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在行政执法中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管在行政执法中(精选8篇)

城管在行政执法中 篇1

07秋行政管理(专科)左婧婧

内容摘要:城市管理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以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为出发点,以城市管理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为归宿点,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执法体制,从而达到执法的最佳效果。本文从和谐城管的角度对城市管理、管理与行政处罚、依法行政、服务至上等进行重新审视,并提出做到和谐执法的有关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城市管理 行政执法 和谐执法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以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为出发点,以城市管理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为归宿点,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执法体制,从而达到执法的最佳效果。

一、做到和谐执法必须明晰几个概念

(一)城市管理

现实之中,大多数人一提到城市管理,立刻想到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所行使的职能。其实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是一门庞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是指一个城市根据其战略目标、自身的优势和具体市情,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社会参与为辅助,通过决策、组织、实施、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以取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对城市进行的综合管理。广义城市管理其实就是地方政府行为,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涉及部门众多、管理层面多级、管理手段复杂和效益最大化等特点。所以说,一个城市能否管好,决不是由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一个部门的工作好坏所决定的。

(二)管理与行政处罚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命令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管理是一种日常手段,而行政处罚属于国家法的体系,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是针对管理者管理不到位、被管理对象不服从正常管理以及侵害其他合法权益的一种惩治措施,通过这种措施的实施强制将其纳入日常轨道,可以说是不得已才为之的工具。而在现实中有些地方管罚主体错位,管理的变成收费的,处罚的变成管理的,以罚代管,这就直接导 致滥罚、滥法现象的产生,致使法律权威性受到挑战,妨害社会和谐。

二、树立依法行政、服务至上两个理念

(一)依法行政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正确有效的开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依法行政理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关键。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管理国家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勿庸讳言,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执法人员素质相对薄弱;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淡泊;相关体制、制度不够健全,制约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成为推进依法行政的障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中,人民和谐相处,有序生活。对于国家的管理者──政府而言,达成和谐决不意味着“打和牌”,恰恰相反,反而要更加严格的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严格界定和谐界限。同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作为直面群众的基础行政工作,如果不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实施行政处罚,势必影响到社会公正,造成不和谐因素。

(二)服务至上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正确有效的开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服务至上理念。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然而有些行政管理模式依旧沿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政治体制管理模式,许多应该让市场决定的依旧还由政府在做主,应该让市场来管理的依旧由政府在管理,造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而管理效率差强人意。目前社会各阶层的形成,两极悬殊的拉大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这里,政府能不能及时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就应该定位在服务员这个角色上。一是服务社会,二是服务群众,手段就是要严格依法执法,不循私枉法,最大程度地对违法行为和违法现象予以打击和惩治,尽最大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其最终落实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

三、目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当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综观全国,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 执法工作可以说是矛盾众多,群众反映较大的工作。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执法队伍自身的问题,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依旧是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很多工作机制没有到位。笔者在这里就平时工作中接触的比较多的问题试析之。

(一)关于流动摊点和大排档等影响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

以城市当中流动摊点来举例,流动摊点的存在对城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具体表现在:经营商品质量缺乏保证,经营的食品卫生条件、消毒措施没有保证,部分经营者相对素质较低,诚信缺失;堵塞交通,乱丢垃圾,影响城市市容秩序;漏逃税款,干扰市场正常经营秩序。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城市管理者和群众取缔流动摊点的呼声越来越大。大多数城市对流动摊点也加大了整治取缔力度,但实际的情况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来了他就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走了他又来,即使抓到了也只能罚款了事,就像举起拳头打蚊子,造成极大的行政成本浪费。

流动摊点的屡禁不止成了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但仔细分析一下,流动摊点禁而不止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产物,其存在不是偶然的。第一、流动摊点方便、经济,得到市民的青睐。需求决定供应,从供求机制来看,流动摊点存在具有合理性;二是具有大量从业人群。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年鉴显示,我国2004年城镇失业人口827万人,加上城市扩张以及现代化城市的辐射作用,又有大量农民拥入城市。一方面失业人群和农民本身缺乏就业技能,另一方面政府不能提供足够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流动摊点由于其经营成本少、投资风险小、资金回笼快、易于操作等优点便成为以上人群的首选从事职业。在我国目前经济尚不发达,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说流动摊点的存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诸如此类的大排档等现象不外于此,只要有需求,能带来足够的利润,就有从事的人群。

因此,对于类似流动摊点的现象,我们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规律来进行管理。乌鲁木齐市在这方面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乌市把小商小贩当作“宝”,放低准入门槛,加强规划、控制、保洁方面管理力度,结果不但搞活了市场,而且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34.4亿元,占三种产业比重59%,超过了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位列全国第一。结合地方实际,针对流动摊点、大排档等现象,笔者认为应当这几方面切入管理:一是找准群众需求信号,合理布局,妥善规划,在适当的地点准许设置;二是规范准入门槛,区别从业人群,择优准入;三是严格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合理抽取管理费用和应缴纳税费;四是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引入市场化的管理主体,还可以考虑如吸引企业广告资金来靓化设置点等方法;五是依法加大对恶意干扰正 常经营秩序的违法对象的打击力度,以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通过以上几方面措施的落实,既可以促进就业、满足消费、活跃市场,又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让政府集中精力在宏观经济发展上,可谓获得双赢。

(二)关于乱拉乱挂和乱贴乱画等影响市容形象的违法现象

目前所依照执行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有“一刀切”之嫌,就拿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来说,苏南和苏北的城市差异比较大,淮安市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城市,而苏南的南京、杭州、常州等城市已接近现代化大城市,两者都适用一个《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来管理恐有不妥。笔者认为,在这里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以《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这个法规为框架,结合城市实际制作地方性的管理规定(文件形式,不具法律效力)进一步细化城市容貌管理标准,主、次干道和巷道,主城区、近郊区和郊区都应有不同的标准。在整洁有序的整体要求下,分地段、时段可以适当晾晒衣物,在指定的宣传栏内张贴广告等。

