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一、我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及评价

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省、市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了我区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根据财政部门的统计,截止xx年底,我区xx家行政单位的资产总额为xx亿元,其中固定资产为x亿元;xxx家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为xx亿元,其中固定资产x亿元。全区xx家国有企业(xx区xx家,之江x家)资产总额xx亿元,所有者权益xx亿元。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注重了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

在管理体制上做到了有人管事,区财政局国资科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监管,区资产经营公司、西溪湿地经营管理公司、之江创意园开发有限公司以及相关主管单位分别对下属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需纳入产权交易的国有资产进行公开处置。在管理制度上做到了有章可循,从xx年开始,我区先后出台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以及房产登记与租赁、处置等细则;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监督管理规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等规章,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要求和方法。

(二)加大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

区政府深入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开展全区性房产调查,在清理登记各类房产的基础上,对部分无产权证的房屋探索实施了西湖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产内部登记制度。落实国有企业资产重大事项监管权利,严格审核国有企业重大事项,依法推动西湖投资有限公司增资、蒋村新区建设有限公司xxx%国有股权的挂牌转让等工作。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全面推进政府采购,依法处置纳入产权交易的国有资产,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审计部门先后开展了镇街和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提出具体的审议建议并督促落实整改。各镇街和行政事业单位也采取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库,实施内审监督、强化绩效考核等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三)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调研的情况看,xx年—xx年,区资产经营公司通过规范经营性房产管理、做强国有品牌企业、优用存量资产等形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别达到x%、x%和xx%,国有资产(含公司所属出资企业及其权属企业)经营收入也从xx万元增加到xx万元,实现三连增。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委托拍卖中介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公开拍卖,三年共累计交易xx批次,成交金额xxxx万元,国有资产增值xxx万元,增值率达xx%,特别是石龙山南侧废弃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矿石销售权项目、西湖啤酒厂建筑物拆除承包权和原厂生产设备拍卖项目,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值。我区还对建设局原天目山路xx号第x、xx层房屋,区民政局原体育场路xxx号四层房屋进行产权证移交,逐步做大做强我区国有全资企业的资产。

二、我区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区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资产规范管理的意识不够强。

一是重视程度不足。从调研的情况看,不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存在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重资产数量、轻资产效益的思想,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二是产权意识淡薄。不少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房屋资产有多少,是否具有产权,是什么性质的产权,存在哪些风险所知不多;对有的资产为什么没办产权证,什么历史原因造成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模糊不清。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从调研的情况看,虽然我区所有镇街都设有资产经营管理办公室,但在资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管理职责分散和多头管理的情况,对日常资产管理监督缺乏集中性和统一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无人负责,或由其他岗位人员兼顾、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延续性。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相对较弱。

一是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较为突出。虽然通过全区房产调查和资产统计报表,掌握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基本信息,但仍然存在部分单位上报数据不够全面,漏报、少报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没有产权证的房屋和占用、借用资产。不少单位和镇街的内部台账对拍卖、处置的国有资产没有及时清理核销、调整账务,对财政新形成的国有资产没有及时入账,存在国有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卡不符的情况,静态账、账面账较多。二是未取得产权证的房屋数量较大。根据财政的资料显示,全区xxx家单位上报的xx处,面积xxx万平方米的房产中,未取得产权证的房屋达到xxx处,面积约为xx万平方米,占全区房产总面积的x%。而从部门看,教育系统的xxx处学校场所,总建筑面积xx亩,未取得国有土地证的有xxx亩,占x%;校舍面积xxxx平方米,未办理房屋产权证的xxxx平方米,占x%。卫生局机关及xx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x家公共卫生机构的房屋面积xxx平方米,其中有房屋产权证的有xxx平方米,占x%。根据财政局的分析,未取得产权证的原因包括未缴纳土地出让金、验收未通过、资料不全、政策及历史遗留。三是经营性资产管理不够到位。部分单位的房屋租赁未进入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存在私自协议出租、出借房产的情况,这其中既有部分单位执行我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的自觉性和敏感性不足,未主动上报房屋公开招租的原因,也有我区国有资产处置的督促检查机制尚未形成,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四是资产整体回报率不高。有些单位和镇街由于经营性资产面积小、分散等原因,有部分土地、房屋被闲置,或使用绩效不高。还有部分土地、房屋的租赁期限过长,租赁价格过低,从调研看,不少房屋的租赁合同租期长达xx年,甚至有的房屋租期要到xx年,租金每亩只有万/年,且每五年增租x%,这明显低于市场价。

(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绩效不高。

一是政企职责不明晰。

我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管理型职能的国有企业,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政府的工作任务,并未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缺乏市场经营管理意识和责任。全区xx家国有企业的类型,既有事业单位类,经营类的,也有建设平台类,融资担保类。企业的经济性质既有有限责任公司,也有全民所有制、国有独资公司,甚至还有集体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法人结构复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不彻底。

二是管理责任难落实。

国有企业的人员编制较为混杂,公务员、全额事业、差额事业、企业合同工、临时工等都有,员工事业企业两种身份,工资两头靠的情况也有存在。国有企业与主管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也较为混乱,存在主管单位变相占用国有企业资产或国有企业无偿使用主管单位国有资产的情况。

