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工伤调查报告(精选12篇)
随着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也引起了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走访了周边的一些工地,完成了下面的社会实践报告,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和正视农民工的问题。为了调查研究我市建筑业服务业农民工劳动保障、工资待遇、法律维权的情况以及法律援助对他们的帮助程度,我们对农民工以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了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水平、工资支付、工伤赔偿以及法律援助的有关数据,并记录了相关建议和意见,下面是我们对问卷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一、关于劳动合同签订问题的调查
1、是否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
据统计,有43.84%的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
2、如果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是否与包工头签订了相关合同?
据统计,只有42.3%的人与包工头签订了相关合同。
3、是否达到最低工资标准(640元/月)? 据统计,由83.38%的农民工能够达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劳动合同可以对劳动内容和法律未尽事宜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使双方明了权利和义务,促进双方全面履行合同,防止因违约而导致责任发生;劳动合同在发生劳动争议时也是解决纠纷的重要证据,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决纠纷更为便利,降低争议解决成本和社会损耗费用。
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争议,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都要遭受一定的损失。同时,实践还证明,不签订劳动合同,吃亏最大的往往不是老板,而是劳动者本人。因此,签订一份完备、公平合理的劳动合同对于农民工来说都很重要。
然而通过以上数据,我们看到跟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只占百分之四十多,而有一半多的人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就会使农民工的权益受到损害,农民工往往因为麻烦或相关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不能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农民工的收入还是普遍较低,虽然有大多数已经能够达到最低工资标准,但是,考虑到另外20%的人和只是能够达到最低标准,农民购得待遇仍然有待提高。
二、关于农民工工资拖欠和解决情况问题的调查,4、用工单位是否拖欠工资?
根据统计,有将近42.3%的农民工遇到被拖欠工资的问题。
5、拖欠工资等劳资纠纷发生后的解决途径?
在这些被用工单位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中,有16.1%的人采取找人调解的办法,大部分人37.7%的人采取个人解决的办法,仅有9.2%和7.7%的人找政府部门解决或通过仲裁诉讼解决。
6、追讨拖欠工资的结果?
在这些追讨工资的人数中,有47.7%的农民工能追回拖欠的工资,另外还有16.9%的人没有结果和9,2%的人放弃追讨。
“用工单位是否拖欠工资”,有将近42.3%的农民工遇到被拖欠工资的问题。职工工资是社会对职工劳动价值的一种承认,也是用人单位对职工付出劳动所应给予的报酬,是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即职工及其家属的养命钱。用人单位理应依照法律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全国各地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
对于拖欠工资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立法方面的原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够配套和完善,缺乏法律保驾护航是拖欠工资问题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
第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方面的原因。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执法监察不严,有隙可乘,是部分用人单位屡次无故拖欠或克扣劳动者工资的重要原因。
第三,用人单位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拖欠劳动者工资,第四,劳动者方面的原因。劳动者法律意识淡漠,依法维权意识差。
在这些被用工单位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中,有16.1%的人采取找人调解的办法,大部分人37.7%的人采取个人解决的办法,仅有9.2%和7.7%的人找政府部门解决或通过仲裁诉讼解决。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不能通过最有效的合法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大部分的人采取找人调解或自己解决的办法。这就让社会安稳埋藏了隐患,如采取爬楼、堵路等过激行为和暴力等手段。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要先和用人单位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则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来解决:
第一: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
第二: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碰到拖欠工资等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 一定要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否则,一时冲动不但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因触犯刑律被追究责任。
关于“追讨拖欠工资的结果”,有47.7%的农民工能追回拖欠的工资,另外还有16.9%的人没有结果和9,2%的人放弃追讨。最辛苦的是他们,为城市建设贡献最多的是他们,但被人最看不起的也是他们,辛辛苦苦的劳动付出却得不到最基本的工资回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十几亿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但是就是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步伐。要想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农民工工资的拖欠问题,是第一大关键。
三、关于农民工工伤问题的调查
8、是否受过工伤?
9、受工伤后用工单位的赔偿结果是什么? 调查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务工人员曾经受过工伤,但是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农民工得到过赔偿,这些真实而严峻的数据表明,在为数众多的受伤农民工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没有得到过任何赔偿——哪怕是一毛钱,手拿着少的可怜的工钱,面对相向的冷眼,他们怎样处理伤情?农民工本已处于城市发展的边缘,当他们怀揣着对城市的希望、对人生的憧憬,告别家人、远离乡土,以为只要用双手在水泥马路、摩天大厦间挥洒汗水就可以在隆冬新年之际带着亲人的期待返乡吃热腾腾的饺子时,他们哪里想到,辛勤的汗水不仅换不来足额的工钱,居然还要自己用疲惫的鲜血去渲染那些为富不仁者的灰色天空!没有赔偿的遍体鳞伤,求偿无门的农民工的悲惨遭遇让调查员们震撼,而且事实远不只如此,调查员们还注意到,被调查的农民工大多面色惨然、神色无光。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实际上,即使部分农民工受伤后得到了赔偿——且不论是经过怎样艰难的索要过程,那些屈指可数的赔偿金对于身受重伤、举目无亲的农民工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而且用人单位对此类事情的态度都是唯恐避之不及,处理方式简单粗糙,只知赚钱、不顾民工死活,民工受伤后就给点钱草草了事,然后打发农民工走人。加之很多人没有签用工合同、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无门,更没有医疗保险,身体的伤痛只好任由时间慢慢抚平,而在精神上,所有的伤痛只能由自己默默承受,所有的凄苦只能有远方的亲人天天挂念。
四、关于法律援助相关问题的调查
10、是否知道法律援助?
