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共12篇)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篇1

阳江市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为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使公众及时了解我局政务公开工作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开范围

对我市民政工作中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和参与的事项,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暂时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报上级主管机关备案。公开事项如变更、撤销和终止,要及时公布并作出说明。

二、公开的内容及形式

(一)对社会和群众公开的内容

1、单位性质、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职责;

2、行政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

3、办事的条件、程序、过程、时限和结果;

4、收费项目的依据、标准;

5、为民办实事项目及执行情况;

6、涉及公众利益的行政执行情况;

7、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行政执行事项;

8、便民措施,服务承诺;

9、监督办法、违法违纪的投诉责任追究;

10、群众关心的其他事项。

(二)对内部公开的内容

1、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

2、内部财务预算、收支情况;

3、干部人事管理情况;

4、大宗物资采购、大宗维修工程等重大事项;

5、干部职工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情况;

6、涉及干部职工利益政策的制定、修改事项;

7、干部职工关心的其他重要事项。

(三)主动公开的形式

1、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进行公开;

2、通过政务公开栏、公开办事指南和其他形式公开政务,定期发布政务信息。

3、设立政务公告栏。

4、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布。

5、网上未公开的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到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查阅。

6、其它辅助性的公开方式:会议、文件、便民手册;召开座谈会、举办咨询活动等。

三、公开时限

各类政务信息产生后,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公开,最迟在信息产生后的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四、公开的程序

1、机关各科室和单位向局办公室提供公开内容;

2、办公室审查公布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

3、分管领导审定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篇2

为此, 笔者借本文对上述三个问题做一探析。

其一, 政府应主动公开的信息到底有哪些

笔者认为, 要明悉这个问题, 首先就应该正确界定“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法”等基本概念。所谓政府信息, 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 通过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所谓政府信息公开, 是指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主动或被动地将在行政过程中掌握的政府信息, 依法定的范围、方式、程序向社会公开, 以便社会成员获取和使用。所谓政府信息公开法, 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范畴、方式、程序、监督和救济机制等有关的法律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目前公布的《条例》则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发展的最新成果, 它的出台有助于推进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将对政府管理创新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明悉了上述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概念, 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应主动公开的信息”到底有哪些?

《条例》明确规定, 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对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条例》要求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具体内容的同时, 要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条例》同时规定,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益事业情况;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和使用情况;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归纳上述《条例》规定的公开信息的内容, 并结合公民的实际反映, 笔者认为, 有两方面的信息是公众最应该知情的:一是有关公众受益性和负担性的信息。国家政策和行政决策授予公众哪些利益, 或赋予公众哪些负担, 公众应该清楚。如果公众对自己的利益和负担模糊不清, 就会给某些掌握公权力的人以可乘之机。现实中, 违反规定剥夺公民权益加重负担的事例并不鲜见, 保障公众知情权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前提。二是有关政府的财政开支的信息。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社会, 来源于人民, 钱是如何花的, 必须向公众交代清楚。钱可以为公, 也可以谋私, 把握住政府的“钱袋子”, 也就抓住了公权力的命门, 这有助于保证其依法行政, 服务社会。因此, 财政开支也是政府必须公开的重要信息。

其二, 公民到底应通过哪些主要途径获取政府应主动公开的信息

按《条例》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主动向政府依法申请公开获取所需要的政府信息。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对申请人没有时间上的限制, 但是对政府答复申请人是有时间限制的, 即必须在15日以内答复。所谓依法申请公开, 就是说政府机关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 依法提供政府所掌握信息的制度。这是政府机关满足特定主体获取政府信息的需要, 对特殊人群点对点的服务。这主要是因为政府信息量大面广, 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相当一部分人和事因为生产、工作、科研需要特殊的信息服务。因此, 一般的需求可以通过政府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获得, 特殊的需求通过依法申请获得。申请人可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 如果书面申请有困难的, 也可以口头提出申请, 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如需延长, 应经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 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如果我们要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概括, 笔者认为公民应通过如下主要途径获取政府应主动公开的信息:一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获取;二是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在国家档案馆、公开图书馆设置的政府信息查询地获取;三是通过行政机关根据需要设立的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获取。

其三, 如何保障政府应主动公开的信息能如期公开

《条例》明确规定,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内的政府信息, 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 应从其规定。然而, 可以预见的是, 虽然法律赋予了人民的知情权, 政府也有公开政府信息的法定职责, 但法律规定总有一定的弹性和解释空间。如果某些机关以保密审查机制为由, 或者称相关方不同意, 因而拒绝公开政府信息。对此, 《条例》针对可能发生的这种情况, 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和保障制度。“条例”明确规定, 首先, 各级政府须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其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再次, 各级行政机关定期公布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报告。

《条例》还明确规定, 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即可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收到举报的机关应予调查处理;如果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此外, 《条例》还对违反信息公开规定的行为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包括责令改正, 给予处分, 如果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 篇3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制度 中韩比较

自从1766年瑞典通过《出版自由法》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来,国外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韩国是亚洲最早制定并实施信息公开法的国家。由于中韩同为亚洲近邻,文化上都深受儒家文化熏陶,通过对中韩两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思考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问题有所裨益。

1.中韩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进程比较

韩国在1996年11月通过《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并于1998年1月1日施行,从而使韩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制定并在全国实施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韩国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形成最初源于学术界的讨论。1992年韩国总统选举时,主张当选后制定一部信息公开法的金泳三获胜。1994年,金泳三发布名为行政信息公开指南的政令。1996年11月,该法案被通过,并于当年12月31日公布。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信息公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制度上,都有了新进展。1988年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宣告:“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正式确认公民的知情权。90年代后,推行政务公开提上议事日程。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十六大明确要求“要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但是在法制上,我国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只是散见于各个单项的法律法规中。1979年至2003年,我国现有规定单项信息公开的法律有60多件,行政法规有220多件,其中规定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17件,行政法规67件。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第492号令,最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2.中韩政府信息公开中主体界定比较

