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习科学发展观思想汇报(推荐8篇)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尊敬的党支部:
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区经济的安全运行,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又赋予了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的新职责,把实现特种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作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的工作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各项监管工作,努力提高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有效性,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规模大、范围广、层次深,是对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的一次大培训、大提高。按照分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自己充分认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自觉主动地投身到活动中去。认真遵守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认真学习规定的重点篇目的基础上,还结合工作实际,选读选学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二次全会、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陆浩书记在十一届省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省纪委工作报告等有关篇目,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指导意义。通过前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使自己深刻认识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小康栖霞的重要保证。作为质监系统的一份子,自身体会到最大的进步是对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刻、更明确的第 1 页 认识,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按照把整改贯穿始终的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有针对性地查摆自己在思维理念、工作思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边学习、边查摆、边整改、边提高,使自己在今后想问题、干工作、办事情的过程中,能够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断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按照分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围绕自己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开展“五查”,在对照检查、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自己又重新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个人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透。虽然对学习比较重视,抓的也比较紧,但工学矛盾处理得不够好,在工作繁忙的时候,不能自觉主动地抽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利用工作空闲和业余时间学习也比较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学习不够,对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和系统。
二是思维理念不够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够牢固,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还不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指导工作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能够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和分局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但从全局的高度审视工作、谋划发展、统筹考虑问题的理念还需进一步树立。
第 2 页 三是工作成效不够理想。在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被动落实任务多、超前谋划创新少的问题,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委分局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不能做到超前思考、提前预测、及早准备,工作中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现象。
二、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在学习、工作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修养。坚持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活学活用马列主义理论的能力,努力使自身理论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够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需要。按照“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的要求,继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通过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身体力行实践科学发展观,清醒认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
二要创新观念,科学指导工作实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在思想认识上,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反腐倡廉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思维方式上,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来把握,更加自觉地围绕第一要务加强安全监督、搞好服务。同时,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想去工作,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具体的第 3 页 工作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努力开创执法监察工作的新局面。
三要转变作风,推动工作全面落实。树立超前意识、开放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绩效理念,提高推动工作全面落实的能力,使自身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通过思想工作作风的转变推动工作的突破。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积极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扎实实开展每项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研究和掌握推动工作落实的科学方法,探索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措施,努力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改进,在工作落实和工作效果上有新提高。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12年10月10日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全面总结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发展走势,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认识、新总结、新概括。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解决国际国内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举国上下兴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之际, 正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问题, 并探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1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推进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认为,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首先, 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 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样, 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 我们要努力满足亿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还要看到, 实现群众的愿望, 满足群众的需要, 维护群众的利益, 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 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 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
其次,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 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标, 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因此,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不只是经济量的增长, 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 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 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 注重以人为本, 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 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应该看到,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2“供需平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1 观念创新。
认识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生命线。企业员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他们是人力资源, 而不是单纯机械的劳动力。因此, 要把企业员工的身心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 自愿努力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才智, 而企业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管理创新。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就表现为, 以员工为本。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系统管理方式, 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中心, 尊重员工的理想、人格;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意识;重视挖掘员工的潜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创造企业内外和谐的氛围, 使员工的人格、劳动得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 使其有成就感;要通过企务公开、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形式, 建立恳谈会、联席会制度, 疏通领导与员工之间交流思想的渠道, 使员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质询权, 让他们参与管理活动, 使其有责任感;要真心诚意地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 解决员工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经营管理者更要注重自身建设, 以身作则, 自觉规范行为, 起好示范和表率作用, 用自己的理念、行为去影响人、管理人。
2.3 制度创新。
要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严格管理, 严格教育,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用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在此基础上, 要采取集中学习、培训班、职工大会和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 经常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形势任务、理想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使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始终与党的政策保持一致, 与企业的工作和形势的发展同步。
2.4 内容、方法、手段创新。
一是在内容上, 创新“三贴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针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既是创新的动力, 又是创新的方向。二是拓宽领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由公有制企业向非公企业延伸, 由固定员工向流动人员、下岗工人、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工延伸, 由生产领域向开发领域和营销领域延伸。三是改进方法。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运作向科学化引领转变, 由灌输式操作向民主化设计转变, 由模式体现向艺术表现转变。四是完善手段。要十分注重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利用文化力量, 利用网络平台, 搭上网络快车, 善于通过局域网等形式, 建立企业的“红色网站”;按照健康有益的要求, 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建设网络政工队伍, 增强网上信息的占有和调控能力。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丰富,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供需失衡”的新情况与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供需平衡”的重要途径。应该看到,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童桂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学习月刊.2008. (7) .