四、做到和谐执法的措施与对策

(一)宣教并重,营造和谐执法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是和谐执法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搞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关键。目前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市民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使城管执法工作真正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形成城市管理的合力。

1.强化大众宣传。通过电视、报纸、送法进社区等形式对广大市民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营造“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个个都是投资环境”的氛围,增强市民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和城市意识。

2.注重罚前教育。《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觉守法。”可见,行政处罚所追求的不仅要“惩”已然违法行为,而且要“戒”未然违法行为。在纠正违法行为与实施处罚之前,首先要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和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由被动接受处罚变为主动认知自己的违法行为,达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我局除加强队员日常的法制学习外,还经常举办“我来说法”等执法演练活动,让每个队员在模拟执法现场开口讲法,与“管理相对人”辩驳,练就以理服人的真本领。

3.拓宽沟通渠道。建立局长接待日制度,拓宽与市民的沟通渠道,形成双向的信息交流,良性互动,使群众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主动关心和参与城市管理。

(二)以民为本,探索和谐执法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新时期的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俱进、以民为本,自觉地把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城市管理执法实践中,才能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

1.坚持重心前移。在实际执法活动中,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纠正违法行为,力求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违法行为都有一个违法预备、实施、既遂的发展过程,如城市规划管理方面,违法搭建有组织资金、准备建筑材料、打筑地基等前期行为,如果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制止,就能减少或消除违法搭建人因违法导致强行拆除造成的损失,避免执法冲突。

2.首次轻违不罚。对初次违法,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后果,当事人又能认识到自身违法行为的,一般不予处罚;对确需给予处罚的,坚持“先敬礼、再讲理、后处理”做法,做到态度有诚心,教育有耐心,执法有爱心。通过转变执法方式,给管理相对人以人格上的尊重,营造和谐执法气氛,从而确保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3、做到疏堵结合。长期以来,违章占道难以取缔,不能根治有许多原因,占道设摊投资少、见效快是一方面原因,执法方法不当是另一方面原因。实践证明,疏堵结合、科学管理才是根治这一顽症的科学方法。在当今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等不利现状下,取消“弱势群体”摆摊不现实,因此要与规划、工商等部门搞好配合,制定疏导方案,切实为商贩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不仅在理智层面上认同并接受执法管理,且在情感层面上尊重并信仰执法权威。在阳信梨园公园菜市场整治中,执法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菜农们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并为菜农推车引路,为他们安排适当的经营场所。在整治过程中,执法人员没有与菜农发生一起冲突,从而得到了菜农们的理解和配合,公园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三)以法为准,奠定和谐执法基础

1.讲法制。严格按照程序执法,坚决杜绝机械执行法律条款,以罚代法的做法,使得案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2.讲公正。法律法规的处罚幅度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行政处罚由执法人员主观决定,要求执法人员公正处理,严禁影响执法公正、损害城市管理执法形象的现象发生。

3讲民主。是指保护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人身权和申辩权。实施涉及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对行为的标准、条件予以公开,讲明违法事实以及所遵循的法律依据,坚持文明执法,尊重相对人的人身权,认真听取相对人的申辩。

(四)强化素质,实现和谐执法保障

城市管理的执法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执法对象和执法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就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高效、廉明、公正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是构建和谐城市环境的保障。

1.抓学习教育。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抓手,狠抓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执法人员能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执法目的更加明确,执法行为日趋规范,文明执法和依法行政的意识明显提高。

2.实行军事化管理。在队容风纪、机关办公和上岗执勤等方面,全部按照军事化管理模式进行。强化执法人员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团队意识,培养雷厉风行、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增强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3.完善内部制度。任何工作的有效运转,都离不开一套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对此,阳信执法局先后出台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工作纪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10多项规章规定,完善了内部规范管理。

4.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形成“人人扛任务,人人有指标”的工作局面。5.强化外部监督。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视察指导与监督,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管理更加公开透明,促进执法人员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城市建设得再好,如果管理不好,城市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能充分体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城管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李少波,行政执法知识简明读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李红涛,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城管在行政执法中 篇2

关键词:公权力,职务行为,休谟法则

“我们通常认为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相关行为是职务行为, 因此城管在执法时的打人行为可以理解为职务行为。但公权力具有法定性, 且法律没有赋予城管打人的权力, 因此城管在执法时的打人行为不能理解为职务行为。”

一、职务行为的定义

职务行为在不同语境下定义范围各不相同, 通常有以下三种定义理解。

第一, 狭义职务行为, 是指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这样使用职务行为概念时往往是在关于特殊侵权行为中。例如, 《民法通则》第121条的规定体现了在这个定义范围内确定的责任:“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 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 中义职务行为, 即狭义职务行为范围外, 还包含一些对社会或他人具有一定制约、支配或影响能力的行业从业者的职务行为。在这类职务行为中, 职业要求决定了其行为的外在特征, 也决定了其内在属性。例如教师、医生等从业者的职务行为。

第三, 广义职务行为, 即除狭义、中义职务行为范围外, 还包括受雇人执行雇主委托之事务时的行为。例如, 劳动合同、劳务合同成立后或事实劳动合同关系、劳务关系建立后, 受雇人就要根据其职业要求, 执行雇主委托之事务。秦秀敏发表于2008年关于雇主责任的研究成果中就把职务行为范围扩展到了一切受雇人, 认为, “雇主对受雇人于执行职务中所造成的他人损害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在司法实践中, 广义的职务行为主要用于民事责任的承担。

本文主要是对城管人员执法过程中的行为予以讨论, 因此, 采用狭义职务行为的定义范围, 即行政职务行为是指履行行政职务的行为, 包括行政主体本身直接作出的职务行为, 也包括行政工作人员或受委托组织所作出的履行职务的行为。

二、行政职务行为性质的判定

结合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打人行为是否是行政职务行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定。

