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精选11篇)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 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 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 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 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导向,STS教学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 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但是, 由于物理学比较抽象, 概念多且难易理解, 因此, 一些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甚至厌学的情绪, 为此, 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 对关于其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时大幅度减少, 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自习放开, 教师对学生的约束作用降低,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变得更加重要; (3) 高考考查方式更加灵活, 能力要求更加全面, 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接受式学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4) 新课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部分教师无法适应; (5) 教材结构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 脱离实际、脱离社会,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厌学; (6) 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过于抽象, 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
1. 问题导向式教学
(1) 基本模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展开, 教师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总结点评来完成教学。法国教育家卢梭对提问教学做了如下阐述:你提出他能理解的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们知道的东西, 不是由于你的告诉, 而是由于他们的理解; (2) 基本特点:以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开端;以问题贯穿学习活动的过程;以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归宿;使学习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
2. 探究式教学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进行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是体现“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方式, 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学会自主学习。对“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 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新课程, 不追求过程的完整性, 但要提高效率。
3. 实施STS教学
所谓STS, 通常指英文的“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简写。STS内容在理科教学中被强调的教育目标:对于科学方法的培养;对于科学态度的培养;对于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对于科学观的培养;对于科学与技术之差别的认识;对于科学 (主要是技术) 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对于科学技术内容之具体应用的认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 以及科学 (主要是技术) 的环境影响的认识;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 加深对科学之本质的理解;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在理解科学技术之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决策之能力的培养。按照STS教育的要求,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独立自主思考与活动的空间, 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了个人、小组、班级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再现生活情景, “体验”科技应用,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1)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物理教学的一大亮点——针对中国学生学习的弱点; (2) 教材在课堂学习、作业、各类实验中都作了体现; (3)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 (4) 在合作学习中养成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 (5) 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认识, 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6) 不同的学习方式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总之, 物理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蕴含着许多新的教育理念, 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自己不但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而且也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探究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赵凯华.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陈清梅.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3.20~21.
[4]陈清梅.物理教学中主要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6 (7) :2~4.
关键词:高中物理;人教版;实验教学;趣味实验;学生实验
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物理的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发探求欲望有着重要意义。纵观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现状,我们发现“程式化实验”“试题实验”挫伤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一、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重视结论、轻视过程,重视知识、轻视方法,重视机械训练、轻视实际体验”等问题。“程式化实验”与“试题实验”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实验,所谓“程式化实验”,即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给出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以获取教材和教师所要求得到的实验结果;所谓“试题实验”,即学生以“笔”代“手”,在大量的实验试题中“做实验”。这些实验美其名曰让学生动手,实际上以单纯的机械化操作为主,学生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实验教学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二、如何解决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变机械实验为趣味实验
“程式化实验”与“试题实验”之所以让学生深感疲倦、无力应付,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内容的枯燥、操作的机械化,导致实验兴趣难以激发,学生不愿参与到实验中。在设计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上所给的内容开展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设计蕴含趣味性的实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实验原理,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铁球碰鼻”的趣味实验:用绳子将大铁球悬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一位学生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自己的鼻子,然后释放铁球,在铁球摆过去之前该同学不能移动。当学生看见铁球即将碰到鼻子时又荡回去之后,一定印象深刻,惊叫连连。通过“铁球碰鼻”这样惊险有趣的实验,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感慨惊叹之余,不知不觉就将注意力都集中到本次课所学的知识上来。
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设计趣味实验不仅是为了丰富实验内容,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在轻松愉快的实验过程中渗透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教学活动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整体,新课程教学一直在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无论是“程式化实验”还是“试题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都常常被忽视,教师成了实验的主角。我们不否认教师对于学生实验活动的指导意义,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是实验活动得以成功的内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在开展实验活动时,在不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应被充分调动起来。
以“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为例,鉴于该实验难度不大,学生容易完成,因此,组织实验时教师应尽量避免演示实验,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理表面滑动时,决定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在实验中可为学生提供两个思路: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是否有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选择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钩码等器材展开实验设计,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高中生的学习个性和创新能力较强,小学、初中阶段的“灌输式”教学明显背离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旨在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避免“程式化实验”“机械化实验”现象的出现。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学会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动了获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
3.变教师评价为师生互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准备实验、自主实验和点评实验这三个环节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参与到实验环节中,渗透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验教研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教学评价对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教学评价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活动对于发现实验问题、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实验活动之后,教师经常过于匆忙地开展甚至是疏忽了对学生实验成果的评价。一场实验兴高采烈、有模有样地展开,最后却落了个草草收场的结尾,评价与总结的缺失导致学生频频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实验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在下次实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犯。
在组织实验活动之后,教师应根据本次实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点评,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普遍错误要重点纠正。在合作探究实验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点评,让学生在指出他人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以往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一句对错就给学生的实验过程定了性,将学生引入评价体系,有助于转变评价主体单一的不利局面,优化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在开展高中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随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导教学、情境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物理教师也要关注教研改革领域出现的这些新的面孔,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一步一个脚印,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晓鸣.刍议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J].江苏(数理化课堂),2011.
