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都说的这个道理,人的生命的来源就是食物,如果没有这个食物,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母亲给孩子喂奶,意味着赋予他生命。母亲不但喂奶,而且孩子大了以后,还要给他做饭,在传统社会家庭做饭的还是母亲,是母亲嘛,所以母亲成了家庭的中心,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家庭谁给我们吃的,我们就认谁,如果这个孩子他是奶妈带大的,他跟奶妈亲,有奶就是娘嘛,因为这个孩子,他不可能生下来以后就知道他是谁生的,他评什么去认母亲?奶水,谁给他喂奶,这就是他的娘,如果生母自己没有奶水,奶妈来喂,他跟奶妈亲,中国很多地方的官员就把吃奶叫吃妈妈。
主持人:这是非常的明显了。
易中天:对,奶就是妈妈,妈妈就是奶,妈妈就意味着奶水,所以但凡是广义的具有奶水意义的,我们都可以称为母亲,比方说黄河,母亲河,长江,母亲河,你读过书的学校,母校,因为它哺育了我们,给了我们生命,或者是给了我们肉体的生命,或者是给了我们精神的生命。所以母子关系,虽然从科学的角度讲,是血缘关系,但是,作为我们感性的认识来说,那就是吃和被吃的关系。
主持人:您说这种血缘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吃出来的。
易中天:吃出来的。你想想看,我们中国人在一个家庭当中,感情最深的是哪种感情?
主持人:应该是母子情。
易中天: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都是歌颂母亲的,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直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说爸爸好。其实我还是好爸爸,没有这个歌,歌颂父亲的只有一部作品。
主持人:哪一部?
易中天: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你怎么琢磨这个父亲,他像个妈,有这感觉吧。
主持人:对。
易中天:那么,比母子关系稍微差一点,但是也很亲的是什么关系?
主持人:那应该是不是兄弟姐妹情了。
易中天:对,那兄弟姐妹是什么关系呢?
主持人:其实说起来也是有血缘关系。
易中天:但是实际上呢?我们感觉上呢?血缘是灌输的观念,感觉从哪里来的?兄弟姐妹有什么关系?一起吃的关系。
主持人:就在一个桌上。
易中天:首先是吃一个妈的奶,然后是吃一个妈做的饭,所以你但凡是广义的具有这个意义的,都可以称为兄弟,比如说一个师傅带出来的,师兄弟,为什么呢?师傅教你的手艺,师傅教你的知识,等于是师傅哺育你的奶水。所以兄弟关系就是吃,共吃的关系,一起吃的关系,同吃的关系。比兄弟关系再疏远一点,也很亲的是什么关系?
主持人:老乡啊,老乡的关系吗?同乡的关系吗?
易中天:乡亲关系。你看,第一亲的是母子,第二是兄弟,第三就是乡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个古人说,一生最幸运的就是四件事,第一件事久旱逢甘雨,第二句话呢?
主持人:他乡遇故知。
易中天:那么乡亲是什么关系?
主持人:他是不是一条大河哺育出来的,或者一条小河哺育出来的。
易中天:甚至是一口井,所以离开家乡叫背井离乡。为什么把这个井说出来呢?那个井就象征着给我们生命的奶水。
主持人:有意思。
易中天:所以乡亲关系也是一起吃的关系。
主持人:不光是血缘关系是吃出来的,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关系都可以是吃出来的。
嘉宾,是所以我们要请客吃饭了。
主持人:怪不得我们大家见了面,怪不得一打电话,先生,哪天咱们聚一聚。朋友,哪天咱们聚一聚,对不对,在一块吃吃饭。
易中天:吃吃,就意味着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生活的来源。
主持人:今天这顿饭把我们共同养育了,养育到了下一顿吃饭。
易中天:而且我们请客吃饭的时候,一定是不能实行分餐制的,要共食。共食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一起吃,第二个是吃同一样东西。
主持人:那么这种血缘关系在春节的时候,它体现的是最为明显的,您看中国人每逢到了这个节日,不管火车票、汽车票怎么涨价,坐车怎么拥挤,水陆空都必须要搞春运,他不管是在外地安了家,工作打工的,甚至是国外定居的,到了这一天,就是挤破脑袋,碰破头,比平时多花一倍的价钱,他也要赶回家去吃上一顿团圆饭,大家要坐在一个桌子上面,才有这种关系的感觉。
易中天:而且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或者是保存了传统习俗的家庭,这顿年夜饭,有条件的是由母亲亲自操持,如果母亲年纪大了,媳妇挺多的,母亲指挥,总而言之,这个年夜饭,是一定要以这个家庭的母亲为中心来设计的,这个时候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同吃母亲亲手做出来的,或者她指挥做出来的这顿饭,重申我们血缘关系有效,我们还在同吃一个妈妈提供给我们生命的来源。
主持人:这个时候吃又成维系这种关系的重要的结点。
易中天:他已经不是吃东西这个意义了,这个时候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全家人,以母亲为中心一起吃,这是文化。
主持人:照您这样说的话,我觉得在中国方方面面的关系都是靠吃吃出来的。吃的时候还很有意思,要吃,也要喝酒。
易中天:无酒不成席嘛。
主持人:而且还是有规矩的。您来分析分析咱们饭桌上的规矩都有哪些?