三是收益绩效不高。

根据xx年的国企年报,全区xx家国有企业共xx亿元的资产总额,xx亿元的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为x亿元,利润总额仅为xxx万元,净利润仅为xxx万元。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国企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目标责任考核不落实等。四是发展后劲乏力。受资产总量偏小,经管人才缺乏,投融资困难以及政策因素影响,我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后劲不足。当前,我区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主要体现在房产上,主营收入也主要以房产租赁为主,资金积累缓慢。西溪湿地的主营收入以观光游产值(门船票收入)为主,旅游延伸产业发展和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不足,以及湿地三期的竞争也给西溪湿地发展带来阻力。

三、工作建议

结合这次调研发现的问题和掌握的情况,我们就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夯实国有资产规范管理的基础。

一是要强化国有资产规范管理的意识。

国有资产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履行各项职能、实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物质保障。区政府及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职责,自觉依法管好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是要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区国资办、镇街资管办、行政事业单位以及主要资产管理部门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尤其是各镇街资管办,要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和人员,切实强化本级及下级单位的资产管理与使用情况的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代表政府掌管资产的单位,要明确资产管理的兼职机构和专职人员,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和维护。

三是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要根据省市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我区国有资产购置、配置、验收、使用、处置、评估和统计等一系列配套监管制度,督促各单位建立完整的账卡,加快推进我区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管。要建立资产保值增值的指导机制和考核机制,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各镇街、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工作,准确及时上报资产变动及增减变动情况。四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要探索实践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建立涵盖区本级到各资产主管部门的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网络,强化对资产数量、质量和使用的监控,为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

一是要开展清产核资。

区政府有必要组织财政、审计、监察、住建等部门,对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镇街、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调查,进一步梳理我区国有资产的保有数量、主要类型、资产质量等情况,理清资产的产权归属、管理与使用情况;掌握资产经营和收益入账情况,摸清家底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台账和数据库。

二是要加强房产管理。

特别是未取得产权证的房屋,区国资办要会同相关单位,认真梳理分析原因,充分论证办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能采取措施补办手续领出产权证的房屋,要及时排定计划时序,明确责任要求,落实人员经费,强化跟踪考核,督促早办快办。对无法办理产权证的房屋,要探索发放内部登记证等形式加强监管。要加强闲置房产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撤并后的存量房产、可利用的闲置房产,区政府可集中管理或授权国企统一经营管理。

三是要突出保值增值。

要严格执行《西湖区公共资源交易办法》的规定,国有资产的出让、租赁及承包均应纳入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产的优用和效益最大化。镇街的经营性房产涉及到招商引资引税,在根据房产的地段、年份、设施等情况合理制定租金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税源培育、税收效益与资产保值增值的关系,建立健全租赁进入退出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发挥国有资产的最大经济效益。要加强合同管理,研究制定房产租赁合同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权责条款和合约期限;对现存租赁期限过长的合约,相关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产收益。四是要提高监管效能。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突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产权变动的监督,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的管理,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监管水平。

(三)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业绩。

一是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改革。

要按照“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思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我区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要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和梳理国有企业资产“家底”,杜绝国有资产占用、借用情况,防止出现国有资产流失。要梳理国有企业的经济性质,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明确政府作为出资人依法享有的各项股东权利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规范国有公司运作。要防止和避免出现更多行政性、管理型的国有公司。

二是要发挥国有资产的整体优势。

要盘活存量资产,在保证政府需要的前提下,对零碎、收益差或者闲置的资产资源,应采取对外出售、部分转让、资产置换等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尽快盘活存量资产。要优化资产资源配置,通过整合经营性资源、优质资产以及股权优化、债券发行等形式,打造几个具有规模效应、资产质量良好、现金流及利润来源稳定、财务形象和未来预期良好的投融资平台,并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做强做大国有资产规模,提高资金募集与运营能力。

三是要加强监督管理。

要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公司法人内部结构治理,形成权力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切实维护出资人的权益。要依法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督促企业真实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分析、指导、帮助企业搞好经营。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定期审计制度,加强对企业的财务审计和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监察机关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1.1 闲置资产的定义及管理要求

CMGD对于闲置资产的定义是:闲置资产是指已停用一年以上, 且不需用的, 或者是已被新购置具有同类用途资产替代的资产。对于闲置资产的管理, CMGD在日常使用状态检查审批及后续实物处理均做了具体的要求:

(1) 定期核对上报。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根据资产性质不同, 定期每半年向相应的固定资产专业管理部门上报本部门闲置资产明细表并注明固定资产的闲置状况。

(2) 对口部门核查再利用价值。相关专业管理部门进行核查, 根据核查结果做出决定。

(3) 分级审批。固定资产专业管理部门将固定资产闲置报告上报部门负责人或公司管理层, 由其对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进行审批。审批结束后, 固定资产专业管理部门将审批结果交财务部进行账务处理。

(4) 明确后续保管部门及工作流程。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将固定资产移交物流配送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入库封存并负责后续管理。如闲置资产可再利用, 经资产专业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 可办理出库手续或进行资产调拨,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1.2 目前闲置资产的管理现状

从CMGD对资产日常管理规范流程来看, 对于闲置资产的管理是比较全面和具体的, 那么实际的情况如何呢?