2.1 信息公开权利主体的界定比较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任何人。“任何人”都有权请求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履行其公开义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制定本条例。”由此可见,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是所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由于条例中没有作出“本国”的明确限定,因此可以推断出外国的公民和团体也可以依法获取我国的相关政府信息。相比之下,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第6条规定:“1、人民有权请求公开信息。2、与外国人信息公开请求有关的事项由总统令规定。”韩国的这条界定信息公开请求权人的规定是以国民主权为基础,但也并不完全排斥外国人的信息公开申请权。对本国人和外国人的信息公开申请权不得有国别歧视已是各国的普遍做法。

2.2 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界定比较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指负有公开其职责范围内信息义务的政府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第三条对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作出了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政府”指的是行政机关,而非一切国家机关。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不是以公民的知情权为基础的公开,而是以政府的职权为基础的公开,是政府机关主动赋予自己“公开”的义务。

韩国的《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对义务主体的界定采用了 “公共机关”(pubhouahtoriyt) 这一较为宽泛的名称。韩国《信息公开法》的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了“公共机关”的涵义,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根据政府投资机构管理框架法第2条所设立的政府投资机构以及根据总统令确定的其他机构。可见,韩国信息公开法不但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而且适用于国会、大法院、宪法法院、中央选举委员会、地方公共团体及其他公共机关。政府投资机构管理框架法第2条的规定使信息公开法的义务主体范围扩大到政府持股超过50%的企业,而总统令的规定更是将所有学校、129个根据特别法设立的机构、93个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出资超过一半设立的机构、34个医疗机构、1005个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提供过财政支持的机构均列入信息公开法的适用范围。韩国采用了一种经费标准,即该主体是否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基础来判断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例如明确地指出“政府投资机构”是义务主体。

3.中韩政府比较信息公开内容界定

信息公开内容的范围界定是信息公开制度最核心的部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对政府信息作出了明确定义,所谓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公开政府信息之前必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予以保密审查,原则上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予以公开。

韩国的信息立法对公开内容进行规定时直接采用了“信息”这样的词汇。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信息”是指公共机关在履行其义务的过程中起草、获得及管理的事项,它们以文书、图画、照片、胶卷、磁带、幻灯片等予以记录。韩国的信息公开立法对需要公开的内容也采取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立法模式。该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了八种非公开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团体信息、防卫外交信息、警察信息、审议研讨信息、事务事业执行信息、其他法律法令规定为保密的信息或已列为不予公开的信息以及如被公开,有可能严重危及国民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公共安全或利益的信息。

4.中韩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比较

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指的是在各种依法进行的政府信息公开形式中相关的方式、步骤及期限的总称。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主要有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政府公开条例》第10~12条对各级政府信息公开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应公开的信息作了列举式的规定,第15~18条对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时间、场所、主体、方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政府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依规定应由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韩国《信息公开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申请人必须以书面的方式向保存、管理该情报的公告机关提出公开申请,第十三条规定:“可以直接处理的情报的请求公开手续由总统令来规定。”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规定公共机关必须在请求受理之日起15日作出是否公开的决定,如果因为无法避免的事由不能在15内作出决定,则从期限届满之日起,公共机关最多延长15日。如果自请求之日起30日内公共机关未作出决定的话,则视为决定不公开。

5.比较结论

5.1 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界定中方面

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规定公共机关有信息公开的义务,“公共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投资机关、地方自治团体和其他总统设定的机关。此外,根据该法第10条和第5章“补充规则”的规定,国会、大法院、宪法法院、中央选举委员会等机关也同样负有公开相关信息的义务。由此可见,韩国信息公开的主体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公共权力机关都应依照信息公开法的规定公开其保管的信息。而根据我国现有体制,海关、国税、金融等中央垂直系统以及工商、质检、国土、地税等省以下的垂直机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是无法进行指导和监督的。《政府公开条例》规定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行使职权的范围是“本行政区域”,不是本级政府下属部门。

5.2 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界定方面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一般都采用排除式的规定方法,即列举出豁免公开的内容,除此之外的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公共机关在公务中产生、取得并正在管理中的文书、图画、磁带、照片、胶卷、幻灯片以及由网络媒体记录下来的事项。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秩序和第三方利益,韩国对公开获取政府信息的范围规定了限制性条款。韩国信息公开法的第7条规定了8种非公开的信息。《政府公开条例》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只做了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较差,而且个人隐私概念模糊,缺乏较为详细规定。

5.3 政府信息公开程序设定方面

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规定公共机关必须在请求受理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公开的决定,如果因为无法避免的事由不能在15内作出决定,则从期限届满之日起,公共机关最多延长15日。《政府公开条例》规定的公开申请答复期限与韩国规定的期限大致相同,但是没有明确的紧急情况的处理办法。随着我国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量不断增大,困难也随之逐渐增多。因此,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健全完善信息公开的监督和权利救济机制迫在眉睫。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篇4

为了做好我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提供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更全面的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本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向政务服务中心、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纸质文本原件和电子文本。对已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作出修改或者废止时,应及时提供修改后的该政府信息或进行废止说明。

二、凡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提供工作应当遵循及时、完整、准确的原则。

三、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提供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事宜。

四、凡是列入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政府信息均在提供范围之列。

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由多个行政机关联合生成的,由编制文号或主要编制的行政机关负责提供。

五、行政机关应当自政府信息主动生成或变更后的20个工作日内提供。

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篇5

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全面部署,扎实落实,认真的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全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到了主动公开意识增强,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形式丰富多样,公开内容重点突出。现将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开展工作

(一)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股室抓落实”的工作要求,我局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传达贯彻区一系列关于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局里设立了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制度,指导业务股室开展工作;成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办公室具体负责,各股室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并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本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切实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

为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影响,使社会公众进一步关注和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2013年,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方式广泛宣传,我局主要通过中央财政部网、省财政厅网、市财政信息网以及中国湘东网发布信息40余条,同时我们还在萍乡日报、湘东信息等媒体上进行报道,充分宣传我区各项政策和精神,展示我区财政工作的良好形象。(三)信息及时公开,明确职责安排。