易中天:规矩比方说敬酒。
主持人:我敬您一杯,易先生,请赏脸喝一杯。
易中天:这个敬酒,现在的规矩当然有很多,比方说先干为敬,或者是这个酒杯放低一点。
主持人:两个人就是可以从这儿碰,您要比我还低,我比你还要低,低到桌子底下去了。
易中天:那就钻桌子了。古代也有些规矩,因为古代喝酒主要是两种器皿,一个是爵,爵是一种三足器,是酒杯了,还有一个是尊,尊是放酒的,是储酒器,它是储藏酒的,它不是喝酒的,本不是喝酒的。
主持人:其实它原本的意思就是酒坛子。
易中天:酒坛子或者酒瓶子。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要格外表示敬意,就要用尊来敬。
主持人:抱着坛子就直接喝了。
易中天:以尊来敬,以尊为敬,简称尊敬。
主持人:这就是现在这个尊敬,我非常尊敬您的这个来源呢。最高等级的敬酒是吗?
易中天:是。
主持人:原来是尊敬,看来就是对人的最高规格的一种礼节。所以你看,我们桌上又诞生了很多很多的文化,当然喝酒可以不可以看成是一种关系交流的一种行为,外交行为。咱们中国人不管怎么着,吃饭一定要聚在一块,单个吃那叫吃独食。
易中天:独食难肥。
主持人:就是。
易中天:一个人也不能喝酒。
主持人:那叫什么?
易中天:喝酒容易醉啊。
主持人:自斟自饮,那就很快就醉了。但是我们中国人吃共食可以说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您去四川吗?
易中天:去过。
主持人:四川的麻辣烫,那一大铝锅,里面的红油,板油,那个汤一锅,熬着,多少天他都不带坏的,每个人拿筷子也好,拿串也好,在里边去烫,这算不算是一种共食的极致了?
易中天:火锅其实是最能体现共食性,而且是在共食的前提下还有个人的自由,就是因为你锅是同一口锅,但是你往里涮的东西可以不一样,既有人家团结在一块,又有个人的自由选择,心情愉快,是这样的联系。
主持人:对,其实比这个火锅,还有更加共食厉害的,是四川有一种特色面,叫口水面,这个口水面我后来知道了它的制作以后,我就觉得很惊讶,这个人吃完一碗,吃完了,他再倒在锅里,继续往里面煮面,然后继续再捞,别人也可以在那边再捞,喝完以后,把剩汤倒进去,这个简直不得了。
易中天:中国人不认为,我的口水和你的口水昏了了以后,会有什么问题,他反而觉得混合了以后,就说明我们的血液也混合了,所以很多在传统社会,很多地方或者很多地区,他的习俗甚至是共餐具,共用饮酒器。比方说有些地方是一壶酒,一桌子的人喝,每个人都用壶对着壶嘴喝,我吸一口给你。
主持人:我再吸一口,再给他,再给下面的人。
易中天:这个习俗现在虽然不太多了,但是有一个习俗我们现在还是有的,就是在酒店上,我们两个人的酒兑。
主持人:有的。
易中天:混合起来,我兑你一点,你兑我一点。
主持人:而且有人会这样讲,我把这个酒给你兑一点,告诉你我没传染病,另外一个人就会生气。
易中天:不,他这个话就说的不地道,就不懂中国文化了,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什么呢?我们干嘛要在一起吃,要在一起喝,兄弟啊,我们同一个食物来源,同一个生命来源,我们是兄弟,兄弟是什么意思?我们本来不是兄弟,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变成兄弟,也就是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等于是我们结拜兄弟,结拜兄弟的结拜词怎么说的?