对于是否知道法律援助问题,知道的仅占11.3%
11、是否了解法律援助的程序和获得援助的条件? 了解法律援助城和获得法律援助条件的只占6.5
12、是否申请过法律援助?
对于是否申请法律援助的调查结果显示,仅占人数的3.08%
13、申请法律援助的结果是?
14、对法律援助的结果是否满意? 其中,见到过法律援助成果的更是微乎其微,卫队法律援助的结果的满意程度也是一般。
从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的活动中不难看出,农民工的法律知识贫瘠,对法律及法律援助的了解甚少。这是我们今后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要加强对法律援助的宣传,走到需要帮助的人群中去,对于现如今的法律援助,需要帮助的人一则不知道,二则不了解,三则不信任。而我们的法律援助不仅需要帮助被侵权者维护合法权益,更要唤醒人们的主动维权意识,让更多的农民工群众和广大的弱势群体主动的进行维权,敢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做到实质的维权。
走到群众中去,走到农民工中去,才能真正的了解到法律援助的必要,了解法律援助的责任以及法律援助的不足。通过本次调查,今后我们的法律援助更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1、法律援助要深入基层,不单单要深入社区,更要深入农村。农村是法律知识最薄弱的地区之一,法律知识的匮乏导致了农民工出门务工时多方面的上当受骗却得不到相应的维权所带来的合法权。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提高农村的法律维权意识。到农村去普法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2、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要加大,要切实让老百姓知道法律援助,了解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承认法律援助。
3、加大对法律援助程序的完善,尽量简明扼要,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明、做到取信于民、方便于民、服务于民,真正做到伸援助之手,献诚挚爱心,捍法律尊严。
五、相关建议与意见
15、其他建议与意见?
对于农民工通过调查问卷所提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如下:
第一、劳动保障局要督促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保障劳动者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国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从而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三个代表”落实到实处。
第二、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有关农民工的劳动法规,使劳动合同有法可依,从而构建和完善法律体系,真正有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应该颁布更多的惠民政策,为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承担保障。
第三、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实现农村、城市共同发展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发展好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进城上学问题迫于解决。政府要努力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在创业中就业。第四、政府应该认真对待农民工信访事件,进行各项社会调查,为人民服务,饯行“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宗旨,政府作为农民工的依靠,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
第五、社会上的法律机构应该定期去社区,工地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农民工法制观念,法律援助也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第六、应该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的单位一定要依法严惩,从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条件的改善创造条件。
农民工工伤维权难处在哪?现状如何?新规出台后又将带来哪些利好?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与法律“躲猫猫”
建筑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近3 0年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 2011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17734亿元。
据人社部统计, 这样一个中国巨型体量的行业中, 目前从业人员近4500万人, 其中80%是农民工。作为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行业, 建筑行业职灾发生率居各行业之首, 死亡事故率仅次于采矿业, 建筑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工伤权益保障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劳动合同法》出台已经5年多, 整个建筑行业的用工状况依然不太“理睬”这一法律, 根据相关部门的抽样调查, 一线的建筑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的很少, 各地平均签订率只有17.4%, 其中成都为14.5%, 武汉为12.1%, 沈阳为14.9%, 最低的郑州, 只有6.8%。相对比较高的北京, 达到32%。
签订合同数最高的北京, 真实情况又是怎样?据调查, 一半的工人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为霸王合同。北京劳动合同原件持有率是各城市中最低的, 只有10%, 合同内容与实际相符的比例在各城市中也是最低的, 只有40%。北京建筑资本与法律“躲猫猫”的程度可见一斑。
长期关注农民工权益的公益组织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李大君也告诉记者, “我的团队走访的工地有几百个, 发现高达九成的工人既无劳动合同, 又无工伤保险。建筑工地成为国家劳动法律实施的真空地带, 其结果是受伤的工人难以获得法律救济。”
