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精选10篇)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 篇1

广西玉林实验中学 张洁 537000

内容摘要

课改只是一种载体,对教师来讲它载的是思维、理念的转变及能力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在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地理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将以一种新的角色活跃在教学改革的舞台上。

关键词 地理新课改 教师角色

一、地理新课改的基本情况

新的教改方案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具有时代特点。高中地理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同时设立了选修课,设有自然灾害与防治、城乡规划与生活等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的范围更广,并紧跟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更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教学大纲新增了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它以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为载体,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它只是知识的一个框架,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情景中,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张扬其中蕴涵着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形成丰满的知识体系。而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必须通过具备同样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施而得到体现。

二、地理新课改要求教师观念更新和角色定位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只有理念、认识提升了,新课改才会有生命力。新课改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必须理性地思考如何在课改中避免以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切实提升对新课改的理性认识。

1、教育者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顺利走进新课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这个鲜活的个体,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涵义,才能在教学中从学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实践,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形成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2、教育者只有确立有效的教育理念,才能尽快适应新课改。必须认真研究《纲要》与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心中要有学生。无论课改怎样进行,其宗旨是提高教学效率,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师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才便于人的发展。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将举步维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实现,没有学生主动性就没有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

3、辩证地看待以往的教育教学。人们在遇有新生事物时,往往不认真体会,而盲目推崇,经常轰轰烈烈搞成运动。理论口号一大堆,概念名词满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是实践不知靠啥走?所以课改不能操之过急,要稳妥进行。要深入研究课改实质、内涵,把握课改新要求,切实领会好课改精神。同时要注意课改必须注意结合传统教育中那些优秀的、值得提倡的东西,不能固守过去的意识形态而不变,更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教育中的一切思想和方法,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提炼过去教育与现代教育中能够产生共鸣的声音。

(二)、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第一、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也并非说地位降低了。相反,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审读员、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更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身兼数职,其主导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教师就好比一座桥梁,她是学生走向知识、走向成功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通道。实施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地位降低了,而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第二、现代教师应担当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以探究的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之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基本方向为:

1、从“传道者”转向教会学习知识的引导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当今世界,信息传递速度之迅猛,信息获取途径之广泛,令人惊叹。新世纪的教师,仅仅做个“传道者”,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必须有能力主动地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开阔视野,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只有不断地提高识别、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信息的主宰者;否则,将被淹没在知识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而无所适从。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从“解惑者”转向引导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教师就象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沟通着黑暗与光明。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教师,才具有承传文明、促使社会进步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自古以来,教师最主要的职能之一是“解惑”,但以往的解惑更多的是越俎代庖式的。发问的是老师,而解决问题的还是老师。这样使问题解决止于教师的“解惑”,完全替代了学生自己的思考,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发问”和“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开放、诚实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要通过问题的回答和阐述激励学生做进一步探讨,找到问题的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3、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

由于远程教学和其他教育媒体的迅速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早已不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特别是在某些有关艺术技能和网络技术等方面专业知识,教师已经不再具有“权威性”。然而,教师丰富的阅历、人生体验和剖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在“授业”的同时,更应趋向于“析业”和“择业”,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选择创业方向的指导者。

三、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脚踏实地实现角色的转换。

无论多么科学的课程设置,多好的教材,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去驾驭,那么也将事倍功半。所以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对新课改,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地理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课虽然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还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地理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地理知识的研究发展过程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地理课是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课,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奠基课,其地位不容忽视。

第一、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它包容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综合认识客观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第二、地理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会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地理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宇宙观、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和人地观,这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第四、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和时代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精神。

第五、地理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更具有形象生动感。地理内容富有形象感染力。能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的个性。第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有序性和严密的逻辑序列性。这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大有裨益。

基于以上认识,必须以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在地理课的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让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多合作、多辩论为出发点来进行地理课的教与学。

(二)、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很强的驾御地理教材的能力。

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获取信息的起跑线上,也许在很多方面不如学生,教师在不断输出知识的同时,必须不断得到新知识的输入,使自己有一潭活水,常注常新,这必然要求我们坚持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敏锐地觉察到时代的变化,告别昨天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让读书成为习惯,不能再像蜡烛那样照亮别人,燃尽自己,而是要在教育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生命之火越燃越亮。