1、行政职务行为的特点。

行政职务行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行为主体特定, 往往指具有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特定身份的人。城管隶属于城市管理机关, 享有执法权, 有特定身份。二是时空特定。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时间、地域范围内实施的行为通常都认定为职务行为, 而不论工作人员主观过错如何。城管在执法时的行为, 具有行政职务行为时空性的特点, 对其打人的主观过错, 暂且不问。三是承担责任范围有明显限制, 职务侵权行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一般只有法律上明确规定必须承担责任的才承担责任。

2、国家赔偿法的内容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 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 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第三条第三款规定,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利的, 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可见,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为了履行行政职能、行使职权的行为, 即使是打人行为, 仍然属于行政职务行为的范畴, 如造成严重后果, 则受国家赔偿法约束, 接受法律制裁。

3、法律行为的认定。法律行为是法律所调整的、具有法律意

义的行为。在法律的评价意义上, 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 他们的行为只有合法才可能获得法律的保护, 否则就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合法权益的侵犯, 就是对其职权的超越或者滥用。通过这种划分可以有效判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性质, 保证他们对法律和社会的忠诚, 确定是否应当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可见,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 仍然是行政职务行为, 只是对职务行为性质的再判定, 则是不合法的职务行为。

综上所述,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打人行为的性质属于行政职务行为。

三、行政职务行为中的违法行为与公权力之间的矛盾

第一, 从逻辑上看, “公权力具有法定性, 法律没有赋予城管打人的权力, 因此城管在执法时的打人行为不能理解为职务行为。”公权力具有法定性, 法律没有赋予城管打人的权力, 这是不用论证的终极价值, 就像自由对每个人的意义一样。但这样的原因不能得到“城管在执法时的打人行为不能理解为职务行为”的结果, 因为这样的表述是在前提和结论中偷换了概念。类比如“杀人是不被允许的, 法律没有赋予任何人杀死别人的权利, 因此杀人的行为不能理解为刑事违法行为”, 这明显是悖论。

第二, 从法律制定的意义上看, 如上所说, 按照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职务行为中侵权损害赔偿的规定,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打人行为, 如果“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要是行政职务行为不存在, 尤其是不合法的行政职务行为不存在, 又何来防止公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保护私权利一说, 国家赔偿法也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

四、从“休谟法则”角度对题目中矛盾的理解

题目中出现的矛盾, 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是逻辑的错误, 偷换了概念, 从法理上可以从“休谟法则”角度进行理解。休谟曾经将“is”解释为描述性陈述, 即现在是什么;将“ought”解释为规定性陈述, 即应该是什么;休谟提出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或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即“休谟法则”, 他认为价值判断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 即事实与价值之间存在一条“二歧鸿沟”, “is”和“ought”不同, 也不相通。

第一, “公权力具有法定性, 法律没有赋予城管打人的权力, 因此城管在执法时的打人行为不能理解为职务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将“is”和“ought”混淆的例子。公权力有法定性, 法律没有赋予城管打人的权力, 这是价值判断;而城管在执法时的打人行为不是职务行为是事实判断, 在做事实判断时, 想用价值判断来推论出事实判断, 将“is”和“ought”混淆, 是错误的。

第二,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执法行为是行政职务行为, 其在执法过程中打人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权益, 不合法, 但其仍然是行政职务行为, 这是基于事实判断本身事实的概念, 例如行政职务行为本身的定义、特点等予以理解, 即仅仅是一个“is”的判断, 不是用“ought”来判断“is”, 如前文所论述,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打人行为是行政职务行为是成立的。

参考文献

[1]皮纯协, 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15.[1]皮纯协, 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15.

[2]卓泽渊.法理学[M].法律出版社, 2004:96.[2]卓泽渊.法理学[M].法律出版社, 2004:96.

[3]卓泽渊.法学导论[M].法律出版社, 2007:136.[3]卓泽渊.法学导论[M].法律出版社, 2007:136.

[4][英]大卫·休谟.人性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4][英]大卫·休谟.人性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城管在行政执法中 篇3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使城管执法工作的依法性、规范性、文明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最大程度地解决所面对的社会矛盾,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围绕此课题,立足于城管执法疏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首善之区的工作目标,对人民调解制度引入城管执法工作的可行性进行初探。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特点

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耐心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目前多个行业在工作中引入并运用了人民调解制度,一是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公检法系统引入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经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种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的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人民调解作为诉讼外解决矛盾纠纷的制度,符合我国“以和为贵”、“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文化理念;二是人民调解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达成调解协议,充分反映当事人的权利和意思自治,有利于“双赢”及维系当事人良好关系;三是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调解形式多样,调解免费、方便,且几乎不需要付出成本,很好缓解行政执行方的压力,极大地节约了社会成本。

二、城管执法工作现状

近几年,北京正处于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北京的城市管理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受利益结构调整的影响,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城管执法部门所承担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传统的行政管理及执法模式已不能满足于现实执法需求。而且城管部门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执法理念滞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依据不足,执法环境不佳等,造成了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野蛮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但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还威胁着社会的安定,更是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成为目前城管执法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也为将人民调解制度引入城管执法工作提供了现实意义。

三、当前城管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性不足

公众参与是提升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公众参与的广泛性、科学性同城市管理效能密切相关。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基本上都还处于决策后实施阶段的参与,即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无法适应城市管理的要求和构建程序社会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因为城市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城市管理最终决策权并不在公众,而依然集中在行政主管部门手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城市管理公众参与的渠道和实施制度不够健全,致使公众参与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现,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二)城管执法观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看成仅仅是政府的管理。公民主体在城管执法中的参与权被剥夺了,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处于直接对立的境地。在“官本位”思想的阻碍下,政府在管理中往往先以官员自身为中心,脱离了实际需要,导致政府的所为并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这种执法方式很难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被处罚的群众不但会叫屈喊怨,而且也不会对法律产生敬畏的思想。因此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更加频繁,非文明执法的现象也会更加突显。