不仅如此, 工伤认定鉴定程序和法律程序的复杂也加剧了维权的难度。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主任佟丽华律师曾对现行工伤维权的法律程序进行分析指出, 要走完一个完整的工伤维权程序, 总共需要3年9个月, 最长甚至要6年7个月。
来自甘肃的农民工宗平就在这条工伤索赔路上走了3年多。2011年, 在工作中意外受伤失去劳动能力的他, 在工伤维权过程中, 因公司一直拒绝到庭, 仲裁委缺席审理, 维权举步维艰, 漫长的等待曾让他几经绝望。
“我没有多少文化, 但我相信法律能还给我一个公道。”2014年1月10日, 终于获得1 4万元工伤赔偿金的宗平感慨万千, 为了赔偿金, 他拖着受伤的腿, 不知跑了多少路, 找了多少人, 流了多少泪。
记者了解到, 工伤者申请赔偿, 要经历劳动部门的调解、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劳动争议仲裁等诸多程序。农民工工伤维权程序复杂、时间漫长, 农民工在遭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伤害后, 不仅要承受身心的痛苦, 还要面对工伤认定难、获得工伤赔偿难的问题。
合同遭遇“集体漠视”
一部看上去很美的《劳动合同法》已从保护工人的工具转变为建筑业资本的逆袭手段。据记者了解, 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意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一旦发生事故, 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劳动关系确定成为最大的难点。
由多所高校“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计划”、公益组织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发布的《当代建筑业欠薪机制与劳资冲突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 89.10%的工伤工人既没有合同也没有工伤保险。而在维权时, 难以认定劳动关系的工伤工人达到60.20%。
记者在工地走访时, 问起合同, 建筑工人多半表示不了解, 有些则表示, 签了合同但是在包工头那里, 至于工伤保险, 绝大多数工人都不知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 对能力有限的工伤工人来说, 维权之路甚至刚迈开第一步就戛然而止了。《报告》显示, 60.20%的人会遭遇劳动关系认定障碍——找不到合同。而有些走到了最后一步, 在胜诉后却功亏一篑, 21.9%的人会遭遇执行困难。
在黄岩打工十多年的阎某2013年在工地打桩时发生了意外, 打桩机压到了手指导致粉碎性骨折。受伤后, 包工头先后给了2000元医药费, 建筑公司给了7000元的医疗费用。
但阎某了解到, 经相关劳动部门认定为工伤的并评定伤残的, 有权利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出院后, 阎某找建筑公司讨要工伤赔偿款, 公司不答应他的要求。
随后, 阎某首先找到了黄岩劳动仲裁委员会, 但是要实行仲裁的前提是要证明双方的劳务关系, 但是建筑公司不承认与阎某的劳务关系。
从未签过劳动合同的阎某, 只能根据工友证词, 但是工友并没人出来为他证明, 他也找不到其他能证明自己和公司有劳务关系的证据。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有律师给他支了个招, 录下和老板对话的录音, 以此当证据。
但是对于劳动仲裁委员会来说, 录音这样的证据并不能充分证明双方的劳务关系。专业人士对此解释称, 因为目前劳动监察大队并没有能力甄别录音里对话双方的身份, 所以录音的确不能作为充分的证据。
对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建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工地上要么根本不和工人签劳动合同, 要么就通过劳务公司让工人不得不签一份霸王合同。建筑行业流动性大, 部分农民工将一个工地的工作作为就业过渡, 签订劳动合同约束了其辞职和跳槽的自由, 而且一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 也没有签劳动合同的意识, 这都为工伤维权埋下隐患。
错综复杂的“包工链”
而对于劳动合同无法落实的真正原因, 知情人透露, “如果单认为是工人巨大的流动性, 不断轮换工地和包工头, 才使得劳动关系没有确立, 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在层层分包的制度下, 建筑业国企往往是最大的老板, 可是, 他们却能够躲在生产链条的背后, 掩盖着与一线建筑工人的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不仅是一纸字据, 更是将一线的劳动者与后台的大老板们联系在一起的法律依据。”
据调查, 在《建筑法》颁布取消包工头1 0年后, 包工制度依然顽固的存在, 包工头仍是建筑业施工的重要组织者, 层层分包掩盖了工人的劳动关系, 本来应与工人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总包或分包却躲在包工头背后, 包工头变相成了工人心目中的“老板”, 这便是劳动合同没有依法落实的根本原因。
根据《当代建筑业欠薪机制与劳资冲突调研报告》显示:“劳务公司通过向不具备资质的私人包工头提供资质, 赚取挂靠费用。而具体的一线工人的招募和组织管理, 仍旧由最基层的包工头来完成。这样一来, 建筑施工企业将用工责任转嫁到包工头身上。”
这样一来, 建筑工人甚至包工头与上一级的劳务分包公司、总承包单位、开发商, 力量过于悬殊, 一旦产生工伤事故, 情况就对工人很不利, 让维权极其艰难。
由于分包, 总承包单位不直接组织工人施工, 而是将工程以专项施工的方式分包给劳务分包公司。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工人应该是与劳务分包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工伤认定和工伤赔偿都应该是由与工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务分包公司来负责。
而实际上, 据业内人士透露, 劳务分包公司也只是空有外壳的“皮包公司”, 几乎全部为私人包工头挂靠。由于劳务分包公司的出现, 工人不直接与总包单位发生劳动关系, 总包单位完全可以不为工人的工伤负责任。而劳务分包公司虽应该为工伤工人负责, 但它又无法利用总包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
正是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果走法律渠道理赔, 农民工即便胜诉也可能遭遇执行难。
老吴是一名受过工伤的建筑业农民工。2011年夏天, 他在海淀区温泉镇一个建筑工地上, 不幸被机器划伤左臂神经, 导致左大拇指至今不能自主活动。2014年, 老吴终于拿到了本该就属于他的工伤赔偿。但是年3的维权, 换来的是打了六折的赔偿结果。“如果早知道有这样的结果, 还不如当初工伤出院后就接受公司三折的赔偿”, 拿到法院调解书的时候, 老吴长叹一口气。
