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研组上半年教学计划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教研组上半年教学计划(精选11篇)

音乐教研组上半年教学计划 篇1

2016年上半年初中音乐学科教研活动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研活动工作重点

1.遵循音乐教育基本原则,积极探索音乐课堂组织科学性、有效性、专业性。

2.进一步深化初中音乐艺术课堂的通识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挖掘学生艺术发展的潜力,通过多样的艺术实践平台实现阳光少年的梦想。

3.扎实推进高中音乐专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继续贯彻“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利用网络等数字化平台开展课前、课上、课后的教学督导。优质生的挖掘培养。将学习自主权交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发问者、答疑者和评述者。发挥项目带头人作用,利用集体智慧,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提炼经验、深入反思,并立足理论高度,指导和破解常态教学瓶颈。

4.不断完善教师团队的培养,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并将经验带回来和大家分享。

二、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带领全体音乐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先进音乐教育理论培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扩大骨干教师影响力。

2.深入课堂,“教 学 练 演 赛”音乐精品教育模式的探究,有效提高小班化教学、个别化及个性化教学。

3.积极创新教研活动,围绕阅读分享、作品赏析、理论提升、教学研讨、社团建设等项目开展系列实践探究。培养德艺双馨的音乐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音乐教研活动表

周次

日 期

内 容

地 点

对 象

2.15-2.21

2月16日(周三,正月初十)正式上课。

17日音乐教研活动暨学科寒假汇报

音乐教室

全体音乐教师

2.22-2.28

2月23日(周二,正月十六)正式上课。

校艺术节筹备会议

行政

会议室

杨洲、孟李仲

2.29-3.6

xx音乐教师大会

温三中

xx全体教师

3.7-3.13

校艺术节开幕

xx双周活动——新教师教学常规检查与指导xx教师艺术团专业技能“一月一培训”活动

多校轮流

xx新教师

3.14-3.20

组第2次教研活动

3.21-3.27

xx双周活动——

xx教师艺术团专业技能“一月一培训”活动

xx小

xx全体教师

3.28-4.3

清明节放假(4月2日-4日)

市高中“歌唱模块”现场教学研讨会

待定

音乐教研员 骨干教师代表

4.4-4.10

组第三次教研活动

4.11-4.17

参加全国中小学艺术节观摩

xx艺术节比赛

4.18-4.24

期中考试

4.25-5.1

劳动节放假(4月30日-5月2日)

xx双周活动——

xx教师艺术团专业技能“一月一培训”活动 温七中

xx全体教师

5.2-5.8

温州市中小学艺术节比赛

5.9-5.15

5.16-5.22

第四次教研活动

5.23-5.29

xx双周活动——

xx教师艺术团专业技能“一月一培训”活动完成市第三期“一师一优课”评选

(优课32节次、晒课427节次)第五次教研活动

温绣山中学

xx全体教师

5.30-6.5

市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能手综合素养测评活动

名师工作室活动

待定

音乐教研员

工作室学员

6.6-6.12

端午节放假(6月9日-11日)

6.13-6.19

全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6月18日-19日)

6.20-6.26 xx双周活动——

xx教师艺术团专业成果期末展演活动

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三期第二批素养考评活动(“民乐知多少”书面测评)

第六次教研活动

xx小

xx全体教师

全市音乐教师

6.27-7.3

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工作

7.4-7.10

音乐教研组上半年教学计划 篇2

【研析片段一】好听的《苹果》歌大家唱

此环节为审美活动的起始, 师幼随音乐《开汽车》律动入室, 在情境中演唱歌曲《苹果》。

师:公园里的果树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 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苹果》歌, 听一听谁唱得最清楚。 (暗示幼儿回忆歌词、吐字要清楚) 幼儿随钢琴伴奏复习歌曲《苹果》。师:刚才我听到有些宝宝唱的是红苹果, 你们还知道什么水果呢?它是什么颜色的?幼:黄香蕉, 紫葡萄……师:还有吗?我们把红苹果改成黄梨子来唱一唱, 怎么样?唱歌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大、张圆, 像咬梨子一样。 (蕴含尝试替换歌词、形象感知唱歌方法等指导要点) 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 将“红苹果”替换成“黄梨子”再次演唱。

【研析】上述片段是建立在幼儿原有经验和基础上的复习活动, 教师根据幼儿的即时表现, 注重培养幼儿的吐字、填词以及歌唱能力, 帮助幼儿获得音乐审美新经验的提升。通过本阶段的热身, 幼儿的审美心理开始被唤醒, 对后续的音乐活动充满了期待。

【研析片段二】有趣的故事藏在音乐里

此环节是审美活动的主体, 在倾听、配乐讲述与动作表现中让幼儿感受A、B乐段不同性质的审美情趣。

师:秋天的花园真漂亮, 兔宝宝蹦蹦跳跳地出来玩了。有一首关于兔宝宝和妈妈捉迷藏的音乐, 很好听,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师播放完整乐曲, 并伴随音乐手持兔偶配乐讲述:A段, 天气真好, 兔宝宝一蹦一跳地在花园里玩; (教师操作兔偶, 随节奏语合拍蹦跳) B段, 这时, 兔妈妈来找它们了, 兔宝宝赶紧变成美丽的花藏在花丛里, 一动也不动。 (教师配合兔偶作静止造型状) A段, 兔妈妈没找到, 走开了, 兔宝宝又一蹦一跳地出来了, 玩得真开心! (兔偶随节奏语再次合拍蹦跳) 幼儿观看手偶配乐演示, 完整欣赏乐曲。师:小兔捉迷藏的音乐好听吗?什么地方是兔宝宝一蹦一跳的音乐, 什么地方是兔妈妈寻找小兔的音乐, 我们再来听一听, 一边听, 一边可以用动作告诉大家。 (播放乐曲AB两段) 幼:分段倾听音乐, 用动作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趣。 (幼儿均能准确地用兔跳表示A段, B段则停止兔跳) 师:你们的耳朵真灵, 都听出了前面一段是小兔跳的音乐, 听起来一顿一跳的;后面的音乐听起来是连在一起的, 就像兔妈妈在到处寻找兔宝宝。 (教师用情境性语言帮助幼儿内化对不同音乐情趣的形象感知)

【研析】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 教师充分考虑了适合小班幼儿特点与水平的音乐感受通道, 通过配乐讲述、动作表现的感受方法, 让幼儿形象感知游戏情节与乐曲性质的关联。而且, 教师在几个细节处恰当地运用了节奏语、肢体语、情境语, 营造了浓郁的音乐审美氛围, 引领幼儿的审美心理由审美入境进入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兴发状态。

【研析片段三】和兔妈妈玩游戏

此环节是幼儿对审美活动的高潮期待, 也是音乐活动教学的难点。在角色扮演、情境发问以及道具介入等方式中, 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玩游戏。

