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诗经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采薇诗经(精选10篇)

采薇诗经 篇1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采薇诗经 篇2

全诗六章, 可分三层。前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戍卒久戍未归的思归之情;四、五两章写了行军作战的场面;第六章, 写归途中的所思所感。

初读诗歌, 我们就能被笼罩全诗的情感主基调, 即悲哀的家园之思所深深打动。第一层, 诗歌就以多种技巧, 深刻强烈的表达了这种思归之情。前三章首句均以“采薇”之语起兴, 除言生活之苦、戍役艰辛, 更是意在强调薇菜的生长变化过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形象的刻画了薇菜从破土而出, 到枝叶柔嫩, 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变化过程, 喻示春去秋来, 时光流逝。这一层还有多处直接描写心情的诗句, 从“忧心烈烈”的归心似箭、煎熬难耐, 到“忧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绝望。再加上重章叠唱的手法, 使思归之音反复咏叹, 一次又一次增强着情感的程度, “曰归曰归”, 其思归之苦, 读来我心岂宁?

无情流逝的时光, 无情磨损的岁月, 漫长的戍役怎不令戍卒悲切之极, 发出“我行不来”的绝望。“久戍人将老, 须臾变作白头翁” (《杂曲歌辞》于濆) , “万里长征战, 三军尽衰老” (《战城南》李白) , 千古至今, 试问谁又能阻挡时光的流逝啊!

仅仅是时光飞逝令戍卒产生“我行不来”的悲痛吗?其实, 诗歌第一二层都做了这样的层层说明:“不遑启居”“我戍未定”“岂敢定居”, 可见居无定所, 辗转奔波;“王事靡盬”“一月三捷”, 可谓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这是时刻警戒, 枕戈待旦的艰辛;“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那是枪林弹雨, 飞箭流矢, 生死不虞的险恶。因此, 戍卒即使不被饿死, 也时时有战死的威胁, 岂能只是岁月催老之悲啊!而任何一个威胁都会轻易灭了他的归家之梦, 夺去他的生命。“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王昌龄) “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 (《兵车行》杜甫) , 这就是战争!哪怕它起因在“猃狁”之扰, 哪怕它是保家卫国的战争, 它仍然是战争, 其残酷和无情是不可改变的!

诗歌第二层, 许多人都持自豪、责任之说, 即体现了戍卒恋小家也识大局的意识, 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感。我认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仅是着眼于本层的理解, 而忽视了全诗浓郁的悲哀之气。还有人认为“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表现将士之间苦乐不均, 含抱怨之气。这就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我认为, 要探究诗歌的深层内涵, 先应该看看它写了什么, 是怎样写的, 再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恐怕才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这两章主要写了战车、战马、装备及战况:战车高大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 战马雄壮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 , 装备精良 (象弭鱼服) , 胜仗连连 (一月三捷) 。对于一个“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的陷入归家无望极痛的戍卒, 为何突然在这里如此振奋, 他说这些究竟用意何在?让我们把自己视为戍卒设身处地感受, 这难道不是在激励自己, 奋勇杀敌, 取胜回家吗?这难道不是在激励自己的战友, 鼓舞着战斗的士气, 同仇敌忾吗?这该是为生而战, 为归而战的信念啊!不然怎会有“一月三捷”的胜利。第四章首句的常棣之花也值得我们去探讨, 《诗经·小雅》中就有名为《常棣》的诗篇, 古人以常棣喻兄弟, 又有“兄弟联芳, 谓之常棣竞秀”以及“常棣之花, 其萼相辉”等名句, 常棣花被誉为和睦兴旺之花。这也应该可以作为支持我观点的一个根据吧。

最后一章, 戍卒终于凯旋生还, 踏上归途, 这本该是多么令人激动不已, 喜极而泣的大喜啊, 可他却是满腹的伤悲,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这该是怎样的哀啊!这是无人能知, 无人理解, 无法言喻的悲哀, 还有比这更深的哀吗?“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这纷飞之雪, 怎不是戍卒心头之雪, 纷扰迷离, 寒冷心酸。杨柳飞雪, 又怎能不使人联想到年少与衰老, 相送与归来, 相聚与分离, 希望与失望……这一昔一今, 一往一来, 饱含尽了流逝的时光, 损耗的生命, 以及人生的一切美好———亲情、团聚、追求、幸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岂只是寒饿难耐之态, 更是种种复杂心绪的煎熬和磨折。征战多年, “靡使归聘”, 音信断绝, 生死存亡, 两不相知, 自然会有“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的恐惧。“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下沾我衣。”《十五从军征》中这位汉代戍卒面对的凄楚岂不就是《采薇》中的戍卒曾经的苦痛。