[2]刘世佳, 等.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十大论点[J].学术交流.2006. (6) .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
一、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一种既尊重客观实际而又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是一次发展理念创新的过程。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动力、是前提,后者是目的、是归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我们要在解放思想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在科学发展实践中不断推动解放思想的深入,不断开拓解放思想的新境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1.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的发展理论,只有依托思想解放的推动才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其本身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条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实现科学发展其实就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在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思想的制约是最主要的制约,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解放思想,凭借“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和胆识,努力破除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旧观念、旧思维、旧模式,把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都改变过来,把一切背离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方法都纠正过来,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采取新措施,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冲破发展不计成本、不惜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思维定势,坚决消除“重物轻人”的思想观念;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认清发展方位,理清发展思路,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分析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正确认识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切实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措施,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2.思想解放这一锐利的武器,只有落实到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才能彰显出强大的力量。解放思想不是坐而论道,必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实现。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和掌握规律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当前,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来展开,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离开了“科学发展”这个内核,解放思想就会失去目标、失去意义;离开了“科学发展”这个根本,解放思想就会偏离方向、走入歧途。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这些都是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理论的重大创新必然带来实践的重大创新,而实践的创新又必然对思想观念的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而使解放思想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科
学发展是一种更加注重全面、注重根本、注重长远的发展。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的领域必须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解放思想的视角必须从更多地关注“物”的增长转向更多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解放思想的层面必须从更多地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而深入到体制机制等更深层次。
二、继续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解放思想是永恒的课题,应当成为我们思想的一种常态,而不是某一个时期特有的任务。同时,解放思想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解放思想会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就明确了我们当前解放思想的重点任务,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真正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坚决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勇于争先的观念。永不满足的追求、永不懈怠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科学发展要求的具体和深入,我们既要加快追赶跨越,做到尽可能发展得快一些,又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力求发展得更好一些;既要统筹城乡发展,又要兼顾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改善和保障民生。为此,必须切实转变安于现状的思想,转变发展意识不浓、小进即止、小成即安、小富即满的习惯;转变发展理念不新,想问题办事情凭经验、凭本本、凭指示的教条;转变发展目标不高,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国际国内的发展大局出发,正视差距,科学定位,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围绕追赶跨越目标,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开拓进取,奋力争先。
