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精选12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 篇1

根据小学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特别是7岁左右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其逻辑推理是具体并非形式的。他们只能对具体的情境加以思考,在纯粹语言叙述的情境下会感到迷惘。所以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仅需要修炼课堂语言艺术,而且需要重视引导、设疑、提问等的艺术,以增加课堂的艺术之美。尤其是校本课程在中小学逐渐得以认可的时代,数学教学的艺术之美就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接下来,我将对这些艺术加以具体的论述。

一、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用生动、活泼、简单、多元的语言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关于“角的初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充分使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初步认

识。教师可以尝试用圆规变幻出各种角:直角、锐角、钝角等,然后让学生感知、观察。并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用书本、直尺摆出各种角。这种肢体语言极为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仅仅告诉他直角是90度,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他们根本没有办法直观的感知。教师使用口头、肢体语言加以演示,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持久。

当然,除了语言的多元化之外,数学教学的人文之美还体现在语言的其他方面。比如,教师可以把自己想象为学生,用接近学生声音的语言讲授课程,如此一来就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教学氛围和效果会随之而提升。关于其他语言的艺术在此不一一论述,这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二、数学教学的引导艺术

具体生活气息的引导可以将学生更快、更深入地引入教学情境,如此,生活和教育极易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们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阶段的学生在认知中很大时候都依赖的是具体的情境。如果用有趣、熟悉的例子加以引导,数学课堂将充满游乐园里才有的欢乐和喜悦,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具有人文气息的引导可以让数学更简单、轻松和深入生活。

譬如,我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尝试以小故事、图片开始导入教学,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现

举例如下:小朋友们知道,五个福娃在奥运会中遇见了很多外国友人。晶晶已经遇见了49个外国朋友,可是呢它走啊走,到了另一个广场,哇!这里还有很多外国人啊,晶晶想知道如果算上以前的那49个人自己一共遇见了多少个外国朋友,但是看着这么多人她有些糊涂了。现在,你愿不愿意帮帮晶晶算一算、数一数她一共遇见了多少个外国朋友啊?生动、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到快乐、有趣,而且充满了人文教育光点:学生可以在情境导入中学会关心和主动帮助别人,不仅仅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而还学会了爱护别人。

所以,如果足够重视数学教学的引导艺术,那么厌恶数学、害怕数学的现状无疑将会得到缓解甚至解决。教师应该将教育视为生活,努力保证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方法和理念充满艺术气息,让数学更具趣味和人为关怀。

三、数学教学的设疑艺术

教师如若需要这一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就需要努力应用高超、巧妙的设疑艺术,驱动学生的好奇,让他们在探索、思考的过程中更加高效、投入和忘我。数学的设疑艺术需要长期的实践磨砺,一个懂得设疑艺术的老师不仅仅需要掌握设疑的内容,还要把握设疑的技巧、时机、难度和学生通过努力是否可以解决疑问等等诸多规律。如果多次设疑都让学生“无功而返”必定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和积极

性,以后的设疑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所以,数学教师需要懂得设疑艺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里充满探索、好奇、挑战和成就感。这对于学生掌握、理解、深入和消化知识而言意义匪浅。在从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人文的教学方式转变过程。设疑艺术将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技巧。

四、提问的艺术

校本课程改革一再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对此意义重大。提问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积极性;提问的趣味性对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意义匪浅;提问的难度和频率也会影响课堂的氛围,具有艺术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索和学习之中。

但是,须知一个有技巧会提问的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基础之。试想,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性格、知识、学习习惯都一无所知的话,提问带来的说不定就是被忽视的委屈、不公平的认可,这种弊端极有可能波及到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所以提问的艺术至关重要。

当然,低年级数学教学还有诸多的艺术需要被提及,比如:结课的艺术、惩罚的艺术等等。上述的语言艺术、引导艺术、设疑艺术和提问艺术仅仅只是其中的小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的人文之美需要被发掘但更需要被唤醒。教育是技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 篇2

一、巧妙设计课堂活动,生成人文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枯燥的“说教“上,仅仅把情感教育当做一节课的“德育尾巴”,把德育的思想生搬硬套地“灌输”在学生身上,这样学生不但不能产生思想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所以,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和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要善于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人文教育巧妙无痕地渗透在课堂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诱导、启发、体验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案例】《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7“At weekends”(第1课时)

教学内容:

Mike: What do you do at weekends,Su Hai?