师:你们想和兔宝宝一起玩吗?现在我们都来当兔宝宝, 请陈老师当兔妈妈, 仔细听, 什么时候是兔宝宝蹦蹦跳跳地出来了, 什么时候兔宝宝变成了花和妈妈玩捉迷藏。现在, 我们就一起跟着音乐到花园里去玩一玩。教师扮演兔姐姐, 并请出配班陈老师扮演兔妈妈, 配合游戏。全体幼儿扮演兔宝宝, 在兔姐姐带领下, 初次听音乐玩游戏。 (B段处, 有部分幼儿仍在蹦跳, 被兔妈妈发现) 师拉着陈老师说:“兔妈妈, 你找到兔宝宝了吗?”陈老师答:“找到了几个。师对着兔宝宝问:“兔妈妈, 怎么会找到兔宝宝的, 你们知道吗?”幼:“有兔宝宝动了”“我没动”“我也没动”……师:现在我来当兔妈妈, 陈老师和你们来当兔宝宝, 兔妈妈想办法变化了一下音乐, 看看你们的耳朵灵不灵, 能不能听音乐的变化来玩。 (教师扮演兔妈妈, 佩戴头巾、胸饰以增加角色情趣, 和幼儿再次完整游戏) 师、幼跟随音乐游戏, B段处, 兔妈妈边找边加入提示语“没找到!” (暗示幼儿静止不动) 师:“我的宝宝, 你们在哪儿呀?”幼:“我在这儿呢!”“我在这儿呢!”……兔宝宝兴高采烈地跑向兔妈妈。 (幼儿自发地与教师呼应, 沉浸在游戏高潮的愉悦之中)

微格教学让小学音乐教研别开生面 篇3

一、音乐教研因“微格教学”而美丽

“微格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微”,这给教研的特点“研”提供了更明确、具体的目标。音乐教学也包罗万象,但笼统地大而化之会对教研活动增加难度且看不出显著的成果。在小学里利用课外时间定期开展音乐课的教研活动并不多,而微格教学减少了音乐教研的难度。它时间短、规模小。一个学校或一个区的专职的小学音乐教师也不多,所以,微格教学像是为音乐教研量身定做的嫁衣,美丽而又合身。

二、音乐教研因“微格教学”而收获

由于“微格教学”参与性强,指导教师、受训者或是摄像者等人员都能参与其中。音乐教学是一个表演和欣赏的过程,所以微格教学模式中的音乐教研这个舞台上的参与者既是主演又是观众,他们不仅有权登台讲课,展示自己对某项技能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同时又作为学习者,学习他人的授课技巧。在品尝到自己果实的同时,大家还能共同分享他人的果实。如这位老师对“圆舞曲”的教学用了童话中王子和公主跳舞的教学方法,学生很易掌握又善于表演,值得我学习;那位老师在“空拍”教学中只用了讲解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和空洞,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中,我们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教学效果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能够少走弯路,灵活机动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果来哺育自己的学生,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同一位老师身上不同的风格特点。一个只能演唱好《摇篮曲》的恬静和温柔的老师也要能表演唱好《跳吧,跳吧》这样欢快的新疆歌舞一体的歌曲。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倦怠,充满好奇和期待。在小学阶段,分小、中、高三个年级段。在这六年里,学生的变化很大,所以“千面夏娃”型的音乐教师是学生最渴望的,也符合小学生的好奇、易变的心理特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舞一体的民歌、有戏曲特点的戏歌、合唱的声音魅力、名曲,儿童电影主题曲……通过影像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和认知。微格教学实践过程声像化,这符合音乐课的需求。小学音乐课听、唱、表演、编创于一体,而微格教学所提供的硬件设备为音乐教研做好了完备的硬件保障。

三、音乐教研因“微格教学”而孕育

音乐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上好音乐课,让学生更喜欢音乐课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所以,示范课、观摩课在推广音乐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进修学校举行不同规模的观摩课;校、区、市等各级优質课大赛年年举办。在微格教学模式下进行的音乐教研成果为示范课、观摩课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小学生年龄跨度大、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多,这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微格教学对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填补了教学论和各科教学研究的空白,所以,微格教学式的小学音乐教研活动能培养更多能灵活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这两方面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一节优秀的示范、观摩课自然的孕育了。

音乐教研组教学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继续倡导发扬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执行《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继续加大艺术课程改革的力度,认真、扎实地开展各项教育工作,创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及措施:

(1)强化常规教学,全面提高艺术教学质量

1、认真备好每节课,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增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有成效地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音乐课,要加强音乐知识的普及教学,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和教学课中了解和掌握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美术课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一是绘画能力的培养,二是绘画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2、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交流教育教学中的得失,让各类教学资源得到共享。音、美组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设定在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根据各年级的进度,结合本校实际,音乐、美术老师在备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选择补充多方面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知识点以及优秀经典作品,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深刻领略艺术的美,提高艺术素养和鉴赏力。

3、加大课题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围绕我校“三心教育”及“小学学科课程活动教学方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对艺术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按照课题计划完成研究任务。

4、继续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整理、优化,把它作为丰富教学资源的一个突破口,提高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艺术教师素质,推动艺术教育工作。

1、积极参加市、区各项教研活动,包括听课研讨交流等各项业务进修活动。参加活动的老师要及时通过讲座、上课等形式与组内的老师进行共享和交流。

2、加强教师间的听课,每月听课不少于四节;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对存在的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在相互的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活动中不断成熟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3)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拓宽艺术教育的领域,增加艺术教育的活动。

1、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倡导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中认识美、发现美、体验美。开展全校性的学生书法、绘画比赛活动。建设、美化教室,营造艺术教育氛围,培养师生浓厚艺术兴趣。

2、继续开展我校各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做到定时、

定点 、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挖掘优秀的歌、舞人才,做好训练工作,为参加下一届区艺术节比赛积极做准备。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继续展开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为参加艺术节等区、市级绘画比赛做好充分准备,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3、配合学校搞好各项文艺宣传活动。

三、主要工作:

(1)、美术组工作

1、每月更换学校的橱窗板报,要求主题鲜明,图文并茂。

2、配合学校加强艺术环境建设。

3、开展学生书法、美术等兴趣小组活动。

4、开展学生书法、美术、手工制作、摄影等作品比赛活动。

(2)、音乐组工作

1、各年级弘扬民族精神歌曲教唱。

2、认真抓好合唱队、舞蹈队的正常训练。

3、组织开展学生声乐、器乐等才艺竞赛活动。

4、协助学校大队部、工会搞好国庆、元旦庆祝活动。

小学上半年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篇5

根据区教研室工作要求和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以“启迪智慧,润泽生命,为学生终身幸福打造基础”为办学理念,扎实推进“高效课堂”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全力打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培育人,以人性化管理塑造人,关注学生的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工作注重创新工作思路,加强精细化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现作以简要总结汇报:

一、树立了让学生与教师一同成长,与学校一起发展的办学思想 学校立足长远,遵循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了让学生与教师一同成长,与学校一起发展的办学思想。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师时刻牢记“学校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加大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开设的常规管理力度,本着“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理念,强化了校本选修课的研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类要求,分层推进。全校排查了13个身体、智力等方面特殊的情况,由徐校长带领班子协调教研室和班主任共同研究教育方法,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尽可能经他们创造学习和成长的条件,做到有针对性的转化。全校有11个身体过于发胖的学生-----“小胖墩”问题,由徐校长亲自组织,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关注他们的体育锻炼。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歌唱、舞蹈、田径、七巧科技等20多个选修课程的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学校努力“打造生态校园,实施幸福教育”,鼓励教师、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师主动探究“自能高效课堂”策略和“问题化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孔子文化广场”和“楹联书法广场”。学生在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汲取营养,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建造了生态科技园、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设施先进,符合市规范化标准,配备了25口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网管室、科技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音乐美术等20多个专用教室,并能充分利用。