主持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易中天:那好吧。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做不到的,同年同月同日死,现在这个也兑不了现,最能兑现的,比方说你有乙肝,是传染的,我就把你的酒兑过来,表示我们就先来一个同年同月同日病,我们先同年同月同日病他一回,这说明我们肯定将来是同年同月同日死。
主持人:这才够哥们。
易中天:铁哥们。
主持人:所以别人会说,我没病啊,你就是有病怎么样,所以这是特有的现象。
易中天:哥们一块病。讲到这儿的时候,又想到了上甘岭当中,也有这个情节,上甘岭就只有最后的一壶水了,结果是全班的战士传上一圈。结果还剩下那么一口,这好象也是您刚才说这个意思,兄弟的意思。
易中天:战友本来就是兄弟,战友是一个锅里吃饭的人,行军锅。而且战友他的情谊比一般的兄弟要重得多,他不但是同吃同住,同战斗,而且同出生入死。
主持人:这个还有可能是同年同月同日死。
易中天:完全有可能,所以这一杯水,就传达了这样一种真正是比兄弟还要亲的那样一种情谊。
主持人:宋人李芝仪的《卜算子》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共饮长江水,生命之源相同,这感情也就非同一般,没有血缘,那也是亲缘,所以这就是中国人喜欢共食的秘密。
主持人:有一次,中国人一起请两个美国人吃饭,处于礼貌,作东的就请大家每个人都点一道菜,这是咱们中国很正常的事情。在美国呢,美国人当中,有一个大概上过咱们中国餐馆,有经验,一上来先点了一个“芙蓉鸡片”,另一位美国人对中国菜一无所知,怎么办呢?大家都点过了,他也不知道点什么,最后主人就建议他,反正你是要等菜齐了,大家一起吃,你就点一道汤吧。这是当时吃饭的情形,这第一道菜上来了,恰恰是“芙蓉鸡片”,那个美国人问:“请问这是我的菜吗?”,人家服务员说:“是的”,哎呀,那太好了,我就先吃了。他一把把这个菜叼过来以后,然后他就自顾自吃起来了。其他的那些中国人一看这种情况,也不好戳破他,算了自己吃自己的吧,吃完了,可是最倒霉的,就是后面那位美国人,那他那道汤是最后上来的,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一个人喝下了这一大盆的汤,是什么汤呢?榨菜肉丝汤。这可能就是分食啊和共食闹出来的一个笑话。那么咱们中国人是一直以来,就是共食的吗?
易中天:应该说在原始时代,所有的民族都是共食的。
主持人:都是在一块,聚在一起。
易中天:因为原始时代,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餐具啊。
主持人:对。
易中天:可能就一口锅呢,一个小的厨房,一个家庭,就一堆火,火是永远都不熄灭的,一个火塘,不停地添柴火,大家一起吃火锅,这个火锅我认为可能是人类最早的饮食方式。
主持人:一口锅里面煮。
易中天:但是进入了文明时代以后,那么中国人是开始分食。
主持人:就是您在上期节目里面就讲过,先有席位的问题。
易中天:对,他有了这个礼仪,有了席位以后,就开始分食了。而且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前,有一个人是永远一个人吃饭的。
主持人:那是谁呀?
易中天:万岁爷。
主持人:对,他前面有一个很大的一个桌子。
易中天:食前方丈,就是长和宽都是一丈,他是永远一个人吃分食,所以他非常的孤独。那么,其他人就开始聚在一起了,有了桌子以后,就开始共食了。
主持人:其实分食我想起来在非典时期的时候,全民也推广过,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可是后来,这非典一过去以后,大家又全都“复辟”了。他说咱们中国人,他为什么不要分食,就非得要共食呢?