(三)执法方式单一,强制力不足

目前行政处罚是城市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相对集中的多是对在街面上发生的简易的、常见的违法行为的处罚权,处罚多是几十元的罚款,而当行政当事人不愿交纳罚款时,由于城管执法机关没有强制执行权,只能按照法定程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为区区一宗几十元的案子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是不现实的。城管执法方式单一、无行政强制力的执法特点、与城管执法内容量大、规模小、简单、快速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违法违章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执法部门法定的权利义务也就很难充分履行。

(四)在新的形势面前,城管执法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城管执法工作的要求

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政治素质不高。极少数执法队员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二是业务素质偏低。少数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城管执法专业知识,导致执法行为不规范,违反程序办案;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在执法管理时要么乱作为,要么不作为。四是执法过程中存在感情大于法的现象,以致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五是执法简单粗暴,没有真正地理解、把握,做到文明执法、服务管理,从而影响了城管队伍的整体形象。

四、引入人民调解制度解决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可有效提高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

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等公务管理事务的程度,是现代城市社会开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效率的综合反映。人民调解制度模式是以城管队员与社区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来共同处理社区矛盾,将群众的想法意见纳入行政管理的最终决策范围内,变原有的“政府管理、公众执行”的管理理念为“政府与公众共同管理”的先进理念。这种工作形式的展开,有利于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赋予公众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中一定地位,不但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公众配合执法人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性。同时,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为管理者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变“官本位”执法观念为“服务型”工作理念

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提供便利的服务。那么,政府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来解决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才是城管执法所应追求或实现的工作目标。人民调解工作方式在本质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一种工作模式,具体做法是以城管队员为主导,发动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化解社会矛盾。这种执法方式意味着城管执法人员不再是高高在上,依靠权力掌控执法相对人的领导者,而是在尊重相对人的前提下,与其进行沟通,为之提供服务的服务者,将群众利益作为执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寓服务于管理,以服务促管理。人民调解工作模式将政府“管理”社会问题转变为“疏导”社会矛盾。直接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为最终实现“服务型政府”打好基础。

(三)弥补了现有执法方式单一的不足,增强了城市管理力度

当前城市管理部门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行政指导为辅的执法手段实现管理目标。这种单一执法方式的不足在日益复杂的执法环境中日渐突显。人民调解制度是城管队员和社区志愿者相结合,作为一个调解小组共同调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方式。首先,这种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了群众管理城市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改变城管队伍中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从而促进城管执法职责的有效落实;其次人民调解工作方式要求城管队员与群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使得执法过程更加透明,执法程序更加规范,从而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执法效果的满意度,增强城管执法公信力。因此,人民调解制度是对城管执法方式的一种全新探索和尝试,是弥补城管执法法定手段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四)可有效促进执法群体综合素养的提高

当前,城管执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执法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切实做好人民矛盾调解工作,一方面,要选拔业务基础好,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城管队员作为人民调解员的同时,还应当对这些人员开展专业化、系统性的培训,并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法律知识不断提高的要求,从而在源头上保障城管执法人员作为调解小组核心成员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城管队员要带领志愿者进行工作,这就使得城管队员在客观上必须主动学习,充实自己,不断进步,才能领导志愿者共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同时,社区志愿者参与到自身社区的管理中来,在主人公意识的驱动下,会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辖区社会矛盾。城管队员与志愿者相互监督比照,不断共同进步,对于解决日益突出的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队伍基础和保障。

五、结语

调解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与“和为贵”的中华传统理念一脉相承,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可最大限度的节约社会和当事人在矛盾解决中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反映了社会需求,更得益于法律理念和社会文化的演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纠纷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城管机构作为政府重要的行政执法机构,必定首当其冲的承受各种矛盾冲击和挑战,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及执法模式出现滞后于现实情况时,考虑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以城管机关为中心的多元化矛盾解决方式是大势所趋。在城管执法工作中引入人民调解制度,适应了城管工作的特点,加强了城管队伍建设,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为建立“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基础。当然,一项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勇于开拓,不断总结、创新,最终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与时俱进的城市管理制度,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有益创新。

(责任编辑:刘夏伊)

相关链接:“四服务”的具体内涵

城管在行政执法中 篇4

在城管执法中关于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执行的体会

当前,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在我国行政执法人员中比较普遍。虽然执法依据和处罚本身没有错误,但由于执法程序的缺失,往往导致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给社会造成执法人员水平低、素质差的错觉,影响了执法形象。

一、简易程序中,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缺失

行政处罚的程序有三种: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简易程序在行政执法工作适用比例高,容易引发争议,是执法人员不得不慎重对待的一种最重要的处罚程序。

5月21日,《法制日报》曾报导过一起倍受法律界瞩目的行政诉讼案件:郑州市城管执法人员在巡查中,发现宋某私家车违章停放在人行道,因车主不在场,执法人员便锁定了车辆,在车窗贴上罚单,通知宋某到执法局接受处罚。宋某以执法程序违法为由将执法局起诉到法院,经审查,法院判决执法局败诉。无独有偶,深圳律师袁某违章停车被城管执法人员锁扣,并在车窗上张贴通知:“车辆违章停放已被锁扣,请与城管监察大队联系”。袁某交了罚款后,不服处罚行为,起诉到法院。深圳市福田区法院判决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败诉。

上述两个案件中,执法人员适用的都是简易处罚程序,因简易程序比一般程序、听证程序相对简单,许多执法人员只看到了其“简易”的一面,而忘了其“程序”的规定。按照《行政处罚》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第32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对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存在的违法现象主要有:未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未说明理由、告知权利、听取意见;未当场制作并送达处罚决定书;违反规定直接收取罚金;未备案等。

二、导致执法程序缺失的主要原因

简易执法程序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执法人员思想作风过硬、执法机关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

