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精选8篇)
作者:孙养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46更新时间:2005-6-
1周家坝街道幅员面积12.28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1个村,管理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常住人口6万余人,流动人口、暂住人口近2万人,机关职工133人。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很多,一方面,经济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源建设滞后,债务重,不稳定因素多;另一方面,干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服务意识、执政能力等方面与街道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破解这一系列难题,构建和谐街道,必须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一、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现状
(一)抓学习没有形成制度
周家坝街道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下辖17个党支部(委),11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学习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街道建立起来,也没有很好地实施。有的流于形式,有的跟风式学习,紧一阵松一阵;有的学习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有的学习不深入,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有的学习理论不能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力;有的借口业务工作忙或应酬接待多,无暇顾及学习。因此政治思想和自身素质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和建立和谐街道的需要。
(二)抓发展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弱
周家坝街道2004年税收实现了2017万元,但建安税所占比重较高,房地产开发已近尾声,发展空间有限,替代税源建设严重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况且有的基层组织不熟悉或较少知晓市场经济规律,了解经济法律、法规及贸易规则;有的经济工作或发展思路不明晰;有的发展不知从何着手;有的抓招商引资不力;若不改变这种局面,街道经济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抓稳定工作乏力
周家坝街道各类移民近7000人,安稳致富难度大;重点项目、开发遗留问题较多;下岗失业、待业青年人数不少;不稳定因素较突出。街道抓稳定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但有的基层组织对抓稳定没有思路;有的没有铁的手腕和措施;有的协调力度较差,矛盾上交街道;有的危机意识淡薄。
(四)抓落实不够
区委、区政府确定今年为落实年,但我们的基层一些组织执行政策不到位,落实较差。没有深入社区、楼院、学校、企业;没有深入势弱群体中;没有深入实际;而且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精神,以讲话落实讲话,总之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再好的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就是一句空话,老百姓得不到实惠,就更别说稳定和发展。
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一)切实加强学习能力建设
学习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习是基础,切实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夯实理论基础,刺激干部职工产生理论需求,强化理性思考,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
抓学习,重点是党员、干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离开了基层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共同努力,党的执政能力就会缺少基石。街道党工委、基层党支部(委)要带头学习,树立榜样和示范。
抓学习,贵在有制度,贵在坚持。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集中学习和经常性学习并重,普遍学习和重点学习并重,政治理论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并重,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并重。街道建立了一系列学习制度,贵在坚持和实施;各社区、学校等也要建立、健全制度,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抓学习,注重学以致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业务知识、形势知识为重点,坚持与时俱进,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管好自己。
(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同时为构建和谐街道提供根本保证。举好旗帜,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深化创建五好街道、十佳领导班子活动,强化班子的使命和责任,以人为本,以人性化、民主化、制度化管理为主线,遵循五坚持、五反对,五要五不要,严肃五大纪律,中层干部严格竞争上岗,加强干部的培训学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民主、公开、效能、监督、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党组织。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周家坝局面。
强化制度建设。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街道建立了22种制度,贵在坚持和落实。以制度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造一支廉洁奉公、勤政务实的队伍。建立科学评价干部的考评机制,改以往干部评价较多地看工作热情、工作素质、工作表现为强调结果管理,把工作成果作为评价干部的客观性标准,实行末位淘汰制,严格奖惩,使庸官无立身之地。实行以机制推动工作的运转格局,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强化社区组织建设。加强社区组织建设,采取下派、两推一选、竞职演讲等形式,配齐配强社区两委会成员,扩大党的工作履盖面和影响力。加强退休职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管理,扎实开展组织活动,管理好社区单位党员,加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对具备条件的要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使私企认识到,党建也是生产力;对不具备条件的采取成立联合党支部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开展党的工作。
(三)切实加强加快发展的能力建设
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同时为构建和谐街道奠定了坚实基础。执政能力的高低,归根结底反映在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上。周家坝街道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强力发展街道工业,夯实街道经济基础。一是实施品牌战略,做优食品工业,使老川江牛肉干快速盘大盘强,扩张市场空间,增加市场占有份额,成为街道的龙头企业;二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做强机械加工业;三是实施带动和辐射战略,发展新兴工业。以万州工业园区内核心园建设为契机,发展与之配套的技术含量高的新兴工业,扩大街道经济总量,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猛攻第三产业,壮大街道经济总量。由于受土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周家坝的发展空间有限。当务之急是必须猛攻第三产业,培植替代税源。按照商贸强街、旅游富街、餐饮活街思路,把周家坝街道打造成万州区旅游休闲中心,美食中心和次商贸中心。
利用近郊农村,培育近郊观光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天子湖社区和狮子村尚有几千亩农民集体土地紧邻主城,具有交通、市场、信息等优势,必须抓住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观光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
强化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动全民招商,采取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定时报告、项目追踪、全程跟踪、后勤保障、廉政服务等制度,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重大突破。一是领导重视;二是责任到位,人人肩上有招商引资指标;三是实施重奖;四是根据万州区、开发区的政策,结合街道实际,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五是建立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常抓不懈,通过年复一年锲而不舍地抓下去,推动周家坝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切实加强维护稳定工作能力建设
提高维护稳定工作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构建和谐街道营造良好环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政权稳固,是基层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强化民意调查,是做好稳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街道和社区将组织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广泛进行调查。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畅通渠道。深入社区楼院、企业、学校了解居民关心、关注的问题和需要组织解决的困难,归类整理后报街道,街道分类处置,建立健全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长效机制。
强化变上访为下访,建立健全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及时、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各方面群众的畅通渠道。街道和社区的领导和干部以及街道聘请的律师下到社区居民楼院,下访接待居民,主动倾听民意,宣传政策,自觉改进和强化工作。
强化以人为本,柔性处理,依法办事。街道、社区处理信访问题要转变观念,采取以人为本、柔性处理原则,慎用警力,对于居民的合理要求,要尽力解决,解决不了的,要耐心做解释工作,严格依法办事,坚决克服信访不信法的现象。