首先是公司物管部门方面, 对于申请闲置物资入库管理的工单, 严格审核资产信息完整性、状态审核情况以及后续使用计划等关键资料。对于资料有缺失的, 视资料缺失严重程度区分处理。如缺失资产条码信息, 资产身份不明的, 不予入库;尚有使用价值的闲置资产必须提供后续使用计划方可办理入库;无使用价值的闲置资产必须完成系统报废审批流程方可办理入库等。但尽管如此, 库存中仍然积压了大量无法及时处理的闲置物资, 追踪其积压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 待报废的闲置资产迟迟未得到报废批复, 只能暂时封存在仓库等待处理;其二, 闲置类别的资产在公司内存有的数量已经非常饱和, 原定通过其他部门领用再利用消化库存的计划落空。面对日益积压的库存积压资产, 物管部门不得不在物资流转率等指标上强调对物资所属部门考核。

反观物资所属部门, 在资产信息保全、资产报废批复以及在库物资流转率考核的多重压力下, 清理闲置资产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在存放空间足够的情况下, 更愿意默认设备为在用状态一直闲置, 直到折旧年限过后再申请资产报废。

目前GMGD的在册资产以十万级起计, 但登记为“闲置”状态 (指成功申请闲置入库的资产) 的资产却只有一千多条, 实际上有更多的隐性闲置资产隐藏在“在用”设备的队伍中。隐性闲置资产的存在, 使得公司无法如实估计价值, 资产难易发挥其真正的效能, 而大量低效能资产的闲置, 也挤占了公司运维资源。

2 闲置资产管理瓶颈的原因分析

有成套的管理规范, 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屡遇瓶颈,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我们分别从外在和内在两个维度进行剖析:

2.1外在原因

(1) 资产数据丢失、残缺严重, 影响闲置资产入库管理进度。在物资所属部门办理闲置资产入库时, 因资产条码脱落无法确认资产身份的情况非常普遍。在CMGD, 资产条码号是识别资产身份的关键字段, 资产条码号是识别资产身份的关键, 如果缺少资产条码号将无法辨认资产信息。资产条码号的丢失影响了对资产身份的辨认, 影响了入库办理的进度, 甚至无法正常入库。

(2) 报废流程繁复, 周期过长。目前CMGD的资产报废申请需要经过地市和省两个审批流程, 地市公司完成审批后上报至省公司, 省公司需要经过专业部门审核及财务部门审核两个环节后完成报废批复, 资产方可进行报废处理, 资产报废的最终决定权全部集中在省一级的公司。以一个正常的资产报废流程算, 中间如不存在退回修改的情况, 从发起到最终批复处理, 最短的时间需要半年以上。在省公司在审批资产报废时, 经常会出于资产是否折旧完毕、物理使用年限等考虑驳回申请, 而闲置的资产报废多属于技术淘汰的情况, 绝大部分在财务账面尚未折旧完毕, 获批的比率非常低。

(3) 缺乏共享平台, 不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闲置资产的再利用。一个地市的闲置资产为另一个地市急需, 但目前对于资产共享却缺少全省范围甚至全国范围的信息共享平台, 地市的闲置资产只能在本公司内寻找再利用的途径。

2.2 内在原因

(1) 投资规划、采购不合理, 存在大量重复采购、或低效使用的情况。按照CMGD投资项目管理的要求, 所有的资产采购必须经过投资立项、采购申请的环节方可采购。但目前在这两个前段把关的环节却缺少对重复采购的审核, 并未优先考虑消化闲置资产的利用途径, 重复采购物资,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2) 管理规范与实际工作出现脱节情况。如省公司专业部门对于资产报废进行专业会审时, 于拘泥于折旧年限或常规的物理使用年限, 未考虑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型淘汰。另外, 目前的资产报废审批权限全部集中在省公司, 其中相关环节繁多等也与实际的工作效率需求产生冲突。

(3) 实际管理工作中, 不同线条的管理要求冲突, 并未很好地协调好指标考核的矛盾关系。为了更好地明确管理责任, 更好地落实各项管理要求, CMGD各专业线条都会针对本线条内的关键业务制定管理规范和设定考核指标, 但是在制定规范和设计指标时, 并未充分考虑业务流程挂线条流转的具体情况, 难免出现管理要求冲突、指标打架的情况。

3 解决建议

(1) 加强投资规划立项和采购计划的管理。要管住闲置资产的源源不断新增, 最初应该从资产产生的源头开始管理, 即把好投资规划立项管理与采购计划管理两道关口。投资立项时要做好利旧与新购方案的投资收益分析比较, 选取经济效益高者。而在采购申购的审批环节, 应优先考虑消化闲置库存物资, 再考虑新购, 减少重复采购。

(2) 提前介入闲置管理环节。防微杜渐, 预防要提前, 因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库存、物流管理, 通过优化订单管理、强化计划配送、控制库龄等手段, 缩短物资仓储的滞留时间, 加速流转。如, 工程物资按需采购, 按施工进度分配配送;日常按库龄定期清理, 鼓励其他项目对超库龄警戒线物资领用, 对采购闲置时间过长的, 设置相应的通报或考核机制等等。

(3) 修订管理规范。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 对现有的管理规范进行修订或补充, 根据目前的管理现状, 以下几个方面是重点修订和补充的内容:

(1) 适应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更新频繁、设备淘汰快的趋势, 建立技术型淘汰报废的审批标准和相应流程, 为相关部门的审核提供依据和指引。

