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制度试题(立法法)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法律制度试题(立法法)(通用8篇)

行政法律制度试题(立法法) 篇1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的是(A)。

A.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某省人才市场管理暂行条例》 B.某省人事厅颁布的《某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办法》 C.某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某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D.某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制定的《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管理暂行办法》

2、依《立法法》的规定,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向下列哪一级机关报批(A)。

A.省级人大常委会 B.省政府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3、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立法主体只有(A)。A.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 C.自治县的人大常委会 D.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为(A)。A.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 B.执行部门规章的事项 C.诉讼和仲裁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我国违宪审查的机关是(A)。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司法部

6、一个代表团或者多少名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A)。A.三十名以上 B.十名以上 C.二十名以上 D.五十名以上

7、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多长时间前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B)。

A.10天 B.一个月 C.五天 D.六个月

8、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下列哪一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B)。A.法制办 B.国务院 C.司法部门 D.内务司法委员会

9、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后向下列哪一部门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B)。

A.人大常委会 B.主席团 C.各代表团 D.国务院法制办

10、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须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A)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A.过半数 B.三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全体

11、(A)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政府规章

12、按照《立法法》规定,部门规章的立法主体不仅包括国务院部门(各部、委、央行、审计署),还包括下列哪一机关(A)。

A.国务院直属机构 B.司级以上单位 C.法制办公室 D.局级以上单位

13、下列选项中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是(A)。A.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B.刑事基本法律 C.民事基本法律 D.有关国家机构的基本法律

14、列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次数为(C)。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15、下列哪一机关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C)。A.省级以上政府 B.司法部 C.国务院 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16、下列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

A.同等效力 B.法律解释高于法律 C.法律解释低于法律 D.两者之间无可比性

17、交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的法律案,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法律,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下列(C)机关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A.大会主席 B.代表团会议 C.委员长会议 D.委员长

18、行政法规的签署及公布部门为(B)。

A.国务院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法制办

19、《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以及(B)。

A.经地方政府批准较大的市 B.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C.地级市 D.县级以上的市

20、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C)。

A.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B.地方政府规章公布后,应及时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C.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D.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2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应由(B)机关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A.常务委员会 B.大会主席团 C.地方政府 D.司法部门

22、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下列哪一机关进行裁决(D)。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主席团 C.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3、下列关于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表述正确的是(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C.国务院无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能直接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24、下列哪一部门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D)。

A.人民解放军各总部 B.各军兵种 C.各大军区 D.中央军事委员会

25、下列选项中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的表述正确的是(D)。A.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大会主席团进行审议 B.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可以随时撤回

C.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大会主席团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 D.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26、下列选项中关于法律的施行日期表述不正确的是(D)。A.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施行日期 B.签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载明该法律的通过和施行日期 C.法律的施行日期应明确年月日 D.法律可以不明确规定施行日期

27、行政法规的组织起草机关为(B)。

A.国务院各部委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D.国务院法制办

28、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哪一事项作出规定(B)。A.所有地方性事务

B.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C.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地方性事务 D.国务院规定的地方性事务

29、下列关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原则哪一项是正确的(A)。

A.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B.不得违背地方政府规章的基本原则

C.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D.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30、下列选项中有关地方政府规章的表述正确的是(B)。A.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由地方政府制定

B.地方政府规章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 C.地方政府规章应当有地方行政首长决定 D.地方政府规章应报全国人大批准

31、地方性法规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的提出、审议和表决程序应由下列哪一级机关规定(A)。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B.上级人民代表大会 C.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多选题

1、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ACD)。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教育制度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2、在我国,能够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国家机关是(ACD)。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B.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D.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法律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不同的法律解释其效力也不相同。根据我国《立法法》 的规定,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的权限范围的是(AC)。A.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涵义的

B.法律规定业已修正需要重新定义其相关内容的

C.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D.法律之间发生冲突,需要裁决其效力优先性的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冲突适用的规则是(A. B)。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新法优于旧法 C.一般法优于特别法 D.下位法优于上位法

5、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表述是正确的是(B. C)。

A.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B.自治区的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C.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D.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行使民族立法权

6、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A. B)。

A.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B.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C.国家立法权

D.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

7、地方政府规章的签署及公布权归属于(A. B. C)。A.省长 B.自治区主席 C.市长 D.区长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有(A. D)。

A.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 B.执行部门规章的事项 C.诉讼和仲裁制度 D.地方性事务

9、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都是我国立法机关,关于二者的立法权限分工是(A. B. C)。

A.全国人大制定、修改基本法律 B.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C.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部分补充、修改基本法律 D.全国人大制定行政法规及规章

10、下列选项中由国家主席予以公布的是(A. D)。

A.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B.省级人大制定的法规 C.国务院制定的法规 D.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三、名称解释

1、授权立法:授权立法:是指授权立法是指对于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2、自治条例:是指自治条例属于地方法规,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需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3、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4、法律解释:是指当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法律解释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5、行政法规:是指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四、简答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哪几个“法”之间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按什么程序处理?

答: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2、简述在哪些情况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需要行使法律解释权? 答: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3、简述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及宗旨。

答: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立法还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并且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4、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

行政法律制度试题(立法法) 篇2

全国人大在此次《立法法》修改中对于立法听证制度的重视, 既是以科学立法程序保障立法质量的路径规划, 亦是增强立法过程民主性、主动回应社会公众对立法过程关注的制度建构。本文将着眼于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听证制度, 明确其程序价值, 梳理其现实困境, 并为解决其现有问题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

一、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背景———立法博弈过程

在传统的国家权力划分中, 立法权归属于民选的权力机关。但是, 随着现代社会管理事务的日趋繁杂, 行政事务对于专门技术人才的要求和及时回应社会问题的现实挑战, 传统意义上的议会保留原则受到挑战。行政机关被授权对于社会管理中的细则性、专门性和时效性较强的问题制定相关法规, 行政立法随之产生。①在我国行政权强势的大背景下, 行政立法更是整个立法领域中不容忽视一个的重要部分。

立法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和平衡的过程。而行政立法过程中存在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多方博弈, 它牵涉到各方利益主体, 深刻地影响着法制建设的执法环节与司法环节, 更进一步关系到社会矛盾能否得到有效化解。客观地讲, 博弈本身不会带来立法的失衡和混乱, 相反, 博弈不充分才会带来一部带有遗憾的法律。如果法律规则未曾经过充分博弈, 不同主体不能在规则本身中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 便会在规则实施过程中追求实现自己的利益。缺乏一定共识的法律一旦实施, 很可能造成明规则失效而潜规则盛行, 甚至可能带来执法、司法的低效和官员的腐败。

而要实现立法过程中的充分博弈, 便不能忽视在立法过程中实现程序价值的最大化。譬如本次《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进一步健全了立法起草、论证、审议机制, 完善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规定。程序的意义在于保障各方利益和声音在立法过程中受到充分的重视, 以及在立法结果中得到合理的反应。立法听证制度正是这样一种试图沟通“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的制度设计。

二、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价值功能

立法听证制度最初发轫于美国, 其注重在行使权力进行立法活动的过程中听取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意见。②其核心在于持有不同意见的各方充分辩论, 从而得出各方都易于接受的最终方案。这与行政立法的“博弈”要求不谋而和。具体观察我国的行政立法现状, 听证制度还有如下的诸多现实意义。

