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方式论文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基处理方式论文(共9篇)

地基处理方式论文 篇1

1.1自然沉降法:即尽早用堆载预压不作深层处理软基的方法,这种以自然沉降逐渐达到路基稳定,是一种最经济也简单的方法。但目前基本建设的程序不能尽早拔款、征地、从容施工,而一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时,又往往限于工期,一般情况用自然沉降法将难以实现。

1.2工程技术处理:即在施工工期紧迫,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针对软土采用不同工程技术方法进行处理。

2设计原则

应结合当地道路地基基处理的成功经验,采用适用、快速、有效的处理方法,确保工程质量和地基处理施工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减少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3地基处理工艺比较

广东省目前较常采用的地基处理工艺有:换填垫层、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堆载预压、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真空预压、水泥喷粉桩(搅拌桩)、碎石桩、挤密砂桩、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动力排水固结法等。

各种地基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比较如下:

换填垫层(加固深度3-4米)

优点:施工工艺成熟,方法简便快捷,造价较低,可迅速提高地基承载力。

缺点:换填厚度越大,造价越高;不适合处理软土层较厚、埋深大的地基,地下水位高、易渗水路段抽排水费用高。

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堆载或超载预压(加固深度小于20米)

优点:施工工艺成熟,方法简便,造价低,可有效消除主固结沉降。

缺点:工期长,若堆载高度太大则会显著增加造价;难以有效解决地基次固结沉降。

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真空预压(加固深度小于15米)

优点:可一次加载,省去分级加载和卸载的时间,预压时间少于堆载预压,可有效消除主固结沉降,适合大面积区域(道路、堆场、码头、机场等)软基处理,不存在弃土问题。

缺点:工序要求高,尤其是止水帷幕和真空封膜要保证密封,造价稍高于堆载预压;难以有效解决地基次固结沉降。

水泥喷粉桩(加固深度小于18米)

优点:工艺成熟,进度快,工期较短,可有效消除主、次固结沉降。

缺点:淤泥有机质含量、塑性指数较大时,处理效果不好;处理深度通常小于18米;造价较高。

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加固深度25米)

优点:工期短,水泥土拌和效果优于普通搅拌桩,处理深度较大,对于提高承载力和减少工后沉降效果优于普通水泥搅拌桩。

缺点:造价高于普通水泥搅拌桩,属于新专利技术,目前没有写入国家规范,且掌握此项工艺的施工单位不多,不易操作。

动力排水固结(加固深度8-10米)

优点:地基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部分固结沉降,成为超固结土,大大降低工后沉降并迅速提高承载力;此外,还可实现对地基的预震作用,有效地消除砂土液化;该法还有利于地下管线的开挖。

缺点:施工程序复杂;降水和排水措施必须得到保障;水塘路段须采取额外措施以保证处理效果;处理深度一般不大于10米;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碎石桩(加固深度20-25米)

优点:工期短,工艺成熟,有较好的抗液化性能;利于孔隙水消散。

缺点:造价昂贵;对于十字板剪切强度很低的淤泥质土,成桩困难,桩径较难控制,承载力提高幅度小。工后沉降不易控制。

挤密砂桩(加固深度约为20米)

优点:兼有挤密、置换和排水固结的作用;可有效处理易液化地基;造价比碎石桩低;工期较排水固结法短。

缺点:处理淤泥质地基需结合堆载预压,且需控制好置换率;不适合高承载力要求地基。

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加固深度25-30米)

优点:进度快,可达到较大的加固深度(大于20m)显著提高软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

缺点:造价较高,淤泥质地基采用何种成桩工艺(排土或挤土)有争议;淤泥质地基慎用。

4地基处理工艺造价及工期比较

地基处理工艺按照一定规格进行比选,估算造价及工期比较如下:

换填垫层:单价:150-210元/平方米,工期根据施工组织确定;塑料排水板真空预压:排水板间距1.2米,单价:130-140元/平方米,预压期3到4个月;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排水板间距1.2米,根据堆载高度,单价:80-120元/平方米,预压期6到8个月;水泥喷粉桩:桩径50cm,间距1.5m,单价:220元/平方米,间距1.8m单价:190元/平方米。龄期30到60天;动力排水固结:袋装砂井间距1.2米,直径0.07米,单价:150元/平方米,强夯期60-90天;碎石桩:桩径0.8米,间距1.6-2.0米,单价:530元/平方米,排水期15-20天;挤密砂桩:桩径0.4米,间距1-1.5米,单价:200-280元/平方米,排水期15-30天;CFG桩:桩径0.4米,间距1.8-2米,有砂桩单价:274元/平方米,龄期30-60天;无砂桩,单价:212元/平方米。

注:加固深度统一按10米计。

5工程实例

以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学子大道为例。学子大道南接秀兰大桥,终点于东山大道,道路全长2112.2米,路幅宽度为40米。两侧建筑后退红线各5米,总宽度为50米。它既是东山片教育基地的交通主要干道,又是城区亮丽的一条景观干道。

5.1场地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

现状地貌为台地、丘陵和平原,地表为冲积红粘土和细砂质亚砂土,地基承载力分别为12-15kPa/平方米、200kPa/平方米。地下水位约为2-5米。场地表层主要出露杂填土、素填土和耕植土,厚度不等。场地地基无软弱土层。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坚硬土,建筑场地类型为II类。鱼塘、农用地区域,表土层为淤泥和耕植土,厚度小(通常不超过2米),承载力低,压缩性大,工程性质差。下卧层承载力高,工程性质较好。场地土地下水对路基施工影响较小。