(一)执法程序意识淡薄,执法程序缺失。

执法人员想当然地认为,简易程序就可以“一简到底”,在执法中三步并作两步走,没有出示证件、表明身份、说明理由等便直接进行处罚,使被处罚人应当享有的合法权利被“简易”掉,如了解执法人员身份的权利,当面被告知处罚事实、理由和依据的权利,当面陈述与申辩的权利等。而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即使在适用简易程序时,也必须按法定的程序进行,缺失任何一道程序的行政处罚都是违法的。

(二)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差。

“官本位”思想表现在执法就是管人、执法就是“罚款”的思想上。在行政执法中只重视自己的权利,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法机关在简易程序中所承担的主要义务有:向被罚人当面表明身份的义务,查清事务的义务,处罚决定做出前告知被处罚事实、理由、依据、权利的义务,当面听取被处罚人意见的义务,当面交付处罚决定书的义务等。执法人员在行使处罚权时必须履行这些义务,热衷于权力而忽视义务势必造成执法违法。

(三)执法程序制度不健全,操作性不强。

《行政处罚法》对简易程序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还需要有关部门根据法律作出详细的规定。否则,执法人员很可能无所适从,难免犯些错误。此外,执法机关在创造新的执法方法和模式时,也可能由于执法程序制度不健全,而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利。

(四)监督不到位,执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

执法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的一种,要保证其实效性,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作保证,否则,执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就会出现权力膨胀,产生乱罚款、乱执法的违法乱纪现象。

三、防止执法程序缺失的对策

(一)强化培训学习,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二是加强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尤其是要对行政处罚简易程序中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搞好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杜绝违法现象的重复发生;三是对执法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者上岗,不合格者待岗。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考核应当把好五关:立案标准关、调查取证关、履行告知义务关、依法提出处罚决定关、规范法律文书关。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服务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动力,结合行政执法的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文明执法树形象”学习教育活动,在执法人员中明确执法就是服务的思想,依法行政,文明服务。要充分认清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保学习教育活动不走形式,不走过常要以“创优、争先”为主题,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促使执法人员自觉改进服务质量,争创文明模范,要建立与执法服务对象的联系机制。及时收集信息,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执法对象的满意率。

(三)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执法程序。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分级管理和备案制度、行政处罚错案追究制度、行政处罚证据及暂扣制度物质保存制度、法律文书使用归档制度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执法管理制度,使执法工作的全过程有章可循。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把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用责任制的形式加以规定,保

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对落实行政执法制度的情况,要通过定期开展检查评比,肯定成绩,纠正不足,规范执法程序。

城管在行政执法中 篇5

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区政府副区长 张希清

(2011年月日)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关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宣读了《呼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施方案》,对实施联合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城管综合执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已经成立,并成立了3个综合执法中队和11个分队,从今天起你们就将开始履行职能,为维护我们的城市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你们的工作职责方案中已经明确,在此,我就如何在实施新的管理模式下做好城管综合执法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环境是对外的窗口,是经济发展的平台,更是老百姓生活的家园。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也直接体现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能力的满意程度。对我区而言,城市管理的意义日益凸显,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城市管理的认识,通过管理增添亮点,弥补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以提升城市形象。按照省市要求,对城市管理要实行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城管综合执法。城管综合执法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的一种特殊管理模式,对加速推进城市管理

将发挥诸多重要作用。一是对城市管理方法的创新。大家都可以看到,城市市容卫生环境已成为当前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省市来讲,各级领导对于城市环境高度重视,并给予特殊的关注,对各地市容环境要求不断提高,而且看的是变化、实事和真实效果,我市每年都以多种形式与手段力争改善市容环境,干净城市建设、改善城乡环境、三优文明城区建设、四项战役等都是围绕着城市环境这一主线开展的,而且在不断的挖掘有效措施,我区近几年也不断在采取多种手段全力改善城区环境,尤其是自去年开展老城区综合改造整治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环卫管理方面,从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率入手,先后投入资金822万元,增设压缩车、吸污车、高压清洗车、叉车等机械设备近20台,有效改善了环卫作业条件,今年三月份,城管局创新环卫体制,对老城区中巷路卫生实施了承包,还推进了垃圾不落地管理,试行了袋装垃圾定时收集体系,使主要街路卫生质量逐步提升,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目前老城区居民庭院的整治,各包保单位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改造,逐步解决了脏乱差、死角多等问题。二是对城市管理缺位的补充。可以说,现在全区大力度、大投入、全方位的实施改造整治,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城区环境已明显改观,百姓也深有感触,但随之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管理与执法跟进的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区市容市貌和环境秩序同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城市管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目前出现了“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恶性循环,整治不够彻底、覆盖面不全,长效机制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尤其是涉及卫生环境和设施的管理方面,反弹现象相当严重,居民“三违六乱”现象也频繁出现,这些突出问题,验证了城市管理不得力、执法力量不足、跟进不够、体系不完善等存在的相关问题,所以说,城管综合执法这一新的模式,正是直接针对这些难题,提出的强化管理力度、增强执法力量的有效途径。三是对城市管理手段的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飞快发展,城区百姓对生活环境状况逐步关注和重视,对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每年在这方面的来信来访也都不在少数,他们通过纠风直通车、百姓谈、市民心声、来话来访、信息等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城区市容环境管理中,可见百姓的认知度高了,他们“做主人”的意识强了,随时在关注着、监督着我们的城市管理,而我们,作为城管人员、执法人员,同样也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更需要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以“做主人、敢担当、谋发展、惠民生”的发展理念,有效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切实承担好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容我们有半点虚假,不容忽视任何细节。因此,为将呼兰城区管理好、管出成效,提升应对城管面临的艰巨任务的能力,必须实施3+1模式,而且要力争实现3+1>4的扩展效果,切实增强城市管理效能。