新课改的主旨是: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从而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在我们的评价制度还不能发生“质”的变化之前,我们要走的道路还很长。由于课程编制中所涉及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面,与能规划于具体教授方法领域的那些方面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中只有一些目标能由课程内容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来完成,其他目标则只能由学习经验的性质和组织来完成。因此教师需敏感地注意到内容变量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任何内容的掌握都发生在特定的课堂文化氛围中,都要通过师生之间一定的人际交往互动方式而加以实现。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每一个学生是否得到了一定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他们的实践智慧。新课改要求教师懂得“与时俱进”是处处体现的,教材无论怎样改,总还是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进程。而教师的智慧就应在于怎样把教材的内容与时代相联系,与生活相联系,丰富其教材中知识体系,拓展知识内容。

(三)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纳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新增了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它以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为载体,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教师角色转变得是否合理,关键看能否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懂得如何教总是比懂得教什么更重要,而且越是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革、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教的问题越会意味着百倍的艰辛。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 篇2

一、淘金者角色———为教学活动寻找富矿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人类知识的总量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学生只靠老师讲书本的内容远远不够,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语文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有“吹尽黄沙始见金”的精神。在众多的、纷繁复杂的知识面前,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挖掘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各种课程资源。如开发利用民俗风情、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最新教育学与心理学成果,励志作品,等等,由点及面,由少集多,由浅及深,不断挖掘整理而成系列。当然,不可仅限于文本,也可有数字、影像作品。如邹越演讲的《让生命充满爱》,学生观看后内心触动很大,影响深远。在纷繁复杂的资源面前,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能消极被动,做撞钟和尚。如我校将《河西宝卷》作为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感知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学生在现场“念卷”的“阿弥陀佛”声中随着作品主人公的身世飘零而悲而欢,深切感悟到了人性之美,受到了熏陶。

二、船长的角色———实施目标的保障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讲演者,满足于传授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激发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精神”。教学的自始至终,教师都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是引导航船驶向彼岸的船长,积极创设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全身心解放,无拘无束,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到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碰撞,溅发火花,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各自受到启迪,课堂上就会呈现浓烈的探究气氛,学生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有时就会出现惊人之语、“神来之笔”,令人振奋。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个发光体,而是“能者为师”,让每个学生都尽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导游角色———课堂是走进教材的桥梁

教师要扮演好导游的角色,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如我在教《游褒禅山记》一文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本的详尽注释,以及查询的资料,以“导游”身份写导游词,分小组合作轮流当“导游”、“游客”。“导游”依次介绍景点,游客向“导游”随时提问。然后各组分别选出最佳“导游”、“游客”,在班内表演。十几分钟后,一份份精彩的导游词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些导游词得体而亲和,流畅而生动,这些是学生们用丰富的想象和敏锐的思维创造出来的,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发挥了想象力,挖掘了生活经验,进行了知识积累、能力锻炼,并运用答辩的方法,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一堂课下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天使的角色———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

花朵因辛勤的培育而愈加美丽,学生因老师的赞赏鼓励而更加自信。在教育学生中,教师应多采用赏识教育法,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进步。因为生命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成长过程的最佳状态是快乐,而课堂就担负着这一使命。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师生对文本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畅通无阻。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如教授《祭十二郎文》一文时,教师深情朗读,联系学生实际适时点拨,正面鼓励,使整个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崇高之美,许多学生泣不成声,完全浸融在韩愈那悲切痛彻境地之中,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新课改中教师不论担任什么角色,首先要有爱心,要有人文情怀,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这是新课改成功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篇3

一、摈弃程式化 尊重学生个性

传统教育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不仅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上用同一种标准,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课程曾经是必修课的一统天下,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全国都是同一套教材,同样的内容。用全国统一的课程、教全国统一的教材、在相同的时间作相同的练习……这无异于用一个模子造就统一的人才。在这种“大一统”的模式化的局面下,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发展。在教学上,传统教学也没有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导,学习的是相同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学习很少。而且,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考试追求标准化的答案,造成“千人一面”、“一刀切”的局面。在这种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中,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课的内容,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得不到发挥,禁锢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个性无从生长。在学生管理上同样追求统一。学生从小就被教导,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不要有“越轨”行为。总之,传统的教学和管理就是要求学生以同一个标准去行动。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视“个性”如同洪水猛兽,认为讲个性发展学生就不好管理,只好用各种条条框框规范起来。结果学生走进学校之前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都规规矩矩、一个模样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有利于控制和效率,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转变角色 树立全新形象

要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定位呢?