Su Hai: I usually visit my grandparents.Su Yang and I likeplaying with their cat Kitty very much.We often have dinner withour grandparents at weekends.

Mike: My grandparents live in the UK.I usually chat withthem on the Internet at weekends.

Su Hai: What does Helen do at weekends?

Mike: She always has dancing lessons.She sometimes goesto the cinema with her friends.

Su Hai: What about you,Mike?

Mike: I usually play football with Liu Tao at weekends.Isometimes go to the park with my family.We usually fly a kite andhave a picnic there.

案例评析:

在那次活动中,笔者听到第二节上课的老师执教同样的内容时,在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各自的周末活动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这个活动看起来仍然是文本内容的教学,跟人文教育没有联系,其实在学生思考“喜欢谁的周末?”这个问题时,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周末是最好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导向。像这种教学内容和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的活动设计就是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一种“悄然无痕”的熏陶。

第三节上课的老师执教同样的内容时,在学生理解文本后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判断对错,其中有这样一个判断:Helen loves dancing lessons,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拥有不同的想法,由于教师的引导,有的学生认为海伦总是在周末上舞蹈课所以很喜欢舞蹈课,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海伦不喜欢舞蹈课,可能是她的爸爸妈妈逼她上的。这让听课老师感受到:执教老师注重的不是结果的对错,而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上指出:“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恰恰提高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二、总结与反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人文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置于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语文教学回归实质。小学语文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伴随学生成长的过程,更是开启学生心智的过程,语文教学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一、丰厚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记得有人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具有趣味、充满人性之美、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人文精神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对生命进行思索。教师还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作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了。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对新语文课程标准难以适应。这不单表现在教学观念的落后上,还表现在学科素养、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和语言功力的不足上。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和锤炼语言,不断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是指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这个人的整体素质。拥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情趣高雅,精力充沛,语言文明,爱好广泛,平易近人;他们热爱生活,有着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因而,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

二、创新人格是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适时调控师生之間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之间情感最佳融合境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诱发因素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性格、能力、意志等方面均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有所发展、进步,让每个学生的进取精神、意志力、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都能在课堂上得以培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渗透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使学生的情感在一种乐学的情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升华。对于语文这门具有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学科来说,教师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教师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学习、对课堂、对生活充满热爱,能够满怀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情感教学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地多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其文学素养。

三、 课堂教学要充满人文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多设计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要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才可以完成的题目,以充分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让他们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另外,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有人说,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中的40分钟。作为教师,每一堂课上都应该考虑是否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点什么,让他们生命里的这40分钟过得充实、精彩。只有让语文课在充满情趣和关爱的氛围进行,才能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意义。

在汉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后,能表达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在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善于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意识地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丰富自己的视野。在口语交际中,要培养学生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的态度,注意表达时语言要优美,要尊重、理解对方。总之,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才是充满了活力的教学课堂。

四、人文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旧观念,把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进行拓宽伸展,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那些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人文素材。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它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还会涉及到有关历史、艺术、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着浓浓的人文精神。

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4

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识。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形势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要完成这些新的教育任务,实现新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下面我在这里谈谈自己在七年级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生活准则,它以完整的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最终形成关注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二、人文教育的历史根源

人文教育提出的历史根源人文主义的提出始于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它倡导对“人”的价值的发现、肯定和赞美,反对封建神学统治对人性的扼杀,使人们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追求“人”的幸福、解放、自由和尊严。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生产力的进步,却产生对人性和科学的异化,人们陶醉于自然科学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人是机器”的观念泯灭人的个性,否定人的情感和精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2次世界大战、核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恶化、能源的枯竭、贫富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冷漠更加让人产生巨大的困惑和信仰冲突。甚至西方一些思想家进行反思后写下《西方的没落》等非常尖锐化、悲观化的论断。为什么在实现了物质富有之后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空虚,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接踵而来:道德水准下降、个人主义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大为减退,等等?鉴于此,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许多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三、人文教育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1、、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历史,从而更好的感悟人生

强调贴近生活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以生活为出发点,从对今天生活的感受出发,提出理解昨天历史的要求,这是从今日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因此真有鲜明的感性特征和生动性。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为了让他们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历史,第一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跟他们说:“你们以前虽然没有上过历史课,但你们已经知道不少历史知识,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同学们觉得很奇怪,但有些同学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有的同学说从社会上学来的,也有的同学说从电视上看到的。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知道的历史人物有哪些?看谁说得最多?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一串长长的名字从他们口中说出来之后,我再次提问他们: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历史吗?有些同学说历史是昨天,是过去的事情;有些同学说历史是长城,是故宫;也有同学说历史是博物馆,是老古董;各种不同的答案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情感体验。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但使历史在他们心目中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最主要是充分尊重了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最后我还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向老人寻找历史(采访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并作记录)。后来同学们把寻找到的历史拿到班上进行交流,他们从中发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今天的生活处处都有历史的痕迹。教会他们从生活中感受历史,是为了让他们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他们创造美丽人生提供丰厚的精神财富。