强化危机教育。现代危机突发性强,危机频率加快,破坏性大,牵连性广,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危机事件,预警和应急显得很重要,同时要加强教育。预防不仅比救济更人道,而且更廉价。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体制,创建平安街道和打造法治街道。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报道、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沙河派出所(公安部一级派出所)建设,确保破案率上升和发案率下降,确保辖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五)切实加强依法办事的能力建设
切实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建设重点,为构建和谐街道提供法制保障。
加强法制宣传,强化四五普法,增强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严格依法行政。街道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老百姓的利益,不能打丝毫折扣。坚决纠正多头执法和执法不公的问题,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对行政过错要依法追究。
严格依法办事。街道和社区要教育辖区居民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依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做违纪违法的事,有理有节,不越级上访或集访。
(六)切实加强管理城市的能力建设
切实提高管理城市的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建设万州人居环境最佳地方,必须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空气质量好,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实行两长三员网格化管理,实现两个转变和六个一样。
加强市民卫生宣传,增强市民城市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
依托社区,重心下降,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机制,对社区日查周报月考核。改革清扫保洁模式,清扫与保洁同步,强化夜间保洁。坚持严管重罚。强化考核督查,严格奖惩。
(七)切实加强狠抓落实的能力建设
提高狠抓落实的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
加强执行文化建设。言必行,行必果,形成“说了就办、立了不改”的管理理念,打造诚信街道、诚信社区。
完善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目标一确立,就等于立下了军令状,完成目标的时限,就是日常工作的日程表。街道、社区普遍推行了目标管理。同时,要逐步推行数字管理。强化督查督办。街道成立了“三位一体”督查办公室,对社区及下属单位贯彻上级党委、政府所作出的决定或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督办,对工作滞后的发督查令予以督办,在督查令规定期限内仍未完成的,采取待岗或降免职处理。
一、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 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 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的领导, 主要是政治领导, 从根本上说就是路线和政策的领导。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制定, 一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二是要从实际出发, 认清国情, 明确形势, 科学地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 对客观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分析, 从而把群众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 变为领导者指导工作的方针。所有这些, 都要有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进行理论的和实践的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没有高素质干部, 就不能制定有科学根据的路线和政策, 也谈不上党的领导。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底子薄,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经济实力相对薄弱, 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在繁重的任务和艰巨复杂的形势面前, 全国人民要万众一心, 团结奋斗。而人民群众要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去动员、去组织、去凝聚, 所以, 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的干部队伍, 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 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把抓好现有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最有力措施
1) 科学地制定提高干部文化素质的培养计划。学习知识, 接受教育, 这是提高干部素质的基本途径。毛泽东同志讲过:“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 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情况就得学习”。学习重在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 特别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在增强党性,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我们要抓好干部培训工作, 组织上就要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和措施, 使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不搞形式主义, 不能让学习时间成为看报聊天的时间。每个干部都要认真学习, 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真正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2) 注重提高干部的工作实践能力。任何领导者素质的提高, 都离不开工作实践锻炼。每位干部通过认真的学习后, 更要自觉投身实践,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发挥自己的能力。
3) 注意培养干部对事物变化的应变能力。要培养领导干部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只有勤于思考, 善于动脑筋, 才能找出规律性东西,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事情;如果不动脑筋, 就会被表象所迷惑, 就会给工作带来失误。在总结中, 要善于总结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 总结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要抓住主要矛盾。总结工作中哪些是成功的地方, 哪些是失策的地方,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作为今后工作的借鉴。教育干部经常问问自己, 在工作的岗位上做了哪些事情, 起了多大作用。通过自我观察, 自我总结, 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 回忆自己的思想变化和失误, 以此来认识自己, 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评价, 批评来认识自己。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当前,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 就要“深化干部人事制改革, 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 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要抓住时机, 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的路子。这既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需要, 又是消除在于部选拔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所必需的。
干部制度, 是关于干部的选拔、使用、管理、培养、考核、检查监督、工资福利、离休退休等制度的总称。我国现行的干部制度是建国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对于干部队伍的建设和推动干部的成长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 它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的需要。一方面, 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另一方面, 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也难以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改革干部制度中不适宜的方面, 创造一个优良的用人环境和建立有效的用人制度。
1)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党管干部的原则, 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加强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制定干部路线和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二是推荐和管理重要干部;三是指导、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四是做好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还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要使干部制度改革适应经济建设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改革这个大局;要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 制定各具特色的种类人员管理制度, 实现干部人事工作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扩大民主, 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 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2) 按照“人民公认”的原则, 逐步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人民公认”是选人用人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要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用人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和形成一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强化竞争来择优汰劣, 增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活力。要进一步发扬民主, 切实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原则。有效避免和消除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不正之风, 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和凭个人好恶用人的思想, 更多采用考任、聘任、选任等多种形式, 实现择优录用, 竞争上岗。积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为干部队伍增添新的活力。