5.2场地工程特征

道路沿线用地现状主要为建筑场地、村庄和农田,需要拆迁大量房屋。沿线民居密集,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噪音、振动和粉尘污染等,因此强夯、石灰桩、水泥喷粉桩等软基处理工艺不适用。道路沿线经过多个村庄,村道密集,在施工过程中,可作为施工通道,便于材料运进和土方外运。道路沿线经过一些鱼塘,但鱼塘征地范围有限,因此路基施工之前要先做好围堰,并做好抽排水措施。沿线沟渠予以保留或改位,并设置过路涵洞连通道路两侧沟渠,沟渠填埋时要控制好路基填筑质量。

5.3地基处理方案

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特征及建设工期短的情况,本工程拟采用换填垫层法处理道路路基,换填深度控制在2.5米以内,具体措施如下:

房屋拆迁场地,地表为松散杂填土和房屋基础结构,对路基填筑质量影响很大,须将其挖除,开挖深度控制在1.5米以内,因需拆迁房屋大多位于台地,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可直接换填粘性土至路床面标高,然后施工路面结构。碾压回填过程中须满足压实度要求。

农田路段及鱼塘,将表层耕植土或浮淤清除,清除厚度为0.8-1.8米,先换填粗砂或砂夹石(砂、石重量比为7:3~6:4)至地下水位以上,再换填粘性土至路床面标高,然后施工路面结构。

为避免新旧路基、路面的不均匀沉降,采用在扩建路面范围增设同样厚度的水泥砼板和拉杆、传力杆,结合纵横向铺设土工格栅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差异沉降。

为了避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式对路基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对于不同的处理方式交接处前后各15m的范围内沿纵向铺设一层双向拉伸土工格栅。

为了避免填挖交界处地基承载力差异对路堤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对于填挖交界面沿纵、横向铺设长10-20m的双向拉伸土工格栅。

只有对存在软土地基的沿海场地地质详细勘察,查清场地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情况,精心设计,反复研究,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和地质特征,比对方案,采取最佳处置办法,才能设计出安全、合理、经济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方式论文 篇2

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当我一跨进教室,班长刚喊:“起立!”全班同学便哄然大笑。我感觉很惊讶,同学们在笑什么呢?我看了他们的眼神,就知道他们是在看黑板。我随即朝黑板上一看,原来黑板上画了一幅丑化老师的漫画,并且写了一句很狂妄的语言:“去了一个大笨蛋,来了一个大坏蛋。见鬼去吧!”

怎么办呢?是当场给他一个“下马威”,建立自己的威信,为日后管理好班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是放任他,容忍他,等待课后再进行处理呢?我左思右想,最后,我还是忍了下来。我想:为什么要让这些违反纪律的学生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呢?我很快把心中的无名火压了下去。我不但没有变什么脸色,而是送给这个同学一个微笑,坦然而真诚!这一微笑,使我和全班同学都轻松了许多。我示意同学坐下。这事就这样平下来了。

事后,我再没提起这件事。我认为“感人者,莫先乎情。”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与他们打成一片,建立友谊,成为知心朋友。对这些学生应充分了解其思想状况,找机会与他们交谈,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毛病,使他们更加热爱班级,关心同学,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当然,与他们成为朋友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要靠班主任用对学生的爱所产生的“情”去感化他们,用“情”去驱走他们心灵中的迷雾,用“情”去开拓他们荒芜的心田,用“情”这根缰绳把他们拴在班主任的身上,教师教育学生就会发出无可比拟的力量。这样,无论什么冰冻的土地,经过园丁的辛勤耕耘,终究会迎来鲜花怒放的春天。

恰巧,教师节要到了,学校要求各班要出一期庆祝教师节的专刊,我就在班级上说:“谁要自愿帮老师出这期专刊呢?”我话音一落,那个在黑板上画漫画攻击老师的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老师我来帮助出专刊。”还有两个同学,也是跟他“一伙”的,也是十足“坏”的学生也主动来帮忙。

我们几个人配合得很好,眼看专刊就要画好了,这时,我问他们:“为什么班长、副班长都没有来帮助出专刊呢?”他们三个同学都非常激动,而且显得非常生气地告诉我说:“这些班干部不但学习差,而且在家里和社会上都不受欢迎。”听了他们一说,我感到很奇怪,我问他们:“照你们这样说,他们为什么会选为班干部呢?”这时,他们说:“班长过去还做过小偷,因为是村支书的儿子,一个副班长是副镇长的儿子,另一个副班长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老师呗。这些人当干部不但不能带领同学把班级搞好,而且还给班级拖后腿,大家都不服,班级就这样一直乱下来。”听了他们这么一说,我心中有底了。

专刊出完以后,学校进行评比,我班获得第一名,我不但在班级表扬他们几个同学,还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奖励他们。同时,我让同学蕴酿班干部选举,并举行无记名投票选举,结果,这个同学被选为正班长,其他两个同学被选为副班长。选举结果出来时,班级掌声久久不停。他们不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而且把班级管理得整然有序。

自从他们三个“坏”学生当上班干部后,班级不但宁静了很多,而且学习也变了样。期末考试,我班的成绩获得全学年段第一名,这个同学还被评为市优秀班干部。

“不处理”也是一种处理方式 篇3

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当我一跨进教室,班长刚喊:“起立!”全班同学便哄然大笑。我感觉很惊讶,同学们在笑什么呢?我看了他们的眼神,就知道他们是在看黑板。我随即朝黑板上一看,原来黑板上画了一幅丑化老师的漫画,并且写了一句很狂妄的语言:“去了一个大笨蛋,来了一个大坏蛋。见鬼去吧!”

