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精选9篇)

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 篇1

一、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可见,“爱生”是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立足点。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什么场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待,优差生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客观公正,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师生关系,既是主体活动的条件,也是活动过程的特点和结果。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喜欢自己的学生,教育过程中能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过程。这样,就实现了一种“双向”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学教并重,以学为本;学是内因,教是外围”的教学原则。如何沟通?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等时间,或谈心闲聊,或共同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增进师生的感情和友谊,达到相互了解,密切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内心喜欢你,从而达到一种由人格的喜欢过渡到对你学科的喜爱,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觉地去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能动参与的关键教法呆板,陈旧、学生厌恶,并处于慢慢欲睡之状态、这样的教学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教师需根据教材体系,范文内涵,教学目的,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但项活而不散,变而不乱,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的达成能动地参与,在参与中去伪存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1、善于激疑。南宋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放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思考之开始,学习之缘由,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紧扣文眼精心设计一些足以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急于知道”的心理下学习,满怀激情地参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我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如何理解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是全文的重点一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哀莫大于丧子”,毛主席在得知爱子岸英牺牲后的心情怎样?他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划出有关描写主席神态、动作、心理的语句加以思考。全体同学积级性高涨,抱着急切的心情,明确的学习内容,手脑并用地投入到阅读之中!这与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效果显然不同。又如,我教《皇帝的新装》一文,紧扣皇帝自己。大臣及随员们都明知“什么也没穿”,却参加游行大典,甘愿受骗这一闹剧的原因设置疑问,组织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积极,轻松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文章的主题、童话的特点。可见,激疑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主动地吸收知识,无形中提高能力。疑问的设计,既不可是简单的对错是否,也不能难得使学生茫然失措无从着手。而应根据教材、学生,体现“跳一跳、摘桃子”双手脑并用为原则。

2、以图析文。语文教学系统是个信息系统。教师要使自己传递的新信息为学生接受,他必须根据学生心理水平与认识水平,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变换成学生所熟悉、容易为他们所接受的信号形式。运用“图示法”就能使某些课文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我在导读《大明湖》一文时,首先我让学生回顾并画好《社会》学科中一般定向法的坐标: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方位名调阅读课文,并在坐标上画出“老残”游历的景点、行程的线路。经检查,百分九十几的同学画出较标准的图示:如右图。这样,学生就理清了“老残”从鹊华桥出发,乘船向北到历下亭,后向西到铁公祠,步行向东至“古水仙祠”,最后乘船统历下亭原路返回的游历线路,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示”浏览全文,展开讨论,这就水到渠成地解怎样利用“图”这一工具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意,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把分析文章、发展思维的钥匙,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迁移能力。

3、课堂讨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结构安排得当,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在课堂上就会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废除“逐句讲解”的方法。课堂上干什么?叶老指出:“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师生两个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启动讨论,把握课文的真谛。同时,要大胆地跳出众多练习资料参考答案的圈子,鼓励学生对语义片断、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进行切磋质疑,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在阅读理解。讨论练习之后思考问题,提出疑虑,经过讨论比较,集思广益,求同存异,这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阐发自己的见解,互相后发,互相学习。经过这样的质疑讨论,学生不仅能学到真知,而且会养成认真读书、能动参与、独立思考、主动吸收的良好习惯。在注重课堂讨论的同时,教师还需重视学生对答教师的考问,在教师,是对教学情况的了解;在学生,是对学习的知识.技能的练习与巩固。这一过程,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和谐地处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充分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正确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指点的作用,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活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整个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此过程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领会了方法。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及学生由“扶到不扶”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 篇2

一.巧妙导入, 让学生感受愉悦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作为桥梁作用的导语设计, 内容要充实, 要紧扣课文, 还要益于提高学生的热情, 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因此, 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应关注课前导入的细节, 把这些细节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 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 我们的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色, 如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着重于渲染“情感”, 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着重于身边事、平常事, 理性地唤起生活经验, 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 提高写作表达能力。二是导入的内容安排应与新课的教材内容有内在的联系, 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上课导入得好, 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还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这一点已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三是媒体的适当运用, 犹如“强心剂”, 能够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二.重视诵读, 让学生体验节奏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 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 诵读要美, 重要的不是技巧, 而是情感, 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 才能情出肺腑, 语同己出。首先, 我们根据小学三个学段的诵读要求提出不同的目标, 即: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像,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50篇。”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其次, 让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 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以达到培养、发展语感的目的。最后, 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听力的特点, 使用适宜的语速、语调诵读, 这对学生理解文义, 乃至体验意蕴, 获得审美享受, 高质量地积淀语感, 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至于吟诵的方式, 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 也可以是大家齐读, 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 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 宜采用个别读, 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 则宜采取集体诵读, 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 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