[2]孔九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A].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C],2005.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关于物理模型学习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法等方面进行调查。期望以此了解学生对于物理模型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学生对哪些模型的特点、规律掌握比较好,对哪些了解的很模糊。从而有针对性的总结相关物理模型的教法与学法,期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及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物理模型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时虽然在物理科目上花了不少时间,但进步不明显,甚至没有进步。从物理教师的角度来讲,虽然付出的很多,但学生成绩还是很难有较大突破。期望据此总结出有助于学生学、老师教的关于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一年级160名学生,高二年级160名理科生。其中回收有效调查问卷高一年级148份,高二年级158份。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并对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完全统计。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对物理学习感兴趣的为75.5%。认为物理难学的学生合计83.6%,比“对物理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还要高出8.1%。也就是说尽管对物理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仍然会觉得物理难学。在听课过程中,能想到老师所讲题目属于哪个物理模型的学生比例为33.3%;在所记笔记中有意识记录题目所属模型及普遍方法的学习比例为36.9%;某一章节的学习之后一定会去做一个本章的主要物理模型小节的学生比例更是少到13.7%。从会做一道题,到会做一类题,认为物理模型的学习起到很大作用和有些作用的学生比例合计为93.5%;认为“物理模型”教学方法理念较好的学生比例合计为85.9%。但在“理念较好”的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实施较难”。在14—19题中列出了24个物理模型中,学生选出了认为自己对其相关特点及规律知道的很清楚的模型。其中被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的物理模型,高
一、高二分别统计如下:高一:质点(71.2%)、自由落体运动(65.6%)、平抛运动(65.5%)。高二:质点(69.0%)、自由落体运动(74.7%)、平抛运动(74.1%)、点电荷(58.2%)、远距离输电(52.5%)。最后,给出了一个具体题目,让学生选出解决这个题目所涉及的物理模型。统计结果显示,选择正确的学生比例仅为33.0%。
三、物理模型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物理科目的态度。多数学生虽然喜欢物理科目,但是却觉得物理难学。当学生在物理科目花费了较多时间,但发现收效甚微甚至是没有效果的时候,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得不到鼓励和强化,则渐渐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科目的积极性。2.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为了忽略次要因素、突出问题本质,从而使实际问题便于解决,这才是物理模型意义的真谛。而学生认为物理模型只在解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对物理模型意义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偏差。3.学生在物理模型方面的学习习惯学生运用物理模型意识淡薄。在学生听课、课后复习及总结、审题几个方面中都可以看出学生没有主动了解与学习物理模型的意识,更没有运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受力分析、解题过程、公式等常规思路。4.学生对物理模型教学方法的态度。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物理模型这种方法无论对物理的学习还是解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对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不抱太大的希望。5.在高中阶段涉及的物理模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所列24个物理模型中,两个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掌握较好的合计仅有5个物理模型。而学生自己认为掌握较好的这5个模型都是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到的。例如,在高中阶段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将物体的大小形状忽略看作质点。在多次反复运用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关模型的本质及特点的理解就会更清晰、透彻。6.现阶段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对物理模型方面的知识没有一定的积累。遇到具体问题不善常于发散思维,难以联想到类似的模型并将知识加以迁移应用。
四、关于物理模型教学的建议 如何提高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及利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针对日常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物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根本动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般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达到简化问题、增强物理课堂趣味性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2.教师需增强物理模型教学意识。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到的束缚太多,例如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教学任务重而课时量有限等压力,使得教师不敢大胆去尝试新教学方法,以至于使得物理模型教学没有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最多只是对个别重要的物理模型加以讲解说明,没有系统的对物理模型进行介绍指导,从而制约了物理模型教学方法的推广。3.将物理模型教学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增强学生运用物理。模型的意识,提高学生建模能力把物理模型融入常规物理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物理模型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的掌握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巩固。分析、讲解习题或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既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分析,同时也要注意对物理模型知识的运用。再配合适当的练习,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建立物理模型解决的能力得到强化。每章节学习完成后,教师更应督促学生对本章节涉及的物理模型加以归类总结,使知识得到升华。