怎么办呢?是当场给他一个“下马威”,建立自己的威信,为日后管理好班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是放任他,容忍他,等待课后再进行处理呢?我左思右想,最后,我还是忍了下来。我想:为什么要让这些违反纪律的学生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呢?我很快把心中的无名火压了下去。我不但没有变什么脸色,而是送给这个同学一个微笑,坦然而真诚!这一微笑,使我和全班同学都轻松了许多。我示意同学坐下。这事就这样平下来了。

事后,我再没提起这件事。我认为“感人者,莫先乎情。”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与他们打成一片,建立友谊,成为知心朋友。对这些学生应充分了解其思想状况。找机会与他们交谈,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毛病,使他们更加热爱班级,关心同学,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当然,与他们成为朋友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要靠班主任用对学生的爱所产生的“情”去感化他们,用“情”去驱走他们心灵中的迷雾,用“情”去开拓他们荒芜的心田,用“情”这根缰绳把他们拴在班主任的身上,教师教育学生就会发出无可比拟的力量。这样,无论什么冰冻的土地,经过园丁的辛勤耕耘,终究会迎来鲜花怒放的春天。

恰巧,教师节要到了,学校要求各班要出一期庆祝教师节的专刊,我就在班级上说:“谁要自愿帮老师出这期专刊呢?”我话音一落,那个在黑板上画漫画攻击老师的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老师我来帮助出专刊。”还有两个同学,也是跟他“一伙”的,也是十足“坏”的学生也主动来帮忙。

我们几个人配合得很好,眼看专刊就要画好了,这时,我问他们:“为什么班长、副班长都没有来帮助出专刊呢?”他们三个同学都非常激动,而且显得非常生气地告诉我说:“这些班干部不但学习差,而且在家里和社会上都不受欢迎。”听了他们一说,我感到很奇怪,我问他们:“照你们这样说,他们为什么会选为班干部呢?”这时,他们说:“班长过去还做过小偷,因为是村支书的儿子,一个副班长是副镇长的儿子,另一个副班长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老师呗。这些人当干部不但不能带领同学把班级搞好,而且还给班级拖后腿,大家都不服,班级就这样一直乱下来。”听了他们这么一说,我心中有底了。

专刊出完以后。学校进行评比,我班获得第一名,我不但在班级表扬他们几个同学,还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奖励他们。同时,我让同学蕴酿班干部选举,并举行无记名投票选举,结果,这个同学被选为正班长,其他两个同学被选为副班长。选举结果出来时,班级掌声久久不停。他们不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而且把班级管理得整然有序。

自从他们三个“坏”学生当上班干部后,班级不但宁静了很多,而且学习也变了样。期末考试,我班的成绩获得全学年段第一名,这个同学还被评为市优秀班干部。

冲突处理的5种方式 篇4

我们有五种选择,回避、迁让、竞争、妥协和合作。1.回避策略

特点是不合作,不武断,忽略或者放过问题,否认问题的存在。采用回避策略的理由是分歧太大或太小,难以解决;解决分歧也许会破坏关系或者产生更严重的问题。

使用回避策略的时机:

a.解决冲突带来的损失大于带来的利益; b.双方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

c.为获取更多信息比立即决定更有效。2.迁就策略

这种策略往往受到欢迎,但是同时也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其特点是宽容,为了合作,不惜牺牲个人目标。采用迁就策略的理由是一件事情不值得冒险去破坏关系或者造成不和谐。使用迁就策略的时机: a.认为自己错了;

b.这件事情对别人更具重要性;

c.为将来重要的事情或个人信誉打下基础; d.当和谐比相互竞争或者分裂更重要; e.帮助员工发展,允许他们在错误中吸取教训。3.竞争策略

用“竞争”方式处理冲突时,双方各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考问题,各部想让,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是非曲直来。

特征是:正面冲突,直接发生争论、争吵,或其他形式的对抗;冲突双方在冲突中都寻找自我利益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竞争的双方都试图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争赢而不顾冲突带来的后果。使用竞争策略的时机:

a.当处于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果断的做出决策并要及时采取行动; b.在公司至关重要的事情或利益上,你明确知道自己是正确的情况下 4.妥协策略

妥协策略就是双方各让一步,不能追寻十全十美,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所以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共同分享利益。

特征:这种策略比较适用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妥协策略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输家和赢家,到达中等程度的合作。使用妥协策略的时机: a.目标的重要性处于中等程度; b.双方势均力敌; c.面对时间压力;

d.协作与竞争方法失败后的预备措施。5.合作策略

合作策略就是双方互惠互利,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这种策略通常是非常受欢迎,缺点是耗时长,而且不适用于解决思想方面的冲突。特点是双方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合作解决问题。采用协作策略的理由是双方的需要都是合理的、重要的,公开坦诚地讨论就能找到互惠的解决方案。使用合作策略的时机:

甲供材方式账务处理流程 篇5

1、甲方购进工程材料时,⑴公司采购部根据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国税发票票面金额办理入库单,经甲、乙双方人员共同验收合格签字后,将入库单返还采购人员(乙方有关人员同时、等额办理领料单),采购人员凭发票、入库单填制报销凭证,财务部根据手续完备的报销凭证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工程物资