3) 建立健全干部管理责任制、考核制和监督制度。我们要坚持把政治品格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先决条件之一, 强化对领导干部人选思想政治作风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分析评定,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必须把岗位责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建立起来。对每个单位和每个干部的职权、责任、工作任务和工作质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此基础上, 建立健全干部的考察、考核制度。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 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本文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干部队伍应当具备的素质、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以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是我们党获得事业成功的基本经验
马列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实践又是对马列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80多年的奋斗历史反复证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理论建设都是党的基本建设。在我们党发展的历史上,每次重大转折关头的思想解放和事业进步,都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危难关头,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并以此为指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经过十年“动乱”,我国国民经济陷入崩溃边缘的历史关头,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党中央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关头,党中央提出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突破。与此相反,在我们党发展的历史上,也有过由于理论指导错误而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严重损失的沉痛教训。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所犯的“左”倾错误;十年“动乱”时期,我党受影响所犯的极左错误,都是由于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所致。由此可见,科学的理论指导,对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这个科学的理论就是发展着的马列主义,就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不断提高理论创新能力,是探索和掌握党的执政规律的主要途径
当前,加强党和国家机关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并有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和措施。正确政策的制定,正确措施的采用,有利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过程也是我们认识执政规律的过程,执政实践是对处理具体问题规律的概括和升华。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把握和解决执政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认识和适应握执政规律,创新理论。这样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推动党的执政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指出:“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正如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一样,执政规律是关于执政全局的规律,只有加强理论建设,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提高理论性思维和理论创新能力,对蕴藏在执政实践中的规律进行求真务实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提升,把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重大现实问题从全局上进行理论思考和战略思考,使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
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
加强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包括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在内的理论创新,既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需要,也是马列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根本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新的实践、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求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加强包括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在内的理论建设,才能针对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提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和领导水平。这样,才能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关系到党在基层执政地位的巩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行政管理体制等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给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执政意识淡薄,部分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弱化;部分社区两委关系不顺,甚至矛盾激化;部分干部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基层部分群众民主意识增强、法制意识淡薄等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对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要通过多种渠道改善执政方式,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坚持教育为先,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加强教育,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这是加强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要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基层干部任职培训、任期培训和技能培训等,增强基层干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
导工作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能力,达到提高执政为民的本领。要深入开展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保先争优意识。要深入开展执政意识专题教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引导农民,提高意识形态领域党的控制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椒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理论说服力。坚持用民主的办法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多渠道培训解决“本领恐慌”、“知识恐慌”问题,增强基层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要开展法制观念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同时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坚持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键是要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以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一是要加大对“三农”投入。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力度。要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采用企业下单、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等形式,提高农民找“新饭