本课题小组将对高中阶段所涉及的物理模型,尤其是调查中显示出学生掌握情况较差的物理模型,进行具体教法与学法的探讨并总结成文。期望能达到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的目的。
作者:刘颖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认识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对于质点而言,若该质点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为零,则称为平衡,欲使质点平衡须有∑F=0。若将各力正交分解则有:∑FX=0,∑FY=0。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物体在三个力(非平行力)作用下平衡时,据∑F=0可以引伸得出以下结论:
①三个力必共点。
②这三个力矢量组成封闭三角形。
③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
对物体受力的分析及步骤
(一)、受力分析要点:
1、明确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或结点受力的个数和方向,如果是连结体或重叠体,则用“隔离法”
3、作图时力较大的力线亦相应长些
4、每个力标出相应的符号(有力必有名),用英文字母表示
5、用正交分解法解题列动力学方程
①受力平衡时
②受力不平衡时
6、一些物体的受力特征:轻杆或弹簧对物体可以有压力或者拉力。绳子或橡皮筋可受拉力不能受压力,同一绳放在光滑滑轮或光滑挂钩上,两侧绳子受力大小相等,当三段以上绳子在交点打结时,各段绳受力大小一般不相等。
(二)受力分析步骤:
1、判断力的个数并作图:①重力;②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③场力(电场力、磁场力)
2、判断力的方向:
①根据力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去判;
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去判;
a由牛顿第三定律去判;
b由牛顿第二定律去判(有加速度的方向物体必受力)。
二、运动学解题的基本方法、步骤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和基本规律是我们解题的依据,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题途径的武器。只有深刻理解概念、规律才能灵活地求解各种问题,但解题又是深刻理解概念、规律的必需环节。
根据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可知求解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为
(1)审题。弄清题意,画草图,明确已知量,未知量,待求量。
(2)明确研究对象。选择参考系、坐标系。
(3)分析有关的时间、位移、初末速度,加速度等。
(4)应用运动规律、几何关系等建立解题方程。
(5)解方程。
三、动力学解题的方法
我们用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求解动力学习题.由于动力学规律较复杂,我们根据不同的动力学规律把习题分类求解。
1、应用牛顿定律求解的问题
这种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1)已知物体受力求物体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运动情况求物体受力.这两种基本问题的综合题很多。
从研究对象看,有单个物体也有多个物体。根据牛顿定律解答习题的基本方法是
①根据题意选定研究对象,确定m。
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受力图,确定。
③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确定a。
④根据牛顿定律、力的概念、规律、运动学公式等建立解题方程。
⑤解方程。
⑥验算,讨论。
以上①、②、③是解题的基础,它们常常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
2、应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问题
根据动能定理可求功、力、位移、动能、速度大小、质量等。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
①选定研究的物体和物体的一段位移以明确m、s。
②分析物体受力,结合位移以明确。
③分析物体初末速度大小以明确初末动能。
然后是根据动能定理等列方程,解方程,验算讨论。
3、应用动量定理求解的问题
从动量定理能求冲量、力、时间、动量、速度、质量等。
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
①选定研究的物体和一段过程以明确m、t。
②分析物体受力以明确冲量。
⑧分析物体初、末速度以明确初、末动量。
然后是根据动量定理等建立方程,解方程,验算讨论。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的问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用来求动能、速度大小、质量、势能、高度,位移等。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方法是
①选定研究的系统和一段位移。
②分析系统所受外力、内力及它们作功的情况以判定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分析系统中物体初末态位置、速度大小以确定初末态的机械。
然后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列方程,解方程,验算讨论。
四物理题解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直至求出未知量。综合法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高中物理快速提分秘籍
物理公式深度解读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高三物理洛仑兹力公式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那么我们要怎么解读它呢?通常同学们死记硬背f是受力,q是电量,v是速度……等,当然某些同学连这些高三物理字母代表什么都不懂,那么去弄懂先。
我们知道这个公式,知道字母代表含义后,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力是有几个因素产生的,电量和磁场之间的关系式是怎么得来的,这里唯一的变量关系式什么?(f--v)这个公式最终解决了物理学上的什么问题。那么你就彻底的理解了这个公式。
我们理解动能的时候,是研究什么的?总量是否变化的?用这种方式,很快就能一个章节一个章节,根据公式列表,把高三物理课本知识一一理解吃透,从零基础到有一定基础是非常快的。
养成良好的物理解题习惯
1、弄清完整的物理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是分析问题的“灵魂”。因此做题前首先要弄清完整的物理过程, 在做题之时,我们必须做到:过程不清不动笔。分析物理过程,首先,通过审题,弄清物理过程并找到各细节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抓住本质剔除次要因素;第三,要注意捕捉关键句,挖掘隐含条件,对关键句可用笔作标记,注明隐含条件。
