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与句式教案
——“梳理探究”专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1
生丙: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
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提问,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熟悉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有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把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3、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其他例句略。2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轻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4、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要害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第二、文言句式宾语前置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假如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非凡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 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
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3、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
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5、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四、学生评价
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评分细则:
评分标准
实词词义组
使动意动组
宾语前置组
例句是否典型(20分)
规律是否正确(30分)
表达是否流畅(20分)
合作是否默契(20分)
课件是否精美(10分)
师总结:
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个专题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这个专题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是要害,“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爱好,学生就能出聪明,就可以由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者。
为了让学生有爱好主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以学定教,在课前先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梳理探究的,哪些是需要学生合作梳理探究的,通过讨论,我们共同确定了三个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目标。
然后,让学生根据爱好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答应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认真梳理了课本中的典型例句,碰到疑难问题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分工合作,计算机技术好的同学制课件,语言表达流畅的同学担任成果展示时的发言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发言积极,很好地合作完成了“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最后,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同学们从“例句是否典型,规律是否正确,表达是否流畅,合作是否默契,课件是否精美”五个方面着手,综合测评,最后,“词类活用小组” 获得了“最佳小组”的称号,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词类活用小组”的同学备受鼓舞。
课后,许多同学对我说,通过这次梳理探究活动,许多以前不太明白的问题弄懂了,受益匪浅。这次课后被人教社录成了优质课制成光盘全国发行。
关键词:用法;释义;句式
古汉语中的“诚”与“坐”用法颇为复杂,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用法。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文言文,把握文章中的词意、句意及文意,就中学文言文中常见的“诚”与“坐”谈点粗浅见解。
首先,“诚”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用法:
一、用在假设句中做连词,可译为“如果”“果真”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现在如果把我们这些人冒充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部下,该有很多的人响应了。
2.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赤壁之战》
——现在将军如果能够派猛将统领几万士兵,同刘豫州同谋协力,打败曹操的军队就不成问题了。
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就一定高兴的见我。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果真像这样,那么霸主业绩可以成就,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国如果能够同齐国断绝关系,秦国就愿意把见方六百里的商于之地献给楚国。
二、用在陈述句中做副词,表肯定,可译为“的确”“确实”“实在”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的确怕遭到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已叫人把宝玉带了回去,现在已经走小路秘密地回到赵国了。
2.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如天,诚不为过也。(《原君》)
——古代天下的百姓爱戴这些君主,把他们比如父母,比拟为天,确实是不过分啊。
3.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你干得确实痛快,可是我们太守的冤还没有昭雪,还是没有用。
4.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着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确实是不能跟他硬拼的。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6.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廷拜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7.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8.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
9.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
三、有时用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粘在代词之后,表不虚伪,可译为“真实(的心意)”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天帝被愚公的真心所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蛾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
2.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与妻书》)
——我真心愿意同你互敬互爱到老死。
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中山狼传》)
——你的恩情就像使死者复活,枯骨头长肉那样,我怎敢不努力献出龟蛇那样的真心呢!
其次,“坐”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用法:
一、作介词。可以理解为“因”“因为”“由于”“为了”“因……犯法”“因……受牵连”等
例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停下车来是因为(或“为了”)喜爱枫林的晚景,经霜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红。
2.坐是,两者弗获相同焉。(《甘薯疏序》)
——因此,一般认为不同地区的作物就不能够互相引种了。[“坐”“因”和“是” 连用,可译为“因此”。]
3.后事泄,坐死者六七人。(《三国志·潘夫人转》)
——后来事情暴露,因受牵连而死的有六去人。
4.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坐”,是“因为”“由于”的意思。
二、做副词。如果用在动词前边,表示时间的迅速,可译为“立即”“顿时”
“马上”等;如果它和“见”“看”连用,可译成“眼见”“即见”。例如:
1.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
——“坐”有“顿时”“遂”的意思。
2.观进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韩愈《石鼓歌》)
——“坐”和“见”连用,含有“即见”的意思。
3.六出花飘入户时,坐看修竹变玉琼。(《太平广记》)
——雪花飘时,眼看竹子变玉枝。[“坐看”即“眼看”。]
除此,作副词用时,有时还含有“不劳不动”“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例如:
1.坐观成败、坐享其成、坐享渔利、坐视不救、坐以待毙等成语中“坐”
字,就含有“不劳不动”的意思。
2.胡为坐自苦,同悲仍抚膺?(《白居易·反鲍明远<白头吟>》
——“坐”:白白地。
三、作动词用
例如:
1.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坐” :古人席地而坐,指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坐” 。席子放的不端正,不坐。
2.项王未有一应,曰:“坐”。(《鸿门宴》)
—— [词义同例1]
3.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
——副使有罪,(你正使)当连同犯罪。[“坐”:犯罪]
四、“坐”通“座”
例如:
1.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 前一个“坐” 是动词,词义同现代汉语中的“坐”;后一个 “坐” 是“座” 的通假字,“座位”的意思。
2.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 “坐”通“座” ,座位。
3.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词义同例2]
第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
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提问,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熟悉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把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生甲: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3、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轻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4、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要害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第二、文言句式宾语前置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假如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非凡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
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
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先来看一下07年考试大纲的一些叙述。„„ 第一种形式就是直接考句式的极少,一般都是以第二种形式出现。我们今天主要就是通过具体语境来掌握这四种倒装句式。大家先完成讲义(后附)第一大题的24道题目,根据已有的知识快速判断它们分别是何种类型的倒装句,其标志是什么?语序如何调整?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练习
