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精选14篇)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1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 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 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 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 1/4或3 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5.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2

一、有效提问,就要有明确的目的

针对性提问可以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控制力,并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需在教学要求、授课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数学科目的特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

第一,充分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并了解其心理特点,设计出恰当的问题。第二,问题要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学要求及内容的重难点来展开。只有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才能够迅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根据数学科目特征设计相应的问题。作为数学科目,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要力图设计出的问题具体、形象。例如,在四年级“相交与平行”一课时,老师可以针对教室里面的桌椅进行提问。桌椅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对相交与平行的认识。

二、有效提问,就要结合问题情境

情境设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较为侧重形象思维。因此可采用实物、图像、讲故事、播放幻灯片以及实际操作等方式,来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六年级“圆柱和圆锥”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进行以下实验:首先,取空心圆锥与圆柱模型各一个,同细沙填满空圆锥,接着将其倒往空圆柱,算好恰巧装满所需的次数。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讨论和分析圆锥和圆柱体之间的体积关系。不仅如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大量的资源、动态效果及视听感受也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会使其充分思考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教师再对此进行深入讲解,自然就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有效提问,就要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内在需求,并且他们的思想实际也有所差别,接受起来呈现出不同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问要注重差异性,从而调动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四年级“多位数的加法”一课提问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在学习中存在着困难的学生,对他们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中等生,适当地加大问题的难度,以促进他们取得一定的进步;对于高材生,需要适当地增加问题的挑战性,从而引导他们通过活跃的思维解决问题,不断地创新。

其次,对于学生给出的不同回答,要予以充分的尊重。例如,在五年级“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老师提出“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这时有的学生把四边形分割成2个大三角形;有些学生分割成2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等等不同的计算方式。在学生差异性地回答问题期间,教师要仔细地倾听,一定要严肃地对待,并对其加以肯定,称赞那些创见性的解答方法,即便是学生没有答对,也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对其加以鼓励,给予合理肯定。

四、有效提问,就要抓兴趣点及时机

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很难控制自身行为,集中注意力做好某件事,此时教师便要起到辅助作用,设计问题时最好是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如,在学习三年级“年月日”课时,老师可以提问“请问你出生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让学生在年月日之间换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重视情境问题的合理化设计,课堂上要把握提问机会,若提问时间太早则很难达到启发效果;若等到问题解决之后再向学生提问,则显得毫无意义。所以,把握提问时机显得至关重要。

俗语道:“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只学不问,越学越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人民教师要懂得“善教者则为善问者”的道理,清楚知晓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向小学生提问便意味着懂得以怎样的形式教学能够收到最佳效果。

摘要:小学生学习精力不够集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教学体会,就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进行思考和探讨,试图总结出几点有效的经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商雨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版),2012(12).

[2]邵士超.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3

【内容提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3.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教师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课堂提问 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模式去解决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认识一个矛盾,冲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可见,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如何呢?平常,我们的课堂提问往往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预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答,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正是创造问题的艺术。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和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和生活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先给学生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1/5,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1/4,1/3,1/2 ,。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著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接着,我笑着说:“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我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激发,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 ,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 ,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1/5 ,因而可求总数:20÷1/5=100。

(二)抓住知识的关键、疑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我在教“圆的面积”时,曾经组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接着,我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怎样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 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十分有益。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内容“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后,接着提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思维极度活跃,他们的充分发挥想象力,收到了意外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则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学生“找规律”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和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和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从多方面发挥想象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逐步得到提高。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教师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學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教师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接着,我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和疑难处,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4】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6】孔企平主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4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已成为众多英语教师关注的话题。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的提问方式, 讲究课堂提问设计艺术,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 有时在教师提问之后, 原本期待学生能够积极响应的课堂却出现尴尬的局面, 或者发言者寥寥无几, 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达到英语教学的高效性,通过自己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

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上。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追忆、联想, 并进行创造性思维, 从而获得新知识。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回答,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整教学程序,搞好教学。适时的提问可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2.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 包括以下四个阶段:首先是设置情境。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景, 由讲解转入提问,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其次是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 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再次是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 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索, 找出比较满意的答案。最后是评价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 检查学生的答案, 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 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更正学生的回答, 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的词句, 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3.搞好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1)提问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创新见解,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参与提问,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方式, 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把平时看起来深奥难懂的一篇阅读课上得有滋有味。