贷:应付账款——供应商

⑵根据采购部手续完备的付款申请单金额,付给供应商材料款,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供应商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等科目)

2、现场材料员月末根据施工方签章确认的领料单交财务,财务部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开发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

贷:工程物资

注:工程物资入库领用手续与入库手续同时办理,当月必须履行完毕,“工程物资”科目当月无余额。

3、对乙方日常预付工程款账务处理,财务部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预付账款——施工单位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等科目)

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也就是说,乙方申报缴纳建安营业税时,必须将甲供材部分金额纳入营业额计征营业税。所以,为了防止乙方未依法申报缴纳甲供材部分的建安营业税,而受到地税部门的稽查,由此将甲方纳入协查范围造成的税务风险,所以在支付乙方工程款之前,乙方必须出具甲供材部分(即上月乙方领用材料)金额的完税凭证之后,才予以支付工程款。

4、对于已完成决算的工程项目,由乙方根据工程决算报告的总金额,扣除甲供材部分的金额开具地税发票,甲方根据发票票面金额进开发成本会计科目,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开发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

贷:预付账款——施工单位

银行存款(或现金等科目)

5、特殊事项说明。

暂缓就业档案处理四种方式 篇6

1、单位接收档案。如果你的单位是具有人事接收权的单位,如国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你可以向单位申请接收函,再根据接收函开报到证(应届生提供接收函和三方协议书给就业指导中心开报到,暂缓提供接收函和暂缓协议书原件和身份证复印件到省高指开报到证),如此档案即可转去你的单位,但此种处理方法有一弊端,根据往年统计,有部分学生进入国企,事业单位,但工作并不满意,提升空间几乎为零,因此跳槽出来私企,而之前档案已送往之前的单位,因档案给单位卡住或者不具备调档条件,导致无法跳槽或者调档手续很麻烦的结果,而且在国企工作一年后,跳槽是无法改派的,所以各位同学需谨慎,思考要在选择的单位做多久。

2、档案打回生源地。选择回去生源地工作的同学可以选择此种处理方法。档案打回生源地是默认被转回生源地人事局,此种处理方法报到证为空白,即默认没有就业单位,此种处理方法或有不利于办理退休手续的影响,此外,大部分生源地人事局只提供保留档案服务,不提供管理档案服务,因此生源地收费相对人才市场会便宜,大概240一年。

3、挂靠到人才市场。选择在珠三角而非生源地工作的同学,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工作的同学,应当重视此种处理方法。人才市场是人事局下属部门,具有档案保存和管理功能,可以提供完善管理。在广州,深圳等地工作的同学,申请到人才市场的接收函,即可申请挂靠。档案转往人才市场,除了保留干部身份,评职称,提供社保证明,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等功能外,还可以顺带办理入户手续。但各地人才市场类型多,部分地方人才市场规模较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各位学生需要谨慎选择。广州有南方人才市场和省人才市场属于人事局和人事厅,是全国性和全省性大型人才市场,是选择的好去处。

浅析不良冲突及其处理方式 篇7

一、冲突的分类

冲突有人际间的冲突和群体间的冲突。人际间的冲突指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 如上级与下级的冲突, 同级别个人之间的冲突。群体间的冲突指的是群体与群体、一群人与另一群人之间的冲突, 如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间、不同科室间的冲突。

传统的观念往往只看冲突消极的一面。行为科学家杜布林 (A.J.Dubrin) 认为, 冲突可以分为有益的和有害的, 也可分为实质的个人的。所谓实质的冲突, 指的是涉及到技术上或行政上的因素的冲突。所谓个人的冲突指的是涉及到憎恨、妒忌等源于个人的情感、态度、个性等因素的冲突。可以将这两种划分综合起来, 得到四种冲突类型, 如下图:

杜布林的划分方法对于区分冲突的类型一目了然。然而, 实事上同一种冲突也有其两面性, 有的冲突有其有利的一面, 同时又有其有害的一面。一种冲突可能会促进某一部门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工作, 但对于另一个部门或另一时期的同一部门, 同样的冲突可能会阻碍工作。即使是同类冲突, 在同一部门和同一时期, 由于冲突太弱或太强也可能会成为阻碍。

斯蒂芬·罗宾斯则认为即使是有益的冲突, 太多或太少都有是不正常的, 会导致组织功能失调。这类冲突太少时, 管理者应当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以获得最大收益, 但当其成为破坏力量时又要降低这类冲突的水平。下面的图表描述了这冲突水平与部门绩效的关系。冲突太少犹如一潭死水, 看似平静, 实则毫无生机;而冲突太多恰似滔天洪水, 贻害于人。

二、冲突的根源

杜布林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冲突问题, 提出了冲突的系统模式。认为冲突的根源主要来自如下八个方面:

1. 人的个性。

在组织中, 恶意的攻击和中伤, 使用带敌意的尖刻语言等等, 从而引起冲突。信息交流不充分、沟通障碍等会加深相互理解的困难。

2. 有限资源的争夺。

资源是有限有, 在资源配置方面任何组织都有不可能做到谁要就给, 要多少就给多少。因而各个部门常常会因争夺材料、资金、人员而发生冲突;个人常常因晋升、奖励分配、追求荣誉等引发磨擦。

3. 价值观和利益的冲突。

价值观的不同和利益的不一致也是引起冲突的一个重要根源。如销售部门往往倾向于满足顾客多种需求, 要求生产部门经常翻新产品品种, 而生产部门则多着眼于生产效率, 希望产品少变动。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随着世界经济交互性的增强而增大, 来自不同文化扭转的人产往往更容易引发冲突。