首先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其次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教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并在课程形态上提供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如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再次教师是研究者。20世纪70、80年代,英国学者劳伦斯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出发,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他认为,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学习中和研究者的角色,它促使教师在教学上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指导的方法。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而不是经验和技术型的专家。这样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通过积极反思“教书匠”式的教师形象而对教师作为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并不是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专有,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

新课程对教师的最大挑战也正在这里。以前我们讲的是“学无定法”,现在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也是“教无定法”。因此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准确定位,在课堂教学中由主角变成导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新课程、适合于自己、适合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子。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篇4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

书,就不知怎么讲;离开练习册,就不知考什么。新课程标准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忽视了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能适应个别情况的需要。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独特传统和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据研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其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对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弥补了单一国家课程模式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教师必须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能力,使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教师要培养和造就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教材应用的质量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界定。

四、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5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相应成为体育教学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一、体育教学的促进者

体育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共同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促进者”的角色具有以下特点:

1.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进行自主的练习时,教师要积极地观察,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旁观是积极的旁观,遵守“不干涉”的原则。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在练习失败或动作不规范时,教师要理解和鼓励,从而营造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促进他们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当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而是更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而只会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

4.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喜怒哀乐可适当地流露,这种不带面具的真实,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同练习、同比赛,与学生共同寻求真理,探究学习的秘密,这样有助于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增进相互了解,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练习、观察、探究,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大量增加并变得非常复杂,因此“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专家指出,作为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由职业教育者转为教育学习研究者,从他人成果的消费者变成自身成果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 篇6

一、高尚的道德境界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 青少年心地善良, 懵懂无知, 在其内心里并没有成年人所具有的庸俗价值观。他们缺少对事物的认知, 对与自己朝夕陪伴的老师有着较高的道德期望。如果老师给他们的印象是道德素质极其高尚的, 那么该老师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如果老师的道德素质低下, 眼里只看到金钱, 甚至和学生相互较劲, 那么学生就会对该老师置之不理。如果让道德素质欠缺的老师教导学生, 反而起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只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反之, 如果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师教导学生, 他的品德和学生心目中的期望一致, 时间一长, 他的生活习惯就会被学生竟相学习, 他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拥有这样的老师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他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 他的做事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他在解决学生矛盾时不仅公平, 而且还有人情味, 那么必然会得到学生的敬重。因此, 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才可以落实好课程改革工作。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如果经常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 经常念错字的读音, 经常写错别字, 那么这样的老师是得不到学生认可的, 老师好不好只有学生最清楚。所以, 要想成为一名学生认可的老师, 就必须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多阅读相关资料, 对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例如, 给你一篇千字的文章, 在很短的时间内, 通读几遍, 要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作者的表达意向和作者的写作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认为参考答案就是准确的, 给学生布置的习题, 一定要做到自己先做一遍, 然后再根据参考答案,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最佳答案, 做好备课工作。老师还要做到触类旁通,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举一反三, 这样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成果。一位合格的老师能够坐下去, 静下心研究教学工作。因此, 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决定老师素养的主要方面。

三、各种广泛的知识面

老师不仅要研究学科方面的知识, 高中的各学科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的焦点知识, 老师只有把各学科综合起来一起研究才会发现其中的联系。比如, 古诗词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歌词。如果语文老师对音乐也有一定的研究, 有能力给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配上旋律, 让学生在听音乐时体会到诗词的优美意境, 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还有美术的线条美, 数学解题方法有许多但答案只有一个, 物理化学生物是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奇妙的互联网世界等许多方面。这些知识都能够当作语文教学的学习资料, 大语文观的含义告诉我们, 语文就是生活的延伸, 语文就是过滤之后的生活。这就对高中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创新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角色发生转变, 要从教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的角色, 这就对老师的自身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老师需要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的, 老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组织好课堂纪律,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过去老师像一部独角戏的演员, 而现在的老师需要成为一名导演, 这就需要老师具备更高的素养。所以, 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主动地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重点关注国内外教育理念的新发展, 要学会思考问题, 养成随笔写教学经验和教研论文的习惯, 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应该成为目前高中老师具备的素养。

新课改下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7

关键词:自主学习;组织;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97-01

面对新课程赋予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和方式,及时做好角色转型定位,以保证英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者。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成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者。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注意策略,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课堂上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学习中一丝不苟。二是指导学生运用组织策略,建构英语知识。三是指导学生掌握交流策略。指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四是指导学生掌握监控策略。教会学生对自身采取的学习策略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对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优化学习过程。

三、教师应成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首先,教师要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变为编制、组织、实施、评价课程的主人。要善于开发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加工选择、利用。第二,加强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第三,拓展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和渠道。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重要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第四,开发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关于英语学习的信息量很大,但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上不可能全面地反映,需要教师大力开发。

四、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师生角色上,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在课堂交往的方式上,教学设计要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在发展能力上,教学设计要倡导学习的创造性,形成创新的本领;在教学结构上,教学设计要强调合作、竞争和个体行为兼容并存;在教学评价上,教学设计要坚持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五、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8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这给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下政治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需要政治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完成政治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 角色 转换