2、分析问题做图必不可少,作图是分析问题的“巧手”。物理图象突出的特征是物理知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巧手,解题时也就没有作图的习惯,当然这些学生遇到解题困难时,老师只要给他们画出物理情景图,思路大多豁然开朗,由此可见,作图能与知识产生共振,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行。
专业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再现教学的实施则能以文字材料、视听辅助材料为载体,把握历史的时间、空间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从而出色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高中历史教学 课堂 学生 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是借助各种手段使历史现象再现,然后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概念,再从历史事件或概念的联系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历史的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史学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那么,学生不能算是认识了历史。因此,充分研究历史教育的作用,提出能使学生切实了解历史,获得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历史课的专有教学方式,应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课题。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二、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比如,关于“苏联的形成和解体”的历史资料,我整理为一册,上“世界现代史”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一、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物理学习首要的是基础知识掌握, 只有脑海中有知识才能应用。理论是基础,需要学生将基础概念、公式及实验原理弄清楚。比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及能量守能定律都是很重要的知识。对于这些重、难点老师必须重点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用解答问题。
物理学习很重要一步就是进行实验探索, 首先就要充分了解并掌握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并且可以通过这些实验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比如: 学习抛体运动时, 可以通过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解释, 一斤重的棉花和一斤重的铁块同时从楼上掉下来会是什么效果呢? 谁会先落地呢? 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当然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这门学科。
力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知识,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学习力学时进行实验很有必要, 引导学生使用弹簧秤感受力的存在,当然可以应用胡克定律探索这方面知识。牛顿力学中的超重和失重原理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现象体现出来。老师为 学生讲解时,学生能充分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和学生通过一起坐电梯称重的方式解释失重和超重的原理。当然, 老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如坐过山车既用到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会出现向心加速度这个知识点, 又用到失重和超重牛顿力学的知识点。按照学科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也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如果学生只是死板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 结果只能是失去学习兴趣,不再喜欢学习物理,那么学习成绩就会不断下降。需要老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需要将物理运用到生活中。可以通过这个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都知道雪天车会打滑、不易刹车,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也是非常严重的交通问题。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学生知道是摩擦力的原因,更进一步说,摩擦力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事例使学生自己思考,同样会得到与接触面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的正确结论。这种方法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不仅能得到更多知识,而且会使他们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那么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引导学生实验是比较不错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应用打点计时器找到匀速直线运动的许多性质, 既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才是真正学习物理知识。家用电器也离不开物理知识,充分了解学习电这一章节内容后,电器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就能看明白。跳闸时,需要识别电阻和电感器是否出现了问题,找到电器故障原因,做到安全用电,这些都是很实际的问题。看电表也用到物理知识,现在都是应用智能电表,那种三相电表直接读数就行了,而互感电表则需要将读数乘上互感器的倍率。将这些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会感受到物理的独特魅力。