2.坚决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大胆探索的观念。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实质上就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过程。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在昏黄的油灯下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签就一纸“生死契约”,闯出了土地大包干的发展新路,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当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也必须敢闯敢试、创新突破,想在人先、干在人前。要坚决打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教条思维,切实要转变守摊子、吃老本,死抱祖宗的信条不放的僵化思想,克服“怕”的心态。努力摒弃凭过去的经验办事,按传统模式办事,甚至看上级眼色办事的习气;转变不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思想落伍、坐失良机的消极态度。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大力倡导以改革创新精神谋事、干事、成事。从过时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以往的经验模式中解放出来。要积极营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氛围,只要符合科学发展,符合人民利益,就无需畏首畏尾,更不能争论折腾。大胆探索、有所失误不是错误,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才是失职。要敢于正视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问题,遇到矛盾不绕道,遇到困难不退缩,敢于攻坚克难,敢于突破束缚,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种种弊端,积极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
3.坚决破除封闭狭隘的思想,牢固树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观念。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观念,通过大开放、大合作,谋求大发展。但时至今天,自我封闭、坐井观天的内陆意识,目光短浅、胸无大局的本位思想,以及招商与合作中“鸡头凤尾”观念、“肥水外流”的顾虑、“关门宰客”的陋习等等仍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大有市场,导致资源分散、各自为战乃至相互拆台等一系列问题。说到底就是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在作祟,缺乏一种做大事的魄力,缺乏一种开放、创新的精气神。要通过解放思想,养成开放的心态,营造开放的环境,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培育开放的胸襟和眼界。只要对促进本地科学发展有利,就要大胆拿来,为我所用;要从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敢于牺牲局部利益,敢于放弃眼前蝇头小利;要有合作的谋略和技巧,善于在博弈中追求共赢,主动参与周边经济合作与竞争。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树立“环境重于成本”、“最好的环境就是最低的成本”的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能,用开放合作意识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第一章 水电行业相关概述 1.1 水电行业界定 1.1.1 水力发电的定义 1.1.2 水力发电的特点 1.1.3 水电站的分类
1.2 小水电的概念与界定 1.2.1 小水电的定义 1.2.2 小水电的分类
1.2.3 小水电的特点与优势
第二章 2016-2018年中国水电行业发展概况 2.1 中国水电行业的发展概述 2.1.1 中国大力发展水电的意义 2.1.2 我国水力发电的发展历程
2.1.3 我国水电装机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2.1.4 中国水电为经济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2.2 2016-2018年我国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2.2.1 2016年水电行业热点分析 2.2.2 2017年水电行业发展状况 2.2.3 2018年水电行业发展态势
2.3 2016-2018年水电开发建设的形势分析 2.3.1 2016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形势 2.3.2 2017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形势 2.3.3 2018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形势 2.4 水电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4.1 国内水电建设面临的问题 2.4.2 水电开发面临的不利因素
2.4.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电可持续开发 2.4.4 水电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2.4.5 水电开发规范化的建议
第三章 2016-2018年四川省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3.1 四川水电开发的紧迫性和经济性探讨 3.1.1 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迫切需求 3.1.2 构建和谐社会水电凸显优势
3.1.3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能资源及开发状况 3.1.4 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因素分析 3.1.5 “西电东送”的经济性分析
3.1.6 四川水电的加速开发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3.2 2016-2018年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3.2.1 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特点
3.2.2 我国电力巨头抢滩四川水电资源 3.2.3 2016年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状况 3.2.4 2017年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状况 3.2.5 2018年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形势 3.3 2016-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3.1 2016-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趋势 3.3.2 2016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3.3 2017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3.4 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4 四川水电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探索 3.4.1 四川水电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背景分析 3.4.2 四川水能资源开发状况及潜力