思乡恋家, 是人之最朴素最本质的情感。战争, 意味着死亡与毁灭, 是生命最无助之所。《采薇》将战争与思归对立统一在一起, 在战争的背景下, 凸显人性, 表现生命的本真和无奈, 从而碰撞激起许多人性的思索, 生命的悲叹。其思想的厚重又早已超越战争和思归本身, 我们的先民有着多么至情至理的灵魂啊!难怪古人认为“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是“诗三百”中最佳的诗句, 后世的诗人纷纷追慕着它的魅力, 体悟着它的哲思。在“昔往”, “今来”的对举和流逝中, 《采薇》这首千古之音悲吟着生命的永恒之叹。

张玲,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组教师。

摘要:《采薇》是该用深情和灵魂去教和学的生命之篇。悲哀的家园之思是全诗的情感主基调, 诗歌以多种技巧, 深刻强烈的表达了这种思归之情。时光飞逝, 戍役漫长, 战事激烈, 生死不虞, 因而归家无望, 痛苦绝望。激励自己, 鼓舞士气, 同仇敌忾, 故而为生而战, 为归而战。昔往今来, 时光流逝, 生命损耗, 人生的一切美好消失殆尽。音信断绝, 生死存亡, 两不相知。归乡之途, 步履维艰, 种种心绪煎熬磨折。《采薇》将战争与思归对立统一在一起, 在战争的背景下, 凸显人性, 表现生命的本真和无奈, 从而碰撞激起许多人性的思索, 生命的悲叹。其思想的厚重又早已超越战争和思归本身, 我们的先民有着多么至情至理的灵魂啊!

《诗经?采薇》的主旨解读 篇3

战争,总会关乎生死。而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除了死亡的残酷,还有离别的忧虑。所以,在战争频仍的先秦时代,戍边的战士难免就会生出思乡的痛苦。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概括了《诗经》成诗的原因,也同时揭示了《诗经·采薇》中那位战士的心声。

“猃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无史记载,存于传说的时候,对于中原的政权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猃狁”二字的“犬”字强烈而鲜明地传达着汉族对其的侮辱和恐惧,这也恰好说明了它有着“豺狼”一样的民族个性——拜“白狼”为图腾,既残暴又强大。周幽王时,它是攻入镐京的“犬戎”,汉武帝时,它是与之交战的“匈奴”,即使到了唐朝,时人谈之色变,两股战战。

当周朝的战车经过几百年的跋涉,在“春秋”这个拐点终于车破马乏。而猃狁这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窥伺觊觎之下,当然也发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进攻与防守,侵略与反抗,在双方的边境上不时上演。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抢夺了什么,损失了什么?也不知道在每一次的进退时死亡了多少,俘获了多少?历史的风烟连铁石都能消磨成沙,更何况那一小片血渍、曾经温暖的肉身?

但,即使再过几百年、上千年,因为有《诗经·采薇》的流传,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有那么一个战士,在频繁的战争空隙里的哀叹与呼吸;可以依稀看到他驰骏马,披铠甲,挽雕弓的飒爽英姿。可以感受他对家国内心的忧戚,对和平的期望。

战争,拉长了家乡的距离,阻滞了归乡的脚步,更使每一个时刻都变得难以消受。塞外是苦寒的天气,晚来的春,短暂的夏,漫长的秋冬。或许,这个战士只能凭借那荒原的草的荣枯来辨别季节,除了战争,除了流血与死亡,哪里还有“采薇”的闲情逸致?“采薇”是和平年代的生活场景,即使遇到荒年,以“薇”代食,那也毕竟不需要枕戈待旦,直面生死。看着草长草枯,想着家乡此时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了吧?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但战争不休,何以家为?