按照《XX区人民政府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编制方案》要求,结合财政工作的实际,全面梳理2013年需公开的政府信息,并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报送政府信息62条。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主要包括概括信息、法规文件、工作动态、人事信息、财经信息、行政执法以及公开指南等七大方面内容。为扎实做好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我局还制定印发了《XX区财政局关于印发2013年信息调研工作考评办法及信息任务分配》,将任务下放到各个业务股室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程序和职责,更好的完成信息工作各项任务。(四)严格信息审核,把好公开关卡。

在抓好信息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做好政府信息审批和审核工作,对各股室上报的信息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经过分管领导和办公室的层层审定之后,对不宜公开的信息不公开,对该公开的一律公开。

二、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一)主要问题

1、组织引导工作仍显不足。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其尚不熟悉,需进一步加强宣传。

2、公开形式的便民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基本通过网站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形式不够丰富。(二)下一步打算

1、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宣传力度,让群众知晓信息查询的渠道。

2、继续充实公开内容。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好公开和免予公开两类政府信息的界定,完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逐步编制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加强对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信息的梳理。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篇6

元江县粮食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信息内容

一、机构职能

(一)机构基本信息

机构名称:元江县粮食局;

机构简介:元江县粮食局是元江县发展计划委员会管理的,负责全县粮食(含食油)流通宏观调控具体业务、行业指导和县级储备粮管理的正科级行政机构。

地址:元江县红河街19号

邮编:653300

电话:6011760

电子邮箱:

(二)机构法定职责

1、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省、市政府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县实际,制定贯彻实施和补充规定;拟定全县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方案,并督促实施。

2、受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委托,研究提出全县粮食宏观调控、供求平衡及粮食流通中长期发展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产业结构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计划。

3、起草全县粮食流通行业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提出全县粮食流通及仓储、加工设施等建设规划建议。

4、负责全县社会粮食流通管理,组织和协调国家粮食储备任务的落实,管理粮食财务工作,承担行业统计工作;保障军队粮食供给,做好灾区、缺粮贫困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5、制定并组织粮食调运计划,以平衡县内粮食总量和品种的需求;负责县级储备粮库的建设、维修和改造;规划和组织元江县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的建设。

6、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粮食质量标准的管理,做好市场流通粮食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监督执行国家制定的粮食储运、运输技术规范。

7、指导全县粮食流通的管理和教育培训;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

8、负责拟定县级专项储备粮管理办法并贯彻执行,研究提出县级储备粮的规模、总体布局调整建议和收购、轮换、销售计划,并负责督促实施;监督检查县储备粮、商品周转粮的库存、质量和安全。

9、负责全行业信息网络建设,收集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粮食流通的有关科技和市场信息,建立全县各类粮油商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粮油交易网站,稳步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实现粮油购、销、存的现代化。

10、负责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执法监察工作。

11、承担县委、县政府和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及上级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领导信息

姓 名: 范玉新

职 位: 局 长、党总支副书记

分管工作:全面主持粮食局工作,分管办公室、调控科。

工作简历:196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8年12月参加工作;2004年4月任元江县粮食局局长。

姓 名:白文亮

职 位:党总支书记

分管工作:全面主持党务工作,负责分管工、青、妇、老协、关工委工作。工作简历:196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4年10月参加工作,2006年1月任元江县粮食局党总支书记。姓 名: 白才波职 位: 副局长

分管工作:协助局长做好粮食局工作,负责分管综合科和粮食市场管理工作。

工作简历:1974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1994年9月参加工作,2008年2月任元江县粮食局副局长。

(四)、内设机构及职责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责,元江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给元江县粮食局3个职能科室。

办公室(负责人:白福昌):组织协调机关政务工作,制定局机关的工作制度,负责局机关的文秘、档案、机要、信访、保密、公务、接待、议提案、政务信息、办公现代化、督办检查及重要文件的起草等工作,处理行政事务,做好机关后勤管理工作;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调控科(负责人:白文生):提出全县粮食宏观调控、粮食总量和品种供求平衡计划;提出全县储备粮的最低规模、收储、轮换计划和动用建议;实施国家有关粮食财务会计制度,负责对上级拨付的粮食政策性补贴资金和费用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编报国家和省、市、县储备粮油的财务计划和会计决算;负责机关财务、资产的管理;承担全县粮食流通的协调事务和行业统计及汇总财务会计报表工作;负责收集粮食流通的市场信息,建立全县粮油商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和粮油交易网站;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综合科(负责人:李者仰):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拟定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负责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指导粮食收购管理及粮食促销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灾区、缺粮地区、退耕还林及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粮油供应工作;承担综合性政策和企业改革调研工作,监督检查全县粮食流通和储备粮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执行情况;研究提出全县粮食市场体系、加工设施建设规划的建议,并负责组织实施;负责收集省、市、县内外粮食科技信息;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粮食市场管理工作;指导全县粮食行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推广,负责全县粮油食品工业的行业指导工作;负责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下属单位

元江县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元江县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是新组建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共设有13个岗位,47名员工。主要工作任务:做好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及安全保粮工作。同时与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衔接机制;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二、法律法规

1、规范性文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粮食行政复议办法》、《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

2、地方性法律规:《云南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付件九。

3、本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三、发展规划

1、工作总结

2、部门预、决算分析

四、行政执法

1、对粮食行政许可、粮食行政处罚等事项。附件十

附件十一:《元江县粮食收购资格许可流程图》

附件十二: 《元江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流程》 附件十三:《当场处罚文书》

五、业务及服务类

1、办事指南

科室名称联 系 电 话办公室0877—6011760调控科0877—6011870综合科0877—6013103元江县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0877—60175592、办理群众申请公开事项结果

3、本局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由办公室具体负责,上班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点至下午5点;联系电话:6011760;

地址:元江县红河街19号;电子邮箱:

六、工作动态

1、粮食简报(待补充)

2、粮食质量事项

3、粮食质量标准(待补充)

4、粮食流通市场信息(待补充)