(2) 审批按价值、技术或功能等条件把资产按重要程度划分为若干等级, 对于重要程度低、对产生敏感度低的资产, 其报废审批权可适当下放至地市, 以加快报废审批的效率。

(3) 对于资产记录不全、信息残缺的情况, 应补充制定相关的处理流程, 把这部分游离在系统外的资产纳入管理, 实现闭环管理。

(4) 加强管理规范和考核指标相互融合性。各专业线条制定管理规范及考核指标时, 需充分考虑业务流程跨专业流转的情况, 协调专业间的管理需求, 规范和指标相互融合。

(5) 严格执行资产闭环管理, 确保资产信息的完整性。如通过定期巡查及时补贴脱落条码号, 维护好资产信息;建立资产台账快照的资料库, 为资产信息的核实和追溯工作提供支撑等。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德阳市林业局:

为加强林业政策性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政策性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川林办[2013] 33号)安排,我局对2011——2012年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等林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从6月中旬开始,至7月中旬结束,历时1个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森林植被恢复费

(一)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1、2011-2012年征收及占用林地审批情况。2011年共办理征占用林地3宗(其中:报四川省林业厅审批2宗,征占用林地面积0.8307公顷;我局审批1宗,征占用林地面积1.8公顷)。2012年共办下征占用林地12宗(其中:报四川省林业厅审批6宗,征占用林地面积共94.3143公顷,我局审批6宗,征占用林地面积共7.0878公顷)。

2、2011-2012年各级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情况。报省厅审批的征占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已缴四川省林业厅。由我局直接审批的,共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49.05万元(其中2011年5.4元,2012年42.65万元)。

(二)森林植被恢复费的使用及管理1、2011-2012我市分成资金307.54万元,已到位,主要用于植被恢复。

2、2011年省厅安排省级森林植被恢复分成200万元,用于清平乡灾损新村绿化;2012年省厅安排省级森林植被恢复分成100万元,用于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示范。

我市森林植被恢复费纳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

(三)征收、使用管理的方式及存在问题

1、森林植被恢复费在审核审批林地征占用手续时进行征收。

2、森林植被恢复费由财政统一管理,以项目形式组织实施。

3、在使用森林植被恢复费时,限制范围太窄。

(四)意见及建议

1、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已多年未作调整,随着物件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应适当提高征收标准,才能满足森林植被恢复的需要。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做适当调整。

2、森林植被恢复,应允许安排适量资金用于森林规划调查及资源保护项目。

二、育林基金

(一)育林基金的征收

1、征收范围、标准、方式。我市育林基金征收的对象是在本市范围内采伐(集)林木的单位或个人(林农自用材以及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免征育林基金)。征收环节是在办理林木采伐(集)证环节进行。征收标准是按照林木产品销售收入的10%计征,育林基金的票据按规定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票据。

2、征收数量:2011年我市征收育林基金790809.12元;2012年征收育林基金1240703.80元,其中县级财政1027623.84元,省财政213079.96元。

3、征收中均按规定进行征收并解缴。

(二)育林基金的使用及管理

2011-2012年我市育林基金纳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育林基金使用是按照《森林法》的有关规定,用于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等林业项目。无截留、挤占、挪用及统筹调剂,用于非林业项目现象。

(三)意见及建议

1、建议省上强化对育林基金征收指导。

2、育林基金使用须有更明确的规定和使用范围,以利于林业发展。

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1、2012年绵竹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700万元。

2、安排林业部门项目资金70万元,主要用于文家沟泥石流森林植被恢复项目。

3、建议省上在争取此项资金时,明确用于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资金额度。同时对于生态建设中用于森林植被恢复的项目资金也应有一定比例。以利于林业部门在本机财政编制使用方案时,争取林业项目资金。

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一)公益林的面积

1、公益林面积基本情况。根据德阳市林业局《关于转核定下达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地面积及有关事宜的通知》(德林资[2012]19号),核定下达给绵竹市(不含德阳市伐木厂)的公益林面积为424300亩,其中:集体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85518亩;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238548亩;国有的省级公益林面积234亩。我市在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中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面积以省核定下达的为准。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情况。我市严格按照《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及《四川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实施。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现落实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个别镇乡落实的进度比较缓慢;由于我市集体公益林大多为集体所有,同时在一个镇中面积分布不均,给森林的统一管护带来困难。

(二)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以来,公益林征占用情况。

2011年我市没有公益林征占用情况发生。2012年,我市共有2宗征占用林地涉及公益林,均已经四川省林业厅审批,面积共5.2815公顷:一是绵竹至茂县公路工程征占用德阳市伐木厂防护林地3.733公顷,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特用林地1.4965公顷;二是四川绵竹电力股份有限公司35KV(清平乡—徐家坝)输电线路灾后重建工程征占用德阳市伐木厂防护林地0.052公顷。

(三)公益林地的经营和利用

1、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对林业用地建设等出台了一条例的政策措施。

2、我市召开了推进林经复合产业发展的专题会议,对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加快林下产业发展做出号召,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3、在公益林的非木质利用应给予积极支持。将其纳入产业项目支持。鼓励发展林菌、林药、林禽产业的发展,鼓励开展林旅游业。

(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公益林保护管理及经营利用意见和建议。

1、建议逐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2、建议允许镇乡人民政府统一使用部分(不超过30%)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用于镇乡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管护。因为镇乡是集体林区管理森林的最重要单位,是整合管护力量的载体。