( 一) 弥补行政立法的民主性缺陷

传统的立法权归属于民选产生的权力机构, 因此立法过程可以相对充分地展现民众意愿。但是在行政立法过程中, 掌握立法主导权的行政机关多由专业人才而非民选代表组成, 而行政立法的专业性也使得行政机关对民众意见多有排斥。在我国实践中, 民众多是行政立法博弈局中弱势的一方。而立法听证制度有利于行政机关主动回应民众对立法过程的关注, 弥补行政立法本身存在的民主性缺陷。

( 二) 突破“部门利益法制化”困局

行政立法多由个别行政机关主导, 不可避免地存在部门利益保护倾向。听证制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政机关在立法中保护部门利益的冲动, 让立法真正服务于更多人的利益, 从而突破“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困局。

( 三) 降低法律的实施成本

法律实施的效果几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对于立法质量的信任、对于法律的信仰和遵从。通过举行立法听证会让社会各方得以充分地参与立法过程,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普法活动, 有利于促进各方对于具体法规的共识, 降低法律实施中执法、司法环节的成本。

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立法听证制度最初出现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996 年出台的《行政处罚法》, 这是我国法律体系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听证制度进行规定。1999 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了我国第一次立法听证活动。2000 年通过的《立法法》第34 条则以明确的条文规定宣告了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定。③

( 一) 行政立法听证具体规则缺位

目前《立法法》的修改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在法律案起草中应当听取各方意见, 可以采取听证会的形式, 仍缺乏一些具体、细致的程序安排。失去了程序的制约, 听证制度不仅难以发挥其本身的程序价值, 而且极易受机关或个人意志左右而被篡改, 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非法治状态。各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 并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操作方案。使得实践中的立法听证制度时常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有损民众参与积极性, 违背立法听证制度的初衷。

( 二) 立法听证会的主持人和参与者资格制度存在瑕疵

我国行政立法听证的组织工作基本上被视作行政机关的工作任务。因此, 听证会由行政机关全权安排, 听证主持人和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也由行政机关自行决定进行邀请。在实践操作中, 地方政府部门在选择听证会主持人时往往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来担任主持人, 这有损主持人角色的独立性。无独有偶, 立法听证的参与者遴选资格也不够明确, 一些行政机关在确定听证会参与人选时存在很大随意性, 使人质疑听证会能否反应各方利益和声音。

( 三) 行政立法听证结果难以得到回应和重视

立法听证过程中所提出的意见能否真正得到落实, 民众的诉求能否真正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 是立法听证实践中所遭遇的严重问题。笔者认为, 如果立法听证会提出的建议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真正的重视, 无论立法听证的过程如何合理, 其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无功而返。

四、完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可能路径

( 一) 细化行政立法听证程序的规则

虽然新《立法法》高度重视立法听证制度的程序价值, 但是我国法律对于这一制度的规定多是粗线条的原则性规定。下一步, 应以更细腻的立法技术对各地行之有效的行政立法听证程序规则予以法律形式的支持, 尽快在《立法法》等较高效力的立法中明确一套统一的行政立法程序规则, 这套规则应涵盖听证的提出、前期准备工作、主体信息对等、听证会举行等方面。

( 二) 明确听证主体资格的确定办法

对于听证主持人的选择, 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固定了一套独立的通过文官考试选拔一批行政听证主持人的方法。④在听证会参与者资格方面, 我们可喜地看到广州市已经制定了《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试行办法》, 此办法规定了“听证代表应当年满18 周岁,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而且不属于国家机关或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在职工作人员。而听证代表可以通过个人报名遴选、委托有关社会团体推选、听证机关邀请等方式产生”。⑤

( 三) 对听证结果的监督

要让立法听证真正落到实处, 有必要将听证结果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形成对行政机关回应听证会意见的有效监督。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以对行政机关形成适当压力。除此之外, 人大和政协也应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关注行政机关是否及时、全面地回应了立法听证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日益迫切。新条件下的行政立法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在我国刚刚实践二十余年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成为这一时期沟通社会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和声音的重要渠道, 可谓“生逢其时”。而要发挥行政立法听证制度规范立法博弈、提高立法质量、深化立法宣传等等价值, 不仅需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现代公民展现出推进法治的智慧和勇气, 更需要我们学会在博弈和妥协中进步。重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美好愿景, 让立法充分反映人民声音。

注释

1邹君.论我国地方行政立法听证制度[D].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彭宗超, 薛澜, 沈旭辉.国外立法听证制度的比较分析[J].政治学研究, 2003 (1) .

3曾哲, 肖进中.我国立法听证制度的困境反思与进路完善[J].江汉学术, 2015 (4) .

4汪全胜.美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探究[J].行政法学研究, 2001 (3) .

我国当代行政立法程序制度探析 篇3

一、当代中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特点

1.行政立法程序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偏低

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中,“行政立法”的规则及程序化程度是十分不足的。《立法法》中的有关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范是最早关于行政立法的法律依据。其他虽然在宪法和一些基本法律中能够找到一些与“行政立法”相关的条文,但这些条文本身原则性强而操作性不足,对行政立法的程序和具体步骤鲜有涉及。

2.法律上缺乏对行政立法的约束和纠错机制

行政立法作为一种行政活动方式,必然存在违法运用、不当运用或出现失误的可能,因而需要加以约束和设定补救办法。但目前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还缺乏对应和规范,这使得行政立法程序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后继制度保障。

3.理论界对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己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和立法技术的层面上,基本上还没有进入法律领域,涉及较多的是论证行政立法失误的法律责任的追究问题,涉及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研究不多。

4.实务界在立法过程中自觉遵循科学、民主立法程序比较少

实务界的同志对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谈其科学性、民主性的比较多,真正理解并在在立法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循科学的、民主的行政立法程序的比较少。从后果上看,行政立法中出现部门立法、彼此争夺利益现象相对严重;条文竞合冲突现象较多。

二、当代中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与程序价值理念的冲突

1.与程序公正价值理念存在的冲突

程序公正价值理念,其内涵主要包括:立法程序的科学性、民主性、公开性、独立性和监督制约性等。综观我国现有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发现其与程序公正价值理念存在诸多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行政立法主体缺乏独立性。各级立法者的政策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隶属于政府,其参与立法的独立性是不成立的。专家咨询团和民主协商组织虽然在人身、财产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其本身与决策者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受立法决策者制约的成分非常多。二是行政立法程序中行政立法的制定者与实施者没有完全区分。行政立法的制定者即实施者,制定者往往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指导行政立法的实施,不利于发现在行政立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行政立法程序规范性不足。现有的法律制度中缺乏具体的行政立法的条款,行政立法程序从启动到终止的全过程,完全掌握在行政立法决策者的手中,立法程序的演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行政立法程序缺乏民主性、公开性。行政立法程序中没有法定的听证会制度,没有决策者对行政立法说明理由的制度,公民参与行政立法也没有法定途径。

2.与程序效率价值理念的冲突

与程序效率价值理念相比较,我国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还有许多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程序周期无明文规定,立法程序缺乏适应性。现有制度没有规定不同性质的立法对象应当采用不同的立法程序,即对重大事项采用正式或普通程序,对简易事项采用简易程序。二是立法程序非经济方面的效率低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非经济方面的程序效率缺乏关注。三是行政立法主体对行政立法程序效率存在片面的理解。这种片面理解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方面是对行政立法的评价只注重立法决策结果的正当化,而忽视了行政立法程序过程的正当化。