对于战争的理解,我总觉得没有这个古代的战士理解的透彻。更别说真的让我持刀跃马,冲锋杀敌了。快意恩仇,杀人如麻,那只是小说家的臆想而已;悲啼呼号,望生畏死,或许才是人们的常态。

至于在极其残酷的古代战争里,竟然有人不贪生怕死,而心存家乡,这样纯粹的、深挚的感情,似乎只他所独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这个古代的战士,不是同情,而是敬仰!

他归乡的心情是急切而真实的,但他没有因为戍边就怨天尤人,如一个怨妇那样控诉悲吟,他深知一点,那就是,导致自己远离家乡的,甚至有可能失去家乡的原因是外敌入侵。敌人是横亘在他归乡之路上高山,只有荡平贼寇,才会赢得回归。所以在每一节的诗歌里,他都会反复控诉:“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这些语言,深刻的显示出这个战士的内心——把对家乡的爱,融化为对敌人的恨。正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

《采薇》之中的情感,是阳刚的,是正义的,是充满着战斗豪情的。当这个战士谈到战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到:那“君子之车”是多么的高大坚固;那“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是多么的剽悍神骏;那“象弭鱼服”是多么的装备精良、军容整齐;那“一月三捷”是多么的大快人心。这样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个古代的战士,他内心之中的大情感,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爱。

《采薇》之的情感,是浪漫的,是写意的,是充满着乐观情怀的。在战场那“彼尔维何?维常之花”的绽放,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其实是战士对胜利的渴望。1929年,毛泽东在转战闽西时,红军上杭之战胜利,恰逢重阳节,那“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对比,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优劣之比,更是和平与战争的状况之比。诗歌用诗化的画面,而不是用世俗的语言来表现,在含蓄之中,蕴含着批判,在对比之中,增加批判的力量。

但战争残酷而漫长,究竟何时是个尽头,当现实摆在这个战士面前时,引得他无尽的哀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个人的际遇与时代的命运交叠,多数情况下会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沉寂于芸芸众生之后。但总会有在大河奔涌向前时,偶尔泛起的浪花,逼人眼目,催人魂魄。如能如此,那也应该是个幸运儿。

这个潜藏在千年之前的战士,他发出的悲鸣因诚挚、真切,而感人至深;因深沉、厚重而催人奋进。这位心怀家国、屡经战阵而不死的勇士,在已是杨柳依依,薇草青青,棠棣葱葱的千年古道上,你是否安然返乡?

诗经-采薇 赏析 篇4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包含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其中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诗。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其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篇之一。全诗六节,用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描述了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阴雨霏霏,雪花纷纷的寒冬,踽踽独行在返乡的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当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接下来,我就将对《采薇》中的写作手法、结构和主题思想进行简要的评论。

首先,《采薇》主要采取兴的写作手法,前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起兴,以此来引起下文。“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粮草不续,士兵只好以它充饥。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例如,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这里作者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让诗句充满了节奏感和音韵美,暗示着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除了作者赋予薇菜的意象外,天气等自然环境描写同样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在中国古代,杨柳的“柳”与挽留的“留”谐音,固有挽留直意,同时,杨柳易于生长,在送别时也暗示无论远行者飘向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也象征着不舍的情意。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其次,全诗共分六章,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这位戍边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军旅生活是那么艰苦,驻守地转移不定,王室公事无休无止,战士们无暇休息,有时还得采薇充饥。对此,难免怨嗟,产生渴望返回故乡之情,但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为了实现边境早日安定,战士们坚持下来,恰当地处理了个人忧伤痛苦与保卫疆土的矛盾。

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边防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流露出出征将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自豪感。接下来对战车以及弓箭的描写,显示出将士们装备的精良和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忆昔伤今。“昔我”两句以乐景写哀,“今我”两句以哀景写乐。然而在九死一生归来之际,庆幸之余,难免痛定思痛;加之归途艰难,又饥又渴,怎不悲从中来呢!在《采薇》的最后一节中,“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此时士兵心情的悲苦,又有谁知道呢?