(2)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与发展规律的思考题, 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 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向思维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问设计要适时、适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 适时地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 提问设计要力求少而精, 问题能切入教学重难点, 教师要尽量避免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预见性和灵活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觉得有趣;教师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来设计提问,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 要能敏锐地捕捉并及时纠正学生在答复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提问要与恰当的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问应能给学生安全感, 让学生相信即使自己的回答不太恰当, 也不会受到教师的羞辱与嘲笑。相反, 会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回答给予明确的评价。合理的赞扬可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问答活动。对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鼓励, 引导他们作出正确回答。4.适时提问的艺术

课前和课堂提问相结合。在上课之前,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作好准备并提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 利用各种手段去获取相关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融合在一起,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只有这样, 教师的提问才不至于枯燥、单调, 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对课文的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由浅及深的提问。问题设计要体现出知识的严密性、条理性, 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引导学生逐步对课文理解。课后提问。这种情况通常以师生见面时互相寒暄的方式来完成, 它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还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5

关键词:小学低段;提问设计;实施策略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提问性语言是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教学行为。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提问的语言进行引导,引领学生课堂主体角色的最大限度发挥,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一个标志。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希腊哲学家阿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改革课堂提问现状的内在要求

“课堂提问”犹如一把双刃剑,不适当的提问,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与探究热情。教师要想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激励学生思考和探究,就必须正视课堂提问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进。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1.引发碰撞,辨析明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或一种观点有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这时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时期,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个重要时机进行启发,使学生自主放弃原先所持有的不正确观点,形成对某一种正确观点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辩,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解释、思考,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

教学片段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

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反方(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高举着分开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把圆分成两份吗?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小声地):不是。

经验小结:教师应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相信学生,学会放手。在学生思想升华的关键点,因势利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不仅实现知识的内化,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分层提问,逐步深入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为此,问题的价值主要看能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新旧知识连接—新知识生长”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教学片段二:《统计图》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个统计表)我们收集的数据,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生1:统计图

生2:涂格子的方法。

师:你们能教教老师吗?(出示统计图:每列只有7 个格子)

生:一个格子表示1 个人,比如说喜欢苹果的人数就涂12 个格子。

师:(板书涂格子,涂到第7 个格子)现在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生1:可以在上面再添上5 个格子。

生2:也可以在下面再添上5 个格子,也是12 个格子。

生3:我们组觉得一个格子可以表示2 个人,这样涂6个格子就够了,更方便。

师:你们觉得哪种办法最好?

生:第3 种。

师:那就用第3 种方法自己完成这个统计图。

师:(总结)当我们遇到格子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格子表示更大数字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经验小结: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决定了分层教学、逐步深入的重要。分层教学的含义之一是新旧知识间的连接与过渡,由旧知引向新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含义二指不同认知水平学生间的兼顾与调和,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使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点上的成长,体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3.思维提升,规律探索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相关性、逻辑性和整体性。教师应提纲挈领,熟悉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通晓其在“纵向”和“横向”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知识“链条”与“网络”,这样才能在问题的预设和实施中不断变换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规律,实现思维提升。

教学片段三:《减法》复习课

师:(出示一组图)小朋友们能不能看图列算式?

生:4-1=3;4-2=2;4-3=1;4-4=0

师:(竖向板书)那你们能不能仔细观察一下这一组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怎样变化的?

生:前面的4 都一样,后面减掉的数越来越大,得数越来越小。师:非常棒!懂得了这个规律,看看老师这里有一道难题,能开动脑筋想一想吗?(出示板书:吟-1=A,吟-2=B,吟-3=C,吟-4=D)比一比,ABCD谁最大,谁最小?为什么?

经验小结:在数学学习中保持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对小学低段学生而言,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提问,能“跳一跳够到桃子”是最好的勉励方法,保持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拓宽规律性认知领域。

小学低段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处于起步阶段,关系到以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所以,教师应竭尽全力运用自己的智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因势利导,实现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思维,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6

语言论文是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书本之间交流活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促进者的作用,所以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下面谈谈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运用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时机性

一位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语言,使学生,受到启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教师可以先有规律地拍打节奏,然后让学生模仿一起拍掌。叫停后,教师问:“我们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的节奏拍的,如果一直拍下去,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学生说:“要拍很多很多次,或者拍无数次。”教师问:“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学生说:“是无限的。”教师说:“你们如果拍5分钟,次数会怎么样?”学生回答:“是有限的。”直观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亲身感知“循环”、“无限”、“有限”等概念。此时教师再恰到好处地运用好符号语言进行教学,并抓住时机把这些符号及时板书出来,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也把省略号、循环点这些符号语言和板书这个无声语言融入到教学中,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要富有幽默性和趣味性