三.放飞想象, 让学生拓展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 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与拓展, 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 就必须引导学生, 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结合作者的情感, 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想象, 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 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 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常言道“诗情画意”, 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 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 言虽尽而意无穷, 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因此, 教学时, 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 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有“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诗句, 作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 我们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 那会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 然后具体回答问题: (1) 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 (2) 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 (3) 当时你的心情怎样?正是通过合理地想象, 学生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 也经历了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 这就是想象美。

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其教育的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的精读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但如何来提升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其教育的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的精读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但如何来提升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成为了老师一直所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如何来构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精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条框较多,学习氛围低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形成期,不仅贪玩,而且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比较低,具象思维强。因此在很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的掌控度,从而推行出抄写、背诵、分段朗读等方式,这种一对多的方式往往会由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低,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而这种条框性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有效的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二)忽略个性化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的精读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老师为了达到课堂学习步伐一致。如某小学在语文精读教学中,在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的知识点之后,会向学生提问与之难度相当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统一布置课后作用,课文背诵、生字默写等。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个体化的差异,而是采取了一刀切的教学,也容易导致小学语文精读教学处于被动状态。

(三)简略不当,课堂效率低

简略不当最主要是体现在老师对精读课堂的详略把握不当,从而影响到课堂效率。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知识难点在小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而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分析教学重点,并且采用大量的时间来让小学生进行背诵、记忆等,这些方法不仅不会强化知识重点,反而还会降低课堂的效率。

二、如何提升小学语文精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一)活化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以新课标的内容为基准,然后对课堂活动的各个小环节精心设计,从而找出一种切合小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精读授课方式,有效激发出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课堂质量。因而在具体的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老师需要有效的迎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同时还需要结合精读课程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一种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与语言的运用能力。

某小学在语文精读教学过程,老师采用了课文背诵接龙、文字默写,以及闯关比赛、分组讨论文章等活动,不仅增强了精读课堂的趣味性与灵活性,而且还能够促使小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点,有效激发出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二)因材施教,展示个性化教学

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精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做到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越高,其精读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在具体的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从而形成一种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并且富有弹性的课堂授课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在语文的精读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使得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如在具体的精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从课堂导入、课文的讲解,以及课后的指导等多方面,进行一种“梯度化”的教学,有效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让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大意的总结、段落总结以及思路结构的分析等,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让其进行课文的朗读,通过这种难易结合、富有弹性的精读教学模式,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小学语文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为提升学生在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优化课堂成为了有效的.途径之一。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课堂的教学知识有效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把学生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利用,把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来,并且通过教学,在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了教学的引入点,从而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求知欲,并且通过所学的知识来有效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精读教学过程中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文时,对于爬山虎的特征形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生长有爬山虎地方去观察,在学生对实物进行了具体的观察了解之后,就能够对爬山虎是如何进行往上爬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情景化,可以帮助学生消化自身所学的知识,同时对于知识够有一定的认知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促进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 篇4

三、“活动课程”:“活”而“动”的运作动力“活动课程”,广大教师接触才二、三年,如何运作还有个过程。要求大家一下子动得自如,不合实际。当前,寻求和维系丰沛的运作动力,则刻不容缓。一是,加大“活动课程”教育空间及其多功能的开发。先说加大“活动课程”教育空间。把每次“语文活动”当作一面大镜子,不拘一格,广泛地联实际,紧贴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跃的富有情趣的中学生,不用简单的活动形式消磨学生的美好时光,更不能“应付差事”,走过场。例如,初3册“语文活动”――课本剧演出,这本有相当大的难度。有的老师将此活动与影视生活中的“小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模拟:大胆地设想一个情节,分几个角色,设计一套对话,再适当加一点舞台提示,构成一幕剧。因为影视生活广阔,可供联想的“小品”甚多,这么一引发,学生兴趣陡生,一个个取材实际生活或教材的剧本构想出事了。如《阿Q经理》、《打工妹――喜儿》等,色彩纷呈。后经演出,当场评分,把大家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活动前部分师生的这种、那种畏难