易中天:企业也不光是非典时期提倡分食,还有一些场合也是主张,而且实行了这个自助餐,比方说人大政协会和其他一些大型的会议,他的工作餐,都是自助餐。但是我们马上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那样的吃饭都是工作餐,是公事公办,但凡是你有私情的这种吃饭,那肯定是共食。
主持人:要有感情交流。
易中天:要有感情交流,因为那个时候吃不是目的,或者说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交流感情,是建立关系,是成为哥们,或者说由生人变成熟人。你想不认识的人叫生人嘛,关系很好的叫熟人嘛,生人的意思就是没有在厨房里面烹调过的。
主持人:就是饭是生的,菜是生的,没有烹调。
易中天:而且最恐怖的就是那夹生的。
主持人:半生不熟的,最恐怖的。
易中天:一定要千方百计把他弄熟了,弄熟了以后,他才有这样的关系。所以他很快就会恢复到共食的原状去,或者我们私下里有什么交往的话,那一定是共食,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从根本上说,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
主持人:群体意识。
易中天:对,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实际上你刚才讲的榨菜肉丝汤的故事,那就很能体现这个精神。
主持人:个体,他只管他自己。
易中天:对,所谓个体意识,他就认为每个人都是单个的人,我是我,你是你,我们两个各是各的,我想吃什么,是我的事儿,不关你的事儿,你也别来管我,所以他不让你给他点菜,他要点自己的,他也不替你点菜。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在饭桌上喜欢敬菜,除了敬酒以外,还要敬菜,敬菜就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那个,比方说鸡腿,把它弄下来,放在最尊敬的客人碟子里面,这个老外往往不能接受,他觉得你在**他,你把你的意志强加于他,你喜欢吃的,我就喜欢吃吗?所以他就一定是分餐,各点各的菜,甚至,各买各的单,甚至一对情人去吃饭,面对面坐下,拿起菜单来,各点各的,吃完了以后,开两个单过来,各付各的钱,他强调每个人是独立的,你的生活与我无关,你的想法也与我无关,你的意志不要强加于我,我的意志也不要强加于你。这个叫做个体意识。咱们中国的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就意味着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是群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我们离开了某一个群体,我们是不能生存的。所以群体的意志便是我个体的意志,大家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或者说我的想法,我的决定,必须满足大家的这个要求,要符合大家的愿望。所以中国人一起吃饭,这个点菜是个学问。
主持人:对,每到餐馆里面的时候,这个点菜总是个难题。
易中天:现在点菜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所谓民主的办法,转过来,一人点一个,他会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有些人他可能替别人着想,他很主观地点一道菜,这个是给你点的,哎呀,我的妈呀。
主持人:这是我特意为您点的这种感觉。
易中天:说不定就是你不吃的。会有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他点的是自己喜欢吃的,这道菜可能会剩下,别人都不吃。
主持人:到现在点菜已经成为一个技术活了,已经成为了一个学问,甚至在庄子的哲学当中,都要说圣人都要随大流,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您能吃辣吗?先上来以后,您能吃辣吗?您没什么忌口吧?我点一个这个菜,你说随便,别人都说随便,大家都是相互照顾。
易中天:对,因为他是一个群体意识,他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我哪怕点一道菜这么小的事,都不是我个人的事,是大家伙的事儿。当然,如果说你有了什么成绩,或者有了什么荣誉啊,当然也要归功于集体了。
主持人:这是跟我们领导和集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有这么一句话。
易中天:而且在中国传统社会,一人得道。
主持人:仙及鸡犬,连家里面的鸡和狗他都是这个群体的。
易中天:但是,要是一人遭罪呢?
主持人:株连九族。群体,群体意识。
易中天: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这个作为一个文化的思想内核,它是文化方式的总方法,它管着所有的文化。
主持人:其他方面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所在。
易中天:对,比方说我们好象说过这个问题,西方人见面。
主持人:握手。
易中天:对,中国人见面,抱手,作揖。这个和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有什么关系呢?正因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它是个体的,它就需要和另一个个体发生关系,它需要的是和其他的个体来组成一个社会,因此他必须发出联系的信号。
主持人:他是伸出手,确实有联系的感觉。
易中天:一种信号,把手伸出去,这就是一个信号,就是我这个个体愿意和你这个个体来交往,因为个体一旦是个体,意味着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独立人格是不可辱的,否则就不独立。自由意志是不可犯的,否则就不自由。但是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人不能脱离社会来生存,那么他必须要和其他的个体发生关系,那他必须把手伸出去,表示交往的愿望。而咱们本来就是群体,咱们本来就是一个群。
主持人:咱俩就不分你我了。
易中天:就不分你我了,犯不着还要伸出手这就是见外嘛,咱们见内吧。
主持人:您来,咱是哥们。您今天这样分析的话,又把这两种礼节重新让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看了一下。咱们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不仅仅是表现在吃的方式上,也表现在菜肴的品种丰富,形式多样上。甜咸酸辣鲜,熘炸炒烩煎,要说起各种美食,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不过种种美食,是不是也有些特征可以归纳的。比如南北的差别。
易中天:现在我们一般讲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就按八大菜系说吧。八大菜系,你知道是哪八大吗?