3.4.3 四川水电可持续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3.4.4 四川水电可持续开发对策
3.5 2016-2018年四川部分地区水电站发展分析 3.5.1 雅砻江 3.5.2 金沙 3.5.3 古城 3.5.4 大渡河 3.5.5 溪洛 3.5.6 毛尔盖
3.6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3.6.1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存在的隐患 3.6.2 四川水电站管理问题分析
3.6.3 四川应好好利用国家对水电资源开发的政策 3.6.4 四川打造农村水电强省对策 3.6.5 推动四川水电开发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2016-2018年四川省小水电发展分析 4.1 2016-2018年中国小水电发展概况 4.1.1 小水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1.2 中国小水电建设开发的现状概述 4.1.3 我国小水电建设正迎来发展机遇 4.1.4 我国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
4.2 2016-2018年四川省小水电产业发展概况 4.2.1 四川省小水电产业发展背景 4.2.2 四川小水电开发获金融机构支持 4.2.3 四川省出台政策规范小水电开发 4.2.4 四川小水电发展存在的问题 4.2.5 四川小水电发展促进政策的确定
4.3 2016-2018年四川主要市县小水电发展状况 4.3.1 南江县 4.3.2 珙县 4.3.3 锦阳县 4.3.4 马边县 4.3.5 石棉县
第五章 2016-2018年水电技术研究分析 5.1 水电机组技术分析
5.1.1 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增容改造技术分析
5.1.2 水轮机复合抗磨板和水泵复合抗磨密封环技术分析 5.1.3 水电机组励磁装置的技术分析
5.1.4 金属材料对水轮机、水泵抗气蚀磨损的防护技术分析 5.1.5 非金属材料对水轮机、水泵抗气蚀磨损的防护技术分析 5.1.6 微型水力发电机组(含负荷调节器)技术分析 5.1.7 农村水电站机组过速保护技术分析 5.2 小水电技术分析
5.2.1 小水电站的更新改造技术分析 5.2.2 小水电工程径流计算技术分析 5.2.3 小水电站无压隧洞引水技术分析 5.2.4 小水电站技木改造工作需要加强 5.2.5 小水电设备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5.3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系统
5.3.1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实施状况 5.3.2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实施中的弊病 5.3.3 运行人员的技术力量严重缺乏 5.4 农村水电站自动化分析 5.4.1 农村水电自动化状况分析
5.4.2 农村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和主要设备选型解析 5.4.3 水电站自动化改造案例(湖北魏家洲水电站)分析 5.4.4 水电站自动化改造案例(湖南鱼市水电站)分析 5.4.5 农村水电站自动化的发展策略
第六章 2016-2018年水电项目开发与建设的管理分析 6.1 水电勘察项目管理分析 6.1.1 企业项目管理的本质
6.1.2 水电勘察设计项目的管理模式 6.1.3 水电勘测设计项目管理的三个阶段 6.1.4 水电勘察设计项目管理发展思路 6.2 水电项目的质量管理分析 6.2.1 水电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6.2.2 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2.3 加强水电项目质量管理的建议 6.3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政策研讨 6.3.1 水库移民和水电工程移民概况 6.3.2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内容
6.3.3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出现的问题
6.3.4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制度设计创新理论框架 6.3.5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制度设计创新的具体建议 6.4 水电开发企业的安全监管分析 6.4.1 水电开发企业安全监管的背景 6.4.2 水电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6.4.3 加强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安全监管的对策
第七章 2016-2018年四川省水电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7.1 四川岷江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1.1 企业发展概况 7.1.2 经营效益分析 7.1.3 业务经营分析 7.1.4 财务状况分析 7.1.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1.6 公司发展战略 7.1.7 未来前景展望
7.2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7.2.1 企业发展概况 7.2.2 经营效益分析 7.2.3 业务经营分析 7.2.4 财务状况分析 7.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2.6 公司发展战略 7.2.7 未来前景展望
7.3 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3.1 企业发展概况 7.3.2 经营效益分析 7.3.3 业务经营分析 7.3.4 财务状况分析 7.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3.6 公司发展战略 7.3.7 未来前景展望
7.4 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4.1 企业发展概况 7.4.2 经营效益分析 7.4.3 业务经营分析 7.4.4 财务状况分析 7.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4.6 公司发展战略 7.4.7 未来前景展望
第八章 四川水电行业投融资分析 8.1 中国水电行业投资综况 8.1.1 中国水电行业投资现状 8.1.2 我国水电建设政策利好不断
8.1.3 低碳环境下水电迎来良好发展契机 8.1.4 中国水电行业投资重点分析 8.1.5 水电行业投资面临的风险 8.2 水电BOT融资分析 8.2.1 BOT融资概述
8.2.2 中国水电运用BOT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8.2.3 水电项目BOT融资的优势分析 8.2.4 水电开发运用BOT融资的问题 8.3 四川水电行业投资状况
8.3.1 外资欲投资四川大中型水电站 8.3.2 未来四川水电项目投资规划 8.3.3 四川木里水电开发投资状况 8.4 四川省水电项目投资进展 8.4.1 四川通江水电项目 8.4.2 四川宜宾向家坝水电站 8.4.3 四川大渡河安水电站项目 8.4.4 四川绵阳水电项目 8.4.5 四川阿坝州水电项目
8.5 水电行业投融资发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8.5.1 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8.5.2 水电企业投资效益保障
8.5.3 相对开放水电投资市场的建立 8.5.4 水电投资开发模式的选择 8.5.5 有效竞争水电开发模式的建立 8.5.6 水电融资结构的优化组合 8.6 水电行业投资开发的对策