[1] [2] 下一页

情绪,随之得以消除。可见,大家真正动作起来了,洞开了局面,活动课就有了生气,有了路子。再说“活动课程”的多功能开发。现在,不能再习惯性受那种“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的窄小思想观念的支配,滞留在对以往那种“知识点”上肢解文章,排出一套套习题,全力备“考”,以致架空内容的教法上,那将使语言形式失去灵气和光彩,文章中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几尽泯灭。1994年广东省高考,其中写作题的抽样统计,以足说明那种单一分析的应试教学,功能单一,思想性失落。据统计,高考语文写作题《尝试》占50分,全省平均为29.7分,其中内容、语言、结构、书写的得分率,分别为51.39%、60%、60%、69%。内容项不仅得分低,而且多是写:学骑单车、走路、谈话、煮菜、洗衣,甚至学谈恋爱,学做小偷等,不一而足,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反差太大,思想肤浅、轻浮、鄙俗,令人瞠目结舌。无怪乎作者“大声疾呼:语文的思想性”注[4],呼唤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性质观进行反思。的确,语文教育要定准“位”。这个“位”应定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5]。语文教学要变语言形式应试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变低效率为高效率,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国家教委新近审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突出了语文工具的个性特征――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首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目的[6],这就为语文教育作了权威性的新界定。由此,语文课程,无论学科或活动部分的教学,都要有中国特色,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坚持汉语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活动的开展,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有机地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自然,语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靠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实施,并一以贯之;而“活动课程”率先为之,这是赋予它以新鲜活力的根本之举。对此,我们要有宽广的眼光,看得宽远些,深透些。二是,尽速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和活动组织能力。目前,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程”感到空疏,驾驭无力,与课程“活动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较大。这就催促广大教师尽快充实自己。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充实些什么呢?根据教师实际和专家意见,大体有如下一些方面:――勤于读书,丰厚文化根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于负责,二是有本钱。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实力问题。在确认并努力实践“一生独爱栽桃李,愿作春蚕吐尽丝”之后,就得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实力”来自博学:在实践中学,向书本学,选读有关语文本身的名着、新着,如安子介的《解开汉字之谜》、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张中行的《文言常识》,章熊等人的《汉语表达》等。还要选读一批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育方面的力作,如四川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学过程研究》[7],语文出版社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湖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等。既有近期与教材有关着作,又有远期一点增广见闻,提高理论素质的专着。古今中外论着多读点,文化素养就越高,知识面越广,就为多种模式的教学、多种层次的思维提供源源不尽的材料与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创新。――勇于实践,修炼业务技能与学术能力。教学,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注重规范,也要创新,时有突破,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作为面向21世纪,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学教师,绝不能只停留在一般业务技能层面上,还要进行学术提炼,理性思考,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攀升。稍有心意的教师,应长期订阅3、5份专业刊物。人们说,每订阅一份品位较高的专业理论刊物,就好似结识了一位名师。专业理论刊物,处于学科研究前沿,教学实践的第一线,负载了多方面的教学信息。一面向学生,研究学法及人.

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 篇5

误区及对策研究

双城镇双城小学:唐雪梅

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

误区及对策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式教学的不断推进,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又出现了新的误区,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初衷,扭曲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本来面目。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改理论并用于实践,把握好参与式教学的主阵地,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发挥创造性,创设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参与还给学生,使参与式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随着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一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着自己的课堂实践。综观全局,全面发展的参与式教学局势令人欣喜,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式教学的不断推进,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又出现了新的误区,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初衷,扭曲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本来面目。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实际情况和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认识上的误区 1.部分教师认为将课桌一块摆一摆,学生围坐四周,而教师则按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就是参与式教学。在我校语文教研组活动或优质课教师评选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形式是参与式课堂教学,而授课方式却丝毫没有改变。如果教师误认为“摆桌子”就是参与式,而不去挖掘和利用这种课堂形式的潜力,“摆桌子”就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那么将只是摆桌子而已,其不但对小学语文教学丝毫没有积极作用,还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2.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有学习小组长、发言人、噪音控制员等组织机构,教学时教师将问题卡发给学生,学生自由的进行讨论,然后由发言人将其讨论结果报告给老师,这种教学就是参与式教学。其实,这是由于教师没能安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受制于现存教育评价机制而很被动、很保守,参与式教学仅停留在表面的、局部的、单项环节的修修补补上,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如果简单地认为分组进行自由活动就是参与式教学,而不注重小组合作的实质、学生的真正参与,将会是语文教学活动走向混乱不堪、难于驾驭的情景之中,与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组织活动上的误区