而据老吴说, 他并不是那个工地上唯一一名工伤工人。从2011年4月到7月, 这个工地发生了十多起事故, 涉及的工种包括木工、瓦工、钢筋工甚至包工头, 伤害从手臂骨折到腰椎骨折都有。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建筑总承包单位, 没有对其中一人主动提出过工伤鉴定、工伤赔偿, 只有3人走上了个人申报工伤认定的维权路, 最后成功维权且拿到赔偿的, 仅有老吴一人。
不成文的“规则”
2011年12月, 来自河北的木工小樊在海淀区大西山某工地验收门框制作质量时, 因加固件散脱而严重摔伤致右肾被切除。2012年1月出院后, 小樊开始踏上漫漫维权路。他先找到了劳务分包公司的项目经理, 但是项目经理告诉他, 从总包公司到劳务分包公司全都是私人挂靠, 小樊的这个伤情最多赔偿3万到5万。小樊对这个赔偿数字表示不满, 他自己查阅了相关书籍, 凭借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自己已经属于重度伤残, 赔偿金应该远超5万元。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小樊找到了包工头, 也是他的亲哥哥大樊。可是, 因为还有3 0多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清, 大樊对小樊的维权并不支持, 态度有些冷淡。大樊不想因为维权跟劳务分包公司闹僵。
年后, 小樊托人找到中关村社保所的一个办事员, 办事员希望总包公司出面协调此事, 遭到拒绝, 维权又被转回分包公司。代理此案的公益律师, 在查看了材料后, 明确表示, 只能证明小樊和包工头哥哥大樊之间有合同关系以及总包公司与分包公司之间有合同关系。2012年8月, 小樊被迫打起了维权官司, 不过始终没进展, 因为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小樊与总包公司、分包公司的劳务关系。
直到2013年, 在多次努力之下, 海淀法院判定小樊与分包公司的事实劳动关系。2013年夏天, 小樊被鉴定为七级伤残。但分包公司拒绝赔偿, 小樊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诉讼。没想到, 开庭之日, 分包公司拒绝出庭, 仲裁委只能缺席仲裁。仲裁结果下达后, 分包公司仍然拒绝支付赔偿。截至2014年, 小樊依然没有拿到他的工伤赔偿。
小樊的事并非个例, 社会工作研究师李大君告诉记者, 建筑业农民工在工伤后走正常的理赔程序时, 最常遇到的情形是“工伤拒赔”, 有89.00%的工伤工人遭遇了拒赔, 67.10%的工伤工人最后接受了私了的方式。目前建筑业的潜规则——私人挂靠、层层转包正是维权难的根本原因。甚至有些时候, 为了防止出现维权, 包工头会劝说工人私了, 阻拦他们维权。
而说到“私了”, 包工头似乎也充满无奈。老石就是个平时谨小慎微的包工头, 他说, “最怕的事, 一个是欠薪, 一个是出事故。欠薪, 是因为我手里也没钱, 劳务分包公司欠我的钱, 我也没办法。一旦出事, 工人来找我, 我也不敢带他们去闹, 闹了可能就不结工程款。事故是几个人的事, 工程款就是几十人、上百个人的事。”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也有支持并陪同工人维权的包工头, 但他们的义气却让他们付出了沉重代价:6个支持工人维权的包工头中, 3个工程款遭遇了克扣与拖欠, 3个遭到了劳务公司的雇黑报复。
从调查结果来看, 没有劳动合同, 受伤的工人有高达78.1%的人选择私了;而私了的对象中有64.3%为劳务公司的挂靠人或包工头。总包或分包公司并未因为工伤事故而遭受损失。
回到原点, 规范用工
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和《建筑法》, 建筑企业必须为工人买工伤险, 否则无法取得承包工地的资质。那么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农民工工伤权利得不到保证?
通过调查发现, 为了取得住建委的开工证, 许多总包公司只象征性交一小部分保险。
“一个几千万的大工程, 只交几万的保险, 九牛一毛罢了。”一业内人士说, 按规定, 建筑公司要拿出项目资金的1.5%, 作为工人的保险金, 但是受保员工要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 还是回到了原点, 不能证明劳务关系的工人, 拿不到社保工伤赔偿金。
此次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提出, 建设单位将工伤保险费用单独列支, 作为不可竞争费, 不参与竞标, 并在项目开工前由施工总承包单位一次性代缴本项目工伤保险费, 覆盖项目使用的所有职工, 包括专业承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使用的农民工。且, 文件中补充提到, 除了劳动合同之外的其他证据也可以作为劳务关系参考。
“这样, 工伤保险的经费也就有了来源, 而且实施动态管理, 名单是可以换的, 凡是参加项目的农民工都有保险。”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说。
但有专家指出, 意见提到工伤认定所涉及的劳动关系认定, 依旧强调劳动合同。假若劳动监察部门没有办法监督建筑行业劳动合同的落实, 在工伤认定时, 工伤认定部门又咬住劳动合同不放, 那么, 工人自己申报工伤的维权之路就很艰难了。且即便有了其他参考证据, 还要经过“一裁两审”这种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的劳动关系认定的法律程序, 有几个工伤工人耗得起呢?
因为家庭经济负担较重,我丈夫虽然已63岁,但仍然作为农民工在一家公司担任门卫。两个月前,我丈夫因听到异响,经与同事商量,决定前往七楼楼顶巡查。不料,由于雨后地滑,我丈夫不慎摔落地面并当场死亡。事后,因公司没有给我丈夫办理工伤保险,导致我无法从工伤保险机构获取有关工伤待遇,我曾要求公司担责,但公司却一再拒绝,理由是我丈夫尽管仍在公司做事,但基于他已超过60周岁,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所保护的对象,自然也就不构成工伤,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请问:公司的理由成立吗?
读者:肖萍兰
肖萍兰读者:
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
农民工工伤参保率低 索赔耗时36个月以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在到的五年间,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占民工总人数的比例仅上升约5个百分点。20,我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6亿,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仅为7千多万,约占总人口的27.3%.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有56.5%的农民工没听说过工伤保险,有64.1%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病,明确知晓单位给自己上了工伤保险的人仅占17.4%.工伤保险不仅在农民工群体中的覆盖率低,而且其赔付率往往难以抵消巨额的医疗费用。没有办理工伤保险的农民工该如何通过法律渠道获得赔偿呢?