幽默、趣味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但不可随意。教学幽默性在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采用幽默的形式往往能突破难点,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牢固、印象比较深刻。例如,一论文整理道“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有84个头,190只脚,请你算一算,共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学生看完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但始终算不出结果。有的学生说,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腿数一样就好办了。于是,我说:“请全体兔子提起前脚立正站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挣大了神奇的眼睛。“现在鸡和兔的腿数一样了,上面有84个头,下面有多少条腿呢?”“84×2=168(只)”学生齐答。“和原来的条件相比,少了多少条腿呢?”“少了190-168=22(只)”学生马上做出回答。“这22条腿到哪里去了呢?”“被兔子提起来了。”“那么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有11只兔子。”许多学生欢叫着。

“鸡兔同笼”的这一解题方法,应当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了比较幽默的语言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少了22条腿,而每只兔子少了2条,因此有11只兔子。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就低很多。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乐学。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首先,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把握评价的时机,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出现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在出示蓝猫和小新的图后,通过认真分析,顺利找出第五位,第六位出场的是谁,最后不失时机地说:“你们猜得可真准!”就这一句鼓励性赞赏,让学生找回了学习自信,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兴之所至,教师接着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吗?”有了老师积极的鼓励,学生观察得更认真,以至于发现一个蓝猫、一个小新,又一个蓝猫、又一个小新……这时教师再来上一句“你真不简单!”,更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巧妙运用批评性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温和而不伤感情的批评性语言能及时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避免了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因而能创设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如刚过完“五一”长假,学生回来后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改正缺点的目的。若发现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你是不是掉金子了!”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问他“你梦见吃汉堡包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教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耐心而有启发性,促使学生思考;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语气要平和中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表扬是真诚的;与学生幽默一下时语调要诙谐,充满喜剧色彩,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完成教育的“真谛”。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形象、生动的比喻词

数学课不光是数字的拼合,更是思维,创造的延伸,讲课时,老师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词,把所讲的例题用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可以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教学,把题中有关的量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词或故事的形式描述后,再按要求去做,效果更佳。例如在讲“百分数的应用”中的“成活率”时,讲这样一个故事:今年春天,我家的老黄鸡费了很大的劲才孵出了20只毛茸茸的小鸡,它们犹如一个个淡黄色的球,毫无顾及的在院子里滚动,还不时发出“叽” “叽” 的“响声”,看着这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我的心里也似乎开了一朵朵淡黄色的花。俗话说,乐极论文生悲,不幸的事情的终于发生了,一天早上,不知从哪个黑暗的角落遛出一只可恶的大老鼠,把两只最可爱的小家伙咬死了,还有两只不知去向,面对这种情况,同学们猜猜,我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生气之余,我想着这样一个问题,“成活率”是多少呢?这时教师板书课题,并出示这一类型的习题以及做题时用的公式,效果则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微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引言

数学课堂是教师实施讲课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讲究数学提问艺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掌握提问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数学课堂提问作用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学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在新课程指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倡自主、开放、探究式的教学. 课堂提问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互传递数学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因此,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提问的艺术,有重要作用.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教师的提问一般都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围绕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和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途径,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实现数学语言的心灵对话,提高教学课堂的学习氛围,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掌握提问艺术

(一 )教师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学生要实现智力的发展,就要求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在思维的转折处、问题的疑难处以及知识的关键处等对学生进行提问, 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我掌握知识.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圆的面积这个知识点时,可以采用试验教学法,让学生首先将一张圆形的图形剪成一个类似长方形的图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圆本身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长方形以后的图形的长和宽还是原来圆的长和宽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深入地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新知识,得到图形面积公式的规律,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提问

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教育的根本,因此,教师在实施数学课堂提问时, 也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提问. 对于知识型问题的提问,就要注重对学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例如:圆有什么特征、圆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等. 对于理解性问题的提问, 提问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弄清数学知识的含义,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叙述. 例如: 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面要除以2等. 对于评价型问题的提问, 主要是帮助学生对一些解决办法和观念进行选择、提出见解以及作出评价等. 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中, 一般的术语是:“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看法,你是怎么认为的”.对于综合性的问题提问,就是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把以前学习的旧知识和现代学习的新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网络知识结构,解决单项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 你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改造,提高它的稳定性吗?