2、把教学内容个性化、情感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人文发达的历史,在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经验,是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建设当代的精神文明,营造适合人格完善的生活环境,不能不从中国古代史汲取营养。例如:学到尧舜禹的“禅让”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尧舜禹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都有高尚的品质,你们最喜欢哪一位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选择,有的同学说喜欢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有的同学说喜欢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这时候我还引导他们说:“如果你们班的班干部能够象舜那样以身作则,那么你们班的班风会怎么样?”让同学们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师生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明白到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打开中国古代史的新教材令人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从文字到图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只要教师带着爱心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去挖掘利用,会享受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今天下午刚好学到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讲完了几位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观点之后,我就对他们说:“刚才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下面你们也来一次百家争鸣好吗?”说完马上引导他们分组讨论:在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当中有那些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呢?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派几位小组长说出他们组的结果。我还结合他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当一名班干部说到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时,我对其他同学说:“那是班长对你们提出的愿望,你们理解吗?”这样的教学情景不但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也是一次形象、生动的人格教育。

3、、把现代科技与人类优秀文化相结合,营造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文教育氛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组合。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历史教学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现代教育手段,让更多的师生感受到它无穷的魅力。我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例如,学完了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之后,我制作了一个课件把本学期所学过的主要历史人物展出在电脑屏幕上,并设计了活动的主题:同学们,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一个群英会,如果请你们从中选一个历史人物来参加这个盛会,你会请谁呢?为什么?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了,从自己的个性心里出发进行自由的情感体验。有的同学请唐太宗,因为他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也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有的同学请武则天,因为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的同学请成吉思汗,因为他是一代天骄;还有其他同学不同的选择。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用心去感受历史文化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把丰厚的优秀文化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到一个个模糊的历史人物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充满灵性的面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受到教育。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对于每一位新教材的实践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一种前所末有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互相交流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会闯出一条全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文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 篇5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者:黄美红

通讯地址: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大坪镇新地房小学

作者简介:

黄美红,女,傣族,中共党员,生于1979年10月,麻栗坡县天保镇南温河人。1998年7月毕业于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文山分校普师专业,同年9月参加工作,1998年9月——2009年8月在大坪镇瓦渣小学任教2009年9月至今在大坪镇新地房小学任教。通过从教后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现已取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历。

联系电话:***

0 教育质量征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黄美红

【内容摘要】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针对如何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问题,文章从新课标对小学思品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出发,首先从课堂教学中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方法进行阐述;接着,从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进行阐述;最后,归纳总结在综性学习中体现人文精神。从而解决了如何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问题。

【关键词】

人文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新课标对小学思品课教学明确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正确把握小学思品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小学生的人文内涵”。这就给我们的小学思品课教学发出了一个信号,要充分体现小学思品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然而,小学思品学科作为人文科学最基础的一部分,体现人文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小学思品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 1 立足于小学思品学科优势,充分弘扬人文精神。

然而,现行教材进行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的活动中来,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一)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小学思品课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心,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思品课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品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思品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比如,我们根据思品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一种方法。多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烈士陵园、访问革命功臣们的事迹,对照家乡的发展变化。这样,学生们感受很深,回校后,写心得体会,感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文章质量提高了,思品课的人文教育效果也达到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交流,是师生互动,是平等对话,课堂上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对话,在对话中教师的“话语霸权”被子要彻底屏弃,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得到尊重和爱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发现,共同探究,共同创造,教学相长等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本身潜在的精神和能力得以发挥,学生的个体力量得以充分释放,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这样,在学生学习讨论的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新时代不需要那种书架型或工匠型的人才,而需要具有全面素质能适应未来的人才。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会改变学生的思品课学习现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做到“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使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思品课程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思品课程是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涵容伦理、道德、情感、思想于一体。在思品课本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祖国发展变化状况,也可以感受到书中伟人的心灵美和人格美,体会他们思想和情感„„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每一个鲜活事例中人物的思想情操,从而学会正确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乐观豁达地对待人生。