最后,《采薇》这首诗既写士卒在出征和战斗中紧张、饥渴和劳碌的痛苦生活,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能不顾安危,急国家之难的爱国热情。全诗借自然景观以托情,情感真挚,凄楚动人。在每章的后六句具体描写思归之情时,表达形式也有所变化。比如,第一章作者仅仅说,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是狁害得他有家难归。而第二章则说:“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忍,还想到:“我的驻地没有一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第三章,眼见已到十月小阳春了,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心情极其痛苦,谁能宽解呢?──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又如在第四节这么写道,“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艰难的征途;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卒们则围在车的两旁,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他们南北转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从字面上看,这一部分主要描写士兵的征战之旅,并没有思乡的感情流露,但那一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从这处侧面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可怜的戍卒,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挣扎着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飞矢的时候,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

古诗《诗经采薇》节选 篇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①思:语气助词。

②矣:语气助词。

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④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⑤昔:从前。

大概诗意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征战归来的边防士兵所赋的诗。在这首诗中反映了士兵的征战生活和内心感受。末章抒发归途遇雪,忍饥受渴的辛苦和悲伤,诗味最浓。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1、这一段诗表达了作者(即诗中的战士)对于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诗经《采薇》节选翻译 篇6

采薇(节选)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采薇诗经 篇7

1 诗歌原义的取舍与改变

《诗经》是庞德翻译的最后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据前人研究, 庞德起先阅读的诗经并非原版, 几经辗转获得原版的他在词典以及中国学者的帮助下完成了《诗经》的英译。这难免会在诗歌的原意理解上产生一些细微的偏差。如《采薇》第一章中的“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 句意是出行的士兵尚未成家, 而要抗击玁狁的入侵。而庞德译为:

no house, no roof, these Huns on the hoof

意为“匈奴们居无定所, 他们在马上奔腾。”这与原义相差较大。相似的还有诗中头一句:“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这其中的“作”原意是豆苗刚刚发芽, 而庞德诗中却译成了:

ferns are high

这对于作物的生长状况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 而原诗中又是以“薇”的不同形态来暗示时间的, 因此这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

然而在《采薇》的译文中, 庞德为了进行西方诗歌的再次创造, 也故意缩放、扩大或者转化了原诗中的一些特定的语义。譬如第一章中的“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庞德进行了语义的转化, 反译为:

Work, work, work, that’s how it runs, we are here because of these Huns.

这里连用三个“work”是为了模拟还原出原诗中的重声之感。又如第三章的“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庞德译为:

King wants us to give it all.No rest, spring, summer, winter, fall.

此处的“spring、summer、winter、fall”很明显是扩大了语义。原诗强调动作, 而此处强调时间的持续性, 目的是与前句的all押韵。

相对于庞德而言, 许渊冲具有非母语译者的文化心理优势。原有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取向与古诗大多契合, 因此翻译起来更能做到“化境”之说。许渊冲的翻译中有着“三美”“三化”“三知”的原则, 这使得他在翻译原文时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许将诗的第三章后两句译为:

The war not won, we cannot rest.Consoled by none, we feel distressed.

此处将“忧心孔疚”化意为“无人抚慰”, 意思贴近, 虽未体现原文情感的强烈, 但与前句形成ABAB的韵调。在诗歌的第四章中, 许渊冲做出了更多的处理:

Driven by four, horses aligned, our lord before, we march behind.

Four horses neigh, quiver and bow, ready each day, to fi ght the foe.

此处许渊冲不再逐句翻译, 而是将原诗中战争的恢弘场面与人马的情态提炼了出来, 重新进行了创作。译文中省去了原文中“象弭鱼服”这一文化概念, 侧重于战马的描写, 在押韵的基础上运用neigh、quiver、bow一系列动作来体现战马嘶吼的战争场面, 从而再现原诗的意境。在诗的终章, 许将“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斯, 雨雪霏霏。”译为: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此处Snow bends the bough一句将“雨雪霏霏”具象化了。依照上文, 此处的bough应为杨柳枝条, 这样的增译是为了增强往昔画面的对比感, 同时也能够使译文有着AABB的韵律格。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许渊冲与庞德在对《采薇》进行翻译的时候, 都为了诗歌的音韵和形式美做了较大的改动, 对于诗歌的原义也进行了多处处理。然而不同的一点是, 由于许渊冲具有非母语译者的文化心理优势, 所以在进行“化意”之时能做出更为大胆的改动与调整。而从庞德的译本来看, 因为源语言的理解障碍, 许多地方是按照“拆解汉字”的方法进行翻译, 诗歌也因此更具有西方韵律, 形成了一种带有韵律的自由诗体。