碗”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二是要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要根据台州城市总体规划,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制定村庄建设整治规划。要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旧村改造和拆迁安臵力度,依托“十百”工程、康庄工程、清水河道工程等有效载体,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着力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建设新农村。三是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充分挖掘集体资源优势,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加快村留地开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盘活集体资产,实现最大限度保值增值。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强化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和民主监督,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整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要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突出位臵,着力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要规范选举制度,培养后备人才,优化村级干部队伍配臵,建设一支积极干事、实践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完善择优汰劣的任用机制,把作风正派、群众公认、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选进基层领导班子。要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不同区域适当设
臵党组织,扩大党组织覆盖面。要创新党员培养机制,着力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要根据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把干部培养从过去工作重点以农地为主转向现在的以集体资产经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主,着力培养发展经济型、社区管理型干部。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提高“现有的”,凝聚“外出的”,吸收“优秀的”,剔除“蜕化的”。
四、坚持和谐主题,理顺村两委关系,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树立“和谐推进、协调发展”的观念,建立基层党组织执政和谐协调运行的新机制,构建以规范化和民主化为内容的村级事务管理体系。当前,重中之重是要解决村两委关系不顺问题,努力建立村两委和谐协调运行的新机制。要明确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级经济组织的权利、地位,建立制度化的分权合作机制,实现村级组织资源的制度化配臵。要从体制机制上确立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凡涉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必须由党支部或“两委”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保证党支部在重大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要建立健全村两委及其他村级组织定期向党支部报告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决定重大问题制度、村党支部检查和监督村级组织工作制度、重大开支“两委”联签等村“两委”协调运作的系列工作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村党支部在村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五、坚持执政为民,创新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群众,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要创新观念,强化执政为民意识,深入开展“两个务必”教育,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在感情上心系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要改善执政方式,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新理念,特别是在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安臵等重大问题时,要善用全民公决等民主管理手段,坚持做细工作,科学引导,民主决策,努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意图变成群众自觉的行动。要继续深化双向认知、民主恳谈等有效载体,及时捕捉苗头,准确作出判断,较好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和保障体系,增强党的号召力和亲和力。要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协调作用,及时为农民发展经济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构建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依法治村,促进农村工作规范化。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区六届四次党代会精神,适应新形
目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登高致远、腾江越海”的城市精神,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使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实践经验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各项事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惠民党建”新格局,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腾飞、弯道超越、总体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1、突出加快发展,聚焦全面小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一是扎实推进村村小康竞赛活动。以“助推全面小康和结对帮户脱贫攻坚”工程为载体,组织市级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18220人与全市234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模式。同时强化督查推进,致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优势。二是致力建设新型村干部队伍。突出抓好村党组织书记能力建设,不断搭建村干部队伍培养教育的新平台,全市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得到明显增强。三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原则,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的设置模式,将有互补带动作用的村、社区与企业党组织合并建立联合型党组织。四是深化“大学生村村优”工程。全市已建立大学生“村官”自主式创业园12个,嫁接式创业园18个,占地面积4800多亩,涵盖了獭兔、梅花鹿、泥鳅养殖和设施蔬菜、葡萄种植,滚塑制造、医疗器械、编织加工,服务外包等一二三产业的13个行业。建立了36家“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锻炼基地”。
2、紧扣主动融入,保障促进发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一是园区党建工作站实现“区区有”。通过区域统建、行业联建、协会共建三种模式,率先在南通建成了36家工商集中区党建工作站,确保工作站正常向“两新”组织和党员、职工开放,着力发挥统领协调作用,使各类要素资源通过党建工作站得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了全市“两新”组织党组织动态数据库建设。建立了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积极探索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联建、行业统建等模式,加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载体建设。
3、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水平,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不断健全社区党的组织体系。优化组织设置,在业缘、趣缘链上建立党组织,使支部架构更具自主性,组织活动更具针对性,作用发挥更具实效性,调动了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有效地巩固了党在城市基层的核心主体地位。二是不断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实行分类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开展“奉献管理”,引导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对年老体弱党员实行“关爱管理”,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管理”,着力形成互帮互促的和谐新格局;对下岗失业党员实行“温暖管理”,为他们排忧解难;对流动党员实行“跟踪管理”,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对直管党员实行“严格管理”,使每一位党员都生活在组织之中。
4、坚持服务发展,致力品牌打造,机关服务效能不断得到新增强。一是抓规范,深化机关制度建设。着手制定机关党建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并试行机关党建工作质量标准化管理、考核;加强以人文关怀机制为重点的机关党建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坚持机关党员“政治日”党组织谈话、慰问制度,机关党务干部定期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制度等。二是强文化,深化机关文化建设。邀请专家对如皋机关文化特色进行定位,及时了解机关文化建设的情况,研究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不断丰富机关文化建设载体。
二、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推动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就经济体制而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就社会结构而言,中国由过去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多元的社会结构转型,并引发了人们身份结构、利益结构等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基层党组织,也直接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1、利益结构分化,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导致政治参与扩大。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以及国家垄断控制了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及其分配,使得我国基本上是一种单一的社会利益结构,不存在所谓社会的分化问题,从而社会得以在国家的高度整合下稳态运行。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社会利益结构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传统的高度统一的社会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利益机制的引导和激励下,在主体意识的日渐觉醒中,不同层次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不同方式要求进行“政治参与”,积极地去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对如此众多利益主体的广泛的利益诉求,如果没有相关制度的完善和积极地创新以疏导之,必对我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带来极大的危险和挑战。