三、对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立法建议

综合以上对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进行行政立法程序立法是必要的,而且我国也具备了进行立法的物质条件和实践条件,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值得重点考虑:

1.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法律地位

法律地位是指某法律在一国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包括该法律所属的部门法,法律的效力层次等问题。我国的行政法体系,即无统一的行政实体法典,也无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而采用的是依职能、依部门、依性质单独立法的体例,因此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也宜采用单独立法的形式。在效力层次上应属于“法律”(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样才有利于维护我国行政法制的统一。因此,我们建议行政立法程序法律制度可命名为《行政立法法》。

2.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适用范围

行政立法程序的适用范围,可以概括为:行政机关对法定事项进行立法决策,适用本法。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中心、专家咨询团和民主协商组织等主体参与立法决策的行为,适用本法。

3.行政立法程序具有适应性

行政立法程序应当具有的一定的适应性,在综合考虑公正因素与效率因素的前提下,我们认为行政立法程序宜采取普通立法程序和简易立法程序两种模式。对立法事项特别重大,立法环境特别复杂的立法适用普通程序,对立法事实明确、环境良好的立法适用简易程序。但是无论普通的还是简易的立法程序,都要充分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工程和管理学等方面的成果,以实现行政立法程序的科学化。

4.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决策责任

行政立法程序的决策责任可以区分为实体决策责任和程序决策责任。实体决策责任主要是指决策错误带来严重后果时,决策主体应承担的责任。程序决策责任是指违反行政立法程序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实体决策责任的追究,不应以决策结果作为唯一的确定依据,而应当以决策主体是否违反了行政立法程序,以及违反程序时的主观过错程度如何为主要依据,以决策结果为辅助依据,来确定决策者的最终责任,这样才符合法律公正的理念和哲学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对于程序决策责任,应当是不管决策机关的目的如何、主观过错程度如何,只要违反了行政立法程序,就应当承担其程序决策责任。担责任形式应当主要是程序意义的不利后果(如程序行为无效或重新实施程序行为等)。

作者簡介:

颜卫东,男,福建泉州人,现为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

行政法律制度试题(立法法) 篇4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强化我国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预算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已日益显露出一些弊端,亟需进一步改革。笔者仅就预算法律制度改革中的立法主体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预算法 立法主体

「正文」

一、预算法改革的必要性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一定期间的财政或财务收支计划,[1] 是国民经济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

1994年3月22日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我国财政管理的一部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有力地促进了各级人大对财政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各级政府、财税部门和各单位依法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促进了财政职能转变及我国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对于强化我国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预算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预算法》已日益显露出一些弊端,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法律空白。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预算法》的权威性,[3] 作为我国民主政治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制度需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预算制度改革是依法治国、建设法制现代化的需要。[4] 因此,在《预算法》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颁布施行以来,广大的专业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都积极呼吁现行预算法律制度的改革,在新中国第一部《预算法》实施10周年纪念日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对外发布了《预算法》修订工作正式启动的消息。

要对我国现行的预算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改革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不仅需要深入实际的科学调查,专业系统的理论论证分析,而且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法律制度改造,保证此次改革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本文中,笔者仅就预算法律制度改革中立法主体的确定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我国现行《预算法》的立法主体

(一)法定立法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职能制定法律。也就是说,《预算法》作为财政法律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存在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预算法》的法定立法主体应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实际立法主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和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决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定放行法规和决议。[5]

由此可见,我国《预算法》实际规定是,预算草案由行政部门编制,由人大审批,但对人大是否享有预算草案的修正权,以及政府是否享有对预算审批的制衡权则语焉不详。从预算管理的实践来看,人大实际上只能就预算草案的同意与否行使审批权,不能对预算草案实行科目流用。政府对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也必须执行,即使预算被否决或久拖不决也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6] 换而言之,《预算法》的内容实际上是由行政部门制定的,人大所享有得胜批表决通过权并不能真正实际到法律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预算法》的实际立法主体并非国家立法机关,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部门。

(三)立法主体不一致所带来的问题

根据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各级人大都有权批准本级政府制定的预算、决算草案,也就是说,各级政府以及相应的行政部门都拥有实际上的预算立法权。

预算制度直接决定着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制度,直接关系到其经济利益的实现问题,因而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制定预算法草案时必然会追求实现本部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可以肯定的说,在一个国家总的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各个部门都想在这有限的财政收入中尽最大可能使得自己拥有的份额达到最大,这就是必导致不同级的部门之间和同一级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每个部门都由实现自己最大利益的“法律依据”,其间的冲突就将难以解决,如此一来,整个国家的财政和预算体系将混乱不堪,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破坏我国的经济秩序。

三、《预算法》立法主体的改革

(一)立法权力的归属

根据前文所述,立法权的法定权限的归属毫无疑问应当归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权力归属的关键问题应当是如何解决法定立法主体与实际立法主体不一致的问题,从而避免因为立法主体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笔者认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依法行使立法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亲自完成起草法律草案的工作,而是通过法律赋予其对于行政部门所提交审议的草案可以改变不当内容的权力。

(二)权力冲突的解决

仅仅解决立法权

力的归属是不能完全解决预算立法问题的,还应当避免各因为各级人大自行制定预算法律而导致的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财政冲突,笔者认为,可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充分听取各个部门和各级人大对预算分配的意见之后,综合协调各方利益,站在全局性的高度制定一部合理分配财政收入的统筹性预算计划,作为各级人大制定预算法律的基本依据,各级预算制度都不得与这一全国性的预算统筹计划相抵触,否则应当宣布为无效,也就是说各个部门职能再不影响全局利益和其他部门利益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合理筹划实现自己的部门利益。

(三)立法主体的自身建设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大多缺乏财政和法律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虽然具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对于财政放明的专业知识却达不到能够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预算法律所要求的水平;同样,具备财政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也达不到相应标准,可见我国非常缺乏同时具备财政和法律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者同时也对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要想实现立法主体自身的建设,就必须从教育入手,培养出更多的符合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并让他们从事相关的工作,制定出全面、系统、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全面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西方行政制度历届考试试题总结 篇5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有普遍选举原则、(平等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原则、(秘密投票原则)。

2、西方国家议员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选举)、(任命)和(因特殊身份成为议员)。

3、违宪审查制度创始于(美国)。

4、从广义上看,分权制衡不仅是立法、行政、司法威权之间的分立和相互制衡,还包括各种(非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

5、在当今几乎所有的现行政体中(宪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和政治利益冲突的最高准绳。

6、当代西方国家运行的文官制度起源于中国隋代的(科举制)。

7、司法(最终裁决)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司法公正)被视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8、(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当代中国的政体,它是(代议制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代议制度。

9、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主要包括(法院)(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10、利益集团与政党是不同的政治组织,其(成员构成)和(成员目标)都不同。

11、司法权的基本特征包括(被动)性、终局性、依法性、权威性和(中立)性。

12、政治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

4、在议会共和制政体下,(议会)不仅是国家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5、依据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伯特·达尔的论证,共和的概念是从(古罗马共和政体)的建立中产生的。

6、当代西方国家中只有(英国)、(以色列)实行不成文宪法。

7、任何公民有权利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与管理的民主制度被称为(直接民主制)。