1.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已经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为了体现“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在一堂课中设

计了若干个新颖别致的活动。从表象来看精伦无比,但教学目标却没有达到。在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余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这种注重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忽视活动主人情感体验与活动内涵注入的做法,给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的感觉。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每设计一项活动都要为达到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服务,将教学任务巧妙地融入该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一节课的活动应精而又精,不能泛泛而谈。活动性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理念,参与式教学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亲自体验,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2.注重强势,忽略弱势。在上述罗列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表象来看,往往是学习基础好、思维敏捷、胆量大的学生占主导地位,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小组的发言人或学习小组长,而那些胆小或反应迟钝、不爱发言的学生的表现机会往往被上述学生所替代,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一代而过。所以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三)理解上的误区

1.参与式教学特别注重平等,个别教师认为平等是学生之间的平等、学习过程中的平等,而与教师之间难以平等,特别是在“师道尊严”下难以平等。而参与式教学强调的这种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也不是绝对的相等,而是在相互合作、交流学习效果和探究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时机会与权力上的平等,是让教师把学生视作有待发展与完善的人来看待的平等。如果教师摆脱不了这种“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的“师道尊严”,则学生的参与水平也不会很高,所谓的“平等”将难以实现,参与式教学也就不过是形式罢了。在优质课评选和教研组活动中,尤其是公开课当中,我们长可以看到这种情形,教师以“师”自居,当小组或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的将学生的观点引导到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上,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不闻不问,直接将“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殊不知这种做法肢解抹杀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传统教学追求“统一性”,而参与式教学追求开放性。传统教学中,教学的场地仅限教室内(体育课除外),而参与式教学不仅需要教育思想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更需要教学场地上的开放。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河边、农田、工厂等地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和体验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景色,还可以在大自然、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探究新的知识。有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影子》一文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影子》一文描写的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是被动的,没有别人的提醒和引导更多的时候是视而不见。于是在激趣导入之后,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操场上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影子做游戏。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玩“影子》游戏,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最多。孩子们有的低头观察,有的两三个互相追逐踩影子,他们尽

情的玩耍着,细细的观察着,高声的惊呼着,急切的转告着他们的”重大“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其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做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念则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的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课堂中的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并善于把他们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领域,使其弱势领域的智能得到开发,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都有一席之位,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的人,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在学生和教师的人格之间画上等号,教师又学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品质,用宽广的知识面、卓越的教学艺术和敬业精神感染学生,学会对学生的错误能启发学生自我反省、自觉纠正。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不用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还学生创新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的同时,也受到激励、鞭策、感化、召唤和指导,以便他们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把握好“参与”的度,切勿让参与变成“表演”。参与式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形成积极互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关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教师要给予及时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切忌动辄在课堂上搞师生表演,甚至搞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表演。这种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而且误以为不这样做似乎就不能和参与式教学理念合拍。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一些必要的课堂表演是应该的,但表演过火,过频,为表演而表演,盲目追求课堂热闹,搞轰动效应,热闹之后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不去思考,就适得其反了。这样的教学不但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课堂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要注意体现启发性、生动性、自主性和应材施教的原则。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应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的不多,同时,单一的运用某一种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

现时代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效率。

(三)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师生互动效应。如果参与式教学任然是单一的、仅是表演的,那就势必走向表面化、形式化的死路。所以因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师生互动效应。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我们都知道,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堂有活力、高效化的参与式课堂结构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五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联系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能否充分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其次,在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应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的使用教材,提出开放化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大活动的空间,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参与式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没有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只有根据课型永不停息的创造,才能让参与式教学焕发活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参与式课堂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实践,把握好参与式教学的主阵地,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地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发挥创造性,创设求知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小学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走上科学化、自主化、多元化、生活化的道路。所以应把课堂参与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因学生的参与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策略 篇6

要得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 因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创设问题氛围, 激发参与动机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而学来的东西, 总是很容易从我们的记忆中挥发掉。”因此,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参与, 主动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 通过自己的自学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习作三”的教学时, 我主要通过以下四组活动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按顺序说说看到的景物, 把它们排列出来, 并仔细观察。接着, 我通过引导学生再现脑海中的词语,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并让学生“填一填”, () 的白云, () 的森林, () 大地, () 的河水。说完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把画面填充颜色,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十分浓厚。然后我增加一些难度, 再练习添加小动物, 让学生充分参与, 可以使原本抽象的知识转化形象的认识, 并且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思考, 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课堂最后, 我让学生做一回“小画家”, 用文字“画”下刚才看到的景物和小动物。这样一来, 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参与及兴趣都很高, 学生成了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教学在互动中圆满完成。