(三)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

学校实施“单元主题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学习评价”等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并认真反思和总结经验,全区“高效课堂构建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评价改革”自2003年实施以来,学生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成长档案册等多种方式评价下,快乐学习健康发展。这项研究成果显著,获山东省总课题组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山东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被《当代教育科学》、《沂蒙教育》等省市级教育科研部门、报刊、网站介绍或推广;大明区教育局先后三次在我校召开“教学评价改革现场会”,目前我校已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管理科学、规范,做到“精细化”

近年来,我校抓教学管理讲求科学化和规范化,力求做到“精细化”,从教学管理中出成绩、出效益。

(一)加强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领导班子分工职责明确,团结协作,以教学为重心,群策群力,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教学业务教干教学教研和教学管理能力强,上进心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研究水平,教学管理追求“精细化”。

领导班子及教学管理人员,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并围绕“打造生态校园,实施幸福教育”这一学校教育主题,制定了“临沂双月湖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关爱生命,关注学生成长,提高教师幸福指数,让学生同教师、学校一同发展。在高效课堂、行为习惯培养等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成效显著。

(二)建立了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我校实行“扁平化管理”,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能发挥好。教研室与教导处合并,由校长室直接管理,大大减少中间环节,节时高效,真正落实了教研组的实体地位;教研室管理教研组,教研人员与教研组长共同指导和管理教学教研活动。四月份“大明区教研室教导处教研组建设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全区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100余人,参观了我校的教研组建设,并在全区推广了我校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到目前为止,临沂高新区小学、临沂册山中学等10多处市内外学校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制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通过职代会,建立了教师评聘机制与奖惩

机制,并建立了措施得力后勤保障机制。

认真执行市、区教育局《教学常规》,认真落实“教学五环节”的有关规定,教学教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高效运行。教学常规督查检评及时有效,并有切实可行的评估激励措施。

(三)教研教改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学校教研工作由教研室(教导处)负责,教研组组织备课组和教师具体落实。教研员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织、指导教学研究活动,周三、周四、周五分别为英语、语文、数学教研活动日,周二为常识艺体教研活动日,每次活动都有具体的研究内容。学校每年拿出5-10万元经费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和学习培训,有关外出学习人员都有专题的学习汇报材料。全体教师熟知《教学常规》,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新课标,研读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

学校教研室(教科室)制订了一系列教研科研管理制度,建立了科学的奖励机制,有效地规划和组织教学改革工作。教干教师教改意识强,教学理念新,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开展了“教学问题小课题研究”活动,研究工作扎实,阶段材料详实,这些小课题的研究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校长、主任等教干带头参加搞课改,与老师们一起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主持或参与省、市、区各级课题研究。本学期“小单元主题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研究”等9个课题在省市区教科研部门立项,并取得了阶段成果。“自能高效课堂建设”、“作业评价研究”、“生态课堂研究”、“问题式研讨备课”、“互动式备课检评方式”、“单元主题教学”、“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等20多项教育科研课题、科研成果经市、区以上教育部门鉴定并推广。

(四)为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平台

学校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并有详实的教师培训培养规划和措施,教师每人都建立了“专业发展档案册”,校长亲自参与并指导这项工作的开展。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结队帮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的平台。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档案完备,内容充实,有专人管理。

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念新,符合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学历都在专科以上,合格学历达标率

100%。教师大练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教学行为规范,课堂教学水平较高,教育科研能力强,区级、市级学科骨干教师8人,大明名师和课改之星2人。

三、“教学五环节”扎实高效

为抓实“教学五环节”,制定了“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作业辅导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并拿出了相应的措施,落实到位。

(一)改革备课方式,做到学、研、用一体化

教师备课采取电子备课加书头备课的方式,实质内容是“问题化”备课。重视集体备课,采取研考结合的方式,教师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由年级学科组长主持,每一位教师结合自主初备形成的教学思路,逐条对“教学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对个体“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真正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教师将集体备课中研讨的成果,形成“问题化”教案,传到网络备课平台上供同年级学科备课组老师们借鉴使用。要求教学环节基本体现教学思路,但重点环节中“教与学”的重点问题必须明晰,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课堂上,教师根据预设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活动,其关注点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上,在课堂教学效率上。

(二)构建“自能高效课堂”,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我校制定了“自能高效课堂”实施方案,通过对“自能高效课堂”的研究,教师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三个转变:由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传授式教学转变为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由课上灌满堂转变为重点问题当堂训练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每学期都开展教研组长“头雁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学科教师“每人一堂优质课”、各学科“讲课比赛”等活动,及各学科、各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初步构建了“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师课堂教学优质课在45%以上,良好课在85%以上,合格率为100%。去年四月份,“大明区课改之星成果展示会”在我校召开,周丽老师的“语文单元小主题”教学和崔晓静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成果显著,在全区推广,周丽被评为“大明区课改之星”。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课堂教学优质课竞赛活动,有90人次获一、二等奖。

(三)学生作业辅导注重实效

学生作业设计重思维含量、重实际效果,实行菜单式分层次作业,让不同学生选择难易程度适合自己的题目做,课堂作业做到当堂布置当堂完成。钱妮君、钱景晖等老师的“小学生作业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成果显著。改变了

已往单一的学生被动作业的模式,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对学生作业实行等级制评价方式,注重激励性和指导性,并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教师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做到因材施教,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通过“后进生转化”课题研究,落实对后进生的辅导。对特长生的发展通过选修课等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导方式,效果明显。

(四)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开设了书画、象棋、七巧科技、阅读欣赏、摄影等20多种校本选修课,举行每年一届“科技节”、“艺术节”和“读书节”活动。今年是第5届读书节,全体师生在启动仪式上,共同参与,从诵读到表演,从舞蹈到歌唱,展示了全体师生的风采,将读书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我们定时组织学生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并召开辩论会、演讲会、联欢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科技调查,“啄木鸟行动”和“我为马路洗洗脸,我让社区风景永驻”等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罗西书画考察报告”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大赛”二等奖,学生艺术节目连年获区团体一等奖。

(五)改革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师生的发展

考试考查实行等级制成绩评定,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各学科的考查增加技能、操作的内容。语文采取朗读、背诵、谈话交流、书写等多种方式分项考查学生,数学增加口算、测量、说算理,英语增加口语等内容,其他考查学科增加技能操作、现场实验等考查方式。评价方式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方式,结合学生学习成长记录册,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定期教学质量调研、检测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并及时补教补学。三月份、五月份和六月份,分别对全处学生进行学习质量检测与分析,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了科学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根据教师最近发展区,从课堂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成果等各方面确定了近期和三年发展目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教师教学成绩的最近发展区,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优秀率、及格率(合格率)等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发展性评价档案册,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等各方面建立了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充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学校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知识

技能、体育素质、审美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一)注重学生品德教育,实施“实效德育”

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和各学科教学的渗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的品格;结合生活实际、观看专题教育片等,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师长,进行实效德育;通过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初步实施“生态德育”。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注重学生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学生能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团结合作、健康向上,行为习惯好,精神面貌好,无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二)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幅度提升

教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教学成绩居全区上游,学业成绩合格率达90%以上,优秀率达60%以上。

注重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学生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抽测合格率达90% 以上。

(三)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迅速提高

通过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学校新建高标准体育运动场,新配置体育健身器材;每年组织一届“体育节”,定时组织“广播操”等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学生能够掌握课标规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参加区运动会、乒乓球竞赛等体育运动比赛,连年获一、二等奖。

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下午增加体育类课外活动。学生身体健康,体育达标率在95%以上,近视眼发病率在5%以下。