二、切实提高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队伍素质

在方案中城管综合执法工作办公室人员及各中队、分队人员已基本定位,城管综合执法工作办公室要组织好培训,立即着手组织中队、分队的人员开展综合业务培训,联系市城管有关专家对所有涉及的城市管理及行政执法业务进行综合指导,全面提升综合执法队伍的综合业务水平,要让每个队伍明确职责任务和责任区域。城管综合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少数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特殊的工作性质,将使城管综合执法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逐步提高,表达自己诉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执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能严格执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又能妥善化解各方面的矛盾,成为城管执法人员的必备素质。因此,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执法队伍,是保证城管综合执法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城管综合执法队伍目前由城管局和执法局抽调50人组成,今后根据工作需要还要调整补充,面对日益繁重的管理任务,只有向队伍素质要“战斗力”。一是从整体上,要内重团结外求和谐。要发扬传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提升城管综合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外要加强沟通联系,争取各个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依靠和谐的部门关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凝聚各方面的合力,扩大城管综合执法的力量资源。二是从个体上,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加强政治、法律、纪律、道德、体能、心理、执法艺术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提高全体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注意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及时总结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规律;要切实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树立城管综合执法人员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公信力。三是从管理上,要内建制度外靠监督。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也是提高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城管综合执法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规范提高仍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个人行为、规范执法工作、促进队伍素质的提高。同时,继续完善外部监督网络,依靠外部监督提高和规范执法水平。要通过建设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

三、建立健全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长效机制

城市管理涉及制度建设、科技手段、市民素质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探索长效管理措施、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坚持边整治边规范,及时把成熟的经验用制度固定下来,完成从狠抓集中整治向强化日常监管的转变;要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楚、考核严格的城市管理责任体系,健全管理网络;用制度整合资源,用科技优化管理,实现共建共享、共创共管。各综合执法中队、分队人员均由城管人员和执法人员组成,管理整合的主要意图是提升管理和执法效能,中队、分队在执法管理中一定要树立良好形象,明确管理和执法定位,要严格依据市容管理条例、园林管理办法、市政管理条例、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强力度管理、高水平执法,并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涉及到管理方面问题,需由队伍人员共同担负,但涉及执法程序时,需由执法人员操作,确实做到依法行政。这既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一要突出重点。继续加大降扬尘、查撒漏、拆违建、除“顽癣”的力度,优化城市环境,达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的标准。二要关注民生。要认真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热点难

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对禁止性事项要早公告、早提醒、早制止,使被管理者少受损失。三要加强沟通。要把沟通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以沟通求理解、靠理解求支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城管综合执法工作;要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各街道、社区及包保单位的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互支持,共谋发展;要及时宣传城市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争取市民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在执法服务过程中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城管法规,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实现民主管理,建设“公众城管”。

城管在行政执法中 篇6

刚才,*局长传达了市局关于推行网上办案工作的意见,对于这项工作市局党委十分重视。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主要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安排部署网上办案工作,积极加快我局信息指挥中心系统的推广应用,努力实现用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下面,我就网上办案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网上办案工作

推行网上办案是城管综合执法实现新跨越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多年来,城管执法习惯于粗放型管理,有时出现执法不文明,办案不规范,处罚不严谨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城管执法在社会上的形象。我市成立综合执法队伍后,市局党委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在抓规范执法行为、强调文明执法的同时,着眼于创新执法管理,提升办案水平,克服城管执法多年存在的随意性和办人情案、关系案的现象,建局之初,就下大的`决心,集中一定财力,筹划组织建设城管执法信息指挥中心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建设,目前,指挥中心一期、二期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各大应用系统已全部转入试运行阶段。其中,今年4月份16039投诉受理系统投入试运行,今年7月1日起,市局办公室积极应用网上办公系统,并高质量地完成了局外网改版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局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水平。另外,指挥调度系统、城市监控系统和移动指挥系统建设任务也进展顺利,达到了设计应用要求。

网上办案是新时期城管执法发展的方向。在指挥中心各系统中,网上办公是基础,网上办案是核心,投诉受理和执法指挥是新手段。为了推广应用网上办案系统,前段时间,市局吕局长、韩局长带领市局法制处、指挥中心有关人员利用三个月的时间,深入各区局各试点中队,进行了面对面、点对点地反复尝试,通过不断改进和实际操作,现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筛网滤布推行网上办案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为此,市局党委研究决定,自今天起,在全局系统正式展开城管执法网上办案试点工作,首批试点主要在市局两个大队和7个区局的13个中队中进行,待条件成熟后要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中队中进行普及推广。实行网上办案可以使城管执法更加规范、更加公正、更加透明,必将大大提高城管执法办案质量和效能。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把网上办案做为当前加快指挥中心建设的中心工作来抓,认真抓紧抓好。

二、精心组织试点,确保网上办案取得实质性突破

开展网上办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新事物,是一个新的试点工作。我们要本着“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稳步推进、保证质量”的原则,精心组织安排,务求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一是完善试点方案。要安排好试点工作总体计划,制定好每个阶段的重点试点内容,明确试点工作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提前把试点工作方法步骤考虑得更加周密,把试点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考虑得更加周全,把网上办案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做实做好,为网上办案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转变工作习惯。从过去的“手上办案”到今天的网上办案,是城管执法一个质的飞跃。我们整个指挥中心建设,最终要实现“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绩效网上考”的新型办公模式。当然,近一阶段时间内,我们仍要实行网上办案与传统办案并轨制,但是网上办案是今后城管执法发展的方向,最终要取代旧的办案方式。各级城管执法办案人员要自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尽早适应新的办案方式,尽快转变旧的办案习惯。