三、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丰富课件内容,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进行自主探索。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思考, 这样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才能获得高效率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 只有气氛活跃了,才能激发学生潜能,更好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老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和组织管理能力,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老师进行当堂训练是必要的, 学完每一节都可以出一些题让学生测验。有利于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通过做题获得解 题方法,并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总结知识点并通过联想记忆进行学习。不懂的问题及时问老师,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问问题的习惯。当堂问题需要当堂解答,不要等到课下解决。老师讲解的不是大量题目,应该是学习和做题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转变教学观念很重要, 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老师和学生应该通过交流合作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更好地融为一体。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化教学了,老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空间,每堂课都要留有问题让学生互学互助,这样才能获得最好成效。
只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要提高应用课本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老师让学生多进行实验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物理的用处。老师需要告诉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方法, 如做物理题时, 需要脑海中有图,从中选择最好方法解答;解答力的问题时,画出受力图,这样思路就会更清晰,不会出现遗漏某些量的现象。老师要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按照学生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布置相应作业, 并且兼顾各种题型。老师的教学反思和总结会使自己在以后教学中更突出,更优秀。
摘要:物理是一门实践性科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物理是自然理科基础性的内容,具有知识广度大、范围大的特点,需要根据这门科目的特点实行有效教学。其实践性特点要求灵活运用知识,将物理知识放到解决日常问题中,许多航天及新科技发明都要应用物理知识。在高考中,许多地方会考理综卷,而物理是理综卷考察的重点,分值是最高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特别重视物理学习。
一、转变教学误区
学校乃至国家要共同努力,摆脱应试教育这个教学误区,积极转变评价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上,尤其是对于物理课程来说,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更需要格外重视。
二、改善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乐趣,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很好方法。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在讲理论之前,通过向大家展示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实验蕴含的物理知识,让课堂学习在疑问与探究中进行。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引入,通过三维动画、视频教学等方式,使知识展现更为直观。
三、增强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今后学生走上社会的一项必备素质,高中物理便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向同学进行演示实验为引导,以具体操作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掌握探究方法。教育部门和校方也应加强物理实验室等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四、紧密联系生活
高中物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分析,即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理论知识,而我们学习的目标便是将这些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掌握后,再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去,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业,用物理的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看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将物理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多给学生安排现象明显、趣味性较强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组织同学之间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的竞赛活动,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
六、将物理学史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性。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科学素养其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学史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我们应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要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2注意每个环节
1、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要花费一些时间,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有目的的做题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习题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做题不是说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有目的的做题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选择性地做题,包括认真分析教科书上的例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度选择课外习题.选题不能一味依靠老师,要品味出老师选题的思路和要求,逐步做到能自己选题;在解题时要保持思路清晰,围绕知识点加深学习效果.当然,在学习中多向老师请教,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一直是我们的极佳选择.