(四)注重学生的美育培养

通过音乐、美术、艺术团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学校每年组织一届“艺术节”,学生能够掌握课标规定的音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学生参加区艺术节及美术绘画、节目表演等各项竞赛成绩优异,连年获得团体一、二等奖,学生获200多项个人奖。

学校有合唱团、古筝班、舞蹈队等校园文艺活动团队,有7个音美艺术活动兴趣小组,每周二下午上1节选修课活动。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下,加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特色已初步形成。大明区教育局先后在我校召开“评价改革现场会”“高效课堂成果推介会”和“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建设现场会”等10余次;学校被评为临沂市“校本教研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30多项荣誉称号,接待市内外学校来参观学习的1000多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级教育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教师参加讲课、论文评选、辅导学生、课题成果等各级各类竞赛获省市区一、二等奖400多项。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需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整改措施:

1.教学设施需进一步改善,特别是高标准教学设施的配备需加快速度。图书馆、学生用微机室的配备,音乐、美术器材的增置,暑假中配齐配足;“楹联书法文化广场”暑假中建成。

2.学生学习评价等教学特色的示范性还不够,在市内外影响力还较小。要进一步理顺和巩固现有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扩大影响力。

3.教学管理还有待于加强。学校虽然把教学管理当成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但具体教学管理中有时还存在“粗放”的现象,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切实做到“精细化”。

4.教学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学生考试学科质量和考查学科质量,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要求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要全面达到较高的层次,这还需要继续研究教法与学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音乐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范本 篇6

认真贯彻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学校相关工作意见,坚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各教育法规为准则,结合学校音乐教学实际,把握音乐课程多元化、人文性特征,全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校艺术特色发展。

二、教研组成员分析

本教研组成员共X人,分别在本校区和两个分校区任教。除一人外,均为任教3年以上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X人,小学1级教师X人,小学高级教师X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能力强,有较强的责任心。

不利之处:X位教研组成员均兼科室任务,其中X人为中层正职,学校行政事务繁多,且分散在三个校区,集中开展教研活动十分不便。

三、研训目标和研训重点

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以学为本的研究方向,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丰富课余音乐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1.切实加强学习研讨,努力提高综合水平

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将定期组织组内、外学习和平时查阅教育教学资料、相互探讨交流及反思、自学自练相结合,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2.认真落实课改精神,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⑴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⑵严格教学规范规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效率。

⑶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听、说、唱、玩、想、演、做、画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受,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⑷灵活选用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⑸组织好课外活动,使课堂学习得以延伸,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知,兴趣巩固。抓好声乐、器乐、舞蹈等学生尖子,积累优秀作品,积极参加校内外音乐比赛。

3.致力追求以校为本,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

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开展教研活动,加大研讨力度,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

⑴重视自身业务学习和提升,强化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专业和教学技能。

⑵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注重理解新教材,创造新模式,设计新课型,运用新方法,突出研究性、实效性。

⑶开展听课、评课系列活动,做到听、评、导、学,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⑷以现代化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拓宽活动形式,改进评价体系,不断总结,成长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

音乐教研组上半年教学计划 篇7

《中国教师》:您好,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是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并从“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方面阐述了音乐课程的基本性质。您能否为教师们谈谈如何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性质?

梁洪来:课标中指出,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首先, “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点很重要,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与高校教学性质不同, 我们是教国民的, 而不是教挑出来的尖子生。我们教的水平与内容必须得适合绝大多数学生,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把课备高深了。其次, “必修课”, 这就表明我们音乐教师有饭碗, 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高考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必修课这一条规定, 而是选修课的话, 估计大多数学校就不会选择开课。

课标颁布之后,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甚至是教研员, 能不能站在课标组专家的角度去理解课标, 这是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也是激励我们学习的一次冲锋号。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音乐学科, 重新认识我们在教什么。音乐学科的属性, 不是文字游戏, 它直接指向的是教师的日常教学。一节课中教师如果认为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就完成任务, 那么他对课标的理解是浅薄的;如果以为讲了这首歌的背景就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么这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中间有几个层次性的东西需要梳理, 而这种梳理, 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应该静下心来, 认认真真地、慢慢地、深入地来研究音乐课程的属性。

“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是音乐学科的基本性质, 三者缺一不可。从学科的“人文性”到“实践性”, 中间有很多东西需要填充, 这就需要专家的解读引领与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一线教师能否很好地领悟课标组专家的教育理念, 并加以贯彻, 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不是通过一两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当然, 培训是必须的, 经过解读, 经过实践, 教师们才能在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 再去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过程是痛苦的, 也是必须的。

2011年版课标单独提出“人文性”, 并放在3个属性之首, 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性是音乐学科的重要属性, 音乐属于人文学科。音乐教师教的是什么?根据课标的表述, 我们现在很明确, 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音乐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乃至整体素养。学生仅仅掌握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知识技能是为培养学生知识背后的文化性的东西、素养性的东西做铺垫。这几年的实际教学中, 我们对“审美性”给予了很多关注, 但在“人文性”这更高层次的要求上做得还不够。我们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那么学生具备了审美能力, 是不是自然而然变成了好人了呢?是不是学钢琴的就肯定比其他人道德高尚呢?这不见得。一个人可能音乐素养很高, 但人性不好, 这是个问题。所以, 教师将学生培养到“审美性”层次可以吗?还不行, 还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 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所以课标这次将“人文性”提出来, 我觉得非常好。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人文性”的培养。

“审美性”, 从音乐学科来讲, 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靠什么呢?靠形式、内容、价值取向等渗透、贯穿和充盈着美的课程, 这个在音乐课程上效果很明显。教师在课标的指导下, 站的角度应该更高一些, 与“人文性”相联系。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讲理论、情感, 忽视了吹拉弹唱, 忽视了一些真正的实践, 所以学生学到的东西是很浅薄的, 在技能上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 知识就变成了无用的知识。音乐学科技能是很重要的, 知识的传授应该放在技能的练习中。比如什么是节奏, 教材上有定义, 学生看了还是不明白, 但是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在音乐中体验、感受、把握、模仿、表现节奏就全懂了。音乐课程中的概念是借助音乐活动来理解, 而不是靠文字去解说。靠文字学习的方式是我们所摒弃的, 恰恰在音乐之中学习音乐, 这才是音乐的实践性。

总之, 音乐学科的这三个属性从高到低, 从学科归属, 到学科属性, 再到学科方法, 说得很明白。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很好地理解课标, 在实践中运用课标理念。

《中国教师》:梁老师, 您刚刚为我们谈了音乐课程基本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您能否为广大教师们谈谈如何将课程的基本性质应用到一线教学中?