所以说, 创设课堂情境, 调动学生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关注学习过程, 激发情感体验

现阶段教育重心发生了转移, 把原本只对知识、能力的关注, 转向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原本对学生知识、能力关注的同时, 转为对学生学习活动中方法、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各种活动为桥梁的, 学生只有投身其中, 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靠老师的教学而形成的, 应该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而有所得,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平台,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自己亲身体验和经历。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目前首当其冲应该是用好教材, 用活教材,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把课本中的东西, 转化为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 即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以及思路的分析等, 又要让学生知其然, 并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 教师要敢于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足够的活动余地, 尽可能拥有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分享成功愉快的体验。例如, 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童话时, 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课前预习的时候, 我把班级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做小猪、小牛、小猴、土地爷爷的头饰,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直观地看到这些人物的形象, 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读一读。小组汇报时, 教师把每个小组所做头饰拿出来, 结合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各抒己见, 兴趣盎然。借着这样的情绪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 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的体验。我想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能通过自身主动参与而有所得, 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 深刻的。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而这种扮演角色的课堂互动, 也是现如今课堂教学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全班同学, 无论是表演的, 还是观看的, 或者是评价, 都能够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与理解中, 相比之前只是单纯的课文阅读和理解,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满足学生需要, 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教学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宗旨而展开。在课堂上, 学生究竟想研究什么问题, 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问题, 到底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教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 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种重要体现。曾记得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问学生:小猴子在干什么?生1:小猴子在抓痒呢。生2:小猴子在抓虱子呢。有个学生突然大声回答:“老师, 我想说小猴子是在自己的身上dāo dao?”他的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在这位老师的耐心引导下, 学生折腾了半天, 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方言, 而我们平时说话和写话的时候应该要用书面语言。不可否认, 这就是一节活泼生动的课堂, 因为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真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 篇7

中 期 研 究 报 告

《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于2011年12月正式批准为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九期课题,2012年9月12日进行了课题开题论证。在开题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研究,汇报如下:

一、对课题核心概念的再认识

在课题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和描述属于大量文献的综合借鉴,缺乏独特的个性化认识。开题论证之后,我们课题组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课题中几个核心概念反复商议论证,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 主动: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水平,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表现为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即学生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都自觉地融入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学习

态度,也是一种进取精神。

参与:指的是学生个体介入到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是指学生积极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知识发

展能力。主动参与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方式。它提倡教师的教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以主体参与为基本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以教学对话引领课堂主体间性交互,创设思维时空,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在情感、思维、行为都投入到教学的活动中,从而获得发展。

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学与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统合。从教的方面看,教师以主体间性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主体参与为基本理念,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方法、策略,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创造性的活动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的再确定

2012年9月开题论证结束后,综合专家论证意见和区域语文教育实际,课题中心组迅速组织实验学校代表就主要研究内容召开了专门研讨会议,几经筛选、整合与修改,最终确定如下:

研究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通过对学生“主动参与”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支柱的教学操作样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原有课堂中出现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情况,努力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重建课堂,从学生出发,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

3.改变教师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

师和学生的成长和法发展。

为了使研究重点更为突出,保证研究的成效,研究内容由原先的五大方面调整为三大块面:

1.课题的核心概念“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搜索、文献学习,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主动参与式课堂”的内涵、特征以及这一核心概念的价值追求。

2.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教学策略、效度评价、教学

操作样式的研究 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旨向的教学设计,研制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考评细则,探索在有效教学背景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课堂教与学的操作样式及相应的操作策略。3.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 以观察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

三、研究思路的再调整

本课题我们构建了“主持人—课题中心组—实验学校”的研究网络,自上而下,由下至上,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课题—理性思考—行动研究—反思总结—实践重建”的螺旋式上升的实证研究:在调查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诊断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课题中的核心概念、价值追求、框架策略、实践线索等作思辨性研讨,系统构架本课题研究的框架、主线;找准课题研究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探索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操作样式;在研究过程中重视问题的自我分析诊断,做好观察与分析(运用课例的微格研究),注重评价考核;定期交流课题研究和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交替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引导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切实有效地进行课题探索。

四、课题研究进程与初步成果

1.制定“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评价表”