5、工作通知(待补充)

元江县粮食局二00八年三月三十日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篇7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档案制度提出的要求

第一,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档案法》的立法价值、立法目的发生根本性转变政府信息公开原则是20世纪中叶以后迅速发展和推广开的一项行政程序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为除了依法应该保密的以外, 应一律公开进行;行政法规、规章、行政决策以及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标准、条件、程序应依法公布, 让相对人依法查阅、复制和摘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重申了这一原则, 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整个立法价值和目的来看, 自始至终围绕着信息如何公开, 公民如何获得政府信息来运行。现行的档案制度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一个特殊制度而存在, 其立法目的和价值主要偏重于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和保存上, 轻视对档案的利用。这可以从《档案法》第一条的规定中看出, 档案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 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制定本法。”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档案制度的立法价值和立法目的要从档案的管理和保存转向档案的充分公开和利用, 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政府提供科学、合理的档案制度。政府的档案信息要公开, 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我国《档案法》确立了许多档案法律制度, 例如, 档案保存制度、档案的公布制度等, 但是这些制度不科学、不合理且限制了政府档案信息的公开和利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了保障政府信息的公开确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例如, 政府信息的公开制度、保障制度、救济制度和监督制度。为了实现公开政府、阳光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求具有信息内容的档案也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开制度, 以此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适应。

二、现行档案法律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相适应之处

我国档案法确立的档案制度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其中有许多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政府的要求, 且与政府信息公开不相适应。

第一, 档案公开制度欠完整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样, 《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对档案的公开制度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尚欠完整。首先, 档案法对档案信息开放规定的常态是“满30年开放, 提前开放、随时开放是例外”, 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信息的常态是“零时限开放, 开放是原则, 不开放是例外”。其次, 档案是否开放和公开的最终决定权仍然操纵在档案馆或档案保存单位, 缺少内部和外部强有力的监督。再次, 《档案法》没有对档案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作出规定, 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程序和途径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最后, 现行档案法关于档案公开范围的规定过于模糊, 导致档案部门只公布抽象的档案信息, 对民众有用的具体档案信息却一般不予公布。

第二, 档案的移交制度不合理。首先, 有关单位和个人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的时间过长。《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 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 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 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同意, 专业性较强或者需要保密的档案, 可以延长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的期限;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 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其次, 现行档案法太重视对移交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利益的保护, 忽视对其他档案利用者的保护。现行《档案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向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档案的单位和个人, 对其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 并可对其档案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 档案馆应当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档案法的规定来看, 档案法给交存档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了特殊的保护, 赋予了这些单位和个人的优先利用权, 而且交存档案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档案馆提出不予公开此档案信息的建议, 这些规定对其他单位和个人利用档案设置了羁拌, 剥夺了其他公民合理使用档案的权利。

第三, 档案利用制度程序繁杂、限制太多首先, 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中国的组织和个人利用已经公开的档案信息还需要相关证明和介绍信, 加大了公众利用档案信息的难度。其次, 依据《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中国的组织和个人利用未公开的档案信息需经过档案馆或者档案保存单位的同意, 如果它们不同意公开利用, 那么该档案信息也不能利用。再次, 档案的封闭期过长也限制了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30年或者更多年限的档案秘密保存期使得档案的利用价值降低。最后, 《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档案的公布权, 《档案法实施办法》又对公布的主体和权限作了规定。这几项规定限制了档案信息的利用范围。

三、建立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适应的档案制度

第一, 确立档案公开制度。首先, 缩短细化档案开放时间, 目前档案法关于档案向社会开放时间的规定严重影响了档案的有效利用, 因此档案学家皮特尔女士提出“设计并保障扩大公民查阅文件与档案权利、争取缩短档案开放的法定期限是现代化档案立法中的一个必要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必须确立“随时开放为原则, 延时开放为例外”的宗旨。其次, 要确立档案的开放方式是依当事人申请公开, 还是档案馆或档案保存单位主动公开, 并且要明确档案公开的程序。最后, 目前档案开放的范围要比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窄得多, 政府档案是政府信息的一部分, 政府档案开放的范围应该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一致。因此“依法扩大档案开放范围, 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凡是已经公开的政府信息, 档案法律、法规中也必须将其视为已经开放的范围, 划归公民可利用的范围。没有公开的政府信息到了档案馆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 重大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原则上都可以划归公民可利用的范围。

第二, 确立合理的档案移交制度针对档案移交制度存在的众多问题, 本文认为:首先, 应该缩短档案移交时间。《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的档案移交期限过长, 这影响档案信息的有效使用。应该将该移交期限根据档案的保密程度依次确定不同的移交年限, 而不是像现行档案法律所规定的按照行政级别的不同来确立档案移交年限, 而且要大大缩短档案从机关及其他单位向国家档案馆移交的期限。其次, 机关及其他单位移交给国家档案馆的档案, 对其中不宜开放且需要限制利用的部分, 档案馆不应该听取移交单位的意见, 而应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执行。

第三, 建立完善的档案利用制度首先, 根据档案法规定, 公众利用机关档案必须经过其“同意”。可见, 档案立法限制了公民对国家机关档案利用的权利。我们要通过修改法律, 把行政机关可任意决定同意与否的权利变为开放档案的义务和责任, 明确规定公民利用档案无需档案保存机关同意。其次, 对于已经开放的档案, 任何人无需用任何介绍信即可获取, 对于没有开放的档案, 只要不属于不予开放范围之内的档案信息, 政府应该同意公民获取。最后, 凡是公民获得档案馆许可或者档案保存单位许可利用了档案信息时, 该公民就自然而然地享有了档案的公布权。否则, 档案的利用权对公民来说是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的。

第四, 设立权利救济保障制度法。无救济既无权利。我国现行的《档案法》没有对公民在利用档案过程中的权利受损提供救济保障制度, 这使得公民的知情权无法得到落实和保障, 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应该设立对公民利用档案行为的救济条款。当公民申请政府开放档案、利用档案的要求被拒绝、不予答复, 或者政府部门依职权对应该予以开放的档案却不予开放时, 公民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档案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对此复议结果不服的, 也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造成损害的还可以要求赔偿。

总而言之, 以强化档案保密、限制开放与公开为根本追求的传统档案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政府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的要求。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改革, 以使档案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适应。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在行政公开制度乃至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所着力追求的目标。然我国现行的档案法律制度却与其背道而驰, 严重制约了公民对档案信息的合理利用, 因此必须建立相适应的档案制度。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档案法,档案制度

参考文献

[1]黄南风.从《条例》的立法理念看《档案法》修改[J].档案学通讯, 2009 (2) .