当然,新课标对小学生为人处事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人要光明磊落。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审视自我。例如,把“竞争上岗”这个热门话题引入课堂,要求学生从思想的角度去思考,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们情绪高涨,讨论激烈。有的说:“真的竞争不上了,又没技术,那该怎么办?”有的说:“为了能竞争上,我们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有的说:“竞争落了并不可怕,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抓住机遇,重新开始。”„„通过学生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危机”的思考,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生命中去。总之,作为思品课教师,我们要多创设条件,多搜集资料,多阅读名作,多关心政治,引领学生在阅读、欣赏、思考中不断提高自我品位,丰富人文内涵,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感悟真理。为此,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在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充分运用主体教材的作用

思品课,在学校全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那就是针对学生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品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关键。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确定教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好教材、教法,还要备好学生的思想情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人文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个人的利益与国家、集体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爱集体情操。现有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是否充分注意落实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

(二)加强时事信息教育

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信息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风云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信息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化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行贿受贿方面的时事信息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信息充实教学内容,落实人文教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5 等时,列举了一些贪污行贿受贿被判刑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制教育。

(三)充分利用辅助教材

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通过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查找差距,谈认识,互相交流沟通,互相启发。从而,让学生弘扬正气,争做时代新人。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体现人文精神

新课标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内容——“综合性学习”,是在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综合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屏弃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做法,使教学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聚中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独立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促进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从而张扬个性,健全人格,为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发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近“人文”,真正撑起思想品德人文教育的大旗,树立思想品德教育的开放教学观,只有这样,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才能真正有望。【注释】

[1]“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2]“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 篇6

一、巧用句子的“空白”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文本的句子中留有很多空白, 我们应抓准这些空白, 再现文本情境, 引导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不断丰富情感。

如教学《九色鹿》一课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补白, 丰富学生的情感。

1.补白“调达 被九色鹿救起 后 , 起誓”的情境 。在第五小节中, 当调达听说九色鹿不要任何报酬时, 他郑重起誓, 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他会起什么样的誓? 这次补白, 引发学生的思考, 体会调达这个人物内心的假仁假义。

2.补白“调达 违背誓言 去告密 , 说服皇帝”的情 境。第七小节写到调达见了皇榜,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 就进宫告密。他明知这样做违背誓言, 但是为什么决定出卖九色鹿呢? 他进宫告密会怎么说才能使皇帝相信他的话呢? 学生对这个地方作补充, 会对见利忘义的调达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利用句子空白, 充分挖掘其中的思考点, 给学生创设情境, 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用标点的“空白”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 因为“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没有想象 , 一切感官不管多么健康敏锐, 都等于乌有。小学语文课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号, 这其实就是最好的空白点。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省略号, 引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 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这一句话中的省略号, 就是文本的一个“空白点”, 这个“空白点”能给读者带来无尽的遐想。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 此时, 李白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 他会想到些什么呢? ”有人认为是李白对友人孟浩然的祝福;有人认为李白在怀念他与孟浩然的友情;有人认为李白不愿分离, 在伤心难过。我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走进李白的心中, 读懂作者的心情。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里, 这个省略号道出了李白的千言万语, 传达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又如《孔子游春》中有一段: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 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我抓住句末的省略号, 提问: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的像什么?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句式接着说下去, 我适当提示, 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了, 发言精彩而灵动。

三、丰富板书的“空白”

板书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它以精练的语句, 简洁的线条, 醒目的符号, 把文章的思路、重点和中心联结起来, 简练地构成全文的主体框架, 显示知识的纲目、层次和内在联系,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如果对它留有一些空白,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学生就会对内容产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求知的、释疑的欲望, 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产生美妙的艺术境界。

一次听课中, 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他没有按照一般的教学流程出示“舍己为人”、“不怕辛苦”、“勤奋好学”等重要词语。而是在读题后, 只板书了一句话:“李时珍是个%%%%的人。”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后给出答案。初读后的答案是多元的, 有“吃苦耐劳”、“一心为民”、“舍己为人”等。老师将其回答一一板书在横线的下方, 因势利导, 提出再次品读课文, 要求学生用事实说话, 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相关的地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调动了, 有的从他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的角度说他“吃苦耐劳”;有的从他长年累月地奔波, 住破庙, 修订《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的角度说他“一心为民”;有的从他亲自品尝草药的角度说他“舍己为人”……最终“百川归大海”,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评价李时珍, 形成了“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人”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板书。通过“补白”, 学生有效训练了发散思维能力。