2、意识形态多元化,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一定冲击。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支撑其国家秩序和社会整合的精神支柱,所以任何统治阶级都很注重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占领。同样,我党也历来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保障。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给我国民众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普遍更新和价值多元之间的激烈碰撞,一些西方思潮比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思想等等开始占领人们的头脑,党的意识形态的传统阵地由此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资讯日益发达,内外交流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整合人们的思想,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统领地位,是对党执政合法性的严峻考验。
3、社会矛盾趋向复杂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激化,造成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更深层次上看是一种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旧体制转轨所带来的震荡和不适应,不可避免带来许多新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化越来越明显,而同时农民,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却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使得相当一部分基层群众变得开始怀疑改革,甚至对党的领导和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社会转型期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挑战,直接冲击了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所要解决的是党组织存在的价值和价值的实现形式问题。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基层党组织在不同时期的功能表现出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整个社会转型期,基层党组织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转换自己的功能。基层党组织必须从维护党长期执政地位的高度确定其要承担的功能,紧跟时代步伐,巩固执政之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
三、功能定位
1、政治引导功能。基层党组织是党直接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自觉地宣传和贯彻执
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和动员群众为实现党的政治主张而奋斗是其首要功能。我们党早期对自己功能定位为:只有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着,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核心的时候,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那个支部才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这样的正确认识,这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目前,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在不依托行政权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发动和带领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和实现党的纲领。
2、社会控制功能。首先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导向。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我们党主要通过对党员进行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并通过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从而实现党对全社会的思想文化的正确引导。其次,表现为对社会矛盾的控制。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其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对群众进行说服教育,使矛盾得到解决或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再次,表现为对社会危机的控制。现代社会,这一优势在应对社会危机时,表现得尤其明显。“非典”时期,基层党组织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形成了“防非”的整体合力,体现了对社会危机有效的控制能力。
3、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功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党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利益的分化和冲突,因此,在利益的表达和协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协调和表达群众的利益,最主要的就是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民众的利益诉求提供更多的渠道。就党内民主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内的一系列民主制度,如党内民主决策制度、民主选拔和评议干部制度、党内重要事务的通报和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党员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常任制度。就人民民主而言,党的基层组织还必须积极地领导和推进基层民主和公共参与的发展。一般而言,公民以非政府组织或团体组织为中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要比分散的个人行为更为有效;对政府而言,与合法的组织进行磋商,更有利于掌握和了解民众的意愿。公民有组织地参与公共事务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层党组织对此要敏锐把握。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深化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把各级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
强化学习实践,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是前提。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增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良好习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认真学习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不断增强新本领、新能力。知行合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注重把理论业务学习与思想、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水平。同时,要善于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学习科学理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学习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主动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制定新措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1
则殆。”领导干部要勤学善思,做到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以滴水穿石的毅力、永不满足的精神深入学习、干好工作,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做到“两不误、两手抓、两相益、两促进”,努力使自身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适应形势变化、时代发展的需要。
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形象和领导威信。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阀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领导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自觉遵守和执行党纪政纪国法,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自觉性,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于山,讲操守、重品行,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认真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亲情关,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领导干部高尚的情操和气节。“善不积不足以成名”,领导干部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应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端正自己的言行举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一定要做到“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