[2]黄项飞.档案馆:走向开放[J].北京档案, 2005 (5) .

[3]姜之茂.档案开放再认识[J].档案学通讯, 2005 (2) .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篇8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档案管理;制度优化

“阳关工程”的开展,使政府对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视程度越发深入,但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档案管理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它严重影响了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阻碍政府职能的充分体现。为了缓解这项矛盾,相关人员不断分析与探讨档案管理制度中不适应政府信息公开需求的部分,以此为依据,寻求最佳的优化措施。

一、政府推行信息公开的实际意义

信息公开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有其实际意义。从政府角度分析:政府信息公开利于政府自身建设水平的提高,能够对其行政权力做出有力监督。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政府部门滋生职权滥用、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从公民角度分析:我国以立法为手段,颁布系统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关规定,规定中明确提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原则;明確其公开范围;划分其公开的具体方式,并提出程序监督要求。在相配套的规定中,指出政府信息的公开途径与方法,以公众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维护其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从社会角度分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民主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不仅可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还可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

二、档案管理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二者之间存在的分歧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就一直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一定重视,积极进行改革工作,希望能够有效完善档案管理,但是,在改革过程中,还会受到传统因素的制约,导致其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产生一定分歧。

(一)严格限制公众查阅档案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公开性,对于与公共利益有关的档案信息我国的合法公民都能够进行查阅,但是与此同时,因档案管理制度的缺陷,也同时严格限制公众对档案进行查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及《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等文件中就有相关规定,想要查阅档案需要递交申请,在审批通过后就可以查阅,但是申请过程较为繁琐且漫长,公众无法及时获取到相关信息。

(二)档案密级没有较为明确的界限,对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

在对档案进行归档整理时,需要严格按照档案的密级进行,主要依据就是《保密法》。要求不能公开有关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的相关内容。

三、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背景下,档案管理制度的具体优化工作

(一)机关档案透明度的提高

1.对机关档案室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信息公开是政府职能中的新增职能,若想实现该职能的长远性实施效果,则需建立专业部门进行档案管理的监督和执行,其实际要求是以低成本为前提,构建信息公开机构。不过,在实践中,具体落实这一要求具有较高的难度性。其原因为:基于本部门职能,再构建全新部门,不仅需要经费支持,也需要人员投入、管理制度更新。但是,从档案室来看,政府实行的信息公开的优势还是比较独特的,主要是因为档案室的职能就是对信息进行管理,所以,从档案室来进行信息公开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具体的表现为:不必新增机构从而减少了成本;信息整合工作可以有效的进行。所以,政府在信息公开制度的实行时要对以上有特点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档案室内部职能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对面进行合理的开放,外部职能也要做好,确保信息优势可以发挥出来。而此时需要做的就是:档案室收集工作以及公开服务要做好,确保信息完整且透明。为公众提供可以利用档案的服务,并积极地处理利用档案的申请。

2.政府要给予公众足够的权利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赋予公民一定的权利对档案信息进行查询使用,保证档案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在利用上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制约。公民在阅读或者使用档案信息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以及条例执行。在公开档案信息后,信息与档案之间就不会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公开上需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当公众申请查询档案或者信息时,相关部门需要以统一标准规定、要求进行受理,决定是否可以公开。总而言之,在政府部门进行信息的公开时,要对内容进行一定的限制,而公开的信息要充分的进行公开,保证公民知情权。

(二)公众对档案资料要充分的进行利用

第一,政府部门对档案公开的范围要放开。第二,政府部门不要限制公众对档案的利用。实行信息公开制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信息可以进行自由流动,确保社会可以共享政府的信息。因此,政府确定哪些的档案资料可以进行公开了之后,应允许公众通过各种的方式来自由的获取信息,确保公众利用不受到限制。

四、结语

政府信息公开在民主建设的前提下应运而生,并能够充分体现民主建设要求,是加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政府信息公开有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作指导,在制约政府权力的同时,也可保证公民权益。而档案管理制度优化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前提,在具体优化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重新定位机关档案室职能,将信息公开作为重要职能之一,并设定专业部门予以执行。其二,加强档案公开与利用服务。公开档案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政府的服务性质,因此,相关人员对于公众的档案申请应积极处理。同时,保障公众利用档案的权益,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公开范围进行档案公开,不对公众的档案利用强加限制,实现自由流动。总之,政府人员应转变档案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公开原则,实现社会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国强.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档案管理制度优化探析[J].科技展望,2015,32(23):203-203.

[2]石耀权.探析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优化路径[J].魅力中国,2014,25(23):394-394.

[3]宋群豹.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透明度改革刍议[J].北京档案,2014,36(5):33-35.