一、翻译下列倒装句式,并说明类别。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必定)负约(违背约定)不偿城.”就不是宾语前置句。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奚”、曷、胡、恶、焉、孰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4、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状语后置就是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介宾短语如果放在动词后面的就是状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
6、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用“之”“是”提宾后,又常常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以强调语气,构成“唯„„是(之)„„”的格式。翻译时调顺语序,“是(之)”不译,“唯”译为“只”,有时也可不译。
7、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只看我的马头行动。
(插06年广东卷)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提到介词前。(仲由)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9、求人可使报(回复、答复)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代词位置在哪儿?
11、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4、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06年江西卷)
15、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黍一石。(《马说》)
1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不我待(成语)
1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2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04年广东卷15题(2))
从单个句子中我们大致了解了倒装类型及特点后,那在具体的语段中是否也能找出倒装句子?完成第二大题。
二、语段练习:
1、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2)、从文中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
译:晋平公和大臣们一起喝酒,正喝着高兴时,晋平公感叹地说:“没有人乐意做国君,只有他的话没人敢违背它。”师旷陪坐在平公面前,举琴撞向他,公披着衣服躲避,琴被撞坏在墙上了。晋平公问:“太师,你撞谁?”师旷说:“现在有小人在旁边说话,所以就撞了他。”平公说:“(说话的人)是我啊。”师旷说:“这不是人君该说的话。”侍从们请求赶走他。平公说:“ 放了他吧,把他作为对我的警戒吧。”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创新P302第七题)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译: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有人因有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我自己有眼睛,要镜子有什么用?”久而久之,看世间所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的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三、巩固练习: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1年上海卷)宾前 译: 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2、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宾前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后
4、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谓前 多么高尚啊,颜回!
5、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前
6、父母唯其疾之忧。宾前
7、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宾前
8、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戎狄是膺(抗击),荆舒是惩。(《孟子》)宾前
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宾前 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前
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谁能抵御他了
1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宾前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12、子何恃而往。宾前
1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07年江西卷)状后 译: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1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宾前
16、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定后
17、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1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后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19、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虎丘记》)谓前 2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后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2、唯陈言之务去。宾前
23、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宾前
2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宾前
25、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毛诗》)宾前
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
27、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宾前
28、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06年全国卷一11题(2))宾前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29、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3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 宋濂曾和客人一起宴饮,皇帝暗中派人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了吗?座中的人客人是谁?下酒菜是什么?”宋濂把实情全都禀报了(皇帝)。(皇帝)笑着说:“的确这样,你没有骗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什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倒装句知识总结(课件)
课后完成讲义当中没有做好的内容!附:
★感想: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应该是: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所教的内容。他在课堂上就能看也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他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东西和让学生理解的东西的含义,同时还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技巧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自己所做的事情跟所收到的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依存性?
★思考:课后调查发现:
1、效率不高。因为基础的薄弱,对倒装句式仍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本来就对句式掌握不错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找标志的方法,更清楚了倒装结构并准确归类。但对于语法知识近于零概念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堂课收获甚微。
2、课堂气氛不够。高三复习没有活跃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正常。但是,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只是一个知识的讲堂,做题的赛场,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何在,仅仅“个人前途”何以激发、推动他们?我认为即使到了高三,一定的活跃气氛仍然是需要的。只要是语文课,不管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师需要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火热的激情,用积极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保持学习主体的地位,用生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
3、师生互动不足。因为经验不足,为完成事先准备的课堂任务,时常在教学提问环节不作选择地提醒学生,以便学生迅速地作出回答。表面上看,学生掌握得差不多了,回答很准确,互动很成功。实际上,那是我“扇”动的结果,课后学生对剩下的一些练习仍无所适从。★讲义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练习
一、翻译下列倒装句式,并说明类别。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4、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
7、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9、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11、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4、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06年江西卷)
15、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黍一石。(《马说》)
1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不我待(成语)
1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2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04年广东卷15题(2))
二、语段练习:
1、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 4 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2)、从文中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创新P302第七题)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三、巩固练习: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1年上海卷)
2、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4、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5、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父母唯其疾之忧。
7、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8、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2、子何恃而往。
1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07年江西卷)
1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
16、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17、子归,何以报我?