8.6.1 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水电投资管理体制 8.6.2 引进战略投资者以缓解资本金不足 8.6.3 集中力量保障水电集约化开发 8.6.4 调整与优化建设资金债务结构 8.6.5 进一步拓宽融资方式与渠道
8.6.6 建立促进水电投资扩张的引导与激励机制 8.6.7 形成“多家抬”的投资分摊合作机制 8.6.8 水电投资开发应转向青藏高原 第九章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9.1 中国水电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规划 9.1.1 未来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将显著增长 9.1.2 中国水电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9.1.3 中国水电中长期发展目标 9.1.4 中国农村水电发展展望 9.2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9.2.1 四川未来水电开发的条件 9.2.2 四川水电开发潜力
9.2.3 四川水电行业未来发展规划
9.3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业发展预测分析 9.3.1影响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9.3.2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9.3.3
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累计利润总额预测 9.3.4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工业销售产值预测 附录
附录一:四川省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办法 附录二:《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
图表目录
图表 各国小水电的容量定义
图表 2016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数据 图表 2017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数据 图表 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数据 图表 水电阻容接线原理
图表 世界小水电站可更新、扩容的潜力估计 图表 中国小水电站更新改造的需求概况 图表 电站更新改造的时间曲线
图表 查明经评估可能改造、扩容项目的6个步骤 图表 皖河流域径流深对比表
图表 大龙潭电站径流、水能指标复核结果 图表 隧洞衬砌与非衬砌工程特性比较表 图表 水电投资成本变化趋势
图表 加拿大水电站的债券市场融资 图表 两支典型电力企业债券发行情况 图表 我国水电中长期规划 图表 我国抽水蓄能发展规划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营业收入(分季度)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岷江水电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资产负债率水平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营业收入(分季度)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川投能源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资产负债率水平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15-2018年西昌电力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营业收入及增速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营业收入(分季度)2015-2018年西昌电力净利润及增速
2017年西昌电力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2015-2018年西昌电力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2015-2018年西昌电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资产负债率水平2015-2018年西昌电力运营能力指标
2015-2018年明星电力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2015-2018年明星电力营业收入及增速 2015-2018年明星电力营业收入(分季度)2015-2018年明星电力净利润及增速
2009年10月24日,我们党课还学习了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通过曾建萍老师的近两个小时的讲解,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辩证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对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民新期待、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多学知识,多增才干,多长见识,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趁自己年青精力充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本领和才干,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李飞翔
敬爱的党支部:
近期,为了加强对党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我深入仔细的学习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结合本人的思想状况,汇报如下: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符合人民利益上。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 的需要。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与我们紧密相连的。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历史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结合自身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领域要有目的、有方向的刻苦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学习能力。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改造,全面地审视自己,改正缺点,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注重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培养浓厚的集体荣誉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保先进,理论上下功夫,行动上求实干,自信自尊、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的认识自我、坦率的接受自我,才能富有时代气息,才能体现现代精神,才能做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请党组织在学习和实践中考验我吧!