主持人:八大菜系我来数数看,就是山东、四川、我们这样简称,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拟人化手法描绘的话,那就是苏菜、浙菜好比是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当然就是江南的菜。鲁菜、闽菜宛如古朴厚实的北方健汉,壮汉的感觉。这个粤菜和闽菜,就宛如风流典押的公子哥,川菜、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的名士,不知道我形容恰当不恰当。
易中天:有没有发现八大菜系只有一个是北方的。
主持人:鲁菜,其他的菜七个都在南方。
易中天:另外你有没有发现另一个现象,八大方言也是一个北方。
主持人:剩下的七大也是在南方。
易中天:说明了一个问题,北方文化的特点是统一,南方文化的特点是多样,多样加上统一就是什么呢?和谐。所以中国这个饮食,它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和。
主持人:您这一讲确实是非常有说道,下次品尝八大菜系任何菜的时候,咱得想一想,这说法怎么出来的,真的有意思。那么中国菜这么丰富,难怪咱们中国的餐馆开遍了世界,现在有人说,尤其有外国人说,全世界的吃,那钱全进你们中国人的口袋去了。
易中天:进我们炒菜锅了。
主持人:这也难怪,我们中国有这么美的美食,所以现在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叫做专业点菜师,专门为您“导菜,导吃”,过去没有,现在有了,听说收入还挺高的,而且非常有意思在于,好象我们中国人什么都能跟吃联系在一块,真是奥妙无穷,没想到平常我们天天都在吃的东西,却成为我们身边其实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文化,饮食文化。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叫做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事情,居然有着内在的心理联系。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餐桌上特有的人情味,中国的菜肴恰恰也体现了这种团结交融的群体意识和文化意识,比如说中国菜,无论是煎、炒、烹、炸、烧、烤、煮、拌,它几乎都是将主料、佐料混在一块,大锅烩,绝不会像西方人肉是肉,鱼是鱼,盐是盐,胡椒和胡椒都是分开,一清二楚的。
易中天:一个是交际方式,一个是进餐方式,背后都有一个文化的内涵。
主持人:您这么一说明白了,这个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老喜欢扎堆。
易中天:就是合群。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就会被人看出来;
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己少;
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7、人生两大悲剧:一个是万念俱灰,一个是踌躇满志;
8、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郝铭鉴先生在《话说易中天“初出茅庐”》一文 (载《编辑学刊》2010年第3期) 的后面, 附了易先生投稿时写给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王一纲先生的一封“自荐信”。郝文的目的是通过介绍易先生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在上世纪80年代经上海文艺出版社多位编辑和社外专家共同努力而付梓的全过程, 让“年轻的出版人”了解“老一辈的出版人是如何工作的”。虽然易的信由于当时没有被发现而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但透过此信, 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先生娴熟的自荐艺术, 而且对当今即将或初涉社会实现理想就业的莘莘学子少走弯路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易信全文如下:
王一纲同志:
您好!因为常听我的两位导师胡国瑞和吴林伯先生说到您, 所以很冒昧地给您写信, 并寄上拙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的内容提要, 盼能在百忙之中, 抽空审阅, 并批评指正。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本来是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毕业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文答辩时, 胡、吴二位先生和校内外一些专家都曾给予好评, 并建议我充实、提高、完善, 写成专著。现在, 在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历时一年, 两易其稿。已初具规模。我将修改过程向胡国瑞教授汇报后, 胡先生甚为高兴, 欣然表示, 如拙稿能够出版, 他愿为之修序, 还建议我向贵社投稿一试。但我自觉人微言轻, 未敢贸然投寄全稿, 兹先写出内容提要, 寄您审阅。这样, 即使拙稿不能获得出版资格, 也不至于耽误您过多的时间。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论著作之一, 而且是唯一形成逻辑理论体系的一部专著。粉碎“四人帮”以后, 有关《文心》研究的专著出版不少, 但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心》的, 迄今只有单篇论文, 研究《文心》美学思想且形成体系的, 似乎还未见到, 拙稿正是从这方面进行努力的。因为这项工作多少有点开创的意义, 所以写作和修改过程中, 曾多次写出提纲, 征求意见。除我自己的几位导师外, 我国著名的理论家王元化老师, 美学家刘纲纪、周来祥教授, 古代文论专家郭晋稀、王文生、车世金教授等都曾给予指导。正是在这几位前辈的指导下, 我才得以完成这部论稿。
贵社素以鼓励创新、奖励后进而闻名全国, 因此不揣冒昧, 作毛遂自荐。如您审阅提要后, 觉得可以考虑, 请信示, 当即寄全稿;如不拟采用, 也请退回提要。
打扰, 谢谢!