1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19、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虎丘记》)2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2、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3、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2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25、吏二缚一人诣王。
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
27、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28、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06年全国卷一11题(2))
教 案
教学目的
在中考文言文考察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的划分,其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本节课探讨如何运用语法知识解决文言句子停顿的问题。
教学过程
步骤一,展示例子,学生感情。请学生做鱼例题一
例1:“/”标出下面句子的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河北省中考试题)例2:下列句子中的“/“表示句子的停顿,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山西省中考试题)
学生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做评议。把学生的答案记在一旁。
步骤二,内容教学
教师:近些年来,单纯的语法知识题型已很少在中考试题中出现,于是,在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这些知识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如果我们从句子语法结构入手,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解决文言文停顿问题并不困难。
讲解一:
①主语—谓语—宾语之间有停顿。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主谓停顿);“亲/贤臣,远/小人”和“无/丝竹之乱耳”(谓宾停顿)。但“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时,“之”前后虽成主谓关系,但不能停顿。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非“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讲解二:
②“状语与中心语”、“谓语与补语”之间可停可不停。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而非“其一/犬/坐于前。”
讲解三:
③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中短语“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的中心词“意”、“心”,短语内部均不停顿。
讲解四:
④若句首出现表示假设、转折等连词,往往这些词后要停顿。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讲解五
⑤在下列情况下要考虑语音停顿:
a.有些文章的骈句为了读出鲜明而整齐的节奏,这类的短语中间往往要加以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b.主语或宾语是单音节词,应把主语与谓语或主语与宾语放在一起连读。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步骤三:总结
为方便同学们记忆,我把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总结成如下口诀: 主谓宾,各要停;(主语、谓语、宾语原则上各要停顿。)
主宾短,添谓行;(如主语或宾语过短,应主谓连读或谓宾连读。)
定中连,状都成;(定语与后面的中心语一般连读,状语与中心语可停可不停。)理解语意是前提,语法语音紧相承。
步骤四:后测说明,解决遗留问题
根据以上原则,例1的正确停顿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主谓之间停顿)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主谓之间停顿,“犬牙”由于是名词状语,故不停顿);例2的正确选择应是B。A是谓语与宾语的停顿,C为两个句子,D是状语与中心语的停顿,而B主语为单章节词,应与谓语连读,停顿为“我欲/乘风归去”。
作业布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利于我们顺利地阅读文言,理解文章的内容。特别在做高考卷中的翻译题时,我们根据古代汉语中的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特点,胸有成竹地攻克考题中的句式难点,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对事物的属性进行肯定说明,或否定说明的句型。
㈠“者也”句式
这种句式或者“者也”俱全,或者“者也”缺少其一,“者也”成为辨别判断句的标志,例如:
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阿房宫赋》)此例用“„„者,„„也”句式,表示肯定判断,其中的“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用“非„„也”句式表示否定判断。⑵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此例中“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⑶栗者,民之所种。(黄宗羲《柳敬亭传》)此例有者无也,表示判断。⑷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2008全国高考Ⅱ《宋书·王昙首传》)无者有也句,写出王昙首的籍贯,说明他与“太保弘”的关系。㈡“乃、皆、必、亦、即、诚、则、耳”句式
我们看到了“乃、皆”等副词,就要考虑到句子的判断性质,翻译的时候加上判断动词“是”。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㈢“为”“是”句式
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⑵翩翩两骑来是谁?(白居易《卖炭翁》)㈣“非”“否”“莫”否定判断
在辨别判断句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句中有否定副词,有可能形成否定判断。例如: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此句大意是: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此例使用了否定副词“非”,构成的否定判断句。㈤语意判断句 王祎,义乌人。(2010全国高考Ⅰ《明史·王祎传》)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可以加上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㈠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此句的大意是: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的暴力所挟制啊!用“为„„所„„”表示被动。
⑵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用“为+动词”表示被动。⑶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此例用“于”表示被动。⑷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此例用“见”表示被动。
㈡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如: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此句大意是:陈胜吴广起义,函谷关被刘邦攻破。“函谷举”属于意念式被动句,它不像上面例子那样有被动标志。
三、倒装句
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表现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等形式上。
㈠宾语前置
⒈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有些语境使用“不、未、莫、毋”等副词表示否定,否定句里的宾语往往前置,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宾语还原到动词之后。例如: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此例中有否定副词“不”字,宾语“余”应该放到谓语“欺”后面。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此例中有否定副词“未”字,宾语“之”字前置。⑶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此例中有否定副词“莫”字,宾语“之”字前置。
