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精选7篇)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单元目标
1.识记积累本单元实词、虚词。
2.掌握本单元重要文言句子的翻译。
3.掌握单元课文中常见名句的填空。重点难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文言实词
(一)写出下列字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
1逼
①qī
(1)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魏禧《大铁椎传》)约会,约定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预定的时间,期限
(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期望,要求
(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及,到
②jī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周(年、月)
2.致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达到,送达
(2)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史记刺客列传》)传达,表达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引,招致
(4)家贫,无以致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取得,得到
(5)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尽,极
(6)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意态,情趣
3.道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道路
(2)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途径,方法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主张,学说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正义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取道,经过
(6)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讲
4.方
(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方形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四周,周围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方向,方位
(4)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将要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在……(时候)
5.识
①shí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知道,认识
(2)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辨别,识别
(3)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世说新语方正》)知识,见识
②zhì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通“志”,记住
(5)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崔铣《王忠肃公翱事》)标记,记号
6.察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仔细看,观察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考察
(3)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召公谏厉王弭谤》)监察
(4)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经考察后推荐
7.传
①chuán
(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传送,传递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传授
(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流传
②zhuàn
(4)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驿舍,客舍
(5)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李贺小传》等。传记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8.名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名字,名称
(2)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命名,取名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评说,说出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闻名,出名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司马光《赤壁之战》)名义,名分
(6)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名声,名誉
9.相
①xiàng
(1)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王充《订鬼》)仔细看,审视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帮助,辅助
(3)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相貌,模样
(4)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辅助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
②xiāng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互相
10.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高,长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修饰,整饰
(3)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骚》)修理,维修
(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修建,修造
(5)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召公谏厉王弭谤》)整治,治理
(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善,美好
11.过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走过,经过
(2)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李贺小传》)过去,过了
(3)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超出,超过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过分,过于
(5)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错误,过失
12.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得到,获得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收获,心得
(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刺秦王》)能够,可以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必须,应当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表示完成
13.去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 阳城。(《琵琶行》)过去的
(2)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除去,去掉
(3)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距,距离
(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前往,到……去
(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示动作的趋向
14.少
①shǎo
(1)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李贺小传》)数量小,与“多”相对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时间短,不久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稍微,略微
(4)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史记苏秦列传》)轻视,贬低
②shào
(5)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苏武传》)年幼,年青,与“老”相对
(6)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年青人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币以为流觞曲水引导
将军夜引弓拉
2蓖七月既望农历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
3毕路狡淦凭V荩下江陵攻占
近腊月下时间在后,末
4狈狡淦凭V莸
足下方温经正在
5弊葑菀晃之所如任
白日放歌须纵酒纵情
6币懈瓒和之循、依
倚权仗势倚仗
7闭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
危言耸听吓人
8扁不敢相烦偏指动作一方,你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9惫噬绞饪晒很
虽趣舍万殊不同
10惫湃酥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景象、景致
二、文言虚词
将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填写到横线上
1庇冖俚逼湫烙谒遇对、对于(介词)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下在(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 以相之到(介词)
2逼洧俣榔湮文犹可识它、它的(代词)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代词)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那些(代词)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
⑤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
3币寓僖云淠嘶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可以无悔矣凭(介词)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连词,表修饰)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连词,表并列)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来(连词)
4彼洧偎湮匏恐窆芟抑盛虽然(连词)
②虽一毫而莫取即使(连词)
5币并倩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也(语气词,判断句标志)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③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三、文言翻译
1惫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笨鑫嵊胱佑骈杂诮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贝怂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素材集成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人生、生命
精彩运用:人生无常,年高之叹,时不我待,常见文人笔端,在感慨流金岁月时,我们更应把握今天。青春的日子,流失的时光是一片片凋零而凄美的枯叶和花瓣,渐去渐远的是原本属于我们的纯情与浪漫,谁还会记得昨日急风骤雨,谁还会想起昨日荣辱伤悲?惟有走过累过的沧桑爬上时间的脸。当我们拥着梦枕着追求与时间同行,尽管“人生如梦”“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是我们可以执著地傲视时间的风霜,因为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已形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自然、环境、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精彩运用:人在面对眼前优美风景时,斟满一杯酒,“流觞曲水”,那份悠然和沉醉,是令无数文人雅士追慕的个性释放,沉醉于酒中方能使人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羁绊。很容易融入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感悟有限的人生,从中领 悟永恒的哲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柳宗元在生之绝境时 移情于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代文人多在逆境中因自然万物欣欣向荣而喜,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而在天地间获得永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死亡、生命、人生
精彩运用: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行骸之外。(《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自由、个性
精彩运用:生活中,我们可以对所爱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挥洒青春,谱写人生,“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适用话题:自然、永恒、变与不变
精彩运用:流水像这样流去而没有流失,时圆时缺的月亮,尽管圆缺不定,但没有发生增减。从认识事物变化的角度,天地 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天地呢?