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她给教学带来了时代的节拍,清新的气息,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其中“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宗旨。为适应这种要求,政治教师改变传统的木偶式的、假、大、空、高、远的说教,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构建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树立全新的理念,全新角色意识。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行为,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外化其内在的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下面,我对新课程下政治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由 “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 “课堂的主宰者”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不能做“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这样教学才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并且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习有很多条路,但现代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作为促进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掼、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发现式的教学

与学习,反对将一成不变的讲述法当做唯一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

(三)教师由“信息源”转化为“信息平台”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四)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做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已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

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对待。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 篇9

(教师用表)

您的教龄: 职称: 填表时: 年 月 日

1、您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

A、知识传授 B、能力培养 C、素质教育

2、如果条件容许,您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

A、经常使用 B、偶尔使用 C、基本不用

3、您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

A、多让学生参与,培养知识技能 B、整合课程体系,符合学生实际 C 开阔学生视野,解决实际问题 D、没有采取措施,任由学生发展

4、在备课过程中,您认为应该重视()

A、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相结合 B、编写教案 C、先上课后写教案 D、只重视课后反思

5、课前准备工作的情况()

A、认真积极准备 B、比较认真准备 C、随意

6、你的课堂上,你认为你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吗?()

A、高 B、较高 C、有时高 D、不高

7、你的课堂上,你做过政治探究活动吗?()

A、没做过 B、做过,但较少 C、课本上的探究活动大多数都做了

8、你的课堂上,你有让学生做过政治分组探究活动吗?()

A、没做过 B、做过,但较少 C、课本上的探究活动大多数都做了

9、你指导学生做过政治课外活动(调查活动、小论文)吗?()

A、经常指导 B、偶尔指导 C、从来没有

10、上政治课时,你是如何做的(可多选)()

A、将重点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板书,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B、很有逻辑和风采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C、常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并给学生机会回答问题 D、多做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E、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 F、多介绍教材外的知识,特别是与生活相关的内容

G、经常提示学习政治的规律和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

11、你的课堂上,你认为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可多选)()

A、自主、探究 B、合作、互助 C、实践 D、游戏 E、模拟 F、辩论

12、你认为你的学生是()

A、聪明的 B、可以努力的 C、没有潜力的

13、你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

A、知识技能 B、情感态度 C、作业评价

14、你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这个课题组的建立对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作用()

A、很大 B、一般 C、没有

15、你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这个课题组的建立对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作用()

A、很大 B、一般 C、没有

16、从你自身专业水平发展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开展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这个课题组的研究()

A、没必要,意义不大 B、还可以,有点意义 C、有必要,意义重大

17、新课改背景下你是如何给自己定位()

A、平等中的首席 B、引导者、合作者 C、指导者、引路人 D、倡导者、实践者

18、你是如何适应新课改()A、对传统课堂的继承和创新 B、积极学习新课改精神 C、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干 D、结合学生实际,逐步摸索

19、新课改终极目标是()

浅谈课改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10

一、桥的角色

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首先要带头对知识质疑,有了老师的垂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迅速地被带动起来。然后,教师要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而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诱导每一个学生都开口。当学生动起来后,要引导学生反复地深入思索,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舵手的角色

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正确把握住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些做法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

三、钥匙的角色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紧密结合与教材相适应的阅读读本,引导学生打开阅读视野的大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做好阅读指导。

四、导演的角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做一名“导演”,把演出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上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动的“体验者”。作为“导演”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在于“上台表演”,而在于指导“演员”领悟“剧本”,鼓励他们大胆展现自己,在倾吐表达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发展自身潜能。教师作为“导演”,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角色,吸引学生在投入地“演出”中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感悟语言。

同时,“导演”设计角色时要把握面向全体、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要引导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有新的发展,进行新的开拓,在探究发现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五、天使的角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通过交流来感受作品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同教材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美,从而实现语文文本的情感目标。

六、擦火石的角色

韓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老师在教学时应扮演好擦火石的角色,让学生产生共鸣,擦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要善于创造学生感情同教材的临界点,积极营造学生思想同教材的着火点,然后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煽风点火”,让他们的感情沸腾起来,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进而完成文学作品人物思想、情感等的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目标。

七、记者的角色

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主要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这时,教师就要扮演记者的角色,针对某一个话题,事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设计好不同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题、立意、写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样文章才有深度、广度。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我们只有适应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多重角色,才能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文本教学的崭新局面。

上一篇:公益读书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