在否定句中,也有跟上面不同的例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此例正常的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也就是将宾语还原到动词之后。⒉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我们有必要记住这些疑问代词,摸清楚它们的组合规律,理解句子的意思。例如:
⑴吾为德请,财何为也?(2010浙江高考《魏书·胡叟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此例中“何为”的谓语是动词“为”,疑问代词“何”是宾语,翻译时调到宾语位置。⑵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此例中“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⑶臆!微斯人吾谁与归?(欧阳修《岳阳楼记》)此例中有疑问代词“谁”,“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⑷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此例中有疑问代词“奚”字,动词“适”的宾语前置。⑸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此例中有疑问代词“安”字,动词“在”的 宾语前置。
⒊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此例中介词“以”的宾语“是”字被提到前面去了。⑵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此例中“以”字的宾语“何”字被提到前面去了。
此外,还有“惟„„是„„”句式表示宾语前置,如,韩愈在《祭十二郎文》在写道:“惟兄嫂是依”,我们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调整语序:“依兄嫂”,动宾关系清晰可见。“惟„„是„„”句式在成语中还可以看到,如,惟命是听(听命)、惟利是图(图利)。㈡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的状语放在谓语前面,修饰限制谓语。而古代汉语中的状语常常被作者放到谓语后面,例如: ⑴殓以嫁时之衣。(2010江苏高考卷,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此例中介宾短语“以嫁时之衣”修饰已经被省略的谓语“穿”字,应该调到状语位置上。
⑵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2009江苏高考卷,汪琬《书沈通明事》)这两句的大意是: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此例中状语“于明之亡”在谓语“补”的后面,翻译时要调到状语位置。
㈢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的定语放在宾语前面,修饰限制它。而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往往放到宾语的后面,例如:
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010上海高考卷)这两句的大意是: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案件长久没能判决。宾语“民”的修饰语“争舟而相殴至死”应该调到宾语前来翻译。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⒈“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⒉“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⒊“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㈣主语后置
一般句子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有些作者为了强调谓语,就把主语放到谓语后面了,例如: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原文的大意是: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遥望我心中的美人啊,她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予怀”,谓语是“渺渺”。两者一颠倒就成了一般句式。
四、成分省略句
文言文常常会省略成分,有省略主语的,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定语,省略介词,这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带来了麻烦。㈠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对话之中都常常省略主语(或承前省,或蒙后省),而谓语省略的现象都比较少。下面结合例子来看:
⑴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2010安徽高考《周书·贺兰祥传》)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与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第四个分句省略了主语“贺兰祥”,翻译时要补出来。⑵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蓍食,和于身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于是自己就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地,这才稍微喜欢多吃点,对身体很好。此例第三分句中的动词谓语“行走”省略了。
㈡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介词和动词在句中都有可能省略宾语,而辨别是否省略兼语,就要注意认准表示“使令类”的动词,如“使”“令”等。⒈至丹以荆卿为计。(苏洵《六国论》)此句大意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此例中介词“以”省略了宾语“刺杀秦王”,补充上去以后语意就完整了。
⒉輮以为轮。(《荀子·劝学》)此句的大意是:把它烤弯制成车轮。原句动词“輮”省略了宾语“之”(笔直的木材),介词“以”字也省略了宾语“之”,补充出来后,整个句子就好理解了。⒊杞子自郑使告于秦。(《左传·殽之战》)此例中“使”后省略了兼语“人”字。㈢介词的省略。如: ⒈居是州。(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此例中的动词“居”后省略了介词“于”字。
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此例中的“五百金”前省略了“以”字。
五、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㈠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㈡„„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例如: ⑴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句大意是: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此例中的“孰与”,是“与„„比怎么样”的意思。⑵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惠》》)这句大意是: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孰若、孰如、何若)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如,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㈢不亦„„乎?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㈣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例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此例中的“奚以„„为”,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㈤得无(得毋、得微、得非)、无乃(毋乃、非乃、不乃)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案】推荐阅读:
文言词语积累09-06
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归类09-27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01-21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01-10
文言文常用句式与虚词用法07-10
高考文言文句式讲解教案01-17
常见文言句式07-24
文言特殊句式12-04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06-03
文言句式复习学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