今天, 我们在这里召开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部署教育系统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 对完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搞好就业培训、支持自主创业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明确指出, 尤其要做好困难群众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今年三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 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11月7日, 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高度评价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 要求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和政策, 使大学生到农村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既加强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 又为各级领导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的战略接班人队伍。11月9日, 刘延东国务委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2008年, 在各部门和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希望教育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科学调整专业设置,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与沟通,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 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 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 深入贯彻落实, 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按照中央的部署, 加大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刚才, 五个单位的领导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 介绍了生动丰富的经验, 我们听了之后深受教育、深受启发。现在, 我就进一步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讲三点意见。
一、圆满完成2008年目标任务, 为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累了经验, 奠定了基础
2008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增幅为12.9%。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实现了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水平的稳中有升和就业人数的较大幅度增长, 各项重点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各级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 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党的十七大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写入报告, 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多次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10个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全力推动。地方政府特别是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成立了就业工作协调机构,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 结合地方实际创新政策措施。各高等学校进一步落实“一把手”工程,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深入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为确保大部分毕业生实现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8年, 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 这一项目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骨干力量、为各级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的接班人队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全国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 中央有关部门继续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各地也因地制宜积极扩大项目数量和规模。2008年, 中央和地方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达到118个, 比2007年增长26%。同时各高校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在毕业生中进一步唱响了到基层就业的主旋律。2008年, 全国共有14万余名毕业生奔赴农村基层, 比2007年增加4 4%。
三是加强协作、上下联动, 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再上新台阶。2008年, 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国资委等单位共建“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 举办了22场全国性网上大型招聘会, 提供就业岗位近60万个;并首次多部门联合举办“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提供岗位信息60多万条。各地也普遍加强了统筹协调, 进一步加大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力度, 仅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就开展了2000多场现场双选活动, 举办了1500余场网上招聘会, 受到毕业生普遍欢迎。
四是对地震灾区毕业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就业援助。汶川地震发生后, 各地教育部门以“优先安排、重点推荐、保障有岗”为原则立即开展对灾区毕业生的就业帮扶。20个省份对口支援川、陕、甘三省, 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 绝大部分灾区毕业生离校时都落实了就业岗位。
五是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毕业生就业率较大幅度提升。2008年, 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 强化实践环节, 毕业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各高校不断加大投入,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大力加强就业指导。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
六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毕业教育和服务, 确保了毕业生离校前校园安全稳定。2008年毕业生离校工作正值北京奥运前夕, 各地和高校按照“稳定是硬任务, 是第一责任”的要求, 切实以毕业生为本, 开展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形式多样的毕业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离校活动, 绝大部分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基本满意, 确保了高校校园稳定。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战胜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取得了显著进展, 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借此机会, 我代表教育部, 向辛勤奋斗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向关心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述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得益于有关部门、各地方和高校的艰苦努力, 得益于全社会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 也得益于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两次重大变革, 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 为适应国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要求,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从政府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市场导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转变, 这次重大变革的突出特点是,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这是一次深刻的成功的变革。
本世纪初,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我们进一步积极探索, 开拓创新, 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重大而深刻的又一次变革。这一轮变革的显著特点是:在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 突出强化政府积极促进就业的职能, 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 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确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高等学校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多方支持的工作机制。二是形成了国家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 这个政策体系很全面, 涵盖了针对就业指导、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多个方面的近百项政策措施。三是基本建立了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由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共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四是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途径和办法, 通过政策激励和项目实施初步疏通了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渠道, 形成了一定声势。五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初见成效, 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这些政策和措施保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较大幅度增长,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当年实现就业,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明确新阶段教育系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任务要求