8、在二元君主制政体中,(君主)是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

10、在共和制政体中,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就是瑞士的(委员会制)制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半总统制)。1、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个部分。

10、司法独立原则包括司法机关地位独立,(司法活动独立)和(法官独立)。1、13世纪封建领主迫使英国国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后来成为英国重要的宪法渊源。

2、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出现现代政党,最早建立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最早的两大政党为(辉格党)和(托利党)。

3、总统制政府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

4、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渊源要追溯到2500年前地中海区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5、(主权在民)原则又称(人民主权)原则,是针对主权在君原则提出来的,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现代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

8、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

9、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典型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三权分立)。

10、政府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政府指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行政机关)。11、15世纪,以马基雅维利的著述(《君主论》)为标志,政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研究体系。

12、当代西方国家国家元首的主要形式有(个人国家元首)、(集体国家元首)、无国家元首或国家元首不明确。

13、政党的基本特征是反映一定阶级和阶层的(共同利益)。

5、在当今几乎所有的现行政体中(宪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和政治利益冲突的最高准绳。

7、法治的终极目标是维护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8、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所运行的政府制度属于(总统制)政府。

9、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

12、利益集团具有多样化特征,它包括经济类利益集团、(政治社会权益)利益集团和(公共)利益集团等。

4、近代主权学说的代表人物让·不丹的最大贡献在与第一次将(主权)和(国家)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把主权视为国家的最主要特征。

7、政治制度与国体相适应,既表现了(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又规定了运用(国家机器)的基本原则。

1、古希腊民主概念的核心价值是(人民的统治),这一价值在制度上具体体现了古希腊人采取民选政府的制度。

8、(等级代表会议)被视为近代英国议会的雏形。

13、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有(告知)作用和(引导)作用。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政治制度一经建立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其政治制度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对)

2、质询从性质上可细分为询问和质询两种。(对)

3、法国左右翼“共治”不利于保证总统充分行使权力和维护政府的稳定性。(对)

4、西方国家现代选举制度的建立是从议会选举开始的。(对)

5、世界范围看,多党制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政党制度。(对)

6、美国总统是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对)

7、美国宪法属于柔性宪法,英国宪法属于刚性宪法。(错)

8、非洲国家民族主义一党制与法西斯一党制基本相同。(错)

9、日本现行的选举制度实行的是混合代表制。(对)

10、在一定条件下,利益集团也会发展为政党。(对)

1、西方国家民主制概念的基础是实现法治主义。(对)

2、“天赋人权”的理论即是最早的人权理论。(对)

3、美国是一个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国家。(错)

4、西方国家的代议制度是伴随着选举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错)

5、当前,二元君主制国家面临着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等问题。(对)

6、议会共和制国家的总统并不掌握实际政治权力。(对)

7、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所属的政党在国会一定是占多数。(错)

8、所谓“半总统制”即是融合了共和制和总统制的某些特点。(错)

9、美国的“无罪推定”原则决定了检察机关和被告人在道义上具有平等地位。(对)

10、利益集团也可能会发展成为政党。(对)

10、利益集团不会发展成为政党。(错)

1、在君主制国家,君主是世袭的。(对)

2、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标志是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对)

10、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实行的直接选举制和间接选举制相结合的原则。(对)

1、一个国家拥有了一部宪法,就实现了宪政。(×)

2、议会制度是西方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

3、一般而言,在内阁制国家,议会进行弹劾的对象仅限于总统。(×)

4、法国实行的是总统与总理的双头行政体制。(√)

5、西方国家现代选举制度的建立是从议会选举开始的。(对)

6、民主的概念产生于古罗马城邦民主制度。(错)

7、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对)

9、进行违宪制裁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对违反宪法的法律等予以撤消或宣布其无效。(对)

10、以政党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为自由党和保守党。(错)

2、普选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制度。(错)

3、共和制国家的首要特点就是国家元首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经过选举产生,并且具有一定的任期制度。(对)

4、西方国家现代选举制度的建立是从议会选举开始的。(对)

5、世界范围看,多党制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政党制度。(对)

6、美国总统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错)

7、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所属的政党在国会一定是占多数。(错)

8、非洲国家民族主义一党制与法西斯一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对)

9、两党制最早产生于美国。(错)

10、法国是实行半总统半内阁制政体的国家,中央政府的决策机构由部长会议和内阁会议组成。(对)名词解释

1、法治

法治指正常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意味着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法律在被加以界定和实施时是个人权利的来源。

2、弹劾

弹劾是议会控告违法失职的政府首脑、高级行政官员或高级司法官员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一种司法程序。

3、直接民主制

直接民主制:任何公民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4、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代议制民主,抑制和克服政党分赃制的弊端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5、竞选

竞选是选举人及其政党在选举过程中,为了赢得选民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展现自己的政治领导能力、与其他的选举人形成一定的政治竞争。

1、普遍选举原则

普遍选举权原则是指每个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人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2、多数代表制

多数代表制是指在一个选区中获得多数选民投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名单当选,而得票较少的候选人或政党落败。

3、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代议制民主,抑制和克服政党分赃制的弊端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4、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切法律规范的规范。

5、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指主权国家形式上的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简述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

答:(1)司法独立原则:包括司法机关地位独立;司法活动独立;法官独立。(2)司法公正原则:程序公正;实体公正。

1、简述当代西方国家议会君主制政体的特点。

答:(1)议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内阁对议会负责。(3)国王是虚位元首,世袭产生,终身任职,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2、简述当代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原则。

答:(1)普遍选举权原则(2)平等选举权原则(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

3、按照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论,人民主权包含哪些基本原则?

答:(1)主权是至高无上的;(2)主权是不可转让的;(3)主权是不可分割的;(4)主权是不能代表的。

1、简述政党的概念及其特征。

答:政党是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实现某些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夺取政权、保持政权或影响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特征:

1、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共同利益

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

3、以谋取政权和执掌政权为实现其政纲的主要手段

4、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纪律

4、简述西方国家议会的职权?

答:

1、立法权,包括立法创议权、通过法律权和修改法律权

2、财政权,是最古老的权力,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和财政决算。

3、监督权,包括质询权、调查权、倒阁权等。

4、议会其他职权。包括弹劾权、缔约权、人事权等。

1、简述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概念及出现的原因?

答:又称压力集团、院外集团,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社会成员为了一定目的而结成的影响政府政策的有组织的集团。利益集团出现的原因:

利益集团的出现,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经济上,随着近代生产分工日益专业化,导致了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化,具有相同利益的人们就会形成利益集团。

政治上,各国自由民主的宪政体制为利益集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

2、总统制政府的特点有哪些?

答:(1)政府由在选举制获胜的总统负责;(2)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独揽行政大全;(3)政府与国会完全分离,政府成员不兼任国会议员,不参加国会立法的讨论和表决;(4)政府不对国会负连带责任,政府成员对总统负责,总统对选民负责。

3、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哪些特征?

答:(1)公开考试和择优录用,保障政策执行者产生的公平性;(2)严格考核和奖优罚劣,保障政府行政的绩效性;(3)职务常任和权利保证,保障政府行政的稳定性;(4)严明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保障政府行政的廉洁性。

4、西方国家政党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反映和聚合民意,整合政治体系;(2)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组织竞选以获取或参加国家政权(3);执掌国家政权,影响立法、行政、司法过程。

2、在西方各国的司法实践中,程序公正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答:(1)设立公证法院;(2)法官公正无私;(3)诉讼当事人有权获知全部的诉讼权利和诉讼程序,有平等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4)公开审判;(5)诉讼程序平等的适用于任何人。

3、简述当代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表现?