五、森林保险

(一)投保的基本情况

2011年、2012年我市森林投保面积均为53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42万亩,商品林面积11万亩。森林灾害受灾面积约为1900亩。

(二)森林保险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情况

1、我局将森林保险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分派给资源林政科负责,并安排专人负责联系保险公司和镇乡林业站,提供我市森林保险相关数据,同时收集我市林业受灾情况,积极参加灾后定损理赔工作,使森林灾害受灾数据真实准确。

2、我局与保险机构在开展承保、定损理赔工作时以投保时提供的林权证明材料为依据,以现场查勘数据为准,确定责权利关系,对镇乡林地由林业局森林保险经办人员会同保险公司理赔人员以及镇乡林业站工作人员与受灾投保人共同到灾害现场查勘定损,确定受损程度。对有争议的,以三方达成一致的意见为准。

(三)承保、定损理赔情况

目前保险公司正在进一步收集各被保险单位的灾害损失情况,因此查勘、定损、理赔工作尚未展开。

(四)政策建议

1、继续支持现有商品林、公益林的投保,完善森林大灾保险长效机制。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高层建筑与日俱增,电梯保有量迅猛增长,电梯在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其安全性、可靠性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电梯日常管理、维护和检验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公共安全的新考验和新挑战。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在用电梯1509台(其中铜官山区846台、狮子山区127台、郊区53台、开发区266台、某某县217台),其中乘客电梯1300台,载货电梯75台,自动扶梯93台,自动人行道 16台,液压电梯2台、杂物电梯23台。从使用年限上看,10年以上的有110台,5-10年的有365多台,3-5年的有249台,3年以下的有785台。近三年来,电梯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其中住宅电梯以每年30%速度增长。全市有电梯维护保养单位19家(本地单位4家,其余为外地单位驻点),电梯使用单位450多家。从调查统计的情况看,我市电梯特别是老旧住宅电梯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且故障多集中于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的旧电梯。一方面,由于老旧住宅电梯均属于早期产品,设备档次低、质量差,且老化严重,已进入故障多发期;另 1

一方面,由于电梯检修维保落实不到位,甚至被迫带“病”运行,导致老电梯故障频发。

二、存在问题

(一)电梯安全使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部分住宅产权关系较为复杂,住宅电梯责任主体难落实。二是管理责任不明确。电梯的使用管理涉及业主、业委会、物业公司、维保单位等多个主体,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各主体往往在电梯使用管理上相互推诿,造成的结果就是电梯使用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晰,导致了安全管理责任无法有效落实。三是部分物业公司和单位将电梯管理全权委托给维保单位,不履行电梯日常管理职责。四是多数物业公司和单位未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电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不严,人员岗位职责不清,电梯安全技术档案不完善。

(二)电梯配置、采购和安装不规范。部分开发商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在建筑设计阶段,不严格执行住宅电梯的配臵和选择相关标准,随意减少电梯配臵数量和规格。如目前全市超过十二层的住宅均未安装担架电梯,影响危重病人的急救,绝大多数电梯未安装断电自动平层装臵,影响应急救援。出于成本考虑,开发商往往不倾向于采购质优价高的产品,即使购买名牌电梯,往往也是“简化版”。在安装阶段,雇佣安装资质较低甚至无资质的队伍施工,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安装不规范,埋下了

安全隐患。

(三)电梯定期维护保养不到位。一是部分使用单位不重视电梯日常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不按要求签订维修保养合同。个别单位出于成本考虑,对维保工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维保单位不按规程维保甚至伪造维保记录,电梯维护保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二是开发企业和物业管理单位为降低费用,往往会尽量压低维保费用,而维保单位为争夺市场不得不采取降低收费标准、减少维保项目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最终导致维保质量难以过关,给电梯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如目前大型维保企业对于每台电梯的维保费用大约在350元/台次,个别小公司报价却低于200元/台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三是专业维保力量不足。电梯安装维保工作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专业人员易流失。另外,部分电梯维保由外地电梯维修单位承担,出现故障和险情不能及时排除。

(四)电梯维修资金筹集较困难。当电梯出现严重故障时,必须通过大修或更换,才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但由于电梯运行费用筹集难、公共维修基金提取程序繁琐等原因,电梯的运行、维修、改造、更新资金得不到保障,电梯安全问题难以及时解决。一是物业管理费收取困难,维修资金不足。根据普通住宅小区物业收费的规定,物业管理费用只能向产权人收取,物业公司收费时往往需直接面对众多产权人,费用收缴难度大,造成物业公司

对维修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物业公司往往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能修理的不更换、能迟换的不早换。特别是一些合同期限即将到期的物业公司,总是以种种借口拖延维修时间。三是房屋维修基金启用手续较繁琐。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动用维修基金需满足一些必要条件,如须经2/3以上业主同意,而现实中业主彼此之间陌生,要发起大规模的征询和意见收集,工作强度大、耗费时间长。此外,当电梯大修、改造费用超过电梯制造费用的20%以上的,需经评估才可启用维修基金。因此,目前我市启用房屋维修基金维修电梯的案例很少。如八宝华庭两台电梯的维修,经辖区政府、市质监和住建等部门多方协调,耗时两个多月,才启用房屋维修资金对电梯进行了修理。