2 译本语言特色

庞学专家肯纳 (Hugh Kenner) 在其专著《庞德时代》 (The Pound Era) 中曾说, 庞译《诗经》并非中国读者所知的《诗经》, 更不是汉学者所关注的《诗经》, 原因很显然, 这是一部英语诗集 (Hugh Kenner, 1971) 。而在《采薇》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显著的英语诗歌特点。

在前三章的首句中, 庞德充分抓住了“采薇采薇”这一语义上的重叠之感, 将原文译为“pick a fern, pick a fern.”让人联想到诗中之人不断采薇, 不断咏叹的画面。《采薇》原文以薇菜的生长为时间线索, 从而逐渐展开故事, 抒发情感。而庞德对于此种时间的逻辑性特别敏感, 他将“薇亦作止, 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分别译为:“Ferns are high;soft as they come;if they scratch.”尽管庞德将“作”意为“high”有失准确, 但其对于时间连词的运用却十分恰当:“as”“if”都体现了时间的层层递进之感。“scratch”一词更是直接化意, 将薇菜动态化了, 这也体现了西方诗歌中对于动作性与时间性的重点把握。

纵观庞德的译文, 我们不难发现, 即便诗歌带有韵律, 诗歌形式上却有着散体诗的特点。庞德在翻译时虽然按照原文划分诗歌章节, 但每章长短不一。庞德在翻译时, 将自己看作是一位讲故事给他人听的士兵。因此诗歌中夹杂着许多口语化的表达, 乍一看也有着英语民谣诗歌的感觉。如第三章中:“I’ll say home, what’s the catch?”“Sorrow to us, sorrow to you.”以及第四章中的“What do you call three fi ghts a month, and won’em all.”译文中对于第二人称和疑问句的使用使得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互动, 从而更具口语化的抒情效果。

许渊冲曾经在自传《追忆逝水年华》中说道, “人生就是追求, 我追求的就是美” (许渊冲, 1996) 。因此许渊冲在翻译时, 严格依照诗歌的格律与音韵进行着创作, 努力重现诗经原文的双声、叠韵、头韵、微云、叠词、重言等语言的美丽。诗经语言淳朴自然, 感情真挚。而许渊冲在翻译时也力求此点。他将晦涩的古文词汇不断转化, 从而替换成简单明快的现代英语。

许的译本通篇读下来流畅自然, 十分美丽。译文中前五章都用复数第一人称“we”, 而在最后一章, 人称变为“I”, 让读者顿觉诗歌通篇乃是诗中人物的内心独白, 情感的体验也就更加厚重与内敛。许的译本中, 每章8或10个短句, 与原诗的四言形态十分相似。而每章都遵循ABAB或者AABB的韵律。

3 读者文化体验

虽然字面意义相距不大, 但庞译与许译所呈现出的意境与创造的读者体验是大不相同的。通读庞德全诗译文, 口语化的语言以及自由的韵体形式不断地突出着诗歌的故事之感。此种译法给读者一种影院观摩之感, 镜头的正处便是一位士兵, 他面对观众, 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而在读许渊冲的译文时, 更像是读者与士兵两人的共存, 诗中之人用凝练的语言, 向读者徐徐诉说自己的无尽哀伤。这也就使得两篇译文有着不同的气质。庞译中透露着大众化的草根气息, 而许译中则夹带着孑然一身的不凡气质。

在庞德的译本中, 讲述故事的士兵虽历经沧桑, 但他所体现的是平民的草根气质, 他只是战争的过客, 是岁月的牺牲者, 在刀光剑影中混沌度日。诗中的士兵是不情愿地工作, 因为皇帝想榨取他们的所有 (King wants us to give it all) , 他们在战争时是躲闪避敌的 (Sloggin’alone in the Hien-yun war) , 译文中所体现的是一种可怜, 一种平凡的悲哀, 一种对战争的畏惧与控诉。

然而,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原诗, 不难发现, 虽然《采薇》是一首厌战诗, 其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却不是漠然的, 而是洋溢着热血的。“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洒遍鲜血的战场上仍然开着海棠花, 宏伟的战车, 高大的马匹, 不断传来的捷报, 这些描写中更透露了士兵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悲壮之情, 因此要还原诗中的意境, 就需要在译文中体现出这种壮丽的情感。许渊冲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情感, 因此在翻译时用感叹来加以传递:

How gorgeous are, the cheery fl owers!How great the car, of lord of ours!