4. 角色冲突。

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 由于所承担角色的不同, 各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任务, 从而产生不同的需要和利益, 因此发生了冲突。

5. 追逐权力。

权力的争夺是引起冲突的重要原因, 如为了取得某项权力, 不惜攻击对方, 抬高自己, 导致明争暗斗。

6. 职责范围不清。

由于职责规定不清, 使得某些部门与部门之间对工作相互推诿或争着插手, 相互指责, 导致冲突。

7. 组织的变动。

由于组织重组, 或组织内部机构精简、合并、增设, 原来的平衡被打破, 新的平衡未产生, 这时, 很容易发生冲突。

8. 组织风气不正。

组织风气不好, 会成为冲突的温床。特别是上层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频繁和激烈的冲突时, 它很快会向下蔓延, 使下级也产生冲突。

三、不良冲突的处理

1. 事先预防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管理者若能事先尽早发现不良冲突的苗头, 将其控制在较低强度之间, 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不良冲突对事业造成危害。事先预防的方法有很多, 这里仅介绍其中的几种:

(1) 运用沟通。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对沟通及其意义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个体之间通过信息沟通交流, 可以增进团结, 消除误会, 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如果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个体之间的信息得不到交流, 彼此之间发生误会和互不信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冲突在所难免。

(2) 投石问路。决策一般只有在其执行后才能见到效果。然而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 执行起来后一旦引发冲突, 则会造成巨大损失。这时候可以采取投石问路的方法预防冲突的发生。如决策者故意将准备提升某人到某一重要岗位的消息通过小道“无意”透露出来, 听一听人们对提升此人的评价。如果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多, 则提升后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就很大, 这时候决策者就要慎重考虑。如果确定此人不担此重任, 决策者则出来“澄清”此事, 这对被考察者也不会造成多少损失。如果此人能够经得起人们的挑剔, 则可顺乎民意, 决策因此水到渠成。

(3) 注意观察。当员工出现情绪异常, 注意力不集中, 经常迟到、早退或旷工等明显的行为特征时, 则可能是冲突发生的前兆。有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困扰着人们, 对于一些激励因素没有满意, 或者对于一些保健因素存在不满, 说出来担心被别人认为斤斤计较, 不说出来又让自己耿耿于怀。这些问题如果积压久了, 最终会爆发出来。通过观察员工的行为举止, 及时了解其内心情况, 加以沟通, 可以预防冲突的发生。

2. 妥善处理

如果冲突正在发生, 处理方式通常有:

(1) 解决冲突。它又包含如下三种常见方法:一是协商。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 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当两个部门发生冲突时, 由双方派出代表通过协商的办法解决。协商解决, 要求冲突双方都能顾全大局, 互相作出让步。协商的结果常常是双方作出妥协。二是调解。这也是一种解决冲突的常见方法, 同时, 也是一种折衷方法。当协商不能解决问题时, 由上级领导出面当调解人。调解人采取妥协的办法, 让每一方都有能得到部分满足。使用这种方法, 要求调解人有权威性。三是仲裁或诉讼。协商、调解均无效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仲裁甚至法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仲裁是由权威人士 (如冲突双方共同的上级) 或专门的民间仲裁机构来主持, 诉讼则是通过政府法律机关依照法律法规予以裁决。这是一种强制行为, 这种解决办法容易带来后遗症。

(2) 弱化冲突。弱化冲突的方法如:一是拖延时间。不急于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 拖延时间, 任其发展, 以期等待环境的变化来解决, 或让时间说明一切。这是解决冲突的一种微妙而又常常没有结果的办法。二是不予理睬。在本章的前面部分介绍强化理论、阐述激励的原则和方法时, 多次提到“忽视”细小问题的意义。对于一些细小的冲突, 忽视它未尝不可。但对于一些重大事情, 这种不予理睬的办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 有时还会使冲突加剧。不予理睬必然导致拖延时间, 但拖延时间并不非不予理睬, 而是在等待时机。

(3) 压制冲突。压制冲突又分为主动压制和被动压制。主动压制是冲突各方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 和平共处, 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避免把意见分歧公开化。这样做, 虽然不能消除分歧, 但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被动压制则是通过建立一定法规、约定, 或以上级命令来限制冲突。被动压制冲突虽然可以使冲突收敛于一时, 但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冷战时代在华约与北约的抗衡下, 许多地区冲突、民族矛盾被压制下来, 然而冷战结束后, 这些矛盾再度成为影响地区稳定的最大隐患。

(4) 转移冲突。寻找一个外部竞争者, 使冲突双方的注意力转向外部的竞争者;或者换一个新的环境, 将冲突者的思维和视线引开。如让员工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兴趣点上, 淡忘那些不恰恰的事情。一个内心愤怒的人到健身房练练拳击, 有利于缓解情绪。

(5) 教育。如果员工是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产生冲突时, 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认清自身的现实情况, 教育员工用正确的方法来看待问题、认识问题, 从而帮助员工缓解冲突。

对我国海事处理方式的探讨 篇8

笔者认为,在我国船舶海事的处理方面,与上述测评结果的情况基本相似,我国保险公司和国内外保赔协会所提供的服务也不能让船东满意。

一、船舶海损事故的处理

众所周知,在航运业和海上保险业中,船舶的保险安排一般是比较全面的,特别是远洋船舶。在海损事故的处理方面,无论走过多少程序,最终都将落实到能够实现经济补偿的理赔上,由保险公司按不同保单的规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无论涉及船东,还是受害方。