梁洪来: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淡化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不是那么具体, 致使音乐课程活泼而不深刻, 课有可能上得很热闹, 但是围绕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并不深刻。比如说唱一首歌, 首先得唱准, 如果不唱准那音乐教学就与唱卡拉OK没有什么区别。自己花钱去唱卡拉O K的人对于音乐的情感态度肯定没有问题, 肯定是喜欢唱歌, 但是他的知识与技能有问题, 有几个人能唱得准?所以, 一线教学中, 我们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在一定知识技能的支撑下, 提高审美层次和音乐修养, 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审美能力并不是空话, 支撑审美能力的是审美技能。学生必须学习了东西, 才有能力去审美。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有相应的审美体验、审美层次和审美情感。这就是能力与情感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这一节课, 只奔着情感去, 不行, 必须有技能;但一节课只有技能, 没有情感, 也不行。有的教学活动情感伴随着技能油然而生, 教师稍微点拨一下, 就可以;而有的情感在简单的技能练习中不能油然而生, 必须通过多次练习, 教师要能看到、关注到这些区别。我们应该将大量教学时间用在对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上, 绝大多数音乐学科的知识是可以挂靠在技能上的。教师在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可以传授知识。

可见, 审美的能力产生审美的体验、层次和情感, 有了审美的情感才有了审美的追求, 有了审美的追求, 内化于心才有了人文素养。这是一条线, 贯穿于教学始终, 而教师始终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实际情况是, 教师对审美情感讲得较多, 对审美能力培养不够。原来课标中的音乐要素是六项, 现在增加了两项:节拍与调式, 这就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更加重视了。具体到一节课中, 教什么呢?审美技能主要指的是学生听、唱、写、创等方面的音乐技能。听, 就是耳朵的听辨、听赏等技能;唱, 演唱、演奏的技能;写, 乐谱的读写技能, 没有乐谱的读写技能就等于音乐的文盲、乐盲;创, 编创技能, 这里不是要求学生创作, 是通过编创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规律, 更好地欣赏作品, 更好地找到规律。学生听到前半段曲子就可以预测后面的发展, 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样学生的审美情感就提高了。技能培养的目标是上一层次的能力, 这个能力是什么呢?具体地讲, 就是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观察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等, 这几种能力综合在一起, 形成了人的音乐素养, 所以音乐素养不是空洞的, 是可以外显出来的。

《中国教师》: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 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 但从2011年至今, 已有10多年的时间, 依旧只有大城市极少学校开设了艺术综合课程, 针对这种现状, 您能否谈谈对于艺术综合课程实施的看法。

梁洪来:综合课程对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来说, 具有优势。但是每个学科都有各自不同的体系与特征, 综合在一起由谁来教呢?是分科教吗?还是分节教?比如说这节是美术, 下一节是音乐?或者分段教?比如说关于秋天的主题, 可以欣赏秋天的美术作品, 听一段关于秋天的音乐, 看一段关于秋天的舞蹈, 等等, 这些都非常好, 只是涉及技法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还不能胜任。我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的素质提高了, 综合课程是非常现实的。目前各地选择开课的比较少, 是因为有现实的困难, 而且这个困难短期内不容易解决。

对于实施综合课程来说, 我们的师资培养是个问题。音乐教师去教美术, 通过短期培训可以掌握知识, 但这只是皮毛, 能力素质并不是一两天可以锻炼出来的。那是否就由音乐与美术教师共同来完成教学, 如果采用共同协作的方式, 我们担心有些学校就会把课时减少一半。比如说在初中, 原来美术、音乐课程每周各一节, 现在合并为艺术课了, 某些学校很有可能每周只安排一节课的课时, 这是一种担心。

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要落实艺术课程, 应该从师范院校招生开始。从招生开始培养艺术类的学生, 触类旁通, 这就得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去教一个学生,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我个人来讲, 综合课程的理念非常好, 将追求共同的东西放到一起, 而且它们确实也是通过不同的感官渠道来培养一个人。比如说我可以讴歌, 可以作画, 可以运用肢体语言, 表达自己的喜悦、兴奋、彷徨……但是这些东西是要学习, 要有人来教的。由谁来教呢?这是个大问题, 是我们要努力改变的。

《中国教师》: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 贯彻本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 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 对于音乐教学评价的实施, 您可否为大家提供一些良策?

梁洪来:我是非常重视评价的, 我并不是本本主义的人, 并不是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 但是教师应该给学生教点什么东西。如果学生什么都没有学会, 就在音乐课堂上玩了, 这当然不行, 得需要评价。

对此, 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说我们这几年在北京市范围内做了学生质量的监控, 音乐学科的学生质量监控安排在五年级与八年级。质量监控就是对全市范围内学生按照一定比例随机采样进行测试,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纸笔测试, 进行试卷考试;一种是表现类测试, 用摄像机对学生的演奏、演唱录像, 将录像交给相关教师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评判。

另外, 我们也借助于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测评。比如将相关内容做成题库, 学生在机房随机抽取试题进行测试, 这是一种很好玩的测试方式。学生在计算机前带上耳机随机抽取试题, 25道试题算一组, 学生可以进行多次测试, 选取最高分数为最终成绩。试题的不同杜绝了学生作弊, 同时这种测试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与同学比较的过程中, 也在与自己比, 在多次测试中进行了学习。这样, 就将考试的过程变成了学习的过程, 测试方式的改变能调动学生很高的积极性。

在大多数学校, 同一自然班的学生音乐水平差别很大, 这非常正常, 因为学生并不是按着音乐的水平考入同一所学校的。而教学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起到填平补齐的作用, 这样才是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就需要评价。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课程评价, 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研制我们自己的评价工具, 丰富评价方式和手段, 把评价作为课程的起点和终点。

《中国教师》:根据2011年版课标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您认为当代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有哪些?

梁洪来: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水平, 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 然后才能谈如何培养学生。教师的爱要传递给每位学生, 这样才是面向全体学生。“德不近佛者, 不能为师”讲的就是教师要爱护学生, “德不近佛者”当不好教师, 单就“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点就做不好。

“技不似仙者, 不能为师”, 这就是对教师的技术要求。音乐学科是技术学科, 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教师的才能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喜好, 一个学校的音乐教师就是音乐的化身, 如果教师技术不达标, 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情不如痴者, 不能为师”, 对音乐没有痴心, 当不了教师, 把音乐仅当饭碗, 当不好教师。因为教师对音乐的情感会影响学生, 教师对音乐的痴爱会感染、打动学生对音乐、对美的追求, 如果教师对音乐不当回事, 没有任何感情, 不尊重音乐作品, 学生也不会去尊重音乐。

《中国教师》:梁老师, 您刚刚从三方面综合讲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 针对课堂教学请您谈谈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梁洪来:教师应该修炼我们自己的“法术”。首先是学科技能, 音乐学科是术科, 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技能, 才能使学生进步。这不仅是情感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敏锐、持久的观察力以及音乐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如果教师能力欠缺, 如何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呢?这很值得怀疑。其次是教学能力, 有的教师音乐素养很高, 但是教不出来, 讲不清楚。所以我们把教学活动分为几等:第一要站得住;第二要说得清;第三要听得懂;第四是学得会;第五是用得上。其中, 后面三条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音乐教师在课上讲的东西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得站得住, 得讲正确了, 别胡说, 最后一直到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的任务是说清楚, 仅说清楚还不行, 还得保证学生会了, 这样才是最终目的。这个目标比较高尚,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一点, 那就非常理想了, 但是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所以, 我们教师同行, 不能以“教了”为目标, 应该以“教会”为目标去追求。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以学评教, 以学生会不会来评价教师讲得好不好, 而不是以同行的评价为依据。“哟, 昨晚又熬夜了。”这不能作为评价教师好坏的依据, 这样的教师只能去参评劳模。因为你付出了再多, 学生就是没有明白, 学不清楚, 这只能说是教师的问题。