(三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科学性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提问时, 要掌握提问的科学性,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能不着边际、过于空洞,也不能对学生进行频繁的提问. 教师在教学的过中, 如果提的问题过多,难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提问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难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一堂课中的注意力主要有二十分钟左右比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掌握到这一点,注意关键词的运用.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梯形的概念的时候,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才叫做梯形”. 通过对“只有”关键词的强度,学生才会进行认真的分析,对该词引起重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梯形定义的含义. 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后,还要掌握评价的艺术. 小学生都有爱表现、好面子的心理,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鼓励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目的;内容;评价;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80-01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一、提问目的要明确

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口提问。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如教學“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信息:“六(一)班共60人,女生占”。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生①:女生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生②:女生多少人?生③:男生多少人?以上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前两个刚好是本节新知的基础,教师如顺势而导先让学生解决前两个问题,为新知教学作好铺垫,进而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第三个问题,即本节的新知,目的就明确了。可教师偏偏还不断的追问:还有吗?还有吗?于是学生又提出“男生是女生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几分之几?”有的学生确实提不出了,只好说:“本地学生有多少人?”“三好生有多少人?”……试想,教师的“还有吗?”“还有吗?”这样的随意提问严重偏离了预定的目标,使学生模糊了学习方向,且浪费了大量的有效时间,造成了教学的失败。因此,提问首先要明确所提问题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标是什么,围绕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更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提问内容要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恰当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

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三、提问时机要准确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提问评价要及时

不管是怎样的上课方式,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适时评论学生们回答问题的情况,因此教师的客观、准确的评价可以起到评定、反馈、激励、促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少批评、多鼓励。 评价要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对不同类型学生评价的要求应不同,课堂评价往往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上,其中有一道题的问题是:“这筐苹果有多重?”有个学生回答:“这筐苹果有50重。”教师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笑着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8岁。”“不,应该说你今年8大。”“你有多高?”“我身高大约120厘米。”“不,你身高大约120高。”这个学生有些着急了。通过教师机智巧妙的引导,在幽默的对话中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该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这时老师不能强求片面统一,而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进行评价。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永红,《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智慧的缺失》,互联网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篇9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提问,从提问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 者:李艳霞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旗牛家营子镇中心校,内蒙古,赤峰,024411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2)分类号:H09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手段,通常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内容而进行问答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一门非凡的语言艺术。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示着教师教学风采,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素来也是很重要的。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深挖激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六、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010(27)

[2]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一、提出的问题目标明确、并具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因此,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提问中应充分注意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又富有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提问应是有益的、具有启发性的能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对学生应是一种激励,让学生思之受益,思之深则受益多,思之浅则益少。不要提一些没有启发性,或毫无价值的问题,更应该避免问:“明白了吗?知道吗?会了吗?”等等这样随口答音似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启发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情境,不断提出富有智力价值的难易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二、恰当把握提问的时机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三、问题的难易要适度

问题的难易程度不适当,是收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的。适度的标准是学生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正确地加以回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学生发展水平分成“现有发展水平区”和“最近发展水平区”。前者表现为学生现在就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后者是尚处于形成状态,学生还不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被引导下却能解决某些智力任务。因此,问题的难易应适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区”。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具有适当难度的推理性问题、评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促使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向“现有发展水平区”转化。下课后,教师应及时收集班里各类学生的意见,摸清学生的“口味”,从而为问题的难易找到依据,提高以后提问的质量。

四、问题有层次和坡度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例如,九年级数学中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教学中,“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学生基本上没有困难,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的:(1)同时给出三个二次函数,分别求它们的图象与轴的交点坐标;(2)引导学生思考现象,有的有两个交点,有的有一个交点,而有的不存在交点;(3)引出如下话题,怎样的二次函数图象与轴有交点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境,探究分析的难度适中,综合性强。大部分同学首先尝试直观分析,提出“当Δ>0时,与轴有两个交点;当Δ=0时,与轴有一个交点;当Δ<0时,与轴无交点”。有了初步结论,这时教者可进一步加以点拨,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有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更应该给足孩子等待的时间,让他们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视具体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过于拖延。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12

叶圣陶老先生说:“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 受教师指点, 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 乃能通其意, 而得其要.”因此我们课堂提问不仅要使学生“通其意”、“得其要”, 而且要“指点”学生掌握“下手”的方法.

一、课堂设问的技巧

好的提问要渗透学法, 抓住本质, 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使学生积极思维.课堂的提问通常有以下几种:

1. 揭示矛盾, 引起思索——质疑式.

教师在设问时, 要有意揭示矛盾,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疑虑,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其思考、探求新知.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矛盾有两种:一是教材本身的矛盾;另一种是新授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在设问时要把它们揭示出来

2. 连贯发问, 先分后合——牵引式.

教师在设问时, 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学生回答了诸多个小问题后, 教师再综合提出大问题, 这种设问方法叫牵引式.例如, 复合应用题的教学, 教师往往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应用题, 在解决了这几个基本应用题后, 再讨论复合应用题的基本解法.

3. 层层设问, 构成逻辑——逻辑式.