[4]刘美玲.信息公开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J].黑龙江档案,2011,25(2):47.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篇9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 5 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法>的决定》已经第13届2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市长

张广宁

二○○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法》的决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第13届28次常务会议决定对《广州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法》作如下修改:

第十一条第(四)项修改为: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作出公开的决定并提供相关信息。

不能即时作出决定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五个工作日。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规定的期限内。”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州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后重新公布。

广州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法

(2006年12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发布根据2007年12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法>的决定》修订)第一条 为了规范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根据《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是指公开权利人依法向公开义务人提出申请,经公开义务人审查同意,获取政府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是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义务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权利人。

文章由牛仔裤品牌收集

E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各级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 公开权利人应当合法使用依申请获得的政府信息,不得利用依申请获得的政府信息从事违法活动。

第六条 公开义务人应当指定具体的机构负责依申请公开工作,并将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方便公开权利人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或者咨询。

公开义务人应当推行电子政务,在本单位的网站上设置并开通“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栏目,方便公开权利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申请。

第七条 公开义务人应当建立、健全依申请公开工作制度,建立依申请公开指南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依申请公开指南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受理机构的地址、电话、传真、邮编、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二)申请的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三)救济途径;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八条 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包括下列政府信息:(一)已经向社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属于国家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国家秘密被泄露的信息;(三)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信息;(四)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个人合法权益受损害的信息;(五)内部政府信息及政府内部公文;(六)内部研究、讨论或审议过程中的信息;

(七)与行政执法有关的,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会危及他人人身权利的信息;

(八)法律、法规、规章禁止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他人生命、健康等重大合法权益,可以公开本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政府信息,但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

文章由牛仔裤品牌收集

E

公开义务人认为公开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重大的社会影响,并且不会影响行政决策、行政执法和危及他人人身安全,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可以公开本条第一款、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政府信息。

第九条 公开权利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向公开义务人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明或本组织的有关证明。以组织名义提出申请的,还应当出具书面授权委托书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第十条 公开权利人应当以纸质、数据电文等书面形式提出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书面申请确实存在困难的,公开权利人可以以口头方式或委托第三人提出申请。

申请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地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二)请求公开的具体内容;(三)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四)申请时间。

第十一条 公开义务人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即时作出处理:(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属于申请的公开义务人职能范围内的,应当指引申请人向有关公开义务人申请;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已经向社会主动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或者不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作出不予公开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四)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作出公开的决定并提供相关信息。

不能即时作出决定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五个工作日。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二条 属于第十一条第二款情形的,公开义务人经审查后应当根据不同情形作出下列决定:

(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可以公开的范围的,制作政府信息公开决定书,载明公开的范围、方式、时间;

文章由牛仔裤品牌收集

E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部分公开的范围的,制作政府信息部分公开决定书,书面说明部分公开的理由和依据以及救济途径并载明部分公开的方式和时间;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属于公开的范围的,制作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决定书,书面说明不予公开的理由、依据以及救济途径;

(四)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难以确定是否属于公开的范围的,制作政府信息暂缓公开决定书,书面说明暂缓公开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后续处理的方式和时间。

依照前款第四项规定暂缓公开信息的,应当在作出暂缓公开决定之日起四十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后续处理,并作出公开或不公开决定。

第十三条 因信息资料处理等客观原因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公开义务人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决定或者向申请人公开申请的政府信息的,经本单位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期限,并书面通知公开权利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个工作日。

第十四条 公开义务人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以及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信息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五个工作日内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

第三方应当在收到公开义务人的书面通知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作出答复的,视为不同意公开。

对于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人经过审查后认为有必要公开的,应当在作出公开决定的同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并告知救济途径。

公开权利人申请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公开义务人依法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的时间,不计算在申请审查期限内。

第十五条 公开权利人要求公开义务人提供与自身有关的登记注册、税费缴纳、社会保障等政府信息的,应当持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证明文件,向公开义务人提交书面申请,公开义务人查验核实公开权利人身份后,应当提供政府信息。

公开权利人提出证据证明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不完整或者不相关的,可以要求公开义务人依法予以更改,公开义务人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受理申请的公开义务人无权更改的,应当及时告知公开权利人并指引其向有关公开义务人申请。

第十六条 公开义务人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公开权利人要求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不能按照公开权利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应当安排其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提供打印件、复制件。

公开义务人可以在办公场所设立电子阅览室或信息查询室,便于公开权利人当场查阅或抄录相关政府信息。公开权利人存在阅读困难的,公开义务人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十七条 公开义务人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文章由牛仔裤品牌收集

E

公开义务人可以向公开权利人收取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过程中发生的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费用的收取标准由物价部门核准。

公开权利人符合本市低保和低收入困难条件的,凭有关证明,经公开义务人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收费。

公开权利人属于非盈利组织或者其他公益团体的,凭有关证明,经公开义务人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收费。

第十八条 公开义务人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向本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提交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其中应当包括与本单位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有关的下列内容:(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登记情况统计;

(二)同意公开、部分公开和不予公开的分类情况处理统计;(三)就政府信息公开提出投诉、复议的情况统计及其处理结果;(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方案;(五)其他应当报告的主要事项;

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对公开义务人上报的报告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估,形成本级人民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并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设立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投诉电话、信箱和电子邮件,接受公众对公开义务人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的投诉,及时查处违法或失当行为,并在收到投诉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书面告知处理结果。

公开权利人认为公开义务人不依法履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义务的,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并在接到举报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举报人书面告知处理结果。

第二十条 公开权利人认为公开义务人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一条 公开义务人有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行为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公开义务人违反本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公开权利人或者第三方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三条 公开权利人利用依申请获得的政府信息从事违法活动,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文章由牛仔裤品牌收集

E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主题词:行政事务 政务公开 命令

文章由牛仔裤品牌收集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篇10

第一条 为规范本局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推进依法行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亳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局的政务信息,除下列情形外,都应当予以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

(三)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当侵害的;

(四)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与执法部门工作有关,公开后可能直接影响案件查处或者危及个人生命安全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

有前款第(二)、(三)项规定情形的信息,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公开的,可以公开。

第三条 应当予以公开的政务信息包括应当主动公开的

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申请。采用上述方式确有困难的,可以采用当面口头形式提出申请。

获取政务信息的申请应当包括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明、地址、联系方式以及所需政务信息内容的描述等。

第十条 收到申请后应当及时登记,并根据下列情形给予答复或者提供信息:

(一)属于已主动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得该政务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主动公开范围但尚未主动公开的,应当及时向申请人提供其所需政务信息;

(三)属于依申请公开范围的,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其所需政务信息;

(四)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五)不属于本局掌握的政务信息,应当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信息拥有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机关的名称或者联系方式;