(五)电梯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一是专业救援队伍力量不足。由于电梯维保市场竞争激烈,外地维保单位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往往只有很少的驻点人员甚至根本不派人驻点。当电梯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维保人员往往无法及时赶赴现场开展救援。二是缺乏应急救援激励机制。由于电梯维保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往往是无偿的,且应急救援本身存在一定安全风险,部分维保单位参与救援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电梯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尚未建立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专职救援队伍,没有设立专项救援资金,电梯应急救援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工作建议

(一)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安全监管。认真执行《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贯彻落实《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皖政办(„2013‟51号),落实使用、维保单位及监管部门职责。建议:

1.市政府将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纳入到对县(区)政府和职能部门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中,加强对电梯安全管理工作的考核督导。

2.质监部门要制定电梯风险评估和强制报废的相关标准,建立完善老旧电梯修理、改造、更新的评价体系。要加强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的管理,建立电梯安全管理和维保诚信档案,开展电梯管理和维保质量评价,加强检查督查。对发生违法违规问题的维保单位,要将其列入“黑名单”,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同时要将其作为重点监察对象,并提请有关部门对其维保资质进行重新审核;对于引发严重事故的,要责令退出市场。

3.住建部门要严格按照《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要求,将设计安装一台担架电梯作为十二层以上房屋设计审查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开发企业电梯采购的监管力度,对选型不符合设计要求、未安装自动平层装臵和远程监控设备的电梯,要责令其限期改正,对于已投入使用的“带病”电梯,要严格整改到位。要加大对新建高层住宅电梯的管理,对移交前未明确电梯管理单位的住宅,不得准许交房。要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将电梯管

理情况作为对其年审的重要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多次被投诉、多次发生故障,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物业公司,要暂停、降级直至撤销其资质。

4.物价、质监等部门要结合我市实际,制订电梯维保指导价格,认真查处电梯维保单位低价维保、扰乱市场等行为。

5.公共交易管理部门在采购电梯时,要将加装自动平层装臵和远程监控设备作为招标条件,对不满足条件的投标单位,不允许参加投标。

6.公安部门要将电梯轿厢监控设备安装工作纳入到“平安某某”创建工作中,对未安装监控设备的使用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督促其整改到位。

7.安监、质监、商务、住建、工商、旅游、教育、卫生、公安、物价等职能部门要建立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开展电梯安全督查,及时查处电梯使用和维保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电梯安全管理相关问题。

(二)拓宽资金渠道,强化经费保障。

1.住建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房屋维修基金管理使用办法,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使维修基金启用更加方便快捷。要在房屋维修基金中设立老旧电梯修理、改造、更新专项经费,解决老旧电梯改造的资金瓶颈。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物业管理办法,在物业管理费中要明确电梯使用维护专项费用的比例。

2.市、县(区)可采取财政拨款和电梯使用、维保单位统筹以及社会救灾资金提取等方式,设立电梯应急救援专项资金,用于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及应急演练、表彰奖励等开支,为电梯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充足经费保障。

3.财政部门要建立电梯安全管理专项资金,对积极参与电梯责任保险的物业公司、参加“110”联动的维保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贴,为电梯专项整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完善救援体系,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1.设立电梯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要依托公安部门“110”指挥中心完善电梯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加强对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调度和协调。要进一步明确质监、公安、住建和安监等部门在电梯事故应急处臵中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质监部门要结合全市电梯分布情况和维保单位能力,确定若干电梯维保单位作为电梯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进行重点建设。要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自查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20XX年我局争取到位内贸、外经贸专项资金共计42.25万元。其中,内贸专项资金30.95万元,外经贸专项资金11.3万元。其资金分别是20XX年家电以旧换新配套工作经费20万元,20XX年家电下乡流通网络建设改造专项资金5.4万元,20XX年家政就业培训专项资金3万元,20XX年摩托下乡流通网络建设改造专项资金2万元,20XX年家电下乡配套工作经费0.5万元,20XX年中小企业国家市场开拓资金11.3万元。其中,家电、摩托下乡流通网络建设改造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家市场开拓资金由区财政直接拨付至企业,企业按照规定已开支,其余资金由我局按照有关规定已开支。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

为确保这次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我局成立了区商务局内贸、外经贸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由陈鸿局长担任组长,三位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区商务局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研究制定了检查工作方案,明确了这次检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工作重点,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开展自查

按照这次检查工作要求,我局及时向各股室下发检查工作通知,由分管领导负责督促各股室对照检查内容和要求组织自检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局办公室。

(三)现场检查

由组长牵头,各副组长具体负责各自分管线上专项资金现场检查工作,以对照支出账目、实地走访企业的形式进行了现场检查核实。

存在的不足

区财政暂时未将内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畴,而我局无内贸工作经费,内贸工作经费只有从内贸专项资金及局其它经费中调摆支出。

今后的工作建议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一、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办法