答:第一,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第二,政党政治的核心是夺取政权,通过掌握政权贯彻党的纲领和主张,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第三,处理和协调与国家及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及群众的关系。

4、单一制国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1)有统一的宪法;(2)有统一的国家权力机构;(3)国民有统一的国籍;(4)国内

各级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对外能代表国家;(5)在对外关系上是唯一的国际法主体。

1、当代西方国家代议机关的职权有哪些?

答:立法权;监督权;财政监督权;调查权;弹劾权;批准条约人事任命等权利。

2、政党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共同利益;(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3)以牟取政权和执掌政权为实现其政纲的主要手段;(4)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纪律。

3、简述西方国家司法民主原则的主要内容。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司法监督。

(一)如何看待和评价政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功能作用?

1、反映和聚合民意,整合政治体系。

2、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组织竞选以获取和参加国家政权。

3、执执掌国家主权,影响立法、行政、司法过程。

4、监督政府,防止和纠正政府损害社会和公民利益。

5、通过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实现政治社会化

(二)如何看待和评价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扩大问题?

1、政府统治职能的强化与发展。表现为资产阶级采取了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并在法治的旗帜下通过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来实现其政治统治职能;政府政治统治职能中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加强国防力量等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社会职能的分化与扩大,表现为政府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加强,经济管理职能加强,管理理念革新。

3、特殊社会管理职能的扩大与强化,表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

这种发展呈现一种内在发展的逻辑性,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和特殊社会职能的三位一体,构成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基础。

2、简述俄罗斯“超级总统制”政府体制的特点。

不设副总统,设总理职位,总理组织政府工作但职权受到宪法限制;具有半总统制和混合型特点;庞大的总统机构是维护总统权力的重要机关。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从宪法的内容、形式等方面阐述宪法的概念。答:以下为答案要点,每条展开论述。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1、规范的内容有所不同。宪法规定的是一个国家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一般性法律通常只是规定国家生活当中某一方 7

面的原则,规范某一方面的行为,制定权限和程序要根据宪法规定。

2、从效力上看: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任何法律法规必须以宪法作为基础。

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来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通常需要特殊的程序;普通法律制定和修改的程序则相对简单。第二,近代宪法概念特别强调“限权原则”。一是防止国家权力机构的权力相互渗透,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和规范;二是防止国家权力机关滥用权力而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保障制度。

第三,宪法还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信仰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宪法的本质在于其反映了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具有根本性的区别。

2、如何全面认识大众传媒在监督政府方面的作用? 答:以下为答案要点,每条展开论述。

(一)大众媒体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政府的决策起到制约作用,对政府及其政府官员的行为起到监督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大众传媒与政府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共同维护西方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二)大众传媒是民主有效运作的保证

(1)大众传媒具有政治透镜功能,将政府的运作与公众紧密联系。(2)大众传媒在防止政府滥用权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大众传媒对政府的制约与监督不产生直接后果,它必须与公众及政治过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4)大众传媒对政府的制约与监督的终极目的是使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符合民主制下的基本价值规范,使政府权力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履行着社会公器的职能。

(三)大众传媒的独立并不是绝对的,它受到利益集团、政党等社会力量甚至政府的影响和操纵

各国政府操纵大众传媒的方式:(1)通过隐瞒、掩盖消息来控制舆论(2)通过发布、透露新闻来制造舆论。

1、如何看待和评价政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功能作用? 答:以下为答案要点,每条展开论述。(1)反映和聚合民意,整合政治体系。

(2)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组织竞选以获取和参加国家政权。(3)执执掌国家主权,影响立法、行政、司法过程。(4)监督政府,防止和纠正政府损害社会和公民利益。(5)通过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实现政治社会化

(一)如何看待和评价西方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1、主权在民原则。

2、法治主义原则。

3、分权与制衡原则。

4、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原则。

2、如何看待西方法治主义原则确立的意义? 答:以下为答案要点,每条展开论述。(1)极大地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2)重新构建了社会道德体系。(3)规范政府行政行为。(4)法治中包含着德治。

1、当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扩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评价? 答:以下为答案要点,每条展开论述。

(1)政府统治职能的强化与发展。表现为资产阶级采取了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并在法治的旗帜下通过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来实现其政治统治职能;政府政治统治职能中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加强国防力量等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社会职能的分化与扩大,表现为政府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加强,经济管理职能加强,管理理念革新。

(3)特殊社会管理职能的扩大与强化,表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

这种发展呈现一种内在发展的逻辑性,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和特殊社会职能的三位一体,构成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基础。

2、如何看待和评价西方国家的“政府治理制度”? 答:以下为答案要点,每条展开论述。

(1)政府治理理论的核心是把人看做社会人,把对物和生产工具的管理转移到对人的社会因素管理上来,挖掘人的内在心理动力。

(2)政府治理理念的内容是科学合理的重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确

认它们之间的互助协调、合作伙伴关系,并在协调、合作、互动中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

(3)对“治理理念”下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来说,管理主体是多元的,是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协商互动的管理网络体系。

(4)政府治理理论是适应现代科技和现代化大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制度设计。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994 年前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一案成为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件。此案当时的审理一波三折,最后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辛普森竟逃脱法律制裁,在用刀杀前妻及其男友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以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此案波澜迭起,高潮不断。在辛普森一案中,警方已经掌握了足以证明辛普森杀害前妻及其男友的证据,但他们为使案件更加“铁证如山”,愚蠢地伪造了一双沾有辛普森和他前妻血迹的袜子。正是这双袜子,遭到辛普森律师对洛杉矶警察的大肆攻击和对控方证人的大量质疑,最终被被告方证明为实验室里的产物,陪审团哗然。美国法律中有一条著名的证据规则:“面条里只能有一只臭虫”。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任何人发现自己的面碗里有一只臭虫时,他绝不会再去寻找第二只,而是径直倒掉整碗面条。同样,即便洛杉矶警方获取了大量能证明辛普森有罪的证据,但只要其中有一样(袜子)是非法取得的,所有证据就都不能被法庭采信。于是,尽管控方女检察官克拉克在总结发言中慷慨陈词,打动了大量观众,却并未让陪审团动心。他们在近40 个小时的讨论之后,一致作出被告无罪的判决。

通过对以上案例进行分析,你认为美国在司法实践中遵循了哪些司法制度原则?(可分条论述)

答案要点:

1、重视程序公正

美国法律中的程序化更多的反映在尊重公民的自由权力,在没有宣判之前应以无罪对待,哪怕是在搜集证据过程中有任何的违法法律程序的行为,甚至都可以推翻整个证据链条,把案件完全改变。辛普森杀妻案例就可以看出,美国的法律更加注重程序化,不允许有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外。

2、“无罪推定” 决定了检察机关和被告人在道义上具有平等地位

美国司法机关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从重从快地惩罚犯罪,而是首先考虑政府是否在利用权力迫害平民,因为相对于政府,个人是弱小的,政府可以有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调查,也有能力“制造”证据。