对于船舶在领海内发生的海损事故,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各国港口当局如我国海事部门、美国的海岸警卫队等行政执法机构,对国内外船舶所发生的事故都有权进行海事调查,扣押船舶,扣押船员,对船东罚款,强制打捞沉船和处理船舶水域油污等,协助船东处理事故案件,但是他们一般不会对事故有关方之间的责任进行划分并作出结论,因为事故最终的处理和经济赔偿主要是在船东、事故有关方和保险公司之间解决。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除了发生事故船舶的船公司和被害人/损失方之外,还有船公司的顾问、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律师的参与,以及处理海事纠纷的海事法院和海事仲裁等机构。如果需要海事担保,也需通过海事法院解决。

按我国水上交通事故调查法规的规定,海事部门对事故有“行政调查”的责任,“查明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造成损失的程度、范围,确定事故的性质和判明事故当事人的责任”,“事故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事故再次发生和提出安全管理的建议”。我国海事部门的设置比较完备,在我国领海和内河都设有海事管理部门的网点,其工作人员日夜警戒,每当船舶发生海损事故,就会有海事人员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协助船方进行紧急处理,包括事故纠纷的调解,从而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和最大程度上妥善处理海损事故,尽可能减少事故的损失。另外,海事部门有权滞留船舶、扣留肇事船员、对船公司或肇事船员进行处罚。我国海事部门主动参与海事处理的工作,在世界各港口之间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在法庭和仲裁庭审理案件时,海事部门的取证和调查报告无疑是比较公正和重要的证据。

如今,我国在海事处理方面的机制比较健全,参与海事处理的机构设置基本齐全。在与国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各有关方都可以按其基本的职责范围来协同船公司处理好海损事故,所以笔者认为我国海事部门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在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完事实之后,对事故有关方责任的认定和处理不用进行得太深入,最好避免对事故当事各方责任进行划分并做出结论,写入海事部门的事故报告中。因为如果继续这样做,有时会影响有关方对事故的处理和保险公司对事故损失的补偿,也不有利于充分发挥事故处理各有关方的作用,包括船公司的顾问、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律师,以及海事法院和海事仲裁等机构。当然,国内肇事的小型船公司和被害人对国家海事部门的这种处理方式还比较认同,因为他们认为海事部门一定比较公正和合理。另外,小船东往往为船舶购买的保险不足,找不到愿意协助处理案件的保险公司和保赔协会,而且小船东不大可能花大钱来聘请保险公估、律师来进行诉讼。

二、碰撞事故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按我国有关法规的规定,船舶碰撞事故责任人应负的法律责任,按事故的不同性质可以分为行政违法、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等三种,在船舶碰撞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时的刑事诉讼中,作为交通肇事人将负刑事犯罪责任。

在海上运输中,船舶碰撞事故主要是由人力不可抗拒或船长和船员的疏忽行为而引起的,所以在国际航运界和海商法的规定中,主要由船东/船公司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而船长和船员对海损事故一般是不负经济赔偿责任的。船东的这种责任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转嫁给保险公司和船东互保协会。一般情况下,船长和船员会因重大事故接受行政处罚,如罚款、降薪和降职等处罚,除非事故的主因是船长和船员的故意行为,或重大失责行为,还有发生涉及刑事责任的重大人身伤亡事故。

当然,也有外国船长对重大海事、火烧和沉船等事故,以自杀的方式自动来承担责任的。例如,多年前,中波轮船公司就发生过两起船长自杀案件,一件是重大船舶火灾事故,另一件是船舶撞沉渔船并发生多位船员死亡的事故。

三、在处理海损事故中,各有关方的职责范围

我国海事局在海损事故处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外,其他有关方的职责大致如下:

1.船公司

作为肇事船舶所属的船公司,当然是最大的责任和利益相关方。船公司内的海事监督、航运业务主管人员和保险理赔人员是处理海损事故的主要责任人。他们务必第一时间安排事故的处理工作,立即与船长取得联系,初步了解事故的情况,同时联系事故各有关方,通知船舶保险公司和保赔协会,必要时聘请保险公估公司和律师协助处理事故,包括事后对事故处理的调解、仲裁或诉讼。

2.保险公估公司

事实上,国外没有保险公估这一说,海事调查和检验人是独立的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他们的员工都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可以受肇事方、事故受害方和保险公司的委托,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损失情况做鉴定,并不介入区分事故的性质是否属于保险事故,以及对保险公司的赔偿范围和金额提出建议。他们才是真正的独立的第三方。

在我国,保险公估公司可以受当事人包括船方、货方、事故受害方或保险公司方的委托,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分析、检验和签发事故调查报告,其业务范围已经大大有别于国际上海事调查和检验公司的职责范围。他们还涉及保险代理、资产评估、司法鉴定和理赔咨询等业务,甚至还会围绕客户的需求做成产品线。

nlc202309040820

我国保险公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主要为保险公司提供服务的,受单方面委托协助保险公司处理保险案件的中间人,是缺乏独立性的检验机构。由于我国保险公估机构一开始就被纳入了保险系统,受保监会管辖,因此这个问题已经不太容易解决了。现在,保监会在对待保险公估的管理方面已经开始放松了。