当前, 我国正处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战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科学发展。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是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殊重要战略意义, 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的战略重点和目标任务, 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 创新体制机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首先, 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目标, 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 努力使大批高素质人才能够及时进入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人民服务, 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才立业, 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 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 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我们要从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 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带着满腔热情, 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尽最大努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愿望,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舞台, 最大程度地帮助毕业生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 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认同和选择。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都难以就业, 就不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 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 甚至影响高校的稳定。因此,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是每一所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 明确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加强统筹协调, 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进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与全社会的岗位数量和结构、就业市场发育程度、社会保障体系等就业环境密切相关, 又与教育系统内部的人才培养数量、结构、质量紧密相连。今年, 国务院制定的部门“三定”方案, 对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职能进行了调整, 明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拟定毕业生就业政策, 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教育部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这一职能调整, 有利于加强部门的统筹协调, 有利于调动更多部门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进一步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制度环境。
教育部门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刘延东国务委员做过多次批示, 核心要求是:高等学校要从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师资水平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 要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 根据当前就业工作新起点、新情况, 今后一个时期, 教育战线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在继续加强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立足教育部门的职责,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把战略重点、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 放到更加注重教育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上来, 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 是新阶段高等教育战线的使命和责任, 而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还存在差距。教育战线必须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的需求,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需要, 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布局;要与有关部门联合, 加快建立职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预测预警机制。各类高等学校都要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 立足校情, 找准办学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 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特别是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设置和调整专业, 重点推进“双证书”和“订单式”培养。高等学校要全面实施“质量工程”,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突出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下大力气深化改革;加大创业教育力度,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深化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 要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 使之尽快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加强领导和机构建设,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要落实“一把手”工程, 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的要求实现“三到位”。二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系统建设, 特别要把信息服务摆在就业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 加强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尽快建立和完善便捷、有效、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尽快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 要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进一步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系统建设。三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系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高等学校要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工作, 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 重视院系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增强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
三、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全力以赴做好2 0 0 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深入分析、准确判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 对于做好2009年就业工作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 要充分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 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影响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毕业生需求情况看, 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 比2008年增长52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及时有效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果断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坚持自主创新, 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同时, 企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也将有利于促进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就业。事实上,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 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同时存在。我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大空间, 只要把视野投向广阔天地, 只要坚持面向基层就业、坚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是相当巨大的。我们一定要理性地、辨证地认识当前形势, 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又要看到积极因素, 坚定信心, 抓住机遇,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为积极应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统筹协调推动教育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近日, 教育部党组专门开会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并决定成立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由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陈希同志任组长, 副部长赵沁平同志、副部长李卫红同志、部长助理杨周复同志任副组长, 部内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为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认真贯彻, 狠抓落实,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 领导要高度重视, 靠前指挥, 逐级落实责任。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研判就业形势, 提出应对措施, 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强化部门协作, 迅速动员部署, 明确责任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毕业生就业工作, 分片包点, 深入高校, 对就业工作薄弱环节和薄弱学校加强督促、指导。各高等学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 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 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 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就像刚才发言的同志指出, 要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来对待和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 广泛动员, 主动出击, 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大力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 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等多种方式, 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要不惜“动员千军万马, 走遍千山万水, 道尽千言万语, 用尽千方百计”, 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 特别要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及工商联的联系, 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地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 重点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 引导他们扩大就业视野, 调整就业预期。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 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 确保招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场次和规模多于往年。
(三) 依托网络, 加大力度, 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教育部将加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建设,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也要切实加强就业信息网络服务, 并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加强联合联动, 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办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招聘活动。要提高网上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 加快实现部门间、区域间、高校间、校企间求职招聘信息共享, 要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咨询、企业推介、职业培训等多种服务, 拓展服务功能。各高校要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网络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要尽快建立远程面试室, 为供需双方实现远程见面和网上初选提供便利, 提高求职效率, 减轻求职负担。