四、美化插图的“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很多插图, 课文插图就是一个很好的空白点, 这个空白点能够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进入一个自主的思维空间。要通过对课文插图的挖掘, 巧妙地设置空白, 让学生根据插图空白进行有效想象。

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时, 当第三次爱因斯坦特意去等待小姑娘时, 小姑娘为之一震。因为她眼前出现的是一个衣着整整齐齐的爱因斯坦, 文中没有具体讲他究竟如何穿戴整齐。在此, 插图发挥了作用, 我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我说:“前面几个同学开头都说了爱因斯坦的衣着西装非常整齐 , 我觉得大家这样说突出了重点, 非常好。”学生可以看插图说说他的“整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和谐之美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和谐之美;师生关系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平等、关爱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平等与关爱这两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沐浴着老师的爱。我在教学中,始终把每一位学生当做自己的弟弟或妹妹,关爱而不娇惯,尊重而不纵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持以爱和尊重为教育原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思维技巧。对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共离合。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究,这样才会有创新。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

二、设计和谐的教学内容——丰富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面学习内容与前面学习内容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的学习情景中去,即由课内到课外,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能够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课堂中,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为此,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的传统地、表象地分析上,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拓宽每个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其阅读量,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热情,从而使课堂达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过程——流畅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并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缩短。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读”这个环节。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实践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他们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的对话,学生才会对语言文字有独特的理解,对文本情感有自己的感悟和真实的体验。

四、设置和谐的拓展延伸——提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一文中,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这就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们找出后,我适时播放了一段演唱片段,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想象文中云南歌会的丰富多彩。

再例:学到文章结尾处,学生们已体会到了云南歌会的多姿多彩。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于是,我又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训练,让学生描述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场面,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的美好,使文章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用好课本拓展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之美 篇8

板书,作为语文教学中表述思路的一种表现形式,设计时,不仅要做到科学、规范、灵活,更应该注意板书设计的美。因为,板书不仅要把一节课要讲的知识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难和知识的脉络结构,还要在设计时注重板书之美,使学生在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从板书展示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所以,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板书时,要充分考虑到板书的构思美、形象美、布局美、语言美、字体美、色彩美和符号美。教师要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具体设计,把抽象文学理念简化为具体事物形象,让学生在感知中去认知文学的内涵,提升文学思想,提高生活技能。

构思美,就是在梳理文章结构、写法、思想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结构进行创造性的展示。展示中既要表现出课文知识的逻辑结构、层次结构,更要展示出文章的写作思路、线索,从而在清晰的板书设计中,把知识将要呈现的思想表现出来,提升和净化学生固有的、浅薄的思想。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板书设计构思的逻辑关系,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提高升华。让笼统变为具体,让抽象变为具体,梳理知识脉络,从而达到层次化、具体化、清晰化和美观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形象美,就是指教师要有一定的构图能力,尽量以有趣、直观的形式展现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受到足够的视觉冲击。把抽象具体化、形象化。比如讲授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如果把板书设计成一朵花的形式,让学生不仅看清楚知识的脉络,更让学生通过一朵花的形象美,感受到春天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从而在心灵深处把对春天的认识感受从文字叙述延伸到事物的观赏。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既掌握了文本传输的知识,也感受了文本表达的美。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很有效。

布局美,就是既要照顾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合理,如板书位置、大小、疏密的统一安排,也要考虑到板书的层次分明。随着课程改革,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广泛利用,板书设计这一教学行为似乎在现实教学中早已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几乎不见踪影。很多教师,尤其是年?p教师,不再去认真设计板书,上课变得很随意。课前只是对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做了认真的设计与挖掘,对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布局根本不去研究设计,以至于随着讲授,教师随意在黑板上乱画,杂乱无章。教师是讲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课堂上教师既没有系统性、规律性,更没有布局层次性。一节课下来,学生云里雾里,一片混乱,更谈不上教学效果的提升。其实,板书就好比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的示意图。只要线路清晰,布局合理,就不会出现杂乱无章、无头无尾的现象,反而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记忆犹新。因此,板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关注板书的布局美。有了优美的布局,再结合清晰的知识层次和脉络,学生掌握知识要容易,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顺其自然地达到了。