3.律师

我国已经有相当多的海事律师,当船公司或事故有关方认为需要时,他们就会聘请律师协助对海损事故进行调查取证,或参与事故的处理,包括调解、诉讼和仲裁。当然也有部分轮船公司聘用律师作为常年法律顾问,协助处理海损事故。

4.保险人

在海运业中,船公司一般都投保了船舶险和保赔险。船公司对海损事故的损失和受害方的赔偿最终都可以落实到保险公司,在船公司赔偿给了受害方之后,都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补偿。因此,保险公司对船舶发生的海损事故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那些有声誉的保险公司和国际性的保赔协会,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员或指示代理人赶往事故现场,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并努力使事故的损失减少到最低,这样也可以减少保险公司最终的赔款。必要时,国际大型保赔协会会及时提供海事担保函,让肇事船舶尽快继续航程。信誉好的保险公司和保赔协会对被保险人/船公司的补偿尽可能地做到迅速、充分又合理。但是,那些小型的、信誉差的保险公司和保赔协会就会对船舶的事故不理不睬,任凭船公司自己去处理,有时船舶在出事港口一待数月,严重影响了营运。

5.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

作为协助船公司为船舶购买保险的保险经纪人或保险代理人,有义务在船舶发生海损事故时,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协助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协助船公司请求保险人对事故损失的补偿。但是,目前,我国保险中介人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差,很少能够对船公司提供保险后续服务,他们更多地在维护保险人的利益。

6.海事法院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海事纠纷的处理,我国大部分船公司、事故受害人或其他事故有关方一般会向法院提起诉讼,所以处理事故的费用越来越高,包括律师费、法院和仲裁费用,以及裁决执行的费用等。

7.仲裁委员会及其调解员

如果当事人之间能够达成一致意见,也有部分海事纠纷会提交我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或地方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不过,我国仲裁机构对合同/协议中仲裁条款文字方面的要求过分严格了,要求当事人一定要写明完整的仲裁机构名称,这与国际上比较宽松的要求,即只要有仲裁的意向,就可以选择合适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的要求相去甚远,致使很多可以仲裁的案件去了法院。还有,按我国仲裁规定,当事人选择或仲裁委指定仲裁员,必须在该仲裁委的仲裁员名单之内,这也与国外的规定不太一致。因此,尽管我国海事仲裁机构的存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还是相当的不尽如人意。

在我国一般仲裁机构内,还设有调解员,对一般民事纠纷包括海事纠纷可以进行调解。

8.保险纠纷调解委员会

在我国保监会的支持下,由我国保险系统和律师等司法人员组成的保险纠纷调解委员会,可以对保险纠纷案件进行调解。不过,由于该调解委员会主要由保险界的人士组成,似乎比较倾向于保险人,缺乏一定的公正性。

五、海事群发性事故的处理

根据我国海事部门提供的信息,近年来,我国海损事故引发的群体事件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尤其是遭受人员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的弱势群体容易采取不合理的渠道表达利益的诉求。

我国海事部门在处理群发性事故(主要是涉及人身伤亡事故)方面,主动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也颇有成效,至今似乎还没有哪个机构能够代替海事部门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事实上,海事有关方的责任划分和对受害方经济赔偿的实现是海事最终的解决方式,而经济的赔偿往往就是保险公司的赔款,所以在海事处理中,保险公司和船东保赔协会的作用应该是最大的。

船公司的保险安排是否合理对海事处理非常重要,因为船舶一旦发生重大海损事故,如果该轮参加了国际上信誉好的保险公司和船东互保协会的话,只要港口当局和船东提出要求,一般协会或保险公司就会提供及时的现场服务,包括派人调查事故和提供海事担保函等。

在海损事故处理过程中,保险公估、律师、仲裁和法院等有关方都要收取服务费用,而且大部分是按损失标的收取的,事故处理的成本越来越高。

我国远洋船舶和国外船舶,在海事处理中一般会同时涉及船舶保险公司和保赔协会的责任。在船舶碰撞事故的损失中,除了船舶本身的损失和3/4的碰撞责任由船舶保险公司负责之外,所有船舶对第三者损失的责任都属于保赔协会承保的范围。

不过,我国沿海和内河船舶都没有参加保赔协会。目前,除了对较大吨位船舶采取强制购买油污保险外,对其他财产和人身伤亡方面的责任,我国船东往往很少投保,特别是沿海和内河的船东,致使处理这类事故赔偿的经费难以落实,容易引起群体事件。

因此,解决群发性事件的最好办法就是进一步完善船舶保险制度,船东务必投保船舶险和加入船东互保协会,以保险部门为主来处理海损事故。对于从法律方面来处理纠纷的辅助办法,可以聘用律师进行调解、申请仲裁和进行诉讼。作为民间组织的海事仲裁,应该发展成为海事纠纷处理的主要途径,而减少动用国家资源来进行诉讼。不过,我国航运界、保险界、律师行和司法界好像还是比较喜欢诉讼,一审不够,还要二审,最好还能上诉到最高院。这其中,好像有些人并不在乎当事人在这一步步诉讼过程中所需要支出的高昂费用和时间成本。因此,笔者建议在海事赔偿纠纷处理方面,应该进一步引进第三方调解机制,来缓解群发性事件的发生。

7反思我国生产安全事故处理方式 篇9

“彻底改变目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处理方式”的建言可能有些过激,但近一时期不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过激之言敬请有关领导谅解。反思目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处理的方式的确存在如下问题:

1、目的不明确。处理生产安全事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减少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而目前我们处理生产安全事故的目的似乎就是“追究责任人”,对于我们有些领导来说就是如何减轻责任、如何避免责任(换句话说就是如何逃避责任),至于“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那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举例说明:“729”事故的救援成功是件非常好的事,如果我们能在这次事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吸取教训,把“7.29”这起事故的人为原因尽早地找出来,发出《关于立即落实防洪防淹井措施的紧急通知》,而不是在“8.17”事故后再发出这个通知,那么“7.29”后面的多起透水事故(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起)就有可能避免,“8.17”事故就不可能发生!而我们当时在干什么?我们在急于开表彰会,而不是在开事故分析会(再次重申:我并反对开表彰会,但决不能在事故原因还没彻底查清、事故结论还没出来、事故责任人还不清楚之前开这样的表彰会)。

2、方法不得当。由于目的不明确,处理方法上存在问题。事故发生后要做的有这么几件事:一是进行紧急抢险,把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二是调查事故原因,调查事故原因的目的就是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度发生;三是追究相关责任,加强责任意识,为履行责任者再次敲响警钟;四是处理事故善后事宜,对伤者、死者家属和其他受害者进行必要的赔偿;五是向社会公布事故处理结果。这几件事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不能混同在一起做。我们的目前是将这些事情搅在一起做,名曰统一领导。我认为:

(1)应急抢救应该是地方政府上的事,而不能根据伤亡人数来确定启动应急预案(目前就是这样,根据人数决定启动哪一级的预案),哪怕事故只威胁一个人的生命也可请求“八方支援”。只要地方政府认为有能力解决的就由地方上组织抢救,地方认为靠自身力量不能解决、需要“八方支援”的可以请求支援,这时可以将救援行动交给更上一级领导进行调动、指挥,一般来说现有的许多事故抢险的等级到省一级完全可以处理了,省里没有能力的处置的最终可以请求国家支援,但这应是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才采取的应急措施,并不是说抢救小组级别越高领导就越重视,这种观念必须改变。

(2)事故调查工作要与抢险工作分开。事故发生后一方面组织进行抢险,另一方面立即组织专门的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原因的调

查。事故调查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早找出事故原因,有必要立即发出警示的要立即发出警示,不一定要在事故原因都查出后再提出,以避免同类事故再度发生。如“7.29”事故发生后,我们有关调查组成员能够立即向全国发出防洪防淹井警示,而不是在忙于抢险(抢险应有抢险组去完成),那么后续的透水事故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有关事故抢险的责任不应划分在事故调查组的调查工作任务中,否则会严重影响事故原因的分析速度和质量。

(3)依法科学地追究责任。责任是全方位的责任,责任还分事故责任和抢险责任,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追究了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而忘记追究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不能应抢险积极或抢险成功而忘记了追究造成事故的责任,也不能没有责任约定(即不该负责任的)或已履行了责任而妄加追究责任。是否有责任不应凭感情用事、长官意识,而应实事求是地追究责任。所以追究责任的程序应该在事故调查完毕、抢险工作结束后进行,事故责任和抢险责任必须分开追究。

3、效果不明显。目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处理方式已进行多年,但成效不大,事故频发得不到有效遏制,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就说明目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处理方式存在问题。我认为目前的管理方式不但效果不明显,没有取得大的成效,而且还造成了一些副作用。举例说明:

(1)看似重视安全生产,实际不重视安全生产。现在我们有的领导脑海里存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安全生产重要,重要的不在于其它方面,而在于责任重大,责任重大主要体现在追究责任上,与自己的位子有关,因而平常不重视安全,不愿意投入,一旦发生事故了,再大的投入也愿意(这样的投入事后谁也不去算这笔账),认为只要减轻事故,自己的责任就会减少,甚至由于在抢救中表现突出有可能不再追究原先的管理责任甚至还会得到表彰。这就是我们领导看中事后管理,而不愿加强事前管理的主要原因,根源就在于处理事故的方式上。如果我们的领导能够把这笔抢救费用花在事前的管理上,我们的安全生产形势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试想“7.29”、“8.17”事故前,我们的领导全面检查落实一下所有的矿井暂停生产,停产的费用将远远低于事故后的成本。但我们的领导偏偏没有这样去做,原因就在于责任追究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再追究、甚至是看事故抢险表现后再追究。

(2)“四不放过”得不到落实。具体表现在事故主要原因难以查清,深层次原因难以涉及;事故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追究,主要责任、管理责任者往往逃之夭夭;事故过后还是老样,安全生产管理难以得到长足的进步。

(3)国家有关领导疲于奔波,难以有更大的精力处理研究安全生产管理大事。作为国家级的有关领导应该抓大事、研究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如果整天把精力投入到处理事故上,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就难以得到提高。

前面,我已呼吁过处理生产安全事故时不能一味强调追究安全生产责任,其观点就是:处理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仅是追究安全生产责任,一味追求安全生产责任不但追究不了责任,反而会使一些人逃避责任,最主要的是偏离了处理生产安全事故的最终目标,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我强烈希望我们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改变管理思路,改变目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处理的方式。

为此,我再次建议如下:

1、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及责任追究必须分开进行。

2、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应由专门独立的机构或部门来承担。

3、调查事故应着重强调全面查明事故真正原因。

4、追究事故责任必须依法办事、按安全生产责任管理的规定办事。

5、科学确定事故性质,严格事故统计的方法,正确运用事故统计

6、建立有效地地方政府应急救援机制,调动地方上应急抢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一篇:七夕情人节浪漫的表白句子下一篇:函数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