(六)申请公开的政务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七)申请公开的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第十一条 对要求公开政务信息的申请,可以当场答复或者提供的,应当当场答复或者提供政府信息;不能当场答复或者提供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

暂缓公开的政务信息,在性质或者密级确定后,按照本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各科室应当根据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对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制作、形成、获得或者掌握的应当予以公开的政务信息,应当在7日内报送,经审核后,按照本规定予以公开。

第十六条 本局实行政务信息公开考核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依法公开政务信息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本局政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解释。

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 篇11

一、档案开放制度的现状

制度的实施要以法律作保障, 因此《档案法》是档案开放制度实施的有力依据。从《档案法》的规定中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档案开放制度的现状。

1. 在立法体系上。

从80年代“档案开放”方针的提出到2009年我国近十万卷外交档案的开放, 档案界逐步赢得关注和喝彩。这一路走来, 我国档案开放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结构, 这一体系包括《档案法》、《档案实施办法》以及各级各类档案馆关于档案开放利用的规定, 与新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互相衔接, 尽管这一体系在某些方面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配套法规不可避免地存在“断层”问题, 且档案开放还远远滞后于政府信息开放的发展, 但其进步之处不可忽视。

2. 在立法理念上。

1996年的《档案法》对档案的开放与利用有这样的规定: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与收集、整理工作, 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制定本法。通过该项法律条文, 我们可以看出档案的利用并不是第一位的, 其首要目的在于档案的管理和保护, 档案的利用排在了第二位。因此, 在实际的档案开放制度中, 大多数的有关档案利用的条文都是为了满足本机关自身需要的, 并没有充分满足公众对档案的需求, 而且这方面的相关制度也是相当少的。

3. 在立法限制上。

《档案法》的许多规定不利于档案利用者获取相关档案信息。《档案法》第1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 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由此可见, 在公民可以真实表明自己身份的前提下, 是可以不受阻碍地利用已开放的档案的, 但如前所述, 《档案法》在立法时优先考虑的是对档案的管理和保护, 其次考虑的是机关的自身利用, 对公众的知情权考虑甚少, 而且, 在一些具体的单行法规中, 还附加了额外的使用限制, 进而在申请规则上出现了“行政恩赐制”, 即档案是行政机关形成的, 故必须有行政机关的同意方可利用, 这些与《档案法》不一致的规定, 给了行政机关及档案馆 (室) 拒绝公开档案的理由, 对档案利用的资格条件作出了较多限制。

二、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档案开放制度的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档案开放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衔接不足”方面的问题;二是信息立法上的相互矛盾;三是档案开放的手段落后, 开放渠道少。对比我国已经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在立法原则、立法思路和具体条款上, 发现我国的档案开放制度在开放时间, 设立原则和开放适用范围三个方面与信息公开存在不协调之处。

1.“衔接不足”的问题。

首先, 档案开放与信息公开最明显的衔接上的矛盾体现在开放时间上。《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 一般应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然而, 一方面, 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文件的即时开放已实现了利用的“0时限”;另一方面, 档案要经历30年的“封闭期”才能对公众开放, 更不用说“提前开放”原则的实施了。此外, 档案开放仍以“几十年”作为时限限制, 虽然部分档案确实要设置相对较长的“封闭期”, 但对其他档案而言, 几十年的封闭期所体现的时间上的“衔接不够”问题显然较为明显, 不利于制度间的相互协调。因此, 档案界有学者提出“不设置30年的封闭期, 使应该开放的档案开放, 应该自由利用的档案自由利用”和“缩短档案开放期限, 拓宽随时开放范围的”建议。

其次, 信息公开首要原则是“权利与公开”原则, 具体可以表述为“政府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这一原则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首要原则, 除不予公开的七种信息作为“例外”列出, 其余均视为开放之列。而《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却将可以提前开放和满30年开放的档案专门列出, 反映的是“一般为满30年开放, 提前开放是例外”, “一般不开放, 开放是例外”的保守思路。档案开放制度形成于保守思想较浓厚的特殊历史时期, 脱胎于政府机关内部机构的档案部门仍残留着不少“机关作风”, 这种思维定势下产生的档案开放制度与信息公开原则必定存在着“衔接”上的不足。

2. 信息开放制度的适用范围与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上的相互矛盾。

从档案开放制度适用主体来看, 无论是《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中提及的档案开放主体, 还是《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中的表述, 亦或档案开放实际工作的开展, 开放一直约定俗成地限定为“国家档案馆”, “各级各类档案馆”的职责, 机关档案室并非开放制度适用的主体范围。但是,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政府机关”作为公开主体, 并界定为“行政机关与法律、法律授权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其他组织”。“根据此主体适用范围, 档案局和档案馆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立法适用的主体, 机关档案室作为行政机关的一部分也对政府机关制作、获得和拥有的信息肩负服务义务。”

从档案开放制度适用客体范围上说,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所列出的20条控制使用范围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列举的七条“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存在着表达方式上的不协调, 容易造成现实操作上的混乱, 进而引起信息公开规定中已公开的文件转变为档案后出现了限制使用的尴尬局面。从两者的适用主体范围来看, 其“范围衔接不足”表现为会使“文档一体化”后, 政府的电子化文件利用的限制加大, 降低了文件形成单位与档案保管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效率。

三、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档案开放制度创新

1. 建立政府档案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保证合法用户的充分共享, 又要防止数据的非法使用, 造成国家资源的流失和泄密。档案信息的分级分类公开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档案信息资源分级是通过具体界定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范畴,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总体规划, 界定内部信息、保密信息、公共信息、公益信息、增值信息资源的范畴, 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制订不同的公开级别, 在保障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加强档案信息的公开, 让公众更好地利用大量的政府档案信息资源, 发挥政府信息资源的作用与效益。政府档案信息资源分类是指把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信息归并到一起, 通过其类别的特征或属性来对信息进行分类, 建立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目录分类体系, 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服务等, 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档案信息资源可具体分为三类:部门共享类、依法专用类和社会公开类。在分级分类的基础上, 公共档案馆和各级政府机关档案室应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公开范围上的总体要求, 分别确立不同的政府档案信息管理开放重点, 确保不同社会组织及公众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政府档案信息资源。