检察机关需要尽可能出示过硬的证据证明其有罪,而被告人只需对证据进行质疑。法庭上的对抗双方在道义上完全平等,确立了他们在法庭上公平抗衡的前提。根据美国的法律,不论被告人被控罪行有多么严重,不论检察机关手中掌握的证据看上去是多么的有力,在他被宣判有罪之前,都必须假设他是无罪的。本案中辛普森律师对洛杉矶警察的大肆攻击和对控方证人的大量质疑,也就不能说违反了程序法的规定。

3、比较彻底的司法独立

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不论是什么性质的案件,美国检察机关、法官是代表三权之一司法部的,美国政府无权干预任何一个审理过程。

听证过程是双方律师的竞技对抗过程,先是由检方提供证据和证人,然后,由辩方提供证据和证人。不论证人提供的是正面还是反面的证据,不论他提供的证词是想说明被告有罪还是没罪,他都要在陪审团面前经受得住反对一方的诘问。

4、法官是法庭上吹哨子的裁判

法官全部作用就是维持秩序,也就是当双方在对抗的时候,维护“游戏规则”。如双方证据是否可以呈堂,提出的证人是否可以出庭,向证人的提问是否恰当,在有一方犯规的时候叫停,等等,这些都是法官的责任。

而真正在案件当中最终决定输赢的,却不是法官。

5、陪审团最终掌握被告的生杀大权

当代美国司法体制中,陪审团主要分为两种: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又称 “起诉陪审团”,其角色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人民检察院”。其职能不是裁定被告是否有罪,而是在法院正式立案之前,传唤与案件有关的人证和物证,决定对有争议性的重大案件是否应当立案起诉。一旦作出裁定,大陪审团就自动解散。

小陪审团,又称“审判陪审团”,其角色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人民法院 ”,负责对刑事和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是否构成刑事犯罪或民事侵权作出裁决。如果裁决无罪或不构成侵权,审判即告结束;如果裁定有罪或侵权成立,则由主持审判的法官依法量刑,作出正式司法判决。裁决辛普森杀妻案的陪审团就是这种小陪审团。

转变政府职能与行政审批制度试题 篇6

1.()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事前控制方式

行政审批 转变政府职能 宏观调控 创新能力

2.对于国与国达成协议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来促进改革。抵制 开改 放松 签约

3.国务院提出取消和下放()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已提提前两年多完成。2/3 1/3 1/4 1/2 1.截至2015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

600 300 800 100 2.转变政府职能有得于()的决定性作用。

资本劳动力的调动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 提高国民素质 发挥创新能力。

3.国力院修订过《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次 3 4 2 4.转变政府只能是建设法制政府的()

客观需求 主观条件 必然要求 偶然需要

5.行政审批主要是用()管理经济社会的事前控制方式。

行政手段 政治手段 行政控制 宏观调控

6.转变政府职能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

主要条件 客观条件 主要需要 客观需要

7.转移支付分为()和专项性转移支付两大类。

特殊性 一致性 个别性 一般性

12.2014年8月党委会第()次会议,分别对安全生产法和保险法等五部法律进行修改

五 六 四 十

8.在2015年环境报告中中国虽比上年上升3位,但在()个经济体中仍排在第()位。195.80 200.90 195.95 189.90 13.以()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法定职责必须为” 任务清单 负面清单 责任清单 权力清单

9.行政运行机制不包括

决策 计划 执行 监督

10.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建立权力清单,同时要建立

负责清单 责任清单 任务清单 管理清单

11.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作为议事协调机构。

推进社会发展协调小组 加强经济建设推进小组 完善组织协调工作小组 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 16.李总理提出本届任期()年内至少取消和下放()以上的行政审批的目标已近提前完成。5.1/31

2015年5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其他不直接涉及公众的事项调整为政府()

内部审批

多选 题

1.将政府工作重点转到()上来,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国民素质 2.政府的职责是

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市场监管 提供公共服务 维护市场稳定

3.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政府改革采取的措施有 持续的发展经济 不断的改善民生 维护公平正义 坚持宏观调控

3.为了加快我们改革创新的步伐,我们要求做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管理创新 制度改革 科技创新 宏观调控

4.()和()事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 有效的政府治理 创新管理方式

增强政府执行力

5.更好的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做到()提高投入比例

加大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激发市场的创新动力

6.除关系()等投资项目外,一律有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国家安全 生态安全

战略性资源开发 重大公共利益

行政审批等于()行政许可 内部审批

非行政许可审批 外部审核

为了深入推进(),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相继成立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制度改革

开展“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督查,拽出贯彻落实不力的问题有 工作不协调 落实不到位 工作进度慢 工作进度慢

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下述选项中有关大部制的内容,正确的是

大部门体投师是指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 大部门改革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大部门制改革可以降低行政成本

权力清单的理论基础是行政权是对

政府 社会 公民 法人

国务院的政策实施通过()途径得到落实 国务院各个部门 领导人审批 基层和地方政府 国务院部门设在地方的管理机构

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推进()机构 职能 权限

责任法定化

行政审批大范围都是中央设定的,中央通过()方式设定。

判断

1.出台的简政放权措施已落实到位×

2.对商场和社会放权的同时,要限制行政体系内部中央向地方放权。×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的多次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并不是重点。× 4.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优先发展的全国范围内可以做到直接登记。× 5.国务院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面目目录》,扩大了对项目投资的核准范围。× 6.对于行政审批如设定不规范,过多过滥,就会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必要的干预。√

7.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增加政府的执行力等√

8.对项目的投资就是申请,审批和备案。× 9.转变职能需要减少行政性收费项目。√

10.2013年11月1日召开国务院政府职能转变和结构改革的电子电话会议。×

11.对直接面向基层,重大或出地方实施方便有效的投资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应一律下放地方。√

12.国务院提出取消和下放2/3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已经提前3年多完成。× 13.简政放权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取消下放行政审批。√

14.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大幅度减少,合并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15.转变政府职能并不能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6.转变政府职能中转给市场和社会的,任何一级政府不得截留。√ 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恰恰是行政审批比较控制的行业。×

转变政府职能法治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已的事业,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行政法律制度试题(立法法) 篇7

一、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概述

(一)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概念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或进口商对于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产品存在危及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缺陷的, 依法将该产品从市场上收回, 并免费对其进行修理或者更换的制度。

(二)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发展现状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 始于21世纪, 相对于之前的法律空白,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形成了一系列的立法成果。目前, 作为我国最高立法机关, 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产品缺陷召回的法律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此外, 还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了部门规章, 例如,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等。2009年国务院就《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 虽然其送审稿目前尚未通过, 但也是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法律层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建设对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认识到召回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尤其是汽车产业在发现缺陷时, 会主动启动召回程序。产品召回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制度,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和接受过程。目前, 社会公众对于该制度还存在一定的误解, 其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该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立法层级低

目前, 我国关于缺陷召回的立法基础相当薄弱。我国并未制定出一部《缺陷产品召回法》来规范缺陷产品召回中的有关问题和行为, 而主要是以规章的形式对某些具体产品加以规范。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所涉及的法律目前只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 而《产品质量法》和《消保法》对于缺陷产品的召回仅仅是简单提及, 并没有单章具体规定召回的主体、召回的流程等等, 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并不大;《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食品召回制度, 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召回制度, 但是召回的对象仅仅限于食品。而其他规定产品召回的大多是部门规章, 例如:《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这些规定立法层级较低, 各规定之间存在差异, 缺乏权威性和约束性, 对于企业的威慑力并不大。在经济发展迅速和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 我国的立法状况无法全面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 召回对象范围狭窄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目前明确规定的召回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食品、药品、儿童玩具、汽车等,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召回制度包含的对象有限, 范围狭窄, 不具有普遍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 消费者要接触成百上千的产品, 其中很多产品都存在或者潜在缺陷, 这些缺陷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由于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涉及范围有限, 很多产品例如化妆品、家用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召回往往无法可依, 不能通过召回制度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三) 企业违法成本低