这启示我们从多角度看问题而非把问题绝对化,即便我们身处逆境中也应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我们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和克服它们。
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适用话题:尽吾志,永无悔
精彩运用: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解读】
本考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所谓“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要考查的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这体现了“浅易”的特点;大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是考查的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也就是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而不是一般的意义。
三是考查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有很多替代功能,这就要求结合语境看虚词的作用。
【考题例析】
(北京卷)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小善 略:简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定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极:穷尽
B.列坐其次次:旁边
C.悟言一室之内悟言:对面谈话
D.信可乐也信:诚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4)不能喻之于怀。()
(5)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宇文融,京兆万年人,隋平昌公弼裔孙。祖节,明法令,贞观中,为尚书右丞,谨干自将。融明融明辩,长于吏治。开元初,调富平主簿。时天下户版刓隐①,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融由监察御史陈便宜,请校天下籍,收匿户羡田佐用度。玄宗以融为覆田劝农使,钩检帐符,得伪勋亡丁甚众。擢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融乃奏慕容琦、等二十九人为劝农判官,假御史,分按州县,括正丘亩,招徠户口而分业之。岁终,羡钱数百万缗。帝悦,引拜御史中丞。融乃自请驰传②行天下,事无巨细,先上劝农使,而后上台省,台省须其意,乃行下。
中书中书令张说素恶融,融每建白③,说辄引大体廷争。融揣说不善,欲先事中伤之。张九龄谓说曰:“融新用事,辩给多诈,公不可以忽。”说曰:“狗鼠何能为!”融奏选事,说屡却之,融怒,乃与御史大夫崔隐甫等廷劾说引术士解祷及受赇,说由是罢宰相。融畏说且复用,訾诋不已。帝疾其党,诏说致仕,放隐甫于家,出融为魏州刺史。
方河北大水,即诏领宣抚使,俄兼检校汴州刺史、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又建请垦九河故地为稻田。入为鸿胪卿,兼户部侍郎。明年,进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融曰:“使吾执政得数月久,天下定矣。”乃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当时长其知人。既居位,日引宾客故人与酣饮。然而神用警敏,应对如响,虽天子不能屈。信安王祎节度朔方,融畏其权,讽侍御史李宙劾奏之。祎密知,因玉真公主、高力士自归。翌日,宙通奏,帝怒,罢融为汝州刺史。居宰相凡百日去,而钱谷亦自此不治。帝思之,让宰相曰:“公等暴融恶,朕既罪之矣,国用不足,将奈何?”裴光庭等不能对,即使有司劾融交不逞,作威福,其息受赃馈狼藉,乃贬融平乐尉。岁余,司农发融在汴州绐隐官息钱巨万,给事中冯绍烈深文推证,诏流于严州。道广州。迁延不行,为都督耿仁忠所让,惶恐上道,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九》)
【注】①刓(wán)隐:磨损不清。②传(zhuàn):驿站。③建白:建,建议、献策;白,陈述意见。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并:兼并
B.分按州县,括正丘亩按:安排
C.放隐甫于家,出融为魏州刺史出:京官外调
D.帝思之,让宰相曰让:责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去:离开
B.融由监察御史陈便宜陈:陈述、提出
C.帝疾其党,诏说致仕疾:生病
D.日引宾客故人与酣饮故人:老朋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收匿户羡田佐用度
B.欲先事中伤之
C.明年,进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D.其息受赃馈狼藉
第三单元古代抒情散文--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
三、文言翻译
(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况且我和您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3)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
【考题例析】
6【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略:是“简要”的意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将选项答案带入到语境中加以分析。
7.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的活用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8.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然”应为改为“却”,表示转折关系。
【备考提示】勾连前后句,可以确定。
9.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证错
附:全文逐句翻译
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2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 交朋友。君子更不愿 意以他为臣子了。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就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3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 下属,不 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定点训练】
一、1盌信:实在2保ǎ保┤;全,都(2)幽深内藏的感情(3)趋向,取向(4)明白(5)思想情趣
二、3.B(按,巡查)4.C(疾,痛恨)5.C(A项“用度”古今义都为“费用”;B项“中伤”古今义都为“采用污蔑的手段伤害别人”;C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D项“狼藉”古今义都为“名声很坏”。)
二、参考译文:
宇文融,是京兆万年人,隋平昌公宇文弼的后代。祖父宇文节,通晓法令,贞观年间,任尚书右丞,谨慎干练洁身自 好。宇文融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进奏对策,请求查实天下户籍,没收隐户和没有申报的土地以增加财用,玄宗任命他为覆田劝农使,检查户簿虚实。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宇文融于是奏请慕容琦等二十九人为劝农判官,以御史的名义,分别查验州县,检查订正田亩,招募流亡的人口而分给他们去耕种。年底增收的钱达到数百万贯。皇帝很高兴,召见他拜授御史中丞。宇文融于是请求亲自从驿路巡行天下,事不分大小,先上报台省,台省官吏等待他的旨意,然后下达执行。
中书令张说一向厌恶宇文融,每当宇文融有所建议,张说就引用大道理在朝廷上与他争辩。宇文融猜想张说对自己没有好感。打算率先找事中伤他。张九龄对张说说:“宇文融最近很得势,能言善辩诡计多端,公不可忽视。”张说回答说:“狗鼠之辈能有什么作为!”宇文融向朝廷奏考选之事时,张说多次驳斥他,宇文融恼怒,就与御史大夫崔隐甫等人在朝廷上弹劾张说招引术士 驱邪及受贿事,张说因此而被罢免了宰相之职。宇文融担心张说将来再被任用,仍对他诋毁不以。皇帝恨他们结党,下诏令命张说退休,放崔隐甫回家,令宇文融出任魏州刺史。
时逢河北发大水,皇帝下诏命宇文融为宣抚使,不久后兼任检校汴州刺史、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宇文融有建议请求开垦九河旧地为稻田。昭入朝廷升任鸿胪卿,兼户部侍郎。第二年,升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宇文融说:“假使我执政能有数月之久,天下就可以安定了。”于是引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知人善任。任宰相后,每天接待宾客旧友一起畅饮。但思维机警敏捷,随口应答,即使是皇帝也无法使他理屈。信安王李祎任朔方节度使,宇文融畏惧他的权势,指使御史李宙上奏弹劾他,李祎暗中得知,通过玉真公主、高力士自行回朝。第二天,李宙奏明情形,皇帝很生气,罢免了宇文融的宰相叫他出任汝州刺史。宇文融任宰相共百天而罢职,但钱粮之事也从此得不到治理。皇帝思念他,责备宰相说:“公等暴露宇文融的罪过,朕已经把他治罪,然而国家财用不足,该怎么办呢?”裴光庭等人不能作答,就指使有关官员弹劾宇文融交接不法之徒,作威作福,其子接受赃物贿赂名声恶劣,于是将宇文融贬为融平乐尉。一年后,司农卿揭发宇文融在汴州时欺骗隐藏官息钱达数万,给事中冯绍烈援引法律条文深加追责,皇帝下诏将宇文融流放到严州。途径广州。拖延不肯前往,被都督耿仁忠斥责,宇文融惶恐不安地上了路,死去。
封志莉
一、确立新主题教学, 打破固有知识结构定势。
传统复习本单元时仅仅局限于近代中国的时空观下, 实际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是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一种近代化。 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方面。 本单元复习可以站在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高度, 确立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崛起冲击近代中国”, 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构建, 不是对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 又可以跳出本单元和必修二, 在宏观上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角度概括, 提升复习主题高度和深度。 从教学效果看要优于传统旧知复习, 所以在平时教育教学中, 要积极确立适合本课的主题进行教学。
二、适时讲练, 易错提醒, 纠错规正,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本单元的知识点, 易错点特别多, 对于一些概念, 要想法设法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多次强化训练。
(一)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展示结构演进图 (略) , 帮助学生理解瓦解的表现。
笔者以自然经济的两大特征 (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 为切入点, 分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积极的侵略,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不再结合, 以及大量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这样做既可以复习必修二第1单元知识, 又可以理顺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 更可以直观解释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避免多次枯燥的语言提示, 提高效率。
2.顺势展示典型例题, 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例题:有学者认为, 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 均用洋布, 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 建筑盛则农田少, 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 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 《顺德县志 》载:“女布 (指土布) 遍于县市, 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 舶至贱售, 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年, 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 和在广州上海一样, 长期受到限制。 ”
笔者引导学生直接读取材料信息, 分析洋布的涌入使“女工几停其半”, 直接打击家庭手工业, 促使“男耕女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A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瓦解, D说明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仍有抵制作用。 笔者借此题追问B项有无反映自然经济瓦解, 很多学生模糊, 笔者借机分析, 自然经济瓦解包括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还有农民破产也是表现之一, B项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 破产农民进入工场劳作也反映了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但与题意“直接证据”不符, 笔者借此既强化了训练, 点拨了误区, 又进行了解法指导。
(二) 洋务经济与近代化
引导学生落实洋务运动基础知识后, 强调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有一些学生对于近代化的内涵不了解, 或者笼统地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笔者通过概念解读及展示例题跟踪训练达到纠错规正的目的。
例题:一般认为,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 ()
A.以 “自强”、“求富”为目的