此句的不同译法, 最终赋予了两个译本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不同的文化气质。两篇译文的情感在此分化, 而到了诗歌的终章, 情感差异也体现地更加明显。诗的最后, 庞德仍然只是使用陈述句。士兵虽然忧愁, 但也只是淡漠地猜疑, 只怕自己的忧愁无人能懂:

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s doubt. (No one feels half what we know) .

而许渊冲的译本中则将忧愁的情感推到了顶峰:

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Hunger and thirst, press me the worst.My grief o’erflows, who knows?Who knows?

Long、long、hard、hard的叠用突出了路途的无比艰难, 更烘托出了士兵心情的悲痛, 而结尾的who knows?Who knows?像是悲伤至极的呐喊, 让读者感受到士兵心中的百转千回, 而诗歌也在这情感最盛之时戛然而止, 留下浓烈的悲哀, 无法化开的余韵。

4 结论

翻译可以说是无限贴近原文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译者的再次创造。诗歌翻译尤是如此。对于《采薇》一诗, 庞德与许渊冲在形成自己理解的基础上, 为了诗歌之美进行再创作, 产生了两篇具有不同文化气质的译文。从原文意义的传达、诗歌情感与诗歌之美的传递来看, 许渊冲确实更胜一筹。然而庞德却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诗歌方式, 将中国古典与西方诗歌结合起来, 进行了革新。正如德伯所说, 《诗经》或许比《诗章》 (The Cantos) 更能清楚说明, 庞德作为一位诗人、美学家及其所膜拜文化的阐释者的成败得失 (Dembo, 1963)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 对于经典的翻译也并非易事, 而译者能做的, 便是在还原经典的同时, 不断减少读者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理解障碍, 从而达到追求艺术与弘扬文化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Dembo, L.S.The Confucian Odes of Ezra Pond:A Critical Appraisal[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1.

[2]Kenner, Hugh.The Pound Era[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520.

[3]Pond, Ezra.How to Read[Z].T.S.Eliot 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nd[M].New York:New Directions, 1968:25.

[4]钱雅欣.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MA].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汪榕培.漫谈《诗经》的英译本[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5.

[6]许渊冲.诗经[M].周明伟编.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3:189-192

[7]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Z].北京:三联书店, 1996.

[8]岳峰.略论《诗经》英译的韵脚处理[N].集美大学学报, 2002.

[9]袁靖.庞德《诗经》译本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当年高歌唱采薇 篇8

这片土地属于当年的大燕国,彼时的大燕已不复繁华,多年战乱使这个早已不堪重负的国家风雨飘摇、奄奄一息。大燕男儿多是铮铮铁骨,但凡壮年便投军从戎。我20岁生辰未过,已是骁勇的镇远将军了。

我站在城墙上指挥军士们安排防御,城外的敌军越攻越猛,估摸着我殉国的时日也快到了。远处一个女子快步朝我走来,猎猎西风将她一身素衣吹得猎猎作响。她是军队里唯一的女医,也是我未过门的妻子—黎子衿。她行至跟前,满脸担忧地对我说:“余轩,投降吧。皇上不会派援军来的。”

三日前,金兵离都城尚有数千里,皇上决定迁都,临行前对我说:“余将军只需守三日便好,三日后我定会派兵前来。”于是,皇上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迁都,只留给我一万精兵来抵挡这近乎五十万人的金兵。从那日起,我便知皇上不会派兵前来,我不过是颗为他拖延时间的棋子罢了。

连日劳累使子衿憔悴了许多,我将她耳旁垂下的一绺乌丝重新绾上耳后,淡然道:“我不过是尽忠职守罢了,以身殉国本就是武将分内之事,只是苦了你。”言罢,我转身继续指挥去了。