4多读课外参考书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来说,课后利用剩余时间可以阅读物理课外参考书以及其他读物。此过程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延伸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非智力优秀品质。
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出色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而要将阅读纳入“有效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轨道,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更加具体的目标,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目标,而学生也能较有效地进行阅读学习。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91-01
一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有兴趣,才能想去做;想去做,才能做好。所以在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对物理问题的讲解时,注重联系实际。物理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加强事实的联系,让学生感觉到学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立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物理情景的建立是高中物理解题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积极的作用,在解题中创立情景不但能使解题过程变的容易,还能使学生通过有意思的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学生有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多动手,他们就会更加努力的去思考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原理和方法,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立物理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群体互助及相互交流,增加学习兴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建立学习小组对于增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
二 让学生掌握“如何学”
适当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记忆:高中物理中有许多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基本公式和基本结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往往忽略这些知识,认为理科的东西主要在于理解,不应该去死记硬背,其实不然,这些知识需要记住而且要准确的把握物理的严密语言,把这些基础知识牢牢的记住,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解题的过程中才能不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物理的基础知识和语文的名言警句、数学的基本公式、英文的单词一样,需要记忆。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的必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2.积累:知识在于积累,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的搜集课本、习题和其他课外资料上的知识,加强知识积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要找出同类知识的相同点、不同点,及时归纳、总结,记忆、积累。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3.综合:物理的知识是分章节的,考纲和考试说明都是分块的,高中物理课本有几十个章节,可分为力、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这几块,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小综合和小总结,等高中的所有知识学完之后再进行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在学生有充分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要通过对不同的章节进行类比和融会贯通,连为一体,构建知识网络,真正能够达到触类旁通。
4.应用:有了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加上综合,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针对题目具体的分析它属于哪方面知识或是哪些知识的综合,然后明确研究对象,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创立物理情景,分析需要的物理知识,并综合解决问题。
三 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坚持让学生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听课,能够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更好的学习知识。
2.课中认真。认真听讲,针对练习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听讲及训练更加深入的把握知识,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在心中融汇。
3.课后复习。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复习练习,使学过的知识记忆及理解加深,并通过复习把以前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综合应用,这样更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四 加强课后管理、及时督促训练
加强课后管理,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检查,及时批阅,及时总结。对学生的课业表现及时反馈,及时督促整改,让学生更快的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学好物理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把高中物理学好,提高自己的物理成绩。
五 需要自主的学习气氛
自主学习气氛的具备需要三个基本要素:自主的学习内容和任务;自主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自主的学习过程与体验。
1.学习内容要具体,任务要明确可行,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我能解决”的强烈愿望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确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区别对待,根据高中物理教材特点将其分为三类并处理如下:
一是科普探究型。例如,“静电与生活”,应提前布置任务:①什么是静电现象?②搜集静电防止和应用的实例。③你对静电防止和应用有哪些想法?通过简单实验来证实你的想法的可行性。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并整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总结,同时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是实验探究类。例如,“探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内容安排上重在问题和任务的典型和明确,突出探究过程的展示与评价。
三是重温重要规律发现历程型。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由于内容陌生且抽象,应搜集大量资料和历史事实进行整和,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重温历史中经历前人的认知过程。
2.自主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自主的学习方法包括:提问,实验探究,习题训练,由现象或资料信息总结规律,小组讨论与合作,观察法等。自主的学习手段有:自我展示(展示自己的想法、观点、方案、作品),自我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认识做法和过程)等。这些方法手段的应用取决于自主学习内容和任务。
例如,“探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让学生按“猜想-设计方案-合作自主探究验证-交流与评价”的程序进行,用到了提问、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观察法、自我展示、自我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要总结得出那些内容适合那些方法和手段效果最好,并不断改善,使手段方法和内容的匹配更完美。同时注意方法手段与学生的结合,做到学生不同,内容不同,方法和手段不同。
3.自主的学习过程与体验。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有参与体验、学习苦与乐的强烈愿望,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理解并掌握。教师主导和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节奏与深浅,使整个过程有序有效进行。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推荐阅读:
关于高中物理复习方法05-26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06-10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反思11-11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07-08
高中物理的答题技巧方法07-27
关于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技巧10-25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论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05-30
高中物理生活化课堂理论研究10-23
提高高中物理成绩的高效学习方法12-11
高中物理教学随笔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