另外教师应该掌握学科规律, 而不是让学生死背知识、概念。教师掌握了规律, 再以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些规律才变成一个个“法术”, 学生学起来才有意思。如果你只看到现象, 抓不住本质, 就会淹死在现象之中, 那这个人永远是智慧的贫乏者。教师的行业是智者的行业, 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音乐教研组上半年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数字低音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原指在西欧艺术中盛行的一种倾向于豪华、浮夸、追求新奇的非理性的艺术风格,并因其最显著的特征为普遍使用“数字低音(或称通奏低音)”,故又称“数字低音时代”。巴洛克时期社会音乐形态、观念和行为的相互作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双重影响,使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意大利歌剧艺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提前制造业的兴盛,小提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契机,促进自身独立、良性发展的同时,推动了欧洲键盘乐、管乐等乐器的制作改良,新乐器种类的开发等,对器乐音乐的真正独立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早期巴洛克时期小提琴音乐的发展。

1 提琴制作业的兴盛促进了小提琴音乐的发展

十七世纪意大利的提琴制造艺术空前发达,小提琴在构造上的巨大变化让小提琴更加适合于独奏演奏,和之前相比小提琴的指板加长了,这样换,把技巧能更加自如灵活的施展;琴马的加高也促进了音色的发音和右手技巧的灵活运用。与此同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提琴制造师。例如,阿玛蒂、葛瓦奈留斯、司特拉瓦留斯等名师所制的名贵乐器,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小提琴音乐体裁的多样化发展了小提琴音乐

十七世纪器乐合奏发展过程中,小提琴的地位逐渐突出。因此,产生了专门为小提琴谱写的音乐。在小提琴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时奏鸣曲和协奏曲。

(1)奏鸣曲(Sonata)。奏鸣曲是一种器乐套曲体裁,在十六世纪仅作为与声乐演唱作品的康塔塔相区别的器乐演奏作品的称谓而出现。到十七世纪初,奏鸣曲才专指某种特定的器乐结构形式。早在玛里尼(1600~1640)的作品中已经有了小提琴独奏的曲子,这是最早的小提琴独奏曲之一。玛里尼作品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新形式:无伴奏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有一些优秀的音乐家加入了玛里尼的行业,营造三重奏鸣曲,到这一时期后半叶三重奏鸣曲完全成熟。这所有的作曲家基本都是小提琴家,其中最伟大的要算柯莱里。三重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的前身。对三重奏鸣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柯莱里。他不仅写了许多三重奏鸣曲外还写了很多小提琴独奏(带数字低音的伴奏)的奏鸣曲。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常把舞曲性的和非舞曲性的乐章并列在一起常采用民歌式的主题的变奏形式,在他的作品《d小调教堂奏鸣曲》中采用两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和管风琴演奏。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和广大来看,柯莱里的奏鸣曲不能和后来的古典奏鸣曲相比,但他这种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表达不同的感情的手法,适合后来的奏鸣曲构思相近的。

(2)协奏曲(Concerto)。协奏曲是在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习惯常用的名词,它的含义不明确,时而用于声乐时而用于器乐。后来逐渐用来称呼一个或数个独奏者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合奏形式,如果独奏者不止一个就称为“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有时大协奏曲中的声部是一律平等的,但更多的是突出一个小组,称作“小协奏曲(Concertino)”。首次尝试这种演奏形式的是斯拉德拉和柯莱里。柯莱里继续发扬了大协奏曲,他在发展这种体裁时也运用了他在写奏鸣曲是多一句的原理,其中结合了舞曲性质的乐章和非舞曲性质的乐。有时在曲子开头加以序曲,曲中为舞曲,这样形式的管弦乐去和后来的古典交响乐有一些相似,而协奏曲的性质反而不是很明显。大协奏曲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很流行。例如,亨德尔的大协奏曲在英国很受欢迎。在大协奏曲的发展过程中,小协奏曲的组成也逐渐扩大,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低音提琴还可以加上羽管古钢琴和整个乐队合奏相互交替,这种体裁在十八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他著名a小调协奏曲代表了一种新的三乐章套曲结构的小提琴协奏曲,他还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标题性大协奏曲《四季》,这是一首四首标题性协奏曲组成的乐曲。大协奏曲在欧洲流行时间不算很长,一方面交响乐逐渐从凸显出来;另一方面真正的小提琴协奏曲也脱颖而出。

(3)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和大协奏曲不同,他不仅要求发挥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而且还要发挥小提琴独奏的作用,小提琴独奏部分要显示出华丽而光彩的特性。小提琴协奏曲的开始要从维瓦尔第的作品开始。维瓦尔第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独奏家和作曲家,他不仅写过小提琴协奏曲,也写过大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的特征是独奏和全奏对立、交替出现,乐章的数量比奏鸣曲少,缩减到了三个乐章:以辉煌的乐章开始,以疾速的乐章结尾,中间是较为歌唱性的慢乐章。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在欧洲当时广泛流传,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巴赫在写他的钢琴协奏曲时就深入的研究过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3 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不断进步深化了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进程

蒙特威尔第(1567~1643年),巴洛克早期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创始者,在其作品《战争与爱情的牧歌》中,首创了弦乐震音(Tremolo)和拨弦(Pizzicato)等奏法,在强化小提琴演奏在歌剧中重要性的同时,对器乐音乐的独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柯莱里,巴洛克早期最伟大的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其小提琴演奏运用音域多在三个把位内,即最接近人声音域的范畴内进行;在维瓦尔迪时期,小提琴音域得到很大改观。在其作品中,有时甚至要运用到小提琴第十二把位的音以达到情感表达的需求。与柯莱里时代相比较,小提琴音域得到了扩展,音色更为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提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法国小提琴家西莱耶(Senaille)也在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中把换把技术延伸到了第七把位。

4 结语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小提琴音乐虽然还没有达到巴洛克时期最鼎盛的时代,但他空前的发展不仅促进自身独立发展还推动了欧洲键盘乐、管乐等乐器的制作改良,新乐器种类的开发,对器乐音乐的真正独立、对同时代后期亨德尔、巴赫音乐及后期欧洲器乐音乐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苏振华.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小提琴音乐对欧洲器乐音乐发展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2(10).

[2] 王文君,廖小芒.巴洛克时期小提琴艺术的历史沿革初探[J].文教资料,2012(02).

[3] 康乐.略论巴洛克时期小提琴艺术发展状况[J].黄河之声,2005(06).

音乐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9

一、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材,往往从教师的“教”考虑较多,无论从教材内容的构件、教学方法的思路等等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学中心论”上,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教材组成员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要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所以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还要强调其发展,所以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理想和教育观。基于这种教育理念,编写音乐教科书,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面向每一个中小学生。其中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音乐课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为此,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所以,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这一切,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相辅相成。

三、教材编写的思路是:

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1、以审美为中心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地体现在新编的音乐教科书中,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为此,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 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以往音乐教材的视角往往单纯从音乐到音乐,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近年来国外的音乐教育,很重视从音乐文化上去开拓。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作为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

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如小学一年级的单元主题为:《好朋友》、《快乐的一天》、《祖国您好》、《爱劳动》、《聪明的小动物》、《小小音乐家》、《过新年》等等。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它自身的体系,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从音乐的诸要素的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从最基本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从基本的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的演奏等等,教材都一一通过各单元由浅人深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之所以如此说,首先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所成即: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其次,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往往偏重于艺术实践的结果,而对音乐艺术实践过程的教育价值重视不足。故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艺术实践的最后结果,也要重视艺术实践的过程,重视这个过程中的探究与创造,重视过程的教育价值,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在音乐课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应当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此,在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 教学中要加强探究性、创造性活动。本教材的“编创与活动”中,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在编 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中小学的音乐创造实践 是非专业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主要表现为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中(律动、舞蹈),也表现为节奏和旋律的编创,以及对音乐的不同演绎。