即颂
编安
易中天
1982.12.20
这是一封投稿信, 其目的是通过自荐让对方认可稿件使其得以出版。自荐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 要想顺利实现交际目的, 必须具备高超的自荐艺术。作为一个高明的自荐者, 易先生在信中既尽力突出书稿的学术创新价值, 又客观实在不自吹自擂, 既谦恭有礼又不卑不亢。全信思路流畅、不温不火,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先表明投稿的目的, 接着写书稿形成的过程, 继而进一步说明书稿的学术价值, 最后表明自己“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态度。在看似平常的叙述中, 深藏先生的机敏和智慧:语气上谦而不卑、恭而不亢、奉而不媚、夸而不虚, 分寸拿捏得十分准确到位。试浅析之。
首先设法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作者与对方素不相识、唐突去信, 所以先以谦恭的态度致以冒昧之歉, 并直截了当点出“盼”对方对书稿提要“能在百忙之中, 抽空审阅, 并批评指正”。值得注意的是, 易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有着极高的“艺术含量”:听自己的两位导师“说到您”, 被自己当时学界知名专家的两位导师“说到”, 说明“您”的名气也不小, 而且是“常听”, 不仅说明对方与导师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且对方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托出。同时, 导师的积极推荐也在抬高对方身份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己在对方“第一印象”中的分量, 可谓一箭双雕!这两句话, 简直就与李斯的“臣闻吏议逐客”有同工之妙。
接着客观展示书稿的水平 (自己的水平) 。先交待书稿形成的初步过程, 再层层递进地写书稿质量, 同时继续表示谦恭之礼, 水平与谦虚双管齐下向对方发起了“心理攻势”: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不仅受到两位知名专家导师称赞, 而且答辩时受到校内外专家的好评, 是他们建议充实、完善后写成专著。这就客观地点出了书稿具备学术价值的基础。“历时一年, 两易其稿”“初具规模”后, 导师“甚为高兴”, 建议投稿一试并“欣然表示”愿意为之修序, 书稿的学术价值再次得到客观认定。至此, 作者笔锋一转, 写自己“人微言轻”, 不敢寄全稿的初衷是不至于耽误对方“过多的时间”。其中的“一试”“未敢”等词, 照应前文再次表示了谦恭之意。
继而突出书稿的学术价值。学术作品的生命在于创新, 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充分张扬。先写人所共知的《文心雕龙》的价值, 研究它自然也具有了价值的基础。但是, 从美学思想角度形成体系的研究成果还没有, 这正是书稿价值的根本所在——具有填补空白之功。作者在“多次写出提纲, 征求意见”之后两易其稿, 除导师和校内外专家之外, 还曾得到理论界、美学界、古文论界等相关领域的多名著名专家的指导, 这就进一步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呈现了书稿的“三精”品质:精、益求精、再求精!在充分“夸赞”自己的同时, 易先生仍不忘再谦虚一把:间接表达了对相关专家的敬意, “正是在这几位前辈的指导下, 我才得以完成这部论稿”;突出书稿的创新时用了“还未见到”, 为自己的话留下了可回旋的余地;写学术价值时用了“多少有点”, 避免了自吹自擂之嫌。
最后收拢全篇表明态度。易先生先客观地点明贵社的一贯作风:素以鼓励创新、奖励后进而闻名全国, 这一点从开头“常听我的两位导师胡国瑞和吴林伯先生说到您”可以互证;再表谦恭之意:不揣冒昧, 作毛遂自荐。最后表示自己“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式的态度;作者在此没有向对方表示苦苦哀告之情, 这也再次显示出作者不卑不亢的气质和充分的自信。
一 “学术萝卜”
易中天
■ 佚 名
几年前的易中天,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今天的易中天,让人们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崇拜者对他趋之若骛,批评者对他毫不留情。对话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一同体验他的麻辣生活。
易中天说:“我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3个特点,第一个是草根,第二个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热吃,可以荤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从这段话不难看出易中天的为人和性格,没有文化人的自视清高,能被称之为诚实坦率。
争议风暴辣得有味
让易中天出名的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自从他在《百家讲坛》录制了《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以来,两个系列节目的收视率居高不下,《汉代风云人物》更是位列央视十套前茅,以至于他现在在《百家讲坛》栏目里已经开讲《易中天四品三国》了。