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影响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坚持求真务实,着力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干部作风实不实,需要在实践中体现。领导干部必须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事业至上、责任至上,要有“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庸俗作风。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见成果不撒手,努力打开工作新局面。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来,把功夫和劲头下到抓落实上来,把力气和本领用到保增长、重民生、促发展上来,盯着问题走,迎着困难上,来真的、动实的,狠抓工作落实,要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要坚持实干出政绩,领导干部要有“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实干精神,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要把真抓实干的实际成效,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信力、执行力和落实力。增强宗旨观念,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大鹏之举,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工作的力量源泉。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关键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思想上,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理万机,他说,“第一机是百姓生活,第二
1 互联网既是加强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 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 截至2011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人, 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 311万个爆发增长到1.95亿人, 增幅高达208.9%,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增至36.2%。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渗透和互动作用正在与日俱增, 成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彰显, 可以说,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管理不好互联网, 就管理不好社会, 互联网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
同时, 互联网又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格局的形成。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 网络反腐、网络信访、网络问政、网上新闻发言人、政府微博等新的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性力量正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正由点及面逐渐系统化。互联网正成为社会公众利益表达的新途径、了解社情民意的新窗口、民主监督的新手段、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渠道。
认识互联网的内在规律, 管理好互联网、利用好互联网是当前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十二五”期间, 既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 也要充分发挥好互联网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平台作用和创新作用。
2 网络执政能力概念的提出
2008年以来, 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上网与网友面对面在线交流, 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互联网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创新作用, 在实践中形成了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反腐、网络信访、网络问政、E两会提案、网络人大代表、网上新闻发言人、政府微博等多种创新模式,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互联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件新生事物, 可以预见,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 随着互联网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 新的模式还将不断涌现, 也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上述创新模式虽然形式各异, 但本质上都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利用互联网平等、开放、参与的特性, 促进社会管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为了更为系统化地表述和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管理创新, 可将上述模式概括为网络执政新模式。
3 推进网络执政新模式的重要作用
早在2004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即明确指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近些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但是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仍然非常突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低, 各项政策执行落实难, 地方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不足;二是对各级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导致社会管理权力的滥用, 造成干群矛盾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三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公民的利益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难以有效保证;四是第三方组织发展不健全, 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社会自治能力非常薄弱, 各种社会力量还无法协同联动以实现对社会的共同治理。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均衡决策框架下, 以网络执政新模式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可以在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知易行难、推进缓慢的现实困局下另辟蹊径, 优化不合理的社会话语权结构, 以新的利益表达机制释放社会风险, 为长期难以解决的社会管理难题提供新的动力机制, 能以较小的改革成本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协同。
3.1 促进更为合理的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形成
哈贝马斯的商谈民主理论指出, “在达成社会共识实现公共决策民主化的过程中, 存在来自市场的金钱权力和来自行政系统的公权力对公民话语权的侵害” (分别被称为金钱暴力和权力暴力) 。我国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很大程度上即源自公权力的滥用以及金钱权力对行政体系和公民话语权的侵蚀。互联网以其自由、平等、开放的特征, 使得公民在行政系统和经济系统之外找到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渠道, 能够有效屏蔽金钱暴力和权力暴力的干扰, 形成自由表达的公共话语空间, 实现对公权力和金钱权力有效的制衡, 促进更为合理的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形成。这正是互联网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新的利益表达渠道释放社会风险
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社会真正和谐的基础, 互联网能够消除现有制度化途径的现实性障碍因素, 有助于改善公民个体利益表达无力的状况, 有助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沟通和交流, 也能避免群体参与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更加理性化, 使得社会管理更加符合公共利益, 有效释放社会风险, 达成社会共识, 促进社会和谐。
3.3 网络监督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
网络监督以其快速便捷、影响广泛的特点, 是常规性民主监督制度极为重要的补充, 能够为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社会管理难题提供新的动力机制。一是改变领导干部只唯上的局面, 促进其尊重和敬畏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有利于加强吏治;二是能促进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工作效率的提高、政府行为的规范。
3.4 以较小的成本和可行的方式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但目前社会管理体系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网络执政新模式能够在不改变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 以较小的改革成本和风险, 在互联网社会管理创新的软框架下会聚民智民情民意、整合社会各种力量, 促进社会管理难题的柔性解决, 渐进式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为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有效渠道。
4 推进网络执政新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对网络执政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
目前, 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对社会管理的巨大影响, 但是对网络执政新模式的内在机制、管理规律和重要意义还认识不足, 多数还停留在网络舆论监督的认识层面。同时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互联网持有消极抵制的态度, 不善于同互联网打交道、不知道如何同网民正常互动交流。人民论坛杂志的调查显示, 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60%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 影响前途”。