5.加强综合与渗透

音乐课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其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如:演唱、演奏教学与音乐欣赏教学相联系;演唱、演奏、欣赏与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联系;感受、体验、表现、鉴赏与相关音乐文化相联系等。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够横向联系,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能力。其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建筑、影视等。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能够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之审美能力。其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文学、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当然,这种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而不是偶尔的、某个环节上的局部综合。

6.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都应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

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

音乐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10

本学期,我校音乐教研组将根据市区级音乐教研室、学校的工作计划要点,紧紧围绕“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的核心理念,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引导教师聚焦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展“学习共同体课程”建设,不断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全面、高效地提升我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二、师资情况分析:

我们音乐教研组现有七名音乐教师,他们有上进心,业务能力强,在教学中乐于思考,认真努力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三、工作目标:

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丰富课余音乐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1、认真学习贯彻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改革精神,明确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向。

2、认真落实教研组工作计划,切实按照学校要求按时进行教研活动,不走过场。

3、立足课堂,加强本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反思与总结,扎实有效的进行校本课程研究。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1、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转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运用新课程理念研究新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探索新教法,研究新学法,建立有效的教学常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开展校级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有方法、有效果,组织音乐教师分年级,按单元、定专题进行集体备课。

3、积极开展同僚性教学研讨活动,每位老师校内外听评课不少于15节。以“研究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发展日”研究氛围中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

4、继续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好“名师工作室”的作用,让“名师工作室”既成就优秀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搭建青年教师的成长平台。

对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音乐的探讨 篇11

晚期浪漫主义处于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年代 (约1890——1910年) 是衔接欧洲传统音乐与20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阶段。

与19世纪上半叶的音乐主流相比此间的音乐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更加注重于音乐的表现。作曲家们期望在纷乱的世界寻觅到精神的出路, 他们在徨和苦闷中执着的探索和徘徊, 追求这个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和表现某种哲理思想, 但最终的答案却是充满着困惑和幻灭。于是, 悲观绝望的情绪充斥于诸多作品中随着音乐家门的表现意欲的增强, 音乐风格也不断地演变。为适应戏剧性的表现需要, 乐队编制不断扩大, 从而增强了音箱的厚度和色彩;同时, 钢琴作品的“乐队化”, 歌剧中管弦乐队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艺术歌曲出现了用交响乐队伴奏得新形式。

欧洲音乐开始由衔接传统的近代音乐向20世纪的现代音乐吹管乐唢呐等;后台也不时传来艺人们的“吊嗓”。

此外, 在舞剧转场时, 常用民间的吹打乐作为过场音乐。全剧不时出现的徽剧唱段和表演, 音乐中穿插着由戏曲伴奏乐器构成的音乐片段, 让观众感觉到浓郁的徽文化色彩。

(二) 中西混合乐队的编配方式

中国当代交响音乐 (包括舞剧音乐) 的创作, 在乐队编配方面常添加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主旋律声部或者是色彩性点缀乐器, 着力体现本民族特色。例如赵季平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中, 运用了京剧中京胡及部分民族打击乐器。在增添音响色彩的同时, 也使听众的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

舞剧《徽班》音乐创作中, 民族乐器不是扎堆式的使用, 选取很少的几件乐器, 很好的配合了剧情的发展, 同时也使作品的民族风格非常浓郁。在配器中, 尤其突出了中国民族乐器竹笛、二胡、箫、扬琴、木鱼等, 色彩斑斓绚丽, 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竹笛、二胡演奏悠扬、舒缓的五声性旋律, 奏出南国的温婉与含蓄, 二者极富中国韵味和抒情的气质。“徽女”的主题就是由竹笛、二胡奏出;箫最具古典风味、最富文人气质, 其音色婉转柔美、余韵悠长。剧中箫不仅用来演奏深沉、质朴的抒情片段, 而且来用来塑造师爷这一反面人物及诡异、阴险的场面, 师爷出场时常用箫演奏一个强有力的音头;此外, 竹笛的颤指、跳音以及扬琴、打击乐器木鱼的点状旋律形态, 勾勒出一幅欢呼雀跃的画面。

本剧在民族乐器的运用中, 找到了舞剧剧情与音乐之间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同时, 为其他民族舞剧音乐的创作、配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标本。

三、音乐风格

舞剧中音乐的风格类型大多较为广泛, 因为要顾及“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场面。《徽班》的音乐风格特征总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类较为舒缓、抒情, 以独舞为主;另一类过渡, 现代音乐的风格 (印象主义) 出现端倪, 而浪漫主义作曲家也在为最后的辉煌继续努力。晚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马勒 (Gustao Machler, 1860——1911) 和德国的理查·施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与前期作曲家相比, 他们的音乐语言更加复杂, 感情也更加激烈、尖锐、不和谐、不稳定是的音响, 表现出世纪交替时人们紧张、狂乱的精神世界, 这些特色也成为后来兴盛起来的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零碎的、急剧跳动的旋律进行,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的力度变化, 尖锐的不协和和弦, 不对称的节拍, 不清晰的结构等。这些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与表现紧张、恐惧、绝望等富有刺激性的内容相适应。总之, 它缺少浪漫主义的抒情, 缺少古典主义的逻辑力量, 缺少印象主义的精美音响, 显得怪诞、不协和、不悦耳。

二、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的多元化

(一) 法国音乐的新情况

在19世纪, 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基本上占据了统治地位, 特别是瓦格纳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推到了顶峰。在他的影响下, 激发了19世纪末年轻一代音乐家对瓦格纳乃至对浪漫主义的反叛。在法国, 德彪西 (Claude·Achille Debusy, 1862——1918) 推翻了瓦格纳, 采用一种较为内省和抑制的语汇, 形成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

印象主义音乐追求气氛和色彩、和声、和弦功能被减弱到最低限度, 注重各种和弦因不同结构 (大小和弦、增减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 不同位置和排列法 (原位、各种转位、不同的重则比较欢快、活泼, 以群舞为主。

前者如徽女出场时的独舞, 徽女与武生、花脸三人舞等, 如谱例1、2、3;后者如开场时戏园里观众欢呼雀跃的场景、“灯笼舞” (群舞) 部分以及武生与徽女在戏院着火之前的双人舞等场景, 依次竹笛、扬琴、二胡演奏, 如谱例7。

此外, 还有描写师爷这一反面人物以及师爷带人抓捕徽女等场景的音乐, 此时的音响诡异、阴森, 刻画一种紧张的气氛。不过, 在师爷与武生等其他剧中人物共舞之时, 音乐也有活泼之处。

《徽班》是当代艺术家向百年前末世徽班的致敬, 整部舞剧的音乐极富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其独特鲜明之处也为其他舞剧音乐的创作提供些许可借鉴之处, 在当代的价值意味深远。

注释:

1. 本文中的谱例均是笔者根据合肥工业大学演出 (2012年5月17日) 时的音响记谱、整理。

2. 即将传统徽剧音乐中的旋律音调、节奏节拍运用到舞剧音乐的创作.