在接受《百家讲坛》的邀请之前,易中天的知名度还仅限于厦门大学和他的专业学术领域。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是易中天名字前的一贯称谓。出名前的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美学等跨学科研究,可是到了快要退休的时候却上了电视而且还讲起了不属于本专业的历史学科。一时间,关于易中天不务正业的说法也越来越多。但易中天依然我行我素,不去理会,因为他并没有不务正业。作为大学教师,每一个人也都要计算课时,按劳分配,绝无特殊待遇,易中天也不例外。作为教师,他的确合格,他在学校每次上课都是在最大的教室里,学生听他的课也绝对要提前抢座位。说到这点的时候,他颇为自豪。
一次偶然的机会,《百家讲坛》的一位策划人发现了易中天,因为在电视上当别的学者都在谈论很学术的问题时,他却谈到了自己小时候吃热干面的感觉。于是,这位策划向《百家讲坛》的制片人推荐了他。又恰逢易中天曾经写过一本《品人录》,正好对上了《百家讲坛》当时要推出的汉代风云人物这个系列。时机成熟,两边一拍即合。就这样,易中天走上了《百家讲坛》的讲台,成为观众眼里的麻辣教授。
录制《百家讲坛》彻底改变了易中天以前规律的学者生活,每个月他都要在厦门和北京之间往返好几次,每一次到北京会录一个星期的节目。而且近两年在图书市场上,“易中天”这3个字几乎成了畅销的保证,而对习惯了清静的易中天来说,在厦门家中安静地待上几天反而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对于这个争论,易中天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他觉得自己只是以一种调侃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学术观点,当然除了调侃还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每个人的选择都可以不同。而且,他也不是这种方式的发明人,因为早在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里面就提到过,说做郎官,就是去做公务员。他觉得只是因为自己的这种方式被电视放大了而已。
对于那些批评的声音,易中天也不是一概而论。他也对其中一些涉及到重大根本性问题做了认真思考。上海一位编辑的批评在易中天看来就相当有份量。那位编辑说,易中天曾经说曹操是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他觉得易中天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社会是需要规范的,做人是要有顾忌和底线的,如果大家都去做真小人,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易中天在整理完自己的《品三国》的书稿以后,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用了1.4万字的篇幅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在回答中再三表示对这位编辑的感谢和敬重。
平淡生活麻得地道
如果说《百家讲坛》改变了易中天的教师命运,那么参加考试就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1965年,易中天高中毕业,之后的10年里,易中天一直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当过几年中学教师,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30岁的易中天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易中天选择直接考研究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当时在新疆建设兵团是高三的语文老师,那个时候恢复高考,他想,要和自己的学生走进同一个考场,要是自己考不上,那该多丢人。于是,他直接选择了考研究生。
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易中天留校任教,在这期间,易中天读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另一本是历史学者黄仁宇的历史专著《万历十五年》。这两本不同于传统学术著作的书带给易中天强烈的震撼。这也成为易中天后来教学风格的一种范本。
大学是一个讲究专著和职称的地方,在武汉大学,易中天工作接近10年,也只是一个讲师,他离开武汉大学前才评上副教授,分配的房子只有10平方米。易中天承受着那时候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承受的压力。因此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易中天把自己跟媒体的接触称为“生产自救”,靠自己的书来换钱换经费。在这个生产自救的过程中,易中天出版了《闲话中国人》、《品人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等4本“随笔体学术著作”。从这些书名可以看出,易中天的研究方向和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
1991年,在武汉大学工作了近10年后,易中天来到了厦门大学,那时候,大学之间的人才流动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毫不避讳地说是为了养老。
从几年前不为观众知晓到今天成为明星,易中天本人也像他讲的历史一样,让人们从里面品出了不太一样的味道。60岁的易中天巳经到了退休年龄,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人们开始关心他下一步的选择,会往何处去呢?