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规定罚款金额为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的1%至10%之间, 虽然与之前最重罚款3万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与发达国家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的罚款相比, 我国对于违反缺陷产品召回义务主体的惩罚过轻, 无法起到应有的威慑力, 企业也难以产生主动召回的动力。违反召回义务所付出的罚款远远低于产品召回的成本, 而且召回缺陷产品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形象受损。对于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 更乐于支付小额罚款, 隐瞒缺陷的存在或者怠于履行召回义务。

此外, 部分地方性的大型企业作为地方经济支柱, 地方政府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为保证自己的政绩的考虑, 在企业出现缺陷产品需要采取召回措施时, 甚至会出现帮助企业隐瞒缺陷的情况, 这样做, 一方面纵容了企业的违法行为, 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另一方面也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 行政机关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缺少科学分工的监管和执法体系, 导致缺陷产品召回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行政机关监管不力, 执法体系混乱的问题。目前, 在我国的行政机构体系中, 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关来负责缺陷产品的召回工作。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 除药品等专业性较强的产品由各级药品监督质量局来负责, 其他的一般性的产品主要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统一协调和组织, 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召回工作;同时还规定海关、工商等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具体开展工作。

这种分级分区的管理体制看似合理, 但在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首先, 很多产品都是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流通, 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我们并没有建立统一的产品信息网络, 各省之间的信息可能会出现不对称的情况。当产品出现问题时, 不同省份的监管机关可能会相互推诿, 导致召回工作效率低下, 而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权益。

三、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来看, 我们应该提高立法技术, 尽快通过和出台《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根据该条例的具体实施状况发现问题为其上升到法律层级做准备。该条例的顺利实施, 可以为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缺陷产品召回法》打下良好的基础。《缺陷产品召回法》应明确规定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明确产品召回的义务主体、产品召回的程序、惩罚和赔偿机制以及产品召回的监管者职责等内容, 形成以企业主动召回为主, 政府强制召回为辅的召回方式。提升缺陷产品召回立法的法律层级, 赋予其高权威性, 为一般产品的召回提供法律依据, 使消费者维护权益以及企业启动召回程序有法可依, 保证产品召回的顺利进行。

此外, 由于不同产品的特性不同, 其缺陷的认定标准不可能完全统一, 为避免召回困难, 缺乏可操作性, 在遵循一般产品召回原则的同时, 应该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完善我国针对特定产品召回的部门规章, 形成一套以《缺陷产品召回法》为中心的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更好的规范企业召回行为,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二) 扩大缺陷产品召回的适用范围

目前,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适用的范围十分狭窄, 仅仅涉及食品、儿童玩具、汽车以及药品等领域, 这样狭窄的召回范围很难发挥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规范市场秩序, 应该将更多的产品, 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性产品, 例如家用电器、化妆品等纳入到召回体系中, 让更多地产品召回实现有法可依。

(三) 明确召回企业的法律责任

我国现有法律对于违反召回义务的企业惩罚力度较小, 罚款数额少, 形式单一, 召回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所以, 应该对召回企业的法律责任做出明文规定, 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机制。

1. 确立以民事责任为主,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为辅的责任承担机制。

民事责任主要是以经济制裁为主, 要提高违反召回法律规定的罚款数额, 加大违法成本, 使其高于召回成本, 避免隐瞒缺陷等情况的出现。另外,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还应包括公开赔礼道歉。对于部分严重违法企业予以“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在缺陷产品召回中适用的情形较少, 但是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 可以适当使用。例如:对于故意隐瞒或拒不召回产品出现严重后果的的直接责任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刑事措施。

2. 确立惩罚性赔偿机制。

惩罚性赔偿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定, 通过法院判处的由侵害人向被侵害人支付超过实际损失的金额的一种损害赔偿。这种制度可以有效的促使缺陷的恶意制造者和违反召回义务的企业, 在面对巨额的惩罚性赔款时, 主动选择及时的召回缺陷产品。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 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这是我国在缺陷产品召回方面对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但是启动惩罚性赔偿的前提是“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 这个条件过于严苛;另外对于惩罚性赔偿的数额没有具体的规定, 赔偿数额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所以, 我国应该将惩罚性赔偿机制具体化, 根据企业的营业状况和召回表现来确定赔偿的数额。

(四) 明确缺陷产品召回的监管主体

1. 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缺陷产品召回的中央行政机关, 在其领导下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负责一般性产品的召回。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产品召回, 可以协调相关专业部门进行配合。明确分工, 细化职责范围, 在全国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召回系统, 各分支机构相辅相成, 共同对中央召回机关负责。当出现由于产品在不同地域流通而不能确定监管部门的问题时, 由中央召回行政机关决定。同时, 法律应该赋予召回机关一定的行政处罚权, 对于不履行召回义务的企业给予行政处罚。最后, 设立专门的召回机构, 由其负责和监管缺陷产品召回的每个环节, 避免在缺陷产品召回过程中各部门职权冲突或者相互推诿情况的发生, 提高产品召回的效率, 更好的推动召回的顺利进行。

2. 建立专门的投诉和公众监督平台。

由于缺陷产品往往都是由消费者发现的,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投诉机制, 广开言路, 使消费者对于发现的缺陷产品可以进行投诉。同时医疗机构、律师事务所等都可以提供缺陷产品的信息, 由监管机构对集中反映的产品进行调查。此外, 建立社会公众监督平台,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召回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召回机构执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摘要: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作为一种预防和减少损害发生的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在世界各国已经普遍建立, 而我国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 我国产品事故频发, 缺陷产品无处不在, 损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维护市场秩序, 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关键词:缺陷产品,消费者,召回,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汪诚东.论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不足和完善[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4) .

[2]王勇.产品召回制度比较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3) .

[3]罗云.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适用[J].怀化学院学报, 2013 (04) .