三是严格办案管理。要严格规范网上办案岗位责任制,使各级办案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确保网上办案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保持网上办案的连续性、时效性。严格规范网上办案工作程序,严把立案关、审核关、处罚告知关和结案关,使我们所办案子经得住检验。严格规范电子卷宗,按照办案时限和要求,认真录入各类办案证据材料,保证案卷各类文书整洁规范。严格规范网上办案纪律,认真落实网上办案保密制度,严禁办案过程中擅自在线离岗,严禁外单位和外来人员上线操作等。要通过认真落实以上“四个严格规范”要求,确保我们网上办案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四是加强指导监督。市局法制处、指挥中心要集中时间和力量,深入各区局各试点中队,加强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基层遇到的难点问题,压滤机滤布推动面上的工作顺利进行。要加强网上办案跟踪指导监督,积极探索网上办案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全局网上办案系统应用水平。各级网上办案人员要抓紧熟练网上办案应知应会技能、熟记规范要求、熟悉业务标准,尽快成为网上办案能手。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网上办案工作

推行网上办案工作,关键是要“用”。从市局到区局都要把推行网上办案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领导同志带头学、带头用,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监督到位、组织到位。要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开展网上办案业务培训,抓紧培养一大批业务骨干,提高系统实际应用效能,争取尽早达到规范运行的要求。要加强应用监督考核,把网上办案作为今后半年和全年城管执法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检查考核,做到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切实引起各级领导对网上办案工作的重视。要根据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视情加快我局指挥中心三期建设,有计划、有选择、分步骤地推广应用到基层执法中队。在指挥中心三期建设中要把各区局各中队网上办案试点工作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谁试点工作开展得好,下一步就对哪个区哪个单位进行重点建设和优先建设,率先提升基层中队的硬件设施建设。今后还要把是否会应用指挥中心网上办公和网上办案系统作为选拔中队长、大队长和机关处长的必备条件,以此号召所有队员都要积极学习应用指挥中心系统。

城管在行政执法中 篇7

调查询问笔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题不突出

部分调查询问笔录中没有紧紧围绕“案由”来展开。“案由”就是违法案件的主题。调查询问笔录要围绕“案件事实、案件性质”进行。事实有发生、发展和结果;过程有开始、经过和终结;性质有轻微、一般和严重之分。具体讲就是调查询问要围绕违法事实的要素;围绕违法事实的构成;围绕违法事实发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调查询问笔录切忌主题不明、层次不清、内容混乱、颠三倒四。

二、事实不清楚

部分调查询问笔录中违法事实表述不够清楚。调查询问笔录要重点体现:当事人在什么时候、哪个地方、干了什么具体的违法活动、其危害后果如何。如查处户外广告案件中, 就必须要问清楚广告牌的位置、规格、内容和设置的时间等。同时, 对于当事人主观方面应知或明知的动机、目的, 以及有无应当免于处罚或从轻处罚的情节, 有无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同样必须搞清楚。做到案情没有搞清的不放过, 违法行为发生原因不查清的不放过, 涉嫌违法单位、责任人不查清不放过, 案件产生原因不分析透不放过, 涉案人员未得到应有惩处不放过。

三、细节不注意

部分调查询问笔录中不注意细节问题, 犯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常识性错误。有的调查询问笔录中, 记录人字迹潦草, 乱涂乱改;有的调查询问笔录中修改部分被询问人未按手印确认;有的调查询问笔录中被询问人未逐页签名确认, 甚至在调查询问笔录的末尾被询问人也未签名确认。

如何做好调查询问笔录

一、事前有准备

首先, 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执法水平。询问人记录技巧是建立在其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基础之上的, 因此要做好调查询问笔录, 询问人和记录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准。城管执法工作点多、线长、面广, 涉及多个部门的综合执法任务, 不仅执法内容多、任务重, 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询问调查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询问者询问技巧的能力, 对询问思路的把握;提高询问人心理学的应用能力;提高记录人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和调查询问笔录制作的技巧。

其次, 要充分做好询问前的准备工作。调查询问前的准备工作特别重要, 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询问的成功与失败, 调查询问前准备的目的是要理清思路, 突出重点, 紧紧围绕着违法事实展开询问。执法人员要熟悉案件的基本情况, 了解询问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案件定性也要有一个大体的轮廓, 想好调查询问的方法和突破点, 以求达到最理想的询问效果。

二、事中有技巧

调查询问时要营造一种便于询问的环境, 使被询问人在心理上油然而生敬畏, 主动配合。同时办案人员要密切配合。询问人员和记录人员对问什么、怎么问以及询问、记录的速度要配合默契。当询问人员有遗漏时, 记录人员要适时予以补充提示;当记录人员记得慢些时, 询问人员也要适当放慢询问速度, 使记录人员跟得上节拍。

一是直截了当法。对无主观故意且危害性不大、有悔改之意的被询问人, 要耐心地讲解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使其明白错在何处, 帮助他纠正错误。一般来说他们的态度比较诚恳, 但请求照顾的愿望比较强烈, 对此类人员询问者一定要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以事论事, 告知当事人违法的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 以及违法违章行为所要承担的责任。

二是敲山震虎法。对事先没有完全掌握其涉嫌违法事实, 有一定文化素质、存在主观故意和侥幸心理的当事人, 询问人就要以娴熟的法律知识、严格的法律程序与之相对, 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主动开展政策攻心, 大力宣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以及拒不交代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让其心悦诚服, 迫使其交代违法事实。

三是欲擒故纵法。对于态度蛮横、无理取闹的当事人, 要采取迂回、攻心战术, 抓住缺陷、漏洞和错误, 以法律、政策为武器展开攻势, 后发制人。这类当事人在被调查询问过程中, 多数有避重就轻的趋向, 涉及案件关键环节、关键人物、关键地点的情形或者不说, 说也是轻描淡写、似是而非, 而与案件定性不相关的情况则无所顾忌、信口开河。询问人员这时就要采取欲擒故纵的战术, 从与案件不相关的情形中找出被询问人员漏出尾巴的关键点, 埋下伏笔, 最终让被询问人不能自圆其说。