二 听易中天
说“禅”
■ 彭东明
认识易中天老师,是18年前的事,那年我考入武汉大学作家班就读,他在武大中文系当讲师,给我们开了一门名曰《中西美学比较》的课。这门课虽是选修课,但听的人蛮多,不但中文系的本科生喜欢听,而且作家班里这些吊儿郎当的人也喜欢听,甚至还有其他院系的也跑来听。因此每次易中天老师一开讲,总是要在几百人的大教室里,而且这还不够,每每过道上以及教室后面都挤满了人。有一些精明的同学早早便将书包放到教室去占位子,免受站着听课之苦。但是有一些同学不管你占没有占,来了便坐上了。这样,常常要发生一些争执,无疑是一方说这位子我放了书包占的,一方说我比你先来 到……吵吵闹闹中,易老师一开讲,争执就不了了之。但是有一回,易老师已经讲了十几分钟,下边为争座位突然大吵起来,吵架的声音完全淹没了易老师那抑扬顿挫、辅音很重的浑厚的男中音。于是易老师便停下来了,斜倚在讲台上静静地听他们吵,尽管是那样懒散地靠着,但仍是一派儒雅之风。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这时蝉鸣如嘶,如柱的阳光穿透过窗外的老樟树。直到同学们自觉静下来,易中天老师才接着又讲。
有一回他在给我们作家班谈“禅”。易老师是能将“禅”谈得很玄的,甚至比“禅”还要“禅”出许多。他说:五祖禅宗在设坛讲禅时,问他的弟子们,这广场上的旗子在飘着,到底旗在动,还是风在动?弟子中有的说是旗动,有的说是风动,争执不下。五祖禅宗说:不是旗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呵!五祖禅宗接着问他的弟子们: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长?于是,有的说60年,有的说70年、80年,也有的说一百年,甚至更长一些……五祖禅宗摇着头说:你们都没说对,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南方有一种椿树,能够活八千年,东海有一种灵龟,能够活八百年……而朝花,却只是昙花一现。那么,朝花与椿树相比,谁的生命更长呢?没有长短。一样的,都是完成了生命的过程……这时,五祖禅宗发现有一个弟子,随手捻起草地上一朵小花,脸上浮着发自内心的微笑……于是,这时五祖禅宗便决计要将他的衣钵传给这位弟子了,只有他领悟到了禅,懂得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因此易老师就说:禅是很玄的,要走进去是不那么容易的。禅的第一境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禅的第二境界,山已经不是山了,水也已经不是水了。走到禅的第三个境界,才发现山还是山,水也还是水……禅的最高层次的境界是深不可测的,是摸不到边的,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所以,易中天老师最后郑重强调,我今天所讲的全是糟粕,全是没有用处的,连禅的皮毛都不是,真正的禅是讲不出来的,你们自己去领悟吧!
于是,同是湖南老乡的王平同学提出来:易老师,那在考试的时候,我们就交一张白卷给你,你自己去悟去吧!
于是,易中天老师就赶忙庄重申明:那我就给你们打一个零分,你们自己去悟去吧!
于是就哄堂大笑,这一回,易中天老师自己也笑得前俯后仰。
三 易中天是
表演艺术家
■ 再见肖申克
我惊奇地发现,易中天,他也许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学者,一个作家,一个教师,但他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艺术家,一个表演艺术家。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渐渐地和袁阔成、单田芳、郭德纲甚至黄建翔联系在一起,是的,易中天老师是一个表演艺术家,他的成就,和他讲座时应用的技巧、和他那非常适合依靠声波传播的信息、甚至和他那独特的南派普通话、他那上镜的形象、面对听众平易近人的风度、他对包袱的处理(请老师们注意,易老师每节课,都有至少五个包袱要抖,他这个风格甚至影响了后来上百家讲坛的其他学者。他的成就和这些的关系远远超过和学术的关系。
易老师是一个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引人入胜、雅俗共赏,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出的明星,他的出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性蕴藏在必然性中。这个客观规律,是谁也打破不了的,每个时代需要每个时代的娱乐方式和娱乐人物。
人民需要易中天,人民感谢易中天,易中天,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家。
(红霞整理)
(投稿邮箱xt6688107@sohu.com)
【易中天语录】推荐阅读:
易中天名人名言10-03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11-19
世纪中天公司案例06-23
中天高级中学元旦文艺汇演10-08
微商早安语录语录06-06
李敖经典语录爱情语录07-09
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06-05
钱学森语录_经典语录05-27
懂得感恩经典语录 感恩经典语录11-27
微商正能量语录经典语录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