要做好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师观念,重建课堂,而“评价”正是促使教师边个课堂的重要举措。因此,课题组成员自课题立项后,聚在一起,重新对课题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梳理出一些关键词:“唤醒”“对话”“激励”“以学为中心”等,并根据课题核心概念及要义,商议制定了“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评价表”(见附一),评价表从“教”“学”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并为了突出学生的“学”,在分数配比上,向“学生的学”倾斜。评价要素中,突出强化“主动参与”的内涵与外延,如: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与评价及时、恰当;学生对学习有期待,并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好,关系和谐;学习方式多样等等。此评价表制定好马上下发之我区各校,且在全区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解读,在试行中推广完善,力图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来扭转或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事实上,此表在推行及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也看到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他们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此表已成为一面“镜子”,教师以此来对照并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课题研究走向深入的作用。

2.开展“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专题研讨活动 主动参与式的小学语文课堂到底是怎样的?老师怎样做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好处?也许,现场的课堂教学展示比说任何话都来得更为直

观,更有说服力。(1)带头上研究课

作为课题的主持人又是区的语文教研员,应身体力行,沉潜于课堂,做好榜样示范作用。2012年4月,课题主持人之一朱玲芹老师向全市展示了一节《天鹅的故事》,并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文丽(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研修部副主任)和赵志祥(深圳市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在课题背景下同台执教并进行点评。本课教学主要通过三大“主问题”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不断发现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秘妙之处,兴致盎然。因而获得了许多专家、同行及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一位老师说:主动参与式的课堂一定是学生“不断发现”的旅程——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为一旦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这种需要,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课堂,一定要时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另一位老师说:主动参与式的课堂一定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旅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听、说、读、写是孩子们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最好平台,一定要让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并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让他学会反映周围世界,表达情感,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这是一种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快乐,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所在。而执教者根据此课的教学撰写的论文《疑——叩击课堂的生命密码》和教学实录发表在2013年5月的《小学教学》杂志上。(2)带领课题组成员上实验课

主动参与式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多样的,丰富的,除了“主问题导引”这一种策略,还应该有其它的。2012年12月,在多次研磨商讨的基础上,课题组三位成员代表研究小组向全区进行了“活动导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讨活动,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活动导学是指以“活动”为媒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主要形式,语文教学中有听说读写,画演评议等活动,形式有自主,合作、探究等。“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例:《会走路的树》一课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10项活动:

①自读自练生字词,同桌对读; ②“当小老师”叫大家读词; ③“给偏旁找朋友”游戏(合作); ④ 将拼成的生字组词,并上台展示、领读; ⑤ 观察、发现“趣”字写法,描红、试写、互评;

⑥ 分节朗读课文(若改成小组成员分工分节读,训练面更广);

⑦ 多种方法的随文识字;

⑧ 当堂运用,巩固反馈;(写一封小鸟给驯鹿的信)⑨ 迁移,朗读,加深对“?”“!”的认识与体会;

⑩ 写字,作业。

“活动导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包括提问等单纯的教师活动)时间,通过有效的学生活动达成自主学习。低年级的语文活动要设计的细致一些,而中高年段,活动所占的板块则要大一些,更开放一些。但不管如何,其活动导学的目的是延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而教师需要做的便是“顺学而导”。此活动成果也在进一步梳

理完善中。

(3)举办全区性的主题赛课活动

以赛促研是推动本课题深入研究的一种好的方式。自2012年起,全区小学语文赛课就冠以“主动参与式”的主题,从而促进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老师来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也收集了一些成功课例,并请他们加上设计意图,教后反思,课题组作点评,希望能集思广益,打开我们的思路和视域。

3.进行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基本教学样式的探索 本课题研究确立了南湖小学、东林小学为重点实验学校,尝试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基本教学样式的探索。一年多的时间里,南湖小学确立了“测—导—延—写”的模式:“测”指的是教师加大预习力度,完善预习设计,课前或当堂检测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所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的环节重在阅读文本,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课文学习环节,这一环节没有限定教学的流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体裁或题材的不同及学生的困惑处、兴趣点展开教学,时间限定在二十分钟左右,逼迫老师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抓住重点的,抛弃次要的,凸显简约而丰满的教学艺术。当然,教学内容的取舍要遵照两个原则,一是精彩片段要取,二是典型的写作训练点要取。“延”的环节不但指向延伸的内容,而且指向延伸内容所承载的形式,也就是说,根据“导”环节中所确定的写作训练点,延伸相同写法的片段,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为接下来“写”的环节做好铺垫。“写”的环节要求学生动笔表达,用所学习的写作方法表达事、物或者情感。整个教学流程以“习得”为目的,40分钟的学习时间被分割为5、20、5、10四个阶段,(当然,低年级的时间分配有所变化。)保证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练习的时间。东林小学的自主课堂其基本模式是这样的: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反馈交流,补充争辩——教师评议小结。基本框架结构是:学生主体,小组合作,自主参与;教师主导,双边互动。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催生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其次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核心问题,设计要十分精准,预设要十分充分,多考虑几种可能性,随时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多种情况。同时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自主课堂,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预期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而教师需随时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转变成组织者、启发者、激励者,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及时通过指点或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调整学习状态。