B.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开始采用机器生产,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D.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解体
笔者利用此题一方面提醒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近代化开端, 主要是因为采用机器大生产, 推动经济的工业化,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另一方面凸显本课近代化主题。
(三) 民族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萌芽
很多学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中国亦是如此。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总有这样的错误思维定势。 笔者设计展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趋势图, 借复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史实, 追问学生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区别, 及时提醒:“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以此达到纠错目的, 打破学生的错误思维定势。
三、历史联系现实, 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打破“死史”定势。
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 部分教师和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单纯记住历史即可。 现在我们学习历史不但要记住历史, 而且要从历史中汲取积极的养分, 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古为今用;历史课堂的教要彰显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发挥引领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1.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2.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 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 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3.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 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 《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 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6. “西洋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如不变通,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之。”上述一段文字,为清代哪一历史事件之背景描述( )
A. 革命运动 B. 保路运动
C. 维新运动 D. 洋务运动
7. 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7. 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
A. 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B. 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多样化
C. 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
D. 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二、非选择题
8.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提问人\&籍贯\&提问内容\&回答要点\&某君\&广州\&请问照相新法。\&详细介绍\&某君\&烟台\&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发表专文详细介绍\&友人\&金华\&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介绍具体方法\&友人\&上海\&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材料二
杂志的题词][《点石斋画报》以《兴办铁路》为题,报道了1884年夏天,清廷同意“试办”铁路的实情]
材料三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经济、思想文化原因。
(3)你如何看待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
天然气的利用:优点:①干净、清洁、使用方便;②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地位:我国将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初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
天然气的分布(陆上):特点: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分布地区: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开发利用格局:
①东部油气田(东北、华北)产量递减;
②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③西部地区油气开发的限制条件(a勘探开发资金短缺日益严重b西部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c现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外运需要);
【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2、能利用所学分析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及问题
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及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种法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
1、提问: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的意义。
2、讨论
你去过那些旅游地,除了经济因素以外,你去此地旅游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在旅游的时候,你觉的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觉的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你的家乡有哪些旅游资源,你觉的这些旅游资源哪些值的去开发,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去开发?