语言美,就是教师要以规范、简明、扼要、雅而不俗的语言,表现出板书的优美、情调、高雅、品位。板书的布局美如果是景观中景点的合理布局。那么,教学中的语言美就是游览景观时导游的解说词,既要引人眼球,带给游览者无限的遐想,更要突出重点,向游览者恰如其分地介绍景点,带给游客无穷的向往。语言美不仅要注重词语的得当,也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节奏感,抑扬顿挫,激发学生懵懂的情感,体会文学语言承载的生活情调,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如古诗词句的运用和穿插,名人名言警句的链接等,都可以增强课堂语言的美。

字体美,也是板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板书时,要做到字体清楚、工整、美观,优美的字体,不仅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内在素质和个人风格,同时,还能对一堂优秀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给低年级学生上课,教师板书以楷书为主,不仅让学生看清楚教师板书的内容,而且通过书写字体,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优美及博大精深,引导学生更加专心地学好中华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另外,不同的课堂,教师板书的字体有所变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色彩美,就是教师板书时,应该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视觉、心理特点,适当运用色彩变化,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多媒体教学中,板书可以按照色彩进行设计,这样既醒目,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不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也可以对不同的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这种效果也非常好。

精妙的板书设计,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正确、巧妙地使用板书,会收到激发情趣、陶冶情操、增强记忆、开拓思维、培养审美能力的良好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 篇9

安折:冯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一新提法与科学发展的核心以及社会和谐的本质一脉相承,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的铁路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我局干部职工的冲击和考验是空前的。从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愈见微妙,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思想工作者,必然是一个善于倾听心声和沟通思想的“艺术家”,他能够本着人文关怀的思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和点拨,化解干部职工思想中的疑惑、焦虑和恐惧,让干部职工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一、什么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通常的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二、人文关怀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人文关怀既是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也是一种工作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是统摄心理疏导的,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主旨,而不是脱离政治性、意识形态

性谈人文关怀。一方面,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另一方面,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查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惯于把问题症结锁定在或归结为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的思维倾向,因而容易造成错误地选择切入点,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注重人文关怀则有利于分清问题的性质,找准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实效性。

把注重人文关怀的新要求落到实处,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与在借鉴中发展相结合,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内容体系。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自主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与时代精神相合拍的精神品质的培养,使人在对理想的追求中,领悟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生活目的,找到人生的精神支柱。二是要以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为基石,拓展心理健康与调适、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咨询等内容,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心理现象和问题,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三是要广泛吸收和借鉴有益成果。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囿于工作领域不同之短见,凡是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成果都要广为吸纳,当前尤其要重视借鉴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

三、人文关怀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重视人文关怀工作,要具备较强的说服教育能力。通过真理的力量,感情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使群众信之,服之,感之,为之。

一是要靠真理的力量凝聚群众。领导干部在说服教育群众中要注意以理服人,真理具有使人折服的强大力量。领导干部讲话要注意抓

住事物的本质,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讲道理,既要讲大道理,也要讲小道理,更要讲大道理管着小道理。

二是要靠感情的力量感昭群众。人的情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领导的职权对群众有影响,但领导的情感对群众更有影响。比如说在说服教育工作中,领导者更应懂得对等原理,要尊重听讲者,才能得到听讲者的尊重。如果领导者一开口讲话就摆出一副“我讲你听、我说你干”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那就不能调动群众的情感,就很难获得群众的认同。

三是要靠人格魅力影响群众。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主要是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和廉洁自律的无私品德。要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贴民情的工作作风,要有坚持原则、处事公正的民主作风,要有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兢兢业业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具备这些品德的领导干部,讲话有人听、有人信、有人做、有人干。

四是靠艺术的力量感染群众。说话要有艺术讲究方法,能把哲理、情趣、理喻容为一体,对群众的说服教育鲜活,说服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就大,效果就好。

领导的领导力对干部职工产生的影响和引导作用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具体体现,每一位领导者都应该在领导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努力成为说服群众,教育群众,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行家里手。

四、做好结合文章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要把促进干部职工的个人发展和单位需求结合起来。在加强人文关怀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研究干部职工个性特点,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因人施教,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帮助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性格;又要建立约束机制,通过建立学习、谈心、管理和监督等制度,规范干部职工行为,营造有利于干部职工心理健康的集体氛围。

二要把人文关怀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把干部职工心理疏导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做到年有目标、季有计划、月有安排,在分析干部职工思想状况时,不忘分析干部职工心理状况,使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使干部职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三要把关心关爱与竞争激励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干部职工休假、体检、培训等制度,妥善处理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关系,切实保障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要科学配置合理使用人力,防止随意调动人力从事非公务活动,最大限度地缓解干部职工工作压力;要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积极宣传培树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在城管执法上下形成争先创优、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构建强大的政治思想优势