行政法律制度试题(立法法) 篇8

关键词:行政;组织立法;行为立法

一、行政组织立法概述

行政法是以行政权的运作逻辑为线索展开的,从行政法所调整的对象上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法分为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行政组织法主要是行政主体法,明确行政组织立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行政组织”。组织属于行政主体的一种,就像民法中的人。①对于行政组织,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加以认识。在静态方面,行政组织是一种组织形态;而从动态来看,行政组织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形态,还包括管理和对外的运作与关联。因此,行政组织立法也相应的要考量规范和控制两个方面。行政组织立法主要包括《公务员法》、《国家机构编制管理法》等,在很大程度上,行政组织立法的功能是由基本内容和法律固有的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总结看来,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权力配置的功能

第一,设定权力,即行政组织法可以对行政组织的权限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从法治的角度说,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并通过法律规定,法律没有授予的权力,行政机关不得擅自行使。

第二,分配权力,即行政组织法可以通过其第二级立法,如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国务院组织法》、中央各行政机构设置法等对行政组织的权限合理进行分配。这里的权力分配既包括纵向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也包括横向的中央各行政机构之间的合理分配。

第三,调整权力,即行政组织法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赋予行政组织新的权力,或取消原有的一些权力,还可以对行政权重新进行分配。调整权力与设定权力、分配权力有相通的一面,但又有独特的意义,尤其表现在取消力方面,因为行政机关一旦享有某种权力很难自动放弃,所以对行政权的调整必须借助于法律手段。

(二)规范管理功能

第一,有利于有关行政组织方面的术语的统一和明确。例如,何谓行政组织、行政机关、行政机構、公务员、行政编制等,都需组织法统一加以规定。从实际情况来看,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缺乏明确界定。因此,从性质上来界定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实属必要。

第二,规范行政机关的外部管理主体形式。如行政授权、行政委托、行政协助等。哪些组织可以被授权,哪些可以被委托,都是需要行政组织法加以规定的。

第三,有利于规范行政编制管理及公务员管理。行政编制管理与公务员管理,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行政组织的内部及对外管理中规范性尤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行政组织法建设,才能变无序为有序,使行政组织的管理步入法治化的轨道。

(三)保障功能

第一,保障公民行政参与权的实现。例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参加到公务员序列进行管理;在行政机构的设置过程中以及在确定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参与自己的意见。

第二,保障对行政组织的管理符合客观规律。行政组织法可以将行政学研究的成果、实践中好的经验肯定下来,如公务员制度,管理层次、管理幅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等。

第三,保障行政机构的设置、权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组织立法要从客观上对市场经济中所涉及的行政事项进行分解、汇总,并合理分工,以真正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控制功能

第一,行政组织法可以控制行政组织权力的自我膨胀,使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有利于控制行政机构的总数以及内部机构、公务员的规模,使行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二、行政行为立法概述

根据行政权说,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的一切活动。故而行政行为立法是指为规范行政权的行使而进行的立法活动。行政行为法主要研究具体和抽象两种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立法包括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诉讼法等,是规范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行政行为立法的功能是多元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以《行政诉讼法》为例,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一,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法》第11条具体规定了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亦即公民、法人和其他受到司法保护的范围。这一规定与该法制定以前的状况相比较,大大扩大了司法保护的范围。

第二,《行政诉讼法》用专章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行政侵权赔偿责任。对申请赔偿的程序、赔偿责任以及赔偿费用的来源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第三,《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诉讼中的权利。如原告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判决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等等。

(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第一,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经过复议,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应判决维持、驳回原告的起诉。这就维护了行政机关的威信,保证了行政效率,稳定了行政秩序。

第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其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由人民法除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判决撤销、变更行政处理决定或者强制行政机关履行义务,起到司法权监督行政权的作用。

(三)维持社会之秩序

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之际,各种矛盾和问题呈现多发态势,行政行为立法为人民提供诉说冤屈、发泄不满之机会,②是个很好的“减压阀”和“稳压器”,可以有效化解人民之矛盾,减轻社会之震荡,如行政复议法通过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之行为。

综上所述,行政行为法具有调整对象范围广、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功能在于平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两者之间的联系

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组织法同属于行政立法,都是依法行政下面的建设法治国家,在行政法方面要先实现行政法制而行政行为立法和组织立法都是行政法制的第一步。它们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一)逻辑上的顺承性

主体法和行为法在逻辑上有顺承关系,就像研究民事主体再研究民事行为一样统一构成民法的研究对象,所以行政组织立法与行政行为立法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如民法中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未必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反观行政法,并不是所有的行政组织都是适格的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其他公权力组织。而在行为法中哪些主体可以为一定的行为则需要具体地规定。如在行政诉讼法中,哪些机关是适格的被告,哪些是适格的原告需要在组织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又如受委托的组织、行政授权组织在不同的行政行为中能否成为被告的问题等,需要在具体的行为法中有不同的规定。

(二)立法模式的相关性

因为现代行政法由高权行政向平权行政转移,行政方式由单方强制向服务双方协商转移,所以引发了行政主体范围在学理意义上的扩大。随之而来,新的行政行为也增加,因此组织立法和行为立法在样式和数量可能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三)调整对象的重合性与互补性

如上文所述,行政组织法中对行政主体的界定、划分等在行政行为法中也有体现,二者的调整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行政行为立法主要调整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和行政主体的行为,而行政组织立法调整的是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的行为。所以在二者调整对象上均包括行政主体的行为。如在《行政复议法》中,第十二条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此条规定即是对行政复议主体范围的规定。是对组织法的补充

nlc202309041017

(四)规范性

规范性是所有法律具有的共同功能,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均具有规范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权的功能。并且二者都具有保障行政相对人依法行使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权利的功能。

四、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的区别

虽然行政行为立法与组织立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从上述特征我们就可以看出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的区别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规范对象不同

从调整对象的范围看:行政行为立法的涵盖面较小。以《警察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例,《警察法》中对警察权利义务的规定较为详细,包括了警察的权利义务及纪律等。但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规定则更加倾向于调整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对于行政主体的规范条文较少,对警察行为的规范仅仅体现在了第五章执法监督中。

(二)调整范围不同

行政行为立法虽然分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但主要还是外部行政行为居多,因此行政行为立法主要是对外的在立法时,要进行利益的博弈,考虑因素较多。需要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进行平衡,行政组织法则是对内的,考虑因素少,并且主要考虑的是效率问题。即如何在行政主体内部进行权力的分配,以有效的保障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范的是警察的职权行为,而《警察法》中的规定既包括职权行为也包括非职权行为。

再者,行政行为立法由于涉及相对人,调整的社会关系复杂,所以既有羁束行政行为又有裁量行政行为。而行政组织立法主要调整内部关系,为了管理的规范性基本都采用羁束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

(三)功能之不同

行政组织法的权力配置功能是其他法律所不具备的,虽然与行政管理有关的单行的法律法规中也可规定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的权力,但只能就事论事、个别地、分散地规定,缺乏统一性和完整性。此外,在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上以及中央行政机构权力的分工上,任何法律也无法取代行政组织法的作用。这些功能也是行政行为法所不具备的。

(四)法运用的后果不同

行政行为法如果涉及外部具体行政行为,可能引起诉讼和复议。行政组织法运用中主要涉及内部行政行为,一般不能采用诉讼和复议的方式解决争端。一般只能采用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的方式解决争议。

五、问题与展望

相比于行政行为法,行政组织法一直以来不被学界所重视,实践中予以采用的也很少,但是我们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其作用是行政行为法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目前我国急需完善行政组织立法,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行政组织法更加体系化。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另外,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但是关于具体某个行为的规定,二者之间的规定有时会存在冲突与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使行政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发生困难,所以希望立法者能够统一两者条文中的规定,使行政法的可操作性更强,使行政法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注释:

①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②英国行政法中有“抱怨链”一说:所有的不平和抱怨,均可按照这个链的指引去申诉。

参考文献:

[1]樊华辉.《行政复议制度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67.

[2]刘正球.《论<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警察权的约束》[J].2009.6

[3]莫晓宇,蒋潇锋.《<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警察治安管理职能的整合》[J].2005.12

作者简介:

关欣,(1992~),辽宁省抚顺市,法律硕士(法学),研究方向:行政法。

上一篇:徒弟词语的意思及同义词下一篇:四群教育民情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