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 层层设问, 环环相扣, 问题和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例如, “商不变性质”的教学, 先让学生口答下面一组算式:

6÷3=

60÷30=

600÷300=

6000÷3000=

然后提问: (1) 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 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较, 有什么变化? (2) 第三个算式、第四个算式分别与第一个算式比较有什么变化? (3)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的倍数怎么样?商怎么样? (4) 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把第四个算式作为标准, 其余每个算式分别与它比较 (方法同上) , 最后得到商不变性质.

4. 由浅入深, 搭桥铺路——迁移式.

教师在设问时, 一方面要注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新知识的共同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所提的问题在新旧知识间搭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 促使知识迁移.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能帮助学生“起跳”的由浅入深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取走“桥”和“路”, 最后“把果子摘下来”.

5. 简化问题, 直插重点——直接式.

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40分钟, 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也要讲究效率, 能用一个问题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在设问时, 能合并的就合并, 能简化的就简化, 能取消的就要取消.

6. 改变角度, 本质恒在——变幻式.

心理学告诉我们, 如果只用单调的一种形式反复问学生, 便会出现思维定式现象, 即用固定不变的思路和方法看待问题, 以偏赅全, 形成认识的片面性.如把“两种花共有多少朵?”中的“共”字拿掉, 学生就不知用加法解答了.改变提问的角度, 有直问和曲问、宽问和窄问、明问和暗问、正问和反问等形式.在运用时, 不能扩大概念的内涵, 不能把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

二、课堂发问的技巧

课堂发问的技巧一般包含下面三方面:

1. 选择发问时机的技巧.

教师的提问不能随心所欲, 想问就问, 应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 及时发问, 激发学生及时思维.主要途径有四种. (1) 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提问,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加深新知. (2) 在教学关键处提问, 目的是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3) 在抽象概括时问.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不能自觉运用,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思维活动. (4) 在加深理解处提问.如, 在得到商不变性质后, 为了防止学生忽视“同性”这个条件, 根据160÷40=4, 问: (160÷8) ÷ (40÷8) , (160÷8) ÷ (40÷5) , (160×30) ÷ (40×4) 是不是等于4?为什么?

2. 讲究发问的方式.

发问的方式有这样几种: (1) 面向全体, 个别轮流回答.这种方式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 让全体学生思考后, 个别轮流回答. (2) 面向全体发问.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学生回答判别性问题. (3) 自问自答.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学生难于表达或问题较难的情况. (4) 面对个别学生, 先叫学生, 再提问题, 这种方式主要用来提高及时应变能力, 一般不用.

3. 恰当选择回答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怎么提问 篇13

对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请个别同学回答,针对性强、易检查、可控性较强,但耗时较多。

设问,就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其特点是,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教师自问自答,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造成学生的悬念感,它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与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常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直问与曲问,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地问,从正面或反面提出问题。曲问较直问复杂、间接、但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数学概念理清解题思路,抓住问题的实质,如“什么样的函数有反函数?”是直问,“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之比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是曲问,实质问的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第二定义。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原动力。

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只有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如此轻松快乐的事情。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突出问题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所需要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这样问学生:“平行的定义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呢?”很多学生都觉得加不加这个条件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但学生通过讨论后就发现了这个条件是必须加的。

可见,提问时,适当的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很有必要。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仅严谨,知识之间更存在着很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以及相似的思维方式,教学时,教师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将各知识进行迁移。

提问时,还要遵循着由浅入深以及以旧引新的提问原则,提高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一些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用割补的方法来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策略,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以及自主探索或者是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2.用两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是否能够拼成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呢?如何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3.学生可以动手测量数据,然后再填写实验操作的报告,最后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教师在使用迁移法进行提问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渗透,为接下来的迁移类推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内容。

三、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在提问时,要使得所提出来的问题“大气”,不能太小,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答案,一问一答的问题等要尽量减少。

“大问题”必须要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指向明确的,问题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周末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者是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着小红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呈现之后学生的情绪也随之高涨起来。

这个时候,数学教师提出“小红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

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需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者是数学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故此,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在学生间引起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四、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既要在每节课上为学生创造一些质疑的机会,还要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课堂提问的时间真正利用起来,真正地将提问的价值发挥出来。

为了让学生会提问题且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对于教材中什么是角,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

这个时候,我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吗?”很多学生都答道“没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提出一些问题来考验学生:“角的大小为什么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角的边主要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因此,角的大小是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

可见,教师在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数学堂教学学质量,教师加强提问环节的设计,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这样才能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出数学课堂提问的价值。

上一篇:个人工作总结教研组长下一篇:公司主管工作计划素材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