3. 指将录制好的徽剧原声唱腔音响, 添加到舞剧音乐中。

4. 指在舞剧演出的大舞台中又有搭建的一个小的戏台。参考文献:

[1]张丽民.舞剧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年3月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第2版

[3]周春阳.舞剧《徽班》的生命意蕴[J].舞蹈, 2011年第11期

[4]凤凰卫视.《大剧院·零距离-舞剧<徽班>》节目, 2012年3月26日作者简介:

王超,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复法、各声部距离的疏密、和弦的浓淡) , 不同音区而形成的音响效果上的变化也就是色彩的变化, 广泛运用各种色彩性的和弦 (在三和弦、七和弦上附加其他的音) 和各种平行音程与平行和弦;广泛地运用持续音和音域很大的和弦, 表现广阔的空间。印象主义音乐语言中的各种表现因素作为创作气氛和色彩工具而大大减弱了和声与调性的功能性, 旋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以及曲式结构的清晰性。

印象主义它延续了浪漫主义的一些基本倾向, 如借助标题引起想象,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细腻感受, 对情绪及气氛的强调和对美的憧憬预示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术上新时代的到来。

(二) 20世纪的回归巴赫

新古典主义作为20世纪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晚于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而盛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新古典主义音乐, 它要求艺术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完美、稳定、追求适度、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感情, 而不是强调个人的、主观的、像浪漫主义那样过浓的、过激的, 甚至不加约束的情感。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如早期的组曲、托卡塔、大协奏曲、赋格、帕萨卡里亚、恰空等, 提倡复调音乐, 用线条织体替代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 调性明确, 以七个音的自然音阶为基础, 避免瓦格纳以后的半音阶;节奏匀称;配器清晰、透明, 不像浪漫主义那么浓郁, 也不像印象主义那么讲究色彩。提倡“纯音乐”, 尽量使听众集中注意力于音乐本身, 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 因此, 新古典主义更注重器乐体裁, 不像浪漫主义那么重视声乐, 有时甚至连标题也认为是多余的。在发展手法上, 较少运用德、奥音乐中常见的主题的对比冲突, 代替以单一主题和衍生出多主题的手法, 不用大编制的管弦乐队, 爱好室内乐队自由的组合和朴实无华的效果;常常出现对以往作曲家作品的模仿和暗示, 然而, 新古典主义并非真正回到古典、巴罗克, 甚至更远。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ydorovish Stravinsky, 1882——1971) 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浪子的历程》是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顶峰, 它具有现实主义道德寓意的善与恶的斗争为主题;在音乐上, 以独有的节奏、富于活力的和声与丰满的器乐音响, 深入而全面地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特别是斯特拉文斯基用英语创作了这部歌剧, 表明了他对美国社会的认同。该剧被认为是二战后最好的歌剧之一。

(三) 新民族主义

新民族主义音乐, 它是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民族主义音乐的延伸和再发展, 他们同样是向民间、民间音乐中寻找创作元素, 从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风格。作曲家对民间音乐本身的浓厚兴趣, 对民间音乐特征的新发展, 表现的更为突出, 在处理民间音乐素材的原则和方法上, 20世纪作曲家比较强调汲取民间音乐固有的特征和规律,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20世纪由于有了更可靠的记谱方法 (录音机) , 有了民间音乐进一步的研究, 它们的“不规则性”一度引起重视, 音乐家从民间音乐区别与专业音乐的特征出发而进行创作, 最早从亚那切克开始, 表现最为杰出的是巴托克 (Bartok Bela, 1881——1945) 。

三、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语言体系的新突破

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语言体系中最大的突破即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体系的产生。在德奥浪漫主义音乐传统中成长起来的勋伯格受瓦格纳、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影响。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半音音阶, 但仍没有脱离调性, 具有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钢琴曲三首》的完成是勋伯格音乐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个作品完全摒弃了调性, 和谐与不和谐的界限也被取消, 自此之后, 勋伯格在追求无调性和不和谐的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经过多年苦苦思考, 1923年他又推出了一种新的作曲技法——十二音体系。

十二音体系的基本方法是由作曲家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半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 (序列) , 以它的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成一首乐曲。在十二音都出现以前, 不得重复其中任何一音。这些音列可移置在半音阶的任何高度, 通常可用数字来表示他们于原来音列开始的音高关系, 由于四种音列形成各有十二个不同音高位置, 因此, 共有48个音列。

音色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曲家们不断寻找新的乐器组合等来发现独特的音响, 和特殊的色彩来烘托全区的意境, 因此, 此时期的作品多以器乐为主。

四、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创作对新音乐的影响

1.序列音乐 (或称整体序列音乐)

十二音体系, 仅是音高上的序列, 把音高上的序列原则应用到节奏等方面, 就成就了序列音乐。在威伯恩的作品中, 每一个音乐不仅有其特殊的音高, 而且有不同的时值、音色、力度等, 它们有着独立的含义而不再附属于旋律, 这就为序列音乐打下了基础。因而50年代后出现的序列音乐, 是整体序列或全面序列, 其中序列因素由于单纯的音高扩大到时值、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的全部要素。这种全面组织化, 有理性高度控制的音乐, 已基本上不再是表达情感的工具, 而是变成了类似数学计算的“音乐游戏”

2.提高了音色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威伯恩将不同乐器频繁转换, 突出了乐器音色的不断变化。德国的斯托克豪森在威伯恩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并受“噪音音乐”的影响促进了电子音乐的发展。电子音乐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录音带音乐、合成器音乐、计算机音乐三个阶段。

3.对偶然音乐的影响

威伯恩强调个别音的本身, 而不在于音与音之间的连接, 形成乐句和曲式。他的作品不仅很短, 而且短得出奇, 其中《五首管弦小品》就是代表, 它的音乐语言高度集中、浓缩简练、全曲演奏约六分钟, 其中第四首就只有六个多小节, 演奏时间19秒, 他对音乐的此项改革对后期偶然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偶然音乐的鼻祖约翰·凯奇他的《4分33秒》则是典型的例子。

4.拼贴音乐的源泉

威伯恩在他的《六首管弦乐小品》中创造了“点描主义”的手法。分配在数种乐器上的音符组织成的旋律线, 随着它的进行从一种音色到另一种音色而不断地变化着。它们把一个一个的音 (或和弦) 拼接起来, 各有自己的音色、力度、发音法等。这位后期的拼接音乐奠定了很行的基础。

小结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西方音乐, 虽然流派众多, 风格各异, 但在作曲观念和技巧上仍具有共同的特点:旋律写作以器乐的概念为基础, 零碎、不对称, 旋律发展总是跳跃的, 呈锯齿形见棱见角的。听众很难再像浪漫主义音乐那样把旋律哼唱出来了。节奏更加复杂和灵活, 强烈的、没有规律的节奏使人神经总是处于紧长不安的状态。二十世纪的音乐家解放了不少和谐音, 扩展了调性 (直至无调性) , 音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并且由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录音机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音乐更好的保存了下来, 虽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使作曲家更多的将自己的情感宣泄与音乐之中, 更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 使听众越来越难以接受, 但由于电台的出现及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更加的平民化、世俗化, 接触的面也比较以前更为的广泛。

摘要:西方音乐在经过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巴罗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长达上千年的发展后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特点和一定的音乐创作规范。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于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 多种风格的音乐在相互并存中发展,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民族主义等。致使这个时期的音乐在内容、题材、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点, 而且对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新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十世纪上半叶,多元化,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新音乐

参考文献

[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3]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4]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5]宋学军.世界音乐名家、名曲、名片[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0.

[6]钱仁康.欧洲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7]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光棍终结日下一篇:当地就业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