那日,她在那里站了许久。

第二日,我仍在城墙上指挥。只不过已不再坚守,不论我投降与否,今日午时金兵定会攻破城门,那时我也必自刎殉国。

我正欲唤手下将剑取来,只觉后颈一痛,晕了过去。恍惚间听见一声呢喃,“余轩,对不起”,似夹杂着哭声,有丝冰凉落在我脸上。

几日后,我在一间草庐里醒来,那是我好友的家,他不肯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之后,我辞别了他,一路游历。

后来我听说,城破那日,余轩将军自焚于城墙之上。我知道,那是子衿。

我听说,燕国百姓大恸不已,自发为其收尸,为免遭金兵毒手,只立了一个无字碑。

一阵暖风袭来,往事如烟散,如今我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知是谁在陇间低吟,“昔我往,杨柳垂”,我且幽幽轻和:“今我来,雪霏霏,问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谓 我

作词:小鱼萝莉 演唱:小曲儿

余归故里 春风不识路

丛生黍稷 此身在何处

飞阁流丹 纸醉金迷中错付

而今皆化尘土

郁郁青葱的往事破土长出

长在阡陌以北伊人的墓

当我拨开眼前寂寥的渔樵耕读

残碑是岁月磨平的书

谁在陇间低吟离歌

我且幽幽轻和

一腔热血今与何人说

行迈靡靡的我

黄粱一梦过醒时已家国破

……

纷飞无情战火里

彼此明灭的回忆

任岁月烙印下不屈

诗经采薇改写作文 篇9

在她许下这幸福的誓言后,他们的日子过得平静安好。但这美好的生活却在某一天被哒哒的马蹄声给无情地打断了。边境的猃狁叛乱,戍军力量单薄,皇帝临时征召边境以南十二郡成年男子出征,他们所生活的乡村,就在这十二郡之内。郡守按照籍户花名册一户一户地查,没人妄想逃脱这沉重的枷锁。

她哀哀欲绝,悔恨当初为何不迁往他地。失去了他,她的世界就没有了天和光。送行那天,她在村口拉着他的手哭得不能自已。队伍终是出发了,她红肿着双眼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微风拂过i,似有什么轻轻掠过她的头顶,像他温柔的爱抚。她抬起头,是一枝鹅黄柔嫩的柳条,头顶,是一树随风起舞的杨柳。她轻轻扯下那枝柳枝,想保留一丝他的感觉。

他走了,她怀着矢志不渝的信念等着他。她天天去采薇菜,那是他在战场上常吃的,她愿与他同甘苦。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她还在痴痴的等他,可周围的人却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她。登门劝她改嫁的人越来越多,她只是低头嚼着口中不知吃了多少次的变硬变色的薇菜沉默不语。她想在漫长的等待中守住他,但周围艰辛百味的生活却毫不留情的击打着她的心。在无望的等待和绵长的流年里,她的心开始被一点一点的瓦解,被腐蚀,最终被击得千疮百孔。她是流着泪离开了这个有她最美好回忆和最痛苦回忆的地方的,她怕她真的会绝望,万劫不复。

现在的她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生活过得平淡琐碎乏味。她不敢想起他,那是她心里最痛的地方,一碰就止不住的疼。一个普通的冬夜,她一如既往的哄孩子睡觉、收拾屋子。银白色的月光透过窗台铺满屋子里的地面,她独自倚在窗边,看窗外漫天飞舞的鹅毛般的雪花,忽然记起了那枝杨柳。她找出当年带过来的箱子,小心翼翼的从箱子底部拿出了那已皱缩变色的柳枝。她轻轻的将柳枝拂过头顶,想找回一丝最初的幸福。可没有,一点感觉都没有。柳枝从她手里滑落,她泪如泉涌,立在寒冷的屋外泣不成声。

千里之外的一个村庄里,长途跋涉满身落雪面容沧桑的他,站在早已荒芜无人居住的院子里,看着窗上早已陈旧褪色的喜字,心如刀割地仰天大哭。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篇10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 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 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 步骤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设 计 意 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教程考试下一篇:青春校园励志电影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