2. 建立档案信息公开目录编制更新制度。

《条例》规定, 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并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期等内容。各级档案业务机构应积极参与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与更新, 就编制与更新周期、公开内容与范围审查、公开目录发布审核程序、公开目录编制的岗位责任等建立相关制度, 推进档案管理部门实现由现行公务目录向开放目录编制工作的转变, 确保开放目录的编制质量。

3. 建立档案工作责任考核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档案工作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开放与服务意识, 必须加强责任考核, 切实保障公共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的工作效能。探索档案工作的责任考核制度, 具体来说是要建立政府档案信息查阅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量化细化标准, 重点围绕公众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科学衡量档案信息查阅点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定期展开民主测评活动, 把档案信息公开纳入社会政风评议的范围。实行档案工作年度报告制度, 就档案开放工作的服务情况, 查阅点的工作质量及存在的问题、档案信息目录编制、档案信息收集、部门协作等情况汇集报告, 为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档案开放工作提供有效的改进依据。

摘要:本文以政府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为背景, 介绍了档案开放制度的现状及其凸显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创新见解。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档案开放,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文革, 马仁杰.论档案开放的原则[J].档案学通讯, 2004 (4) .

[2]晋平.论政务公开环境下档案开放范围的重新界定[J].陕西档案, 2004 (6) .

[3]李扬新.信息公开视角中现有档案制度的剖析[J].浙江档案, 2006 (9) .

镇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篇12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推进我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开展,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顺利施行,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结合我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政府信息,是指镇政府、各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掌握的文件、数据、图表等信息。

第三条 公开发布的政府信息按照“谁制作谁公开、谁执行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原则实施;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发布工作。

第五条 信息公开发布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真实、可靠为原则。镇级机关站所所发布的信息应全面、真实、可靠;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2、以及时、准确为原则。及时更新新闻、政策、法规等信息,确保信息的实效性,及时撤换已不执行的政策法规条文,避免对群众产生误导。

3、以服务群众为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严禁发布与政府和公众无关的虚假、无效、过时信息;不允许在政府网的信息公告等公开栏目当中发布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广告宣传等非公共性信息。

4、以公正、公平、便民为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便民利民的公开发布形式,主动公开发布应当让公众知晓的各类信息;并积极从静态地公开向动态地公开,从办事结果的公开向办事过程的公开,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和群众。

第六条 镇政府及其部门信息公开发布的内容:

1、政府规章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2、经批准实施的关于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城乡规划、工作目标及其实施情况;

3、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4、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及其执行情况;

5、政府领导成员的履历、责任、职权分工情况;

6、机构设置、法定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办公地点和联系方式;

7、重大建设项目包括公用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投资、建设情况,包括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管网的建设与改造,城市防洪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城市交通建设工程、城市绿化工程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8、影响公共安全、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疫情、灾情、食品安全、治安或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与处理情况;

9、教育、文化、民政、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10、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行政执法事项,包括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执法依据、执法责任、执法程序及各类行政执法行为,包括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结果等;

11、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12、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包括公开招标公告、受理政府采购投诉的联系方式及投诉处理决定、供应商不良记录名单、政府采购招标业务代理机构名录等;

13、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资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14、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15、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16、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17、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支农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18、税收的依据、标准和征管,税费减免、补贴等有关优惠政策及其落实情况;

19、与公众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镇政府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信息发布内容:

1、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2、各项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3、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4、土地的征收、征用,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5、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6、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7、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8、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第八条 政府信息发布涉及下列内容的,不予向社会公布:

(一)国家秘密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工作秘密;

(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

(三)依法受到保护的个人隐私;

(四)正在调查、讨论、审议过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后可能影响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只限于在政府机关内部公开的事项;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向社会发布的其他政府信息。第九条 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的公开发布,应通过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发布。

1、通过政府及其部门网站对外公开。

2、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外公开。

3、通过各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等形式对外公开发布。

4、通过公开栏、公开电话、公开办事指南、政府公报和集中查阅场所等形式对外公开发布。

5、通过听证会、质询会等形式进行公开。

6、利用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手段对外公开。

7、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决策以及重大事件、重要工作等情况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公开。

8、有利于公开的其他有效形式。

第十条 镇属各部门、各单位要确定本部门信息发布的具体内容,制定本部门的信息查阅指南和信息发布目录,报镇党政办审核后备案,报镇政府主管领导审定。

第十一条 政府信息发布按内容分为主动公开信息和依申请公开信息两种。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可采取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出申请,申请书应注明其真实姓名或组织名称、身份证明、通信地址、联系方式及申请时间、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等。采取书面或电子邮件方式确有困难的,可以采取信函、电报、电话等方式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受理单位应当做好记录,并通过适当方式给予答复。

第十三条 属于主动向社会发布的政府信息,镇政府及其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对外发布。因法定事由不能按时发布的,待原因消除后立即对外发布。

第十四条 属于主动向社会发布的政府信息,内容发生变化的,由信息发布单位负责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新;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公开,由信息发布部门每月更新一次执法结果信息。执法频率相对较少的部门,至少每两月更新一次执法结果信息,因特殊情况不能公开的,向镇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出书面说明。执法结果信息发布后要公开到年底,每年初统一更换;工作动态类信息由信息发布单位及时进行更新;对已失效的政府信息,由信息发布单位及时进行撤换。

第十五条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公开的内容,除可以当场予以答复的,受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作出答复的,可将答复期限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五个工作日。

第十六条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其中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等不应当公开的信息,受理部门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并说明不予公开的理由。第十七条 各部门应做好已发布信息的立卷归档工作,供公众查阅。

第十八条 对违反规定,未履行主动发布义务,未及时更新、撤换已失去实效的政府信息及影响政府信息发布工作的单位,由镇党政办责令改正或予以通报批评;逾期不改的,由监察机关对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问责;造成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公民个人利益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一篇:关于立秋的作文300字下一篇:教师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