4.2 管理创新模式个性化色彩浓, 缺乏制度保障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同网民交流, 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2008年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之后, 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网上新闻发言人、网民人大代表、政府微博等不断涌现, 但这些管理创新模式大多是在少数开明官员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 实施和影响范围还仅限于局部, 没有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 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 存在着虎头蛇尾、难见实效、人走政息的风险。
4.3 不合理的管制影响了互联网的自由公正性
一方面,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而复杂的公共空间, 其开放性也导致了不良信息、网络暴力、影响社会稳定等消极面的出现。由于仍没有建立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很多地方采取删帖、封站、雇佣网络写手操纵网络舆论、压制网民参与等手段干预网络, 以达到扫除消极现象、维持表面和谐、逃避网络监督的目的。然而其过当的管制无异于因噎废食, 在抑制了消极现象的同时也扼杀了网络活力;虽然掩盖了矛盾却积压了民怨, 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也削弱了网络执政新模式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 互联网也正在受到金钱权力的侵蚀,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出现了一些删帖公司、网络水军和网络写手, 试图控制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 这些不好的苗头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4.4 实际工作对虚拟模式的配套不到位
要使互联网在社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做到网上工作和实际工作相配套, 形成以虚拟网络促进现实工作的动力机制, 否则新模式就会流于形式, 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面对这一新生事物, 各级政府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处于接受、试点和适应的阶段, 网下实际工作还未根据对网上新模式的要求做出调整和优化, 网下和网上脱节、不配套的现象比较明显。比如一些地方“网络发言人制”就出现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的情况, 难以实现跨部门快速反应, 无法适应以新模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
5 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存在、积极发挥互联网的创新推动作用。因此推进网络执政能力建设非常必要。这有利于统一各级政府的认识和步调, 推动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加大实际工作同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衔接配套, 发挥电子政务的基础纽带作用, 促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格局的形成。
5.1 统一认识, 营造宽松民主的网络环境
正确认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把握其运行机制和管理规律, 在扫除网络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等消极现象的前提下, 注重引导和规范, 避免行政权力对互联网的过当干预和管制, 遏制金钱权力对互联网的操控和侵蚀, 营造宽松、民主的网络环境, 构建有序合理的公共话语空间。
5.2 形成机制, 使网络执政新模式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认真总结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发言人、政府微博等管理创新模式的经验和规律, 逐渐将局部性、试点性的创新实践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并在更大的范围之内大力推广实施, 使创新的火花上升为全局性的变革。
5.3 加强引导, 开创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新局面
以更为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引导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管理, 加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互动性, 开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一是要加强网络问政, 会聚民智民情民意, 尽可能让社会公众便捷地参与到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 鼓励有识之士、热心网友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管理。二是引导公务员个体采用以网络联系群众、以网络服务群众的新模式, 鼓励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党员、大学生村官等通过新模式参政议政、化解矛盾、反映民情, 弥补现实体制程序复杂、层级过多的不足, 使其成为观察员、言官、服务者,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建立自我管理的网络志愿者服务体系以实现社会互助, 引导网络社团的发展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5.4 虚实互动, 促进实际工作和虚拟模式的衔接配套
以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为动力, 以新的标准和要求切实推进实际工作的优化和改进, 做好实际工作与网络执政模式的衔接配套, 使民智民情民愿在网络上会聚,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渐进式改革。
5.5 调整方向, 以电子政务为纽带促进网络执政能力的提高
电子政务是网络执政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变电子政务建设重内部管理轻社会服务的倾向,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建设开放性、服务性、协调性、参与性更高的电子政务系统, 以实现电子政务同网络执政新模式的平滑对接, 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舆情;执政能力;考验;正确应对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53-02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舆情就是舆论情况,它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是较多的社会成员对于某一个或者某些事情所表达的态度、信念、情绪和意见等的总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创造出了一个虚拟世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已经被复制或投射到这个虚拟世界之中,因此,在互联网上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舆论情况。
传统的社会舆情一直出现在民间,存在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的街谈巷议和思想观念当中,舆论情况的取得通常需要運用对社会情况的民意调查、明察暗访等手段进行,获取结果的效率很低,一旦样本选取少了还容易导致偏差,并且这种方式耗费很大。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民大众通常运用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关于网络舆情的获取,可以采用网络信息自动抓取等先进技术手段,不仅快捷,而且效率高,覆盖的范围也更大,获取的信息也更可靠。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网络已经被人们公认为是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论情况的重要载体。BBS、新闻评论、简讯、博客、微博等成为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舆情具有表达信息快捷、信息多元化、方式互动性强的特征,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以及网络运用之中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情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网络舆情交流的直接性。运用BBS、新闻评论、简讯和博客等网络手段,网民可以即刻发表看法,民众的意愿表达更加顺畅。人们可以在网上直接互动交流,更加直接方便。第二,网络舆情形成的突然性。网络舆情的形成通常十分迅速和突然,只要一有热点事件的出现加上一些过激的观点的表达,马上就可以点燃网络舆论,从而很快形成一个网络舆论情况的汇聚。第三,网络舆情结果的误差性。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留言者身份的隐蔽性,以及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的监督,一些网民自然把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不顺心,往往会在网络上发泄,在网络上因而容易出现不负责甚至虚假的言论。
二、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根据2009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
从2008年的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仍然是中国网民的主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全部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 / 3,其中最大的网民群体是学生,占比为31.7%。同2008年相比较,2009年30~39岁网民所占比重明显增大,比重从17.6%上升到20.7%。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9 565万人,占网民总数的28.3%。而同时期中国农村人口为71 2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3.4%。这显示中国城乡人口的比例构成与城乡网民的比例构成严重的不对等。
依据上述数据,中国网民在职业群体、年龄构成、城乡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肯定会导致这些人不能利用网络这一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参与到网络之中,不能掌握网络话语权,从而成为网络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执政时还只是通过网络来收集民意,那是远远不够科学全面的,因此还要更多地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了解民情。