(互动探究)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结合本地实际的旅游景区,让学生分析发展起来的条件)
1、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不同自然环境,形成景观不同;
不同景观,因气候不同而不同.2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2)市场距离
概念 ——
①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分布地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②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用图表示如下)
出发地 目的地
时间 + 费用
经济距离
结论 ——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游览价值不一定呈正比。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较大。
原因 —— ①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条件
②旅游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质量 —— 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旅游资源的质量上。
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孤独的景点,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
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 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其游览价值也会下降。
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通达性
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如果旅游资源的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既增加了旅游者的心理顾虑,又使来往路程耗时过多,前往旅游人数就很少。
例如:(教材76页)天柱山风光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
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提高地区接待能力的途径有:
①加强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 ②旅游活动配套设施的建设 ③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概念 —— ①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
旅游活动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说明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旅游活动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
事例分析 —— 庐山与黄山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比较
庐山:环境承载量较大。庐山在1100米的高度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建有小镇,镇上设施齐全,生活、游览都很方便,乘汽车可直达镇上。
黄山:环境承载量较小。黄山山上无较为宽广的平地,生活设施较少,生活用品多靠人力从山上挑下来。游客多时,食、宿不便。问题:地区接待能力与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关系
6、稳定的社会环境
政治、文化及治安等社会环境因素,对旅游业会产生影响。(当堂达标)
学案:74页,即时巩固和自我测评。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为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我国的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C.保护人权是我国政府的中心工作D.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均寿命提高了5岁,8 300多万残疾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特殊关爱,这是中国保障和尊重人权的光辉业绩。这表明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C.人民民主的正义性B.人民民主的真实性D.人民民主的阶级性
3.围绕博客引发的侵权、隐私、责任等问题,有关部门酝酿实行博客实名制。消息一出,立即就遭到了部分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博客是个人“言论自由”的论坛,不应受任何干涉。网民的这一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它捍卫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是正确的,因为它坚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C.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D.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2011年是换届选举年,此次县乡换届选举对动员和组织流动人口参选,保障他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选民在选举期间临时在外地劳动、工作或者居住,不能回原选区参加选举的,经原居住地的选举委员会认可,可以书面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者其他选民在原选区代为投票。”我国之所以依法保障1亿多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因为
①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②选举权、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③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公民直接选举和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④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2011年3月,上海市公安机关侦破多起在互联网上通过发帖、跟帖、电子邮件等方式散播虚假、恐怖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件,涉案人员均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即使在虚拟的世界里,公民也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
B.任何人的利益都不容侵犯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D.公民在享受合法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公民义务
6.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适时推出了参会代表、委员的博客群。在代表、委员的博客上,公民可以提出“建议”,发表网友“社论”。这体现公民依法享有的是
A.言论自由权B.质询权C.申诉控告权D.审议表决权
7.浙江湖州三名打工仔在追小偷时,对其拳打脚踢,把小偷逼得跳河并眼睁睁看着他淹死。法院审理认为,三人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上述材料警示我们
A.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B.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C.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行使公民权利
D.应坚持人道主义,对一些小的错误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8.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广州市政府投资管理条例》,以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条例规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或者争议较大的项目,在审批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审批部门应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除外。下列措施有利于克服政府随意决策现象的有
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对人民群众的意见完全采纳 ②让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决策 ③让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决策 ④让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
A.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9.2011年5月份,安徽临泉在全县范围内部署开展了“村(社区、居委会)党组织书记擂台赛”活动,以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有专家指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应减少居委会的行政色彩,强化其自治色彩,居委会不应当演变成为政府的“腿”。这是因为
A.居委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
B.居委会是次要的政府机构
C.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它和政府没有关系
D.居委会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10.公民旁听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地方人大会议制度的创新之举,让旁听公民既“听”且“言”,这对于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的科学性,对于激发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均有裨益。下列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是
A.高三部分学生参加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B.某中学生帮助村委会写宣传稿、出黑板报
C.众多网民对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公交车票价调整方案提出建议
D.中学生打电话到电视台,反映学校附近网吧违规经营问题
11.2011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有利于
①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②维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③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2011年5月15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做客人民网,以“新疆一年来发展变化”为主题与网友交流互动。他强调:不仅要开通网络,不仅要联系,同时要对网民有一个满意的交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新兴媒体,因为它