4.进行课堂教学案例的微格研究

在研究进程中,我们将研究课例进行全程录像,在小组研究活动时逐段播放视频,或提取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局部的“微”定格的(格)分析,让课题组成员及执教者在“主动参与”的背景下,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学生表现进行“后续课堂观察”和分析,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教学案例的微格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更在于深化了课题组研究人员对核心概念“主动参与”的认识,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也将本课题的研究向纵深处推进,使研究成为一个互逆、跟进的整体和贯通的体系。

阶段性成果:

1.探索“测—导—延—写”和“教师提问—小组学习—集体交流—评价小结”两种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基本教学样式;形成“主问题导引”“活动导学”两种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策略(前面已有论述,这儿不再赘述)。课题组核心成员已发表相关论文15篇(见

附2)。

2.区小语课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突出了学生的“学”。在课题组研究课、实验课的引领之下,在全区各小学共同参与努力下,我区小语课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因学设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甚至化教为学,或启发,或激励,或评点,学生已慢慢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俨然成为一个最具活力的“学习场。”近两年,我区选手在省市的小语赛课中成绩优异,名列前茅,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课的质量大幅提升,获得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3.实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展开过程,从而重建课堂。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文本、准确把握学情,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多样性、可能性,以及课堂中要进行灵动智慧的理答等,这无疑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课题研究逼迫教师大量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如《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名作细读》《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等等,重新审视课堂,变革课堂,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以“学”为主的课堂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积极参与学习、亲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并逐步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思维与表达等能力,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五、研究困惑、反思及下一阶段计划

1.对“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评价,依然无法用量表来完全呈现,评价表中的质性要素无法即时判断与衡量。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但由于“语文”这一课程的特殊性,有些变化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或马上通过测试来呈现,加上评价者的标准差异和审美差异,评价的科学性就难以保证。

半月刊时谈:大学生创业贵在创新 篇8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其创业能力水平高低对激发社会创业热情,带动万众创新,增添社会活力至关重要。但大学生就可以想创业就任性创业吗? 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最关心的点。针对大学生创业,俞敏洪则表达了谨慎的态度: “大学生休学创业,一定要深思熟虑,不可草率。对于有创业思想的人,是鼓励休学创业的。但前提是,一定要找到有人愿意给你投资的情况下,理性休学创业。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CEO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学生创业是值得社会爱护的一件事情,年轻人他们有想法,有梦想,没有拘束,更容易做出一些伟大的东西。但他建议大学生把创业过程当成一种历练和学习的过程,不要借钱去创业,因为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是非常高的。

全国政协委员温思美在政协大会发言中说,我国大学生创业扶持工作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为:创业率较低,2013届大学 毕业生创业比例仅为2.3%;创业层次较低,2010年硕士生和博士生创业仅占所有高校毕业生创业的4.3%;创业成功率较低,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5年内 存活率仅有30%,比社会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温思美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事业,他们有梦想无资金,有勇气无经验,有知识无能力,走过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能够登上成功之巅者毕竟是少数。但大学生创业也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建设创业型社会也需要他们积极参与。

俞敏洪表示,虽然有时候大学里学的东西和创业表面上看起来关系不大,但是课程上的很多学问联合起来,会形成一个融汇贯通的思维状态,对创业是有帮助的。“我认为中国未来30年都是创业的机会。所以创业真的不是那么着急的一件事情。”俞敏洪说。

大学生创业最缺什么?创新!