遗憾的是,普通工伤案件的法律程序十分复杂。根据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数据,普通劳动争议案件一般需要经历3个法律程序,排除司法机关审查、送达等时间因素,最长需历时18个月。涉及劳动关系纠纷的普通工伤案件,从申请工伤认定之日计算,如将所有程序进行完毕,前后需历经12个程序,耗时36个月以上,而如果是职业病案件,经历的程序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3个,耗时也将更长。在这套繁琐的链条中,即使工人千辛万苦通过通过法律程序,仍有72.4%的用人单位拒绝赔偿。被拒绝的工人不得不启动工伤保险待遇的仲裁和诉讼程序,进一步延长了自己的工伤索赔时间。
一、总则
为维护企业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农民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公司各项目部在郑州市行政区域内以总承包形式承接的各项工程,外埠工程按工程所在地的要求于当地参保或在郑州市参保。
三、参保登记
1、按工程项目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总包工程的项目部应当自该工程开工之日起15日内,携带营业执照(复印件)、建设施工合同(原件、复印件)、参保农民工花名册等资料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并以工程项目预算造价的0.16%核定一次性应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2、按工程项目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关系自农民工名单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次日起生效。工伤保险关系有效期限最长不超过工程项目合同期的期限。工程延期的,最长不超过工程竣工验收期的期限。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后,视为工伤保险关系有效:
1、工程开工之日至在规定期限内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送农民工名单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
2、因紧急情况临时增加或调用农民工,未能及时报送农民工人员变化情况,自临时增加或调用之时起48小时内发生工伤事故的;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工伤认定及工伤保险待遇
1、农民工发生事故伤害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及时救治。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尚未做出工伤认定结论时,用人单位应当先行垫付有关费用。应当到协议医疗机构就医,自发生事故伤害之日起3日内,用人单位或个人以书面、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向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工伤康复处报告。
2、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的期限:即自发生事故伤害之日起30日内向市劳动保障局工伤处为农民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农民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自农民工遭受事故伤害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3、高工伤风险企业使用的农民工遭受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以及工伤保险待遇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建筑业职工必须要参加工伤保险吗?
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也是解决目前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率低,一线建筑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工伤维权能力弱、工伤待遇落实难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单位在施工之前,必须为职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
建筑业以什么形式参加工伤保险?如何缴费?
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针对建筑行业特点,建筑施工企业对相对固定的职工,应按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对不能按用人单位参保、建筑项目使用的建筑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
按用人单位参保的建筑施工企业应以工资总额为基数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建设项目为单位参保的,根据相关规定为基准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
建筑工地按项目参保后,哪些人员将纳入保障范围?
建筑工地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后,工伤保险将覆盖项目使用的所有职工,包括专业承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使用的农民工。即本建筑工地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后,在本建筑项目施工中发生事故经认定为工伤的,均可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1.农民工怎么购买工伤保险
2.农民工伤保险怎么索赔?
3.农民工工伤保险怎么办理
4.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
5.农民工如何买工伤保险
6.农民工工伤保险计算
7.农民工工伤保险交多少
8.农民工工伤保险条例
9.农民工工伤保险认定条例
隋某某为外地来沈务工人员, 在建筑工地从事力工工作。一天下午, 隋某某在工作过程中, 被工地混凝土管打倒, 从6、7米高处跌落, 导致受伤昏迷不醒。事件发生后, 隋某某被老板和其他工友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进行抢救, 医院的检查结果为左侧锁骨粉碎性骨折、左侧第3、6根肋骨骨折等。随后, 隋某某又转院到沈阳市骨科医院住院治疗。在伤愈出院后, 隋某某找工地老板协商赔偿事宜, 没有任何结果, 隋某某就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老板承担赔偿责任。
一次不成功的受偿
法院向隋某某说明对其不利的因素:隋某某与单位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工友的证实材料不足以认定事实劳动关系成立;隋某某为农村户口, 没有提供有效证据证明长期在沈阳居住, 只能按照农村标准计算赔偿费用。隋某某又向法院提出工伤赔偿请求, 法院做出的解释为:隋某某与单位之间为临时雇佣性质, 不符合有关工伤法律关系的规定。最终, 在法院的调解下, 隋某某与被告和解, 双方签订赔偿协议, 被告向原告赔偿6.5万元。
律师解析
本案是一起非常普遍的农民工务工受伤事件, 很多农民工认为, 在工地干活受伤, 案件性质即为工伤。农民工的此种观点与法律规定的工伤要件不符合。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要求:用人单位与职工或雇工之间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或用工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为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目前, 农民工进城务工, 一般情况都不签订书面合同。农民工对用人单位的名称、负责人等基本信息不了解, 在受伤事件发生后, 不知道找谁协商、如何协商。如果通过劳动部门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根本无法准备有效的仲裁或诉讼材料, 导致案件无法依照法定程序启动, 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个月前的一个上午,我在上班期间由于地滑,不慎跌倒后从二楼楼梯滚到一楼。经送往医院救治,现已痊愈出院。可当我于近日持有医生亲笔签字的治疗病历,向本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时,却被告知我必须提交诊断证明。我坚持认为治疗病历同样能够甚至还能更加详细、具体地反映我的受伤情况、治疗经过,并拒绝补正交付诊断证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则表示不予受理。请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做法对吗?