四是诱导深入法。对于那些文化素质比较低, 思想比较固执, 一时转不过弯的当事人,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根筋”。询问人不要急于求成, 也不要以牙还牙, 要以静制动, 采取“聊天”、“拉家常”等方式, 从他们所关心和关注的话题入手, 询问其家庭背景等, 诱其深入, 通过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谈话, 瓦解被询问人的感情堡垒, 打开被询问人的思想包袱, 击破被询问人的心理防线, 从而达到我们询问的目的。调查询问时用语要严谨、通俗、易懂, 注意逻辑性, 切忌随意、官腔。

三、事后有检查

一是要被询问人确认笔录记载。调查询问结束后, 应按照法定程序, 告知被询问人有阅读、确认、修正笔录的权利。被询问人阅读有困难的, 应由执法人员读给被询问人听, 允许被询问人作补充修改和更正。笔录修改处必须由被询问人按手印。被询问人同意无异议后, 应在调查询问笔录上签上“以上笔录我已看过, 无误”或“上述笔录已读给我听过, 无误”, 并逐页签名盖章或捺指印。对拒不签名盖章或捺指印的, 由询问人、记录人和在场人签名作证, 注明事实和理由。

城镇城管执法中的矛盾和对策 篇8

一、城管执法中的矛盾

(一)城管综合执法中暴力冲突频发

当前我国城管综合执法过程中,暴力冲突现象表现的比较严重,其中既有行政执法对象的暴力抗法原因,也有执法人员野蛮霸道的暴力执法原因,两种原因引起的冲突都发生了流血事件和导致当事人非正常伤亡的案例。2006这一年之内,广州城管支队共遭遇暴力抗法事件近500起,200多个执法队员受伤。

(二)城市弱势群体沦为主要执法对象

我国政府部门执法执政都要“以人为本”,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城市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阶层却成为了当前城管综合执法的主要执法对象。“公安管坏人,工商管富人,城管管穷人”的流传整整反映了这么一个事实。

二、城管执法中的矛盾

总结城管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执法缺乏足够法律依据

根据有关规定,执法的权限大致可以分为工商行政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公共安全交通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各个工作部门,基本上集中了一个地方政府所有的主要执法权,城管往往与综合执法联系在一起,但我国法律却一直没有所谓的正式界定综合执法权。没有约束的庞大权力,就相当于一个没有刹车设备的重型卡车在市区中高速横行。

(二)城管缺乏足够的法律定位

目前我国宪法和行政组织法还没有对城管部门定位。因此,各地方城管的组织形式非常混乱,从决定主体上看,省级、市级、县级政府都可以自行设立城管部门;在级别上看,乡、县、区都有自己的城管建制;从身份上看,有的城管部门有行政主体资格,但有的则属于地方政府工作机构。滋生暴力性的执法方式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各种组织上的混乱导致监管和救济方面的困难。

(三)街头商贩和城管矛盾是矛盾的主体

1、城管执法难以取得商贩的信服

商贩要生存和发展,在街边摆买是他们生活收入的重要乃至唯一来源,但确实危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又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因为他们沿街摆摊的确造成市容的脏乱差。城管的执法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单纯起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比如,政府在立法时可能颁布出权力本位较浓的法律法规,执法人员执法时可能出现腐败等违法现象等。

2、城管忽视商贩的合理诉求

可能受过去封建社会思想影响,一方面,城管人员在执法时经常带有权力至上的色彩,视商贩为治理的对象,没有从商贩的生存和生活的角度出发,具有暴力执法的倾向,以自己的意志执法,造成商贩的不满和情绪对立;另一方面,商贩缺乏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和权利安排,只能和城管采取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双方之间宛若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冤家对头,充满仇恨。

三、解决城管执法矛盾的对策

(一)更新城管执法理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全新年代,行政机关的理念也必须从以往的对人管理型转变为现代的为人民服务型,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确保以保障人权为宗旨。所以,在当前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城管首先要处理好维持秩序与民生之间的平衡与矛盾。在面前弱势群体时,要注意把秩序等等放在第二位,而他们的生存权必须是最重要的。即使在维护公共秩序所必须的情况下,不能单单的依靠暴力和罚款的方式执法,应遵循最小侵害原则。

(二)理顺城管执法体制

自身的先天不足、与相关部门的相互扯皮和权力配置不科学导致的低效,城管问题主要是体制不顺导致的。在2007年,淮安市开始推行“大城管委”,城管委员会涉及到市政、园林、市容、环卫等部门。首先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城建的副市长任副主任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城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委员会下面相关的区和职能部门的领导任其中的成员。现在由城管委员会来统筹和协调其他部门对摊贩作最合理的处置,处理起来可达到城管与商贩的双赢;此外推行“大城管”,可以使城管委员会有了管理权,可以针对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如优先为失业人员、困难家庭和进城农民免费提供由政府和企业免费提供的便民措施和划定的岗位,城管和商贩之间的矛盾得到大大缓和。淮安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广泛的认同。“大城管”模式力图使城管部门同时具有管理权和执法权,真正地把关注点和重点从行政处罚上转移到管理和服务上,不失为一个较有成效的模式。

(三)转变城管执法方式

目前,在中国的城管执法中,主要手段就是暂扣违法商贩的财产。但随着行政执法理念由管制型、命令型转变为服务型、指导型行政执法的方式,也应由单向、强制向多样、互动、民主的柔性执法方式转变。目前南京市已经不再一律封杀或者禁止对街边摊点,而是在合适的位置设立了“临时摊点集合地”近千多个,只是对商贩免费或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管理费用,允许城市化区域一部分小摊小贩的存在,这对于商贩和大众都是共赢的,也方便了城管的管理和协调。

(四)建立解决商贩就业的渠道

不少商贩由于自身学历较低和缺乏其他的生存技能,很难寻找到其他的就业渠道,为了生存问题,人们往往会铤而走险,违法事情自然出现。许多商贩属于弱势群体,是政府和大众都需要关怀和照顾的对象。政府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工作技能培训和提供就业岗位的方法来提高一些商贩的技术水平和生存技能,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出路。

(五)建立市容管理的民主化制度

上一篇:朋友我想念你话题作文下一篇:含有墨字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