三、网络舆情对党在执政方面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使政务民情传递沟通快速加快
当前,中国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由中央级党政新闻网站、地方党政新闻网站、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等组成的多层次相互交织的互联网传播系统,一些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已经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比如人民网的专题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已经是网络上最权威、最系统、最全面地介绍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网站,访问量在不断上升,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
在网络社会中,很多有影响力的党务政务网站已经成为政务民情传递的便捷方式。比如人民网的 “强国论坛”,新华网的 “发展论坛”等专题网站以及各级党政网站,能够在高效快速地了解沟通民意、传达党务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为党科学执政提供了重要信息
随着全国各地方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网络正在成为问政于民的重要途径。根据网络报道:“2010年9月‘纵贯中南海——处所带领人和处所机构留言板’正式推出,在国内外媒体和网友中引起剧烈反映。截至9月19日下午4点,给中共处所、国家主席、主席同志的留言超过39 760条,给国务院总理同志的留言超过41 802条。” “据统计,有44位省委书记、省长和超过170位地市级一把手对‘留言板’中的网友留言做出回复,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有力化解了社会冲突。”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汇聚的网络舆情,可以为我们党科学执政提供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
(三)网络舆情话语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网络为广大网民提供了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比如一些虚假信息的发布者经常在网上散布垃圾信息,误导民众;或是散布网络病毒破坏正常的网络运营,浪费了大量的网络信息;更有一些不法分子抓住网络监管存在的漏洞,进行各种网络犯罪活动,扰乱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都给我们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四)网络舆情敏感问题的处理考验党执政能力
在2010年12月17日,北非国家突尼斯,一位失业的大学生在摆摊中,被城市执法人员逼得自焚。这一事件经过互联网的曝光,迅速传播,不仅火速点燃了普通民众的抗议的火种,而且导致了突尼斯的骚乱持续一个多月,到最后,导致执政二十三年的总统被逼下台,流亡他国。这一事件让我们见识到了网络舆情的强大影响力。网络舆情热点敏感问题的处置是否得当已经成为衡量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标尺。网络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放大功能,极易让事态迅速扩大,影响敏感问题的发展方向以及处理效果,这是我们执政组织应该对网络舆情时时给予重视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科学引导网络舆情,开发执政新领域
把网络作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新领域来开发,这就要求我们党科学引导网络舆情。一是要建立网络信息传播准入制度。对网络的信息服务商进行运营资质强制认证,争取在信息源上清除可能对社会有害的信息的出现。二是主动提供正确网络信息资源。用及时准确的主流舆论引导普通网民,使网络负面信息没有生存的网络环境。三是合理处理传统媒体和新型网络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优势,充分运用网络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各自长处,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受众,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我们党要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这一新领域,更好地开展执政为民服务。
(二)充分运用网络舆情,巩固扩大执政基础
网络舆情有海量的民众参与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党对网络舆情加以合理利用,使网络成为一个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运用网络舆情凝聚人心,一是要加强先进网络文化建设,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阵地。当前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多元的网络信息会直接影响受众者的思想和实际行动,甚至会影响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我们执政党的执政理政。二是在网络环境中也要妥善处理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关系的大局。三是举行重大活动主动营造网络舆情争取民心,巩固执政基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是我国主动制造活动来宣传国家社会取得的建设成就,收到了激励人心、凝聚民意的效果,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三)合理分析应对网络舆情,加强网络执政水平
网络舆情突发性特点要求我们相关部门要做好网络輿情分的析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网络上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提高网络领域的执政水平。做好网络舆情分析,一是要着重关注社会问题的敏感、热点领域。二是要完善网络舆情的层级并做好应急预案。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就很容易转变成突发事件,所以要针对网络舆情发生的领域和事态的进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分级评价标准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到有备无患。三是要建立网络舆情的执政效果的信息反馈制度。运用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为切入点,反思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研究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四)妥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网络上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一旦处置不当就很容易转变为敏感突发事件,给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党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可行的预防措施加以应对,以确保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一是相关部门要提升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相关技术的研究,并建立科学可行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确保一旦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能够及时为各地方和各职能部门提供权威信息,并能够对预警预案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为有效解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提供信息和制度支撑。二是理性面对网络问题,积极主动地引导网络舆情。网络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党要科学认识,理性地分析对待,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网络舆情有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网络舆情一出现,应当靠前引导舆情,抢占舆论制高点,牢牢把握舆情传播和处理的主动权。第一时间权威发布相关信息,这样既可以迅速消除网民的疑虑,又能够把民心团结到我们党的正确主张和决策上来,从而可以收到较好的舆论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对省部级领导讲话强调提高社会管理水平[EB/OL].http://news.163.com/11/0219/17/6T99108L00014JB5_2.html
[2]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题[EB/OL].http://tech.sina.com.cn/i/2011-01-18/18145105126.shtml.
[3] 埃及中断互联网和短信服务稳定政局[EB/OL].http://news.163.com/11/0128/12/6RG3ORAT00014JB6.html.
[4] 陈明,杨国炜,陈樵哥.中国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EB/OL].《瞭望》杂志,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4/09/03/003289015.shtm.
[5] 胡锦涛与网友在线交流[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06-20/1287769.shtml.
[6] 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演讲——社会热点问题评论[EB/OL].http://www.ruan18.com/caijingpinglun/0102/7176.html,2010.
[7] 希拉里欲借互联网推进自由是败笔[EB/OL].http://news.163.com/11/0111/17/6Q4QE6CM00014AED.html.
[8] 外媒:古巴坚决反击“网络入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17/c_121092563.htm.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推荐阅读: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05-26
论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09-23
转型期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之探讨07-20
浅析地方领导如何加强班子建设与执政能力09-16
关于切实加强暑期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06-04
关于转发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切实加强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