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问题,完善社会心理救济体系,以此提高整体市民的精神状况和道德素质,通过良好的社会心理结构来优化社会结构,对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莆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要提高领导者科学管理能力。作为一个领导者单纯地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积极调适社会成员和社会心理,这是安定百姓生活、安定一方秩序的需要,也是调动社会积极性发展经济的需要,更是我们能否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断开拓进取的需要。积极调适民众和社会心理,这既是经济转轨,社会加速,观念多维,利益多元时期,对每个领导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个领导者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一个区域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和谐都是需要社会公众的健康心理做支撑。因此,领导者在讲政治、讲经济、讲效率的同时,就必须以人为本,对民众和社会的心理做一些必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二是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理论和实践表明,尽管危机本身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但早发现、早干预是危机干预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可针对关键干部和职工,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并且定期向上级部门通报关键性指标,正确引导群众舆论,尽早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关键人的心理应对能力。建立突发事件、灾难心理干预应急预案,对干部职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稳定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突发事件,通过心理干预,防患于未然。

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篇10

一、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

人文主义心理学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数学教学尤其要注重方式方法。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要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

二、努力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科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本身的魅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三、教学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应突破单一的知识量化制度,应更倾向于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态度的养成与情感的体验,这样的评价才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进行人文性评价是指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这样评价学生。“你能用换元的思想来解这个方程很好”“你能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做这个题非常不错”“你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做题很聪明”等。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评价手段,采用鼓励性语言,尽量地多鼓励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感到我在老师的心中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老师喜欢我这样的学生。只有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评价,才能给数学课堂注入活力,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瑞昌市第二小学)

浅谈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1

1 人文教育对推进高校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

1.1 有利于增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数学代表着一种理性主义的探索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 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 鼓舞人们从事理性事理探索, 使人们增长智慧, 增长才干, 在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开发人的创造力方面有着非凡的作用。因此, 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种“精神”,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经过相互渗透有效融合, 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和熏陶,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深入细致的洞察和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严谨的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

1.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这恰恰是我们所忽视的。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严密性特点是以缜密的推理来证明对象内部规律, 以精密的数学语言准确对其进行描述来体现的, 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枯燥乏味的脑力活动, 因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对数学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因此,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情感, 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 把解决难题作为一种享受, 从而有助于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提升良好的心理素质。

1.3 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因此, 数学是美的王冠上最光彩夺目的一块宝石, 她的美是丰富的, 不仅是形式美, 而且是内容美与严谨美;不仅是语言的精巧美, 而且是方法美与思路美;不仅是逻辑抽象美, 而且是创造美与应用美。数学之美还在于其对生活的精确表述、对逻辑的完美演绎, 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确性才成就了现代社会的美好生活。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数学人文知识的深入挖掘和细致讲解, 能够引导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 充分领略数学的风光美景, 产生美的体验, 并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2 加强高校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点设想

2.1 在教学计划中融入人文内容

把人文教育贯穿到一切学科的教育中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共识。数学在基础教育中一直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数学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与能力方面的科学教育, 而且要充分挖掘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 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意志、素质与审美意识等方面的人文教育, 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远大的抱负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 数学教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进行学科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需要, 在教学计划中科学合理地设置数学人文内容, 建立高校数学教育学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新模式, 这样才能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把人文教育开展起来并在学生的培养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2.2 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数学元素

我们身处一个“数字时代”, 我们身处的每一个环境都离不开数学, 它让我们的生活发生改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高校人文氛围的形成, 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作用的发挥将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创新的重点, 而数学将是不可或缺的, 并在期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建筑、网络等许多学科都有关, 因此在高校的环境建设和人文发展中必须融入数学元素。应努力寻找数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结合点, 实现数学、数字效果或成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与整合, 最大限度地达到文化共享。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媒介和手段, 广泛进行数学人文精神宣传, 在数学知识讲座、课题交流、建模中体现数学人文精神, 特别是要用好校园网络, 使数学人文精神在校园随处可见, 从而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2.3 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数学历史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与其他学科史一样都是人类文明为后人提供的镜子, 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教育功能, 它使人睿智、聪明, 不重蹈历史覆辙。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过:“假如你对数学史的历史发展, 对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 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 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等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了, 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多, 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更清楚、深刻, 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一种指导作用。”对于学习数学的高校学生来说, 一些课程所介绍的通常是一些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数学片段, 这样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缺乏认识, 而数学历史可以提供整个课程的概貌, 中国数学家丰富的数学史料具有焕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 使学生掌握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数学研究能力。