“我这几年一直做天使投资,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共接触了500多个创业项目,只投资了30多个。我发现,这些项目中有95%都没有创新因素。”俞敏洪对当前的创业潮有所担忧。

“创新是什么,不能说爬上喜马拉雅山就是站得最高,你还必须带着梯子上去,比别人走高一步,才是创新。”俞敏洪的认识来自于他自身的创业实践:若干年前,他也正是凭着这种信念,先人一步抓住出国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教育市场。大学生创业故事中,有不少摆地摊、卖烧烤的例子。代表委员则认为,应鼓励大学生用专业知识创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一定要把握好方向,必须具备创新 基础,“我们学校也有学生说要去创业,我就跟他们说,如果是搞个小卖部、搞个小饭馆,那就要慎重考虑了,还是先打好学习基础”。

造成当前大学生创业不振局面有许多原因。温思美委员认为,创业教育普遍滞后是原因之一。创业教育引入高校的时间较短。高等学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理 念,缺乏创业课程设置,缺乏创业实习场地,缺乏创业教师指导,造成大学生创业意愿薄弱、能力较低。一份针对17所高校近6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 学教育对创业帮助”在10分制的评分中仅获2.96分,在所有考察项中得分最低。大学创业教育如何开展?接地气、贴市场!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课堂必须要引入创业教育,这是很多代表委员的共识。

俞敏洪认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应从教育开始抓起。在大学中加入创新创业的课程,特别是能系统性培养大学生商业常识和创业创新能力的课程。

“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有所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宜宾丽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易家祥自称也是创业者,他表示,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但是深度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认为,创业人才的培育要更接地气、更贴市场,由市场的主体企业来开设内容和课程是最合适不过的。可以让企业制 定课程,这样就能知道哪些内容对创业者是有用的,哪些是可以剔除的。另外,还要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以贴近实战的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 业能力,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你想,一个旱鸭子要下海,总不能直接“扑通”跳下去,咱得先进游泳池试试水不是? 王志刚认为,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先天不足,“老师们不是企业家,在创业方面都不是什么高手。让一批没有搞过企业的、自己没有创业的人去搞创业教育,怎么能搞好?”

对此,2014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

让学生在参与中走进语文教学 篇9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来, 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形成一个创新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本保证, 让学生带着情绪融入到教学中来,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降低教学难度,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和白板互动模式, 是知识经济社会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 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 创设逼真、生动、形象的高仿真情境。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最大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马》这课, 我利用多媒体把事先搜集到的关于马的资料视频播放给学生, 加上老师的讲述和学生自己对马的知识的了解, 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首先是徐悲鸿的奔马图, 之后是草原的群马图像, 再后是野马的资料介绍, 学生被牢牢地定格在关于马的知识中了。然后进入新课的教学, 比较驯养的马和野马的区别, 体现作者的人文精神。学生在看、听、说中, 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引入生活化场景

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和写作素材是极其丰富的, 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将一些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教材内容再现在课堂上, 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沉浸在生活场景中, 从而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设置教学情境, 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 愿意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 明确目标积极参与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改倡导的最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 实施小组合作探究要进行目标设疑。教师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 分别布置给每一个学习小组。新课改后,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三种。在合作学习中, 重点对知识目标进行探究, 要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之后完成能力目标。教师在此期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合作交流的环境,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把自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思考表达出来。合作之前要学生多种途径了解教材所涉及的资料, 在查阅期间, 可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目的。要形成固定的合作模式, 每个小组在给定的学习目标下, 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和探讨, 形成组内的共识。

2. 合作探究积极交流

合作是为了对知识进行构建, 对问题进行探讨。因此合作探究后的交流和汇报, 是探究的结晶部分。此阶段也可以叫做信息提取阶段, 学生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 然后交流自己查阅到的资料, 展开讨论, 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和具体的探究结果, 准备在汇报时宣读。在此期间, 老师是一个导演, 是一个策划者和参与者, 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学生在探究和交流时, 老师应该给予一些必要的点拨, 把学生的探究和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 圈点课文的重点内容。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3. 合作探究中互相帮助

合作探究的载体是学习小组, 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对知识的积累。探究前, 老师要让各组学生对自己分担的讨论目标充分明确, 在进行讨论和交流后, 把结果扩大到全体学生中间。在经过全体同学和教师的评价确认后, 形成知识和能力。这个过程的实施中, 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也会逐渐形成分析、理解、判断的能力。在问题的探析中, 老师应该做一个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人, 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闪烁的思维的火花,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使之发扬和光大, 形成求异、质疑、探讨、思考的能力。老师的鼓励和赞扬是学生学习信心树立的动力, 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一句赞美可能换来的是学生的进步。教师在此期间的引导和点拨作用至关重要。学生的合作探究肯定离不开老师的策划和参与, 老师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参与者。

上一篇:振奋人心的29个口号下一篇:小乌龟 - 我的动物朋友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