(四) 积极引导, 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战略部署, 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 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校园风尚。教育系统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及本地实施的各类项目的招募工作。今年出台新的征兵政策把征兵对象主体向大学生倾斜, 教育部门特别要配合各级兵役机关做好在高校毕业生中征兵的工作, 加强政策宣传和组织动员, 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做贡献。同时我们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 力争为毕业生服兵役后的出路和发展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推动制定地方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 同时要因地制宜, 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措施, 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各高校要在毕业生下基层的数量和服务范围上取得新的突破, 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这是一个方向问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大创业工作力度, 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要积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财政等部门合作, 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积极争取利用当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 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 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高等学校要整合学校教务、科研、就业、学生工作、学生社团等系统的优势,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普遍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 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对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
当前,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 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帮助毕业生用好政策;各高等学校要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 加强分类指导,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要在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自身特点, 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汶川地震灾区生源毕业生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 建立就业帮扶机制, 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 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六) 积极调整教学内容, 加强实习实践, 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从长远目标上讲, 教育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上来。针对当前形势, 今后几个月各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毕业生离校前的教学环节, 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增加必要的专业培训;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高职院校要普遍实行“订单式”培养, 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特别是要抓紧落实近年来一直在强调、但一直落实不好的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 这项工作对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有很大帮助, 只要各部门共同努力, 积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 这项工作是能够完成好的。
(七)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全力维护就业安全与校园稳定。
就业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 越是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 越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活动,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 稳定毕业生心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 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刚才几位同志介绍经验时, 都提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在今后几个月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作用,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毕业生的心上, 帮助学生既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另外,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把就业安全和就业稳定作为硬任务, 特别要注重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 在招聘会安全、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等方面, 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活动开展后,公司党委非常重视,以高度认真的责任感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之中,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工作。
在第一阶段活动中,公司加强领导,扎实开展学习调研。公司扎实做好准备工作,迅速传达了市国资委党委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及时组建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经过精心组织,公司两级领导班子、8个党总支、21个党支部和412名党员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各级党组织在党员队伍、总支和部门、公司领导班子三个层面分别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在整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公司党委中心组组织了6次学习,举办讲座和报告会6次,编发了10期活动简报,收集到197份“我为企业科学发展献一计”合理化建议。公司党委还有序组织专题调研,公司班子成员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调整创新的重点难点,积极开展“深入实际看问题,破解难题求实效”的调研活动,确定了管理创新、市场调查、产品研发、人才摸底、资本运作、合作合资、细化考核及推行事业部制等8个重点调研课题,形成了5篇调研报告,有力地推进了“解放思想找差距,科学发展创新业”的实践活动。此外,公司在活动中广泛开展大讨论,各级党组织开展了35次学习交流会和讨论活动,816人次参加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公司在《今日常柴》理论专版先后刊登了党员干部20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文章,深入研讨当前生产经营和战略发展的思路和实践问题,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公司党委认真剖析,仔细分析查摆问题,抓好分析检查阶段的每个环节工作,确保找准问题议透对策,明确发展思路和整改措施。公司精心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之前,公司两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和自身工作,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公司党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了汇总、梳理,分别整理出对个人和班子的意见,其中发放征求意见表75份,经汇总梳理后归纳为科学决策、创新机制、生产经营、党组织建设等10个方面的意见和对公司领导班子的客观评价。公司在活动中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邀请了国资委领导参加,全面交流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和认识,分析检查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原因,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公司党委领导亲自参与指导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工作,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及时形成了一份有较高质量的公司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在6月下旬,公司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认真听取意见建议,集思广益讨论修改分析检查报告,对落实效果进行客观分析。
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三阶段,公司党委按照市国资委党委的部署和要求,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常柴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整改措施,使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等工作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常柴党委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归类,对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分三个方面进行梳理。针对分析检查报告中查找的“发展步伐与形势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结构与企业科学发展还不相适应”、“企业党建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四大类问题,从五个方面确定了15项具体整改任务。常柴党委同时搞好总结和测评工作,从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看,对我常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满意及比较满意的比例达100%,其中满意的比例达80%。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新的转变,形成了新的体会和共识;二是管理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常柴把学习实践活动落实到企业各项工作之中,与企业制度创新、推进质管体系贯标认证、事业部制运作等专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专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企业科学发展跨上了新台阶,今年上半年我常柴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常柴经营业绩较去年有了明显增长,先后有多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四是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常柴通过出台2009版岗薪工资细则、提拔年轻骨干到关键岗位、提高职工待遇等手段,切实解决了员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024年学习科学发展观思想汇报】推荐阅读:
2024年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10-17
09年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科学发展观06-1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汇报材料10-12
教师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学习心得体会05-24
机关学习科学发展观方案07-15
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有感01-01
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09-08
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报告09-20
地税局学习科学发展观总结11-14