读者:张晓莲
张晓莲读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做法并无不当,即其的确有权要求你提交诊断证明。
一方面,诊断证明和普通病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普通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由于它只是代表医务人员个人的意见,由医务人员个人签名出具,而且受病人身体状况、医疗设备、医务人员专业水平、治疗过程等多种因素制约,决定了不仅同一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的病历可能存在差异,就是同一病人在相同医疗机构的不同时间的病历也可能不同。诊断证明是包括健康证明、疾病证明、诊断证明、伤残证明、功能鉴定书、医学死亡证等证明文件。它代表医疗单位的意见,而非医务人员个人,由医疗单位出具,盖有医疗单位公章,是司法鉴定、工伤认定、残疾等级评定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另一方面,申请工伤认定不能用普通病历代替诊断证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伤认定申请表;(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工伤认定办法》第六条也指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一)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二)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即职工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提交的是医疗机构出具诊断证明,并非普通病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仅有权要求你补正,而且如果你拒不补正,则可以拒绝受理。
建筑业职工必须要参加工伤保险吗?
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也是解决目前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率低,一线建筑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工伤维权能力弱、工伤待遇落实难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单位在施工之前,必须为职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
建筑业以什么形式参加工伤保险?如何缴费?
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针对建筑行业特点,建筑施工企业对相对固定的职工,应按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对不能按用人单位参保、建筑项目使用的建筑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
按用人单位参保的建筑施工企业应以工资总额为基数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建设项目为单位参保的,根据相关规定为基准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
建筑工地按项目参保后,哪些人员将纳入保障范围?
建筑工地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后,工伤保险将覆盖项目使用的所有职工,包括专业承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使用的农民工。即本建筑工地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后,在本建筑项目施工中发生事故经认定为工伤的,均可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1.四川农民工可以参加工伤保险的新政解读
2.工伤保险是强制险吗?工伤保险可以退吗?
3.农民工可以办理工伤保险吗?如何办理?
4.2015上海农民工可按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
5.农民工如何参加工伤保险?
6.农民工怎样参加工伤保险?
7.工伤保险可以提前终止吗
8.工伤保险可以提前报销吗
9.加班意外受伤可以报工伤保险吗
甲方(用人单位): 地址: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乙方(劳动者): 身份证号码:
住址: 委托代理人:
乙方系甲方单位雇佣工,因工作原因于 年 月 日在地发生 工伤事故。为妥善解决乙方工伤待遇及善后有关事宜,甲乙双方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经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赔偿责任:
甲方一次性向乙方支付补偿金人民币 万元。在甲方支付上述费用后,乙方放弃向甲方主张任何赔偿费用的权利。付款最后期限为 年 月 日。
二、违约责任:
1、甲方迟延付款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一次性支付余款,并有权要求甲方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两倍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2、因任何一方违约而导致仲裁或诉讼的,应当向对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标准为对方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而受到的全部经济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守约方依裁决或判决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诉讼费、律师服务费、调查取证费、交通费、通讯费、误工费、公证费和住宿费等。
三、争议解决方式:
甲乙双方如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应当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则将争议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或民事诉讼。
甲方(签章):
乙方(签字):
签订时间:
年
月 2
委托代理人(签字):
委托代理人(签字):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伤事故;预防;处理
一、工伤事故预防
工伤事故实际上就是安全事故中特指对人身造成伤害的一种事故,安全事故可控了,工伤事故也就相应得到了预防。做好工伤事故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健全法制,依法管理,从制度上规范和预防。
我国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法、招投标法等一系列适用于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不能对目前建筑行业一些通用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队伍,除具有高、精、尖科技含量的工程项目外,大多是由高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中标后发包或分包给低资质的施工企业(业内称之为外协队伍)完成的,而低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往往是将资质租赁或委托给私人老板对外进行承包,私人老板再招雇农民工为其工作。这种运做模式,造成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不能有效界定,一旦出现农民工伤亡事故或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没有针对上述情况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定性及责任追究,往往承包商和分包商相互推诿,扯皮。因此,造成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因为讨要工资或维护农民工自身合法权益而采取的集体闹事或恶性事件不断发生,这种农民工的用工现状,将在我国建筑业内持续较长时期。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顽疾,必须对症下药,针对目前建筑市场现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方可从制度上规范和预防工伤事故发生。
2.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转变观念,从雇佣农民工源头抓起。
(1)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从稳定的高度看待农民工问题。从大环境讲,党和政府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同时,更加关注保障和维护农民工的权益问题。而事实上一些包工头一方面是非法雇佣农民工,通过榨取他们的劳动价值而获利,另一方面包工头又通过挂靠或租用低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在高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中承包或分包一些工程。不难看出,抓住县级建筑施工单位或二级及以下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年审、注册、管理,坚决杜绝对外租、借企业资质,就堵住了个体包工头租、借资质分包工程的渠道,也就解决了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被侵害这个问题的关键。
(2)高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必须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看待农民工问题。目前,高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建项目除部分科技含量较高的工程项目以外,大多数是分包给外协队伍完成的,高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组建现场项目部对项目进行管理。但在对外协队伍的管理上,一些项目部存在以包代管现象,总认为,出事都是外协队伍的,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只负责监管工程质量。这种观念不改变,将阻碍现场有效的安全管理,甚至造成更大的事故隐患,这个项目不出问题,下个项目也得出。
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二是在各级管理人员中广泛宣讲,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规模大的建筑施工企业与合法合规的外协队伍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高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业绩好的合法合规的外协队伍,有了他们的长期合作,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要坚决杜绝高资质企业对自然人或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分包,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