目前国家尚未专门制订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办法, 但在2006年5月30日, 财政部分别以第35、36号令发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转作经营用途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必须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二是对所形成的收入, 要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三是对未经批准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用于生产经营的, 或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随着财政部第35号、第36号令的出台,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力度, 常熟市财政部门也相应出台了相关管理实施办法。从现有实施情况看, 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主要是依据市财政局制定的《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通知》以及《关于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第35号、第36号令的通知》两个文件。对这部分国有资产使用收入的管理则主要依据市政府《批转市财政局等六部门〈关于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常政发[2006]78号) 、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和支出预算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常政办发[2006]44号) 以及市财政局制定的相关配套文件。上述文件明确规定, 常熟市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中, 实行综合预算。按照“核定基数、收支挂钩、超收奖励, 短收自负”的考核方式, 单位在年初编制年度收支计划, 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下达单位每年非税收入任务基数, 对基数内收入按25%和超基数收入按50%建立政府统筹资金, 主要用于全市重点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基数收入的75%作为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的资金来源, 用于安排单位各项支出;超基数收入的50%部分, 经批准后可用于单位支出追加。据统计, 至2008年末, 常熟市行政事业单位中用于经营性的资产为4.78亿元, 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的6.49%;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年收入为6000多万元, 占全市整个非税收入比重为4%左右。通过统一安装非税收入收缴软件、计算机信息网络化管理、实行票款分离、以票管费等一系列方式, 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和运营状况总体健康良好。行政事业单位在完成行政管理和事业发展任务的基础上, 积极发挥自身资产优势, 开展经营活动, 增加收入, 既补充了行政经费和事业发展资金, 减轻了财政支出压力, 也改善了工作条件, 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常熟市财政部门每年对预算单位的非税收入执行情况轮查、2007年开展的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普查, 以及2008年纪委 (监察) 、财政、审计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的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房地产专项清理所反映的情况看,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方面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1) 产权虚置, 管理失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性质属于国家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管理、各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长期以来, 由于行政事业领取的房产、土地、行驶证等所有权人都是使用单位, 导致“单位占有使用”实际上成为“单位所有”、“部门化”、“个人化”, 单位对有偿使用收入所有权归属于政府的观念还未得到根本上的转变。政府未能明确一个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 代表政府来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监管职能, 造成国有资产人人可管而人人不管的现象, 所有者产权虚置, 管理职能分散, 统一管理失控。

(2) 处置随意, 投资失误。虽然财政部令以及常熟市政府都发文明确,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将国有资产转作经营性用途时, 要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 并采取价值评估、公开拍租的形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的脱节, 部分主管部门和单位未经财政部门事前审批, 内部招租、直接定价、不履行审批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随意将房屋、设备资产出租、出借或投资, 造成了内幕交易, 租金价格无竞争;资产未评估, 价值被低估;项目未论证, 投出资金收不回。全市2007年开展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 通过核实阶段核销的财产损失中, 投资失误造成的资产、资金损失就占了总核销额的10%左右。

(3) 合同不严, 收入失真。有些单位对租赁合同的管理极不严密, 合同到期后不及时签订新合同, 沿用老的条款, 租金也不随市场价调整;合同文本不规范, 许多重要约定未予明确, 导致执行中容易出现争议, 特别是涉及政府拆迁需中止租赁协议时, 经营户往往提出各种理由增加补偿金额, 由于合同不严密, 单位只能满足其要求, 有时甚至将收到的租金全部倒贴还不够。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不按规定纳入财政非税收入专户, 收入部门化、福利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有的隐匿收入后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有的以支抵收, 将不能在本单位账报销的费用转由资产有偿使用单位直接列支;有的采用阴阳合同, 将国有经营类资产的收入合同一分为二, 仅部分进入非税收入专户, 这些隐瞒收入成了机关部门中分配不公、滋生腐败的诱因之一。

(4) 效益低下, 补偿失常。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大多是由政府财政无偿拨款购建的, 单位在有偿出让其所有权取得收入时, 往往不计成本, 并且由于对有偿使用收入的高低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 造成一些单位将资产廉价租赁或承包给个人, 从近年来我市通过公开拍租的门店房租金情况看, 平均年租金要比原协议租金增长60%左右。还有一些单位在资产出租过程中, 未按合同及时、足额收缴租金;一些已具备计提折旧条件的单位, 仍不提或少提折旧, 使国有资产的耗损得不到及时补偿。这些现象的存在,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偿使用过程中, 资产收益低下, 补偿不足,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直接损失或隐性流失。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的政策建议

强化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 能够拓展财政收入来源渠道, 有效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切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为公平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但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 必然会因为涉及部门利益的重新调整而遇到种种阻力和问题, 因此必须要从上而下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制定措施循序渐进, 推动该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1. 以查清家底为基础,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1) 资产信息化制度。要巩固资产清查成果, 在摸清国有资产家底及有偿使用情况的基础上, 分类登记造册, 建立单位资产有偿使用情况台账, 根据不同类型, 确定各类监管重点。常熟市应及时全面地推广应用省财政厅统一开发的“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加强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情况全过程的跟踪监督, 实时掌握各单位资产使用情况, 保证对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的流程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 底价评估制度。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拟转为经营性用途的, 不管是用于出租、对外承包还是对外投资等, 其租金底价或投资金额的确认, 都应首先经过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依法评估后, 评估报告交财政部门备案, 以评估价格作为确认金额的依据。

(3) 公开交易制度。要制定以公开竞价方式出让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权为原则的交易制度, 采取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采购拍卖行等中介代理机构的方式, 由财政统一建立中介机构库, 统一委托拍租拍卖、统一佣金收取标准。通过“招、拍、挂”市场化方式来运作公共资源, 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使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益能得到最大化。