①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 ②有利于人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④有利于保证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2011年“两会”后,中央各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及时公开部门预算。截至5月20日,报送全国人大审议预算的98家中央部门中,已有88家公开了2011年部门预算。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
①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②维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③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2011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韩德云建议,强制要求地方政府主要官员通过网络问政,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同时,鼓励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监督政府工作。这是公民
A.以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为主要形式参与民主决策
B.以社会听证制度为主要形式参与民主决策
C.通过舆论监督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D.以公开、民主、透明为基本要求参与民主监督
15、某市多名农民工建议市人大代表向该市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一份关于农民工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提案。这是农民工在通过________,实行________
A.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民主选举B.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民主监督
C.信访举报制度 民主管理D.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民主监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从2011年10月1日起,由湖南省政府制定的《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正式施行,这是中国首部全面规范政府服务行为的省级规章制度。在湖南省这一“服务型政府建
设”规章中明文规定:政府提供服务活动时,应当采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是政府管理理念在地方试探性的转型,希望此举能够最终促进政府与民间良性交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增加对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民主决策?(12分)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何意义?(8分)
17、某校高一学生就《公民积极参与民主监督》开展研究性学习,分头行动,各组分别做出如下调查结果:
第一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第二组学生 在我们周围仍然存在着一些由于政府部门不作为或滥用权力带来的问题。如路面破损好久却没人修、市场上充斥着不少假冒伪劣商品、某些公务员工作态度恶劣,官僚作风严重等等。
第三组学生 同学们对政府行风建设和网上评议政府的相关资料作了如下简单总结: ①群众对政府工作效率的投诉情况:2009年共计投诉80多件;2010年投诉21件;2011年,投诉2件。
②群众对政府门户网站,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栏目的访问量,成倍增长。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第一组回答:宪法赋予公民监督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结合第二组回答: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方式对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或滥用权力等行为进行监督?(准备3组方案)(9分)
(3)结合第三组回答:请谈一谈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有何意义?(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②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7、(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①通过信访举报制度:直接通过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方式反映问题。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将情况反映给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形成提案,或直接质询相关部门。③舆论监督制度: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反映相关问题。
1.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明不会彼此隔绝,而是不断地以和平或非和平的方式互相碰撞。在这种碰撞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6世纪西方文明和新世界的碰撞。”这种碰撞开始时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冲击了东西方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
B. 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起资本的原始积累
C. 西欧国家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D. 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 当代史学家刘宗绪认为,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罪行令人发指,必须揭露和谴责。然而,对它的另一面的作用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下列现象不属于殖民统治的“另一面的作用”的是( )
A. 将印度的棉花运往英国加工成棉布再返销印度
B. 英国在印度修建水利灌溉工程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建立宪政体制
D. 英国在印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3. 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表述与史学范式对应正确的是( )
A. 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现代化史观
B.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整体史观
C. 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文明史观
D. 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唯物史观
4. 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扩张 B. 资本输出
C. 文化传播 D. 工业革命
5. 史学家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依据是( )
A. 给当地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B.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雇佣劳动力
C. 为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市场
D. 导致了农村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
6. 下图是1854年~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图,从图表中可以得出的深层历史信息是( )
A. 英国此时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 英国需进口大量原料和食品
C. 三角贸易使英国得以出口大量工业品
D. 英国依赖海外市场
7. 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国家\&百分比\&国家\&百分比\&英国\&0\&俄罗斯\&38\&德国\&13\&意大利\&18\&法国\&20\&美国(1913)\&30\&]
A. 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 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 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8.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9.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下列对1834年《济贫法》做出这些规定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近代工人的斗争
B. 工业革命的使国家财富增加
C.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D. 通过立法实施社会救助的传统
10. 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个隐含着对历史的某种价值判断。请问这个选项是( )
A.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B.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D. 19世纪以来的美术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力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它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以15-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3例)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3)如何看待“外部海上国家……施加影响”给中国带来的“益处”?
(4)结合材料,分析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06-07
历史必修二第三课10-12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07-21
高一数学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09-24
语文必修三小说单元06-09
英语必修二单元知识点06-10
必修3第4章单元检测10-04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