(3)农民工是低资质建筑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县级建筑施工企业或二级及以下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能随意将企业资质租借给任何自然人,或以企业名义对外承揽工程,如果是企业委派负责人分包工程,需要雇佣劳动力,必须按国家规定招用农民工,应按规定签定劳动用工合同,并建立农民工个人信息及国家规定的农民工参保险种,便于规范管理。对零散短期用工必须严加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从管理上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的发生。
由于工程项目一旦中标,工期催得紧,队伍上的急,一些项目部在选择外协队伍时,忙与应付甲方或业主要求,根本没时间慎重比选队伍,更谈不上签定工程承包协议,往往是先上队伍再谈价,为今后对外协队伍管理以及费用清算埋下隐患,外协队伍的好坏对项目管理的成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鉴于这种情况,为使项目中标后,短时间内能拉出若干支冲得上,干得好,叫得响的外协队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
(1)健全制度,落实外协队伍业绩管理档案,选好外协队伍。公司每年在对项目考核的同时,由主责部门对外协队伍业绩进行考核,包括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指有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资金状况、机械设备、安全质量、履约能力等,在公司内建立外协队伍业绩管理档案,主管生产的领导应重点关注,把好使用外协队伍的第一关。
(2)根据不同承包方式,确定承包费用,明确双方责任。通过对外协队伍签订平等互利,责、权、利明晰的承包合同,才可能使项目管理更顺畅,同时对外协队伍的安全管理也就有章可循。即使因为选择外协队伍、签定分包协议拖延了开工准备的时间,影响初期的业主评比,笔者认为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比盲目上队伍、盲目开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给公司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一旦选择了好的外协队伍,签定了规范的分包合同,也就为后续的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现场安全监管。根据双方签订的承包协议,由项目部主责部门负责对照检查,属于项目部的责任,应由项目部负责落实。对不按合同规定应增加安全质量费用投入而不愿投入的,或违规施工、违章操作,造成或未造成安全质量事故或民工伤亡事故的,要以书面方式通知分包方,对拒不接收又不签认的,以函件或邮寄方式通知分包方公司,同时存档,便于今后出现合同纠纷或工程结算时使用。
二、工伤事故处理
1.依法维护企业及农民工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9号)第二项规定:“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定书面劳动合同,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用工备案”;“劳动合同必须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用人单位或农民工本人直接签定,建筑领域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施工作业班组、包工头等都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不能作为用工主体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
2.以工伤保险条例决定经济补偿标准
对确需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的,区分不同情况,按照国务院第586号令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执行。条例规定发生工伤后,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待病情稳定后,存在残疾或影响劳动能力的,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鉴定结论完成后,根据工伤等级,按照条例规定享受工伤待遇。
(1)工伤人员在治疗期间的待遇标准按受伤前的待遇不变,治疗期不超过12个月,特殊情况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同意可延长12个月。
(2)伤残等级评定后,一到六级的工伤,按月领取伤残津贴,按受伤前本人工资(是指受伤或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的)90%、85%、80%、75%、70%、60%领取。同时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27个月、25个月、23个月、21个月、18个月、16个月的本人工资;七到十级的工伤,只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13个月、11个月、9个月、7个月的本人工资。
(3)因工死亡的,直系亲属享受待遇:丧葬补助费(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上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按月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配偶按生前月工资的40%,其他按30%)。
三、结束语
(一) 农民工工伤保险实际覆盖率低下
目前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吸纳最多的是建筑业和服务业, 这些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职业风险较高。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指标, 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企业的劳保措施不到位, 工人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导致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工伤保险法规, 在没有政策强制执行的情况下, 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率低下;与此同时, 流动性大, 劳动关系确认难、时间长, 工伤待遇索赔程序复杂等诸多问题也决定了农民工工伤保险实际覆盖率低于名义覆盖率。当前有两种现象并存:一是农民工被纳入工伤保险人数持续增长, 2008年底达4942万人, 2009年底达5587万人;二是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率依然低下, 分别以2008年和2009年农民工数量为技术基数, 2008年底仅为22%左右, 2009年底也仅有24%的估计比率。
(二) 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理赔困难
目前, 各地实行的工伤事故赔偿多属一次性支付, 以农民工聚集的中小私营企业的支付能力, 一次性支付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农民工损失补偿很难真正实现。如果采取定期赔偿方式, 虽然避免了一次性赔偿的缺陷, 但由于赔偿时间持续长, 用工企业未来的经济条件与支付能力变数太大, 若发生逃避债务或破产, 农民工的赔偿更是空谈。
(三) 农民工工伤保险缺乏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
我国工伤保险一直偏重农民工工伤补偿待遇的处理, 对预防和康复没做出特别的要求, 在工伤预防、职业康复上投入也很少。由于我国现行制度没有就职业康复问题做出较为完善的规定, 农民工一般发生工伤事故后也享受不到等同于城镇职工的工伤补偿待遇, 根本就谈不上职业康复。近年来, 根据各地现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农民工享受的伤残津贴、护理费都是按期支付到丧失领取条件为止, 或者选择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 支付后即终止工伤保险关系。这意味着即使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也不可能终身享受免费医疗, 必须承担旧伤复发医疗费及生活护理费、职业病病情加重治疗费等后续医治费用。
(四) 难以适应农民工用工的短期性和季节性
农民工一般不以建立相对稳定劳动关系为基本就业形式, 很多情况下, 农民工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超过1年以上的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因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计算工伤保险待遇的基数就有一定困难。农民工劳动关系的短期性、季节性很难计算出12个月的平均工资, 在农民工工伤待遇的发放上,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和生活护理费等定期待遇一般按月发放, 农民工及其供养亲属参考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生活费用指数客观上存在制度障碍。
(五) 工会维权组织“缺位”严重
目前我国这种制度安排和农民工思想文化意识的缺乏, 使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与被动地位。农民工在社会经济矛盾对恃中, 由于团结合作经验不足很容易受控于企业一方。换言之, 目前基层工会体制与机制的“缺位”导致经济发展利益极大地偏向企业利益集团, 农民工失去了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的权利, 失去了合法工伤补偿的权利, 也就失去了获得工伤保险全面保护的机会。
二、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缺失的原因
(一) 政府责任的缺失
政府直接决定工伤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国家功能来看, 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政府作为国家机关, 是代理国家行使管理经济社会等事务的机构, 在现实中就表现为政府制定各种法规、制度和政策。因此, 工伤保险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综观世界各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我们会发现, 没有政府的加入和支持, 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就不会出现, 在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也会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经济社会形势对保障水平和制度结构进行调整。因此, 从工伤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政府始终处于关键的环节,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方面, 我国政府对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反应落后于农民工群体的发展, 导致今天农民工群体数目虽然庞大却处于弱势地位, 缺少工伤保险等制度的最基本保护, 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