2.4 在技能增长中融入人文知识

高校数学教师是数学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加强大学生的数学人文教育, 教师具备人文素质是基础。因此, 提高高校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和基本保证。一方面,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培训, 强化数学教师的人文修养, 吸收文化底蕴的优秀数学人才到学校任教, 为数学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数学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 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 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质才能得到发展, 才能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高校数学教育的目的不应只局限于技能的培养, 在教会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 更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只有数学的科学价值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 数学教学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教学设想

参考文献

[1]温岚.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2]李越红.论高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5, 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评价 篇12

内容摘要:评价是新课程标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重视评价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恰当、有效的评价。评价时还应注意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实际加以合理运用,根本目标是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评价目标;评价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评价出现了“你真棒!”、“你聪明极了,真是个数学家!”诸如此类过度的评价语言,甚至还有发小红花等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表扬和鼓励只是评价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只有在教学中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全面、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围绕“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

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进行。评价要力求做到准确、全面,既重视对基本知识技能的评价,更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评价;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

1、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考察和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应以各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教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作出恰当的评价。

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有些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后,随着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能逐步达到,那么我们教师应允许这类学生有这样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为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评价的方法。如果学生对某次测验的答案觉得不满意,教师可鼓励学生再次独立的将错题重新解答,当学生经历了对错误过程的反思后,改正了原答卷中的错误,教师可以就学生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评价”能让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2、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对这些学习过程的评价已成为新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有以下几种表现:(1)不参与公式推导的活动,死记公式;(2)自己独立看书,按照书中的推导步骤进行活动;(3)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分析各成员测量的数据,讨论有关公式推导的三个问题并得到面积公式;(4)自己想其它的推导方法。在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和归纳等这一系列活动中,我首先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再了解学生能否独立的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即能否掌握“转化”这一方法);能否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和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能否将自己所理解的推导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我还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旧知发现新识和数学思考的情况。

象这样教师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注意对个别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变化,努力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评价主体和方法多样化

教学中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我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将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小组内的成员或其他学生的互评,最后由教师评价,当然学生回家后家长也可进行相应的评价。比如在做一些开放题时,由于个体差异,学生会对不同的方法持不同的态度。这时,我会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再让其他学生发表看法,对其方法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一交流活动中充当小组中的一员加入到讨论评价中去,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这一评价过程中不断反思,获得正确、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有效的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效的发展。其中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的评价方式和作业分析是我在教学中主要的评价手段。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后,与教师一同确定,学生可利用记录袋收集以下的资料:(1)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数学的问题,你最想解决哪个?(2)收集有关此类问题的相关资料;(3)怎么在小组中解决此问题的?(4)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和收获。最后我会在记录袋的后面写上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赞赏学生的探索过程,祝贺他们取得的进步。由于建立记录袋的过程比较的烦琐,还可以用一种简单的评价方式代替,我让每个学习小组自己画一棵即将结果的葡萄树,而葡萄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言、勇于探究、善于评价的成果。将青葡萄定为“个人奖”,将紫葡萄定为“小组合作奖”。学生根据课堂上各方面的综合表现,以小组评定为主,教师评定为辅,评出“个人奖”、“小组合作奖”,并将葡萄贴在树上,期末各个小组的树上都长满了果实。

利用作业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也是相当好的一种评价方式。首先我试着培养学生在每次作业后养成自我反思评价的习惯,允许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除了说出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还可以说自己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发现的新知识。作业分析时,我再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作出教师的评价,学生可在两者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过程。与作业分析这一评价方式相配套的,我还特地组织学生编写了一本《数学小册》,上面记载了大量学生从课堂知识中发现的新知识,这些新知都经过小组、全班的评价,教师审核才可以记录在册。例如我在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时,学生的发现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精彩,有发现“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这两个数也是一对互质数”、还有“两个自然数的乘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倍数”等等的发现,并用“☆”来评价该发现的价值,颗数越多越有价值。当然也出现了一些考虑不全面不成熟的发现,那么通过其他同学的讨论评价后就被否认了。通过这一系列的评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再学习的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书面考试、口试、观察访谈、活动报告等也是评价的有效手段。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上一篇:失恋33天观后感作文1500字下一篇:难忘的一次教训小学六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