(4) 合同备案制度。由财政部门统一拟定租赁合同文件样本, 对双方的权责、租金的收缴、违约责任以及执行中如遇政府拆迁的补偿方式等重要内容统一约定, 确保合同文本的规范有效。对租赁双方拟签订的合同要求先报财政部门备案把关, 对实质性内容更要从严审核, 防止今后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以事前审批为手段, 源头控制经营行为

(1) 严格执行审批制度。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用途事前审批制度的执行力度, 通过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联合纪委、监察、审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 联合工商、房管、国土部门把住权证关口等多种方式, 确保事前审批制度执行到位。对目前已经有偿使用的国有资产则应对照相关政策, 符合规定的尽快补办和完善有偿使用手续;不能用作经营的, 要及时予以收回。

(2) 严格把好转出关口。行政事业单位配备的国有资产是完成行政公务和社会事业发展任务的必备物质基础, 因此转作经营性用途要以保证完成本单位行政事业任务为前提, 在审批时下列资产不能批准其转为有偿使用:财政拨给的行政事业费;上级补助;维持事业正常发展, 保证完成行政事业任务的资产。

(3) 严格把握效益目标。行政事业资产转为有偿使用后, 就应突出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单位应做好有偿使用前的市场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工作, 财政部门在进行审批时, 要以有偿使用收入回报率高低作为是否允许其有偿使用的重要标准, 预先明确有偿使用资产的效益目标, 切实解决好资产的使用效益问题。

3. 以完善考核为保障,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1) 明确管理职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后, 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暂时发生了分离, 因此必须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中心, 明确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三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明确各级管理职责, 不断规范收支管理。各级财政部门是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监管部门, 无论是财政部门直接征收还是委托有关部门执收, 所得收入都必须全额纳入财政, 纳入非税收入管理;各行政事业单位负有资产使用管理主体责任, 实行单位领导负全责, 分管领导负主责, 使用部门或个人直接负责的三级资产管理使用制度。

(2) 完善考核机制。要针对国有资产转作经营的不同方式, 建立科学规范的有偿使用收入收缴考核机制, 强化使用者管理意识。加快完善资产处置、收益和定期报告等专项规定和操作程序, 落实保值增值指标, 逐级签订责任状, 将相关制度执行情况与财务会计人员考核、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考核有机结合。对单位超基数增收部分, 财政可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追加其支出指标, 对非政策性短收部分则扣减其支出指标, 既充分调动部门和单位征管积极性, 又确保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的严肃性。

(3) 严格实施奖惩。对有偿使用收入管理规范, 制度执行严格, 保值增值效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应予以精神和物质方面嘉奖。对违反有偿使用管理规定, 发生未经事前批准、应收不收、应缴不缴、截留坐支等行为的, 要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 以监督检查为约束, 逐步加大监管力度

(1) 部门联合化。由于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来源渠道较多、隐蔽性强、情况复杂, 因此单靠财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联合审计、监察、物价等部门,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 加大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审计监督力度, 加强对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全过程的监管。

(2) 检查方式多样化。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检查, 要与单位财务大检查、行政事业非税收入及票据检查、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检查等结合起来, 做到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 常规检查与重点抽查, 顺查与逆查等多种方式进行,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5. 以适度集中为尝试, 构建全新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 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要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优秀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合理利用。专业技术人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长期生存发展,就要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来管理,来进一步研究新成果、开发新产品,提高新工艺,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科技兴企、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在现实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却恰恰成为企业人员管理的软肋,管理制度的缺失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一、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使用不到位。在部分企业中,没有设置明确的专业技术岗位,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也只是“总工程师”、“总会计师”这样的技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在一个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后,很快会被提拔到管理岗位或领导岗位,生疏甚至丢掉了专业技术,而不管这个人是否适合做管理工作。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从事重复的工作,又没有明确的发展前景与方向,久而久之便产生厌烦心理,失去了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待遇不高。近年来,许多国有企业纷纷进行薪酬制度的改革,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管理领导岗位上的人员。技术人员与普通员工相比,往往只是单纯地在奖金上有所区别,幅度较小,这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相比形成较大反差,致使技术人员缺乏成就感,工作积极性下降。

三是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流动机制。

二、建立符合国有企业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使用制度

一是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待遇,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通道。企业要从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入手,可以设立首席技术专家、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主管、技术主管、主管技术员、技术员的专业技术岗位,层级由高到低分别对应相应的行政管理级别,打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通道。合理确定不同的岗位工资标准以及岗位的待遇,聘任到一个岗位上工作,就享受相应的岗位待遇。

二是制订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标准及聘任办法。在确定机构、职能、编制的基础上,进行职位设置,制定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职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作为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晋升等依据。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推行聘任制;对部分职位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专业技术人员的选用上,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要从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多个方面去考量。要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原则,不把人才模式化,也不把人才神秘化,做到唯才是举;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要把长期的实践和实践的效果作为评判人才的根据。

三是要建立科学量化的考评机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价。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按照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各类人才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考核结果要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培训相挂钩。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要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原则。一方面要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任职条件和标准,设定职务晋升的必要门槛;另一方面要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淡化年龄、学历和资历界限,通过公平的竞争,选择使用人才。要把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任职的必要条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资格考试,不断提升职务等级。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有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四是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本增值最重要最快捷的途径。针对国有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欠缺的实际,应制订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要注意扩大教育和培训的覆盖面,使不同专业技术人才都能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上一篇:道路冬季除冰除雪方案下一篇:名人情诗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