(二) 农民工维权意识不强
农民工一般都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 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一般只顾眼前短期利益, 也就是薪酬。没有长远眼光, 对参加工伤保险认识不到位, 认为参加保险与否无关紧要。只要薪酬水平可以接受并且能够按时发放就心满意足了, 自我保护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
(三)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近年来, 我国也出台了一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最有代表性的是《安全生产法》和《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从名义上涵盖了农民工劳动群体。如果严格执行, 就不会出现成千上万的工伤事故而企业置之不理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与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的监督处罚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而这又表现在监察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手段落后、人员素质跟不上等方面, 所以农民工的职业安全问题就很难进行有效地监督。
(四) 农民工工伤保险中的监管责任缺失
工伤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行, 需要建立健全职业安全监控机制以保障工伤保险制度的高效切实运行。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和国家都是由政府承担着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责任, 而我国政府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中的监督管理职能不到位, 导致用工单位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屡屡发生。我国安全监管人员的配备也不足, 与其他发达国家 (地区) 的监察力量相去甚远。现有各级监管机构中的人员大多数都不是专门从事安全监管的, 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低下, 没有经过系统的筛选和专业的培训, 所以难以保证监管质量, 严重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效果。监管机关缺乏权威性, 导致监察工作力度不够。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工伤保险制度
建立相关法律, 才是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将农民工享受工伤保险的权利纳入法律之内,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强制企业主履行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的义务。建议把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工伤保险制度作为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关键环节, 加快推进。根据农民工特点, 研究出台针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全国性制度。抓紧研究探索广覆盖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工伤保险体系。对建筑业等具有危险性特征行业的农民工, 强制推行工伤保险制度, 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
(二)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客观地说, 农民工的合法工伤权益屡遭侵害, 除了外部原因以外, 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而, 维护农民工合法工伤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加强对农民工自身法律知识的补充。
首先, 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安全法制教育, 即在农民工中进行《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环境保护法》、《民法》、《刑法》等有关职业安全法规的普及教育, 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减少因不懂法而产生的各种纠纷;其次,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据调查, 农民工在上岗前大都未经过任何职业教育和训练, 这既影响到就业和酬金, 又导致许多工伤事故的发生, 给一些农民工造成了残疾、死亡等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 建议政府定期举办免费的 (或企业和政府按一定比例支付) 面向农民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各种普法知识讲座, 向农民工发放各种关于劳动法的小册子等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 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辖区内的农民工能够参加文化补习学校、夜校或者专业技能培训班, 用人单位更要出资聘请专家或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针对性强的职业道德、劳动技能和劳动安全教育,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增强农民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
另外, 面向企业政府也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营造参加工伤保险是利国利民的浓厚氛围, 强调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必要性, 增加其责任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误区, 强化用人单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意识。工伤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要带上政策宣传资料深入工业园区上门做好宣传服务, 现场办公为企业办理参保登记缴费等相关事宜, 提供优质的服务, 保障农民工利益。
(三) 强化劳动保护执法力度
第一, 要加强执法。各地政府要加大对不及时交纳工伤保险的企业处罚的力度。对那些想方设法逃避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义务的企业, 劳动保障部门要按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严格执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 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的规定。
第二, 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及其高管的行政处罚力度。对侵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 经行政主管部门两次处理, 企业没有彻底改正的, 行政主管部门可给予巨额罚款、勒令停业整顿、提请司法机关冻结企业银行资金, 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禁止企业主管人员在一定时间内独立或合伙、合资开办企业, 或担当企业高管。
第三, 强化执法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监察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行政管理综合素质直接反映出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成效。因此, 在提高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队伍硬件条件的同时, 注重加强对全系统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 严格规范劳动保障执法行为, 提高执法水平。特别是针对建立市、区县、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监察体系的情况, 进一步加强了对专职和兼职劳动监察人员资格管理、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 是农业人口流向非农产业区加快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他们在我国城市经济改革、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原有的工伤保险仅仅覆盖了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公民, 作为城镇居民之外的边缘群体, 农民工却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关键词: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缺失
参考文献
[1]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国家统计局网站, 2010 (3) .
[2]吴丽萍.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缺失及完善[J].甘肃理论学刊, 2009 (3) .
[3]赵英杰.黑龙江省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5) .
[4]严行方.农民工阶层[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7.
【农民工工伤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民工工伤赔偿协议05-25
农民工自查报告06-16
返乡农民工调查07-09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10-24
农民工返乡调研报告09-22
关于我县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查报告09-21
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实践调查09-27
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分析报告10-04
关于开展农民工工作自查的报告11-05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